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通用13篇)
教案还应包含教学反思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编写教案必须符合教学大纲和课堂实际,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和逻辑性。接下来是一些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反思。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篇一
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企业类别或阶段划分)。
讨论分析文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北京再次被外国军队占领,战争和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侵略国占领年代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英、法1860年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英、法、俄、美等1900年光绪、慈禧。
小结、过渡:这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在中国历起了什么作用呢?请看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自强”与“求富”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5——27页本目的内容,并根据《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先在课本上做读书标记,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补充订正,接着当堂进行“接龙”活动。(第一个学生由教师指定,其余由答对的学生选择自己准备考察的对手,答错者不得分,答对者得分并有权提问一个同学。出题者可看教材,“接龙”者不能看书,其他人不许插嘴提示。)。
1、列举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中央代表是恭亲王奕訢,地方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2、洋务派先后提出什么口号?(先“自强”——军事上,后“求富”——经济上)。
3、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前期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还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等)。
4、据图填表,认识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业(分为军事和民用两种,要求工业名称与人名、地名“对号入座”)。
地名安庆上海上海武昌汉阳福州。
工业名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湖北织布局铁厂船政局。
人名曾国藩曾国藩、李鸿章李鸿章张之洞张之洞左宗棠。
类别军事军事民用民用民用军事。
二、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生阅读21——28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最近有的影视剧对李鸿章进行了莫名其妙的美化,把他塑造成“爱国者”了!但是,把课本27页“文献资料•李鸿章的自白”与民间“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相对照,能说李鸿章是爱国的吗?(允许学生争论,发表各自观点,只要“自圆其说”就给分)。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学生当堂完成28页“练一练•选择连线”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安庆内军械所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福州船政局。
2、布置学生课外完成[自我测评]。
3、鼓励学生自选《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练习题剩余部分进行练习。
4、提醒学生预习第7课《戊戌变法》。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篇二
基础。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
方法口头。
讨论。
探索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爱国。
情感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思想。
意识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列举左宗棠收复-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尽管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复-疆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却值得赞颂:他对于较弱的阿古柏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则尽量避免直接交战,通过外交谈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
2.起初在收复-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
教师讲授: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请同学们阅读《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请2——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
师: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日本舰袭击,邓世昌动员致远舰官兵保卫旗舰。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冲锋情景)……。
师:致远舰中弹过多,舰身严重倾斜,弹药也用光了,邓世昌动员将士决死一战。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师:致远舰被敌人用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与军舰同沉大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动作,也可自拟语言表白殉国决心)……。
师:邓世昌的爱犬死死衔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邓世昌怎么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将义犬按入水中的样子,接着沉入碧波……)。
《马关条约》。
1、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后来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辽东半岛、旅顺、威海卫等)。
2、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3、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马关条约》,1895年,[中]李鸿章和[日]伊藤博文。)。
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导学生制表填表)。
项目内容分析影响。
5、台湾人民怎样谴责卖国的清政府?(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卖国嘴脸。)。
6、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篇三
1、p.28背景和原因;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清政府内外交困,中国的部分开明地主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在同外国资本主义的交往中,深刻感受到中西之间的经济和军事差距。
2、思想基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
3、p.28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4、p.28洋务运动的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5、p.29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以创办军事工业为主: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和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后期以创办民用工业为主: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p.29另:1862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
6、p.28领导阶级及其代表人物:部分开明地主(洋务派)。
7、代表:奕?、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8、p.30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9、p.30性质: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0、p.30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覆灭。
11、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及封建统治的根基。
12、p.30洋务运动地位: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3、p.30洋务运动作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篇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3.资料链接: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般专指释迦牟尼。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板书设计。
1.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诞生和传播。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篇五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掌握两岸交往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相关影像资料;。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学生准备:
1、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3、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探究式学习;学会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1、时事报道:台海局势。
2、谈古论今: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谈谈你所知道的两岸交往的现状;。
影像资料:反对-、争取统一。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篇六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第二章第8课。
教学。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
然性。
2、通过历史再现,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近代革命志士的热血付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2、培养学生学会联系历史与现实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情景创设法。
学习方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用“情景创设法”开展学习活动,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以历史时代背景为起点,利用“抛锚式”建构主义教学法教学,联系相关历史影音并进行深入探究,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化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影音设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单元知识框架图。
多媒体播放《辛亥革命》纪录片片段。
观看完纪录片后,针对影视中提到的“孙中山的想法赢得了周围一些人的赞同”,引出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并展开提问。
看图并回忆旧知,从旧的认知中寻找对新知的理解。
观看纪录片,思考“为什么孙中山会选择武装暴力革命,而不是政治改良道路?”
了解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热血救国的艰辛经历。
学生在了解完视频内容后,依据问题阅读课本内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将历史中的云雾般的孙中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影视表达出来,直击课题“辛亥革命”,用影音、图像演绎方式将辛亥革命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生活的镜头感受辛亥革命的真实存在。
通过多媒体影音展示内容的再现,教师抛砖引玉,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视频播放内容在课本中找答案,达到学生自主建立知识结构,自主填补知识缺口。
【授受新课】。
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回答“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创立时间、地点、创建人以及纲领。
【承转】兴中会的“振兴中华”纲领发展为同盟会的“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启发与鼓舞下,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多媒体呈现】武昌起义形势图。
【提问】。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
【多媒体呈现】。
清帝宣布退位影像视频资料。
【承转】以清政府的覆灭,清帝的退位引出第三个知识点——中华民国的成立。
【多媒体呈现】孙中山戎装图。
【提问】。
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2、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结局?
【发散思维】。
学生阅读课本且之间讨论交流,并思索回忆课前所讲,结合课本知识进行着答案的推测。
学生看图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感叹清王朝的覆灭。
学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
结局: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学生深思并回答成功方面:1、-了清朝统治。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败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以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将历史信息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其中的继承性,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同类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来总结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在问题中将新知识慢慢消化,并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
将重要历史节点的一幕以多媒体影音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的生动教学,刺激了学生的感、知觉。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历史时代背景),旧知识有时是不完善的,此处设下伏笔,意在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并为新知识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识延伸】。
发散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对本节知识的教学具有积极作用。以中山装的纹饰、纽扣向学生阐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与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知道了民主革命的艰辛道路,明白了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报国救国的壮志。掌握了三民主义的含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时小结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课堂练习】。
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继任这一职务的是:
a.黄兴b.蒋介石。
c.袁世凯d.黎元洪。
2.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b.武汉c.南京d.广州。
3.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了清政府b.结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改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4.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年,那么他现在的年纪是:
a.96b.93c.100d.87。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
2、革命党的发展历程:兴中会——同盟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起义过程:
4、清宣布退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地点:南京。
3、人物:孙中山。
4、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教学反思】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指导学生利用生活影视素材,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原因。
2、凸显历史学科特点。
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从生活走进历史,从历史走进生活。
3、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有机结合。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历史事件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4、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历史,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的情操。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篇七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任务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
2.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盛世出现的表现:
4.盛世出现的原因:
过渡:在唐朝历出现了我国的一位女皇帝,大家知道是谁吗?
三、女皇帝武则天。
介绍武则天经历。
1.武则天的措施: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举制的发展,四是设北庭都护。
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不足:用酷吏,滥杀无辜,修寺庙。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
2.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3.盛世出现的表现:
4.盛世出现的原因:
三、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的措施: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举制的发展,四是设北庭都护。
2.不足:用酷吏,滥杀无辜,修寺庙。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篇八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抗美援朝的基本史实;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从身边搜寻历史线索,分析、总结、概括历史的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观看反映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翻阅英雄传记、访问抗美援朝老战士等活动,加深对这一课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等英勇事迹的生动描述,探究英雄的心路历程,使学生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通过学习英雄事迹、探究英雄心理,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形成的原因。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让学生说出歌曲的名称和听完这首歌的感受。教师点出: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这首战歌,在彭德怀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国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开始了一场伟大的保家卫国斗争。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热情和决心。
二、讲授新课。
关于抗美援朝的背景,可先播放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录像。
学生回答: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狂扫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学生讨论,总结不出兵的结果:美国将会认识到中国政府的软弱,得寸进尺,进而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教师点出:因此,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不仅是为了援助朝鲜,更重要的是保家卫国。让学生齐读毛泽东的一段话,真正体会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师指出: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面前,1950年10月,彭德怀受命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战斗,取得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胜利。
再次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教师播放影片《上甘岭》片段,让学生感受激烈的战斗场景和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影片播放完后,教师请每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自主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搜集、提炼的有关抗美援朝斗争中涌现的感人故事、英雄事迹。
小组活动后,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学习志愿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教师总结: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舍家为国,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国内人民的踊跃参军,国内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的英勇善战,党的英明决策、彭德怀的英明指挥,中朝人民的并肩战斗,抗美援朝的正义性等。抗美援朝是一场伟大的反侵略的正义斗争,及保卫了中朝两国的安全和独立,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教师总结:抗美援朝胜利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光荣的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使命,这场战争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和尊严,戳穿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了英雄的业绩,又用这种无声的庄严实现了人生的辉煌。最后,在歌曲《英雄赞歌》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发生在()。
a抗日战争b解放战争c红军长征时期d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a红军b八路军c解放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
3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标志是()。
a抗美援朝的五战五捷b上甘岭战役c签订《朝鲜停战协定》d百团大战。
4在新中国建国初期,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是()。
a德国的“俾斯麦号”战舰b美国的第七舰队。
c日本的“赤城”号战舰d法国的大鹰号战舰。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篇九
style="color:#125b86">海峡两岸的交往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掌握两岸交往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相关影像资料;。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学生准备:
1、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3、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探究式学习;学会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1、时事报道:台海局势。
2、谈古论今: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谈谈你所知道的两岸交往的现状;。
影像资料:反对-、争取统一。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篇十
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实。
情感、
态度。
教学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6页“自由阅读卡•从_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_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严厉禁烟)(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
(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_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
(中国战败,清政府_定《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
“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_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本课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进行“接龙复习”。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
3、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基础知识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建国初期的任务(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人民政权。
统一大陆、民族团结保家卫国满足农民需要。
召开新政协、成立新政府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党中央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
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
b.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课后小结。
完成课本18页“练一练”:(a.长春“一汽”建成投产b.试制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c.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d.武汉长江大桥建成e.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f.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等)。
课后习题。
布置学生完成《填图册》本课其余题目。(但是,第1题的2、3两小题属于下一课范畴)。
提醒学生预习第5课《三大改造》。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课程目标: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志愿军发起五次大规模战役。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中朝人民反侵略的胜利。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阅读与叙述的能力,总结、概括历史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利用课本提供的战役示意图和图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切实分析历史史实;通过阅读魏巍的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观看反映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翻阅英雄传记、访问抗美援朝老战士等活动,加深对这一课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人民,其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教学过程。
导入。
创设氛围: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电影《上甘岭》、歌曲《我的祖国》片段。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
b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
c为了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的周遍环境。
口才展示:简介抗美援朝的战况。
(或播放纪录片;多媒体动画演示战役的步步推进)。
展示图示:《中朝部队三年战绩表》。
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故事大王: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的故事。
图中学史: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介绍志愿军战士的生活。
读旧文、谈今感:《人民日报》主编邓拓读了军旅作家魏巍在朝鲜战场上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非常感动,破例将该文登载在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报纸送到中南海,毛泽东读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这篇文章曾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你读过吗为什么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谈谈你的感想。
论从史出: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将军克拉克回忆录:《从多瑙河到鸭绿江》。
阅读材料,议一议,朝鲜战争的结局对新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有什么意义?
思维拓展:抗美援朝战争有什么意义呢。
课外学史?学唱抗美援朝时的有关电影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
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
制作与展览:收集资料,制作一期“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谱”小报,在班级展出。
第3课土地改革。
课程目标: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指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其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等。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认识中国农民在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前课,指出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党中央在新解放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
调查访问成果汇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师简要补充此前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的情况。
小组讨论: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不改革行吗。
学生课前搜索、适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部分条款。
放映一段有关土地改革的纪录片。
简单阅读了解小字内容。土地改革的意义。
探究分析: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自由空间:朗读反映土改的《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小说作品中的片段,分享交流感受,加深对土改的认识。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style="color:#125b86">课程标准: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教材内容分析:
三、教学目标: 。
1、了解和掌握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发起大规模战役,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朝鲜战争示意图》,认识“三八线”的位置及朝鲜战争的经过,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
难点: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
教学流程: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图三:1950年美国带领下的“联合国军”帮助大韩民国,越过三八线并占领朝鲜半岛绝大多数领土,改变了原来的半岛格局。
“联合国军”改变了朝鲜半岛原来的格局,对中国有没有影响? 。
第二章:美帝挑衅------毅然出兵。
第三章:战场博弈------打出国威 。
播放:影片《上甘岭》片段 。
介绍志愿军英雄事迹,包括邱少云、黄继光。 。
展示:邱少云、黄继光图片。
志愿军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格,被祖国人民誉为什么? 。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第四章:崭新时代------启示后人 。
同学们学习本课后,你认为抗美援朝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
1、祖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2、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的英勇善战。
3、党的英明决策、彭德怀的英明指挥。
4、中朝人民的并肩战斗。
5、抗美援朝的正义性等 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有何影响? 抗美援朝是一场伟大的反侵略的正义斗争,巩固了新中国人民政权,提高了国际地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全国人民支持下取得战争的胜利,他们身上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学习,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正是他们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总书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你知道是什么吗?实践中国梦的目标。
播放:《少年中国说》朗诵片段 。
六、课堂检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
根据材料,你认为“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
中国参战军队的名称是什么?司令员是谁? 。
(3)举出这场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精神? 。
(4)综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七、板书设计。
第2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