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地理补课范文
最新高三地理补课范文一
高一地理教案 篇一1、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课标分解:①什么是水资源?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标准是什么?②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③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各怎样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④水资源数量、质量如何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影响⑤如何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②运用图表说明我国和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③说明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④了解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②通过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
③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作业,倡导合作探究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②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重点:认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难点: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学生自主学习、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教学法
1课时
多媒体
1、按学习小组分6人一组,共10组。
2、预习教材内容,按课本的活动和案例要求,由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试得出答案。
3、搜集陈埭水资源状况(水资源问题、如何解决等)。
用一张图片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没有水就不能“活”)
水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有液态水的存在。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那么什么是水资源呢?请同学阅读书本上的第一部分内容,然后谈谈你对水资源的理解。
学生回答: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问:这些淡水资源是不是全部能为人类所利用呢?
答:目前人类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教师总结:可见,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本来就比较有限,加上这些淡水资源并不能全部为人类所开发利用,所以,“水的星球”实际上严重缺水。那么这些水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呢?如何判断一个地方水资源的丰歉程度?请同学接着看第一部分的内容,稍后进行抢答。
(1)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是径流量。(错,降水量和蒸发量)
(2)判断正误: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降水总量。(错,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判断正误:降水量大、水资源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乏。(对)
(1)从大洲看,哪个大洲最多?哪个大洲次之?最少的是哪个大洲?
答: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
(2)各大洲按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由多到少的是怎样排序的?
答: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问:为什么非洲的降水量比南美洲多,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却比南美洲少呢?
答:虽然非洲的降水量多,但非洲的蒸发量却比南美洲要大的多。
导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的公式: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一 多年平均蒸发量
1)、我国的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
答: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2)、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状况
答: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3)、导致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
答:受季风、地形条件的影响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降水量和蒸发量
(2)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一 多年平均蒸发量
(3)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A、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缺。
B、从世界范围看: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极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按国家说,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第六。
C、从我国看: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从时间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承转:由于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因此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很大。它的数量跟质量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水资源的分布存在地区差异,从而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晋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20xxmm,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径流量自西北山区向东南沿海递减,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西部西北部流域中上游地区是多雨径流丰富区,水资源丰富,而在经济较发达、人口稠密的下游沿海地区降水径流少,水资源较贫乏。加上晋江工农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的增加,导致晋江的水资源严重短缺,部分城镇(如陈埭)出现了严重的用水问题。由此可见,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
问: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表现哪些方面呢?
答: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问: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
答: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同时要求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
2、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同时要求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
在不同的时代,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请同学阅读教材P67,图3.12“水资源利用的进步”回答:
(1)20xx多年前,罗马人用输水渠,引用地表水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靠近哪里发展?
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沿河湖地区分布
(2)1870年美国大平原的移民利用哪些水体发展农业生产,生产规模有什么变化?农业生产分布向哪里发展?
答:采用地表水,生产规模变大;农业生产开始向有丰富地下水的地区分布
(3)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水淡化技术发展使人类生产活动的范围扩展到哪里?
答:水资源缺乏但又靠近海岸的地区
(4)从这个变化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在科技较落后的时代,人类生产活动主要是靠近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类生产在没有自然资源的地区同样得到发展。
教师总结: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水资源的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就有陈埭的“水污染”事件。课前曾布置同学去搜索相关的资料,接下来我们请部分小组来分享他们的成果。分析陈埭水资源问题及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
(学生上台进行资料交流)
教师总结:可见科技进步、工业发展的同时,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上的收获,但是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过度利用和污染等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承转: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呢?
探究一:解析以色列水资源利用的成功之处
1、以色列的自然环境适应发展农业吗?
答:不适合,只有小部分是地中海气候,其余多数为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干旱少雨,不适合于发展农业
2、以色列如何将水资源由少变多?
答:1、开源:海水淡化;2、节流:采用喷灌与滴灌技术、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等
3、从以色列发展农业的奇迹中,对中国西北农业发展有何启示?
答:采用喷灌与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探究二:解析咸海的忧虑
1)咸海忧虑什么?
答:咸海的面积不断减少
2)导致这种后果的原因是什么?
答: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主要是人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类无节制的地灌溉,特别是从咸海的两大入湖河流——锡尔河和阿姆河中提水,导致咸海水量大减,湖面面积不断缩小。
3)产生怎样的后果?
答:使该地区大量动物灭绝,位于咸海湖滨的城镇出现饮水短缺问题,传统渔业衰落等问题。
探究三: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
原因: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
2.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
3.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
4.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解决措施:
1.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2、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根本途径。
3、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积极推广耐旱作物;改革灌溉技术,如实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
探究四:调查陈埭水资源状况(题目由各小组讨论自行确定)
本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人类容易利用的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只是水资源的一部分,加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使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缺水,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与人类活动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但科技进步又能对水资源的利用上又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修建水库、海水淡化等,然而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短缺,因此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途径主要是开源、节流。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来采取开源节流等相应措施,才能令水资源“以少变多”,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小组合作性作业:陈埭水资源的调查报告
1、水资源的概念:
广义: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狭义:主要是指陆地淡水资源。
2、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标志:多年平均径流量
3、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
1)大洲:最多亚洲,其次南美洲;最少大洋洲
2)国家:最多巴西,其次俄罗斯,我国居第六
3)我国水资源特点: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空间)
夏秋多,冬春少;(时间)
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2、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3、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1)在科学技术较落后的时代,人类主要靠近自然资源丰富地区发展。
2)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发展不一定靠近自然资源丰富地区。
1、开源:
2、节流: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方式的转变。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整节课以“问题、案例”组织教学内容,又以“抢答、分析、讨论等”活动组织、开展教学,“激活”地理教学,实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在分析水资源案例的过程中分析方法的掌握,作业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份陈埭水资源的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最新高三地理补课范文二
高一地理教案 篇二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3、案例分析法;
[导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就是水圈。
一、水圈的组成(板书)
1、水圈的组成(板书)
【播放视频】1、从宇宙看地球为蓝色的水球 2、地球表面浩瀚连续的海洋水和南北两极洁白连绵的冰川。
【明确】地球表面仅29%是陆地,71%是海洋。
【教师提问】 读课本图2-3-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说出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它们所占的比例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分析提问】由比例图可看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那么淡水的主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南北两极的冰川。
【教师提问】在这些淡水资源中我们目前可利用的是哪些?为什么只能用这些?
【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其他水体人类目前还不能有效利用。
【强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平日节约使用每一滴水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和义务。
【引导讨论】看书讨论一下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有哪些特点,使其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主要淡水资源?
2、可利用的水资源(板书)
【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可恢复。因此,它们可以循环利用,与人类关系也最为密切,成为人类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水体。
【拓展引导】不知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在许多地方有河流、湖泊等其实并不缺少淡水,但当地为什么还是缺水?
【讨论回答】当地水被污染,不能用了。
【拓展引导】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哪些不良行为能污染水源?有哪些解决措施?
【学生回答】不良行为:工厂不经过处理的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过量农药等。
解决措施:严格执法,工厂污水达标排放、处理生活污水,回收垃圾、使用低毒高效农药等。
【分析引导】在这些有限的淡水资源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时间、空间分布的不均匀。下面请同学们思考:我国许多地方修建水库,以及“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有何作用?
3、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及解决措施(板书)
【教师归纳】修水库,主要是解决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季节变化大)的问题。水库的作用是在河流的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从而调节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
“南水北调”工程,以及前些年搞的城市引水工程,如“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引黄入晋”等,均属跨流域调水工程,主要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
【承转、过渡】各种水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在不断的更新。有的更新速度快,平均每16天多就可更换一次,如河流水;有的则更新很慢,如冰川、深层地下水,需要“千年等一回”。那么水体是如何更新的呢?
二、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板书)
【读图分析】教师放动画,看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
1、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板书)
【教师提问】何谓。水循环?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因为发生的领域广、范围大,所以称为海陆间大循环。而在陆地上和海洋上,也存在着水循环运动,称为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因为它们发生的领域较小,称为小循环。
【观察提问】观察图上闪动的箭头回答:三类水循环分别由哪些主要环节组成?
【学生回答】(略)
【承转、过渡】那么,三类水循环水循环有什么地理意义呢?请同学们根据 图示、课文来分析归纳、总结。
2、水循环的意义?(板书)
【学生归纳、总结】)
第一,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第二,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
第三,影响着全球气候,塑造着地表形态。
【拓展探究】大家看屏幕材料:我国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比较缺水的华北地区虽有大河——黄河流经,但仍是全国最缺水的地区。不少城市引河流水缓解城市用水危机。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等工程。但是北方河流径流量不稳定,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甚至出现断流现象。1972—1998的27年间,黄河有21次断流,进入90年代后几乎年年断流,黄河断流不仅导致黄河沿岸用水紧张,而且黄河三角洲湿地几乎萎缩一半,鱼类减少40%,鸟类减少30%,海水步步回逼,1997年断流,仅山东一省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
现在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人类可直接施加影响的是哪一个环节?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人类可直接施加影响的是地表径流。如南水北调工程
2、既然通过水循环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更新,能否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
【教师归纳】在空间上、时间上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水体还存在更新周期的限制,所以我们不能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只有保护好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承转过渡】陆地水体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既有运动转化,也存在着水源补给关系。
三、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板书)
学生读图分析,教师提出问题:河流径流与降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河流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降雨多的时候,河流的径流量就会增加;否则,便减少。
1、大气降水补给 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板书)
【教师提问】这样的河流属于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一地区呢?
【学生回答】这种河流属于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承转)但情况也不都是这样,再看下面这幅图:
【教师提问】这幅图上只画出了气温曲线,而没有降雨量的变化。气温与河流流量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图中1、2、11、12月份为何空缺?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这幅图反映的是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大多为内流河)的水源补给状况。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由于降水较少,水源主要靠高山、高原上的冰雪、冰川融水来补给。而冰川融水量的多少,与气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气温升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河流的流量就会增加。
2、冰川补给 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板书)
(播放多媒体课件:河水与地下水互补示意图思考)结合示意图说明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特点是什么?根据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分析说明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回答】
【教师归纳】在丰水期时,河流的水位可以高出湖面或两岸的潜水面,这样,河水就可以补给湖泊水或地下潜水;图的右半部分刚好相反,当河流处于枯水期时,河流的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这样,湖泊水或潜水就会补给河流。不仅如此,湖泊水或潜水就会补给河流。不仅如此,湖泊对河流还具有调蓄作用,在河流涨水时可以蓄存一部分洪水,从而延缓、削减河川洪峰。
3、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板书)
4、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板书)
【教师归纳】以上3、4类型的补给关系其实挺简单:谁的水位高,谁就是补给源; 谁的水位低,谁就是被补给者。
好了这节课讲完了,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
一、水圈的组成
1、 水圈的组成
2、可利用的水资源
3、淡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及解决措施
二、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
2、水循环的意义
三、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1、大气降水补给 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
2、冰川补给 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
3、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
4、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
本节教材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还是陆地水的更新,始终围绕着水资源以及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这一主线展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也应对此有充足的体现,通过对三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水资源的危机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对于本节教材中原理性内容或知识间相互关联性的内容,教学中力图通过动画、课件、示意图等形式使学生易于理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认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养。
该教案紧扣人类与水资源的关系这一中心环节,由浅入深的讲述了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陆地水的更新等知识内容,其间配以动画、课件、示意图等形式进行教学,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效果好;教师层层设疑尤其设计了一些拓展性材料和题目,不但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也体现了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情分析,精讲精练,更突出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切忌盲目走形式,不求实效。
最新高三地理补课范文三
高一地理教案 篇三[课程标准分析]
这是课程标准中“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条标准的要求。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阅读图表资料,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周期,并据此归纳各时期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2、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3、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不必具体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但在教学中要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加剧作用。
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并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不同时间尺度下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以阅读的形式解释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2)图文结合案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活动”的形式预测其它可能影响。
(3)以角色模拟的形式说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以“活动”的形式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学生基础分析]
(1)学生对太平洋岛国的迁移、南极企鹅的生存问题等事件比较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选取有关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的事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2)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所需要具备的时间、空间概念和跨度还不够。
(3)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只考虑人为原因而忽略自然原因,归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可能影响不够完整,寻找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问题的措施找不到突破口。
[三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来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说出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③举例说出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对策。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②通过阅读图表,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和规律。
③通过阅读图2。27“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中模拟曲线(灰色)和实际气温变化曲线(红色)的不重合,得出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为原因起了加剧的作用。
④推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代表性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②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③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④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重难点突破]
1、通过阅读图表归纳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的周期和特点。
2、结合“水循环”知识和农业生产和气温、降水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引导学生从原因中去寻找措施,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得出气候变化的缓解对策、适应对策和根本对策。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读图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展示资料,设疑导入]
(投影)珠峰、岛国图瓦卢美丽海岸线、企鹅照片
1、据新华社沈阳2003年9月14日电(记者张玫、沈科)中国科学家测量发现,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覆盖的千年积雪30余年来正在不断融化变薄。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续下降了约1。3米。
2、2004年2月19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3、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你们知道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
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全球气候变暖”——这不是一个新名词,是大家似是而非知道
的,现在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有把“全球气候变化”的来龙去脉弄得清清楚楚的意愿。
[问题探究1]:是否自地球诞生以来全球气温就在不断上升呢?
展示资料:据资料考证,在距今约3000多年前,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暖和得多,那里生存着许多热带和_带动植物。热带标准动物——大象几乎随处可见。因此,当时得河南省称为豫州,“豫”字形象比喻为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直到现在,河南省仍简称“豫”。
展示图片:重庆梁平县发现的第四纪冰川遗址
展示资料:我国楼兰文化消失的原因有:
①气候的变化导致了楼兰人的迁移,降水的减少;
②政治军事的原因:当地有古罗马军队的遗民;
③地质原因:楼兰的汲水河流的上游因为地震的原因而形成了两个湖泊,造成下游来水的减少。
得出结论:在漫长的年代中,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例如有个时期缓慢地变暖或变冷;有个时期缓慢地变干或变湿,这种变化称为气候变迁。
教师讲解:二十多亿年以来的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
受太阳辐射的变化、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大气环流的变化等自然原因的影响,地球气候是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的气候类型,可以看作是地球气候变化长河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充分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地理事物与现象,该事物或现象与其认知产生了冲突,激起学生寻找地理规律的认知_。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第一步:展示图片和资料
展示图片:①庐山山顶的“飞来石”;
②热带地区的冰川遗迹;
③U型谷与V型谷。
资料:在地球历,曾经发生过三次大冰川时期,这三次大冰川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为三亿年左右。在两次大冰川期之间是间冰期。大冰川期气候寒冷,间冰期气候则较温和。在间冰期里气候也是波浪式发展变化的。
(一)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1万年)的气候变化,曾反复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温呈下降趋势;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上升趋势。
建议:大家在以后的旅行或者游览路途中也会发现一些可以证明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的例子哦。到时候大家就可以给别的游客当导游来解说了。
对于距离学生时空非常久远的地理现象,教师以展示生动灵活的资料和直观典型的图片来解决学生认识的难点。
第二步:
提问:我们发现现在我们全球的气候是处在比较温暖的间冰期。是否处在间冰期的话全球气温就在不停的上升趋势中呢?导致了现在所谓的“温室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图2。25“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及右边的小字部分,归纳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规律和特点。
(二)历史时期(一般指1万年左右)的气候变化,气候仍然是波动的,有时为温暖时期,有时为寒冷时期。呈波动上升趋势。
古气候变化对中国人类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样对世界人类的文化和经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示图片:历,北方牧民因气候变冷而周期性南迁
对于距离学生时空比较久远的地理现象,教师结合历史事件,并展示生动灵活的图片来解决学生认识上的难点。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是有用的,能解释他们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步:
读图分析:气温变化曲线说明了气候不断变化的事实。再请大家看图2。26,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能力
[过渡]:从时间上看,这三个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在不同的时间尺度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地区也是不同的。
使得学生初步建立地理时空跨度大、时空变化复杂的思维。
第五步:
请大家观察P50“活动”中的图2。27“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①回忆读图的主要步骤。
②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
③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通过回忆读图的主要步骤,掌握并巩固读图的方法:先读图例或者坐标,然后分析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但人为原因起到了加剧的作
用(工业革命之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在不断增加,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趋势加剧)
最新高三地理补课范文四
优秀高一地理教案 篇四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x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x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提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乡(镇)——三级行政区
总结:(大屏幕显示)
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板书)
举例:(大屏幕显示)
活动2:(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第一、二位编码表示一级行政区
第三、四位编码表示下一级行政区
第五、六位编码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板书):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知识要点与检测
[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山脉)、(河流)一致。
(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致。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2、判断
(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疆维吾尔自治区北方地区
藏自治区南方地区
北京西北地区
上海青藏地区
4、填图(图见课本)
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绘下列地理事物:
秦岭、淮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
最新高三地理补课范文五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 篇五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
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1、图表、图片展示法
2、学案导学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最新高三地理补课范文六
优秀高一地理教案 篇六教学目标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⑵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环示意图、区域图、热点材料为载体,突出查水循环的原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考预测】1.以大型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城市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以区域图、水资源分布及利用图表为背景,考查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结合有关水资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水圈的组成
1、图解水圈的组成
2、特点: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知识点一: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双基落实】
1、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各个环节
________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画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在右中画出水循环环节箭头方向,标注各环节
及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真题选粹】
(2008山东卷)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知识点二: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高频考点】
【真题选粹】
(2014课标卷I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根据大屏幕展示图片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提示:沼泽广布的原因从水循环的角度考虑主要是地表水来水量大,排水不畅、下渗少、蒸发量小,其影响因素与地形、气温、冻土、凌汛等有关。
【深度探究】
(分组讨论,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以下四个问题的形成原因)
1、分析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3、分析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因
4、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高考选粹】
(2015o新课标I卷)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结合大屏幕上的图片完成下列小题。
1、 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 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 种植土层和砂层
C. 砂层和砾石层 D. 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知识点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双基落实】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实现了________、大气圈、岩石圈和____________的相互联系;
(2)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________;
(3)调节圈层间的________________,进行能量的转换,改造地表形态;
(4)使地表物质发生________。
【高频考点】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提示:自然原因(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布不均、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发达,需求量大;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污染)
【考向透视】
亚马逊雨林在地球的水循环和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亚马孙平原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来自本地区的水汽经上升、冷却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相当于亚马孙河流域总降水量的50%,另外50%降水量来自( ) 带来的水汽。
(2)据调查,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空气湿度下降,降水量减少约20%,但是流入亚马孙河的水量及洪水次数反而有所增加。结合水循环原理,解释以上现象。
最新高三地理补课范文七
优秀高一地理教案 篇七《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图3.3是本单→www.baihuawen.cn←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
最新高三地理补课范文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
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