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实用15篇)
尝试新的事物,开拓视野,拥抱新的世界。要注意总结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总结是一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的方式,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一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地数、认、读、写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体验数位的含义,建立数位的概念,并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性,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掌握数的意义和组成。
明确不同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20根小棒、2根橡皮筋、一台计数器。
一、导入。
(1)、比4大,比6小的数是()。
(2)、由7个一组成的数是()。
(3)、10后面的一个数是()。
2、机器猫请你摆出11根小棒,看谁摆的又快又准。同学们,你们给老师出了一个难题,老师一眼望去,看不出来是不是11根,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老师一眼就看出来有多少根吗?拿出一根皮筋,借助它来试一试。(学生汇报捆法,说说捆的理由,选出最佳捆法)。
老师把十根捆成一捆的过程,给同学们呈现一下,这节课我们就用捆小棒的方法来学习11—20数(板书:捆小棒)。
二、认识及组成。
1、机器猫想知道哪位同学的反思速度最快,谁能快速读出小棒的数量。
2、一捆小棒是1个十,10根小棒是10个一,一捆小棒里有10根小棒,1个十就是10个一。(板书)记一记,说给同桌听。
3、为了更好的学习,老师今天还请来一位朋友,它是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11里面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拨一个珠,表示1个十,11里面有1个一,就在个位上拨一个珠,表示1个一。
4、有人说个位上的“1”和十位上的“1”意义是一样的,这种说法对吗?不对(个位上的“1”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谁能再把二个一所表示的不同的意义说给同学们听。
1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加法算式?
8、1——10是我们学过的数字,接下来,玩接力游戏,从10数到20。(指到谁,谁接着数,反复两次,分组数)增加难度(跳着数,反复两次)再增加难度(同桌倒着数,全班齐倒数)。
三、巩固。
我们班的同学很出色,机器猫想和大家一起做练习:
1、看图写数(指名)。
2、我说你拨(和机器猫玩,再同桌玩)。
3、看直尺回答问题。
四、联系生活。
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11—20各数?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生活中的图片,找出本节课学到的数字。
机器猫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一节愉快的数学课,要和同学们说再见了!挥挥手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二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三
1、使学生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实践探索、观察发现、拓展应用的学习过程,掌握探讨知识的一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感受家的温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吉祥三宝》(点击播放)。
师:喜欢听这首歌吗?就像歌里唱到的,爸爸、妈妈和我们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老师也有一个幸福的家,这是老师住的楼房,一起看看吧!(放课件:小区楼房)这是我们家的客厅、厨房、餐厅、卧室(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给居者新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小卧室的面积是多少?
生2:餐厅的面积是多少?
(出示房间图)。
师:怎样求小卧室的面积?
生1:小卧室地面的形状是长方形。
生2:我们借助学具来研究。
二、合作实践探究新知。
问题一: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呢?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学案。
学生展示。
生1铺一铺:我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长方形纸片全部铺满,共用了20个。它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生2摆一摆:我沿长摆了5个,沿宽摆了4个,就说明可一摆四行,共用了54=20个正方形,知道它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生3量一量:我量出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就能想出沿长能摆5个,沿宽能摆4个,共用了54=20个正方形,知道它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问题二:你会求下面长方形的'面吗?
师:回顾刚才的探索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生2: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总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小卧室的面积:54=20(平方米)。
答:小卧室的面积是20平方米。
问题三:餐厅的面积是多少?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生1:餐厅地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
生2:长方型的的长和宽相等时,就是正方形了。
生3: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总结: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餐厅面积:44=16(平方米)。
答:餐厅的面积是16平方米。
三、自主练习。
师:有了这个计算方法,我们就可以解决生活中、家庭中的许多问题。(出示题目)。
师:爸爸、妈妈看到这张充满祝福、充满收获的贺卡,一定会很高兴的!在这里,老师也祝同学们学习进步!(放歌曲《吉祥三宝》)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四
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中,学生能正确的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2、能够正确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挂图、小棒。
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观察情景图。
1、同学们也让我们踏上神秘的南极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好吗?
2、你在南极大陆上都看到了什么?看谁能把话说完整。
3、先让我们估计一下,天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企鹅?
学生试着估计一下,并说说是根据什么估计出来的?
二、提出问题。
看样子南极的朋友还真不少,就让我们用数字把朋友的数量记录下来好吗?
三、解决问题。
1、想一想,这些数字你想怎样记?
2、把你的好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帮你听听怎么样。
3、你能把这些数字记录下来吗?试一试。
4、相信你会把这些数字读得非常正确。
5、小组同学交流想法,并用计数器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计数器帮助演示数的写法,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加深数位意义的理解。
6、小组内一个同学用计数器演示,其余同学读数并把数字记录下来。
7、小结:通过读数和写数,你都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四、应用拓展。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我们的`周围什么地方用到数字?(全班学生的总数、男同学的人数、女同学的人数等等)。先让学生用该数字说一句话,再让其余同学把数字记录下来。
2、“自主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独自做题,把自己写的数读给小组同学听,在小组内交流写法。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2、学生自由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如果出现“一共有多少只贼鸥?”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数出贼鸥的总数,如果有学生会计算的话,可以计算出来,但对学生不作统一要求。如果学生不能提问出“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
二、解决问题。
1、“怎样才能知道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有什么办法?”让学生知道问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其实就是比较47与32的大小,“怎么比较47与32的大小呢?”
2、学生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想法。
4、全班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小组交流想法。
2、“自主练习”第5题。
(1)同学们先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摆的。注意让学生把图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述清楚。
(2)在理解图意后列式计算。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4)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做第5题。
3、“自主练习”第7题。
(1)、先让学生明白题意。
(2)、学生独立去做,在交流自己选择的结果和想法。
(3)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课堂小结:
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能测量或画出梯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梯形的认识过程,了解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厅性的高的概念,画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配套教材、直尺、三角尺等。
教学流程:
一、生活导入。
1、出示例1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重点可让学生上台指一指梯形)。
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梯形吗?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梯形。你还记得我们昨天是怎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吗?
根据学生回忆板书:
(1)探究特点。
(2)认识高、底。
(3)多种练习。
有了这些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想自己来进行研究活动吗?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你们准备开展哪些活动来完成(1)和(2)。
老师的友情提醒:研究梯形时注意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将使你事半功倍。
二、小组活动。
(一)探究特点。
1、展示小组内制作的梯形,介绍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2、归纳梯形的特点: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二)认识高、底。
1、介绍小组内的研究成果。
2、在此基础上指导看书自学:
量出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就是梯形的高。这样的高有多少条?为什么?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是,梯形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说说什么是上底、下底、腰、等腰梯形。
3、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4、说明:第二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在直角梯形中有几个直角?
三、练习提高。
想想做做1-5。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同桌间说说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六
1、通过设计“跑向北京”的象征性长跑的活动方案,累计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设计活动方案的过程,提高手机数据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3、在收集数据、设计方案、交流等活动中,学会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设计方案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1、利用数的计算、收集和处理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中,保证良好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象征性”长跑问题。
二、探究活动。
1、确定主题。
2、要设计长跑方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1)调查学校所在城市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有多少千米?
(2)调查学校所在城市到北京途径的主要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路程。
(3)确定每人每天跑的路程,如果全班用接力方式跑完全程,怎样设计方案?
(4)向大家征集活动主题,确定一个最受欢迎的。
三、知识的运用。
1、分组收集数据,根据数据设计象征性长跑的方案。
2、小组合作,完成设计方案。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设计了一个象征性长跑方案,同学们真了不起!
长跑,教学,日常生活,数学好玩,活动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七
1、说课: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模拟片段教学:说教学程序。
2、说课的“说教学程序”:复习铺垫、新授、巩固、综合运用、拓展延伸、小结等;模拟片段教学的“说教学程序”:一般说“新授”部分。
3、说课主要说“为什么这样教”,模拟片段教学重在“怎样教”。
2、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学课本等。
3、要体现课堂评价的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适时、恰当。
4、要展示板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课堂教学同步(及时);有所选择;字体规范;布局合理。
5、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如:《平行与垂直》《认识几分之一》《连续退位减法》。
6、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的能力;
7、要体现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8、要关注学生方法多样化,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不同的解法、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述等要能及时板书。
2、空间与图形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
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解决问题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1、如何开头?
2、教学目标要说吗?
3、复习多长时间比较合适?《商的变化规律》。
4、如何小结?
5、要充分利用资源—————没有三角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八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早上喜欢和牛奶吗?和牛奶有益身体健康。
我女儿在家也喜欢喝牛奶,每次早晨喝一小杯(出示一小杯)。我早晨每次喝一大杯(出示一小杯)。大杯中的牛奶大约是小杯牛奶的2倍。
出示1大杯和2小杯,问1大杯可以够我和几次?2小杯可以够我女儿喝几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给我喝,可以喝几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给我女儿喝,可以喝几次?
指名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说明:刚才想的过程其实就是替换的策略。
揭示课题: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
思考:你能解决吗?为什么?(使学生联想到都是大杯或者都是小杯比较容易解决;或者告诉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的关系。)。
说说所增加的条件,你是怎样理解的?
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明怎样替换,替换之后是什么杯子,总量是多少?
使学生感悟到无论怎样替换之后的果汁总量是不变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以课件演示替换的过程)。
思考,为什么要把1大杯替换成3小杯,或者把3小杯替换成1大杯?(感受替换的依据)。
4、学生列式解决。
指名汇报,注重结合替换的思路,理解算式。
师:像这样的实际问题,我们用替换的策略进行解决,是否正确呢?
学生提出检验的方法,并阅读书上的介绍,然后进行检验。
5、小结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
6、体现价值。
教师介绍用方程解答的方法,还可以请学生说说不用替换的策略,还可以怎样解决。然后进行比较,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策略的价值。
三、完成练习的第1题。
1、在题中用图表示替换的过程,然后解决问题,并检验。
2、汇报交流,将学生的作品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注意体现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有可能出现线段图)。
3、结合图说出算式。
4、这个题目还有不同的替换吗?为什么?使学生认识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四、指导练一练。
1、读题,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
2、练一练与例题相比有难度,因此让学生在指导下完成,可以用优秀生的思路来提示其他学生。
3、重视图的作用,以图来帮助理解。
五、思考。
1、本课应该以策略的价值体现为主,还是应该以替换的依据为主?感觉难以合理安排。
2、课堂教学时,忽视了学生在替换过程中语言的准确表达。如:用什么替换什么,或者把什么替换成什么。在数学中语言应该是规范、到位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九
我们的数学课堂学什么?计算、算理、概念……,是的这些基础数学知识对一个人的数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但它是不是惟一决定性因素呢?是不是影响我们学生以后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学教育论文专辑中中曾叙述这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能确定三角形面积公式一定重要吗?很多人在校外生活中使用这一公式至多不超过一次。
21世纪国际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问题解决”,要解决我们学生过去、现在、将来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他们所需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数学思想。
数学核心思想,是指在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中起核心作用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观念。基本数学思想有:符号与数的表示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合理化思想和结构思想等。数学观念主要有推理意识、化归意识、抽象意识和整体意识等。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当情境稍有变化时,主体常会感到束手无策,如果有数学核心思想来调控数学方法,则往往可以超越这个特定的情境。摘自《学与教的心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教学、传播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来分析教学问题、寻找解决方法、评价教学效果以及修改执行方案的系统过程。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样教(教学组织、模式选择、媒体选用等)所进行的设计。
数学思想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说基础知识是躯体的话,那数学思想就是躯体的灵魂。数学活动过程是渗透数学思想的载体,而教学设计则应以数学核心思想的渗透为重要依据。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分析本课的数学核心思想,围绕数学核心思想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一)数学核心思想为教学设计的路标
美国学者马杰认为,教学设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即制定教学目标;做为一个教育者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是至关重要的。数学核心思想的确立,教育者会在教学设计中,把这一思想蕴含到教学教学活动之中去,有了灵魂的教学活动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例如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数学核心思想:十进制,位值制
历史上,无论美国、加拿大,还是在世界上别的国家,数都被认为是数学课程的基石。这学前至十年级的数学都扎根在这块基石上。代数中的解方程原理和数系中的结构特征一致,几何和度量特性是用数字描述的。(摘自美国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全国数学教师理事会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根据这一数学核心思想设计这样一组教学活动:
1、通过数据模型建立“千”和“万”的概念。
出示了一个由一千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让学生先猜一猜,后分层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接着数10个一千个小正方体,认识10个一千是一万,再通过对比一万和一千、一千和一体会1万和1千。通过课件回忆数的过程,发现十进制,从而告诉学生十进制是中国人发明的,现在全世界都在使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通过“测量长度”数一些数量较大实物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练习中让学生数大约一万个豆子,这时孩子肯定不一个一个数,也不会十个十个的数,(学生认为这样比较麻烦)。这时出示二百个豆子,并把它放在一个透明的杯子里,学生受到启发用,量出二百个豆子的高度,然后画出4个同样的高度,迅速的数出大约一千个豆子,同时可以想到用同样的方法能数出一万个豆子。
3、通过用10个一百厘米展示一千厘米有多长,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通过用10个一百厘米展示一千厘米有多长,利用十进制建立长度之间的关系,之后让学生想一想一万厘米有多长?一万米有多长?为后面学习千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感。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
两端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的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绿化的重要性。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
2、利用线段图理解“棵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中,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题意。
[教学重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
[教学难点]:掌握用线段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
1、听唱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比较两组图片的不同,让学生说出植树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的植树问题。
二、探究新知。
(展示题目)。
1、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回答。
3、教师把学生的想法用表格出示如下:
4、引导总结:
5、生:手指线段图。
师:在线段图上,点数和间隔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点数=间隔数+1。
6、师:总长与间距和间隔数又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生:总长=间距×间隔数。
7、尝试应用:
三、巩固新知。
四、小结本节内容。
五、教学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一
鸡兔同笼问题设置在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与常规课有所不同。区别之处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巧用素材,有效提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数学用书》中说道:“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鸡兔同笼问题作为数学广角教学内容之一,正是教材注重渗透思想方法,关注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教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应用列表、假设、方程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1)教材首先通过“鸡兔同笼”这一问题,激发学生解答我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的兴趣。
(2)注重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解此类问题题意,初步接触多种解题策略,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用图示法、假设法、列方程法等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并能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和解法的巧妙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在学习中进行尝试、比较、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研究成果。
4、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经。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03—105页。
创设游戏,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古代三大数学趣味题之一,“鸡兔同笼”。下面,先让我们来玩个接龙游戏,我说动物的数量,你们对应说出他们的头的个数和脚的只数。如:
师:一只鸡。
生:一只鸡,一个头,两只脚。
师:一只鸡和一只兔。
生:一只鸡和一只兔,两个头,6只脚。
……。
师:那反过来如果有5个头,16只脚,该有几只鸡几只兔呢?
……。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解决这类问题的。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情境,很自然地引入课题。
出示问题,学习模式。
已知:鸡和兔共有5个头,16只脚。
问题:鸡和兔各有几只?
画图法:
结合教材,生自主用画图法理解完成。
列表法(枚举法):
一一列举出鸡有0到5只及兔有5到0只时的脚数。
文字说明:
1.画图法:先画出5个头和16只脚,然后先给每个头配2只脚,剩下的脚再两只两只地加到每个头上,分配完后,4只脚的是兔,2只脚的是鸡。
2.列表法:假设4只鸡,1只兔,那么共有12只脚,与题目条件不符;假设3只鸡,2只兔,那么共有14只脚,也不符合条件;假设3只鸡,2只兔,那么共有16只脚,刚好符合题目条件。
设计意图:数形结合,以画促思,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题讲解。
那现在我把数量增加一点点,你们再来算一下?(出示例1)。
1.尝试与猜想(分小组合作,活动后汇报、交流)。
四人小组,仿照引例中的按照表格模式,探讨方法,并把讨论结果综合在表格里,组长负责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并推荐一位组员上台展示成果并分享方法。
画图法:
8个头,26只脚。
兔有()只,鸡有()只。
列表法(枚举法):
兔有()只,鸡有()只。
经过同学们的小组交流,合作探讨,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你们善于观察和总结规律,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以上的方法属于一种猜测和推算的过程,这些方法在对于一些数字简单的题目还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数字较大,以上两种方法操作起来就有些难度了,我们能不能用列式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2.假设与探究。
假设全是鸡。
(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再交流)。
生:我们是这样想的:兔子都用2只前脚捂住耳朵,用2只后脚站了起来,这时每一个头就对应着有2只脚站在地上(即可假设8个头都是鸡头),此时站在地上的脚的个数是8×2=16只。
师:算式里的8表示什么?2又表示什么?结果的16只脚是什么的脚?
生:8表示“假设8个头都是鸡的头”,2表示“每只鸡有2只脚”,16只脚是站在地上的脚。而之前数有26只脚,少了26-16=10只脚,这10只脚是兔子捂耳朵的前脚,而每只兔子有2只前脚,所以兔子的只数是:10÷2=5只,鸡的个数是:8-5=3只。
师:“10÷2=5”式中的10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生:10表示兔子抬起捂耳朵的前脚,2表示每只兔子有2只前脚,
10÷2表示兔子的数量。
师板书:假设全是鸡:
脚的总数:8×2=16(只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的脚数:4-2=2(只脚)。
兔子:10÷2=5(只)。
鸡:8-5=3(只)。
师:以上的方法就是假设法,假设全是鸡,先算出脚的假设总数,然后对比实际总数,再用少了的脚数除以2(4-2=2)就可以算出兔子的数量了。
假设全是兔。
(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再交流)。
生2:我们是这样想的:鸡都把翅膀撑到地上当“脚”了(即可假设8个头都是兔头),这时地上的脚的总数是8×4=32只,但实际上只有26只脚,多出来的“脚”32-26=6只,多出来的这6只“脚”实际上是鸡的翅膀来的,每只鸡有2个翅膀,所以鸡的个数有6÷2=3(只),兔的个数有8-3=5(只)。
师板书:假设全是兔:
脚的总数:8×4=32(只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的脚数:4-2=2(只脚)。
鸡:6÷2=3(只)。
兔子:8-3=5(只)。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我们可以把刚才的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假设法”——假设怎么样,然后怎么样。经过这两道题的观察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假设全是鸡,就会先求出兔的只数;假设全是兔,就会先求出鸡的只数。
设计意图:拟人化的比喻,让学生兴趣盎然。
渗透文化,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穿越时空回到1500年前。在一间学堂里,一位先生拿着一本数学名著《孙子算经》,摇头晃脑地读着:“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同学们,你们能用我们刚才学习的几种方法帮帮古代的学生们吗?谁来先翻译一下这个古代数学问题的意思?然后,请各位同学用刚才学过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独立完成后让学生交流,并进行板书汇报、)。
师:对了,这道题的意思就是: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板书的两位同学做得更加精彩。
试想:古代的人又是怎样解决这类问题的呢?同学们,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设计意图:渗透古代数学思想,适时适地进行思想教育,创设课堂数学文化氛围。
畅谈收获。
师:今天的课堂学习有趣吗?大家有哪些收获?
生1:……。
生2:……。
……。
师:今天,我们通过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了用画图、列表和假设的方法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巩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古时候的解法,使学生对我国的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的小结梳理一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反思学过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已经预想到了学生理解方面可能会存在偏差,同课室同事谈到往届学生对鸡兔同笼这类问题的解决途径很是模糊。我有意识细琢磨了一下课堂课堂会出现的情况。于是,课堂上先游戏引导,再通过画图、列表法的展示,学生们一下子眼界开阔,思路瞬间明朗化,直到后面的假设法的出现,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都不难理解了。假设法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给学生讲通讲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解决此类问题就足够的。本计划课堂上渗透用方程方法解决问题,由于四年级学生未接触方程和课堂时间关系,未提及这一方法,希望学生们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拓展更多的解决途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2.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课件显示:问题1:数据误导:
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
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师:婷婷有欺骗妈妈吗?
师:你对此有何评价?
师:类似的受平均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婷婷的爸爸的公司在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问题2阿冲应聘。
(先请一位同学给画面编一段话。然后提问:略)。
(二)交流对话,探究新知。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我们自己也试着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六)变式练习,扩展新知。
(结合课件)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都有哪些自己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平均数: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信息,应用最为广泛,但…。
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
众数:当一组数据中有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个量.下面由我们自己去收集一组生活中的数据,然后再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说明本组数据的特征。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活动报告单》,深入到学生活动中,适当答疑)。
(教师视课堂具体的时间的情况选择是否讲解:假如你是一名厂长……)。
(五)反馈评价,提示作业。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请你分别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现实意义。
总结:今天我们都学到哪些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三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二)能力目标。
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教师、学生每人用硬纸做一个圆柱体模型。
2.投影片。
生:我想对老师们说,我们一定会好好表现的,不会让你们失望。
生:我们的课堂将比赛场更精彩……。
师:我坚信你们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几何体朋友——圆柱,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这位新朋友?
生: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生:我还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生: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课件演示这一过程。
师:你们对圆柱已经知道得这么多了,真了不起,还想对它作进一步的了解吗?(生:想)。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还想知道怎么求它的表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指名学生摸其表面积,并追问: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生:六个面的面积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师: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呢?(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教师板书)。
1、圆柱的侧面积。
师:两个底面是圆形的我们早就会求它的面积,而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侧面积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突破口)。
小组代表汇报: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正好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所以我们由此推出: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推理吗?(生:我们讨论的结果也跟他们一样)你们能够利用以前的经验,把它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太棒了。
课件展示其变化过程。
师生小结:(教师板书)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评价:在体育赛场上你们是我的骄傲,在课堂上你们更是我的自豪)。
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庆祝一下我们的成功。(掌声……)。
投影呈现例一: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0、4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
(1)学生独立解答。
(2)投影呈现学生的解答,并让其讲清自己的解题思路。
师:通过刚才的解题思路说明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周长和高。
师:无论是直接告诉,还是间接告诉,只要能求出底面周长和高就可以求出其侧面积。
2、圆柱的表面积。
师:求侧面积似乎难不住大家,现在再加一问,你们还能行吗?(教师在例一的后面加上求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师巡视,让一个学生板演,要求学生分步做,并标明每步求的是什么)。
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这说明要计算圆柱的表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积和侧面积。
师生小结: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
3、反馈练习。
师:想一想,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4、实践运用:师:在实际生活中计算某些圆柱的表面积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公式,比如,求一个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应该是怎样的呢?(生:略)。
你有没有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生:要注意单位,还要注意所要求得圆柱有几个底面……。
最后,你们猜猜听课的老师对你们的表现是否满意?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如何?(生: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
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五
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这本书,深有感触。这本书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书中不仅谈了课堂教学设计的详细过程、反思等,而且还谈了数学教学的“情景设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来龙去脉。原本以为教学设计仅仅是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的一项功课,没想到这项功课却包含着许多的艺术。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门课的喜爱程度。试想一下,一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仅仅是围绕让学生知晓一个个的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久而久之,定会两手空空,无所收获。而另一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效果必定和前者大不相同。而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而智力的发展又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一定的学习动机,就谈不上对知识的探索,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创新。
学生作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既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也可能有意、无意地拒绝教学的影响。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认为: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然后,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句话,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