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桃花源记,课件(大全9篇)
写作是培养语文表达能力的关键。在总结时,可以用单词、短语或图表来梳理思路。这些范文虽然仅供参考,但是它们展示了一个良好总结的形式和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桃花源记,课件篇一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负重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讨论,弄清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准备工作:
1、课文插图投影。
2、课文有关的成语故事录像,《负荆请罪》。
三、教学过程:
1、简要复述一个故事。
2、说说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3、前一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习第二个典型事例。现在我们紧扣人物的言行特点分析讨论第三个故事。
4、廉颇说的三句话:
2)、“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说明廉颇很不服气;
3、“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可以知道廉颇准备报复。
5、大家认真想一想,廉颇不服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引导看课文)。
(回答:真正的原因是蔺相如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我赞同这个见解。如果说是因为蔺相如立了功引起的,前次蔺相如“完璧归赵”立功时,他怎么没有不服?)。
(廉颇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就是职位比他高。这引起他的不服。)。
7、认真读书分析,就不难理解。廉颇要给他个下不去,主要原因是蔺相如职位比他高。我们继续从他们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心境界。
8、廉颇的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对廉颇又是“避开”,又是“……把车往回赶”,连他手下的人都看不下去。联系蔺相如的话可以知道,他不是怕廉颇,为的是不削弱赵国的力量,维护赵国的利益。
9、蔺相如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可见他并没有瞧不起廉颇,能正确对待廉颇的功劳。他认为如果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他一心想保卫赵国的利益,蔺相如的思想是好的,品质是高尚的。小结:是啊!如果不以国家利益为重,沉不住气,就容易闹不和。因此,小利益服从大利益。这种品质是高尚的,值得学习的。
〔教师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10、廉颇有错,后来他怎么样?
(蔺相如的话传给了廉颇,廉颇能“静下心想了想”还认为自己“真不应该”。可以体会廉颇还能虚心考虑别人的话的。)。
(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也说明他诚心认错的。)。
小结:荆条是古代一种鞭打的刑具。“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引导看图)说明他内心痛悔自己过错的程度是很强烈的。
〔图文结合得合适〕。
11、从那些词可以知道廉颇知错的?
(“于是”用“于是”连接下句说明知错就改,不迟延;“脱下、背上、到”表示真心实意,非亲自去请罪不可。
小结:人都会有错误,但知错就改很重要。对作者用心遣词能认真推敲。
12、廉颇上门请罪,蔺相如怎样呢?说明了什么?
(“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连忙”、“热情迎接”表现蔺相如不计较个人得失。)。
小结:蔺相如胸怀宽广。名言名句(“宰相肚里能撑船”。)从此他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祖国。
13、给这个故事加上小标题,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课外作业:对,他们都有热爱祖国的精神,都要维护国家的利益。我们学习这一课,受到什么启示和教育吗?(略)总结谈话(略)。
四、板书:
完璧归赵淹池会负荆请罪。
起因:秦王骗壁随之赴会廉颇居功自傲。
经过:勇智斗秦王逼秦王击缶相如回避。
结果:送壁回国再次立功将相和好。
人物蔺相如蔺相如廉颇。
特点:机智勇敢不顾个人的安危知错能改。
五、课后记:学习蔺相如顾全大局,足智多谋,廉颇知错必改。
六:作业、
1、文中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2、抄写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桃花源记,课件篇二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顺带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
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
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
1、总结文中文言知识点。
2、完成课后思考题。
3、总结并抄写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文言文教学,学生首先要熟悉问年,在熟读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探究学习,这个过程就比较顺利而充实,并且充满乐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场讨论会的主持人,让学生做主角,本课堂的设置为第一课时,注重对作者思想的领悟,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也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学生心中困绕的“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的疑问。本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研读文本比较细致,讨论和背书结合,充分理解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客观辨证的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领悟了作者的理想,也能多一份社会责任感,文言知识点的学习留待第二课时,这样就避免了一上课就识记知识点的枯燥。不足之处是对学生的发言没能作出恰当的点评。
生:陶渊明。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个隐士,他拒绝与世俗权贵合作,那他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呢?
师:那么桃花源里的生活究竟具有什么样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痴迷地探寻,请大家齐诵课文,让我们一起发现和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生背诵,师板书《桃花源记》。
师:大家都很认真,背诵的也比较有感情,那请大家思考,桃花源它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地方呢?在文中找依据。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隔绝的闭塞的地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另外,渔人出来之前,桃源人还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是啊,他们从秦到东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了近600年了,仍然不愿与外界沟通,你看书很仔细。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美好快乐安宁的地方。
师:喔,你一下说出了这么多。请分别说一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树竹子,环境优美,这里的房屋整齐,没有出现倒塌,说明不是破败景象,而是安宁的。快乐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乐,还有壮年人在田地里劳动,也是快乐的。
师:你说得很有条有理。
生:我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看出社会的安定。
师:请说说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错相通,说明他们安心到田间劳动,有鸡叫有狗叫,说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一派安详。
师:你说得对。连家禽都能舒展地鸣叫,唱着最动听的歌,这个社会一定是安定的。
师:再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里的壮年人从事什么劳动?
生:种田。
生:养鱼,因为有池塘。
生:种桑树,养蚕。
生:织布。
生:做衣服。
生:酿酒。
师:看来这里的行业很多的,百姓能安居乐业,确实是个好社会。
生:我认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热情好客。
师:哦,你有了新的发现,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渔人来到后,他们立刻请他回家,并且还用酒饭招待他,后面还有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都很热情。
师:对,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都这样倾其所有,拿出最高质量的盛宴款待他,何况是他们自己人呢?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认为这里还是个富裕的地方。
师: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为他们有酒有肉,客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开宴会。
师:精细的地方被你发现了!大家再推测一下,他们有了收入是否缴税?
生:不缴。
师: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为当时他们出来的时候率妻子邑人来的,都是一家人,谁跟谁啊,没必要缴。
师:(微笑)也就是说,这里没有人从他们的收成里克扣。
生齐:对,没人剥削他们。
师:你们从历史课上学的“剥削”这个词吧。其实啊与《桃花源记》一并流传的还有《桃花源诗》,在这方面诗要写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请学生齐读)桃花源里没有税收,没有剥削,也没有官府的压迫,这个社会是和谐自由的。
师: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会的安定,没有战争。
生:要有美好的环境。
生:人与人关系融洽和睦,人人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生:没有剥削和压迫,社会和谐。
生:不能。
师:为什么?在课文中能找到证据。
生:有,结尾处渔人记号找不到了,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暗示了这个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师:除了结尾处的复寻而迷,还有什么地方有暗示?
生:开头的桃花林,是纯一色,很少见。
师:对,桃林中无杂树,年号、地点含混,渔人也没有名字。
生:当时的东晋是历史上比较动乱的时期,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为了让劳动人民看到,虽然当时战乱,以后还会出现好社会的,不让百姓失望。
师:两位同学谈得都有道理。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请看下面一段资料(出示字幕):请学生齐读。
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
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宋书荆州蛮)。
生接:“男有分,女有归”
没想到学生立刻喊:不——愿——意。
师:都不喜欢吗?喜欢的举手。
师:有两位。不喜欢的呢?(其余都举手)你们先讨论讨论。(生讨论)。
师:先请两位喜欢的同学来谈。
生:那里的环境好,主要是可以不写作业。
生:是。
师:你可以找老师同学解决,可千万不要逃到桃花源里去,那里的人也要学习的,现在是学习化社会。(笑)。
生:我不喜欢。现在我们多先进,有电脑,有汽车,他们连个马路都没有,都是田间小路,那么窄,怎么走啊。
师:你不喜欢那里,是因为落后对吗?
生:是。
生:我也不喜欢,桃花源里不与外界联系,学不到外面先进的技术,他们发展太慢,科技不会太发达。
师:你的眼光很高远喔!只有开放社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不过当时能对外开放么?
生:不能,当时他们进入桃源时在秦朝末年,外面的社会不如桃源里面,所以他们不能开放。
师:他们远不如我们的同学有远见卓识哦!他们一直不出来,进去时是秦朝,外面是动乱的,渔人偶然进入时是东晋,外面还是动乱的,也不知道外面有过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也没有经历过强盛的时期。看来,闭塞是有许多弊端。
生:我不喜欢,就那么一小块地方,每天看见的都是那几个人,太无聊了。
师:你觉得不断地更新,才有乐趣是吧。
生:我也不喜欢,因为那里没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才有进步,我喜欢竞争。
生:当时的外界很动乱,现在我们的社会非常和平,就不喜欢到哪里去了。
师:大家谈得非常精彩,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
桃花源记,课件篇三
一、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二、讲读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思考讨论:
武松为什么要下冈?
三、结合课文内容,完成思考?练习3。
讨论思考练习3中的`三件事的前因和后果。
四、武松打虎的前因和结果是什么。
原因:不听店家的劝告,夜晚只身上冈。
结果:将虎打死。
五、课文中还有哪些事写了原因和结果。
1、请四名同学,分别读课文的一部分。
六、识记生字的字形,练习书写。
1、在田字格里进行书写。
冈:注意和“岗”区别。
筛:上面的竹字头,不要写成草字头。
榜:注意和“傍”区别。
勿:不要和“匆”混淆。
耻:左边是“耳”,不要写错。
脊:注意上半部的写法和笔顺。
梁:下面是“木”不是“米”。
拳:上面不要写成三横。
酥:左右两部分的位置不要颠倒。
2、启发学生分析字形,并找出最好的记忆方法。
3、每个学生把生字写两遍,教师巡视指导。
七、布置作业。
1、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写两遍。
2、预习15课。
板书设计。
起因。
14、景阳冈经过。
结果。
桃花源记,课件篇四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无情地鞭笞和批判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课件篇五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课件篇六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课件篇七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法。
教学难点:
1.透过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2.了解文言词语,尤其是本课中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七年级时学过的《饮酒》这首诗歌吗?
生:记得……。
师:那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歌背一遍。
师生齐背诗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师:好,那还记得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吗?
生:陶渊明……。
师:对,陶渊明,哪个朝代的人呢?
生:东晋。
师: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诗人。相传陶渊明在40多岁时在朋友的劝告和帮助下,曾第二次担任彭泽县令,在他上任81天时,刚好郡里的一个督邮下来视察工作,这个督邮是一个极度贪婪的家伙,他经常以视察作为借口,要下面的县令给他送礼,如果有谁不送或者送的不够的话,他就会栽赃陷害这个县令。有属下对陶渊明建议要他“束带迎之”,也就是要穿戴的整整齐齐的,准备一份厚礼去参见这个督邮。没想到陶渊明一听居然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就挂冠而去,辞职回家了,从此以后,他再没有出来做官,一边读书,一边耕作,过着清贫的日子。人们都感慨于陶渊明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精神,尤其是后世的知识分子,更是将这种精神奉为道德行为的楷模,成为千古佳话。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他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请大家打开课文25课,把这篇课文齐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生:(齐读课文)。
二、赏析内容。
师:先来看课文的题目“桃花源记”,大家说说看“源”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源头/水的源头……。
生:(讲述一个渔人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故事)/一个渔人捕鱼时无意间闯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受到了桃花源村民的热情款待。出了桃花源后,想带其他人重新去寻找桃花源,却再也找不着了。
生:开头第一段。
师:哦,仅仅是开头第一段吗?开头第一段结束时渔人就发现了桃花源吗?
生:还没有发现。直到第二段的“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才发现了桃花源。
师:对了,第一段只是说渔人对发现的情况感到奇怪,想要去探索一下到底是什么东西,只是起了好奇心,还没有发现桃花源。直到第二部分的“豁然开朗”才可以说真正发现了桃花源。那请大家把渔人发现桃花源这部分内容齐读一下。
生:(齐读“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师:好,渔人发现了桃花源,那他所见到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房屋布局严整、环境优美、勤劳善良、衣着独特、悠闲舒适……。
生: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外面世界的人/桃花源外面的人/东晋朝代以外的人……。
生:大吃一惊/感到非常吃惊……。
师: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见渔人,乃大惊……。
生:都不是,是热情的招待渔人。
师:哦,大家认为都不是,说是热情的招待。那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热情的招待呢?
生: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生:善良、好客、热情……。
生:……/穿着秦朝的衣服,用秦朝以前的礼节跟渔人交谈。
师:哦,有同学说穿的是秦朝以前的衣服,行的可能是秦朝以前的礼节,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又没有告诉我们。
师:哦,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能否说说看?(提问学生翻译这句)。
师:这里的“妻子”、“绝境”是什么意思呀?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一样吗?(视学生翻译情况分析这个句子)。
生:不一样/……。
生:告诉我们桃花源的由来/告诉我们他们为什么会来到桃花源这个地方。
生:可以知道桃花源里的人从来没有跟外界的人联系/一点都不知道外面的情况……。
生:不想/没有……。
师:怎么说不想呀?与世隔绝了这么久,怎么会不想呢?能否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生: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哦,“不足为外人道也!”也就是说桃花源里的人在渔人离开时还特意叮嘱他不要跟外面的人说这件事呀!看来桃花源的人的确不想跟外面的世界有什么联系。到这里为止,渔人在桃花源中渡过的美好的几天已经过去了。请大家把二三两段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二、三两段)。
师:渔人离开了桃花源,大家想想看,如果是你来到了桃花源,你舍得离开这里吗?
生:不舍得/舍得……。
生:在路上到处做记号。
师:哦,处处做记号,文中写到“扶向路,处处志之”,他做记号想干嘛呢?
生:再来桃花源……。
生:报告给太守,让太守派人跟他一起去找桃花源……。
生:非常吃惊/很高兴/很好奇/立马想去找这个地方……。
生:找不到了,他们迷路了……。
生:刘子骥……。
师:对,南阳刘子骥,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听说了这件事也想去找桃花源,结果也没找到。桃花源就这么平空消失了。渔人无意间发现了桃花源,特意做记号想再去一次却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让我们感觉桃花源里的人好像是神仙一样,见首不见尾,就像后人诗中所写的那样“窃怪当日仙人,独思渔父。遍寻此中村落,不见桃花。”
师:到这里为止,课文内容我们基本上已经有个大致的印象了。而课文最后是写别人包括渔人都再也无法找到桃花源了。那我们假设如果渔人等人顺着记号再次来到了桃花源,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写一段假如渔人发现了桃花源之后会是怎样的情景。请大家动笔写,看看大家谁的想象最奇特。
生:(扩写想像的内容)。
三、本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对课文的内容做了分析,这篇文章的故事很神奇,除了刚才的练习外,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发挥想象:比如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时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渔人回到郡里时会怎样跟太守回报?如果你是桃花源里的人,听了渔人的描述之后你想不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篇课文有这么大的想象空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着写写看,小说、戏剧等都行,这也是对文本的一种理解,一种再创造。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希望有助于加深大家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助于大家背诵课文。剩下时间请大家齐读全文,会背诵的可以合上课本齐背一遍。
生:(齐读全文)。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课内部分。
五、板书设计。
陶渊明。
发现桃花林——异。
进入桃花源——惊。
桃花源记,课件篇八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是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花源村民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给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境。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源记,课件篇九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作品。这是一篇美文,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咬文嚼字,无处不感到其美美不胜收。究竟它美在何处呢?作者借写景之名表达自己的理想。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把握武陵人所见到的桃花源的景物,理清脉络,了解内容,体会陶渊明蕴涵其中的理想和追求!
两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课时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桃源之美。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整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整理在语文摘抄本上。
1、教师导入:
2、王聃等四位同学带我们一同回味《那朝那暮》感受陶渊明的真言语、真性情。
这是师生课下收集整理的资料。
(配乐:古筝《高山流水》同时多媒体自动播放一组有关陶渊明的图片,近距离感受这位高洁之士)。
(设计意图:《那朝那暮》涉及陶渊明的作品多、评价全、语言美、修辞准确。这个环节注重展示班级学生的才华,四位同学精彩背诵后让同学们做评价,注重学生评价能力的训练,学生要在短时间对听取信息做出高度概括,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1、品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设计意图:读中体验。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紧紧扣住本课教学目标)。
2、复述课文。
归纳思路: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板书)。
(设计意图:这是课后的习题,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个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复述的同时会发现本文结构自然,脉络清晰。对于写作教学是个非常好的指导)。
导游一、带领大家游览桃林风光。(多媒体展示一组图:桃林美景)导游刘禹良。
导游二、带领大家游览桃源风光。(多媒体展示一组图:桃源美景)导游杨莹。
导游二、带领大家访问桃源。多媒体展示:渔人访问桃源图)导游孟宇。
(设计意图:情境中体验。桃源景致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怎样突破这一美点,我提前安排了三位导游让他们写出导游词,学生经过筛选、提炼,写出了精致的导游词,借助收集到的桃源风光图,带领大家共同感悟桃源之美。我为学生搭建了这样的平台,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主动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创设了一个有效的情境。此外我还给这三个导游每人佩戴了一个麦克,一面小旗,导游的身份更加明确,学生们乐在其中)。
要求:
1、学生提出一个观点(如:景美、生活美、人与人与自然和谐、平等、自由、热情等)。
2、引用原文做论据。
3、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主体性的课堂体验这一环节。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能动地、自主地去获得感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效的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一)教师小结。
归纳总结桃花源特点:环境之美、生活之乐、民风之淳朴。
(二)质疑思考。
1、富有神秘色彩浪漫色彩的桃花源是虚幻的理想世界,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一说法的依据。(学生回答,再次走进文本)。
2、作者描绘桃花源这一理想世界的用意是什么?教师引导。
出示作者的时代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设计说明:背景介绍要突出重点)。
(配乐创设情境)。
学生动笔写一写,小组互相交流,推荐阅读。
a.选作:(任选一项完成在积累本上)。
1、作者描绘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对比“大道之行也”做一些阐发。让学生制表对比。
2、比较《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在写法上的不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迁移探究中体验的能力。在本单元教学中学生将要学习《大道之行也》,通过作这样的方式,为创建一个宽广开放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进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b.必做:
熟练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