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年级教案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实用9篇)
通过计划,我们可以有效地评估和改进自己的表现和进步。在制定计划时,我们应该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便更好地应对变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计划制定和执行的关键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教案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篇一
单元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难点: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3、关键: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讲清数位的意义,使学生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读法和写法。了解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数位的名称、数位的顺序、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4、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
一年级教案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篇二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在单元开始安排了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景,装饰的东西有规律排列的,小朋友很有规律围成圈跳舞等等。另外,还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有些题目的设计体现了开放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一般来说,一组事物依次不断的重复的排列(至少重复出现了三次)就是有规律的排律。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和发现数学美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懂得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并能积极的去发现、探索、创造规律。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一年级教案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篇三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各一课时。
一年级教案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篇四
单元教材分析: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各节中教学内容的编排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中,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依靠动手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以具体事物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方法内化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单元课时安排: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
4、整理和复习…………………………………2课时。
一年级教案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篇五
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比和比例,小学阶段主要知识的复习四个部分。长方体等立体图形是在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简单的统计图表是在学习统计初步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比和比例主要是进一步研究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例,学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和化简比、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正反比例等归后安排了总复习,对小学阶段的主要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的复习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编排特点上有以下特点:1、突出重点,加强操作,认识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2、继续进行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加强分析统计图表的训练;3、突出比和比例的概念教学,加强知识间的有机联系;4、加强数学知识的复习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二、全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1、长方体的特征、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是重点,体积概念的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圆锥体积是难点。
2、识图是统计图表单元的重点,绘制统计表是难点。
3、比、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是重点,也是难点。
4、小学阶段知识的事理、复习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全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的特征,理解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
2、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3、巩固和深化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
2、学会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能正确判别正反比例的量,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比和比例应用题。
3、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复习整理,提高计算和解题能力。
情感目标:1、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细致的良好习惯。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非智力因素情况分析(学习动机、习惯、兴趣等)。
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有个别学生的学习一定要在教师、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勉强完成;还表现在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觉得的家长要我要学习,是老师要我学习;另外还表现在部分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思上进,偶有抄袭现象发生。
全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析:
六(3)班共有学生43人,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属于中等,优等生较少。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为扎实,错误大多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基础确实不够扎实,理解水平低,思维不够活跃。
本班差生原因分析:
差生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作业敷衍了事;2、学习态度较端正,但受思维的局限,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3、学习基础差,对学习缺乏兴趣,惰性思想严重;4、家庭因素:家长没有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没有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教学质量措施自身素质提高措施:
1、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及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丰富自己;
2、认真参加各种教研活动,虚心向优秀教师请教,学习他们先进的。
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3、认真阅读各类教学杂志,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措施:
2、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取知识。
3、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达到“教是为不教”的目的。
转变差生方法及措施:
1、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其树立信心;
2、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培养他们的自觉性。
及上进心;
3、利用课余时间给予耐心辅导,并进行“一帮一”结队的活动,师。
生共同帮助他们提高。
4、与家长联系,使学校与家庭达成共识,共同培养好学生。
教学研究重点。
一年级教案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篇六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位置,它包含运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的方法和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第几排第几座”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
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2、关键。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位置。
教学内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教材2~3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2、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
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2、关键。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导入新课。
1、介绍位置。
由学生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然后再介绍几个好朋友所处的位置。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座”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
2、谈话导入。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教学例1。
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
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
师:李刚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李刚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4)讨论。
(5)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确说明:李刚在第6列,第3行可以用(6,3)这样的一组数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李芳、李小冬、赵强、王宏伟的位置。
要求:
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据表示;
b、根据数据再说一说在第几列第几行。
c、总结方法。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和他们所在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再汇报。
归纳:
先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一个数;再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二个数。
2、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动物园示意图”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解决第(1)个问题。
师: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a:学生独立操作,解决问题。
b:投影展示学生解决的结果。
熊猫馆(3,5)海洋馆(6,4)。
猴山(2,2)大象馆(1,4)。
(3)解决第(2)问题。
a:出示要求。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b: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完成。
c:反馈练习结束。
学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3、全课总结。
(2)教师简要介绍确定位置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比如播放有关地球经纬度的知识等。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中的1~5题。
第1题:
(1)说一说(9,8)中的“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
(2)按照题目给出的数据,涂一涂。
第2题。
(1)观察棋盘,与第1题方格图比较,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正确说出黑方的“五”所处的位置。
(3)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棋子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4)完成题中第(2)小题,并和同学交流。
第3题。
第1小题,用投影展示学生所确定的区域。
第2小题,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表示结果。
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课后作业设计:
1、标出下列点的位置。
(6,5)(2,7)。
(7,4)(3,9)。
(8,9)(10,6)。
2、下图是某棋盘的一部分。
说一说各图形各在什么位置?怎样表示这些图形的位置?
四、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1/1、2、3、4、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1-p2/1、2、3、
选做课时特训p2-p3/思维拓展。
教学追记:
本堂课,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一年级教案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篇七
标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会解简易方程,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掌握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能够独立解答稍复杂的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3、掌握几何初步知识,能够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掌握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能够绘制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
5、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内容安排教材主要复习内容。
第二部分(九)~(十五)常见的数量关系,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的解答,以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提高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十六)~(十九)比和比例、常用计量单位。
有关统计图表的知识,提高学生观察。
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四部分(二十)~(二十三)几何形体知识以及有关计算问题。
第五部分(二十四)~(二十七)综合练习,提高学生的独立解题能力和自我检查能力。
一年级教案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篇八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一年级教案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篇九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课前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8页的练一练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9页的第3题。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