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读书笔记记录表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14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师读书笔记记录表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篇一
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
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为什么主张社会即学校呢?
陶行知还认为:
‘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
他说,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而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
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学,是传授知识给学生,如不精于业务或不懂业务,则教不好课。陶行知曾指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每一个教师,都要切实掌握所授学科的知识技能,并要逐步达到精通的地步。陶行知认为,教师应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他指出:读书多,则积理富,积理富,则随时应用,绰有余裕矣。只有博识多闻,上课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做到问一答十,举一反三;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更具说服力。
在学习方面,教师也必须责无旁贷地给学生做出好学、勤学的榜样。教师更有责任在业务上力求长进,努力跑在学生的前头,才能引导他们不断前进。
教师读书笔记记录表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篇二
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人民生活向前、向上需要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
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
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为什么主张社会即学校呢?
陶行知还认为:
‘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
他说,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而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
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学,是传授知识给学生,如不精于业务或不懂业务,则教不好课。陶行知曾指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每一个教师,都要切实掌握所授学科的知识技能,并要逐步达到精通的地步。陶行知认为,教师应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他指出:读书多,则积理富,积理富,则随时应用,绰有余裕矣。只有博识多闻,上课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做到问一答十,举一反三;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更具说服力。
在学习方面,教师也必须责无旁贷地给学生做出好学、勤学的榜样。教师更有责任在业务上力求长进,努力跑在学生的前头,才能引导他们不断前进。
教师读书笔记记录表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篇三
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前必须有目标意识,目标就是要求,目标就是方向。因此,教学目标要简明。在一堂语文课上我究竟要让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提高什么能力、关注什么情感体验,教学目标中要明确体现。充分发挥目标在教学中的导向、调控、检测的功能,让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语文课堂要有一条线而不是一大片”诚然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积累运用千头万绪,“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不休。落实在教学设计上就是一个实字,让语文课上讲语文的东西,不要出现关于语文和非语文的东西。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的方式多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认识到教学评价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问题是对被评价对象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应该有一个教学目标相对应的评价
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形式各异。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应该姓“语”。在简单中看到复杂,于平淡中体现神奇。
教师读书笔记记录表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篇四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个人乃至社会的头等大事。我觉得,对于教师而言,多读书,读好书,不仅是完善心智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改善教学行为,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渠道,更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读一本好书,看一篇好文章,会让我懂得很多,悟出很多道理。记得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时,身处陌生的环境,面对无知而又调皮的学生,面对琐碎、劳累而又单调的工作,我感到了无奈和失落,真为自己选择教师这一职业而后悔莫及!是《特级教师成长案例》让我明白对现实的抱怨是弱者的象征,真正的强者是不抱怨的。还让我明白了为师之道,知晓了由合格到优秀,由优秀到卓越的教师成长途径,深刻感触到读书对于我们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于是,我也重新读起书来,开始以自己的实际教学为基点读各种各样的书,在书中让我找到了工作的自信,教学的底气,更是让我走出了工作初的失落和迷茫。
如今,当我从忙碌而又充实的工作中抽出身来时,阅读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教师》,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家庭教育在美国》,我翻阅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育人三步曲》,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领略了陶行知的《教育文集》。说实在话,读大师的书,与大师对话,一方面让我惭愧,让我汗颜,一方面让我嫉妒,让我兴奋,在邀游大师的精神世界中,我懂得什么是教育,怎样才能做好教育,我的的确确感到了教育是一种境界,教育是一种奉献,教育是一种激情,教育是一种理想,教育是满腔热情的一种爱。每次与大师们“交谈”后,我都豁然开朗,收益匪浅。正因有大师们的指导,作为班主任的我,在班级管理中总能得心应范文先生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读教学方面的书籍,我可以随时随地与教育专家,名师进行交流。课余,我认真拜读并研究了周玉仁的《课堂教学艺术集萃》,吴正宪的《数学教例与教法》,顾汝佐的《名师授课录》《课堂教学设计指引和评介》,黄爱华的《课堂教学艺术》,李烈的《我教小学数学》,马芯兰的《中国特级教师教案精选》,张天孝的《数学教例与教法》,纪晓村的《小学数学兴趣教学》,刘显国的《课堂艺术探幽》。在每一天的读书中,在每一天的工作中,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在每晚的独自静坐中,在忙碌过后的疲倦中,我没有忘记我的使命,不忘反思我的教育行为,不忘反思我的课堂成败。二十几年来,我坚持写总结、论文、教学札记、反思。先后参加与了“三算教学”“创新教育”“尝试教学法”“活动课教学”“新课程改革”等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绩,教育教学水平在张家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是教师专业底蕴得以厚实的路径。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进行“充电”,才能使我的职业生涯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教师读书笔记记录表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篇五
教学中的困惑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个是所教授的学科知识残缺不全,第二个是学生的复杂和对他们认识有一定的难度,第三个是教师对自我的认识。
教师只有在认识自我的情况下才能会对学生的心灵进行认识。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关注于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巧,而忽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外界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也是更多地关注外在的物质条件和教学技巧,而鲜有涉及教师的内心世界。或许这是一个太不容易把握的领域,与其在这些看不到搞不清的抽象物质上浪费时间,倒不如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那样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将会起到显著的效果。对外界的要求不不奢望太多,因为在其他一切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谈这个话题,我也觉得有些不现实和奢侈。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渴望这样做,也一直有着这样的努力。只是因为,我关注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狭隘有如此模糊,每次刚刚走进却再也不能深入,我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每次都是浅尝则止,在一次次的追问中停滞不前。更何况,怎么把关注自己的内心与教学联系起来,对我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依据作者的说法,通过把握智能的、情感的、精神的三种通道的整体性,同时结合教育生活,可以帮助教师把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统一为一副完整的画面。希望通过以后的阅读,我能把教学和自己的内心融为一起,不仅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人。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
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心灵才能整合职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教学不可能因为技术层面的改进而取得成功,如果那样,成功的教学就可以复制,也就不会存在这么多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找到属于我们的那种教学方式,与我们自身的气质相契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心灵自由的状态下实现良好的教学。因此,目前最为重要的就是走进我们自己的心灵,实现自我的对话。然而,这些是需要勇气的。教师是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结合,当我们试图打开自己的心灵,与学科、学生进行对话时,我们可能会遭受伤害。为了避免伤害的发生,有些人选择了自我保护。把自己的个性、心灵与教学生活相分离,在面临危险时,我们进行着本能的自我保护。实际上,这种分离使我们漠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在教学与内心中寻求统一,我们也将不会在教学中实现自我的完整,封闭不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重新审视当初引导我们走向教学的交汇点能帮助我们找到优秀教师的本源。实际上,就我个人来说,与其说是我自觉地走向教师这样一条道路,倒不如说是在外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促使我做出这样的一种选择。不过,相对于认为一种经历使然,我宁愿相信这是我自身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对于作者所说的两点:与启发、引领我们心灵的导师相遇,与选择了我们的学科相遇。我也有这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上大学之前,我认为自己从来没有遇到过自己喜欢的语文老师,他们没有激起我的语文的兴趣和渴望。直到我读大学时,才有幸遇到这样的老师。虽然他们并不记得讲台下边的这样一个我,但将会对我的一生产生影响。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两个女教师,其中的一个我选修她开的《王国维与人间词话》,另一个则是旁听过她对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解读。我已经不太记得他们所讲课的具体内容了,但她们讲课时流露出来的那种气质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讲《人间词话》的老师很自我,听她讲课,我的面前不是一个个独立的诗人形象,而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伸手可及。或许她的解读不那么权威,在学术上也没有什么独有的价值。但这是一种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的诠释,是在诗词中不断验证并反省着自己的生命。对于台下的我们,她似乎不承担什么样的负担,也没有什么样的责任。她完全是一种自我的阐释和陶醉,在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也和她一起完成了对以往生活的回首。可是,她的境界终究不大,她太关注与自己的世界了,以至于我都不敢走近她,怕打扰了属于她自己的清净和领域。而且,从她的言行中我能明显地感受到那种看似洒脱的背后留有某种不舍,某种遗憾,她终究不能达到人生更高的境界。但这些丝毫影响不了她课堂的魅力。我想她是将自己个人的生活融入教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课堂。她的心是对教学打开的。
人性化的职业概念“是你深层愉悦与外部世界深层渴望之间相遇交融的圣地”(比克纳)。倾听自己的声音: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学会“自言自语”。
一系列对多元性的恐惧,当不同的真相相遇时,对冲突的恐惧,恐惧不断失去自身认同。恐惧本身并不可怕,我们要在恐惧中学习和成长。
那些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忧郁的学生,内心充满了恐惧。教师体谅学生的恐惧从而学会倾心教学。为什么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会有那么多困难,是因为教师内心充满恐惧。面对学生时,我们会看到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存在于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学生让我们看清我们到底是什么样和我们到底怎么样。我们害怕来自学生的评判。这个时候,教师所要做的不是逃避和走开,而是负有责任地跨过去,不仅因为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我的帮助,而且我也需要学生的洞察力与活力来帮助我更新自己的生命。
我认为,恐惧也意味着责任。当我们害怕面对学生时,是因为我们担心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素质,是因为我们对教学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正是有了这样的恐惧,才促使我们不断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争取不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在本科时,我读的是综合性大学,而非师范类院校。所以,学校对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的技巧等方面不重视,就我个人而言,对这类知识也是极为轻视。因为我相信,思想决定一切,视野决定宽度,境界决定高度。只有低级阶段才会重视所谓的教学技能,高级阶段是对此不以为然的。再加上受高中语文课的影响,认为语文教学工作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所以,当时认为,当语文老师有什么难的,教学有什么难的,还值得费这么大的功夫。现在回头看来,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幼稚。而且随着接触的教学方面的内容的增加,才更加明白这是多么大的学问。而自己也越来越怀有恐惧之心了,总觉得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那样教对他们的学习作用不大。正是这种恐惧心,让我不断思考,怎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当然,应该坦然面对恐惧,不然,终日陷入其中,也不利于教师个体的自我成长。
“为了更正我们对教学技术的过分重视,我强调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为了纠正我们对于客观知识的痴迷,我强调主观契合。为了纠正我们对智力过多的关注,我重视情感对于禁锢或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当一个人是健康、完整的,他的头脑和心灵就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非此即彼,互相分离,在教学中尊重这种对立和统一可以促使我们更完整。
理解自身的独特性,找到新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在遭遇困难与挫折时就放弃。只有坚持自己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保持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当我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我意识到有六种我想融入到教与学的空间中去的悖论张力:1 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的又是开放的。2 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3 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4 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5 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做充分的支撑。6 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这简单的六句话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了。这需要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要有教学的智慧。界限帮助我们锁定教学目标,没有目标的教学只能让课堂背离原先的方向,最终不知走向何处,开放则让学生发散思维;不必拘泥于一时一地,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形成。愉快的气氛可以让我们自然地融入到教学当中,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而紧张的气氛则让每个学生不停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样他们的脑子才会被充分调动。中国人的合作一直被世界诟病,大家习惯了独自作战,而不是从集体中汲取力量。我想这种思想跟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要做好自己的就好了,何必管其他人,他们做的再好也不过是他们的。这种想法让我们不注重甚至忽视他人的想法,只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停地打转,最终只能是凭一己之力来做事。而但凡有大成就者,无不借助集体的力量。由此说来,在团体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同时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将对我们以后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再说小故事和大故事,看中国学生的作文,经常会看到一些大故事,那是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被认为境界高,眼光高,具备宽阔的胸怀。如果这些真是出自学生的感受,倒也无可厚非。令人恐怖的是,更多的时候学生是为大故事而大故事,在作文中毫无自己的感受,只是用一些所谓的大故事作为堆积的材料。而关涉到学生情感的更多的时候是一些生活琐事,重视小故事也就意味着重视学生个体的体验。独处是一种境界,在独处中我们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在集体中我们则更容易听到他人的声音。只有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实现完美的转换,我们才能既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能融入社会。沉默是一种有意的选择,我们可以在沉默中思考,争论也是一种交流,这样有利于我们家更加完善自己的观点。
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在真正的共同体中,认知、教学和学的过程看起来不太像通用汽车的生产线,更像一个市民大会,不太像一个官僚机构,更像一个热闹的市集。
在共同体中,真理不是通过教师来传达,而是需要每个人都以客体的身份加入,当初我们必须要遵守它的规则、标准和程序。处于中间的主体就是真理,我们要探求的对象。我们每一个客体以它为中心,围坐在它的周围,怀有激情和原则和它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实现了内在生命的对话。然而,在现实中,因为认识的偏颇,在教学中表现出不合理的举动。我们往往认为真理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教师的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带有主观的因素去认识它,在整个过程中努力保持它的客观性并将这一真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认识的错位导致我们整个教学理念的错位。教师应该摆正真理、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中间的传授带,而是要向学生展示真理,并讲述与真理交流的规则。这样,每个人都可以直面真理。在共同体中,重要的不是我们之间的互动,而是我们与主体的互动。这个共同体要向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以伟大的事物为主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如果我们达到最高境界,表现出色。是因为伟大事物的魅力诱发出我们的美德,赋予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我们邀请多元化进入我们的共同体中,是因为伟大事物各式各样的奥秘需要多元的观点;我们欢迎创见性的论证,是因为我们有必要通过论争来纠正我们对伟大事物的偏见;我们奉行诚实,是因为对我们亲眼看到的事物说谎就等于出卖了伟大事物的真理;我们体验谦卑,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伟大的事物,谦卑是我们唯一应有的态度。我们透过教育成为自由的人,是因为只有被伟大的事物的魅力吸引才能战胜任何形式上的暴君。当然,事情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偏离它的轨道,因为错误的意见,我们会偏离伟大事物以致把它丢弃。而为了防止这一趋势,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一种神圣感,对伟大的事物怀有崇敬之心,怀有崇敬之心我们才能在教育的领域有着不断的惊喜,能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一切。
真正的共同体,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把一件伟大的事物作为我们专注的焦点。在课程标准中,我们有一种完美的说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的引导。但是,以目前教育的现状来看,则两句话不是轻易做到的。之前,讲台就是老师的舞台,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听讲,做笔记,没有必要对教师的内容进行思考也不用去怀疑,记住就行了,这些能帮助我们取得一个好成绩。新课改以来,发现这种方法不行,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他们置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于是,转而提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说法。可能是因为矫枉过正吧,一些教师害怕被冠于忽视学生的帽子,转而在课堂上让学生大力表现。看现在的课堂,那就一个丰富多彩,教师的幻灯片制作的美轮美奂,学生学习的方式必然离不开自主合作探究,可有谁知道热热闹闹的背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一线教师困惑,研究人员也困惑,未来的教师们更不知如何去应对。当我看到以伟大的事物作为教学的中心时,眼前不禁一亮,这种方法不错。只要在教学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点,并将这个值得讨论的伟大事物放于我们讨论的中心,那么我们就不会偏离这样一个方向,这样就不用为学生、教师的地位而纠缠不清了。可以说,这一点让我有拨云见雾的感觉。
曾经有一个老师告诉我,关上门后这里就是你的舞台,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自由地教学。这对于体制比较死板的教学模式来说,确实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同时,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学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活动。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里没有现成的模式,也不需要固定化的教学,语文本来就是弹性很大的教学,固化的思路与思维是对语文乃至文学的一种亵渎。回想80年代的教学,因为大家都有统一的标准,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会保持统一的步伐。如今,语文教学更注重其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虽说这种思路为语文教学提供各种可能,却又因为教师素质的不同出现各种混乱的局面。以至于很多语文教师都不知道怎样教学了。这种貌似开放的环境其实蕴含着某种危机,语文教育到底该教些什么?一千个语文教师在寻找着一千种的答案。
这需要教育研究者的努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每一个一线教师的努力。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出课堂,听听其他教师在讲些什么,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方法对新教师来说比较常见,而对于老教师则有些做的不到位了。有些学校强制教师去听其他教师的课并给出一定的评价,动机无可厚非,希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可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曾经我看到一个学校采用了这种模式,几个教师在听完一个教师讲完后,都根据一个据说很科学的表格给出评价并提出意见。我大致翻了一下他们的建议,很多人只写了一句话,希望教师的互动面要广,不能只局限于几个活跃的学生。诚然,这个意见很中肯,对于讲课教师来说确实需要改进,但这只是就技术层面尔雅你,况且对于每个听课的教师来说,他们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具体的细微的过程被几个大的方面一掩而过,没有被深入细致的挖掘,这样造成的后果则是流于形式,让老师们疲于应付。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教师交流的方法。
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在这本书中,作者同样给我们提出一个共同体的概念,希望教师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和合作。在本章中,作者探究了两个能生成优质教学和促进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进行优质教学的适当话题: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关键时刻,以及能丰富我们教学自我感的隐喻和影像。在谈论关键时刻时,每个教师都只要求对自己的亲身经历做细致的描述,而不要对其他教师的做法进行评价。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聆听别人的故事来进行自我反思,从他人的谈话走进自己的内心领域。作者用一个句子“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并不到位,对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也并不能充分地知道。它暗藏于我们的潜意识中,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努力才能发现它的本质。而隐喻能帮助我们找到我们教学的特征并针对现状作出一些有意识的改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果想要达到理想的状态,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只有这样,共同体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其中,在第一条中,最重要的是要安静地听别人讲话,而不是给出一些忠告。人类的心灵不想要被别人“解决”,它只是想要被别人看到和被人听到。给别人忠告,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他们避免谈论这些问题来保护自己的阵地,没有人想在别人的忠告面前显示出弱势。如果我们确实有需要被讨论的问题,并想从问题中的得出答案。那就把这个问题作为焦点问题让大家来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针对的是这个问题而不是某个人本身。这样,教师就能排除一切外来的因素,直达问题本身。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既接受了别人也接受了自己。
这一章讲述了教育改革的问题。每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对教育变革有着激动人心的设想。然而,在强大的制度和现实面前,他们的想法显得幼稚、可笑,最终只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选择绝望地沉默。这里,作者用曲线救国的方式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最初的变革源自我们内心的感受:在内心我们感到有件事非干不可,但外部的反应却截然不同。这种极端的分裂让我们痛苦不已,并促使我们做出相应的改变以达到身心的统一和保持自身的完整。但我们要明白,虽然这种要求改革的动机是如此强烈,可是它也同样的脆弱,如果在它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就让它面临风雨,那么它很可能将无法生存。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发展壮大。而第一步就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肯定,也可以让改革的愿望形成具体的语言。关键是,我们要走出第一步,同别人交流,让别人了解你的想法,当然这其中会冒有不被别人接受的危险。但是,当我们以这种可见的方式表明我们的价值时,我们有时会对这种结盟的方式感到吃惊。第三步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在这里我们会遇到不同的声音,会有更大的阻力。但是这同时也是检视我们改革的一种手段,在挑战面前我们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价值。而且,在具体的面向大众的过程中,情况有时会超出我们的预想,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把它引向不可知的领域。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完善修正自己改革的思想并努力使运动朝着我们的方向走。这样,改革会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发展,我们在对现实的调整中实现自己的改革。而当我们把这些变化制度化时,他们就会形成一个稳定的世界。下一轮的改革就在对这些观念的挑战中不断发展…
在改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获取了精神的奖励。在第一阶段,我们超越自我,不再为自我的分离而痛苦,在第二阶段,我们在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获得了联系和支持。第三阶段,我们走入公共生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意义。第四个阶段,能够按本真生活是对我们最大的奖赏。心灵的自由就是我们的自由!
回头看这些改革的步骤,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模式。但是仔细想来,这些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在中国,但凡改革,大都是自上而下的,很少能有从下自发地发起运动。而这就决定了改革成为少数人的舞台,而跟大多数无关。究其原因,是跟中国的传统和制度有关,一线教师似乎没有这样的使命感,总觉得这是一件无关自己的事情,而上层的决策者也养成了独言的习惯,太大的责任心让他们太过关注自身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就形成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
教师读书笔记记录表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篇六
教学中的困惑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个是所教授的学科知识残缺不全,第二个是学生的复杂和对他们认识有一定的难度,第三个是教师对自我的认识。
教师只有在认识自我的情况下才能会对学生的心灵进行认识。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关注于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巧,而忽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外界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也是更多地关注外在的物质条件和教学技巧,而鲜有涉及教师的内心世界。或许这是一个太不容易把握的领域,与其在这些看不到搞不清的抽象物质上浪费时间,倒不如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那样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将会起到显著的效果。对外界的要求不不奢望太多,因为在其他一切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谈这个话题,我也觉得有些不现实和奢侈。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渴望这样做,也一直有着这样的努力。只是因为,我关注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狭隘有如此模糊,每次刚刚走进却再也不能深入,我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每次都是浅尝则止,在一次次的追问中停滞不前。更何况,怎么把关注自己的内心与教学联系起来,对我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依据作者的说法,通过把握智能的、情感的、精神的三种通道的整体性,同时结合教育生活,可以帮助教师把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统一为一副完整的画面。希望通过以后的阅读,我能把教学和自己的内心融为一起,不仅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人。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
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心灵才能整合职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教学不可能因为技术层面的改进而取得成功,如果那样,成功的教学就可以复制,也就不会存在这么多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找到属于我们的那种教学方式,与我们自身的气质相契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心灵自由的状态下实现良好的教学。因此,目前最为重要的就是走进我们自己的心灵,实现自我的对话。然而,这些是需要勇气的。教师是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结合,当我们试图打开自己的心灵,与学科、学生进行对话时,我们可能会遭受伤害。为了避免伤害的发生,有些人选择了自我保护。把自己的个性、心灵与教学生活相分离,在面临危险时,我们进行着本能的自我保护。实际上,这种分离使我们漠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在教学与内心中寻求统一,我们也将不会在教学中实现自我的完整,封闭不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重新审视当初引导我们走向教学的交汇点能帮助我们找到优秀教师的本源。实际上,就我个人来说,与其说是我自觉地走向教师这样一条道路,倒不如说是在外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促使我做出这样的一种选择。不过,相对于认为一种经历使然,我宁愿相信这是我自身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对于作者所说的两点:与启发、引领我们心灵的导师相遇,与选择了我们的学科相遇。我也有这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上大学之前,我认为自己从来没有遇到过自己喜欢的语文老师,他们没有激起我的语文的兴趣和渴望。直到我读大学时,才有幸遇到这样的老师。虽然他们并不记得讲台下边的这样一个我,但将会对我的一生产生影响。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两个女教师,其中的一个我选修她开的《王国维与人间词话》,另一个则是旁听过她对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解读。我已经不太记得他们所讲课的具体内容了,但她们讲课时流露出来的那种气质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讲《人间词话》的老师很自我,听她讲课,我的面前不是一个个独立的诗人形象,而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伸手可及。或许她的解读不那么权威,在学术上也没有什么独有的价值。但这是一种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的诠释,是在诗词中不断验证并反省着自己的生命。对于台下的我们,她似乎不承担什么样的负担,也没有什么样的责任。她完全是一种自我的阐释和陶醉,在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也和她一起完成了对以往生活的回首。可是,她的境界终究不大,她太关注与自己的世界了,以至于我都不敢走近她,怕打扰了属于她自己的清净和领域。而且,从她的言行中我能明显地感受到那种看似洒脱的背后留有某种不舍,某种遗憾,她终究不能达到人生更高的境界。但这些丝毫影响不了她课堂的魅力。我想她是将自己个人的生活融入教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课堂。她的心是对教学打开的。
人性化的职业概念“是你深层愉悦与外部世界深层渴望之间相遇交融的圣地”(比克纳)。倾听自己的声音: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学会“自言自语”。
一系列对多元性的恐惧,当不同的真相相遇时,对冲突的恐惧,恐惧不断失去自身认同。恐惧本身并不可怕,我们要在恐惧中学习和成长。
那些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忧郁的学生,内心充满了恐惧。教师体谅学生的恐惧从而学会倾心教学。为什么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会有那么多困难,是因为教师内心充满恐惧。面对学生时,我们会看到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存在于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学生让我们看清我们到底是什么样和我们到底怎么样。我们害怕来自学生的评判。这个时候,教师所要做的不是逃避和走开,而是负有责任地跨过去,不仅因为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我的帮助,而且我也需要学生的洞察力与活力来帮助我更新自己的生命。
我认为,恐惧也意味着责任。当我们害怕面对学生时,是因为我们担心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素质,是因为我们对教学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正是有了这样的恐惧,才促使我们不断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争取不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在本科时,我读的是综合性大学,而非师范类院校。所以,学校对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的技巧等方面不重视,就我个人而言,对这类知识也是极为轻视。因为我相信,思想决定一切,视野决定宽度,境界决定高度。只有低级阶段才会重视所谓的教学技能,高级阶段是对此不以为然的。再加上受高中语文课的影响,认为语文教学工作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所以,当时认为,当语文老师有什么难的,教学有什么难的,还值得费这么大的功夫。现在回头看来,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幼稚。而且随着接触的教学方面的内容的增加,才更加明白这是多么大的学问。而自己也越来越怀有恐惧之心了,总觉得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那样教对他们的学习作用不大。正是这种恐惧心,让我不断思考,怎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当然,应该坦然面对恐惧,不然,终日陷入其中,也不利于教师个体的自我成长。
“为了更正我们对教学技术的过分重视,我强调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为了纠正我们对于客观知识的痴迷,我强调主观契合。为了纠正我们对智力过多的关注,我重视情感对于禁锢或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当一个人是健康、完整的,他的头脑和心灵就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非此即彼,互相分离,在教学中尊重这种对立和统一可以促使我们更完整。
理解自身的独特性,找到新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在遭遇困难与挫折时就放弃。只有坚持自己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保持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当我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我意识到有六种我想融入到教与学的空间中去的悖论张力:1 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的又是开放的。2 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3 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4 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5 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做充分的支撑。6 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这简单的六句话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了。这需要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要有教学的智慧。界限帮助我们锁定教学目标,没有目标的教学只能让课堂背离原先的方向,最终不知走向何处,开放则让学生发散思维;不必拘泥于一时一地,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形成。愉快的气氛可以让我们自然地融入到教学当中,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而紧张的气氛则让每个学生不停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样他们的脑子才会被充分调动。中国人的合作一直被世界诟病,大家习惯了独自作战,而不是从集体中汲取力量。我想这种思想跟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要做好自己的就好了,何必管其他人,他们做的再好也不过是他们的。这种想法让我们不注重甚至忽视他人的想法,只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停地打转,最终只能是凭一己之力来做事。而但凡有大成就者,无不借助集体的力量。由此说来,在团体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同时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将对我们以后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再说小故事和大故事,看中国学生的作文,经常会看到一些大故事,那是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被认为境界高,眼光高,具备宽阔的胸怀。如果这些真是出自学生的感受,倒也无可厚非。令人恐怖的是,更多的时候学生是为大故事而大故事,在作文中毫无自己的感受,只是用一些所谓的大故事作为堆积的材料。而关涉到学生情感的更多的时候是一些生活琐事,重视小故事也就意味着重视学生个体的体验。独处是一种境界,在独处中我们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在集体中我们则更容易听到他人的声音。只有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实现完美的转换,我们才能既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能融入社会。沉默是一种有意的选择,我们可以在沉默中思考,争论也是一种交流,这样有利于我们家更加完善自己的观点。
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在真正的共同体中,认知、教学和学的过程看起来不太像通用汽车的生产线,更像一个市民大会,不太像一个官僚机构,更像一个热闹的市集。
在共同体中,真理不是通过教师来传达,而是需要每个人都以客体的身份加入,当初我们必须要遵守它的规则、标准和程序。处于中间的主体就是真理,我们要探求的对象。我们每一个客体以它为中心,围坐在它的周围,怀有激情和原则和它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实现了内在生命的对话。然而,在现实中,因为认识的偏颇,在教学中表现出不合理的举动。我们往往认为真理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教师的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带有主观的因素去认识它,在整个过程中努力保持它的客观性并将这一真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认识的错位导致我们整个教学理念的错位。教师应该摆正真理、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中间的传授带,而是要向学生展示真理,并讲述与真理交流的规则。这样,每个人都可以直面真理。在共同体中,重要的不是我们之间的互动,而是我们与主体的互动。这个共同体要向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以伟大的事物为主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如果我们达到最高境界,表现出色。是因为伟大事物的魅力诱发出我们的美德,赋予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我们邀请多元化进入我们的共同体中,是因为伟大事物各式各样的奥秘需要多元的观点;我们欢迎创见性的论证,是因为我们有必要通过论争来纠正我们对伟大事物的偏见;我们奉行诚实,是因为对我们亲眼看到的事物说谎就等于出卖了伟大事物的真理;我们体验谦卑,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伟大的事物,谦卑是我们唯一应有的态度。我们透过教育成为自由的人,是因为只有被伟大的事物的魅力吸引才能战胜任何形式上的暴君。当然,事情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偏离它的轨道,因为错误的意见,我们会偏离伟大事物以致把它丢弃。而为了防止这一趋势,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一种神圣感,对伟大的事物怀有崇敬之心,怀有崇敬之心我们才能在教育的领域有着不断的惊喜,能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一切。
真正的共同体,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把一件伟大的事物作为我们专注的焦点。在课程标准中,我们有一种完美的说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的引导。但是,以目前教育的现状来看,则两句话不是轻易做到的。之前,讲台就是老师的舞台,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听讲,做笔记,没有必要对教师的内容进行思考也不用去怀疑,记住就行了,这些能帮助我们取得一个好成绩。新课改以来,发现这种方法不行,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他们置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于是,转而提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说法。可能是因为矫枉过正吧,一些教师害怕被冠于忽视学生的帽子,转而在课堂上让学生大力表现。看现在的课堂,那就一个丰富多彩,教师的幻灯片制作的美轮美奂,学生学习的方式必然离不开自主合作探究,可有谁知道热热闹闹的背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一线教师困惑,研究人员也困惑,未来的教师们更不知如何去应对。当我看到以伟大的事物作为教学的中心时,眼前不禁一亮,这种方法不错。只要在教学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点,并将这个值得讨论的伟大事物放于我们讨论的中心,那么我们就不会偏离这样一个方向,这样就不用为学生、教师的地位而纠缠不清了。可以说,这一点让我有拨云见雾的感觉。
曾经有一个老师告诉我,关上门后这里就是你的舞台,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自由地教学。这对于体制比较死板的教学模式来说,确实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同时,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学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活动。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里没有现成的模式,也不需要固定化的教学,语文本来就是弹性很大的教学,固化的思路与思维是对语文乃至文学的一种亵渎。回想80年代的教学,因为大家都有统一的标准,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会保持统一的步伐。如今,语文教学更注重其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虽说这种思路为语文教学提供各种可能,却又因为教师素质的不同出现各种混乱的局面。以至于很多语文教师都不知道怎样教学了。这种貌似开放的环境其实蕴含着某种危机,语文教育到底该教些什么?一千个语文教师在寻找着一千种的答案。
这需要教育研究者的努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每一个一线教师的努力。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出课堂,听听其他教师在讲些什么,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方法对新教师来说比较常见,而对于老教师则有些做的不到位了。有些学校强制教师去听其他教师的课并给出一定的评价,动机无可厚非,希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可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曾经我看到一个学校采用了这种模式,几个教师在听完一个教师讲完后,都根据一个据说很科学的表格给出评价并提出意见。我大致翻了一下他们的建议,很多人只写了一句话,希望教师的互动面要广,不能只局限于几个活跃的学生。诚然,这个意见很中肯,对于讲课教师来说确实需要改进,但这只是就技术层面尔雅你,况且对于每个听课的教师来说,他们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具体的细微的过程被几个大的方面一掩而过,没有被深入细致的挖掘,这样造成的后果则是流于形式,让老师们疲于应付。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教师交流的方法。
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在这本书中,作者同样给我们提出一个共同体的概念,希望教师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和合作。在本章中,作者探究了两个能生成优质教学和促进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进行优质教学的适当话题: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关键时刻,以及能丰富我们教学自我感的隐喻和影像。在谈论关键时刻时,每个教师都只要求对自己的亲身经历做细致的描述,而不要对其他教师的做法进行评价。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聆听别人的故事来进行自我反思,从他人的谈话走进自己的内心领域。作者用一个句子“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并不到位,对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也并不能充分地知道。它暗藏于我们的潜意识中,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努力才能发现它的本质。而隐喻能帮助我们找到我们教学的特征并针对现状作出一些有意识的改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果想要达到理想的状态,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只有这样,共同体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其中,在第一条中,最重要的是要安静地听别人讲话,而不是给出一些忠告。人类的心灵不想要被别人“解决”,它只是想要被别人看到和被人听到。给别人忠告,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他们避免谈论这些问题来保护自己的阵地,没有人想在别人的忠告面前显示出弱势。如果我们确实有需要被讨论的问题,并想从问题中的得出答案。那就把这个问题作为焦点问题让大家来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针对的是这个问题而不是某个人本身。这样,教师就能排除一切外来的因素,直达问题本身。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既接受了别人也接受了自己。
这一章讲述了教育改革的问题。每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对教育变革有着激动人心的设想。然而,在强大的制度和现实面前,他们的想法显得幼稚、可笑,最终只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选择绝望地沉默。这里,作者用曲线救国的方式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最初的变革源自我们内心的感受:在内心我们感到有件事非干不可,但外部的反应却截然不同。这种极端的分裂让我们痛苦不已,并促使我们做出相应的改变以达到身心的统一和保持自身的完整。但我们要明白,虽然这种要求改革的动机是如此强烈,可是它也同样的脆弱,如果在它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就让它面临风雨,那么它很可能将无法生存。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发展壮大。而第一步就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肯定,也可以让改革的愿望形成具体的语言。关键是,我们要走出第一步,同别人交流,让别人了解你的想法,当然这其中会冒有不被别人接受的危险。但是,当我们以这种可见的方式表明我们的价值时,我们有时会对这种结盟的方式感到吃惊。第三步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在这里我们会遇到不同的声音,会有更大的阻力。但是这同时也是检视我们改革的一种手段,在挑战面前我们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价值。而且,在具体的面向大众的过程中,情况有时会超出我们的预想,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把它引向不可知的领域。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完善修正自己改革的思想并努力使运动朝着我们的方向走。这样,改革会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发展,我们在对现实的调整中实现自己的改革。而当我们把这些变化制度化时,他们就会形成一个稳定的世界。下一轮的改革就在对这些观念的挑战中不断发展…
在改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获取了精神的奖励。在第一阶段,我们超越自我,不再为自我的分离而痛苦,在第二阶段,我们在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获得了联系和支持。第三阶段,我们走入公共生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意义。第四个阶段,能够按本真生活是对我们最大的奖赏。心灵的自由就是我们的自由!
回头看这些改革的步骤,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模式。但是仔细想来,这些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在中国,但凡改革,大都是自上而下的,很少能有从下自发地发起运动。而这就决定了改革成为少数人的舞台,而跟大多数无关。究其原因,是跟中国的传统和制度有关,一线教师似乎没有这样的使命感,总觉得这是一件无关自己的事情,而上层的决策者也养成了独言的习惯,太大的责任心让他们太过关注自身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就形成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
教师读书笔记记录表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篇七
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要激发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程理念。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中,他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胡乱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之能事,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赏识你的学生》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内因才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怨天尤人,埋怨学生不够聪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生气的宝贝,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心情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的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他们是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能准确地识别老师对他们的帮助是出于关爱还是仅仅是功利的表现。所以教育应该是牵手,是澄明,是温情,是质朴,是师生间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学会赏识你的学生,先学会从心底去爱他们。
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不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
教师读书笔记记录表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篇八
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要激发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程理念。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中,他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胡乱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之能事,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赏识你的学生》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内因才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怨天尤人,埋怨学生不够聪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生气的宝贝,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心情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的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他们是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能准确地识别老师对他们的帮助是出于关爱还是仅仅是功利的表现。所以教育应该是牵手,是澄明,是温情,是质朴,是师生间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学会赏识你的学生,先学会从心底去爱他们。
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不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
教师读书笔记记录表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篇九
健康应当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完满状态。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依据心理功能的受阻程度,一般可以分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三个层次。
教书的职业角色应为以下六个方面: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级活动的领导者;学生家长的代理人;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教师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重要的桥梁作用。但是作为现代教师应该做学生的指导者,而不只是灌输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也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只是比教书更重要的任务。从人的社会化角度来看,人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化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做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工作。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和基本形式,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学生在校期间,教师就成了家长的代理人,教师一定要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要从各方面去关心和照顾他们,要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可信赖的人。
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问题。要为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与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有关心理口健康和心理卫生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
教师心理不健康状况对学生间接地产生一些消极影响,教师职业适应性差,导致教师不愿与学生接触,在与学生接触中,缺乏积极体验。工作中自我效能感较差。自信心不足,不能形成坚定的教育信念,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长远打算,得过且过,这样怎能教好书育好人。
教师因各种认识偏差,而造成的态度偏差,导致在对学生的教育上缺乏公正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主要表现为情绪急躁,反应过敏、容易冲动,不善控制直接会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教师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表现为与周围的人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对领导不能理解支持,密切配合,对同事不能和睦相处、协作共事。对学生不能关心爱护、尊重理解经常表现成为我独尊,自我中心,主观、偏狭、多疑、懦弱等等不良性格。
教师心理不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可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战该,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和暴躁乖厌的性格,常常成为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自接原因。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常常有老师把学生害怕自己当做自己的本事,这样常常会导致学生反感讨厌。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压力的来源有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两类。外部压力主要来自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的突然改变,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和各种意外打击与挫折、失业下岗、亲友生病,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受到侮辱等。内部压力主要来自过高的自我期待,过强的心理冲突和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等。如给自己定了不切实际的理想目标。过强的责任感进取心,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倾向。因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的不一致而导致的认知冲突与动机冲突,因人格缺陷或自我调节能力偏低导致的焦虑倾向、抑郁倾向。
从主观上看,挫折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大都是一消极的、不愉快的体验一些重大的挫折常会使人感到极大的痛苦,产生许多的烦恼,使人烦躁不安,苦闷异常,痛苦异常,痛不欲生,因此人们都认为挫折是一件坏事,都已能够避免挫折为人生的最大愿望。如逢凶化吉、苦尽甘来等。
从客观上看,心理压力和心理挫折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有消极的影响,也有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应该是不能逃避,二要充分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完善自我的一种锻炼机会。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不断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坚韧不拔、坚持不懈;
2、及时调整、学会放弃;
3、灵活应变、另辟蹊径;
4、发愤图强、不断升华。
我们看错了世界,反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泰戈尔
认识活动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合理的认知则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系统认识或看法,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决定着他的教育态度和行为。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做到三个尊重,即一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世界观是由认识、观点、即、信念和理想勾成。苦与乐是相对的,痛苦与快乐都是对生活的一种感受,快乐靠自己。
问世间情为何物?
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情感与认知、需要有直接的关系。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
教书育人乐在其中,教师积极情感的培养。
积极情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对高尚道德的崇善;能保持积极乐观、相对稳定的情绪。
把握情绪的闸门,教师消极情感的自我调控。
做到:“知足常乐”;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心理换位;转移认知对象;合理宣泄;升华调控;自我安慰;一笑了之;快乐作业。
性格是指人的品质、骨气、行为模式、道德力量等。性格是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它对教育教学的效果有影响作用。对人际交往也有作用,俗话说:己所不欲,无施于人。对个人的发展也有作用。
在人际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一个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手势或表情,都会使他们受到鼓舞,增加勇气。
教师读书笔记记录表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篇十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建议,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现在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师读书笔记记录表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篇十一
如何使教师能更好的发展自己,使自己更贴合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知识层次的需求,《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已指出教师是“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小学。终身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保证。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此刻越来越提倡学习化社会。学习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学习尤为重要。要有竞争力、应变力,首先要有学习力。我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学校”就是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和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同时存在的场所。21世纪的教师已不是就时间好处而言,更多的是就教师身上所体现的新世纪人的素质而言,教师应当首先改变心智模式,意识到教育者再也不可能居于对教育的垄断性地位,他本身需要终身学习,才能够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教育,也才能够实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平等性合作地位。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当前,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个性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国实施素质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初步建立、加入wto以及人才市场竞争局面的出现。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潜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的创新潜力需要终生培养,教师的创新动机需要终生激励,而无论是创新潜力还是创新动机都来源于教师的终身学习。
从教师职业特点的角度看也要求教师要终身学习。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概念;
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潜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
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潜力;
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学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我们会发现――尽管每种人生千差万别,但从逻辑上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即:“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诚然,人生修养是一项极为复杂、艰难的工程,而一个乐于高度自我超越的教师是永不停止学习的人,我愿意进行终身的学习,构成完整的人格,实现自我超越,影响我的学生。
教师的专业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教师的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教师的专业实际上包含两个专业:一个是学科专业,一个是教育专业。教师的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既是学科知识的专家,又是学科教学和教育知识方面的专家。优秀的教师既需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懂得教什么和怎样教,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能,发展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总之,教师的继续学习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理解新知识,增长专业潜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透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到达专业成熟的境界。加强教师专业化学习是新课程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读书笔记记录表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篇十二
这是一本介绍幼儿教师从初步形成到一步步走向专业成长的书。书中从教师的专业化概念、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关系、走向专业成熟以及做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等五大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论述与讲解。
看了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章“走向专业成熟”,可能是我觉得最符合我们我的实际,也是我们每位新教师所希望和渴求自己能够尽快的走向专业成熟吧。我仔细阅读着每一字每一句,想从中获得些对自己有利或有帮助的信息和经验,让自己更专业更成熟。
感触最深的是第五章的第一块内容:教师的专业成长==经验和反思。初任教师职业的新教师,成长为具有实践智慧的优秀教师,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科学的自我反思,以及外部的支持与协作,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教师才能快速的进步和成长。
作为一个只有几年教学经验的新老师来说,各方面都是处于学习阶段,除了要管好孩子外,在上课方面也要经常性的进行反思、总结、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存在着许多的不足。看了此书让我明确行动研究对教师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因为行动研究能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性提高,让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将教、学、做合二为一,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及研究能力,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增强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文章中,有大部分文章可供我们参考、借鉴学习的资料,在分享与对话中的个别小案例也是我们生活、工作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资源平台中的反思体验设立了好多的专业问题,以供我们阅读、反思等。资料库中的多种专业资料,不仅使我们增长了不少专业知识,也为我们提供了工作、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总之,在看此书的过程中使我受益匪浅。
教师读书笔记记录表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篇十三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承担着“立人”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静得下心来,学习,思考,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让自己徜徉在思想和知识的海洋中,多一些书卷味儿,少一分铜臭气;多一分深邃,少一分浅薄;多一分高雅,少一分世俗。“多读方知书中味,勤写始觉笔有神。”因此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没有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课堂将会变得那么空洞和无趣!一年来,我认真贯彻柳州市教师阅读年的精神和学校的读书活动方案,认真制定阅读计划。按照计划,我认真阅读了必读和推荐读的书目。我将一年来的具体做法心得总结如下:
每天坚持抽时间读书,认真做好笔记,每个月撰写600字读书笔记以及读书心得。通过读书,我学会了怎样正确地去引导教育孩子,读书使我再提起笔来写些什么,不再会觉得那是一件难事。我要做个真正的职业读书人,从书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再把这些营养输送给我的学生们。
学校认真落实了读书活动方案,开展了丰富的读书活动。我积极参加学校的读书活动。这些活动分别有“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读书随笔”、“读书名言”、“读书与成就”的论坛活动、“讲述我的教育故事”、“阅读、工作、成长”演讲等主题活动。按照学校要求,我们每个月都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上传到学校的百果读书会上,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这种跨越空间的交流方式提高了我们教师学习的兴趣。
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外出读书活动,并且仔细倾听,认真做好笔记,及时记下点滴收获,按要求写一篇学习心得。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并把这种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不断读书,才能做一个卓越智慧的教师,用新观念育出不同的人才,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真正做一个享受教育的阳光教师!
教师读书笔记记录表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篇十四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承担着“立人”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静得下心来,学习,思考,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让自己徜徉在思想和知识的海洋中,多一些书卷味儿,少一分铜臭气;多一分深邃,少一分浅薄;多一分高雅,少一分世俗。“多读方知书中味,勤写始觉笔有神。”因此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没有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课堂将会变得那么空洞和无趣!一年来,我认真贯彻柳州市教师阅读年的精神和学校的读书活动方案,认真制定阅读计划。按照计划,我认真阅读了必读和推荐读的书目。我将一年来的具体做法心得总结如下:
每天坚持抽时间读书,认真做好笔记,每个月撰写600字读书笔记以及读书心得。通过读书,我学会了怎样正确地去引导教育孩子,读书使我再提起笔来写些什么,不再会觉得那是一件难事。我要做个真正的职业读书人,从书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再把这些营养输送给我的学生们。
学校认真落实了读书活动方案,开展了丰富的读书活动。我积极参加学校的读书活动。这些活动分别有“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读书随笔”、“读书名言”、“读书与成就”的论坛活动、“讲述我的教育故事”、“阅读、工作、成长”演讲等主题活动。按照学校要求,我们每个月都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上传到学校的百果读书会上,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这种跨越空间的交流方式提高了我们教师学习的兴趣。
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外出读书活动,并且仔细倾听,认真做好笔记,及时记下点滴收获,按要求写一篇学习心得。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并把这种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不断读书,才能做一个卓越智慧的教师,用新观念育出不同的人才,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真正做一个享受教育的阳光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