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袁隆平心得体会汇总(优秀17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更好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如何撰写一篇干货满满、有启示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读完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发现,优秀的心得体会不仅仅限于自己的经验和感悟,还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深度思考,同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精炼和准确。这些范文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帮助我们写好一篇自己的心得体会。所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这些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缅怀袁隆平心得体会汇总篇一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
您是神农,在人间留下满仓稻米后,便返回了天国。我们都会想念您,日后您看见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飘自人间的怀念。
您来时,时间饿殍遍野,您走时,世间稻米满仓。您出生在战火连天的年代,挨过饿,死里逃生。而我们从小衣食无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您,为了人民远离饥饿,在无数日月里研究杂交水稻。本应安心坐在办公室的您,顶着烈日在田间用放大镜研究水稻,几十年如一日。
您走了,低头看着盘中餐,泪水与米饭溶为一体,是我对您的思念。从今以后,我会好好吃饭,珍惜粮食。超级水稻会长大,袁花花会长大,我也会长大。未来,我定会向您一样,为祖国、为世界,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做出贡献!
缅怀袁隆平心得体会汇总篇二
袁隆平先生,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者和杰出科学家,被尊称为“水稻之父”。他的贡献不仅仅是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对农业科学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缅怀袁隆平先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他的成功经验中吸取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袁隆平先生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坚持不懈。他从事水稻研究多年,一直对水稻的杂交育种保持着极高的热情和坚持。尽管在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的情况下,他依然不放弃,勇往直前,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品质,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像袁隆平先生那样,坚守初心,为了事业的发展全力以赴。
其次,袁隆平先生的成功经验在于他对创新的追求。他始终坚信通过科学手段和创新技术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他利用杂交技术成功地培育出水稻的高产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这种对创新的追求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重要品质,不管是在什么领域,只有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才能不断提高和进步。
此外,袁隆平先生的成功经验还在于他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水稻杂交育种的研究中,袁隆平先生组织了一个强大的科研团队,每个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努力,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只有团结起来,携手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袁隆平先生身上展现出的这种团队合作精神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应该表现出来的理念。
最后,袁隆平先生的成功经验在于他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他深刻理解了农村发展的重要性,致力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他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还是一个胸怀全局的思想家。他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重要品质,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有一颗为社会做贡献的心。
总之,袁隆平先生是我们值得缅怀和学习的榜样。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追求创新,团队合作,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就可以取得成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永远怀念袁隆平先生,在他的精神激励下,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缅怀袁隆平心得体会汇总篇三
看了央视记者对他的采访,我为他的两个梦想深深地震撼,感慨着:这才是伟人的梦想,这才是追梦的伟人!
他的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超级水稻个头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帚那么大,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他这个梦想真够高的——不但水稻长得高、产量高,而且境界更高。被1960年的饥荒刺痛,他研究水稻是为了能让大家都吃饱饭。他这个梦想也够远的,遥远得像一个特不现实的神话。从1960年7月发现奇异的稻子,采花药进行镜检,反复种植、实验,到1964年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提出三系育种法,从14000多个稻穗中仔细搜索出6株不育株,两年春播、翻秋,仅有四株繁殖了两代。1970年,他翻山越岭跟助手到海南,终于找到“野败”取得突破性进展,1973年育成第一次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的制种技术。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耐住了多少寂寞的休闲时光,忍受了多少无知无聊者的冷嘲热讽啊!从三系法、二系法到超级杂家水稻、海水稻,再到落实研究成果的“三产四丰”工程,他风里来雨里去百折不回,五十年如一日,累在其中乐在其中。如今,他名满全球,水稻亩产早超一千公斤,个人品牌价值超过千亿,依然不辞劳苦在田间忙碌,追求着水稻高产的“上不封顶”。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追求高远的梦想,是他的使命和幸福的源泉。
科学无国界,他的另一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领导的团队为近80个国家培养了14000多名技术员,40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杂家水稻700万公顷,普遍增产20%以上。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地,因为种植他改良的杂交水稻,亩产从每公顷3吨增加到10.8吨!他还牵挂着吃大米全靠进口的利比里亚,每年花掉两亿美元,国民才能打牙祭。他要推广杂家水稻,让大家每天打牙祭。
因为长期在泥里水里穿梭,不用特意健身减肥照样健康。他身家千亿照样开几万块钱的车仅为代步,甚至穿着20几块钱的衣服。他根本没心思对那些俗事上心,想想几亿人因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再为吃饭发愁,这种普济众生的快乐是任何吃穿名牌、豪车别墅都无法比拟的。他九十高龄依然踌躇满志,一息尚存追梦不已。袁老用一生的时间追求梦想,高远的梦想也成就了袁老不朽的价值。
缅怀袁隆平心得体会汇总篇四
5月22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极不平常的日子。在这一天,有两位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伟人离开了。他们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袁隆平爷爷有两个梦想,他的第一个梦想是“在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一次,记者采访袁隆平爷爷,他说:“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你年纪轻不知道,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都亲眼见过。”记者听了就问:“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袁隆平爷爷缓缓地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说着就长叹了一口气。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饥荒的人们,最能体会饥饿对人的摧残。是袁隆平爷爷用一粒粒饱满的稻谷,用夜以继日在试验田里辛苦研究,给人们打开了希望的大门。我想说:谢谢您!袁爷爷,您的“禾下乘凉梦”像一缕星火,被所有吃得饱饭的人捧于手心,我们将永远记得您的付出与辛劳,决不忘您的叮嘱和您的理想!
吴孟超爷爷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胆肝外科之父”。
他的一双手,曾经在无影灯下耕耘70余载,在肝脏的方寸之地,为16000名肝胆患者带来希望。曾经,当一部以他为原型拍摄的传记电影计划在全国上映时,制片方请吴孟超爷爷题写片名,这位驰名中外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没有选择准备好的词,而是挥笔写下四个字“我是医生”。
缅怀袁隆平心得体会汇总篇五
作为奋战在水利战线的一员,我发自内心地赞扬袁隆平院士,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为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造福人民.
首先,要学习袁隆平院士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作为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员,身处教学科研第一线,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院系学校及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并立身本职,从教学做精、科研做强、专业做大着眼一步一个脚印.
其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高等教育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再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金融教研室主任更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同志,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后送伞”,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专业和院系全局决策,统一认识,理顺关系,全力以赴把及教学科研培养工作办成、办好、办到位.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以树科大高知形象.
最后还要学习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深深地激励了我,作为大学教师我们的收入不算丰厚,但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却是极为崇高的,我要尽自己全力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平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鼓舞了我们,更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作为水利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贯彻县委、局党委的各项安排布置,积极努力工作.从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和标准来不断督促并提高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
缅怀袁隆平心得体会汇总篇六
袁隆平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杂交水稻在改变了中国农业的历史,同时也为世界农业做出了贡献。在我们共同缅怀和庆祝袁隆平先生88岁生日之际,我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敬意和感慨,也在此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袁隆平先生改革中国农业的历程,就是从研发杂交水稻开始的。杂交水稻的成果使中国逐渐告别了80年代左右的饥荒,也为20世纪后期的中国农村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力量。这种水稻植株比传统品种的平稳,而且灵活适应多样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使用杂交水稻不仅提高了收成,也逐渐取代了使用农药的传统农业方式,更加安全且对环境损害更小。袁隆平先生这个成就,体现了他给予人类的贡献和深沉品质:勇气、毅力、创新和智慧。
在我看来,袁隆平先生对我的启示在于:一方面,他通过不断科研创新,让中国和全世界的粮食更加安全,推进了中国农业的进步,也使世界更加美好;另一方面,他当务之急,授之以渔,重庆旺苗作为中小农业企业代表,在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广泛传递中,有着重要的发展,探索和提升中国农业发展的创新道路。我认为,袁隆平先生的精神,在人类进步史上造就了许多教授人们如何勇敢探索,把握机会并且始终保持心态乐观向上和负责任的态度。
作为一个普通人,袁隆平先生的生活精神和她杂交水稻对我的启示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不断探索新的科学变革,勇气、毅力和创新是成功的基础。我们要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积极地迎接科技的变革,走在时代前列。我们要加强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感,在家庭和社区建设中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能顺应时代的变革,勇敢地开拓科技和社会进步的方向,就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和幸福。
第五段:结语。
总之,袁隆平先生就像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江”,不停地在不断进步。我通过他的事迹和杂交水稻理解到:人间天堂,就是在不断进步中速度和质量共存。在今后的三十字,我们要继续秉持这一精神,勇往直前,创造新的辉煌!
缅怀袁隆平心得体会汇总篇七
为了一株理想中的稻,他在万千农田间走过,抚过了数不清的枝杆。踏遍千山万水,不顾岁月阻拦,黝黑的面孔,粗糙的手,他以农民之姿,屹立世界之峰。
他出生在战火纷争,破败凋敝的时代中。他看过良田无收,大地疮痍;看过灾荒肆虐,饿殍遍地;看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时仿佛日月都无光,人民在苦难中挣扎,而饥饿是最大的刽子手。
人间种种映入他的眼底,藏进心里,也许那时燃起心中的火种:驱散死亡的阴云,叫这日月换新天,不白来这一趟世间。漫漫求索,从懵懂稚童到风华正茂,他心中理想的火没有被时光洪流浇灭,反而愈演愈烈。他发现了一株稻,籽粒多达230粒!他找到了那把通往胜利的钥匙,但面前仍是漫长的寻找之路。为伊着魔,烈日高照,他依旧在田地中徘徊,偶尔拂起一株稻,放在掌心细细端详。汗水顺着脸颊滚落,一滴滴压弯枝杆,晕开满目金黄。经过一日的劳累,就连廖廖无几的睡眠时间,他也在梦中追寻着,描绘那希冀中的模样。可那希望的稻株不愿被人们认识,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带着团队,顶着质疑,守着本心,他细数花开花落,静待四季更替。田中的稻换了一批又一批,他用脚丈量了万千河山,年复一年。
终于,时光拨开了迷雾,终是见得天明。他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从此滚滚稻浪在田间涌动,丰收的气息扑满大街小巷。他依旧屹立在稻田中,微风吹拂,带走了饥饿的阴影和他的青春,留下了佝偻的背影,蹒跚的步伐和一颗仍热爱奉献的心。他在稻间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以及“禾下乘凉”。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他用瘦弱的身体,追求着更多更好,为中国人顶起了沉重的饭碗。如今,傍晚时分,炊烟袅袅而上,万家灯火闪烁,凝成一片人间星河。这是最朴质,最美好的风景。
昨夜山河齐恸震,今朝大星辞九洲,时代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终有一日,我们用1200亩的成果向祖国献礼,完成您的遗憾。请您一直注视着我们,袁爷爷!
缅怀袁隆平心得体会汇总篇八
5月22日,这是个世人永远铭记的日子,两位国之脊梁永远离开了我们。一位是“心怀一稻济世,但求万家粮足”的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另一位则是“侠志披肝沥胆,永怀医者仁心”的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先生。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国士无双,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激励着大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开拓奋进、砥砺前行。
国士无双是人生耐得住寂寞,在稻田中奉献一生,守住中国人的铁饭碗。“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为不让受苦挨饿的饥荒苦难再次出现,让中国人端牢“饭碗”,他牢记三个任务:实现超高产、种植海水稻、做好第三代杂交水稻工作,日复一日下农田做实验。在实践基础上,以过人胆识和科学眼光投身基础科研事业,依据事实、发现真理、验证真理,筑牢中国农业之基石,成功实现第三代杂交水稻晚稻亩产911.7公斤,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让杂交水稻造福全球,让禾下乘凉梦照进现实。他鼓励年轻人要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将年轻的自己投入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在强国征程中写下精彩的一笔。承蒙袁院士之恩,在未来,作为后备力量的我们,必是以知识为应用基础、汗水为苦干实干、把握好经验升华的思想火花、顺应时代大潮尽我所能,不惧人生路漫漫、尘世车马喧,独守一方地、淡泊志弥坚,愿得一斛黍、消弭天下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缅怀袁隆平心得体会汇总篇九
袁隆平先生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也是世界农业科学家中的巨擘。他的贡献不仅在于领导并完成了杂交水稻的培育工作,还在世界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先生的离世,让人们感到悲痛,但在悲痛中更应该缅怀他的伟大和思考他的意义。在缅怀袁隆平先生时,我从他的人格魅力、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和价值观念四个方面得到深刻的启示和体会。
袁隆平先生的人格魅力令人敬仰。他是一个淡泊名利、勤勉奉献的科学家,一生都致力于农业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坚定的个人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是其人格魅力的体现。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是建立在坚定的信念和独立的思考基础之上的。袁隆平先生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他在科学领域的成就上,更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上,这是令人敬仰的。
袁隆平先生的科学精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他坚信科学的力量,通过一次次尝试和不断的探索,完成了杂交水稻的培育工作。他的科学精神告诉我们,只有勇于探索和创新,才能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和进步。在袁隆平先生的身上,我看到了科学家的担当和责任。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家应具备的品质和理念,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很好的榜样。
袁隆平先生的奉献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诱人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杂交水稻的研究中。他的奉献精神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全心全意地为他人谋福利,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袁隆平先生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让我明白只有自己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袁隆平先生的价值观念给我以启迪。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念,追求真理和奉献,推动了中国农业科学的发展。袁隆平先生注重社会公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与当今社会的和谐共生理念非常符合。他的价值观念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
在缅怀袁隆平先生的同时,我思考着他的意义。袁隆平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成就和精神影响了无数人,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所付出的努力和奉献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袁隆平先生的精神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要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要向袁隆平先生学习,坚持奋斗、追求真理、奉献社会,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袁隆平先生是不朽的丰碑,他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科学的辉煌成就上,更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上。缅怀袁隆平先生,让我们更加珍惜时光,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袁隆平先生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引导我们前行,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为社会进步做出应有贡献。感谢袁隆平先生,他的伟大将铭记于心,激励我们一直向前。
缅怀袁隆平心得体会汇总篇十
袁隆平,这位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是中国现代农业事业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为我国农业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离世了,年仅91岁。在他的一生中,他不仅仅是一个农村孩子的一个普通的父亲和丈夫,他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杰出代表,他的生平事迹和故事,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努力学习、奋斗创新。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我深感缅怀袁隆平的重要性,并且从他的经历中汲取到了许多在今后求学和生活中的心得和体会。
袁隆平于1930年9月7日出生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他生于乱世,其家庭背景并不富裕,平凡无奇。他小时候与许多在乡村长大的孩子一样,在农田和田地里艰苦劳作,但这也恰恰为他日后深入农业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3年,他在华南农业大学学习水稻育种专业,后赴苏联进修,师从著名的水稻学家C.G.Pavlova教授。他即将90岁时还在为科学事业奋斗,可谓一生投身于中国现代农业学科领域,始终在这条路上前行,不曾停步。
袁隆平是改良水稻杂交育种技术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他在此领域的卓越贡献,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创造了庞大的社会效益。他的成就,不仅仅是一项在国际上广受认可的优秀实践成果,更是在不断迭代的现代农业学科中彰显出来的杰出贡献。
袁隆平力主发展“两红一绿”旱作、光合作物等13个不同的作物类别及其在有限土地上优化配置,使我国的水稻产值节约了6亿吨的绿色优质高产稻谷,帮助解决了饱受煤油燃料短缺困扰的湖南、广西、广东及四川、云南等省区高效生态种业大省的“煤油饷疲累”状况。他的贡献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一个人的强大,不在于走的快和路上经过了多少美景,而在于他为这个世界留下了多少脚印。”袁隆平的强大,正是因为他为中国农村留下的殷实脚印。
袁隆平通过自己的奋斗和探索,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造出了淘汰劣质、耐病抗灾的杂交水稻品种,成为现代农业的标志性成果。袁隆平的农业哲学——“发挥种的潜力”将袁氏水稻的存在感,推向了整个农业发展前沿,成为优化农业种床配置的“秘方”。袁隆平的精神,一点一滴地在现代农业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和学习现代农业的大门,也启示我们:在现代农业助力下,产业发展依旧要注重“人的精神境界”。
第五段:总结。
袁隆平用自己的理念,用自己的努力,向巨大的“产业”阶梯上爬行。他的奉献,对我们广大热爱农业的人士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激励和榜样。通过他所创造的杂交水稻,可以看到,产业的成功不仅与工具和资源有关,更与一种理念的成功有关,而这正是我们创造温馨世界所追求的。缅怀袁隆平,就是缅怀一个具有群众性思想、坚韧不拔、勇挑大梁的农业科技巨匠。用中国种子价值观是什么?那就是依靠实践来探序、创新求变,将实践中的失败转化成成功,让农业从崎岖、徽冮、且非科学的农业走上科学化之路。哪怕袁隆平不在了,他的思想、行动与实践,将继续在我们的心中发扬光大,指引我们胜利迈进更高更远的农业科技领域。
缅怀袁隆平心得体会汇总篇十一
5月22日是悲伤的一天,因为我们敬爱的袁爷爷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不只是整个长沙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整个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感到悲伤。
记得以前读古诗,有一首《悯农》,里面有一句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它的含义,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感受过饿肚子的滋味。后来有一次和太婆聊天,她告诉我她们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饿肚子,还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很悲惨。袁爷爷也经历过相同的生活,所以他年轻的时候就立志要让中国人都可以吃饱饭,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袁爷爷和他的团队几十年如一日攻坚,杂交水稻大放异彩,亩产连攀高峰。时至今日,我们中国人的饭碗已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全世界受饥饿的人都得到了杂交水稻带来的好处。这真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大成就。
可是5月22日这一天,袁爷爷却永远的离开了。他一定去了他梦想的天国,那里的稻谷一定长得都像参天大树,而他就在树下安静的睡着了。我们一定会继承他的遗志,不浪费粮食,好好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争取长大以后成为想他一样受人尊敬的科学家,加油!
缅怀袁隆平心得体会汇总篇十二
袁隆平同志是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9年8月至1953年8月,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学习。1953年8月至1971年1月,任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教员。1971年1月至1984年6月,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研究员(1978年9月晋升为研究员)。1984年6月至1988年1月,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1988年1月至1995年5月,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1995年5月至2016年1月,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其间:1995年5月至2015年8月,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曾经说过,他等待的是一场考试,考试的学生是水稻,分数是亩产,结果最后事超过了世界纪录,完成了他的梦想,分别于2000、2004、2011、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亩产700、800、900、1000公斤的“四连跳”。
缅怀袁隆平心得体会汇总篇十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中国,提及水稻,恐怕无人不知我们的“国宝级”院士袁隆平袁老先生。一生致力于水稻研究,年逾九十仍坚持下田搞研究的“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有两大众所皆知的梦想:一是“水稻比人高,禾下可乘凉”,二是“杂交水稻覆全球”。近日,袁老又推出“袁梦计划”,要在内蒙古兴安盟开发耐盐碱地水稻种植20万亩,实现他“在盐碱地上种水稻”的第三个新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这个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无数个“袁隆平”不懈奋斗去实现自己的小梦想,才是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磅礴力量的不竭源泉。2019年,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取得丰硕成果。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透过袁隆平带给我们的“稻花香”和无垠的金黄稻田,我们有理由相信,2020将会是更加不平凡的“丰”年,只待我们不负韶华、朝夕以争,共同迎接“圆梦”时刻。
万众一心,2020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丰”年。这一年,我们将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唯有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扎实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方能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完成剩余贫困人口和贫困县的脱贫摘帽任务,对深度贫困地区实施挂牌督战,确保实现全年目标;保持投入力度不减、队伍基本稳定,强化责任防风险,确保巩固脱贫成果;继续开展督查巡查,对所有脱贫摘帽县开展脱贫攻坚普查,确保问题解决;聚焦脱贫攻坚干部作风建设、能力培训,确保斗志昂扬。2020年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定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坚持不懈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让2020成为人民幸福的“丰收年”,让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梦想照进现实。
勇攀高峰,2020是释放“乘数效应”,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科技“丰”年。这一年,我们将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指示,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下好创新“先手棋”。这一年,我们要努力建成由35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力争部署超过40万个5g基站,年底有望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覆盖5g网络;争取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新型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即将下水,将在三维地震探测、原位监测、海底钻探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我们要一往无前的勇攀科技高峰,释放创新的“乘数效应”,让2020成为科技创新的“丰收年”,让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推动中国这艘巨轮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
2020年的里程碑意义不止于此,它还将会是生态“丰”年、和谐“丰”年、制度“丰”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奋斗”一片。我们要不惧风雨、不畏险阻,携起手来,以十几亿人民的团结一心,为这国泰民“丰”的恢弘盛世贡献智慧和力量,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幸福梦”点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缅怀袁隆平心得体会汇总篇十四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爷爷因多器官衰竭,于-年5月22日13:07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之前我一直觉得袁爷爷只是一个活在教科书里的科学家,但直到那一天,我看新闻里有很多人追着袁爷爷的灵车跑,一边跑还一边喊“袁老,一路走好!”这件事让我感到很震撼。在接下来的三天里,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长沙、他的母校、他的家乡,在他的雕像前送上一朵菊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去纪念他呢?我和妈妈翻阅了资料,发现他50多年来一直坚守在杂交水稻的试验田中,为了高产、高产、超高产,辛勤劳作,让全中国人民和世界部分人民不用挨饿。
看了这么多人去悼念袁隆平爷爷,我心里也酸酸的。这样一位科学家就离开了我们,但他坚持的精神是我们少年该学习的。袁隆平爷爷还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遍布世界梦”,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把这两个梦想变成现实。
缅怀袁隆平心得体会汇总篇十五
作为奋战在水利战线的一员,我发自内心地赞扬袁隆平院士,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为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造福人民.
首先,要学习袁隆平院士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作为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员,身处教学科研第一线,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院系学校及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并立身本职,从教学做精、科研做强、专业做大着眼一步一个脚印.
其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高等教育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再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金融教研室主任更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同志,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后送伞”,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专业和院系全局决策,统一认识,理顺关系,全力以赴把及教学科研培养工作办成、办好、办到位.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以树科大高知形象.
最后还要学习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深深地激励了我,作为大学教师我们的收入不算丰厚,但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却是极为崇高的,我要尽自己全力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平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鼓舞了我们,更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作为水利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贯彻县委、局党委的各项安排布置,积极努力工作.从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和标准来不断督促并提高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缅怀袁隆平心得体会汇总篇十六
袁隆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他还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
袁隆平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的梦想是研究并种出杂交水稻,和这有关的两个梦分别是“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禾下乘凉梦中,袁隆平发现禾穗如同葡萄一样硕大饱满。他和他的助手正坐在如大树一般高的稻丛下乘凉,这也就应了一句话:理想是指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理想这盏指路灯,指引着袁隆平,让他更加努力。在研究水稻的过程中,他有了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他在研究水稻时也遇到了困难,有一次,他早上来到田边,700多株秧苗被连根拔起,而且都不见了,过了几天他才在学校的枯井旁,发现了五株残缺不齐的秧苗,这才能继续研究下去。后来,在他的努力下,他的研究终于取得了成就。
他在工作上严谨认真、勤奋努力,在别的时候,却是一位幽默风趣的老人。在他小的时候,亲戚、朋友都认为他长得丑,但是他坦坦荡荡,说:“我虽然长得丑,但丑得很帅。”他还是一个热爱生活、身体健康的人。有一次他掉下了水,然后就去学游泳,教练选别人去参赛,没有选他,他自己偷偷的进去了。教练看他如此热情,便同意他试一试,谁知他竟然获得了第1名。袁隆平拉小提琴、下棋、游泳等运动样样精通。
在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还获得了未来科学大奖和“改革先锋”称号与奖章。这样一位优秀的老人,却在-年5月22日下午1点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爷爷虽然去世了,但他仍活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学习他热爱祖国、为国奉献的精神!
缅怀袁隆平心得体会汇总篇十七
2021年5月22日,湖南长沙下了整整一天的雨,天阴沉沉的……忽然,传来了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下午1点07分离开了人世。
他曾经历了长达三年的大饥荒,他见过许多人吃不饱变得骨瘦如柴,最后导致死亡。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要让全国人民吃饱饭,一个梦想在他心中扎下了根:稻子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把还长,谷子比花生还大。为了寻找雄性不孕水稻,他花了20年时间,只找到了4株,后来还被人拔了,他依旧不放弃,坚持不懈。
如今,因为袁隆平爷爷的`科技成果,中国人终于吃饱了饭,而且把饭牢牢地端在了手上,为了解决世界其它人口吃饭问题,他还有一个梦想: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让沙漠、礁石上等恶劣环境下长出水稻,让世界人民不再挨饿。他的博大胸怀,让人钦佩。
他曾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像他一样致力于助人为乐的幸福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