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民致富事迹材料(汇总10篇)
总结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可以为未来提供宝贵的经验。总结时要将重点放在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上,以鼓励和激励自己。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过去,规划未来。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有系统性的思考和分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写作技巧和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民致富事迹材料篇一
西山后村位于文登区米山镇西部,全村263户、630人,党员35名。近年来,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发展路径,促进资源利用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资产滚动收益最大化,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广大群众收入,努力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先后荣获“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山东省旅游扶贫村”“山东省文明村”“山东省传统村落”“山东省森林村居”“威海市农村党建工作示范点”“威海市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村”“威海市乡村振兴示范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
2014年,西山后村被确定为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村集体经济薄弱、班子软弱涣散,村集体负债30多万元。米山镇党委深刻认识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首先要打造一个坚强有力的好班子,否则村里的各项工作都难以开展,脱贫攻坚更无从谈起。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党员聚力,不断夯实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从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入手,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通过深入走访村民,了解到在外经营塑料厂的村民于建福同志能力强、素质好,是村干部的合适人选。在镇党委的动员下,于建福同志回村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在镇党委的指导帮助和全村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一)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精准“造血”
2016年上级给予米山镇西山后、南郑格、南崮头、新发庄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每村30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西山后村党支部通过到南方考察,结合母猪河畔沙质土壤的优势,决定上红心火龙果项目。虽然有30万元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但想要成规模、见效益,这些资金远远不够。为此,镇党委牵头整合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120万元的扶贫资金集中建设,经逐户征求贫困户意见、村级民主评议、公开公示、镇党委审核等程序形成项目方案。在建设过程中,西山后村党支部书记于建福同志拿出290万元积蓄给村集体使用。最终,成功建起了20个冬暖大棚,并由村集体牵头成立了威海市特秀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进行运营。通过第三方机构评估,每个大棚包括火龙果苗、地面附着物等设施在内总价值30多万元,为每个贫困村确权一个红心火龙果大棚,然后出租给威海市特秀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管理,每年分别给予每个贫困村3万元的收益。
西山后村在20个冬暖大棚的基础上,规划设计了一个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1050亩的综合性园区。2016年,新建特秀山拓展训练基地,高空断桥、空中单杆、合力桥、毕业墙等多种设备齐全,聘请专业的教练进行日常管理,可同时为100余名学员提供吃、管、训、教一条龙服务。2017年,西山后村又充分利用4个村的扶贫资金,采取与2016年同样的模式,按照生态园的统一规划,4个贫困村通过公开采购的方式购买建设用沙,每村确权1.1万方,建成滑沙滑草项目。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2018年西山后村党支部吸引客商黄来裕教授和本地行业协会入驻园区,建设占地1000平方米的“两岸一家亲凤梨馆”,设立凤梨酥加工制作等体验式工厂,并探索黑小麦、红薯等农产品初加工项目,准备打造农业种植、畜牧养殖、产品加工三位一体的产业架构,实现精准扶贫与农业休闲旅游的结合。市派第一书记孙鹏超到村任职后,积极帮助引进拓展训练项目、吸引社会参观团队,并争取派出单位帮扶资金支持生态园建设。大学生村官孙海琳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从事城市规划的经验,编制了“一中心一中轴三片区”的村庄整体规划,节省了数十万元的规划咨询费。
搞建设快,选项目难。每年西山后村都用大量的时间制定发展策略、研究产业项目。短短五年的时间,已经建成十几个项目,年收入200万元——虽然这些收入不多,却是曾经贫穷的村庄不敢想的事情,真正实现了产业“造血”。
(二)抓住监管运营,用改革“活血”
扶贫项目往往建起来快,长期管起来难,西山后村党支部通过“基地领办、集体、股份经营”的方式,壮大扶贫基地规模,同时开展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力促扶贫基地规模扩大化、运营规范化、收益长效化。
一是扩大基地规模,集体发展、合作经营。按照“基地领办”的思路,推行股份制改革,通过村民购股、集体参股等方式实现了集体购股、合作社入股、生态园集资,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确保“集体发展、合作经营”。2017年在上级指导下,西山后村党支部配合镇党委开展了生态园的公司股份制改革,经过第三方机构评估后,镇、村集体投资以及外来资金全部量化确股,根据各个投资方的投资金额比重设置股份,按照股份进行分红。其中,四个省定贫困村投资额共计248万元;西山后村村民合作社投资额263万元,米山镇19个经济薄弱村补助资金入股190万元,保障扶贫资金股份占比的同时增加了村集体和群众的占股比例,进一步扩大了产业项目的受益面。
二是科学规范运营,注册公司、专业管理。为了实现扶贫项目管理科学化、收益长效化,注册成立公司、聘用专门的财务和管理人员,建立起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村党支部、村务监督委员会参与园区的整体监管和运营工作,在项目建设、人员招聘、账目管理中发挥作用。
三是确保扶贫收益,扶贫优先、长效分红。为了更好地保证扶贫项目具有稳定的收益,通过公司章程确定了扶贫村、村集体、其他入股资金的收益分配顺序,以正规化的方式优先保障了扶贫项目利润分配,确保项目收益首先用于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实现扶贫工作稳定推进。
四、取得成效。
一是就地务工、拉动就业。要想让“贫困户”真正脱贫,就必须提升贫困人口的自主发展能力。在生态园的建设和运营中,西山后村党支部给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建筑工程、农业管理、治安管理等就业岗位,优先录用贫困户到基地务工,提供长期雇佣岗位20多个,其中贫困户2人,每人每年增收2万多元;季节性用工岗位近100个,其中贫困人口20多人,每人年增收5000元。通过雇佣村民循环务工就业这种方式,有效缓解了贫困人口务工问题,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脱贫。
二是扶贫分红,精准增收。村党支部坚持把带动群众增收、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发展方向,积极带动村民和周边村集体双增收,共享发展成果。将周边4个省定贫困村和19个经济薄弱村专项资金和补交党费补助资金入股生态园,按照出资占比进行收益分配,建立“资金整合、投资入股、分红返利”的集体经济兜底保障机制,走出了一条“基地领办、辐射发展”的新路子。基地仅2018年就为四个省定贫困村分红24.85万元,为威海科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股份分红共计26.8万元,为19个经济薄弱村分红19万元,形成了强有力的带动效应。
三是借力金融、信贷帮扶。借助文登区扶贫办推广“富民农户贷”这一政策,特秀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申请富民生产贷800万元,在助推企业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全区160户贫困户、全镇5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有效借助金融手段,运用信贷帮扶的方式,拓宽了贫困户增收的渠道。
四是改善民生,普惠兜底。为了实现贫困村“五通十有”,西山后村党支部整合政策性扶贫资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硬化村路2.5万平方米、通水改电260户、整治连村河道,以往村庄南北互不来往的局面得到转变,更是解决了汛期的防洪压力,实现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大幅提升。在2019年,西山后村党支部新建门球场和日间照料中心,目前为49名老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缓解村内老年人餐饮、洗浴等难题,村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高。
农民致富事迹材料篇二
男33岁中共预备党员**市**镇**村农民。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从2019年开始带头建造沼气池发展养殖业开办酿酒坊发展无公害蔬菜。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政治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新型农民他先后获得“**市科技致富带头人”、“**镇农民致富带头人”等光荣称号。
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成长在交通、信息闭塞的大山里。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他满怀信心想利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来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经过自己的努力事实证明,自己的理想在大山里是难得实现的,他不甘心同其他村民一样过着那种面朝黑土背朝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与家人商量后举家移居到**村。
**村在镇政府所在地,这里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为了早日还上搬家时所欠下的外债,使家庭生活能宽裕一些,又借资8000余元买了一台农用三轮车,跟着其他人一起跑运输,几年下来不仅还上了外债,生活条件也有了改善。按理说,家里没有了饥荒,生活也说得过去,妻子有事做,自己有车开,应该安安稳稳地过平静日子了,可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寻求机遇,把握时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的富民政策深入到祖国的广大农村,给亿万农民带来了致富机遇。2019年春,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建造沼气池。当时,“沼气池”这个词汇对农民来说是第一次听到,非常陌生,大多数有条件的农民对此事都不感兴趣,无论政府怎么动员和举办培训班,结果群众还是不认可,提出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难点,唯有他的想法与众不同,他认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扶持下,作为一个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青年农民就应该大胆地探索,勇敢地创新,他认为建沼气池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既利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林业,又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也可以说利己利民又利国。于是,在多数人的观望下,他敢为人先,是**镇第一个申报建设沼气池的人,从此踏上了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创业之路,开始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上有父母,下有上学的孩子,生活上虽说不算困难,但并不富裕。在建沼气池的整个过程中,他和家人历尽了千辛万苦,意想不到的来自方方面面的许多困难和挑战都摆在他的面前,资金短缺、生活费用问题都重重压在他的头上。他没有被这么多的困难所压倒,他认为开弓没有回头箭,创业成功的先例都经历过坎坷不平的路。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眼前的困难,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他从此坚定了信心,白天外出打工挣钱,雨天和晚上同家人建池,一干就是半夜,累了就地歇上三五分,腰疼吃上止痛片。上百立方的池土他硬是一锹一镐地清除到池外。从2019年7月开始到2019年5月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他投资2万元的沼气池在市农业局、镇委、镇政府的帮助下终于建成,经技术测试合格后投入使用。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当我们问他的创业经历时,他告诉我们说他流过血流过汗就是没有流过泪。
创新才有发展,所建的20立方米生态沼气池是**市农户中最大的沼气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市农业局组织全市乡镇街道的领导在这里召开了**市沼气建设现场会,在当地的农民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很多农民络绎不绝地到他家来参观学习。问他建这么一个沼气池,怎么能致富。他耐心地给农民朋友算细账,生产沼气,每年可以节约生活用柴近2万斤,如果用沼气酿酒可以节省烧柴10万斤左右,那么每户人家一年的生活用柴可以节省200万斤薪炭林的烧柴,这是第一省;用沼气酿酒,就可以卖钱,酒渣可以喂猪,可以通过深加工的转化过程,成倍地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粮食价格,这是第二省;沼气酿酒养猪,猪钱除了成本是净赚,猪粪可以继续做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渣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上等肥料,这都是白捡白赚得沼气项目钱。在场的群众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终于悟出了这里的致富经,许多农民朋友对沼气有了兴趣,开始建造沼气池。
为了使沼气尽早地发挥作用,尽快地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2019年秋,到2019年春他又自筹资金9000多元先后建起了家庭小型酿酒坊和同时能容纳50头猪的育肥猪舍。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了总有回报,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沼气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每天酿出的纯粮精品小烧白酒在当地就供不应求,远近闻名。42头育肥猪膘肥体壮。每年在沼气酿酒、养猪上就可以创收2万元以上,现在正在酝酿实施利用20立方米的沼气池来发展10亩地的无公害蔬菜,降低沼气建设、酿酒、养猪的成本,形成一条沼气—粮食—酒—猪—猪粪—废渣—蔬菜良性大循环,高效益的产业链,既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也有极大的社会效益。
在创业的历程中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在2年多的时间里接待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200多人,每次接待不管自己有多忙,总是腾出时间来把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大家。2019年4月的一天接到远在西岗村一农户的电话,希望他能亲自去一趟他家,帮助解决在建沼气池中遇到的难题,二话没说放下自己一天能挣上百元的活,搭车向西岗村驶去。西岗村坐落在海拔近千米的岗顶上,距**村有30多公里,而且山高路窄,车只能送到山脚下,10多公里的山路只能靠步行,面对眼前的情况,完全可以坐车返回,但他没有那样做,他望着眼前的羊肠小路和一眼看不见顶的山岗,依然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去西岗村的路。当他走到半山腰时,天又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滑,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雨伴随着4月的冷风吹打在他的脸上,衣服也很快地湿透了,冷风刺透了他的湿衣。他义无反顾地前行,终于到了西岗村这位农户家,稍坐一会,了解情况后,就亲自帮助他安装、调试和解决沼气的一些其他问题。在此过程中,他手把手的教,认真仔细地讲,很快安装调试完毕,故障排除,其他一些问题也解决了,在休息期间又传授了一些自己学到的沼气技术和实践中的经验,使这位农户非常感激。临走时,农户拿出100元钱作为他的辛苦费。他硬是不收,他说:“我能为大家做些能做的事情,我感到很高兴,希望大家和我一样通过建沼气池来致富,帮助大家共同致富这是应该做的。”不仅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带动下,全镇已有32户相继建起了沼气池,并都按他的模式设计建造,同时发展养猪业和无公害蔬菜,不同程度都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了这些建沼气池的农户在建造中少走弯路,他不知多少次深入到各户进行指导,使一户又一户的农民朋友顺利地建成,他的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行为和精神深得广大群众的赞扬和好评。
他不仅是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典型的新型农户代表,而且还是难得的进步青年。他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特别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他虽然只是一名重点培养的积极分子,可他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及时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能够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党支部鉴于他的一贯表现吸收他为中共预备党员。
2019年至2019年,他先后受到了市、镇两级政府的表彰。
农民致富事迹材料篇三
雷xx同志是商洛市朝阳集团委派到吊庄村专抓脱贫攻坚工作的副队长。一年来,在朝阳集团的大力支持和雷xx同志尽心竭力驻村帮扶下,吊庄村脱贫攻坚工作一直走在全县前列,全村104户贫困户有91户已顺利脱贫,其余13户有望在2017年底完成脱贫摘帽任务。
脑里常谋脱贫策。
雷xx同志原是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退居二线,被县委派往朝阳集团任党建指导员。为了把“抓党建、转作风、促脱贫”工作落到实处,他和朝阳集团董事长李胜前、总经理李胜国一起到吊庄村座谈了解该村贫困状况,和驻村干部一起深入到贫困户家中摸实情。协助吊庄村成立包扶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因地制宜,制定吊庄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脱贫攻坚规划和计划。建档立卡,建立贫困户信息台账。按照“五个一批”脱贫途径,通过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和脱贫潜力,为每户贫困户量身定制不少于两项的脱贫致富项目。同时,制定包扶一览表,落实包扶对象、包扶措施、包扶任务和包扶责任。一年来,建言献策,协调解决吊庄村沟岭七、八、九组群众入户水泥路和庭院硬化以及吊庄村仿古门楼和广场建设问题,每月不少于三次向朝阳集团领导汇报脱贫攻坚工作,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设和意见,使包扶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心中装着贫困户。
对于吊庄村104户贫困户,特别是朝阳集团包扶的34户贫困户,雷xx同志都做到了每月经常登门拜访,每户的人口、劳力、贫困状况、脱贫原因、包扶措施、脱贫途径等,他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对于特别困难的群体,及时给予关爱。在他的积极建议和组织下,朝阳集团于农历2015年腊月24日对吊庄村31户特贫户和农历腊月21日对30户特困户进行了集中慰问,使这些特困户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朝阳的温暖。当了解到吊庄村九组田西模老人老伴因病去世,儿子身患癌症;田角云儿女上大学,夫妻外出打工,留下空巢老人张云琴生活困难;吊庄村四组特困户田根平因患肺癌医治无效死亡,家徒四壁、外债累累无钱安葬时,雷xx同志及时向朝阳集团领导反映情况,使这些特困户得到了朝阳集团的救助而度过了难关。一年来,朝阳集团为吊庄村脱贫攻坚投资投物共计80.9万元。雷xx同志还向县镇为吊庄村争取资金3万元,水泥30吨,体育健身器材价值5万元。
身上散发泥土味。
雷xx同志出身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就回到农村当了3年大队团支部书记和生产队会计,虽然通过高考参加了工作,但对农民却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在一年的包扶工作中,他每月都要驻村在22天以上,经常行走在包扶的34户贫困户家中,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兜底户汪久生一个人吃住在距村庄两公里以外的山沟里,除了村民干活到沟里去外,长年没人上门。自朝阳集团包扶后,雷xx同志多次走几公里羊肠小道登门,每次都要检查汪久生吃粮是否充足,穿的和睡的是否暖和等一些细小问题,在粮油和资金上也给予特殊照顾。田角争居住在吊庄村岭沟,27岁的儿子田军还未成家,22岁的女儿田雅在读大学期间患病,家里因病、因学返贫。雷xx同志经常深入其家中,帮助他发展养猪和种天麻项目,经过一年的努力,田角争不仅当年脱贫,还利用国家对贫困户的优惠政策修建了新房。田培来夫妇都已70多岁,妻子腿残,他本人也得了脑萎缩。前几年,因为水灾,两次所盖新房被冲毁,没办法第3次只有把新房建在半山腰上,但羊肠小道使他们出行很不方便,十几年来,行路难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去年,在雷xx同志三番五次的劝说和大力支持下,于11月23日终于完成了宽3米、长60多米的入户水泥路和100平方米的庭院硬化,一家人非常高兴。刘龙武是吊庄村六组人,老婆患有精神病,家里三间房岌岌可危,雷xx同志多次给在福建打工的刘龙武打电话,向他宣传移民建房政策,终于说服他回家于去年底盖起了新房。雷xx同志还通过向朝阳集团汇报和向部门争取水泥对盖新房和庭院硬化等建设的13户贫困户给予了帮助。一年来,雷xx同志一步一步走进了贫困户的心里,他把贫困户当亲人,贫困户把他当知心人,他经常到贫苦户家中拉家常,为贫苦户出谋划策。他说:“我虽然帮不了贫苦户多大忙,但是与贫困户能经常平起平坐,说说心里话,先把贫困户的志气扶起来,脱贫致富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笔下记录扶贫事。
在雷xx的两本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实实在在地记载着驻村包扶工作,还有两本厚厚的包扶吊庄村脱贫攻坚工作资料合订本。这些不仅记录了朝阳集团包扶吊庄村脱贫攻坚的工作实绩,也记录了各贫困户的脱贫过程,更是他一年来包扶工作的缩影。与此同时,他还善于总结工作经验,细于发现脱贫攻坚中的先进典型,勤于笔耕。由他采写的通讯《朝阳之歌》、《积德行善的践行者》、《人间有大爱,朝阳暖人心》、《朝阳洒满扶贫路》等20余篇新闻稿件分别在《商洛日报》、《金丝峡周报》、县广播电台、电视台、脱贫攻坚信息平台上发表,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也为朝阳集团包扶吊庄村脱贫攻坚工作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农民致富事迹材料篇四
徐,山东省莘县古云镇徐庄村村民,现年52岁,被当地群众评为“养鸭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如何实现?徐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
过去,徐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玉米,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聊城日报》上看到了一条致富信息:养鸭投资少、成本低、设备简单、鸭舍要求不如鸡舍高、加之生长发育快、见效快,收益大。说干就干,筹建资金建设养鸭场,自此开启了他的养鸭事业和致富梦想。
2019年刚开始的时候,他四处筹措资金,购买了2019只雏鸭,准备大干一番。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一场鸭瘟使雏鸭一下死去一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徐并没打退堂鼓,而是通过冷静的反思,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吃了不懂科技的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此后,徐主动地参加了农民科技培训养鸭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到稻田养鸭、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雏鸭防疫,成鸭防病等实用技术。他严格按照所学的养鸭技术喂养,定期为雏鸭进行疾病防疫。在不断地实践中徐总结出了科学养殖的五大原则:优良的品种、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营养和整洁的环境。同时徐抓住机会,与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县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所有的雏鸭有这两家公司提供,养殖40天就销售至市场,第一年养鸭净赚2万余元。先如今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建设80米长的养鸭棚2个,养鸭数量高达6500只,一年平均养鸭六茬,年收入高达10万元。
徐严格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秉承“带头致富,带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念,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徐看到其他养鸭户因为养鸭观念落后、设施条件不好、市场信息不灵、盲目跟风饲养等导致养鸭效益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聘请养殖专业解救这些人在养殖技术上的难题,还专门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以此来提高全村养殖户的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村内的养鸭户也逐渐多了起来,目前村内养殖专业户有8家,向社会提供无公害肉食鸭3万余只,创利100万余元,户均收益5万余元,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当提起徐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莲~山课件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农民致富事迹材料篇五
2013年的时候,**可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富有人家,靠养猪赚了不少钱,是全村人羡慕的对象。2014年**将家里几十万存款全部用来养猪,但事与愿违,由于流行病没有预防到位,几百头猪病的病、死的死,剩余的也买不上好价钱,一下子亏了20多万,看着几年辛苦挣来的钱全部打水漂,巨大的落差让**心里苦不堪言,从此一蹶不振,靠妻子打理农活挣点钱勉强度日。2015年因线路老化,**家中突发大火,烧毁了家中所有的生活用品及仅剩的一点财务,房子也成了危房,幸得无人员伤亡,突如其来的大火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全家心灰意冷,一度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得知家中突发的状况,街道办领导干部、村干部、村第一书记立即前往了解具体情况,通过群众评议、镇村审核将其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在各级领导干部的关心下,贫困户**积极调整心态、重拾信心、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改变生活现状。2017年**通过申报易地搬迁项目,全家人从危房中住进了蒲城县祥安小区75平米的经适房,同时,为了确保在城里“搬得出、稳得住、有收入”,他通过申请3万元的扶贫小额贴息贷款,购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以贩卖瓜果蔬菜为主。为了确保瓜果蔬菜的新鲜和价格优势,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去附近的批发市场批发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赶早上六点到县城人流量较多的地方去销售。
他卖的水果从不缺斤少两,价格还公道,生意越来越好,收入也一天比一天高。“在我万念俱灰的情况下,党和政府雪中送炭,让我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不但有新房住、有生意做、还发了5000元的产业扶持金让我发展种植业,现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日子越过越红火。”**笑着说。久违的笑容出现在这个50多岁男人脸上,是他对新生活的憧憬,是炎炎夏日最美的一道风景线。**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也成为村里贫困户争相学习的脱贫致富榜样。
农民致富事迹材料篇六
肖,从昔日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成为今日白城市膨润土厂的厂长。十几年来,他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凭借勇气和诚信,在商海中奋战搏击,闯出了一条利民裕家的致富路。
1967年,年仅16岁的肖,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迈进了中学的大门。可是,就在初中第一个学期结束,第二个学期还没有开学时,他做出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也是最艰难的决定——辍学务农。是什么原因迫使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就在他上初中的那年,他看到过年包饺子时,母亲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白面从袋子里倒出后,把口袋翻过来,又仔仔细细的扫两遍,当饺子端上桌来,父母看着他们兄妹六个高兴地吃着,而自己却舍不得动筷时,他的心像针刺一般地难受,他再也吃不下。当他抬头看见父母额头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时,他体味到了父母的艰辛,作为长子,他感到自己应该为父母分担家庭的重担,于是,他决定辍学务农。辍学后,肖回到平安三甲村当了一个“半拉子”,虽然每天只拿一半的工分,但他终于能用自己年少的肩膀为父母分担一些生活的重负!这份责任感,让年少的他多了一种动力。在生产队里,为能早日不当“半拉子”,什么活他都抢着干,干什么,学什么,学一样,精一样。干活时,别看他年纪小,可他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干什么都要抢个头,占个先。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赞赏,1969年,刚满18岁的肖便当上了生产队长,从此,他的肩上又多了一分责任。在队上,别看他年纪轻,可处理起事情来,却显得少年老成,透着一种精练。干活时,他总是把重活、脏活留给自己;队上有什么好事,他总是想着别人;平时无论对老对小,他都以诚相待,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他都主动帮助解决,用他的话说:“一家有难,大家都伸伸手,难关也就过去了。如果有难的是自己,没人来帮,你想想那是什么滋味。”凭着自己的吃苦和为人,肖很快在群众中树立起了威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1973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虽然他工作积极,努力向上,但由于家里人口多,劳力少,又加上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他家生活过得依然十分清贫,一年到头要为一家人的生计忙碌苦干。但16岁务农,18岁当生产队长的经历,却磨练出了他的才干和胆识,为他日后的发展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6年,时任三甲村村主任的肖,由于工作出色,被镇党委调到镇建材厂任厂长。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自己一没抓工业的经验,二没搞经销的经验,要经营管理好一个刚刚起步的工厂,其难度可想而知,但他靠不服输的劲,在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摸索,积累各种生产、销售经验。为了抓好生产,他吃住在厂子,同工人一道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为了产品销售,他风里来雨里去,亲自跑市场。用户不了解他们的产品,他就耐心的向人家宣传。他把产品赊给人家,靠他的诚信,市场慢慢的打开了,产品销售有了门路。经过他两年多的苦心经营,建材厂共创利17万元。1988年,建材厂的生产经营刚刚步入正常轨道,他又被调到镇办植物油厂任厂长。又得一切从头来,4年下来,共创利60多万元。1993年,他又被调到镇办企业白城市特种耐火材料厂任厂长。当时,耐火材料市场萎缩,产品的销路不畅。他上任后,根据所做的市场调查,做出停止生产其它产品,专攻市场前景看好的膨润土生产的决定,通过朋友的帮助,他与膨润土的使用大户长山化肥厂建立起了供货关系,经过几年努力,到1997年,膨润土的销量突破了两千吨,工厂有了良好的收益。1997年,他荣获了“白城市质量管理十佳厂长”称号。十年的商海闯荡,肖家里的日子有了一定的好转,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经历,让肖眼界更开阔了,胆识更大了,才干增强了。
1998年,镇集体企业实行改制,镇政府决定用以资抵债的形式,将特种耐火材料厂通过竞拍的方式卖给个人经营,经营者通过分期分批替镇政府及镇办企事业偿还群众的集资款及利息的办法,取得经营权和所有权。当时特种耐火材料厂被竞拍到137万元,有两个城里人竞拍成功。不料,办交接关系的那天,债权被转到特种耐火材料厂的200多户群众,来了一多半,将厂子的大门堵住,不让办理交接手续,并说还是让老肖来经营,我们放心,他是本乡本土的人,靠得住,别人我们信不过。竞得经营权的人一看这阵势也撤走不干了。但企业改制是大势所趋,必须进行,于是,镇党委当晚召开党委会,研究解决的办法,并派人征求肖意见,看他想不想接过手来经营。让肖把刚刚好转的企业交给别人经营,他还真是从心里往外的舍不得,这工厂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倾注过他的心血,他怎能忘记,自己在机器旁边同工人一起研究如何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又怎能忘记带着方便面与销售人员一同跑市场,找销路。现在,大家想让他来接手这个厂子,镇党委也有这个意思,他还真动了心。镇领导找到他,让他把厂子接过去经营,但要再多为镇里还20万元的债。他深知,这157万元的本金加利息多达234万元,对刚刚好转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包袱。但作为有一定经营经验的企业经营者和党员,他感到这也许是一个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绝佳机会,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可以为镇里减轻负担,尽一个党员的职责。经过反复思量,肖决定接管经营耐火材料厂。从此,他走上了一条全新的个人创业的道路。厂子是接过来了,但要偿还234万元的债务,不扩大生产不行,不上新产品不行,不开发新的市场不行,而这一切都要钱,不踢好这头三脚,厂子就没有前途,所说的一切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徒劳。面对这一切,他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向亲戚朋友借了30万元,对原来的生产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又购置了一套输送带、一台翻斗车,两台四轮车,新建了400平方米和500平方米的两个新库房,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和库存能力。经过改建和扩建,工厂的膨润土年产量可达4000吨。生产中,他更加注重抓产品质量,使产品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所产膨润土在2019年被省质量万里行评为省级质量放心产品。为了给产品找到销路,打开市场,他一方面加强与老用户长山化肥厂的关系,帮助化肥厂在三甲村搞了三年的化肥试验,使农民认识了长山多元素复合肥,使化肥厂在当地打开了销路,在他的建议下,长山化肥厂在当地建了一个年收益100多万元的化肥分厂。为了增加膨润土的销售量和加快资金的周转,他又主动提出以货易货的建议,用生产的膨润土换回多元素复合肥,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农民。这样,他不但帮助化肥厂增加了销量,也让自己的产品有了更稳定的销售渠道和销量,加快了资金周转,又让群众买到了质优价廉的放心肥。同时,他又根据化肥厂的需要,上了生产硅钙镁的项目,现在年可生产销售硅钙镁600吨。另一方面,他不断的开拓新市场,由于在铸造、防水、钻井、型煤生产等上都需要大量的膨润土,他亲自到白城市的五个县(市、区)、突泉和通辽等地的膨润土用户处,推销产品,让人家免费试用,一次不行,就再去,直到用自己的诚意打动对方。只要用户有用货的需要,不论用量的大小,他都保证按时送到,逐渐的,他在用户中树立起了良好的信誉,用户们与他建立起了信任。现在,这些地方都有他稳定的老客户,他用诚信建立起了自己的销售渠道,占有了市场。通过几年的努力,他已经偿还了167万元的债务,自己的固定资产也增加了50余万元。
肖在努力经营,搏击商海的同时,没有忘记养育了自己的这方土地和与他朝夕相处的邻里乡亲,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时刻用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谁有个大事小情,只要他知道,他都会尽力去帮助解决。
在工厂用工方面,他一方面处理好原厂职工的就业问题,一方面注意吸纳农村剩余劳力和贫困户子女。现在,共从本乡镇招工18人,其中14人来自贫困户。他每月都按时为每名工人发放500至600元的工资。哪个工人家里困难,他都主动帮助解决。老工人潘贵财的房子不行了,他拿了一万多块砖,出工出资帮助他重新建了三间砖房,老潘激动地说:“这辈子我都没敢想能住上这样的好砖房,这全仗着肖厂长啊!”贫困职工郑庆武的父亲病了,是肖借给郑庆武4000元钱,帮他给老父亲看好了病,并说:“钱,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还。”工厂女工呼兰英两口子没有房子住,是肖借了3000元给她在镇上买了房子,去年,他还出工出料帮助她家重新维修了房子。
对职工是这样,对贫困户和公益事业他同样十分热心。2019年,平安村刘占海家,没钱买化肥,眼看着种不上地了,肖听说后,给送去了价值2400元钱的化肥;2019年,给平安村的贫困户宋宝军送去了价值1100元的化肥;2019年,给三甲村的杨春林解决了1400元的化肥……几年来,他累计为贫困户无偿解决化肥14吨。2019年,镇敬老院搞维修,他为敬老院更换了所有的照明灯具,并为一对新结合的老人购买了一套高级席梦思床垫。2019年,他又捐资2600元,购进10吨水泥,为镇中学硬化了篮球场,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体育锻炼的场地。
肖,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在商海中奋力搏击,以进取为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人生道路上不懈追求,以奉献为荣。在他身上体现着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风采。
农民致富事迹材料篇七
xx,中共党员,xx市xx区xx镇党委副书记、经济技术开区统筹城乡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挂职);20xx年4月担任xx镇党委副书记并兼任经开区农办副主任以来,主要负责整个经开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该同志工作踏实认真,参加工作以来多次受到上级表彰,特别是在20xx年的扶贫工作中表现突出,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和领导的认可。
xx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98户,贫困人口2737人,其中有贫困村1个位于xx工作办xx村,其余户分布在xx镇、xx工作办的19个普通行政村当中。其中xx镇有贫困户832户、2168人,xx工作办有贫困户166户、569人,贫困村xx村计划20xx年脱贫摘帽。截至20xx年底全区已完成脱贫困难群众551户,1555人,尚有447户,1182人困难群众还未脱贫;20xx年全区脱贫攻坚任务405人(其中xx镇脱贫320人,xx工作办脱贫85人)。
20xx年4月该同志任xx镇党委副书记并兼任经济技术开发区农办副主任,主要负责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和xx镇脱贫攻坚工作。该同志任职以来,一是组织全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实现了从粗到精的转变,通过建档立卡再次“甄别”活动,组织乡处办对建档立卡对象进行全面的甄别核查,剔除不符合条件和新增困难群众100余人,实现了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人员精准。二是由于xx经开区行政身份限制,部分业务部门设置不齐全,部分行业脱贫攻坚政策落地滞后;他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了解和学习脱贫攻坚相关各类政策,积极联系我区相关业务部学习研究制定富有经开区特色的脱贫攻坚政策地。通过委属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各业务部门的大力配合,经开区脱贫政策实现了从少到全的转变,各业务部门均出台了针对性强、可操作强的配套政策。如民政与劳动保障部门进行政策兜底占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56%,提供340个的针对全区贫困户的公益性岗位和五个班350人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技能培训,通过“走基层,送温暖”为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送去了棉被和大衣;交运部门加大贫困村和其他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建、扩建道路13公里,(特别是xx村到纵二路的致富路修建工程);党群部落实了“五个一”帮扶力量并对委属各部门都结对帮扶有脱贫任务的贫困村,并完成了村级征地建设别的是贫困村xx村办公室的规划建设;公共服务局完成了我区入学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学杂费”的全部减免工作,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医保入院报销比例达到90%。财政局完成了全区贫困人口199户,400余万小额金融扶贫贷款,推动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脱贫解困。在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关心、帮助下,20xx年xx经济技术开发区圆满完成了938人脱贫攻坚任务。
xx工作办xx村是开发区唯一的贫困村,该村拟定20xx年脱贫摘帽,怎样才能让贫困户脱贫致富,让贫困村脱贫摘帽,摆在了他的眼前。xx同志多次到该村现场实地考察,通过与驻村工作、第一书记座谈了解困难群众主要致贫原因,掌握了第一手资料。20xx年的7月骄阳似火,35度的高温和酷暑炙烤着大地,他组织xx工作办、xx村第一书记在田间小道规划了xx村水系的整治方案,并督导相关部门及时落实了整治行动,通过xx村的水系整治,现xx水环境得到了大力的提升,以前的黑臭水体再也没有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多次与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召开联席会,研究贫困村产业发展如何找出路;最后大家研究决定发展集体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川椒产业。通过争取上级资金20余万元整理贫困村土地100余亩用于发展川椒,现xx村川椒长势喜人,一片片火红的辣椒挂满地头,群众见了是嬉笑颜开,预计xx村今年可以实现村集体收入3万元以上,全村贫困户通过入股合作社发展川椒预计可增加收入300元以上,实行了贫困户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情系农村,情系农民,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是xx同志奋斗目标和永远追求。他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献爱于农村,服务于农民,在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的进程中,时刻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真正本色。
农民致富事迹材料篇八
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农民致富。
供大家参考借鉴。
徐,山东省莘县古云镇徐庄村村民,现年52岁,被当地群众评为“养鸭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如何实现?徐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
过去,徐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玉米,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聊城日报》上看到了一条致富信息:养鸭投资少、成本低、设备简单、鸭舍要求不如鸡舍高、加之生长发育快、见效快,收益大。说干就干,筹建资金建设养鸭场,自此开启了他的养鸭事业和致富梦想。
2019年刚开始的时候,他四处筹措资金,购买了2019只雏鸭,准备大干一番。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一场鸭瘟使雏鸭一下死去一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徐并没打退堂鼓,而是通过冷静的反思,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吃了不懂科技的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此后,徐主动地参加了农民科技培训养鸭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到稻田养鸭、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雏鸭防疫,成鸭防病等实用技术。他严格按照所学的养鸭技术喂养,定期为雏鸭进行疾病防疫。在不断地实践中徐总结出了科学养殖的五大原则:优良的品种、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营养和整洁的环境。同时徐抓住机会,与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县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所有的雏鸭有这两家公司提供,养殖40天就销售至市场,第一年养鸭净赚2万余元。先如今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建设80米长的养鸭棚2个,养鸭数量高达6500只,一年平均养鸭六茬,年收入高达10万元。
徐严格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秉承“带头致富,带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念,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徐看到其他养鸭户因为养鸭观念落后、设施条件不好、市场信息不灵、盲目跟风饲养等导致养鸭效益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聘请养殖专业解救这些人在养殖技术上的难题,还专门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以此来提高全村养殖户的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村内的养鸭户也逐渐多了起来,目前村内养殖专业户有8家,向社会提供无公害肉食鸭3万余只,创利100万余元,户均收益5万余元,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当提起徐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莲~山。
课件。
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男33岁中共预备党员**市**镇**村农民。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从2019年开始带头建造沼气池发展养殖业开办酿酒坊发展无公害蔬菜。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政治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新型农民他先后获得“**市科技致富带头人”、“**镇农民致富带头人”等光荣称号。
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成长在交通、信息闭塞的大山里。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他满怀信心想利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来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经过自己的努力事实证明,自己的理想在大山里是难得实现的,他不甘心同其他村民一样过着那种面朝黑土背朝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与家人商量后举家移居到**村。
**村在镇政府所在地,这里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为了早日还上搬家时所欠下的外债,使家庭生活能宽裕一些,又借资8000余元买了一台农用三轮车,跟着其他人一起跑运输,几年下来不仅还上了外债,生活条件也有了改善。按理说,家里没有了饥荒,生活也说得过去,妻子有事做,自己有车开,应该安安稳稳地过平静日子了,可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寻求机遇,把握时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的富民政策深入到祖国的广大农村,给亿万农民带来了致富机遇。2019年春,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建造沼气池。当时,“沼气池”这个词汇对农民来说是第一次听到,非常陌生,大多数有条件的农民对此事都不感兴趣,无论政府怎么动员和举办培训班,结果群众还是不认可,提出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难点,唯有他的想法与众不同,他认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扶持下,作为一个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青年农民就应该大胆地探索,勇敢地创新,他认为建沼气池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既利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林业,又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也可以说利己利民又利国。于是,在多数人的观望下,他敢为人先,是**镇第一个申报建设沼气池的人,从此踏上了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创业之路,开始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上有父母,下有上学的孩子,生活上虽说不算困难,但并不富裕。在建沼气池的整个过程中,他和家人历尽了千辛万苦,意想不到的来自方方面面的许多困难和挑战都摆在他的面前,资金短缺、生活费用问题都重重压在他的头上。他没有被这么多的困难所压倒,他认为开弓没有回头箭,创业成功的先例都经历过坎坷不平的路。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眼前的困难,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他从此坚定了信心,白天外出打工挣钱,雨天和晚上同家人建池,一干就是半夜,累了就地歇上三五分,腰疼吃上止痛片。上百立方的池土他硬是一锹一镐地清除到池外。从2019年7月开始到2019年5月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他投资2万元的沼气池在市农业局、镇委、镇政府的帮助下终于建成,经技术测试合格后投入使用。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当我们问他的创业经历时,他告诉我们说他流过血流过汗就是没有流过泪。
创新才有发展,所建的20立方米生态沼气池是**市农户中最大的沼气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市农业局组织全市乡镇街道的领导在这里召开了**市沼气建设现场会,在当地的农民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很多农民络绎不绝地到他家来参观学习。问他建这么一个沼气池,怎么能致富。他耐心地给农民朋友算细账,生产沼气,每年可以节约生活用柴近2万斤,如果用沼气酿酒可以节省烧柴10万斤左右,那么每户人家一年的生活用柴可以节省200万斤薪炭林的烧柴,这是第一省;用沼气酿酒,就可以卖钱,酒渣可以喂猪,可以通过深加工的转化过程,成倍地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粮食价格,这是第二省;沼气酿酒养猪,猪钱除了成本是净赚,猪粪可以继续做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渣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上等肥料,这都是白捡白赚得沼气项目钱。在场的群众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终于悟出了这里的致富经,许多农民朋友对沼气有了兴趣,开始建造沼气池。
为了使沼气尽早地发挥作用,尽快地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2019年秋,到2019年春他又自筹资金9000多元先后建起了家庭小型酿酒坊和同时能容纳50头猪的育肥猪舍。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了总有回报,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沼气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每天酿出的纯粮精品小烧白酒在当地就供不应求,远近闻名。42头育肥猪膘肥体壮。每年在沼气酿酒、养猪上就可以创收2万元以上,现在正在酝酿实施利用20立方米的沼气池来发展10亩地的无公害蔬菜,降低沼气建设、酿酒、养猪的成本,形成一条沼气—粮食—酒—猪—猪粪—废渣—蔬菜良性大循环,高效益的产业链,既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也有极大的社会效益。
在创业的历程中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在2年多的时间里接待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200多人,每次接待不管自己有多忙,总是腾出时间来把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大家。2019年4月的一天接到远在西岗村一农户的电话,希望他能亲自去一趟他家,帮助解决在建沼气池中遇到的难题,二话没说放下自己一天能挣上百元的活,搭车向西岗村驶去。西岗村坐落在海拔近千米的岗顶上,距**村有30多公里,而且山高路窄,车只能送到山脚下,10多公里的山路只能靠步行,面对眼前的情况,完全可以坐车返回,但他没有那样做,他望着眼前的羊肠小路和一眼看不见顶的山岗,依然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去西岗村的路。当他走到半山腰时,天又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滑,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雨伴随着4月的冷风吹打在他的脸上,衣服也很快地湿透了,冷风刺透了他的湿衣。他义无反顾地前行,终于到了西岗村这位农户家,稍坐一会,了解情况后,就亲自帮助他安装、调试和解决沼气的一些其他问题。在此过程中,他手把手的教,认真仔细地讲,很快安装调试完毕,故障排除,其他一些问题也解决了,在休息期间又传授了一些自己学到的沼气技术和实践中的经验,使这位农户非常感激。临走时,农户拿出100元钱作为他的辛苦费。他硬是不收,他说:“我能为大家做些能做的事情,我感到很高兴,希望大家和我一样通过建沼气池来致富,帮助大家共同致富这是应该做的。”不仅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带动下,全镇已有32户相继建起了沼气池,并都按他的模式设计建造,同时发展养猪业和无公害蔬菜,不同程度都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了这些建沼气池的农户在建造中少走弯路,他不知多少次深入到各户进行指导,使一户又一户的农民朋友顺利地建成,他的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行为和精神深得广大群众的赞扬和好评。
他不仅是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典型的新型农户代表,而且还是难得的进步青年。他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特别是在。
先进性教育。
活动期间,他虽然只是一名重点培养的积极分子,可他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及时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能够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党支部鉴于他的一贯表现吸收他为中共预备党员。
2019年至2019年,他先后受到了市、镇两级政府的表彰。
肖,从昔日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成为今日白城市膨润土厂的厂长。十几年来,他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凭借勇气和诚信,在商海中奋战搏击,闯出了一条利民裕家的致富路。
1967年,年仅16岁的肖,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迈进了中学的大门。可是,就在初中第一个学期结束,第二个学期还没有开学时,他做出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也是最艰难的决定——辍学务农。是什么原因迫使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就在他上初中的那年,他看到过年包饺子时,母亲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白面从袋子里倒出后,把口袋翻过来,又仔仔细细的扫两遍,当饺子端上桌来,父母看着他们兄妹六个高兴地吃着,而自己却舍不得动筷时,他的心像针刺一般地难受,他再也吃不下。当他抬头看见父母额头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时,他体味到了父母的艰辛,作为长子,他感到自己应该为父母分担家庭的重担,于是,他决定辍学务农。辍学后,肖回到平安三甲村当了一个“半拉子”,虽然每天只拿一半的工分,但他终于能用自己年少的肩膀为父母分担一些生活的重负!这份责任感,让年少的他多了一种动力。在生产队里,为能早日不当“半拉子”,什么活他都抢着干,干什么,学什么,学一样,精一样。干活时,别看他年纪小,可他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干什么都要抢个头,占个先。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赞赏,1969年,刚满18岁的肖便当上了生产队长,从此,他的肩上又多了一分责任。在队上,别看他年纪轻,可处理起事情来,却显得少年老成,透着一种精练。干活时,他总是把重活、脏活留给自己;队上有什么好事,他总是想着别人;平时无论对老对小,他都以诚相待,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他都主动帮助解决,用他的话说:“一家有难,大家都伸伸手,难关也就过去了。如果有难的是自己,没人来帮,你想想那是什么滋味。”凭着自己的吃苦和为人,肖很快在群众中树立起了威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1973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虽然他工作积极,努力向上,但由于家里人口多,劳力少,又加上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他家生活过得依然十分清贫,一年到头要为一家人的生计忙碌苦干。但16岁务农,18岁当生产队长的经历,却磨练出了他的才干和胆识,为他日后的发展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6年,时任三甲村村主任的肖,由于工作出色,被镇党委调到镇建材厂任厂长。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自己一没抓工业的经验,二没搞经销的经验,要经营管理好一个刚刚起步的工厂,其难度可想而知,但他靠不服输的劲,在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摸索,积累各种生产、销售经验。为了抓好生产,他吃住在厂子,同工人一道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为了产品销售,他风里来雨里去,亲自跑市场。用户不了解他们的产品,他就耐心的向人家宣传。他把产品赊给人家,靠他的诚信,市场慢慢的打开了,产品销售有了门路。经过他两年多的苦心经营,建材厂共创利17万元。1988年,建材厂的生产经营刚刚步入正常轨道,他又被调到镇办植物油厂任厂长。又得一切从头来,4年下来,共创利60多万元。1993年,他又被调到镇办企业白城市特种耐火材料厂任厂长。当时,耐火材料市场萎缩,产品的销路不畅。他上任后,根据所做的市场调查,做出停止生产其它产品,专攻市场前景看好的膨润土生产的决定,通过朋友的帮助,他与膨润土的使用大户长山化肥厂建立起了供货关系,经过几年努力,到1997年,膨润土的销量突破了两千吨,工厂有了良好的收益。1997年,他荣获了“白城市质量管理十佳厂长”称号。十年的商海闯荡,肖家里的日子有了一定的好转,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经历,让肖眼界更开阔了,胆识更大了,才干增强了。
1998年,镇集体企业实行改制,镇政府决定用以资抵债的形式,将特种耐火材料厂通过竞拍的方式卖给个人经营,经营者通过分期分批替镇政府及镇办企事业偿还群众的集资款及利息的办法,取得经营权和所有权。当时特种耐火材料厂被竞拍到137万元,有两个城里人竞拍成功。不料,办交接关系的那天,债权被转到特种耐火材料厂的200多户群众,来了一多半,将厂子的大门堵住,不让办理交接手续,并说还是让老肖来经营,我们放心,他是本乡本土的人,靠得住,别人我们信不过。竞得经营权的人一看这阵势也撤走不干了。但企业改制是大势所趋,必须进行,于是,镇党委当晚召开党委会,研究解决的办法,并派人征求肖意见,看他想不想接过手来经营。让肖把刚刚好转的企业交给别人经营,他还真是从心里往外的舍不得,这工厂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倾注过他的心血,他怎能忘记,自己在机器旁边同工人一起研究如何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又怎能忘记带着方便面与销售人员一同跑市场,找销路。现在,大家想让他来接手这个厂子,镇党委也有这个意思,他还真动了心。镇领导找到他,让他把厂子接过去经营,但要再多为镇里还20万元的债。他深知,这157万元的本金加利息多达234万元,对刚刚好转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包袱。但作为有一定经营经验的企业经营者和党员,他感到这也许是一个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绝佳机会,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可以为镇里减轻负担,尽一个党员的职责。经过反复思量,肖决定接管经营耐火材料厂。从此,他走上了一条全新的个人创业的道路。厂子是接过来了,但要偿还234万元的债务,不扩大生产不行,不上新产品不行,不开发新的市场不行,而这一切都要钱,不踢好这头三脚,厂子就没有前途,所说的一切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徒劳。面对这一切,他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向亲戚朋友借了30万元,对原来的生产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又购置了一套输送带、一台翻斗车,两台四轮车,新建了400平方米和500平方米的两个新库房,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和库存能力。经过改建和扩建,工厂的膨润土年产量可达4000吨。生产中,他更加注重抓产品质量,使产品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所产膨润土在2019年被省质量万里行评为省级质量放心产品。为了给产品找到销路,打开市场,他一方面加强与老用户长山化肥厂的关系,帮助化肥厂在三甲村搞了三年的化肥试验,使农民认识了长山多元素复合肥,使化肥厂在当地打开了销路,在他的建议下,长山化肥厂在当地建了一个年收益100多万元的化肥分厂。为了增加膨润土的销售量和加快资金的周转,他又主动提出以货易货的建议,用生产的膨润土换回多元素复合肥,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农民。这样,他不但帮助化肥厂增加了销量,也让自己的产品有了更稳定的销售渠道和销量,加快了资金周转,又让群众买到了质优价廉的放心肥。同时,他又根据化肥厂的需要,上了生产硅钙镁的项目,现在年可生产销售硅钙镁600吨。另一方面,他不断的开拓新市场,由于在铸造、防水、钻井、型煤生产等上都需要大量的膨润土,他亲自到白城市的五个县(市、区)、突泉和通辽等地的膨润土用户处,推销产品,让人家免费试用,一次不行,就再去,直到用自己的诚意打动对方。只要用户有用货的需要,不论用量的大小,他都保证按时送到,逐渐的,他在用户中树立起了良好的信誉,用户们与他建立起了信任。现在,这些地方都有他稳定的老客户,他用诚信建立起了自己的销售渠道,占有了市场。通过几年的努力,他已经偿还了167万元的债务,自己的固定资产也增加了50余万元。
肖在努力经营,搏击商海的同时,没有忘记养育了自己的这方土地和与他朝夕相处的邻里乡亲,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时刻用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谁有个大事小情,只要他知道,他都会尽力去帮助解决。
在工厂用工方面,他一方面处理好原厂职工的就业问题,一方面注意吸纳农村剩余劳力和贫困户子女。现在,共从本乡镇招工18人,其中14人来自贫困户。他每月都按时为每名工人发放500至600元的工资。哪个工人家里困难,他都主动帮助解决。老工人潘贵财的房子不行了,他拿了一万多块砖,出工出资帮助他重新建了三间砖房,老潘激动地说:“这辈子我都没敢想能住上这样的好砖房,这全仗着肖厂长啊!”贫困职工郑庆武的父亲病了,是肖借给郑庆武4000元钱,帮他给老父亲看好了病,并说:“钱,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还。”工厂女工呼兰英两口子没有房子住,是肖借了3000元给她在镇上买了房子,去年,他还出工出料帮助她家重新维修了房子。
对职工是这样,对贫困户和公益事业他同样十分热心。2019年,平安村刘占海家,没钱买化肥,眼看着种不上地了,肖听说后,给送去了价值2400元钱的化肥;2019年,给平安村的贫困户宋宝军送去了价值1100元的化肥;2019年,给三甲村的杨春林解决了1400元的化肥……几年来,他累计为贫困户无偿解决化肥14吨。2019年,镇敬老院搞维修,他为敬老院更换了所有的照明灯具,并为一对新结合的老人购买了一套高级席梦思床垫。2019年,他又捐资2600元,购进10吨水泥,为镇中学硬化了篮球场,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体育锻炼的场地。
肖,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在商海中奋力搏击,以进取为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人生道路上不懈追求,以奉献为荣。在他身上体现着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风采。
农民致富事迹材料篇九
张xx,男,现年65岁,在家务农,妻子xxx62岁,在家务农,儿子xx现年26岁,在西安务工。2015年以来,由于缺乏技术,生活过的比较困难,被识别为贫困户。
xxx他虽作为一名普通群众,但是政治立场坚定,能坚决拥护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信谣,不传谣,能积极参加村集体建设,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
脱贫攻坚以来,他人穷志不穷,不等不靠、自强不息,虽年纪较大但仍每天劳作不息,种地,打零工,但苦于没有什么技术,收入仍是微薄,更重要的是他儿媳患有尿毒症,他还得资助儿媳看病。他,没有被生活重担压倒,珍惜扶贫政策,积极发展家庭经济,自主创业;2016年以来,通过镇村对政策的宣传,他主动参加了镇上组织的xxx加工培训,在县委、县政府出台的xx加工利好政策扶持下建立了家庭手工挂面加工作坊。开始,由于技术掌握不到位,好几次都没做成功,但是夫妻二人没有气馁,专门跑到高家塄村手工挂面加工熟练户那里又加强了学习,最后,根据老师傅所教加上自己的认真学以及摸索领悟终于掌握了手工挂面加工这项技艺,夫妻二人越做技术越好,逐渐打开了销售门路,自销以及订单生产销售,看着每月鼓起的腰包,夫妻二人高兴的就想着党的好政策让受苦人能过上了好日子,终于通过手工挂面加工这门传统手艺实现了脱贫致富。
他不光自己脱贫致富,还能积极带动周围贫困户脱贫,主动学习脱贫攻坚政策,通过自己享受的优惠政策,现身说教,积极向其他群众宣传扶贫政策以及党给人民带来的福祉,他的大儿子xxx由于妻子患有重病,需照料,基本无法外出务工,在父亲xxx的说教下,也加入了xxx加工这条致富门路上。
他保持了传统优良品质,勤俭节约,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乐于助人,能与左邻右舍和谐相处,他自立自强,不等不靠,在脱贫攻坚路上起到了自强脱贫模范带头作用,值得诸多贫困户学习。
农民致富事迹材料篇十
西山后村位于文登区米山镇西部,全村263户、630人,党员35名。近年来,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发展路径,促进资源利用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资产滚动收益最大化,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广大群众收入,努力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先后荣获“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山东省旅游扶贫村”“山东省文明村”“山东省传统村落”“山东省森林村居”“威海市农村党建工作示范点”“威海市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村”“威海市乡村振兴示范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
2014年,西山后村被确定为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村集体经济薄弱、班子软弱涣散,村集体负债30多万元。米山镇党委深刻认识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首先要打造一个坚强有力的好班子,否则村里的各项工作都难以开展,脱贫攻坚更无从谈起。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党员聚力,不断夯实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从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入手,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通过深入走访村民,了解到在外经营塑料厂的村民于建福同志能力强、素质好,是村干部的合适人选。在镇党委的动员下,于建福同志回村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在镇党委的指导帮助和全村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一)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精准“造血”
2016年上级给予米山镇西山后、南郑格、南崮头、新发庄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每村30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西山后村党支部通过到南方考察,结合母猪河畔沙质土壤的优势,决定上红心火龙果项目。虽然有30万元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但想要成规模、见效益,这些资金远远不够。为此,镇党委牵头整合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120万元的扶贫资金集中建设,经逐户征求贫困户意见、村级民主评议、公开公示、镇党委审核等程序形成项目方案。在建设过程中,西山后村党支部书记于建福同志拿出290万元积蓄给村集体使用。最终,成功建起了20个冬暖大棚,并由村集体牵头成立了威海市特秀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进行运营。通过第三方机构评估,每个大棚包括火龙果苗、地面附着物等设施在内总价值30多万元,为每个贫困村确权一个红心火龙果大棚,然后出租给威海市特秀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管理,每年分别给予每个贫困村3万元的收益。
西山后村在20个冬暖大棚的基础上,规划设计了一个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1050亩的综合性园区。2016年,新建特秀山拓展训练基地,高空断桥、空中单杆、合力桥、毕业墙等多种设备齐全,聘请专业的教练进行日常管理,可同时为100余名学员提供吃、管、训、教一条龙服务。2017年,西山后村又充分利用4个村的扶贫资金,采取与2016年同样的模式,按照生态园的统一规划,4个贫困村通过公开采购的方式购买建设用沙,每村确权1.1万方,建成滑沙滑草项目。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2018年西山后村党支部吸引客商黄来裕教授和本地行业协会入驻园区,建设占地1000平方米的“两岸一家亲凤梨馆”,设立凤梨酥加工制作等体验式工厂,并探索黑小麦、红薯等农产品初加工项目,准备打造农业种植、畜牧养殖、产品加工三位一体的产业架构,实现精准扶贫与农业休闲旅游的结合。市派第一书记孙鹏超到村任职后,积极帮助引进拓展训练项目、吸引社会参观团队,并争取派出单位帮扶资金支持生态园建设。大学生村官孙海琳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从事城市规划的经验,编制了“一中心一中轴三片区”的村庄整体规划,节省了数十万元的规划咨询费。
搞建设快,选项目难。每年西山后村都用大量的时间制定发展策略、研究产业项目。短短五年的时间,已经建成十几个项目,年收入200万元——虽然这些收入不多,却是曾经贫穷的村庄不敢想的事情,真正实现了产业“造血”。
(二)抓住监管运营,用改革“活血”
扶贫项目往往建起来快,长期管起来难,西山后村党支部通过“基地领办、集体、股份经营”的方式,壮大扶贫基地规模,同时开展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力促扶贫基地规模扩大化、运营规范化、收益长效化。
一是扩大基地规模,集体发展、合作经营。按照“基地领办”的思路,推行股份制改革,通过村民购股、集体参股等方式实现了集体购股、合作社入股、生态园集资,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确保“集体发展、合作经营”。2017年在上级指导下,西山后村党支部配合镇党委开展了生态园的公司股份制改革,经过第三方机构评估后,镇、村集体投资以及外来资金全部量化确股,根据各个投资方的投资金额比重设置股份,按照股份进行分红。其中,四个省定贫困村投资额共计248万元;西山后村村民合作社投资额263万元,米山镇19个经济薄弱村补助资金入股190万元,保障扶贫资金股份占比的同时增加了村集体和群众的占股比例,进一步扩大了产业项目的受益面。
二是科学规范运营,注册公司、专业管理。为了实现扶贫项目管理科学化、收益长效化,注册成立公司、聘用专门的财务和管理人员,建立起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村党支部、村务监督委员会参与园区的整体监管和运营工作,在项目建设、人员招聘、账目管理中发挥作用。
三是确保扶贫收益,扶贫优先、长效分红。为了更好地保证扶贫项目具有稳定的收益,通过公司章程确定了扶贫村、村集体、其他入股资金的收益分配顺序,以正规化的方式优先保障了扶贫项目利润分配,确保项目收益首先用于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实现扶贫工作稳定推进。
一是就地务工、拉动就业。要想让“贫困户”真正脱贫,就必须提升贫困人口的自主发展能力。在生态园的建设和运营中,西山后村党支部给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建筑工程、农业管理、治安管理等就业岗位,优先录用贫困户到基地务工,提供长期雇佣岗位20多个,其中贫困户2人,每人每年增收2万多元;季节性用工岗位近100个,其中贫困人口20多人,每人年增收5000元。通过雇佣村民循环务工就业这种方式,有效缓解了贫困人口务工问题,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脱贫。
二是扶贫分红,精准增收。村党支部坚持把带动群众增收、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发展方向,积极带动村民和周边村集体双增收,共享发展成果。将周边4个省定贫困村和19个经济薄弱村专项资金和补交党费补助资金入股生态园,按照出资占比进行收益分配,建立“资金整合、投资入股、分红返利”的集体经济兜底保障机制,走出了一条“基地领办、辐射发展”的新路子。基地仅2018年就为四个省定贫困村分红24.85万元,为威海科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股份分红共计26.8万元,为19个经济薄弱村分红19万元,形成了强有力的带动效应。
三是借力金融、信贷帮扶。借助文登区扶贫办推广“富民农户贷”这一政策,特秀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申请富民生产贷800万元,在助推企业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全区160户贫困户、全镇5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有效借助金融手段,运用信贷帮扶的方式,拓宽了贫困户增收的渠道。
四是改善民生,普惠兜底。为了实现贫困村“五通十有”,西山后村党支部整合政策性扶贫资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硬化村路2.5万平方米、通水改电260户、整治连村河道,以往村庄南北互不来往的局面得到转变,更是解决了汛期的防洪压力,实现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大幅提升。在2019年,西山后村党支部新建门球场和日间照料中心,目前为49名老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缓解村内老年人餐饮、洗浴等难题,村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高。
西山后村可以在短短几年内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走上致富的路子,主要得益于以下三点:一是得益于建设了一个坚强有力的支部班子,选出一个好的带头人,带领村集体及村民脱贫致富;二是得益于发改、旅游、团委等行业部门的帮助与支持,各项资金政策得以在园区汇集,项目种类、规模逐年扩增,经济效益越来越好;三是得益于建立了“四权”分置的管理模式,建立权责清晰、可持续运营的长效管理机制。下一步,西山后村还要继续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努力打造成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