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大全18篇)
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学习提升至关重要。如何了解历史并从中吸取教训呢?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总结的方法,我们来看几个范例。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一
今天,教育局的蔡书记听了我的这堂课后,肯定了成绩,同时也给我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她的点拨使我对本课有了进一步的反思和认识,也为我指明了今后要努力的方向。以下是我对本堂课肤浅的认识和反思:
一、一年级学生还小,方位感还不强。上这课前应每天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和学生做些有关方位的游戏,让学生记住左和右的方向,再让学生按方位数就不难了。
二、应把静态的主题图动态化。
在教学中,我只是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件,再说一说排队的人数和他们的排序,学生只是初步感知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如果再让学生参与排队这一情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的体验,就会深切体会到几和第几的不同。
三、学生在说有几个或第几个时,应让其他学生也来数一数验算对错,这样所有学生都感知了几和第几。
四、学生初步感知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后,应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强化对基数和序数的理解。
深发展,同时鼓励并肯定学生多样的拼摆,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最后,应鼓励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说“几”和“第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我想,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我反思,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到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就会取得不断地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二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在设计通分这节课前,我考虑到通分这一知识比较简单,如果单纯以书上例题进行讲解,就显得过于平淡,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引入设计时,大胆采用了新、奇、趣的方式、方法。
通过学生对三个方案的理解引出学习的内容。当学生对于小红最喜欢什么花因意见不同发生争议时,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就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归纳总结打好了思想上的准备。新授教学时,我注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知识点的得出,都是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学生分组合作或自己概括得出,使学生在学习时能不断感受成功的愉悦。这节课让我意识到有效地组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努力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能力的培育却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节课中,我还十分重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如在合作讨论小红最喜欢什么花时?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合作交流,给学生以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开放地学习,激活思维火花,开启智慧闸门,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方法时,我并没有搬书上的概念,而是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感受规律,再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表述。以点到面,全面提高。
尽管在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仍然一步步在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把这些分数转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数;引导他们找出公分母可以是几。生怕他们会偏离我的教学设计之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其实教师只需提醒学生一句,遇到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情况时,可以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然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索各种比较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开启他们智慧的闸门。
同时在一些小的细节上,我还出现了马虎和错误现象。比如:小红的方案是这块地的四分之三种月季,六分之五种菊花。可细想想,怎么可能把单位一分成四分之三和六分之五呢?还有在比较同分子的分数好比较还是同分母的分数好比较时,我认为分母相同的分数好比较,这一处同样欠缺思考。应根据不同题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方法进行比较。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努力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几种类型。但最后由于时间紧张,练习做得不够扎实。其实作业完不成,完全可以放在课下,而不应追求形式上的完整。
总之,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感悟到:老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探索数学规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除了自身的业务。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三
百分数应用一的主要内容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这一课的难点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如果这一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求百分数便容易多了。而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摆在我面前的大问题,为了很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没有采取直奔主题的方法,而是采用了新旧知识迁移的方法,虽然在复习阶段用了将近10分钟的时间,但收到的效果却很好。在让学生尝试解决有关百分数应用题时,有复习时的内容铺垫,学生不会感到突然,解题思路自然就有了方向。
我模仿的课堂实录具有以下两个优点。
教学素材生活化,而又不失数学味。如让学生探究的是学生极为熟悉的“评选进步小明星”和冰化成水等问题,学习素材具有现实性,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时感觉新奇、有趣。在处理信息获取知识过程中可发现、可探索的东西处处皆有真实的感受。
我主要借鉴了冰化成水的问题设计为第二次尝试题,我觉得设计帮老师评选进步小明星的问题做尝试题有点难,学生可能提不出根据淘气和笑笑两人提高分数一样,但提高了百分之几不同来比较,因此不适合做尝试题。
第二个优点是在教学中,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课堂围绕学生的思路,抓住关键句子“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用多种陈述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而后深入分析解题过程,最后通过练习使本课重点难点得到有效落实。
这点在我的课堂中得到充分落实,我还把“说说百分数表示的意思”本来在课堂实录中是一道巩固练习题,我设计为做迁移的准备题。
对于课堂实录来说,我觉得设计内容有点偏难,对于我班学生来说不适合完全照搬。另外,我觉得采用五步六环节的尝试教学法以后,我的课堂教学比课堂实录中更能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性模式,学生掌握双基也更加扎实。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四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内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笔算加法和减法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和提升,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统计和比多、比少的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我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游戏方式引入,在拍手游戏中学习新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拍手游戏简单易行,既便于操作,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更重要的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再过渡到课本上这幅统计图,理解起来也就轻松多了,突破了教学的一个难点。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找出相关条件,求出了两个班获得的红旗面数,引导学生归纳出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带着这个方法求最后一个班获得红旗的面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他们想知道的结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和努力,应用所学的知识找到了答案。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并且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在这里我可能有点把这种方法强加给学生,毕竟这是一个新的知识点,要很快记住是有困难的,我应该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慢慢来理解。最后为了巩固所学新知,利用体育活动这条线,引入练习。进一步加强笔算。出现的生活场景,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考虑到学生到了后面会有点累,所以第二题我是以故事的形式引入的。
通过讲故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环保意识。
这节课总体上还是很完整的,只是练习少了点,没时间做了,我应该把强调方法的时间用在学生的练习上,我想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五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引入轴对称图形,我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这节虽然是数学课,但是它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出了数学学科的范围,与美术、美学都有交叉。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轴对称图形,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称美,数学与美学,虽然一个属于自然科学,一个属于社会科学,二者似乎无多大联系,然而,数学中却处处存在着美。数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对称的美……本课正是从数学角度指导学生认识这类图形,了解其特点,并会画对称轴,但无论是起始部分的导入,还是研究学习部分,乃至精心设计的美化教室……无处不在渗透一个字---美!
对称图形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学生并不知道这些图形是因为对称而美,从生活中采撷对称的图、物,体现数学来源生活。让学生装扮教室,不仅提高学生制作对称图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应用美、创造美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六
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它是以后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学习对正反比例的判断,才能够准确地对应用题中所出现的量进行判断,才能准确地列出比例或者方程解题。
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间的关系。但是如果准确地把握这一关系的判断方法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我积极利用了学生的自我观察,给于了学生一些较为形象具体的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让学生能轻易地发现两个数量间的变化关系。在观察和对比了以后在进行意义的概括。由浅到深逐步慢慢转化为对文字的叙述的判断。但是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还将涉及到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但是我并没有急于地让学生背数量关系。而是把对意义的理解作为重点,通过几个具体的表格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意义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的学生是对数量关心的掌握是非常不理想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对于一些学生较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进行重点的讲解。象圆柱的底面积一定,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看一本书,已看的页数和看的页数是否成正比例……等等。
但是在教学中同样也感觉到,由于这个概念比较长,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要真正完整的记忆下来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以我也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抓住句中的重点,通过理解来记忆。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说,前后同桌检查,达到对该概念的熟练叙述。
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它是以后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学习对正反比例的判断,才能够准确地对应用题中所出现的量进行判断,才能准确地列出比例或者方程解题。
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间的关系。但是如果准确地把握这一关系的判断方法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我积极利用了学生的自我观察,给于了学生一些较为形象具体的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让学生能轻易地发现两个数量间的变化关系。在观察和对比了以后在进行意义的概括。由浅到深逐步慢慢转化为对文字的叙述的判断。但是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还将涉及到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但是我并没有急于地让学生背数量关系。而是把对意义的理解作为重点,通过几个具体的表格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意义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的学生是对数量关心的掌握是非常不理想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对于一些学生较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进行重点的讲解。象圆柱的底面积一定,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看一本书,已看的页数和看的页数是否成正比例……等等。
但是在教学中同样也感觉到,由于这个概念比较长,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要真正完整的记忆下来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以我也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抓住句中的重点,通过理解来记忆。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说,前后同桌检查,达到对该概念的熟练叙述。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七
小学数学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我认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八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是使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爱玩、好动,即使他们在玩,也能从玩中接受新知识,观察新鲜的事物。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玩中真正地学到知识呢?实践证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就能自觉地探究新知,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的或者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入手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让他们自主发现自己周围的事物竟然和数学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主去编题目,自己列式计算,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活化、情景化,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中去。针对每一节课的内容不同,教师还可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游戏和故事,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枯燥、抽象的数学学习,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这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接受过学前教育,简单的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教具,让学生自主观察,让他们寻找教室内的有关数学知识,比如有多少桌子、有多少凳子、有多少小朋友等,还可以带领他们到校园内进行观察,看看校园内还有哪些数学知识,看哪个学生说得又多又好,让学生自主感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这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随着教材的改革,很多数学问题具有不唯一性的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创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初,当教师告诉学生某个问题有很多答案的时候,学生会感到很惊讶。这时候学生可能是茫然的,但随着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有的学生能回答准确,有的学生却偏离了方向,但是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他们都在努力思考。这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尤其要关注差生,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学生能提出不同的见解,当然,只要学生敢说,教师就要给予鼓励。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有的学生考试成绩非常好,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胆怯,动手能力比较差,很多任务都不能自己完成。学到的知识不能应用到实际中去,数学学习不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学习它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每次上课,教师都要把数学问题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比如,在学习钱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创设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会买东西,让学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给了售货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等这些问题。这样,在具体情境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真正融合在一起。
具体、恰当、合理的作业评语不但能对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对一些做得认真、正确率高的作业,教师可以在作业下方写上“你的想法真独特”“你是小天才,计算高手!”“你真聪明,教师为你感到骄傲!”对于作业出现错误的学生,可以用“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你肯定还有高招,加油!”对于差生,教师要努力找他们的闪光点,适时给予鼓励,比如,“有进步,继续努力!”“你很努力,教师真为你高兴,付出肯定会有收获。”“你努力,你成功。”“你准行,教师相信你!”“只要坚持不懈,你会给教师和同学们带来惊喜的。”如果教师坚持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语,不放弃一个学生,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期望,增强自信,逐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总而言之,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只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知数学,他们才能明白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学到数学知识,热爱数学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搞题海战术,或者教学内容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教学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更不利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践,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作者:杜琳
单位:河北唐山南堡开发区第四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九
1、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加以回顾、思考、分析和评价,而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从而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而且能够使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得以提高,使教学质量得到长效的改进。
2、课后反思和总结应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备好课、上完课,这节考并没有结束,课后我们还需要静下心来进行反思,将自己课前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实施做一番回顾和比较,总结哪些地方成功,哪些地方还有不足,同时还要注意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将这些心得写下来,这是最真实的教学手记。它可以促使教师成为“反思的实践者”。有位学者说过:“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有秀的老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只有这样实实在在的记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功与过,并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剖析,教师的专业素质才能不断提升,随之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不断提高。
3、教学反思是一种再学习的方式,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新课改为什么要强调课后反思.教学反思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它并不是单纯的教学经验的总结,而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观察和分析问题----再认识问题----验证解决问题----总结提高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深入挖掘教学经验中蕴含的教育原理,使教学经验更好的为教学实践服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表明,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4、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探究教学问题,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教学诸要素的再认识、再研究的过程。教师对已发生的教学现象进行反思,积极寻求新方法、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教学问题,这会形成自己对教学问题的独特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从而选择更合理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实践的实效性,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实现自己在教学上的飞跃发展。
5、教学反思能改变教师的习惯性思维,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品质,促进教学创新。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研究,改变自己的惯性思维,不断向自己提出新的挑战,挣脱藩篱的束缚,在教学时间中用于尝试,不断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自身专业成长。
6、教学反思可以加快教师专业化的步伐,让教师在不断学习中迅速成长。教师专业化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教师应把自我的发展与职业的要求结合起来,把教学的成功与持续不断的学习结合起来,把教学理论学习与对教学实践的研究结合起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认真思考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反思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成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和自身教学行为的研究者,加快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十
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由找朋友而引出的座位纷争却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导入时的找朋友、根据座号找新位置的活动和练习时选取的动物园和游乐场的场景等,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有意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障碍,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其中有三名学生的座号是数对形式,有两名同学的数对是不完整的而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从而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探究确定位置的求知欲。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矛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带着问题探索、研究知识,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
由于学生对第几排第几个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第一个教学活动设计了找朋友的环节。学生对谁座在“第2组第5个”位置上产生了纷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教学中的确定位置是不完全相同的,学生认识到确定位置也是要有一定标准的。当学生明确了用“第几组第几个”的形式可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之后,教师又设计了第二个教学活动——请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座号找到自己的新位置。在发给学生的座号号中,教师有意安排了几个“数对”形式的座号,还有两个不完整的“数对”,为学生设置了障碍,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解答、揭谜,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了“数对”。在学生认识了“数对”之后,教师马上提出“数对”在写法上可不可以把括号中前、后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又引起了学生的一场小争论,最终明确了“数对”中的两个数各自的意义。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使学生逐步突破学习难点。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十一
数学的本质是多方面的,是区别于其他学科而且是数学科学本身所特有的特征。例如,数学提供了一些有特色的思考问题方式,如从数据中进行推理、最优化、直观分析与理性分析等。这些思考问题方式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与判定体现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降维、直观分析与理性分析等数学特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将直线与任意直线垂直这样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与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关系的判定,体现了简单化、降维的思维方式。能够通过数学知识和方法承载的数学思考问题的方式的揭示,将为学生提供体会数学思考问题方式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我认为:本节课应体现的数学特有的思考问题方式有是“简单化”,具体有两个方面:
第一,从任意直线、无数条到两条相交直线,
第二,利用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来判定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就此而言,第一节和第三节课上均得到了较好地体现。两位数学教师均通过分析应用概念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复杂性来说明简单化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条件的必要性。教学中,任意、无数条到两条相交直线与已知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简化过程很好地体现了简单化的思考问题方式。
数学教学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教学目标是否适当、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内容、活动是否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即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安排是否合理),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合理等内容。
本文只就数学教学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形成、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两个方面进行部分反思。
1、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为了确定新知识的生长点和有效的知识形成方式,也就是向学习者揭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是有意义学习的必要条件。如从实际背景中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抽象得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通过立竿见影揭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就较好地体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形成过程。其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与概念的生长点,而抽象、解释、归纳和概况是形成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有效的方式。
从三节课可以看出,教师都非常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教学,这与以往的概念教学有些区别。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三个教学方案中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多数学生在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后,会如何定义直线与平面垂直呢?据课堂观察,多数学生很容易从图形直观抽取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位置关系,但是要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给出概念的定义水平。
教学中,虽然有教师要求学生给出概念的定义,但是后续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没有认真对待学生可能给出的定义水平。如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很快就到立竿见影的演示,希望学生能够从中归纳概况出概念。如果我们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给出的概念定义水平,那么可要求学生自己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定义,然后通过辨别(是一种基本的概念认知方式)、解释等活动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在三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基本上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辨析的时间和机会,而是在力求引导学生。
在判定定理的归纳、概况过程中,三位教师都较好地把握了定理的形成过程。如,在辨别任意、无数的基础上,结合折纸实验和观察实物,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2、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的定向作用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安排都要能否实现目标为基本的依据。如教学活动要使学生掌握某种数学技能,那么对应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安排相应的练习题,学生必须要独立进行练习活动。
显然,要充分发挥目标的定向(或导向)作用,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描述要恰当。如,有教师将这节课的一个目标描述为:“能应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由于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不够具体和明确,所以教师在选择相应材料时就会较为模糊。我们认为可以将目标改为“能应用判定定理证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问题(或简单问题)”。
第二,要认真分析达成学习(或教学)目标的支持性条件。如,要使学生能够应用判定定理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首先要提高学生对定理条件线索有一定的认知,并有一定的敏感性。显然,教学设计中,三位教师都注意到对定理条件的认知。如,通过折纸实验来解释相交和平面内两线索的重要性或关键性。但相对来说,绍兴的陈老师的设计得更科学些。他在教学中除了上述教学活动外,还要求学生在长方体中寻找与某一平面垂直的直线,并说明理由。这一活动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判定定理的条件线索。
要提高对条件线索的敏感性,就需要同类问题的解决经验,并形成归纳。这就要求后续的练习应围绕“线线垂直”线索的寻求或判定为重点,从而达到突出条件线索的相似性。这一点绍兴的陈老师的设计符合学习的规律。
然而,黄岩中学的黄老师就更多的受到教材本身的影响,及以教材提供的练习作为学生练习的材料。实际上,分析这些材料,我们会发现,这些练习题(中心、重心)的判定应用的知识较多,不易突出判定定理的条件线索。
影响数学学习的因素很多,我们教师在数学学习这一层次上分析教学,主要应侧重对影响数学学习的因素进行分析,如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材料和数学活动的安排是否考虑到是否考虑到学生的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层面的反思来确定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学处理、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安排的作用、或者缺陷。
在此,我要对影响“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及其判定”的另一个容易忽视的因素,即数学知识本身的多少及其复杂性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这一因素是影响数学学校效率的重要因素。三个教学方案中,主要涉及以下新知识: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
(3)将会导致多数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建议将“,则”的应用放在第二节课上。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十二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读懂统计图表并能根据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能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通过听本节课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着这份学习的快乐。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这堂课的设计都是从孩子们最感兴趣和亲身经历的事情来统计,主要是对学生选修课情况的调查统计、对学生近视眼情况的调查统计、对学生喜欢的游乐项目情况的调查统计,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堂课学生的思维也非常的活跃,想出了许多不同的统计方法,每个学生都在轻松愉快地学习。整堂课,课堂气氛都很活跃,几乎每位学生都在跟着老师一起思考和做题目,这样体现了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教程中。在教学中对为什么进行统计的意识让学生充分理解,达成了对统计图目标的理解,学生也获得了统计方面知识的完整性,使得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意识。也就是说要想进行统计的教学,不仅要理解课本的设计意图,还要跳出课本,把相关的知识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寻找最适合学生的突破口,这样,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听完本节课也给了我以后教学方面的很多思考:
1、应多努力营造一个生动、主动、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培养创新意识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让数学密切联系生活,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3、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共同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集体的力量,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十三
本人多次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但本次真的感到诸多的不同和困惑。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进,较为成功的是抓着要点重点来发挥学生的思维与综合应用。在教学中,虽然想了很多的办法,但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尽管在后进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学习成绩上看,只是略有进步或进步的幅度小,和我们的预想有些差距。
二、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较普遍,因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或方法少。
三、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
1、少部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还没有养成。
2、少部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还没有养成。这也是让我们非常头疼的问题,有些简单的问题往往由于审题不细导致出错。
3、少部分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还没有养成。他们做完了题不知道检查,不会检查,明明错误在眼皮下却看不出来;有的学生是懒的检查。
四、我们在教学中还有不够细致全面的地方。针对出现的问题,我认真的进行了思考:
习的时候,堆积的知识太多了,补不过来。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原因除了个别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思想懒惰以外,和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一定关系。有时担心学生不理解的知识,往往要讲的多一些,这样留给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就少了,时间一长,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不那么强烈了。
3、优秀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不是一两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学校教育造成的。但是一些审题的方法、计算的技巧等教师还是应该随时教给学生的,要强调扎实。通过反思和查阅相关的书籍,我认为除了继续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还应积极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善:
1、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一定要让他坚持达到老师提出的目的,独立地解答习题。有时候,可以多给一些时间让他思考,教师细心地指导他的思路。
2、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组织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认真探索指导学习的方法,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机会,激发学习主体的自觉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活泼的完成学习任务,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此改变以往老师讲得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
3、在改善学生学习习惯方面,需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结合知识点进行方法和技能的教学(如培养学生解题时必有验算的习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能力,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分析并登记错因,认真改错,提高正确率。
4、备课和教研再扎实深入、细致全面些,发挥集体的优势,尽最大努力作好教学工作。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十四
一次,几位数学老师在一起闲聊,提到现在的学生难教,关键在于他们的学习意识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知识整理意识。老师教什么,他就学什么,一部分同学学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的内容,依赖于老师整理所学的知识。
2.缺乏作业检查意识。很多学生对做数学作业是任务观点,做完了便万事大捷,到五、六年级还有很多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检查作业。
3.缺乏解题策略优化意识。尽管现在提倡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但学生对自己已经解决的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做进一步反思、整理和优化的意识的确很差。他们很少去考虑自己是怎么解答这道题的,更不会去考虑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甚至经常在做混合运算时,遇到能简便运算的题,会有学生问:“要不要简便运算?”
4.缺乏错误追因分析意识。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告诉学生这道题做错了,他会毫不犹豫地檫掉原有的做法,哪怕那道题只是最后一部错了,他却不会去考虑自己错在哪里?以至于这次改对了下次遇到类似的题又错了。
5.缺乏良好的情感体验以及个性品质。学生一般都欠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到数学枯燥乏味,畏惧数学,没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我曾经在班级里作了我喜欢的学科的统计,结果喜欢数学的学生仅占12%。
怎样来改变这些状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呢。我想起了学校里正在搞“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如果让学生来写自己学习数学的过程,回顾、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出击,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打定注意,我决定尝试让学生写数学周记。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十五
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可能更驾轻就熟一些,而对于综合实践这个板块,一是以前没有单列这个内容,二是一直以来,这个内容的教学也没有引起老师们的重视,自己觉得对这个板块教学的理解非常的肤浅,所以利用这个机会,选择这个板块,大伙在一起研究,既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同时也想利用这次研究提高自己对这个板块的认识及教学技巧。
1、开课。
对开课,可以说一直在改动之中。最开始我是用1、4、9、16这组数直接来开课,先让学生找规律,在找不出的情况下,再引出形,再通过形来研究数,结果正如其他老师所说:理想和现实有很大差距。这样开课,使整节课显得层次不清,如何使开课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我想到了单刀直入,实践后发现也不行,这样的开课,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想引起兴趣还差很远。怎么办?后来想到从毕达格拉斯当初研究点阵的情形入手,用一个小故事来引入。故事太长,后来截取了中间的精华部分,并用小磁石摆成可改变形状的点阵,这样的开课,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赞同。
2、新课探究环节。
最初的设计里,老师的不放手,显示出了对孩子们的“不信任”,一步一步教下来,孩子们是可以学到知识,但却有悖于教材的设计初衷,后来,下决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就想到,我在这节课中到底是个什么角色,通过思考,把自己定位于那个穿针引线的人,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巧妙的串起来,这是在后一段我们主要思考的问题。在最后一次的设计中,大胆的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画的形式,把自己的思维展现出来,利用画出来的图,直观的表述出自己的思想,既让学生体会了一把数形结合的妙处,又让重难点得以突破,所以敢说,在这节课上,学生学到的绝不仅仅是知识。
3、练习的设计。
最初就直接让学生在书上完成试一试的两题,说实在的,有了前面的经验,书上又有提示性的算式,学生要写出一个答案来还真不难,但明显的,学生的思维囿于书中的提示,于是小组商量后,决定用题卡的方式给学生,并去掉提示性算式,还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结果发现,学生真的是有太多的奇思妙想。后来把三角形点阵放到了长方形点阵的前面,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方法的再总结和数学思想的再感受。
4、结束。
点阵,其实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很多,只是他们还不知道那些都是点阵而已,在课的结束,设计了欣赏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同时,感受数学的内在美,并把点阵的研究延伸到课外学生最喜爱的运动会,鼓励学生参与队列的设计,让学生感觉这个课并没完,在生活中处处可以用到,激起学生继续研究下去的欲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十六
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接着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6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进,比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把握不够准确,教师不敢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多,其实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主创造出分数,自己先谈谈对分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点拨,归纳总结。还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教师取而代之。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平均、松散,以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未能进行。其次,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十七
上课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形式,作为一个学生,也需要以上课为中心环节来组织自己的学习程序。
预习能够初步了解所学章节的知识结构,听课时便于纵观全局,把握重点,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去听课,能使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有的防矢。通过预习还能及时发现自己过去该掌握而没掌握的知识,逐渐提高自学能力。
预习时可以通观全局地浏览式地预习,了解即将要学习到的大体内容,今天老师讲啥,心里明确。也可以细致地预习,并提出不懂的问题,以便于听课。
听课要聚精会神,但并不是四十五分钟全部是“一级战备状态”,要有张有弛,边听边思考。可根据预习时确定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地听课,千万不要在教师讲课时忙着记、写或做一些小动作。
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重温,可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分类,哪些需要记忆,哪些需要理解,哪些需要练习技能和技巧哪些需要学会运用,然后结合做题,加深理解,巩固记忆;也可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还可加深、拓宽所学内容,巩固学习效果。
按时做作业是必不可小的,及时、独立做作业,对不会做的,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问老师、问同学,弄懂弄通后再独立完成,不要依“葫芦画瓢”——照抄,或“死搬硬套”公式、定理。
我们的课余时间并不多,要充分利用其为学习服务,合理分配学习与休息、娱乐、体育锻炼的比例,就要制定每天的作息时间表,科学安排各种活动的时间分配,并将一天内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分成小块,纳入时间表中,但应强调的是,时间表的制订是用来督促学习的,不是用来摆设的,既然制订了,就要执行,就要照做,否则也就没有制定的必要了。
记忆的方法很多,每个人的脑力条件不同,对各科的爱好程度也不同,所以不能强调哪一种记忆方法对自己有效,但应注意的是:疲劳会降低大脑的工作效率,要休息好。不会休息就不能很好的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记忆也是如此,所以要对被记忆的对象有兴趣。强烈的动机,可以促进记忆;对被记忆的对象充分理解,可以加深印象;联想能够使脑细胞变得敏锐和活跃,提高记忆效率;有效的反复,是记忆之父,恰当的重复,是记忆之母,可进行有效的反复,恰当的重复,增强记忆效果。另外,“好记性不如滥笔头”,记忆时不妨试试边记边写,效果肯定不错。
以上所说,带有很大的普遍性,但对具体的每个人,便有适合自己的具体方法,这需要同学们自己在学习的实践中加以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十八
二年级,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学期数学教学是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次课上,我在教学设计上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使学生建立“做数学”的理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实效性。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我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连一连、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
2、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如“两两配”到“三二配”最后到“二四配”,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本节课我尽量设计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些教学内容很具有层次性和思考性。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3、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一种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感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则是检验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有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水到渠成的让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并提升归纳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问题的提出不够明确,是不是能够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提下呢?
2、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严谨,特别是有些过渡处理的较为生硬。
3、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总之,这节《搭配中的学问》的课堂教学,虽然关注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但是,课堂教学总是有许多的遗憾、许多的瑕疵,在许多的细节中一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进一步反思和总结。
通过低段组教师的交流与讨论后,由我来执教这一节课,我觉得也是给我一次煅练的机会。经过两次的教学后,感受颇多,现反思如下: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来进行导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相同加数。在说与写长长的同数连加算式的活动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确实实很麻烦,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怎样读简便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这是本节课的练习环节。先通过观察公园游乐场的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自主选择,并用今天学习的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再呈现一些巩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最后一道开放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发现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交流巩固,双基得到了很好的落,开阔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
但课无完课,在教学中,有的环节点得不够多,不够透。特别是在说乘法意义的环节中,学生对于几个几的理解还没有到位。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与练习的处理上不够到位,特别是第一节试教时,练习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点走过场的味道。在第二次教学时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处理得还是有点仓促。在时间的安排上也需要一定地调整,分配得不是很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