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川景区导游词(优质18篇)
建议书是一种用于提出改进和建议的文档,它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总结应该集中在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上,不要过于苛求完美。如果你需要写一篇总结,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范文供你参考。
四川景区导游词篇一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巴山蜀水,自古著称于世的景色有:“峨眉山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夔门天下雄”。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的事:“海螺沟天下奇”。
海螺沟位于泸定县以南偏西,距泸定城70公里,系“蜀山之王”——贡嘎山主峰区东坡的冰蚀河谷,全长30.7公里。
海螺沟具有原始、古老、野性、神奇、独特、惊险的风采,自然景观千姿百态,奇特罕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当你置身其中之时,你无时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赞叹。
这里有:
广袤神秘的原始森林;
种类繁多的“动物王国”;
名扬中外的“海螺杜鹃”;
多姿多彩的瀑布、温泉”;
如情似梦的“人间瑶池”;
叹为观止的“海螺树石恋”;
泼墨山下的“神话世界”;
心醉神迷的“日照金山”;
神秘莫测的“绿海冰川”;
凌空垂挂的“大冰瀑布”。
海螺沟的十大景观向你展开她的无穷魅力。它是“蜀山之王”贡嘎山捧出的问鼎画卷,它是康巴高原上的旅游瑰宝,是一颗闪烁着五彩神光的"科考"明珠。
四川景区导游词篇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九寨沟旅游,我是世界游旅游公司的导游,我姓王,大家叫我王导或小王好了。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九寨沟的风景。九寨沟在四川北部的万山丛中,有几条神奇的山沟。因为周围散步这九个藏族村寨,所以,人们称它九寨沟。
现在我就带领大家去游览九寨沟的美景。大家往上可以看到一座座雪峰大有插入云霄的气势,峰顶银光闪闪。再看这大大小小的湖泊,像不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山谷中。这里的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影在这湖水中,构成这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刚才我们看了美景,接下来我领带大家去密林深处看看珍稀动物。你们看,那只正攀吊在大树枝上,眨巴着机灵的小眼睛窥视我们的就是金丝猴。远处奔跑着的那是羚羊。大家跟我继续往前走,要是运气好的话,会在竹丛中发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好了,今天我们游览许多美景,但九寨沟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大家现在可以自由活动,拍照留念,注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四川景区导游词篇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各位到乐山大佛景区来观光旅游。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古佛——乐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宽度是24米,头的直径是10米,耳朵有7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颈高3米,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的宽度是8.5米,头上的发髻有l021个。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竣工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大家可以计算一下,乐山大佛矗立于此已经12了。
设计。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种岩石叫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历经1200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后,还曾经修造了一个高13层的楼阁复盖,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
虽然乐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护系统,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此,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其中工程较大的是1963年的维修。1982年,乐山大佛经国务院公布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乐山大佛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乐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遗产。
海师堂。
那么,是谁为我们创造了这笔财富?当初修大佛的目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参观海师堂。
海师堂里的三尊塑像就是修建乐山大佛的功臣。首先我们看中间这一位,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禅师,他是贵州人氏,当年在凌云山上结茅为僧。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海通和尚大发慈悲之心,准备修建大佛来镇水患。于是四处化缘,筹得不少的钱财。当时有一位贪官见财眼开,准备敲诈勒索他,海通法师义正严辞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意思是说,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来给你,但你休想得到这笔佛财。那个贪官居然蛮横无礼地要他试一试,海通禅师大义凛然地一手捧盘,一手挖出了自己的双眼。贪官吓坏了,从此以后没再为难他。海通禅师造佛时年事已高,所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他就圆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20万,继续修造乐山大佛,由于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经费,于是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五十万两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历经90年时间,乐山大佛终于彻底完工,并且通体施金,华丽的佛衣和宝相庄严的佛体交相辉映。
九曲栈道。
现在大家对大佛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九曲栈道到大佛脚看全景。我们脚下的九曲栈道是同乐山大佛一起修建的,共有173个台阶,最宽的地方是1.45米,最窄的地方仅有o.6米。大家沿途可以欣赏一下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这些佛像神态各异,工艺精妙,可与中国四大石窟的佛像相媲美,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
我们已经来到大佛脚下,请大家抬起头来仰视大佛,感受一下他的高大和壮观。各位游客还可以仔细看看最近才发现的位于大佛心脏部位的小佛头像。
宗教内涵。
顺便,我再给大家讲解一下乐山大佛的宗教内涵。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它是一尊弥勒佛。为什么要造一尊弥勒佛呢?这和唐代崇拜弥勒佛有密切的关系。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佛经上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所以人们自然渴望他能尽快降临人间,全国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弥勒佛像。到了武周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故乐山大佛的弥勒身份也因此决定了。
有的游客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乐山大佛这尊弥勒佛跟寺庙里的弥勒佛造像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寺庙里的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他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其实在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现在寺庙里的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承前启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但是他的面相却具有汉族人的共同特点。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信心和决心。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中辉煌灿烂的阶段,造像着力表现了佛的“神情”。
乐山大佛温文尔雅的神情,和蔼可亲的神态,以及凝思中蕴含智慧,威严中带有慈祥的面容,都让人情不自禁产生崇敬与亲切的感觉。我想大家在惊叹乐山大佛高大与壮观的同时,还不能不赞叹它的造像工艺的精美。好了,现在我请大家自由活动,十分钟后我们沿着1983年新修的凌云栈道往上走,去参观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
各位游客,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乐山古代的一种墓葬习俗。
说起墓葬习俗,大家也许比较熟悉川东长江两岸的悬棺吧。而在川西,特别是乐山地区则流行一种凿山为墓的安葬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挖凿一个方形的洞穴,然后将尸体和棺材、陪葬品等放人洞中。墓制的结构完全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而从外部看上去,则是一个个深邃神秘的山洞。这种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故而称为东汉崖墓。在乐山范围内约有上万座这样的崖墓,而在这些崖墓群中,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墓群则是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麻浩崖墓,它长约200米,宽约25米,共有544座墓。大家知道,人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无论你是乐观的面对还是悲观的面对,生死是一个人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人们对死亡的无奈就只好衍生出一种祈求、一种愿望,希望死去以后,能过着比生存时好的生活。再加上当时受到道家思想影响,认为西王母、女蜗这些神仙所居的地方都是石屋,便说凿山为室可成神仙,故而这种墓制形式逐渐流行开来。东汉时期,乐山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地处交通要道,人口不断增加,社会阶级关系、政治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地方大族的形成和思想文化上受儒家的影响,“忠、孝、仁、信、节、义”观念最为突出。而在“仁孝”的思想下,生时孝养,死后厚葬,自然是不可免的了。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耗费巨资来修建崖墓便应运而生,前后流行了400年之久。
好,现在我们的目的地到了,请大家先抬头看看这个门匾“麻浩崖墓”。麻浩是我们身后边的这条河,是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为避沫水之害所开凿的溢洪道。墓地因此而叫“麻浩崖墓”。这块匾是咱们的文坛巨匠郭沫若老先生1965年所题写的。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认为乐山最值得一看的是什么?也许游客朋友都会不加思索的说——乐山大佛,对吧?是的。而咱们郭老却说了,能与乐山大佛媲美的只有乐山崖墓。用他当时的话来说:“有搞头”(四川话,也就说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意思)。所以说,来到乐山除了观大佛,还应看崖墓。麻浩崖墓曾在1956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四川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看我右手边这块碑文的记载就知道了。我左手边的这块石碑所记载的是因1988年麻浩崖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而建博物馆。前面这块门匾上写的“麻浩崖墓博物馆”,是现代学者杨超所写的。
现在我们一块来参观一下这个墓群的内部结构。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巨型的挽马图仿制品,是根据墓里边的挽马图仿制的,它所表现的意义到了里面我再给大家详细介绍。现在到了麻浩1号崖墓。我们眼前的这块空地,是仿造现实生活修建的阴间生活庭院和花园。门上面有很多的画像石刻,雕刻技艺精湛绝伦,其功能是引导死者的魂魄,魂气升天,形魄归地,而以形魄归地为主要目的。同时,每幅图还表现出墓主人不同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我们从左至右看一下,这里边最出名、最有特色的是这幅“荆轲刺秦王”图。它反映的是以“忠孝”为核心的封建伦理观念,也反映了墓主反秦的思想。接下来是“西王母赐药图”。
西王母是我们神化传说中的王母娘娘,是汉代人们心目中保佑长生不死、人丁兴旺的崇拜对象。图上西王母端坐中间,向许多祈跪地上的人施药。能获得不死之药是梦寐以求的事,故而在许多墓葬中都可以看到西王母的造像。洞穴旁边的这幅图就是刚才大家进门时所看到的“挽马图”的蓝本。大家一定发现该图与一般的车马行列迥然不同,图里是一烈马被马夫用力拉缰,作者以非常简练的手法,刻画了马夫全神贯注控制烈马的神态和烈马桀骜不驯的雄姿,这种力量和速度相结合的气势是非常有观赏价值的。因此画气势非凡,故而仿刻在院内。这幅图也许体现墓主人生前有喜爱猎骑名马的爱好吧。大家请抬头看,这座佛的雕像是整个墓室中最有研究价值的。它通高28厘米,身着通肩天衣、右手作“施无畏印”,表现的是“安乐一切”的意思。这座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刻雕像之一。
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而最早的佛像却出土在乐山崖墓中,证明了佛教在乐山的传播并不比其它地方晚,这是研究中国早期佛教史、佛教艺术和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等问题不可忽视的资料。右边所刻的是铺首,铺首一般刻在门梁、门框、门楣正中,它的作用是降魔驱邪,保护主人,门右手边有一手持扫把的妇人,这是告诉大家,如果要进门一定要先扫扫灰尘,干干净净,这也表现了主人好客的一面。现在进了内室,这里一切都是模仿死者生前的阳宅而布置的阴宅。当时的人们对死亡、对遗体的认识是:“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体归于土”,所以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主人的客厅、厨房、卫生间等,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虽死犹生的生活。根据家族的大小和墓制的形式,专家们把墓制分为单式制、双式制。就好比我们现在所说的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等。墓地的尽头放着棺木。棺木中一般埋葬一对夫妻,象征一个小家庭,死者们就象继续着生前共居一院,不同辈份或兄弟各成一小家,分房而居的生就有可能是一个家族,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不能把墓洞延伸、扩展。如果要容纳整个家族,那么很有可能需要把整座山开辟成一个巨大的墓群。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个子稍高的客人朋友进来时总弯着腰,那是因为墓顶太低了。而进来之后,就宽畅多了,那是因为他们为了排水,故意把崖墓地面做成内高外低,还在地面凿出排水沟道。请大家再跟我到墓外两边的陈列馆参观墓葬时的陪葬品。这些陪葬品都是陶制品,唯一的复制品是这个读书佣。在崖墓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陪葬品的种类、组合形式有所发展,有所变化,大体上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柜里陈列的陶鸡、陶猪等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陶猪、陶鸭表示墓主人的家景。陶狗在墓中比较多,因为汉代养狗之风很盛行,生时做为宠物,死后放在墓中用以预防盗贼。这里面最有观赏价值的是1978年出土的陶楼房,从楼房的富丽堂皇、重楼重檐完全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的富有。好,请大家在这里自由参观,参观完请在门口集中!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黄龙。现在由我为大家介绍黄龙。
黄龙,位于潘县境内的岷山主峰雪宝顶山下,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同九寨沟景区一道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黄龙沟长约7公里,景区段4.7公里,宽约1-2公里。景区海拔3145米-3575米之间,纵坡平均降为8.7%。黄龙景观的形成与从沟顶端分水岭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有直接关系。泉水富含碳酸钙类,它顺坡漫流而下,没有固定的河床。溪水在顺坡而下的过程中,碳酸钙物质逐渐沉淀,形成了以乳白色和淡黄色为基调的钙化景观。上段和下段因坡地较平缓,碳酸钙流泉遇阻沉积而形成层层叠叠如玉石砌成的池子,地质学上称为泉化台。黄龙沟的中段是一条约1.5公里长的坡状乳黄色钙化沉积带,称为“金沙铺地”。黄龙景观以雪山和森林拱卫着无数形态各异的钙化彩池为主要特色,人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些彩池的艳丽奇巧,只好尊奉它人“人间瑶池”。
黄龙,过云人都称之为黄龙寺,因为明朝时驻松潘兵马使朝觐在沟内修建有改善龙前寺、中寺、后寺3座寺庙。现前寺已荡然无存,中寺仅剩凤音殿,后寺也只有1座院落。“黄龙”一名则是根据两个古老的传说而来:一是说大禹治水时,有一条黄龙负舟帮助大禹疏通岷江,到了松潘后留在了黄龙沟内。《松潘县志》记为:“禹治水至茂州,黄龙负舟助禹治水,自茂州而上,始有岷江……后黄龙修道而去,遗五色山水于世,世人建寺,岁岁朝祀。”另一说是古进修有位黄龙真人在此修道成仙而去。后人为纪念黄龙真人,在沟内修建黄龙寺。《松潘县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黄龙寺,明兵马使马朝觐所建,亦雪山寺。相传黄龙真人修道于此,故名。有前中后三寺,殿阁相望,各距五里”。
两条记载都源于传说,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去探窟谁真谁假。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儿是先有黄龙沟,后有黄龙寺,,“黄龙”一名肯定与沟内景物有关。所以本导游还是称之为“黄龙”风景名胜区。下面我们开始黄龙游览。
黄龙沟口经过的这一条小河就是涪江的源头。过涪源桥,沿着林间小道进入沟口,迎接游人的第一组梯级水池,被命为“迎宾池”。它由100多个以蓝色为基调的彩池组成,池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山间石径环绕着池子曲折盘旋,把游人迎进景区,又把游人送往景区深处。池子周围古树参天,群花争艳;池子的堤埂如玉石、玛瑙铸成,玲珑剔透。池中清水,湛蓝透绿。阳光透过树隙照在湖面上,变幻着黄、绿、蓝各种色调。微风吹过,池中泛起阵阵彩色涟漪,格外清艳动人,这便是人们赞叹不已的“黄龙彩池”的第一处景观了。
告别迎宾池,踏上用木头搭成的人行栈疲乏上,但见左前方一铺碧水从密林中冲出,又从高约10米,宽约60米的崖沿上飞泻而下,在起伏不定的崖壁上几经跌宕,形成数十道梯级瀑布。有的如帘瀑高挂,云蒸雾腾;有的似断线珍珠,串串滚落。水瀑后面的崖壁,透视出了金黄色为基调的钙化结晶面,使瀑布更显得富丽堂皇。如遇朝阳中落日余辉的点染,瀑布还会变幻出不同的色彩,似道道彩霞铺呈在我们眼前。因此人们给它取了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飞瀑流辉”。瀑布顶端的彩池,既是瀑布的水源,又是与瀑布迥然不同的景观。飞瀑是那样的辉煌、奔放,彩池则显得分外宁静,恬静。它们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共同组成了一道动静和谐而完美的风景线。
缓缓地走过“飞瀑流辉”斜坡,徜徉在五颜六色的彩池群畔,不知不觉到了黄龙沟第二级台阶前。横亘在游人面前的是一堵宽约40余米、高约10米的乳黄色崖壁,崖壁表面厚厚的钙化层似围幔、似悬瀑,十分壮美。崖壁表面溪水漫流,像一层薄薄的轻纱飘飘洒洒地铺展在崖壁上,跌落在金黄色的池盆里。岩壁下端有一溶洞,高级约1米,宽约1.5米,洞前帘瀑似串串珍珠悬垂,洞内景物隐约可见。进洞1米处这密密麻麻的钟乳石挡住了去路,还没有人去探测此洞到底有多深。据地质学者考证,该洞是古代冰川的一个出水口。因其古老、神秘,于是当地藏民传说它是古时候仙人们净身的地方,因取名“洗身洞”。传说,凡人如想修行得道,必须先赤身裸体进洞净身,就像汉族地区流行的斋戒前必须沐浴净身一样。这“至圣至洁”的洗身洞,由钙化物质结晶而成,足在洞内让自然流淌下来的泉水洗涤,可以洗刷掉过去的罪孽和全身的疾病,获得圣洁的身躯。由于洗身洞富有神秘色彩,当地藏民中又传说不育妇女进洞洗身后可喜得贵子。此传说颇富吸引力,因而进去尝试者还大有人在,不仅有中国人,甚至还有外国人。不过我奉劝各位,身体不壮实者千万不要轻易进洞去试,因洞内虽然洁净,但潮湿、阴冷、寒气逼人,经不起此“考验”者,不但达不到“净身”的目的,反而会遭致疾病缠身。
翻越钙化崖壁,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游人面前的是偌大一片坡状钙化景观。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金沙铺地”的钙化流。它长约1500米,宽100米左右,据有关专家认定: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同类形态景观中面积最大,色彩最丰富的一处。坡面的岩溶层凹凸不平,色调以金黄色为主,间或有乳白色、灰色、暗绿色板块镶嵌其中。坡面上荡漾着一层薄薄的清流。由于水流受坡面鳞状的钙化层而形成变幻莫测的银色涟漪,好似金河泻玉。零零散散生活在钙化坡地上的一簇簇水柳、灌木丛,以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与强风、劲流抗争,诉说着景观的古老历史。爬上金沙铺地顶端,俯视整个钙化坡面,竟是两侧低、中间一溜脊梁且表面呈鳞状,宛如一条黄色的蛟龙俯卧在坡面。到此,诸位一定已经想到,关于“黄龙”的传说故事,不正是源于这条坡状钙化流吗!
位于金沙铺地下半段左侧的盆景池,是一组由近100个彩池组成的彩池部落。彩池随地势的起伏层层叠置,形态多变。但它们又是堤坎相连、碧水同源;池中有池,池外套池,宛如一串串割不断。理还乱的多胞治。池畔翠柏挺拨,老干悬抓;池中灌木杂陈,花草伴生,又像一个个水中盆景。综景盆池群落,树水相映、碧水涟涟,确有诗一般的意境。
位于金沙铺地上半段左侧的一组池群,有大小彩池80余个,被名为“明镜倒映池”。因为池群紧靠沟边林区,由于水平如镜,远山近树,艳阳明月等世间景物,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倒映池中,任凭游客赏玩。因为有这样特殊的环境,游人除在池边尽情欣赏倒影美景外,还常常以水为镜,对镜梳理打扮一番,或用照相机镜头把水中景物和自己的尊容拍摄下来,对影成双,别有一番情趣。
离开明镜倒映池继续上行,过“迎仙桥”可见左侧又有一组彩色池群掩映在一片茂密的娑罗树丛中,因此命名“娑罗映彩池”。这里所产的娑罗就是杜鹃。彩池边的杜鹃品种据统计有20余种之多。由于杜鹃品种不同,花期也尽相同,花形花色各异。所以彩池边的杜鹃花从春天开到夏天,绵延不断,有的艳如桃红,有的素如白绢,妖柔艳美,尽映池中。秋天,经霜的红叶好似满天红霞倒映池中;冬天水竭,如玉的冰花与银装素裹的彩池融为一休,宁静而淡雅。
继续上行,请看,游览道右而又有一大片彩池群,不仅数量众多,且色彩缤纷各逞艳丽,被命名为“争艳池”。池群计有大大小小的彩池500多个,可说是黄龙沟规模最大的一级彩池群,也是黄龙钙化池景观中色彩最丰富的池群之一。为什么叫“争艳池”呢?说的是群池中无论从形态大小、颜色、质地等不同角度去观赏,每个池子都有各自的奇特和艳丽之处,真有争奇斗艳的感觉。从池子的大小看,有大至数亩者,波光潋滟;有小如盆、碟者,玲珑精巧。从形态看,有的状若荷花,有的形似柳叶,千有效期万别,无一雷同。从颜色看,有的水色淡绿,有的水色乳白,或显出孔雀蓝、翡翠绿、鹅黄、淡金等斑斓色彩,晶莹剔透,艳丽动人。从质地看,有的池堤状如金盔,有的池埂亮如银鳞,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彩池中的水底世界更为丰富多彩,任游人去心驰神往地尽情欣赏这大自然造就的奇妙世界。
在争艳彩池对面的树丛中还有“琪树流芳池”和“龙背镏金瀑”等景观,因处于沟边偏僻处,离游览道远一些,所以游客很光光顾。从争艳池上行到黄龙中寺的一段是林莽灌丛,没有彩池景观。游览道上仅有宿云桥和接仙桥在迎送过往客人。黄龙中寺距沟口约3.5公里,距后寺约有1公里。这黄龙中寺原有弥勒、灵官、天王、大佛、观音等5座殿宇,均为单檐歇式造型,现仅存观音殿旧址1座,供上下游客休息之用。
离开黄龙中寺向黄龙后寺进发,可见路旁有两个较小的小池,一名“簸箕海”,与民间用的簸箕大小差多;一名“马蹄海”,比真马蹄要大好多倍。这两个黄龙沟内惟一的“海”的池子,其实应列入沟内最小的池子之列。它凭什么却得“海”了头衔?大家认真的端详一番便会发现个中秘密。原来,这两个池子虽然面积不大,却深不可测。按照民间的传说,水深的地方一定是与龙宫相通,或许是哪王开的一道门亦未可知,当然就应该叫“海”了。
簸箕海的西边林莽之中还有一群水池,取名叫“映月彩池”,因位于沟侧林阴中,水面平静,月影倒映,更显清丽明亮。但白天无月影可赏,所以游客多半是直上黄龙后寺游览“石塔镇海”池和“转花漱玉”池等景点。
来到黄龙后寺,眼一片开阔地,这儿应该算是黄龙沟最大一块平坦地界了。眼前的黄龙寺看上去已显得十分简陋,只寺门上方那条彩色巨龙十分醒目。门楣上一块古匾倒引的游人左看右看,不肯离去,似乎杨从中寻找些什么东西。待近前一看才知道,原来这匾额经过了一番奇特的艺术加工:你从正面看是“黄龙古寺”四个大字;从左面看则变成了“飞阁流丹”四字;从右面看,又变成了“山空水碧”四字,且书法雄浑俊美,题词寓意深刻。
寺前左侧一片杜鹃花丛中一地洞口,外貌不扬,深入洞内,方知里面别有天地。它便是有名的黄龙洞,又名佛爷洞。黄龙洞的大小深浅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游人足迹所至约有100米左右,洞内有潺潺清泉,百态钟乳。进洞10米后,空间逐渐增大,并一间宽50余米、高20余米的大厅。厅内套有无数小洞。沿大厅右侧天我石级而上,可见3尊高1.2米的坐佛;另人宝莲灯一盏,以及势欲腾空而起的数条白龙。据考证,佛像建于明代,由于数百看碳酸泉水的浸淋,塑像表面已蒙上一层淡黄色钙化晶体,不知情者,还会误认为是大自然的杰作。不过,像这种天人合作的艺术珍品,在世界上也确实少见。溶洞顶部还有石幔、石瀑、石吊灯等玲珑精致的石钟乳,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每年深秋至次年初春,洞内泉水分别变成了冰笋、冰林、冰幔、冰瀑等自然奇观,又成洞内冬景一绝。
黄龙寺后一大片灌木丛上方,还有一组艳丽奇绝的彩池群,计有大小彩池40余个,也是黄龙沟海拔最高的一组彩池,名为“石塔镇海”池,池群后人们称之为边石坝的台地上,池坝形态各异:有弧形、有扇形,还有裙边形等,参差错落,层叠而上。似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言的诗。池水的色调亦随水底沉积物和池坝颜色有深浅而变得多姿多彩。当阳光高照或白雪掩映的时候,池水会变得更加艳丽动人,勾起游人无限情思。最叫人称绝的是在两个较大型的彩池中间,分别有两尊石塔和石层露出水面,下半截已被钙化沉淀物淹没。据考证,石塔和石屋都是黄龙寺遗物,说明这组彩池形成的年代并不长,但眼前场景却给人一种神秘、久远的印象和云雾仙宫的感觉。可能是因此,人们称黄龙彩池为“人间瑶池”,像天上的王母娘娘居住的地方。正是:瑶池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处寻?可偏偏在黄龙这人迹罕至的地方找到了。这便是黄龙景观的圣洁迷人之处。
在石镇海池上部约100米处还有一奇特的彩池。池面约有2平方米左右,绿树掩映,碧水涟涟。池水自行旋流,水面泛起圈圈涟漪。如向池中投以鲜花、树叶,甚至硬币,你们会随着碧水旋转不停,慢慢沉入池底。这旋转的水流是怎么形成的?大家仔细观察就知:池底有一股泉水涌出,泉水冲出地面的方向正好与池壁成一定角度,泉水随池壁旋转,带动池子里的水跟着旋转,因引出现前述奇观,“转花漱玉池”的名称亦因此而来。
黄龙沟景区的程就此结束。各位如兴致尚浓,可登上后面的玉翠峰顶鸟瞰黄龙全景,将“玉嶂参天一径苍松迎白雪;金沙铺地千层碧水走黄龙”的奇特美景尽收眼底。黄龙后寺左侧高坡上建有一观景台,登台暸望,黄龙后寺及石塔镇海全景一览无遗,是拍照留影的理想选择。
下山时我们可从黄友沟左侧森林中开出的游览便道和栈桥下沟去,不仅可以换一个角度欣赏黄龙彩池美景,更可尽情地吮吸森林中富贪负氧离子的新鲜空气。它会给您疲惫的身躯注入新的活力,让您带着兴奋与满足离开这难以忘怀的“人间瑶池”。
四川景区导游词篇四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为数极少的一年四季均可身临其境的低纬度、低海拔现代冰川之一。在我国境内,海螺沟是距大城市最近(距成都282公里)、最容易进入的低海拔海洋性现代冰川,它成为人们欣赏大自然奇观、了解冰川知识的理想场所。海螺沟冰川是亚洲最东的低海拔现代海洋性冰川,冰川舌前端海拔仅2850米。其大冰瀑布高1080米,宽500-1100米,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高最大的冰瀑布,是著名的黄果树瀑布的十五倍。沟内蕴藏有大流量沸热温冷矿泉,大面积原始森林和特高的冰蚀峰,大量的珍稀动植物资源,金山,银山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融冰川、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温泉、瀑布、于一沟,构成了壮丽独特的景观,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惊险性、娱乐性等特色而又有别于我国和世界各国其他著名风景区。
四川景区导游词篇五
黄龙洞(索溪)从水绕四门以下,至黄龙洞一段溪水,就是著名的索溪。据县志记载,因官军讨伐向王天子起义而得名索,古称索水。索溪汇集武陵源八百条溪涧之水,然后注入娄水,并入澧水。当代一位叫苏叶的女作家,为索溪之美所激动,竟然表示“来生甘作石,嫁与索溪水”,下辈子要作索溪的妻子。
关于武陵源的山水,不知有多少人为之礼赞放歌。这其中有个美学问题,即画家笔下山水的艺术布局。古代《画论》说:“山不体,石为骨,林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脉,云烟为神影,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以此观点,武陵源占全了,所以说人家称武陵源是一幅超级中国画卷,不无道理。
(军地坪)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武陵源区政府所在地军地坪。军地坪与索溪一样,是历代朝廷征剿农民义军驻军之所,是鲜血浸染的古战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这里还是一片大沙滩,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建设,特别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县级),这里于是成了武陵源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的中心,成了一座十分繁华的拥有数万人的旅游新城。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严格考察验收,正式将武陵源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极为稀少的纯自然遗产中的一员。从此,武陵源阔步走向世界。站在武陵大道把目光投向西部,我们可以看到那群峰绵延的天际线,那是一幅挂在天边的巨幅山水画卷。在西南处,是宝峰湖自然公园,东南处,是名闻中外的黄龙洞。现在我们前往黄龙洞和宝峰湖。前者是“中华最佳洞府”,后者誉为“人间瑶池”,相信大家能获得有别于砂岩大峰林风光的另一番感受。
黄龙洞又名黄龙泉,传说清代乾隆年间发生百日大旱,著名法师何俊儒率徒儿进洞求雨,全部遇难丧生,何老司临死前留下一句话:“当门田,莫打黄龙泉”。从此黄龙洞一直无人问津。1983年初,当地村民毛金初组织九个民兵,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探明了这世界溶洞奇观的真相。1984年2月破土开发,同年6月成立黄龙洞管理所,年底正式开放。1997年,黄龙洞由北京大通公司托管。1999年11月,由黄龙洞投资有限公司发起运作的世界特技飞行大奖赛穿越天门的活动,与黄龙洞的名字一齐远播世界。
黄龙洞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王牌景点之一,她以规模大、内容全、景色美而被誉为溶洞景观的“全能冠军”。正如许多游人所说:黄龙洞是诗的结晶,哲学的凝聚,美的雕像。
黄龙洞现已探明的洞底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全长7640米,垂直高度140米,内分两层旱洞两层水洞,有1库、2河、3潭、4瀑、13个厅、98廊以及上千个白玉池,上万座钟乳石峰。整个大洞犹如一株古木,错节盘根,散发开来,洞中有洞,天外有天,山重水复,峰回路转,由天生灰质溶液凝聚而成的洞穴景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无所不奇、无所不有。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神游黄龙洞。请注意不要掉队。
(龙舞厅)这里是传说中龙的家族举行舞会的地方。舞会刚刚结束,只剩下左壁包厢里的一对情人还在窃窃私语,观众渐渐离去了也浑然不觉!
(响水河)现在我们上船游响水河。梦幻般的情调,神话的氛围,哗哗的水声,如闻仙乐缥缈。栖龙岛、龙花礁、龙王金盔、藏宝阁、石花柱、插香台,我们好像来到了安徒生童话中的海底王宫!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那两位官员荡舟响水河时说,黄龙洞是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上最美的溶洞,洞中还有这么长的阴河,真是不可思议。
据专家研究,黄龙洞发育在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层中,洞穴系统为远岸大三层和近岸小六层的立体空间结构,主要通道沿岸层走向延长。约三亿八千万年前,黄龙洞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了可溶性强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地层。经过漫长年代开始孕育成喀斯特地貌,直到6500万年前地壳抬升,出现了干溶洞,然后经岩溶和水流作用便形成了今日的地下奇观。
(天仙水)天仙水大厅面积为5483平方米。你们看,那三股瀑水,落差达27.3米,从高高的穹顶化碳泻下来,落在三座玉池里,这就是传说中龙的家族喝的“天仙水”。
(天柱街)诗人郭沫若为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下了《天上的街市》一诗:想像那缥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可以说,诗中的意境在这里得到了最形象的展示。你们看,那两根石柱管它叫“恨难逢”,“喜相逢”,大自然如此充满人性化的安排,怎不令人叫绝。据考证,这里的石钟乳27万年才长1米,石笋每百年才长1公分。100年后的今天,这上下两条咫尺天涯、恨难相逢的小蛟龙就能实现“世纪之吻”了。到时候欢迎大家前来庆贺!
(龙宫)龙宫是黄龙洞十三个大厅中最大的一个,也是景色最美的景点之一,底面积15000平方米,平均高40米,两千余根石笋拔地而起,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或如飞禽走兽,或如宫廷珍藏,有的像巍巍雪松,有的像火箭升空。龙宫后园有金银两座花池,清水常溢,花簇盛开。宫顶钟乳柳垂帘挂,四周壁画栩栩如生。溶解着各色各样的矿物质的水,从岩层中渗透出来,滴落下来。矿物质在洞顶凝固结晶成倒悬钟乳石,从钟乳石滴落的水又把矿物质浇叠、堆垒在洞底,而长成节节向上的石笋。大家看看这龙宫的造型,领略这磅礴的气势。洞内最大石笋,高12米、直径10米的汉白玉天然石椅“龙王宝座”居高临下,众多石柱石笋似人似物,维妙维肖,围着宝座朝拜山呼,几十座珊瑚亭亭玉立,俨然一支庞大的“宫廷乐队”。湖南著名教授羊春秋先生作《寄生草》词对此进行描绘:“百态千姿模样,三宫六院门巷。龙王开宴设琼浆,猴王偷果闹天堂,君王纳宠拥罗帐。搬演了人间争攘,汇集了天下奇观。”
(迷宫)迷宫地处黄龙洞底层,洁白晶莹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石管、卷曲石、石珍珠、石珊瑚等玲珑剔透,密密匝匝,洁白、绯红、绀紫、嫩绿的钙质晶体,不染尘埃,晶莹闪烁。溶洞景观应有尽有,奥秘无穷,与粗犷宏伟的龙宫相比,迷宫更显温柔秀丽。
黄龙洞以立体的洞穴结构,庞大的洞穴空间,高大的石瀑布,宽阔的龙宫大厅及数以千计的石笋,水陆均备的游览线等资源优势,构成了国内外独树一帜的地下洞府。黄龙洞这样一座充满魅力的艺术宫殿,在地下沉睡了亿万年之久,直到1983年那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以当地民兵毛金初为首的探索者们才将尘封的洞门打开,黄龙洞从此光耀四海。
四川景区导游词篇六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各位到乐山大佛景区来观光旅游。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古佛——乐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宽度是24米,头的直径是10米,耳朵有7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颈高3米,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的宽度是8.5米,头上的发髻有1021个。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13年),竣工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大家可以计算一下,乐山大佛矗立于此已经1200年了。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种岩石叫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历经1200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后,还曾经修造了一个高13层的楼阁复盖,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
虽然乐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护系统,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此,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其中工程较大的是1963年的维修。1982年,乐山大佛经国务院公布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乐山大佛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乐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遗产。
那么,是谁为我们创造了这笔财富?当初修大佛的目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参观海师堂。
海师堂里的三尊塑像就是修建乐山大佛的功臣。首先我们看中间这一位,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禅师,他是贵州人氏,当年在凌云山上结茅为僧。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海通和尚大发慈悲之心,准备修建大佛来镇水患。于是四处化缘,筹得不少的钱财。当时有一位朝廷命官见财眼开,准备敲诈勒索他,海通法师义正严辞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意思是说,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来给你,但你休想得到这笔佛财。那个朝廷命官居然蛮横无礼地要他试一试,海通禅师大义凛然地一手捧盘,一手挖出了自己的双眼。朝廷命官吓坏了,从此以后没再为难他。海通禅师造佛时年事已高,所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他就圆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20万,继续修造乐山大佛,由于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经费,于是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五十万两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历经90年时间,乐山大佛终于彻底完工,并且通体施金,华丽的佛衣和宝相庄严的佛体交相辉映。
现在大家对大佛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九曲栈道到大佛脚看全景。我们脚下的九曲栈道是同乐山大佛一起修建的,共有173个台阶,最宽的地方是1.45米,最窄的地方仅有o.6米。大家沿途可以欣赏一下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这些佛像神态各异,工艺精妙,可与中国四大石窟的佛像相媲美,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
我们已经来到大佛脚下,请大家抬起头来仰视大佛,感受一下他的高大和壮观。各位游客还可以仔细看看最近才发现的位于大佛心脏部位的小佛头像。
顺便,我再给大家讲解一下乐山大佛的宗教内涵。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它是一尊弥勒佛。为什么要造一尊弥勒佛呢?这和唐代崇拜弥勒佛有密切的关系。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佛经上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所以人们自然渴望他能尽快降临人间,全国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弥勒佛像。到了武周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故乐山大佛的弥勒身份也因此决定了。
有的游客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乐山大佛这尊弥勒佛跟寺庙里的弥勒佛造像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寺庙里的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他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其实在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现在寺庙里的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承前启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但是他的面相却具有汉族人的共同特点。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信心和决心。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中辉煌灿烂的阶段,造像着力表现了佛的“神情”。
乐山大佛温文尔雅的神情,和蔼可亲的神态,以及凝思中蕴含智慧,威严中带有慈祥的面容,都让人情不自禁产生崇敬与亲切的感觉。我想大家在惊叹乐山大佛高大与壮观的同时,还不能不赞叹它的造像工艺的精美。好了,现在我请大家自由活动,十分钟后我们沿着1983年新修的凌云栈道往上走,去参观麻浩崖墓。
各位游客,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乐山古代的一种墓葬习俗。
说起墓葬习俗,大家也许比较熟悉川东长江两岸的悬棺吧。而在川西,特别是乐山地区则流行一种凿山为墓的安葬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挖凿一个方形的洞穴,然后将尸体和棺材、陪葬品等放人洞中。墓制的结构完全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而从外部看上去,则是一个个深邃神秘的山洞。这种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故而称为东汉崖墓。在乐山范围内约有上万座这样的崖墓,而在这些崖墓群中,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墓群则是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麻浩崖墓,它长约200米,宽约25米,共有544座墓。大家知道,人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无论你是乐观的面对还是悲观的面对,生死是一个人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人们对死亡的无奈就只好衍生出一种祈求、一种愿望,希望死去以后,能过着比生存时好的生活。再加上当时受到道家思想影响,认为西王母、女蜗这些神仙所居的地方都是石屋,便说凿山为室可成神仙,故而这种墓制形式逐渐流行开来。东汉时期,乐山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地处交通要道,人口不断增加,社会阶级关系、政治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地方大族的形成和思想文化上受儒家的影响,“忠、孝、仁、信、节、义”观念最为突出。而在“仁孝”的思想下,生时孝养,死后厚葬,自然是不可免的了。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耗费巨资来修建崖墓便应运而生,前后流行了400年之久。
好,现在我们的目的地到了,请大家先抬头看看这个门匾“麻浩崖墓”。麻浩是我们身后边的这条河,是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为避沫水之害所开凿的溢洪道。墓地因此而叫“麻浩崖墓”。这块匾是咱们的文坛巨匠郭沫若老先生1965年所题写的。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认为乐山最值得一看的是什么?也许游客朋友都会不加思索的说——乐山大佛,对吧?是的。而咱们郭老却说了,能与乐山大佛媲美的只有乐山崖墓。用他当时的话来说:“有搞头”(四川话,也就说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意思)。所以说,来到乐山除了观大佛,还应看崖墓。麻浩崖墓曾在1956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四川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看我右手边这块碑文的记载就知道了。我左手边的这块石碑所记载的是因1988年麻浩崖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而建博物馆。前面这块门匾上写的“麻浩崖墓博物馆”,是现代学者杨超所写的。
现在我们一块来参观一下这个墓群的内部结构。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巨型的挽马图仿制品,是根据墓里边的挽马图仿制的,它所表现的意义到了里面我再给大家详细介绍。现在到了麻浩1号崖墓。我们眼前的这块空地,是仿造现实生活修建的阴间生活庭院和花园。门上面有很多的画像石刻,雕刻技艺精湛绝伦,其功能是引导死者的魂魄,魂气升天,形魄归地,而以形魄归地为主要目的。同时,每幅图还表现出墓主人不同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我们从左至右看一下,这里边最出名、最有特色的是这幅“荆轲刺秦王”图。它反映的是以“忠孝”为核心的封建伦理观念,也反映了墓主反秦的思想。接下来是“西王母赐药图”。
西王母是我们神化传说中的王母娘娘,是汉代人们心目中保佑长生不死、人丁兴旺的崇拜对象。图上西王母端坐中间,向许多祈跪地上的人施药。能获得不死之药是梦寐以求的事,故而在许多墓葬中都可以看到西王母的造像。洞穴旁边的这幅图就是刚才大家进门时所看到的“挽马图”的蓝本。大家一定发现该图与一般的车马行列迥然不同,图里是一烈马被马夫用力拉缰,作者以非常简练的手法,刻画了马夫全神贯注控制烈马的神态和烈马桀骜不驯的雄姿,这种力量和速度相结合的气势是非常有观赏价值的。因此画气势非凡,故而仿刻在院内。这幅图也许体现墓主人生前有喜爱猎骑名马的爱好吧。大家请抬头看,这座佛的雕像是整个墓室中最有研究价值的。它通高28厘米,身着通肩天衣、右手作“施无畏印”,表现的是“安乐一切”的意思。这座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刻雕像之一。
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而最早的佛像却出土在乐山崖墓中,证明了佛教在乐山的传播并不比其它地方晚,这是研究中国早期佛教史、佛教艺术和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等问题不可忽视的资料。右边所刻的是铺首,铺首一般刻在门梁、门框、门楣正中,它的作用是降魔驱邪,保护主人,门右手边有一手持扫把的妇人,这是告诉大家,如果要进门一定要先扫扫灰尘,干干净净,这也表现了主人好客的一面。现在进了内室,这里一切都是模仿死者生前的阳宅而布置的阴宅。当时的人们对死亡、对遗体的认识是:“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体归于土”,所以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主人的客厅、厨房、卫生间等,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虽死犹生的生活。根据家族的大小和墓制的形式,专家们把墓制分为单式制、双式制。就好比我们现在所说的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等。墓地的尽头放着棺木。棺木中一般埋葬一对夫妻,象征一个小家庭,死者们就象继续着生前共居一院,不同辈份或兄弟各成一小家,分房而居的生就有可能是一个家族,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不能把墓洞延伸、扩展。如果要容纳整个家族,那么很有可能需要把整座山开辟成一个巨大的墓群。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个子稍高的客人朋友进来时总弯着腰,那是因为墓顶太低了。而进来之后,就宽畅多了,那是因为他们为了排水,故意把崖墓地面做成内高外低,还在地面凿出排水沟道。请大家再跟我到墓外两边的陈列馆参观墓葬时的陪葬品。这些陪葬品都是陶制品,唯一的复制品是这个读书佣。在崖墓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陪葬品的种类、组合形式有所发展,有所变化,大体上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柜里陈列的陶鸡、陶猪等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陶猪、陶鸭表示墓主人的家景。陶狗在墓中比较多,因为汉代养狗之风很盛行,生时做为宠物,死后放在墓中用以预防盗贼。这里面最有观赏价值的是1978年出土的陶楼房,从楼房的富丽堂皇、重楼重檐完全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的富有。好,请大家在这里自由参观,参观完请在门口集中!
四川景区导游词篇七
大家去过四川吗?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让我们阅读这几篇四川景区导游词,了解四川这个省份吧!
有著名的报国寺、伏虎寺等古代建筑;有珍贵的华严铜塔、圣积铜钟等佛教文物;有“萝峰晴云”、“大峨山潮”等奇特的自然景观;有枯叶蝶、风蝶等珍稀动物和桫椤、桢楠等珍稀植物。
景区内有星级宾馆红珠山宾馆、峨眉山大酒店、雄秀宾馆、金叶宾馆以及休养所、林业招待所,还有整洁、卫生、幽静、舒适的私营旅舍。
邮电通讯设施先进,交通畅达,车辆方便,是旅游观光、休闲疗养、各种会议、商贸洽淡的最好去处。
1.“天下名山”牌坊
我身后这座“天下名山”牌坊,于1993年4月重建。
正额“天下名山”是郭沫若1959年题写;背面“佛教圣地”四字,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
牌坊高17.8米,宽22.2米,四列三跨,采用铜筋混泥土结构的仿木建筑形式。
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具有明、清建筑风格,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牌坊之一。
牌坊两侧,古榕相衬,雄伟壮观;道路两旁的行道树,整齐葱郁,宛如仪仗队恭迎佳宾。
从这里向纵深望去,萝峰岭、虎头山,层层叠翠,祥云缭绕。
朋友,神秘的仙山近在咫尺。
2.报国寺
报国寺,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
这里寺周楠树蔽空,红墙围绕,伟殿崇宏,金碧生辉,香烟袅袅,磬声频传。
此寺座西向东,朝迎旭日,晚送落霞。
前对凤凰堡,后倚凤凰坪,左濒凤凰湖,右挽来凤亭,恰似一只美丽、吉祥,朝阳欲飞的金凤凰。
山门前有一对明代雕刻的石狮,造型生动,威武雄壮,就象左右门卫,守护着这座名山宝刹。
山门上:“报国寺”大匾,是清康熙皇帝御题,玉藩手书。
此庙最初名“会宗堂”,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明光道人建于伏虎寺右的虎头山下,取儒、释、道“三教”会宗的意思。
寺里供奉“三教”在峨眉山的地方代表的牌位:佛教为普贤菩萨,因为峨眉山是普贤道场;道教是广成子,据说他是李老君的化身,他在峨眉山授过道;儒教的代表是楚狂,楚狂名接舆,和孔子同时代,楚王请他去做官,他装疯不去,后来隐居峨眉山。
会宗堂的建立,反映了明、清时期儒、释、道有过一段融洽的历史。
清初会宗堂迁至现址,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行僧闻达重修。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根据佛经中“报国主恩”的意思,御赐“报国寺”名,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暮春僧广惠扩建。
解放后多次维修,1986年又重建了山门。
山门两边柱上那副对联“凤凰展翅朝金阙,钟磬频闻落玉阶。
”就是对报国寺这只“金凤凰”周围景物的生动描写。
横匾“普照禅林”和“普放光明”,同是一个意思:佛教称峨眉山为“大光明山”,昼有神奇的佛光出现,夜有万盏圣灯来朝,全峨眉山都被光明普照。
右边“鹤驻云归”,意为鹤停下了,云归山岫,喻指清凉静地,含有道家韵味。
大门上的联语:“独思喻道,敷坐说经。
”前者是说靠自己的思维明白佛经的道理,就是佛学讲的“独觉”境界。
后句是说高僧大德铺设好法座向弟子讲经说法。
第一殿为弥勒殿,供奉弥勒塑像。
“弥勒”是慈悲的意思,他是菩萨,还没有成佛。
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仅次于佛。
释迦牟尼佛说,他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才会重降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三次说法,广度众生。
所以称他为“未来佛”。
门上这副对联:“看他皤腹欢颜,却原是菩萨化相;愿你清心涤虑,好去睹金顶祥光。
”上联描写弥勒的形象,说他还只是菩萨;下联是说祝愿所有游山者放一下切顾虑,一心一意登上金顶去看佛光。
来峨眉山不上金顶睹佛光是一大遗憾,等于没有到峨眉山。
这里祝愿大家都登上金顶,佛光正等待着你们。
再请看这副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
”这是对弥勒菩萨的画像,体现了他的性格,更突出了他宽容大度的高尚品德。
联语有很深的哲理,启迪人们对人处世要心胸开阔,要有容人之量。
弥勒后殿供的是韦驮站像,背朝山门,面对大雄宝殿。
韦驮是佛教的护法神,身穿胄甲,右手托山,左手按金刚降魔杵,修眉凤眼,双唇紧闭,威武刚强,正气凛然。
第二殿大雄宝殿,“大雄”是佛经中说的“唯大唯雄”的意思,殿里供奉佛主释迦牟尼金身彩饰坐莲像。
释迦牟尼是公元前六世纪后期印度迦毗罗卫国(现在尼泊尔境内)释迦部落净饭王的儿子,俗称乔达摩,名悉达多。
由于那时社会的动荡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和烦恼,引起了悉达多的深思,因而出家修行,寻求解脱。
经过六年苦行,尝尽千辛万苦,最后又经过七天七夜的禅思静虑,终于彻悟大觉,成了佛。
看门柱上这副对联:“教演三乘,广摄万类登觉路;法传千古,普度众生证菩提。
”“三乘”是佛教引导教化众生达到解脱的三种方法、途径。
一般称“声闻”、“缘觉”、“菩萨”为“三乘”。
“声闻”是闻佛之声教,断见思之惑而人涅磐,为佛道中的最下根。
“缘觉”是观因缘无师自悟。
“菩萨”即“菩提萨垂”,就是以佛道救众生。
这里可以将“三乘”概括为:他觉--自觉--觉他三种境界。
整个意思是说:通过佛教的三种途径,引导教化众生走上觉悟之路,达到解脱的目的。
再请看这副联语:“秋月朗清空,五夜山风狮子吼;菩萨开觉路,千年花雨象王宫。
”上联是说峨眉山秋月朗朗,午夜山风如佛在说法时果决无畏的声音,这声音就象狮子的吼声。
下联是说普贤菩萨在峨眉山(象王宫)向四众弟子讲经说法,开示觉悟之路,讲得天花乱坠。
还有一副联语:“龙归法座听祥偈,鹤傍松烟养道心。
”便是对山门那块横匾“鹤驻云归”的最好解释。
释迦佛的左龛是泥塑彩绘金身文殊菩像。
文殊全称为“文殊师利”,意为妙德、吉祥。
他是众菩萨之首,是智慧的化身,常协同释迦牟尼宣讲佛法。
他和普贤菩萨一起,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菩萨。
这副联语就是对他的评价:“智镜高悬施法雨;慧灯遍照应群机。
”把“智慧”二字嵌入联中,意思是文殊菩萨用智慧润泽众生。
右龛是地藏菩萨金身坐莲像。
地藏菩萨梵名“乞叉底蘖沙”,译为地藏,佛经中说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要在释迦佛灭度后,弥勒佛降生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诸道中的众生。
他发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这副对联就是赞颂他度脱沉沦决心的伟大精神:“圣愿宏深,欲使出冥清罪案;迷途觉悟,难教沉溺负慈恩。
殿内左右两厢供十八罗汉。
罗汉是佛的得道弟子,十八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随行弟子。
后龛内供的阿弥陀佛像,阿弥陀佛又称“接引佛”、“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登上石阶便是第三殿七佛殿。
请先看这副对联:“功德逾恒河,七宝庄严大千世界;层峰摩霄汉,三峨雄秀伯仲昆仑。
”什么是“功德”?就是做的好事,“恒河”是“恒河沙”的简称,“七宝”一般指“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
”这里泛指珍贵的材料。
“大千世界”,佛教指整个宇宙。
“霄汉”指云霄和天河。
“伯仲”即兄弟,“昆仑”即喀喇昆仑山。
整个意思是:用极珍贵的材料和高尚的法行美化了整个世界,其功德超过了印度恒河里沙的数量;大峨、二峨、三峨既雄且秀,层层山峰直插云霄,可与巍巍昆仑山媲美。
殿中供奉的是七佛,中间一尊为释迦牟尼佛,其余六尊为过去佛,从右至左依次为: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南无迦叶佛、南无毗舍佛、南无尸弃佛、南无毗婆尸佛。
这七尊佛的塑造工艺称“脱纱塑造”。
这就是先塑好坏模,然后在坯模上面涂上漆,再用麻布、绸料一层层敷上,待干后脱去坯模,最后彩绘。
具有体轻、防潮、防蛀、不裂缝、保存久等特点。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塑造艺术的精湛。
七佛皆盘腿坐莲台,体态匀称,庄严肃穆,乍一看似乎形态都一样,细细审视,表情各有变化,维妙维肖。
佛教造像中,还很讲究手的刻划和塑造。
手有各种姿势,佛教称为“印相”。
你看释迦牟尼佛,右手举至胸前,拇指与中指相捻,其余三指自然舒展。
这一手印象征佛在说法,称为“说法印”。
其他六尊佛的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
这种手印表示“禅思”,使心安定,叫“法界定印”。
体态、手势和面部表情,都体现了佛的智慧、人格、道德皆完美无缺,至高无上。
有朋友问,七佛莲台下的“小鬼”是什么意思?这有两种解释:其一,莲台又称“金刚座”或“须弥座”,意思是佛的法座象“须弥山”(古印度传说中的山名)那样高大、坚实,座下塑造的是“金刚力士”,肌肉发达,面部狰狞,对邪恶起震慑作用;其二,释迦牟尼佛度“六道”时,拯救出来的饿鬼,他们为了报佛恩,都蹲在金刚座下,听经护座。
这里还有一副禅联:“觉树开昙花,三世诸佛,慈光普照大千世界同登彼岸;峨眉长灵芽,七尊如来,哀怜摄受亿万众生共证菩提。
”“觉树”即“菩提树”,“昙花”即“优昙花”,为无花果类,这里指祥瑞之花。
“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
“彼岸”即“涅磐”,就是佛教徒圆寂。
佛教认为人包括肉体和灵魂两个部分,修成正果的人,死后灵魂不灭,要到另一个世界--西方极乐世界。
“灵芽”,泛指具有灵性的花木。
“如来”,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
也就是循此真理达到佛的觉悟。
“摄受”,佛以慈心摄取众生。
“菩提”即觉悟。
整个意思是:菩提树开着祥瑞的花,三世佛的慈光照耀着整个世界众生,一起到达极乐境界;峨眉长着有灵性的植物,七尊如来佛哀怜接受了亿万众生,帮助他们觉悟。
左壁挂有“七佛偈”木屏四条,是我国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是一件珍贵的文物。
左边是“吟翠楼”,上悬蒋介石1935年在峨眉写的“精忠报国”横匾,右边的客房,叫“待月山房”。
七佛殿后,以观音菩萨塑像为主,结合历史故事、民俗文化,塑造了一组群像。
观音又叫观世音,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
佛经说,观世音菩萨能显现多种化身,说法救度众生。
你看他右手举杨枝,左手倾净瓶,婷婷玉立龙头之上,左右金童玉女,飘然立于荷叶之上。
金童旁是戒装裹身的赵子龙,再旁为东、南天王,手执琵琶、宝剑。
玉女旁是美髯飘拂的关云长,再旁为西、北天王,执伞、握蛇。
另外还有“罗汉伏虎”、“蒲公采药”,最高处是“唐僧师徒取经
像”。
群像右侧还有一龛,供奉汉白玉雕刻的药师佛坐莲像。
药师佛又称大医王,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
相传他在成佛时曾发下十二大誓愿,愿除一切众生疾苦,治无明痼疾,令一切众生身心安乐。
最后一殿为普贤殿。
供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梵语为“三曼多跋陀罗”,即普遍贤善的意思。
普贤因广修“十大行愿”,又称“大行愿王”。
“愿”是理想,“行”是实践。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所以将他供于最后一殿。
殿门上写着“金粟庄严便是菩萨住处;昙花灿烂照彻纳子爱心。
”意思是用金黄色装饰的殿堂,是普贤菩萨的住处;优昙花灿烂的光辉,照透了禅僧的爱佛之心。
还有一副联语:“普济有情,愿王垂慈,宛向峨眉寻妙谛;贤德无量,众生瞻仰,灵冥空寂悟禅心。
”上联是说普贤菩萨在峨眉山留下慈悲,普遍帮助众生求得解脱的真理;下联是众生瞻仰菩萨的无限贤德,在空灵寂静时感悟参禅的清静寂定心境。
普贤殿楼上为“藏经楼”,是保存经卷的地方。
沿普贤殿石阶而下,至七佛殿右侧,是峨眉山佛教协会,再下至大雄殿右侧,为新建的“祗园”,是接待国内外佛教团体和讲经的地方。
通过隔墙圆门,便是“花影亭”,里面有池有亭,有珍贵的花木。
步入其中,劳倦顿清,心静神安。
再步出弥勒殿前,左有1993年新建的钟楼、法物流通处,右有鼓楼和茶园。
整个寺庙系典型的庭院建筑,占地60余亩,一院一景,层层深入,蔚为壮观。
佛教协会的许多大型法会都在这里举行。
这里接待过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名人、佛教团体。
报国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请随我到对面的凤堡钟亭参观。
3.凤堡钟亭
这里叫凤凰堡,凤凰堡周围碑刻群列,有《我眉山全景图》、《般若波罗密心经》、康有为书的《十里桃花》、刘光弟书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
还有何绍基、赵熙等名人的墨迹。
沿之字形坡道上去,便见红柱六角重檐钟亭,亭额悬“圣积晚钟”横匾。
“圣积晚钟”原为“峨眉山十景”之一。
今圣积寺已不存在,里面的铜钟是明代嘉靖年间别传禅师募资铸造。
高2.3米,唇径2米,唇厚10厘米,重12.5吨,钟唇为12缺荷叶形。
该钟曾悬挂在南门外的圣积寺内。
早晚撞击,声音宏亮,半夜撞击,15公里内也能听见。
佛教认为钟声可以“警醒顽愚”。
听见钟声可以自我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规正自己的行为。
所以寺里的钟颇有讲究。
这口铜钟便是峨眉山的佼佼者,被誉为“巴蜀钟王”,是一件很珍贵的文物。
好了,现在请游客们前去伏虎寺参观。
4.虎溪精舍
从报国寺右,沿公路上行1公里就是伏虎寺。
那座高大的木质斗拱“伏虎寺”牌坊下面,有一条虎溪,水声潺潺,迂回林中。
溪上横架着“虎浴”、“虎溪”、“虎啸”三道廊桥。
整洁的石级曲径,将把你们引入密林深处。
你们看,这片桫椤树,是大型木本蕨类植物,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古老植物。
由于地球历史的变迁,桫椤几乎全部毁灭,在峨眉山复杂地形的庇护下,这片桫椤树得以保存至今。
林间野花,送来阵阵芳香;溪中流水,奏出动听的旋律。
瞧!眼前纷飞的蝴蝶一晃就不见踪影。
啊,原来它停在树枝上了,就象一片枯叶,使你不能辩认,这就是珍稀动物--枯叶蝶。
过了“虎啸”桥,便是一片楠林,浓荫蔽天,高坡处矗立着“布金林”牌坊。
“布金林”是僧人根据佛经故事取的。
穿过牌坊就是“虎溪精舍”了,即伏虎寺。
相传寺为唐时开建的,宋绍兴年间因这里有虎为患,士性和尚建“尊胜幢”以镇,从此虎患消除,故僧人将寺取名伏虎寺。
还有一说寺后虎头山形如伏虎,寺因山而得名。
明末改为药师殿,后毁于火。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重建,规模宏大,称为入山第一大观。
第一殿弥勒殿,中供弥勒塑像,左右两厢为四大天王塑像,左边为东方持国天王,手抱琵琶,次为南方增长天王,手执宝剑;右边是西方广目天王,手握红伞,次为北方多闻天王,手捏青龙。
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四大天王手持四物,象征“风调雨顺”。
弥勒殿后为韦驮塑像。
第二殿普贤殿,供普贤菩萨。
背龛供阿弥陀佛立像。
第三殿大雄宝殿,游客们请静一静,殿中正在做佛事活动,做佛事念的词和唱的腔,称佛教音乐。
你们闭着眼睛听,这音乐悠扬、清静、肃穆、庄严,似乎将把你带入一种远离尘嚣的佛国净土的境界。
好了,现在我们观看龛内供的释迦牟尼三身佛像。
“三身”为“法身”、“报身”、“应身”。
法身是本来之身,报身是通过修持得到的名位,应身是为适应某种场合应化成某种身份。
左龛供文殊,右龛供普贤。
左右两厢为十八罗汉。
后龛供观音菩萨。
普贤殿和大雄殿构成一个大天井,四周高树笼罩,因山环林障,气流回旋,屋面上无枯枝败叶,整个寺院无尘无垢,干干净净,人们视为奇迹。
故康熙皇帝亲笔赐书“离垢园。
大雄殿左边为“御书楼”,清静典雅,是珍藏皇家所赐经卷的地方。
右边为“华严塔”亭。
华严铜塔为元代紫铜铸造,初为17层,今存14层,高5.8米,塔体内外铸有《华严经》文和佛像4700余尊,为四川省重点保护文物。
是研究中国古代冶金艺术的精品。
在塔亭后面,有正在重建的罗汉堂,将塑500阿罗汉,以恢复原来的壮观。
离罗汉堂不远处有一萝峰庵,亦名龙凤庵,原是伏虎寺的静室,现仍属伏虎寺。
庵中重塑了“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庵后修有“普同塔”,即安放僧人圆寂后所遗骨灰的地方。
这里密林掩映,上有萝峰岭,每当晴日即有淡云轻抹,形成一大景观,故称“萝峰晴云”,为原“峨眉山十景”之一。
5.善觉寺
与伏虎寺相对的二坪山顶上,有一座幽静的小庙善觉寺。
上公路后,沿一条小坡道而上,一路草木葱茏,鸟唱蝉鸣,风景独好。
传为天皇在那里授道于轩辕黄帝,古又名授道台。
善觉寺原名降龙院,明代万历年间道德禅师修建,与伏虎寺遥相呼应。
“降龙”、“伏虎”本是显示佛法为生灵除害的威力。
但在封建社会,“龙”是帝王的象征。
所谓“真龙天子”,“降龙”当然是犯讳的。
由于康熙皇帝是崇佛的,他根据佛经中“善哉!觉哉!”的意思,便亲笔写了“善觉寺”三字赐予住持元亨禅师。
聪明的元亨恍然大悟,于是速制一道九龙镶边的“善觉寺”金匾,悬挂山门上,从此降龙院之名就废了。
康熙知道后,又赐玉印一枚,印刻“普贤愿王法宝”;还赐诗二首,表示对佛门的仰慕。
元亨则修了一座八角亭,将康熙画像供于亭中。
并植柏树一棵,以谢皇恩。
因此寺虽小而名声大。
经修葺以后的善觉寺有殿宇三重:普贤殿、药师殿、大雄殿,香火仍十分旺盛。
6.雷音寺
由善觉寺下行合大路,再上行1.5公里,过解脱桥,登解脱坡,那座半边虚脚楼房就是雷音寺。
雷音寺原名解脱庵,亦名观音堂。
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无瑕禅师创建,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重建。
取“佛音说法,声如雷震”的意思,改名雷音寺。
峨眉山的寺庙多系明、清建筑,既保留了宫庭、官府、宅弟的某些建筑特点,又融进了民宅的建筑形式。
这座小寺,居高岗,倚危崖,傍坡路,便打破寺庙建筑的正规格局,巧构虚脚吊楼,建成一座精巧别致的民间小四合院式的庙宇,隐藏在郁郁葱葱的丛林之中。
寺无山门,第一殿为弥勒殿,第二殿为大雄殿,加上两边厢房,构成一个天井。
1991年,在大雄殿后新建了观音殿,供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这尊观音像为柏杨木雕,高4.8米,胸前双手合十,其余千手并伸,成法轮状,庄严肃穆,别具风格。
7.纯阳殿
雷音寺上行2.5公里,即纯阳殿。
此殿玲珑古雅,后倚赤城山,前瞻金顶,可观晴云雨雾。
殿前古楠银杏,遮天蔽日,即使酷署盛夏,亦无炎热之感。
此殿旧名吕仙行祠。
所谓“行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行宫,也可说成“别墅”。
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四川御史卫赫瀛创建,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四川监察御史刘宗祥增修,改名为纯阳吕祖殿,殿内供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吕仙传为唐时京兆人,曾来峨眉隐居绥山(二峨山)紫芝洞。
紫芝洞前的纯阳楼才是吕洞宾的主殿。
相传他先后在离宋皇坪授道台不远的千人洞、十字洞中也修炼过,故在此建起他的行祠。
清初,道士绝迹,道教的纯阳殿由佛教的僧人接管,不过名称仍叫“纯阳殿”。
山门上的那副联语:“起大愿云周法界;如普贤行悟菩提。
”便是赞颂普贤的联语。
现在的纯阳殿共有两殿:
第一殿药师殿,供药师佛,左右为日光、月光菩萨,他俩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身边的胁侍菩萨。
第二殿为大雄殿,供释迦牟尼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另有左右各二龛,供普贤、地藏、观音、文殊,还有一尊韦驮,仅此而已。
8.圣水阁
纯阳殿左去3.5公里,就是圣水阁。
明万历末为“神水庵”,清初为“圣水阁”,也称“神水阁”。
因阁下有一小池,泉水从山谷中溢出,名为“神水”、“玉液”。
传能治病,远近闻名。
离这里足有15公里的新开寺,清末民国年间曾建有外国人的别墅,每年夏天,外国人便远度重洋来此山上度假消署,雇当地农民到圣水阁来背水,一块银元一桶。
外国人为何花这样的代价饮圣水阁的水,原来此水是优质矿泉水。
1982年经专家鉴定,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于是开始批量生产峨眉矿泉水系列饮料。
投入市场后,颇受顾客的好评。
1984年国家体委选定为23届奥运会我国运动员专用饮料,被外国称为“魔水”。
1991年获国产精品奖,1992年获香港食品博览会金奖,享誉全球。
现在的圣水阁是1992年释家弟子捐资重建的,殿宇四重:观音殿、弥勒殿、大雄殿、普贤殿,建造精美。
四周树木山石池泉构成自然的山水园林,池畔有一巨石,上镌“大峨”二字,传为吕纯阳书;“福寿”二字,传为五代宋初道士陈抟书。
还有“神水”二字,是明代御史张仲贤书,阁前这尊六层石塔,高6米,传为隋时智凯大师的衣钵塔。
智凯大师曾住中峰寺,常来此饮神水。
后来他到湖北荆门玉泉寺住持,时常思念峨眉山的神水而不可得。
一天他在参禅入定时,见一老人自称龙王,他说玉泉与峨眉山的神水相通,愿为他引来神水。
智凯说:“我的钵盂锡杖尚寄在中峰寺内,如能随水而来,我就相信。
”于是龙王果真引水浮钵杖而出玉泉洞口。
这就是“神水通楚”的传说。
9.大峨山潮
在大峨寺旧址前去不远处,有一座“响水桥”(即百福桥),这里有一种奇怪的自然现象:有时候走在桥上便听到一种似海水澎湃的声音,从上方山谷中“荷荷……”而下,起伏如潮涌,由远而近,似夹卷狂风暴雨而至。
人们疑是山洪瀑涨。
其实天色并无变化,更没有下雨,桥下仍是涓涓细流,哪来山洪呢。
约两三分钟后,声音由大渐小,逐步恢复平静,当地人称这种声音为“山潮”。
农民有谚语说:“大潮之后有晴天,小潮过后雨绵绵,久久不潮必干旱,三潮三息是丰年。
”明代峨眉进士高光还作有《山潮赋》。
朋友,倘你有幸,可能听到这奇特的“山潮”。
10.中峰寺
从圣水阁前去1公里,在那蓊郁的林中隐有一寺,即中峰寺。
晋时为乾明观,为道教住处。
晋末道衰佛盛,观中道士迎请佛教的明果大师住寺,改观为中峰寺。
中峰寺在“呼应峰”下,左有“宝掌峰”,右有“白云峰”,故名中峰寺。
唐慧通禅师更名集云寺,宋仁宗时高僧茂真重修寺宇,为山中规模较大的寺院。
绍兴年间叙州太守黄庭坚也曾来此寺“习静”。
清顺治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毁于火,后虽重建,仍不及原有规模。
今有普贤殿、大雄殿,佛像庄严,一片静土。
峨眉山佛学院比丘班设在这里,游人到此,常闻诵经之声,响彻庭院。
由此前行2.5公里便进入清音阁景区。
大家请看我们北面的这座山峰是牛头山,南面的那座是凤翅山,两山对峙,卧虎九岭群峰环绕,四面高山峻岭相对而立,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山间盆地,中间涪江奔腾而过,于天地间挤出了一线之地,为南来北往的行人提供了一条险峻的山间要道,也形成了刀削斧砍的险谷深涧,然而这里却正是西北入川的必经之道—阴平古道。
三国时期蜀中贤相诸葛亮有感于汉武帝开凿阴平古道从此进袭蜀国的历史,于是在此驻守重兵把守扼涪江天险为关。
说道这里我想大家一定都明白了,这里就是改写中国历史的名关之一—江油关。
在江油关西北有铁龙关,东南有杲阳关,在往北经过唐家河便是“高出云表的摩天岭”,在那里还有雄视川、甘两省的北雄关;从江油关顺涪江河谷南下,有双峰壁立的石门关,由此到江油古县城武都后便出了深山而进入到成都平原,而绵阳、成都也就无险可守了,因此江油关被喻为为是以诸关为屏障的关中之关。
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存亡从谋种程度上说仅系于江油一关,诸葛孔明的过人之处也表现在他对江油关的重视上。
在诸葛亮为蜀中丞相的时候,江油关不但深沟高垒、戒备森严,而且他还在摩天岭下无人区设置了上屯、中屯和下屯以为前哨。
然而诸葛亮星沉五丈原后,后继的将领蒋琬、姜维、费夷等都认为此地无出川的大道。
再加上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均不走此道,因此这里的防务渐渐松弛,不但摩天岭下的上、中、下屯的驻兵被撤,就连江油关本身也形同虚设。
公元263年5月,魏国发二十万大军以事伐蜀,当时的四川由后蜀主刘禅当政。
刘禅昏庸无能,违背了诸葛亮的教诲,亲小人而远贤丞,以至于宦官黄皓当道。
黄皓迫害忠良,欺上瞒下,就连蜀中大将姜维也为避免宦官的迫害而远走沓中屯田练兵。
针对这种情况,魏国的大都督司马昭指定出了这样的伐蜀计划——他封钟会为征西大将军,由他带领十四万大军翻越秦岭,过汉中,从剑门关对蜀国发起总攻。
为了防止蜀魏大战展开后姜维领兵东归救国,司马昭派安西大将军邓艾带领三万精兵在沓中地区钳制住姜维。
再由雍州刺史诸葛绪领三万兵马驻守阴平桥头。
按照司马昭的计划,姜维就算能通过邓艾的层层设防,等他到达阴平桥头的时候也是残兵败将了,绝对过不了这进入四川的必经之地“阴平桥”。
但是姜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蜀中名将,深得诸葛亮的真传。
姜维在避过邓艾的层层追杀堵截后,使用调虎离山之计骗过多疑少智的诸葛绪,顺利通过了阴平桥,在剑门关外与征西大将军钟会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邓艾、诸葛绪的失误打乱了司马昭的伐蜀大计,这可是理当按军法处置的重罪,他们都想在今后的战事中立功赎罪。
于是诸葛绪带领自己的本部兵马投奔了征西大将军钟会,想在攻打剑门关的战役中立功。
但是不幸的是他被钟会当成了马前卒和实验品。
在攻打剑门关的战役中不但全军覆没,自己也因为接连的惊吓而精神失常。
而邓艾是魏国的一位非常善于作战的名将。
他用兵一向以胆大、出奇而闻名。
在他进袭江油关,冲其蜀中腹地的计划被准许后,邓艾带兵绕过甘肃天水,翻越高出云表的摩天岭,在八百里无人区行军。
由于道路的艰险,加上山区气候变幻无常,以至于很多的魏国士兵和战马失足落下了悬崖,也有很多的.士兵由于不适应山区的气候而身染疾病失去了战斗力。
邓艾到达摩天岭后,三万精兵只剩下不足万人,所有的战马被杀了当作干粮。
摩天岭上的一段道路由于年代久远而造成了塌陷,形成了一个陡峭的山谷。
此时邓艾这位年事花甲的老将军可以说是前无进路后是死路。
何去何从,是进是退这个抉择摆在了邓艾的面前。
邓艾不愧是一个果断的军事家,他在权衡之后,果断的披上毛毡,身先士卒从摩天岭上翻滚而下。
邓艾到达摩天岭下的时候,兵士们已经是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了。
正在此时,在他们的前方发现了一座蜀军的营帐。
邓艾一惊,长叹到:“天亡我也!”然而,在久等无动静后,邓艾亲自上前查看才发现原来这里是一座废弃了的蜀军营帐,在营帐旁立着诸葛亮提的一块石碑,上面写到“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人争衡不久必死!”邓艾不由仰天长叹到诸葛亮真乃神人也!
江油关的守将马邈是一个好色、懒惰、贪生怕死之徒。
蜀魏大战展开后,其妻李氏苦劝自己的丈夫厉兵秣马与魏军决一死战,可马邈不但不听从妻子的劝告,而切还从北京招回了一班歌伎,天天花天酒地,夜夜莺歌燕舞。
邓艾见江油关形同虚设,于是让一部分士兵化装成为山民混入江油关内,并让士兵收集了很多的牛羊,在天黑以后在每只牛羊的犄角上都绑上火把,从阴平道上赶上赶下,蜀军还以为是魏国的大军抵达。
半夜时分,关内关外一起发动攻势,一时间江油关内金戈铁马,战火连绵,而此时的马邈却在还沉醉在温柔香里。
邓艾攻破江油关,马邈衣冠不整就跪在了邓艾的脚下做了一名降将。
其妻李氏自问无颜面对国家和祖先,对不起蜀中的万千人民,悲恨难当,于是咬破自己的中指写下了一封血书:“错不该生成女儿身,悔不该嫁与无义人,悲愤铸成千古恨,一丈白绫伴忠魂!”然后口衔血书自缢身亡。
短短数语勾画出了一个胸怀大志,才学出众的刚烈女子的形象,并凝聚了李夫人的悔与恨、悲与忿,并显露出李夫人卓越的才识和胆志!邓艾攻取江油关以后厚葬了李夫人于牛头山下。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四川时在李夫人的墓前挽联一首:勋烈迥殊沟赎亮,幽光与共日月长。
江油关被攻破后蜀中无险可守,绵竹一战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都为过尽忠。
邓艾兵临成都,后蜀主刘禅自己五花大绑,带着棺木出城投降,蜀国的江山就此灭亡。
试想如果当年摩天岭下的上、中、下三屯的驻兵不撤,如果后蜀主刘禅能让一位贤德之士镇守江油关,如果马邈闭关死守,严加警戒……如果这些如果都能成为现实的话,那么江油关就不会失守,三国的历史也将会因此而改写!在江油关看蜀汉的存亡,可见历史风云的变换。
邓艾偷袭江油关一举成功,使得阴平古道成为了兵家所看重的必争之地!在以后的岁月里,江油关战火不断!
五代后唐庄宗石敬塘攻取西川,遣轻骑循邓艾的进军路线袭击江油关,四川节度使孟知祥派兵将死守江油关从而使石敬塘无功而返。
明代朱元璋派大将傅有德伐蜀,龙州宣抚司薛文胜降于阴平古道上,使傅有德在江油关不战而胜。
胡宗南假阴平古道进军四川,而后解放军也沿此道进入四川。
傲兵必败的故人故事,名人来来往往的脚步,使江油关闻名遐迩,墨客骚人的题词呤诵,乡人代代的传说更使江油关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江油关雄奇峻美的自然风光与为数众多的人文景观集于一处,相互辉映,虽然我们只是做短暂的停留,但我相信朋友们听了我的介绍也一定会对此雄关有了一定的了解吧!
中国文明史有五千多年,而三国时代是其中很短却又很精彩的一段。
历史学家认为,三国时代仅45年,是从曹魏取代汉朝到司马氏取代魏建立晋朝,即公元220—265年。
一般人则认为应从汉末黄巾农民起义至三家归晋(公元184—280年),前后近百年。
三国时代的得名,是因当时神州大地上并存着三个地方政权。
这三个政权是: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建立的魏国,占据黄河流域大片土地,建都洛阳;孙权建立的吴国,占据长江中下游等地,建都南京;刘备建立的蜀国,占据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建都成都。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
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溢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武侯祠始建于何时,已经没有资料可考了。
但从杜甫《蜀相》诗的描写“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来推断,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建有武侯祠了。
在唐、宋时代,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代初年,祠庙合并为一;明末,祠庙毁于战乱。
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旧址上重建的。
大门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
汉,是刘备政权的称号,史称“蜀汉”。
昭烈,是刘备死后的溢号。
匾额说明,这里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
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
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
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
从大门左侧简介和平面示意图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为刘备陵园。
祠内有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
因此,确切地讲,武侯祠应该称作蜀国君臣纪念堂。
它是研究蜀汉历史的一座博物馆。
三绝碑
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
其中四通为清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一通为唐代刻建。
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
这通唐碑最负盛名,被称为“三绝碑”,高3.67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
由裴度撰文,文中极力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婴、萧何、张良。
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
柳公绰书法漂亮,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
名工匠鲁建镌刻。
因此,自明代中叶,此碑就因其文章、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盖世功德而被誉为“三绝碑”。
刘备殿
二门内是蜀汉皇帝刘备殿。
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
刘备像高3米,头戴天平冕冠,身着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神态静穆。
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
刘备(161—223),字玄德,河北琢州人。
24岁时,他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后来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壮大了势力。
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遭挫败,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
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
刘备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
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战,最后占据益州,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
不久,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他兴师伐吴。
结果,刘备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羞愤病死于白帝城(奉节)。
临终前,他把幼子刘禅(小名阿斗)和国事托付给诸葛亮,史称“白帝城托孤”。
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
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
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同来敌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
但刘禅不听。
他悲愤已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
他的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后人颂扬。
刘备像西侧原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业,投降了魏国,当上安乐公后“乐不思蜀”,不知亡国之耻,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毁掉,自此没有再塑。
正殿的两壁,悬挂着木刻的《先主传》、《后主传》,传文录自陈寿史书《三国志》。
蜀国的兴亡,可从刘备、刘禅传中了解始末。
东偏殿内是关羽及其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赵累的塑像。
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红脸,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象简,一付帝王打扮神灵面孔。
关羽(?一219),字云长。
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
他俩与刘备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关羽曾被曹操俘获,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拢下,仍然效忠刘备。
刘备得荆州后委任关羽镇守。
在荆州,他曾发动攻势,水淹襄樊,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
最后,因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
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傲慢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
历代统治者对关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
在宋代,他被迫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加封为关圣大帝,诏令全国各地修庙祭祀。
因此,这里的关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西偏殿是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
张飞面色漆黑,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像貌威猛而有生气。
张飞(?一221),字益德。
《三国演义》称“翼德”。
他早年追随刘备打天下,勇猛善战,是三国时代的一员虎将。
刘备在当阳长阪坡被曹操打败,张飞领20多人在后面阻击。
曹兵来时,他立马横枪站在桥头,大吼一声。
说:“我是张益德,谁敢来决一死战!”曹军居然不敢过桥。
民间传说他的吼声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桥下河水也为之倒流。
张飞常常无故鞭打部下,因此被部将张达、范强暗害。
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尊君子而不恤小人”。
他不关心群众,不尊重下级,也遭到失败。
武将廊内有蜀汉著名将领14位。
他们或因战功卓著,或因战死沙场,被立像表彰。
赵云居于武将之首,他是一员智勇双全的将领。
在当阳长阪坡,他只身在曹军重围中冲杀,保护了幼主刘禅。
在汉中争夺战中,他凭胆识,杀退曹军,刘备称他“一身都是胆”。
其他著名将领还有马超、姜维、黄忠等。
马超武艺高强,当他还是一支独立势力时,曾在潼关大败曹操,弄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
曹操曾说:“马儿不死,吾无葬身之地!”后来他战败失势,归降刘备,被封为五虎上将。
姜维本是魏国一名小将,诸葛亮首次出祁山攻打曹魏时将他收降。
因忠于蜀汉,文武双全,受到器重。
诸葛亮死后,他担负起蜀国的军事重任。
曾九伐中原,力图完成诸葛亮“兴复汉室”的遗志。
黄忠,也是蜀国的五虎上将,他老当益壮,征战中总是身先士卒,勇冠三军。
文臣廊内也有塑像14尊。
这14位蜀国官吏有才有识、为官清正。
董允直言敢谏,后主刘禅也畏惧他三分。
邓芝不仅在“东联孙吴北巨曹魏”战略上立下功劳,而且终身不置私产,临死的家无余财,可算是清正廉洁。
蒋琬、费韦,是诸葛亮临终时向刘禅推荐的两位丞相继位人。
二人才干虽不及诸葛亮,但能忠实执行诸葛亮的政策,在执政期间,均能保住蜀国的安定和繁荣。
居于文臣之首的是庞统。
庞统才思敏捷,博学多智,年轻时得“凤雏”的称号,与诸葛亮齐名。
开始并不为刘备所赏识,经过鲁肃和诸葛亮的竭力推荐,又亲自与他交谈时政后,方受到重用。
不幸在入蜀攻打雒城(现广汉市)的战役中被乱箭射死,年仅36岁。
出刘备殿,低一个台阶,就是过厅。
为什么要低一个台阶呢?这是当时封建社会君尊臣卑等级观念的体现。
过厅悬挂着董必武、郭沫若、冯玉祥、徐悲鸿、舒同等人撰书的匾额对联。
诸葛亮殿
出过厅,就是诸葛亮殿。
殿的门楣楹柱上挂满了前人留下的匾联。
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挂在诸葛亮殿正中的一联,即“能功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联文是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书。
上联说,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战术,如南征时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以此称赞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战的军事家。
下联称颂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出宽严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效果,提醒后来治理四川的人从中汲取教益。
这幅对联对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提出“攻心”和“审势”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品,也是我国名联之一。
诸葛亮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和他的儿子、孙子的贴金泥塑像。
诸葛亮像在正中的龛台上,他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仪。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东沂南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年轻时隐居于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群,刻苦好学,胸怀大志,得“卧龙”的美称。
经刘备三顾之请,拜为军师。
他先铺佐刘备,创建蜀国;刘备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其子刘禅,执掌朝政,治蜀达20多年;他施行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南征至滇池,北伐出祁山,以忠贞、勤勉、廉洁和才智,换来了蜀地的安定和繁荣。
史学家陈寿评论说,当时的蜀国,政治清明,民风淳正,田野开辟,仓廪充实,到处是升平景象。
由于过度辛劳,他54岁时,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埋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坟墓至今尚存。
诸葛亮一生做了有益于社会进步和勤政爱民的好事,他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非常敬重。
于是,人们便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来纪念他,还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而加以崇拜。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蜀国面临存亡之时,率部与魏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诸葛亮殿内陈列有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的文物。
铜鼓,原是西南兄弟民族古代的炊具,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乐器、礼器,在集会、庆典时使用,表示富有。
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过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当鼓,用来报警,一物多用。
所以,又称为诸葛鼓。
三义庙
在殿内的两侧厢房内,陈列着木刻诗文。
西厢有毛泽东、董必武、张爱萍、方毅、周谷成、楚图南、梁漱溟等人的墨宝共12幅,东厢为木刻的《隆中对》和《出师表》。
出诸葛亮殿,就是三义庙。
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而得名。
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有四进五殿,规模宏大。
现仅存拜殿、正殿,成四合院布局。
三义庙本在市区中心的提督街,因城市建设的需要,1997年迁建于此。
迁建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法规,将原建筑构件编号拆下,运至新址按编号搭建,恢复原貌。
恢复重建的三义庙巍峨耸立,其建筑形制与刘备殿一致。
屋顶为单檐硬山式,青色简瓦覆盖其上,结构为木石结构,抬梁式木构架,立柱及柱础均为石质。
有40根整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柱径0.5米。
有24根石柱上刻对联12副,联文描金。
正殿恢复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壁新增加十幅三国故事线描石刻画。
画稿取自明代《三国演义》版本。
这些画的内容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张飞鞭打督邮、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
刘备墓
出三义庙西行,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进入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
夹道尽处,是刘备墓。
刘备墓土冢高12米,墓上绿荫覆盖。
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着陵墓,墓前有碑和寝殿。
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3年四月病逝。
五月,诸葛亮扶灵枢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称“惠陵”。
据史书记载,墓中还葬有刘备先后死去的甘夫人、吴夫人两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
此墓距今1700多年,没有发现被盗,墓中情况不详。
传说唐代时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墓室内,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关羽下棋,张飞在一旁观战,十名武士侍立一侧。
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
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带变成了大蛇,缠住了腰,琼浆变成胶粘住了咀。
据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刘备墓了。
出刘备墓照壁,就来到新建的“三国文化陈列”展区。
该展区由展厅和外环境两部分组成。
外环境由三分桥、神兽天禄、辟邪、汉宫残柱、兵争社稷、残壁石刻《临江仙》、石刻序言等组成。
展厅内分五个展区,分别是战争风云、农桑一瞥、民俗采风、艺林撷英、流风遗韵等。
共展出文物、资料、图片数百件。
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形象直观,集知识性、观赏性为一体,很值得细观。
看完陈列,顺道还可去“听鹂馆”参观。
那是一座小小的四合院,里面的盆景值得观赏,临时举办的各种展出也很有文化品味。
四川景区导游词篇八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距省会成都约150公里,位于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乐山大佛景区。
导游词。
欢迎阅读。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各位到乐山大佛景区来观光旅游。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古佛——乐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宽度是24米,头的直径是10米,耳朵有7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颈高3米,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的宽度是8.5米,头上的发髻有1021个。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13年),竣工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大家可以计算一下,乐山大佛矗立于此已经1200年了。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种岩石叫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历经1200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后,还曾经修造了一个高13层的楼阁复盖,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
虽然乐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护系统,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此,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其中工程较大的是1963年的维修。1982年,乐山大佛经国务院公布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乐山大佛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乐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遗产。
那么,是谁为我们创造了这笔财富?当初修大佛的目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参观海师堂。
海师堂里的三尊塑像就是修建乐山大佛的功臣。首先我们看中间这一位,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禅师,他是贵州人氏,当年在凌云山上结茅为僧。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海通和尚大发慈悲之心,准备修建大佛来镇水患。于是四处化缘,筹得不少的钱财。当时有一位朝廷命官见财眼开,准备敲诈勒索他,海通法师义正严辞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意思是说,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来给你,但你休想得到这笔佛财。那个朝廷命官居然蛮横无礼地要他试一试,海通禅师大义凛然地一手捧盘,一手挖出了自己的双眼。朝廷命官吓坏了,从此以后没再为难他。海通禅师造佛时年事已高,所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他就圆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20万,继续修造乐山大佛,由于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经费,于是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五十万两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历经90年时间,乐山大佛终于彻底完工,并且通体施金,华丽的佛衣和宝相庄严的佛体交相辉映。
现在大家对大佛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九曲栈道到大佛脚看全景。我们脚下的九曲栈道是同乐山大佛一起修建的,共有173个台阶,最宽的地方是1.45米,最窄的地方仅有o.6米。大家沿途可以欣赏一下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这些佛像神态各异,工艺精妙,可与中国四大石窟的佛像相媲美,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
我们已经来到大佛脚下,请大家抬起头来仰视大佛,感受一下他的高大和壮观。各位游客还可以仔细看看最近才发现的位于大佛心脏部位的小佛头像。
顺便,我再给大家讲解一下乐山大佛的宗教内涵。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它是一尊弥勒佛。为什么要造一尊弥勒佛呢?这和唐代崇拜弥勒佛有密切的关系。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佛经上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所以人们自然渴望他能尽快降临人间,全国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弥勒佛像。到了武周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故乐山大佛的弥勒身份也因此决定了。
有的游客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乐山大佛这尊弥勒佛跟寺庙里的弥勒佛造像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寺庙里的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他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其实在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现在寺庙里的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承前启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但是他的面相却具有汉族人的共同特点。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信心和决心。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中辉煌灿烂的阶段,造像着力表现了佛的“神情”。
乐山大佛温文尔雅的神情,和蔼可亲的神态,以及凝思中蕴含智慧,威严中带有慈祥的面容,都让人情不自禁产生崇敬与亲切的感觉。我想大家在惊叹乐山大佛高大与壮观的同时,还不能不赞叹它的造像工艺的精美。好了,现在我请大家自由活动,十分钟后我们沿着1983年新修的凌云栈道往上走,去参观麻浩崖墓。
各位游客,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乐山古代的一种墓葬习俗。
说起墓葬习俗,大家也许比较熟悉川东长江两岸的悬棺吧。而在川西,特别是乐山地区则流行一种凿山为墓的安葬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挖凿一个方形的洞穴,然后将尸体和棺材、陪葬品等放人洞中。墓制的结构完全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而从外部看上去,则是一个个深邃神秘的山洞。这种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故而称为东汉崖墓。在乐山范围内约有上万座这样的崖墓,而在这些崖墓群中,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墓群则是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麻浩崖墓,它长约200米,宽约25米,共有544座墓。大家知道,人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无论你是乐观的面对还是悲观的面对,生死是一个人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人们对死亡的无奈就只好衍生出一种祈求、一种愿望,希望死去以后,能过着比生存时好的生活。再加上当时受到道家思想影响,认为西王母、女蜗这些神仙所居的地方都是石屋,便说凿山为室可成神仙,故而这种墓制形式逐渐流行开来。东汉时期,乐山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地处交通要道,人口不断增加,社会阶级关系、政治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地方大族的形成和思想文化上受儒家的影响,“忠、孝、仁、信、节、义”观念最为突出。而在“仁孝”的思想下,生时孝养,死后厚葬,自然是不可免的了。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耗费巨资来修建崖墓便应运而生,前后流行了400年之久。
好,现在我们的目的地到了,请大家先抬头看看这个门匾“麻浩崖墓”。麻浩是我们身后边的这条河,是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为避沫水之害所开凿的溢洪道。墓地因此而叫“麻浩崖墓”。这块匾是咱们的文坛巨匠郭沫若老先生1965年所题写的。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认为乐山最值得一看的是什么?也许游客朋友都会不加思索的说——乐山大佛,对吧?是的。而咱们郭老却说了,能与乐山大佛媲美的只有乐山崖墓。用他当时的话来说:“有搞头”(四川话,也就说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意思)。所以说,来到乐山除了观大佛,还应看崖墓。麻浩崖墓曾在1956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四川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看我右手边这块碑文的记载就知道了。我左手边的这块石碑所记载的是因1988年麻浩崖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而建博物馆。前面这块门匾上写的“麻浩崖墓博物馆”,是现代学者杨超所写的。
现在我们一块来参观一下这个墓群的内部结构。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巨型的挽马图仿制品,是根据墓里边的挽马图仿制的,它所表现的意义到了里面我再给大家详细介绍。现在到了麻浩1号崖墓。我们眼前的这块空地,是仿造现实生活修建的阴间生活庭院和花园。门上面有很多的画像石刻,雕刻技艺精湛绝伦,其功能是引导死者的魂魄,魂气升天,形魄归地,而以形魄归地为主要目的。同时,每幅图还表现出墓主人不同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我们从左至右看一下,这里边最出名、最有特色的是这幅“荆轲刺秦王”图。它反映的是以“忠孝”为核心的封建伦理观念,也反映了墓主反秦的思想。接下来是“西王母赐药图”。
西王母是我们神化传说中的王母娘娘,是汉代人们心目中保佑长生不死、人丁兴旺的崇拜对象。图上西王母端坐中间,向许多祈跪地上的人施药。能获得不死之药是梦寐以求的事,故而在许多墓葬中都可以看到西王母的造像。洞穴旁边的这幅图就是刚才大家进门时所看到的“挽马图”的蓝本。大家一定发现该图与一般的车马行列迥然不同,图里是一烈马被马夫用力拉缰,作者以非常简练的手法,刻画了马夫全神贯注控制烈马的神态和烈马桀骜不驯的雄姿,这种力量和速度相结合的气势是非常有观赏价值的。因此画气势非凡,故而仿刻在院内。这幅图也许体现墓主人生前有喜爱猎骑名马的爱好吧。大家请抬头看,这座佛的雕像是整个墓室中最有研究价值的。它通高28厘米,身着通肩天衣、右手作“施无畏印”,表现的是“安乐一切”的意思。这座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刻雕像之一。
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而最早的佛像却出土在乐山崖墓中,证明了佛教在乐山的传播并不比其它地方晚,这是研究中国早期佛教史、佛教艺术和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等问题不可忽视的资料。右边所刻的是铺首,铺首一般刻在门梁、门框、门楣正中,它的作用是降魔驱邪,保护主人,门右手边有一手持扫把的妇人,这是告诉大家,如果要进门一定要先扫扫灰尘,干干净净,这也表现了主人好客的一面。现在进了内室,这里一切都是模仿死者生前的阳宅而布置的阴宅。当时的人们对死亡、对遗体的认识是:“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体归于土”,所以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主人的客厅、厨房、卫生间等,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虽死犹生的生活。根据家族的大小和墓制的形式,专家们把墓制分为单式制、双式制。就好比我们现在所说的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等。墓地的尽头放着棺木。棺木中一般埋葬一对夫妻,象征一个小家庭,死者们就象继续着生前共居一院,不同辈份或兄弟各成一小家,分房而居的生就有可能是一个家族,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不能把墓洞延伸、扩展。如果要容纳整个家族,那么很有可能需要把整座山开辟成一个巨大的墓群。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个子稍高的客人朋友进来时总弯着腰,那是因为墓顶太低了。而进来之后,就宽畅多了,那是因为他们为了排水,故意把崖墓地面做成内高外低,还在地面凿出排水沟道。请大家再跟我到墓外两边的陈列馆参观墓葬时的陪葬品。这些陪葬品都是陶制品,唯一的复制品是这个读书佣。在崖墓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陪葬品的种类、组合形式有所发展,有所变化,大体上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柜里陈列的陶鸡、陶猪等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陶猪、陶鸭表示墓主人的家景。陶狗在墓中比较多,因为汉代养狗之风很盛行,生时做为宠物,死后放在墓中用以预防盗贼。这里面最有观赏价值的是1978年出土的陶楼房,从楼房的富丽堂皇、重楼重檐完全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的富有。好,请大家在这里自由参观,参观完请在门口集中!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乐山大佛景区游览。乐山大佛,全名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之处的凌云山栖鸾峰,距成都130公里。今天我们的游览路线依次是凌云寺,海师洞,九曲栈道,最后是东方佛都,全程游览时间大约3个小时,在游览过程中,请大家注意安全,保护景区环境,紧跟我们的旅游团队。
乐山大佛因其所在地乐山而得名,也称嘉州大佛、凌云大佛。乐山大佛的具体始建时间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仅记载了一个大致的“开元初”,最早是由贵州僧人海通和尚主持修建的,修凿的佛像为弥勒佛,其目的是减弱该河流交汇处的水势。海通和尚去世后,大佛的修造一度停止。开元二十七年(739)时,章仇兼琼担任剑南节度使,为重修大佛而捐出了自己20万钱的俸禄,大佛得以再次开工,章仇兼琼调任户部尚书,大佛的修造再次停滞。直到贞元元年(785)时,韦皋担任西川节度使,大佛得以第三次开工,其间韦皋专门捐出了自己的50万钱俸禄作为修造资金。贞元十九年(803)时,乐山大佛正式修造完成,整个工期前后历时约90年,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多次维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乐山大佛得到妥善保护和维修,1998年,乐山大佛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朋友们,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乐山大佛头部右边的一个平台上,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座巍峨高大的大佛尽现我们眼前,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家眼前的乐山大佛被世人称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带领群山来,挺立大江边”。大佛矗立于三江汇合处的凌云山山体内,同乐山市区隔江遥望,最为神奇的地方还在于,它正好处于“巨型睡佛”的心脏处,这暗合了“心即是佛,佛在心中”的佛理,形成“佛中有佛”的奇观。
大家看到大佛肯定有一些疑问:为什么大佛会建在乐山而不是其他城市?为什么凿于水边藏于山里?为什么会是弥勒造像?这些疑问稍后我会为大家一一解答,现在我要先给大家讲的是跟大佛有关的一个数字:四。咱们中国人经常喜欢用数字法来概括某些东西,比如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等等,学术有四大书院,文学有四大名著,佛教有四大名山,造像有四大石刻……所以今天,我也要来给大家说说乐山大佛身上的三个“四”。
第一是“四”个显赫的数字:最高、最宽、最长、最多。高度:大佛通高71米,有24层楼那么高,比自称世界第一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还高18米,比山西云冈石窟最高佛像高出三倍。宽度:大佛的肩宽28米,有两辆大巴连起来那么长,两名壮汉可以并排站在他的耳朵里。长度:大佛修建经历了四代帝王。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经肃宗、代宗,最后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落成,距今1200多年,笑看风云过,弹指一挥间。最后是它的“多”:不知道大家注意到大佛头顶的发髻了吗?哪位朋友能够数的清楚究竟有多少个发髻呢?(互动)一共1021个发髻,这还是1962年对大佛维修时用粉笔一个一个编上号,采用“排除法”才数清楚的。
再来就是乐山大佛有“四”大奇观:闭眼、流泪、佛光、胸中小佛。闭眼,说的是上个世纪岷江洪水泛滥,大佛慈悲不忍看,竟一夜之间闭上了眼。当然,大佛闭眼的真正原因是年久失修,大量的鸟类飞到大佛脸上做窝,大佛眼睛就睁不开了。关于流泪,是人们赋予大佛悲天悯人的佛性的表现,那泪痕实则是雨水长年作用下形成的。当然,现在经过大佛皮肤美容工程,泪痕已经看不见了,大佛也更焕发出光彩。关于佛光,能在这里500米的范围内出现,并正好出现在大佛头部位置,以凌云山的海拔高度,不能不说是奇迹。关于胸中小佛,指的是1999年发现的大佛胸口位置呈现的佛形痕迹,睡佛、大佛、小佛,一佛套一佛,真真是“佛中有佛”。
最后是大佛的“四”大拾趣:其一,大家不难发现,远看与头部浑然一体的发髻实则是用石块嵌就而成,但却没有沙桨私铸痕迹。其二,右耳耳垂根部内侧发现腐朽了的木泥,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关于乐山大佛“集天下佛像之大,两耳又以木为之”的记载。其三,大佛身上隐而不现的排水系统,认真研究起来,让现代科学也瞪目结舌。其四,胸口残碑。大家有没注意到大佛胸口处有修整过的痕迹?这个位置后的佛身内曾经有一个洞穴,洞内曾藏有珠宝钱财,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洗劫一空。后来洞口以碑封洞,那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下佛脚真遗憾”,现在请大家就随我一起沿着九曲栈道去近距离观赏大大佛全景吧。
各位游客朋友,欢迎大家来乐山市旅游观光。古时候乐山因盛产香味独特的海棠,故有“海棠香国”之誉。青山绿水与寺庙园林融为一体是乐山景观的最大特色。乐山市峨眉山景区包括乐山大佛景区和峨眉山景区两大部分。乐山最负盛名的是世界第一大佛一:乐山大佛。这尊由八世纪唐朝海通和尚发起修凿的弥勒石刻坐佛,历时90年才修凿而成。它面对三江,雄峙千载,阅尽人间沧桑。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那雄浑伟岸的躯体与青青凌云山、迢迢岷江水交相辉映,成为乐山的标志。1996年12月,乐山大佛——峨眉山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四个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之120xx年,乐山大佛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各位游客朋友,乐山大佛景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旁,濒临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大佛开凿于唐代时期(公元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历时约90年。大佛两侧断崖和登山道上,有许多石龛造像,多是盛唐作品。凌云寺右灵宝峰上,现存一座砖塔,塔高十三层,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寺左江中一孤峰卓立,名乌尤,即秦时所凿乐山离堆,上有唐创建乌尤寺,以及相传汉郭舍人注《尔雅》处。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型卧佛景观等组成,面积约8平方千米,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遂的风景旅游胜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
各位游客朋友,据《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记载,“乐山大佛”的真实官方名称应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乐山大佛”之名是后依据地名所取。“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佛体态勻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十三层楼阁覆盖,时称“大佛阁”。“大佛阁”,宋时称“天宁阁”,可惜毁于明末战乱,被张献忠的起义军焚毁。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可看到几十处孔穴,那是当年建造楼阁时,安置梁柱的地方。而今日,梁柱早已被拆除,而雄壮的大佛仍巍然屹立着。
各位游客朋友,乐山大佛设计非常巧妙。首先是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衣纹皱褶有排水沟;正胸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其次是沿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2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第三是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银灰装饰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各位游客朋友,与乐山大佛相依而存的有著名寺院凌云寺。凌云寺规模颇大,大佛就凿于离寺不远的崖上。从这里可以沿一条凿于悬崖边上的陡直小路,下到大佛的脚边,在此凭栏看佛,可以仔细观赏大佛头部各个部位的细微之处。因为大佛凿于凌云寺前,所以大佛也就称为凌云大佛。而凌云寺也因有了这尊大佛,而被人们称为大佛寺。凌云山有了大佛,山更出名,大佛在凌云山上,山更增色。
凌云寺建于唐代,位于大佛头部的右后方,俗称大佛寺。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凿佛像时,寺宇又有扩建。唐建凌云寺,毁于元顺帝战乱,明代进行了两次较大修复,明末又经毁。现存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以后又经多次修葺。寺门正中匾上苏东坡书“凌云禅院”四字。
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等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厂于1930年新建,结构和外形为近代建筑风格,楼下新辟“海师堂”,塑有大佛发起建造者海通法师以及继任建造者章仇兼琼、韦皋的全身像,以此寄托后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各位游客朋友,乐山大佛景区的游览就要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的合作,接下来我们要驱车前往峨眉山景区游览。
四川景区导游词篇九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乐山大佛景区游览。乐山大佛,全名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之处的凌云山栖鸾峰,距成都130公里。今天我们的游览路线依次是凌云寺,海师洞,九曲栈道,最后是东方佛都,全程游览时间大约3个小时,在游览过程中,请大家注意安全,保护景区环境,紧跟我们的旅游团队。
乐山大佛因其所在地乐山而得名,也称嘉州大佛、凌云大佛。乐山大佛的具体始建时间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仅记载了一个大致的“开元初”,最早是由贵州僧人海通和尚主持修建的,修凿的佛像为弥勒佛,其目的是减弱该河流交汇处的水势。海通和尚去世后,大佛的修造一度停止。开元二十七年(739)时,章仇兼琼担任剑南节度使,为重修大佛而捐出了自己20万钱的俸禄,大佛得以再次开工,章仇兼琼调任户部尚书,大佛的修造再次停滞。直到贞元元年(785)时,韦皋担任西川节度使,大佛得以第三次开工,其间韦皋专门捐出了自己的50万钱俸禄作为修造资金。贞元十九年(803)时,乐山大佛正式修造完成,整个工期前后历时约90年,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多次维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乐山大佛得到妥善保护和维修,1998年,乐山大佛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朋友们,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乐山大佛头部右边的一个平台上,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座巍峨高大的大佛尽现我们眼前,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家眼前的乐山大佛被世人称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带领群山来,挺立大江边”。大佛矗立于三江汇合处的凌云山山体内,同乐山市区隔江遥望,最为神奇的地方还在于,它正好处于“巨型睡佛”的心脏处,这暗合了“心即是佛,佛在心中”的佛理,形成“佛中有佛”的奇观。
大家看到大佛肯定有一些疑问:为什么大佛会建在乐山而不是其他城市?为什么凿于水边藏于山里?为什么会是弥勒造像?这些疑问稍后我会为大家一一解答,现在我要先给大家讲的是跟大佛有关的一个数字:四。咱们中国人经常喜欢用数字法来概括某些东西,比如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等等,学术有四大书院,文学有四大名著,佛教有四大名山,造像有四大石刻……所以今天,我也要来给大家说说乐山大佛身上的三个“四”。
第一是“四”个显赫的数字:最高、最宽、最长、最多。高度:大佛通高71米,有24层楼那么高,比自称世界第一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还高18米,比山西云冈石窟最高佛像高出三倍。宽度:大佛的肩宽28米,有两辆大巴连起来那么长,两名壮汉可以并排站在他的耳朵里。长度:大佛修建经历了四代帝王。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经肃宗、代宗,最后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落成,距今1200多年,笑看风云过,弹指一挥间。最后是它的“多”:不知道大家注意到大佛头顶的发髻了吗?哪位朋友能够数的清楚究竟有多少个发髻呢?(互动)一共1021个发髻,这还是1962年对大佛维修时用粉笔一个一个编上号,采用“排除法”才数清楚的。
再来就是乐山大佛有“四”大奇观:闭眼、流泪、佛光、胸中小佛。闭眼,说的是上个世纪岷江洪水泛滥,大佛慈悲不忍看,竟一夜之间闭上了眼。当然,大佛闭眼的真正原因是年久失修,大量的鸟类飞到大佛脸上做窝,大佛眼睛就睁不开了。关于流泪,是人们赋予大佛悲天悯人的佛性的表现,那泪痕实则是雨水长年作用下形成的。当然,现在经过大佛皮肤美容工程,泪痕已经看不见了,大佛也更焕发出光彩。关于佛光,能在这里500米的范围内出现,并正好出现在大佛头部位置,以凌云山的海拔高度,不能不说是奇迹。关于胸中小佛,指的是1999年发现的大佛胸口位置呈现的佛形痕迹,睡佛、大佛、小佛,一佛套一佛,真真是“佛中有佛”。
最后是大佛的“四”大拾趣:其一,大家不难发现,远看与头部浑然一体的发髻实则是用石块嵌就而成,但却没有沙桨私铸痕迹。其二,右耳耳垂根部内侧发现腐朽了的木泥,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关于乐山大佛“集天下佛像之大,两耳又以木为之”的记载。其三,大佛身上隐而不现的排水系统,认真研究起来,让现代科学也瞪目结舌。其四,胸口残碑。大家有没注意到大佛胸口处有修整过的痕迹?这个位置后的佛身内曾经有一个洞穴,洞内曾藏有珠宝钱财,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洗劫一空。后来洞口以碑封洞,那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下佛脚真遗憾”,现在请大家就随我一起沿着九曲栈道去近距离观赏大大佛全景吧。
四川景区导游词篇十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巴山蜀水,自古著称于世的景色有:“峨眉山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夔门天下雄”.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的事:“海螺沟天下奇”.
海螺沟位于泸定县以南偏西,距泸定城70公里,系“蜀山之王”----贡嘎山主峰区东坡的冰蚀河谷,全长30.7公里.
海螺沟具有原始、古老、野性、神奇、独特、惊险的风采,自然景观千姿百态,奇特罕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当你置身其中之时,你无时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赞叹.
这里有:。
广袤神秘的原始森林;。
种类繁多的“动物王国”;。
名扬中外的“海螺杜鹃”;。
多姿多彩的瀑布、温泉”;。
如情似梦的“人间瑶池”;。
叹为观止的“海螺树石恋”;。
泼墨山下的“神话世界”;。
心醉神迷的“日照金山”;。
神秘莫测的“绿海冰川”;。
凌空垂挂的“大冰瀑布”。
海螺沟的十大景观向你展开她的无穷魅力.它是“蜀山之王”贡嘎山捧出的问鼎画卷,它是康巴高原上的旅游瑰宝,是一颗闪烁着五彩神光的“科考”明珠.
朋友们,贵宾们:。
这里是泸定县的磨西古镇.
是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的门户.当年红军万里长征曾途径此地,夜宿磨西,今天旧址尚在.昔日小镇的情景,可以用这几个字概括:“偏僻、闭塞、贫穷、落后、不毛之地”.改革开放以来,小镇办旅游走上了富裕文明.欣欣向荣的道路.
小镇上有法国人1923年来此建的教堂,有曾问抢救松田宏也作过奉献的医院,有七人合围.树高30余丈的香杉树,有唐蕃古道遗踪,这些使磨西小镇显示出独具的风情和魅力.
四川景区导游词篇十一
各位游客们:
大家好!我是九寨沟旅游公司的导游xx。我很荣幸能和大家在一起度过今天的快乐时光。我们已经到了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我现在给诸位介绍一下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的概况。
被人们誉为人间仙境的九寨沟,位于四川阿坝藏族傣族自治区九寨沟县境区内,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沟内有树正,荷叶,则查洼第九个藏族树寨而得名——九寨沟。九寨沟有五绝: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
进入九寨沟,给我们第一个惊喜是火花海。火花在没太阳的时候水如平境,当太阳升起时,火花海像火焰一样的沸腾起来,那景色十分壮观。
我们再看看面前的犀牛海。清晨,犀牛海在山间若隐若现,让人分不清哪里是树,哪里是海。传说,有一位仙女见到如此美景就下来玩,不幸,失足落水。犀牛为了救仙女,落入海底。犀牛海因此得名。
好了,现在大家可以观看,希望大家能保护自然遗产,祝大家旅行愉快。
四川景区导游词篇十二
“蜀中有仙山,峨眉邈难匹”。游完乐山以后,我们下一个目的地就是大家朝思暮想的峨眉山了。当年大诗人李白也是沿着同样的道路前往峨眉山的。峨眉山在李白的心中十分崇高。他在登山时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登峨眉山一诗:
蜀中有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临,绝怪安可息。
蜀中有那么多的雄奇的大山,李白对峨眉山情有独钟。因此,在他出川远游的时候,路经乐山,也要上岸去游览一下心中的峨眉山。
李白到了白水寺,见到了好友广浚和尚,在寺前的明月池畔,二人论琴比剑,广浚为李白弹响了高山流水般的琴声,琴声如此悠扬,不仅让李白如沐春风,而且周围的青蛙也被琴声吸引,学着琴声一起和鸣。李白很为广浚的琴声所感动,写下了他那篇著名的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随流水,遗响如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今天寺前还留有“广浚弹琴处”和“李白听琴处”。从此以后,青蛙们也学会了演奏。广浚去世后,寺的周围琴声不绝,其叫声如广浚的琴声那样悠扬婉转,这就是峨眉山的“弹琴蛙”。直到今天,人们到白水寺前,还要去一睹弹琴蛙的风采。
峨眉山地处四川省西南部,系邛崃山脉北岭南支,总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境内群峰挺秀,山色绮丽,具有“雄、秀、奇、险、幽”的特色。尤以“秀甲九州”闻名于世,以“峨眉天下秀”与“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并称为巴蜀四大风景名胜。峨眉山又是著名的佛教胜地,被称为普贤萻萨的道场,与山西五台山、渐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因此,我们说峨眉山是一个集秀丽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的佛教文化于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1983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0年入选“中国旅游胜地40佳”。1996年12月同乐山大佛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近几年,峨眉山还获得了全国文明山、卫生山、安全山的荣誉。峨眉山市也成为中国十大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据峨眉山志记载,峨眉山有大峨、中峨、小峨之分,民间呼之为大峨山、二峨山和三峨山。而目前供中外游客游览的峨眉山主要指大峨山。它的最高峰3099米,山势雄伟秀丽,经历代文人墨客的反复渲染,最后终于送给它一个靓丽的雅号:“峨眉天下秀”。
关于峨眉山名称的来历,我翻阅了许多资料,各说不一。但是有三种说法较有代表性。
第一种说法是因为山的形状像蛾的眉骨而得名。任豫的益州记中说:“峨眉在南安县界,两山相对如峨眉。”张华的博物志说:“观此山如初月。······真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第二种说法是以水取名。水经注有“俄水之眉,故名俄眉”之说。俄水即大渡河,绕峨眉山而过,眉是指的支流。大渡河的一条支流从峨眉山而来,因此得名。
第三种说法是以山势取名,“峨”是形容它的高,“眉”是形容它的秀。如同姑娘的蛾眉,秀美无比。其实峨眉山远看像美丽的少女,走近了才知道它心胸之博大,内涵之丰富,身躯之伟岸,体格之刚劲,其性格更像一个奇伟的男子。峨眉山的挺拔峻秀,高大雄伟,是中国其他同类文化含量很高的大山所不能匹比的。泰山、嵩山、华山和两个衡(恒)山,这古老的中华五岳,除了南岳衡山稍显高大外,其他不过是峨眉山的小兄弟。峨眉山不仅仅是高大而已,它不是一座文化荒山,作为文化大山,比起中华五岳来,它过之而无不及,尽管它一直远离中华文化的中心,但是它却在这一隅小角落里,积淀出了厚厚的文化层,其文化积淀的层面之高,与它的伟岸的身躯十分相宜。峨眉山可以说是无壑不秀,无壑不幽,无山不峻,它的那些深沟幽谷为它提供了无比的肚量,使它能够将各种纷呈的文化都容纳进来。这一点,让中国的许多大山、名山都感到困惑不解,在中国的西南的四川的西南的一角,居然出现了这么一座大山。
那么是谁造就了峨眉山的伟岸身躯呢?近现代的地质学家为我们解开了这个玄奥的谜底:峨眉地区几亿年前还是一片泽国水乡,大约距今6千万年左右,强烈地壳运动震撼了峨眉大地,把地下沉积物抬出海面,同时受到挤压变形和断裂的影响,形成一系列的背斜、向斜和断裂组成的复背斜地质构造,东部下降为峨眉平原,西部上升成气势巍峨的峨眉山。地质学家说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壮丽的峨眉山。峨眉山地层从前寒武纪以来,基本上各时代地层均有沉积。峨眉山独特的地质特征,为各种生物的滋生繁衍和雄秀地貌自然景观的形成创造了先决条件。
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景色秀丽,历代名人学士赞辞很多。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佳景概为十景:“金顶祥光、象池夜月、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其实峨眉佳景何止十处?只要各位细心体察,就会看出峨眉山是以“雄、秀、奇、险、幽”的自然风光在祖国名山大川中独树一帜。
【-导游词范文】。
在江油关西北有铁龙关,东南有杲阳关,在往北经过唐家河便是“高出云表的摩天岭”,以下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四川蜀汉江油关导游词,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本站查看。
大家请看我们北面的这座山峰是牛头山,南面的那座是凤翅山,两山对峙,卧虎九岭群峰环绕,四面高山峻岭相对而立,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山间盆地,中间涪江奔腾而过,于天地间挤出了一线之地,为南来北往的行人提供了一条险峻的山间要道,也形成了刀削斧砍的险谷深涧,然而这里却正是西北入川的必经之道—阴平古道。三国时期蜀中贤相诸葛亮有感于汉武帝开凿阴平古道从此进袭蜀国的历史,于是在此驻守重兵把守扼涪江天险为关。说道这里我想大家一定都明白了,这里就是改写中国历史的名关之一—江油关。
在江油关西北有铁龙关,东南有杲阳关,在往北经过唐家河便是“高出云表的摩天岭”,在那里还有雄视川、甘两省的北雄关;从江油关顺涪江河谷南下,有双峰壁立的石门关,由此到江油古县城武都后便出了深山而进入到成都平原,而绵阳、成都也就无险可守了,因此江油关被喻为为是以诸关为屏障的关中之关。
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存亡从谋种程度上说仅系于江油一关,诸葛孔明的过人之处也表现在他对江油关的重视上。在诸葛亮为蜀中丞相的时候,江油关不但深沟高垒、戒备森严,而且他还在摩天岭下无人区设置了上屯、中屯和下屯以为前哨。然而诸葛亮星沉五丈原后,后继的将领蒋琬、姜维、费夷等都认为此地无出川的大道。再加上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均不走此道,因此这里的防务渐渐松弛,不但摩天岭下的上、中、下屯的驻兵被撤,就连江油关本身也形同虚设。
公元263年5月,魏国发二十万大军以事伐蜀,当时的四川由后蜀主刘禅当政。刘禅昏庸无能,违背了诸葛亮的教诲,亲小人而远贤丞,以至于宦官黄皓当道。黄皓迫害忠良,欺上瞒下,就连蜀中大将姜维也为避免宦官的迫害而远走沓中屯田练兵。针对这种情况,魏国的大都督司马昭指定出了这样的伐蜀计划——他封钟会为征西大将军,由他带领十四万大军翻越秦岭,过汉中,从剑门关对蜀国发起总攻。为了防止蜀魏大战展开后姜维领兵东归救国,司马昭派安西大将军邓艾带领三万精兵在沓中地区钳制住姜维。再由雍州刺史诸葛绪领三万兵马驻守阴平桥头。按照司马昭的计划,姜维就算能通过邓艾的层层设防,等他到达阴平桥头的时候也是残兵败将了,绝对过不了这进入四川的必经之地“阴平桥”。
但是姜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蜀中名将,深得诸葛亮的真传。姜维在避过邓艾的层层追杀堵截后,使用调虎离山之计骗过多疑少智的诸葛绪,顺利通过了阴平桥,在剑门关外与征西大将军钟会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邓艾、诸葛绪的失误打乱了司马昭的伐蜀大计,这可是理当按军法处置的重罪,他们都想在今后的战事中立功赎罪。于是诸葛绪带领自己的本部兵马投奔了征西大将军钟会,想在攻打剑门关的战役中立功。但是不幸的是他被钟会当成了马前卒和实验品。在攻打剑门关的战役中不但全军覆没,自己也因为接连的惊吓而精神失常。而邓艾是魏国的一位非常善于作战的名将。他用兵一向以胆大、出奇而闻名。在他进袭江油关,冲其蜀中腹地的计划被准许后,邓艾带兵绕过甘肃天水,翻越高出云表的摩天岭,在八百里无人区行军。由于道路的艰险,加上山区气候变幻无常,以至于很多的魏国士兵和战马失足落下了悬崖,也有很多的士兵由于不适应山区的气候而身染疾病失去了战斗力。邓艾到达摩天岭后,三万精兵只剩下不足万人,所有的战马被杀了当作干粮。摩天岭上的一段道路由于年代久远而造成了塌陷,形成了一个陡峭的山谷。此时邓艾这位年事花甲的老将军可以说是前无进路后是死路。何去何从,是进是退这个抉择摆在了邓艾的面前。邓艾不愧是一个果断的军事家,他在权衡之后,果断的披上毛毡,身先士卒从摩天岭上翻滚而下。邓艾到达摩天岭下的时候,兵士们已经是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了。正在此时,在他们的前方发现了一座蜀军的营帐。邓艾一惊,长叹到:“天亡我也!”然而,在久等无动静后,邓艾亲自上前查看才发现原来这里是一座废弃了的蜀军营帐,在营帐旁立着诸葛亮提的一块石碑,上面写到“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人争衡不久必死!”邓艾不由仰天长叹到诸葛亮真乃神人也!
江油关的守将马邈是一个好色、懒惰、贪生怕死之徒。蜀魏大战展开后,其妻李氏苦劝自己的丈夫厉兵秣马与魏军决一死战,可马邈不但不听从妻子的劝告,而切还从北京招回了一班歌伎,天天花天酒地,夜夜莺歌燕舞。邓艾见江油关形同虚设,于是让一部分士兵化装成为山民混入江油关内,并让士兵收集了很多的牛羊,在天黑以后在每只牛羊的犄角上都绑上火把,从阴平道上赶上赶下,蜀军还以为是魏国的大军抵达。半夜时分,关内关外一起发动攻势,一时间江油关内金戈铁马,战火连绵,而此时的马邈却在还沉醉在温柔香里。邓艾攻破江油关,马邈衣冠不整就跪在了邓艾的脚下做了一名降将。其妻李氏自问无颜面对国家和祖先,对不起蜀中的万千人民,悲恨难当,于是咬破自己的中指写下了一封血书:“错不该生成女儿身,悔不该嫁与无义人,悲愤铸成千古恨,一丈白绫伴忠魂!”然后口衔血书自缢身亡。短短数语勾画出了一个胸怀大志,才学出众的刚烈女子的形象,并凝聚了李夫人的悔与恨、悲与忿,并显露出李夫人卓越的才识和胆志!邓艾攻取江油关以后厚葬了李夫人于牛头山下。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四川时在李夫人的墓前挽联一首:勋烈迥殊沟赎亮,幽光与共日月长。
四川景区导游词篇十三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甘孜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
海螺沟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贡嘎山东坡,是青藏高原东缘的极高山地。海螺沟位于贡嘎雪峰脚下,以低海拔现代冰川著称于世。
海螺沟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贡嘎雪峰脚下,是青藏高原东缘的极高山地,以低海拔现代冰川著称于世。其内的大冰瀑布高1080米,宽0.5米-1100米,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高大冰瀑布,沟内蕴藏有大流量沸热温冷矿泉,大面积原始森林和高的冰蚀山峰和大量的珍稀动植物资源,金山、银山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海螺沟有五绝:日照金山、冰川倾泄、雪谷温泉、原始森林和康巴藏族风情。海螺沟有“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冬暖夏凉,云雾多日照少,年降水量2000mm。海螺沟四季可游,不受气候和景观条件的限制,是理想的旅游、度假、疗养、登山、科考、探险的好去处。
海螺沟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贡嘎山东坡,是青藏高原东缘的极高山地。去往海螺沟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搭乘汽车,如果是乘坐飞机或者火车的旅客则要先到达成都,然后前往新南门汽车站搭乘到达海螺沟的汽车,车程约6小时。海螺沟景区内有专门的旅游观光车,在不出景区的前提下,同一天可以不限次数免费乘坐。在观光车的终点站(干河坝)到达冰川既可乘坐索道到四号营地,也可以徒步到达冰川。但是由于冰川上遍布并裂缝、冰洞等不确定因素,因此严禁横跨冰川到达四号营地。
四川景区导游词篇十四
四川有很多地方值得一去。所以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一下:“四川。
导游词。
”,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蜀中有仙山,峨眉邈难匹”。游完乐山以后,我们下一个目的地就是大家朝思暮想的峨眉山了。当年大诗人李白也是沿着同样的道路前往峨眉山的。峨眉山在李白的心中十分崇高。他在登山时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登峨眉山一诗:
蜀中有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临,绝怪安可息。
蜀中有那么多的雄奇的大山,李白对峨眉山情有独钟。因此,在他出川远游的时候,路经乐山,也要上岸去游览一下心中的峨眉山。
李白到了白水寺,见到了好友广浚和尚,在寺前的明月池畔,二人论琴比剑,广浚为李白弹响了高山流水般的琴声,琴声如此悠扬,不仅让李白如沐春风,而且周围的青蛙也被琴声吸引,学着琴声一起和鸣。李白很为广浚的琴声所感动,写下了他那篇著名的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随流水,遗响如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今天寺前还留有“广浚弹琴处”和“李白听琴处”。从此以后,青蛙们也学会了演奏。广浚去世后,寺的周围琴声不绝,其叫声如广浚的琴声那样悠扬婉转,这就是峨眉山的“弹琴蛙”。直到今天,人们到白水寺前,还要去一睹弹琴蛙的风采。
峨眉山地处四川省西南部,系邛崃山脉北岭南支,总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境内群峰挺秀,山色绮丽,具有“雄、秀、奇、险、幽”的特色。尤以“秀甲九州”闻名于世,以“峨眉天下秀”与“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并称为巴蜀四大风景名胜。峨眉山又是著名的佛教胜地,被称为普贤萻萨的道场,与山西五台山、渐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因此,我们说峨眉山是一个集秀丽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的佛教文化于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1983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0年入选“中国旅游胜地40佳”。1996年12月同乐山大佛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近几年,峨眉山还获得了全国文明山、卫生山、安全山的荣誉。峨眉山市也成为中国十大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据峨眉山志记载,峨眉山有大峨、中峨、小峨之分,民间呼之为大峨山、二峨山和三峨山。而目前供中外游客游览的峨眉山主要指大峨山。它的最高峰3099米,山势雄伟秀丽,经历代文人墨客的反复渲染,最后终于送给它一个靓丽的雅号:“峨眉天下秀”。
关于峨眉山名称的来历,我翻阅了许多资料,各说不一。但是有三种说法较有代表性。
第一种说法是因为山的形状像蛾的眉骨而得名。任豫的益州记中说:“峨眉在南安县界,两山相对如峨眉。”张华的博物志说:“观此山如初月。······真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第二种说法是以水取名。水经注有“俄水之眉,故名俄眉”之说。俄水即大渡河,绕峨眉山而过,眉是指的支流。大渡河的一条支流从峨眉山而来,因此得名。
第三种说法是以山势取名,“峨”是形容它的高,“眉”是形容它的秀。如同姑娘的蛾眉,秀美无比。其实峨眉山远看像美丽的少女,走近了才知道它心胸之博大,内涵之丰富,身躯之伟岸,体格之刚劲,其性格更像一个奇伟的男子。峨眉山的挺拔峻秀,高大雄伟,是中国其他同类文化含量很高的大山所不能匹比的。泰山、嵩山、华山和两个衡(恒)山,这古老的中华五岳,除了南岳衡山稍显高大外,其他不过是峨眉山的小兄弟。峨眉山不仅仅是高大而已,它不是一座文化荒山,作为文化大山,比起中华五岳来,它过之而无不及,尽管它一直远离中华文化的中心,但是它却在这一隅小角落里,积淀出了厚厚的文化层,其文化积淀的层面之高,与它的伟岸的身躯十分相宜。峨眉山可以说是无壑不秀,无壑不幽,无山不峻,它的那些深沟幽谷为它提供了无比的肚量,使它能够将各种纷呈的文化都容纳进来。这一点,让中国的许多大山、名山都感到困惑不解,在中国的西南的四川的西南的一角,居然出现了这么一座大山。
那么是谁造就了峨眉山的伟岸身躯呢?近现代的地质学家为我们解开了这个玄奥的谜底:峨眉地区几亿年前还是一片泽国水乡,大约距今6千万年左右,强烈地壳运动震撼了峨眉大地,把地下沉积物抬出海面,同时受到挤压变形和断裂的影响,形成一系列的背斜、向斜和断裂组成的复背斜地质构造,东部下降为峨眉平原,西部上升成气势巍峨的峨眉山。地质学家说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壮丽的峨眉山。峨眉山地层从前寒武纪以来,基本上各时代地层均有沉积。峨眉山独特的地质特征,为各种生物的滋生繁衍和雄秀地貌自然景观的形成创造了先决条件。
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景色秀丽,历代名人学士赞辞很多。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佳景概为十景:“金顶祥光、象池夜月、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其实峨眉佳景何止十处?只要各位细心体察,就会看出峨眉山是以“雄、秀、奇、险、幽”的自然风光在祖国名山大川中独树一帜。
【-导游词范文】。
在江油关西北有铁龙关,东南有杲阳关,在往北经过唐家河便是“高出云表的摩天岭”,以下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四川蜀汉江油关导游词,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本站查看。
大家请看我们北面的这座山峰是牛头山,南面的那座是凤翅山,两山对峙,卧虎九岭群峰环绕,四面高山峻岭相对而立,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山间盆地,中间涪江奔腾而过,于天地间挤出了一线之地,为南来北往的行人提供了一条险峻的山间要道,也形成了刀削斧砍的险谷深涧,然而这里却正是西北入川的必经之道—阴平古道。三国时期蜀中贤相诸葛亮有感于汉武帝开凿阴平古道从此进袭蜀国的历史,于是在此驻守重兵把守扼涪江天险为关。说道这里我想大家一定都明白了,这里就是改写中国历史的名关之一—江油关。
在江油关西北有铁龙关,东南有杲阳关,在往北经过唐家河便是“高出云表的摩天岭”,在那里还有雄视川、甘两省的北雄关;从江油关顺涪江河谷南下,有双峰壁立的石门关,由此到江油古县城武都后便出了深山而进入到成都平原,而绵阳、成都也就无险可守了,因此江油关被喻为为是以诸关为屏障的关中之关。
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存亡从谋种程度上说仅系于江油一关,诸葛孔明的过人之处也表现在他对江油关的重视上。在诸葛亮为蜀中丞相的时候,江油关不但深沟高垒、戒备森严,而且他还在摩天岭下无人区设置了上屯、中屯和下屯以为前哨。然而诸葛亮星沉五丈原后,后继的将领蒋琬、姜维、费夷等都认为此地无出川的大道。再加上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均不走此道,因此这里的防务渐渐松弛,不但摩天岭下的上、中、下屯的驻兵被撤,就连江油关本身也形同虚设。
公元263年5月,魏国发二十万大军以事伐蜀,当时的四川由后蜀主刘禅当政。刘禅昏庸无能,违背了诸葛亮的教诲,亲小人而远贤丞,以至于宦官黄皓当道。黄皓迫害忠良,欺上瞒下,就连蜀中大将姜维也为避免宦官的迫害而远走沓中屯田练兵。针对这种情况,魏国的大都督司马昭指定出了这样的伐蜀计划——他封钟会为征西大将军,由他带领十四万大军翻越秦岭,过汉中,从剑门关对蜀国发起总攻。为了防止蜀魏大战展开后姜维领兵东归救国,司马昭派安西大将军邓艾带领三万精兵在沓中地区钳制住姜维。再由雍州刺史诸葛绪领三万兵马驻守阴平桥头。按照司马昭的计划,姜维就算能通过邓艾的层层设防,等他到达阴平桥头的时候也是残兵败将了,绝对过不了这进入四川的必经之地“阴平桥”。
但是姜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蜀中名将,深得诸葛亮的真传。姜维在避过邓艾的层层追杀堵截后,使用调虎离山之计骗过多疑少智的诸葛绪,顺利通过了阴平桥,在剑门关外与征西大将军钟会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邓艾、诸葛绪的失误打乱了司马昭的伐蜀大计,这可是理当按军法处置的重罪,他们都想在今后的战事中立功赎罪。于是诸葛绪带领自己的本部兵马投奔了征西大将军钟会,想在攻打剑门关的战役中立功。但是不幸的是他被钟会当成了马前卒和实验品。在攻打剑门关的战役中不但全军覆没,自己也因为接连的惊吓而精神失常。而邓艾是魏国的一位非常善于作战的名将。他用兵一向以胆大、出奇而闻名。在他进袭江油关,冲其蜀中腹地的计划被准许后,邓艾带兵绕过甘肃天水,翻越高出云表的摩天岭,在八百里无人区行军。由于道路的艰险,加上山区气候变幻无常,以至于很多的魏国士兵和战马失足落下了悬崖,也有很多的士兵由于不适应山区的气候而身染疾病失去了战斗力。邓艾到达摩天岭后,三万精兵只剩下不足万人,所有的战马被杀了当作干粮。摩天岭上的一段道路由于年代久远而造成了塌陷,形成了一个陡峭的山谷。此时邓艾这位年事花甲的老将军可以说是前无进路后是死路。何去何从,是进是退这个抉择摆在了邓艾的面前。邓艾不愧是一个果断的军事家,他在权衡之后,果断的披上毛毡,身先士卒从摩天岭上翻滚而下。邓艾到达摩天岭下的时候,兵士们已经是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了。正在此时,在他们的前方发现了一座蜀军的营帐。邓艾一惊,长叹到:“天亡我也!”然而,在久等无动静后,邓艾亲自上前查看才发现原来这里是一座废弃了的蜀军营帐,在营帐旁立着诸葛亮提的一块石碑,上面写到“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人争衡不久必死!”邓艾不由仰天长叹到诸葛亮真乃神人也!
江油关的守将马邈是一个好色、懒惰、贪生怕死之徒。蜀魏大战展开后,其妻李氏苦劝自己的丈夫厉兵秣马与魏军决一死战,可马邈不但不听从妻子的劝告,而切还从北京招回了一班歌伎,天天花天酒地,夜夜莺歌燕舞。邓艾见江油关形同虚设,于是让一部分士兵化装成为山民混入江油关内,并让士兵收集了很多的牛羊,在天黑以后在每只牛羊的犄角上都绑上火把,从阴平道上赶上赶下,蜀军还以为是魏国的大军抵达。半夜时分,关内关外一起发动攻势,一时间江油关内金戈铁马,战火连绵,而此时的马邈却在还沉醉在温柔香里。邓艾攻破江油关,马邈衣冠不整就跪在了邓艾的脚下做了一名降将。其妻李氏自问无颜面对国家和祖先,对不起蜀中的万千人民,悲恨难当,于是咬破自己的中指写下了一封血书:“错不该生成女儿身,悔不该嫁与无义人,悲愤铸成千古恨,一丈白绫伴忠魂!”然后口衔血书自缢身亡。短短数语勾画出了一个胸怀大志,才学出众的刚烈女子的形象,并凝聚了李夫人的悔与恨、悲与忿,并显露出李夫人卓越的才识和胆志!邓艾攻取江油关以后厚葬了李夫人于牛头山下。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四川时在李夫人的墓前挽联一首:勋烈迥殊沟赎亮,幽光与共日月长。
在“金沙铺地”左侧面,有一组由近百个水池组成的进然有序、错落有致的池群。
整个湖群有的石山矗立,有的茅草拂水,有的杂树丛生,有的水柳倒垂,充满着诗情画意,俨然天设地造的奇特盆景,每一个都有独立的灵魂,每一个都有满怀的恋情。他们相互依偎、拥抱,拥抱出的这一片绮丽的景观,使园艺师们也叹为观止。
四川景区导游词篇十五
各位游客朋友,欢迎大家来乐山市旅游观光。古时候乐山因盛产香味独特的海棠,故有“海棠香国”之誉。青山绿水与寺庙园林融为一体是乐山景观的最大特色。乐山市峨眉山景区包括乐山大佛景区和峨眉山景区两大部分。乐山最负盛名的是世界第一大佛一:乐山大佛。这尊由八世纪唐朝海通和尚发起修凿的弥勒石刻坐佛,历时90年才修凿而成。它面对三江,雄峙千载,阅尽人间沧桑。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那雄浑伟岸的躯体与青青凌云山、迢迢岷江水交相辉映,成为乐山的标志。1996年12月,乐山大佛——峨眉山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四个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之120xx年,乐山大佛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各位游客朋友,乐山大佛景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旁,濒临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大佛开凿于唐代时期(公元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历时约90年。大佛两侧断崖和登山道上,有许多石龛造像,多是盛唐作品。凌云寺右灵宝峰上,现存一座砖塔,塔高十三层,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寺左江中一孤峰卓立,名乌尤,即秦时所凿乐山离堆,上有唐创建乌尤寺,以及相传汉郭舍人注《尔雅》处。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型卧佛景观等组成,面积约8平方千米,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遂的风景旅游胜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
各位游客朋友,据《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记载,“乐山大佛”的真实官方名称应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乐山大佛”之名是后依据地名所取。“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佛体态勻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十三层楼阁覆盖,时称“大佛阁”。“大佛阁”,宋时称“天宁阁”,可惜毁于明末战乱,被张献忠的起义军焚毁。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可看到几十处孔穴,那是当年建造楼阁时,安置梁柱的地方。而今日,梁柱早已被拆除,而雄壮的大佛仍巍然屹立着。
各位游客朋友,乐山大佛设计非常巧妙。首先是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衣纹皱褶有排水沟;正胸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其次是沿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2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第三是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银灰装饰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各位游客朋友,与乐山大佛相依而存的有著名寺院凌云寺。凌云寺规模颇大,大佛就凿于离寺不远的崖上。从这里可以沿一条凿于悬崖边上的陡直小路,下到大佛的脚边,在此凭栏看佛,可以仔细观赏大佛头部各个部位的细微之处。因为大佛凿于凌云寺前,所以大佛也就称为凌云大佛。而凌云寺也因有了这尊大佛,而被人们称为大佛寺。凌云山有了大佛,山更出名,大佛在凌云山上,山更增色。
凌云寺建于唐代,位于大佛头部的右后方,俗称大佛寺。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凿佛像时,寺宇又有扩建。唐建凌云寺,毁于元顺帝战乱,明代进行了两次较大修复,明末又经毁。现存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以后又经多次修葺。寺门正中匾上苏东坡书“凌云禅院”四字。
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等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厂于1930年新建,结构和外形为近代建筑风格,楼下新辟“海师堂”,塑有大佛发起建造者海通法师以及继任建造者章仇兼琼、韦皋的全身像,以此寄托后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各位游客朋友,乐山大佛景区的游览就要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的合作,接下来我们要驱车前往峨眉山景区游览。
四川景区导游词篇十六
贡嘎山景区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康定、九龙三县境内,以贡嘎山为中心,由海螺沟、木格错、五须海、贡嘎南坡等景区组成,面积1万平方公里。贡嘎主峰海拔7556米,誉为“蜀山之王”,是四川省内第一高峰。
山体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地处东经101.8°,北纬29.6°,在四川省康定、泸定、石棉、九龙四县之间。
贡嘎山地区地质构造活动频繁,产生了许多褶皱和断裂。随着山体的抬升,河流东西两坡形成高差近5000米的峡谷。贡嘎山主峰有四条主山脊:西北山脊、东北山脊、西南山脊、东南山脊。由于该地区岩层以花岗岩为主,加上长期冰蚀作用,狭窄的山脊犹如倾斜的刀刃,坡壁陡峭,岩石裸露,坡度多大于70度。贡嘎山地区又是横断山系中高峰集中区,在其附近聚集了20余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山区约有冰川45条,面积达290平方公里,主要以山谷冰川为主,悬冰川和冰斗冰川也有分布,长度达10公里以上的冰川有5条,最长的海螺沟冰川,是我国著名的冰川公园,拥有一切冰川奇观。其中的大冰瀑布高宽均达1000米以上,尤为壮观。由于气候的影响,贡嘎山冰川活动剧烈,冰川末端最低伸到海拔2600米处。在雪线以下,山谷和山坡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森林中植物种类繁多,有珍稀植物40余种。同时,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在这里生活着400余种高山动物和森林动物。山中活动性断裂带上还分布有多处温泉,并建有各种旅游服务设施。
仙居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早在4000-7000年前,就有人在这块土地生息繁衍,据考古发现,下汤新石器遗址与河姆渡、良渚文化的遗址相比毫不逊色,相继显露了中华早期文明曙光。据下汤遗址考证,距今6-7千年前,在永安溪中下游西部的河谷平原上,就已聚居着仙居人的祖先——瓯越族人。在东晋穆帝永和3年,仙居立县,名乐安。隋、唐间几经废置,五代后唐于成五年,因治理盂溪水患乐安县改名永安县。人们以此希望永保平安。仙居建县于公元347年,北宋景德四年(10),宋真宗赵恒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下诏命名为仙居,意为“仙人居住的地方”。立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境内有距今约7000多年新石器时代的下汤原始社会村落遗址。)。
仙居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县,全县总面积为1992平方公里。行政区划:7镇10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722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46.1万,常住人口36.77万人,常住人口密度为185人/平方公里。汉族约占99%,土著少数民族有畲族等。
仙居山川叠翠,风光旖旎,以其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文化史迹遍布全境。地上地下文物资源丰富,现有省级文保单位5处,县级文保单位26处,现已收藏文物器件多件。有朱熹讲学过的桐江书院;还有高迁古民居及宋窑遗址等。宋张君房的《云笈签》天宫地府图中,把括苍洞、麻姑洞、丹霞洞分别列为道家第十洞天、第二十八小洞天、第十福地。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兴建的石头禅院(今名大兴寺)为台州第一个寺院,寺外有现存世界上最大的晋代摩崖石刻“佛”字。历代人才辈出,唐代著名诗人项斯,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历代流传逢人“说项”经典佳话。宋代名臣吴芾敢直谏秦桧卖国专权,遭贬后,著《湖山集》被收于《四库全书》。元代著名鉴藏家柯九思,深得元文宗赏识,在元代艺术史和鉴藏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明代吴时来敢直谏严嵩,颇有政声。晚唐有著名诗人项斯;宋代食用菌专家陈仁玉写下了世界第一部《菌谱》;为世界最早的食用菌专著。元代大画家奎章阁监书博士柯九思善诗文、工书画,时人称为“三绝”;现代出了玻璃雕花大师吴子熊、书法家徐子久等。
仙居长期的民间文化活动,如卷地龙、长板龙、跳跳马、叠罗汉,以及各类民歌小调久传不衰。近年挖掘、整修、创新的有:长板龙灯、“退弹虾”、长旗灯、水口山卷地龙、五狮挪球,参加台州市民间艺术大赛获金奖、银奖殊荣;仙居无骨针刺花灯,参加全国民间艺术博览会获金奖,并被专家们称为“中华瑰宝”、“中华第一灯”。6月文化部授牌仙居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针刺无骨花灯)”。有填补中国东南空白、具有重大考究价值的春秋时期广度古越族文字和汉代朱溪岩画;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照明路灯——石柱灯;有至今尚未破译的国内八大奇文之一的蝌蚪文;皤滩古镇更是一个罕见的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致,保存完整,有“江南第一古镇”、“华东第一古街(龙型)”、“中国唐宋元明清时代的民俗民居活标本”之称。景星风景区于9月14日对外开放。总投资3000多万元开发的景星岩风景区205月17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位于仙居城西27公里处,总而积27.3平方公里,海拔742米,与神仙居景区相邻。景星岩整座山体南北长而东西狭,首尾昂起,象一艘巨型的大轮船停泊于此,两台高速电梯将您直送景区鬼斧神功的奇峰峭壁,使得仙台鹿颈亭、响铃岩、神龟探月等景点更加维妙维肖,绮丽如画的翠竹秀林构成了这里奇特景观。景星岩景区不仅自然景观秀丽,同时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景观及灿烂的历史文化,唐代以来就有宏大的净居寺,全国罕见的和尚圆寂塔,集日月星辰之灵气的风水宝地读书堂等名胜古迹源远流长。开发后的景星岩建有全世界高山上最长的望月长廊(2廊5廊8廊米),典雅幽静的望月楼、梦月楼、奔月楼(客房),古色古香的醉月楼(餐厅),另有诗意的休闲中心,风情无限的颂月场(娱乐),景星岩景区是旅游、休闲、度假、会议的最佳去处。
高速电梯:登景星岩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一是乘观光电梯直达山顶;二是步行从十八盘上山。今天我们选择的是乘电梯上山。这台高速观光电梯从竖井式的山洞中起降,下半部隐入洞中,上半部凌空突现,只需要45秒就可将您送达128米高的山坡。当您登上山顶,古人那”可上九天揽月“的情思梦想即可缩短时空距离,星移斗转,定能激起您的美好遐思。这座海拔742米的山体,横空出世、鹤立众山,总面积27。3平方公里,具有典型的流纹岩地貌特征,历来就是仙居著名的旅游胜地。”景星望月“,人们登高赏月如遇晴朗天际,但见皓月当空,横卧苍穹,旁有铜镜般似的映月池将天上明月倒映水面,山风吹来,碧波轻泛涟漪,水天一色,令人吧为观止,从古到今一直吸引众多游人前来赏月。
飞马迎客:山顶到了,下了电梯,先来欣赏远景,站在望月长廊的一侧,远眺对面山势,只见一匹展翅欲飞的骏马正向我们奔来,这就是景星岩作景之一的”飞马迎客“,对各位的到来,这匹马正扑腾着双翅,表示热忱的欢迎。游客们我们景星岩风景名胜区建设完工,正式迎客是在二00二年九月十四日,这一年是家历壬午年,即十二生肖中马年,于是”飞马迎客"就有了双重意义。
各位团友,吼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绍兴城东12公里处的皋埠镇,是绍兴的一个著名的石文化园林景观,它由吼山核心景区和宋六陵景区组成。
吼山门口萧墙上的壁画,是古越文明的图腾,是古越石文化发源地的写照和缩影,看那粗犷、朴实的线条,让我们感受到久远的古越民族的生生息息。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吼山胜境”四个字,是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的。我们的“吼山胜境游”就从这里开始。整个游程需要120分钟,现在请大家随我入园。
这上面的亭子叫试剑亭,边上有一块试剑石。春秋时期,当时最为著名的铸剑人欧冶子,就在离此处不远的日铸岭为越王勾践铸成“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五把宝剑。据传有一天,越王勾践来这里选犬准备去猎南山白鹿,进献给吴王夫差。欧冶子知道这个消息后,把铸好的五把宝剑中最后一把送了过来,此剑能“风吹断发、削石如泥”。勾践是一个击剑行家,看到宝剑心中大喜,随手舞了起来,为了一试宝剑的锋芒,竟举剑劈向巨石,只听“嚯”的一声,巨石裂为两半,勾践不禁大喊一声“巨阙”,于是此宝剑就得名为“巨阙”。这试剑石成了吼山门口的一大胜迹。
这里是“越宫神犬”景观。现在有一个问题,请大家猜猜看,这座山为什么叫吼山?七条狗以北斗七星星座之象,围着一条大神犬,其状似在大声吼叫。“越宫”是越国王城的称为,明朝时,大文学家袁宏道来吼山时,就把这里疑为越王城。吼山的来历,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整座山势似一条卧狗,故名狗山,日久转音便成“吼山”;第二种说法与位置有关,因为此山是会稽山脉中最北的一座小山,它的南面是会稽群山,干岩竞秀,连绵不断;而它的北面则是水乡田园,一望无际,一直延伸到钱塘江边,这样看起来,诸山皆朝向此山。“吼”、“嚯”近音,为互致问候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与佛教有关,狮子在佛教中有无畏狮子吼的说法,而边上的曹山有青狮白象同处一山,青狮状如大吼,所以此山称为吼山。不管吼山之名出于何种说法,但主要的出典来源于越王勾践曾在此养狗,从而得名。因此我们可以遥想当年满山遍野皆是警觉的猎鹿之狗。而此地的许多山石,又确实显露出形态各异的狗的形象。这里有几条狗?请大家找一找,对!这里有五条并排的狗,我们称它为“五犬迎宾”,它们热情地欢迎各位的光临。吼山的石狗数不清。到目前为此,还没有全部寻找和统计出来,希望大家细心找一找。您在这座山中能找出多少狗?如果您找到我们没有发现过的狗,您将会得到一份精美的礼品。当年越王勾践在此养狗猎鹿,而石匠来此山采石后,又留下许多石狗,整座山势又似一条卧狗。这样吼山就成了一大奇迹,一大谜。
这里就叫曹山,山不高却名声显赫,因为这里曾经是历代众多名人仰慕的地方。陆游、徐文长、袁宏道、郑板桥、李慈铭、蔡元培、鲁迅等都来过这里。明代文人陶望龄在这山上曾筑有石篑山房,在此居住读书。还有被称为小品文鼻祖的明代文学家张岱在这里著书立说。曹山有“江南小桂林”之称,又是难得的风水宝地,青狮白象同落一山,狮肖其首,象状其鼻。我们在此位置上,便可看到青狮与白象。这水池,我们当地人称为水石宕,是千年采石而形成,如果把池水抽干,我们能看到像龙游石窟一样的奇迹。在古代,吼山寺庵鼎盛时期,张岱的外公陶允嘉把这水石宕改名为“放生池”,善男信女将活鱼虾投放入池,可谓成千上万。由于池水深几十米,所以池中的鱼越来越大。张岱在他的著作中就描述过当时的情景。他说:他小时候跟母亲到吼山做佛事,用竹箩装了四只西瓜,浸入池内,一会儿一条大鱼冲出水面,顶翻三只小船,一口气吞没了四只西瓜。放生池内备有乌篷船,坐船走水路可以直达桃园景区和云石景区。在船上悠游,另有一番情趣,能把多幅古代名家题刻看得更清晰,产生游目骋怀的感觉;还能领略我们这里“江南武陵源”粗犷、凝重的独特风采。坐船的客人请下船,其余的客人跟我走,我们在桃园景区会合。
这里是桃园景区。吼山的桃园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开创的,并引种桃中珍品蟠桃,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整个桃园,面积20多公顷,有桃树品种30余个,主要有花桃、一点红、大红桃、夏白桃和蟠桃等。欢迎各位客人春季前来观赏漫山绯红的桃花,夏季即可品尝桃子的美味。
上面两块奇特的石头,一块叫云石,一块叫棋盘石,这两块石头历来是吼山的主石景。清朝《康熙会稽县志》里记载的吼山八大景,首景就是“犬亭云石”。云石上粗下细,上顶飘逸的巨石一块,似云朵从天外飞来,故称云石。云石又名火炬石,永不熄灭的火炬象征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坚忍不拔的精神,它激励着越乡人民生生不息和无往而不胜的气概。棋盘石崔嵬离奇,相传有两位仙人乘黄鹤经此,被景色所迷,在石上对弈,且石形又酷似棋盘,所以棋盘石之名沿袭至今。
明代文坛公安派首领袁宏道,来此看望隐居读书的友人陶望龄,看了这里的石景,写了《吼山观石壁》一首诗,对两块奇石的来历和险峻作了这样的描绘:“知不是天造,良工匠意成。千年云气老,七日浑沌生。精祟虚无出,猿猱叹息行。道旁应借问,恐是越王城。”清代诗人平度也写有《吼山云石》一首:“狮子林开峭壁前,吼来惊倒野狐禅。盘陀削就凝双碧,仿佛飞云落九天。”既写到对云石形态的赞美,又描述了这里曾经有过寺庙。这一口井称为“云泉”,泉虽小,但它终年保持水位不变,水味甘甜,据说喝了云泉水,能让读书人聪颖进取。当年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皋埠镇的小皋埠村亲戚家里住过半年,因此常来吼山,都说他非常喜欢喝这里的泉水。这棋盘石下的大棋盘也是江南绝无仅有,国内罕见,每枚棋子有44公斤重。你们不妨试一下。这云石底部的空地,原有一座小庵,称为“万寂庵”。
四川景区导游词篇十七
尊敬的游客们: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导游,我叫闫xx,你们叫我闫导就可以啦!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九寨沟这里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大家就跟我来听我介绍吧!
大家抬头请看,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再看!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了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这种气势蔚为壮观!
继续向纵深行进,这时你已经来到了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的地方。也许,眼前正有一只体态粗壮的金丝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树上,眨巴着眼睛向你窥视呢!也许,会有一群善于奔跑的的羚羊突然窜出来,还没等你看清楚它们又消失在前方的丛林中;也许,你还会看见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咀嚼鲜嫩的竹叶;也许,你还会看见一一只行动敏捷的小熊猫从山坡抛下谷底对着湖面美滋滋的照镜子呢!哈哈!
好!游客们!您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请大家不要随便扔垃圾,要保护环境哟!
2、为了大家的安全请大家不要去危险的地方做游戏!
3、大家不要单独一个人去欣赏风景,不要在瀑布中穿越!
请你们自由的欣赏和游览九寨沟的每一个地方,但是一定要按时在这里集合,最后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
四川景区导游词篇十八
各位游客:
你们好!
我叫顾xx!你们就叫我小顾好了。今天,就让我来向你们介绍美丽的九寨沟吧!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一定更想去看看九寨沟的美景了吧!好!那我们就先去看熊猫海吧!你们看!那有一大片竹林!嗯,我先问问你们一个问题吧!你们知道熊猫海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吗?哈!也许你们都觉得是因为这儿有许多熊猫吧!我想说,它并不是因为熊猫多而得名的,而是因为它叫熊猫海。它叫熊猫海的原因是:过去熊猫们喜欢在这儿游泳、喝水、嬉戏。熊猫海的水十分清澈,清得连湖底的沙石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好了,现在天色已晚,已经4:30分了,给大家自由活动1个半小时时间,6点我们准时集合!在游玩途中,请大家注意安全。我的讲解结束了。
祝大家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