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景区导游词(通用20篇)
商榷是对观点和理论进行辩论和讨论的过程,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和拓宽思维。如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关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热门总结范文,欢迎参考借鉴。
武夷山景区导游词篇一
大家好!欢迎你们到武夷山来旅游,我是你们的小导游,你们可以叫我小郑。今天就由我带大家去游览武夷山。
首先我先给大家讲一讲武夷山的概况: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武夷山市南部,方圆七十平方公里,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在世界景观中独树一帜。武夷山山不高,有高山之气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碧水丹江之中,拥有“三三”、“六六”、“九九”之胜:“三三”指的是碧绿清澈的九曲溪;“六六”指的是千姿百态、夹岸森列的三十六峰;“九九”指的是气魄雄伟的九十九岩。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天游峰景点,请朋友们排好队,跟我一起上山,我们边走边讲。
“天游峰海拔四百零八米,相对高度二百十八米,它是一条由北向南延伸的岩脊,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削崖耸起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每当雨后乍睛,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站在一览台上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邀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游客朋友们,现已到达山顶,请大家歇息一会,半小时以后集合,下一站就是划竹排。
文档为doc格式。
武夷山景区导游词篇二
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导游人员,时常会需要准备好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进行实地口语导游的基础和前提。那么什么样的导游词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福建武夷山天游峰景区导游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堵墙就是武夷精舍遗址。武夷精舍是宋淳熙十年(1183年),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亲自擘划、营建的书院。据董天工的《武夷山志》记载:武夷精舍是当时武夷山的一大建筑,人称武夷之巨观。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和铁笛亭等建筑。四方来者,莫不叹其佳胜。朱熹在武夷精舍著书立说,倡道讲学达十年之久,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因此他创办的武夷精舍备爱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历代都曾加以葺治、增广。南宋末期,经扩建后的武夷精舍,改名为“紫阳书院”,由官府拨给公田以供养学者。随后又设置“山长”这个教职,来主持教事。元初,改山长为“教授”。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武夷精舍毁于兵灾。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熹八世孙朱洵、朱澍出资重建后,又改称“朱文公祠”,崇祀朱熹。清康熙年间,赐予“学达性天”匾额,再度大兴土木加以修葺。至今残留的精舍遗址,则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08年,闽浙总督常见罗满保“捐俸倡修”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从武夷精舍前行数百米,在接笋峰西壁岩下,有因峰岩崩塌形成的大小岩洞10余处。每当冬春二季的早晚,从洞穴里常常会冒出一缕缕淡淡的云雾,在峰石之间轻轻游荡,时而聚集一团,时而又飘散开来,舒卷自如,变幻莫测,故此地名为“云窝”。云窝四周环绕着响声岩、丹炉岩、仙迹岩、天柱峰、更衣台、晒布岩、天游峰、苍屏峰、接笋峰等。过问樵台,前面大家看见的这个石门,就是叔圭精舍旧址。门额上“叔圭精舍”四字清晰可见。叔圭、姓江名贽,北宋人,官举孝廉。这里原有一座考究的古建筑,是清初为纪念江贽而建造的,现仅存这道石门。过叔圭精舍石门,但觉豁然开朗。左边这个濒临九曲溪巡的亭子叫石沼青莲亭。右边这座山峰是隐屏峰,依附于隐屏峰,峰腰横列三痕,仿佛折断又连接在一起的山峰,叫接笋峰。隐屏峰下的这座亭叫水月亭。据说月明星稀夜晚在亭中把酒赏月,可风到四个月亮。请各位朋友猜猜看,有哪四个月亮?(天上一个,水中一个,杯中一个,还有心中一个)。云窝中间这块漆黑巨石,大家看,像不像一头伏卧的大象,俗称铁象岩。铁象岩中间裂开一罅,人穿行于其中,但觉天光如线。为区别溪南灵岩一线天,故称它为“小一线天”。云窝以铁象岩为界,分上、下云窝。云窝巨石倚立,背岩临水,地处武夷山精华地带,为武夷首胜之区。这里历来是古代文人墨客、名宦隐潜居养心之所。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兵部侍郎陈省曾在上下云窝间,兴建“幼溪草庐”,计有宾云堂、栖云阁、巢云楼、生云台、迟云亭等10余处亭、台、楼、阁,极为富丽堂皇。可惜这些建筑早已废圯,岩壁间留下的些许摩崖题刻,还能让人依稀记起昔日的繁华。关于幼溪草堂和武夷精舍,还留下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陈省在云窝构筑幼溪草庐时,朱熹当年营建的紫阳书院十分破旧。一边是优雅的环境,精美的建筑;一边是年久失修,即将坍废的书院。一士人见此情景,便题诗于壁:“紫阳书院对清波,破壁残碑半女笋。颇爱隔邻亭榭胜,画栏朱拱是云窝。”陈省见诗笑曰:这分明是激我乎。即日捐资雇工,大兴土木,将紫阳书院修复一新。
铁象岩左边这座山峰,就是我们在竹筏上看至的晒布,请大家注意看,在晒布岩的岩壁中间有斑痕像人的手掌,长度超过一丈的有数十行,相传这是仙人留下的,故晒布岩又称“仙掌峰”。晒布岩由于流水长年冲刷的结果,岩壁上布满了数以百道直溜溜的流水轨迹。每当西斜的阳光照到壁上,更见得条缕分明。俯视溪中,但见影浸水底,随波晃漾,恍如无数条流动的黑蛇白蛇,从溪底直往下窜。若逢雨天,雨水从岩顶顺着直溜溜的轨迹飞泻直下,仿佛素练悬而未决天,万千银龙飞舞,堪称奇景。关于晒布岩和仙掌峰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相传很早以前,天宫的织女每天都背着锦囊,唱着歌儿去采集五彩云锦。这些云锦配上一缕缕金丝银线,织成一匹匹绫罗绸缎,献给王母娘娘。一天清晨,负责运送的挑担的挑担大脚仙,挑着织女织好的一担帛锦,踏着云路途经武夷山云窝时,不经意往下一看,顿时被“碧水丹山”的奇景迷住了。他便放下锦担去游玩。等他听到天宫的鼓声时,才想起锦担,一看,糟啦,绫罗绸缎已被打湿了,他怕王母娘娘责怪,于是,就把一匹匹的帛锦抖开,晒在大岩壁上;可是锦缎太长,一直垂到六曲溪边,皱巴巴的不平整,他又扯又拉,直到把一担绫缎抚的平平整整。几番辛劳,大脚仙已困顿不堪,寻到一阴凉处便呼呼大睡。一常见醒来,日头已经西斜。他起身一瞧,眼前一片金辉,光芒四射。原来这是绫缎在阳光下熠熠闪亮,衬得碧水丹山更加旖旎。大脚仙用手一摸,岩壁上烫热炙人,他慌了,急忙去收布。然而,那一条条绫缎已熔进了光滑的石壁中,连大脚仙按布的仙掌也永远嵌进了岩壁上。“如今石上留仙掌,十指青葱积绿苔。”说的就是仙掌峰的景致。
请大家注意看,前面这块壁上刻有“伏虎”二字。题刻的作者系幼溪草庐的主人陈省。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陈省因与宰相张居正政见不一而受到排挤。皇上虽数赐,但他仍然辞职荣归入闽。深厚感情感怀才不遇,卜筑武夷山中。适云窝有一岩石状如蹲虎,便勒石“伏虎”二字,意在他如一只蹲伏在武夷山中的老虎,企盼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再展宏图。伏虎岩右边这一竹丛,就是郭沫若先生在游武夷诗中提到的方竹。这种竹看似圆,摸去却是四方的,十分奇特。不信,大家可以来摸摸。从伏虎岩前的石径登上,便可看到一道石门,门额上刻有“峥嵘深锁”四字。进石门,眼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这就是素有产茶“甲于武夷”之称的茶洞。从洞中放眼眺望接笋峰、隐屏峰、清隐岩、天游峰、仙掌峰,以及远在三曲的.仙游岩,峭壁耸立的危崖,就象一堵堵高大的城墙,把它团团围住,唯一的通道,就是西边的一条岩罅。人在面积不过六七亩的洞中,有如陷入井底一样,抬头仰视,仅见青天一围。正如徐霞客在《武夷山游记》中写道:“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矫也。”所以,历代都有文人墨客在洞内卜筑隐居,如宋刘衡的小隐居,明李钟鼎的煮霞居,清董茂勋的留云书屋等。如今这些古老的建筑,大都不见踪迹,唯猖狂留下的董茂勋留云书屋的旧址。茶洞最北面这个潭,称“仙浴潭”,从天游峰奇峰跌落下来的雪花泉就汇集在这里。相传该潭曾有仙女在此沐浴,故名。大家请看,南面这条通往隐屏峰的石径,在距我们所处位置的十余米处,有一石门,门额上刻有“留云书屋”四字,这就是董茂勋卜筑的留云书屋的旧址。二百多年前,《武夷山志》作者攻天工就是在其父董茂勋留云书屋中完成了二十四卷《武夷山志》的编工作,为武夷山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穿石门,过“鸡胸”、“龙脊”,可见岩壁上有“仙凡界”题刻,意思是这里是人间与仙境的分界线,只有有胆有识敢过武夷山险径——“鸡胸”、“龙脊”的人,才能步入顶峰仙境。立于峰尖这座亭叫“仙弈亭”。再往上攀登数十米,便到隐屏峰顶。峰顶原有清真道院,建于明万历三年(1577年),今废。自巅南下,半壁有洞,名“南溟靖”。明道人刘端阳藏蜕于此,至今仍有石冢蜃坛。各位朋友,请大家做好登山准备,现在我们开始攀登天游峰。从茶洞到天游峰一览台共有八百多级石阶,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边登边数,看谁数的数字最精确。
现在我们终于登上了天游峰一览台,大家一路辛苦了。根据刚才大家报来的数字看,张先生、李先生数得最为精确,共有石阶826级,谢谢大家的合作。天游泳池峰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高耸群峰之上。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站在一览台上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邀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一览台位于景区中心,是一处绝好的武夷山水观赏台。随着时序流转,在这里可以观赏到日出、云雾、佛光、夕阳、明月等天游五绝,从一览台上赁栏远眺,但见群峰点点,西望那座山峰就是八曲的三教峰,东望这卒山峰是一曲的大王峰。俯瞰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从一览台前行,眼前座宫观式的建筑,就是天游观。观后的妙高台上,大家看到的这棵挂有古树名木牌子的树,就是罕见的红豆树。每当成熟季节,山风轻拂,豆荚就纷纷撒落在地,滚出殷红的豆粒,晶莹闪亮,鲜艳可爱。
唐朝诗人王维有诗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但愿大家能在树下多找出几粒带回家中,成为武夷山之得的美好纪念。红豆树旁的这条涧称胡麻涧。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记得余处。其中最大这一幅“第一山”,系道光壬辰冬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题写。意思是说天游峰即是“武夷第一胜地”,那么,理应号称“第一山”。也有人解释说,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列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天下第一。因此,他所占居的名山,就应该是天下“第一山”。欣赏完摩崖石刻,登上崎岖丘,前面这座牌坊就是中正公园牌坊,原来牌坊上镌刻有“中正公园”四字,“文革”期间被敲掉,现有关部门正总任务恢复这一景观。
各位朋友,天游峰游览到此结束。请大家歇息一下,下一站桃源洞。
武夷山景区导游词篇三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小溪叫“章堂涧”。章堂涧是武夷山景区北部最长的一长山涧。它源于章节堂岩,与流香涧合流后,向东穿出霞滨峡口,汇入崇阳溪,长约7.5公里。
从霞滨峡口,沿章堂涧向西得约里许,请大家顺我手指的方向看,在雄峙如城的丹霞嶂半壁有几个互相毗连的岩洞,洞中有几幢小木楼就崖构架,或藏于洞内,或濒临崖畔,上下悬梯,左右环栏。从下望去,俨然一幢空中楼阁。据《崇安县志》记载:这此空中楼阁是清咸丰年间,崇安县的土豪劣绅为躲避太平军而雇人营造的。丹霞嶂岩洞,上倚危崖,下临深渊,地势十分险要,乍看似乎无路可攀。但只要从山后绕道火焰峰而上丹霞峰顶,尔后从山顶的岩洞口顺梯而下,便可到达其中。看了半天,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明明是建天悬崖峭壁间的县楼,为什么又叫天车架呢?这是因为当时施工为节省时间,所用的施工材料都是从岩底直接吊上去的。大家看到没有,县架在洞外的那几根杉木,便是当时安装天车——一种起重机械的架子。因而当地人称这一景为“天车架”。
从天车架向前行约数百米,大家看到的这座形似雄鹰的巨岩,称鹰嘴岩。鹰嘴岩光秃秃的岩顶,东端向前突出,尖曲如喙。奇特的是,钩形的“鹰嘴”上竟然生长着一株干虬的古老刺柏,给鹰嘴增添了几分飘逸,几许神采。从岩顶直削而下的岩壁,缜润莹洁,白里透红,而微微拱起的岩脊,却是一片苍黑,隐隐约约地现出一条条裂纹,犹如丰满的羽翼。从我们所处的这个角度望去,只见它兀立峰巅,翘首蓝天,势欲振翅高翔,搏击苍穹。古人有诗道:“雄鹰独立健无伦,锐喙昂头实逼真。岂是神山压凡鸟,欲君奋击绝嚣尘。”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鹰嘴岩的神姿。
继续前行,过慧苑寺前石桥,左折入流香涧。流香涧原名倒水坑,位于天心岩北麓。说来十分奇怪,武夷山风景区的的所有溪泉涧水,均是自西向东,奔向峡口,汇入崇阳溪。唯独这条山涧,自三仰峰北谷发源后,流抛势趋向西北,倒流回山,故名。倒水坑两旁,青藤垂蔓、山蕙、石蒲、兰花丛生。“坠叶浮深涧,飞花逐急湍”。一路走去,淙淙的流水与飞花相随不舍,一缕缕淡淡的幽香,时时扑鼻而来。明朝诗人徐熥游历此地,不忍离去,遂将涧改名为“流香涧”。涧中有一巷谷,两旁危岩矗立,水流其间,仅容一人往来。夏日处身其间,凉爽无比,因此名为清凉峡。出清凉峡一远,便可看到一座黑乎乎的山峰顶上,耸立着一块向前倾斜的巨石,就像一农夫斜戴着一顶斗笠。相传这块巨石是从远方飞来,故名飞来峰。绕过飞来峰,大家看到这座昂然直上,拔地擎天的山峰叫“玉柱峰”。
从玉柱峰前行至九龙窠。九龙窠是一个幽奇深邃的峡谷,九认嶙峋的山峰,犹如九条腾空而起的游龙。峡谷里巨石错落,细泉潺流,到处布满了丛丛簇簇的茶树,真是满谷春色,一派生机,不愧是“茶的王国”。在九龙窠最后一窠岩壁间,不一用石块垒成的盆景似的茶园,上面生长着几丛茶树,它就是闻名于世的“茶中之王”——大红袍。大红袍之所以能够获得茶中之王的誉称,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大家请看,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水自罅滴落。而随水流落的还有苔藓等有机物,因而这块土壤较它处润泽肥沃。且两面三刀旁岩壁直立,日照不常,气温变化不大。再加之茶农平时精心管理,采制加工时,一定要选技术最好的茶师来主持,使用的也是特别的器具。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自然就使大红袍的成茶具有独到的品质和卓著的药效。经茶师评定,大红袍冲至九次,尚不脱原茶之真味——桂花香,而其它名茶,冲至七次,味就极淡。从而夺得了“茶中之王”的桂冠,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关于大红袍茶树名的由来,民间传说很多,有的说天心庙的老方丈,用生长在九龙窠的神茶治好了一位进京赶考举子的病,后来举子得中状元,为感谢神茶救命之恩,回到武夷山,脱下身上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后人便给茶树取名为“大红袍”。也有的说某朝一位皇太后患病,终日肚疼鼓胀,卧病不起,请遍天下的名医,用尽了灵丹妙药,都不见效。后天心庙的老方丈敬献九龙窠神茶一盒,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帝便命大臣带上一件大红袍,代他前往武夷山九龙窠谢恩。大臣到时,便将大红袍牛披在茶树上,并将茶树取名为“大红袍”。但更多的人认为大红袍茶树是因为早春时节,叶牙勃发满树艳红。远望宛如一件件大红袍覆盖树冠而得名。大红袍茶树仅有四株,来武夷的旅游者,无不想一睹大红袍茶树为快。目前,武夷山市有关部门,已开辟“大红袍之旅”线路,受到了中外游客的好评。
从九龙窠前行里许,大家等到看的这座山岩叫天心岩。岩下这座寺庙就是武夷山现存的最大寺院——永乐禅寺[图]。据董天《武夷山志》记载:永乐禅寺的前身,称山心永乐庵。“山心”指其地理位置而言,因名刹座落于方圆70平方公里的武夷山景区中心,故名,明嘉靖七年(1528年),道士韩洞虚加以重建,改名天心庙。清康熙年间,武夷山章堂岩铁华国师的弟子果因和沿重光了这一宗教名构,改称天心永乐禅寺。此时的“天心”之寓意又进一步得到禅理的抒发。蕴藏着禅语“天心明月”和佛教徒所向往的“极乐世界”的无穷寓意。重建后永乐禅寺,南北长170米,东西宽150米,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古刹四周古木参天,篁竹蔽邃,鸟鸣蝉噪,意境深;步入寺内,香烟燎绕,梵音清越,恍如游仙。永乐禅寺鼎盛于清朝之际,有僧徒百余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有关部门以已决定修复永乐禅寺。目前大雄宝殿修建工程正在进行,并在通往禅寺的山径旁,依崖新凿了一座弥勒佛岩雕,高19米,宽13米,佛像岩后的巨形“佛”字[图],是清康熙皇帝的亲笔字,字高11米,宽9米,计99平方米,取“九九吉利”之意。
位于天心岩东面的杜辖岩,又称杜葛岩[图]。相传早先有杜氏、葛氏两位女子隐于此地,以人名岩,随称杜葛岩。明万历初年,司丞呈中立于此结庐静修时,易“葛”为“辖”,改为杜辖岩,取其岩壁周遭若城郭,扁国邃,仅开一窦,不容车马往来的意思。杜辖四周,群峰雄峙,修篁环抱,宛如一座森严壁垒的城堡。但在岩内却隐匿着两个不同风貌的洞穴。从巨石垒叠的石门跨入,但见悬崖千韧,嵌空而出,覆盖着一块小小的谷地,风雨不侵。谷地里建有一幢小楼和栽有几株桃树,一泓清澈的泉水从楼旁流过,环境幽雅,纤尘不染,这是下洞,名为会仙洞。从下洞蹑石磴而上,一路竹树掩径,流泉潺潺。岩上,在石几、石凳和石棋盘,错落在一个穹然上覆的岩穴间,这是上洞,名小有洞。下洞平衍而幽深,上洞峻绝而轩朗,一上一下,景色迥异。从杜辖岩上极目远望,香炉峰就象几案一样横列在脚下。象鼻岩整装待发,听任你的安排。盘珠岩顶上叠着一块圆石,仿佛要向你献上一颗硕大无比的珍珠,而丈人峰上的映山红,宛如一抹绚丽的彩霞。至此已非尘世客。各位网友,目睹此境,想必大家都有飘飘然羽化成仙的感受吧!
切切注意眼睛是不是疲劳了,休息一下,下一站水帘洞。
武夷山景区导游词篇四
天心景区位于武夷山内,有武夷山最大的寺庙天心永乐禅寺,有被传为神茶的大红袍。下面是小编准备的武夷山天心景区导游词,仅供参考。
天心永乐禅寺,乃深藏于祖国东南奇秀——武夷山中的一座佛教名刹。
初建时称为山心永乐庵。
“山心”,指其地理位置而言,因名刹座落于武夷山方圆120里的景区范围中心,故名。
明嘉靖七年,道士韩洞虚曾一度易其名为天心庵并予以扩充构体。
清康熙年间,武夷山章堂岩铁华国师的弟子果因和尚重光这一宗教名构,改为天心永乐禅寺。
此时,“天心”之寓意又进一步得到禅理的抒发,因据清·董天工《武夷山志》记载,天心永乐禅寺所座落之天心峰居于武夷山之中,“犹天之枢极也,故名”。
名寺耸立于名山之枢极,纵览总领群峰中的寺观庙宇。
禅寺取名“天心永乐”还蕴藏着禅语“天心明月”和多处“无量寿佛”、“南无阿弥陀佛”的珍贵摩崖石刻,与天心永乐禅寺相映成趣,给游客、香客留下深邃的禅理遐想。
清末,光绪皇帝的老师陈宝琛大学士赠送“福德因缘”匾额一块,现仍悬挂的寺中,颇为名贵。
天心永乐禅寺鼎盛于清朝之际。
光绪二十六年,由福建鼓山名刹的名僧德容荣任住持。
他主持大兴土木,广增佛殿僧舍;弘扬佛法,喜结十方丛林,遂开创这方宝刹最令人难忘的历史。
自僧德容住持宝刹起迄至民国26年,该寺先后共传了七堂大戒,曹洞钟鼓遍天下,武夷佛法传人心,天心永乐禅寺也成了各地僧侣朝拜受戒的古圣道场。
据传,名刹香火旺盛之时,寺内有僧众百余人,钟鸣鼎食,磬钹和谐,香烟缭绕,梵音清越,游客亦多为香客,名山倍加扬其名。
佛诞之日,香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武夷山道为之拥挤不前,盛况空前。
天心永乐禅寺,它得天独厚地处于武夷山山北的风景绝幽之处。
四周古木参天,篁竹蔽地,鸟鸣蝉噪,意境深邃,步入寺内,恍如游仙,大有“天外天”的神秘之感“平衍之处日葛香林,禾忝环匝,竹树森列,望之蔚然,犹濠濮间云。”(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名刹南北长170米,东西宽150米,占地面积约26000米(平方米)。
名山深藏古寺,亦深藏禅心,令人超凡脱俗。
古代诗人傅如舟在《宿天心永乐寺》中有诗句赞曰:“……始知九曲外,又有南山南,森邃更险豁,深篁倚烟岚,沙田稻翼翼,岩桂花王参王参……”
名刹的建筑在明清之际就曾辉煌一时,当时寺庙的中轴线上建有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法堂、库房、斋堂、禅堂、客堂、香客楼等,两侧建有三层重楼的钟楼,鼓楼和偏殿。
大构体则飞檐曲栏,壮丽雄伟;小雕件则巧夺天工,精美绝伦。
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仰之弥增佛界庄严之感。
岁月无情,由于种种原因,宝刹昔日之盛况已不复存在,慕名前来游山进香者多心绪怅然,若有所失,亟望重光宝殿,大弘佛法,俾使源远流长的武夷山三花并蒂、释道儒三教共存的局面能再显异彩!
1989年秋,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临该寺,遍览了正拟修复的殿堂,希望广大信徒鼎力相助政府,共同襄成盛举。
并欣然为宝刹题匾。
现寺院公路修建正在紧张筹划中,寺院重现光彩,指日可待。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要带大家参观的是天心桥景区。
天心桥景区位于开县东北部的谭家镇,景区内主要景观有天心潭、天心谷、龙潭圣景、天心漂流、花仙峡等,各个景点各有特色又浑然一体,天心潭的清幽、天心谷的静谧,龙潭圣景的清凉,花仙峡的雄奇、天心漂流的惊险刺激。
现在,请大家就随我走进这个清幽、神秘之地吧。
首先映入你眼帘的便是一个“v”字型的清水大坝,此处便是天心潭,天心潭方圆百里,潭水清冽,那水绿中带蓝,有漓江的清幽之美,潭上可荡舟,可游泳,可享各类茶牌娱乐。
沿着公路进去数米,便是一座水泥大桥,大家可不要误认为这就是“天心桥”,这只是一座为方便大家车辆通行而特意建造的大桥,名扶贫桥。
木板就是当地村民唯一通行的道路,呆会儿大家只要留意我们所经过的河道,就会发现这河面的上空,还有几座比这个更为险奇的甩甩桥。
如果你对这座桥感兴趣,胆子又够大的可以不妨从上面走走看,不过大家要注意安全,尤其是人越多桥就晃得越厉害,加上桥自身的负荷有限,所以大家最好是两三人一小组分别而过。
从桥过去便是景区接待中心,这里餐厅,宾馆,茶馆,ktv等应有尽有。
各位游客,要看到真正的天心桥和天心谷等景观。
还需先坐小机动船从水泥拱桥下穿过天心潭溯河而上夹岸前行。
在我们天心桥景区,像如此神奇的天工景观两岸峡谷随处可见,只要你留心观察,也许你会发现更多美丽而奇特的精致,让你收获满满。
请大家往正前方的头顶方向看,可以看到一座古老的甩甩桥,这座桥更为险奇,陈旧的桥板好多地方都已破烂,已经很少有人行走,只是作为一种历史的纪念,印证着山民们勇敢坚强的精神,也见证着山区交通的变迁。
下船后,大家请向你的右前方看,对面那座水帘洞上的两座紧紧相依的大山便是被世人所称奇的爱桥——天心桥了。
天心桥原名又叫天生桥,意为两座大山合并中间却留下一道门拱,专供游人进入里面一个静谧的峡谷,故称天生桥。
后因有人也在它对面的山头采药,偶一抬头,发现这“桥心”中间竟有一心形的岩石高高挂着,故改名为“天心桥”。
传说这是古代一对相恋的男女,但他们的爱情却遭到双方家人的`极力反对,强迫美丽善良的姑娘嫁给远方一位富贵人家,两位深爱的人儿无奈之下便选择了逃婚,并隐居于此。
然而好景不长,很快他们的家人便找到此地,要强行将他们拆散。
情急之下,他们便爬上了天心桥上面的山头,双双从崖上纵身跳下。
观音娘娘在天上看到,为之感动,便将他们化成两座石山,一左一右,永久相伴。
两位相恋男女不满足仅仅每天相视对望,历经万年的磨砺变迁,终于牵手,相依相拥,他们的心便也交融在了一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心形岩石,当地老百姓也她称为“爱情石”。
踏过一段河卵石铺就的河滩,然后经一位摆渡者的小木船便来到天心桥下。
下得船来,远远的就能看见一个狭窄的谷口,又象是一个山洞,山洞被茂盛的蕨类植物遮掩着,从山洞进去便可到达天心谷。
大家看,在天心桥桥洞顶右手边有一座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清代观音庙,庙身虽至于隐蔽峡谷之内,却终年香火不断,远道而来的游客都会在这里,为自己的家人许下虔诚的心愿。
经过一座木板桥,一个犹如《西游记》里水帘洞内的大坝顿时出现在大家眼前。
球台等休闲娱乐场所,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最里面还有各式各样的大小秋千,以及一座用轮胎架起的甩甩桥,游客朋友可以悠闲地荡着秋千摇晃着,或是走上奇特的轮胎甩甩桥溜达一翻,然后坐下来喝喝茶,聊聊天,自是别有一番情趣。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峡谷内冬暖夏凉,尤其是夏季温度4°-6°c,凉风常伴,是开县近郊避暑休闲的绝佳处。
游客朋友,我们沿着天心潭再前往500米左右,就到了另一处乘凉避暑的好地方,那就是龙潭圣景,即天心龙潭洞。
龙潭洞为一个千年天然溶洞,洞内奇石林立,有的像玉米、有的则像罗马的斗兽场,有的像椰子树,有的则如帘幕……惟妙惟肖,千奇百怪,堪称一奇。
在溶洞底部还有一道道暗河,置身洞中,你可清晰听见暗河流淌的声音,在清幽之间夹着一份泉水般的叮咚是何等欢愉,且洞内常温均保持17°c左右,冬暖夏凉,无论你何时到来,都能让你满意而归。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小溪叫“章堂涧”。
章堂涧是武夷山景区北部最长的一长山涧。
它源于章节堂岩,与流香涧合流后,向东穿出霞滨峡口,汇入崇阳溪,长约7.5公里。
从霞滨峡口,沿章堂涧向西得约里许,请大家顺我手指的方向看,在雄峙如城的丹霞嶂半壁有几个互相毗连的岩洞,洞中有几幢小木楼就崖构架,或藏于洞内,或濒临崖畔,上下悬梯,左右环栏。
从下望去,俨然一幢空中楼阁。
据《崇安县志》记载:这此空中楼阁是清咸丰年间,崇安县的土豪劣绅为躲避太平军而雇人营造的。
丹霞嶂岩洞,上倚危崖,下临深渊,地势十分险要,乍看似乎无路可攀。
但只要从山后绕道火焰峰而上丹霞峰顶,尔后从山顶的岩洞口顺梯而下,便可到达其中。
看了半天,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明明是建天悬崖峭壁间的县楼,为什么又叫天车架呢?这是因为当时施工为节省时间,所用的施工材料都是从岩底直接吊上去的。
大家看到没有,县架在洞外的那几根杉木,便是当时安装天车——一种起重机械的架子。
因而当地人称这一景为“天车架”。
从天车架向前行约数百米,大家看到的这座形似雄鹰的巨岩,称鹰嘴岩。
鹰嘴岩光秃秃的岩顶,东端向前突出,尖曲如喙。
奇特的是,钩形的“鹰嘴”上竟然生长着一株干虬的古老刺柏,给鹰嘴增添了几分飘逸,几许神采。
从岩顶直削而下的岩壁,缜润莹洁,白里透红,而微微拱起的岩脊,却是一片苍黑,隐隐约约地现出一条条裂纹,犹如丰满的羽翼。
从我们所处的这个角度望去,只见它兀立峰巅,翘首蓝天,势欲振翅高翔,搏击苍穹。
古人有诗道:“雄鹰独立健无伦,锐喙昂头实逼真。
岂是神山压凡鸟,欲君奋击绝嚣尘。
”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鹰嘴岩的神姿。
继续前行,过慧苑寺前石桥,左折入流香涧。
流香涧原名倒水坑,位于天心岩北麓。
说来十分奇怪,武夷山风景区的的所有溪泉涧水,均是自西向东,奔向峡口,汇入崇阳溪。
唯独这条山涧,自三仰峰北谷发源后,流抛势趋向西北,倒流回山,故名。
倒水坑两旁,青藤垂蔓、山蕙、石蒲、兰花丛生。
“坠叶浮深涧,飞花逐急湍”。
一路走去,淙淙的流水与飞花相随不舍,一缕缕淡淡的幽香,时时扑鼻而来。
明朝诗人徐熥游历此地,不忍离去,遂将涧改名为“流香涧”。
涧中有一巷谷,两旁危岩矗立,水流其间,仅容一人往来。
夏日处身其间,凉爽无比,因此名为清凉峡。
出清凉峡一远,便可看到一座黑乎乎的山峰顶上,耸立着一块向前倾斜的巨石,就像一农夫斜戴着一顶斗笠。
相传这块巨石是从远方飞来,故名飞来峰。
绕过飞来峰,大家看到这座昂然直上,拔地擎天的山峰叫“玉柱峰”。
从玉柱峰前行至九龙窠。
九龙窠是一个幽奇深邃的峡谷,九认嶙峋的山峰,犹如九条腾空而起的游龙。
峡谷里巨石错落,细泉潺流,到处布满了丛丛簇簇的茶树,真是满谷春色,一派生机,不愧是“茶的王国”。
在九龙窠最后一窠岩壁间,不一用石块垒成的盆景似的茶园,上面生长着几丛茶树,它就是闻名于世的“茶中之王”——大红袍。
大红袍之所以能够获得茶中之王的誉称, 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
大家请看,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水自罅滴落。
而随水流落的还有苔藓等有机物,因而这块土壤较它处润泽肥沃。
且两面三刀旁岩壁直立,日照不常,气温变化不大。
再加之茶农平时精心管理,采制加工时,一定要选技术最好的茶师来主持,使用的也是特别的器具。
武夷山景区导游词篇五
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导游,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导游词,导游词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那么写导游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福建武夷山天心景区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小溪叫“章堂涧”。章堂涧是武夷山景区北部最长的一长山涧。它源于章节堂岩,与流香涧合流后,向东穿出霞滨峡口,汇入崇阳溪,长约7.5公里。
从霞滨峡口,沿章堂涧向西得约里许,请大家顺我手指的方向看,在雄峙如城的丹霞嶂半壁有几个互相毗连的岩洞,洞中有几幢小木楼就崖构架,或藏于洞内,或濒临崖畔,上下悬梯,左右环栏。从下望去,俨然一幢空中楼阁。据《崇安县志》记载:这此空中楼阁是清咸丰年间,崇安县的土豪劣绅为躲避太平军而雇人营造的。丹霞嶂岩洞,上倚危崖,下临深渊,地势十分险要,乍看似乎无路可攀。但只要从山后绕道火焰峰而上丹霞峰顶,尔后从山顶的岩洞口顺梯而下,便可到达其中。看了半天,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明明是建天悬崖峭壁间的县楼,为什么又叫天车架呢?这是因为当时施工为节省时间,所用的施工材料都是从岩底直接吊上去的。大家看到没有,县架在洞外的那几根杉木,便是当时安装天车——一种起重机械的架子。因而当地人称这一景为“天车架”。
从天车架向前行约数百米,大家看到的这座形似雄鹰的巨岩,称鹰嘴岩。鹰嘴岩光秃秃的岩顶,东端向前突出,尖曲如喙。奇特的是,钩形的“鹰嘴”上竟然生长着一株干虬的古老刺柏,给鹰嘴增添了几分飘逸,几许神采。从岩顶直削而下的岩壁,缜润莹洁,白里透红,而微微拱起的岩脊,却是一片苍黑,隐隐约约地现出一条条裂纹,犹如丰满的羽翼。从我们所处的这个角度望去,只见它兀立峰巅,翘首蓝天,势欲振翅高翔,搏击苍穹。古人有诗道:“雄鹰独立健无伦,锐喙昂头实逼真。岂是神山压凡鸟,欲君奋击绝嚣尘。”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鹰嘴岩的神姿。
继续前行,过慧苑寺前石桥,左折入流香涧。流香涧原名倒水坑,位于天心岩北麓。说来十分奇怪,武夷山风景区的的所有溪泉涧水,均是自西向东,奔向峡口,汇入崇阳溪。唯独这条山涧,自三仰峰北谷发源后,流抛势趋向西北,倒流回山,故名。倒水坑两旁,青藤垂蔓、山蕙、石蒲、兰花丛生。“坠叶浮深涧,飞花逐急湍”。一路走去,淙淙的流水与飞花相随不舍,一缕缕淡淡的幽香,时时扑鼻而来。明朝诗人徐熥游历此地,不忍离去,遂将涧改名为“流香涧”。涧中有一巷谷,两旁危岩矗立,水流其间,仅容一人往来。夏日处身其间,凉爽无比,因此名为清凉峡。出清凉峡一远,便可看到一座黑乎乎的.山峰顶上,耸立着一块向前倾斜的巨石,就像一农夫斜戴着一顶斗笠。相传这块巨石是从远方飞来,故名飞来峰。绕过飞来峰,大家看到这座昂然直上,拔地擎天的山峰叫“玉柱峰”。
从玉柱峰前行至九龙窠。九龙窠是一个幽奇深邃的峡谷,九认嶙峋的山峰,犹如九条腾空而起的游龙。峡谷里巨石错落,细泉潺流,到处布满了丛丛簇簇的茶树,真是满谷春色,一派生机,不愧是“茶的王国”。在九龙窠最后一窠岩壁间,不一用石块垒成的盆景似的茶园,上面生长着几丛茶树,它就是闻名于世的“茶中之王”——大红袍。大红袍之所以能够获得茶中之王的誉称,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大家请看,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水自罅滴落。而随水流落的还有苔藓等有机物,因而这块土壤较它处润泽肥沃。且两面三刀旁岩壁直立,日照不常,气温变化不大。再加之茶农平时精心管理,采制加工时,一定要选技术最好的茶师来主持,使用的也是特别的器具。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自然就使大红袍的成茶具有独到的品质和卓著的药效。经茶师评定,大红袍冲至九次,尚不脱原茶之真味——桂花香,而其它名茶,冲至七次,味就极淡。从而夺得了“茶中之王”的桂冠,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关于大红袍茶树名的由来,民间传说很多,有的说天心庙的老方丈,用生长在九龙窠的神茶治好了一位进京赶考举子的病,后来举子得中状元,为感谢神茶救命之恩,回到武夷山,脱下身上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后人便给茶树取名为“大红袍”。也有的说某朝一位皇太后患病,终日肚疼鼓胀,卧病不起,请遍天下的名医,用尽了灵丹妙药,都不见效。后天心庙的老方丈敬献九龙窠神茶一盒,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帝便命大臣带上一件大红袍,代他前往武夷山九龙窠谢恩。大臣到时,便将大红袍牛披在茶树上,并将茶树取名为“大红袍”。但更多的人认为大红袍茶树是因为早春时节,叶牙勃发满树艳红。远望宛如一件件大红袍覆盖树冠而得名。大红袍茶树仅有四株,来武夷的旅游者,无不想一睹大红袍茶树为快。目前,武夷山市有关部门,已开辟“大红袍之旅”线路,受到了中外游客的好评。
从九龙窠前行里许,大家等到看的这座山岩叫天心岩。岩下这座寺庙就是武夷山现存的最大寺院——永乐禅寺[图]。据董天《武夷山志》记载:永乐禅寺的前身,称山心永乐庵。“山心”指其地理位置而言,因名刹座落于方圆70平方公里的武夷山景区中心,故名,明嘉靖七年(1528年),道士韩洞虚加以重建,改名天心庙。清康熙年间,武夷山章堂岩铁华国师的弟子果因和沿重光了这一宗教名构,改称天心永乐禅寺。此时的“天心”之寓意又进一步得到禅理的抒发。蕴藏着禅语“天心明月”和佛教徒所向往的“极乐世界”的无穷寓意。重建后永乐禅寺,南北长170米,东西宽150米,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古刹四周古木参天,篁竹蔽邃,鸟鸣蝉噪,意境深;步入寺内,香烟燎绕,梵音清越,恍如游仙。永乐禅寺鼎盛于清朝之际,有僧徒百余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有关部门以已决定修复永乐禅寺。目前大雄宝殿修建工程正在进行,并在通往禅寺的山径旁,依崖新凿了一座弥勒佛岩雕,高19米,宽13米,佛像岩后的巨形“佛”字[图],是清康熙皇帝的亲笔字,字高11米,宽9米,计99平方米,取“九九吉利”之意。
位于天心岩东面的杜辖岩,又称杜葛岩[图]。相传早先有杜氏、葛氏两位女子隐于此地,以人名岩,随称杜葛岩。明万历初年,司丞呈中立于此结庐静修时,易“葛”为“辖”,改为杜辖岩,取其岩壁周遭若城郭,扁国邃,仅开一窦,不容车马往来的意思。杜辖四周,群峰雄峙,修篁环抱,宛如一座森严壁垒的城堡。但在岩内却隐匿着两个不同风貌的洞穴。从巨石垒叠的石门跨入,但见悬崖千韧,嵌空而出,覆盖着一块小小的谷地,风雨不侵。谷地里建有一幢小楼和栽有几株桃树,一泓清澈的泉水从楼旁流过,环境幽雅,纤尘不染,这是下洞,名为会仙洞。从下洞蹑石磴而上,一路竹树掩径,流泉潺潺。岩上,在石几、石凳和石棋盘,错落在一个穹然上覆的岩穴间,这是上洞,名小有洞。下洞平衍而幽深,上洞峻绝而轩朗,一上一下,景色迥异。从杜辖岩上极目远望,香炉峰就象几案一样横列在脚下。象鼻岩整装待发,听任你的安排。盘珠岩顶上叠着一块圆石,仿佛要向你献上一颗硕大无比的珍珠,而丈人峰上的映山红,宛如一抹绚丽的彩霞。至此已非尘世客。各位网友,目睹此境,想必大家都有飘飘然羽化成仙的感受吧!
切切注意眼睛是不是疲劳了,休息一下,下一站水帘洞。
武夷山景区导游词篇六
各位朋友:
州改革盐政,成效卓著,使清廷国库转亏为盈,出现了短时期的中兴局面,因此皇帝给予他亲书室名的殊荣。三年后,陶澍又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再次来海州巡视盐政改革的成效,并发起云台山庙守的修缮工作,大兴土木,使这一带风景区顿时面貌一新。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当地人便将御书“印心石屋”发行量地水帘洞旁。“灵泉”二字是嘉庆年间知州师亮采的手笔,“灵泉”指的是洞里那口方形小井,井虽不大,却常年有水,大旱不涸,民间传说通往东海龙宫的海眼就是指的它。水帘洞是游客最为向往的地方。吴承恩就是受了这个水帘洞的启发,在《西游记》中给早期的孙悟空提供了一个神话色彩十分浓郁的活动场所。全国各地的水帘洞很多,但都是《西游记》流行以后起的名字,只有这里的水帘洞是在《西游记》风行以前便有了的。明代海州人张朝瑞在为三元宫写的一块碑记里,便记载着水帘洞是香客必游之处。石壁上“高山流水”四个大字,是海州知州王同题写的,时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那时《西游记》还不曾出书。水帘洞是一个天然裂隙洞穴,内有人工隧道可通下层平台。洞门前有许多珍贵的题刻。
“印心石屋”是清代道光皇帝手书,赐给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陶澍的。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奉命来海州改革盐政,成效卓著,使清廷国库转亏为盈,出现了短时期的中兴局面,因此皇帝给予他亲书室名的殊荣。三年后,陶澍又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再次来海州巡视盐政改革的成效,并发起云台山庙守的修缮工作,大兴土木,使这一带风景区顿时面貌一新。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当地人便将御书“印心石屋”发行量地水帘洞旁。“灵泉”二字是嘉庆年间知州师亮采的手笔,“灵泉”指的是洞里那口方形小井,井虽不大,却常年有水,大旱不涸,民间传说通往东海龙宫的海眼就是指的它。
武夷山景区导游词篇七
雨后,导游带我们来到武夷山的一线天,导游告诉我们,很多地方都有一线天,但只有武夷山的一线天最长,最险,最壮观。
我走到一线天前,看到两块巨大的石壁高耸入云,确实很壮观。中间有一条很小的石缝,只能限一人通过。
我们进入一线天前,爸爸和另外几个胖叔叔忧心忡忡,能过一线天的都是国标身材,要是被卡住了怎么办?但是他们还是决定走一走。
我们进了一线天,妈妈打起手电筒照明,虽然缝很小,但还是可以看见亮光,越往上走台阶越窄,起初我们是正着身子走,后来也只好侧着走了,路又窄又黑,我有了恐惧感。这时我看见爸爸贴着石壁,收着肚子,勉强挤了过来,我不禁笑了。
我昂起头往上看,发现石壁上方有蝙蝠,白的、黑的在石缝中飞来飞去,我摸了摸石壁,清凉清凉的,上面还有深绿色的青苔。
我们顺利通过了一线天,走了出去,呼吸到了新鲜空气,这次旅行使我难以忘怀。
武夷山景区导游词篇八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旅游从业人员,编写导游词是必不可少的,导游词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须是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而异,有针对性的。那么应当如何写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武夷山水帘洞景区导游词,欢迎大家分享。
沿水帘洞前石径前行,翻岭可见左侧一岩,这就是青狮岩。因岩峦形似蹲狮,突兀雄奇,故又名形狮岩。青狮岩由于远离景区中心,偏处一隅,相传直到明嘉靖年间才被一位名叫范虚灵的人发现。范虚灵发现这一奇妙的景观后,竟不忍离去在此结庐隐居达四十年之久。大家现在看到的岩壁上几堵残垣,就是他当年草创的"狮岩"旧址。岩的西面,这块长达数十丈的石坪,叫"月台"。据说每当月明之夜,这位嗜洒如命的范隐士,就在此举杯劝影,自得其乐。东面这块巍然隆起的岣岩,叫"钓台"。台下的这个石洞,叫"虚灵洞"。洞内可容纳数十人。洞旁的这个孔,大家看像不像天然的窗户。探头孔外,岩下烟雾空濛,深不可测,伫立其间,仿佛置身于空中楼阁。据《武夷山志》记载,早先岩上有先春园、桃花林和禽坞等几处胜景,可惜今已倾圯无存。离青狮岩不远的这座山岩叫九井岩。为何叫九井岩?大家到岩下看就会明白。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股清泉,穿石而流,形成九口一串的天然水井。一井汲水,九井波动,饶有妙趣,这就是所谓的九星泉。岩因泉名,故称九井岩。
从九井岩前山路再入数里,可见山岩上石关、石垣横立,这就是南宁宋时崇安五夫名人刘衡,刘甫父子在这里屯兵的地方。因山寨是刘氏父子所建,故称其为刘官寨。刘官寨北面石崖的南面,有岭与三仰峰相连,俗称长岭,为古时崇安、邵武的交通要道。长岭的南面,四周峰岩环抱中有田庐,犹如世外桃源,中有洞,唐末扣冰和尚曾隐居于此。
白崖附近的座山峰,四周松竹苍青,古树参天,环境清丽,因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故名莲花峰。峰上这一排排的`朝天岩洞,便是武夷山红层地貌中典型的层面岩洞。岩洞中曾建莲花寺。莲花峰山高路险,崎岖难行,现已被开发为新的景区,各位朋友一段日子后再带大家去游览。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山岩叫龙峰岩。龙峰岩是武夷山最大的一座峰峦。大家现在见到这一巨石,如同舌头上翘,是为"龙舌"。龙舌石路宽不盈尺,脚下是悬崖峭壁,请大家走好。过了"龙舌",便是"龙头"。翻上龙头,盘折在"龙脊"的山径上,四周古松参天。修竹苍翠。路径的尽头,可看到几间就岩叠架的屋舍,幽雅别致。这种神仙式的处所,不知诸位谁原留下在此修炼成仙。
从龙峰岩西行数里,大家看到这座掩藏在绿树从中的山岩,石色青碧,叫碧石岩。岩上这座建筑精巧的寺院,叫碧石精舍,现已十分破旧,但门额上"碧石精舍"四个字仍清晰可见。
各位朋友,武夷山北的游览到此结束。
武夷山景区导游词篇九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到武夷山来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崔,大家就叫我崔导吧!今天我们的游程是上午游山,下午玩水。
首先我先给大家讲一讲武夷山的概况: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武夷山市南部,方圆七十平方公里,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在世界景观中独树一帜。武夷山山不高,有高山之气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碧水丹江之中,拥有“三三”、“六六”、“九九”之胜:“三三”指的是碧绿清澈的九曲溪;“六六”指的是千姿百态、夹岸森列的三十六峰;“九九”指的是气魄雄伟的九十九岩。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天游峰景点,请朋友们排好队,跟我一起上山,我们边走边讲。
“天游峰海拔四百零八米,相对高度二百十八米,它是一条由北向南延伸的岩脊,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削崖耸起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每当雨后乍睛,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站在一览台上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邀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游客朋友们,现已到达山顶,请大家歇息一会,半小时以后集合,下一站就是划竹排。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到了武夷山中最美丽的九曲溪,也是这次行程的精品旅游项目。它源于三保山,由西向东折为九曲,流域面积为5平方公里,全程9.5公里,溪水碧清,折复绕山,形成“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九曲之胜。这里每一曲都有不同的景致,所以就有了“到武夷山旅游不坐竹排,就等于白来之说。”下面大家就坐在竹排上慢慢欣赏两岸美景,怜听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吧!
各位游客,今天很高兴和大家度过了愉快的一天,希望我的介绍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也欢迎你们有机会再到武夷山游玩!
文档为doc格式。
武夷山景区导游词篇十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山岩,长数百丈,高千仞,名灵岩。岩端倾斜而出,覆着三个毗邻的岩洞:左边这个灵岩洞,中间这个是风洞,右边这个是伏羲洞。现在请随我从伏羲洞进入岩内。由于岩内较黑暗,请大家注意走好。现在我们已到达岩内的深处,请大家抬头看,岩顶有一裂罅,就象利斧劈开一样,相去不满一尺,长约一百多米,从中漏进天光一线,宛若跨空碧虹。这就是令人叹为鬼斧神工之奇”的一线天。
关于一线天的由来,民间传说很多。有的说这是桃女用绣针划出的;有的说这是伏羲大神用玉斧所劈。但据科学分析则认为,武夷山的红色岩层,是由砂岩、砾岩和页岩交间成层的。岩性比较松脆。在地壳抬升的过程中,岩层由于受到不均匀的应压力的影响,就会产生轻微的断裂,形成所谓的节理”。这种垂直的节理,在流水的长年累月的溶解和侵蚀下,就逐渐地扩大、延长。而岩层底部质地松软的页岩,也就逐渐侵蚀而去,成为扁浅的岩洞。于是,三洞并列,一线天的.自然景观就出现了。
从伏羲洞观赏完一线天,沿石罅前行数十步,就可折入风洞,进入风洞,大家会感觉到凉风从石罅中习习吹来,即便是盛夏酷暑时节到此,只要稍坐片刻,就会感到肌骨透凉。洞口石壁上的风洞”二字,系宋景定元年廿六日建安郡人省斋徐自强所书。出风洞,再绕过一道石廊,就是灵岩洞。相传先前有个性葛的仙人曾在此降妖,故此洞又称葛仙洞。洞内这口古井,叫圣水井。
出灵岩洞,往前行约百余米,可见一座壁立如屏的石岩,岩壁石洞较多,似高楼窗户,相传这就是所谓的神仙楼阁,故此岩名为阁岩。岩的左边这一石岩,名兰岩。岩壁石刻纵横。岩下可见一石倚于崖壁,石径伸入其间,如同一道关隘,号称天门。岩前乱石堆中的这个洞,叫螺蛳洞。从楼阁岩入山谷数里,可见路左有山岩峻峭,巍然独立,这就是虎啸岩。相传虎啸岩是因为有仙人骑虎吼啸其上而得名。其实“虎啸”之声,是来自岩上的一个石洞,山风穿过洞口,有如虎吼,声传空谷,震撼群山。
各位网友,大家是否发觉虎啸岩与我们游览过的大王峰秀相似,四壁陡峭,屹然独耸。其登山的路径,宛转曲折,仿佛是登天的天梯。从岩度盘折而上,到了半壁,岩下向前伸出这块小平台,大家看像有像一条小船的舱面甲板,这就是虎啸八景之一的“不浪舟”。古人有诗道:“波涛满尘界,一叶能知止;还嫌架壑船,下临不测水。”紧邻“不浪舟”的这个上覆危崖,下临绝壑的岩洞,就是驻真洞。眦洞可容数十人,清康熙年间崇安县令王梓游此,见其洞前临西溪,便改名虎溪洞,刻“虎溪灵洞”四字于石壁。从虎溪洞再往上,大家看到的这处旧址,就是武夷山久久盛名的天成祥院遗址。这里岩壁斜覆,山溪回流,地势既高敞,又幽深。所建房屋,仅有四堵土墙,不施片瓦,风雨不侵。夜晚身居屋内,抬头可见星月,侧耳可闻水声,仿佛“置身星月上,濯魄水云中”。祥院前的石门,即虎啸八景之一的“普门兜”,意为慈航观世音普度众生之门。这尊手托如意的观世音菩萨岩雕,建于1994年。雕像高十余米,依岩倾俯,端庄慈祥。禅院右侧这道泉水,即虎啸八景之一的“语儿泉”。它进出于石隙,循崖而流,因其水流相激之声,若小儿呀呀学语,故名。据明吴拭《武夷杂记》记述,这道泉水“浓若停膏,泻杯中鉴发,味甘而博,啜之有软顺意”。故以往有饮茶嗜好的,每每携茶具来此,取泉烹茶,有天然真味。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品味了祥院僧人用语儿泉水冲泡的武夷岩茶后,生动地论述道:“先其香,再味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芳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杯,令人释躁解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不同之致。”前面有个茶亭,请大家在此品茗歇息一会儿。从语儿泉前行,大家是否有感觉水珠不时滴落头顶,这就是崖顶落下来的“岩溜”。有时一整排嘀嗒不停,这就是虎啸八景之一的“法雨悬河”。
武夷山景区导游词篇十一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大家到武夷山来旅游,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我姓欧阳,如果你们对我感到满意。大家就亲热叫我欧导吧!我们今天的行程安排是“游山玩水”,也就是上午游山下午玩水。
武夷山是世界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及武夷一小丘。”你们真的很荣幸能够一睹武夷山的风采。我们现在走过(的是)朱熹园(,)我们在登天游峰前先热热身——爬一个鬼斧神工的“小一线天”,走进去的朋友要么打着手电筒,要么盯着头上的那根“光线”走,一定要扶着旁边前进。里面两头宽中间窄,要小注意安全哦。还有如果有蝙蝠大便落在你们身上,千万别惊慌,那可是“福气”哦。怎么样,过了一线天,惊险刺激吧?还有你们一个个都能过一线天,那说明你们都是国标身材,不用减肥哦。
现在各位就踩在(了)武夷山最高最陡最特色最险的山峰——天游峰的脚下,你们向上望去好像大石头上有许许多多高高低曲曲折折的台阶,那铁链扶梯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那台阶都是石头砌成的,每个台阶横向只能站两三个人,一共有八百多级,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边登边数,呆会看看谁数的数字最精确。到了半山腰了,我们回头向下望一望:绿色的植被——树木花草还有庄稼,像不像一块块地毯?还有你们看到的溪,就是赫赫有名的九曲溪。看,那九曲溪蜿蜒盘旋又如一面绸缎镜子;那一块块茶园可真像人的脚印啊!我们再向前看,抬头看上面密密麻麻的人真像一群蚂蚁在抬骨头。本来只要一个小时的路程,就因为人多,两个小时后我们才到了山顶,大家辛苦了,请问有没有人数出多少个台阶?对,的的确确是826级。大家向西看那就是三教峰,向东望那便是大王峰。往下面看整个武夷山的山水尽收眼底。难怪徐霞客说:“此峰固应第一也。”天游峰的游览到此结束,请大家歇息一下,下一站就是划竹排。(按行程顺序介绍天游峰,抓住特点,或侧重情景与感受,或侧重历史,犹如官方解说词,惟妙惟肖。)。
很高兴,我们就结束了这一天的“游山”“玩水”,希望你们会牢记今天快乐的旅行。
武夷山景区导游词篇十二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小溪叫“章堂涧”。章堂涧是武夷山景区北部最长的一长山涧。它源于章节堂岩,与流香涧合流后,向东穿出霞滨峡口,汇入崇阳溪,长约7.5公里。
从霞滨峡口,沿章堂涧向西得约里许,请大家顺我手指的方向看,在雄峙如城的丹霞嶂半壁有几个互相毗连的岩洞,洞中有几幢小木楼就崖构架,或藏于洞内,或濒临崖畔,上下悬梯,左右环栏。从下望去,俨然一幢空中楼阁。据《崇安县志》记载:这此空中楼阁是清咸丰年间,崇安县的土豪劣绅为躲避太平军而雇人营造的。丹霞嶂岩洞,上倚危崖,下临深渊,地势十分险要,乍看似乎无路可攀。但只要从山后绕道火焰峰而上丹霞峰顶,尔后从山顶的岩洞口顺梯而下,便可到达其中。看了半天,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明明是建天悬崖峭壁间的县楼,为什么又叫天车架呢?这是因为当时施工为节省时间,所用的施工材料都是从岩底直接吊上去的。大家看到没有,县架在洞外的那几根杉木,便是当时安装天车——一种起重机械的架子。因而当地人称这一景为“天车架”。
从天车架向前行约数百米,大家看到的这座形似雄鹰的巨岩,称鹰嘴岩。鹰嘴岩光秃秃的岩顶,东端向前突出,尖曲如喙。奇特的是,钩形的“鹰嘴”上竟然生长着一株干虬的古老刺柏,给鹰嘴增添了几分飘逸,几许神采。从岩顶直削而下的岩壁,缜润莹洁,白里透红,而微微拱起的岩脊,却是一片苍黑,隐隐约约地现出一条条裂纹,犹如丰满的羽翼。从我们所处的这个角度望去,只见它兀立峰巅,翘首蓝天,势欲振翅高翔,搏击苍穹。古人有诗道:“雄鹰独立健无伦,锐喙昂头实逼真。岂是神山压凡鸟,欲君奋击绝嚣尘。”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鹰嘴岩的神姿。
继续前行,过慧苑寺前石桥,左折入流香涧。流香涧原名倒水坑,位于天心岩北麓。说来十分奇怪,武夷山风景区的的所有溪泉涧水,均是自西向东,奔向峡口,汇入崇阳溪。唯独这条山涧,自三仰峰北谷发源后,流抛势趋向西北,倒流回山,故名。倒水坑两旁,青藤垂蔓、山蕙、石蒲、兰花丛生。“坠叶浮深涧,飞花逐急湍”。一路走去,淙淙的流水与飞花相随不舍,一缕缕淡淡的幽香,时时扑鼻而来。明朝诗人徐熥游历此地,不忍离去,遂将涧改名为“流香涧”。涧中有一巷谷,两旁危岩矗立,水流其间,仅容一人往来。夏日处身其间,凉爽无比,因此名为清凉峡。出清凉峡一远,便可看到一座黑乎乎的山峰顶上,耸立着一块向前倾斜的巨石,就像一农夫斜戴着一顶斗笠。相传这块巨石是从远方飞来,故名飞来峰。绕过飞来峰,大家看到这座昂然直上,拔地擎天的山峰叫“玉柱峰”。
[导游内容]大红袍茶树。
从玉柱峰前行至九龙窠。九龙窠是一个幽奇深邃的峡谷,九认嶙峋的山峰,犹如九条腾空而起的游龙。峡谷里巨石错落,细泉潺流,到处布满了丛丛簇簇的茶树,真是满谷春色,一派生机,不愧是“茶的王国”。在九龙窠最后一窠岩壁间,不一用石块垒成的盆景似的茶园,上面生长着几丛茶树,它就是闻名于世的“茶中之王”——大红袍。大红袍之所以能够获得茶中之王的誉称,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大家请看,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水自罅滴落。而随水流落的还有苔藓等有机物,因而这块土壤较它处润泽肥沃。且两面三刀旁岩壁直立,日照不常,气温变化不大。再加之茶农平时精心管理,采制加工时,一定要选技术最好的茶师来主持,使用的也是特别的器具。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自然就使大红袍的成茶具有独到的品质和卓著的药效。经茶师评定,大红袍冲至九次,尚不脱原茶之真味——桂花香,而其它名茶,冲至七次,味就极淡。从而夺得了“茶中之王”的桂冠,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关于大红袍茶树名的由来,民间传说很多,有的说天心庙的老方丈,用生长在九龙窠的神茶治好了一位进京赶考举子的病,后来举子得中状元,为感谢神茶救命之恩,回到武夷山,脱下身上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后人便给茶树取名为“大红袍”。也有的说某朝一位皇太后患病,终日肚疼鼓胀,卧病不起,请遍天下的名医,用尽了灵丹妙药,都不见效。后天心庙的老方丈敬献九龙窠神茶一盒,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帝便命大臣带上一件大红袍,代他前往武夷山九龙窠谢恩。大臣到时,便将大红袍牛披在茶树上,并将茶树取名为“大红袍”。但更多的人认为大红袍茶树是因为早春时节,叶牙勃发满树艳红。远望宛如一件件大红袍覆盖树冠而得名。大红袍茶树仅有四株,来武夷的旅游者,无不想一睹大红袍茶树为快。目前,武夷山市有关部门,已开辟“大红袍之旅”线路,受到了中外游客的好评。
[导游内容]天心永乐禅寺——杜辖岩。
从九龙窠前行里许,大家等到看的这座山岩叫天心岩。岩下这座寺庙就是武夷山现存的最大寺院——永乐禅寺[图]。据董天《武夷山志》记载:永乐禅寺的前身,称山心永乐庵。“山心”指其地理位置而言,因名刹座落于方圆70平方公里的武夷山景区中心,故名,明嘉靖七年(1528年),道士韩洞虚加以重建,改名天心庙。清康熙年间,武夷山章堂岩铁华国师的弟子果因和沿重光了这一宗教名构,改称天心永乐禅寺。此时的“天心”之寓意又进一步得到禅理的抒发。蕴藏着禅语“天心明月”和佛教徒所向往的“极乐世界”的无穷寓意。重建后永乐禅寺,南北长170米,东西宽150米,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古刹四周古木参天,篁竹蔽邃,鸟鸣蝉噪,意境深;步入寺内,香烟燎绕,梵音清越,恍如游仙。永乐禅寺鼎盛于清朝之际,有僧徒百余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有关部门以已决定修复永乐禅寺。目前大雄宝殿修建工程正在进行,并在通往禅寺的山径旁,依崖新凿了一座弥勒佛岩雕,高19米,宽13米,佛像岩后的巨形“佛”字[图],是清康熙皇帝的亲笔字,字高11米,宽9米,计99平方米,取“九九吉利”之意。
武夷山景区导游词篇十三
前几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武夷山的一处有名的风景区————"一线天"。那里的天气实在是太热了,没有一个人敢把眼睛完全地睁开。(很形象)。
天气热还忍受得住,难以忍受的是在排队的地方人山人海,整个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慢慢挪动,像蚂蚁搬家似的。一个小时过去了,我终于可以爬"一线天了",这时我已经大汗淋漓了。
进了"一线天",凉风吹进我的衣襟,使我感觉清爽极了。由于里面太黑了,我只能慢慢地摸索。我抬头看了看,在两座山之间有一条缝隙,像一座被孙悟空用金箍棒劈成两瓣的山似的,头顶上真的只能看到天空的一条缝隙。"一线天"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呀。听导游说:武夷山"一线天"是全国最长的"一线天",全长共178米,最窄的地方只有30厘米,只能容一个人过去。
我刚低下头走了几步,脚就踩了个空,还好我用双手支撑住了前面的石阶,要不然,我一往后仰,肯定会撞个头破血流。
突然,一滴液体掉在了我的头上,我朝上看了看,发现石壁上一只白色蝙蝠的臀部正对着我,我用一个小石头向它扔去,它立刻转过身来,好奇地瞅着我,气得我肺都炸了。
经过我小心翼翼地攀爬,终于爬上了陡峭狭窄的"一线天"。
武夷山景区导游词篇十四
大家好!我姓张,大家可以叫我张导游!现在我为你们讲解。
福建武夷山1988年被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19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内,在市区以南约15公里,处在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麓,景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亿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潆洄、碧水丹峰、风光绝胜的美景,古人说它“水有三三胜,峰有六六奇”,被誉为“奇秀甲东南”。
武夷山风景区内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及一百零八景点。不仅全年有景,四季不同,而且阴晴风雨,其山川景色亦幻莫测,瑰丽多姿。现全区分为武夷宫、九曲溪、桃源洞、云窝天游、一线天--虎啸岩、天心岩、水帘洞七大景区。它兼有黄山之奇、桂林之秀、泰岱之雄、华岳之险、西湖之美。
武夷山风景的精华在九曲溪。九曲溪源于三保山,溪水碧清,折复绕山,形成“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九曲之胜,武夷山中最著名的一些山峰和高插于悬崖峭壁上的神秘悬棺都列在九曲溪边。景区内还有遇林亭宋代瓷窑遗址、武夷宫等游览景点,极具人文价值。武夷山也有众多名胜古迹,如冲佑万年宫、虹桥和架壑船棺等,还有世界罕见的动植物,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这里并建有武夷山自然博物馆。
武夷山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古人称:“东周孔丘,南宋朱熹,北有泰岳,南有武夷”。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此居住四十多年,设帐授徒,著书立说,使这里成为我国东南文化的中心,被誉为“道南理窟”。道家也把这里称为“第十六洞天”。历代文人雅士在此写下的赞美诗文不下二千多篇,题镌摩崖石刻有四百多处,这些丰富的人文史迹,也为名山增添风采。而古越人的架壑船棺、汉代的古城墟、宋代的古瓷窑遗址和元代的御茶园等,使武夷山更成为人们访古探奇,寻幽览胜之地。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东南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区内峰峦林立,原始森林茂密,景色融雄浑、古朴、隽秀于一体,而且有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被纳入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区。
以上都是我的导游词,谢谢大家!
大家好,我叫刘怡辰,大家可以叫我“刘导”,欢迎各位女士和先生来武夷山游玩,你们肯定会对这里流连忘返,永远记住这美丽的风景。总之,你们会非常爱这里的。
接着,竹筏漂到了一处陡峭的石壁边,我说:”石壁上洞穴里的木头就是有名的武夷船棺。如果你抬头望着那刀劈般光滑的石壁,就会看到上面有几个黑乎乎的洞穴,其中有一个洞穴的里面向外露出了一截粗大的棺木板,它们就是千年武夷山的船棺了!这些木棺在现代把它取下来当然也很不容易,何况古代科学那么不发达,船棺就更不容易被放在那么高,那么陡峭的山上了。并且还经过了大自然千年的风吹雨打,烈日炎炎的太阳暴晒,它们这些武夷船棺也不会腐烂,武夷山船棺举世闻名就说的这一点。"。
我讲的就这么多啦,请各位游客自由观光三小时,三小时后到这里集合。注意,这里比较危险,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让孩子到水边来玩儿,一定要看好您的孩子。
武夷山景区导游词篇十五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堵墙就是武夷精舍遗址。武夷精舍是宋淳熙十年(1183年),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亲自擘划、营建的书院。据董天工的《武夷山志》记载:武夷精舍是当时武夷山的一大建筑,人称“武夷之巨观”。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和铁笛亭等建筑。四方来者,莫不叹其佳胜。朱熹在武夷精舍著书立说,倡道讲学达十年之久,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因此他创办的武夷精舍备爱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历代都曾加以葺治、增广。南宋末期,经扩建后的武夷精舍,改名为“紫阳书院”,由官府拨给公田以供养学者。随后又设置“山长”这个教职,来主持教事。元初,改山长为“教授”。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武夷精舍毁于兵灾。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熹八世孙朱洵、朱澍出资重建后,又改称“朱文公祠”,崇祀朱熹。清康熙年间,赐予“学达性天”匾额,再度大兴土木加以修葺。至今残留的精舍遗址,则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闽浙总督常见罗满保“捐俸倡修”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从武夷精舍前行数百米,在接笋峰西壁岩下,有因峰岩崩塌形成的大小岩洞10余处。每当冬春二季的早晚,从洞穴里常常会冒出一缕缕淡淡的云雾,在峰石之间轻轻游荡,时而聚集一团,时而又飘散开来,舒卷自如,变幻莫测,故此地名为“云窝”。云窝四周环绕着响声岩、丹炉岩、仙迹岩、天柱峰、更衣台、晒布岩、天游峰、苍屏峰、接笋峰等。过问樵台,前面大家看见的这个石门,就是叔圭精舍旧址。门额上“叔圭精舍”四字清晰可见。叔圭、姓江名贽,北宋人,官举孝廉。这里原有一座考究的古建筑,是清初为纪念江贽而建造的,现仅存这道石门。过叔圭精舍石门,但觉豁然开朗。左边这个濒临九曲溪巡的亭子叫石沼青莲亭。右边这座山峰是隐屏峰,依附于隐屏峰,峰腰横列三痕,仿佛折断又连接在一起的山峰,叫接笋峰。隐屏峰下的这座亭叫水月亭。据说月明星稀夜晚在亭中把酒赏月,可风到四个月亮。请各位朋友猜猜看,有哪四个月亮?(天上一个,水中一个,杯中一个,还有心中一个)。云窝中间这块漆黑巨石,大家看,像不像一头伏卧的大象,俗称铁象岩。铁象岩中间裂开一罅,人穿行于其中,但觉天光如线。为区别溪南灵岩一线天,故称它为“小一线天”。云窝以铁象岩为界,分上、下云窝。云窝巨石倚立,背岩临水,地处武夷山精华地带,为武夷首胜之区。这里历来是古代文人墨客、名宦隐潜居养心之所。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兵部侍郎陈省曾在上下云窝间,兴建“幼溪草庐”,计有宾云堂、栖云阁、巢云楼、生云台、迟云亭等10余处亭、台、楼、阁,极为富丽堂皇。可惜这些建筑早已废圯,岩壁间留下的些许摩崖题刻,还能让人依稀记起昔日的繁华。关于幼溪草堂和武夷精舍,还留下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陈省在云窝构筑幼溪草庐时,朱熹当年营建的紫阳书院十分破旧。一边是优雅的环境,精美的建筑;一边是年久失修,即将坍废的书院。一士人见此情景,便题诗于壁:“紫阳书院对清波,破壁残碑半女笋。颇爱隔邻亭榭胜,画栏朱拱是云窝。”陈省见诗笑曰:这分明是激我乎。即日捐资雇工,大兴土木,将紫阳书院修复一新。
铁象岩左边这座山峰,就是我们在竹筏上看至的晒布,请大家注意看,在晒布岩的岩壁中间有斑痕像人的手掌,长度超过一丈的有数十行,相传这是仙人留下的',故晒布岩又称“仙掌峰”。晒布岩由于流水长年冲刷的结果,岩壁上布满了数以百道直溜溜的流水轨迹。每当西斜的阳光照到壁上,更见得条缕分明。俯视溪中,但见影浸水底,随波晃漾,恍如无数条流动的黑蛇白蛇,从溪底直往下窜。若逢雨天,雨水从岩顶顺着直溜溜的轨迹飞泻直下,仿佛素练悬而未决天,万千银龙飞舞,堪称奇景。关于晒布岩和仙掌峰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相传很早以前,天宫的织女每天都背着锦囊,唱着歌儿去采集五彩云锦。这些云锦配上一缕缕金丝银线,织成一匹匹绫罗绸缎,献给王母娘娘。一天清晨,负责运送的挑担的挑担大脚仙,挑着织女织好的一担帛锦,踏着云路途经武夷山云窝时,不经意往下一看,顿时被“碧水丹山”的奇景迷住了。他便放下锦担去游玩。等他听到天宫的鼓声时,才想起锦担,一看,糟啦,绫罗绸缎已被打湿了,他怕王母娘娘责怪,于是,就把一匹匹的帛锦抖开,晒在大岩壁上;可是锦缎太长,一直垂到六曲溪边,皱巴巴的不平整,他又扯又拉,直到把一担绫缎抚的平平整整。几番辛劳,大脚仙已困顿不堪,寻到一阴凉处便呼呼大睡。一常见醒来,日头已经西斜。他起身一瞧,眼前一片金辉,光芒四射。原来这是绫缎在阳光下熠熠闪亮,衬得碧水丹山更加旖旎。大脚仙用手一摸,岩壁上烫热炙人,他慌了,急忙去收布。然而,那一条条绫缎已熔进了光滑的石壁中,连大脚仙按布的仙掌也永远嵌进了岩壁上。“如今石上留仙掌,十指青葱积绿苔。”说的就是仙掌峰的景致。
请大家注意看,前面这块壁上刻有“伏虎”二字。题刻的作者系幼溪草庐的主人陈省。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陈省因与宰相张居正政见不一而受到排挤。皇上虽数赐,但他仍然辞职荣归入闽。深厚感情感怀才不遇,卜筑武夷山中。适云窝有一岩石状如蹲虎,便勒石“伏虎”二字,意在他如一只蹲伏在武夷山中的老虎,企盼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再展宏图。伏虎岩右边这一竹丛,就是郭沫若先生在游武夷诗中提到的方竹。这种竹看似圆,摸去却是四方的,十分奇特。不信,大家可以来摸摸。从伏虎岩前的石径登上,便可看到一道石门,门额上刻有“峥嵘深锁”四字。进石门,眼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这就是素有产茶“甲于武夷”之称的茶洞。从洞中放眼眺望接笋峰、隐屏峰、清隐岩、天游峰、仙掌峰,以及远在三曲的仙游岩,峭壁耸立的危崖,就象一堵堵高大的城墙,把它团团围住,唯一的通道,就是西边的一条岩罅。人在面积不过六七亩的洞中,有如陷入井底一样,抬头仰视,仅见青天一围。正如徐霞客在《武夷山游记》中写道:“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矫也。”所以,历代都有文人墨客在洞内卜筑隐居,如宋刘衡的小隐居,明李钟鼎的煮霞居,清董茂勋的留云书屋等。如今这些古老的建筑,大都不见踪迹,唯猖狂留下的董茂勋留云书屋的旧址。茶洞最北面这个潭,称“仙浴潭”,从天游峰奇峰跌落下来的雪花泉就汇集在这里。相传该潭曾有仙女在此沐浴,故名。大家请看,南面这条通往隐屏峰的石径,在距我们所处位置的十余米处,有一石门,门额上刻有“留云书屋”四字,这就是董茂勋卜筑的留云书屋的旧址。二百多年前,《武夷山志》作者攻天工就是在其父董茂勋留云书屋中完成了二十四卷《武夷山志》的编工作,为武夷山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穿石门,过“鸡胸”、“龙脊”,可见岩壁上有“仙凡界”题刻,意思是这里是人间与仙境的分界线,只有有胆有识敢过武夷山险径――“鸡胸”、“龙脊”的人,才能步入顶峰仙境。立于峰尖这座亭叫“仙弈亭”。再往上攀登数十米,便到隐屏峰顶。峰顶原有清真道院,建于明万历三年(1577年),今废。自巅南下,半壁有洞,名“南溟靖”。明道人刘端阳藏蜕于此,至今仍有石冢蜃坛。各位朋友,请大家做好登山准备,现在我们开始攀登天游峰。从茶洞到天游峰一览台共有八百多级石阶,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边登边数,看谁数的数字最精确。
武夷山景区导游词篇十六
各位朋友,武夷山的各大酒店都座落在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内,从度假区到星村码头约需20分钟的行程。首先我简要地介绍一下九曲溪的概况:世间中山水幽奇以武夷山为第一,武夷之魂在九曲溪。这条发源于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西南麓的溪流,澄沏清莹,经星村镇由西向东穿过武夷山景区,盈盈一水,折为九曲,因此得名。九曲溪面积为8.5平方公里,全长约9.5公里。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画意。游人乘坐宽约2米,长约9米,从远古小舟脱胎而来的竹筏,冲波击浪而下,不仅能领略到有惊无险的情趣,而且四面无遮无拦,抬头可见山景,俯首能赏水色,侧耳可听溪声,伸手能角清流。古人游九曲溪,是从武夷宫按由一曲逆流而上的。自崇(安)桐(木)公路开通后,游人则是从九曲到一曲顺流而下,这样随波逐流,飘然前行,更加轻快、迅疾。
各位朋友,左边的图片是九曲溪码头。我简要介绍一下乘坐竹筏的一些注意事项:一、按六个人乘坐一张竹筏,大家自由结合;二、上竹筏请不要争先献词后,注意横踩二根毛竹。以免滑落水中;三、竹筏行进中,要听从筏工指挥,请不要随意从坐椅上站立照相,更不要在竹筏上随意走动。
各位朋友,竹筏现飘然前行在九曲溪平川一带。右侧这座山与云齐,叫齐云峰,因形似火焰,故又俗称火焰山。民间传说,古时候火焰山的烈焰常使山下这个村庄着火,乡民们一次次遭灾毁屋,一次次又被迫再建新屋,于是这个村庄便有“新村”的称号。后上天为拯救生灵,便派武夷十三仙人下凡施法术在山前凿开一条江墩溪,从此村庄安宁,日渐繁荣,万家灯火犹如天上点点繁星。从此村庄改名为“星村”。
左侧这座山峰叫白云岩,又名灵峰。白云岩重岩耸叠,巍然云际,每当拂晓,常有白云在岩的半腰飘悠,忽聚忽散,分合不定,故名白云岩。白云岩上现遗有几堵残垣颓壁,是白云庵的旧址。在庵的后壁上,有一岩洞,称白云洞。我国演述周武王伐商的古代小说《封神演义》中提到的道人乔坤,就曾在此修养,自称是武夷山白云洞“散人”。后因协助姜子牙破阵有功,受封为“夜游神”。岩的北面有一个轩敞的岩洞,人称“极乐国”。其进洞路径之险,可谓武夷第一。这里上下都是绝壁,壁间只有一线横坳,是进洞的唯一途径。人们一定要伏身蛇行,手脚并用,才能爬过岩缝进入洞中。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我国古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首次入闽武夷山时,就曾半历其境,并在《武夷山日记》里生动地记述了这个惊险的历程:“余从壁坳行,已而坳渐低,壁危,则就而伛偻;愈低愈狭,则膝行蛇伏。至坳转处,上下仅悬七寸,阔上尺五,坳外壁深万仞。余匍匐以进,胸背相摩,得度其险。岩果轩敞层叠,有斧凿于中,欲开道而未就也。”站在白云岩巅,南望九曲溪上游,平畴沃野,豁然开朗,别有一番天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的诗句,描写的就是这一带的景色。
竹筏驶上浅滩,右边这座山峰名仙岩[图],请大家注意看,岩上这一块巨石像不像一把芭蕉扇。紧邻仙岩的这三座山峰,中间像不像个球,两边山峰犹如两头雄狮,俗称“双狮戏球”。溪右边这块岩石嘴尖腿细,背上布满藤萝、花丛、俗称“孔雀开屏石”。
过仙岩脚下的白沙潭,竹筏始进入九曲。白云岩在左边这座形似鼓的山峰,称鼓子峰。峰前这座山岩因形似乌纱帽岩。竹筏前行,回顾纱帽岩。竹筏前行,回顾纱帽岩又形似笔架,继而又见三石分立,象“品”字,故又称品石岩。品石岩左边是环佩岩,岩上有一巨石像不像头小猫,正伸出头扑食面前那块“猪肝”。浅滩将尽,大家看左岸边这块巨石,像不像水牛把头栽进水中,仅露出一角一眼,俗称“牛牯石”,石下深潭称牛牯潭。过牛牯潭,岸右边这两块相迭在一起的巨石像不像磨墩,因而俗称磨墩岩。南宋宰相李纲游九曲溪时,称其为大小廪石。磨墩岩对岸对岸这块巨石像不像人面,眼睛鼻子都清晰可见,左边眼睛睁着,右边眼睛闭着,俗称人面石。人面石右边这两块巨石一前一后,前面一石顶上光秃像不像和尚,后面一石像不像尼姑帽,当地百姓戏称为“和尚背尼姑”。相传武夷山有个好心的和尚,见尼姑要过溪到磨墩岩磨豆浆给“童子”吃有困难,就主动提出背尼姑过溪。这虽说有违佛教戒律,但助人为乐的精神还是深深地感动了位于一旁的人面石。见此情景,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事。筏过浅滩,拐个弯便进入八曲。
八曲,夹溪两岸,奇峰环拱,怪石嶙峋,状如动物,素有“水上动物园”之称。溪左有卧狮笑猴、上下水龟石[、猫儿石、鱼磕石、海蚧石;溪右有象鼻岩、骆驼峰等,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关于上、下水龟石,还流传这么一段动人的故事:传说南宋淳熙10年(1184年),朱熹辞官回到武夷山,住在清隐岩下的茶洞旁著书讲学。一天黄昏,朱熹正对着满天的晚霞吟诗作赋,忽听门外传来:“先生,先生。”的呼唤。朱熹出门一看,只见茶洞外正笑吟吟走来一位相貌端庄的姑娘,便问:“你是何人,家住哪里,为何来到此地?”姑娘答道:“我姓胡,名叫丽娘,家住五曲河对面。因仰慕先生的才学,特来拜您为师。”朱熹见女子端庄识礼,又求学心切,就收留了她。从此,丽娘风雨无阻,每天晚上都来到朱熹的书房。她读遍了四书五经,替朱熹眷写了大量的诗文。丽娘的才学、多情,使朱熹感到了温暖与欢乐。一天傍晚,朱熹在五曲平林渡口遇到摆渡的乌老头两口子。乌老头对朱熹说:“看你气色不好,定是中邪了。你可知道每晚至你书房的女子是谁吗?她就是武夷山的狐狸精。想谋你的才学,夺你祖传的玉碗!”“啊!”朱熹不禁大吃一惊,心里直纳闷:好端端一个正经女子,怎会是狐妖?“如果你不信,不妨待她睡着时,看看有没有双玉筷从她的鼻孔里伸出。”回家以后,朱熹心如乱麻,一连两个夜晚不能入眠,丽娘温存地相陪着。到了第三个夜晚,丽娘实在困极了,就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四更天时,朱熹打个瞌睡醒来,顿时被眼前一片光亮惊呆了。果然,一双碧绿透明的玉筷从丽娘的鼻孔伸了出来。他慌忙之中,碰落了玉筷,闪出了一只狐狸的影子,一晃就不见了。丽娘醒来,顿觉天悬地转,痛苦地说:“先生,我是武夷山修炼千年的狐狸精。因仰慕先生的才学,知道先生寂寞,才每晚渡河来陪伴。不料平林摆渡佬,那一对害人的乌龟精,想谋先生玉碗和丽娘的玉筷,曾跟我斗法输了,被贬在那儿摆渡。他们就恶语中伤,拨弄是非,迫使我俩分离。先生啊!如今丽娘玉筷离身,千年道行已破,我该到南螟靖里长眠去了。”说完,泪水涟涟,与朱熹难舍难分。忽然空中轰隆滚过一阵闷雷,在一阵旋风里闪过一对黑影,丽娘忙指着窗外的黑影喊道:“先生,它们毁了丽娘,拆散我们之间的情谊呀!”朱熹气得咬牙切齿,浑身打打颤,抄起朱笔就往窗外扔去,只见朱笔就像一只燃烧的箭直向这一对黑影刺去。两个摆渡佬立时现出乌龟原形,慌忙向五曲上游爬去,但爬到八曲上水狮旁,就再也爬不动了,变成了一对石龟。请大家注意看,左岸边这座横亘的巨岩,称鼓楼岩,岩石像不像一童子在跪拜。岩后有紫芝峰。在峰的半腰有一座岩石像观世音菩萨,这一景叫“童子拜观音”。前面跟大家说,尼姑磨豆浆,就是给这位童子吃。位于紫芝峰后的并列两峰像不像一对硕大的乳房,俗称“双乳峰”。有一外国小朋友观赏双乳峰后天真地说:如果妈妈的乳房也有这么大,那天下的小孩子就不愁没有奶吃了。
武夷山景区导游词篇十七
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水帘洞是福建省武夷山最大的洞穴,高、宽各一百多米。洞顶斜覆而出,宛如一道飞檐,遮住了半边天。洞门前终年流淌的两股清泉,从一百多米高的岩顶飞泻而下,微风过处,水珠摇曳分合,随风飘洒,仿佛天女散花,又如悬挂的两幅珠帘。正是“赤壁千寻晴拂雨,明珠万颗画垂帘。”隔帘望去,洞外的茶园竹丛,村落人家,一片迷蒙,宛如一幅诗意朦胧的山水画,别有一番韵致。
水帘洞内,轩爽敞亮,可容数百人。岩壁上摩崖石刻比比皆是,“活源”两字最为著名。沿崖建有奉祀宋朝大儒刘子翚、朱熹、刘珙的三贤祠和奉祀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三教堂和清微洞真观。
出了洞口,磴道的右侧,就是碧绿沉翠的浴龙池。水帘泻入池中,不断溅起水花,随即又晃漾出一圈圈涟漪,煞是好看。远望可见大幅石刻“自古晴檐终日雨,春秋花月一帘珠。”与瀑布相映成趣。
武夷山景区导游词篇十八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小溪叫章堂涧。章堂涧是武夷山景区北部最长的一长山涧。它源于章节堂岩,与流香涧合流后,向东穿出霞滨峡口,汇入崇阳溪,长约7.5公里。
从霞滨峡口,沿章堂涧向西得约里许,请大家顺我手指的方向看,在雄峙如城的丹霞嶂半壁有几个互相毗连的'岩洞,洞中有几幢小木楼就崖构架,或藏于洞内,或濒临崖畔,上下悬梯,左右环栏。从下望去,俨然一幢空中楼阁。据《崇安县志》记载:这此空中楼阁是清咸丰年间,崇安县的土豪劣绅为躲避太平军而雇人营造的。丹霞嶂岩洞,上倚危崖,下临深渊,地势十分险要,乍看似乎无路可攀。但只要从山后绕道火焰峰而上丹霞峰顶,尔后从山顶的岩洞口顺梯而下,便可到达其中。看了半天,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明明是建天悬崖峭壁间的县楼,为什么又叫天车架呢?这是因为当时施工为节省时间,所用的施工材料都是从岩底直接吊上去的。大家看到没有,县架在洞外的那几根杉木,便是当时安装天车一种起重机械的架子。因而当地人称这一景为天车架。
从天车架向前行约数百米,大家看到的这座形似雄鹰的巨岩,称鹰嘴岩。鹰嘴岩光秃秃的岩顶,东端向前突出,尖曲如喙。奇特的是,钩形的鹰嘴上竟然生长着一株干虬的古老刺柏,给鹰嘴增添了几分飘逸,几许神采。从岩顶直削而下的岩壁,缜润莹洁,白里透红,而微微拱起的岩脊,却是一片苍黑,隐隐约约地现出一条条裂纹,犹如丰满的羽翼。从我们所处的这个角度望去,只见它兀立峰巅,翘首蓝天,势欲振翅高翔,搏击苍穹。古人有诗道:雄鹰独立健无伦,锐喙昂头实逼真。岂是神山压凡鸟,欲君奋击绝嚣尘。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鹰嘴岩的神姿。
继续前行,过慧苑寺前石桥,左折入流香涧。流香涧原名倒水坑,位于天心岩北麓。说来十分奇怪,武夷山风景区的的所有溪泉涧水,均是自西向东,奔向峡口,汇入崇阳溪。唯独这条山涧,自三仰峰北谷发源后,流抛势趋向西北,倒流回山,故名。倒水坑两旁,青藤垂蔓、山蕙、石蒲、兰花丛生。坠叶浮深涧,飞花逐急湍。一路走去,淙淙的流水与飞花相随不舍,一缕缕淡淡的幽香,时时扑鼻而来。明朝诗人徐熥游历此地,不忍离去,遂将涧改名为流香涧。涧中有一巷谷,两旁危岩矗立,水流其间,仅容一人往来。夏日处身其间,凉爽无比,因此名为清凉峡。出清凉峡一远,便可看到一座黑乎乎的山峰顶上,耸立着一块向前倾斜的巨石,就像一农夫斜戴着一顶斗笠。相传这块巨石是从远方飞来,故名飞来峰。绕过飞来峰,大家看到这座昂然直上,拔地擎天的山峰叫玉柱峰。
文档为doc格式。
武夷山景区导游词篇十九
位于天心岩东面的杜辖岩,又称杜葛岩。相传早先有杜氏、葛氏两位女子隐于此地,以人名岩,随称杜葛岩。明万历初年,司丞呈中立于此结庐静修时,易葛为辖,改为杜辖岩,取其岩壁周遭若城郭,扁国邃,仅开一窦,不容车马往来的意思。杜辖四周,群峰雄峙,修篁环抱,宛如一座森严壁垒的城堡。但在岩内却隐匿着两个不同风貌的洞穴。从巨石垒叠的石门跨入,但见悬崖千韧,嵌空而出,覆盖着一块小小的谷地,风雨不侵。谷地里建有一幢小楼和栽有几株桃树,一泓清澈的泉水从楼旁流过,环境幽雅,纤尘不染,这是下洞,名为会仙洞。从下洞蹑石磴而上,一路竹树掩径,流泉潺潺。岩上,在石几、石凳和石棋盘,错落在一个穹然上覆的岩穴间,这是上洞,名小有洞。下洞平衍而幽深,上洞峻绝而轩朗,一上一下,景色迥异。从杜辖岩上极目远望,香炉峰就象几案一样横列在脚下。象鼻岩整装待发,听任你的安排。盘珠岩顶上叠着一块圆石,仿佛要向你献上一颗硕大无比的珍珠,而丈人峰上的映山红,宛如一抹绚丽的彩霞。至此已非尘世客。各位网友,目睹此境,想必大家都有飘飘然羽化成仙的感受吧!
切切注意眼睛是不是疲劳了,休息一下,下一站水帘洞。
武夷山景区导游词篇二十
天游峰位于六曲溪北,景区中心。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下面是小编准备的武夷山天游峰景区导游词,仅供参考。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天游峰位于六曲溪北,景区中心。
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
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
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为武夷第一胜景。
天游峰位于福建省武夷山九曲溪六曲溪北,景区中心。
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露之时,登峰巅,望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天游峰有上、下之分,一览亭左近方,是为上天游;下了崎岖丘,沿胡麻涧一带,是为下天游。
上天游的一览亭,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是一座绝好的武夷山水观赏台。
从这里凭栏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
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故有“武夷第一峰”之称。
下天游的南端建有天游观、仙凡客馆、妙高山庄等旅馆、小卖部、茶室,可为游人提供食宿方便。
天游观后的妙高台上,有一株罕见的红豆树。
蜿蜒南来的胡麻涧,在妙高台西面奔泻而下,落差100多米,飘逸潇洒,形成了著名的雪花泉景观。
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30余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天游峰海拔408m,相对高度215m。
它位于六曲溪北,景区中心。
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
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
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为武夷第一胜景。
天游峰有上、下之分,一览亭左,是为上天游;下了崎岖丘,沿胡麻涧一带,是为下天游。
上天游的一览亭,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是一座绝好的观赏台。
从这里赁栏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山水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
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下天游的南端有近年改建的天游观。
观内有小卖部和茶室,可为游人提供方便。
观后的妙高台上,有一株罕见的红豆树。
每当成熟季节,山风轻拂,豆荚就纷纷撒落在地,滚出殷红的豆粒,晶莹闪亮,鲜艳可爱。
由山南蜿蜒来的胡麻涧,在妙高台西面奔泻而下,形成了著名的雪花泉景观,落差170多米,飘逸潇洒。
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三十余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在妙高台背后,有一条往东延伸的山脊,名振衣冈。
这是仙游岩的绝顶。
冈上有仙游馆、三友堂、森天阁故址。
为武夷第一胜地,位于武夷山景区中部的五曲隐屏峰后,海拔410米,它独出群峰,云雾弥漫,山巅四周有诸名峰拱卫,三面有九曲溪环绕,武夷全景尽收眼底。
该峰东接仙游岩,南续清隐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高耸于群峰之上。
每当雨后天晴、晨曦初露之时,可在此欣赏云海大观。
只见群峰出没于云端,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有时还可看到奇妙的“佛光”。
云开雾散之后,凭栏四望,武夷山水尽收眼底。
峰顶有胡麻涧,涧水如白练千寻从峰顶直泻而下,被称作“雪花泉”,为山中一大奇观。
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故第一也”。
天游主要景点有:御茶园遗址、云窝、接笋峰、隐屏峰、赏月亭。
峰顶胡麻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近百处。
其中最大一幅为"第一山",系道光壬辰冬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题写。
意思是说天游峰即是"武夷第一胜地",理应号称"第一山"。
也有人解释说,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列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天下第一。
因此,他所占居的名山,就应该是天下"第一山"。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堵墙就是武夷精舍遗址 。
武夷精舍是宋淳熙十年(1183年),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亲自擘划、营建的书院。
据董天工的《武夷山志》记载:武夷精舍是当时武夷山的一大建筑,人称"武夷之巨观"。
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和铁笛亭等建筑。
四方来者,莫不叹其佳胜。
朱熹在武夷精舍著书立说,倡道讲学达十年之久,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
因此他创办的武夷精舍备爱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历代都曾加以葺治、增广。
南宋末期,经扩建后的武夷精舍,改名为“紫阳书院”,由官府拨给公田以供养学者。
随后又设置“山长”这个教职,来主持教事。
元初,改山长为“教授”。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武夷精舍毁于兵灾。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熹八世孙朱洵、朱澍出资重建后,又改称“朱文公祠”,崇祀朱熹。
清康熙年间,赐予“学达性天”匾额,再度大兴土木加以修葺。
至今残留的精舍遗址,则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08年,闽浙总督常见罗满保“捐俸倡修”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从武夷精舍前行数百米,在接笋峰西壁岩下,有因峰岩崩塌形成的大小岩洞10余处。
每当冬春二季的早晚,从洞穴里常常会冒出一缕缕淡淡的云雾,在峰石之间轻轻游荡,时而聚集一团,时而又飘散开来,舒卷自如,变幻莫测,故此地名为“云窝” 。
云窝四周环绕着响声岩、丹炉岩、仙迹岩、天柱峰、更衣台、晒布岩、天游峰、苍屏峰、接笋峰等。
过问樵台,前面大家看见的这个石门,就是叔圭精舍旧址。
门额上“叔圭精舍”四字清晰可见。
叔圭、姓江名贽,北宋人,官举孝廉。
这里原有一座考究的古建筑,是清初为纪念江贽而建造的,现仅存这道石门。
过叔圭精舍石门,但觉豁然开朗。
左边这个濒临九曲溪巡的亭子叫石沼青莲亭。
右边这座山峰是隐屏峰,依附于隐屏峰,峰腰横列三痕,仿佛折断又连接在一起的山峰,叫接笋峰。
隐屏峰下的这座亭叫水月亭。
据说月明星稀夜晚在亭中把酒赏月,可风到四个月亮。
请各位朋友猜猜看,有哪四个月亮?(天上一个,水中一个,杯中一个,还有心中一个)。
云窝中间这块漆黑巨石,大家看,像不像一头伏卧的大象,俗称铁象岩 。
铁象岩中间裂开一罅,人穿行于其中,但觉天光如线。
为区别溪南灵岩一线天,故称 它为“小一线天”。
云窝以铁象岩为界,分上、下云窝。
云窝巨石倚立,背岩临水,地处武夷山精华地带,为武夷首胜之区。
这里历来是古代文人墨客、名宦隐潜居养心之所。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兵部侍郎陈省曾在上下云窝间,兴建“幼溪草庐”,计有宾云堂、栖云阁、巢云楼、生云台、迟云亭等10余处亭、台、楼、阁,极为富丽堂皇。
可惜这些建筑早已废圯,岩壁间留下的些许摩崖题刻,还能让人依稀记起昔日的繁华。
关于幼溪草堂和武夷精舍,还留下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传陈省在云窝构筑幼溪草庐时,朱熹当年营建的紫阳书院十分破旧。
一边是优雅的环境,精美的建筑;一边是年久失修,即将坍废的书院。
一士人见此情景,便题诗于壁:“紫阳书院对清波,破壁残碑半女笋。
颇爱隔邻亭榭胜,画栏朱拱是云窝。”陈省见诗笑曰:这分明是激我乎。
即日捐资雇工,大兴土木,将紫阳书院修复一新。
铁象岩左边这座山峰,就是我们在竹筏上看至的晒布,请大家注意看,在晒布岩的岩壁中间有斑痕像人的手掌,长度超过一丈的有数十行,相传这是仙人留下的,故晒布岩又称“仙掌峰”。
晒布岩由于流水长年冲刷的结果,岩壁上布满了数以百道直溜溜的`流水轨迹。
每当西斜的阳光照到壁上,更见得条缕分明。
俯视溪中,但见影浸水底,随波晃漾,恍如无数条流动的黑蛇白蛇,从溪底直往下窜。
若逢雨天,雨水从岩顶顺着直溜溜的轨迹飞泻直下,仿佛素练悬而未决天,万千银龙飞舞,堪称奇景。
关于晒布岩和仙掌峰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相传很早以前,天宫的织女每天都背着锦囊,唱着歌儿去采集五彩云锦。
这些云锦配上一缕缕金丝银线,织成一匹匹绫罗绸缎,献给王母娘娘。
一天清晨,负责运送的挑担的挑担大脚仙,挑着织女织好的一担帛锦,踏着云路途经武夷山云窝时,不经意往下一看,顿时被“碧水丹山”的奇景迷住了。
他便放下锦担去游玩。
等他听到天宫的鼓声时,才想起锦担,一看,糟啦,绫罗绸缎已被打湿了,他怕王母娘娘责怪,于是,就把一匹匹的帛锦抖开,晒在大岩壁上;可是锦缎太长,一直垂到六曲溪边,皱巴巴的不平整,他又扯又拉,直到把一担绫缎抚的平平整整。
几番辛劳,大脚仙已困顿不堪,寻到一阴凉处便呼呼大睡。
一常见醒来,日头已经西斜。
他起身一瞧,眼前一片金辉,光芒四射。
原来这是绫缎在阳光下熠熠闪亮,衬得碧水丹山更加旖旎。
大脚仙用手一摸,岩壁上烫热炙人,他慌了,急忙去收布。
然而,那一条条绫缎已熔进了光滑的石壁中,连大脚仙按布的仙掌也永远嵌进了岩壁上。
“如今石上留仙掌,十指青葱积绿苔。”说的就是仙掌峰的景致。
请大家注意看,前面这块壁上刻有“伏虎”二字。
题刻的作者系幼溪草庐的主人陈省。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陈省因与宰相张居正政见不一而受到排挤。
皇上虽数赐,但他仍然辞职荣归入闽。
深厚感情感怀才不遇,卜筑武夷山中。
适云窝有一岩石状如蹲虎,便勒石“伏虎”二字,意在他如一只蹲伏在武夷山中的老虎,企盼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再展宏图。
伏虎岩右边这一竹丛,就是郭沫若先生在游武夷诗中提到的方竹。
这种竹看似圆,摸去却是四方的,十分奇特。
不信,大家可以来摸摸。
从伏虎岩前的石径登上,便可看到一道石门,门额上刻有“峥嵘深锁”四字。
进石门,眼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这就是素有产茶“甲于武夷”之称的茶洞。
从洞中放眼眺望接笋峰、隐屏峰、清隐岩、天游峰、仙掌峰,以及远在三曲的仙游岩,峭壁耸立的危崖,就象一堵堵高大的城墙,把它团团围住,唯一的通道,就是西边的一条岩罅。
人在面积不过六七亩的洞中,有如陷入井底一样,抬头仰视,仅见青天一围。
正如徐霞客在《武夷山游记》中写道:“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矫也。”
所以,历代都有文人墨客在洞内卜筑隐居,如宋刘衡的小隐居,明李钟鼎的煮霞居,清董茂勋的留云书屋等。
如今这些古老的建筑,大都不见踪迹,唯猖狂留下的董茂勋留云书屋的旧址。
茶洞最北面这个潭,称“仙浴潭”,从天游峰奇峰跌落下来的雪花泉 就汇集在这里。
相传该潭曾有仙女在此沐浴,故名。
大家请看,南面这条通往隐屏峰的石径,在距我们所处位置的十余米处,有一石门,门额上刻有“留云书屋”四字,这就是董茂勋卜筑的留云书屋的旧址。
二百多年前,《武夷山志》作者攻天工就是在其父董茂勋留云书屋中完成了二十四卷《武夷山志》的编 工作,为武夷山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