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优质18篇)
学习和工作中的总结是一种积累和提升,它能使我们不断进步,并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写总结时要注意文字流畅、条理清晰,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一起解决。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篇一
1、教材分析: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发现不少幼儿都能顺着数数字,但是让幼儿尝试倒着数时就容易发生错误了,往往数着数着就会直接顺数下去;有的幼儿则在数物匹配方面存在困难,碰到数量多一些,就数不清楚了。因此我设计《数字宝宝》这个活动,引导幼儿按顺序排列并感知6以内数量的对应关系,并借助多媒体制作了课件,调动了幼儿的感官,使幼儿在轻松的状态下积极的学习。
2、教学目标:
1、巩固对6以内的数字的认识,感知数字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
2、正确感知和判断6以内数量的对应关系。
3、运用数字进行游戏活动,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为此,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课件一份。
2、人手一份操作纸:画有6个格子、操作盒:放有数字1一6。
3、数字贴卡人手一份。
4、创设真实场景:自制花树3棵。
二、说教法。
在活动中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有:
1、演示法:活动通过课件制作数字宝宝捉迷藏为导入,将数字的部分隐藏起来,营造神秘感,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兴趣。
2、游戏法:活动采用和数字宝宝捉迷藏、排队坐小汽车、逛花园等游戏的形式,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让幼儿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
三、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遵循有浅入深的教学原则,活动中幼儿采用的主要学法有:
1、感官参与法:活动课件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幼儿在看、听、说的过程中感知数字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
2、操作法:引导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尝试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来帮数字宝宝排队,并通过创设的情境―逛花园,进行数物匹配。
四、说活动过程。
我为整个活动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1、数字宝宝捉迷藏。
一一通过和数字玩捉迷藏的游戏来导入活动,借由数字隐藏起来的神秘感,瞬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复习对数字1一6的认识。
2、数字宝宝排排队。
一一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帮助幼儿初步感受数字的排列顺序,并且得出:“顺数”、“倒数”的概念。
师:今天天气真不错,我们带着数字宝宝去逛花园好吗?
根据幼儿的排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然后借助课件,请幼儿帮忙检查老师排列的队伍。
师:徐老师也为我的数字宝宝排好了队,你们来帮我看看,我排的怎么样?,)出示数字“从小到大”的数字,一6,其中3、4空格。
2)出示数字“从大到小”的数字1一6,其中5、2空格。
师:这排队伍缺了谁?(5、2)是怎么排队的?
引导幼儿开动脑筋回答问题,并通过点击课件一起来验证结果。一一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先填空,再得出排列顺序的方式,进一步帮助幼儿巩固对数字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排序。
接着继续结合情境,请幼儿将凳子底下的数字卡贴在身上,成为数字宝宝。,点击课件出现滚动的数字,请各组幼儿根据显示的数字顺序上小汽车。师:汽车要出发啦,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你们来喊“停”,然后按照游戏给出的结果来排队上车好吗?这里循环两次,帮助幼儿排好队。
一一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创设的情境,让幼儿变身成为数字宝宝,并且利用课件制作的滚动数字效果,再次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以游戏的形式分组按顺序排队上车,潜移默化的帮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数字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序的印象。
3、数字宝宝逛花园。
一一最后的这一环节主要是在活动室内创设真实场景,进行数物匹配练习,播放“郊游”音乐,汽车开动起来咯!
师:接着往前开,停!玫瑰园站到咯。快来数一数开了几朵漂亮的玫瑰花呀?这回,轮到哪个数字宝宝来贴卡片了?请把你的数字卡片贴好,让我们看一看。
师总结:花园里可真美啊,让我们再去逛逛,看看还有哪些漂亮的花吧!注:",”为演示课件。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篇二
活动目的:
2、理解并能说出相邻两数之间多1或少1的关系。
3、通过操作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学习如何与同伴合作完成游戏。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6、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活动准备:
1、4只小动物图片、4座房子。
2、每位幼儿1~6数字卡片、1~6点卡。
3、1~6数字卡片、磁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小动物找邻居。
(1)通过动物搬新家,初步感知“邻居”概念。
师:小朋友在家和自己的邻居玩吗?孩子说一说。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搬了新家,他们找不到自己的新邻居了,请大家帮帮忙。(教师出示动物房子)!
师:看看谁搬了新家,你们知道他们的邻居吗?(孩子们说一说)。
教师帮助幼儿理解住在家两边的小动物就是小猪的邻居。
问:小猪家的门牌号小狗家少1,小猪家住在几号?
猴子家的门牌号比小猪家多1,小猴家住在几号?
(2)教师小结:原来邻居就是住在隔壁的人家,小动物们都有两个邻居,就是住在他们前面和后面的小动物。
二、数字朋友找邻居。
师:小动物们有了新邻居真开心,这里有一些数字朋友,他们也要来找邻居了。
教师出示数字1、2、3、4、5。
提问:数字2的邻居是谁和谁(1,3)?数字3的邻居呢?(2,4)。
(因为1在2的前面,比2少1;3在2的后面,比2多1)。
教师小结:一个数与它前后邻居的关系,是相邻数关系,1和3是2的邻居,也叫做2的相邻数,所以2的相邻数是1和3。
三、游戏:找朋友。
教师幼儿共同游戏:老师和孩子伴随着歌声给数字找相邻数。
四、幼儿操作:
1、给每位幼儿分发的数字1——6和圆点1——6。
五、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父母或邻居小朋友一起给1到5的数字宝宝找他们的相邻数。
活动反思:
本课的重点应该是先学会找相邻数,然后再认识相邻属于本数的关系,幼儿接受起来也就更加容易。可是怎样引出相邻数这一概念呢?我用了幼儿易理解“挨着”这一词来向幼儿介绍出相邻数。首先请5名幼儿带着数字头饰按顺序排成一排站在大家面前,然后请下面的幼儿说说5个数字宝宝互相之间谁挨着谁,并一一指出来,孩子都能说出数字宝宝1挨着数字宝宝2,数字2又挨着“1”和“3”……。虽然台上没有数字“6”,可是幼儿能够说出5挨着“4”和“6”,就这样这一课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对于认识相邻数与本数的关系在一节课中无法得到更深入的学习。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篇三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认平面几何图形,中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直觉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是:
知识准备:已认识简单、常见的图形
物质准备:
1、教具:大的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各一个,小箱子一个(里面放图形或卡纸做的小鸟一只)
2、学具:每人一套几何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圆形等若干)
(一)、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4、游戏法:“富教育于游戏之中”是《规程》的`原则体现之一,淡化模式,把教育内容寓在有趣的游戏中,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二)学法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
2、第一次操作——纸箱变魔术
3.第二次操作——图形变变变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图形变变变”的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真正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4.第三次操作——小鸟的家
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5.活动延伸
一次活动的结束不代表这次内容的终结,幼儿的知识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巩固和联系,要不断的积累和深入。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篇四
1、复习巩固对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和分类。
3、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图形宝宝图片、背景图、固体胶、纸、环境布置。
运用几何图形进行拼搭创造。
引出课题游戏巩固活动延伸。
(一)引出课题。
1、分别出示4种图形,提问:“你们知道它们是谁?”
2、它们长得怎么样?
(二)游戏巩固。
1、游戏:捉迷藏。
a、师出示背景图,请幼儿找出其中的图形宝宝。
b、请幼儿分别找出各种图形,并说出有几个?
2、游戏:小小邮递员。
a、图形宝宝请幼儿为小动物送饼干,并说明要求。
b、幼儿送饼干。
c、师作一定的评价。
d、幼儿吃饼干(幼儿自由选择饼干)。
提问:你吃了什么形状的饼干?
3、游戏:拼图。
a、图形国王装修皇宫,想请幼儿拼画。
b、幼儿发挥想象,自由拼图。
c、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三)活动延伸。
将剩下的图形投放到区角活动中。
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认识过程中,注意较易转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科学、有效地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是中班教学活动组织的难点。本活动设计尝试以趣味性、直观形象的游戏情境贯穿全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主的状态下,通过操作实践与周围的物质环境发生作用,动手动脑掌握数学知识。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篇五
1.学习3的组成,知道3分成两份有2种分法,知道哪两个数合起来是3,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
2.在活动中,正确记录分合式,并会整理自己的操作材料。
3.在游戏中学习3的组成,,体验同伴合作的快乐。
1.幼儿人手一份数量是3的图片。
2.教师用记录卡一张,小猫头饰一个,两个圈。
3.幼儿人手一张数字宝宝卡片放在口袋里。
教师出示小猫头饰,”看,谁来了呀?"。
2、出示记录卡,幼儿自主学习3的分成。教师:我们先来看看有些什么好吃的?有多少?(3只桃子,3个蘑菇,3条小鱼……)。
教师:那怎样把数量是3的分成两份呢,请你动动脑筋,看谁想得办法多,并用数字把每次的分法记在下面的格子里。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教师:你是怎么分的?请你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
(我把3只桃子,1只桃子分给了小兔,2只分分给了小猴。)。
(我把3条小鱼,1条小鱼分给了小兔,2条小鱼分给了小猴。)。
教师与幼儿一起记录3可以分成1和2,幼儿一起学念。
教师:还有其他分法吗?
(把3个蘑菇,2个蘑菇分给了小兔,1个蘑菇分给了小猴。)。
(把3根棒棒糖,2根棒棒糖分给了小兔,1根棒棒糖分给了小猴。)。
教师: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教师小结:3分成两份有两种分法。幼儿一起念两种分法。
1、教师:小动物们吃得可开心啊,吃饱了,他们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森林玩,你们愿意吗?森林很远,我们3人一组开火车去吧!
2、听音乐3人一组玩开火车的游戏。
(2)先变成数字宝宝。
(3)幼儿讲述1和2组合,2和1组合。
教师:那快点找到一个与自己合起来是3的朋友手拉手、排好队一起过魔洞吧!(教师检查)幼儿分组找到朋友过魔洞后,做一个胜利的表情或动作!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篇六
1、感知6以内的数。
2、通过观察比较正确认识和区分物体的高矮和厚薄,能将物体按高矮和厚薄排序。
3、在比较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图片,厚薄不一的书5本。
幼儿用书第32页,笔。
1、集体活动。
(1)巩固认识高矮,按高矮排队。
请三位高矮不同的幼儿站到前面来,让大家观察比较,可以由高到矮或由矮到高有序地排队。
再请5——6位高矮不同的幼儿上来,让他们目测比较高矮排序。
(2)认识厚薄。
出示厚薄不一样的书本,提问:这里有什么?有多少?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启发幼儿用比较和目测的方法认识书本的厚薄,再请幼儿上来比一比排一排,学习按厚薄给书本排序。(从薄到厚、从厚到薄。)。
2、操作活动。
(1)引导幼儿看图说一说:图上有什么?哪个厚?哪个薄?并认读汉字:厚薄,并在厚书旁边的圆圈里图上黄颜色。
(2)观察比较彩色格子的长短,说说:哪个颜色的格子最长?哪一种最短?并按从长到短的顺序在右边的格子里写上写上数序。
(3)启发幼儿按数序提示给格子涂色。
3、活动评价。
让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材料,教师表扬正确排序并大声讲述的幼儿。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篇七
1、理解单数与双数的实际意义,有一定的数数、统计和比较等应用数学的能力。
2、学会观察树叶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树叶的认识。
3、在活动中能体验到同伴间学习的乐趣,培养合作的精神。
每人一份树叶(叶柄)、一张表格、一只笔、展示板。
一、导入活动。
小耳朵,仔细的听好了。听···他来了。(听完后)接下来,有哪位小朋友已经听出,
2.老师今天请来的这位小客人是谁呢?请小朋友来告诉老师。
二、对叶片的统计与分析。
1、教师示范。
教师:下面我请小朋友们来看一看、数一数,老师手上的这一根叶柄上有几枚小叶片?
现在请小朋友们来跟老师一起数一数,好吗?
教师:好了,刚刚小朋友们与老师一起数了老师叶柄上的小叶片有几片。
下面老师请小朋友们自己来数一数,然后把数好的小叶片数量记录下来。
2、幼儿示范。
教师:这么多的叶片,你是怎么数的?
小朋友用了很多种方法数叶片,你认为那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小结:生活中我们在数量较多的东西时,有很多种方法,小朋友可以采用最适合你的方法,将东西数得又快又准确。
3、分析探索叶片的单双数的规律。
教师:老师刚才发现让小叶片两片、两片做好朋友这种方法很有趣,我们一起用这种方法在来数一数。
三、讨论分析:
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树叶,它的叶片两片、两片都找到了好朋友:有的还剩下一片没找到朋友。)。
四、树叶分类:
教师:这里有两张表格,我们把都能找到好朋友的叶片送到这张表格里.把还剩下一片。
没有找到朋友的叶片送到另外的一张表格里,看看会发现什么秘密。
五、统计数字:
好朋友的叶片,上面小叶片的数量又各是多少?
六、分析两类数字的特点:
1.觉得:老师发现有些树叶宝宝都有一个好朋友,而有些只有一个人。你看数字6宝宝,
他是不是能两个、两个的凑成相同人数的呢?还是不能。
刚好能两个、两个的分好。7、9、11、13、15是单数。(讨论10以上的单双数。)。
讨论发现:已经学过的单双数规律同样适用于10以上的数字,拓展已有经验。
活动延伸:请小朋友们回家之后找找哪些物品也有这些规律。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篇八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掌握7以内数的大小,并能不受图形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数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数学卡1-7,幼儿人手一份。
2、小猫图片一张,小兔、小狗头饰各一。
3、1-7的数字胸饰若干。
4、场地布置三个图形圈;三角形、图形、正方形。
按不同顺序摆放的鹅卵石小路,上面写有7以内的数字。
活动过程:
一、搬家。
小猫咪咪搬新家了,新家的电话号码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猫说:“我的电话号码在我的脸上,谁能数清楚我脸上的图形有几个,就知道我家的电话号码了。”
二、请客:
1、请的第一位客人是小兔,小兔家的电话号码比小猫家电话号码上的每个数都要大1,教师帮助,指导幼儿得出号码:53467。
2、请的第二位客人是小狗,小狗家的号码比小猫家的号码上的每个数都要小1。
请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得出:31245,幼儿间相互检查。
三、游戏《听口令占圈》。
小猫要请小朋友到它家做游戏,那我们一起先来练好本领,好吗?
按老师的口令,幼儿根据身上的数字分别站到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个图形中间。
如:比3大的数请到三角形圈内。
比4小的数请到正方形圈肉。
比3大1,比5小1的数请到圆形圈内。
……。
四、到小猫家做客。
请幼儿了解到小猫家的三条路:一条为从1到7逐一增大,一条为从7到1逐一减少,一条为1-7随意组合,请幼儿自由选择并边走边数过去,最后小猫请小朋友到户外游戏。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篇九
说活动意图:
带着亲近和喜爱大自然的情感开展了此次数学《找到的春天》的活动。数学活动比较抽象,枯燥,幼儿难以理解和运用的。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神奇的同时逐步地愿意亲近数学喜爱数学。用多种途径学习感知和体验数学。找到数学知识与幼儿生活经验的结合点,有效地促进幼儿对数学的探索兴趣和认知发展。
说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做做中,尝试数一数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
2、从不同的现象中把握春天的季节特征。
3、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及思维抽象概括能力。
说活动重难点:
尝试数一数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操作材料包。
说活动过程:
一、再现情景:(ppt1―ppt3)。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都在寻找春天,那请你告诉大家你找到了哪些春天的朋友?
教师根据幼儿说的进行小结归类:
1、当我们找到小蝌蚪、蜗牛、蚯蚓、鸭子和刚孵出的小鸟,我们知道春天来了。
2、当我们看到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越开越大,嫩嫩的小草越长越高,树叶发芽了,我们知道春天来了。
3、当人们脱掉了厚厚的冬衣,换上了轻便的春装,我们知道春天来了。
二、观察图片:(ppt4)。
小结:我们在数这种圆圈式(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时,一定先要确定一个起点(可以去观察它们的不同特征出发),之后记住它的位置后,逐个数到起点前一个物体为终止点,这样我们就不会重复数也不会漏数。
三、尝试操作:
幼儿操作要求:
1、数一数分别有几朵花、几只蝌蚪、几只鸭子?
2、数好后圈出相对应的数字。
3、和同伴说一说你是用怎么样的方法来数的?
四、分享交流:
小结:原来数这样圆圈式(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时先要观察它们的特征是否一样,我们可以先找出不同特征的物体(比如方位、大小、颜色等),可以从它先数,逐个数到起点前一个物体为终止点。
2、出示没有任何特征的圆圈式排列:
这些刺猬一样吗?那这些特征一样的物体,我们又该怎么来数呢?
小结:像这些特征一样的物体,我们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先用手指按住一个物体作为起点,再往下数,数到手指按住物体的前一个作为终点;也可以用做标记的方法进行数,这样就能做到不漏数、不重数了。
说活动延伸:
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都是围起来的,碰到的时候要试着数一数,看小朋友能不能数对。
说活动反思:
春天是一个特别美好的季节,所以几乎每门课中都有关于春天的内容。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活动中孩子对排列顺序似乎也明白了很多。作为老师,除了教给他们知识外,还得关注他们的思想。要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引导观察发现实物有规律地交替排序,并能讲述出排列的规律。根据中班孩子认知特点及发展水平。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篇十
中班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乐意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但他们认识的是物体粗浅的,表面的现象,还不善于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归类,本次教学活动《气球伙伴》正是基于这一点而设计的,由此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中班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乐意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但他们认识的是物体粗浅的,表面的现象,还不善于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归类,本次教学活动《气球伙伴》正是基于这一点而设计的,由此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1、认识数字9,感知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2、能按气球的某一特征归类,训练快速辨认和判断的能力。
2、寻“9”。出示寻“9”图,要求幼儿找找图上什么东西有9个,把数量为9的图案用笔圈出来。
3、躲“9”。教师出示数卡成小铃,幼儿听到9下铃声或看到数字“9”,就躲起来。
4、游戏:“找气球伙伴”。幼儿看看自己气球是什么颜色的,找到与相同颜色的气球结成好伙伴,数数一共有几个好伙伴。
说课稿。
《气球伙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篇十一
(1)让幼儿感知5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1~5。
(2)引导幼儿寻找、发现自己身上蕴含的数量,并用相应的数字表示,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3)引导幼儿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目标内容与教材上有所不同,原因是:这样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表述更完整、更清晰;还有就是我们身体有关部位数量为3和4的比较难找,所以我把教材中“寻找、发现自己身体有关部位蕴含的数量”改为“引导幼儿寻找、发现自己身上蕴含的数量”,这样既包括身体部位,又包括身上的衣物等,更利于活动的开展。
让幼儿感知5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1~5。
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及用绘画方式记录。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和操作法,把数学知识寓于一个个有一定规则的、有趣的游戏之中,通过对数字卡等材料的玩耍和操作,快快乐乐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其实就是由几个小游戏有机串联而成的,什么游戏?如何串联?是否又有趣又有用?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一开始,我用“眼明嘴快”的游戏导入:“我给大家带来几个数字朋友,看看谁能最先认出它、最先说出它的名字。”然后我用“闪烁法”快速出示数字卡,请幼儿认读。这个游戏既能检验幼儿对数字的'认识程度,又能防止已经认识数字的幼儿失去兴趣。作为对幼儿良好表现的奖励,我说:“小朋友,我爱你,照张相片送给你!”一边用手指作成取景框,“咔嚓、咔嚓”给孩子们“照相”,其实,这已经自然过渡到第二个游戏——和幼儿一起“给数字宝宝照相”。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记忆字形。分别给数字1~5照完相后,我说:“香蕉老师也想请你们给我照张相,行吗?不过,我得打扮一下,请稍等!”当我穿上贴满数字的外衣时,新一个环节开始了。
“啊,香蕉老师变成数字人了!咦,数字宝宝跑我身上干什么?找朋友?我身上有数字宝宝的朋友吗?在哪里?我们来帮它们找一找。1(2、3、4、5)的朋友在哪里?”这样引导幼儿寻找我身上数量与每个数字对应的部位或物品,初步建立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关系。当幼儿领会了游戏的要求时,我说:“数字宝宝想到小朋友身上找找朋友,可以吗?”请每位幼儿拿一张数字卡,在自己身上进一步探索、寻找数量与所拿数字相对应的部位或物品。
下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尝试用绘画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我是这样过渡的:和孩子玩“哑谜”——我指自己身上的某一部位或物品,它的数量是几,就请拿数字几的幼儿把数字卡交给我,然后到写着这个数字的“转盘”周围等待。当所有幼儿都进行完后,我向幼儿交代要求,请幼儿在“转盘”周围的空白纸处,用画简图的方法,记录自己发现的相应数量的部位或物品,并引导同一组的幼儿画的时候分工合作,避免重复。我之所以把记录表设计成“转盘”,是因为:这样有利于几个幼儿同时记录,并且可以解决记录中出现的方向性问题,“转盘”一转动,我们可以端正地看到每幅图;另外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同时增强记录的趣味性。等幼儿记录完了,我请组与组之间交换检查,纠正错误,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交流,获得更多的正确信息。
结束部分也充满了游戏性。“我们身上藏着很多数,动物身上也藏着很多数,你听——一只青蛙(伸出一个手指)一张嘴(指嘴巴),两只眼睛(眨两下眼睛)四条腿(各拍一下四肢),扑通一声(学蛙跳)跳下水(两臂滑水)。来,大家一起来学学小青蛙吧!”这个游戏除了与数字有关外,还能让幼儿得到适当的活动。活动在有趣的游戏中结束。
数学知识不是靠传授从外部灌输到幼儿身上的。而是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自主建构起来的。数学活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领域的学习活动必然是幼儿主动的探索活动,是幼儿在兴趣的指引下,通过对物质材料的摆弄、操作、思考和交流而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活动中,只是起指导幼儿学习的作用,而不是代替幼儿学习,不是简单地把结论或答案告诉幼儿。所以,我运用了一个个幼儿喜欢的游戏,首先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每个游戏中蕴含着不同的知识点,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积极操作、主动思考,不知不觉、快快乐乐地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如果活动结束后,幼儿能感到“学习数学原来这么有趣、这么快乐!”那便是我最大的成功、最大的快乐!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篇十二
兴趣是影响幼儿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激发小班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最好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大胆的尝试,积极创造,将已获得的知识发挥和利用。在小班数学教学中,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比较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在活动中必须强调游戏化。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采用一些有趣的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了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后,幼儿虽然对这些图形有所了解,但对这些图形的特征还有些模糊。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掌握这些图形的特征,并能按图形进行分类,我又设计一节复习这三种图形的教学活动。活动以情境表演和游戏的形式来贯穿过程,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对三种图形的认识,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数学知识。
1、巩固复习对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
2、学习按图形分类。
1、小路一条,上面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大小不同的图形。
2、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路牌各一个。
一、复习图形:
1、师:“今天兔妈妈要带小兔子们到树林里采蘑菇,”带领幼儿向前走。走到正方形的路牌停下,提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正方形是什么样子?”(引导幼儿说出正方形有四条一样长的边,四个一样大的角)。
2、依次对圆形、三角形并进行提问,引导幼儿说出圆形的特征,(圆圆的没有角)和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
二、游戏——铺路。
1、师:“刚走了几步一个小兔就摔了一跤,”“小兔为什么会摔跤呢?”(引导幼儿观察小路,原来小路上有许多坑。)“这些坑都是什么形状的?”(引导幼儿说出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路上有各种形状的小坑,谁能想办法把路铺好,让小兔快点去采蘑菇呢?”(把坑填平)。
2、“我们来铺路吧,铺路时要把三角形放进三角形坑里,圆形放进圆形坑里,正方形放进正方形坑里。”(引导幼儿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同来铺路)。
3、“现在我们把前面的路铺平了,我们继续往前走,呀!又有一只小兔摔倒了,看看路上有什么?”先引导幼儿说出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石子。再要求幼儿把这些石子捡起来,(要求每个幼儿捡一个石子)。
4、请小朋友举起手中的石子说说自己捡的是什么形状的石子。
5、请小朋友将不同形状的石子送到相应形状的盒子里,如:正方形石子就送正方形的盒子。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篇十三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精选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小班下学期,《有趣的动物》这一主题活动。选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较熟悉并喜欢的小兔子和长颈鹿为角色,讲述了一个长颈鹿阿姨助人为乐的故事,特别是小兔子们亲亲长颈鹿阿姨这个情节既让人觉得有趣又很符合小班小朋友的年龄特点,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自己班的小朋友亲亲老师的小手或者脸蛋来表示他对老师的喜爱之情。又考虑到现在的小朋友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小班幼儿年龄小,个个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友爱互助的品质,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既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现实需要,因此,我选择了这个故事,并将它与语言和社会两个领域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小班下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为中心。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认知上:在游戏情景中理解故事内容,加深对长颈鹿的认识。
2、能力上:积极参与故事清洁的讨论,愿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情感上:体验友爱互助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
目标中提到:在游戏情景中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友爱互助带来的快乐。因此,在活动中,我把这点作为教学重点。小班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完整,有时只说了半句话就无法再说了,或表达不出心中的想法,根据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具的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物质上的准备我给小朋友们准备了小兔头饰,这是为了让幼儿更能进入到小兔这一游戏角色中;根据故事,我布置了小河、森林等情境以及道具长颈鹿,这是为幼儿在情境中游戏,并能加深故事的理解而准备的;音乐,是为了进一步营造游戏的气氛而准备的。
2、知识上的准备我让幼儿先认识长颈鹿,了解了长颈鹿的基本特征。幼儿练习过爬及滑这两个基本动作。
小班幼儿年龄在4岁左右,他们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他们对游戏特别感兴趣,平时总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但由于词汇贫乏,幼儿在游戏中想说又不知该怎样说,即使说了也很难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完整。因此,我想通过活动,让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给幼儿提供说话的机会。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角色游戏法、体温法等。
i、情境教学法:我尝试打破以往仅用图片进行故事教学的传统模式,而是根据故事内容,为幼儿创设情境,幼儿就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许多不能理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幼儿有了时间的经验,联想也就丰富了。如小兔子马上要去参加演出了,又过不了河,这让幼儿觉得多么着急啊,他们会主动地想出各种方法过河。当他们真正过了河,参加了表演,这种心情和我们以往用图片江湖上,让幼儿通过图片理解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ii、角色游戏法: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善良、可爱的兔子形象,深受小班幼儿的喜欢,让他们自己来扮演这一角色,不仅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充分让他们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iii、提问法:这是语言活动中都能用到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尝试改变以往语言教学总是先讲完故事再进行提问的模式,将单一性、回忆式、封闭式的提问方法改成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如小兔子应该怎样过河呢?我们该怎么感谢长颈鹿呢?等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幼儿运用了讨论谈话法、游戏联系法等学习方法。
i、讨论谈话法:幼儿在讨论、谈话中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ii、游戏练习法:幼儿在游戏中,边游戏边联系故事中的有些句子,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交代角色,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2、在游戏情境中讨论出故事情节。
3、完整讲述故事。
(a)交代角色,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的关键。开始部分我就将小朋友的角色交代清楚,并直接告诉他们要去参加动物联欢会了,小朋友们最喜欢去参加表演了,所以,他们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
(b)在游戏情境中讨论出故事情节。
这个环节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幼儿讨论:
1、我们应该怎么过河?
2、长颈鹿阿姨怎么帮助我们过河呢?(和长颈鹿阿姨一起讨论后,小朋友们按照讨论出的办法过河)。
3、我们怎么感谢长颈鹿阿姨?)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中体会友爱互助给大家带来的快乐。这一环节通过提问、游戏,让幼儿在讨论、谈话中大胆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语,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它是解决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考虑到故事中小兔子涂上口红去亲亲长颈鹿这个教具存在着不卫生的因素,所以在设计活动时,我将故事的后半部分进行了一些修改。这样既避免了卫生问题又激发了幼儿的扩散性思维,让他们知道原来不只是嘴巴才可以亲的。
(c)完整讲述故事。
这个环节其实重在揭示思想内涵,进行情感教育,我将它贯穿到整个故事的情节中,让幼儿通过回忆的方式完整讲述故事,同时我还运用了提问法,引导幼儿去发现本质:长颈鹿阿姨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你帮助过别人吗?帮助别人后你的心里是怎么样的?通过谈话让幼儿懂得友爱互助是能给大家带来快乐的。
1、活动来源:该活动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可运用于主题活动之中。眼睛、鼻子、嘴巴、手,是孩子们每天来感知周围世界的重要感官。这次活动并不是单纯地给予幼儿关于感官知识的现成知识。而是让孩子在各种感官的运用中获得真切而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果实,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是随处可见的,且取材方便。对于他们孩子们都有一定的感知和体验。它们的形状、颜色、味道都是独具特色的,深受着孩子们的喜爱。每天午睡后的水果品尝,显然是孩们所期盼的快乐时段。
2、目标定位: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中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结合主题《好吃的食物》目标的实现。确立了情感、能力、感知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一面,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通过观察认识橘子,知道橘子的特征。
2、学会怎样剥橘子,了解橘子的营养价值。
3、懂得分享,体验分享橘子的快乐。
在这三个目标中,我从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出发的,将情感方面列为首位,依次是能力和知识获得方面,这是考虑了小班幼儿的特点学习规律出发的。
根据目标:我把重点定位于,在实际操作中,用口、鼻、眼、手各种感官,感知实物,并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过实物观察、多媒体、实践操作、食物品尝、及音乐配合、游戏情节的贯穿来实现活动目标。
活动难点:在剥橘子时,由于孩子们的小肌肉的动作协调能力、动作力度尚未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很有可能提出"老师我不会剥"、"老师剥不开"的问题。(因为,在平时剥橘子、香蕉皮的时候,我班每次都会有这种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老师如何正确地孩子们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渠道去求得剥皮的方法,体验到自己动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这是个关键。它对于孩子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难点。
活动的准备:
活动的经验准备: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有一定的经验,吃过或看过。
活动的物质准备:橘子若干、收纳盒3个。
在新课程理念中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促使双方都进行积极的思考。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孩子的学习方式也要发生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本次活动我采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一次操作活动,引发兴趣后,品尝橘子前的一次剥橘子操作活动。3、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展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实物投放"水果橘子"孩子们对橘子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让孩子结合生活经验,在辨证中得出结论,对含糊的结论也可留于课后进行调查。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本次活动,在引入和结束活动中都渗入游戏的形式。在橘子出现的时候,都让孩子们去摸一摸猜一猜,这样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又让孩子们体验了不用眼睛光用手的本领。此外活动中还采用交流讨论(小组、个别、集体)、赏识激励法,使幼儿对小手等其他感官的运用都有一定的经验。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
在《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中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剥与品尝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在第二、第三环节中,就完成了感知特征操作和语言表达的目标,同时目标一和目标二,也同时得到了体现,主要是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常见水果的了解。
2、品尝交流(尝试法):
在体验小手剥一剥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控制能力弱,为了孩子们的需求,我及时让他们进行品尝,大家吃吃将讲讲、在愉悦的状态中,幼儿也逐步意识到了小手、小嘴巴的能干。同时也了解了不同水果和干果有着不同的剥法和口味。幼儿在游戏的情节中,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了该活动。
本次的结束活动中也渗入互动的形式,与班里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分享,情景相扣,比较自然,并且延伸活动对孩子们的手指运用也是一个提升,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学习运用感官感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是小班幼儿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对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更为喜欢的是在游戏的情景中,在吃吃玩玩的过程中,在快乐的体验中进行学习。在本次的活动中,孩子们都能得到一定的感受和体验。孩子们对自己喜欢的水果,用眼睛去看看、用鼻子去闻闻,用小手去剥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再用小嘴巴去尝尝。从始至终,应该说孩子们都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自主操作、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拓展着自己的知识面与经验。因此,我认为此活动能够结合季节性,能够从孩子的已有经验出发,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运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引领孩子们积极的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知周围的世界。
小班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通过日常观察,时常看见孩子在点数仍然存在于唱数阶段,没有办法进行手口一致地点数、计数。《纲要》指出,"教材的选择既要符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因此,5以内的点数是符合小班下学期需要与发展水平的。那么如何让孩子在玩中学呢?我选择孩子们喜欢的动物形象"小鸡",创设"小鸡找妈妈"这一情境来完成本次的教学活动《感知5以内的数量》。
1、通过游戏感知5以内的数量,并进行按量匹配。
2、能用简单完整的语言表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3、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重点在游戏中感知5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
难点学习根据数量相互对应的关系按量匹配。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了吸引孩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表演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小鸡找妈妈"这一情节,并通过情景表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帮助"小鸡找妈妈",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进一步巩固感知5以内的数量。
过程为了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等原则。设计了五个环节来展开:
首先我以模仿幼儿最喜欢的小动物小鸡来做热身运动,然后以小鸡的叫声为契机,创设情景,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师演示让幼儿数一数有几个鸡蛋,接下来有师引导幼儿自己摆一摆,试一试,数一数,通过操作幼儿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然后提高难度,让幼儿操作实践点物匹配。最终以到鸡妈妈的花园玩玩结束本节课。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接下去由我代表我们二幼教研团队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活动的一些设计思路。
《火车火车嘟嘟开》讲述了一辆可爱的小火车去旅行的故事,它经过了农场、森林、海边、城市,每到一个地方它就会邀请那里的小动物坐上车,和它一起去旅行。
小火车的形象可爱快乐,充满生机,它是孩子们熟悉和喜欢的。
故事看似很长,但其中的语言简洁生动、很有节奏,而且重复句式较多,这样的故事内容符合小班孩子语言学习的特点。
另外通过欣赏轻松快乐的故事还可以带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以这个故事为载体进行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今天我们展示的是《火车火车嘟嘟开》主题中的第一次活动。我们把目标定为:
1、喜欢故事,说说故事中好听的句子。
2、丰富故事中的角色,并愉快地扮演和游戏。
有了目标,在环节的设计上,我们紧紧围绕小班孩子喜欢角色游戏这一特点,以三次不同内容和要求的开火车游戏贯穿始终。
火车开来了——第一次开火车游戏将孩子们和老师带入了活动室,这时候的孩子随着角色的赋予,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活动中来。
火车火车嘟嘟开——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环节,也是故事展开环节所在。如何帮助小班的孩子更好的倾听故事、理解内容、达到共鸣?我们设计了三步走的方式:
第一步:故事分段呈现。我们知道,小班孩子学习记忆时间比较短暂,通过一小段一小段欣赏这样的形式可以帮助他们清晰地理解故事里面的情节,再借助教具的对应呈现,直观地向孩子们展示了故事的脉络,使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变得轻松明了。与此同时,教师运用提问的方式"火车开到了哪里停下来""它邀请谁和它去旅行""小火车是怎么邀请的",在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同时也引出了对句式学习。
第二步:通过前面的分段欣赏,孩子对故事中各个细节都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此教师运用用另一种形式——动感的ppt画面完整地讲述了故事,给孩子全面感受的同时再一次地将孩子引入小火车的美妙故事中。
第三步:前面孩子一直处于一种静态的学习状态,我们希望通过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表演氛围——请孩子们自己来选择一个故事的角色,和着故事的讲述,身临其境表演故事。通过这样一种动态的学习的平台,给予孩子充分的表达表现的机会,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这是孩子们第二次的"开火车"游戏。
热闹的火车出发了——这是我们的第三个环节,因为是小班下学期的孩子,我们觉得孩子的知识经验完全可以支持他们对故事角色进行拓展。教师还是运用提问的方式"你知道还有谁住在农场里?""谁也想和小火车去旅行?"帮助唤醒孩子的已有经验。活动的最后孩子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扮演,这时故事形象变丰富了、火车变热闹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也更高了。活动也在欢快的第三次"开火车"的游戏中结束。
整个活动的设计,我们希望孩子们沉浸于小火车快乐的旅行故事中。通过层层递进的游戏,在以语言为核心,渗透健康、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活动,使孩子们获得语言的习得和积极情感的体验,另外通过对故事角色的创编,给予孩子一定的挑战,为后面的主题活动做铺垫。这是我们二幼教研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指导和评价,谢谢!
下雪、堆雪人,是冬季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对于幼儿来说是冬天里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因此我选择了语言活动《下雪了》。
幼儿喜欢悦耳的声音,重叠有节奏感的象声词更能使小班幼儿产生亲切感。喜欢小动物又是幼儿的天性,这个故事通过象声词介绍了几种动物以及他们的叫声,在轻松而又充满悬念的故事氛围中,幼儿可以学习并掌握动物的名称与各种象声词。通过活动可以让幼儿积累动物名称的经验,反复出现的“你去哪儿呀”是一种招呼用语,便于幼儿在生活中模仿运用,有助于幼儿的语言学习。
1、认识小狗、小猫等几种小动物,准确说出它们的名字,知道叫声,学说象声词。
故事中的小动物都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而孩子们印象中小动物的名称或许是其叫声的代名词,因此,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科学的语言信息,所以知道小动物的准确名称是本次活动的目标之一。
2、知道冬天会下雪,初步激发幼儿喜欢冬天的情感。
下雪、堆雪人,是冬季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可能不喜欢冬天的寒冷,但是他们喜欢雪,喜欢玩雪,玩雪会使他们不怕寒冷,因此我选择了语言活动《下雪了》,通过故事初步去激发幼儿喜欢冬天的情感。
3、象声词:汪汪喵喵哞哞等。短句学说:你到哪儿去呀?
故事里告诉幼儿小动物的名字,如小狗、小猫、小猪、小鸡、小牛、小麻雀、小老鼠等,让幼儿积累了动物名称的经验;表示小动物声音的“汪汪、喵喵、哼哼、叽叽、哞哞、叽叽喳喳、吱吱”,能使幼儿学习并掌握动物的名称与象声词;反复出现的“你去哪儿呀”是一种招呼语,便于幼儿在生活中模仿运用。
活动重点:知道动物的叫声并与正确的名称建立联系。(给予孩子正确、科学的语言信息)。
活动难点:能根据画面的情节联想到“堆雪人”,并会用材料表现(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根据画面的情节去有意识联想,并会用抽象的材料去装扮的确很难,活动中也是初步培养幼儿的这种能力。)。
活动分三个环节完成:
二、理解故事。
1、根据小动物的叫声猜测出小动物的名称,学学、说说,帮助幼儿学习语言。
2、小动物们拿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急急忙忙地走着,他们去哪儿呀?他们在一起干什么呢?一个个匆匆忙忙、连奔带跑的样子,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引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3、根据小动物拿的各种东西学习装扮小雪人,让幼儿初步了解原来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来装扮雪人。
三、延伸活动故事到此结束了吗?没有,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全部藏在好看的书本里,给幼儿留下悬念,激发幼儿继续阅读的兴趣。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数学活动《6的分解与组成》。
幼儿园的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该教育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大班幼儿特点制定以下活动目标,分别为:
1、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6的分解组成,说出6的五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记录能力,并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同时我把理解和掌握6的分解与组成做为本次活动的重点,让幼儿能够大胆地参与活动,并主动探索发现6的分合规律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数学卡片1--6,每人一份。
2、熊猫图案圆片,背景色一面是红色,另一面是绿色,每人6个。
3、"撒圆片游戏"记录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本活动中我主要采取了中游戏法、多种感官参与法和自由讨论法这三种教学方法。
对于这三种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以启发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6的分解组成。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法、探索法来获得知识,通过动手操作从而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故事导入师:秋天来了,大树妈妈写信忙,写给这写给那,红叶黄叶都写光。
许多小动物都收到了树妈妈的信、你们猜树妈妈的信上写了些什么呀?(告诉小动物们要准备过冬)师:小动物们收到了树妈妈的信,盖了许多新房子,准备在新房子里暖暖和和的度过冬天。
师:熊猫家分到了两座房子,熊猫家一共有几只熊猫(和幼儿一同点数共六只)出示"6"的数字卡。
师:6只熊猫两座房子怎样分,熊猫们犯了愁,不知该怎样分,有几种分发。请小朋友们说一说。
第二环节,游戏:撒圆片,帮熊猫分家。
1、每名幼儿取6个圆片,引导幼儿玩撒圆片游戏。
教师请小朋友把6个圆片轻轻撒在桌子上,看看有几个是红色的,几个是绿色的,把不同的发现记在记录单上。
2、幼儿操作并记录撒圆片的不同结果。
3、将幼儿分成小组,根据记录结果进行讨论,熊猫分家一共有多少分法?以组为单位归纳总结出以数字方式表达的6的分解组合式。
4、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黑板上记录整理。
第三环节是探索观察6的分合规律为了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活动,我采用了声音变化的方法进行结束部分,有利于幼儿巩固所学知识,在自然状态下结束本次活动。
观察左边是12345,右边是54321,左边的数越大,右边的数越小。
教师小结: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较小的数,一个数一个一个的减小,另一个就会一个一个地增加,合起来总数不变。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我授课题目是6的分解组成,这个内容是在孩子们学习了2-5的分解后学的内容,我利用孩子们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来设计这节课的。本节课以引出小螃蟹、小猪和小老鼠等到小动物,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整节课是以帮助小螃蟹解决送花的问题,引出6的种分法,并运用小圆圈和数字记录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6的分解。整节课下来,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我分析原因,可能存在:1、小朋友在帮忙送花时,我没有做到边分边记录,这就让后面孩子们在用圆圈记录时出现错误或者忘记的现象,这是我没有考虑到的。2、整节课的课堂气氛不好,没有很好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通过今天的讲课,让我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做到让孩子们喜欢我,让孩子们喜欢数学。
比长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数学活动《比长短》。比较、排序在小班的教学和游戏活动中,我们会经常运用到。我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吸管投放到活动中,运用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吸管的外形特征,重点探索、发现比长短的方法,就是将吸管一端对齐就能比出另一端的长短。活动中问题的提出直接指向活动目标,突出重点,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感受比较的需要,体会比较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发展水平,制定本次目标:
1、知道长和短,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
2、能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顺序进行排序,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1、教师:吸管一根;一份从长到短排好队的吸管。
2、幼儿:长短、粗细、颜色不同的吸管若干;不一样长短的吸管每人3根,排序卡1张。
重点:能用一端对齐的方法比较吸管的长短。
难点:通过比较,能将3根吸管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排序。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采用启发探索法、观察比较法与幼儿有效地进行互动,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幼儿在活动中以多感官观察发现,探索、感知吸管的不同外形特征以及用一端对齐比较吸管长短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形式,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感受比较的需要,从而为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打下铺垫。
本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吸管,了解吸管的外形特征;其次,通过两两比较使幼儿初步感知吸管的不同点,并通过探索比长短的方法;其次,引导幼儿将3根吸管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排序,强化比的方法;最后,将两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分开展示,引导幼儿检查排序情况。
第一环节,活动刚开始直接出示吸管,提问:“看,这是什么?吸管是什么样子的?”调动幼儿观察吸管的兴趣,通过看看、说说,多感官感知吸管的外形特征,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吸管的认知。
第二环节,再次提供吸管,引导幼儿自选第二根吸管进行两两比较,通过观察使幼儿感知吸管的多样性,如吸管是五颜六色的、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丰富对吸管的了解。重点引导幼儿通过眼睛看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吸管有长有短,并探索比较的方法。教师以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探究比长短的方法,拓展幼儿的经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中,在知道比长短方法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比较3根吸管的长短再进行排序。强化幼儿比的方法,培养幼儿按长短排序的能力。通过一名幼儿在集体面前操作,有助幼儿直观地观察、了解排序的方法,为孩子们下一步的操作奠定基础。同时教师以启发性的问题,发散幼儿的思维,从而帮助幼儿感知另一种从长到短的排序方法,丰富幼儿的排序经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最后第四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将从短到长和从长到短的排序卡分两边展示在黑板上,让幼儿检查排序情况。这样既有助幼儿再次直观感知这两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同时又能巩固幼儿的排序经验,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区分左右是大班这学期所开展的有关空间方位感认知方面的内容。其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能以自身为中心来辨别左右关系。《纲要》中所说:“幼儿园数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向导,孩子在游戏中得以不同的发展和提高。”于是我在活动中设计了多个小游戏,让小朋友在游戏中轻松的掌握左右概念。以自身为中心正确的判断左右,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
活动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它的教育性、价值性和实际性,活动目标既是整个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同时对活动也起着导向作用,因此,从满足幼儿认知、情感、能力的发展需要,我拟订了以下目标:
1、感知“左”“右”的空间方位,发展空间方位的知觉和判断力;
2、激发幼儿与同伴交流的兴趣,能比较准确地说出物体所在的“左”“右”方位;
1、场地布置:在活动室的左右挂上一些东西;
2、蓝绿带子40条,课前绑在幼儿手上;
3、幼儿用书《数学》第十二页、剪刀、胶水;
环节一:区分左右手。
我开始以谜语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想来考考你:“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能算会写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幼儿回答后引出答案:手。师: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一只是左手,一只是右手,那么你们能分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吗?幼儿交流。
(现在你知道哪只左手哪只右手了吗?我来考考你吧,看你能不能照我说的做)。
1、教师发出指令,幼儿按指令举起相应方位的手并做出动作。
如:请举起右手并招招手、竖起大拇指、做把剪刀;请举起左手握个拳头、眨眨眼;(教师看幼儿是否举对,纠正个别不对的)。
3、游戏:你说我做。
—————游戏前,请幼儿将蓝绿两种不同颜色的带子绑在手上。
—————教师发出指令,幼儿听指令举起左手或右手(如:请右手是蓝带子的小朋友举手,请左手是绿带子的小朋友举手)。
环节一的设计意图:大班幼儿对左右有一定了解,但确了解不多,所以环节一中我从左右手入手,因为孩子知道右手会帮我们做很多事,如:写字、画画、拿筷子、提东西等,对左右手的掌握概念会比较好,为下一环节认识身体上的左右部位做好铺垫。
环节二、区别左右脚。
1、刚才我们知道了左手和右手,那么老师还想考考你,你的身体上,除了左手和右手之外,还有什么部位也可以分左右呢?(耳朵、眼睛、脚、腿、肩、)。
2、教师发出指令,幼儿听指令完成相应动作。
如:请你抬起左脚,请你抬起右脚;(教师看幼儿是否举队,纠正个别不对的)进行数次后可提高难度,要求幼儿做出与指令相反的动作;(我说左脚,你抬有右脚)。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并在游戏中感知左右的空间方位;
环节三感知左边、右边。
1、幼儿交流自己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幼儿改变方位后再说说自己的两边各有什么?
3、游戏:小熊搬家:完成幼儿用书12页,请小朋友帮小熊把一些家具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设计意图:激发幼儿与同伴交流的兴趣,能比较准确地说出物体所在的“左右“方位,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我所讲的是大班数学《区分左右》一课。
孩子是认知的主体,但作为大班的幼儿,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意识、能力还不是很强,尚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分不清左右,对自己的身体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为了引导孩子能够清楚区分左右,特设计此活动,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本课的目标是感知以主体为中心区分左右。我在设计此节课时,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第一环节中以猜谜引入大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采用与幼儿玩肢体游戏进行引入,让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有了“左”、“右”的空间概念经验。游戏中辨别左右。学习的内容转化为游戏的形式,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幼儿在玩中学、乐中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设计使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不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还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拉近了师生距离。孩子们乐于参与课堂游戏,喜欢听老师指挥。达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目的,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通过幼儿的参与,让孩子们用眼观察、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学进行下去。孩子们始终在我创设的具体环节之中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同伴之间有充分的交流。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能力。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果我再上这节课。我会把(竞赛游戏:我说你做)这部分改成小朋友之间的互动游戏来总结本课内容。并认识一下左右这两个汉字。有不足,才会让我更努力的做。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篇十四
我班经过了托、小、中班的学习,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5以内的序数》、《5以内数的形成》等,幼儿有了初步的数与数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的概念。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根据中班幼儿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年龄特点,幼儿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法则应避免由教师直接提示或者教授给他们,而是应该安排成幼儿在操作体验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为幼儿设置游戏化的情景,通过有趣化的游戏使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让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理解,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在学习相邻数的过程中,我们将以帮助小动物找房间为导线,让幼儿自主寻找数字的相邻数,理解相邻数的关系,为幼儿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要求和"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原则,结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以下目标:
1、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3、用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活动难点: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活动中采用、故事讲述法、模仿法、游戏法、操作法、验证法等教学方法;提问方式也将采用个别提问、小组提问和集体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让幼儿在听听、猜猜、说说、玩玩的过程中融入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
开始部分:通过拍手游戏和幼儿讲讲说说,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基本部分:
(1)"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通过有趣生动的《蘑菇房》故事讲述,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回忆故事的内容,并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在蘑菇房子上贴数字卡片,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
(2)协助幼儿理解相邻数的定义。将故事平稳的过渡到黑板上,1号蘑菇房邻居是几号蘑菇房?有几个?2号数蘑菇房邻居是几号蘑菇房?有几个?(部分幼儿上前操作,集体验证),进一步推理说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3)通过抛出问题,以给相邻数找秘密,激发了幼儿的探索5以内相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给幼儿提供桔子,饼干,玩具等物品若干,引导幼儿分别对应数摆出相应数量的物品(1-5),逐步探索每个数的相邻数与该数有什么变化,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3、结束部分:在游戏--《数字宝宝找朋友》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篇十五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幼儿游戏中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机,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基于这一理念,我把猜想游戏定为该教案的主要游戏形式。同时,中班幼儿注意集中时间短,如果注意对象单调无变化,不符合幼儿兴趣,注意的稳定性就小,为了让幼儿“复习10以内的数”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我设置除了以猜想游戏的形式,我还设置了情境化,采用水果娃娃这些幼儿生活常见的事物来引起幼儿的注意。从猜水果娃娃的数字、给水果娃娃的数字排序、点数结合拼水果、运水果等环节,让幼儿在猜猜、想想、看看、数数的轻松的游戏中自我探索复习10以内的数。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1、在猜猜、想想、看看、数数的游戏中复习10以内的数,体验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2、愿意倾听老师与同伴的讲述,能按要求进行操作活动。
教具:白板;学具:四种水果(西瓜、橘子、桃子、芒果)水果的背面有圆点和数字。
本次活动我分四个步骤来完成。
首先是情境导入。
出示水果娃娃,引起兴趣。“今天,小熊的水果店开张了,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水果?”(苹果、梨子、草莓、香蕉、樱桃、菠萝)我们来数数,一共有几种水果娃娃呢?6种。
其次是复习环节水果游戏。
第一步先猜猜水果后面的.数字。1、这些水果娃娃要和小朋友玩个猜数的游戏,每个水果娃娃背后都藏有一个数字,你们想知道是数字几吗?a、梨子娃娃说“我比5多1”,谁知道这个数字是几呢?6b、香蕉娃娃说“我比7多1”,那是几呢?8c、草莓娃娃说“我比8少1”那是几呢?7d、苹果娃娃说“我是5—10之间最小的一个数字?是几呢?5e、”你们看看5————10数字中还剩下哪两个数呢?9和10,那樱桃娃娃和菠萝娃娃谁是9谁是10呢?“樱桃娃娃说:”我的数字比菠萝娃娃大,谁能告诉大家是几?9那菠萝娃娃是数字几?102、现在老师看看你们记住了没有,师指认每个水果娃娃,让幼儿说出背后的数字。3、猜猜少了哪个数?现在老师任意拿走一样水果,问少了几,是什么水果,重复指认水果和数字。这个环节先出示少一个水果,问少了什么?再还原验证。教师点击空白处,少了两个水果,再还原验证。教师点击空白处,少了三个,再还原验证。最后全没了,让幼儿凭记忆回忆出有哪些水果,分别是什么数字?主要是让幼儿了解数差关系,然后巩回忆。
第二步是给水果排排队。
1、水果娃娃后面的数字都出来了,那现在水果娃娃想考考大家,想请你们按照水果娃娃身上的数字来排队?谁愿意来排队。这个时候完全是按幼儿的意愿来排队,可以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
2、幼儿上来为数字排队,说说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队的?
3、这个小朋友是按照从小大的顺序来排队的,那么你们想不想看看后面的水果会按照什么来排队呢?让幼儿惊奇的发现,原来不光数字排队,水果也在排队呢。
接着是拼贴水果,其实就是幼儿操作练习数点匹配。
第一步是教师讲解作业。小熊水果店里的水果还不是很多,要不我们给他准备一些,老师这儿有一张带有圆点的卡片,数数看上面有几个圆点,那他应该找数字几做朋友?除了看数字外,还要看看卡片的颜色相不相同,这下对了,猜猜会是什么水果呢?第二步是幼儿动手拼水果。现在请小朋友也取一张有圆点的卡片,数数有几个圆点,再找它的另一半,看看颜色对吗?反过来就是一个水果,你别说出来,呆会让我来猜猜好吗?第三步是教师评价作业。你们都拼好了吗?谁愿意让我来猜猜你的水果是什么?当老师猜出幼儿的水果后,让幼儿把水果送到第几辆卡车上去,游戏重复几次。
最后是品尝水果。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明白帮助别人是快乐的。小朋友真能干,帮小熊准备了这么多水果,小熊阿要谢谢你们帮了一个大忙,想请大家一起品尝美味可口的水果呢。
本节课我觉得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中班幼儿注意力意志还比较薄弱,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针对这些特点,我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猜猜我是谁》这节课通过猜想游戏容易被幼儿所接受,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在猜想的过程中巩固复习10以内的数。请水果娃娃来做客的导入活动,一开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水果娃娃要和小朋友玩猜数字的游戏,在这一过程中我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猜数先从简单的数字开始,由易到难,多变的提问方式,让幼儿分别猜出这10个数字,这一环节的展开,幼儿和老师都起到了热身的效果。紧接着马上让幼儿猜猜少了哪个水果,又是一轮“猜”的开始,孩子的注意力一直被吸引,积极性相当高,通过教具的操作,让孩子们给水果娃娃身后的数字排序、拼水果,猜水果这些丝丝相扣的环节,让幼儿一直在用所有的感官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通过他们自己的“猜”、“动”、“学”,自然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幼儿“猜”得差不多的时候,我让他们品尝水果,这里做到动静交替,让幼儿感觉不到疲劳,也自然的过渡到结束部分。这个活动总的来说孩子们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兴趣都很浓厚,也达到了课前制定目标。我自己也在这个活动中有了很大的收获。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篇十六
活动目标:
1、在“逛食品超市”中,感知我国传统节日都有是自己的特色食品,能将节日与食品进行匹配。
2、学习10以内数数的方法,进一步感知10以内数的形成。
活动准备:
1、各种传统节日的标识图片及与之相匹配的食品小图片。
2、人手两份选购单小篮创设超市的环境。
活动过程:
1、逛逛食品超市——在超市里有哪些食品?这些食品摆放的怎么样?引导幼儿发现食品摆放凌乱。
(出示节日标识)这代表了我国的什么节日?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进一步感知传统节日的特点)——这个节日我们都要吃什么食品?(原来节日标识可以帮助我们分类摆放)——幼儿观察各个节日标识,按标识重新摆放特色食品。
相互观摩:我们的超市摆放好了吗?节日和食品都找对朋友了吗?(鼓励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选购节日食品(一)——介绍选购单,初步了解上面图案和数字的意义(元宵节7——代表选购元宵节食品汤圆7个)——幼儿根据自己的选购单选购节日食品(教师关注幼儿数数的'方法)——分享与交流:你的选购单上有几样节日食品?教你选对了吗?你用了什么数数的方法又快又对?(分享不同的数数方法)。
3、选购节日食品(二)——再介绍选购单,提出进一步的操作要求(元宵节7——代表选购元宵节食品汤圆比7多1个,并在添上数字8)——幼儿再次根据自己的选购单选购节日食品(教师关注幼儿掌握10以内的数形成的情况)。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篇十七
一、说设计意图数字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而序数这个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序数是表示集合中元素次序的数,是用自然数表示事物排列的次序,让幼儿回答"第几"的问题。认识序数要以认识基数为基础。本班幼儿已学习了6以内初步数概念的数序,为学习序数做好了准备。学习序数要求能从不同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但是,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我就降低了要求,即从左到右,从下到上来排列物体的次序,这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因为叙述教学中既有方向性的序数,也有初步的二维空间序数的认知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零散的无意识的序数感知的整合。但这些知识光靠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那怎样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呢?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以游戏《小动物开格子铺》展开,通过游戏化教学手段,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较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具体目标如下:
1.初步理解序数的含义,学习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2.能大胆地动口、动手用序数词来正确表示6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3.在游戏中体验学习序数的乐趣。
根据目标,我将这节课的重点定为学习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单纯从一个方向认识序数对大部分幼儿来说很容易掌握,因此,我又设计了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两个方向同时排列物体的次序的综合练习,将学习内容难度加大,使学习更具有挑战性,这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完成本次的难点利用形象的ppt课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使难点得到较好的突破。
三、说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物质准备:ppt课件、幼儿操作材料(水果、玩具、蔬菜图片若干、画有格子铺的纸人手一张)。
知识准备:幼儿课前了解"格子铺"四、说教法、学法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1.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层和格的基础上,来区分物品所摆放位置的不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获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2.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景,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3.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如在观察活动中渗透了语言表达教学;在摆放操作活动中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渗透了社会情感教育。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是动物排队学习用想去参观格子铺的形式来引出动物排队的序数,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机,(箭头出现)通过幼儿的观察,从左边往右边数数让幼儿找小动物所在的位置,学习序数词第一至第五,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并让幼儿感知序数的方向性。
第二环节:小动物坐双层公交车。课件出现双层公交车,首先让幼儿认识层,引导幼儿从下往上数,然后让幼儿认识这辆公交车每一层有几个座位,引导幼儿从左往右数,最后让幼儿再来说说小动物坐在第几层的第几个座位?目的是让幼儿巩固感知6以内的序数,学习从某一方向帮小动物找座位,立即对第一个环节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也为下面学习格子铺打好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对前面二个环节的巩固,我给孩子们加深了难度,通过小动物们参观格子铺这一活动,引导幼儿看箭头的方向从下往上数、从左往右来感知物体所摆放的位置。如皮球放在第几层的第几个格子里?香蕉放在第几层第几个格子里?第五层的第六个格子里放的是什么?……"第四环节:幼儿操作,引导幼儿自己看清楚箭头的方向,教师继续创设情景,来了很多客人把格子铺里面的货都买光了。生意真好。你们能帮助小动物把货物放入格子铺中吗?激发幼儿的兴趣,给孩子们加深了难度,进一步启发幼儿探索,通过帮忙放货这一活动,让幼儿学习能够按指定的序数词来找到相应的位置。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难点未掌握,于是我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重难点。最后,结束活动我们也来开一个格子铺店。
整个活动过程,由动物排队——动物坐双层公交车——动物参观格子铺--幼儿操作,整个活动始终围绕小动物开格子铺展开,难度层层增加,步步深入,体现了循序渐进。整个过程,幼儿都在不断的探索中操作学习。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篇十八
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因此,中班幼儿认识梯形,只要理解梯形的特征,能找出相应的图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我把本活动的目标定为:
1、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不受其他图形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3、诱发孩子们学习图形的兴趣。
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难点:认识不同的梯形。
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我做出以下准备:
环境创设: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
教师演示用具: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梯形娃娃。
幼儿学具:包含有梯形的的`图画若干张(没涂色)。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得主体。因此我采用了操作法,情景法,互动法,并设计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复习整理基础上,渗透新知识点--新授活动--巩固活动--生活化延伸1、通过寻找、涂色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征。
让幼儿找出图中不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并涂上颜色。
由于梯形的概念幼儿不容易理解,所以活动设计我就不从概念入手,而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
2、观察了解梯形特征。
(2)小结: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名叫--梯形。
(3)不过,梯形宝宝可调皮呢,它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这样还是梯形吗?(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睡着放,它们都是梯形。)(4)分别出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让幼儿了解它们也是梯形。
幼儿认识梯形的另外一个难点是梯形的多样性。幼儿认识的特点是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所以活动开始时就要让幼儿接触各种梯形,每个环节中幼儿所看到的、制作的梯形都是各种各样的。
3、通过再一次的操作活动让幼儿巩固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1)来了一些小客人,他们说肚子饿了,想吃梯形饼干,小朋友能帮助他们吗?
(2)先请小朋友们从各种形状的饼干中挑选出1块梯形饼干,举起来给老师检验。
(3)再选择2块不同的梯形饼干,给同伴检验后喂小客人,并对小客人说:"请吃梯形饼干"。(教师在旁注意检验)此环节是我在教学中有意设置的一个难点,给小客人喂梯形饼干幼儿得选择2块不同的梯形饼干,给同伴检验后喂小客人,并对小客人说:"请吃梯形饼干"。这里必须选择不同的梯形饼干,对一部分幼儿来说,是需要思考一下的。只有让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跨越过去才能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心底里得到满足。
4、通过寻找生活中常见事物中的梯形,加深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1)让幼儿在活动室周围张贴的图片中,寻找梯形宝宝,先请一名幼儿找找、说说。
(2)鼓励全体幼儿寻找梯形,跟同伴和客人老师说说梯形宝宝藏在哪里。
在整个指导过程中哦注重"三最":即最大的观察(努力观察每位幼儿,避免笼统评价);最小的干预(教师角色进行退位,不干预替代);最多的鼓励(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
另外,努力把握"玩数学"的度。不在游戏中刻意地"教",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泄情感,感受愉悦。
这节课,我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指导幼儿观察、游戏,操作,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思维和各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