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原生家庭(精选20篇)
总结经验是人类成长的必然过程,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内容,才能写出有重点的文章。总结范文是学习总结技巧的重要资源和参考资料。
原生家庭篇一
原生家庭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早、最重要的影响力。它塑造了一个人的人格、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在与原生家庭相处的过程中,我有着许多深刻的体会。首先,原生家庭是我们学习人际关系和社交技巧的第一课堂;其次,原生家庭决定了我们对待金钱和物质的态度;再次,原生家庭对我们的观念和信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原生家庭是我们学会爱和接纳的关键。总结起来,原生家庭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导师之一。
首先,原生家庭是我们学习人际关系和社交技巧的第一课堂。在家庭中,我们与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亲戚有着密切的互动。这些互动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巧。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解决冲突的方式也会对我们的日后人际交往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如果我们在家庭中学会了尊重他人的独立性和尊严,就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合作和沟通。
其次,原生家庭决定了我们对待金钱和物质的态度。在家庭中,我们从父母身上学习到对金钱的看法和使用方式。父母的消费观念和购物行为会对我们的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我们可能会培养出消费至上的价值观;相反,如果父母注重节俭和理性消费,我们可能会形成良好的理财观念。这些价值观会影响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待金钱和物质的态度。
再次,原生家庭对我们的观念和信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中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文化背景都会对我们的心智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父母的信仰和观念会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传递给我们,成为我们判断事物的标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开始质疑和重新思考这些观念和信仰,但家庭中的影响力仍然会在我们心中存在,并对我们的人生选择产生影响。
最后,原生家庭是我们学会爱和接纳的关键。家庭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场所,其中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交织。我们从家庭中得到关爱和支持,学会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在家庭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冲突,这些经历能让我们学会宽容、理解他人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家庭的力量和温暖是我们后续人际关系中的基石。
综上所述,原生家庭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导师之一。它通过塑造我们的人格、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对我们整个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在家庭中学到的人际关系、金钱观、观念信仰和爱与接纳的方式,都会伴随我们一生。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家庭这个最初的滋养场所,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成为更好的自己。
原生家庭篇二
《原生家庭》是一本探讨家庭关系影响的心理学经典著作,它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视角,深入剖析家庭对个体成长及人际交往的影响。通过这本书,作者较全面地呈现了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亲缘系统的家庭面貌,并从客观统计数据、历史事件等多方面支撑了相关的主张。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原生家庭》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段落二:家庭成员角色的塑造。
在《原生家庭》中,作者将家庭视为一个小型社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影响那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在家庭中,家长可能会透支自己的情感,过分依赖子女成为自己的生活寄托,从而造成子女的压抑和疏离。而一些高度负责的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压缩了孩子的空间,使孩子无法平衡处理与自己的关系,从而影响个人的成长。
段落三: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
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关系,直接影响个体的刻板印象和性格建立。一些家庭可能存在着父母间的角色混乱,导致孩子对概念的模糊。而一些过于保护孩子的父母,会给孩子提供安全感,但也可能会阻碍孩子独立发展、自主成长。
段落四:对于家庭角色的转变。
在《原生家庭》中,作者指出了家庭角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家庭根源性的尊重和承认。同时,他也强调了家庭角色的转变对于个体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随着对个体权利和自由的关注度不断升高,家庭成员之间互动的流动性和多样性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个体能够顺应角色转变的需求,主动调整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并对家庭的机会和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段落五:结尾。
总而言之,《原生家庭》这本心理学经典著作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这本书既是对家庭关系相关领域研究已有成果的梳理,也为人们开拓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我们在阅读它的时候,不仅能够了解到家庭在个体成长及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也能够对家庭角色的转换和对于家庭的理性认识提供一些启示。因此,在我们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家庭关系的时候,还请在永恒的《原生家庭》分享的经验中获得力量和支持吧!
原生家庭篇三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原生家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生家庭》是一部由(美)苏珊·福沃德博士等所著书籍。
苏珊·福沃德,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她的著作有《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如何识破男人的谎言》《金钱魔鬼》《情感勒索》等。
《原生家庭》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苏珊·福沃德博士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伤害子女,并特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的。
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阅读此书的'人不一定是遭受此种家庭悲剧的人,但可以通过书中案例切身体会到他们的痛苦,或多或少地警醒阅读者在自身现实生活中尽量采取一些措施远离这些悲剧,也可以帮助身边可能存在程度不一的类似受害者。
书籍最后指出,所有的方法再好但最终决定自己是否可以跨出艰难的面对、发泄、接纳和修复的人永远只有自己。
掩卷沉思:作为少年儿童也好,作为成年人也罢,每个人都有各自特定阶段的烦恼和痛苦。我们应该学会通过大量阅读,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承受力,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拥有永远学习的内动力。
我想,现在以及今后的生活中,无论面对家庭还是工作,甚至社会的不易,大家都可以沉着以待,化繁为简,幸福生活。
原生家庭篇四
人的心理问题产生根源在于幼年时的成长经历,在成长经历中形成了各种模式,早期模式有利于个体适应在当时的情境下存活,个体习得并因此获益,从而巩固下来,但随着环境的改变,个体还在用这一系列固定的模式去应对生活及关系,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
了解原生家庭了解成长经历是一个了解个体应对模式的过程,看看过往的经历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对自己造成了什么影响,它们又是如何在现在的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在这个探索思考的过程中寻求契机得以将矛盾分裂的部分重新整合,将僵化固着的理念打破,重建新的模式,重新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以成人的状态灵活地面对各种冲突矛盾,将本我,自我,超我协调平衡,形成能上能下,能左能右,能强能弱,能进能退,外圆内方,随心所欲而不逾距的人格状态。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审视反思过去,将压抑的呈现得以疏通,而不是将过错和责任推卸给父母和原生家庭的过程,相反恰恰是一个人调动主观能力性,慢慢学会为自己负责的过程,也是心理成长的过程。
原生家庭篇五
原生家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以某种方式塑造了我们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通过与父母和家人的相处,我们从中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经验和教训。然而,在参与原生家庭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一些重要的事情。以下是我关于原生家庭的心得体会。
首先,原生家庭是我们人格发展的基石。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教育。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向他们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如何面对挑战。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我们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建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一个和睦、支持和尊重的家庭环境对于我们的人格形成至关重要。
其次,原生家庭也是我们学习与人交流的场所。在家庭中,我们与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亲戚之间进行着日常的交流。这种交流过程让我们学会了沟通、倾听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家庭中,我们也学会了如何解决冲突和处理分歧。这些在家庭中学到的交流技巧对于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都非常重要。
然而,原生家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父母的期望和压力可能会对我们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他们可能会对我们有过高的期望,希望我们变成他们理想中的那种人。这种过高的期望有时会对我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伤害。另外,原生家庭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亲子关系,比如家暴、精神虐待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在我们成年后对我们的健康和幸福产生影响。
然而,尽管原生家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反思原生家庭中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体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人格和价值观。我们可以选择学习成长和克服挑战,成为更好的人。
最后,我发现通过与原生家庭建立积极和谐的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是亲密的,其背后的历史连接着我们的情感和思想。与家人相处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深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种自我认识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健康、更亲密的人际关系,不仅在家庭中,也在其他领域。
总结起来,原生家庭是我们成长的平台,对我们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是我们学习与人交流、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的场所。尽管原生家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通过与原生家庭建立积极和谐的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成为更好的人。
原生家庭篇六
一个矛盾重重的家庭,直接的受害体就是最没有抵抗力的孩子。她稚嫩的思想还不能理解成人的矛盾和情绪。家庭环境才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根基。
在一个极端控制欲的家庭,气氛必然是压抑的,如果能够重来,女人当初宁愿选择一个人生活,也不会选择这样的家庭。
女人没有什么恋爱经验,单纯的年纪遇到这个不怎么多话,但很憨厚的男人。她的母亲说女孩不要太挑剔,找个憨厚有工作,心疼她的。也许是受了些母亲话语的影响,年龄也不小了,于是女孩就嫁了。男人的家庭是工薪阶层,人总是被美好的假象所迷惑。不经深思熟虑抉择的婚姻必定是飘摇的。涉世未深的女孩,怎么能看到人性的虚伪和复杂,当一切已成定局,已经身不由己。
原生家庭的影响最近刷屏,女人感触颇深。她觉得生而为父母应该懂得适当放手的独立和得体退场的成全。采薇在《别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一书中写道:“上一代人那种完全依附型和忍耐型的爱,这一代人已经很不适应。因为那种控制和期待交织的感觉,常常会让人觉得负担很重。人要懂得留一点爱给自己,减少那种隐含压力的期待感,对方才会感到安然。”
女人选择了一个巨婴的家庭。婆婆是付出型人格,生活中对任何事情都极度挑剔,刷碗嫌弃女人洗不干净,坐过的地方都要擦拭一遍,去女人婚后的家里用指尖检查桌面的灰尘,过度的干涉和挑剔必然引发夫妻间无休止的争吵和矛盾。
满腹怨念无从发泄,真的很可怕,负能量是可以传染的。表面温和骨子里极度倔强丝毫不妥协退让,对暴躁的老公委屈忍让,长期的压抑,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过度到儿子身上。因为得不到老公的关心和呵护她把所有的苦闷无以复加的传递给儿子,这样的负能量使儿子的性格敏感暴躁。女人嫁进来后转而把对家庭的不满矛头对准媳妇,好像女人入侵了她的掌控。女人低谷了负能量的摧毁力,婆婆受不了女人得到儿子的关爱和老公的关心,婆媳之间剑拔弩张,氛围分外紧张。
儿子因为母亲的不幸,所以很同情母亲又很依赖母亲,对于母亲的所有要求和控制一味的迁就,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直至影响到自己的家庭。
原本开心幸福的一家三口,在母亲的过度干涉和争吵不断中,家庭冷暴力和男人的狂躁完全暴露无遗,女人悔不当初,这样血淋淋的教训,给身心造成极大的影响。
女人成为融不进的婆家和回不去的娘家的人,是多少女人委屈求全的痛。这种极度压抑的家庭环境必然与幸福是背道而驶的。
最用得着智慧的地方是生活,特别是家庭生活。当婆媳矛盾时,男人的智慧非常重要,因为他是沟通的桥梁。两个素不相识的女人因为爱着同一个男人,进而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所有的苦闷不是跟枕边人分享,而是跟自己的母亲倾述,可想而知的结果。原生家庭的巨婴,和《巨婴国》书中阐述如出一辙。
哀怨莫过于心死,持续的冷战,女人渐行渐远。一个好女人可以影响家庭风水的三代,这句话感触很深,可想而知选择和睦恩爱的.家庭是多么重要。
《安娜·卡列尼娜》中写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个成熟的人,在家庭和生活中必定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能认识自己的不足。人需要不断学习和反思才能调整自己,才会做出适合的抉择。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生活它从来都是最好的老师,当所求既是所需时,你才不会失去自我。你的将就终将随波逐流。彷徨中的心灵,只有经历过,才能做到坚持自己,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成人,如果一个人的心无处安放,到哪都是流浪。
原生家庭篇七
最近看了很多情感类公号的文章,原生家庭这个词,越来越多此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忽然间,生活中很多无法解释的东西,忽然间有了合情合的、高大尚的解释。
我的人生,过的不算太长,原生家庭这个词语,我可能解释的不太准确和全面,但是我还是想就我有限的人生经历,来说说这个词,因为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它的影响,可以让一个人不知不觉的,让自己不快乐、不幸福一生。
前段时间播出的热剧《欢乐颂》,蒋欣饰演的樊胜美就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在上海那样的大城市,明明有能力,却不给自己更好的生活,明明可以幸福,她却选择了痛苦。
我们作为旁观者,一般看过之后,都会觉得樊胜美真傻,面对那样的父母,在经济大权又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前提下,为什么不强势一点,掌控一切,而要像一个小媳妇似的,任自己家里人,对自己予取予求,最可笑的是,她为了满足家里人的需求,不断的委屈着自己,委屈着自己的生活,委屈着自己的爱情,委屈着自己的一切。
樊胜美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她,只是代表而已。
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她们所在的家庭,轻视其中一个孩子,这些孩子,因为父母的轻视,养成了用自己所能有的一切,来买自己父母哪怕是多一点点的爱!
小的时候,她们会努力学习,除了知道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之外,更多的.是希望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能够得到父母的注意力,进而得到她想要得到的爱,哪怕这种爱只是一句不痛不痒的关心,她们也会不惜一切代价。
长大后,她们有了自己的事业,生活在遥远的另一个城市,原本以为这样的生活结束了,但是,她们的心还是生活在原来的家庭,思维已经定型而不自知,所以,即使人已经脱离了令她疲惫不堪的原生家庭,她们依旧过得很累、不幸福。
她们会像电视剧里的樊胜美那样,接到家里一个要钱的电话,就开始盘算自己不多的财产,开始为筹钱疲于奔命。但是借钱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她借酒浇愁,她大哭失态,她放弃自己的人生信条,用美色博上位,成为别人眼里的拜金女。这些事情她不想,不愿,但是却鬼使神差的做了。
因为她们的思想已经被自己的原生家庭塑造成——你必须为家服务,不做,就是你的原罪!
所以,她们的不幸福自己明明意识到了,却还是义无反顾的让自己不幸福。
不好的原生家庭,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让从原生家庭出来的人,无论走多远,无论走多久,都走不出自己给的不幸福。而能够从原生家庭这个看似自由的牢笼中逃离的人,内心必须要清醒、强大、乐观,因此,能够逃出的人寥寥无几!
原生家庭不是我们所能选择的,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原生家庭我们究竟应该照应多少,放弃多少,心里都应该有一个数,不要让自己给的不幸福,困住一生。
当然这个的最好解决方式就是,尽量为孩子建立一个有爱的家庭,夫妻相爱,家人相爱,平等的爱,这样就是一个好的原生家庭了。
也许,有的时候,做一个“六亲不认”的人,会更幸福!
原生家庭篇八
童年不是一生的诅咒,不要再拿过去的事情鞭笞现在的自己。如果你愿意,你完全可以活出幸福的自己。
父母有错吗?有错,但父母的错又是他们的父母造成的,这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梦魇般的死循环,所以,为了自己的幸福,请扳住这代代重复的车轮吧。
人生是一幅长轴画卷,童年只是画卷最开始的一段,即使你的童年色彩是暗淡的,无论多么不堪都已经过去了,过去的就不要再执着地拽着不放。
你要做的是从现在起让自己快乐,让你以后的人生画卷是明艳的。当你能做到每个当下,每一天都快乐的时候,你已经是个幸福的人了。
关注当下的你,不要再沉溺于童年的伤害里无法自拔,沉溺其中并不会让你疗愈自己,相反,那相当于强迫自己再次鞭打那个童年的自己,给自己形成再次的伤害。
6、关于原生家庭的十句话,第六句:如何做到当下快乐?
不要选择环境也不要选择条件,你今天是什么样子,你就在这个环境里把自己营造好,让自己高兴起来。
7、关于原生家庭的十句话,第七句:照见自己,一点一点地认识和体察自己,一点一点地改正自己。
当你发现自己的问题就及时提醒自己:我有这个缺点!我又犯病了!当你能时刻觉察到自己的缺点时,缺点慢慢就不在了。就像黑暗中,阳光一旦照射进来,黑暗自然就消失了。
如何发现自己的问题?
以身边的人尤其是家人为镜子,身边人存在的一大作用就是作为你的镜子,告诉自己身上也有同样的问题,不要做那样的自己。家人是我们最大最亮照得最清楚的那面镜子。
改变自己内心的程序,像计算机编程一样,删除之前悲观的不好的程序,给自己编写一个美好的未来,强行输入到自己的心里。你的大脑会执行这个程序,你会心想事成。
最后,觉察自己的感恩心:先假装感恩,比如每天临睡前强迫自己感恩当天遇到的三个人。到最后真得从内心升起感恩心,你就成了自己的太阳,不但温暖自己也会温暖他人。
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最快乐的人是最懂得感恩的人。
原生家庭篇九
当看到十分之一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本烂书了,但是网上两极分化的评论还有各个出版社的突然下架还是让我很好奇,没有读完没有资格下定义,说不定后面有很精彩的地方呢,这个想法是我坚持读完的动力。
读完以后,怎么说呢,坚定了这是一本烂书的想法,但是不能不说,其中有几篇内容,大概占整本书十分之一吧,比如家暴问题,比如妈宝,比如父亲的缺位,如果单独拿出来还是挺好的文章的,但是整本书逻辑混乱,写得嗦嗦神神叨叨,老太太的裹脚布一张,而且很多用来论证的例子不知所云,完全是生拉硬套,让人看不出所举例子跟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必然联系。
人说做心理研究的人如果自己本身没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意识,很容易被研究对象带的自己也不正常,从武志红的很多论述内容,比如平白突然看见自己变成个魔鬼啊,比如自己变成能量球啊,比如某个朋友诅咒人啊,感觉作者就是一个精分很严重的人,所以才使得整本书逻辑混乱。
原生家庭篇十
《原生家庭》——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对父母说“不”。
有毒的父母和中毒的子女贯穿全书。前半部在解释家庭中的毒,施毒的父母和中毒的子女;后半部分则是作者运用心理学治疗方法帮助中毒的子女和有毒的父母对峙,摆脱童年噩梦的阴影。所以,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心理个案辅导集。
书中的患者多数是中年人士,不少还是小有成就的中产阶级,但是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有着痛苦的童年经历,受到有毒的父母的荼毒,变成中毒的小孩。而儿时的创伤最终在他们成年之后的某一段时刻集中地暴发,再度破坏他们的正常生活。作者作为资深的心理治疗专家,先是引导患者认清问题所在,把矛头指向造成当前局面的患者的父母,进而鼓励子女摆脱恐惧,大胆地和父母展开对峙,促成个人心里障碍的解决。
由于本书是把家庭当作问题的根源,所以案例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归因于父母,而不是孩子。倘若抛开这个特定情境或者原因来看这本书,会曲解作者意图。这点应当是每位读者着重注意的地方,下文亦是因它才有根基。
《原生家庭》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激起了我对一些家庭问题的思考。例如:
•父母和孩子都是学习者。父母是年级更高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同时面对的是更难懂、更难解决的问题(他们不仅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要帮助低年级的孩子做题);孩子像是低年级的学生,连“1+1”的问题还需要父母这些高年级的学生辅导,时长常因为“笨”惹怒高年级的父母。
•教育孩子的困难在于,家长并不能完全体会到孩子对一件事的真实反应,即便看上去孩子是快乐的,甚至孩子自己也认为是快乐的。
•一个家庭伪装的文明程度越高,是不是会让实际上的亲子交流产生更大的问题?
•家庭的本质是亲子关系,围绕着爱与自爱。父母对孩子、孩子对父母都是爱,但父母对自己、孩子对自己都不能缺少自爱。
很多家庭问题较之封建社会时期、改革开放之前多了许多,一方面也是受到了类似欧美风气的影响,一些问题开始公开化和透明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个体的需求开始逐渐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和更完全的满足,社会规范的约束进一步加强,但是个体需求的糟粕——如违背伦理道德的乱伦——并不能为大众正视和妥善地消灭。因此,中国在很多方面仍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社会文明的发展还不能原地踏步。
•该书和社会工作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如社会工作和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一)父母与孩子,孰是孰非?
有毒的家庭中,错的当然是父母,但是对错误负责的人往往不会是他们。
对比阿德勒“强调放下过去的既定事实,关注改变个人对于过去的态度,面对当下”的理念,《原生家庭》中“和父母对峙,重揭伤疤,让自己战胜过去”的倡议显得治本,但是难度太大,很可能会变成对家庭的二次伤害(反刍创伤性事件)。毕竟儿女释怀虽非易如反掌,父母认错却是难如登天。
最有效的办法是子女选择接受过去,正视当下,迎接未来——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和过去和解,因为在家庭中天然不对等的地位下,作为受害者的子女也只能自己帮自己疗伤。如果父母能承认错误并努力改正,这样的家庭应该少有类似的问题。
(二)个人与家庭,孰轻孰重?
全书充斥着个人利益高于家庭和谐的味道。我并不是在批评这种理念,是客观陈述;家庭和谐亦非褒义词,而是中性词。但家庭终究不是独立个体的联合,而是高度的“互溶”混合物(可能不太准确),中毒的孩子可以较为容易地摆脱父母的束缚,但是很难完全割裂与他们的关系和联系。所以在我看来“我终于决定不再为他们做出任何牺牲了,我会让他们为自己负责”之类的话是割裂的和幼稚的言论;主动和父母决裂的孩子即便是在标榜人权、自由的欧美国家也不是很常见到的吧?从这个角度看,欧美没有中华传统的孝道(非愚孝)不失为一种缺陷和遗憾。
(三)人权与人伦,孰优孰劣?
西方文明向来提倡个体自由、个人权利,而这些影响到西方人在价值观念内几乎没有孝道和小我大我的概念,在具体行为处事上自然不会付诸“孝”和“公”。暂且不论对错,但是单就人权和人伦而言,前者象征西方的性格,而后者象征东方的性格。我觉得从一开始西方在人伦方面就已经败给了东方,尤其是中国——这既是我们的不幸,也是我们莫大的幸运。
但我又不得不提一句:西方很多职业的存在都基于陌生人社会,所以很多职业类似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能在社会上发光发热,而中国社会很多职业的社会影响微乎其微,很可能是因为人伦道义让很多问题被社会忽视,被家庭掩盖、被个人吸收。
四、总结。
倘若一本书能激发读者对某些问题的思考,那它自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很多读者能和《原生家庭》中的一些患者产生共鸣,这也说明作者选材是相当谨慎且恰当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透过他人的家庭问题认识更真实的自己。
原生家庭篇十一
“前些天,半夜里我被一阵刺鼻的油类熏醒了,一看时间是一点半,不知道哪家奇葩这个点还炒菜呢!
扭头一看旁边呼呼大睡的老公,稳重得像个200斤的婴儿,他这鼻子大概是塑料的,这么重的油类味居然影响不了他睡觉。……”
看到这段话,我忍不住“噗”的一声笑出声来。
因为整篇文章都很好玩,我截了一些发圈。于是……。
很多人以为是我写的!连我家胖子也不爽地问我:“你干吗要写我!”我笑得差点岔气了!我说:“我有人家那文采吗?不过,这描述,也实在像你了。”
胖子不回答。但是最近几天,偶尔会以“巨婴”自居。他可能还不知道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巨婴”是什么意思!
嗯,我家胖子,就像前面那段话描述的那样,200斤,鼻子严重鼻炎,嗅觉不太灵敏,相对于他的鼻子,我的鼻子是“警犬”级别,常常以此来要求我闻一闻二宝有没有拉臭臭。
事实上,除了找东西不擅长,我家胖子并不是市面上的那种“巨婴”。他虽然胖,但胖得均匀,胖得帅气!每天一看到女儿就相互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笑容年龄一看也相差无几。一看就是那种无心无肺无城府的“三无”人员。
常常有人问“你不是天天做运动吗?怎么还能这么胖?”这让人家怎么回答呢?他从呱呱落地就不知道“瘦”是什么滋味!小时候被称为“肥仔”,大些被称为“肥弟”,大学时被称为“大胖”,现在自称“老肥”。从青少年开始,他就为自己发愁,愁自己找不到老婆!
其实,前些年是瘦些的,180来斤的肉挂在一米七八的柱子上,属于标准的“胖帅哥。”但那时候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不在身边,人家是想家想女儿想老婆想瘦的!当我们又汇合在一起的时候,肉又像铁碰到磁一样聚了过来。于是,很多学生的妈妈抱怨,说是我把他养胖了!真心觉得冤枉无处说,我只能告诉她们“还是胖点我比较有安全感。”
还在谈恋爱阶段,我拿我们的合照给老爸老妈看,堂弟一看照片就说:“这种站姿的人通常很灵活!”我立刻两眼发光,问他“你怎么知道?他虽然胖,真的很灵活哦!乒乓球打得好,毽子也踢得出神入化!”其实,如果他瘦点,身材轻巧些,乒乓球可能会打得更好。
记得小蓝小时候每次让他一起捉迷藏,他就发愁。就这身躯,除了被子一盖,就再也找不到可以藏身的地方了。于是每次小蓝都是“故作惊讶”去床上找他,他也每次“故作沮丧”被找到了。
前几天,外甥女很惊讶地问:“阿姨,姨丈也爱看书吗?我以为他不看书呢!”说实话,他看的书比我多!不过,他基本上只看武侠小说,有时候我会在想,看到别人的轻功,他肯定羡慕死。
因为常年看武侠小说,小时候又长期听他的爷爷讲历史故事,所以他对各个朝代发生的事情或者人物都能说个一二。而我初中时代给我们同时上历史与地理课的老师,本身也只是初中毕业,胡讲一通,最终地理知识是这些年做淘宝写快递单而慢慢知道的,历史方面就由我家胖子给我补充的。
记得还没生孩子之前,常常是两人躺床上,我让他给我讲各个朝代的人与事,讲着讲着,他还在兴头上,我却已经睡着了,半睡半醒之间,知道他还在说,我只能偶尔迷糊地“嗯”了一句,第二天错过的还能重复听。不得不说,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从还在同学关系的时候,就觉得他骨子里对事情有一股“独立的见解”,当我后来告诉他,他是属于“大智若愚”型的人,他明显是受宠若惊的表情。对于父母,对于与人相处以及对于处世的态度,我们基本上是一致的,而我一向喜欢跟胖的人打交道,于是在后来便意无意地给他机会“追求”我。嗯,这样说,让自己显得有面子一点。
我为什么喜欢跟胖的人打交道呢?因为心宽体胖的“误导”。事实上,我接触到的胖一些的'人,相处起来是相对舒服些,他们不太计较,也不太会计算,憨憨的,我不需要随时提防着,也不需要担心讲错话给记恨,合我的口味。
前几天,我们在聊天,我问他小时候父母会不会吵架?他说:“会,当然会,而且吵得很凶!所以有时候我很生你气时,也忍着,心里会想,吵架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哟!你看,这得多大的肚量,才能忍了这十七年!还忍得滴水不漏,我居然不知道他过得这么压抑!所以,嫁胖子,没错!
别人家的巨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家的却是能搬能抬能缝能补能炒菜!特别是这些年我身体某些零件时不时作怪,让他发现他所谓“强悍”的老婆只是“外强中干”而已,于是很多粗重的活他都说:“放着,让我来!”当然,这么好的胖子家里不少好吃好喝的也是“放着,等他来”。
所以,那些还没结婚的姑娘啊,别总是将眼光放在那些“高富帅”的身上,人家余光都不扫咱们也白搭啊!留意一下身边,某些个你以为的“傻大个”,说不定就是个宝呢!
可能受到内力暗示的影响,此刻,床上那200斤的婴儿在睡梦中露出了甜美的微笑……。
原生家庭篇十二
我断断续续坚持看了很久,终于看完了。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我对这本书、对作者所表达观点的态度是认可、存疑、否定、赞同的交织和变换,兜兜转转、落落起起。
开始看时,最大的感觉就是:太嗦了!同样的话要翻来覆去、覆去翻来没完没了的重复,这可能也是我对心理学作品了解较少的缘故。同时也对作者例举的实例和只凭臆测得出的结论(因为书中多以是“我猜想”、“我认为”、“我猜测”、“我感到”这样的方式得出的结论)不太认同,这也可能与我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了解有关。
不过对于作者反复表达的一些观点我很认同,比如:所有好的事情都是很多踏实的细节积累的结果,要投入精力在做的事情中、努力与之建立链接;每一个人都应有独立的内心,努力活出真实饱满的自己;对周遭的人和事发放爱和正能量;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带着爱投入正向的努力来完善……。书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有个女孩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别人聪明,完成什么事情都要花费别人三倍的时间和气力,为此很沮丧,幸好她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那我就什么事都花三倍气力去做好了”,这真心励志!(另外还有作者关于孝道和集体主义的观点、虽认同但过于敏感就不评价了)。
总之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心理咨询生涯以及由此深化对自身认识的心路历程,也是我对自我进行认识的启蒙(我觉得可以这么说)。
原生家庭篇十三
《原生家庭》是一部充满深刻思考和震撼情感的文学作品,这本书通过讲述黑人母亲玛丽安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她与她的原生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原生家庭在一些环节上对个人成长和性格形成的影响,同时也对原生家庭的作用和人在改变自己过程中的坚韧和勇气有了更多的认识。
原生家庭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对个人的成长和性格形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玛丽安的童年时光被教会和家庭的传统价值观所限制,这些观念不允许她结交异教徒朋友,听流行音乐或看电影等。这些限制导致玛丽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失去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表达,导致她患上了抑郁症并暴饮暴食,最终堕入了一系列糟糕的生活中。
第三段:改变的勇气。
玛丽安走上了求索自我的道路,并在这条路上面对各种压力和阻力。她离家出走,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自我救赎之旅。她努力寻找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恢复了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发现了自己的激情和天赋,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一切都得益于她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她的经历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我们只有勇敢的面对问题,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向前迈进。
无论我们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原生家庭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玛丽安而言,原生家庭并不是她快乐和安全的保障,但是正是这个最初温床,让她明晰了后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原生家庭是我们人生前期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从他们身上我们学会了如何爱、如何包容、如何坚强和如何妥协。这些经验对我们的日后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个性。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原生家庭,感恩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和关爱。
第五段:结尾。
总之,《原生家庭》提供了一个深刻的道德寓言,强调了家庭对于一个人成长和自我救赎的影响。同时,这个故事也充满了勇气和坚韧的力量,提醒我们只有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寻求自我拯救,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我们也应该从中得到启发,珍惜自己的家庭和最初的人生环境,让其成为我们前行道路上的坚实后盾。
原生家庭篇十四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有一部分家长不作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不称职的父母会为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危害,以及孩子要去怎样应对。
第二种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不称职的父母。
父母曾经应该承担的所有责任有以下几点:
1.他们必须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
2.他们必须保护孩子,使其免受身体上的伤害。
3.他们必须满足孩子对爱、关怀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的需求。
4.他们必须保护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伤害。
5.他们必须在道德伦理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6.......
以上五项是称职的父母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我们讨论的有毒的父母大多连清单上的第一条都无法完成。很多时候,他们自己在保持稳定情绪或健康的心态方面存在着(或存在过)极大的障碍。他们不但不能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反而常常指望甚至是要求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父母把家长的责任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家庭中各个成员的角色就变得模糊,扭曲甚至颠倒了。被迫成为自己的父母,甚至是父母的父母的孩子,没有可以模仿,学习或尊崇的对象。在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失去了父母角色的榜样作用,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便会在波谲云诡的迷惘之海中随波逐流。
父母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原因是疏漏不称职,他们的‘不作为’,就是一种有毒的教养方式。
不论是“他们并不想伤害我”还是“他们已经尽力了”,这些辩护都掩盖了一个事实:这些父母推卸了自己对孩子应尽的责任。这些有毒的父母通过推卸责任,让孩子失去了积极角色的榜样,而没有了积极角色作为榜样,孩子的情感将难以健康发展。
如果你是不合格或不称职父母的成年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你或许没有意识到,除了“我应该对父母负责”的想法之外,其实你还有别的选择。做被他们情感牵制的傀儡并不是你唯一的出路。
你是可以选择的。这需要一个过程。首先,你要弄明白自己是受错误的逼迫过早成长起来的,本应属于你的童年生活被夺走了。其次,你必须承认,你在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一旦踏出了这第一步,你便会发现,自己第一次瞬间找到了全新的精力之源――这一生中你耗费在有毒父母身上的精力,最终却可以用来帮助你做出改变:变得更爱自己,对自己更负责任。
我们要明白的是,我们认清了父母的失职对我们造成的危害,那么如果我们自己当了父母,又会怎样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要阻断有毒体系的延续,那么我们就要使自己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担起应有的责任,给予孩子物质和精神情感方面的满足,让孩子不至于匮乏,而失去很多本应获得的快乐。
原生家庭篇十五
家家都有难搞的巨婴,可能是老公,妻子或者父母。
我一直以为成年人都是独立自主的,两个人的结合,带着各自的原生家庭,一起奔日子,就是婚姻的真谛。直到我和我的朋友们都陆续怀孕、生子、养育,大家聚在一起吐槽家长里短的时候,才发现家家难念的经里都有一个长不大的巨婴。
而我们的成长,也伴随着这样的使命:与巨婴和谐共处,步伐一致,忠于她/他,照顾她/他,养育她/他。
武志红说,中国家庭90%的爱与痛,都与巨婴有关。
“巨婴是什么?是成年的婴儿,身体已经发育为成年人,而心理发展水平却还停留在婴儿阶段。”
这个巨婴,可能是你的老公、妻子或者父母。当然,你也可能就是那个让人崩溃让人愁的巨婴。
那么,家有巨婴是种怎样的体验?
在吐槽老公的过程中,我的闺蜜们贡献了大量的素材:
因为抱孩子太激动把孩子弄骨折;让他去买小葱买回大葱,买个芦笋买回莴笋;信用卡逾期三个月都忘记还,违章驾驶扣三十多分也不知道哪有问题;沉迷游戏孩子哭了二十分钟也听不到;无数次把老婆的高级洁面皂用来洗袜子、洗内裤。
不禁感慨,女人的容颜经不住岁月的洗礼,男人的常识也架不住生活的检验。
也有男闺蜜倾诉妻子不靠谱的:
看了两本育儿书就认为自己是专家,指挥全家照书养;孩子小病小痛根本沉不住气,不去大医院排长队看过不放心;产后脾气极度焦躁,一不如意就大吼大叫。
还有我们突然就晋升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父母,彷佛一夜间就变了脸:
他们不再事事信任我们,总觉得他们的育儿理念更经得住实践检验。无论我们怎么解释某种行为的'科学性,他们都觉得是纸上谈兵。一旦他们的传统理念遭到挑战和拒绝,他们会暴怒,会威胁,像小孩一样任性。
以上都是巨婴的特征:依赖、控制、阴晴不定。在繁琐的家庭生活中,在日复一日的无趣日子里,这样的特征并不可爱。
但她/他们都是我们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主角,是我们爱的来源与归宿,所以我们无法憎恨,也无法放弃。
这就是婚姻满目疮痍的那一面,你可能并不只是多了爱你的人,还多了沉重的责任和救赎的使命,有时候甚至觉得得不偿失。
这也是婚姻给予人生的一次契机——重塑和完整一个人爱的能力,使你的付出不再单薄而肤浅。
如果婚姻只让你看清别人,没能让你重新认识自己,那日子只能过成一个怪异的圆圈,圈里的人都慢慢活成一座孤岛,疏远、寂寞。
我们如今活得一塌糊涂的根源,在于我们爱孩子大于了一切。一个人的爱,不应该只指向某一个人。真正的爱并不排他,爱很多人,才能爱好每一个人。如果你的先生是巨婴。
他可能是“生活无法自理型”,他可能是妈宝,他可能不断给你制造生活上的麻烦,还把你的家庭关系搅得一塌糊涂。你们可能已经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三天大吵两天小吵,甚至分床而睡,你如今深夜默默流下的眼泪,都是当年心潮澎湃说那句“ido”时脑子里进的水。
我们拼命地想“当初我为什么要选他啊”,进退维谷,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一条出路。
当你无论如何都想不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是思路出了问题。你闭着眼,捂着耳,飞蛾扑火般冲进死胡同,好心疼,你并不爱自己。
你当初的选择,一定有合理性。问题的关键是,如今的你,看不见/不记得那样的合理性。你拼命放大了他不会冲奶粉,不会换尿布,不会协调婆媳关系的一面,然后不顾一切指责他。
就像当年你顽皮打破花樽,贪玩弄脏衣衫时,父母气急败坏地教训你一样,那时你也很委屈,因为你也不想。
不如我们直面他就是一个巨婴的现实,你如何引导你的孩子,你就如何去引导他。
每个人都不应该被设定为“应该/必须“知晓某种技能,即使这种技能在你看来,简单地过于直白。
但看看你的孩子,连翻身、坐立、吃饭、独立睡眠都要从头学起,你却永远都温柔得如水一般,耐心、知足,因而常有惊喜。
如果你无法对待你的先生如同对待你的孩子,包容你的先生如同包容你的孩子,那只能说明你也多少出了问题,你没有做到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而这是支撑一个健康家庭关系持续发展的基石,牢不可破。
巨婴也会长大,如果你不再计较,如果你重整方向。如果你的父母是巨婴。
他们可能面对新科技新信息一筹莫展,只能用拒绝来维护父辈的尊严;他们可能身体机能大不如前,大病小痛不断;他们可能已经固化了某种思维某种行为模式,无法做出推倒重来的改变。
他们本是顶起你生活的支柱,却也抵不过岁月蹉跎。
你所感受到的来自于他们的控制、压抑,都来自于他们永远都脱离不了做你父母,为你做最好选择的角色。
他们还是他们,只是你不一样了,或者说,当年跟在他们身后的小屁孩,已经跑到他们前面去了。
所以你永远不要带着恶意去揣测他们的行为,因为当你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你也就失去整个世界对你的善意。
父母与丈夫,对你的意义是不同的。一个真正地用一辈子来陪伴你,一个许诺陪伴你一辈子。
你可以用更多的智慧去改善你们如今相处的模式。如果他们信息闭塞,你可以教会他们玩手机;如果他们信息错误,你可以为他们取关/更换订阅号;如果他们的性情大变,你可以多承担一些家务,多带他们出去走走。
永远的尊重,足够的休息,愉悦的心情,是老年人的灵丹妙药。
她承受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苦痛,她的“公主脾气”大概是她对生活,对自己葆有浪漫与自信的依靠,也是她释放压力的出口。
我一直自认是先生的“大女儿”。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抬头问他,“你的妻子是巨婴,怎么办呢?”
先生说:“比恋爱时候还迁就你,比初识的时候还宠你,让你没有借口发脾气,让你慢慢自我反省。”
嗯,绝招。
文|关小pauline。
图|选自花瓣网。
原生家庭篇十六
作为一部著名的心理学著作,《原生家庭》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这部作品悉心地分析了家庭对于个人的形成和塑造作用,并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下面,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介绍我对于《原生家庭》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是人们最初接触世界的地方,它将对一个人在往后的人生道路上构成巨大的影响。正如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样,我们从小就获得了很多关于情感、责任和互动等等的基础知识。如果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佳,则很难充分地表达自己。如果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这些问题将跟随我们一生。
第二段,矛盾的家庭环境。
许多人的家庭可能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父母会有所期待,这些期望可能与个体并不相符,导致一些人陷入了困境。同时,一些没有足够资源和注意力的家庭也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困扰。这些困扰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作用的结果。比如,在过度父母的支配下,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会逐渐失去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第三段,家庭对于未来的影响。
作为一个家族的成员,我们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的意义在以后的人生中都会发挥重要作用。家庭不仅确定了过去,也会决定未来。对家庭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处理我们自己的家庭问题。如果我们过于独立,可能无法意识到家庭对于自己的影响,容易无法处理家庭问题而导致长久以往的影响。
第四段,改善家庭问题的有效方法。
家庭问题可能非常复杂,但我们仍然有很多方法来改善它们。比如,通过深入沟通,我们可以了解更多彼此的需求,从而更好地理解家庭成员并建立更好的关系。同时,我们还可以尝试寻求咨询帮助来改善家庭关系。治疗师可能会诊断不同的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第五段,对于家庭的价值观的探讨和反思。
家族的价值观是我们长大成人后会持有的重要信条和信仰。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我们所持有的价值观。但是,我们也可以批判性地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并确定它们是否仍然符合自己现在的需要。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价值观需要改变,那么我们可以寻求咨询和注重自我反思来确定行动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相信自己的经验,正视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并在寻找解决方案的同时,继续与家庭保持联系。
总之,家庭的特殊作用将贯穿一个人的整个成长过程。这使得我们需要深入地思考家庭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寻找解决家庭问题的方法,并探讨我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原生家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见解,而我们需要学会使用这些工具和思想,来应对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并开辟人生的道路。
原生家庭篇十七
众所周知,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之深厚。而一些父母对子女的伤害实可称之为“有毒”。但为顾及家长读者的感受,以下都将“有毒父母”称之为“问题父母”。那么,什么样的父母是“问题父母”呢?作者认为:当父母的负面行为模式持续存在,始终支配着孩子的生活,就是问题父母。但这里的“持续性”和“反复性”也有例外,比如性虐待和身体虐待的伤害巨大,往往一次就可以给孩子造成重大伤害。
作者将“问题父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这类父母打着为子女好的名义,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子女在其影响下,构筑了一个完美父母的假象。他们否认父母对自己行过虐待,否认父母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并且,他们会自欺欺人地将不可接受的事合理化。
2.不称职的父母。
这类父母对子女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易察觉且难以界定。他们的伤害方式不是打骂,而是疏忽。他们的子女就像没有父母似的,不被关爱,被剥夺了童年,甚至要承担父母角色该承担的责任。
3.操控型父母。
这类父母喜欢维持子女的无力感,希望子女离不开他们。他们的操控分两种。一种是直接控制,即公开的、具体的,甚至赤裸裸的控制,经常包括威胁、恐吓和羞辱。比如,他们会说“按我说的做,否则我不再理你”“你必须……否则我就不爱你了”;另一种是巧妙控制,常见的是“帮手型”父母,他们会经常制造一些状况让子女“需要”他们的帮助,他们对子女的操控常常表现为诚意十足但根本不必要的帮助。而操控型父母导致的结果,是子女常出现两种情况:投降和叛逆。前者,是子女屈服于父母的操控。后者,子女则与父母对抗,造成“适得其反的叛逆”。这种叛逆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与父母分割开了,是为了反抗而反抗,却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
4.酗酒型父母。
作者说,酗酒就像客厅里的大恐龙,生活其中的人,无法驱逐,只能装作视而不见。“不认账”对酗酒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受酗酒父母的影响,其子女至少有四分之一也会成为酗酒者。另一种情况是其子女的配偶也常常是酗酒者。其原因,一方面是人都有重复熟悉情感模式的需求,无论这些情感痛苦与否;另一方面,人们重现过去的冲突,是希望这一次能让事情进展顺利。此外,酗酒父母的子女易对亲密关系心怀畏惧,这是因为他们最初且最重要的关系教会他们:他们爱的人也会伤害他们,而且非常难以捉摸。
5.身体虐待型父母。
这类父母有几个共同特征。一是他们极度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二是他们对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几乎毫无意识;三是体罚孩子已成为他们的惯性做法;四是这些父母往往生长于充满暴力的家庭,而暴力是他们学会的解决问题和发泄情绪的唯一手段。
6.言语虐待型父母。
和操控型父母一样,这类父母也有两种行事风格。一是直接公开地贬损孩子,比如,骂孩子愚蠢、没用。二是间接地羞辱、攻击孩子,比如,取笑挖苦孩子、给孩子取侮辱性的绰号。
7.性虐待型父母。
很多人认为这类现象不多,但实际上比例并不低。据相关研究及数据表明,每10个孩子中,至少有1个在18岁前曾遭到家庭成员的骚扰。而这类伤害会造成3d遗毒,即肮脏(dirty)、伤害(damaged)、异类(different)。受害者的生活因这3d而严重扭曲。他们觉得自己肮脏,认为自己是异类。他们受到的心理伤害就像心理癌症,令其痛苦的同时,也让其生活严重受损。
8.有问题的家庭体系。
这一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它不是独个父母发明的,而是从先辈那里继承的一整套感受、规则、交流和观念。它们是逐渐累积而成的。这种体系的家庭成员间的界限模糊。它要求每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保持一致;认为不同即不好,不允许任何自主和独立。为了避免家庭中各种力量的均衡被打破,所有人都须遵守家庭规矩。当家庭现有的秩序被打破时,问题父母将通过否认问题的存在、推诿指责、强行阻挠等方式来应对失衡的危机。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术语叫做“阴影”: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在阴影里,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呈现。那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使我们的孩子生活得更加阳光,更具有自控力和幸福感呢?那就需要我们成为有爱的父母。要做一个有爱的父母,我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要先让自己内心能量充足,父母在孩子心里种下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着孩子一起成长,如果父母要种下爱、尊重和独立的种子,那父母首先得具备这些特性。所以我们说,父母也需要不断的修炼。让自己内心充满爱,充满尊重和独立性。
2.回归平等,不要总觉着自己是父母,高高在上,排除“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样的想法。不要总想着给孩子制定规则,进行审判。尊重孩子,平等地与他们交谈,和他们建立平等的关系。
3.做一个称职的父母,让孩子做个孩子。作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必须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保护孩子,使其免受身体上的伤害;必须满足孩子对爱、关怀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的需求,保护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伤害;必须在道德伦理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4.自信的父母无需去控制孩子,如果您会为了孩子该穿什么什么衣服而和孩子争论,您会因为孩子不回家过节而恼怒,您会总拿别人来对比自己的孩子,那您可能就是操控型的父母。在子女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时,所有的父母都应该停止对他们的控制。在正常的家庭里,这种控制权的交接往往在子女的青少年时期便应该开始了。
5.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不要酗酒,吸毒,更不要对孩子进行任何身体上和语言上的虐待。研究表明,就算是惩戒孩子某种具体的不良行为,体罚也算不上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它的威慑只是暂时的,但它引起的孩子的愤怒情绪、复仇心理以及自我仇视却异常强烈,很明显,身体虐待所造成的心理、情感和身体伤害远远超出了其短暂的约束效果。如果说身体虐待是用小鞭子抽打,那言语虐待无疑就是插在心口的一把刀。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可以转化为他们的自我评价。所以,不要贬损孩子,甚至对他们说出一些侮辱性语言!
6.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一直是家庭教育里的难点,但是父母们其实不知,真正的性教育都是自然而然发生在生活里的,异性父母在家庭里的着装,言语方式都是性教育很好的媒介,我们做父母的可以以身示范教给孩子什么才是一个男孩子或者女孩子该有的样子,有时候身教大于言传,便是这个道理。
总而言之,父母只有成为更优秀的父母,才能引导孩子成为更优秀的孩子。希望每一对父母都能坚守一个原则:孩子是因你而来,却不是为你而活。关注呵护孩子的独立性,让我们的孩子活成他本该成为的样子。(王菁)。
原生家庭篇十八
原生家庭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孕育我们的温床,原生家庭的影响对于我们的性格塑造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与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亲属的相处,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学习责任和表达情感。通过接触到的各种家庭价值观和家庭传统,我们不断发展自己的人格和理念。在此我将分享我对于原生家庭的心得体会。
首先,原生家庭是我们的情感依靠。从小到大,家庭就像是一个坚实的港湾,为我们提供力量和支持。无论身处何地,家庭都是我们回到的地方。没有什么比回到温暖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相处、分享心情更让人感到幸福和满足。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家庭成为了我发泄情绪和寻求建议的地方。无论是在生活中遇到挑战,还是在职业发展中面临困难,我的家人总是在背后默默支持着我,鼓励我继续前进。因此,我对于原生家庭始终心怀感激。
其次,我意识到原生家庭对于我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中的每个成员都有独特的性格和行为特征,这些特征无意识地影响着我和我的成长。在一个热爱和谐、互相尊重的家庭中长大,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理解他人和尊重他人的观点。这种家庭氛围塑造了我待人接物的方式,并形成了我对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家庭中长大的经历给予我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成长为一个可以承受压力和适应不同环境的人。通过观察和学习家人,我也发展出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另外,通过家庭传统和价值观的传承,我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在原生家庭中,我们被教育和灌输了许多家庭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和人生选择。在我家庭中,诚实守信、尊重长辈、关心他人、积极进取是一直被强调和倡导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的传承塑造了我对于道德和伦理的认知,让我能够明辨是非、拥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这也为我树立了正确的目标和追求幸福的信念。
最后,原生家庭对于我个人发展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尽管我们从小到大与家人在一起度过了许多时光,但我们不能忽视原生家庭在我们成年后的影响。家庭在学习和职业选择、生活决策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家庭经历和家庭文化将继续塑造我成为一个独立、负责任和有社会价值观的人。家庭在我心中的地位将永远无法替代,他们是我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指引和支持。
总之,原生家庭的心得体会是多方面的。家庭作为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情感支持、性格塑造、人生观形成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感激家人的关爱和支持,并将家庭的智慧和价值观传承下去。原生家庭不仅是我们的港湾,也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家庭的影响将伴随我们一生。
原生家庭篇十九
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有很多头衔:现实版钢铁侠、超级富豪......但是最令人叹服的还是马斯克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他自己说这些精神很有可能是来自家学渊源。因为埃隆·马斯克的妈妈、外公外婆,都有超级精彩的人生,可见原生家庭带给他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且深远的。
原生家庭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如今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力,开始关注原生家庭这个话题。这句“幸运的人,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被更多人熟知,拿来形容原生家庭的影响力。其实,在我们感慨原声家庭影响力的时候,有人已经写出了一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著有多本图书。本书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目前,她的作品已被翻译成1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她经常出现在媒体访谈节目中,曾在美国广播公司主持谈话节目长达6年,并在美国加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诊疗中心。特别关注心理方面。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作者结合自身从业经历,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各类“有毒父母”的所作所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伤害了子女并特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穿插了很多案例,教你认清楚自己情绪的缘由,认识自己,与自己和解,并且教你看清楚父母,并且学会治愈自己,收获自己想要的人生。
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什么样的父母是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该怎么办?在这里我们重点聊聊“中毒”的孩子怎么办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任何人都救不了你,你必须自救。那么如何自救?这本书会帮你找出你情绪的根源,并且给你可以使用的方法。
当我们理解了父母那些有毒的行为的成因时,也会最终理解我们自身行为的原因。我们可以回忆父母的言行曾经带给我们伤害以及影响,重新审核一下。这有助于我们认清楚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情感需求。就像是我们平时做工作之后做个复盘一样,以不同的身份和新的视角审视一下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找到我们情绪的缘由。找到缘由,才有后面的“对症下药”。
其实我觉得这一步更加是为了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情绪,不必过分苛责,接纳自己。只有真正接纳了自己,你才能真正卸掉那些负担,真正放松下来。
我们要认清楚原谅的陷阱。我们不必强迫自己去原谅他们,我们要承认是他们伤害了我们。要勇于正视自己的情绪并且勇敢发泄出来,不必美化父母,也不必在内心为他们找各种理由开脱。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的误导性,尤其在中国这个孝道至上的大环境下,挣脱开有毒父母的禁锢好像更加困难,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勇气和力量。
在这种重压之下,我们不必强迫自己,有时候不妨“自私”一点,先考虑下自己的感受,好好抱抱自己,修复自己。
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你要同父母彻底断绝联系,而是说你既是家里的一分子,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意味着你可以做自己,你的父母也无须改变他们原本的样子。
如果撇开父母(或其他人)的灌输和影响,你仍可以自由地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那么你就进行了“自我界定”。
保持你情感的完整性,忠于你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必须承认,一般通过上学或者其他自我拼搏方式走出来的孩子,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可能很多时候我们的眼界和阅历已经超过了父母,他们依然把我们视为孩子可能仅仅是年纪上比他们小,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可以因此轻视、忽略我们的感受和看法。当然,我们不必受限于他们。也可能就是因为我们跳出了他们的圈子,做了他们认知之外的事情,才会产生更加多的不满,矛盾,这个时候,我们要勇于认可自己,清楚边界在哪里。
之前看过一段话说,无论原生家庭对你造成了多大的伤害,25岁以后你就要开始转变一下思路尝试把目光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不必过于苛责或者深陷其中了。如果不能,那我们就借助专业心理咨询的力量来获得帮助。我们该尝试着走出来,想各种办法,让伤害降到最低。
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张桂梅,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也要让山里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上大学,当被问到为什么是办一所女子高中?为什么?她说救一个女孩子就相当于救了她们三代人。因为一个女孩子受了好的教育出来了她不可能会把自己剩下的女孩子送人或者重男轻女等。这等于改变了三代人的命运。
好的原生家庭会培养出敢爱敢恨、安全感十足又自信的孩子。不好的原生家庭培养出的女孩子会胆小自卑敏感多疑,甚至会毁了孩子一辈子。
著名心理学家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会影响每个人一生。所以,可能我们目前的状态不会那么快改变,但是只要开始行动,相信一定可以收获一个全新的自己!
《原生家庭》这本书分析了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给我们分析情绪的缘由,教会我们识别有毒父母,并且告诉你如何打破原生家庭束缚,治愈父母给你的伤害,扭转不良的生活状态。即使深陷泥沼,也可以焕发勃勃生机,把握自己的精彩人生!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大地丰盈,人间并不寂寥!愿这句话温暖你,带给你力量,助你成为生机勃勃的人!每一个童年都不该被辜负,我们当然要冲破泥沼,展现生机勃勃自己!
最后把作家刘瑜写给自己的女儿的一封信里面的两句话送给大家: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原生家庭篇二十
其实从就听说过这本大名鼎鼎的书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本书从各大电商平台和书店全部下架了。正好单位同事有这本书,就好奇借了过来看看。大略读了读,有些感悟,以做记录。
第一章: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
作者的观点是:巨婴,指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本书第一章的前几段作者就下了这么令人“震惊”的结论,这可能也是本书因此而下架的原因吧?1岁前婴儿的特点是婴儿必须和妈妈在一起,并且婴儿的生活是不能自理的,这也是中国成年人最经典的特征,通过这样的类比说明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还停留在1岁前。
我承认这样的类比很直观,从婴儿的生活习惯上反思自己的行为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还是觉得作者过于牵强。就像我们上学时候做阅读理解“都”、“全部”、“必须”这类词语的选项一般是错误的。然而至少是这个章节,到处充斥了这样的词汇。
作者还引用了精神分析师的观点,他们认为所有人的心理年龄停留在5岁前,所有民族都是这样,全世界人民都是这样。通过阅读这段我想用自己的话进行下概括。
第一阶段0-6个月:
这个时间段的婴儿会认为他就是整个世界,他就像一颗恒星,世界万物都围绕他转动。他也不能接受不同,不同即为敌对。
第二阶段6个月-3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既要求亲密又要求独立。这期间需要妈妈在身边,但是也需要自己的自由时间。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因为平时在幼儿园工作,我发现很多孩子都是出于这个阶段。在家吃饭睡觉必须让妈妈陪,在幼儿园刚进门的时候虽然会和妈妈依依不舍甚至是大哭大闹,但是到了班级过不了一会儿,就会和老师、孩子们融入在一起,开始了自己的“自由”生活,暂时忘了妈妈。
作者那句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我想应该也是大多数恋爱中的人所期望的态度吧?早恋时期的爱情总是卿卿我我、形影不离,指的应该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