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由幼儿决定怎样布置。
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地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
关键词:区域活动、自主、材料、环境、家园配合
一、解放自己、解放幼儿
如今,应该是所有的幼儿园都有开展区域活动。
那就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只要开展区域活动,就能够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了呢?我想答案一定否定的。
例如,在区域活动中,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只注意幼儿有没有完成游戏任务,而并不注意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在幼儿活动时教师对活动材料和活动方法加以控制,导致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由度极其有限。
教师不应该将重心集中在“任务”的完成,更多的应该关注于幼儿完成“任务”的过程,过程中的一些表现,才是真正值得教师注意的,反之,一旦活动方法要求和难度较高的话,幼儿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只能被动地按老师规定的方法玩,无法满足自主活动的需要,从而便会对活动慢慢失去兴趣。
久而久之,则失去了当初开展区域活动的根本意义。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区域活动我想是幼儿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因为幼儿在平日里总是生活在在家长“关爱”的光环下,过渡的关爱,有时候反而使得幼儿失去了一些自由,过分的关心也局限了幼儿的创造力,然而在区域活动这个时间段里,孩子可以做自已的主人,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不但满足了幼儿创造的天性,而且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培养孩子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而此时教师可以做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参与到游戏中去,与幼儿一起探索、交流,共同遵守游戏规则。
这样既可以缩短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同时,也让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幼儿。
所以对于区域活动,教师应既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幼儿自由选择和自由活动,相信他们会更有信心挑战自我。
二、理解孩子、支持孩子
幼儿选择活动材料的动机往往源自于兴趣、好奇心和游戏需要。
比如:像我们班的钱尧小朋友,他是本学期刚插入我们的新生,年龄较小,他就喜欢玩堆叠游戏,从开始的一堆就倒,到现在已经能搭建漂亮的楼房了,因为他从简单的堆叠游戏中悟出:底部的积木越大,垒起来的积木越不容易倒塌的道理,之后他总是喜欢堆出各种形状的东西来问我:“老师,你猜我搭的是什么呀?”每次他问时我都会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他的自信心,鼓励他探究出更多地新“作品”来。
当幼儿重复操作同样的游戏并且兴趣不减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萌生对其他材料的操作兴趣。
一次,我们班贝贝在玩娃娃家,她很认真的用小勺子喂娃娃吃饭,我看见了走过去对她说:“喂宝宝吃饭时,要告诉她不可以挑食哦。
贝贝很喜欢我的建议,想到了我们学习的儿歌《不挑食》,然后她就边用勺子喂宝宝吃边说:“宝宝,我们不可以学小乌龟和小老鼠,我们要向小熊学习,米饭、青菜、肉和鱼都要吃,这样才会脸蛋红红笑嘻嘻······”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面对不同的活动材料,幼儿的表现不尽相同。
其实,幼儿选择哪一层次的游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幼儿的操作过程、所用的策略以及遇到的困难,及时的确定“干预”的时机,和方法。
教师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应给幼儿一定的支持、鼓励、帮助,如:可以通过积极的话语来激励幼儿,“你今天的想法真不错”“今天你有了新的发现”等,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丰富材料、层层递进
随着游戏的深入进行,有的孩子不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不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久而久之,孩子们对于没有挑战性的游戏就会失去兴趣,所以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给游戏进行调整,为游戏增加挑战性,让幼儿兴趣更为持久。
以我们班的小小面点师的游戏为例,在游戏初始阶段,投放的游戏材料都是事先准备好的点心模型,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如何招待客人和买卖点心等,当幼儿熟悉游戏的基本流程后,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了解他们生活中更多对面点店的印象,从而进一步细化游戏规则。
如:除了提供少量现成的点心模型外,还提供各种颜色的橡皮泥、豆子、彩色的纸等材料,这样幼儿就可以根据顾客的要求,自己现场制作各式点心。
正是因为这些材料的及时“加入”从而激发了幼儿深入互动的愿望,大家才会玩得兴趣盎然。
同时,幼儿在充分感受游戏快乐的时候,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因此,在游戏时不断丰富游戏材料是很重要的,其中我的体会是,开始只呈现最基本的游戏环境和材料,然后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发展情况,根据需要及时丰富游戏材料,这样更能促进游戏的发展,更能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四、区域游戏材料的准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因此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区域活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在区域活动创计中,环境布置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环境能暗示引导、协调并控制幼儿的行为。
因此区域内容的设计要与幼儿实际发展相契合,区域的规则与名称,要以幼儿能理解的形式呈现。
具体设置如下:
1.手工类的游戏:手工类游戏主要是为了锻炼幼儿的小肌肉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将他们变废为宝,制作成教玩具及环保时装。
一排开放式的柜子,里面放满各种工具材料,供幼儿动手制作。
2.构建类的游戏:选择比较宽敞的空间,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如:幼儿自己收集的各类大大小小的饼干盒和各种罐头盒、鞋盒,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些积木等,幼儿便能创造出最有创意的高楼花园。
3.阅读类的游戏:一般会选择布置在卧室里,给幼儿创造一个安静自由的图书角,投放一些幼儿平日比较感兴趣的`图书,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支持幼儿与同伴进行自主阅读,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
4.社会角色类游戏:所谓的社会角色游戏就是是指根据幼儿渴望参加社会活动的心理需要,按照社会生活实际设计的某种场景,让幼儿在活动区域内模仿社会实践活动。
如:理发店、儿童医院、百货超市等,在游戏环境设计中不仅有一定的场景,还要准备一些仿真的玩具,以便于幼儿利用这些场景和玩具进行不同角色的创造性游戏。
这种优化后的区域环境将更加适合幼儿身心成长的需要,使幼儿在自由,轻松、快乐、和谐的环境中成长,让他们乐于与人沟通、交往、合作,学会尊重和宽容,养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然而好的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也将是幼儿快乐童年中最难忘的风景。
五、家园配合收集区域活动材料
如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区域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活动材料。
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越多样,幼儿在游戏起来就会更加感兴趣,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就会越自信、越大胆。
随着家园合作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家长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知道了挖掘和利用家长资源的重要性,当然大部分家长也很愿意为幼儿园相关活动的开展提供各种支持。
例如,家长们带来的塑料饮料瓶,经过我们老师的修剪和装饰就可以变成“娃娃”让幼儿用制作的食物来喂娃娃;小木棍做成鱼竿;用废旧的纸箱经过装饰包装成各种各样的柜子和家用电器等;用家里废旧的电话,再用纸板做隔离板,就变成“话吧”了;将家里宝宝穿不上的小衣服带来,不仅可以让幼儿锻炼叠衣服和钮扭扣的能力,还可以让幼儿知道该如何整理衣服。
我们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不仅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同时也实现了家园共育的教育目标,促进孩子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快乐的活动,它深受幼儿的喜爱,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各种能力,如: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与其他活动相比,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现行的幼儿教育不但关注各个年龄阶段幼儿共同发展的轨迹,而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个体发展,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于是,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便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成为集体教育的补充和调整,成为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深受幼儿和教师的喜爱
不少幼儿园或以此为主要活动形式;或作为主题单元教学的辅助,都在尝试着区域活动这一模式。并且,在区域活动的运用过程中已有了各种可取的经验出现,但还存在着一些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设置形式化。各幼儿园都认识到了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因此,都想方设法、独具匠心地为幼儿开辟了活动场所,可往往因利用不好而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应。在区域设置上,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结合活动室的结构来布置些固定的形式。这些区域是否适合幼儿的意愿和兴趣,教师全然不顾。因此,孩子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活动,形成了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经常出现没有孩子“光顾”的现象。
2、材料投放目的性不明确。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一、两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引发不起孩子去想、去操作,从而阻碍了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另外,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无难易差异,甚至是不卫生、不安全的。
3、教师对区域活动中自己角色的把握尚不够准确。很多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中常感到困惑,除了让幼儿在区域中进行探索以外,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有些幼儿园教师仍旧以主导的形式进行,在区域活动时间内将幼儿分成若干组,然后一组一组地根据预设内容进行辅导,使区域活动变成了分组活动,完完全全失去了以幼儿为中心的精神;有的教师又太在乎幼儿的认知,怀疑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忽略了幼儿的自我学习,甚至为了自己的引导而打断幼儿,反而让幼儿产生逃避之心;还有的教师又走向了“放牛吃草”的极端,不知道幼儿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觉得幼儿自己能玩就行,教师只要管管不出事就可以了,以至于观察不够,深入了解不全面。凡是种种,都体现了教师对区域活动中自己角色把握尚不够准确。
幼儿园课程“模式”有很多种,如:学科领域活动、单元主题活动、建构式活动、区域活动等。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是幼儿自己的活动,自己的游戏,不像学科领域活动、单元主题活动等那样明显的感到教育教学的因素、也不是主要由教师设计和组织的。但是区域活动也并非是教师完全不加影响、不加控制的 “绝对”自由天地,只不过这种影响和控制比较间接、比较隐蔽,是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尤其是对材料的投放而实现的。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置
摘要:结合目前油田区域内幼儿园的现状,分析目前幼儿园在区域活动设置中的几点缺失,提出在幼儿教育阶段区域活动设置的重要性以及区域活动设置中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教育;区域设置;教师自我定位。
一、前言
随着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现行的幼儿教育不仅注重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轨迹,而且更侧重于幼儿个体的发展和潜力的发掘,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且丰富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教育主体,侧重开放教育”的活动,在幼儿园被广泛地开展;其主要依托于情境、道具来实现活动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同时,区域活动的规则中承载独有的教育价值,可利用区域活动提高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由此可知,抓好区域活动规则的建设工作是保证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二、存在的问题
根据在油田范围内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我个人认为有存在以下几个缺失:
1、区域设置过于主观化
在区域设置上,有些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结合活动室的结构来布置些固定的形式,完全不考虑这些区域的布置是否适合幼儿的意愿和兴趣,最终导致区域成为一种摆设。
2、材料投放目的不明确
活动区域的材料投放不明确的表现主要有:(1)材料更新频次太长;(2)素材单一,缺乏多样性;(3)材料层次分辨不清。
3、教师自身定位不准确
许多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无法正确自我定位,在安排幼儿进行区域活动后,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在活动中,他们往往主观性的将幼儿分成若干组,然后分别根据预设内容进行辅导,使区域活动变成了分组活动,丧失了自主性和灵活性;有的教师则走向了“放牛吃草”的极端,不知道幼儿在想什么、想干什么,放之任之,使区域活动丧失了目的性。
三、解决方法
在愈来愈强调主体性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今天,区域活动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显得极其重要。那么,如何使区域活动更有实效性?
1、从幼儿的角度设置活动
杜威曾说过:“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中,早已暗含着教育所追求的东西。”
教师要站在教育的角度去把握幼儿的兴趣、需求中所蕴含的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及可开发的教育生长点,为幼儿创造适宜的活动区。基于这种理念,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应该设置以下区域:
(1)学习性区域: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以操作为主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2)社会性区域:通过角色的扮演,帮助幼儿体验情感,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3)运动性区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喜好,提供多种适合幼儿的运动器械,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身体素质。
另外,在区域的设置过程中要将学习性区域与社会性区域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幼儿从中体验到社会生活准则,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以幼儿为中心,分层次投放多样性材料
(1)以幼儿为中心,构建开放区域。以往幼儿虽然可以在相对稳定的区域内自由选择玩具,可是对区域的布局,玩具的取放都是有一定限制的,现在我们投放材料时以幼儿为中心,满足幼儿需求的同时允许幼儿不受区域限制,自由取放玩具,也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改变区域的范围、布局和功用。如玩“娃娃家”的幼儿在扮演角色的时候,可根据角色的需要,到“表演角”自由选取服饰、头饰、乐器等道具……开放的区域,使幼儿在游戏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胆、积极主动,更富有创造性。
(2)材料的层次性与多样性。
在同一活动区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千万不能“一刀切”,结合教育目标和不同水平需要,做到材料提供的层次分明。如:在“阅读角”中,可以为幼儿提供由浅入深的阅读材料。在班级中有部分幼儿阅读面较广、识字量较大的,教师可为此类幼儿提供难度稍大的阅读材料。而有些幼儿认字水平有限,教师则可以选择插画较多的绘本,结合辅导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提高阅读水平。这样,材料不同,难易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
3、教师要正确自我定位,要以伙伴的姿态去引导幼儿。
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对教师的角色作了如下定位:“把我们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幼儿中的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幼儿站在一条战线上,变成幼儿,与幼儿共享欢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真正融入到幼儿的活动中。
(1)要与幼儿玩到一起
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应作为幼儿的活动伙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活动过程,与幼儿共同探索、交流,共同遵守活动规则。这种身份,可缩短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同时,也让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幼儿。
(2)要把握好指导时机
幼儿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情况的随意提供帮助。我们应当认识到:只有当幼儿确实受到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因此,要求教师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要适时的把握好时机进行指导,以避免产生负面效果影响到幼儿。
四、结术语
本文树立了正确的区域活动的观念,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地去学习借鉴—实践创造—反思提高,从而更深入的认识区域活动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创造出一个适合他们的“特殊”舞台,才能让幼儿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幼儿园区域活动论文
在创新性区域活动中中班幼儿主动性发展的研究作者/谢永萍
摘 要:幼儿园是整个学习生涯的开始,也是重要的基础。幼儿期是培养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的人才的关键时期,幼儿期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最佳时期,教师应该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最大限度挖掘潜能的环境,形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对知识不断渴求探索的态度。主要研究中班幼儿在创新性区域活动中的主动性变化的情况。
关键词:中班幼儿;创新性区域活动;主动性
一、引言
相对于之前的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创新性区域活动更注重教师与小朋友平等相处进行知识的分享。虽然在活动过程中有过失败的经历但是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研究幼儿主动性提供了充足的实践基础。
二、研究背景
幼儿园中的幼儿是21世纪的接班人,面对知识爆炸时代,创新性对于他们之后的学习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幼儿在中班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汲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成年人的二手经验的过程。目前许多幼儿园已经开始了创新性区域活动,这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知识,而且能使幼儿得到个性化发展。
三、研究过程
依据中班幼儿的年龄和接受能力,主要有角色扮演、自己动手、团结协作等创新区域活动,并且每周进行三到五次活动,每次30分钟到50分钟。为了保证幼儿在活动中安全而自由,活动场地一般选择宽阔而封闭的场所。
在角色扮演中设立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重点是要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如,超市、餐厅、动物园等),在扮演过程中让幼儿充当大人重现现实生活。将班里的幼儿分为五个小组分配角色,其中四组分别表演四个家庭,剩下的一组表演场景中的服务人员。在第一次角色扮演中,大部分幼儿表现不积极,因此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在遵从幼儿选择的基础上进行角色的分配,并在几次的分配中让每个幼儿扮演的角色尽量丰富。在经过几次的分配后,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给他们以自由进行角色的选择。如果幼儿在角色选择过程中出现矛盾则尽量让幼儿间进行协商,选择合适的方法决定。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幼儿表现得越来越主动,对活动的兴趣也越来越高。
在自己动手活动中,教师主要确保幼儿的安全。让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实践。例如,折纸、画画、橡皮泥等,要充分考虑小朋友的个体差异,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完全肯定。在折纸过程中教师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可以进行纸艺基础技能的普及,使幼儿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幼儿表现出来的创新性要及时予以鼓励而不是要求千篇 一律。例如,幼儿折出两边带有斗篷的小船,教师要马上表扬该幼儿的创新性并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在画画的活动中教师定一个大范围的题目(比如,会发光的东西),有些幼儿绘画天赋较好,画出的画很精致很漂亮;有些幼儿画的比较简单;有些幼儿想的比较简单(如,蜡烛、电灯等);有些幼儿想的比较有创新性(如,萤火虫等)。教师之后要对每幅画进行点评分别指出优缺点。这既让每个幼儿感到被肯定,又让幼儿认识到自己需要加以改进继续努力的地方。在捏橡皮泥的活动中,教师随机给每个幼儿发两块同颜色的橡皮泥,并让幼儿捏出自己想要的机器人的样子。()有些幼儿将两块橡皮泥都捏成同一颜色的机器人,有些幼儿留下其中一块自己用,用另外一块与其他幼儿进行交换,得到有两个或者更多颜色的机器人;有些幼儿按照人类的形状捏了一个机器人,有些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给机器人来了一个大变身(如,有着鹰的翅膀、猎豹的腿、鱼的尾巴)。对于捏橡皮泥,教师也应充分鼓励小朋友创新性精神的发挥和交际能力的展现。在活动的过程中训练了幼儿手脑间的`协调能力,并培养细心、耐心创新的优良品质。在自己动手做活动中刚开始幼儿的思维存在一定的拘泥,但是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多幼儿的思维越来越发散,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也积极地向教师和同学进行展示。随着活动进行次数的增多,幼儿越来越敢于与众不同、敢于表现自己,同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提高了交际能力。
在团结协作活动中可以由幼儿自由分组,教师主要起到平衡的作用,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例如,运水、篮球接力等。在运水活动中教师准备十个纸杯让五组幼儿按顺序排列好分别由每组的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拿着纸杯,队伍旁边放一个盛满水的水桶,在每个队伍距离50米远处对放一个空的水桶。当开始的口令发出后每个队伍的第一个人舀水出发,到达空着的水桶后将水杯中的水倒入,此时第二个人舀水出发,这个时候第一个人将纸杯送到第三个人手中然后排到队伍末,依此类推。五分钟后下达停止的口令,为幼儿提供烧杯量筒等工具供其选择测量水桶中的水量,一分钟后对水量进行比较。刚开始幼儿积极性不高,由于对活动的不熟悉和运水过程中的洒水现象导致幼儿不主动。在篮球接力的活动中准备五个篮球,每组分一个篮球,并将每组分成两部分,相距100米相对而站。在开始的号令发出后,每组拿着篮球的人开始拍球前进(如果球没拍好导致脱手,要从脱手的地方重新开始拍)到达对面后交给对面第一人,每组最后一个人拍完后分别计时。由于幼儿虽然已是中班但是年纪都还小,所以对运球很不擅长,出现脱手情况较多,这时教师要予以正确的鼓励。这个活动使得幼儿相互体谅,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从小开阔胸怀。随着对团结协作活动的熟悉和以往经验的总结,幼儿对团结协作活动越来越感兴趣,都积极主动地要求做队伍的第一人,得以能更多地参与活动。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结论
幼儿的学习和思维方式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应该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我们要借创新性区域活动的契机鼓励幼儿的创新,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和不断探索的能力。研究发现,随着创新性区域活动中中班幼儿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他们对活动的喜爱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的进步体现出主动性的增加。这说明我国幼儿园中的创新性区域活动值得推广,这是对我国未来人才建设提供的坚实后盾保障。
五、创新与特色
本文以中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细致地介绍了我园中主要的创新性区域活动,发现不仅幼儿的主动性逐渐提升了,而且得到创新性区域活动,提升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艾伦。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9)。
[2]罗恒芳。将本地民族艺术融于幼儿区域活动之中[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01)。
[3]华爱华。从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看幼儿园活动区活动[j]. 幼儿教育,(z4)。
幼儿园区域活动论文精选:
幼儿园区域活动论文
内容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说:“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近几年创设的区域活动正验证了这一理念的科学合理性,也体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生境互动的价值所在,更完善了教师抓住契机,捕捉兴趣的主导作用。只可惜有些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却流于表面化、简单化、单调化的倾向,如何真正挖掘区域活动的潜能,是我在这篇文章中重点阐述的内容。
关键词:
区域活动、幼儿教师、类型分析、幼儿园
幼儿充分感受到区域活动的快乐,以助幼儿健康成长。拥有健康,才能快乐;有了快乐,才会健康。保障幼儿身心健康,是幼儿园每项活动必须的前提。区域活动是一项集体的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有宽松舒畅的活动氛围,有兴趣无穷的活动形式,才能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区域活动的快乐。喧闹的环境有碍于幼儿静心探究,过分的沉寂,又会使幼儿感到压抑,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力争让每个区域的幼儿在快乐中悟出新道理,发现新问题,而不是幼儿流于表面上命令的扮演者,岂能有快乐可言?
域活动的原则在老师有目的、有计划的主题网的前提下进行的主导与主体的相互关系。新《大纲》中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作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主导作用就是要求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唤起幼儿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引导其充分感受到创造后的快乐,获得成功、自尊、自信的情感体验。做教师容易,做个好教师难。现代的幼儿教师光靠热情、服务周到、老化的知识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创新的能力以及洞察幼儿心理的能力,拟定符合幼儿阶段性区域主题网的能力。教师在主题网的指引下,有的放矢地投入材料,观察幼儿,发现新问题,既是组织者,又是游戏伙伴,才能有效地发挥主导与主体的真正意义,何乐而不为呢?
区域活动的内容与幼儿日常生活悉悉相关,并为幼儿熟悉和关注的。区域活动的材料丰富多彩,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的确是一个创新,一个飞跃,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探索,激发了创造性,提高了创造力。可运用不当,却弊意多多。曾参观过一所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有的班级科学区里摆放的材料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植物角、动物角、电磁实验角、浮力、牵引力等等,可区角里的幼儿却像摆弄一样“怪物”一般,问其名称,答“不知道”,又何尝让他们去操作呢,岂不是形同虚设而已。诚然,这些材料投放的本身没有丝毫的错误,问题在于教师平时要多方面、多手段地让幼儿熟悉并关注这些科学的材料,让神秘变为常见,让奥妙变为浅显,幼儿会被激发起探究欲望,否则会望而却步,望洋兴叹。
投放的材料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并能及时有目的的更新。区域活动的主要功能:一则是幼儿对已学过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消化、升华。二则是幼儿对未知理论作新的探究、发现和创新。然而,这些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靠操作材料来实现的。材料的价值实用性,材料的变化多层性将直接影响幼儿获得感性认知的多少,影响了幼儿探究兴趣的浓厚及积累知识经验的迥手不同。所以,材料的选择与投放的确是对教师的一种高智能的考验。教师首先富于创新、突破的精神,不要你创我用,你搬我挪,换汤不换药。另外还要考虑材料的趣味性、新颖性,可再造性。其次投放时根据阶段计划,有目的、有秩序地呈阶梯形投放,避免像摆地摊的小贩一样一成不变,一劳永逸,最后材料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班发展水准来精心挑选、设计,否则,幼儿面前的材料堆山似的,也如一堆垃圾。有规律、有档次的投放,才能有效挖掘幼儿潜在的智能,又激发了幼儿永保不衰的探索心理。
能否使每个区域层次有序,互不干扰,又能让幼儿主动自觉地遵守区域规则,且材料安全卫生。让每个区域层次有序,是很多教师不能十分把握的:有的内容不全面,有的材料不分类,有的位置不恰当,有的编排不合理。比如:一组玩泥,一组刺绣,一组粘贴,一组剪制,这分明都应设在美工区里的,是一个区域的多个层面,而不是多个区域。还有的区域之间设有间隔或间隔太严密,都不利于幼儿交往和操作,且有的幼儿几个区域来回跑动,大大影响了其他幼儿的操作效果。最好每个区域的不同材料设有不同标签,幼儿随拿随放,且用“粘贴小脚印”等分法限制区域人数,并选拔每组一名管理员来监督组员。另外教师要将材料定期,分批的消毒,确保材料的安全卫生。
区域活动主旨在启蒙教育,又不泛创新能力及探究欲望的培养。幼儿园的所有活动都是学前的启蒙教育,启蒙的过程中渗透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及创新能力。倘若启蒙教育是楼基时,那么创新能力和探究兴趣则是楼体。现在专家提倡的“活”教育正是启蒙与创新渗透的体现。“活”的老师,拿“活”的东西,用“活”的方式去教“活”的人,要让幼儿想自己所想的,做自己想做的,说自己想说的,玩自己想玩的,手的操作,脑的思考,经验的获得,才会有创造的萌发,教师有责任创造环境、提供材料,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操作、实践、体验的机会,用孩子的心去布置区域,用孩子的情去参与活动吧,愿每个平凡的角落萌发不平凡的创造力。
在这里我紧紧围绕着“什么是区域活动,教师是怎样做的,教师该怎样做”这样一条思路贯穿始终。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选取一所幼儿园五个班级中的五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整理分析,尝试揭示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现状、类型及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观念影响着行为,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直接影响他的.教育行为,因此,本研究进行前首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什么,教师是怎样理解的”这个论题进行分析。研究者通过文献收集,资料整合,结合自己的实地观察,指出当前幼儿园教师对区域活动理解的两种主要观点,同时概括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内涵与性质,并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提出不能照搬国外活动教学的做法,不应该在活动区加入大量的学习成分,减少了儿童游戏的机会,应加强活动区游戏性的观点。
其次是对教师指导行为进行现状分析,研究者通过观察、访谈,对五名教师的指导行为进行“事件取样”,从教师指导方式和指导内容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结论:该园教师指导方式中,深入指导与一般指导比较普遍,权威控制指导与被动指导出现的频率低;教师指导内容偏重于知识技能与常规训练,对于幼儿游戏的坚持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要求较少。最终对教师指导行为所得到的基本印象:在区域活动时间,师幼互动更多注意到生活的常规,幼儿的知识传授;教师指导行为的产生很少倾向于针对幼儿的表现和发展水平,更多是关注游戏结果而很少关注游戏过程。在结论的基础上,笔者提出通过调整活动区评价的指标,建立教师的目标意识以及提高幼儿游戏水平,来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再次是对原始资料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五种类型,三种有效指导:教师分别在观察的基础上,以游戏者、旁观者或指导者这三种角色介入游戏,促进游戏的开展。两种无效指导,一种是教师无观察的介入,监控活动的全过程;另一种是教师的指导实质干扰了幼儿的活动,不注重指导结果的反馈。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笔者提出几点建议:教师的角色定位――指导者、游戏者的双重角色;教师的作用定位――促进人、事、物之间互动的桥梁;教师指导的宗旨定位――各年龄班活动区指导侧重点不同;教师指导方法的定位――因人而异的指导。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对教师指导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具体包括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等。
最后,研究者对研究课题以及研究者自身进行反思。尝试提出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提高的途径,即幼儿园教师应通过反思教学、全方位鹰架提供、自身行动研究三个方面,来提高专业水平和敏锐的观察力,从而影响其指导行为正态发展。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它是幼儿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其活动动机由内部动机支配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表现为“我要游戏”,而不是“要我玩”自主性是幼儿游戏活动的内在特征。区域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可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实现“玩中学”、“做中学”。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参与积极性高,能积极动脑、大胆创作。这是因为,幼儿刚刚脱离婴儿期,他们最接近于人的自然本性,没有生存和学习的压力,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探索欲望在心中萌芽并发展,促使他们去游戏、去追求、去探索。另一方面,他们借助于游戏这样一种类同于社会氛围来解决需要与现实矛盾,以达到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消除紧张,满足好奇心。通过观察,我发现,区角活动的开展能有效促进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孩子通过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共同商讨,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效促进了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
一、区角活动的开展为孩子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区角活动的设置是自由的,开放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区角进行活动,丰富的环境为孩子提供了探索、求知、交往、合作的机会,使孩子的欲望得到满足。在娃娃家这个区角中,孩子们可以通过商讨和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和满足,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没有任何约束的和负担的情况下孩子们自由交往,还可以进行自我调节需求,他们一会儿做妈妈哄娃娃睡觉,一会儿带娃娃去理发店剪头发,高兴时还可以和娃娃一起去看表演,孩子在自由、温馨的环境中尽情活动,游戏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也就越投入。我们班的洋洋一直比较孤僻,平时不爱与人交往,话也很少,开展区角活动后,他非常喜欢当菜场服务员,每次都会选择在菜场里当服务员,当有顾客来买菜时,他总是积极地介绍,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性格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家长反映在家也愿意和周围的小伙伴交流了,变得开朗了。
二、区域活动为孩子提供了协商、合作的机会
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在家里说一不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对孩子进行协商、合作教育十分重要,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中,教师虽然比较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但针对性不强,而区域活动的特殊性恰恰弥补了集体教育的不足。如在理发店游戏中,有三个孩子都想当理发师,可是理发师只能有两个,怎么办呢?孩子们只好自己商量,或者改变角色,当理发师的小助手等;或者采用轮流的方法解决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相互协调。
三、区域活动为孩子提供了广泛的范围
“小菜场”等等区域是孩子们自己的天地,孩子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感受、发现和创新,自由自在地交往。孩子们一会儿是娃娃的妈妈,带着娃娃去买菜,一会儿又变成了菜场服务员,为大家称菜,一会儿又变成了顾客去光临理发店,孩子们你来我往,十分忙碌,孩子的双手和头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孩子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探索、操作,获得了更宽广的交往天地,精神得到了愉悦。
四、区域活动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培养,为孩子适应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孩子们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学习不同角色的交往方式,想象表现并体会不同的情感,在照顾娃娃时想象表现并体验父母对孩子的呵护;做医生时细心照顾病人,做服务员时耐心热情地接待顾客,做爸爸时礼貌接待客人,学习做菜打扫卫生等等,这些区角活动中角色扮演无形中使孩子增强了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我们班的毛毛小朋友是奶奶的心肝宝贝,家里的小皇帝,自理能力相当差,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他去做娃娃家的爸爸,在娃娃家给娃娃穿衣服,穿鞋子,喂娃娃喝水、吃饭,通过一次次的尝试,毛毛变得能干了,自己的事情自己抢着做,奶奶笑得乐开了花,这不能不说这是区域活动的功劳。所以说,区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喂孩子将来参与社会独立活动奠定了基础。
时代的发展需要培养新世纪的人才,良好的个性发展是孩子成才的基础,许多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区域活动是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有效途径,它对孩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做为老师要利用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途径,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摇篮。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论文
一、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概述
幼儿区域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幼儿教育方法,它尊重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能够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在现在已经变成幼儿最为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要使区域活动真正的发挥作用,则必须为幼儿营造出一个符合他们个性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使得区域活动真正的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区域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活动环境中,幼儿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通过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共享交流的一种主动性的活动,最终达到满足其自身兴趣和需求,充分发挥自身天性和个性的目标[1]。区域活动是目前幼儿认识和学习的一种途径,是幼教改革所前行的一个方向,是发挥幼儿天性的最佳教育手段。但与此同时,区域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例如:活动的环境过于单一,教师控制过于严格,幼儿的自主性不能得到释放等问题。
二、 完善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不足,体现区域活动的价值
(一)优化区域活动环境,创建幼儿发展空间
环境在幼儿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为幼儿因造一个符合他们天性和需要的活动环境,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根据幼儿的天性,认知程度,语言动作,情感等方面出发,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为他们创造不同形式的区域活动,例如:音乐区域,体育运动区域,生活角色扮演区域,发现与探索区域,艺术绘画区域,美工区域等,使得孩子能够依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所,去展示自己的天性和才能。同时,在创设活动环境时,要具有一定的规划性,要参照近段时间来的教学目标和孩子的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和投放一些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应该具有多重功能,能给孩子以发挥想象的空间,是他们可以尽兴的研究他们眼中的世界。如是他们了解物体的沉浮问题时,可以在发现与探索区域准备一些水桶,纸张,木头等,是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对科学知识形成一个直观的了解。
(二)确切定位教师地位,加强教师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是我们所应该重视的问题。与其他教学活动中老师所处的主导位置不同,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支持性指导”,简单来说,即使教师从一个活动的主导者转变成为一个尊重孩子天性和想法的支持者和促动者[3]。这样就对教师的活动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教师们需要关注孩子学习的整个过程,只有这样才会对每个孩子的具体发展有所了解,从而在区域活动中针对不同的孩子进行引导。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所发挥的作用不是去引导和塑造孩子的行为,而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索意识,扮演一个催化剂或者共同学习的角色。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把我一个恰当的时机,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参与,来促进孩子的自然成长。例如在体育运动区域,教师应在孩子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合适的方法去接,并且以是的那个方式再还会给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孩子发展。
(三)实行科学评价,促进幼儿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实行以激励和肯定为主的开放式评价,这样有利于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树立,有利于发挥个性,促进自设的意识升华,为其以后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评价的方式主要以孩子的自主评价,老师的指引评价,同伴之间的互相评价等,但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那种评价,都不应过于重视结果,而应注意到活动的过程。孩子的自主评价和铜版纸家互相评价会对孩子的活动具有完善和调节作用,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孩子之间的交流,不仅能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而且能够通过交流改进自身不足,提高交往合作意识。教师的鼓励性评价不仅可以使孩子明白自身的不足,也可以使孩子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区域活动使幼儿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一种游戏式的教学活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为幼儿创建一个全方位的区域活动教育环境,使得孩子真正成为区域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的角色,使得区域活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为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浙江省长兴县机关幼儿园 胡秋霞
摘要: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必须注重各种因素的合理运用。本文从小班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特点入手,探讨开展区域活动的各种积极因素,注重区域环境的作用发挥,挖掘环境、材料、人际三大因素的积极效应。构思了学习环境、材料环境、人际环境的区域氛围,介绍设计区域活动的特点和建构方式,实现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活动;环境;设计
引 言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从着眼于表面,着眼于眼前,逐渐转向关注深层、关注长远的发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 区域活动就是一种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教育方式,幼儿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自主地进行学习和积累。它作为一种自由、开放,操作性强的个体学习活动,关注的是对孩子自主学习方法的获得、解决问题和探索问题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它重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特别是个性化兴趣的满足,使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最大的激发,更为幼儿创新精神、创造潜力的发挥构建了宽广的操作平台。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幼教界的关注。随着区域活动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区域活动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探求创设区域活动的最佳方式和教育途径,以达到使幼儿身心愉悦、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
小班幼儿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家,来到幼儿园,陌生而焦虑、恐惧而恋亲的心理会影响他们参与活动的情绪。为此,要给小班幼儿一个“家”的感受和体验,就得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让环境与幼儿直接对话,让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使幼儿在具备有良好的、温馨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快乐,获得知识。
区域活动作为个别活动的教育或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期准备和延伸,蕴涵着诸多的因素,它包括环境、材料、幼儿、教师等,而环境则是区域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所赋予的暗示、引导、规范、协调和控制幼儿的行为等的自治因素,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幼儿们的操作、探索欲望。因此,牢牢把握住区域环境的氛围营造,对小班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是非常关键的,也是为小班幼儿创设区域活动提供保障。
一、小班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几个明显特点
1.喜欢从事模仿性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模仿性特点。
2.思维直观,形象具体,喜欢色彩鲜艳,有声响,呈动感,但操作方式,操作程序相对简单的玩具、用具等。
3.喜欢独立游戏、平行游戏等。
4.活动显得比较安静。
5.自主性尚未获得充分发展,大多数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6.乐意进行重复性活动。
7.活动较易受周围环境的干扰,注意力容易转移。
8.满足于操作过程。
9.真实与虚拟不分。
二、区域活动设计思路
根据以上小班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特点分析,我把区域活动设计在学习环境、材料环境和人际环境三大体系中。
区域环境
学习环境 材料环境 人际环境
1.区域活动中的学习环境
所谓区域的学习环境,就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地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进行个别的、自主的学习的区域环境。它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培养小班幼儿入区活动的兴趣,依托环境的作用,认识周围生活和客观事物,学习生活,学习交往。
根据小班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在儿童普遍面临生活能力差的情况,区域的学习环境围绕从生活区入手,立足社会活动区、感官区,丰富科学人文区、美工区和创造探索区为宗旨,各区域间采用平面、立体、悬挂张贴式的整体结构形式为界限布局,体现学习环境美观、有序的效果,对幼儿所渲染的环境氛围浓厚,在吸引幼儿进行活动的同时也便于教师的管理。
有了一定的界面结构,就可以把相关的区域设置其中。日常较为固定的活动内容设在生活区、社会活动区和感官区,而科学人文区和创造探索区是随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逐渐深入。固定的区域设在活动室的最里处(靠窗取光),如,科学人文区、感官区则较为固定而独立,需要安静,同时立体界面的区域能暗示幼儿要集中注意力;社会生活区就相对集中在平面界限的活动区内。不同颜色的塑料地毯,便于幼儿进行区域的区分;玩沙玩水相应设置在盥洗间附近,便于幼儿取水和洗手;走廊和楼梯拐角等设置运动娱乐区,易于幼儿开展活动。
如:我班的社会生活区包括“娃娃家”、“小医院”、“宝宝理发”,科学人文区包括“图书角”、“观察角”,操作探索区包括“构建角”、“益智角”,美工区包括“涂涂画画”、“做做玩玩”,运动娱乐区为“玩沙玩水”。
学习环境分布图
以上设计体现如下几个特征:
(1) 界面性
界面性是指各活动区之间的界限划分,它由平面、立体、悬挂张贴等形式组合。
平面界限的划分,就是教师通过地面的不同颜色、图案或质地划分的不同区域。如,在多设的并列角“娃娃
家”和“小医院”、“建构角”等就是利用不同颜色的塑料地板进行界限的,幼儿们在活动时一目了然。
立体界限的划分,就是教师运用架子、柜子、钢琴或其他物体进行隔离所划出的不同区域,形成的封闭或开放的空间,它适合幼儿的视线和高度,体现动静布局。在便于幼儿区分和辨认区角的同时,教师也能及时观察、控制幼儿的活动情况。
悬挂张贴式界限的划分,就是教师用画有各种相关活动区的图片或装饰物进行界限划分,帮助幼儿区分的不同区域。如,利用幼儿们搜集的.银杏叶、自画像串挂起来进行区域划分,幼儿们就非常喜欢。
(2) 相容性
所谓相容性是指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以互不干扰和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的原则合理设置。如,“图书角”和“观察角”放在一起(安静型),“建构角”和“娃娃家”放在一起(动态型),玩水、玩沙放在一起(靠窗近水)。
(3) 转换性
所谓转换性即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
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如,“娃娃家”的角色活动可能会延伸到“建构角”,科学区的观察活动可能会延伸到美工区等,各区间还应有一定的通道便于幼儿走动。
(4) 暗示性
暗示性就是教师利用环境的创设,充分发挥区域的暗示作用,让环境成为沉默的“提醒者”。默默地发挥着它特殊的、潜在的教育功能,通过环境的暗示,可以避免由于幼儿拥挤而引起的争执和矛盾,还可以提醒、指引幼儿进行合适的行为。如,“图书角”的墙面上画有两个娃娃一起看书的图像,暗示和引导幼儿要共享材料,安静、认真地阅读。
2.区域活动中的材料环境
材料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材料投放恰当与否,决定着幼儿的活动方式和知识、经验的获得。小班幼儿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必须具有他们乐于接受并能暗示、启迪他们开始学习,走向生活的作用,是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提高。
材料投放所体现的特点:
个性化:根据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力求突出个性化,赋予幼儿极大的选择和自由度,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符合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自由地选择。面对不同需要的幼儿,我们提供的材料必须有层次特点。种类上的层次,如:“娃娃角”以提供学习生活为主,而并列的另一个“娃娃角”则增加学习交往的内容,旨在为不同认知需求的幼儿服务;成型上的层次,如,“做做玩玩”所提供的纸可以是成型的白板纸,也可以是不成型的白板纸,供不同程度的幼儿选择、操作;质地上的层次,如,“益智角”里提供的各类材料,幼儿可以根据各自的能力进行活动等。
多样化:体现丰富性、可变性和可操作性的多样化特点,减少小年龄幼儿为争夺玩具而发生矛盾。生活角是训练小班幼儿手指手腕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可提供各种颜色的夹子、穿线板、碎布制作的纽扣鱼、毛毛虫等供幼儿操作,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小玩具,小年龄幼儿也特喜欢。
乡土化:幼儿的学习充满着情感色彩,曾经经历的、生活化的、情景性的环境,更能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因此,利用本土资源作为活动区域的材料,使幼儿能够感受乡土环境氛围,在熟悉的材料操作中学习本土文化。
材料环境分布图
区域名称 预投材料 环境暗示 社会生活区
相应的儿童家具,生活用品,医疗器械,家用电器(自制),家乡特色食品;各种纸盒,塑料药瓶;镜子,梳子,各种洗涤塑料瓶,电吹风(自制),彩条旋转直桶(自制)等
小脚丫(进区标志);
剪贴各种小房子,小朋友与父母的生活照
科学人文区
儿童画报,图书(低龄读物),图片(识物卡),观察物(植物、动物)等
画有两个娃娃看书的图片等
操作探索区
体积大质地软的积木;洗净的易拉罐,饼干盒;穿线板,纽扣鱼,毛毛虫,熊宝宝,兔宝宝(供幼儿喂食练习);各式动物鞋样(配对练习);各种塑料管,塑料绳(供幼儿排序练习)等各种练习示意图(不同颜色),剪贴大家一起玩的图片等
美工区
质地不同的纸、蜡笔、剪刀、固体胶、颜料、抹布、块面塑板(供幼儿作品展示);小碗、蛋糕盒(供幼儿练习撕纸),橡皮泥等
悬挂彩链(进区标志)等
运动娱乐区
大塑料盆两只(装沙装水),各种塑料小娃娃;塑料瓶、碗、杯、木板,玩沙工具,擦手毛巾等
剪贴玩沙工具(进区标志)等
3.区域活动中的人际环境
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积极有效的互动能促进幼儿探索的欲望和迎接挑战的信心。
(1) 幼儿与教师互动
教师的角色是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鼓励支持幼儿的学习和探索精神,使幼儿体验成功。与幼儿建立密切的和谐关系,共同参与操作活动,用亲切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启发帮助幼儿进入角色,引导和鼓励幼儿及时将操作中的发现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并使幼儿将语言与操作发现联系起来,帮助小班幼儿发展口语能力。观察在先,介入指导在后,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对幼儿的活动做出科学的评价。
(2) 幼儿与幼儿互动
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进行交往、互动、合作,这样的学习更加富有意义,能激起幼儿更高水平的思维,互动中幼儿间会互相受影响、鼓励、模仿,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并获得成功。如,平行活动中的交往更能促进幼儿间的互动。
(3) 幼儿与环境互动
在区域活动中环境所赋予的自治因素,使幼儿与环境互动对话,环境发挥了暗示引导作用,规范、协调并控制幼儿的行为。如,“图书角”墙面上画的两个娃娃看书的图片,暗示幼儿安静阅读,协调同伴,材料共享;“建构角”的小脚丫标志,控制幼儿的入区人数等,使小班幼儿在区分辨认不同区域的同时,规范了他们的行为。
小班幼儿能够在自主、自由,充满温馨与亲情的学习环境中;在赋予自治因素的材料环境中;在充满师幼互动的人际环境中顺利地开展区域活动,愉悦、快乐、自然、伴随他们走过幸福的童年,这是我为小班幼儿创设区域活动的初衷。
思考
在为小班幼儿设计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考虑的区域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应该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年龄层次上,需要不断地拓展延伸,使教育价值得到全方位的实现。在从小班幼儿学习生活的起点中,还可以利用平行班、中、大班所创设的区域内容,依托不同风格的学习环境、材料环境、人际环境,以小依大,以大带小,让小班幼儿充分感受人际环境的温暖和亲切,感受不同的学习环境、材料环境,对获取知识和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幼儿开展学习、交往,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
致谢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幸得到浙江师范大学郑和导师的悉心指导,使我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提高,促进了我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受益匪浅。使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参考文献:
[1]杨丽珠.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第95-103页
[2] 丁海东.学前游戏论.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64-280页
[3] 刘焱.学前教育原理.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143-148页
[4] 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第320-322页
[5] 虞莉莉.幼儿园区角活动设计与指导(小班).浙江教育出版社,.第1-6页
[6] 陈家行.在“区域”中成长——对幼儿园区域的实践与反思.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幼儿园区域活动如何更有效论文
区域活动的开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教师根据主题教学活动做好区域规划;需要教师根据幼儿能力的提升不断更新区域材料;还需要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时做好适时、高效的指导和引领。
有效规划区域
有专家曾说:“巧妙、合理、安全是有效进行区域布局的关键。有效区域规划重在空间合理、数量合理、内容合理。”
丰富区域提示性材料。图示模板、步骤图、进区规则等对不识字、自我约束能力弱、理解能力差的幼儿是最好的提示,它能启发幼儿,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材料和工具。我们很多幼儿园区域材料不够丰富,图示和步骤图、进区规则、具有提示作用的范例还不具体等。需要教师和幼儿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积极创设。
例如:教师与幼儿一起设定进区规则,画上三个小朋友手拉手,代表本区只能有三名幼儿进入等,起约束、提醒作用。在美工区贴上与主题相关的某件物品的折叠步骤,建构区某种物品的搭建方法,编制区某种材料的使用步骤等,起提示、引导作用。在建构区贴上几幅有特点的建筑图片,其形状最好适合本班建构区材料搭建,起激发灵感、仿照的作用。
表演区应设立独立空间。表演区特别是音乐表演区总是影响其他区域幼儿,不适合在教室开展。将表演区搬到走廊或设置在户外、大厅。这样其他区域的幼儿才能更加专心、专注,表演区的场景布置才会更加宽敞,音乐也能毫无顾忌地播放,还可以跟其他班级共享本区域,激发幼儿表演的灵感与兴趣。
丰富幼儿作品展示台。幼儿绘画作品、折纸、剪纸等都有分享空间,但建构区作品、手工作品受面积的限制,基本没有展示空间。不要强调空间的狭小,要充分挖掘可利用的空间,利用窗台、墙面、吊饰、视频中提到的隔断等展示幼儿的劳动成果,因为它是培养幼儿自信,幼儿相互交流、分享的最佳平台。
将幼儿比较有特色的作品留展。如果班内幼儿美工或者建构了一件不错的作品,教师在区域观察时应告诉幼儿本作品完成后不用拆。如果材料多,可以在“作品展示台”展示一段时间起榜样作用,如果材料少则等下次区域活动前再拆。
有效投放材料
有专家提出:“有效投放材料重在材料的安全、多样、可操作性。”
材料投放要丰富,虽多但精。特别是半成品材料的收集要广泛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材料虽然要丰富,但种类数量要精。我们要经常反思:“我利用这些材料期待幼儿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它能让幼儿干什么?这项工作还存在什么潜在的价值,还可以怎样改善?”如此,我们的材料才能避免种类单一、数量不足或者材料无用的现象。期待幼儿有什么样的行为就要准备什么样的材料,要有针对性。有的材料要随主题教育内容、活动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有难易度,有增减等变化。
反思冷门现象找出改进策略。
有时有的区域会出现冷门现象,比如图书角,这应该引起我们反思:投放的图书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是不是对投放的图书不感兴趣了?种类是否太单一? 如果是图书少,将图书与其他班互换一下。如果图书多,将图书分期投放,以此吸引幼儿。将幼儿用书与进行中的主题挂图、卡片、自制图书、幼儿自带图书等适时地投放些,引发幼儿的共同话题。在不同年龄班投放不同的图书修补材料和步骤图,让幼儿修补图书,丰富图书区的活动。
充分利用好乡土资源,在中大班投放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自制图书。比如,将自然环境中观察到的七星瓢虫的生活习性及现象,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制成自制图书供幼儿相互阅读和交流。将在户外活动中捡到的落叶在美工区制作完成后,教师和幼儿装订成册放到阅读区供幼儿阅读。
有效进行引导
有的教师在活动中不知道怎样适时、有效地指导幼儿。教师与幼儿活动前的引导和活动后的交流空洞,无针对性。
要指导先观察,由此确定是否需要指导以及指导的时机。许多教师往往存在过度指导或者放任不指导或者不知怎样指导等。专家强调:“有效的区域指导,重在教师的观察、倾听,切忌干预式指导。教师要适时介入,可用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的方法,帮助幼儿提高活动水平。”尊重幼儿活动的盲目性、多变性及个别需要。
时机指导非常重要,也非常难把握,我们要认真钻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如何利用《指南》观察和了解幼儿”部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区域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的重点应有利于幼儿的自我学习和发展,不要干预过多。同时,教师也要做好观察记录,两名教师分工,一名教师主要负责全体幼儿的观察与指导,另一名教师则有针对性地记录,为活动前的引导和活动后的交流做准备。
教师要意识到活动前的引导和活动后的交流非常重要。有针对性的交流会为每次的区域活动起到很好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笔者曾经观摩到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在活动后的交流非常有针对性,她问一名幼儿:“你在区域活动中干什么了?”幼儿回答:“做小灯泡亮了的实验了。”教师接着问:“亮了吗?”幼儿回答:“亮了。”到这里我们很多教师就会用“很棒”将此谈话终止,交流下一个事情。而这位教师并不是这样做的,她接着问:“尝试了几次才亮的?”幼儿回答:“三次。”教师和其他幼儿一起总结:“哇,我们的这个小实验员挺有耐心的,尝试了第一次第二次都没有成功,又尝试了第三次……”教师对幼儿做事的坚持性给予了鼓励与肯定。 不管是活动前的引导还是活动后的小结都很重要,它会间接告诉幼儿很多信息:“本次区域活动我要向谁学习,区域活动结束自己收完材料后要主动帮助别人收。下次区域活动我还玩这个,我又想到更好的办法了……”
区域活动前的引导可以是上次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可以是昨天某一活动的延续说明,还可以是新材料的介绍等等。区域活动后的小结要避免泛泛而谈,点评要有针对性:“这件作品好吗?你觉得哪里好?怎样会变得更好呢?如果是你,你还会怎样做?”对幼儿起到提醒或榜样的作用,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做好铺垫。
总之,真正做到“区域活动三有效”不是一日之功。正如专家所说:“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教师有准备的环境中,在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氛围里,通过自愿选择、自主参与、自由合作,满足其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要的活动。”“它能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探索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全面观察,与家长交流时对幼儿的评价也更加准确。
如何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论文
摘要: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区域活动以其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丰富的操作材料,深受幼儿喜爱。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主动、愉快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学习,更多的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提高有效性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求,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它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幼儿获得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它可以让幼儿自由地进出各个区域,开展游戏活动,它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
就我设计的《金牌大厨师》这一区域而言,主要是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食品制作、了解厨房的用途、知道一些简单餐具的用法、认识常见的食物:如大米、油、盐、酱、醋、面条、各种蔬菜、水果等等,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并且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场所和施展才能的机会,之所以有了这个更适合幼儿自由发展的空间,满足了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在游戏活动中,进区的孩子表现出了他们的智慧、大胆的想象,大胆操作摆弄材料,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好快乐,每个孩子脸上都挂着的是一种幸福、满足、自信和快乐,在活动结束时,孩子们还会收拾整理各种餐具、食物等。这也体现了孩子们的一种能力、一种情感。
老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所以一定要做到经常更好投放的材料,让材料丰富、有趣,让孩子玩得尽兴,大胆,摆弄、享受活动的快乐,从中学得东西,如为了有助于幼儿小肌肉发育和培养动手的能力,我投放了“搓汤圆”的材料:1、认识面粉;2、用水调和面粉;3、把面粉揉成面团;4、把面团搓成条状;5、搓成汤圆;对能力较差的孩子给予指导,看得出孩子们对所投放的材料非常感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很强,很有主见,做出来的作品总会给你带来一份惊喜,这不是发挥了区域活动的价值吗?
不同年龄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都不一样,他们之间都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并且发展速度还一样,所以我在提供材料时考虑了易难度,逐步递进。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操作,并在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功,我会投放更丰富的材料,如:大蒜、豆角、萝卜等,当孩子们看到了这些材料时,很兴奋,但有的显得有些犹豫,不敢动手,能力较强的孩子或者说平常在家看到过妈妈做菜的.孩子,很快就开始动手了,比如:剥大蒜、拆豆角、用刮刮器刮萝卜丝,而且还会正常说出这些材料的名称,在这一活动中,对那些能力较强的孩子来说,我并没有急忙介入,鼓励孩子通过观察,并进行尝试尽可能自己去解决问题,老师要学会等待,给这些孩子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孩子自己寻找出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一次材料的投放,让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根据孩子们的爱好,我选择了烧烤类的材料:如牛奶盒做的烧烤架,用废旧泡沫做的鱿鱼、玉米块;用水果保鲜网、红色皮纸做的热狗,用黑色卡纸做海带、环保木炭,准备了盐、辣椒、味精、花椒等等,让孩子们全方位认识烧烤有关知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拓展孩子的情感教育,孩子们平常都喜欢吃烤烧,但他们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并不多,所以我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投放这些材料把孩子们的兴趣推到了最高潮,看到这些材料,孩子们欢呼了,在活动中,有的孩子充当了烧烤师傅,学会了用语言进行交流,询问小朋友或老师:“你们想吃点什么?这里有肉串、有热狗、有海带、有土豆块……需要什么,我会给你做。”只见他们时而拿盐,时而拿花椒,时而拿辣椒,时而又拿葱苗在烧烤串上不停的晃动。当孩子递给我烧烤时,我又故意找茬说:“火腿肠烤糊了,怎么办呢?”有的孩子这时就没辙了,反应快的孩子会说:“我给你换一支。”其实我之所以故意找茬,就是想让孩子们多了解烧烤这一行业的辛苦和不容易,培养他们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知道各行各业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都应该去尊重、去理解,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学会理解和宽容,让这些小小的心灵懂得怎么去“爱”。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我就在想,在区域里投放孩子们喜欢的丰富的材料,也能更好的挖掘孩子的智慧,能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交流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只要给足孩子们的空间和时间,就一定会带给你无限的惊喜。
区域活动里,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的活动,为了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我觉得:
1、应该给幼儿提供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区域的材料投放目的要明确,应经常性的改变、吸引幼儿,能让他们主动参与活动,满足幼儿的需要。
2、应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来,让孩子们学会交流、共同学习,共同探索。老师应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提高孩子兴趣,尊重幼儿,让他们自由发挥。教师应多观察、了解孩子们,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满足孩子的需求。
3、利用家长资源,调动孩子积极性,收集废旧物品,制作一些活动中所需要的、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材料。注意引导孩子发现一物多玩的方法,让幼儿自由探索。
总之,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幼儿发展的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只有不断地开拓活动范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才能使每个区域真的活起来,使幼儿全面发展。
最新幼儿教育随笔:合理利用幼儿园的活动区域
为了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我们田马小学幼儿园共分了五个幼儿活动区域,分别是攀爬区域、投掷区域、钻爬区域、沙地区、自由活动区。
攀爬区:主要目的培养孩子攀爬能力及挑战自己的胆量,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投掷区:培养孩子手臂的力量以及锻炼了孩子的瞄准能力。
钻爬区:锻炼孩子的下肢跨跳能力,及手膝着地爬的协调能力。
沙地区: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自由活动区: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和不同爱好,在自由活动区中设有:跳绳、呼啦圈、皮球、大沙包、轮胎、高跷等。这些活动也能锻炼孩子身体各部位协调能力,增强孩子的体质,发展孩子的运动能力。
区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孩子将来参与社会独立活动奠定了基础。时代的发展需要培养新世纪的`人才,良好的个性发展是孩子成才的基础,许多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区域活动是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有效途径,它对孩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做为老师要利用各种域活动的教育途径,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摇篮。
幼儿园活动区域游戏论文
在幼儿园开辟活动区是为了让幼儿能够在更加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获得知识与情感体验。根据幼儿园的实际状况和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设置合理的活动区,使幼儿通过参与到实际操作、游戏中获得经验和情感体验,从而能促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幼儿在不同的阶段,其成长与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存在差异的,为了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要设置合理的活动区,并开发科学的区域游戏,使幼儿能够在游戏与实际操作中不断成长进步。
一、幼儿园活动区的设置
所谓幼儿园活动区的设置,就是指根据幼儿园的活动类型与内容的不同,对幼儿活动区域进行划分,这是一种空间概念。就实际划分情况来看,一般是将幼儿园的活动区划分为公共活动区域和班级活动室的功能区角。
(一)幼儿园的公共活动区域
1.大型器械区。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设置娃娃区以及滑滑梯和迷宫等区域,可以帮助幼儿练习基本动作,有效提高幼儿的身体协作能力。
2.小型器械区。可以设置像跳马、跳绳、皮球等,既可以移动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化的器械,可以使幼儿通过应用小型器械开展活动,增强幼儿的综合运动能力。
3.玩水玩沙区。可以设置沙盘与海洋球等,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会逐渐培养其好奇心与探索的意识。
4.种植饲养区。因为幼儿尚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与探究的心理,可以在班级内设置小型的鱼缸以及植物角。幼儿可以通过种植植物和饲养小动物,获得更加直观的经验与情感体验。
5.专门功能室。一般是包括科技室、安全教育室等在内的,这可以有效地弥补幼儿园出现活动室不足的缺陷,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室,使幼儿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二)班级活动室的功能区角
在幼儿园开辟班级活动室的功能区角时,要根据幼儿在成长发育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并能根据幼儿的特征不同,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功能区角。小班的幼儿是刚刚入园的阶段,年龄相对较小,其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弱,功能区角就要以娱乐为主,可以布置出一些类似于娃娃家的区域,投放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布偶、玩具等,在幼儿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后就可以逐渐完善,增加美工区等。
在中班阶段,幼儿的心智得到一定的发展,认知水平得到一定提升,且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新奇事物的心理逐渐发展,因此,在小班设置美工区以及阅读区等区域的基础上,还可以设置一些幼儿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场景,让幼儿在其中进行操作,如超市、医院等,可以有效地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操作需求。在大班阶段,幼儿认知积累到一定的水平,能够逐渐形成逻辑思维,智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幼儿的求知欲增强,教师就可以在中班基础上增设科学区,从而使幼儿的实验和探索需求得到满足与发展。
二、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区的设计
(一)选取合理的游戏材料
教师在对区域游戏活动区进行设置的时候,要在区域内投放合理的游戏设备与材料。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选择游戏材料。教师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与教学中,观察学生能力中是否存在比较薄弱的环节,根据幼儿的能力来进行设置,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满足发展需要。其次,为了吸引幼儿的兴趣,可以投放一些具有开放性的材料与设备,这样没有固定的玩法与答案,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往往会有自己的新发现。最后,要保证游戏材料的安全性和卫生。这也是幼儿园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要对幼儿活动区的游戏材料进行及时的消毒与安全处理,避免材料上的一些比较锋利的角对幼儿造成伤害。
(二)准确判断介入游戏的时机
在《指南》中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五个方面进行了描述,这就为教师设计区域游戏提供了依据。教师要通过对幼儿科学的观察,来分析在当前阶段幼儿需要对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学习与加强,以及怎样才能有效实现这一目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幼儿在其成长中的发展因素进行关注,并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应用《指南》对儿童的行为与反应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对其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并准确掌握在区域游戏内介入和干涉游戏的时机。在开展幼儿区域游戏时,要尽量避免教师过于强调已经设计好的游戏目标和教学目标,一旦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出现与预期的目标存在差异的现象,教师就马上介入,会使得幼儿产生恐慌和焦虑心理,将游戏中断。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准确判断介入的时机,并给予幼儿积极的指导。
(三)教师在指导时明确目标意识
在区域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幼儿逐渐从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并沉浸在其游戏的世界里。幼儿并不能像教师一样明确区域游戏的目标与结果,其更加注重参与游戏的体验。因此,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来解决出现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幼儿还能通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问题。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是综合在一起的,不会将经验划分为健康、 语言、社会、科学与艺术等不同领域。所以教师在对幼儿的区域游戏进行干预和指导时,就要注意到这一特点,从而进行综合性的指导。并且,幼儿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不同采取个性化的指导,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的中班教学中通过将《指南》作为幼儿园活动区设置及区域游戏的依据,并根据幼儿园的实际状况和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设置合理的活动区,使幼儿通过参与到实验、游戏中获得经验和情感体验,从而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