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11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3-01 00:00:00    小编:超哥留学晚七点直播

2025年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11篇)

小编:超哥留学晚七点直播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篇一

介绍职业教育中的定制班模式,指出定制班模式下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创新主要体现为: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更为考虑地方需求、培育内外兼修型人才。

当前,职业教育在我国获得充分重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其培养出来的大批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一些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之间开启定制班模式,根据企业或者是客户的需求培养职业教育人才。在定制班模式下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它也呈现出和其他教育不同的特点,比如根据企业客户对人才需求来培育,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内外兼修,所有的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稳定发展,提升了学校人才的就业率。具体来说,定制班模式下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

受教育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是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是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点在职业教育的目标上体现得更为充分。企业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十分庞大,尤其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人才在企业中深受欢迎。但是很多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这其实就是职业教育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而解决这种问题关键就在于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也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学校在推广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秉承着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根据企业的需求设定教育的目标,开设相关的专业,同时关注社会需求,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实用性更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分组审议的过程中,多名常委会委员认为,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政府承办,所以多数企业对其参与度不高,而职业教育想要获得充分的发展,就需要让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地释放出来;职业教育学校需要和企业拓宽合作领域,一方面根据企业需求来培育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将人才派遣到企业内部实习,丰富人才的实际工作体验。尤其是在对人才培养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培养,做好学校教育和企业的对接工作,定制班模式更能够适应当前这种需求。确切来说,职业教育和企业的对接其实就是教育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紧密结合,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来选择职业教育的培训方向,让每一个人才都有用武之地。这种定制班职业教育模式的优势十分显著,一方面它充分满足了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保证人才的就业问题。很多职业教育学校按照这种模式来培养人才,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开设了各个专业的人才,随着这些专业中人才获得实际岗位,这些专业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品牌专业,可以说,这种教育模式也提升了教育所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

为了实现这样的职业教育模式,学校和企业之间也应该让合作方式更加的多元化,比如企业和学校之间就人才培养签订相应的合同,根据当前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来对职业学校提出一定的人才培养要求,规定相应的时间中培养人才的数量和程度,如此一来企业所获得的人才就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企业可以在职业教育学校中设立奖学金,对于一些表现优秀的培养生或者是毕业生给予丰厚的奖学金,奖学金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有助于激发更多人提升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不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好处,而且对于企业获得更多的优秀人才也很有好处。另外,企业也可以将内部职业输送到学校中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再次学习,如此一来,职业教育中培育的人才就会有更高的社会适应性,而企业也获得了更充足的发展动力。

二、更为考虑地方需求

当前,我国的人才流通现象十分的显著,这种现象一方面迎合了当前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一定的问题,即很多人才在当地很难找到理想的就业机会,久而久之,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因为人才的匮乏而出现动力不足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地方性的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就需要对当地的人才需求给予充分的考虑。所谓在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地方需求,指的就是人才培养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地域在发展中会对人才有不同需求,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一些地域偏重于农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有的地域对于服务型人才需求较多。有一些地域则对加工人才需求较多,职业教育培育人才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不但能够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避免了人才流失,有助于地区经济繁荣。

职业教育创办过程中保持特色和创新,就应该以服务地方为基本理念,人才培养方向、数量和个性的根本依据应该建立在当地经济发展和调整升级上,真正地实现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等一体化,体现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地方特色和职业特色。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和经济社会的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对教育目标的制定就是根据实际需求而来的;从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人才培养过程并未和地方性需求紧密结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业教育中的人才质量,而定制版模式下的职业教育则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和其他的培养模式相比,它操作起来要简单很多,可以对培养的.人数有一定的规定,而对于职业培育的程度也更容易掌控,因此更加容易培育出真正优秀又能够促进地方发展的人才。这既是定制班模式的特色,也是它的创新之处,更是符合实际需求的明智之举。

三、培育内外兼修型人才

企业十分看重人才体系的稳定,因为这关系到企业的成本和日后的发展前景。因此,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不但看重人才所具有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同时也会对人才是否有稳定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做出一定的考量。在定制班模式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企业往往付出了一定的成本,因此更为看重人才培养成功对自身的回报,不但要求人才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而且对人才就业的稳定性提出要求,确切说来,企业所需要的是一些内外兼修型的人才,就外来看,人才具有定制班培育所传授的高超的职业技能,而就内来看则在就业观和世界观,对职业岗位十分的负责认真,对公司十分的忠诚;内外兼修型人才不但掌握了职业教育知识和技术,在价值观和就业观念上较为稳定,进入企业之后更倾向于为企业做出贡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赵少华认为,和人才的专业技能一样重要的是人才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一个优秀的职业教育人才不仅要有足够专业的实用性技术,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就目前来看,一些企业人才体系存在的严重问题就是稳定性不高,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在定制班模式下的职业教育中,一方面会更为注重技能培养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也会更加关注人才的个性需求,能够真正地实现人才和岗位相匹配,从而提升了人才体系的稳定性,最大可能地避免人才流失现象。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一方面注重对人才实用性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更为看重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帮助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从而在根本上保证了企业人才体系的稳定流通。

总之,我国的职业教育在20多年时间中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大批实用性优秀人才。职业教育中的定制班模式有极大的发展前景,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就在于根据企业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培育人才;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招生、培训课程到实习,定制班中的职业教育都会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能够在知识理论和应用技术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在实际就业中也更能够满足企业需求,更容易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同时定制培养模式下的职业教育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实用性人才,未来这种定制班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创新也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更强大的经济引擎。

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篇二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途径论文

【摘要】随着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互联网、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具有应用型的复合人才日益加剧,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职业高校要发展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引进外国的先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性复合人才

近年来,职业院校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学校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实践操作,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在专业建设、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获得很多荣誉。

一、树立为社会服务意识,紧贴企业生产发展

开展高等职业教育随着国家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互联网、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具有应用型的复合人才日益加剧,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就必须紧紧围服务社会这个宗旨,密切联系企业实际,充分发挥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企业与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当前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大纲等方面需要改革创新,因该紧跟市场、服务市场。要牢固树立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观念,适应体制转换对学校带来的影响,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跟市场、适应市场,积极为企业提供合格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二、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型,着力培养学生的技能。

近几年来,社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也不断挖掘办学潜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存量和优势,着眼于构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相接合,“传、帮、带”,教学上下结合的立体办学模式,以及质量求稳,发展求活的策略,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种层次的技术型和实用型技能人才。

1.对准岗位设专业,加强需求调研,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深入到各企业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同时,通过在不同企业工作的学生反馈所学专业技能与岗位适应度等信息,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托社会需求,不断开发新的专业。以岗位技能要求设专业的目标,要紧跟市场合理灵活开设专业的模式。同时根据学生的生源地、录取成绩、性格差异较大等特点,实施分层教学。学校在教学方法上也作较大突破,除了采用常规教学外,还大胆尝试新媒体教学、行为引导新型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法。校内实习基地方面,尝试性的使用灵活的互教互学的“师徒制”方法,使学生优势互补,并要求学生带着生产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参加实习学习,学员们学以致用,解决了许多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难题,让毕业生都能找到合适自己岗位的工作。

3.增加设备投入,创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的实习条件。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饭碗”教育,就是要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它必须要以不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线,解决好技能培训、实习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民办职业学校的经费也捉襟见肘。尽管如此,我们并没有忽视职业教育的真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条件、加强岗位能力培养。不断的更新教学设备硬件及软件,使实训培训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职教团队

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使培养对象获得进入社会前必须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而这种技能的习得,除了要有较好的实习条件外,还必须要有过硬技能的教师进行指导。教学的硬件可以通过用钱在短时间内买到,而过硬的教师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培养。为此,我们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开阔教师眼界。要加强和国内外大型企“校企”联合办学,在合作期间,要培养大量的教师。为了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保持稳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国内外(职业教育较好的)合作机构,把教师们送去各大型企业培训、进修,到国外培训。使他们开阔了眼界、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技术的距离。

2.积极参加各种大赛,促进教师提高水平。提高教师的技能,每年都要主办各种不同的职工技能大赛。这既是我们了解企业需求的好机会,又是我们要求教师提高技能的好时机。

3.积极参与企业实习,提升教师技能水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是以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积极安排教师参与企业实习,如参与企业的数控机床改造、见习企业的工段长、车间主任、现场工艺员等,使教师们在掌握企业岗位需求的同时提升了指导学生必要的技能。

4.对专业教师进行“双师型资格”、“双师等级”资格认定。学校要开展名师工程建设,坚持每学期评出名师,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在师德、工作态度、业务能力、教研能力、协作精神、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素质全面提高,以确保教师在教学、实训质量。

5.聘请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聘请一批在企业或知名的高级技师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改善了教师队伍的结构,降低了教学成本,保证了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定岗培养和委托培养项目中始终有高技能教师任教。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就业的重大举措,也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新机遇。只要我们紧跟社会,服务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开展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加强体制改革,探索教育创新,我们的职业教育事业一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篇三

2.1努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自主化

由于政府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干预力度过大,使得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再加上政府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划与控制过于具体,从而使得其自身的创新积极性得不到全面的发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工作受到限制。所以说,要想更加全面而又具体的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工作,就要求其必须及时的转换管理模式,降低政府部门的控制力度,来促使其能够更加自主的探寻相关的创新改革方法与政策[5]。国家的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更好的环境与服务,来促使地方的建设活动能够更加全面的与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全面配合并相互促进,努力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力与水平。

2.2建立起全面的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理念

现阶段,受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影响作用,使得人们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全面的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促使其形成更高的社会竞争力,就要求其在全面进行观念创新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管理理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过程中,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努力提高自身在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其能够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2.3努力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努力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是改革工作中的核心环节。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将其内部的各个管理机构依据其实际的.职能作用,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层次划分,并确保各个层次之间能够对其自身的责任与分工进行深入的明确与掌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进行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时,必须要充分的依据其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并全面的结合其特有的地域特点,将自身的教育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水平。

3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管理系统,不仅仅是用于促进学校与社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其内部管理质量合理提升的重要方法。然而,现阶段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往往还缺乏清晰的管理权限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先进的改革理念,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时,要努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自主化,并进一步建立起全面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理念,来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从而确保其能够在新时代的环境背景下,更好的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工作。

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篇四

创新河南职业教育运行机制论文

近年,校企共建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元素已经成为共识。职业院校通过与当地行业协会、企业紧密合作,创新办学方式,在人才培养中显现出极大的优势。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如何在校企共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新机制,突破瓶颈,办出特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需要迫切思考的一个问题。

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组建了一大批高等职业类学校。,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和招生就业的改革,河南的职业院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河南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河南省共有920所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招生63.30万人,在校生173.87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8.74%和47.44%;高职院校73所,招生24.89万人,在校生72.19万人,分别占全省高校的51.95%和49.42%。多年来,这些职业院校为河南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了许多有用之才。但是,由于河南的工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理念落后,办学条件不足,大部分职业院校缺乏清晰的定位和办学目标,忽视对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当前,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级专业技能性人才的需要也与日剧增。职业院校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河南省虽然是人口大省,却并非人才强省,要实现中原崛起,需要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开始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推动职业教育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因此,以河南省为例,对我国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共建运行机制的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一、河南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模式缺乏创新

职业类高等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但是在河南真正办出特色的并不多见。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和内容,只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一味模仿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希望升格为本科院校,却忽视了职业类院校应有的特点,职业教育的特色越来越淡。职业院校应立足于自身,不应将学术研究和学术教育作为自身发展的方向,而应努力培养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型人才。此外,还要结合地方特色,发展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使学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二)办学经费明显欠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但是,当前河南职业教育的投入却明显不足。据统计,大部分高职院校每年收到财政划拨的经费,维持在30%左右。这不仅与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职业学校无法相比,也和国内浙江、江苏、广东等发达省份相去甚远。这一现状使河南职业院校无法在校内基础设施、实训场地和师资培训上得到长足发展。由于缺乏经费,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工工资、福利待遇也得不到相应保障,部分学校不得不把办学成本分摊到学生的学费当中,使了职业教育陷入恶性循环。

(三)师资力量比较匮乏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类院校不仅需要那些会上课、会教学的老师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还需要更多具备实践经验和真实本领的能工巧匠手把手地传授职业技能。为此,职业院校应该提倡“双师型”教育。目前,河南职业院校中“双师型”依然比较匮乏,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知之甚少,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河南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科学校、技校整合组建而成的。虽然学校的层次得到了提升,但是办学主体和教师却没有太大变化。数据显示,河南众多高职院校中,生师比不足20:1,距全国高等职业学校15:1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大限制了学校的发展。

(四)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创新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必须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使“教”“学”“做”真正融合。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是基于生产过程的教, “学”是基于生产过程的学,学生在生产过程中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完成工作流程,是掌握应用技能的必然途径。所以,职业院校要将实践教学作为职业教育中一个特色鲜明的重点内容。然而,受种种条件的限制,河南省现有职业院校中,有实训基地的还不足一半。虽然也有部分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定向培养机制,但是仅限于少数专业,不能覆盖其他专业。由于缺乏实训基地,学生所学知识只能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认知上,无法转化为实用的工作技能。所以,大力发展校内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支撑。

(五)生源质量限制发展

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良好的生源质量。但是传统的招生制度下,职业类院校在却处于录取批次的末端,经过一二批次的筛选,好的生源剩余较少,大部分被招进来的学生都存在文化底子薄、学习能力差、自控能力不强、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明显处于劣势,教师教学也存在严重困难,难以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河南职业院校的招生数量也出现了日趋减少的趋势。以中等职业院校为例,共招生 77.19万人,20招生68.02万人,则招生63.30万人。由于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缺乏重视,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日渐滑坡。所以,如何突破政策的瓶颈,引进优质生源,是职业院校对当前招生政策提出的一个重大挑战。

二、校企合作下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特色

(一)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为了提升河南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首先就要改革落后的人才培养思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为各行各业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技术人才。这既不同于本科院校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目标,也不同于中等职业院校培养技术工人的目标。因为高职院校不是普通高等院校的翻版,不能把本科院校的培养理念复制到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高职院校要以职业为导向,要了解各行各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特点,贴合市场需求。而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区别,就表现在要求学生不仅“一专”,还要“多能”,虽然二者同为职业教育,但高职人才的培养不应局限于具体岗位、工种这种狭小领域,而是要以专业技能为核心,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北美的cbe人才培养模式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所谓cbe,即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需的全部能力。这一培养理念并非只传授某种具体技能和操作技术,而是把职业培养看作一个系统科学的内容。河南的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避免抓小失大,使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改革中职教育“螺丝钉式”的小工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职业能力定位的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真正成为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亮点,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倡工学结合。这方面也可以向德国学习有益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采取“双元制”的教学模式,一是职业院校,一是企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分工,分别负责学生的理论传授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在学校完成,而实践操作和职业技能的练习则在企业里以生产劳动的方式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互补互用。此外,政府还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监控校企合作,凡是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可以面交部分税务。在这一方面,河南省也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鼓励职业院校与社会行业、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定向实习岗位,并大力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学习、生产、科研创新的人才培养链条,通过“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产学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地活学活用。

(三)“双师型”教育的师资队伍

当前,一些职业院校之所以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一大原因就是由于“双师型”教师的缺乏。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财政支持较少,许多一线教师很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知识体系严重落后,这对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职业院校应该大力提倡“双证”教育,全面开展“请进来、走出去” 的战略,一方面鼓励学校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到社会各行各业顶岗实习,交流学习,了解企业生产的新工艺、新流程、新趋势,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同时还应积极聘请社会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参与教育教学工作。

(四)无缝对接的培养体系

能力不同于知识,可以单靠学习成绩来单一考量。长期以来,我国应试教育的培养方式,造就了许多高分低能、难以就业的大学生。学生们在校“白天上课,夜晚自习,期末考试”,其教学和考核模式与中学无异。要培养社会有用之才,就要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对职业能力的考查和鉴定,考核其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应在职业教育阶段积极提倡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积极推行“双证”“多证”的毕业标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除获得学校的毕业证书,还应获得相应的劳动技能证书或特色专业技能证书,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使学业和职业无缝对接。

四、校企共建,创建河南职业教育新机制

(一)健全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和实施细则

校企共建要真正落到实处,有赖于政策的大力扶持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各级政府要打破观念禁锢,进行制度创新,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在财政、土地、人才引进上给予支撑和引导,鼓励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为此,我省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机制。首先,要出台详细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中企业、行业、职业院校各自的职责,并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共建的专项资金,加大对校企合作项目和实践基地的财政和经济支持,充分调动社会行业、企业单位加入校企共建项目的积极性。另外,政府还要成立专门的指导委员会,完善社会服务机构和体系,以便整合协调各种社会资源,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便利服务。此外,教育部门要与人社部成立联动协调机制,完善人才流动和评聘机制,使双师型、技能型教师能够在企业和高校间相互流动,相互兼职,对在校企合作中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二)校企联合建立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短期的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也容易与市场需要、经济发展脱节。从长远来看,校企合作对企业后续人才的培养非常有利。只有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来做,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使企业、学校、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培养出有用之才。为此,应该积极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在 “自愿协商、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鼓励企业建立有效的人才培训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首先,企业要与职业院校联合共建对口专业,把企业的厂房、车间、先进的技术设备作为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可以在实践岗位上获得娴熟的专业技能。其次,企业可以与学院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定向招收专业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的毕业生,并对准备录用的人才开展岗前培训,鼓励教师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再次,企业还可以同职业院校联合开发继续教育项目,为在职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

(三)改革职业院校内部运行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作为一个行政组织机构与企业的运行机制有着极大差异。目前,在河南省的许多职业院校中都存在着“学术组织行政化”“校园风气官场化”“学生学习功利化”的不良现象,缺乏独立的办学思想、自主办学的勇气。加强校企共建,需要进一步改革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体制,改变其内部运行机制。首先,要积极转变高职院校的教育职能,提升学校自主办学能力,推行政校分开、依法治校的办学模式,建立成熟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鼓励高职院校积极创新,为社会培养专业优秀,职业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其次,要改变高职院校的组织机构,以市场为导向,创新高校的现代管理模式,完善学校治理环境,鼓励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抑制校园不正之风。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摆脱发展瓶颈,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培养更多后备力量。

(四)大力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要积极尝试校企合作新形式,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近年,集团化办学由于具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至20河南全省各类职教集团总数发展到60个,其中有19个省级职教集团,770个成员单位,涉及294个职业院校,89个行业协会。但是若要得到长久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支持。为此,可以选择部分条件比较成熟的院校和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试点单位给予扶持,对于这校企合作中成绩突出的企业、行业、院校给予自助和奖励。另外,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牵头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在财政、税收、土地、制度等方面对职业教育集团给予大力支持,提供优惠便利的政策和机制。再次,要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的配备,避免资源浪费和无效利用,支持重点、效益较好的院校对基础薄弱的院校进行重组、兼并,把职业教育集团做强做好。

(五)改革高职教育教育投资办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持,许多高校都存在经费不足、办学基础薄弱等问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各行各业的人才需要也越来越丰富,而公办职业教育也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安徽省曾出台多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措施,对企业投资的职业教育学校,达到一定规模的返还其上缴的一定比例的教育附加费。如在校生规模在1000人以上者,按应缴总额的5%返还;在3000人以上的,按10%返还。另外,还出台政策鼓励各种民间资本以股份制的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并承诺在办学的前三年维持政府对学校原有的财政支持比例。河南省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境外资本投资办学,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创新职业教育的投资办学模式,改变单一的公办教育模式,树立“大家办教育”的思路,拓宽职业教育融资途径,树立“谁投资,谁受益”,提倡“政府为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办学模式,欢迎各界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投资办学中,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篇五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分析论文

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五所国立理工学院,学制三年,属专科层次。由于理工学院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能迅速上岗,为雇主创造效益。因此,这些院校在受到企业和雇主青睐的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在产业界建树卓越的创新人才和精湛的产业技术工人,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的繁荣,对新加坡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壮大之中,规模日益扩大。由表1可知,理工学院的入学人数、注册人数、毕业生数基本呈增长态势,至,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人数在间从16834增长至24157,增长了7000多人。可见,新加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稳定增长,且增幅较大。二、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

(一)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

“实用性”是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最大特色和一贯的传统。课程设置也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地调整和改革课程重点,重视课程的实用性。由表2可知,新加坡五所理工学院所设置的专业侧重工程学、经济与管理、信息技术、健康科学等与社会经济需要密切相关的专业。新加坡高职课程开发从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实际出发,尤其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各理工学院开发课程时不仅主动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并积极与企业和行业联系,以确定课程内容。而且,学院课程开发委员会必须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加入,以保证开发的课程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课程以技能训练为主,技能训练占70%课时,理论学习仅为30%。〔3〕而且,为了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专门开设如射频工程师开发、电脑动画开发等专业技术课程。此外,新加坡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具有超前性。学院在开发课程时,不仅与国际著名学院和国际行业协会保持联系与交流,以确保课程的先进性,而且将有关领域的前沿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穿插于课程之中,课程设置始终瞄准国际产业技能发展的最前沿,及新兴行业的发展趋势、国际新技术动向(特别是高科技发展的最新发展动向),注重课程计划和开发、专业设置和开设与国际接轨,不断给高等职业课程提供新信息,以抢占技术制高点。

(二)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

新加坡高职教学依托于其创造性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成功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学习的完美结合。“教学工厂”以学院为本位,并不是在学校之外、教学之外再办一个教学实习工厂,也不是在社会上选定某个工厂供学生学习,而是基于学院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在生产厂家与学校联合办的以教学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生产车间所设定的“工业项目组”进行教学和学习。学院承揽生产厂家的工业项目,厂家则以提供或借用的方式在学院装备一个和实际工厂一样的生产车间,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工厂生产环境。新加坡各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承担的研发项目较多。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信息科技系在2010-第一学期,312名学生参加的研发项目数达129个,其中来自企业的项目占60%。〔4〕学生通过“学中干,干中学”,既能接受完整的理论知识学习,又可以接受行之有效的实践技能培训。“教学工厂”教学模式实现了项目研发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有机地融为一体。校企双方通过具体实际的生产项目紧密地进行合作。这种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主导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能够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被新加坡各个理工学院广泛采用,已成为具有新加坡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元制”,极大地推动了新加坡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新加坡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具有多元技能的人才。

(三)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师资专业能力开发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显著特色。各高职院校尤为注重“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从入口就严格把关,选用教师尤其注重企业经验。以五所国立理工学院为例,80%的教师都曾是企业的经理或业务骨干。如南洋理工学院聘教职员时非常重视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具体要求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背景;有相关领域工作五年以上经历;熟悉行业或企业,具有现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及较强的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5〕除教师入口的严格把关外,教师在后续的日常教学中,还要不断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到企业参观学习或者挂职,以不断提升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这就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此外,新加坡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师资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开发,学院通过开设渠道广阔、内容丰富的各种培训,以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和能力。

(四)充足的经费资金保障

新加坡政府视教育投资为生产性投资,对教育的投入仅次于国防,居国家预算的第二位,这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投给了高等职业教育。新加坡各个理工学院的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付,通常包括经常性支出和发展性支出两部分。经常性支出主要用于学院日常运营,发展性支出主要用于学院增值,提高教学质量。经常性支出由财政部拨给教育部,再划拨给学校。学校遇有重大发展项目时可向教育部申请发展性支出。国家对理工学院的建设投资保证一次到位,而用于维修和扩建的资金,经审核只要情况属实,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落实。〔6〕新加坡政府在经费投入上一直对理工学院予以大力支持,在对各级中学后教育的学校的财政投入中对国立理工学院的投入仅次国立大学,而且理工学院每年得到的政府拨款远远超过初级学院、工艺教育学院。由表3可知,对理工学院的发展性开支由/的14646.3万新元增至/的13162.3万新元,对理工学院的经常性开支由1999/度的38723.9新元增至2013/度的130294.2万新元,对理工学院的生均支出由1999/20的8032新元上升为2013/20的15120新元,从1999至20,生均经费增长88.2%。除每年由国家拨款发展职业教育外,新加坡政府还设立了技能发展基金,确保高等职业教育有充足的经费。除国家对理工学院的投入和支持,企业和社会团体对职业教育也给予大量的资金资助。新加坡各理工学院的办学经费75%由政府资助,10%来自于企业资助,学生的收费只占办学经费15%。〔8〕正是由于国家和社会多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投入,新加坡的高职教育才得以快速、高质地发展。

二、启示与借鉴

(一)注重课程的实用性

新加坡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最大是注重实用性,人才培养密切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加坡各高职院校主动与企业行业合作研究和开发课程,根据实际生产对技术的需求情况,研究确定课程内容设计,使高职人才培养更加有效、实用。反观我国高职教育现状,我国高职的课程设置总体上还是理论方面偏多,操作性和实用性方面偏少,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从有利于社会应用的实际需求出发,要改革更新课程内容,注重课程的技术性和实用性。例如,高职课程要引入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所需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项目,注重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二)突出教学的实践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必然要强调实践性,以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缩短从学校教育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近年来,虽然实践教学在我国高职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学生毕业后不适应实际工作的情况依然大量存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高职实践教学的不足、学生实践能力的薄弱。借鉴新加坡的做法,我国高职院校应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创新教学模式,要把理论学习与应用技能学习相结合,加大实践技能培养。各高职院校可依托政府的政策,积极进行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以项目为导向,深化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运用“项目”开展教学和技能训练活动,使学生能“学中做”和“做中学”,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注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重视开发师资专业能力,这对促进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也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要更新引进人才质量观,多渠道引进“双师型”教师。在人才引进方面,要更新用人机制,不拘一格、多渠道招聘教师。注重引进教师的相关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尤其要大力招聘具有实际技能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才、工程师到学校任教或作为兼职专业教师。从重学历资历转向重能力经验,逐渐实现用人机制从盲目追求高学历教师,向追求“双师型”教师的转变,从追求高校引进毕业生,向主要从行业引进师资转变。坚持能力与学历相结合,从入口处严格把关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双师型”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不足、专业操作技能经验缺乏,是制约我国“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最大的障碍。借鉴新加坡做法,我国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培训,制定严谨而务实的师资培养计划,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对于在职教师,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他们到对口的企业、公司挂职锻炼或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和技能;加大与企业行业的项目合作及为生产科研政府机构部门提供科技服务、技术开发力度,为教师创造参与生产实践、提高实践技能和研发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定期派专业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考察新生产设备、新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生产质量控制过程和管理规范等,使教师获得前沿的专业知识,保证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四)保障充足的经费投入

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高职人才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需要建立配套的实习基地、购买相应的实习操作设备和大量的日常教学设备维修资金,其所需经费要比普通高等教育高得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更为短缺。我国政府作为教育主体,应该在教育投资中也发挥主体作用,加大对高职的投资力度。不仅要提高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还应调整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公平有力的教育财政支持。借鉴新加坡设立“技能发展基金”的思路,我国政府也可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如向企业用人单位征收一定比例的税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高职发展、吸收国外资金等,增多经费融资途径,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篇六

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论文

摘要:本文就选择性课改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了观点阐述。在职业教育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课程的重设,专业教学内容向专门化、精细化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相对较自由。因此,作者通过分析提出,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源及信息化手段来实现。

关键词:选择性课改;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越来越高,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会带来信息技术的改革与创新。尤其在职业教育中,信息化教学对各个专业及教师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会带来新的挑战。

一、信息化教学的优点及意义

信息化教学是指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及网络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及现代化工具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教学的学科特点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互动化。信息化教学对比传统教学来看,它扩展和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范围,提升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还有指导、计划、统筹、评价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整合知识,内化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信息化教学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教学也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坚固的基础理论。

二、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教学变革

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教学改革突破了时空限制、思维限制和教师角色的改变,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带来挑战。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传授知识技能,而是要做好知识的引导,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在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环境中自主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如何转换教师的角色,如何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动力,如何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何开展校本教材及课程的研修,如何善用信息化进行教学创新等,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同时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角色行为也提高到了一定的要求:善用技术、善用资源、善用设问、善用教法、善于评价、善于沟通、善于入群等。目前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教学改革主要有视频微课、翻转课堂等。“微课”是指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小型课体。视频载体主要记录教师教与学的活动全过程,展现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的方法。“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也是教学重点或难点的重要呈现,它主要包含与该教学主题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素材课件、练习测评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教学组织关系和独特的呈现方式共同构建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鲜明的资源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不是传统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设、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而是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创新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是对传统教学资源的补充和拓展。翻转课堂一般被称为“反转式课堂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课前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引、微课、课本、学习任务等学习资源,学生按照学习指引在课外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也可通过平台记录下不懂的地方和问题反馈给教师;课内成为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教师通过学习的平台统计出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给出评价,并整理学生需要解决但又不能独立完成的问题,由教师创设活动情境(自主探究、小组协作解决、教师答疑)来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随后教师再通过课堂练习测试,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可再布置拓展练习,提升知识,深化课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所以“翻转课堂”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递与灌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化课堂,创新思维,让学习内化自身的需要,构建知识结构。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应用,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能。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的授课知识。并且课堂和教师的角色随之发生了变化,教师更多的责任是去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和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自主探究。

三、如何做好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

教育教学信息技术的改革与创新应做到以下方面内容:教育思想的信息化,从班级批量化的教育到信息化、小班化、个性化、人本化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校要创建各种分布式的、超链接的、多媒体化的、智能化的、开放性的多种教育教学资源库,使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实训室、阅览室等全面网络化、智能化,学校要建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最优化;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开发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水平;教学模式的信息化,努力构建信息化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及知识的学习、掌握、评价等进行教学模式过程的信息化;教学技术的信息化,提高各种应用于教学软件、硬件的信息化技术含量;教育教学环境的信息化,学校要创设丰富多样的、个性化、合理化、美化的信息化环境。

四、新一轮选择性课程改革给信息化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带来可能

新一轮的选择性课程教学改革给教学带来新的生命,分层、走班、自由选课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自由选择性课程会带来课程的丰富性,课程内容更细化、专门化。分层教学,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兴趣。自由选择性课程会带来课程小班化教学的可能,同时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专业及课程专业特点提供一定自由选择课程。那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课程整合的能力,课程的丰富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班化教学及课程整合都给信息化教学改革和创新奠定基础和带来了可能性。尤其是一些微课视频,翻转课堂的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通过上网学习“微课”来完成,它需要学生具备高度的学习自觉性。那么选择性课程大多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为课前自主学习的实现提供可能。小班化的教学为翻转课堂的课内问题探讨及小组讨论提供了保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信息化应用的可能。丰富的课程资源及课程整合,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学校教师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空间是自由的,我们完全可以构建自己的信息化校本课程。尤其在职业教育中,课程改革带来课程的重设,专业教学内容向专门化、细化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相对较自由,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源及信息化手段来实现。

五、职业教育教学信息技术的改革和创新

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要求就业与升学并轨,拓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发展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每一课程都设置相应的学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取相应的学分。如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更好地信息化,以下方法或许可以值得一试。第一,网络自学模式,如艺术欣赏课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微课、视频,利用网上现有的资源,如名家名画欣赏,教师对课程进行前期的重整,开通网络课程,利用网上的视频资源如艺术家的简介及艺术特点介绍、名画赏析等,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行观看视频,完成相应的作业,教师对其作业进行网上批改,在线评价完成课程教学,使学生拿到相应的学分。第二,课前自主学习,实现翻转课堂的可能,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微信,或开发相应的课程网站,如美术手工教学,建设网络课程,将每一课程内容的基本知识制作成视频教学,并设置一定问题,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的技能知识,再在课内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一定考评,解决较难的技术问题,最后通过课堂作业(技能训练)掌握技能知识,教师将学生的作业评价反馈到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看自己的作业评价结果,了解作业的不足地方,教师同时上传优秀作品供学生学习欣赏,形成一定的图片库,日积月累,会形成强大的课程资源库。第三,建立课程网络电子书,教师可以根据现有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课程内容重组,将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及知识掌握的难易进行编辑,将课程内容按照学时进行编排,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含义,基本技能讲解,技能应用要点,操作步骤,问题解释,作业内容,评价标准,如美术手工的卷纸造型,包括卷纸的含义及特点,卷纸的方法及要点,卷纸的变形方法,卷纸的造型技巧,图片赏析,作业内容,作业评价等。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电子书,掌握知识技能,完成课程内容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分,教师在课内对学生的作业过程进行指导。当然,课程网络电子书相对教学技能较简单的课程内容或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能很好地进行。第四,游戏闯关模式,游戏闯关是根据游戏的特点,设置关卡或作业题(技能题),学生通过打游戏的形式,层层获取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每一关卡上设置一定的知识内容及技能要点,让学生通过自学模式。每一关设置一定的评价及奖励机制,通过一关游戏拿到一定奖励积分,当学生遇到问题无法突破时,可以寻求帮助,或求助于教师及同学,整个学期下来能把游戏打通关了,就表示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获取相应的学分。当然游戏闯关模式更适合技能性较强的项目技能学习课程。当然,信息化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尤其是课程前期的准备需要教师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如果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就容易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如果教师在驾驭各种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能力上不能够完全具备,或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情况预备不足或课堂随机应变能力稍逊时,就有可能无法很好地掌控课堂的进展和出现的局面,这也会给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带来困难。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直接提供教学信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他们自主学习探索活动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控制支配的地位明显地降低了,学生探索性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则更加广阔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能会失去以往的教学权威地位,在这个丰富的环境中,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出乎意料的情况和难于预见的问题,教师有能力必须在不同的时间段对学生的问题能及时解决。

信息化教学会带来信息资源的丰富、教学资源的整合,信息量、知识量增大,各种环境的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实现个别化教学的可能,并且也有利于因材施教,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信息能力的发展。但是信息化对教学条件要求较高,有些学校可能难以实现。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要求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不断更新和升级、维护,学校的教育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的教育发展水平也不平衡,有些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学校无法全都具备购置必要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即使有些学校能够购置目前流行的全部现代化设备,具备上网的条件,但要能够支付起每月的网络信息费,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此外,先进的教学设备对教师应用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要求也较高,一些学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每位教师都可以自如地驾驭先进的现代教育设备,这些都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施行带了阻碍。

参考文献:

[1]范永波.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8).

[2]高铁栓.试论信息化教学模式[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5).

[3]贾小云,刘海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比较[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3).

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篇七

职业教育论文

科技不断发展,市场不断变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我国的高职教育面临着多重压力,如何使我国的高职教育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以满足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

一、商职教育面临的形势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杜会对人才的需求将继续呈现多样化的特征。高职教育将发挥着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的重要作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职教育将成为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直接。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知识型、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能满足于技术的培训与教育.还要改变传统的实用技术型培养目标.达到技术培训与科技应用相结合的水平,既保留职教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高职教育要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培养新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众多发达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经济与社会发展速度越快.生产过程及消费中的科技水平越高,人们依赖于高职教育的期望值越高。离开技术的支持,生产和消费都将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没有高职教育的大发展,再多、再好的科技成果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难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二)知识不断更新,学习伴随终身

知识更新加速.是信息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国际权威机构调查认为,当前人类科学知识是每三至五年增加一倍。因此.学生必须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知识.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到的知识在毕业时就可能发生老化、过时的问题。所以,学生毕业并不意味着受教育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否则,注定会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此外,高科技的运用,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过程中人力投入逐步减少,将使就业竞争日愈加剧。这就迫使人们不断加强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因此,作为高职教育教给学生的除必要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所以,使学生学会学习是二十一世纪高职教育的重要课题。作为高职教育.必须由单一的知识、技术传授转向交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与掌握技术的方法.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竞争,促使市场运行越加规范

经济全球化的运行速度在不断加快.国际间人才转移和智力流动在提速.人才的竞争同经济竞争一样,已由国内、局部的竞争转变为国际间、全方位的竞争。经济领域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技术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把握竞争的主动权,谁就具备竞争的优势。因此.各行各业对员工尤其是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用工行为更加理智。求职者能否被聘用,或从业者能否被继续聘用.完全取决于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能否胜任岗位工作。因此,人才的竞争将促使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持续创新成为必然。这将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也是历史赋予高职教育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四)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将是知识经济运行中的必然趋势

走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相结合之路,加强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融合,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企业、学校、科学研究机构是知识经济的主力部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学校、研究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高职院校大力开展与企业、科究机构合作机制,一方面能提高学校、企业、科究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能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企业是技术开发的主体.是知识和科技成果开花结果的田野,也是高职教育的服务对象:高职教育又是知识和科技成果通向企业、通向生产一线的桥梁。只有这三方通力协作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三方的有机结合将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高职教育的准确定位

(一)确定适应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

高职教育要办好、办出质量.形成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育观念是第一步。高职教育要改革创新,形成新的办学理念.要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结合。教学体系的确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强化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要加强学生终身学习的教育。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本教育显得日益突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办学理念的定位.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思考。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要把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体脱在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以及高尚的人格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确定服务于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体现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特征。由于高职教育的特定职能,人才培养目标要区别于学术型、研究型而定位于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技术与应用的有机结合.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及一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因此,高职教育要定位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依据培养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发展及个人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t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就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肩负着对一线劳动者不断更新观念的教育和提升整体素质的任务。其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就业者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个人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搭建一个坚实的平台。

(三)职业及职业能力的准确定位

职业定位。高职教育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的任务。高职教育属于能力为本的教育.它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准备的教育。面对市场需求和新经济的挑战,培养出的学生应定位在就业有一定优势、创业有较强能力、继续学习有扎实基础、发展有广阔空间的位置上:立足于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爱岗敬业、探索创新的知识型劳动者。

职业能力定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要突出职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i个方面,即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应掌握相关职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并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分析、处理、解决一线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基本完成上岗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各种准备.这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职业能力结构由两个方面组成.即个体的一般素质和个体所处的职业岗位相结合。能力应该是从业者的基本知识、职业技能和从业态度所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是完成某种岗位任务的基础。因此,职业能力不单单是操作技能力或动手能力.而是综合的就业能力。

(四)专业建设的合理定位

高职教育就是为市场提供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它和人才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后备军,同时,市场需求也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和专业建设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一个人、一所学校.其发展的空间已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当地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内涵也随之扩展到了更大的范围。因此,高职教育要根据市场变化来设置专业.使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要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不断调整办学方针和专业设置,及时增设社会需要的新专业.调整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旧专业,加强与企业的广泛合作.使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科学性、针对性。高职教育要快速发展.首先其专业建设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紧密联系社会各行业,实现单一的学科教育向学科综合化、模块化教育转变,以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五)课程设置的科学定位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社会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进行。由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课程方案必须是开放的、面向市场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深入实际,与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共同构建开放的课程方案,突出职业性。突出职业性必须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课程设置从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出发.要遵循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应用为主旨,根据现代的人才观、教学观,结合生产、管理实践.强调基础理论的应用与加强实用技能的训练。要在课程结构安排上实现宽基础、多方向的活模块课程结构,做到专业渗透与交叉,从而使课程设置面向不同的职业岗位与岗位群.既有职业性又兼顾适应性。在课程结构方面.主要体现在知识理论上要“够用为度”,职业技能上要“适用为本”。高职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及动手操作技能,以全面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在课程管理上.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实行动态管理。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突出课程的重点和层次,使课程更加现代化和综合化。在补充、更新和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体现职业能力要求而形成课程体系。这种体系应是打破学科型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所以,依据市场设置专业.突出特色办好专业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

三、发展离职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营造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

目前.在社会上的一些人中间还存在着不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着传统文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陈旧落后观念的影响。在教育内部也存在着重学科性人才的培养,轻职业性人才的培养,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象。要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营造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加大高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宣传力度.转变社会上一些人的思想观念.把技能型人才视为宝贵的人才,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就是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使人们对高职教育的作用有比较清楚地了解。另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发挥专长的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通过政策导向转变人们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认识上的偏见。要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和表彰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先进个人和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上形成重视提高劳动者技能。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增加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建立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

我国的《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职教育是以政府或举办者出资.鼓励通过多种渠道依法筹集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职业教育法》颁布已经十余年,从高职

教育投资体制运行的结果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更重要的是建立并形成保证高职教育投资体制正常运转的长效机制。一要加大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直接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对高职教育财政性经费应当逐步增长,逐年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目前,各级政府是大多数职业学校的举办者和出资者.应该履行政府的职责.要解决同一地区由于隶属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教育投入不平衡的问题,尤其应提高地、市属高职院校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增强地方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充分体现教育投入与产出的相对公平。二要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建设.促进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有效结合。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经验,由国家通过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强化行业、企业和学校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的责权利关系。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直接或间接地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形成校企间稳定、互利的办学机制。三要允许高职院校实行弹性学费收费标准.在高职教育步入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应逐步放开对高职院校的收费限制。收费标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设置上限和下限,设置下限是保证高职教育的必要投入,防止为争夺生源出现恶性竞争:设置上限是保证高职教育的正确导向,约束不正当的收费行为。此外,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鼓励通过多种渠道对高职教育的社会投入,包括社会捐赠和民间投资,并不断拓宽社会投入的范围和领域。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运行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国家应制定出台有关的政策法规,促使产、学、研形成利益共同体,达到真正的合作,建立起最佳的运行机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色,只有通过与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功能,有效地服务企业,这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正确途径。学校和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资源的优势,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即利用学校与产业、科研单位等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来看,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而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很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来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应包括:在专业建设上,建立由用人单位的专家、学校的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专业建设研究,适时开发新专业,使学校的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求,实现与行业、企业的有机衔接。学校开设课程要根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设置,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融合在一起。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要具有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此外,职业院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掌握最新科技成果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使其尽快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同时,通过产教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企业推广新技术和研究开发新产品服务。

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篇八

浅析中关村立法的创新与特色论文

倍受社会注目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已于1月1起正式实施。这是继6月5日,国务做出《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之后,北京市为落实这一《批复》出台的又一重大举措。中关村科技园区目前称为“一区五园”,即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和亦庄科技园。是全国科技力量和智力资源最为密集,最为雄厚的地区。地处北京这一高新科技园区这些年来凭借资源优势不断发展,紧追先行于市场经济大潮前沿的深圳,浦东。成为中国具有全球创新经济竞争力的区域。

要提升中关村园区的竞争力,没有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不行的,与此同时《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的颁布与实施,为园区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注入了一支生命剂。《条例》是一部由北京市人大批准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它不是以规定园区的管理机构和优惠政策为主要内容,而是以规范包括政府在内的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行为规则和法律责任为主要内容。不仅是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适用本《条例》。凡是园区的组织和个人以及其它主体的相关活动都平等的,无一例外的适用本条例。《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以知识市场经济为主题,以高新技术为关键,从中关村实际出发,走向国际。它包括行政、民商、经济、科技、社区、文化、涉外、人事、执法等方方面面内容。《条例》显示出立法机关、决策人物、专家三方面较好的结合。《条例》的核心实质是把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的成果最终通过法律体系固定下来。这部法规出台的宗旨是为了营造有利于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市场经济和法治环境,同时加快园区与国际的接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是个什么样的法:①《条例》是一个区域法而不是产业法。其更侧重于把园区作为一个特区,通过立法在园区内营造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平台,而不是像以往的惯例,通过立法为企业争取到更好的优惠的政策。②《条例》是一个超前法不是现实法。所谓超前法是在立法时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为园区未来的发展留下较大的空间。而现实法旨在企业现实中遇到的问题。③《条例》是个创新法而不是集锦法。创新法是对先行法律制度尚未涉及的空间领域进行立法,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而集锦法只是将适用园区的现行有效的法规,政策汇集起来。④《条例》是一个框架法而不是个操作法。它着眼点是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构件一个宪章性的制度框架,为园区提供一个法治平台。

今年实施的《条例》,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从法律上,首先确定了园区作为一个特定领域,受到特别法律调整的地位。在此之前,国家对园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优惠以及工商管理领域,对于中关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条例》则对园区的整体法制规划,提出了建设科技园区的全方位法制环境:: 第一是政府服务环境。. 《条例》中表现强烈的政府为经济服务的特色.,这一点对于中关村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二,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得到加强。公开执法,听取意见,接受监督,是《条例》中政府执法的重要要求;第三,使市场交易环境更加宽松,明确确立了交易的自主性和当事人意志的决定性;第四,投资环境得到改善。投资的形式,投资条件以及投资的保护都给予明确的规定。比较其他相关的法律规定,《条例》在约束投资的条件上放宽,而在保护投资上则加强力度;最后是人才流动环境。人才问题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问题,人才的自由流动,涉及到国家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管理制度,福利保障制度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一直是阻碍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条例》在这方面做了最大的努力,规定了一系列的重要原则,保障人才的流动

[1] [2] [3]

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篇九

对新加坡职业教育特色的研究与思考论文

摘 要:新加坡以国际化发展为战略,以低成本与高效率的投资环境为依托,吸引跨国公司与人才,弥补其资源与技术的不足;同时透过各种奖励政策,鼓励民间创新、劳动力升级,经济发展迅速。职业教育方面,新加坡目前有1/4的学生选择工艺教育学院,青年失业率得到有效控

关键词: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新加坡以国际化发展为战略,以低成本与高效率的投资环境为依托,吸引跨国公司与人才,弥补其资源与技术的不足;同时透过各种奖励政策,鼓励民间创新、劳动力升级,经济发展迅速。职业教育方面,新加坡目前有1/4的学生选择工艺教育学院,青年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堪称世界上最成功的职业教育系统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本文旨在介绍新加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状,并探讨新加坡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特色。

一、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现状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发展与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进入21世纪,新加坡已经实现了从“早期工业化”向“新工业化”的过渡,经济的全球化和多元化程度非常高。与此相适应,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革新。

1.推行“工读双轨计划”

随着新加坡经济发展和转型,新兴产业不断出现,这对劳动者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提高在职人员的技能,新加坡理工学院于1991年7月开始推行“工读双轨计划”。学生利用一天工作时间、一个晚上以及周六上午在学院上课,其余时间则在公司一边工作一边接受培训。学生必须完成4年的课程才能获得理工学院文凭。“工读双轨计划”促进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扩大了办学规模。

2.国家工艺教育学院代替了工业与职业培训局

1992年4月1日新加坡教育部宣布,工业与职业培训局改组为“工艺教育学院”,隶属于工业与职业培训局的职业专科学校改组为“国家工艺教育学院”。国家工艺教育学院具有五项新职能:第一,对学生进行就业前培训,扩大较高层次的培训课程范围和设计新的课程内容。第二,为在职工人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第三,鼓励和协助更多公司设立内部训练中心。第四,颁发证书,认证新的技术和技能,尤其是与服务业有关的技术。第五,为雇主提供员工培训的咨询服务。

3.推行“产业培训计划”

80年代初,南洋理工学院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在职业与工艺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教学工厂”的新教学模式。随后,南洋理工学院制定了“产业培训计划”,把在职培训和学习有效结合。学生从第2年起,必须在校内的教学工厂、企业中完成校内实习计划,然后到不同的企业进行3~5个月的实习。这一计划已经在新加坡的各个职业院校中推行。

4.实行“混合型学徒计划”

1992年7月开始实施的“混合型学徒计划”规定,私人企业的学徒必须先到国家工艺教育学院接受3~6个月的集中培训后方可进入公司学习,每周还要接受一天学院培训。对学徒的集中培训,一方面可以节约教育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短时间内提高学徒的技能。工作与学习相互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徒对工作实践和理论知识的对照理解。

5.推广“见习生计划”

“见习生计划”由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提供。企业选送新聘员工到学院接受为期3~6个月的集中培训,再回到企业进行“半工半读”:每周在企业工作4天,到学院学习1天。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从企业聘请培训员,并且要求企业安排见习生到不同岗位轮转学习,由培训员负责见习生在企业工作过程中接受系统化的实务训练。学院也定期派教师到企业检查见习生的学习情况,并与企业培训员一起就见习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二、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特色

新加坡以国家战略的高度,全面考量劳工、雇主、政府三方利益,形成共识,快速建立完善的成人继续教育与就业培训体制,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人力资源变化的挑战。其教育制度设计的原则是精英教育与全民教育并重,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具有良好的就业技能。

1.以战略高度看待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新加坡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战略,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制,逐渐改变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设立负责全国职业培训工作的专门机构、规定中学课程应学习职业课程、以立法方式使职前培训制度化。实行全国统一的行业职业技能证书制度,使其与个人就业、收入、晋升紧密联系。设立全国技能发展基金、建立专门人才评估制度、对教育的投资,尤其是对职业教育的投资逐年增加。

2.以先进的理念指导职业教育发展

新加坡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发展的支撑,特别是以职业教育优先发展为其基础。新加坡政府一贯秉持的教育理念科学务实,不仅要能培养科学家,也要能培养技术工人,这是其职业教育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中的实务训练,其目标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企业创造效益。因此,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为学校提供最新型的专业教学设备,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

3.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现代双元制职教模式

新加坡充分借鉴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职业院校广泛采用“教学工厂”的教学模式,即学校按工厂模式办,工厂按学校模式办,这是新加坡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厂环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学校、教学工厂、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使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对企业工作岗位的`适应力更强。

4.建立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互通衔接

新加坡从1981年即开始在中学实行分流机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形成“双轨”,但与此配套的是普教与职教之间的互通和衔接机制,丝毫不影响学生向上的学业晋升路径。理工学院或艺术学院毕业生可以报考新加坡及国外大学的本科;工艺教育学院的优秀学生可转入理工学院研修文凭课程;初级学院或高中与职业学(院)校的学生也可以双向流动。许多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业成就,高中后选择先进入理工学院学习一项技艺,之后再进入大学深造。

5.建立了教育学历与资格证书的对应机制

新加坡的资格证书系统是与其继续教育与培训系统相适应的,目的在于构建新型的产业职能,学历与资格证书相互对应,激励员工参与培训,提高技能与学识。例如,员工的初次工资是以学历为基础而确定的。国家还规定,国家三级公务员证书、三级技工证书、一年或二年的职业培训证书和其它培训课程毕业证书都相当于初中毕业证书。国家二级公务员证书、一级技工证书则相当于大学毕业水平。这样就使持有职业技术资格的员工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起始工资。

6.建立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培养形式

从承担主体而言,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各级政府承办的成人职前培训。第二,政府和企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职业技术培训,政府和企业分担培训成本。第三,海外培训,包括外资或合资企业新进员工到投资国或技术先进国家进行培训,以及政府选拔青年员工进入跨国公司见习或岗位学习。第四,政府与别国的跨国公司举办的国际联合培训,培养高级职员和技术人员,比如前面提到的与法国、德国合办的法新技术学院和德新技术培训中心。

7.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新加坡的职业院校非常重视培养专业教师团队,聘请的教师一般都要求具有3~5年企业工作经历。同时,对教师的培训已经常态化,以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专业能力,保证职业教育的高质量。例如,南洋理工学院就持续提供机会和经费,要求教师每年有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学习进修,可以到企业学习,也可以海外带薪深造。

8.成立专门机构推动职业教育

新加坡政府主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构几经变迁,但核心职能都是推动职前教育和在职员工的教育与培训。除此以外,新加坡还成立了其他的培训机构,比如,公务员培训学院、教育学院、劳工研究学院,分别负责培训公务员、中小学教师及行政部门工会领导等。目前,新加坡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别,职前与职后并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

9.设置了职业教育技能发展基金

政府通过征收技能发展税,建立全国性的技能发展基金,由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负责基金的管理与使用。基金一方面能够为职工培训提供经费来源,使雇员获得培训机会,随着技能的提升,雇员的收入也可能随之增长;另一方面,技能发展税对雇主也会形成倒逼机制,促进雇主对低技能员工进行培训,客观上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需求。

三、对新加坡职业教育政策的思考

新加坡成功地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有力地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在总结其成功经验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批判性思考。

1.如何确定分流的时机

新加坡教育体制的设计,原先基本参照德国,学生在小学四年级(10岁左右)即要按照双元学制的要求进行分流,这在新加坡国内也一直存在争议,后来进行了调整,小学前4年均为基础阶段,此后2年为定向阶段,但六年级毕业时仍然要进行分流,选择进入“普教”和“职教”双轨中的一轨。虽然此后在每个阶段都提供了相互融通的桥梁,但是,这种单纯依据考试成绩进行未来发展路径的强制分流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考虑到儿童个体发展早晚的差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多元发展,仍需要进行探讨和观察。

2.如何建立长效的职业生涯辅助机制

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职业生涯做准备。新加坡建立了小学后“职教”与“普教”的分流机制,以及配套的“普教”与“职教”的转换和衔接政策。这样就造成学生及家长在整个学习阶段的不同时期,都面临着关系到升学、就业、再学习,以及职业或岗位转换的选择问题。因此,如何协调学生和家长在分流、转换、职业生涯发展等关键问题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建立起实时的、长效性的辅导与协助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3.如何弥合职业教育与就业之间的“缝隙”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为产业界培养高级技术工人,除了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形式以外,职业教育院校内部也以“教学工厂”的形式,以使实际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融为一体。然而,教学环境终究不是企业环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德国也面临着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逐年下降、学徒素质不佳,以及精细分工导致的过度专门化和缺乏弹性等问题。这样的问题,新加坡也同样会面临,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或许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再思考和再创造。

4.如何在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之间寻求平衡

新加坡虽然实行的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流的“双轨制”,但由于两者间可以实现弹性互换,从而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紧密结合。发表的wolf报告曾经指出,学生过早分流容易造成年轻人的母语和数学等基础能力不足的情况。然而,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国际排名,新加坡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学科的表现优异。那么,新加坡是如何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保持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值得更加深入地,尤其是在微观教育与教学层面的分析和探索。

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篇十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质量提出更高的需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对于社会的需求不能够始终保持稳定关系。面对不断改革的社会环境,一定要改变原有的被动式教学方法,做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关键词:自学考试;职业教育;结构优化

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具备开放性与灵活性的自身优势,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高等教育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存在一定的应试教育倾向。学习者缺乏实践经验,技能水平也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专升本模式的构建等,办学模式逐渐趋于多样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一定会受到自身因素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之间的衔接,可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

一、自考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优化

(一)促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新的科学技术逐渐地被开发与运用,社会对一线劳动者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在人才聘用时不但对技能提出了标准而且对学历也提出一定要求。当前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步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模式的推广打破了这一现状,自学考试不但是国家考试,而且是一种继续教育,将培养目标定性为实用性和职业性。与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一致,在实训、管理、技能培养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开展自学考试模式可以促进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专接本”打破了原有封闭的教学状态,把自学考试与高职教育相对接,相对于普通高职教育,增添了实践教学环节,解决了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难题。“专接本”课程设置方面对学分认证方式进一步完善,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在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培养,实现了自学考试与高职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从实践方面看,自起,江苏省筛选了一些实用性强、社会需求量大的相关“专接本”项目。主考学校在已经开设的本科专业中选取相关的“专接本”专业,面向全省的高职院校开展对接工作。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自开始与南京工程学院对接“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已经连续进行了五年,学生毕业通过率一直在90%以上。

(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在自学考试中的“专接本”模式能够发挥本科学校与高职院校各自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互惠互利。作为本科院校,由于主考的是本校最具优势的专业,所以在体系构建、师资力量、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具备最优质的资源。而高职院校在实践与培训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专接本”模式的开展,可以充分地将二者之间的教学资源优势融合,为专科生提供提升学历的渠道,促进专科学校完善校风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对于主考院校来讲,可以通过调研、督导等方式来进行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与办学实力,帮助其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

(三)提高就业质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难问题已经普遍存在于各大高职院校。全新的工业技术在不断地更新与运用,企业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掌握操作技术,而且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与创新精神。职业院校主要为生产一线培养人才,“专接本”模式的实施可以使考生通过高职专科教育来提升实践技能,然后通过自考教育来提升自身理论水平,从根本上拓宽了实践技能的范围,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自学考试“专接本”模式的有效途径

(一)拓展办学渠道

为了进一步完善自学考试中“专接本”模式的实施,首先要拓宽办学渠道,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位与学历。高等教育的自学考试可以尝试建立学分制教育,在不同层次的教育之间进行学分互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办学渠道,通过多种方式来满足考生和社会的.根本需求。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的发展逐渐向信息化、工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实施,以开放性的特点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向、专业结构方面都比较灵活,更加具有针对性与时代性。为了确保各学历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国家需要及时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现状与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机制,真正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学生走向社会岗位开辟一条全新道路。

(三)改革评价机制

自学考试主要是通过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最终核心体现在国家考试上,所以一定要维护其严肃性与权威性。这种考试制度的主要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与职业型,所以评价机制要不断地改革与完善,加强对教育过程的重视,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把考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个人素质等因素全部列入对学生的考核范围,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不断推动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的良好沟通。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实现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结语

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势必会引起职业教育与高等自学考试之间的调整与变革,促进二者之间的衔接与沟通,满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可以节约教育资源,所培养的人才可以更加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从意,张斓.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对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实践探析[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26-129.

[2]周建松.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81-83.

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篇十一

职业教育创新工作发展思路论文

【摘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各地区各部门和各行业都在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而培养人才教育要先行,职业技术教育更是责无旁贷。毫无疑问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目前职业技术教育是其软肋和短板。本文试就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予以分析。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存在问题;改革创新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变化,我们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早已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成果颇丰。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同样是不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各种各样的问题挑战相互并存的,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矛盾体中得到创新发展的。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职业技术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亟待我们创新工作思路,依靠改革,破解难题,推进工作。

一、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职普发展不平衡,比例严重失调。以我市为例: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在全民义务教育中所占比重很小,职普比例严重失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导向的双重影响,人们普遍重视基础教育,而轻视职业技术教育;其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尚不够健全,措施办法还不到位,学生对口升学面狭窄;其三,绝大多数农民家庭的孩子都希望跳出农门的思想观念根深蹄固,出现职业技术学校涉农专业招生难的现象长期存在。

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教师严重匮乏。其一,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大都是由基础课教师通过转岗而来,他们尚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锻炼过程,学校一部分教师难以适应目前岗位的教学工作,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其二,学校外聘专业课教师工资费用较高,学校无力长期承受这样的资金压力;其三,外聘适宜的大学生来校任教,人员编制问题往往有无法解决,一些志愿到职业技术学校任教、学习用人方面又求之不得的人才无法迈进学校的门槛。

第三,实践实训设备不足。职业技术学校普遍存在着教学设备落后和教学设备不足的现实问题,如汽修、数控等等专业对实际技能要求比较高。但是由于实训实践课的严重不足,课堂教学远远多于实践教学,使学生专业技术不精,实际操作能力差,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缺乏,难以满足用人企业的岗位需求。

第四,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标准过低。学生学非所用的现象非常严重,专业对口率不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主要培养从事生产和经营一线的操作技术或经营管理的人员,他们就业的最大优势就是专业技术特长,而从就业的实际情况看,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更换岗位较频繁。毕业生经常更换工作岗位已成为家常便饭,一些毕业生试用期未满就更换了岗位。毕业生工资福利待遇较低。毕业生初次就业工资标准仅仅在全市最低工资线上,就一千五、六百元。

第五,用人单位用工持证上岗不到位。用人企业在招录工人时往往没有依据劳动法办事,部分工人无证上岗。这样势必造成培训不培训一个样,有证无证一个样,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的冲击。第六、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面临“结构性失业”问题。经济新常态下,随着经济结构性调整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坚实基础,客观上要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的大量涌现。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企业用工的“技工荒”和大量的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就业难”。

二、对改革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第一,从实际出发,整合职业技术教育公共资源,创建县区级公共实训基地,切实解决培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对职业技术学校全面进行调查摸底,作出评估。对已经停止招生的或生源非常困难,发展前景并不看好的学校要进行撤并重组整合。600多名在校生、6000余平方米的实训基地和实习车间,各式车铣刨床、焊机60余台,学校免除了农村生源的全部学杂费,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每年还能获得元助学金,毕业学生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这就是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职教中心,靠政策扶持、行业助推、就业通畅。

第二,从体制上深化改革,解决专业课教师匮乏问题。职业技术教育迫切需要教学和技能都过硬的双师型人才,应改进招聘录用办法,千方百计吸引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到职业技术学校任教。其一,安排教师到生产基地学习充电、进修实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人人争做双师型教师。其二,科研院所要定期为教师进行培训授课,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工作水平。其三,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各学校对教师的需求状况,集约优化教师资源,统筹分配各专业教师。其四,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可以根据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分析行业发展用人需求,设置相应对口专业。

第三,改革职业技术教育考评管理,创新考核机制。切实加强对教师的业绩考核管理。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实训。所以对教师的工作考核不能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而是更加注重对实践实训的考核。不妨可以参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增加实践实训考核科目,推行理论实践双评制度;职称评定中提高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训课的授课时间的考评权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强化对毕业生的考试和考评。要改变过去的唯分数考试,可以借鉴交管部门考驾照管理方式。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进行县市区范围内的统一考核,合格后方能获取毕业证书。

第四,多措并举推进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采取特岗教师待遇;定期举办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和劳动竞赛等等。

参考文献:

[1]李香钻.让职业教育永远走在春天里[j].中国政协,2014(15).

[2]刘文娅.浅谈技能大赛主推职业教育发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6).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