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近年来,我校提出了“黄金素质,钢铁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实施“爱心工程”、“名师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优化课堂工程”、“素质教育工程”和“优质就业工程”等“六大工程”,成功探索出“德育学分制”学生评价模式,大力推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提出了“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专业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大胆探索。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学质量提高提供坚实保障
教师是学校的根本,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学校多措并举,打造了一支为人师表、乐业敬教、业务突出、拼搏实干的优秀教师队伍。
1.大力实施“爱心工程”,转变教师的人才观念
要求教师牢固树立“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的育人理念,全方位评价学生,让学生在自我表现中树立自信。
2.用好“三个培训”,加快教师能力提升
(1)校本培训。包括青年教师教学常规培训,技能提高培训和班级管理培训。
(2)外出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立足于观念更新和技能提升,带着课题参加学习,并将教师的培训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绩效工资和评职晋级挂钩。
(3)“请进来”。聘请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技师和能工巧匠,来校“传经送宝”。
3.做好学期教材过关考试和技能达标考核
对文化课教师进行教材过关考试,专业课教师专业理论过关后,还要参加专业技能操作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参加评优选模,下一学期开学之初进行补考。
4.立杆树标,开展“职教名师”评选和“课改标兵”评选
评选标准涉及教学常规、学生评教、教学成绩、教科研、学生管理等各项内容,“职教名师”和“课改标兵”在职称评聘、干部选拔任用、课时补贴等方面享受优先待遇,享受最高课时补贴和带薪休假,“职教名师”任期两年,“课改标兵”任期一年,均实行动态管理。
5.出台奖励政策,激励教师发展
积极鼓励教师超学历进修、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加技能大赛和开展教科研活动。
二、改革创新,不断探索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从开始,经过反复论证,历经各专业、多名教师、多次课堂试验,我们探索出了“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的专业教学模式。 所谓“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就是模糊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的界限,使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甚至统一。
“课堂车间化”要求课堂创设车间的氛围,教师要有师傅的意识和视角,要有师傅的思维和能力,像面对工人一样来谋划教学,要以掌握理论知识为前提来组织教学,讲理论要联系实际,广泛使用实物、模型、仿真软件、图片、影像资料,通过实物直观和语言直观,来阐述理论传授知识。即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车间课堂化”要求车间创设课堂的`氛围,教师要有逻辑的思维,要结合学生这一实际来组织实践,并做到以掌握操作技能为前提来组织教学,练技能要实践联系理论,通过实践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即实践联系理论,生产结合教学。
“双化”教学的本质是“理论联系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它追求知识与技能相互转化的一种默契,是以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车间,或者在其他教学场所,只要是以理论知识联系技能实践就是“课堂车间化”,只要是以技能实践验证理论知识,就是“车间课堂化”。一节课,可能有许多次的“课堂车间化”,也可能有许多次的“车间课堂化”。
“双化”教学需要两大基本条件。一是实验实习室和实训基地。学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陆续建成了30个实验实习室和实训车间,基本完成了设施“硬件”建设,满足了“双化”改革需要。第二个基本条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提出了“口硬手更要硬”的口号,五招并举,全力打造“双师型”队伍。
三、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努力实现升学就业双翼齐飞
1.突出素质教育
我们把“黄金素质,钢铁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把德育教育纳入第一课堂,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礼仪、法制教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让德育渗透到全程教育中去;制定了《学生一日常规》、《做人52条》等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组建各种文艺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组建各种专业兴趣小组,课余时间将所有实验实习室和实训基地开放,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修双专业、多专业,90%以上的毕业生拥有2~3个职业资格证书。
2.成功探索出“德育学分制”学生评价模式
“德育学分”由素质学分和学业学分两部分组成,素质学分包括爱护公物、文明礼貌、纪律考勤、健康消费、集体活动等;学业学分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比赛成绩等。学分是学生评优、毕业鉴定、就业、升学的重要依据。
3.全面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
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学生都由一名任课教师担任导师。导师全面负责该组学生的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主要通过“励志信”、“我们有话对你说”等书信形式进行激励成功教育,学生每天预备铃后三次朗诵“励志信”,写出阅读心得,并反思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完成成长记录。导师每天都要批阅成长记录,和学生进行书面交流。导师还要定期不定期地和学生进行面谈,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
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摘要】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值得电大教师深思和研究的课题。目前电大法学教学模式相对陈旧, 自建网络课件、视频资料较少,学生网上获取学习资料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招生规模的扩大。电大应在远程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基础上,进一步致力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
【关键词】网络;判例法;教学;模式
判例教学模式最早发源于美国,早在19世纪60年代,这一方法就在当时的很多法学院中应用,如纽约和黑斯廷大学法学院, 1870年兰德尔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并将这一方法运用于全部法律课程中。判例教学法就是在法律教学中,以训练学生像律师一样思考为教学目的;课堂上,教师运用讨论方法,在给学生预习判例的前提下,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将判例分解为事实、争论点、判决理由和推理,发现先例中的法律原则。这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有其独特的要求。本文以法学教学与网络环境的融合作为切入点,从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结合等角度探讨电大如何保持远程开放教育系统优势,着力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给受教育者提供最便捷的学习条件。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网络环境是指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网络、有线电视网、电信通信网和邮政发行网络,它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 为核心,以其它网络为辅助手段,共同构成现代远程教学网络。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网络环境(特别是internet)有以下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各种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们网上协作学习带来了方便,网络的开放性使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指学习与研究能力,包括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
法学专业有很多课程如合同法、民法、商法等学科的案例篇幅长,内容庞杂,在短时间内阅读记忆都不容易。通过整合后放在网页上,可以长久保存,随时点击随时获取。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多样化外部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按超文本方式组织的教学信息更符合人类的联想思维;大容量存储技术, 为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学习者创设的各种模拟仿真环境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法学教学与网络环境的融合,应着眼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良、学习方式的革新、教学时空的拓展等方面。过去,我们过于重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继承,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对现有法学理论、法律制度的吸收和消化,而忽视在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方面的创新。判例教学法并非单一的课堂教学或技能训练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模式,它以传授已有的知识为起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当前,电大远程教学设施设备已经很完备,且具有极大系统优势,已经具备教学模式改革的条件。判例教学模式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更紧密衔接从电大法学专业生源看,过去是公检法系统占绝大多数,近几年,应届高考落榜生报读法律的比较多,笔者曾在所任课班级学生中作过对专业学习目的的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选择学习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参加公务员考试或司法考试。
司法是技术性较强的职业,司法人员尤其是法官、检察官必须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缜密的法律思维,至少应具有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可见法律专业从业要求很严格,门槛也很高。实行统一司法考试,使任何人要进入司法行业,必须先具备足够的法律专业知识。担任法官、检察官的门槛提高了,整个司法队伍的素质也将随之提高。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作为法律职业的统一准入制度,作为保障司法公正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关系到法律专门人才的培养、选择方式的变革,关系到法律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同业化和精英化,为建设高素质的司法队伍和律师队伍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对于提高我国法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更紧密衔接,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从更深的层次看,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对于推动我国司法改革,对于建立科学、合理而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司法制度也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判例、判例法的概念和建立判例制度的意义所谓判例,是指具有典型性的案件,并通过一定形式予以公布,要求本级和下级司法机关在办理同类案件时遵循先前案件的判决。这种判决中体现、确立的法律规则,在法律渊源上称之为判例法。
判例法是英美法系国家的主要法律渊源。判例法不是普遍的立法者制定于事先的一般规则,而是裁判者在具体审判过程中的创造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判例法乃法官法。在英国,法官在法律原则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大家了解的浮动担保这个担保物权制度的创设,英国法官所享有的法律解释权,为浮动担保在英国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推动了浮动担保制度系统化。在这个过程中法官运用归纳法让浮动担保的概念轮廓逐渐清晰,使浮动担保的法律制度、规则和理论逐渐形成和完善。判例法在具体审判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中国尚未建立判例制度,但实践中,上级法院的判决对下级法院影响很大,尤其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对各省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具有明显的拘束力。面对社会生活出现的新问题,可以通过判例创造新的原则。建立判例制度的意义在于填补制定法的漏洞,保持法的统一,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提高法官对案件裁判的质量等。创建判例制度需要一个过程,但法学教学研究可以走在前面,判例教学模式的推广对判例制度的建立必定有推动作用。
根据观察,这些资讯都是值得各位作者朋友参考的,所以希望大家多做研究了解,以便在职称的道路快速前行!
如何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论文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也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改革重点和难点。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宏观经济环境及其调控格局的变化,随着我国全面开放银行业的日期日益临近,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环境日趋加剧。国有商业银行如何更快更强发展,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已是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银行改革
一、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破”与“立”两大难题
长期以来,金融改革在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相对滞后,而金融改革中又以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最为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权结构单一,管理体制落后、僵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虽然我国国有银行在商业化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基本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其特征表现为:一是产权结构单一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到目前为止,均是国家独资的单一产权结构。尽管目前国家已派出监事会进驻国有商业银行,但仍然难以发挥理想的监督效果。二是治理结构落后。行政化管理是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一大特征,其机构设置均是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其内部也是按行政级别进行管理,形成了一套牢不可破的“官本位”制度。这种落后的治理结构,使其运作效率大大低于公司型治理结构的效率。导致其服务优质客户的积极性大打折扣,金融产品创新动力减弱,从而使国有商业银行运作效率低下。
(二)资本充足率不高,依然存在高风险。近年来,国家采取了若干重大的改革和政策措施,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调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税率,从55%的所得税外加7%的调节税下调至一般工商企业的33%的税率,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自我积累一部分资本金的能力。国家财政向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补充了2700亿元资本金,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底,中央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外汇储备资金,拉开了内部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的序幕。上述举措,无疑对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极大的帮助。然而,与国际准则要求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总体上还依然偏低,远未达到8%的法定最低要求,高风险依然存在。
(三)不良资产包袱重,业务经营乏力。据专家测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应保持在5%以下。这一比例的高低与国家宏观经济周期及宏观经济条件密切相关。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远远高于5%,1995年为21.4%,以后逐年有所增加,末为29.2%。底,虽通过努力,不良贷款比例净下降3.81个百分点,但仍高达25.4%,大大高于国际警戒线的水平。由于不良资产包袱过重,其大部分精力花在不良贷款的化解上,而业务经营日益乏力,盈利水平较低。如20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账面利润共计230亿元,以资产总额计算,资产利润率只有0.21%,与国际水平相差5-6倍多。这些利润都是为提足呆账准备之前的利润,如果按国际接轨的方法,即把呆账准备提足,那么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将是负值。
(四)服务功能趋同,缺乏金融创新优势。多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扩宽自己的业务服务范围,改善服务功能,无疑相比于过去的专业银行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与跨国银行集团,国际银行业相比,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服务的主要内容,表外业务服务空间狭窄,占业务收入较小。据测算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仍然不到10%,与国外银行40%~50%比例相差甚远。国际银行也不全单纯是经营传统理念上的银行业务,而实质上是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公司,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几乎是合三为一,其业务服务功能齐全。这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当然是望尘莫及,且受到自身的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限制,金融创新能力不强。
(五)机构庞大,经营战线过长,管理乏力。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银行演变而来,机构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划分设置,工行、中行、建行机构延伸至县城,少数延伸至乡镇,农行几乎将机构都设立到了乡镇。尽管近几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采取了一些缩减机构、裁撤冗员的积极步骤,但仍未改变经营战线过长、管理乏力的境况。这暴露在因宏观经济的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越来越大,贫困落后的地方经济发展缓慢,而沿海经济发达的地方,经济快速增长,这势必要求对金融资源的调整分配。
(六)科技服务手段落后,资源配置低下。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对现代信息管理手段的革命,是世界市场经济各国共同重视的发展战略。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网络化水平还处于一个低水平发展阶段,这主要表现为分散化、小型化、重复化、短期化和单一化等特点。各国有银行的网络优势、规模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等还未真正发挥占领市场的作用。至今,国内还没有完善的企业征信评价系统、个人征信系统等,许多宝贵的客户信息资源流失到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配置资源方面也显得落后,如重复购建计算机硬件,在机型、网络技术等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能形成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等“四统一”。
(七)负债过于依赖公众存款,经营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大。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负债)于公众存款占比重仍在80%左右,且居民储蓄存款呈迅猛增长势头,据统计,20底,全国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1.07万亿元,同比增长17.38%。这一方面反映居民投资渠道不多,对股票证券市场投资信心不足,选择商业银行确保安全;另一方面反映我国商业银行依然把吸收公众存款作为融资的主渠道。国有商业银行对资金的运用主要是贷款,业务收入主要是存贷利差,深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虽然近年来混业经营的呼声很高,但短期内实行混业经营的可能性较小。
(八)内控水平落后,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从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的内审情况分析,其内控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暴露出案件和风险的发生。这说明我国银行业的内控水平落后,与国际银行业相比有很大差距。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对内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主要处于手工操作或是手工操作的电子化模拟阶段,如电子报表系统。风险管理的内容大多还只是简单的比例管理;所采用的数据大多是静态数据(财务数据);采用的分析方法也主要是账面价值分析法,而较少采用市场价值分析法;分析的重点主要针对信用风险,特别是对信贷风险的分析。而国外商业银行对内部风险的管理,充分考虑风险的组合多样化效果。在管理方法的选择上,强调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将各类风险的管理纳入统一的管理框架与标准之下。在技术方面,国外商业银行已能充分适应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并且正在开发能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风险管理系统。 (九)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激励约束机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发展,不断地吸收了一批较高层次的专家级经营管理队伍,一般员工文化素质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日显对金融业高级管理人才大量需求的迫切性,如金融工程管理人才。金融工程是与金融创新紧密相连的,正如国外经济学家所言“金融工程是金融创新的生命线”。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从人事任免到业绩考核,仍在较大程度上停留在行政管理方法上。人才使用重视不够,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此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轨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造成了近几年出现一些优秀的人才流失现象。
上述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之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约束,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法人治理结构、股份制改造上市等改革措施,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因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面临着两难的境地——“破”与“立”,既要加快步伐与国际惯例接轨,又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因此,我们必须持慎重的态度,从客观实际出发,积极的探索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之路。
二、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对策思路
加快和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需要。目前,以中央对两家国有银行的注资为起点,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启动,预计一系列围绕国有银行改革的举措必然会相继推出,并将使国有银行改革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笔者认为,要搞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必须通过五大途径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步伐,从“行政指挥型”转变为“机构服务型”。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其重点是建立保障资本价值最大化和明确所有者、经营者的权、责、利关系的机制。同时从组织结构上进行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竞争和发展的机构服务体系。国家与国有商业银行是单纯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一切按公司法则行事,国有商业银行要对国家所有者负责,维护国家的利益。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者,应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经营根本目标,必须在权、责、利三个方面得到充分的保障。国家应尊重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即使是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宏观调控,也应按照市场经济法则行事,确保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依法行政。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从形式上分为董事会、执行层和监事会等,形成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有利于提高所有者对银行的监督效率,降低监督的成本。
(二)要大力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结构,发挥股权融资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为配合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调整国有商业银行融资结构是一项积极的举措。国有商业银行应仿效国外商业银行融资的做法,重视发挥股权融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应重视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国有商业银行在完成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工作后,上市是必然的趋势。上市有利于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如何上市,目前存在两种看法,一是先部分上市,然后创造条件整体上市;另一种是一步到位,实行整体上市。
(三)要尽快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化解问题,建立和健全银行经营运作安全控制体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已严重阻碍着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解决这一顽症。一是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应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风险实行全面监测和考核,督促其加强对不良资产的管理。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应运用好国家现有的优惠政策,改善审慎经营,增强自我消化风险的能力。应注重对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的准确分类,实施分类分户管理,并据此按照审慎会计原则提足损失准备金,做实利润账,讲求资本充足。三是国有商业银行应切实落实风险管理制度,提高新增贷款质量。四是要加强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进一步推进不良资产的处置。五是要加大资产保全力度,依法处置不良资产。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虽然普遍重视信贷资产的保全工作,但与要求实现的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因此,要更进一步发挥信贷资产保全部门的作用,加大不良资产回收与处置力度。
(四)要加快研究制定混业经营策略,及时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随着金融的防火墙逐渐被推倒,混业经营已是大的趋势。我国加入wto以后,为了适应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需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问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研究的课题。受我国金融企业法律和其它客观环境的制约,虽然还不能马上从分业经营转变为混业经营,但从知识积累和人才储备来看,应是我国金融业内人士的着眼点,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在先。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参与证券、保险业的合作,熟悉证券、保险业的运作机制,大胆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五)要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人事制度与激励机制改革步伐,制定和实施留住和吸引人才的措施和办法。国有商业银行应彻底打破干部、员工吃“大锅饭”现象,实行优胜劣汰的干部任免制度、员工劳动合同制度,努力营造符合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特点的用人环境;应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在讲求效率、兼顾公平的前提下,合理拉开收入分配的差距;应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创造、智慧和才能,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应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培养诚实协作的团队精神,从感情和环境上留住人才。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还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如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金融监管模式,积极为功能性统一监管结构创造条件。此外,国家还应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框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还要积极与其他国有企业改革相配合,共同创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深化学分制改革,探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文
【摘要】文章结合西南科技大学学分制改革的实践,分析深化学分制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探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些构想和建议。
【关键词】学分制 改革 培养模式 创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明显加快,既为高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分制是实施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为重要。学分制教学管理更是各高校面临的改革趋势。西南科技大学在级学生中全面实行学分制,打破原来的学年学分制的做法,培养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为了创造有利于学分制实施的条件,在考察了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基础上,目前西南科技大学正在探索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化和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新体制。
一、学分制的内涵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新的教学管理体制,它把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获得学历和学位证书的基本标准。学分制以选课为前提,贯彻“全面培养”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同时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工作。
学分制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分制不仅仅被理解为标准修业年限的上下浮动,它被看作是一种以教育思想转变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因材施教为原则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以教学计划的灵活性保证修业年限的灵活性和所培养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多样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最重要的就是给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这必然要改革过去我们长期实行的具有显著计划特征的学年制教学管理体制,同时还涉及到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改革,涉及到学校招生、收费、学籍、毕业就业等多方面管理制度的改革。
二、我校实行学分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初步实践
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我校从开始实行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向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推进,要求各系(部)在制定教学计划增加其灵活性,当时各专业所要求的最低毕业学分,经济类一般在170学分左右,工学类一般在185-200学分左右,1个学分对应16个学时。实施学年学分制后,相应地改革了教学管理工作,如实行学分绩点制、主辅修制等相关制度。
,学校颁发了《制定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西南科大发[2002]146号)文件,在制定新的本科指导性培养方案时要适合完善学分制改革的要求,在课程优化、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有所突破,培养方案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同时体现各学科专业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校学分制管理模式。
20,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办学规模急剧扩大的形势,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伴随而来的教学管理“宽进严出”的必然走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和教学管理体制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根据四川省教育厅高函[2004]12号《关于组织申报进一步深化高校学分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经学校领导研究决定,申请我校参加2004年高校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并获批准。
根据学校有关深化学分制精神, 2004级本科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思想是:培养方案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体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要适应当前学分制改革的要求,转变以往以专业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要体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专才向通才、教学向教育、传授向学习的转变;培养方案要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同时,要求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先导,拓宽专业口径,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学校推出了以深化学分制为核心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包括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体系、实行更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等等。
三、学分制改革的关键:制定适应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
1.基本原则和要求
为了适应新时期对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新形势,对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提出:
(1)加强基础教育,增强培养人才的适应性。
(2)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驱动,体现办学特色和优势。
(3)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4)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5)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6)加强计算机、英语教学,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7)因材施教,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环境。
(8)充分利用符合现代化教育思想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授课实效,增大单位课时信息量。
(9)实行弹性学制。
(10)各学期课程分步比较均衡、合理。
2.知识体系
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四年学制的进程进行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为进一步落实“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2005版人才培养方案知识体系划分如下。
(1)通识教育。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体育、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经济管理基础、集中实践训练体系。
(2)专业教育。包括工程技术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集中实践训练体系。
(3)综合教育。包括思想教育、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素质教育体系。
3.学分要求
四年之本科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的最低毕业学分一般为:工学、理学、农学类180-190学分,经济、管理、法学、教育类175-18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约占91%左右,综合教育约占9%左右;理论教学约占80%,实践教学约占20%左右。
四、学校深化学分制的主要措施和进一步的改革思路
1.实行更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1)自主的选课制。即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课程、选修时间和顺序。在遵守选课的基本规定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自身学习状况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选择上课教师、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可多修、少修、免修有关课程,可提前或滞后毕业。
(2)推行全天排课。实施学分制后,为了有利于学生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以及学生辅修专业的完成,学校改革了原有的排课方法,实行全天排课,从早上8:00到晚上9:00,可以排12节课,以便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能真正实现比较自由地选课。
(3)灵活的弹性学制和重新学习制。实施学分制后,学制也相应发生变化,不再只是单一的本科四年学制,即学生注册入学后,只要获得专业毕业最低学分,同时达到学校毕业有关规定,可提前或延迟毕业,学习年限为3-6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得的.自由度。
重新学习是指对不及格的课程,经参加学校组织的第一次免费补考仍不合格,如需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需参加选课重新学习,并可多次选课重新学习;对不及格的选修课程,学生可选课重新学习,也可改选其它课程。
2.严格考试制度,强化教考分离
学分制强调目标管理,注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而考试是当前最主要且有效的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科学合理的考试不仅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建立良好的考风、学风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考试实际上是“教”和“学”的指挥棒。我校在考试管理工作中,一方面加强对考试的过程管理,严格监考、巡考与举报制度,打消学生作弊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加强题库建设,实行教考分离,我校对大部分基础课、公共课进行了教考分离,并已取得良好效果。
3.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
为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四川各高校(主要是成都市内高校,具体高校待定)优质、特色和品牌教育资源的作用,探索各高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新模式,拟在高校之间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鼓励和支持各高校之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形成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高等学校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有利于发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辐射和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辟新的途径,促进形成各高校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五、实施学分制所取得的人才培养质量成果和效果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人才培养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我校走出学年制的统一教学管理模式,积极实施学分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成效如下。
1.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学分制实施后,根据学校教学运行实际情况,教务处自行开发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网上评价系统,组织师生积极开展网上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评教活动,形成了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品牌专业评估、品牌课程评估、学院本科教学评估等一系列自我评价制度,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这些工作对客观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开发和完善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确保学生选课成功进行
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核心工作是完成学生选课。要完成在校学生大规模学生同时选课成功,必须要有适合学校教学管理的选课系统。为了确保我校2万多学生选课成功进行,教务处按照学分制要求及我校实际情况,开发了一套适合我校的学分制教务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学生网上选课、排课排考、学籍管理、毕业资格审核、教学质量监控等功能。经过近几年的选课实践,我校自行开发的教务管理系统逐步完善,至今已可完全满足我校学生的选课工作。为学校学分制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3.推行和完善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保证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成功运行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籍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务部门在20多次组织有经验的管理干部、专家、教师、学生对学分制下学生学籍、考试管理办法等办法进行研讨和修订。西南科技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经试行及修订后,现已完全适合我校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为规范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推进我校学分制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4.推行导师制,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在实行学分制的同时,西南科技大学同步实行了导师制,每个专业配备若干个指导教师,一个导师指导10-15名学生。导师的职责是根据学生的指导性培养计划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指导并督促学生完成选课、选择科研方向、完成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并指导和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进程等。实行导师制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尽可能地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5.完善主辅修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本科阶段实行主修和辅修是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趋势。我校学生在校期间,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可自主选择辅修专业的课程。目前,主辅修制已成为我校实施学分制的一个重要的配套措施。按学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取得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40左右学分即可获得该专业的辅修结业证书。经过辅修专业的学习,学生扩大的自己的知识面,丰富了知识领域,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将来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深化学分制改革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把握好这次改革,不断解决学分制推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建立一套真正行之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学校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使学分制的实施逐步提到完善,我们的学分制改革必将得到深化,最终取得理想的学分制管理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曾庆均,石玲,胥江河.探索学分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庆工商大学学分制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4期.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思考论文
1采取问题情境式教学,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景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习课堂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文学阅读、语文正文欣赏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课堂学习中不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借助于生动的语言、形象化的课件,创设出丰富的问题情境,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鲜活性。比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以《我的母亲》(胡适)的课文阅读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设计问题如“自己对母亲的认识是什么?”让学生们首先对自己母亲进行自述,从而引导他们进入到母爱和爱母的情境中,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创造母爱的情境,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母爱的诗词或者故事短片,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在进行课文阅读之前就感受到母爱,在情境创设之后,教师便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们阅读《我的母亲》(胡适),在阅读中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进行思考、分析。这样以来,将使得教师的教学效果极大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取参与式合作教学,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和合作协作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参与式合作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升其主体地位,加强其合作协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计划中应该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教学活动,他们为了达到小组的共同目标,在小组内会进行充分的合作,实现团队利益的最大化。在合作互动过程中,学生们以主体身份主动参与了活动,极大的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比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以《哈姆雷特》的学习为例,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对戏剧的特点以及相关写作技巧介绍给学生们,然而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每个小组自行收集相关资料并加以讨论和剧情的设置,并且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分工合作,创作符合现代青年发展的富有个性的表演剧本,最后在表演完了便组织所有的小组在一起讨论,每个小组推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组织、评价和总结。指出剧本表演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每个小组的解决方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提升了学生们合作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采取“实践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和出发,精心策划一些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们手、脑、心、目、口、耳等功能,积极挖掘他们的听说读写、动手操作、思考、观察等潜能,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和探索,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生们行为、情感、认知的协调发展,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出发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实践,在实践中联想语文课本知识。从而突破过去传统的接受式、记忆型教学模式,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们创办各种文学沙龙和社团,组织各种文学演讲比赛、专题研讨会和读书报告会,举办各种文学报刊,等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传统语文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必须创建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在新型语文教学模式下,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强学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和合作协作能力,其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创建问题情境,实施情境教学法;采取参与式教学方法,提倡学生合作学习;提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新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建,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如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文学欣赏教学等)之中。在语文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教师都应将每堂语文课看成学生探索、创造的历程,让学生自己做主、敞开心扉、启发思维的成长和发展。
【摘要】“双创”教育是指融合创新与创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双创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人才培养能为国家的兴旺发展提供动力,为社会的实质性发展提供人才。本文从“双创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为高校进行双创型人才培养提供些帮助。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
要进行“双创型”人才培养,需要拥有过硬的师资队伍。“双创型”教师是指在创新与创业方面拥有专业的知识理论,同时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技能,兼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师。在当前经济时代引领下,社会对双创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然而现在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这种现象不但和现在如今的教学方法有关,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的素质。在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本因素的就是“双创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这也是决定性的因素。是否拥有一支具备丰富经验、掌握学科前沿动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决定能否培养出双创人才的重要因素[1]。因此,教师是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两者之间也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1加强“双创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1“双创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目前,中国高校教师以教学科研型为主,这就注定高校“双创型”教师公司运营的实战经验缺乏。各大高校在教师评价方面也是以教学科研水平为主,在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前对“双创”型教师甚至存在边缘化情况,是大家眼中的所谓“不务正业”,现在看来,有成功创业经历的高校教师在企业运作和投资方面对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有着重要作用,但是这样的教师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对“双创型”教师还缺乏绩效考核标准和考核评价,制定相关制度,国家虽然出台了相关文件,鼓励高校教师自主创业、带领学生创新创业等,但在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的压力下显得有心无力。还有,中国高校缺乏一支健全的“双创型”基础教育导师队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大部分高校为了满足需要采用了聘请知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等优秀人才到校为学生们开展创新创业讲座或指导的方式。这样的做法能营造一定的氛围,带动指引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但是对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还只是蜻蜓点水,更像是一阵风,“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系统的基础教育,需要大量有进行基础教育的教师,这是我国高校薄弱之处。最根本的是,部分高校没有将足够的资金和精力放在学生双创教育上[2]。有的学校对双创教育设有专项基金,但是比例很低,有的甚至没有,主要的精力还都在学校的扩建扩招上,没有转移到人才培养上。一些教师对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习惯用自己的“老一套的”,不与时俱进,所以,高校双创教育水平发展不快。学校、教师、学生对双创教育的忽视严重影响了高校双创能力培养水平。
1.2“双创型”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
“双创型”教师是高校推动双创人才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教师个人素质及其团队成员之间素质结构的高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双创”人才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随时空境遇的变化和发展,高等院校在开展高校“双创”教育工作及其教师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减少劣势,推进高校“双创”师资人才队伍建设[3],以适应高校“双创”教师在进行自我知识再造的过程中,同时促进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学校需要合理设计和安排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育在不同学科知识背景下的双创教师资源之间多元化组合,整合企业经营模式、创新创业政策分析、专业技能等知识内容体系。在师资人才个体及其团队之间的合理配置。通过借助师资基础理论和实战技能的拓宽,不断向学生传授实用而必备的知识。
1.3“双创型”教师建设后的发展方向
在高校进行“双创型”教师建设之后,学生应该在第一课堂接触到最新的前沿的发展动态,了解更多的科研成果。“双创型”人才的培养,首先是要确定培养目标,确立“双创型”人才的发展方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培养方式,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作为参与主体的教学新型模式。根据“双创型”人才的需求特点,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将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积极推广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4]。人才培养始终以“双创型”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1.1 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己任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才会拥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可以在完成电子电工教学任务的同时,成立专业的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同时,建立自己学习这门学科的自信心。教师可以在课外小组让学生简单操作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作业,比如声控灯、门铃、双联等,从简单到复杂,从知识性走向创造性。在课外教学的活动中,充分考虑到生活性、趣味性、实用性。面对活动中出现的故障,教师要积极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积极找寻故障的真正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多去读书看报,了解电子电工发展的最新趋势,开阔学生的视野,明确自己学习电子电工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培养创新能力。多鼓励学生从自己家庭中的小家电入手,积极探索出简单的一些维修技巧,从而积累最丰富的电子电工维修经验,让学生在维修家电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兴趣和成功的乐趣,并让学生之间积极沟通和交流,获取知识和经验,保持学生学习电子电工的兴趣和信心。
1.2 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目前时代的发展趋势,在过去的电子电工课堂中,教师要花较多的篇幅、精力来讲解很宏观或者是很微观的电子电工的形成过程。即使花了很多的课时来讲解,学生可能仍然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结构,这就需要在电子电工的教学中引入实物教学和多媒体空间影像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了解电子电工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的仿真运用可以避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也让电子电工学生在空间思维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电子电工的文化理论、内涵,这样既调动起了教师教学的激情,也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组织模式上,积极实现分组教学或个别教学模式,突破单一制的整班授课制度。这样不仅可以因材施教,还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小组为一个基本单位,分派代表轮流回答教师的问题,鼓励电子电工的学生大胆提问,面对学生有分歧的地方,由专业教师启发诱导,而不是代替学生给出一个最终的结论。
1.3 加强学生的作业环节并严格考试纪律
电子电工教学中的作业也是该课程比较重要的环节,电子电工学生画电路图、计算路线结果都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对电子电工课程中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严谨的态度,还可以让学生在精算的过程中真正意识到目前的作业正是通向未来工程计算和科研、创新设计的最基本的训练内容,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条理性、逻辑性、准确性。考试成绩也是衡量一个学生总体知识水平的标准,电子电工的模拟考试不能以把学生考倒为目的,而是既要充分考虑到整体的知识结构,又要兼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考试中,要严肃考场纪律,让学生的考试成绩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力和电子电工的整体教学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的经验。由于电子电工的实用性比较强,所以电子电工的实验课程也应该单独考核。
2 结束语
电子电工的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需要通过改革教学手段,真正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努力加强电子电工实践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需求的专业人才,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服装专业教育的现状,结合服装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推行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将教学项目与实际企业生产相结合,实现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与服装行业、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使学生贴近市场、贴近社会,提高实战能力。
关键词:服装设计;项目教学;教学改革
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的起步比较晚,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培养了一大批本土服装设计师。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尚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体系不完善等[1],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于“理论与技能割裂”表现的较为明显,教学按“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三段式进行[2]。不同科目的教学“各自为政”,联系不紧密,且课程没有和市场动态、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导致一些学生直到毕业还不清楚服装生产流程、不熟悉生产工艺,设计作品与目标消费者的需求相去甚远。这样一种脱节现象使得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不明确。从市场反馈来看,用人企业普遍反映刚步出校门的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在实际的工作中难以很快胜任。不冲破这些问题症结,我国高校服装教育的发展则无从谈起。如何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实战水平,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接轨?作为为服装设计市场输送人才的“主力军”,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探索一套符合社会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新一轮的主要任务。服装设计教学需要在专业发展及教育模式方面寻求恰当的切入点,进行改革创新。同时,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推动课程改革,不单单做课程教学任务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引导者,教师应从实际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入手,提高专业课程与市场的贴合度,形成课程特色,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
一、项目教学模式的开发依据
服装企业的设计完全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从设计、制板、生产、营销策划到销售都围绕着每一季度产品来进行。检验服装设计成果成败的关键是其设计是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这就要求服装设计教学结合服装市场来展开,为了打破传统服装专业教育体系的三段式结构,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无缝连接,在一些综合性较强、理论实训一体化的课程中推行项目教学模式,把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真实活动场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模拟服装企业一个季度的生产任务,以任务为驱动使学生融入企业的生产流程,在模拟情境中强化实践技能,学会解决实际的问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实现毕业生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就业。
二、项目教学模式的方法
项目教学模式由服装企业专家和高校专业教师联合组成课程开发委员会,双方构建项目式课程教学的结构,通过分析服装设计专业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建构“职责—任务”表,根据企业中服装设计、生产的主要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以任务为核心分解出若干子项目[4]。教师结合每个项目所必需的工作职责及理论知识,确定教学内容安排及重难点,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完成由构思—调研—设计—试样—投产—反馈等一系列环节,小组成员根据教学安排完成任务,学生、教师、企业对项目的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具体的实施共分为以下七个步骤:
(一)确定项目任务
学院与服装企业洽谈,与某一特定服装企业建立项目合作关系,根据合作品牌的设计要求和生产任务,教师起草数个设计项目的主题,确立专项设计任务书。教师向学生明确设计的任务、主题、目标和要求等,引入与本项目有关的概念、背景、理论知识和原理方法等,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本次项目任务,确认活动中要调查和待解决的问题。
(二)项目成员分组
教师根据班上每位学生的兴趣、特长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设计主题,针对相应主题开展工作。小组内成员的能力互补、各有所长,每一位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小组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学习能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习别人的特长和优点。
(三)市场调研
要求学生到项目合作的服装企业及其专卖店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了解品牌的风格定位、消费者定位、价格定位等,针对当季的款式、面辅料、色彩、工艺等特点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另外,顾客的需求应该是设计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因而调查目标客户的喜好、需求就成了市场调查的重点内容。在与消费者面对面的交流中,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购买习惯、潜在需求、对产品的改进意见及要求等,这主要是为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搜集有价值的情报,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完成该品牌的详细市场调研报告。
(四)设计企划
根据市场调研的实际情况,结合最新的流行趋势,小组拟定新产品的设计企划书和实施方案。教师对设计企划书和实施方案进行评估,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出修改的建议,并组织小组讨论和个人汇报,完善计划与方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各自的任务与职责。
(五)项目实施
小组根据制定的设计企划书进行具体的款式设计、面料和色彩搭配,绘制服装设计效果图。教师和企业方给予修改意见,敲定最终的系列设计稿,根据设计效果图定稿进行纸样设计和样衣制作,样衣制作完毕后检查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根据样衣效果再对纸样、面料、色彩选择进行修定。教师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实时提出建议。在小组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在明确分工的同时也需要相互提供建议和帮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沟通能力。
(六)结项展示
成品展示以发布会的形式呈现,在动态展示的过程中,小组发言人阐述设计理念、产品优势等。台下的教师、企业方代表可对展示成品提问。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对内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他们对外的沟通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和营销技巧。企业选取中意的设计作品下单批量生产,投入实体店销售。优秀作品以静态形式在展厅进行长期展示。
(七)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分为三个层级,首先学生在完成项目设计方案后,进行自评、学习小组互评,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共享学习成果。其次,专业教师对项目完成的过程进行评分,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出勤率、创作步骤是否完善等对项目过程进行评价。整个产品开发设计过程分为不同阶段,不同阶段按一定的权重进行评分。最后,企业代表根据最终成品的效果对项目结果进行评价,根据成衣是否具有创造性与市场价值、成本控制是否合理以及成品展示效果给予最终的评分。这三个评价等级是层层推进的,引导学生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为项目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结论
项目式教学就是一场“真题实做”的实训,其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企业为主导,项目活动为主线”,一改以往“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的分段式教学,弥补了知识和技能分离、各个科目独自为阵的弊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以市场为导向,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自主安排学习的进程,完成由明确任务——搜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等一系列工作步骤,学生在完成项目工作的过程中,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等多元智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经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将原有的知识与经验进一步提升,促进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从业。项目教学模式是对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与服装行业、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的有益尝试,将教学项目与实际企业生产相结合,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行业的支持,这是项目教学实施的宏观环境;而具备完善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则是项目教学所需的微观环境和必要条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的实现,一方面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模拟工作环境中学习,强调了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一体化,强调了专业学习的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企业的设计创新和人才储备,形成了双方合作互动,互惠共赢的良好局面。由于时尚流行瞬息万变,服装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项目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专业方向的应用不尽相同,对项目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剑章.就业导向下的服装设计教学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5):233-235.
[2][3]曾敏.项目教学模式在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4]朱远胜,徐逸,韩纯宇.服装设计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纺织教育,;(2):139-142.
一、语音理论知识的讲解应该有所取舍
系统的语音理论知识的讲解应该考虑到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有些语音知识可以少讲或者不讲,而有些知识的学习,对他们的学习还是有帮助的,就可以讲。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讲授语言理论知识,对于提高普通话语音能力帮助不大。大量的语言知识只能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会让学生认为学习语言很困难,增添学习的负担,而且教师口语的课时并不富裕。比如,在教学普通话的声母和韵母的训练时,教材是将声母分为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类,发音部位又分为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和舌根音七类;发音方法有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和边音五类。韵母分为四呼等。这些知识是对语音系统的分类和概括的描述,学生学习这些系统的理论知识,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对他们掌握声母、韵母的实际发音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这些知识可以少讲。
二、口语训练与实际教育教学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口语表达能力,体现了教师口语的重要性。我们学校培养的是具有西藏特色的小学教师,教学对象主要是县乡村的学生。教师把西藏小学课堂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从而就会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比如著名的教育学家斯霞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颗颗稻粒多饱满”后,要求学生用“饱满”一词造句,学生只会用植物类词造句,于是教师用身姿语引导学生的思路,从而掌握了该词的意思。但是西藏的学生主要是以藏族学生为主,其母语是藏语,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单纯的用态势语教学学生就理解不了,而且往往告诉给学生词典的.解释,虽然解释得很清楚,但是学生还是不能真正的理解,在此可以将意思一样的藏语的词语拿来帮助理解,效果会更好。
三、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要结合藏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训练
国家教委在1992年颁布的《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师范类学生的教师口语能力内容上可以分为正音、口语和教学用语三个部分。根据这个规定,结合藏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上:第一阶段针对西藏藏族学生的发音特点,强化学生音准训练,学好普通话的音调。我们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自于偏远落后的农牧区,因为这些地区基础教育落后,所以许多学生到初中才开始学习汉语,语言的学习环境主要是学校,所以学生普遍存在识字量少、在用汉语说话时语言缺乏连贯性、用汉语说一句话时往往出现语调不准,受母语影响等问题,一方面,教师应当对学生强化个别声母的发音,前鼻韵母的发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的发音。尤其是上声和去声的发音,轻声的发音,熟读上声的重要词语和轻声必读音节。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发音技巧,读准每一个音。上声的变调情况比较复杂,出现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比较多,在教学上是一个难点,教师应该讲清上声调的变调规律,让学生熟悉变调规律,反复练习,尤其是加强重点词语的训练。轻声声调的变调现象也比较复杂,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作为教师也是要讲清它的变调规律,尤其是轻声调在非上声后的读音学生常把它读成了“34”的调值,教师尤其要强调,从而让学生掌握,特别是掌握必读的轻声音节。尤其是在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时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声调,声调偏误现象比较明显。存在的问题是阴平和去声的调值基本正确,阳平和上声的调值存在偏误。比如:疾痛、仍然、炎热、谜语、着急等等,这五组词语的第一个音节是阳平音,应该读成“35”的调值,学生往往把它读成近似于“21”的低降调。这里所说的上声调读音的错误和偏误现象主要是指上声调的变调现象。也就是说上声调的变调现象主要有两种:上声在上声前读成“35”的调值,如语法、小鸟、写法等;上升在非上声前(阴平、阳平、去声)读成“21”的调值,如美丽、北京、笔直等。针对上声调的变调的错误读音或者是语音偏误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上声调在上声调的“35”的调值往往读成近似于“21”的调值;二是把上声调在非上声调前“21”的调值读成“35”的调值。轻声调的读音也出现错误。轻声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主要有两种音变:一是轻声在非上声后,读短促的低降调,调值是“31”,比如“他们”、“凳子”、“耳朵”;二是轻声在上声后读为短促的微声调,调值是“34”的调值,比如“我们”、“本事”、“眼睛”等。轻声调的读音是藏族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一是哪些应该读轻声音往往分不清;二是把轻声音在非上声后,应该读低降调的,调值是“31”的几乎读成了“34”的调值。第二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听辩能力。学生虽然能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但是用汉语表达思想时,常出现辞不达意,语无伦次,甚至用藏语的语序进行汉语表达。其一通过朗读训练,可以使朗读者储存大量的词汇,作品中的恰当的词语、严谨的句式、优美的修辞手法,这些都可以丰富朗读者的知识储备,能够积累语言表达所需要的词汇和材料,而且朗读过程中可以掌握语流语调和朗读的技能技巧,这些都可以提高教师口语的表达能力。藏族学生在进行普通话测试中能读准每一个字、词,但是在读某一个语言片段或是说一句话时,常常出现语调错误的现象,所以每一个字词的读音,只能是说明该字该词的基本的读音,能读准它们的读音,并不能就说明掌握了汉语普通话的基本的语调,汉语的句子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词语的连读才能体现汉语普通话的基本语音特色。因此通过朗读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汉语普通话的基本语调。1.朗读的内容不要难,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由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切合实际的训练内容。2.训练的方式,可以通过教师示范读、播放录音等形式。其二听辩训练。有关言语交际功能的资料表明,在人们日常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从这一组数据中我们知道“听”在日常言语交际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在教师口语能力中听辩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听辩训练的内容。一方面字词辩音,可以辩别声调的读音,声母、韵母相同的两个词,声调不同,意义也不同。还可以听辩学生的发音,找出他们的发音特点、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帮助纠正。另一方面辩别说话的意图,也就是通过话语表面的含义理解其真正的含义。第三阶段,训练学生学习教学中的常用语体,掌握教学用语和教育用语。教师口语应该贴近小学生,被小学生理解接受,要注意发音规范准确,吐字清晰,词语通俗易懂,语法浅显简单,语速缓慢。教学口语是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工作语言,是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配合以目光、手势、表情、动作等体态语的辅助手段。训练并掌握课堂教学环境中使用的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提问语、应变语、结束语等技能技巧,训练紧紧扣住教学实践,走进西藏小学课堂,找到在实际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现象,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小学教学。教育口语是教师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教育时所运用的语言。训练学生在学校里面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不同特点),不同的场合选取恰当的教育口语,训练的方式有沟通语、启迪语、表扬语、鼓励语、批评语等。
四、结语
基础教育改革和具有西藏特色的小学课程对西藏高校师范专业教师口语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教师口语的教学模式与西藏小学课堂教学相结合,与西藏藏族师范生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切实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优化课堂,从而提高教师口语的教学效果。
2.1优化师资队伍的.组成
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需要在许多方面做足够的准备,其中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师团队就是其有力保障之一。当下,打造一批优秀高素养教师团队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是着力培养一批的高校教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骨干力量。适当引进知名企业家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实行校外校内互相结合,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原则,鼓励校内的教师去加入创新创业教育继续教育,选送比较优秀的教师去国内外著名的企业以及高校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去机关或者企业进行有关的社会实践;而另一方面,高校要引进社会上的优秀师资力量,聘请社会上有创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的人才到学校进行演讲和任职,更好的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热情[5]。与此同时,为了弥补本校师资力量的薄弱之处,高校可以邀请其他高校的名师专家,达到资源共享。
2.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针对我国高校教师缺乏实战经验方面,在对双创教师团队的培养之中,提高教师生产实践的能力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6]。高校在“双创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应该在时间和资金方面支持教师开展创业体验,以此增加教师本身的实战经验,避免纸上谈兵,甚至可以将课堂延伸至市场,深入企业,也是解决“实践教学无力”的良方[7]。还有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向国内外有成功案例的高校进行因地制宜的学习。国外高校的先进理念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好方法可以借鉴融合,避免走弯路实现弯道超车。特别是一些公认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可以进行研究,制定标准的本土化的课程,供高校使用。成功的企业家就是一个优秀的“双创型”导师吗?也不见得,优秀的企业家在经验方面毋庸置疑,但是,如果对企业成功运营的过程不能分析总结,联系到理论依据,那这个成功对学生而言只是一个故事罢了,不能获得启发和教育,所以,校外企业家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双创型”导师。
2.3促进双创型师资队伍与产业界的良性互动
为了使“双创”的成果能够落地生根,打通“高校——市场”的通道是必要的。如果有很好的创业主意,却无法去付诸实践;或者有创新创业成果而无经济效益,这样的双创教育也不过是空中楼阁[7]。如果学校能够组织一批有能力的专业人士为师生服务,那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双创教育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成果转化后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反哺学校为此花费的经费,进而提供更好的服务,形成良性循环。
3构建“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各大高校逐渐把培养人才方向的中心转变为以创新创业为指标,虽然这期间各种制度、政策和措施不断的出台,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行而有效的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这使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本文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课程体系改革
现在的高校课堂仍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并不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并且有些学到的知识并不知该如何去运用,所以形成了一些死读书的现象。在这里提出一些课改建议:3.1.1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传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8]。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不再是单一的由教师传授知识,而是能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将所学的东西能够运用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来规划自己的学习。3.1.2教学内容具有超前性,实时性,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市场经济变化,让学生的认知始终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的接触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来拓宽学生的视野。3.1.3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师单独传授的方式,采取“三疑三探”教学法,老师为主导,学生去参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搭建创客空间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基地,另一方面使大学生在实践之中进行创新。让创新创业的意识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以创客空间为平台,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或者团队,帮助他们规划创业方向并实现创业的孵化,引导创业团队进行创新。努力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更多的学生更早的接触到创新设计生产中,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创客空间还可以定时推出一些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来带动更多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学校也可以引进一些优秀企业,提供一些技术支持,来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定向培养双创型人才。
3.3政府的支持
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扶持创新创业教育,对已有的政策督促学校落实,为学校的“双创”教育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创造平台,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友谊的桥梁,充分利用创新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园、企业孵化园等基地培养和扶持一批项目,对优秀的“双创型”学生代表进行表彰等。
4结语
现如今,社会对双创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我国的双创型教育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至今仍没有一套完整的双创型教育体系。尽管我国在双创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依旧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人才的优化,都需要双创型人才,然而双创型师资的建设非一日之事[1],人才的培养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要达到社会的需求,仍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魏俊岭,郜红建,常江.高等农业院校“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2(6).
[2]李鑫,李政洋.我国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现代妇女(下旬),(8).
[3]刘忠艳.精细化管理视阈下“双创”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5).
[4]宋传玲.以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1).
[5]赵珊珊,郄旭.职业高校“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改革思路[j].经营管理者,2016(32).
[6]王庆华.中原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3(3).
[7]赖文辉,黄逵友.地方高校如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嘉应学院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35(7).
[8]张鹏飞,李向阳.高职it“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