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心灵的震颤
我几近狂躁的读完这本书,这本并不长却很深的书,其实说实话里面许多关于艺术的我不是很能领会,但是我想透过艺术的本质,可以碰撞出生命的火花,影射出不一样的父母之心。这种教育方式也许许多人不能领会,但它又确实是人人向往的教育方式,尤其是我。
它的作者傅雷是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同时他也将艺术的领会附着在自己的父亲身份上,扮演了一位严厉,负责的父亲。他培养的对象就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
傅雷在儿子出国留学阶段,仍以书信形式陪伴在儿子身边,对他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这一封封饱含爱意的书信,是一位父亲对自己人生的提炼,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殷切的希望,更是中国教育史上闪光的一笔。他教导孩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这种深刻的教育,是傅聪最终成功的主要原因。对的,艺术的精魂不在于曲调的悠扬婉婉,歌词的精妙动人,最重要的在于你投入到艺术中的那颗心,它是否纯净,是否对待艺术忠实不二,是否是一颗饱含爱国情感的赤子之心。爱国,正是一切美好品质的源泉,在家信中,这一点也得到体现。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反映出傅雷本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忠诚。
另外在书中有深刻体现的是,一位父亲对自己儿子深深的爱。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他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傅聪得到的则是父亲悉心的安慰,细心的分析,振奋人心的鼓舞。正是这些,让傅聪一次次直面困难,勇往直前。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傅雷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还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完《傅雷家书》,我不仅站在另一个高度看艺术,看人生,更领略的父母的辛酸与付出。就在这本书中,我与父母的距离一步步缩近,我与人生的交谈一句句深入。
摘 要: 傅雷,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史上里程碑式人物之一,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他提出的翻译理论精辟完整,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和理性的光辉。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他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独特地位,他对三大重要翻译论述,以及其成功的原因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来对他进行解读,借以表达缅怀之情。
关键词: 傅雷 翻译理论 翻译理念
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史上,出现过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严复、傅雷、钱钟书。严复在总结前人翻译思想的基础上,于1898年提出著名的三字方针“信、达、雅”,至今己沿用百年,可见其生命力。1951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的“神似”论,这是比“信、达、雅”更高的标准,是对前人翻译理念的继承和发展。196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了“化境”的翻译标准,得到译界很高的评价。
值傅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外语与外语教学》特设专栏,旨在弘扬傅雷翻译精神,为傅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贡献力量。2008年5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翻译协会和南京大学共同举办“傅雷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纪念傅雷诞辰一百周年,并得到了香港翻译学会、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和大众书局的大力支持。笔者通过分析研究傅雷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独特地位,他的三大重要翻译论述,以及其成功的原因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来对这位伟大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翻译理论家进行解读,借以表达缅怀之情。
傅雷,穷毕生之精力,为文艺界、读者提供了三十四部世界名著译本,更有《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著作传世,在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诗人毕朔望以诗赞美他“大汉风神只此鲲”。傅雷因留学法国进而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事业,给世人构造了傅译法国文学世界,其中包括法国最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伏尔泰、梅里美、罗曼·罗兰、月纳等的著作,其中傅译本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文辞优美、词语朴质、流畅晓达、典雅传神地译出了罗氏作品对力的颂扬。傅雷先生在翻译上倡导“神似神韵”说,并以大量优秀译作实践自己的观点,他的译文作品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受到文学界、翻译界的高度评价。
一、神似与形似
二、译者的修养
除了具备广泛涉猎专业修养以外,译者还得有训练、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切,只有通过这些途径,才能把作家的心曲诉说给读者听,也只有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才能谈得上彻底理解原作。否则,即使理解,也未必能深切领悟。
傅雷还阐述了译者选择作品应持的慎重态度。他在1957年5月12日写的《翻译经验点滴》中说:“选择原作好比交朋友,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那就不必勉强;有的人和我一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但即使对一见如故的朋友,也非一朝一夕所能真切了解。”因而,他真诚地告诫译者:“从文学的类别来说,译书要认清自己的所短所长,不善于说理的人不必勉强译理论书,不会做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弄得诗意全无,连散文都不像,用哈哈镜介绍作品,无异自甘作文艺的罪人。”在此我们可见傅雷严谨的翻译态度,可见他视艺术为生命。
三、翻译的语言问题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这一句,似可看作傅译的座右铭。纯粹之中文就是中国规范语文。当中文不足以表达原作信息时,傅雷又提出在翻译中要“采用西洋长句”,“创造中国语言,加多句法变化”,使中国读者体会到异国文化的魅力。可见,傅雷提倡的再创造,既不是完全保留“形式”的“欧化”语言,又不是独具“神韵”的“归化”语言,而是两者的统一,即原作的神味与中国的流利,和谐地融为一体,既符合西欧原作风格,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句法新奇而仍不失为中文。
傅雷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最杰出的文学翻译大师,他的地位,概而言之就是如此。这个地位是建立在厚实的译品业绩上的,虽然也曾遇见过挑战、叫板,但至今仍坚如磐石。傅雷先生的翻译业绩昭示着翻译工作的一条正道,也验证了译事中的一条至理,那就是文学翻译必须是有文学性、有艺术性的再创造,译文本身就必须是文学作品,本身就必须具有文学性、艺术性。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实际上都具有文学性、艺术性。一重是作家本人赋予它的,包括作家的艺术构思、意蕴内涵、人物塑造、场景描绘、气氛营造、风格表现以及语言表达等。另一重文学性、艺术性则是需要译者来创造、来提供,我们常说的信、达、雅就是对译者的再创造的一种至高的理念。傅雷在这方面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成为译事“信、达、雅”高水平实现者,特别是他译品的“雅”,更值得我们注意。傅雷的译本的汉语水平本身就达到文学语言、艺术语言的高度,这是傅雷译本长期以来深受读者喜爱、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译作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重要原因。在翻译中,要圆满地达到译品的文学性、艺术性,除了准确解读原著外,最大的难题就是克服两种语言之间的间隔与壁垒,翻译的学问,翻译的“艺术”基本上就是在这个层面上。傅雷精通他所涉及的两种语言文字,他对待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间隔与壁垒,采取了一种明智的、高明的态度与办法,他不是搬,更不是硬搬,而是化,将原作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有文学性、艺术性的汉语,以至《高老头》的汉译本语言之老道耐读,较巴氏的原著原文实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不能不说是翻译史上译作实现文学性、艺术性的一例典范。傅雷的翻译业绩已经在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很可观的份额,在所有的翻译家中,他拥有的读者群数量最大,他的翻译经验也深得译界有识之士的赞赏。今天,傅雷所开辟的翻译道路上,已经形成了前者呼后者应的盛况,傅雷翻译的传统后继有人。
傅雷先生在丰富的翻译实践与深刻的理论思考中形成了自己完整科学的翻译理念。他治学严谨,呕心沥血,学贯中西,厚积薄发,和译界同行真诚友好相处。所以,他能站在翻译理论研究的高地,站在翻译理论研究的前沿,高瞻远瞩。所以,他的翻译理论、翻译理念具有前瞻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和理性的光辉。
斯人已逝,而风骨长存。向傅雷先生致敬。
参考文献:
[5]傅雷.傅雷书简[m].北京:三联书店,2001.
相关热词搜索:;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
傅雷的两个儿子傅聪和傅敏在他的精心教导下分别成为了著名钢琴大师和英语特级教师。所以傅雷对子女的教育深深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父母,是中国父母的典范。傅雷通过书信的形式,教育孩子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而在现在社会环境下,中国父母教育子女多是先成“家”、后做人,而此时有些孩子成长后甚至会“不成人”。小时候父母就逼着孩子学习五花八门的“技能”,而不注重“人”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有些家长打着所谓的傅雷的“棒槌底下出孝子”,逼迫孩子。而傅雷更注重言传身教,让自己成为傅聪、傅敏的榜样,让他们学习自己的优秀品质。而现在很多父母只注重“武力压制”,而不注重言传身教的慢慢渗透。有些父母闯红灯,说客套话而不守承诺,等等这些在成人社会中习以为常的“小事”却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这就是现在教育的误区:只顾成“家”,不管做“人”。正是这个原因,中国多“家”、少“人”。而不是“人”的家是很难对社会产生贡献的。而傅雷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心中植下美好、善良的种子,而不仅仅是为了名利而成“家”。
读了这本书后,我想如果现在的父母能像傅雷一样,注重孩子的素质发展,而不仅仅是学习、成“家”。如果真是如此,中国的孩子在优秀的学习能力上将有更优秀的品质。当青年强的时候,中国也会达到真正的富强!
一、简介:
傅雷(1908.4.7—1966.9.3),字怒安,号怒庵,汉族,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区)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
二、生平事迹:
1958年,在上海“反右补课”中,傅被上海市作协划为戴帽“右派分子”。上海市中共领导柯庆施执意要划傅雷为右派,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周而复则认为傅雷属于“可划可不划”的范围,恰逢周扬赴上海听取意见,柯庆施同意了周而复、周扬的意见,事后上海市中共委员会派柯灵通知傅雷该消息。但正当傅雷做了检讨,准备放下包袱时,阴谋家柯庆施却变卦拍板把傅雷定为“右派”。
三、家书名言:
〈一〉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二〉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预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
〈三〉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四〉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五〉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六〉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廊清无累,真正解脱。
〈七〉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八〉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九〉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worry)。
〈十〉„„„„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的渺小一些。那末自然回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会舒泰,工作反而会顺利。
〈十一〉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十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
〈十三〉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痴,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一样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
〈十四〉一个人没有灵性,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十五〉艺术家与行政工作,总是不两立的!
〈十六〉世界上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十七〉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十八〉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象征。
〈十九〉惟有肉体禁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二十〉只要是先进经验,苏联的要学,别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也要学。(50年代怀有如此“反动”的思想,相当不易)
〈二十一〉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可望不可及。〈二十二〉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几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二十三〉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改弦易辙,丢开老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和新路放在两盘里和精密的称过。
〈二十四〉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宝贵的光阴。
〈二十五〉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目的。
〈二十六〉生性并不“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而吃亏,一个道理。
〈二十七〉汉魏人的胸怀更近原始,味道浓,苍茫一片,千载之下,犹令人缅怀不已。〈二十八〉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的整理、归纳。
〈二十九〉而且究竟像太白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共鸣的人也少。所谓曲高和寡也!同时,积雪的高峰也会令人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感,平常人也不敢随便瞻仰。〈三十〉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
〈三十一〉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部的感情深入。
〈三十二〉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三十三〉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间性。
〈三十四〉事情主观上故盼望必成,客观方面仍需有万一不成的思想准备。
四、适用角度:
苦难
得失
度
通
矛盾
爱心
主观
客观……
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
读后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一对父之间的通信,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得到如此多的认同,这就是《傅雷家书》不同于普通家信之处。
“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之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在我看来,赤子之心是回归自身的一种表现。人首先要对自己真诚、坦然。善待自己,善待别人。是开阔、宽容、真诚、温暖、欲求的自然表露。纯洁的心是开放的心。不存在成见。局限于某种认识,以成见看待身边的人或事,是不能称为赤子之心的。
我们常说,一个人最快乐的时候是小的时候,无愁无虑,一片天真,是人生难得的一段好时光。其实,童年快乐的原因并非因为那时遇不到难过的事,也并非因为那时一定未受过亏待。主要的是因为童年时遇事不去多想,一瞬间就会把痛苦忘记,而去想些快乐的事了。这是小孩子经常快乐的最大原因。如果我们也能使自己不斤斤计较,能及时把痛苦放开,积极地朝前看,不记恨、不自怜,心情一定能够维持开朗与轻快。这就是赤子之心。
忍受孤独,是一件十分让人痛苦的事。可是“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了所发的感情都是真心实意。你所赏识的李太白、白居易、苏东坡、辛稼轩等各大诗人了是我们喜欢的,一切都有同感,亦是一乐也,等到你有什么苦闷、寂寞的时候,多多接触我们祖国的伟大诗人,可以为你遣兴解忧,给你温暖。”古代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越来越发达了,所以,很少人会写信。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什么都解决了,什么事情都交代清楚了,可是笔迹带给人的那种感觉,是这些都无法代替的!
《傅雷家书》字里行间不仅是拳拳的父子之情,还有更多的人生领悟,宛如一个忘年的老友,娓娓道来岁月的感受。做父亲的在儿子别离后,翻然想念曾经的许多遗憾,其实孩子又何尝不是在别离后才更深的理解了那殷殷亲情。人世的无奈就在于此,只有失去才更知其美好,所以小别更显得弥足珍贵。傅雷说“我的文字太死板,太实,不够俏皮,不够轻灵”。尽管他的作品不具备轻灵,他却具备另一种较之毫不逊色的文风,含蓄凝重.这种文风,只有呕尽心血,而又严谨求实的学者才能写出。即便他以一种最平淡的父爱之辞写出的家书,也同样洋溢着这种让人心动难止的的感动。可想他对生活的热爱是充满艺术家气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