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理解]
《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毛泽东。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全诗共八行,一、二两行总括全诗,说明长征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但在红军看来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三至第六行,诗人以“五岭”“鸟蒙”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万水”的代表,以红军翻过“五岭”、跨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最后两行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险,邓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1、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
2、是要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4、制作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或是在课外书籍中,你们都读过哪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2、同学们说得好,这些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3、(课件出示线路图)教师介绍。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由毛主席指挥,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在此时,毛泽东主席写下豪情万丈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一句。
1、请同学们打开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课件出示课题。)从课题上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8行,每行7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全诗4句。
2、学生自渎诗,读通读准。
3、(课件出示诗歌)指名读诗,纠正读音。
4、同学们能很快地将诗读准确,很不错。可是读课文不但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这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说得很好,齐读这句。(教师板书:难)看到这个“难”字,让我为红军战士捏了一把汗,这句诗中哪个词语把这个“难”写具体了?(板书:万水千山)
6、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山和水呢?同学们找一找。(板书:五岭、乌蒙、岷山、金沙、大渡……)老师为什么要用上“……”,谁能了解老师所想,能替老师说说。
7、你们真了解老师,说出了老师心里想的。是的,这些山和水只是红军长征路上遇到的困难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来看看这些山和水。(课件出示:五幅图片)
8、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难)面对这样的困难与考验,我们的红军战士是什么样的态度呢?(板书:不怕、只等闲)
9、从这句中你感受到了我们红军战士什么样的品质呢?(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带着这样的感受练读第一句。
三、学习2、3、4句诗。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具体地体现在哪些地方呢?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工具书和你课前查阅到的资料,来交流你对2、3、4句诗内容的理解。
2、学生汇报,理解了哪句诗。
a、“五岭……乌蒙……”
①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②(课件出示:两幅图片)感受即使是在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③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的呢?
④红军战士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
⑤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有感情地读这句。
b、“金沙……大渡……”
①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②谁知道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说,师生补充。
③(课件出示:金沙江图)“暖”,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虽然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地势险峻,但想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战役,心里还是感到很温暖、很欢快的。
④谁能将这温暖的感受读出来。
⑤谁知道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学生说,师生补充。
⑥(课件出示:金沙江图) “寒”, 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大渡河河面阔,水流湍急,几根铁索组成的桥高悬上空。让看到的人不禁心惊胆寒。想到在此桥上牺牲的红军战士,又感到无比的悲痛。
⑦谁能将这心寒、心痛的感受读出来。
⑧一暖一寒,不仅写出了天气的情况,更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谁能将这一句完整地读一读。
c、“更喜……三军……”
①出示图片,教师介绍:岷山由于山势高,山上终年积雪,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红军战士又是如何看待这座大山的呢?谁读懂了这句。
②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③由于胜利在望,喜由心生,眼前千里积雪的岷山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④谁能将红军战士看到岷山时的喜悦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抒发情感,回归整体。
1、学到这里,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夸夸我们的红军战士,表达你此时的心里感受?(……)
2、让我们带着对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谁先来试试?
3、短短的56个字中居然蕴涵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内容。使得我们在品诗、吟诗的过程中,不禁会对作者毛泽东主席产生深深的--(生:崇敬、敬佩之情)。
4、教师简介毛泽东:是啊,一代领袖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课件出示:毛主席手笔)这就是毛主席亲笔写下的《长征》,这首诗感动了许许多多人,有人以歌曲的形式将这首诗表现出来,你们想不想听一听。
好,就让我们一边欣赏毛主席这绵柔有力,刚韧秀美的书法作品,一边来听听为歌曲形式表现的《长征》。(播放歌曲)
5、诗歌配上了音乐,更让人觉得荡气回肠。这么好的诗,如果能背下来,时时回味,一定是件有意义的事,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学生两分钟试背)
6、配乐齐背全诗。
五、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几个网址,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查询更多的有关毛主席的诗词。让我们进一步走进毛泽东,感受伟人风采。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五 岭
乌 蒙 难 不怕 革命英雄主义
金沙江 万水千山 只等闲 革命乐观主义
大渡河
岷 山
[《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重点难点]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长征背景。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1、知道毛泽东是谁吗?
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读读课题,发现了什么?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2、这样的诗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深情):七律长征 (缓慢):七律 长征
(设计意图: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介绍长征;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二、朗读感知,了解内容
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
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吗?
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出示,生字显红)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设计意图: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到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意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一起尝试解决。(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
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
(1)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c “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2)若学生提问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时将第五部分提前。
3、明确诗意:
(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四、深入探究,感悟体会(10分钟)
1.体会“远征”。
这里有段资料,让咱们特别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
红军穿过了--11个省
翻过了--12座大山
跨过了--24条长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2、透过资料我们明白“远征难”,那毛泽东是如何透过这56个字告诉我们远征难呢?你从哪里知道?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等。)(播放长征途中的课件)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8.6万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这一路走来,除了偶尔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面队飞夺泸定桥的那种惊心动魄。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吃的是草根和树皮,脚下是吞噬他们生命的沼泽地。在红军走过这漫长的征途的时候,八万六千人只剩下八千人……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段征途的“难”。
面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没有)
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不怕)
指导读:坚定地说--不怕
铿锵有力地说--不怕
3、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无所畏惧、豪迈、乐观……)
4、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5、看着地图,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 “远征难”。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远征难”吗?(不是)他还想表达什么情感?从哪知道?
预设:a从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体会出毛泽东还想表达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与危险。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不怕与只等闲(板书)
师:什么对他们来说只等闲?在红军的眼里,那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什么?(那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不过是一个滚动的小泥丸;那逶迤的五岭只不过是大海里的一个细浪而已。)
从这儿咱们感受到,诗人毛泽东还想告诉我们不怕,带着这样的感受来一起读一读这句诗。
b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体会到他们到达之后的喜悦心情,你能感受到他们为什么而喜悦?
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
(设计意图:透过远征难且不怕,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
五、探究重难点
1、自由读全诗,想想还有哪里不太明白?(交流)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行诗中,诗人用了一对反义词,能不能找出来?(板书:暖寒)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咱们先来了解当时的两个故事?
3、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生自由读。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回想我军巧计渡江,你会怎样?这个“暖”字,正是军民一家亲的暖,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的喜悦。就让咱们把笑容挂在脸上,一起再体会体会。齐读。
4、可是为什么过大渡河的时候,诗人要用一个“寒”字呢?
(1)来看一看这段录象。(师播放课件)
(2)写话: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如果说暖是喜悦的心情,那这个寒指的是什么?
是啊,每当毛泽东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是寒彻骨的悲痛。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5、男女生分读,体会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的喜悦和感受诗人的痛心。
6、师(引读):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七律长征-- 齐读全诗。
7、尝试背诵
7、小结:如今“长征”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 那就是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恰如我们学习的长征,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学们任重而道远。
(设计意图:此环节多处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创设直观情境,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六、布置作业,延伸继续
1、课外阅读《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 娄山关》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板书设计]
20、七律长征
不怕 远征难
万水千山 乐观、无所畏惧
只等闲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与本诗歌相关的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教学设想:
教学从整体入手,在朗读欣赏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本课的学习内容,并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找出疑难,解决问题。师生合作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呈现出来。
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其间,教师在各组内巡视,了解学情,适时点拨,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
接着,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情况及收获,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向其他组请教,并适时开展竞赛活动。待这一环节充分讨论后,教师对这一阶段的合作进行小结,以利于下一步合作的开展。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师:同学们,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举世闻名、气吞山河的历史事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欣赏《长征》配画朗诵(播放课件)。
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长征的朗诵,我想每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想你最欣赏同桌朗读的哪些句子。
生:(朗读诗文,同桌互读互评)
师:哪几组同学向我们展示一下?
a组:
生:朗读《长征》。
生:我觉得他读得比较流利,但在节奏处理上,把握得不太到位,没有读出诗中蕴含的感情。
师:真了不得,一上来就是一个专家级的点评。我想她说得这么好,读得一定不错,请她读一下好吗?(学生齐呼好)
生:(专心致志地朗读一遍,读完后学生自发鼓掌。)
师:她的声音响亮,节奏把握得很准确。哪一个组还想展示一下?
c组
生:朗读诗文。
生:她的语速、停顿非常好,而且朗读得很有感情,我要向他学习。
师:你也来试试?
生:(朗读)
生:他朗读的也非常好,听了他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巍峨的乌蒙山、水流湍急的金沙江、白雪皑皑的岷山。
师:这几位同学读得都很好,那么刚才你们在朗读的时候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或不理解的句子呢?
生:思考
生:我不明白“等闲”是什么意思。(写在黑板上)
生:我想知道“五岭”指的是什么?(写在黑板上)
生:(纷纷举手)
生:我想知道“金沙水拍云崖暖”中为什么“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为什么寒。(写在黑板上)
生:我不明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与下面诗句的关系。(写在黑板上)
生:我想知道“尽开颜”是什么意思。(写在黑板上)
生:我不明白“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是什么意思。(写在黑板上)
生:我不明白“岷山”是指什么?(写在黑板上)(有同学发出嘘声)
生:我不明白远征是指什么?(写在黑板上)
生:我不明白“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在黑板上)
……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有谁能够解答其中的问题。
生:(纷纷举手)
生:我知道岷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
师:你知道的真多,好请坐。
生:等闲是平常、一般的意思。
师:你能说说只等闲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吗?(学生沉默)
师:你能用等闲造一个句子吗?
生:孙悟空既能驾跟斗云又会七十二变,可不是等闲之等。(学生笑)
生:我想远征是指两万五千里长征,开颜是笑逐颜开的意思。
……
师:同学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手指黑板)大家看黑板剩下的问题谁还能解决?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与下面诗句的关系。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是什么意思。)
生:无声思考
[“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疑起于思,这些问题都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在合作学习前先让学生独立通过读书找疑,便于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大大增加了合作时的信息交流量。教师进行归类整理又加以呈现,更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二、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师:人多力量大,对于这些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四人一组,选择其中的几个合作解决它们好吗?
生:高兴地接受并积极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组内开始合作(以第一组为例)
组长:请大家讨论一下,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生:可以查阅资料。
生:可以先理解诗句中重点的字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
组长:这几种方法我们都可以试一试。
(每个同学都认真地在寻找答案。一会儿一个同学发言了)
生: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五岭是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句诗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
连绵起伏的五岭比作河流中细小的波浪。
师:(巡视指导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仅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谈谈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我通过查阅资料理解了“喜、寒”的所表达的意思,喜是说红军在渡金沙江时没费一枪一弹,表达了红军欢快的心情。寒是讲大渡河上的铁索寒光闪闪,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看,我觉得第一句是对全诗的总的概括,第一句是直接点明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二、三、四句是对这种精神的具体描写。
……
[热烈的讨论,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维活跃了起来,对问题做了深入切磋,提高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分组学习的关键体现在“合作”上,充分让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真正收到“合作”的效果,而不是形式上的“合作”。教师充分相信孩子,参与到小组之中进行指导,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教师在组间进行巡视,不时地参与到各个小组中来。其它小组讨论也非常热烈。有的小组已将不理解的问题记录了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三、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请各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组员可随时补充。
生:我们小组解决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第一句与其余诗句的关系,通过讨论我们发现,第一句是总写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乐观主义精神,第二句是通过对红军翻越五岭和乌蒙山来具体描写表达红军不怕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第三句是通过写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第四句是通过写红军翻越岷山写出红军不怕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二个问题是:只等闲的意思。我们通过讨论认为只等闲是指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情,红军把翻越千山万水的困难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情,反映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问题是我们觉得暖写出金沙江气候比较温暖,寒写出大渡河气候比较寒冷。
师:对于他的三个解答哪个组还想补充吗?
生:(踊跃举手)对第三个问题我们理解的“暖”和“寒”的含义与他们不同。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红军在渡金沙江的时候,没有费一枪一弹。因此这个“暖”字写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之后的喜悦心情。“寒”写出了泸定桥上的铁索寒光闪闪,上面没有一块桥板,铁索下是水流湍急的江水,所以现在回想起来还令人心惊胆寒。
师:你们理解的很准确,“暖”字的确写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欢欣鼓舞的喜悦心情。“寒”字既写出了铁索寒光闪闪的样子也写出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师:你们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是怎样理解的?
生:这句诗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样红军不怕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师:你能具体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思考(其余小组也表示不明白)
师:出示课件
连绵起伏的五岭和巍峨挺拔的乌蒙山(画面)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五岭和乌蒙山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生:它们实在是太雄伟。
生:乌蒙山高耸入云、十分险峻我想攀登它们肯定不是一
件容易的事。
生:从图中看五座山岭绵延起伏,好像能有几公里,而且山势陡峭肯定很难翻越。
师:出示课件
大家看这是什么?
生:这是小河中的波浪,还有走路时脚底带起的泥丸。
师:波浪和泥丸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细小、微不足道。
师:大家想想作者把五岭比作波浪,把乌蒙山比作泥丸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
生:(有所感悟的样子)作者想说红军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
生:纷纷举手
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不把困难放在眼里的精神。
……
四、引进竞争、巩固合作。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开展一次朗诵竞赛。仍以刚才的a型组合形式,人人参与,开展朗诵竞赛。可以朗诵毛泽东的其他古诗。
生:(各组同学情绪高涨,声情并茂地分角色练读,气氛热烈。)
师:学生互评合作学习情况,教师作小结。对合作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扬,并指出合作中的不足之处。[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长征(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学习生字新词
2. 能力目标:在读中悟情感,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3.情感目标: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 感受xxx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电影《长征》的录象片断。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这一史实改编的电影片断,给你留下影响最深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长征有关的`诗《七律长征》。这首诗是xxx在1935年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工农红军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 通过本课和课外资料,展示你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二.认识新字生词
1. 默读,把字音读准,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wēi yí páng bó mín shān yún yá
逶 迤 磅 礴 岷 山 云 崖
三.品读。
1. 教师范读,轻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
2. 自由朗读课文
3.师:这首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哪几幅威武雄壮的画面?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1)腾跃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江(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
请在大屏幕中指出。边出示画面边请学生谈想法和体会。
四. 细节探究
师:在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谈谈你的理由。(可让学生读出诗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总说,统领全文)
诗中哪几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学生交流)
(1)“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2)“等闲”则将困难轻轻一瞥,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与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做”细浪“和”泥丸“
“逶迤“和”磅礴“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五岭山和乌蒙山比喻成“细浪”和“泥丸”更能反衬出红军不怕困难,伟大的气魄。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1)课件出示金沙江画面,老师简单讲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2)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断,放音乐。
“暖”与“寒”分别用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你从诗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花开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热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启发法 讲授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
(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
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
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
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6、读出这种心情。
7、理解: 更喜 尽开颜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8、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
2、(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略)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习目标】
1.正确拼读本课词语,会写“崖、岷、丸”三个生字,借助相关的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背诵全诗。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领会对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和效果。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的高昂气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体会伟人的胸怀,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同学们,课前我们阅读了单元导语,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毛泽东。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5课《七律-长征》,去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情怀。
请大家齐读课题。中间的这个小点叫做间隔号,读的时候也要稍作停顿,来,请大家再读一遍!
2.这是我们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七律这种格律诗,谁来介绍一下你对七律的了解?(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毛泽东写的这首长征就是按照七律的格式来写的,全诗共8行4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是一个知识点,请大家在书上做上标注。
二、预习展示 初学交流
1.七律的格式大家都了解了,那本课的生词你会读吗?
①谁来领读
②读的真准确,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解释重点词义:逶迤、磅礴、云崖
三、初读全诗 整体感知
1.好,生词大家掌握了。接下来,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诗歌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请你来!
你读的很通顺,节奏掌握的也很准确,读诗呀,讲究平长仄短,停而不断,听我来读首联(师范读),谁来像老师这样读读全诗。
3.这样一读,我们就体会到了七律诗的.韵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4.那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在这首诗中,哪一句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等闲”什么意思?那这句诗的意思是?(生说)
请大家再看首联,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长征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远、难),读读首联,有多远?(万水千山)这是一个虚词,他指的是红军长征中翻过一座座山,跨过一条条河,我们再看看137页的资料袋,它详细地介绍了“万水千山”(出示路线图)
5.二万五千里,如果把这条路线拉直,那就相当于跨越了半个地球呀!所以长征,我们用诗中的三个字概括真是“远征难”(板书:远征难)。
6.那红军是如何看待这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呢?“只等闲”(板书:只等闲)。
把跨越万水千山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等闲小事,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呀?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怕困难)
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不怕困难的勇气,(齐读首联)
四、小组交流 精读文本
纵观全诗,你还从哪些诗句中看出红军把艰难险阻当做平平常常的事?
1.学生交流颔联,并说说诗意
点拨:这个同学很会学习,通过结合注释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五岭的图片)大家看这就是五岭群山,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逶迤)。如果让你跨越这样的五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预设:可能会肚子饿、路不好走、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师:可在红军眼里这连绵起伏的五岭却是细小的波浪。
师:(出示乌蒙山的图片)这是乌蒙山,它海拔3000米以上,比两个泰山加起来还要高,而且悬崖峭壁,山势险峻,用诗中的一个词说那就是(磅礴),可在红军眼里这高大磅礴的乌蒙山却是(脚下的小泥球)。
那颔联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预设:比喻、对比)
师:还有一种修辞手法,那就是夸张。夸张可夸大,比如燕山雪花大如席。也可夸小,把五岭夸小成细浪……这一句巧妙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这也正是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
让我们男女生合作读一下这一句,(男蓝女红)。
通过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不怕困难)让我们一起再来读(齐读颔联)
2.学生交流颈联,并说说诗义
①师:刚才这个同学的表述中有一个地方不太准确,谁听出来了?(灵活处理)暖不仅仅是天气暖,寒也不仅仅是铁索寒冷,那这一暖一寒究竟意指的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巧渡金沙江”这一段资料,(出示课件:1935年5月,金沙江沿岸悬崖峭壁,敌人重兵把守并扬言:一只鸟也休想飞过!我军巧施妙计,利用7只小船和37名船工,神不知鬼不觉地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就夺取了敌军阵地。)
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回想我军不费一枪一炮巧渡金沙江时,你心情如何?(激动 喜悦)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暖。让我们一起读出内心的感受来。(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③大家看,结合背景资料能帮助我们把诗读懂、读透。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插入微视频:(红军过泸定桥的时候年,当时的敌人为了阻止红军前进,抽去了桥上所有的木板,只剩下13根铁索,这些铁索长103米,高30多米,更为惊险的是,红军的头顶上有敌人的枪林弹雨,脚下还有水流湍急的大渡河。所以过大渡河这一段路程,我们经常用“飞夺泸定桥”来形容当时惊心动魄的场景。)
你能从中理解“寒”字所蕴含的情感了吗?
④是呀!这是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一句诗呀(生读这半句)这也是毛主席缅怀战友的一句诗呀(生②读这半句)
两场战役、两种心情,一暖一寒,两种感叹,让我们再来齐读颈联。
3.交流尾联。抓关键词、谈体会。
补充:过雪山的故事:长征苦,最苦是雪山草地。提到雪山,几乎每一位经历过长征的人,都用了一个“苦”字。92岁的张绍全至今记得很清楚,“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身着破烂的单衣,布满血泡的脚上缠着干树皮……”“实在冷得不行,大家就人靠人挤在一起。继续行军时,总有一些战友冻得再也不能起来。
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战士们伤的伤,死的死,翻越这样的雪山喜从何来呀!(提问)
师:翻越了岷山,长征的胜利就近在眼前,指日可待了。红军战士们历经无数艰难坎坷,枪林弹雨,终于看到成功的曙光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
②此处”更喜“这个词更让我们体会到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积极乐观(板书)
③是啊,看见了雪山,就如同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就如同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于是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齐读尾联。
五、学以致用 感悟精神
1.面对千难万险,红军的回答是”只等闲“,他们的表情是”尽开颜“.由此同学们想想,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请2-3位学生回答)
2.一首诗、一段历史,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学习长征,不仅仅是在回顾一段历史,更要铭记长征精神给予我们的力量和启迪!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再次感受一下毛泽东诗歌的魅力吧。齐读全诗。
3.作为诗人,毛泽东一生写过100多首诗,在诗中看不到”小桥流水“、”莺歌燕舞“;看不到愁思哀绪,看到的是”气壮山河“、”豪迈情怀“,看到的是浩然磅礴之气。(出示:《清平乐。六盘山》)这是在长征翻过最后一座山写下的《清平乐。六盘山》,请大家齐读一下。课后请大家积极搜索毛泽东的诗词。口语交际课中,我们将进行毛泽东诗词朗诵活动。
板书: 25 七律 长征
25 七律 长征
长征难 五岭 细浪 不怕困难
乌蒙 泥丸
金沙 暖
大渡 寒
只等闲 积极乐观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主题展开学习。《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回顾走过的路程,满怀激情写下的,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全诗共四联,56个字。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第二、三、四联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作者按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他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第四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学习目标】
1.自主认读“r、丸、岷”3个生字。通过自主识记、组内听写的方式会写“丸、崖、岷”3个字。
2、通过推想或查词典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诗歌用词的生动准确;体会比喻、夸张的表达手法及作者使用这种手法准确表达情感的妙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本诗了解“七律”这种诗歌体裁。
4.借助资料理解诗意,体会长征的艰难,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重难点】
1.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毛泽东与红军战士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2.抓住关键词语,借助背景资料,重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预习课文,了解长征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解读诗题,了解长征
1.结合本首诗了解“七律”这种诗歌体裁: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二、四、六、八句要押韵,格律比较严格。
2.间隔号后面“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学生汇报对长征的整体了解。
二、读准字词,展示朗读
小组展示(汇报词语认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师生评价。
齐读,感受七律的节奏和韵律。
三、品读诗歌,感悟长征之艰难与伟大
结合任务单,组内交流学习收获。选择其中一联深入体会思考,小组讨论:
1.默读并画出相关词句,说一说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遇到过哪些艰难险阻?
2.在毛泽东的诗句里是怎样描写这些艰难险阻的?
3.你从诗句中感悟到毛泽东及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4.带着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联。
(一)首联:
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评价。
教师追问、点拨、引导、提升:
1.理解“等闲”一词,带着感受,齐读诗句。
2.思考首联与后三联的关系,体会其总起作用。
3.感情朗读。
(二)颔联:
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评价。
教师追问、点拨、引导、提升:
1.借助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及资料感受长征之艰难。
2.理解“逶迤、磅礴”的意思,体会诗歌用词的生动准确;体会比喻、夸张的表达手法。
3.感情朗读。
(三)颈联:
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评价。
教师追问、点拨、引导、提升:
这里为我们介绍了两场战役: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同样是战役,为什么是一暖一寒呢?学生思考、发言。通过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体会“暖”;教师补充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资料,感受战斗的惊心动魄,进一步体会“寒”。感情朗读这一联。
(四)尾联:
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评价。
教师追问、点拨、引导、提升:抓住“喜”字,体会乐观积极的革命精神。
四、总结升华,感受伟人风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试着背诵这首诗。
2.课外拓展: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一、教材分析
(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全诗共四联,56个字。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第二、三、四联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作者按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他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第四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感情的结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通过材料,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2)“长征”从字面上讲什么意思?关于长征大家了解多少,课前查阅了资料,说一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
(3)师小结,看红军走过的路线图。看完路线图,你有什么感受?
2、初读文本
(1)翻开课文,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你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生读诗,读生词,注意正音,特别是“逶迤、磅礴”。
(2)渗透律诗特点,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划分的节奏自由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全文。 指读。
3、自读质疑,交流启思
(1)师: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把它圈画出来,我们过会交流交流。先小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4、师生互动,录像材料辅助,精读诗文
(1)用“只等闲”一词切入诗文。板书“只等闲”,师引:“等闲”在字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那结合诗句应该选择第几种?
(2)诗中红军把什么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板书远征难)
(3)具体从那几句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呢?带着问题,默读诗文,画出相关词语,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画诗句,师点拨。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4)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5、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同学们,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决不仅仅说是学习七律长征,学习一首诗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给我们的力量和启迪!
6、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介绍学生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在进行本篇课文的教学预设时,我们注意考虑到这样三点:
1、简介相关知识。
本篇课文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如“五岭逶迤腾细浪”对“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对大渡桥横铁索寒”。教学本篇课文虽不必要求学生掌握“律诗”、“对仗”等,但宜通过适当简介,以便学生在读悟过程中,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课文的感情,还应适当介绍一些关于长征的知识。当然,介绍的方法宜灵活多样,可以播放电影、电视,可以边播放图像边语言简介;可以课前展示相关图片,图片下附上关于长征情况的说明文字。
2、注意讲读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条实施建议的确有利于纠正教师习惯于繁琐分析课文的不良做法。但值得注意的是“谈讲色变”亦大可不必,而且应该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在“学生的阅读实践”无法继续、“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难以开展的情况下,教师就必须理直气壮的讲。如:“五岭”、“乌蒙”分别指的是什么?云崖怎么会“暖”,铁索怎么会“寒”呢?“三军”指的是“海、陆、空”还是其他什么?这些内容教师不作精当的讲解,学生怎能读悟出来?
3、体会英勇无畏
本篇课文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入情入境,动心动情,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呢?建议通过这样几条途径引导学生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一是引导观察课文插图。与课文配套的巨幅插图,表现得是红军战士过雪山时的情景:凛冽寒风猛烈地刮这,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漫天飞舞,到处白雪皑皑。我们的红军战士艰难的前行,但无不目光坚定……二是播放相关音像资料。通过播放有关电影、电视中的相应片段,诱导学生入境,感悟实情。三是品读词句。如,“五岭”、“乌蒙”实际上是那样的“逶迤”、“磅礴”,可在红军战士眼里,它们却成为“细浪”、“泥丸”,表现了红军战士是何等的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用心品读词句,学生就容易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了。
[思路提要]
教学本篇课文,可以依循这样的思路展开:
1、揭示课题,简介相关知识;
2、讲读结合,引导感知诗意;
3、反复诵读,体会英勇无畏;
4、适当延伸,推荐合宜读物;
5、联系实际,激励攻坚克难。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熟读课文,读出诗的韵味。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长征路线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我们所了解的一般是用故事的形式来写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长征的诗,题目就叫做《七律长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毛泽东。(板书课题)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2.学生汇报:
a.介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一般情况。
b.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教师出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及相关图片。
c.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言,就是字,每句有七个字。
3.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诗的韵律与节奏。
三、诵读品味,领略诗境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诗里面有2个生字,我们来读一下。(指导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教师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指导读。
3.借助多种形式的读,读出诗的意境。
四、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这首诗我们已经读得很好了,那么在这首诗中,有许多山名和水名,大家发现了吗?请你标注出来。
2.那么这些山和水在哪儿呢?(教师指图讲解)
3.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可以提出来。
五、总结
红军在一年的时间里,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就是在平地上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何况还要翻越那么多的高山大川,再加上天上的飞机轰炸,地上几十万敌军的追赶、拦截,这长征真是太难了。那面对艰难险阻,红军战士怕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课件播放长征场景)看过这段录像,大家想到了什么呢?
2.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长征途中那一幅幅壮阔的画面:那五岭、乌蒙山上飘扬的红旗;那金沙江畔回荡的欢声笑语;那泸定桥上的斑斑血迹;还有那千里岷山映照着的张张笑脸。我们继续学习毛泽东的这首诗--《七律长征》。
二、读诗
1.请大家把诗读两遍。
2.指名读,指导读,齐读。
三、讲诗意
1.这首诗大家已经读得挺好了,那么这首诗什么意思呢?先自己练习讲一讲,然后几个人再商量商量。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2.汇报。(一个人完整讲,其他人补充)
3.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可以提出来?(学生置疑)
重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其中“暖”和“寒”,教师可以结合两次著名的战斗,帮助学生理解。
4.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讲一下?
四、感情诵读
1.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让我们在歌声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不怕艰难的英雄气概。(放《长征七律歌》)
2.大家练习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3.这样壮丽的诗篇,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大家练习把它背诵下来。
4.我们一齐背诵一下。
五、总结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2个生字。认识“逶、迤、礴”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课前准备:
长征组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简要介绍
在中国革命史上,长征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历史。由于王明错误路线,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离开中央红军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失败走向胜利。长征可以说历经千山万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毛主席欣然作诗,表达内心的喜悦。
二、初读诗文,感受大意
让我们一起读一遍诗文,了解大意。
学生自由读文
三、展示课件,学习诗文
学生利用课件,自主学习,探究诗文,完成以下任务:
1:你学会了哪句话。
2:重点理解:只等闲 腾细浪 走泥丸 云崖暖 铁索寒 尽开颜
3:“暖”与“寒”在此的意思。
讨论交流学习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第二句:明确“五岭、逶迤、磅礴、走泥丸”及全句的意思。体会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句:多媒体展示红军巧渡金沙江的经过及成功后欢庆胜利的场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说说“暖”好在哪里
第四句:多媒体展示画面,引导学生体会红军战胜困难险阻,取得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四、读诗文,读出情感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诗意、巩固所学字词
二、朗读全文加深理解
在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我们能够感受到红军万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着实让人感动。哪些同学愿意通过朗读这首诗的方式来表达对红军的敬仰。
三、观看长征地图,三读诗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难”字可以从一张远征图看出。
长征历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十一个省
经过大河二十四条
翻过险峻高山十八座
男女生配合读,女生读每行的前四个字,男生读每行的后三个字。读出红军面对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
四、观看视频,再读诗文
1:长征故事感人肺腑,红军战士可歌可泣。电视剧《长征》再现了那段光辉的历史,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革命前辈为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的牺牲。
2:学生自主观看,然后诵读诗文。
五、聆听赞歌,五读诗文
1:让我们再聆听一首英雄的赞歌,感受以下革命年代英雄们的气概。
2:把自己的情感用朗读的形式充分表达出来。
六、总结
[长征(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a、云崖
(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封锁了江面,掠夺了所有船只,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红军怕了吗?从哪个字眼看出来的?(暖)
2、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知道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吗?
3、听了故事,你认为这句诗应该怎样来读?(抽生读)是啊!长征中,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真是开心啊!读。
4、老师觉得还不够高兴。想一想,面对险峻的金沙江,我们胜利了。。。生读
面对险峻的金沙江,还有狡猾的敌人,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生读
5、我们诵读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诗歌的内容想象成画面,这样才能真正的入情入境。孩子们想一想:“大渡桥横铁索寒”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也叫泸定桥。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6、是啊,强过大渡河困难重重。泸定桥头是--(疯狂的敌人),桥下是--(湍急的江水),而桥上只剩--(十三根铁链),还被敌人用火--(烧得滚烫)。此情此景,叫人看了怎么不觉得--(心寒)!”
7、当毛泽东同志率领大队伍来到大渡河的时候,硝烟没有散尽,铁锁上还滴着战士们的斑斑血迹,河里还漂流着着战士们的一具具尸体。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你们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我们再读这一句。
8、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 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一句。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大渡河横铁索寒(加重语气) 。 男女生轮读, 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千里雪
大家看,这就是终年积雪的岷山,海拔有4000多米。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是呀,在茫茫的雪山之上,每走一步都是那么艰难。由于粮食衣物缺乏,由于天气太冷,无数战士倒下去就再也没能站起来,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巅,真是难哪!这时我们想到了军需处长。
2、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喜
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
生1:翻过了连绵起伏的五岭。生2:翻过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
生3:越过了险峻的金沙江。生4:渡过了天险大渡河。
“更喜指什么”(翻过了岷山)(翻过了岷山,红军长征就胜利了,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3、透过这个“喜”字,你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板书:无畏 乐观)
4、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5、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们乐观地看待这一切困难,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感受伟人风采。
引导:这简短的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显示出一代伟人的胸怀,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1、读全诗引导:老师从你们的诵读中听出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听出了毛主席和红军战士革命必胜的乐观精神。读得这么好,能不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自由背背吧! xb#?j
(生自由背诗,指名背。)
2、如果请你给这首诗谱上曲子,你认为旋律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在请同学们欣赏这首歌曲,大家可以学唱。
3、长征途中,毛泽东留下了很多豪迈的诗篇,还有《清平乐六盘山》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收集毛泽东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细细地去感受一下。
五、总结。
七十五载弹指一挥间。当年的长征壮举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成为我们记忆长河里永恒的群星。但今天当我们品读这首诗的时候,仿佛仍看到神竣的山,听到苍凉的水,触到漫天的雪,嗅到战场的硝烟。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 乐观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情分析】
由于时间的关系,长征这一段历史,不仅是学生,连我们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产生了距离感,特别是作为广东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富足的生活中甚至产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不能试图通过这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到红军长征所表现出来的不朽。教学时应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辅以必要的课外课程资源,与文本相辅相成,从而引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的共振,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层次的感悟。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设计理念】
1、为了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首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拉近与文本距离。课前可让学生利用联网对长征资料进行收集。课上可让学生汇报对长征的印象,对诗意的理解,从而确定了教学的走向和纵深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的实效。
2、诗作为浓缩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的内涵往往是要用心去意会的。好的东西是不可能言尽的,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意会可以不言传。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诗意,而不是逐字逐句去解释。更主要的是紧扣诗眼,咀嚼涵咏,抓住“难”“不怕”“ 寒”“暖”和“喜”等词,紧扣诗歌的特点,凸现出语文味。以领悟情感为主线,当学生真正进入到文本背后去发现、去体会语言文字之背后作者那大无畏的豪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情引入
1、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信息说一说。(师生交流信息)
教师出示:
这是一次可歌可泣的远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甚至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七律?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4)投影练习:
把( )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 )比作( )。
(5)再读这一联。
a.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讨论后回答。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学生乙: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6)学生讨论自学。
学生甲: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学生乙: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
(7)自由朗读。
5.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尽开颜: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长征》: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课本第四组中的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2、理解诗意,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现代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内容】
学习全诗,把握诗句内容,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 透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多媒体课件;
2、画诗句配图(五岭、乌蒙、细浪、泥丸);
3、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策略
一进入情境
二理解感悟
三激情明志
四回味升华
五拓展实践
(课前课件播放《长征》歌曲)
(一)谁能说说我们刚才听过的歌曲名字?又是谁作词的呢?
(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长征》(板书)。
(三)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对长征的了解。
(四)(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教师结合路线图进行小结。
《长征》诗是毛泽东于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之后饱蘸胜利的喜悦和革命豪情所创作的。
(教师板书:
毛泽东 1935年10月 )
过渡:在我们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让我们共同步入长征,同红军战士一起走长征路。
(一)范读课文
(二)指导学习
交流时出示“五岭”“乌蒙”“细浪”“泥丸”等配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三)指导体验感受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长征中的一些感人的场面,看看它们是否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件播放影片)
过渡:“是啊,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千难万险,面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着万水千山的阻隔,面对着饥锇的威胁,他们啃树皮,吃草根,咬牛皮带,咽鱼骨头……这些都是他们经历过的呀。”
(四)品读诗句
短短的几行诗不可能包罗万象,下面我们从诗句中找一找,诗中写了红军遇到的哪些困难?红军又是怎样看待这些困难的?
提示:“这种种艰难险阻都可概括为一句话--”
小结:这正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
(板书):
“远征难 不怕”
“万水千山 只等闲”
指导学生从故事内容来理解具体字词的意思。
课件出示“庆祝长征六十周年纪念邮票”,启发学生想象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的喜悦情景,让学生想一想红军战士可能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进而理解“更喜”、“尽开颜”。
(根据学生的不同答案,给予不同的评价)
(五)指导朗读感悟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2、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诗句;
3、组织小小朗诵比赛;(课件出示诗句朗读节奏)
4、进行奖励。
(拿出自己的书法作品作为奖品)
(一)激情
学习完《长征》,你有心理话要对红军战士说吗?
(二)小结
红军战士正是因为有这种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才能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纵横于万里征程。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朗读,再现红军的豪迈气概!
(播放《长征》歌曲)
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让我们学唱这首曾经让我们的祖辈父辈为之满腔豪情、热血沸腾的《长征》歌曲,让我们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让我们去感受纷飞的战火,让我们呼吸呼吸弥漫的硝烟,让我们去追寻先辈的足迹……
(《长征》歌曲再次响起)
唱《长征》歌曲
歌曲名为《长征》,是毛泽东作词的
自由谈自己对长征的了解(可以谈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可以谈长征的线路;也可以谈长征中的故事;可以谈长征中的英雄……)
听老师小结
听老师朗读课文,并谈一谈全诗的大概内容。
小组学习活动
1、自由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相互解疑;
3、全班交流,上台汇报。
1、看《飞夺泸定桥》、《过草地》、《过雪山》、《腊子口战役》等影片剪辑;
2、谈感想。
1、认真读全诗,找出红军具体遇到的困难以及红军战士的表现,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读这些句子,并做好标注。
2、汇报交流
① 说说诗中所描写的红军遇到的种种困难及红军战士的表现;
② 有感情把这些诗句读出来,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③ 学生齐读。
3、重点感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 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 读一读,把“只等闲”的那种英雄气魄读出来。
4、质疑
认真读读诗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或谈谈自己的发现。
① “暖”与“寒”的意思。
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
讲“巧渡金沙江”故事,帮助大家理解“暖”字;根据“飞夺泸定桥”的场面理解“寒”字。
(“暖”反映出红军“巧渡金沙江”之后的喜悦心情;“寒”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
② “更喜”
(相互拥抱;放声高歌;跳舞;把帽子抛向空中……)
③ “尽开颜”
(全都“眉开眼笑”、“捧腹大笑”、“笑逐颜开”“放声大笑”“笑得前俯后仰”……)
1、自读自悟;
① 练习感情朗读,读出“暖”的喜悦、“寒”的心惊胆寒、“尽开颜”的无比欢乐……
② 个别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③ 学生评价;
④ 小组读,齐读;
2、在自己的书上画出节奏,并试着读一读;
3、学生推荐代表进行比赛:
① 试读准备;
② 朗诵比赛;
③ 学生评比;
1、对红军战士们说说心里话;
(具体可结合长征中红军战士遇到的种种困难来说;可从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表现来谈;可联系自身生活经历来谈;也可从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来谈……)
2、齐声朗诵。
学唱《长征》歌曲
(在歌声中结束学习活动)
读读有关长征的故事;
唱唱有关长征的歌曲。
课前播放《长征》歌曲,为课堂教学渲染气氛。
利用长征路线图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红军长征的历程,化空洞的叙述为具体的感知。
影片的播放拉近了时空的距离,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红军长征中的种种困难和惊险悲壮。
形象的画面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红军长征胜利之后的无比喜悦的心情,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
课件出示诗句朗读节奏,实现高效反馈。
在《长征》歌曲声中总结全诗,加强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创设情境,以唱带诵,增强感染效果,更加激发学生对红军的敬仰之情,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板书设计】
11长 征
毛泽东
1935年10月
远征难 不怕 (英勇、无畏)
万水千山 只等闲 (乐观)
[《长征》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八
教学目标:
1 会读并背诵四副对联,激发学生喜欢对联的情趣。
2 阅读古代趣联巧对的小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收集、试作对联的兴趣。
3 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或事。
4 进行“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进行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读读背背、阅读)
一 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从本节课开始,进行“积累运用 四”的各项练习。这节课进行两项练习:第一,读读背背,练习读对联,并背下四副有趣的对联。第二,阅读古代文人“趣联巧对”的两个小故事,了解那一副副妙趣横生的对联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也学着对一对。
二 完成“读读背背”。
1 自己试着读一读四副对联,注意读准字音和句子中恰当的停顿。
2 指名读。注意听,读得对不对。学生评议,老师指点容易读错之处,要求读出上下联中词语的“对仗”。
(解释“对仗”,指上下两句里的词语,就像仪仗队里的队员,一一对应,排列非常整齐。)
老师范读。学生认真听,从中感受怎样读出对仗关系。
3 学生自己边读边画出上下联中对仗的词语。老师举例说明标画方法。
4 交流读法,互相评点。
5 练习背诵。采取同桌对句、男女对句、分组背诵比赛等多种方式。
三 阅读“趣联巧对”。
1 自读短文,根据文中的解释,弄懂每个小故事中的对联是什么意思。
2 欣赏两副对联,说说对联里哪里对得巧妙,趣味在哪里。把两副对联读好读熟,背下来。
3 讨论交流。
4 谁还了解这样趣联巧对的小故事或背诵过很有趣的对联,说给大家听听。
5 老师就现场或生活中的人、事、物出上联进行示范,让学生对。对上后,评议一下对得怎么样,然后组织学生试着对对联。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 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 谈话导入。
你们已是六年级学生了,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一定有许多事让你难以忘怀,你最忘不了的是什么事呢?一定有许多人你永远不会忘记他们,那么你最忘不了的又是谁呢?
2 学生自由说说令其难忘的人和事。
根据学生说的内容,适时小结,以启发学生。
(1)难忘的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高兴的,难过的,内疚的,难堪的,有趣的,感动的任何事,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永远忘不了的一幕。
(2)难忘的人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同学,也可以是学校的其他学生和老师,还可以是学校里的工人或客人等,可以是熟人,也可以是陌生人,只人他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就可以。
二 明确习作要求。
1 题目可以用“难忘”,也可以自拟。
2 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叙述有一定的顺序。
三 自主习作。
1 构思好后自主习作。
2 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选择典型内容的习作,准备引导学生评议。
(典型的习作包括:具体与不具体的,选材多角度、叙述有特色的,写法富有个性的。)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 指名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1 请5至6位同学读习作,师生逐个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修改方向。
2 同桌互读互评。
二 修改习作,进行誊写。
1 自己修改。
2 请伙伴帮助修改,改正不通的句子和写错的字和标点符号。
3 誊写在作文本上。
第四课时(习作拓展)
一 佳作欣赏。
老师批发后,选出选材,体裁,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尤其是突出如何“难忘”的习作,向学生介绍,请小作者当众朗读,师生共同赏析。
二 宣读进步作文和优秀片断。
选择有进步同学的习作和好的习作片断,请作者读给大家听,激发写作兴趣,激励学生进步。
三 老师宣读下水作文。
老师写下水文,能够了解写作文应该注意到哪些方面,能更好地更深入地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老师朗读自己的下水文,能够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起到示范作用。
第五课时(实践活动)
一 导语。
我们学过《只有一个地球》,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给人类发出了警告。那么,我们周围的环境怎样呢?让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来关注这个问题。
二 读课本中的活动提示。
三 交流讨论。
你想调查什么?怎样调查?
根据学生谈到的,相机引导:利用现有条件,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
四 布置任务。
自由结合组成小组,用两周时间进行调查,注意保管好调查资料,准备好调查报告或其他形式的调查结果展示,参加《我们与周围环境》的专题语文活动。
[长征(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