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校年度审计报告(五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3-01 00:00:00    小编:见不凡公务摄影

最新学校年度审计报告(五篇)

小编:见不凡公务摄影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学校年度审计报告篇一

调查情况汇报材料

根据上级审计机关的统一安排,我局组织审计力量,按照“评价总体、揭露问题、规范管理、推动改革、提高绩效、维护安全”的总体工作思路,以检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相关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为核心,对我县2006年以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总体情况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现将审计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审计调查工作进展情况

由于此次审计调查时间紧、任务重,这段时间教育部门要进行高考、中考、升学考试和学业水平测试,审计人员放弃休息日,加班加点。同时及时增派审计人员,充实审计力量,将审计组分为1个表格审核组和2个实地调查组,严格按工作方案要求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工作。表格审核小组对教育局所填表格(表1-10)进行指导、审核,及时请示有疑问的事项,确保按时、准确完成表格的填报;实地调查小组收集相关资料和表格数据,为下一步调查作好充分准备。

调查了23所农村中小学,其中县城初中1所、小学1所,乡镇初中10所、小学3所,一贯制学校3所(含私立学校1所)、农村初中3所、教学点2个。涉及学生19125

1人(其中初中10455人、小学8670人),分别占我县初中、小学数量和学生人数的15.88%%、8.28%、11.21%。

以召开座谈会、入户调查、电话访谈和问卷填报4种走访方式进行走访调查并规定了相应流程。截至6月22日已经调查了23所农村中小学,走访了700多位学生和家长。目前表1-10已上报市局并通过校验,走访调查表和抽查表正在核对汇总,即将完成。

二、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1、城镇中小学存在大班额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农民在乡镇、县城买房的增多以及家长对基础教育的重视而追求高质量教育,大批农村中小学生涌入城镇,城镇原有的办学条件不能满足大量农村学生的涌入需求,从而导致大班额现象。

2、部分学校学生包租车上学安全隐患较大。在我们走访的学校中,有部分学校学生由于上学距离较远,学生自发包租车上学,原本只能乘坐7人的面包车,一般都要乘坐1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5人左右。虽然学校与家长,家长与车主签订责任书,但是超载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在雨雪天或者交通拥挤的情况下,事故隐患较大。

3、部分村小或教学点自行消亡。我县总体布局调整较大,但调整行政干预较少,大多是因为国家计生政策、城镇化进程加快、家长对基础教育的重视而追求高质量教育、农

村道路改善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学校服务半径的扩大、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在乡镇、县城经商买房的增多等原因,造成村小或教学点自行消亡。导致城区学校学生增多、压力增大,农村办学条件滞后、师质力量薄弱;同时存在农村学校校舍闲臵;农村中小学的撤并造成低年级学生上学不方便,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4、部分村小和教学点教学条件滞后。保留下来的农村小学或者教学点师资力量大多以以前的转招民师为主,教师年龄和知识老化、缺乏音体美等专业教师;教学设施设备、仪器器材和图书等配备缺乏或者很少。

5、存在校舍闲臵现象。调查发现存在闲臵校舍现象。一是大部分闲臵校舍产权不清,特别是校舍占用土地大多为集体所有,导致闲臵校园校舍处臵起来困难较大;二是大部分闲臵校舍缺乏规范的管理,由于常年失修,质量不高等原因被废弃;三是国家没有统一的政策规定处臵农村中小学闲臵校园校舍造成处臵工作难以有效执行,闲臵校园校舍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三、存在的难以把握的事项

1、部分数据填报口径难以把握。表1完整口径的“财政收入”具体是哪几项财政收入;表3教育基本建设类资金及改善校舍情况表,基本建设类资金下面没有社会捐赠,导致我们社会捐赠的数据没有填写。

2、辍学的学生数难以核实。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因产生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引发部分中小学生辍学。因学生辍学问题较为敏感等原因,部分学校未能如实提供学生辍学情况,还有的是不知道是转学(去外地)还是真正的辍学。部分学校将凡是不在学校上学的学生的都归为辍学生。

3、走访调查表涉及辍学的学生信息填写不完整。由于辍学的学生及其家长基本不在家中,大多在外地打工,联系方式也变了,根本找不到具体的家人填写。我们有联系方式的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联系不到的有的是通过班主任填写的,有的是找辍学生的亲戚填写的。

4、7种类型无法全部满足平衡要求。由于我县公立学校均没有配备校车,只有部分规模较大的私立学校才有校车,所以我们在走访调查中乘坐校车的学生类型就较少。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紧紧围绕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展工作。对于方案要求的三个方面:布局调整的基本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放在存在的问题及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7月2日前向省市厅局和县政府报送审计调查报告(征求意见稿)以及附表;7月17日前向省市厅局和县政府提交审计调查报告、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审计调查组对反馈意见的说明等审计结

果材料;7月22日前向省市厅局提交调查报告。

2、加强对抽查表和审计调查报表的数据的核实,保证质量。我们不能简单将教育部门或学校填报的表格直接用做审计证据,严格遵守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由审计组认真填报和核对审计调查表,并对数据的质量负责,以保证审计调查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3、随时关注省厅在ftp平台和腾讯通上发布的相关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

4、克服困难,按时高质高效完成任务。积极主动与上级部门汇报沟通,解决在审计调查以及相关表格填写汇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按时高质高效完成任务。

二0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学校年度审计报告篇二

石门镇马营坡小学

学校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下面就我校布局调整前后情况做如下简要汇报,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学校地处石门镇政府所在地,学校始建于1951年,前身系天祝建材化工总厂职工子弟学校,2006年3月,学校整体移交地方管理。学校现占地面积14000㎡,建筑面积1775㎡。服务半径约6公里,辐射5个自然村和一个居委会。学校多媒体电教室、图书阅览室、微机室、仪器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完善。

学校现有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9人,其中女生44人,寄宿生28人。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女教师9人,大专以上学历教师17人。小学高级教师8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1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县级骨干教师2人,镇级骨干教师4人。

2006年共有学生186人,有教师19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5人,本科学历教师2人,大专学历教师15人,中专学历教师1人;2007年9月学校布局调整中河湾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并入我校17人,全校共有学生167人,有教师21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6人,本科学历教师4人,大专学历 教师17人;2008年春季从河湾小学并入我校三、四年级学生16人,秋季并入我校三年级学生5人,共并入学生21人,学校共有学生189人,教师21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8人,本科学历教师5人,大专学历教师16人;2009年共有学生169人,有教师21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1人,本科学历教师7人,大专学历教师14人;2010年共有学生158人,从河湾并入我校4人,有教师20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2人,本科学历教师12人,大专学历教师8人;2011年共有学生127人,从河湾并入我校4人,有教师18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9人,本科学历教师11人,大专学历教师7人。

我校2006年招生18人;自布局调整后,2007年招生40人,其中来自河湾村学生17人;2008年招生37人,其中来自河湾村学生21人;2009年招生18人;2010年招生27人,其中来自河湾村学生4人;2011年招生23人,其中来河湾村学生4人,除搬迁人口外其余适龄儿童都按时入学,学校招生生源进一步扩大。

二、布局调整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改善了办学设施条件。

布局调整之前,学校存在着布局分散、校点过多、规模过小、大量危房等问题, 办学条件较差。布局调整之后, 通过撤并学校,基本消除了危房, 并逐步配备了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远程教育设施以及学生基本生活设施,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6年3月,学校由企业整体移交地方后,依托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投资64万元对学校进 行了新建和改造,使校园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与此同时,学校的撤并使学校的图书资料、教学设备、仪器等也都更加集中,使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充实和改善。2007年5月,教育局给学校配备了一套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系统,投影机一台,学校投资3.5万元购臵了电脑、音箱等设备,建立了一个多媒体电教室,实现了农村远程教育的接收。2007年9月,学校建立了图书室,辅导站先后从宽沟小学和河湾小学调拨了一部分图书,2008年4月,辅导站号召全学区教师为我校捐款,购买图书343册,2009年—2010年,“欣欣教育基金会”和“田家炳教育基金会”为我校捐赠了一部分图书,使我校图书室藏书从无到有,图书室藏书达到3350册,图书室建设初具规模。2008年6月,投资1.2万元对教学主干道进行硬化,修建花园11个,栽种松柏树、花灌木、花乔木100余株,初步实现了校园的绿化。2010年5月,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拨款6万元,建成了一所拥有21台电脑的微机室,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上一节微机课,我校信息化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2011年,以“两基”迎国检为契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0余万元对学校教学区进行了硬化,学校投资8万余元粉刷校舍、油漆门窗、订做展牌,加强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了学校的亮化、美化,至此学校的“三化”工程基本完成,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基础设施。通过与师生和学生家长交流, 他们对学校布局调整后办学条件的改善表示认可;尽管与城市相比,办学条件仍然有差距, 但比起调整前的状况, 无论是学校师生还 是当地群众, 普遍认为“现在好多了”。

(二)改善了师资队伍状况。

学校布局调整不仅仅是学校地理位臵的变化或学校数量上的增减, 同时也是教师队伍的重组和变动。以学科结构为例, 布局调整前, 很多农村学校尤其是村学, 由于规模过小, 多数学校只有语文、数学两门课的专任老师, 没有专职的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和计算机老师。而通过学校布局调整, 教师队伍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和优化组合, 各学校各学科基本上都配臵了专职教师, 师资队伍的总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在学校布局调整中,辅导站从石门中心小学为我校调配了信息技术管理人员1名,从河湾小学为我校调配了语文、数学、英语等骨干教师多名,县教育局还对科学、美术、音乐等兼任教师进行了培训,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得到进一步改善。这种变化还表现在, 教师参加培训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加了, 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成长发展的可能增大了, 师德建设的要求和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了。如,我校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实施“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在职学历提高教育,学校从原有极少数骨干教师的基础上持续增加至目前的市级骨干教师2人,县级骨干教师1人,镇级骨干教师3人的骨干教师队伍,师资力量得以充实。教师本科学历人数由2006年的2人增加到现在的11人,教师学历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辅导站、学校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出现了一批爱 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师资队伍的总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提高了学校规模效益。

学校规模效益是指随着学校的规模即学生人数增加而培养学生的单位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由于教育的特殊性, 学校规模效益的产生必须基于三个条件, 即资源利用的充分性、资源使用的适当性和规模扩大的有限性;因此, 学校规模必须是适度的, 过小过大都导致效益的损失。无论学校规模多小, 都要有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资本投入,以及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投入, 这使得本来就短缺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 难以合理配臵和形成规模效益。通过布局调整, 撤并一些规模小、条件差、效益低的学校, 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利用, 可避免分散办学导致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自2006年布局调整以来,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益得到加强,生均教学成本较布局调整前有明显的下降,如原来河湾小学有学生60多人,教师12人,最小的班只有几名学生,生均教学成本较高。布局调整后,我校最多时学生达到189人,平均每班学生25人,生均教育成本大大降低。

(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 由于学校布局分散, 办学条件差, 加上教师结构性缺编等原因, 导致教育质量不高, 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及其子女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如今, 通过调整, 有计划地撤并了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的学校, 合理配臵了有限 的教育资源, 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规模, 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优化了教师队伍的结构, 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近几年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2009年六年级毕业检测中,我校综合成绩在全县90所完全小学中排名第18名,连续两年获得“全镇教育教学目标考核一等奖”。2010年六年级毕业检测中,双科、三科及格率均达到87.5%;2011年六年级毕业检测中,双科、三科及格率达到83.3%。

三、布局调整后的情况

1、学校布局调整后,河湾村学由原先的完全小学调整为村学(含学前班、一、二年级教学点),该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根据县政府学校布局调整安排,石门镇政府、教育辅导站对学校原资产进行了调整,2009年3月24日河湾小学部分固定资产移交到我校。移交的资产有远程教育系统及电视机、录像机等电教设备11件,价值27780元;单人课桌凳、火炉、床板等生活用品12套件,图书803册,共计价值7700元。此外,其余设施设备仍在使用中,该校加大教学设施设备管理、维护力度,目前,教学所需设施设备基本齐全,学校运转正常。

2、学校布局调整后,由于我校服务半径的扩大,寄宿学生的不断增加,对寄宿生的食宿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十分重视,加大了对寄宿生的安全管理,在寄宿生的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学校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作为寄宿生管理的目标,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 色。在宿舍管理方面,实行了“三线一统一”的管理模式:“三线”是指牙具、暖壶、毛巾摆放一条线;“一统一”是指被套、床单全部统一了颜色、统一了款式,看起来显得整洁、干净,使学生养成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初见成效,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自本学期开学起,学校精心实施了“营养餐”工程,为了保障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进行,学校加大食堂配套设施投入,(就今年而言学校经费在不足4万元的情况下,食堂设施投入就达2.5万多元)瓷化墙面120平方米,购臵消毒柜、食品留样柜、和面机、压面机、电冰柜各一台等,大大改善了学校食堂设施,为营养餐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做好食堂的安全管理,我们按照“就地取材,合理搭配,保证营养,确保安全”要求,在严格执行索证索票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理食堂餐饮许可证、为餐饮从业人员办理健康证的基础上,用“三查三记一留样一签字”的工作措施,确保营养餐的安全和落实。一查是采购人员对所供商品的生产批号、厂家、有效期限和商品外包装进行查验;二查是供餐员对学校提供的营养餐有无异常进行查验;三查是供餐员在学生进食时对异味异色变质情况进行询问检查。“三记”是指:采购人员记好台账;分发食品人员记好各班分发食品的数量;供餐员记好进餐学生情况。“一留样”是做好每天营养餐的食品留样。“一签字”是供餐员和就餐学生在供餐记录上签名。以此为依据,学校抓落实,辅导站抓督查,把好进货、运转、储存、加工、进餐的每个关口,形 成规范的工作流程,环环相扣、关关交接,责任到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责任链条,确保万无一失。

4、在学生交通安全方面,为了做好寄宿生在离返校途中的安全工作,辅导站、学校主要领导曾3次专门到火烧城村联系村干部、召集家长召开会议,明确要求家长,要切实做好寄宿生离返校途中的交通安全,并不定期抽查接送寄宿生的营运车辆是否存在“三五”现象、是否超载等,这一做法得到了家长的好评。同时,针对本校走读学生上学、放学情况实行路队护送制度,每个路队挑选两名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路队长组织学生站队,教师专人负责护送学生通过安全隐患路段。通过以上举措,确保了学生的交通安全。

四、存在的问题

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客观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抓管理、创特色”的效果尚不明显,学校个性化、特色化创建还很不成熟,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2、由于学生住宿,加大了寄宿制学校对食宿环节的投入,如,炊事员工资、水、电、煤、生活用品、办公用品等方面的支出,造成学校经费紧张。

3、不安全因素增多,如学生食宿安全、交通安全,校园安全需要全天候无缝隙管理,同时也加重了老师们的工作负担。

4、学生由于寄宿,需要生活费、交通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家长的负担。

五、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现实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由于教师编制紧张,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量大,学校需要增加生活教师和门卫,来降低任课教师的工作强度,缓解工作压力。

2、希望政府提高寄宿制学校的人均公用经费水平,解决寄宿制学校经费紧张问题。

3、由于学生往返学校需要乘车,希望上级给予寄宿学生适当的交通补贴,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

4、营养餐在实际运行中增加了学校的运行费用,希望上级给予学校一定的补贴。

5、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买药、看病不方便,希望给寄宿制学校设立医务室,配备校医。

6、学前班管理经费缺乏,希望国家把学前班也纳入经费保障机制。

石门镇马营坡小学 2012年6月11日

学校年度审计报告篇三

婺源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

专项审计调查工作汇报

省审计厅:

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边沿结合部,东邻浙江省一开化县,北界安徽省休宁县,南接德兴市,西连景德镇市,西南与乐平市毗连,东西长83公里,南北宽54公里,县域呈椭圆形,总面积2947.51平方公里。境内山多田少,是个“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的偏僻山区,东北部层峦迭嶂,以鄣公山最高,海拔1629.8米,旧有“盘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之说;西南部丘陵绵亘,小港村河床最低,海拔33米。

婺源现辖1个街道办、1个工业园区、10个镇、6个乡、171个行政村、1802个自然村。2011年底,全县有120695户、362200人,其中县城91889人、镇所在地28763人、乡所在地6439人、其他农村235109人,城镇化率39.42%,人口出生率13.29‰,人口密度123人/平方公里,农民年人均收入6098元。

婺源是朱熹和詹天佑的故里,历代文风炽盛,人才辈出,素有“书乡”之称。古时,读书之风颇盛,兴办的书院、义学、社学和馆塾较多,“十家之村,不废诵读”。至2011年,全县共有学校427所,其中高中2所、完中1所、初中16所、一贯制5所、小学315所、幼儿园8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有69617人,其中高中6407人、初中13108人、小学34472人、幼儿园13019人、特殊教育55人、中等职业2556人;教职工3619人,其中高中608人、初中934人、小学1489人、幼儿园489人、特殊教育6人、中等职业93人。

一、布局调整的总体情况

1、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后的变化情况

2006年婺源县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校366所,初中25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2所、镇政府所在地10所、乡政府所在地9所、其他农村初中3所)、小学341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2所、镇政府所在地9所、乡政府所在地5所、其他农村小学51所、教学点274所)。在校学生35422人(其中小学21863人、初中13579人),寄宿生15346人(其中小学5175人、初中10171人),专任教师2583人(其中小学1503人、初中1080人),生师比13.7(其中小学14.5、初中12.6),平均班额32人(其中小学26人、初中53人),校均覆盖人口数934人(其中小学1002人、初中13671人),生均占地面积26.2平方米(其中小学21.2平方米、初中34.4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8.7平方米(其中小学7.6平方米、初中10.6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632.75万元(其中小学262万元、初中371万元)。

2011年婺源县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校337所,初中22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1所、镇政府所在地9所、乡政府所在地6所、其他农村初中6所)、小学315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4所、镇政府所在地9所、乡政府所在地5所、其他农村小学43所、教学点254所)。在校学生47580人(其中小学34472人、初中13108人),寄宿生22793人(其中小学11650人、初中11143人),专任教师2583人(其中小学1598人、初中985人),生师比18.4(其中小学21.6、初中13.3),平均班额39人(其中小学36人、初中49人),校均覆盖人口数1075人(其中小学1150人、初中16464人),生均占地面积21.9平方米(其中小学15.4平方米、初中39.1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8.1平方米(其中小学5.6平方米、初中14.5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1328.49万元(其中小学648.31万元、初中680.18万元)。

2006年以来因布局调整而撤并学校35所,其中初中5所、小学30所,学生数增加12138人、师生比增加4.7、校舍建筑面积增加73795平方米、固定资产增加1828.56万元、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增加695.74万元。

2、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编制及调整情况

布局调整始于2001年,由于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儿童少年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和退耕还林以及基层行政区划调整、群众在“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愿望日益强烈等因素。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提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2001年2月婺源县制定了《关于婺源县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01年撤并85所、2002年撤并42所、2004年撤并41所、2005年撤并16所、2006年撤并6所、2007年撤并5所、2008年撤并9所、2009年撤并15所。

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实施情况

从2001年开始婺源县实际撤并情况:2001年撤并初中1所、小学84所,2002年撤并小学42所,2003年增加小学13所,2004年撤并小学41所,2005年撤并小学16所,2006年撤并初中2所、小学4所,2007年撤并初中2所、小学3所,2008年撤并初中1所、小学8所,2009年撤并小学15所,2010年和2011年没有撤并学校。

4、教育经费总体情况

2006年财政收入18568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10635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1.84%,财政支出39521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7722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7425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比上年同期增长4.1%,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8.79%,国内生产总值278653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77%。

2011年财政收入51100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16218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6.12%,财政支出118362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31305.2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24586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比上年同期增长60.37%,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20.77%,国内生产总值562000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5.57%。

二、布局调整取得的主要成效

1、适应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情况

婺源县2001年有23个乡(镇),20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33330人、其中县城41022人,城镇化率18%,人口出生率0.012‰;2011年有16个乡(镇),17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62200人、其中县城91889人,城镇化率39.42%,人口出生率0.013‰。从数据来看,乡镇撤并30.4%,行政村撤并14.5%,人口增长8.7%,县城人口增长123.99%,城镇化发展趋势明显。

2、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情况

扩大了农村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充了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效益,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调查显示,通过布局调整撤销了一部分村小和教学点,并将规模小的村完小高年级学生集中到中心小学,各乡(镇)中心小学生源大幅度上升,把节省下的资金用于改善布局点学校的办学条件,更新了教学设备。近年来,我县把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相结合,节约了大量补修费用,集中资金建设了一批农村中小学校舍,增加了大量教学实验设备与文体设施,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1年以来,生均校舍面积由5.4平方米增加到8.1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价值由437.73万元增加到1328.49万元,教学用计算机由369台增加到2041台。

3、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提高情况

2001年以来,退学人数大幅下降,由177人到2011年无辍学;升学率由84.56%提高到90.02%;小学语文及格率由93.45%提高到98.49%;初中语文及格率由46.91%提高到68.67%;初中数学及格率由48.71%提高到66.51%;初中英语及格率由47.22%提高到65.09%。布局调整之前,许多学校规模小,教师少,学生上课和师生宿舍都在危房中,学校没有电教设备,基本上还是“一根粉笔打天下”,学生们享受不到现代化教育,硬件差距越拉越大,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学点即使安装了电教设备也限于老师的技术和教学观念而无法应用于教育教学,许多农村小学生由于学校没有专业的老师,直到小学毕业也没有上过英语、信息技术课,有的甚至音乐、美术课也没上过。布局调整后,学校用节省的资金添置计算机和教学用品设施,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创设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全县学校按规模大小不同相应配置了图书室、阅览室、光盘播放设备、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设备,乡镇中心小学和初中学校还引入宽带网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能紧跟时代,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4、师资水平和教职员工待遇提高情况

从2001年到2011年师资水平有了大的提高,专任教师本科毕业由136人增加到828人、专科毕业由942人增加到1072人、高中毕业及以下由1658人下降到685人;专任教师中学高级由22 人增加到273人、中教一级由204人增加到373人、中教二级及以下由580人下降到286人、小学高级由由365人增加到868人、小学一级及以下由1219人下降到535人;未评职称人数由346人下降到248人;教职员工的年平均工资由8680元增加到44655元,同时教师的“四保一金”(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也全面落实到位。

三、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县镇学校教育资源投入及办学情况

2006年以后婺源县县城学校布局调整启动“四建三并二迁一收购”工程,优化城区学校布局。随着县城建设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原有城区学校占地面积小,运动场地紧,就学压力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此,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异地建设天佑中学,征地新建詹天佑小学(含特殊教育学校)和县幼儿园,扩地扩建职业学校,同时收购民办实验学校为国有,更名紫阳三小。规划天佑中学建成后,将婺源中学及城郊的武口中学,潋溪中学三校整合搬迁到原天佑中学,紫阳一小相应迁入婺源中学老校址。这样,不仅城区学校从高中到幼儿园在校容上完成了升级换代,而且形成了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2007年,总投资1.1亿元,占地面积200亩的天佑中学交付使用,同年,婺源中学等三校(婺源中学、武口中学、潋溪中学)如期整合并顺利搬迁;2008年,经县委、县政府反复与创办方商榷,投资600万元成功收购民办实验学校,更名为紫阳三小;2009年,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亲自做开发商的工作,投资1500万元,将已拍卖出让的婺源中学老校址重新收购划转用于紫阳一小搬迁;2010年,投资850万元的县幼儿园喜迁新园,投资1000万元的职业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并完善了配套设施,投资2600万元的詹天佑小学也于2010年正式开学。

2、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建设、管理滞后情况

布局调整实施后,教学资源投向县城学校和乡镇所在地学校,忽视投向学生较少的农村边远教学点,造成教学点建设和管理滞后。一是教师年龄偏大,多数是民师转编的,教学水平也不高,学校又无办公室、无教师住房,年轻人不愿去边远教学点任教,造成教学点教学质量提高难度大,素质教育难实施。二是多数教学点校舍是七八十年代建的砖木结构平房,且多数是危房,安全隐患大。三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实现,从2001年到2011年计算机只增加7台、没有一个达标实验室。

3、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不足,管理不到位情况

布局调整后,为确保学生安全,各小学不得不要求路途较远的四年级以上学生住校。但是从抽查的学校来看,生均住宿面积不足2m2的学校占60%,其中多数学校的学生宿舍还是用七、八十年代建造的砖木结构教学楼改造而成,不仅住宿条件差,而且稍有不慎,易酿火灾,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许多学校在校用餐的学生人数少,不具备开办食堂的条件,许多学校的学生不得不到老百姓家中搭伙蒸饭,或学生合伙请厨师蒸饭,不管冬夏都吃从家中带来的冷菜,冬天菜冷难下咽,夏天菜易变质影响学生健康。学校开办了食堂的,也有80%的学校生均食堂面积在1平方米以下,有的甚至在露天用餐。由于年龄尚小,许多学生在校生活不能自理,学校不得不安排专职生活老师进行照料,一方面增加了开支,另一方面又使学校师资更加不足。

4、学生交通及安全情况

2001-2002年随着布局调整的深入和税费改革的开始,婺源县清退936名代课教师,撤并了127所学校(含教学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因素,一些偏远山区的学生遇上了上学远、上学难的新问题。由于我县的特点是“山高水险,地广人稀”,村与村之间没有公路,走的是小山道,过的是小木桥,许多山区学生由于教学点的撤并不得不几里甚至十几里以外的学校上学,一些学生疲于往返上下学途中奔波,学习成绩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的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甚至辍学。

5、停办学校校舍及其他资产管理和处置情况

虽然依据婺源县委办、政府办转发《婺源县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婺源县教育局〈关于加强教育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婺办字[2005]15号)精神,历年来各级政府、行政村及村小组划拨、全额或部分投资购建以及社会捐赠等各渠道形成的政府办学校所拥有的资产,都属于国有资产,由学校占有和使用,但是由于学校撤并、危房停用等因素而闲置的校舍有28081.1平方米,学校拥有的学农基地(农田、山地、山林、茶地、果园、山塘、水库等)面积达6706.73亩。已撤并教学点的闲置资产部分被村组用于办公、有些被安置村民居住、有些被村组或居民占用存放杂物,学校长期疏于管理或管理不利导致资产流失,严重的已被村组出售。学农基地多数无证或无协议,产权不明,大多数空置、荒芜或被占用,有些退耕还林无人管理无收益,存在学校资产管理无政策依据、资产管理难度大、流失严重等问题。

6、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相关专项资金统筹使用情况 2004年以来上级下达的布局调整专项资金有106万元,其中2004年40万元、2006年46万元、2007年20万元,重点改造了清华中心小学、许村中心小学、朗湖小学、詹天佑小学、婺源中学、江湾中学等学校的校舍。

7、布局调整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情况

布局调整以后,小学高年级学生要到邻近的完小或乡镇中心小学去读书,由于路程远只能住校或在外租住,有的家长见孩子年龄太小选择了“陪读”,初步统计全县约有300名学生是家长陪读的,在外租房专门照顾孩子的吃住,从走访调查的22名家长陪读的学生和家长的情况来看,人均年增加家庭费用达6000元。孩子原来在近处上学时,吃住在家里,父母比较放心,不仅可以节省开销,早晚还可以帮助父母做家务,大大减轻了家庭的负担。现在孩子住校,孩子的生活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家长还得放下农活照顾孩子,使农村家庭负担加重。

8、农村小学教学点教师编制情况

2002年代课教师清退后,人事编制部门只按江西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核定各乡镇教师总数,小学师生比为1:23.5,初中师生比为1:19.7,而大多数小学教学点学生数都只有10人左右,不够1个教师编制,导致到各乡镇具体教学点出现缺编少人现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农村中小学出现了教师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许多乡镇因师资不足,不得不挤用学校公用经费或其他方式聘请代课教师,造成学校办学经费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进一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011年全县仍有代课教师236人,其中学校聘用202人、村民聘用22人、村小组聘用3人、村委会聘用1人、村校共同负担2人。

四、建议

1、建议政府加大投入进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目前,全县四年级以上学生全部撤并到中心小学的乡镇很少,有的乡镇因为办学条件、师资等原因,无法将布局调整实施到位;而有的乡镇其中心小学教学楼能容纳全乡(镇)四年级以上学生,群众也支持学生进行布局调整,可就是因为学校没有足够的学生宿舍而无法实施。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使具备布局调整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的乡镇能将布局调整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2、建议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使“村村通公路”工程早日实现。学校主动邀请班车到学校或政府统一安排校车定时、定点接送学生,遇学校临时改变作息时间应及时通知家长,教育学生不乘坐“三无“黑车、无营运资格车辆,不超载乘车;遇雨雪天气学校要合理安排学生放学时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教育,并通知家长到学校接学生放学或安排教师护送学生回家,确保学生往返途中安全。

3、建议政府在制定教师编制时充分考虑山区特点与学校实际,保障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健康成长。一是对农村教师的编制不能执行统一的1:23.5的师生比配备标准,应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让所有学校都有较为充裕的师资(其中学生数在20人收下的学校最少应有1个教师编制名额,有1—3年级的不足编的学校有2个教师编制名额),使每个教学点都有教师,每位农村教师的工作不会超负荷;二是对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在原编制基础上增加生活教师的编制配备,确保每所寄宿制学校都有1名以上专职生活教师;三是建立偏远山区教师补助基金,解决山区教师的生活补助问题,让他们扎根山区,安心从教,保障教学点的师资水平;四是从2001年到2011年教师的年龄结构变化看,30岁以下由894人下降到529人,而51岁以上由402人增加到605人,可以看出近些年教师队伍老化严重,年轻的教师补充不足,原民办教师转编的全部处于51岁以上年龄段,大多数又都分布在教学点。

4、因地制宜设置教学点,农村山区布局调整撤并过快的要适当恢复。一是在山区,要把入学半径扩大到十几甚至几十公里,小学生和他们的家庭都吃不消,农村中小学校的规模,不必采用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和模式,一定要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地理、人口密度、师资力量、路途距离等等因素,规划学校。目前婺源县教学点是多,但仍在积极要求恢复教学点村还有约有28所。二是要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包括教学点编制和寄宿制学校生活老师编制,目前婺源县因教师编制不足,学校用公用经费聘用老师达202人。三是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如鼓励教师流动教学,就是在具备了必要的交通条件下,在一定的交通距离内,一名教师每周在两个甚至三个学校承担授课任务。由“折腾”几十个、上百个学生,变为“折腾”一名或几名教师,这种“折腾”带给教师的“痛苦指数”要比带给中小学生的“痛苦指数”小得多,但是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奖励这些流动教师。

学校年度审计报告篇四

调查说明:

各位学生及家长,本调查问卷只用于调查了解中小学生家庭状况、上学方式及成本,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状况,不作其他用途,请据实填写,并对学校布局调整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请给予积极配合,谢谢!

巨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走访调查问卷

(被走访学生家长填写)

学生家长:(签名/手印)

学生姓名:性别:年龄:年级:住址:县/镇

一、基本情况

1、学生类型(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种):。a走读—步行b走读—乘坐校车

c走读—自发拼车或包车d校内寄宿

e学生无陪护校外租房f家长陪读g辍学

2、学校名称:。

3、学校类型(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种):。a县城所在地小学b镇政府所在地小学

c乡政府所在地小学d其他农村小学

e农村教学点f县城所在地初中

g镇政府所在地初中h乡政府所在地初中i其他农村初中

4、家长电话:。

5、学生家长子女数,其中:就读小学子女数,就读初中子女数。

6、家庭年纯收入(元)。

7、学校与住所的距离(华里)。

二、学生上学方式及成本(请按学生类型对应填写)

(一)走读学生

1、学生上学方式(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种)a家长接送b自行徒步c个人骑车d乘坐校车e乘公共交通工具f乘坐家长包租车辆g其他

2、单程上学耗时(小时)

3、学生每年交通费用(元)。

4、年交通费用和学校撤并前比较增加额。

5、对现在的上学距离是否满意(是或否)。注:学生上学方式为乘坐校车的填写下列6-8题,乘坐家长包租车辆的填下列7-8问题,其他上学方式的不填6-8题。

6、对校车安全和运营状况是否满意

7、乘坐车辆座位数(个)。

8、乘坐车辆实际搭载学生数(人)

(二)寄宿学生(学生类型为:校内寄宿或、学生无陪护校外租房、家长陪读的学生填写)

1、每年住宿费(元)。(不含财政补助金额)

2、每年伙食等生活费(元)。(不含财政补助金额)

3、(填:享受或未享受)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享受的2011年收到补助元。

4、生活费较学校撤并前增加额(元)

5、对住宿、伙食条件是否满意(是或否)

6、家长是否陪读(是或否),陪读的家长每年费用(元)

(三)辍学最主要原因(请简述原因)。

三、家长对学校布局的意见建议1、2006-2011年居住地学校是否撤并(是或否)。

2、撤并是否征求过群众意见(是或否)。

3、对当前中小学撤并的态度:a支持b反对c不明确

4、撤并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a改善住宿条件b改善学生交通状况如开通校车 c改善教师配备并提高教师水平d增加对困难学生补助e保留并加强教学点建设f其他

5、对比学校撤并前,学校教学质量是否提高(是或否),学校环境、办学条件是否改善(是或否),学生成绩是否有所提高(是或否)。

学校年度审计报告篇五

学校布局调整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县局会议精神,主动适应我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的需要,为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快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村小将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撤并。制定学校布局调整方案。

一、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和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立足当前,并着眼未来几年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通过调整结构、资源重组、盘活资产,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其社会效益。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要在坚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撤并一些村小,适当扩大办学规模,打破村村办学的“小而全”办学模式。农村小学适龄儿童数不足15人的一般不再设成小学。可设网点小学;距离中心小学较远的村,可以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网点小学;方便学生就学。

二、学校布局现状

(一)总体情况:我镇中小学布局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小学校均衡发展,农村学校布局结构基本合理;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未来几年,我镇经济社会将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同时人口结构和分布也将发生变化。因此,进一步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势在必行。

(二)教育资源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部分学校教育资源布局已不适应需要,流动人口逐年增多,学生逐年减少,每个年级学生都在8人以下,全校学生也只有二三十人,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孟常小学,长发小学,双福小学德信小学、东北小学。

2.一些学校缺乏再发展的空间,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扩展。

三、布局调整的必要性

1.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布局,解决学校布局与城镇建设和城镇整体功能不协调的问题。

2.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布局,加快示范校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消除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四、布局调整方案

(一)农村小学调整方案

1.原则:循序渐进、自然过渡,留足发展空间。

2.工作目标:原则上保留现有中学、完全小学。

3.布局调整重点:将年在校生低于40人的村小学学校逐步取消;重点规划孟常、长发、东北、太河、德信、双福等学校。

(二)村校调整规划

1.原则:总体规划、分期实施、轻重缓急、稳步推进。

2.工作目标:

(1)成立1个农村小学中心点、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2),建设规范中学、小学和幼儿园。

3.布局调整重点:

(1)组建规范化中学,将二中迁入一中,对双中学进行扩建,规划等。

(2)调整结构,实现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合理使用,发挥效能。

将孟常小学、长发小学,规划到双兴小学,成立农村小学中心点。

将德信小学规划到双阳小学。

将东北小学规划到联发小学。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由中心校长牵头的布局调整规划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协调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二)充分利用好教育资源,发挥其作用。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最新学校年度审计报告(五篇) 文件夹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