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积累“黛色 磅礴
主宰 匍匐 芊芊 澹澹 春华秋实 闲情逸致”等词语;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进入作者为我们营造的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世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夏的钟爱以及流露出的对夏、对劳动者、对活力与激情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学难点: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激情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成共识,在教学生成中共同发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并促使教学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只有获得师生双方情感认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也只有师生双方都在情境中获得了情感体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三、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的课文,本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从夏季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三个方面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全文五段各有写作的重点,像一组画,从不同方面描绘了夏的景象,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此文被编排在七年级上册,除了阅读的难度和深度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外,应该更适合刚从小学毕业,而又将面对中考,乃至命运转折时期的学生。文章的中心着眼于“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黄金的”两处,因此把教学主题定位为“生命之夏”——初中的学生正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时期,他们身上既有童年的天真,又有走向成年的辉煌,这不正是一个生命的“夏季”吗?
与前面两个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不同,文章所在的第三单元是一个以季节题材串联起来的主题单元。前者侧重于人生的信条、志趣、哲理,而本单元的课文则侧重于从景与物中感悟生活和生命的真谛。如果说前者是直接感悟的话,那么这个单元的文章则是间接感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单元教学最终还应该落实到怡情悦性上。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刚接触初中的文章,阅读的兴趣较高,课堂上的表现比较积极,思维也很活跃。这也有利于课堂中形成互动参与的气氛。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导和指点的。对于文本的感悟,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然而随着年级段的升高,供学生阅读训练的文章的信息量在逐渐增加,难度值也相应提高,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火热的夏天已与我们挥手告别,但我们对她的感受一定还记忆犹新吧。我很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夏天,对夏天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对于夏天抱有怎样的情感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先生的文章——《夏感》,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的情感。(大屏幕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
梁衡,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扫清文字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 黛色(dài):青黑色。
磅礴(páng bó):气势盛大。主宰(zǎi):统治。
匍匐(pú
fú):爬行。芊芊(qiān):草木茂盛。
澹澹(dàn):荡漾的样子。
春华(huá)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大屏幕显示如下,要求学生大声的朗读三遍,一次比一次的声音大)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老师提问:历来文人不喜欢赞美的夏季,作者为什么说是“黄金”的季节?是不是在印刷的时候印错了?应该是“金黄”而不是“黄金”?
(预设:学生可能认为是印错了,也可能有学生说没有印错,到底是不是印错了,或者作者为什么认为是黄金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课文,一同感受作者笔下的夏季吧)
4、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根据以下问题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1)、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夏天已经来临了?(2)、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怎样的?
5、组织学生课堂交流,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大屏幕显示如下)
(1)、表明夏天来临的景象:蝉儿、麦浪、热风„„„
(2)、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 ①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②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五)、主旨探究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大屏幕显示如下)齐读:“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就两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每组选一名同学作记录,整理归纳本组的讨论结果。(大屏幕显示如下)思考:(1)、为什么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代表着“紧张的旋律”?(提示:结合其他段落进行分析)(2)、我为什么要赞美这样“苦涩”而又“紧张”的夏天呢?(3)、以“因为这是一个____的夏”的句式,说说作者赞美夏季的原因。
3、交流各自的讨论结果,教师归纳各组讨论结果并作必要的引导。(大屏幕显示如下)(1)、因为夏天意味着农民要在田野里进行辛勤紧张的劳作,没有休闲的时间。(2)、作者赞美夏天其实表现了对劳动的歌颂,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3)、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夏天,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夏天,这是一个色彩金黄的夏天,这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夏天,这是一个紧张劳作的夏天。„„
教师追问:文中那些语句体现了农民劳作的辛勤与紧张? 明确:辛勤:弯着腰、流着汗、早起晚睡、半夜醒来 紧张:绷紧、快割、快打、又得、赶快去(4)、学生齐读第四小节,再次感受农民的辛苦和忙碌 提问:
①通过学习你们现在还认为是把“金黄”印成“黄金”了吗? ②作者为什么把夏天看得和黄金一样的珍贵呢?
(学生自由发言,通过引导让学生从旺盛的生命力、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勤劳的品质这几个方面思考。)(大屏显示如下)(黄金般)旺盛的生命力
黄金之夏(黄金般)承前启后生命交替
生命之夏
(黄金般)勤劳的品质
(六)、语句赏析
学生在明确作者赞美夏天的意图后,顺势引导他们通过赏析和朗读语句,体味作者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夏天的赞美之情。(大屏幕显示如下)
源于对劳动的热爱,对农民的赞美,作者对夏天景色的描写也就充满了激情。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最好?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它好在哪里。示例
好句: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品析:句中“泛泡、冒气、沸腾、密密的厚发、淡淡绿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的过程,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说明:
1、对于一些特别精彩的或有鲜明语言特色的句子或句群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读出味道,读出感情。例如:“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这一句朗读的时候要通过先改动句式再对前后两句的表达效果加以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到该句蕴涵了农民的急切的心情,读出急切的感觉来,在个别朗读之后可再进行集体朗读。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加深体会。
2、要鼓励学生多找出一些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来,可不必严格按照示例作品析,怎么想就怎么说。对于学生的发言以鼓励为主,明显的错误加以纠正,但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敢于发言且言之有理的给以肯定和鼓励;对于发言精彩的学生,则要加以表扬并带动学生鼓掌,这既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课堂气氛的激活。)
(七)、课外延伸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夏季的鉴赏和思考延伸至课外。(大屏幕显示如下)作者说: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那么依你之见,夏之色又意味着什么呢?请你仿照例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夏之色为
,如
,如
。
冬之色为
,如
,如
。提示:
1、冷和热分别是绿和赤带给人的感觉,而绿和赤又分别是春和秋的颜色;
2、碧波和夕阳体现了绿和赤的颜色,但两者四季都有;
3、嫩竹与红叶同样分别体现绿和赤的颜色,但两者又分别是和秋天所特有的;
4、两句话的最后部分都体现的是季节颜色带给人的感悟。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八)、课堂总小结
人生之秋的收获来源于夏的不断耕耘,人生之秋的丰硕源于夏的不断积累、耕耘。愿你经过夏的积淀能够获得一个沉甸甸的秋。
(九)、布置作业
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拿出纸和笔写下自己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感受。(大屏幕显示如下)在领略了夏天的风采,倾听了作者的赞美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谈一谈。我的感言:
(十)欣赏课文朗读和画面
播放老师的配乐朗读并配有相应的画面,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的美。板书设计
紧张
夏之景
喜爱夏天 夏
热烈
夏之色
赞美夏天 感
急促
夏之律
更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夏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划分文章层次,并且能准确归纳文段大意。
2.学习文中写景叙述的技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3.深切感受我国北方夏天的特点,正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学习写景叙述的技巧。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新课前,老师想问问大家喜欢长沙的夏天吗?不管是喜欢还是有点厌烦,这都是我们对长沙夏天的真实感受,生活在南方的我们对南方的夏天那是相当的熟悉,那么我们北方的夏天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梁衡,看看他描绘了怎样的北国之夏?(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梁衡: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威》)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先听老师朗读一遍,不太熟悉的字词做好相应的笔记。(解释字词注意联系上下文)浸:泡
芊芊细草qianqian 草木茂盛
轻飞曼舞:轻松愉快的音乐、柔和优美的舞蹈,这里形容蜂飞蝶舞的欢快场面 曼:柔美细腻的意思 凝成ning凝结成 黛色dai 青黑色 主宰zai 统治
灵秀:灵活美丽(一般形容人)磅礴pangbo气势盛大 贮满:装满填满 终极:最后的终点
春华秋实hua 第三声: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多用于比喻 华是第三声开花的意思,第四声是姓氏,还有陕西的华山。
挑,田间那挑tiǎo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的是高粱和玉米的茎秆支撑着穗部的生长状态。
◎ 用竿子棍棒等的一头举起或支起:~起帘子。
◎ 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 拨弄,引动:~拨。~动。~头。出来:~打。
◎他们的肩上挑tiāo着夏秋两季◎ 扁担等两头挂着东西,用肩担着
匍匐pu fu 爬行(拟人)
迸发bèngfā 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细滋慢长,滋:滋生,繁殖
蓬蓬勃发peng peng 对比的手法,突出夏天作物生长的蓬勃有力,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春日融融(chūn rì róng róng)春天的阳光很温暖。融融:形容暖和的样子
秋波澹澹dan dan秋波荡漾的样子,秋波澹澹多形容于秋天的水很清澈,水波摇动的样子。而夏呢,总是浸jìn(泡)在苦涩的汗水里。闲情逸致(xián qíng yì zhì)
逸:安闲;致:兴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闲适的情致 齐读这些字词,课后还要加强书写和记忆。
四、齐读各个段落,并分析每个段落的大意(找关键词,关键句)也就是写了夏天的什么? 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紧张热烈急促-------------作用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
第二段:写夏季的自然景象.(实写和虚写)第三段:写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景物.第四段:写夏天紧张劳作的农民
第五段:喜爱夏天,赞美夏天(作者仅仅是赞美夏天吗?)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这句话怎么解释?(1、夏天炎热的天气
2、紧张劳作的农民炎炎烈日更辛苦)更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作用是总结上文并抒情
从各个自然段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三层 第一层(1):总写夏天的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第二层(2-4):描写夏天的景物和农民的紧张劳动 第三层(5):赞美夏天,更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五、品味语言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冒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包括明喻和暗喻
水渐渐变暖至沸腾,草由茂盛长成密密丛丛,树也由淡绿的几棵变成黛色的树林,写出了从春天到夏天中水、草、树发生的对比变化,春天的秀气之气经过半年积蓄酿成了夏天的磅礴之势。
2、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著名的(一词说)那么作家梁衡选取了哪几个动词描写夏天的景物呢?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作者选取了挑、举、匍匐前进这三个词来描写夏天的景物
●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挑,本指人用竿子棍棒等的一头举起或支起,这里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的是高粱和玉米的茎秆支撑着穗部的生长状态。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同时运用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生动形象,高粱好像在高声响亮的吹着夏天的号角。
●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也是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瓜秧在爬行在前进 都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夏天的蓬勃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3、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这段话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语言质朴:没有使用过多的修辞词
●语言真实准确:真实的表现了农民的忙碌辛苦的生活画面
●语言富有节奏感: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语言描写细致,注重细节:他们早睡早起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语言暗含情感:感叹夏天的农民早起晚睡的辛苦,并且说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都说明作者对这些辛勤劳作的农民的崇高敬意和赞美。
六、小结:
《夏感》在对夏天景物进行描写的过程中多次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夏天的蓬勃生机,同时还将夏天的景物跟春季、秋季景物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夏天的特点。
七、拓展延伸
作者在文章中说到: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那么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些写到夏的诗句。
(一)历代描写夏季的诗词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唐代白居易《观刈麦》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小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元代白朴《天净沙•夏》
八、课后作业
仿照句式,写一写“冬、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仿句: ①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霜,如雪花,透出阵阵寒意
②夏之色为热的黄,如阳光,如麦浪,迸发火一样的热情。
夏感
三里岗中学 刘爱勤
教学目的:
1.诵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感受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色,体会语言魅力。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情感认知: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2.自主合作探究文本:
a.作者眼中的夏天有何特点?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夏感的? c.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交流问题。
三.品读文本
为了突出夏季的特点,不仅选取了典型的材料,而且语言也颇具特色。
1.本文选取了夏天哪些特有的景物及事物? 2.圈点批注品语言。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a.修辞角度; b.遣词造句的角度; c.多感官的运用。
方法提示:怎么写的?写得如何?写出了什么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1.夏天是美丽的,农民为了收获累累的秋实,他们辛苦劳作。而处于青春年少的我们,正如这夏季一样青春靓丽,热烈激情,我们应当如何打扮自己的青春风景,使自己变得更美呢? 2.歌颂夏天:仿写训练。五.激情总结
六.附板书设计
紧张热烈急促
总 夏之景夏之色夏之人夏感 比喻拟人对比反复分 喜爱夏天 赞美夏天 赞美农民 总
《夏感》课堂实录
执教:长兴一中
王军
一、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的内容,感悟夏天的景美和人勤。
2、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知文章的内容,感悟夏天的景美和人勤。
2、难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三、教学实录 师:春天百花胜开,给人一种万物苏醒的愉悦,春天绚丽多彩,让人目不暇接,心
旷神怡;秋天果实累累,给人成熟的满足,秋天落叶飘零,使人的心绪得到
淋漓的宣泄。因此,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描写夏天的风情,(板书:夏)这是为什么?(板书:?)
生:炎热的天气,知了很厌烦,忙碌„„ 师:夏天有哪些好处呢?
生:可以吃冰棍儿,荷花盛开,可以„„游泳
师:是啊,夏天有它的烦恼,但也有它的快乐,对待遇事物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那么在当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欣赏梁衡的《夏》。(教师板书:梁衡)
师:齐读课文,完成黑板上的问题:
夏天是一个()的旺季。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的旋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生: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紧张、热烈、急促。师:第一句话在文章的第几段?划出来。师:齐读黑板上的两句话。
师:为什么说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用文中语句回答。
生: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生: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生: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师:承前启后是什么意思? 生:过渡
师:夏天是什么季节的过渡? 生:春和秋。师:为什么说”“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热烈、急促的旋律?首先,哪些语句体
现了紧张? 生: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
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师:哪些句子或词语特别能体现“紧张”? 生:早起晚睡,快割快打,赶快,绷紧。师:农民们白天很累了,晚上又怎么样? 生: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师:这段文字引用了哪句诗? 生: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师:大家知道这首诗的出处和作者吗? 生:白居易的《观刈麦》。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问中哪些句子能体现出“热烈”?
生: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师:哪些词语很有代表性? 生:旺盛、迸发。
生: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师: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比喻。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紧张、热烈”比作泛泡的一锅水。师:你知道比喻的作用是什么吗? 生:生动形象。
生: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师:哪里是重点? 生:扑打、烘烤。
生: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
生: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
动,在天地间升腾。
师:哪些词语是重点? 生:滚动、升腾、磅礴。
师: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急促”?
生: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
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师:除了农民收割的急促,还有什么急促?
生: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师:在和哪个季节对比? 生:春。师:“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
黛色长墙。”“黛色”是怎么回事?
师:文章哪一部分写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 生:2、3、4段,师:那么第1段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总起。
师:一齐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下,想一想,最后一段写了什么? 生:赞美。
师:最后一段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生:总结。
师:文章第二部分2—4段写景美,人勤。师:作者描绘的夏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有活力,有生机,万物迅速、蓬勃生长的季节,浸泡在汗水里的季节,繁忙„„ 师: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带着你对夏天的感觉,齐读全文。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下发课内学习资料:唐·高骈《山亭夏日》)
师: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如果是一幅画,那么都有哪些景物? 生:绿树,池塘,蔷薇,楼台。
师:如何介绍这些景物?例如:xxx是怎样的,xxx是怎样的。生:绿树长在楼台边,风吹水微漾,满架蔷薇一院子香味。师:如果你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你有什么感想? 生:心旷神怡。
师:如果说课文中所写的夏是一杯浓烈的酒,那么这首诗所写的夏可以说是什么? 生:淡淡的茶。
师:梁衡能够写出不同于课文和这首诗的风格的夏天? 师:这节课的作业:完成《语文作业本》。板书设计:
夏 感
一、紧张、热烈、急促(总领全文)
景美
二、(2—4)
人勤
三、赞美(总结全文)
整理:徐伟强
《夏感》说课稿
长兴一中
王军
我在《夏感》一课的设计上依旧沿用语文教学的常态模式,即导入,初步感知,内容研讨,拓展延伸。
在导入的设计上,是借鉴了一些备课的资料。这个导入语言比较优美,跟课文又惜惜相关,还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只是花的时间比较长(但我自认为这些时间花的比较值)
初步感知的设计上,我思考过,教师泛读、齐读、学生自读等方式,最后还是选择学生自由朗读,我觉得自由朗读更能发挥学生的朗读个性,但与齐读相比又缺乏监督,与教师泛读相比又缺乏教师示范性。
内容研讨上的设计,我以一个句子作为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即夏天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这个句子分为两个小问题,第一,为什么说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个问题其实不怎么好回答,所以要适当的提示一下,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理解“承前启后,生命交替”这八个字的意思,简单的解释就是“过渡”,也就是说,为什么夏天是一个过渡的季节,夏季为什么季节过渡?很简单——当然是春与秋,夏天在春天孕育,经过蓬勃的发展走向秋天这一终极!这样就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第二,为什么说充满整个夏天的正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的词句,从而能感知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拓展延伸的设计上,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我所选的《山亭夏日》不是随意的,它所表达出来的夏天的特点与文章中所表现力的特点完全相反,一个是情调清和,而一个是“紧张”“热烈”“急促”,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同样一个夏天,在不同人的笔下能写出不同样的特点,当然,如果他自己去写也可以写出独特的风格来!
整个教学设计,结构上比较完整,跟文章的联系,跟学生的互动都比较紧,但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语言的品味上,作为一篇散文,《夏感》中有许多语言值得品,如其中的比喻,拟人句,一些形象生动的词等,但都没有品,希望各位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夏感》教学设计 群星学校
郑建军
教学目标:
1、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走近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在朗读中准确传达出课文内涵。
2、品味语言。
3、感情熏陶:热爱自然,敬重劳动者。重难点:
抓住特征准确生动地写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没有
的热烈,春的小草嫩叶就没有着落。没有
的积累,秋的瓜果飘香就失去依托。
二、整体把握。
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其他同学圈点勾画。
2、文章结构清晰:
草 树
蝉
夏天的自然景色
紧张、热烈、急促 太阳
麦浪
赞美
夏天的色彩 夏天的旋律
总分总:总领全文————————写景———————抒情
三、问题探究。
1、大声朗读,划出你最喜欢的好词、好句,品味、赏析。
2、好词
火红的太阳烘烤(映照,照耀,翻炒)着一片金黄的大地 ..田间那挑(长,挂,耷拉)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 .他们肩上挑(压,扛,承担)着夏秋两季 .
3、好句:a比喻;b拟人;c对称句:
a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快镜头,仿佛能看见草、树在生长。共同特征:逐渐变化,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找一个短时间的来作“替身演员”。把抽象的“紧张、热烈、急促”变具体了。)
麦浪……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一块麦田?微风?雄壮气势)
b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人的动作和情态,生命力。不屈,我要生长。吹奏生命进行曲。冒着枪林弹雨冲锋。)
c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用心
爱心
专心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句式对称整齐,增添语言的形式美、节奏美,使文章俗中有雅,透着书卷气。)
四、再读课文,注意把握感情,读准节奏。
五、练习。原文填空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的旋律。
火红的太阳
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
着,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
着一艘艘的舰船。
大概,春日
,秋波
,而夏呢,总是
在苦涩的汗水里。
六、朗读,摘抄。
“鱼”“渔”兼得,精彩纷呈
——群星中学听课反思
10月10日,群星中学王启林、侯礼学、郑建军三位老师,以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先进的语文教学理念,为全市七年级语文老师呈现了三节风格鲜明、精彩纷呈的语文课,令人印象深刻。
三位老师的课基本符合陈老师搞好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做好 “三要”的原则,即:一要体现语文课的特点,即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重视语言的品味与积累;二要体现阅读课的特点,即要重视学生理解、感受、鉴赏和评价四种阅读能力的培养;三要体现精读与略读的区别,对于精读课文,要求读读讲讲,讲讲读读,重在授之以阅读文章的方法,原则上用两个课时。对于略读课文,要求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读,讲究半扶半放,重在阅读方法的运用,原则上用一个课时教学。所以通过此次活动,使我们进一步明白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定位,有利于准确把握精读与略读教学的教学策略。
结合三位老师的课和陈老师的要求,我们进行了深入反思,我们认为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认识:精读的要求在于咬文嚼字,细琢细磨,努力去理解每一篇选文的精蕴,认真去揣摩每一篇选文的写法,从中得到读书作文的必要知识。就像叶圣陶老先生说的,要做到“纤屑不遗,发挥净尽”,也就是说,要通过认真预习
用心
爱心
专心
和课堂讨论,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给学生以具体而细致的指点。略读的要求在于根据读书的一般原则,针对所读书籍的性质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独立去阅读,以期养成读书的熟练技巧和良好习惯。也像叶老要求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做到“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也就是说,只需在重要的关节点上给予指引和启示就行。在此可以用叶老的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明两种指导的不同要求,即“学生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初起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跤。”而总的目标都是为了让“孩子步履纯熟,能够自由走路”。群星中学三位老师的课,正是体现了这一过程,这就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学到了大量的阅读方法,真可谓是“鱼”“渔”兼得。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