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简明新闻:
1概念:简明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短、迅捷的一种体裁,又称简讯、短讯、快讯和一句话新闻。
2特点:a篇幅短小;b结构简单;c叙事简明;d一般一事一报;e要求简而不陋。
二动态新闻:
1概念:动态新闻是迅速及时的反映现实世界最新变动状态的新闻报道的统称。
2特点:a以事物的最新变动为其主要着眼点;b以时新性与重要性为其主要价值取向;c以突发性事件为其主要报道内容;d以客观叙事为其基本特征;e以开门见山,、一事一报为其主要写作原则。f动态新闻要给人以“动感”与现场感。
三综合新闻
1概念:综合新闻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进行归纳综合的新闻报道的统称。
2特点:a综合新闻所涉及的新闻信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b通过综合新闻事实表达新闻主题,体现记者的报道意图;c注意点面结合,多角度的反映客观事物或人物的概貌。d注重导语的构思与背景材料的交代;e重视新闻根据,新闻来源的交代;f注重分析,却又以客观叙事的方式表现。
四述评新闻:
1概念:述评新闻是以夹叙夹议的方式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载体。
2写作特点:a视野开阔,材料丰富,高屋建瓴的分析事件与问题的实质和发展趋向;b跳出材料概括,抓住典型举例子;c边述边评,讲究逻辑,不摆架子,以理服人;
五事件新闻:
1概念:事件新闻是以突发事件为主的新闻报道,是动态新闻的主要品种。
事件包括:a社会政治、经济局势的突变;b重大自然灾害;c重大交通事故;d暴发性流行病;e重大刑事案件;f对社会各界有较大影响的新发现或新成就。
六非事件新闻:
1概念:是表现内容与表现手法上都有别于事件新闻的新闻报道的统称。
2特点:a它不以记录突发事件为满足,而是注重事物渐变过程中对某些带有规律性内容的揭示;b具有新闻性;c综合归纳多个事件或事实;d非事件新闻,写作要找新闻由头,发表要寻报道时机;e非事件新闻仍需以写实为主;f在表现手法上,非事件新闻一般描述、概括兼而有之;g非事件新闻是一种透视性的新闻报道,它要求记者具有较强的政治理论素养与新闻洞察力。
3广义的非事件新闻包括综合新闻、记者见闻、记者述评、新闻综述、采法札记、工作通讯等多种形式。狭义的非事件新闻限于消息体裁。
七人物新闻:
1概念:人物新闻就是通常说的人物消息。是以消息形式专门报道新闻人物的活动与事迹的新闻体裁。
2特点:a篇幅短小,叙事单一;b时效性强,所表达的内容必须是“现在进行时“或者”现在完成时”c有一定故事性,能够打动人心;d人物新闻要求“一人帅事,以事显人”。
3写作要求:a要选准新闻人物;b不要贪大求全;c力求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相得益彰d注意以事显人。
4在人物新闻中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与思想品格的方法:a“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b记其行而明其心。c通过捕捉人物的神态、语调的变化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或性格特征。
八会议新闻:
1概念:会议新闻是与会议有关的新闻报道的总称。
集会新闻
2集会新闻特点:a讲究规格程序;b注重声势与气氛。c突出演讲内容;
3工作会议新闻的写作要求:a要从纷繁复杂的会议内容中,挑出读者最关心的新闻信息,突出地写入报道。b要善于抓住会议召开的背景。c要兼顾会场内外。
九社会新闻:
1概念:指侧重于报道社会上或自然界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能激起读者某种情感,或富有情趣的新闻。
2特点:a传通性大;b民间性强;c人情味浓;d涉及面广
3社会新闻的写作要求:a尽量写出情趣b尽量追求时效;c写作要不拘一格
通讯写作的一般技巧
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一通讯是抓住新近发生的典型事物、重大事件,从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写出一种思想,一个人物,一种经验,一个问题的报道形式。
二通讯的特点:1新闻性;2完整性;3形象性;4四个区别:a通讯以严格的真实性与文学相区别;b通讯已报道的客观性与评论、调查报告相区别;c通讯以较强的时间性与回忆录、人物传记相区别;d通讯以叙述描写的形象性、故事性、细致性与消息相区别
三通讯的种类:1人物通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2事件通讯:报道突发的、为受众所关心的事件,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事件。3工作通讯:通过各种典型事实,反映各地区,各条战线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经验和方法;提出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而没有获得解决的各种问题;对一些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4风貌通讯
四通讯的几种表达方法:
1叙述:a从头到尾的叙述法;b头足倒置或中心开花的叙述法;c中断过程穿插材料的叙述法;d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叙述法
2描写:a人物描写;b场景描写;c细节描写
3议论、抒情:a开头之处作诱导;b关节之处作渲染;c衔接之处作揉和;d结尾之处作抒发
作用:a揭示本质,深化主题;使事物形象光辉;b借助议论,阐明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c激发读者感情;
五通讯写作表现手法的特点:
1叙述的直接性;2描写的直观性;3议论抒情的实在性;4对话的实录性;
六通讯的主题:要求是,集中,新鲜,深刻
七通讯的结构:1纵式结构;按事情发展2横式结构,将几个侧面集纳。3纵横结合的结构
各类通讯的写作
一人物通讯(具体的形象的报道各类人物的事迹、经历的新闻文体)的要求:
1着力从写人物的具体事迹中,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感情。
2要善于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表现人物
3正确处理人物通讯写作中的几个关系:a人物与群众的关系;b人物与社会的关系c人物与家庭的关系d人物与党的关系;
二事件通讯
1事件通讯是详尽、具体,形象的描写新闻事件的通讯。
2事件通讯的共同特点:a新闻性与具体性;b典型性与重要性;c完整性与形象性
3写作要求:a以人记事,以事带人;b故事完整,主线突出;c寓清于事,寓理于事;d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三工作通讯
1工作通讯指问题性、论述性、经验性的通讯。
2工作通讯的内容:a提出并探讨当前实际工作和人民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b某个地区,单位,部门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中的经验,教训,某些具有普遍意义和借鉴作用的工作体会。c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方面有普遍启迪作用的事例评述d揭露性、批评性的典型报道。
3工作通讯与工作总结的区别:a在对象上,工作总结是上下级之间报告工作情况的;工作通讯却是面向广大受众,包括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受众的。b在内容上,工作总结比较全面,必须反映工作概貌、问题、经验、措施以至努力方向;工作通讯则要求集中、尖新,有现实针对性和迫切性;c在写法上,工作总结是第一人称汇报情况的口吻,概述多,架子较大,涉及面广,结构较死板,工作通讯则多以第三人称作客观报道,除了叙述外,还多用描写、抒情和议论,抓住一点加以引申即可。
4工作通讯的写作要求:a提出问题具有现实性,切合当前工作需要;b阐述问题和经验力求透彻具体;c表现形式不拘一格。
四风貌通讯:
1风貌通讯是着重描写事物发展中新变化、新面貌的通讯。
2写作要求:a善于观察,突出见闻;b抓住特征,着力写“变”c缘物寄情,感同身受。d知识丰富,文笔增趣
特色通讯的写作
一新闻特写:
1新闻特写是以集中突出的、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的新闻体裁。
2特点:a在选材上,注重再现生活的画面,放大新闻事实诸要素中有意义,有情趣,有影响的一两个要素片段。b在结构上,多数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按重要程度安排材料。引言-叙述-最高潮;c在角度上,切忌从头到尾的流水帐,要求选取特定角度,出奇制胜。
3写作要领:a要抓住生动的形象。b要抓住事物的特征。c要抓住情节的高潮。
4新闻速写:指在短暂的时间内,即景写生,粗线条描绘勾勒对象的形象动态,反映出事物的大致轮廓和主要特征的报道手法。
5新闻素描:指主要依靠朴素自然的描写手法,淡色轻抹,质朴自然,准确平实的记录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新闻体裁。
二深度报道和大特写:
1深度报道是指完整的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
2深度报道的特点:a题材的重要性;b材料的详尽性;c内涵的深刻性;d体裁的综合性;
3深度报道的形式:a单一类,包括:1)提出问题型,2)分析解释型,3)综合概括型;4)典型传播型,5)对比解释型;b集合式的深度报道,包括:1)连续报道: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进行的报道;2)系列报道:对于典型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用不同体裁进行的一系列报道。3)组合报道:围绕某一主题,将不同地点,单位和不同内容的新闻编排组合在一起的报道。
4大特写:大特写是抓住社会热点中的事件、人物或现象,对新闻事实作全方位,多侧面的报道,用优美的文笔,新颖的题饰,突出的照片吸引读者的一种报道方式。
大特写的特征:a新闻性;b社会性;c深刻性;d艺术性。
三解释性新闻报道:
1解释性新闻,是一种充分运用背景材料,说明事物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的分析性报道。
2解释性报道与纯新闻的区别:a对新闻要素的叙述,着重点不同:b背景材料的运用不同;3解释性报道与评论、社论的区别:a前者内容较实在,一般不直接发表意见,后者则以发表意见为主。b前者反映记者个人观点,后者反映集体观点。
4解释性新闻的写作要求:a把(why)作为高潮和重点,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反映事件的来龙去脉;b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点明事物的意义、特征;c把今天的实践,置于昨天的背景之下,从而揭示它对明天的含义。d把某一事件与一系列其他有关事实联系起来,从比较对照中揭示其本质,发展趋势。
其他文体
一广播电视稿写作的特点和要求:
1要严格注意内外有别,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2事实具体,实实在在。
3通俗易懂,采用口语。
1)用句要短,少用长句,倒装句;2)合理重复,少用代词。3)不要滥用简称,略语,少用方言,土语。4)音同义不同的字词要分清。5)多用口语词,少用文言词,单音词、行语、术语6)适当注意协调音节,协和音调。7)有些标点符号,在广播、电视新闻稿里,一定要改成文字。8)说话要注意身份,什么人讲什么话。
4言简意明,新鲜活泼。
新传实务卷
一、名词解释 买后感觉 连线报道 议题管理 广告文案 固定画面
二、简答题
1、对以下的广告五字诀做出解释。媒体趋势:媒体之趋势,特点是基石;专业留杂志,分栏存报纸;广播入汽车,电视变形式;形象树户外,互动线上立。
2、简要论述我国电视言论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发展至今经历的几个阶段。
3、简述危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4、简答报纸版面和报纸内容的关系
三、论述题
1、论述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实施
2、举例说明广告定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四、综合题
1、有人说,新闻的美在于偶然性和突发性,请从电视现场直播的角度对此做一评析,并结合具体实例。
2、案例回放:(案例网上找的,差不多,略有出入)4月17日,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的员工对媒体的爆料引发热议。该员工称公司在管道改造中,将消毒用的含氯处理水误混入饮料中,涉及9个批次、12万余箱可口可乐,价值可能高达500万元,目前这部分被疑含氯饮料可能已经流入市场。新华网报道称,记者就此事向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核实时,该公司给记者提供了一则声明,称所谓“公司内部信息”经查并不符合事实,并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该公司声明称,鼓励员工通过合适的渠道向公司反映其关心的问题,并确保该渠道畅通。该公司公共事务及传讯部经理高旭峰表示,公司不接受当面采访,对于记者提出的任何疑问,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提问并予以答复。从16点40分通过电子邮件提出采访问题,新华网记者等待近两个小时,该公司未给出任何答复。4月17日22时,山西省质监局向媒体通报对可口可乐(山西)饮料公司9批次存疑产品核查初步情况。4月18日凌晨3时许,两家国家级检测中心——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院、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出具了检验结果。4月18日早间,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就可口可乐(山西)饮料公司9批饮料
疑混入含氯消毒液事件召开第二次新闻情况通报会,向媒体公布了山西省两家国家级检测中心的检验结果、山西省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组论证后得出的意见。专家组认为:送检样品检验结果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该9批次产品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4月18日,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发声明称所有出厂产品都经过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的检验,符合国家有关质量的法律法规。所谓“公司内部信息”,经查并不符合事实。山西省质监局网站4月28日通告称,针对媒体披露的“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含氯软化水混入部分批次饮料产品”中的问题,山西省质监局于4月19日组成调查组,通过现场检查、抽检样品、查阅记录、询问员工等方式,认定媒体报道情况属实。同时在调查中,还发现该公司存在个别生产条件不符合相关规定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4月28日,山西省质监局对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做出了停产整改的行政处罚。4月30日,可口可乐(中国)公司通过微博发声明致歉并称媒体有误读,但其对于已流入市场的可乐饮料没提及是否要采取召回或退货措施。对于“含氯门”事件,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在官方微博上发出声明,对此前未经严谨调查发出的声明,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操作失误,向消费者表示歉意。山西装瓶厂已采取了整改措施,以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同时,可口可乐中国公司还指出被“媒体误读”,称可口可乐山西装瓶厂使用的包装清洗用水(生产辅助用水),绝不是消毒用水,其水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欧美各国的生活饮用水标准,可以放心饮用。5月2日,可口可乐做出了“换回”产品的决定,但仍坚称不是召回,并且不可退货。面对持续升温的“含氯水”事件,可口可乐放下了姿态。5月4日下午,可口可乐大中华及韩国区总裁鲁大卫(david )在事发地山西公司召开媒体沟通会并向公众道歉。并同意退货,将回收的产品及同批次库存产品销毁。请论述在此事件中可口可乐的处理方式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和有什么不足之处
原理:
犯罪行为 社会化的机构 群体 社会流动
马斯洛需求理论 社会工作伦理内容 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目标(还有一个忘了)
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的内在动因。
一个社区有很多赋闲在家的老年人,社工帮助老年人发挥余热,建设社区,制定相应的服务方案。
实务:
支持小组 社会服务机构 个案工作
预估的内涵与任务 问卷调查的定义、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步骤 小组初期的组员特征和社工的工作任务
一个男孩从农村转学到城市,同打工父母和姐姐一同居住。父母工作忙没法照顾他,日常全靠姐姐,但姐弟两个关系不好。弟弟原先在农村成绩不错,到城市后成绩急剧下降,不愿意和同学交流,性格孤僻。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不愿意写作业,上课喜欢开小差。孩子本身也不愿学习,想小学毕业后就去打工。
问:
1、服务对象的需要。
2、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个民工子弟学校,设施不齐,学生的课程功底差异大。由于很多学生都是随打工父母转徙各地,所以班级凝聚力低,学生都不喜欢学习。家长的文化素质都比较低,老师家访时表示没时间也没办法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老师的压力很大。
问:分析现状,制定服务方案。
一个危楼社区,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
问:阐述社会照顾的概念,运用该模式制定服务方案。
先说下我是个跨考的,可能评价时有偏颇,请大家多多包涵咯,呵呵
1)翻译硕士英语:
词汇和语法30分,包括改错,近义词替换(单选),和单选。改错10题,每个1分,不难,与八级相当。近义词替换20题,10分,感觉前十题的词汇难度较高,属八级较高端词汇,后十题较易,也就专四吧。单选难度不大,只有个别难题。
阅读四篇,40分。感觉是难度递减,第一篇最晦涩。篇幅:b5纸一面,貌似小5号字体,(第四篇约3/5面)。前三篇是讲社科人文,最后一篇是科技。题型是每篇阅读四个单选和一个summary。我觉得这份卷子的难度就体现在阅读上了。
写作:你认为作为一个专业翻译需要具备什么能力,400词。
总体上我觉得做得不很顺手,时间较为紧张,也与我自己很少练写summary有关系。
2)翻译基础
英语词汇翻译:15个15分。个人感觉这是考卷里最难的。能记得有neet,unfriend,somebody's cup of tea,give the floor to,the in-thing,arbor day,infortainment(可能记错了),我只答上来6个,呵呵,笑话了啊大家。
汉语词汇翻译:15个15分。这个部分感觉很简单,有前苏联,打造知名品牌,老人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等等之类的,我有一个“晚婚晚育”没答上来。
英译汉:题目比较简单,是一篇分析金融危机导致国内需求下降的分析,感觉考口译更合适。篇幅也不长,b5纸3/4面吧。
汉译英:题目也不难,二三百字左右。讲的是宗教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我不会的单词就是新教,东正教,相信各位英语专业的大虾们肯定没问题)。
总体来说这是专业课中最简单的一门,时间也较宽裕,只可惜时间有多也编不出那几个英语词汇的意思,哈哈。
3)百科知识与汉语写作
百科知识:类似知识问答。25题每题2分。比如:世界最长的河流是什么?英国的国花是什么?魏格纳提出了什么假说?植物学奠基人林奈是哪国人?英国最高司法机关是什么?英国诗歌之父是谁?世贸组织总部在哪?明代××××画是谁画的?《×××××》是谁写的?联合国哪年成立的?感觉就是很广很杂,靠平常积累,八级的人文知识还是有用的,我就吃亏在这里。(不过比起的学校,我觉得这个百科知识还算简单的了)
应用文写作:写一篇在大一新生的欢迎典礼上的演讲稿。
命题作文:请以“第三人称”为题写一篇命题作文论证“事实上,很多严重的事情,如果用第三人称讲述,说一遍,再说一遍,一遍一遍重复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018厦大新传考研之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聚英厦大考研网携手厦大新传研究生学姐桔子姐为2018备战新传的学子们整理考研的知识点,供考研学子们学习参考。更多知识点请登录聚英厦大考研网,每日为大家分享新闻传播考研的复习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宝贵的知识点讲解。
心态决定态度,20世纪,新生的大众传播媒介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争论随即鹊起。
大众传播媒介到底在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早期的西方产生了大致两种态度,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人类在评价迅猛发展的新生事物时一向如此,比如今天不断发展的转基因技术,有人力挺,有人担忧。在这两种的态度的交织中,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只有经历时间的洗礼,才能验证媒介的作用。
认知总是滞后于媒介的发展,在大众传媒的初期,乐观主义观点略占上风。早期的乐观主义观点以美国政治学家 j.布莱士为代表,在1889年出版的《美利坚民主国》一书中,他讨论了大众传播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提出了围绕公共事件的舆论的形成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基于情绪和期待的印象形成阶段、单纯地交换或获取信息的消极阶段、通过讨论和论争而使舆论得到组织化的积极传播阶段、形成最终的合意付诸行动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布莱士认为,报刊的三种功能:
(1)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
(2)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功能;
(3)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功能。
这三个功能可以使舆论超越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成为组织化的有机整体。唯有这种舆论才能在民主政治中发挥主导作用。
同样注意到报刊的社会政治功能的,还有法国学者塔尔德,他在著作《舆论与群集》中,提出报刊对社会的最主要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在报刊出现之前,社会群体的活动形态为“在本质上是保持着肉体接触的集群”,这种群体集中于同一物理空间之中,容易收到模仿、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具有情绪性和激动性。但公众是不同的,他们由“有教养、有知识、有理性”的个人组成,他们坐在家中,关注同样的内容,能够进行公正、冷静的思考。
塔尔德认为,唯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能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报刊是将分散的公众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纽带。公众的规模随着报刊的普及不断扩大,而社会会将由受“习惯和传统”支配的时代前进到以“流行和革新”为主流的时代。
另一位有影响的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也曾对大众传播寄予厚望,在他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写到,“印刷意味着民主”。他虽然对大众传播的盈利主义感到不满,但认为在总体上“新的传播正在像曙光一样普照世界,促人觉醒,给人启发,并充满了希望。”
从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看来,大众传播媒介普及的早期阶段,人们对它给予的期待非同凡响,但历史并没有照着这些学者的期待发展。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事业集中与垄断不断加剧,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没有成为一般公众参政的手段,反而成为帝国主义进行大规模宣传战和心理战的工具。二战后,大众传播媒介的煽情化、浅薄化、低谷化的倾向加剧,进一步招到了学者们对它的批评。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拉扎斯菲尔德和著名的社会学家莫顿提出了大众传播的负面效果,“麻醉”效应。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提出了“拷贝支配”的观点。
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两种观点,对当代传播学研究的影响根深蒂固,为学者们研究新的媒介形态,指引了方向。比如关于互联网媒介的研究诞生了“电子乌托邦”的思想。
大众传播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诞生的,对任何一种媒介的社会影响都不能简单断定。我们不能幼稚地认为大众传播必然会为人类带来自由与民主,也不能简单地断定它必然会招致法西斯专制或者独裁。
归根结底,大众传播媒介是伴随着传播科技而发展的一种强有力的大型社会信息系统,这种信息系统能够发挥什么性质的影响,关键在于它的使用和管理者,脱离社会与历史对大众传播进行道德评价是没有意义的。
以上文章内容由聚英厦大考研网小编整理汇总,更多咨询欢迎登录聚英厦大考研网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