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奥菲利亚是波洛涅斯的女儿,她与哈姆雷特相爱,但哈姆雷特知道,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在一起,因此,奥菲利亚成了哈姆雷特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无情的抛弃了,再加上父亲的死让她倍受打击,最后失足溺水生亡。
雷欧提斯是波洛涅斯的儿子,为了替父亲和妹妹的报仇,和克劳迪斯设计用毒剑杀死了哈姆雷特。而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剑下。
波洛涅斯:从波洛涅斯对待自己子女的方式和他的所做所为可以得知波洛涅斯是具有 双重人格的人。波洛涅斯有一双聪明能干的儿女,自己深受国王的赏识,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的充满人生哲理的话语,不但没有主导自己的行为,为儿女树立榜 样,反而害了自己的儿女。在王子的深邃面前,波洛涅斯对世事的洞察消失了,他的智慧让位于肤浅和琐碎。一个通达事态的智者反而成了一个“讨厌的老傻瓜”。波洛涅斯的人生哲理波洛涅斯精明能干,善于洞察人生,对人生有独特的见解。他爱自己的儿女,时刻关心他们,教诲他们。
在儿子临行前,他说到:“还有几句教训,希望你铭刻在记忆之中: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对人要和气,但不要过分狎昵。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可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留心避免和人家争吵;可是万一争端已起,就应该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可 以轻侮的。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可是只对极少数人发表你的意见;接受每一个人 的批评,可是保留你的判断。尽你的财力购制贵重的衣服,可是不要炫新立异,必须富丽而不浮艳,因为服装往往可以表现人格;法国的名流要人,就是在这一点上 显得最高尚,与众不同。要向人告贷,也不要借钱给别人;因为债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丢了本钱,而且还失去了朋友;向人告贷的结果,容易养成因循懒惰的习惯。其要紧的,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这些都可以看出显示了一个慈父对儿子的疼爱之情,他的精 明,对人生有着独特见解。
但为了监视儿子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绅士的标准,而用“说谎”作饵,用“旁敲 侧击的手段”达到目的,充分显示出其奸诈的嘴脸。而对于女儿的爱情,当他在国王、王后面前宣读女儿情书的时候,那种对与女儿的不尊重显露无遗;当他毫不犹 豫的利用女儿来试探哈姆莱特的疯狂时,那种以牺牲女儿爱情为代价的谄媚可见一斑。
奥菲利亚:坠落凡间的“天使”奥菲利亚在剧中的形象可以用美丽、温柔、单 纯、善良、乖巧、娴淑等诸如此类的词汇来概括,她就宛如天堂中的天使一样温婉可爱,不幸地是,她所生活的不是天堂,而是父权制度下女性受压迫和歧视的时 代。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女性没有地位,没有自己的声音,完全逆来顺受,作为当时时代的缩影和弱势群体的一员,她只能被动听从父亲、兄长、恋人的发号施 令,接受来自男权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准则,对于这样一个“弱女子”的社会定位,她不仅欣然接受,并且把它做到了极致。
欧提斯:作为一名贵族公子仅仅是为了维护他的封建家族的荣誉去报复杀害他父 亲的哈姆雷特,其中还透露出自己的政治野心。当他得知自己的父亲惨死后,他便以此为借口,纠集党羽冲入宫中,“我们推举雷欧提斯做国王”已经将他的政治野 心暴露无疑。雷欧提斯是冲动的,他在得知父亲惨死后,马上回到丹麦,纠集一帮人。并不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今生如何,来生怎样,雷欧提斯全然不顾,只 求痛痛快快的报仇。少了某些宗教、道德力量的束缚,雷欧提斯为所欲为的实施报复,只要能达到目的,他不在乎手段是否正当。正是因为如此,雷欧提斯才不惜出 卖自己的灵魂,向命运邀宠,沦为了克劳迪斯的棋子。他与克劳迪斯勾结,用十分卑鄙的手段杀害哈姆雷特,须不知,最后害到的恰恰是他自己。雷欧提斯是腐朽制 度和野蛮主义的化身,他的存在,很好地衬托了哈姆雷特。雷欧提斯是莽撞型的,他认为只要达到目的,手段的卑劣与否一点都不重要,最后被他人利用,成为他人 阴谋的陪葬品,真是可悲可怜。
哈姆雷特人物分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读者对于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生存还是死亡?
这个经典的命题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我们的文化并不太涉及它。儒家思想追求今生,讲究这辈子如何活得有意义;道家关注潜心修行,便可长生不死,都没有对生命本身的意义提出置疑。如果父母看见儿子的日记上写着:“活还是不活,这是一个问题”,一定会紧张得不得了,关心其最近是否有自杀倾向。
在西方,这个却是哲学上的核心问题。基督教义处处体现出对人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人在世间是个救赎的过程,人生存的意义在于死后对其一生行为的审判,善者进天堂,恶者进地狱。to be or not to be,又可译为“干还是不干”,对这个命题的思索贯穿于他们对每件事的价值思考。
提出这个命题的正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讲述了青年王子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最后与仇人同归于尽的故事。这部剧作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它把西方对于不可抗拒的命运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冲突推向了极至,可以说是达到了文艺复兴文学创作的最高峰,同时几乎也是其终点。
被命运控制着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同时又感无力反抗,哈姆雷特在剧中处处体现了这种悲剧精神。以下仅就哈姆雷特的几段内心独白我谈谈对哈姆雷特这个形象的看法。
剧目一开始,三道打击就同时落到了主人翁哈姆雷特身上:父王的猝死,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一下把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梦想的年轻王子置于一个不堪的现实,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白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
由于现实的打击,哈姆雷特一下想到了死亡,但是在那个中世纪的欧洲,这是与基督教的信仰相背的,所以在他死亡的念头一逝而过后开始诅咒这个不公的世界,本来美好的世界现在在他看来一切都是这么的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继而觉得这世界是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就从这里开始,他的世界观开始有了变化,对他原本童话般成长的地方他说出了“整个世界就一个监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牢房” 这样的话。仅仅在几天之内,他冥冥中感到了一种悲剧的命运,而这种悲剧的命运将伴随其一生,直至其死亡。
诅咒完世界,我们从哈姆雷特的独白中可以看到,对其打击最大的不是父王的死去,也不是王位的丢失,而是母亲的改嫁。哈的这段独白中有一半以上是对母亲改嫁而发出的愤慨,看得出这件事比另外两件更难以接受,为什么呢?300多年后的心理学分析专家弗洛伊德提出了种“俄狄浦斯情结”,即世上的男孩内心都有杀父娶母,女孩都有杀母嫁父的情结。但在我看来,弗洛伊德的这种说法并不可靠,首先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行为,是命运的安排,并不是受内心的欲望驱使,怎能说这是人普遍存在的内在情结?至少我是没有这种情结。但无论如何弗洛伊德某些观点无可辩驳,母亲是世上最亲的人,父母结合是天经地义的,但给另一个男人占有则令人心理有种特殊的刺激,实在忍无可忍,人人都是如此。所以哈姆雷特的愤怒也就不难理解了。哈姆雷特这独白里还有一句名言:“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这句话几百年来有各种各样的诠释,的确男女因为生理构造上的差异,在心理上女性比男性有更强的依赖性,对待事物上也没有男性坚定,这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暂且打住。
哈姆雷特在通过与父亲灵魂的对话中知道了父亲的死因进而开始了其复仇的过程,在情节的一路发展过程中,哈姆雷特处处体现了他性格中孤独多虑的缺点,因过多的思考而缺乏果断的行动力,导致多次错失了杀死克劳狄斯的良机。他总在行动前思考一些与复仇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例如这段著名的独白: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对于类似敏感多虑的哈姆雷特性格的人来说,生活总是一成不变该多好,那样处于安全的状态下的他们,细腻的情感就是一种值得玩味的遐思,可以最大程度享受这种思维的快乐而不受其折磨。哈姆雷特这个小王子之前就一直生活在这样的丹麦童话之中。而命运之神并没有眷顾他,赋予他的使命是他难以接受也是不愿接受同时又不得不接受的。“时代整个儿脱了节,啊,真糟,天生偏要我把它重新整好 ”真糟,这就是哈姆雷特的想法,在一个脱节的世界中,理智遇到了无比绝望,命运的驱使令其要扭曲自己的性格,伟大的使命落到了一个无能为力的灵魂身上,最终造成了悲剧的形成。
“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一再困扰着哈姆雷特,当然这里所述不仅仅是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而是连带着每件事的价值评判,到底做还是不做,去还是不去,牺牲还是不牺牲?理性的思维能够指导行动,但是过多的思虑就会延误时机,多虑的人内心往往是懦弱的,对后果太多的顾虑导致其不愿作出重大决定。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哈姆雷特又一次的想到了死亡,但他立即对死亡产生了顾虑,想到死后“我”是否还存在,想到死去将要到达之地是否比这里更要痛苦,想到死后将不能再回来。这就是典型的哈姆雷特似的思维,对事物犹豫不前的惯性不仅存在于行动上,也存在于其思考当中。提出一个a命题,又用b命题推翻a,在b即将水落石出时又匆忙转向c命题。无论行事或思维,哈姆雷特就是这样徘徊不前,往往在即将触及本质的时候又能很油滑地闪开。于是“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戏剧的末尾是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的决斗,雷欧提斯是莎士比亚在剧中引出的与哈姆雷特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他的行为全凭感性冲动的摆布。他在听到父亲死后马上就质问克劳狄斯:
“他怎么死的?我不是可以捉弄的。忠心,滚进地狱去!信誓,抛去送魔鬼!仁义道德,直落到无底洞里去!我不怕自己下地狱。我意志坚定,上天也罢,入地也罢,我不管,有什么尽管来什么,我只要为父亲痛痛快快地报仇!”
如果说哈姆雷特是被思考麻痹了情感理智压抑了意志的悲观主义者,雷欧提斯则是堂吉柯德似的理想主义者。他不受忠心、信誓、仁义道德等的约束,其所作为都是感性冲动使然。哈姆雷特多疑敏感,堂吉柯德热烈理想;哈姆雷特总是在思考,堂吉柯德总是在行动;在哈姆雷特有了麻烦却不能做决定又是装疯又是演戏时,堂吉柯德骑着瘦马架着一杆长枪就跟风车开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也是这两类人的一种,或是思考型的,或是行动型的,甚至在我们人格之中也是这两者的对立与统一体。如何将堂吉柯德的感性冲动与哈姆雷特的生命沉思统一起来,是人类一个长久的也是说不完的话题。我很难说对文学作品中虚构出来的人物作出的心理分析有多大的现实意义,但无论如何,每一部文学作品里面的人物都是一个经过提炼过的抽象出来的形象,特别是像《哈姆雷特》这样矗立在人文之巅的作品,提供给人如此之多的思考,给于读者如此深刻的反思,其意义是无用多说的。
道不尽的人生悲喜,道不尽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这个悲剧是莎士比亚的中心作品,最丰富的作品;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已经在西方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哈姆雷特》可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被人们讨论最多的一部悲剧了。并且还由此而产生了一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它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故事是由哈姆雷特王子的父王过世开始。在哈姆雷特出现的第一幕,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他的情绪是十分的不满和消极,甚至带有一些厌世的味道。最受他爱戴的父王过世了,这样亲情的伤痛深深刺伤了他。或许有更令人无法接受的事实,仅仅一个月内,他的生母,竟然迅速的下嫁他的叔父,也就是夺取王位的新国王。如此严重的打击,在他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对这些人的强烈不认同感,尤其是对他的母亲“一个月之内改嫁”,哀伤使哈姆雷特王子的生活只剩下死气沉沉,流露出沮丧暗淡的神色。他孝顺的特质,很明显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此时他的好友为他带来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有人在守夜时看到先王!”仿佛是一线生机般,哈姆雷特王子是分想再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父王一次,也真如他所愿。但更意外的是,得知了自己父王是背叔父谋杀的事实。基于爱自己父王的心,他全心全意的只想报仇。当然依他的聪明才智,他很快想了办法“装疯”。这其实是勇气十足的做法,也必须拥有
过人的计谋。他的心早已被愤怒取代了悲伤,但由旁人的角度看来,我们了解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出自于孝心,并且他始终是扮演着正义的角色。趁着伶人们来到皇宫,上演了一出揭示罪行的戏剧,他找到了能证实他父王的鬼魂所言不虚的证据。他的心里已经做好万全的准备,他决心要消灭邪恶的新国王。
在母后和新国王及他的大臣们的监视下,他丝毫未露出一丝的破绽,细心的程度令人感到佩服!由他的谈话中,我们看到理智和冲动一直处于交战的状态中,好几次他想出手杀掉叔父,但总是在思考后抑制了自己的行动。哈姆雷特王子的深思熟虑为他带来了适当的时机-他终于“意外的”杀死了叔父身旁的大臣,这真是令人大快人心的一幕。当然,国王也不是省油的灯,意识到事态的不对劲后,设下了阴谋,想要将哈姆雷特王子送到英国并且杀死他。但最后并没有成功,因为哈姆雷特受到了他朋友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帮助,回到了丹麦。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主人公哈姆雷特。他是一个受过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的新人。他从威登堡大学回来,心里有的是全新的思想。他一回家就看到了巨大的变故:父死母嫁,叔叔成为了新的国王。这一切对他来说,似乎来的太突然了,让他没有时间来适应,没有思想准备去接受。然而他的一次与父亲的鬼魂的交谈却使他原本就不平静的心又起一层波澜。
他的父亲告诉他,他的叔叔弑兄篡位!这使得哈姆雷特不得不开始了为父报仇的计划。为了不引起叔叔的疑心,他首先装疯,然后又用“戏中戏”的方法证实了父亲的鬼魂的说法是正确的。他就下定了决心为父报仇。然而报仇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他的叔叔是一个不好对付的家伙。他人面兽心,骗得了他母亲的信任,使她甘心受他反指使。他还用自己的政治手腕骗得了一帮朝臣的拥戴,像波洛涅斯这样的老臣对他是忠心不二。正像老王的鬼魂对他评价的那样:“那个乱伦的、奸淫的畜生,他有的是过人的诡诈,天赋的奸恶,凭着他的阴险的手段,诱惑了我的外表上似乎非常贞淑的王后,满足他的无耻的兽欲。啊,哈姆雷特,那是一个多么卑鄙无耻的叛徒!”。所以,对哈姆雷特来说,他的复仇行动是有阻力的。其实如果他不是丹麦的王子,只是一般平民百姓的话,他的复仇也不会如此麻烦,他只要找个机会把他的叔叔克劳迪斯一剑刺死即可。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他是丹麦的王子,他不仅仅担负着为父报仇的重任,更重要的是,他还要把他的国家从他叔叔的手中解救出来。于是复仇就变得更加复杂了。但是,他也没有退缩,他在努力地寻找机会。有一次,他的叔叔在进行忏悔,哈姆雷特在这个时候完全可以把他一剑刺死。可是他说“不,我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其实我们可以想像这只是他的一个借口。因为他是一个接受过人文主义教育的具有先进思想的人,他不可能笃信那些旧的宗教迷信。这体现了他性格中的优柔寡断的一方面。可见,他的性格中的弱点使他的思考多于他的行动,他是思考得太多了。他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冲突。要解决这些矛盾,他知道凭他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办到的。所以,他的行动是迟缓的,是犹豫的。或许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一个优点,可以使克劳迪斯不会过早地发现他的计划,我们暂且把它叫做镇静。他可能正在寻找一种比较完美的解决办法,他想把这件事情妥善地解决,他想尽量地考虑得周到一点。可是,也正是由于他的考虑过周,才给了克劳迪斯以苟延残喘的机会,才使他意识到了哈姆雷特对他不利,才使他想出了让英王替自己把哈姆雷特杀死的阴谋。如果这时哈姆雷特在回国之后,像雷欧提斯一样,立即召集群众,反抗暴君的统治,其实这样是很简单的,因为连克劳迪斯都不止一次地承认他是受国民的拥戴的,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可是他没有,这是他又一次失去了机会。一次次的丧失良机,使他的复仇计划终于泡汤了。所以最后,他只能用最后的力量,在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中受伤之后,用毒剑刺死了他的仇人。结果连自己的性命也丢了。这正是悲剧的所在。
也许我们还可以从剧中找出另外一条线索,就是哈姆雷特与奥菲莉娅的爱情悲剧。本来,哈姆雷特是热恋着奥菲莉
娅的。这我们可以从奥菲莉娅的口中得知,也可以从波洛涅斯对国王和王后的谈话中得知。但是我们的王子为了复仇,不仅没有和奥菲莉娅成为和美的恋人,却为了复仇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哈姆雷特把自己的复仇重任看得比奥菲莉娅要重要得多,这也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
如果单从奥菲莉娅一方面来看,她与我国的传统女性是有那么一些雷同之处的。知识较浅薄,见识较狭隘,缺乏自身的见解„„诸如此类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二者都对父兄有着绝对的尊敬与听从。在我国传统礼教之中,对女子的基本要求便是“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而由奥菲莉娅与其父亲波洛涅斯之间的应答可窥得一二,其对父兄也有着恭敬且近乎盲从的态度。如,奥菲莉娅告知父亲波洛涅斯哈姆雷特对她的誓言,但父亲波洛涅斯却认为哈姆雷特别有用心,并在基于保护女儿前提下,严禁女儿之交往。面对父亲的严厉的言词,奥菲莉娅的答复是“我一定听从您的话”。奥菲莉娅是爱着哈姆雷特的,至少在她小小的心灵里,哈姆雷莱特这英俊的王子占着个很重要的地位。但在父兄强烈且略带抨击的措词中,奥菲莉娅的响应竟不是辩护,也不是反驳,而是乖乖的顺从与接受。若从现代女性的观念上来说,这是难以接受的,即使所有人反对,即使你并不确定你所爱之人的心思,但你一定会是主动的一方,主动去接近,主动去了解,更甚地主动去追求,而非逆
来顺受的乖乖承受所有人在你身上所作的安排。正如同所有在道德上受约束受压迫的中国妇女一样,我们相信奥菲莉娅的内心也有着非常大的压力。打从一开始哈姆雷特的求爱,父兄的拒绝,至哈姆雷特的精神失常,甚至直到最后,自己最亲爱的父亲竟死于自己的爱人手中。一切惊慌、无奈、害怕、悲惨的事,幸或不幸,这温柔的女子都只是默默地承受,没有埋怨,没有诅咒,甚至也没有想过要试图反抗,如此被动,如此地受委屈,而在把一切情绪都压抑在自己的内心后,又怎能要求这纤细的女子不崩溃呢?这种精神上的压力之大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最终致使这无心机与陷害他人心理的天使,竟以发疯并溺死于水中这般悲惨的结局画下了生命的休止符。似乎,“压抑”及“承受”是她唯一一件能做的事情了。试想,如此的性格,如此的温柔,如此的逆来顺受,怎会不成为悲剧性的人物呢?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奥菲莉娅的悲剧也是基本上由她的性格中的弱点造成的。在算计与仇恨交杂的故事中,奥菲莉娅的存在,她的爱以及善良,也带给我们一丝丝的宽慰以及希望。这小姑娘的死,对她或许并不公平,但我们相信,在整个故事上来说,这已是莎翁对所有的人物及故事最好的安排与交代了!奥菲莉娅单纯的爱情,在哈姆雷特的复仇与恩恩怨怨中,是微不足道的,那么,被牺牲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其实,在哈姆雷特错杀了奥菲莉娅的父亲之后,我们就已能窥得一些有关这
悲剧的结局——奥菲莉娅的死亡了!我们惋惜,我们同情,也深深的对当代女子感到可怜与无奈。
纵观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哈姆雷特》这一悲剧中,不管是王子的复仇悲剧,还是他与他的爱人奥菲莉娅之间的爱情悲剧,都是由他们性格中的弱点所造成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出了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古希腊的悲剧的不同之处,一是命运悲剧,一是性格悲剧。但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二者的重要性都是不容忽视的,莎士比亚的悲剧甚至比古希腊的悲剧要有更广泛的影响力,还形成了一种专门研究莎士比亚的学问——莎学。莎士比亚的伟大由此也可见一斑。
矛盾复杂的性格彰显悲剧命运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坛巨作《哈姆雷特》,以其生动丰富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广阔的社会背景,集多种成分为一体的艺术特点,征服了当时乃至现代的无数读者,尤其是主人公哈姆雷特矛盾复杂的性格,加之深刻的社会背景,更让人深思,不仅彰显了人物的个人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一.完美理想主义者坠入残酷黑暗现实
哈姆雷特是一个出身高贵的王子,从小过着豪华奢侈的物质生活,受千人尊敬万人爱戴,后来又到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接受良好的精神教育,加之父母的宠爱,不得不说,他之前是过着一种衣食无忧,无忧无虑的生活,由于很少接触世界黑暗的一面,因此形成的一种趋于理想主义、完美主义的性格,相信世间所有的真善美,向往着美好的亲情、爱情、友情,和一个和平安乐的社会。
可所有的幻想都随着父亲的突然惨死,叔叔的阴谋篡位,母亲不顾廉耻的改嫁而迅速化为泡影。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私利而甘愿做罪恶着的眼线,连自己深爱着的奥菲利亚也对自己无端猜测和刺探,接二连三的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他的精神几乎崩溃,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瞬间坠入了残酷黑暗的现实深渊。
此刻出现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忍辱屈从,要么反抗,内心强烈的愤怒与责任感,加之父亲魂魄的驱使,使他选择了后一条路,但人物本身具有的软弱性使他的反抗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不彻底性,也折射出了最终的悲剧命运。
二.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当哈姆雷特听了父亲鬼魂的话,就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虽然一个国王给人家用万恶的手段掠夺了他的权位,杀害了他最宝贵的生命,我却始终哼不出一句话来,我是一个懦夫吗?” “我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一个下流女人似的,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学起泼妇骂街的样子来,在我已经是了不得的了!呸!呸!活动起来吧,我的脑筋!”最终他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想到了上演戏来证明叔叔的罪恶行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他不仅考虑到了自己的命运,更考虑到了人类的生存与毁灭,不愧是思想上的巨人。
“现在我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办法,可以动手干我所要干的事,可是我还是在大言不惭地说:‘这件事需要做。’可是始终不曾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我不知道这是因为像鹿逐一般的健忘呢,还是还是因为三分怯懦一分智慧的过于审慎的顾虑”他的过多的顾虑让他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甚至在杀父仇人祈祷的时候还在考虑杀一个正在祈祷的人,那个人死后会上天堂的事情而措施了良机,最后造就了自己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哈姆雷特的这种性格不单单是个人的特征,也是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的普遍特征,究其原因,也深受当时社会的影响,社会动荡,官场狡诈,民怨沸腾,人文主义者在强大的黑暗势力面前,显得是那样的孤立与无助,这也是时代的悲剧。
三.善良与邪恶,伟大与渺小的化身
哈姆雷特的性格中,存在着极其善良的一面。在最初,他对待父母,有一颗孝心,对待朋友,有一颗诚心,对待爱情,又是那样的忠贞与执着。
他的伟大表现在,它不仅仅想到了要为父报仇的个人恩怨,更想到了要拯救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他从个人的不幸,家庭的不幸,想到了整个社会的不幸,认识到了自己肩负着“重整乾坤的责任”,这是“大我”的体现。
但是他也曾为了复仇而不择手段,他把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送上了死路,他误杀了波洛涅斯后,却表现得异常冷漠,甚至对自己深爱过的奥菲利亚也十分绝情,这也是他恶的一面的真实写照。
他的性格中,也有其狭隘渺小的一面。曾经是个理想主义者的哈姆雷特,在遭遇了巨大的变故之后,虽然认清了某些事情的本质,但却决然的否定了一切生活中的美好,变得狭隘而偏激了。“生活在汗臭垢腻的棉床上,让淫邪熏没了心窍,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为比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他对于母亲是如此嘲弄,对于奥菲利亚是如此践踏,虽然母亲有着她罪恶的一面,但她对于哈姆雷特的亲情却是真的,而奥菲利亚,也不过是恶势力斗争中的一个工具,一枚棋子而已,也有着自己的苦涩与无奈,这一点,哈姆雷特却看不到,这也是他思想中渺小狭隘的一面。
也正是他的这种善良与邪恶,伟大与渺小并存的矛盾性格,导致了他行动上的犹豫与冲动,揭示了最终的悲惨结局。
总之,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典型时代的典型代表,复杂矛盾的性格特点不仅是个人的特征,更是时代的产物,因此,哈姆雷特的悲惨命运,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不管是他的善与恶,伟大与渺小,反抗与软弱,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他的悲剧收场,也正彰显了那个时代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