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自学是一种很重要且有效的学习方式,而对于语文这一科目则更是一种可以培养综合能力的学习方式。因为在对语文的自学中,可以锻炼一个学生的全方位感官能力。语文成绩如果想要学得好,就要靠自学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目的。本着学习能力要从小培养的教学思想,本文将就对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具体环节做出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不用等待教师来教导学生,学生就能自己去读书,教师还没有来教导学生写作,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自己进行写作。教师的教学要为了达到此目的而教学,才能被说成是成功教学。在学生刚刚步入课堂时,要培养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感情和兴趣,采用一些学生所喜欢的方式和手段,例如讲故事,朗诵、复述课文、扮演角色等方式让学生自觉的产生想要学习语文的感受。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是学生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所谓兴趣,是人对一种事物的一种偏向性的情绪,是乐观的积极的。它可以调动一个人对一项事物或者一些事物的积极因素,有利于更加深入的进行了解。兴趣产生的前提是需要,需要使人产生对其的探索欲。有兴趣的同学,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他们很享受自学的过程,并且可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培养学习语文的信心。那么如何激发兴趣呢?
(一)在课堂上经常提问。在教学过程当中设置一个一个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锻炼,并且在思考中他们能够感受到这一学科的兴趣。并且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不失时机的进行夸奖。比如在教授诗歌《使至塞上》的时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当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直”和“圆”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诗歌,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日后的自学过程中也会自然的产生问题进行思考,理解中心和文意。
(二)文景想结合。现在教学都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有利设施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好的理解与认识。例如一些写景的散文、诗歌等等可以匹配很多美丽的图片和朗诵。让学生轻松的学习语文并且喜欢语文。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可以调动一个人的细胞,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到课文当中去,品味文章中的深情。也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透彻理解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好奇和兴趣。
二、树立学生对语文的信心
要想真正的做到自学,就要让学生自己主宰课堂。不要只顾着传授硬性的知识,要注意学生对哪些方面感兴趣,在教课时添加在其中。学生要充分称为小主人,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明白的句子,要自己进行记录和查阅。对于一些有关的课外书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阅读。老师在讲授的时候,提出问题使同学思考,自己去分析,不设定统一的答案。学生自己努力得来的答案受到老师的肯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三、老师进行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就是教给孩子如何自己学习的方法。掌握了方法之后,学生就可以自行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比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更能很好的启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更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课的时候,涉及到了任务形象的分析。教师应该先设出问题,在这篇课文中,主人公具有什么
样的性格?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接下来的时间教给学生。学生自己去理解和寻找。老师最后再加以总结。什么样的地方时外貌描写,它能体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什么地方是工作描写,可以体现出主人公哪些性格等。对于一些课文进行归类,写景类的课文有哪些优点,从哪里下笔最有逻辑性。叙事类课文情节怎样得到很好的体现,并进行一些思考得出一般结论。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会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举一反三,对阅读和写作的分析都是有很大帮助的。这样一步一步的来指导学生进行自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不同类型的文章学生知道如何把握了之后,教师可以教授他们如何掌握一篇文章当中的中心词或者中心段落。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中心或中心段来把握一篇文章的脉络和中心思想。并且让学生自己将段落进行归纳体会中心思想。并且反复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应用方法,熟练技巧。让学生自己选择课外书来阅读并把自己觉得好的段落或者是文章与同学分享,定期开展交流会,把好的作品记录下来,同学间传阅。使学生之间可以比较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小组式学习
要教导学生要立长志,不能常立志。列出的计划就要去实行。无论是什么科目都不可能一日成才。尤其是语文,语文是要通过长期积累起来的。思考之后能得出问题的,上课的时候发言的学生都是优秀的学生,无论答得是否正确,都是值得鼓励的。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因为这有可能是学生继续保持兴趣的有力支撑。语文这门学科,进行大量的探讨、思考是非常有好处的。因此,小组式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站在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有利于更好的学习语文。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大家所思考的点不同,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对知识点进行全方面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每节课留出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支配,老师可以起到监督、解疑的作用去指导每一组的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产生兴趣。
总而言之,自主学习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语文自主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提高学习水平,加强学习能力。教师要做到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自学能力在学生今后一生的学习中至关重要。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在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人们常说的道理。事实也是如此:这些自认为“曾经遭受人生挫折”的学生,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自己学习的强烈欲望自然会在心中再次产生。他们有了内在的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使之乐于学习,就要想方设法确定与之适度的学习内容,以此来调动他们的自学兴趣,让他们在每次学习中能够得到满足之后对下次学习内容也充满期待。
二、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首先,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
1.指导预习方法。预习要放在课内进行,一般在培养的起始阶段,每教一篇课文之前安排一节预习课,教师对学生指导的重点要放在让学生会思考会阅读上。
指导应面向全班学生,对多数学生碰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当然,对学习上有困难、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要加强巡视和个别辅导。
2.提出预习要求。对学生的预习,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要学生在预习时读通课文,要读得正确、流畅,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要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些课文有中心句,可让学生在预习时找出,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捕捉佳词警句,并对这些词句作初步的评析。
3.提供预习提纲。为了激起学生的预习兴趣,指引学生正确的思路,可以提供预习提纲,让学生看问题去预习课文。
例:《黄山奇石》一课的预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闻名中外 形状奇特 陡峭 笑呵呵 尽管
(3)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几种石头的名称?(用笔划出)奇石之名都与该奇石的形态有关,想想人们为什么给这块石头取这一名字?
预习提纲应精心设计,要努力做到四点:一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的实际。二要启发性,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质疑,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三要有趣味性,对课文的预习提纲要形式乐趣。四要难易适当,一些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不要占很多篇幅。
好的提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需要教师舍得在这方面下一番功夫。
4.预习要有检查。跟任何工作一?樱?有布置就得有检查。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要做到三次检查。第一次是学生自学时巡视,及时指出犯错误之处和解答疑难。第二次是学生自习后,对学生的预习,按提纲检查,纠正读音和字形上的错误,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以便在教学时弥补不足。第三次是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答疑,当学生提出带有普遍性的疑问时,可放在讲读课文时再解决,而不要急于肤浅地回答,以免学生一知半解。
5.课文学习前指导学生预习,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也帮助教师在教学时找准重点、难点,创设台阶,降低难度。
其次,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的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这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总分总式的阅读模式,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写归写,想归想,读书不拿笔现象十分普遍,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因此,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
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小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即教育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即反复告诫学生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不可抄袭别人的作业,不能不懂就问,不能知难就退;专心做作业的习惯。很多小学生在作业时不太专心,在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伴随其他活动如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边吃零食边做作业等。这种不良行为不仅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还会导致学习分心、错误百出。教育学生专心作业在家庭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极有必要;做完检查的习惯,即做完作业之后及时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五是按时交作业的习惯。这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要适中,难易适度并且要及时检查督促,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的习惯。
第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一是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学会作笔记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不同的符合记笔记的方法如批注、圈点、划线,并定期检查批阅。二是养成记课外阅读笔记的习惯。教会学生摘抄、剪辑、读书卡片等方法积累课外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堂内,大量的还是课外自学,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如字典、网络和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又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耐心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在课外作业中严格地进行习惯上的训练,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浅谈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独立运用的一种能力。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掌握适合自身学习的最佳方法,探究认知的最佳途径,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自学能力是个人终身学习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由此可见,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来说太重要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我从兴趣培养、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自主作业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语文、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差,情感体验不深,心理不成熟,全凭兴趣爱好做事,感兴趣的事就多做点,往往能把它做好;不感兴趣的事就少做点或干脆不做,事情往往办不好。由此可见,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反之,没有任何兴趣,强迫学生学习,就会扼杀学生学习的意愿,教学只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培养,而兴趣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书法比赛、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表演、课外活动、设置特定情景等方法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新知识,获得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为上课做好准备。预习分为课文预习和积累运用预习、设计预习、自主预习。课文预习是最主要的预习。怎样进行课文预习呢?
1、围绕阅读提示预习课文。每篇课文都有阅读提示,提示内容针对性强,适宜学生自学。
2、采用读、查、思、议、记五种方法进行预习。在这五种预习方法
中,读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读可以采用朗读和默读进行。预习一般采用默读的方式进行。怎样默读呢?首先,边读边查,即默读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及时查字典、翻资料、找工具书、寻问他人,弄懂了再读下去;其次,边读边思考,即一边读,一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第三,边读边记,即一边读,一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记住主要情节,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查即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它有助于全面了解课文全貌,培养学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思,即思索,思考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读而不思就成了读“望天书”,毫无意义。只有读思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议,即讨论,如遇有感兴趣的问题、不懂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记就是作笔记,把查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加深学习印象,形成知识技能。五种自学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互包容,只有同时采运两种以上的方法预习,才能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积累运用预习主要是对口语交际、作文的预习。上口语交际、作文课前准备是必要的,新时代赋予了口语交际、作文以新内容、新要求,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是很难完成相关教学工作的。因此,课前有必要安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寻问访查,调查了解,跟踪观察,详细记录相关情况,写出口语交际、作文提纲;如若有条件,可以打草稿,只有这样,上课才能完成相关学习任务。设计预习即教师设计预习内容,提示预习方法。教师设计内容必须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适应性,以学生能完成为佳,切莫过难过偏。自主预习即学生自己设计预习内容,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预习,这种预习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照顾到学生的自学能力水平,在教学中比较常用。总的来说,四种方法各有所长,在实践中,混合使用居多。
三、课堂讨论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老师高高在上,享有一切权利,而学生毫无权利可言,只不过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而已。这种封建的教育思想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革除,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跃、愉悦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中,我进行了许多尝试,深切体会到开展课堂讨论有利于培养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怎样开展课堂讨论呢?第一阶段,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节内容,一边学习,一边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设计问题、解答问题,时间安排一般为10分钟。第二阶段,学生自动举手,走上讲台,扮演“老师”,提出问题,请台下的“学生”回答问题。在学生的一问一答中,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都想当一下“老师”去难一下自己的“学生”,以显示自己的才能。这个阶段时间安排为15分钟左右。
第三阶段,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加以引导,不能离题太远。课堂讨论还可以由教师设计问题,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以学生能完成为佳。为使每节课都有新鲜感,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兴趣,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四、自主作业
自主作业即学生自己设计作业,自行完成作业,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抄抄写写,少思维训练;多书面作业,少口头作业;作业内容枯燥乏味,形式简单,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发挥学生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放开手脚自行设计作业内容、形式,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作业。特别是作文训练,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自主确定作文题目,精心挑选作文材料,独立谋篇布局,独立修改。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作文放到个人微博里让大家阅读。口头作业的设计就更加灵活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或句子,自由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已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最显著特征。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与模仿者,而变成了能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导者,这一切都要求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逐渐转变为自主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笔者凭借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近些年的教育教学实践,逐步的积累了一定教育教学经验,从激发学习动机、培养科学方法及树立自信心等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用于教学效果较好。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境教学
【引言】新课程理念倡导转变学习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切都要求学生改变以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进而强调学生自主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这种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 正文】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充分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备高效的学习策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是说学生就可以在家闭门造车,而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化学学习的规律,有针对地指导学生。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巧设情景,激发学生“想学”的动机
兴趣是一种学习动力,学习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巧设情景,激发学生“想学”的动机,学生自身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长此以往,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在学习《钦差大臣》这篇课文时,我认为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学习,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不会很深刻。于是我让同学们采用表演的形式去学习,即:五个同学分别饰演文中五个主要人物,其余同学充当观众。饰演文中五个主要人物的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一堂课下来,效果相当好,同学的表演比较成功且与文章的内容联系较紧密,五个文中人物的扮演者,不仅熟悉了课文内容,还额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深刻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人物的精神。像这样创设一定情境,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培养他们自主开发的意识,能提高他们自主开发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中要营造氛围,要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逐步让方法自动化为习惯,让习惯上升为能力。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只有学生们真正的感悟了,他们才会产生愉快的体验,才会乐意充当成功的探索者。
二、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
学”,“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生受用无穷。”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出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比如:字词学习的方法、语言积累
与运用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动手实践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主题,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可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创设情境,有针对性地帮助
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创造情景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课堂教学教师要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进行
自主探究学习,并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与和谐竞争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方法上因势利导,为学生做好正确的指引。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去开发学生的无限潜力,有意识地贯穿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照
单全收,但不知其“为什么”,告诉学生“为什么”,学生可以有所领悟,但最重要的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思维过程却给忽略了。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是使学生“会学”。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这些问题的提出改变了学生接受式的学习心态,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活动与探究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我们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权利,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后,再给他们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让他们相互质疑、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做到生生互动。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个体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强化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确保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
具备良好意志品质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觉地控制和调
节自己的行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意志品质欠佳的学生,一旦遇到困难或考试不理想,则丧失信心,半途而废。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一方面,要让他们明白,任何学习过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教师还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学习需求。对学习上一时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格外关怀和呵护,真正确立起“偏爱差生”的教育观念,尽最大的努力去扶助与感化他们,使其逐步踏上自主学习的阶梯,与其他同学一道分享求知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当今社会是发展中的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新的时期,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自主课堂的各个环节,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课堂变成有效的合作学习的舞台,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当然课堂也应该根据具体的内容而做相应调整,不能为环节而环节,为模式而模式,为时间而时间。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模式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适用的,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既要走进模式,更要跳出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最终实现“教学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效的学习策略,形成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文升、方天培著:《现代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叶立群主编《教育学原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页
3、于远光著:《素质教育三要义》,2007年第2期
4、马淑霞: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构建和谐化学课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摘要]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潜移默化地进行点拨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认知结果取代学生的认知过程,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使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获取相关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技能。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其实,课文中意思并不深奥的词句,很多答案就在文中,有些学生却领会不到。这时,教师应用以读点拨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求得其解。例如,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两个词的意思时,我让学生反复读第二节中的第五句话,学生反复读后终于明白:前半句是“张冠李戴”的意思,后半句是“囫囵吞枣”的解释。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2 对于结构相似的句、段、章,我们可采用以类点拨法。即只要把开头的句、段、章精讲,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其余的句、段、章学生通过自读就可迎刃而解。例如,《詹天佑》的第二部分有三个自然段,主要意思分别是“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每层都先讲詹天佑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再讲他怎样克服的。教学“勘测线路”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读――初知大意;思――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克服;议――生生交流;悟――领会人物精神”。然后,学生按照这四步方法自学“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部分。这样的点拨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
1.3 有过渡句或过渡段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使学生很快明白,过渡句或过渡段既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又是对下文的提纲挈领。例如,教学《赵州桥》时,教师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句挖掘,学生很快就会明白,本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坚固、美观两大特点。
1.4 有的课文配有插图,图文并茂,我们可以利用插图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为学生学习课文服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的情绪和进入主动的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2.1 以境引趣。即教师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引起学生自学的兴趣。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并播放配乐课文录音。结果,学生从真实、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了桂林山环水绕、水倒映山的特点以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产生了如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高涨。
2.2 以疑激趣。即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一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用“借“,而不用“取”“骗”等其他词?于是,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最终,学生领悟了“借”的用法之妙,领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2.3 以辩激趣。即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与文本对话,紧扣课文难点,各抒己见。有的放矢施教,教给学生方法,课外与课内并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并在周五的班会上汇报一周的读书收获。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习惯,又能使学生从同学的汇报中有所收获,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总之,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能力,就能把阅读教学真正指向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阅读、终身学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