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摘 要:文章介绍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问题及特点,并结合规划、建筑、景观各专业的基本特点,以居住区空间形态为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对居住区设计步骤与设计方法进行分析。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发挥各专业间的相互兼容和相互制约的作用,以更好的在构筑居住环境过程中把握人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创造出一个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城市 居住区 景观规划 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b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现状及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最早的集体住房到单位的分配住房,然后再到住房的商业买卖,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过程。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每个设计环节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每个设计节点都不能作为设计过程独立进行。但目前的规划设计步骤环节中还存这样的问题,比如规划、建筑和景观的三段式设计,分阶段的完成让整个设计从知识体系结构上就不具备完整性,最终产生的存在很多设计上的缺陷。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主要以规划、建筑与景观三段式设计步骤为特点。这种设计特点存在着一些问题,设计本身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完整规划研究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考虑问题及解决问题。这种三段式设计方法,使设计本身缺乏完整性,由于设计过程中各规划与设计专业存在着差异性和片面性,导致规划设计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使设计师不能创造出一个优良的居住区环境。2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2.1创造一个安全宁静的交通环境
动与静的分区、人与车分流是小区交通规划的理想目标。为了达到此目标,可采用了外围车行、内部人行的规划结构。通过对小汽车和消防与救护等车辆在社区内部轨迹和停车位的精心设计,是向高品位社区环境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车库出入口可布置在小区入口处,进入小区的小汽车很快就能进入地下车库。如果有直达车库的住宅电梯给车主以身居别墅的感觉。消防紧急通道与主干道形成环状道路系统,便于紧急救护、消防或搬家等机动车辆的顺利通行。社区入口附近设地面车位,便于来访客人和临时停车。2.2设计出休闲、舒适的环境
在居住区内部活动时间最长的要数老人和儿童。除社区的无障碍设计外,还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提供了不同品位的休闲场所。
在景观设计中,应注重结合绿化来构筑社区的休闲系统。通过铺设彩色步道,建设观赏水系、戏水池,设置座凳、花坛、小品等,使整个居住区形成一种适宜交往、娱乐、休息的交流及放松场所。为了满足儿童嬉戏的需求,庭院中还设置了草坪、花架、灌木及石桌等,既为儿童们创造了一个舒适、安全的活动场所,又可适应不同层次居民的休闲需求。环境设计以贴近人为宗旨,强调回归自然的感受,还要注重居民居住时的观赏性、可达性和实用性。3 城市居住区建筑设计方法
3.2坚持以功能完善、分区明确的室内环境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及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认识已从“面积越大越好”、“房间越多越好’,转向对住宅功能的齐全、性能的提高和品位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与静分区设计。主要以起居厅作为整个家庭活动的中心,体现着主人的地位、兴趣和生活品位。室内做到明亮、尺度适宜、视野开阔。客厅餐厅和厨房等功能空间组织灵活、给人以舒适的心情和良好的视觉感受。门厅不仅作为换衣、脱鞋、储物的空间,更应发挥协调不同功能区的作用。主卧室功能空间完整,尺度适宜,符合现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小卧室的设计,主要方便日常使用。家务室可以设计出家务、保姆、次卧、储藏等多项功能,满足不同的生活要求。
(2)厨卫空间的整体性设计。从设备选型、通风排气、管道暗藏、集中管井及细部装修等要求出发,对厨卫空间实行了一次装修到位。这样做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避免二次装修带来的水、电媒气等方面的隐患。
(3)注意个性化的平面布局设计。除必要的分户、承重墙体外,尽量采用轻墙分隔,形成可变空间,适应不同家庭构成和生活阶段的需求。尽可能地为用户在水管布置、插座设置、容量预留、门洞位置等方面作潜伏设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发展。
(4)住宅部件设计时,应提高生活品位。门窗与衣柜设计时,应采用步入式衣柜、落地门窗、低窗台凸型窗、新型塑钢门窗、多功能户门、屋面老虎窗等部件,提高室内观感和趣味性。拓宽阳台和跃层露台,增加使用健身、养花等功能,扩大室内外交流的空间。平、立面按双模设计,满足新型建材硷小型空心砌块结构体系和全清水立面建筑的要求。五层以上住宅设置电梯,符合住宅的发展趋势。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4.1完善居住区的配套设施
拥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是现代社区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些设施包括家政服务、治安保卫、清洁绿化、文化集会、健身娱乐、邮政电讯、休闲购物等。4.2注重居住区整体性设计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 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 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4.3 突出生态化设计理念
重点强调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设计要求。设置大面积绿地,分散组团绿地;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而绿化率指空地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4.4城市居住区规划多样化设计
(1)居住社区规划设计的多样性。居住社区设计多样性包括在城市总体分布设计与功能布局设计。在总体分布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城市土地区位的经济因素,还应关注城市文化区位的构成与城市整体社会网络的结构。在微观的功能布局上,应将重点放在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在居住生活需求上的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设计与创造居住社区的规划布局。
(2)居住区建筑的多样性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本身有着追求富涵人性色彩设计的历史传统。然而一段时期以来,源自工业化以来的公寓式住宅平面加上或中式仿古,或西洋仿古,又或中西结合的立面设计可以出现在任何一种类型的居住社区里,居住建筑已渐渐失去其承载与表达不同文化认知、不同社会关系的特性,沦为一种批量生产的行货。建构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空间特色,应要求建筑设计在风格定位、功能布局、形式选择、材料运用等多个方面,以不同的居住社区特色需求为设计依据,以满足不同类型居住人群的生活需要、文化需要和社会需要为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3)居住区与服务区的设施多样性设计。主要分析交通、绿化、房型、物业管理及社区设施配套五项因素在同一价格水平上对居民选择住房的首要性比较,以反映出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阶层居住社区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选择交通、绿化、房型、社区及设施配套,而物业管理基本上被列为最后考虑的因素。这既反映出这一类居住社区的区位弱势,交通出行不便,绿化环境不佳;也反映出这一阶层居民经济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据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主体需求而不是根据人口规模进行设施与服务的配置,将是居住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筑、景观各专业的基本特点的有机结合的设计方法,不仅能够创造出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平衡,物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从中达到人、物、自然相互结合,促进人的身心得到健康及不断满足人的心里需求,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工作质量。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资料集第5分册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胡纹.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
1.任务:是为居民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须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所、道路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
居住区规划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作出综合的全面安排。居住区规划还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需要及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基础等条件,同时应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居住区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范畴。
一、居住区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演变
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居住区形态与居住环境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表现为一个渐进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中可折射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影响居住活动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社会与家庭结构、文化与民俗等。
二、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特点
1.居住区
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用地一般在50~100公顷。
特点:规模大、配套设施完备、环境优雅、居住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并重。1个居住区可以划分为4~5个居住小区,也可直接划分为若干个居住组团。
2.居住小区
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用地一般为15~35公顷。
特点:规模适中、配套设施齐备、环境标准适度、以居住职能为主以日常生活服务功能为辅。
3.居住组团
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主干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用地一般为4~6公顷。
特点:规模小、配套设施少、以居住功能为主辅以少量基本生活服务职能。
4.住宅街坊
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用地。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建有沿街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他公共建筑。
三.居住区规划的原则和内容 1.居住区规划的原则
环境育人原则、以人为本原则、量力而行原则、天人合一原则。
2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建筑群体组合、公共空间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地规划。3.居住区规划的成果
具体的规划设计图纸成果包括现状及规划分析图、规划编制图、工程规划方案图以及形态规划设计意向图等。
文字成果主要是规划设计说明书和规划技术指标分析。
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外居住区规划主要理论与实践
1.邻里单位理论
提出者: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以改善居住区组织形式。“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者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亩(0.8公里);(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2.英国的新城建设
大规模的新城建设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后初期,即1946~1950年兴建的小镇(以哈罗新城为代表); 第二个阶段是战后发展阶段,即1950~1964年,英国大城市均出现经济复苏,人口迅速增长,内城压力继续增大,但内城已经衰退,新城建设进入高潮,建设量剧增;
第三个阶段是1965年以后,新成建设进入成熟阶段,主要是增加就业机会,使新城成为独立完整的小城市而不是大城市的附属城(代表城市就是伦敦与伯明翰之间的米尔顿·凯恩斯)。
新城的规划思想来自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具有以下特点:
(1)住宅以独立花园式住宅为主,搭配少量的公寓,居住区强调绿化和景观;(2)新城开发中自建房屋比例较低,大部分由开发公司统一开发,工业化施工,成本较低,租金比较低廉;
(3)开发新城的另一重要原则就是就业,优先考虑把新增工业、企业项目布置在新城;
(4)新城的交通体系采用完全人车分行原则,新城主干路由快速路与大城市中心联系,市区内部有完整的步行系统,可以步行穿越各社区的中心、商店、学校和公共汽车站;
(5)新城建设了充足的服务设施,如大规模的医院、学校、购物中心等;(6)新城还预留大片未开发土地以便进一步开发娱乐、休闲等公共活动场所。3.美国的新城市主义
美国的新城市主义是由于城市中心区过于密集和环境恶化产生的。美国城市不仅是工业化初期遗留的问题,更多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急剧膨胀现代主义城市。
挽救现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多样性与传统空间的混合利用之间的相互支持。
新城市主义的另一个对立面是美国在大都会衰落过程中产生的郊区化住宅,这些住宅都是一些低密度的独立住宅,它们沿着树枝状道路蔓延开去,极其浪费土地,并且没有公共交往空间,缺乏人情味。
新城市主义是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其理论来源依旧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奠基人是德雷斯·杜安伊与伊莉沙白·普拉特夫妇。新城市主义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就是传统邻里区开发(tnd)和注重使用公交的邻里区开发(top)。虽然设计中侧重有所不同,但出发点是一致的,即建立公共中心形成以步行距离为尺度的居住社区。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一、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小区
(二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组团
(二级结构)。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二、居住区规划布置形式
1.片块式布局
2.轴线式布局
3.向心式布局 4.围合式布局
5.集约式布局
6.隐喻式布局
三、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
对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基本要求:①方便居民生活,利于组织管理;②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利于安全防卫;③公共活动中心方便使用、经营和社会化服务;④规划设计构思新颖、环境协调,富有特色。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变化趋势 1.小区规划结构的多元化
2.住宅组团在向小型化,私密性和舒适性发展 3.街坊式布局形式日益被接受 4.人车分流的交通布局形式受到重视
5.设计配套公建、绿地和道路时更多关注老年人需求
城市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一、市域城乡空间的基本结构及空间管制
市域城乡空间一般可以划分为建设空间、农业开敞空间和生态敏感空间三大类,也可以细分为城镇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生态旅游用地等。
立足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未来区域开发态势的判断,通常对市域城乡空间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管制策略。一般来说,分为三类: 鼓励开发区 :一般指市域发展方向上的生态敏感度低的城市发展急需的空间。该区用地一般来说基地条件良好,现状已由一定开发基础,适宜城市优先发展。
控制开发区 :一般包括农业开敞空间和未来的战略储备空间。
该区用地既要满足城市长远发展的空间需要,也负担区域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并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建设用地的投放主要是满足城乡居民点建设的需要。
禁止开发区 :指生态敏感度高、关系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主要是自然保护区、文化保护区、环境灾害区、水面等。
根据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的提法及目标要求,市域城乡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四类: 优化调整区 :主要是指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均最为优越,但由于发展过度或发展方式问题导致资源环境支撑条件相对不足的地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科技发展能力,调整空间布局,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率。
重点发展区 :主要是指发展基础厚实、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支撑能力较强的地区,是区域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最适宜扩展区和人口集聚区。未来主要以加快发展、壮大规模为主,并应合理布局产业,促进产业集聚。
适度发展区 :要是指发展基础中等,区位条件一般,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不足,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条件一般的地区;或者是虽然各方面发展条件较好,但由于受到土地开发总量的限制或出于景观生态角度的考虑而无法列入重点发展区的地区。
控制发展区 :主要是指工业化城市化的不适宜地区,包括各类生态脆弱区、以及各方面发展潜力不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条件最差的地区。这类区域的主体功能是生态环境功能,是整个区域的生态屏障。
二、市域城镇空间组合的基本类型 均衡式 市域范围内中心城区与其他城镇的分布较为均衡,没有呈现明显的聚集。
单中心集核式 :中心城区集聚了市域范围内大量的资源,首位度高,其他城镇的分布呈现围绕中心城区、依赖中心城区的态势,中心城区往往是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分片组团式 :市域范围内城镇由于地形、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若干个城镇聚集成组团,呈分片布局形态。
轴带式 :中心城区向外集中发展,形成轴带,市域内城镇沿轴带间隔分布。
三、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的形成
1、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一般城市的空间形态同时具有整体上绝对的动态性和阶段上相对的稳定性特征。
直接影响因素 :既包括城市本身所在的区位、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景观、生态、农林矿业资源等等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也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范围,城市性质,在国家和地区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源、水源和对外交通,大型工业企业配置,公共建筑和居住区组织形式等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条件
间接影响因素 :是城市各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国家政策和行政体制、规划设计理论和建筑法规、文化传统理念等人为条件。
2、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类型
集中型形态 :城市建成区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是长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其中包括若干子类型,如方形、圆形、扇形等。这种类型城镇是最常见的基本形式,城市往往以同心圆式同时向四周扩延。主要城市活动中心多处于平面几何中心附近,属于一元化的城市格局,建筑高度变化不突出而比较平缓。市内道路网为较规整的格网状。这种空间形态便于集中设置市政基础设施,合理有效利用土地,也容易组织市内交通系统。
带型形态 :建成区主体平面形状的长短轴之比大于4:1,并明显呈单向或双向发展,其子型有u型、s型等。这些城市往往受自然条件所限,或完全适应和依赖区域主要交通干线而形成。
放射型形态 :建成区总平面的主体团块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包括指状、星状、花状等子型。这种形态的城市在一定规模时多只有一个主要中心,属一元化结构,而形成大城市后又往往发展出多个次级副中心又属多元结构。这样易于组织多向交通流向及各种城市功能。
星座型形态 :城市总平面是由一个相当大规模的主体团块和三个以上较次一级的基本团块组成的复合式形态。最通常的是一些国家首都或特大型地区中心城市,在其周围一定距离内建设发展若干相对独立的新区或卫星城镇。
组团型形态 :城市建成区是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基本团块组成,这多是由于较大河流或其他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这种形态属于多元复合结构。如布局合理,团组距离适当,这种城市既可有较高效率,又可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散点型形态 :城市没有明确的主体团块,各个基本团块在较大区域内呈散点状分布。这种形态往往是资源较分散的矿业城市。地形复杂的山地丘陵或广阔平原都可能有此种城市。通常因交通联系不便,难于组织较合理的城市功能和生活服务设施,每一组团需分别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
四、转型期城市空间增长特点
城市空间结构走向多元化。
新产业空间 :新产业空间包括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等。
开发区是集中体现我国转型与城市发展成就的区域,开发区土地开发规模大、建设速度快,不断吸取城市过滤出来的新要素,形成产业集聚规模经济。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依靠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利用一切可能获得的先进科技、资金和管理手段,面向国内外市场,创造优化环境,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促使我国的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高新区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基地,如广州的软件园及生物岛、武汉的光谷等。
保税区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
新型业态 :转型期以来,中国零售商业快速发展,不断吸取国外发展成功模式,商业业态出现许多新的形式,并逐渐占据中国商业市场。
新居住空间 :城市地区商品房社区建设、城中村的产生成为转型期城市居住区的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住房商品化后,城市居民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购买能力和偏好选择住房,促使城市居住空间出现分异。房产商进行大规模的商品房社区建设,满足城市中上阶层的住房需要,出现了大型的商业楼盘、别墅、高级住宅区等。
第二,城市向郊区的扩展包围了许多城郊结合部的村庄,导致城中村的产生。 大学园区 :大学园区促进了城市向郊区的扩展,大量城市人口的进入使边缘区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在大学园区内的各种服务、娱乐、医疗、金融等设施,也形成了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城市社区。
生态保护空间 :转型期以来,城市在规划和管理上都更加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重视城市河湖水面、绿地等开敞空间,城市通过点、线、面等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进行生态保护、生态隔离等来保证城市的生态基底不受破坏。其中,城市外围绿带可以阻止城市向外扩张,公园、大型绿地等开敞空间可以隔离、拉疏新城与旧城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形成多中心、适度、合理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保持城市的有机结构和优良的生态环境。
中央商务区 :cbd是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纳和辐射能力最强的地区。它集中了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信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商务中心区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 快速交通网 :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拉大,交通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障碍,许多大城市都开始兴建城市快速道路和轨道交通网络。
五、信息社会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发展趋势
大分散小集中 :技术进步既提高了生产率,也使空间出现“时空压缩”效应,人们对更好的、更接近自然的居住、工作环境的追求,是城市空间结构分散化的重要原因。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散将导致城市的区域整体化,即城市景观向区域的蔓延扩展。
从圈层走向网络 :城市形态自内向外扩展。进入信息社会,准确、快捷的信息向网络将部分取代物质交通网络的主体地位,空间区位影响力削弱。网络的“同时”效应使不同地段的空间区位差异缩小,城市各功能单位的距离约束变弱,空间出现网络化的特征。分散化与网络化的另一个影响是城市用地从相对独立走向兼容。
新型集聚体出现 :虽然城市用地出现兼容化特点,但是由于城市外部效应、规模经济仍然存在,为了获取更高的集聚经济,不同阶层、不同收入水平与文化水平的城市居民可能会集聚在某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形成各种社区;功能性质类似或联系密切的经济活动,可能会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聚集成区。另外,城市结构的网络化重构也将出现多功能新社区。
浅谈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
公主岭市规划处 王永宏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居住区的绿化水平也应相应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因此,加强居住区绿化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做好设计。我们认为,提高设计水平应在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基础上摈弃原有落后的环境,着重注意生态及景观设计,才能使居住区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从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来探讨设计的新思路。
一、生态设计
居住区的绿化规划,必须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以提高居民小区的环境质量,维护和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因此,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居住区绿地设计是园林设计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研究和学习生态园林观点是搞好居住区绿地设计的先决条件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生态位、竞争、植物种群生态学、植物他感作用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厚度、色彩,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实行集约经营,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而能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使居住区绿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
(二)努力提高居住区绿化的绿地率和绿视率 在居住区内不透水的部分(道路、建筑广场)比例较大,而绿地面积已经很少,设计时,应合理分配园林诸要素,(植物、道路、建筑、山石、水体)的比例关系,重点突出植物造景,同时充分运用植物覆盖所有可以覆盖的黄土,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地率和绿视率。如同样是道路地坪,石板嵌草道路要比纯铺装的道路地坪好。同样是景墙透空,植攀援植物景墙要比无攀援植物透空景墙更能发挥生态效益。同样是休息功能的建筑小品,花架要比亭子更能提高绿视率。
(三)努力提高居住区绿地单位面积的叶面积系数
叶面积系数=叶面积/单位面积。园林绿地中的物流和能流数量的大小决定园林绿地生态效益大小的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改善植物的空间分布状况,是提高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运用生态园林原理,设计多层结构,乔木下加栽耐荫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构成复层混交的人工植物群落以得到最大的叶面积总和。
(四)努力提高物质、能量、信息的循环。
生态园林是良性循环的园林,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多层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过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作用,实现无废物循环生产。在人工植物群落中,采用多种类的植物,不同深浅的地下根,形成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气性细菌使有机物迅速无机化,净化土壤和增强肥力,并吸收空气中的co,如以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改造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在群落中适当多种女贞、槐树等蜜源植物,增加天敌数量,从而减少对危害性大的害虫的控制,以求达到利用天敌昆虫、鸟类、动物等防治害虫,以生物治虫为主,尽量少用化学药剂防虫,使环境不受药剂的污染。
(五)努力提高景观质量
二、景观设计 根据生态园林原理,在满足居住区绿地使用功能基础上,还应努力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生态园林的景观性应该体现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和谐。我们对景观的合理设计应渊源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顺应于自然规律,包括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土壤、地形、气候等影响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只有这种认识同园林美学的融合,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更好地体现出植物群落的美,并在维护这种整体美的前提下,适当利用造景的其他要素,来展现园林景观的丰富内涵。生态园林的景观要求人们必须十分重视和把握景观的动态性。因此,如何在居住区绿地中创造丰富的动态景观效果,也是设计者应该追求的目标。
(一)意境创造
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来体现。但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用园林植物创造意境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① 用优美的姿态
苍劲古松——坚强不屈;青翠竹兰——气节虚心;傲霜寒梅——不畏强暴、无所畏惧。
② 利用丰富的色彩
色叶木——秋的联想;白花——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
⑨ 利用沁馨的芳香
桂花——甜香;兰花——幽香;含笑——浓香;梅花——暗香;荷花——清香。
④ 利用美的芳名
合欢——合家欢乐;桃花、李花——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富贵、幸福。
(二)植物配置
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是构成居住区绿化景观的主题,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满足居住功能等要求,而且还起到美化环境,满足人们游憩的要求。居住区绿化时植物配置还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
(1)空间处理:居住区除了中心绿地外,其他大部分都分布在住宅前后,其布局大都以行列式为主,形成平行、等大的绿地,狭长空间的感觉非常强烈,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间,形成活泼、和谐的空间。根据植物的生态特性,可分为:
①适合于作上层栽植的植物:落叶乔木:银杏、自蜡、栾树、元宝枫、柿树、杜仲、泡桐、刺槐、悬铃木。常绿乔木:白皮松、雪松、华山松、蜀桧、侧柏、油松、洒金柏。
②适合于作中层栽植的植物:适合于林下遮荫条件下的植物:鸡麻、连翘、小花溲疏、天目琼花、红瑞木、金银木、麻叶锈线菊、棣棠。适合于林下半荫或全光照条件下的植物:紫荆、猬实、太平花、珍珠梅、红叶小檗、铺地柏、紫穗槐。适合于林缘或疏林空地栽植的植物:黄栌、西府海棠、紫叶李、紫薇、丰花月季、榆叶梅、锦带花、平枝木旬子、迎春、牡丹。
③适合于作下层栽植的植物紫花地丁、金银花、扶芳藤、白三叶、草坪草、铺地柏、常春藤。
(2)线形变化:由于居住区绿地内平行的直线条较多,如道路、围墙、居住建筑等,因此,植物配置时可以利用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林冠线的起伏变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线条融进曲线。突出林缘曲线变化的手法有
①在灌木边缘栽植,利用花灌木矮小、枝密叶茂如郁李、金钟花、火棘、迎春、棣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等植物密栽,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曲线。
②孤植球类栽植,在绿地边缘挑出几个孤植球,增加边缘线曲折变化。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有利用尖塔形植物如水杉、铅笔柏、龙柏、桧柏、蜀桧等,此类植物构成林冠线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也有相应林冠线起伏变化,这种变化较柔和,节奏感较慢;利用不同高度,植物不同树冠构成的林冠线起伏变化,一般节奏感适中。
(3)季相变化: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为此,应做到:
①一个居住区内应该注意一年四季季相变化,使之产生春则繁花似锦,夏则绿荫暗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如泉景——四季花园的四季园以两侧略起的微地形以及四季花木,形成中轴夹景效果,四季园内以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来表现四季植物景观。春以樱花为主附以玉兰;夏以百日红为主附以棣棠;秋以石榴为主,点缀两株柿子树并配以红枫;冬以腊梅、云杉为主,并穿插红瑞木。整体四季园内以云杉及大叶黄杨相互连接,既满足了景观要求,四季皆有景,景景有不同,又紧扣了四季主题。
②一个片、区或某幢建筑周围应该以突出某种植物特点为主,如四季花园中,杨柳阁以杨柳为主,樱花阁以樱花为主,或者以突出某个季节景色为主,或春、或夏、或秋、或冬。如以展现秋景为主的植物群落可采用:上层:银杏+元宝枫+小叶白腊+白皮松;中层:金银木+红王子锦带+小花溲疏;下层:铺地柏+月季十林缘栽植+草坪。其中群落上层乔木银杏、元宝枫以金黄、橘红叶色渲染秋景,红王子锦带沿林缘栽植,小花溲疏、金银木疏植于上层乔木稀疏光影之下,充实春、夏、秋景观,金银木果实秋冬之季亮丽红艳,冬季和翠绿的白皮松、云杉又构成层次丰富的冬景。居住小区绿化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这门学问。运用生态园林的观点,满足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创造风景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这是我们设计者应该不懈追求的目标。
公主岭市城市规划管理处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
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4.0.1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4.0.1.1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
4.0.1.2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4.0.1.3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4.0.1.4(取消该款)
4.0.2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4.0.2.1 规划布局和建筑应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4.0.2.2 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嗓场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 4.0.2.3 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
4.0.2.4 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4.0.2.5 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4.0.3 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4.0.4 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住宅建设,其规划设计必须遵循保护规划的指导;居住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名木必须依法予以保护;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