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桃源县第九中学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文言文教学随着国学热潮的回归,在基础教育中焕发着无穷魅力。但在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少慢差费‛令人困惑。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三怕‛顺口溜,其中之一就是‚怕文言文‛,文言文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文意味着不停地翻译和背诵。这让学生忽略了文言文学习中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教师以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容易形成‚唱独脚戏‛和‚满堂灌‛,它虽然也收到了某些效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而且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成了笔记、背诵的机器,就毫无美感可言。严重挫败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实在有点得不偿失。
2、有些教师急于求成,把一些文情并茂的古典名篇讲得支离破碎,枯燥无味,既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无益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3、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面对高考,在教学过程中急于对重点的字词归类,脱离了课文的语境,让文言文的学习陷入了背诵-应考的误区。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教材偏难;篇幅过长;课时不够;教学方式方法不当;高考以分数论英雄的形式。其中,教学方式方法不当是主要原因。因此,探讨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改进目前的高
/ 28
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 ’的荒凉景象。‛人们对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但是有的仅仅从自身感性经验出发,缺乏科学分析和理论支持;有的过于宏观,操作性不强,缺乏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有的过于微观,局限于具体做法,缺乏对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把握,对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更是寥寥。于是课题组反复调查、思考、探讨,特确立此项研讨专题,期待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我们农村普通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吹进一缕春风。
(二)理论依据
1、心理学识记原理。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识记的过程就是编码的过程,在识记的过程中,如果尽可能利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把看、读、听、写结合起来,会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明确指出:‚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和几个感官去接触。‛
2、心理语言学原理。在心理语言学中,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是严格区别的,语文教学也不仅是语言的教学,更是言语的教学。文言文教学中如果‚重言轻文‛、‚重文轻言‛,那么学生积累就少,造成文化底蕴的流失和对文化的割裂。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这样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强调的语文不仅仅单指平面、静态的语言文字,更包括由这些的材料组合成的立体、动态、生生不息的言语流程。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与情景交往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处于中心地位,教师只是引
/ 28
导帮助者,其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以此来看,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施过程正切建构主义理论的题中之义。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普通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工作影响最大就是程序教学。例如学习文言文时要由易到难,积累必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等,是非常有效的,能让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
5、语言习得理论。著名的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即把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则内在化,成为大脑机制的一部分。他还认为,语言学习是受环境影响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课堂环境,学习者在正规的课堂训练中学习语言,这种学习是有意识的。普通高中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文言文的学习与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分不开的,营造浓厚学习氛围,通过反复不断地学习文言文,长期的操练,文言文的使用规则就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上升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所掌握、所熟练的,水到渠成。
(三)课题的界定
普通高中语文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是指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总体目标下,根据我校文言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为改进语文文言文教学提供帮助。
(1)普通高中文言文:普通高中,主要指农村一般市级示范性及以下普通高中。文言文,是在占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本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范围包括
/ 28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文言文(含诗歌)的课堂教学。
(2)有效课堂:以一定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
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二者的和谐统一,‚有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有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有效课堂教学‛并不限于简单的教师行为或教师课堂上的表现,它包括了有效教学的过程、有效教学的管理和组织等方面。有效教学策略,是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依据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对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进行相对最优化的选择、一体化组合和应用。制定的教学策略应具有针对性、灵活性、组合性,即针对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灵活地适用于各类学生的教与学的可行性,通过教与学活动的程序、方法、组织形式等的有机组合,实现优化和整体功能的系统性。
3、普通高中文言文教学呈现的状态:文言文教学着眼于高考风向标,一味追求终端分数,不关注学生的思维、兴趣、习惯的培养,教师不把功夫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臵身度外,臵之不理。本课构筑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的有效文言文教学体系。寻求一条多、快、好、省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之路。追求高质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高境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促进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全面实现。
二、目标与内容
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困惑和难点作为研究
/ 28
对象,以高中语文教学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整体规划,具体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文言文教学主体单一,教师一味灌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费时低效。
二是文言文教学目的单一,注重应试教学,对文言文学习停留在文字、文章层面,忽略文化积累和熏陶。
三是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活动极为机械,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成为被动灌装文言知识的机器。
通过研究我们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成为了这样的课堂: ①、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②、寻求课堂教学策略,探索课堂教学方法适合于普通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教学。
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①、制定有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课堂方案、形成序列性。②、归纳适用于常见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方法。如:课前预习法、诵读吟咏读法、内容整合法、逐层深入法、评价激励法,情境创设法等。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我们通过查阅教育教学书籍,上网搜集关于文言文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进行学习,端正教师们对‚文言文教学策略‛的理解和认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对文言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目前一线教师的家常策略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现实的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日常的教学当中,课题组成员围绕文言有效课堂策略问题,根据自己所在的年级与自己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组织教
/ 28
学,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办法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从中期阶段起,我们每学期举行一次汇报课活动,每个课题组成员均要上一节文言文公开课,课后课题组成员一起进行反思、点评。我们通过教学实践,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升了自己教学能力。
(4)经验总结法:即订阅教育教学书刊杂志,搜集他人的优秀论文、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思考、总结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出不足之处,不断完善、改进,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由感性到理性,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
(5)案例研究法。面对真实的教学案例,以客观角度审视课堂教学本身,有利于针对本论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案例可以取之课内,也可以发生在课外。
(二)课题研究的工作过程
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才能得以不断完善。根据本研究所确定的内容,以及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客观需要,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①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4月):主要完成课题的申报和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包括教材、教师、教学)调查研究,努力探求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为下阶段实证研究打好基础。组织好研究队伍,了解准确的现状,明确研究的目标,确定研究的内容,分解落实研究任务。
②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3年8月):
(1)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按照课题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实践。
(2)以多种形式进行文言文教学研究,研究涉及方法策略、案例研究、个案指导、问题探讨等。
/ 28
一是把‚导学‛引入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精心编制了人教版语文必修和选修文言文所有教材的导学案,做到先学后教,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二是经常性开展文言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教研课、比武课、示范课等都以文言文教学为内容,三年来以文言文为教学内容的各种课型有50多堂。
三是比较分析,对同一内容采取多种方法教学,通过对比、研讨寻求最佳策略。
四是强化备课组的作用,将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同步化,集中研讨和日常交流结合起来。
五是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成员培训,以语文教学理论期刊《中学语文教与学》中的‚文言文专题研究‛栏目文章为学习内容,学习别人好的做法,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加以改造、变通、创新。
六是化整为零,专题研讨,定期交流,各备课组作为课题组的下设小组就预设问题进行探讨后交流。
七是有计划的进行教学检测,掌握第一手材料,根据第一手材料进行案例分析,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八是组织教学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策略等设疑问难,然后向专家咨询,寻求专家指导,查阅有关文献,寻找最佳答案。
九是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形成文字,有课后教学反思、最优教学设计、体会深刻的论文、分析透彻的个案等等。
十是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研究的同时,根据实际适时调整研究方案,捕捉研究的疑点,突出研究重点,使研究更接地气,更加具有实效性。
③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主要任务是将实证研究所形成的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得出的数据和结论,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形成比较完整的、较为科学的、符合高中语文文言课堂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体系,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决策和调控提供科学依
/ 28
据和提供可操作的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为了顺利完成这一研究工作,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①学习理论,加强培训。学习和理解先进教育理论和课堂教学研究成果,加强培训,保证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能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研究,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化。
②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重视研究过程中信息的收集,不断总结和完善我校开展学科课堂教学的经验,把握研究目标与方向。
③注重过程,强化管理。合理划分研究步骤,加强过程监管,无故不完成研究任务和长期不参加本课题研讨活动的参与人员,视作自行退出研究工作,④加强协作,定期交流。建立动态交流、密切联系,加强交流,组织现场观摩,论文、课例、教学软件等成果评比,推广成功经验,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在研究方法、进度、科学性等方面符合整个课题研究的目标和要求。
⑤点面结合,重点突破。本研究在我校52个班中同时进行,实行点面结合、‚条‛‚块‛并举的工作方式,选择理论上和已有实践经验比较成熟的做法,进行了尝试验证;针对实践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力量,实现了重点突破。
⑥学校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课题研究。保证课题研究的开展,根据课题需要安排打印经费5000元。设备添置3000元,切实保证教师培训、会务、活动的展开及其他经费15000元等。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与结论
(一)探索了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通过三年多的研究,摸索出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一些有效策略,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得到激发,教师文言文教学的理念和手段得到更新,8 / 28
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大为提升。
1、情景创设策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设生动的文言诗文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与作者共情,是让古典诗词深深的融入学生的血液中,激发学生聪慧的灵性的有效策略。
⑴借助图画增强美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以它优美的意境,饱含情感的意象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绘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由春天、夜晚、江水、花树、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通过媒体展示与诗文解读,引导学生去观赏,去体会诗中美景,在丰富多彩的情感空间里去体验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去感悟诗人在这江天一色的月光下,内心变得澄明清净,心与自然的灵性交流。学生在头脑中就会逐步构成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面,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濡染学生的心灵,诱发出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更深地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图片,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苏轼‚大江东去‛的豪迈,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的缠绵,能够感悟到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动荡不安。借助于图画的美感,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⑵借助音乐营造气氛,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引起内心的共鸣。如《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经常为我们教授诗文《春江花月夜》时所用,因为它以委婉优美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极具东方的诗情画意。用这首古筝曲来营造诗歌的情调恰到好处,渲染了一种哀而不悲,美而不腻的诗歌意境。把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美好景致宁静委婉地轻轻说来,把岁月流逝、时光短暂的感慨缓缓道出,把思妇游子的离愁淡远在朦朦胧胧的月色之中,让人叹为观止。
/ 28
⑶通过想象内化意境,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
‚诗言志‛,诗歌表现的是真性情,在教学古诗词时,应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充分把握古典诗词意象的内涵,内化于心。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想象今宵旅途,一叶扁舟临岸,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头,佳人远去,情何以堪。意象简洁,画面饱满,意境深远。充满了凄清的气氛。人情之冷落,风景之幽清,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诗词的意境之中。学生可以根据画面的想象,进一步地内化意境,把握诗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痛苦和凄凉,与诗人达成共情。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把愁和滔滔不绝的春水联系在一起,意象单一,意境绵绵。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词人的家国情、亡国恨深藏在浩浩荡荡、滚滚而下,一泻千里的春江水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想象,去联想,去扩展,去创造。尽可能的内化意象,丰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与诗人共情。
多媒体技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自由进退,上古时的生活器具、千里之外的自然风光都可以自由的呈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为古诗文的学习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策略。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文言文因其年代距今相对久远,语法和语意情境,文本生活情境,人物的情感情境等大大脱离当代中学生的语法习惯、生活习惯、情感习惯、社会认知等,因此精心设计问题,可以作为激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会因此深入思考。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主引导问题的驱动下,努力促进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勤于提问。激发学生向文本提问、向同学提问,向老师提问。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提中心问题、疑难问题,而当学生遇到以上问题的时候,指导学生首先问自己,和自己展开对话,独立思考问题,力
/ 28
争能够自行解决问题;其次问教材和工具书;再次问同学、老师和家长等,从而便顺利解决问题。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正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地提问与回得以应中实现,从问题到回应,再产生新的问题,再形成新的回应,如教学《寡人之于国也》,有这样的细节:
生:梁惠王是不是很苦恼啊?
师:是啊,梁惠王有很严重的心理疾病,他心理失衡了。大家认为他哪里失衡了?
生:他对于国家尽心了,人口却不增多。邻国的国王没有他尽心,可是,邻国的人口不减少。他心里不平衡。
师:那么,他所谓的尽心,具体内容是指什么呢?
生:是指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他就把那里的人迁移到黄河以东,把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师:那么,邻国的国王是怎么做的?想一想。
生:邻国的国王比不上他用心,那就是不管老百姓的死活,遇到饥荒,不移民,不移粟,或者少移民,少移粟。这样,在师生对‚梁惠王为什么苦恼?‛这个问题的持续关注中,文言文教学才得以顺利进行,同时调动了学生对文言文本阅读和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自主学习策略。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绝不只是让学生能够看懂浅易的文言文而已。假如学生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就看不懂类似浅易的文言文;假如学生离开校园,就把文言文弃若敝履,就再无兴趣阅读古典文言作品,那么我们就不能说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是成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习惯,真正的扎根于文言作品中,理解品味,汲取营养。
⑴教给方法,培养习惯
回顾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历程,教师最重要的事是做好指导工作,教
/ 28
给方法,培养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程序性知识,教会学生准确运用注释,能区别注解中哪些是翻译,哪些是解释说明;学会推断词义,学会查阅常用工具书,善于运用工具书帮助自己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例如:经常诵读、背诵的习惯;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以不断地加深印象,扩大积累。
⑵设置梯度,自主学习。如果我们对学生文言阅读能力发展特点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或许超出他所在年级应该达到的水平,有的却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这就给文言文的教学留下值得研究的空间。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编写导学案时,设臵合理的学习梯度,供不同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式阅读,就是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教师不要布臵硬性的阅读任务;阅读的动机是以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或娱乐审美等实际需求为中心;阅读方式是重整体感悟、内在体验,不求统解、甚解;阅读过程是放松惬意的,不带负担的。久之,学生会蓦然发现:文言文其实并不可怕。如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科书,帮助学生弄清‚赏析指导‛和‚赏析示例‛对所选的诗或文从不同角度作具体分析,起到总领及示范作用。‚自主赏析‛是主要内容,是提供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阅读鉴赏训练的凭据,这一部分中‚探究〃讨论‛所设计的问题,实际上是从编者这样一个特殊视角,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阅读鉴赏的思路和要点。‚相关链接‛中有关资料和信息,是为学生打开阅读鉴赏课文的思路、形成个性化阅读提供空间。‚推荐作品‛,不光是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有效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引导和要求学生‚趁热打铁‛,利用刚刚学到的鉴赏方法和训练技巧,自己尝试着进行文学欣赏活动。编者这种惨淡经营的目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进入感受、品味、领悟文学作品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独有认识。
4、诵读涵咏策略
/ 28
为了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我们借鉴了古人学习文言文的经验。这个经验就是重视诵读,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在整体阅读中感悟。叶圣陶老先生提出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时,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非常重要。
很多专家、名师都提倡‚在课堂上让读书声嘹亮起来‛,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要敢于范读,通过正确的断句、停顿、轻重音处理,有效地指导学生读出文章的感情,得到深切的感悟。尤其注意对文章细微处的挖掘。例如,《兰亭集序》中对‚信可乐也‛一句的诵读处理。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叙写了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用‚信可乐‛一句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所以诵读时就应以轻松愉快而不是感慨良多的语调去朗读此句。
相反,第二段的‚岂不痛哉‛一句用感叹号结尾,而且含有作者感慨‚人生苦短‛之意,因此,诵读时就应以感慨良多而不是轻松愉快的语调去朗读。
实践告诉我们,文言文中的诵读和背诵,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读准文言字音。把字音读准确。这是诵读的起码要求。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和异读字,要流畅地诵读文言文首先就要扫除这些字音上的障碍。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把生僻字和异读字的读音拼写在课文里,以利于学生的诵读。在给这些生僻字和异读字注好音后,安排学生放声诵读课文一到两遍,声音响亮,咬准字音,做到不错读、不多读、不漏读,达到较为顺畅的程度。当然,也可通过教师范读或者听名家诵读录音为学生矫正错误的读音。
(2)读出文章的节奏和语气。我们现在一般读者读到的古书或者文言文都不需要断句了,即使是这样,还存在着句内停顿的问题,如果
/ 28
句内停顿不当,句意会错误,节奏也会走样。有些文言文具有骈散相间的特点,部分段落或者全篇多用对仗或铺排,还讲究押韵,讲究词藻,这样的文章本身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诵读这样的课文,就要依照对仗或者铺排的内部结构读出节奏和抑扬顿挫的效果。有些文章不一定对仗或者构成排比,但因各句字数相近、句式整齐,也具有内在的节奏,如:‚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
除了读准节奏外,还要注意文章的语气,要注意文言虚词在传达不同语气中的作用,词的感情色彩和句式的选择,修辞手法的作用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匠心,文章的佳妙。
(3)读懂文意。要读懂文章的意思,还要在字词上下工夫。学生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查看注释或者查阅工具书,向老师质疑,与同学商讨等,最终将文章意思读懂。在逐字逐句弄明白课文后,再回过头来放声朗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意思。
(4)读出文言文的文脉、意蕴。每篇文章都有它的思想脉络,有些文章有‚文眼‛,有些文章有中心句,作者行文时就围绕着这些‚文眼‛和中心句展开,我们把握住了这些‚文眼‛或中心句就能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把握作者的主旨体悟文章的意蕴。这一环节的诵读以跳读为主,教师往往以一个核心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跳读,逐步牵出文章的脉络。
5、逐层深入策略
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在文章所提供的语境中,熟悉并掌握基础的古代汉语知识;理解文章所写内容;接受民族文化熏陶,吸收文化精髓。因此,我们把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分为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教学中,三个层面由浅入深,逐层深入。
⑴文字层面的教学
/ 28
以释义为主要活动,通过对字、词、句的疏通,将文字符号还原成意义,使学生基本掌握文章传递的信息,理解文章内容。消融时代代沟、促成学生与古人交流,关键是正确、准确把握字词的字典意,能够掌握文言常用字词、古今异义、通假字、常用句式等文言知识。这个过程并不是将文章阅读变成为汉语知识的考证,而应是在整篇文章的语境下对文字的理解。如《祭十二郎文》一文中‚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句,重点短句是‚不省所怙‛,因为它在‚少孤‛‚依靠兄嫂‛的语境中出现,学生可以联想到‚没有父母‛‚不知道父母是谁‛等相关信息,大致可以猜出整句话的意思。在长期的‚猜‛的活动中,学生辨别语句意义的灵敏度会不断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借助工具书,规范对字词的解释,积累文言词汇、语法,纠正对文意的误解和偏解,为阅读更多的文言文打好语言基础。如《陈情表》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一句,‚舅夺母志‛就字面理解,每一个字学生都可以解释出字典意义,整句话的意思—‚舅舅强迫母亲改变志向‛也能翻译得通,然而这句话还涉及到古代的文化背景,只是按字典意义解释是不够的,学生必须借助工具书,了解古代称妇女在丈夫死后不再改嫁称为‚守志‛,因此把妇女改嫁委婉地说成是‚舅夺母志‛,才能获得真实的信息,理解整句话。
⑵文章层面的教学
文言文是作者按照时代的审美标准,以自己个性的语言、精当的写作技巧组织文章,抒发情感,表达对生活、人生的认识。因此,文言文美的感知不是来源于各个字、词、句、段,而是来源于字词句段有机结合成的整体,在教学文言文是要作为文章来整体阅读。不同的文章体式,审美活动的切入点不同。论说文应审视其说理是否透彻,论据是否典型,论证是否严密,语言是否严谨;赋则审视其情感是否饱满,音韵是否和谐,铺叙是否充分;传状审视叙事是否流畅、吸引人,形象是否传神,语言是否生动等。细节看似可有可无却牵一发而动全身,看似随手拈来却独具匠心。如苏轼的《方山子传》中,在交代‚我‛和方山子相遇情景时,作
/ 28
者运用两个词来表现两人相遇的心情,一是方山子的‚矍然‛,一是‚我‛的‚耸然‛。‚矍然‛是惊讶的样子,‚耸然‛是惊惧的样子,两个词都含有‚极其意外‛的意思,作者正是通过这两个词沟通了‚我‛和方山子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也透露了文章的深意。‚意外‛是两个人都不该在此出现,一个才高八斗,一个满腹经纶,却都隐身于穷乡僻壤之间,其心境在对对方出现的惊讶中表露,世相也在两人人生经历的相互观照中得到揭示,作者在结尾处写的那些‚佯狂垢污‛的隐者,只怕也有方山子吧。
⑶文化层面的教学
文言文作为古代文章的典范,不仅涉及语音、文字、修辞等工具型的内容,更涉及到语言形式之外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审美心理情趣等内容,文言文的教学过程是帮助学生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应该挖掘文言文中的精神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将之内化为学生完美人格。
如《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不仅考证了‚华山‛和‚褒禅山‛得名的原因,而且亲自到洞中游览体验,更是通过这一次体验提醒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苏轼为了解开‚石钟山‛得名原因,于月夜到山中择石而扣,并在‚舟人大恐‛的环境中仔细观察,终于得到真相,告诫人们:‚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求真、求实的理性态度让人保持对社会现象的清醒的认识和力排众议的勇气,形成了平等、独立的人格。在众人都以‚从师‛为耻,‚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的社会环境下,韩愈却高举‚从师‛的旗臶,指出‚耻学‛的危害,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等高于时代之上的观点。
让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阅读,不难发现大多数的作者处在怀才不遇的尴尬境地,远至先秦时期的屈原,近至清末的龚自珍,然而无论是尚为小官还是被贬流放,他们都秉承了中国知识分子那份‚居庙堂
/ 28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责任感,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来捍卫‚美‛的人格,坚守‚善‛的理想。《寡人之于国》《邹忌讽齐王纳谏》《六国论》等体现了作者积极入世的态度,为治国治民提供良方。《归去来兮辞》中作者辞官的轻松、归家的急切——‚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微熹‛和农耕的愉悦——‚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显示出作者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高洁人格。
文言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古代汉语词句的知识的掌握。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文本内涵的把握,对文化的传承。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有从‚通文‛到‚悟意‛再到‚审美‛三种境界的提升。如人教社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属于高中选修课程。从语文课程目标看,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二是让学生在感受、品味、领悟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融入自己对作品内涵和表现形式的独特体验和思考。这个模块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古代诗歌和散文,能够正确认识我国古代作品的价值,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汲取民族的智慧,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教学中就是不能仅停留在一般了解教科书内容和形式的层面上,而是要侧重阅读文学作品,侧重探求我国古代经典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华、民族心理和精神,侧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所提供的鉴赏知识和方法的引领,在高中生和古代经典之间,架起一座‚对话‛的桥梁,让学生走进我国古代名家名作之林,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体会其表现力,从而使自己的思想、能力和语言素养都得到提升。
6、授之以渔策略
由于学生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无法自己独立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因此,更需要老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老师教些什么,怎么教,那便是艺术了。
①重点突出,忌贪多求全。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
/ 28
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的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决不会学外语那样毫无根基。因此教师的讲要突出三个重点(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议、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古代文化知识),以促使学生知识类化,积累常用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达到触类旁通;但不可面面俱到,让学生无所适从。
②总结规律,讲透方法。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必须讲透,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宾语前臵句、判断句、状语后臵句等句式特点,通过比较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并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并实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迁移。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该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7、教材整合策略
‚守正出新‛是人教版课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主编袁行霈先生提出的编写方针。这本书则按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臵单元。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这种编排思路的初衷与实际操作效果事与愿违,其中单元分层设臵就存在一些问题。
单元分层设臵跳跃性太大,逻辑性不强。每个单元内部按照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分为三个层次,‚赏析指导‛短文与‚赏析示例‛对所选诗作的具体分析,起了总领和示范作用。‚自主赏析‛部分又提供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赏析活动的具体凭借。‚推荐作品‛则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但是这三个层次
/ 28
之间的区分度不清晰,如第一单元‚自主赏析‛的有些篇目太难。《湘夫人》,这首诗的境界和思想有很多颇难琢磨的地方,需要反复诵读,反复体会,反复推敲。靠‚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赏析‛恐怕力有不逮。学生对第二单元‚推荐作品‛的一些篇目(如《长相思》)反倒比‚赏析示例‛的《春江花月夜》还感兴趣。况且纳兰性德有传奇的身世,《长相思》又是境界非常深远的一首词,放在第三个层次,仅仅作为‚推荐作品‛,真是可惜了。带来实际教学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编排体例对传统的彻底弃用。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把同时代、同流派的作品整合在一起,用‚互文对读‛的方法来教,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来说,他们更容易理解这些作品背后深刻的内容,掌握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的东西,并能运用这些东西解读课外的古代诗歌散文。例如,将第二单元‚自主赏析‛中韦庄的《菩萨蛮》(其二)与第三单元‚推荐作品‛中温庭筠的《菩萨蛮》整合到一起教学,学生就能发现花间词的共同点,又能比较不同作者在同一词牌下的不同风格。从语言风格上讲,温庭筠的词意象稠密,华丽繁复,意象之间的中介常常被省去,因而显得紧密,一句词里包含多层意思;韦庄的词意象则比较稀疏,意象之间基本上是连贯的,脉络比较分明,有散文的意趣,韦庄的词常常一句一个意思或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意思。从感情的表达方式来说,温庭筠写词是把自己隐藏在他笔下的女子的后面,通过对女子的描写,曲折地反映自己内心的苦闷;而韦庄的词则是直抒胸臆,将哀愁、相思和盘托出,倾诉给读者,可谓显直。
如果是按时间顺序编排教材,学生还能在接触了花间词派后,再接触第三单元李煜的《虞美人》时很明显地看出花间词派工艳的辞藻对李煜的影响,当然李煜继承了它又发展了它。按时代顺序编排单元体例,同流派、同作者的作品就会顺理成章地放在一起,教学过程中就能充分地运用教材‚知同辨异‛。另外,按时代顺序编排,还有助于学生清晰地把握作家作品的流变以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发展的脉络线索。
/ 28
人教版课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中我们把把同一题材、同一文体的文章整合在一起,使之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典型性,这对学生掌握古代诗文特点,把握同类型题材和同流派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大有裨益。
8、古今迁移策略。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词语、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己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
⑴成语是历代所习用、定型的固定词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保留了古代语的许多特点。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联系成语,从学生从小就熟悉的成语人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挖掘学生现有知识潜力,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所以联系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学生印象,便于学生记忆。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一句时,教师可以趁机补充‚徒劳无功‛中的‚ 徒‛与课文中的‚ 徒‛用法相同,都是‚ 白白地‛的意思。其他如‚且相如素贱人‛与成语‚素不相识‛中的‚ 素‛,‚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与成语‚前倨后恭‛中的‚ 倨‛,‚宁许以负秦曲‛与成语‚忍辱负重‛中的‚ 负‛,意义也都相同。至于其它课文,这样的例子更多,《游褒禅山记》中的‚则或咎其欲出者‛与成语‚既往不咎‛,《劝学》中‚而闻者彰‛与成语‚相得益彰‛等,都可以互相印证。
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不但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还可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两者如能在教学中长期使用,一定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⑵促进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现象。成语是浓缩化了的短语,它本身凝聚了很多富有典型意义的文言句法、语法。在涉及文言文的语法现象时,教师大可不必对语法规则大讲特讲,只需要列举适量的能体现某种语法现象的成语,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揣摩,温故而知新,教师相机点拨,20 / 28
学生自然可以对种种常见文言语法现象了然于心,收到‚不可言传,却可意会‛的效果。
如学习‚词类活用‛,列举适量成语与典型的文言句子,在对成语释义、总结的基础上,点出种种‚词类活用类型‛名称。如:名词作状语。‚耳提面命‛,对比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能够起到这种印证作用的成语也很多。又如:使动用法。
‚惊天动地、一鸣惊人‛,对比句: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望梅止渴‛,对比句:交戟卫士欲止而不纳——《鸿门宴》。‚正本清源 ‛,对比句: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
再如:意动用法。‚不耻下问‛,对比句:而耻学于师——《师说》。学习各种文言句式,同样可以参照以上方式。
(二)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有效做法,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教学过程,实践和思考催生了科研论文的丰收。
课题研究以来,语文组有近40篇教育教学论文、设计在各级评比中获奖或发表,改变了以往论文寥寥无几的面貌。
①.在全国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余桂彬、谢绪凯老师论文《文言文要说爱你也容易》获中国教育学会一等奖,《诵读--------文言文教学的‚左膀右臂‛》发表于教育部主管《升学指导报》2012年第234期。谢一彰撰写的《开放性 综合性 实用性》《教师》(综合版)省级刊物(issn1674-120x)2012年第三期公开发表。徐家祥、杨建平、谢瑶等老师各有一篇有关文章在省级刊物《中国教师》上公开发表。
②、主要获奖论文(22篇论文获奖)
⑴刘益红撰写的《走出文言文教学低效区》获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一等奖。
⑵魏群撰写的《追寻落实有效的文言文教学》获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
/ 28
学专业委员会一等奖。
⑶谢一彰撰写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优化措施》、《漫谈古诗文诵读教学》、《谈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言‛‚文‛统一》获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一等奖。
⑷陈其华撰写的《用汉语语法解读文言文》获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一等奖。
⑸王晓燕写的《活用因声求义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获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二等奖。
⑹陈珍娇撰写的《浅谈高考文言文断句》获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二等奖。
⑺谢一彰撰写的《文言文教学现状透视及对策研究》获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一等奖。
⑻撰写的《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获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二等奖。
⑼程剑华撰写的《文言文教学变学会为会学》获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一等奖。
⑽彭继忠撰写的《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改进》获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一等奖。
⑾谢瑶撰写的《创设情境 激发灵性》获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一等奖。
⑿桂丽撰写的《创高效课堂从预习入手》获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一等奖。
⒀刘益红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获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一等奖。
⒁程剑华撰写的《浅谈文言文的教学》获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二等奖。
⒂刘益红撰写的《浅谈高考文言文翻译》、《走出文言文教学低效区》
/ 28
获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二等奖。
⒃陈其华撰写的《学古知今,今法古用》获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二等奖。
⒄王丽撰写的《学在囧途—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获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二等奖。
⒅谢绪凯老师的论文《文言文要说爱你也容易》获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三等奖。
⒆余桂彬老师的论文《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获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三等奖。
③、调查报告:《文言文教学现状透视及对策研究》 ④课例和案例(4篇案例获奖)
⑴ 谢一彰的光盘送评,比武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获中语会二等奖。⑵谢绪凯撰写的《书声朗朗满课堂—《兰亭集序》教学案例》获中国 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二等奖。
⑶余桂彬撰写的《《归去来兮辞》诵读案例》获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二等奖。
⑷吴廷宏撰写的《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沁园春〃雪》教学案例》获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二等奖。
⑤、设计与反思(5篇获奖)
⑴余桂彬撰写的《蜀相诵读教学设计与反思》获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二等奖。
⑵魏 群撰写的《高考诗歌鉴赏之分角度赏析古诗词教学设计》获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二等奖。
⑵ 桂彬老师撰写的《烛之武退秦师》的导学案获县一等奖。⑷毛芳撰写的《《将进酒》教学设计》获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二等奖。
⑸高满初撰写的《《蜀道难》教学设计》获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
/ 28
业委员会二等奖。
‚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是深化我校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是我校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它针对我校校情,为实际教学服务,实验得到了师生的认同和欢迎,所以具有推广价值。
(三)通过三年的积累,极大丰富了普通高中文言文教学资源 情境创设策略的实践,编制了全套文言文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不少课件制作精美,实用性强。各种文言文教学图片、朗读音频、课文朗读视频、人物简介视频、《专家论坛》、《唐之韵》、《宋词十家》等视频成为文言文资源库中的宝藏。
自主学习策略的实施,编写了文言文全套实用性强、有个性化的导学案,部分导学案获省市级奖。
此外,建立和丰富了文言文检测题库。系列测试卷的编写,为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检测提供了有效保障。
(四)围绕课题的各种活动成为提升业务素质的阶梯。
教师们踊跃承担研讨课,两年来,在各级课堂教学比赛中,课题成员获得了以下奖项:桂丽、王丽、彭继忠、魏群、王晓燕、陈其华、谢瑶、吴廷宏等先后在市县校教学比武中出类拔萃;余桂彬、杨昕媛、徐家祥、谢绪凯等在市县专家来我校指导工作时经常上汇报课,获得了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赞扬。
五、效果与反响
(一)通过三年的探索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就要求课题组成员要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时刻加强有效教学意识,并始终对‚怎么样进行有效的文言文教学‛,‚衡量文言文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等问题作出了理性的思考,进而激励自己改进,完善文言文教学。从而转变已有的观念,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正如陶行知提出‚以教人者教己‛一样。实施文言文
/ 28
有效教学的语文教师不在是‚教学匠‛,也不是教案的执行者,而是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文言文教学,它不仅涉及大量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句法,而且还涉及有关人生哲学,社会历史,自然风景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思想。这些需要语文教师不仅提高自身知识系统的储备,而且提高伦理,道理,审美,情感等发面的储备。同时文言文课程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主观色彩的内容,需要语文教师调动自己和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引领学生更好的理解文言文本。
研究过程真正成为提高了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过程。从研读文本、驾驭文本的能力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有显著增强和明显变化。
1、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变化
⑴、教师工作重心的转变。传统备课工作范围:①、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②、吃透教材,理清课中逻辑关系,任务分析;③、确定学生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④、设计呈现信息的方法和推演知识的进程;⑤、选择课堂练习题以及记忆方法。
有效教学备课工作范围:①、分析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②、深刻思考所教知识的新发展、应用及联系;③、分析学生先前的经验和认知过程,确定最近发展区;④、设计问题情境,支持交流的方式以及学习的流程等;⑤、选择迁移问题,整合方法以及学习评价方法。
⑵、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教育教学成绩,谢一彰、余桂彬、陈其华、谢瑶、徐家祥、高满初、杨建平、毛芳、张雅军、刘益红、陈珍娇、印国辉等老师语文教学成效突出,课题研究成校显著受到嘉奖或记功。谢绪凯、龙丽君老师2012、2013年因高考贡献突出获县‚高考先进个人‛称号,并在教师节评为县级‚优秀教师‛,戴国兴被评为道德模范。
2、课题研究带来了课堂教学方面的变化
/ 28
教师的转变带来了课堂的变化,古代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讲不完,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借助学习工具,自己去辨析,探索,才能真正得益,要做好‚授渔‛,如教会学生诵读的技巧,因声求气,通过反复诵读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古诗文的语言规律,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3、课题研究带来了学生学习状态和方式的变化
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极大提升,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先学后教得到落实,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习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得以实现。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相互讨论,然后解决问题。这样燃起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课题研究带来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变化
课题各成员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喜人,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三年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我校语文合格率均达100%,人均分在常德市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今年高三语文备课组为骨干研究成员,高考文科语文成绩总评获常德市第四名,理科语文成绩总评获常德市第三名。其中文言文考题得分情况好于以往。
5、课题研究带来学生满意度变化
通过三年研究,不仅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而且对文言文学习内容、对课堂教学、对语文教师等多方面都有重新认识,对文言诗文发生浓厚兴趣,喜欢看文言文读物,热衷于古典作品视频,如《唐之韵》、《宋词十家》、《孔子》、《论语》等。在每学期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中,学生对文言文课堂满意度不断提升,课题组教师谢一彰、余桂彬、张雅军、魏群、刘益红、陈其华、杨建平等评为最受欢迎的老师。
6、课题研究直接促进了学科建设
课题研究不仅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也大大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发
/ 28
展,语文学科成为我校特色学科,语文教研组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研组‛。教育部语言文字研究所授予我校‚全国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实验基地学校‛铜牌。
五、问题与讨论
在‚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过程中,虽然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许多不尽如意之处,如:
1、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适当的赏析不能做到很好的协调,往往是重此轻彼,如何协调有待探讨。
2、文言文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的时间留给孩子们,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十分重要。如何掌握导与放的度确实需要我们老师进一步地进行研究。
其实,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选择最佳策略,科学的设计,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一定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执笔:谢一彰)
参考文献
1、《文字、文章、文化—文言文阅读的三个层次》 徐曼宇 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与学》2010.2
2、《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的‚八字‛教学法》 程胜平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5
3、《也谈‚文言文教学:行于‘文’‘言’之中‛》 周保华 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3
4、《重在个性化鉴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构想》杨桦 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1
5、陈伟赛《文言文教学现状透视及其教学内容辨析》
6、《巧妙结合,研读经典—关于<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宋淼焱、龙丽娜 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与学》2012.6
7、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载《教育理论与实践》)
8、孔企平《谈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载苏教教材网)
9、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
10、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第二语言习得原理和实践》
11、斯金纳《有机体的行为》《关于行为主义》等
12、《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钟家荣 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12
13、《工具还是审美—文言文教学的定位及教学策略》 窦亚新 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12
14、《文言文教学的根基在哪里》 袁东升 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与学》2010.11
15、《文言文诵读教学方法的依据性探究》陈思 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与学》2010.6
/ 28
16、《选修课教学如何实现新课程教学理念—以‚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学为例》张孟光 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与学》2010.2
/ 28
浅谈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教学论文)
有不少初中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觉得学习文言文了无趣味而且感到没有什么用,进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应付、逆反心理,甚至有一些学生在两三次的考试测验之后完全丧失了信心而选择了放弃,这样的现象令语文教师非常遗憾和痛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切实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和了解、明确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和价值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我们一起来明确一下文言文的学习目的:
1、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日后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
2、学习中国古代汉语中有生命的东西,古为今用,提高现代文的的读写能力;3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心。毛泽东主席一生特别爱读书,尤其是文言文历史书《廿四史》。毛主席的情有独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什么样的教学或者怎样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和了解、明确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和价值而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明确目的,合理串讲,多多鼓励和引导
新大纲要求初中生能“熟读、背诵”一些文言文的篇章和段落,要求高中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规定体现了中学文言文的根本要求。规定的科学性在于要求初中作为积累感性材料的阶段,通过大量的熟读和背诵,熟悉各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丰富古代汉语知识,积累词汇和句式知识,培养语感,而高中在这一坚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反复实践,逐渐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以上要求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基本上都是只接触到古诗,突然接触到较多比较深厚的文言文,难免产生畏难的心理,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们明白,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并非高不可攀,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应该消除畏难心理,树立信心,切实提高对文言文的认识和了解,明确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和价值而努力学习文言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大力抓紧学生的熟读和背诵,宜多运用串讲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所谓串讲法,就是从文章整体着眼,注重字词句,串通各段直至全文文意。从前传统的串讲法多是教师读、讲、串,剖析字词,断句和翻译,要求学生勤作笔记,然后训练回讲、翻译、背诵,现在讲究自主学习,我们宜多在要求学生完成字词预习任务的基础上,分析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发现和总结它们的应用规律和句段环境,重视启发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把串讲法和其它教学方法结合运用,或根据课文实际,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多串一串。我们可以把一个招式拆成不同的组合拳,鼓励和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觉得学有所得是最好的教学效果了。
二、讲解剖析要准确简明,翻译断句要深入浅出
学生的主体性要求过去一直没有摆上突前的位置,而在目前越来越得到重视、倡导和培养,因此今后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等素质,破去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良因素,让学生逐渐地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的、有较清楚注释的,比如年号、地名、人名、某些特有词汇的,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识记或讨论,有争议和无法确定的,教师再予以指导、排除疑难。
学习文言文,笔者认为最要紧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形成“文言文中的字词基本可以看做是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的观点意识。这是文言文和其它语体文章相比最为突出的一个特殊性,相信不少朋友应该深有体会。文言文产生于古代,时代环境不同,语义、用法殊为不同。总的说来,学习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以及一些文言文常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而掌握一字一词义是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必须以词汇为中心来组织文言文的教与学。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与否,常常取决于词义的讲析,词义讲析得好,那么断句、翻译等任务就可以进行得较为顺利。所以,在文言文教与学过程中,讲解剖析要求准确简明,翻译断句要求深入浅出。要清楚讲析文言文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下三个方面做得好,效果很突显:
1.一词多义时,明确本义,选准义项
任何一篇文言文中的字词,都要首先确定它的时代环境和在历史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本义,从而对语句作出合理的释义。文言文中一个字都基本可以看作一个词,而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比如“乐”通“悦”、“见”通“现”等通假字现象,又如:“亡”可释为逃跑、丢失、死亡等义,又比如“之”在文言文中则有六个以上的释义和用法交替使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明确本义、选准义项的能力。
2.注意比较分析古今异义
分清文言文字词古今异义是掌握古代汉语的核心。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明确古今词义相同和不同之处,要克服望文生义的毛病。“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河”在古代所指黄河,有时指淮河,现在“江”“河”泛指一切河流;“臭”在古代有“其臭如兰”指的是香气而不是如今的臭气;“牺牲”古义是祭祀用的牲畜,现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利益;“卑鄙”古时是中性词,指身分低微,现在变为贬义词。如此种种,要注意比较分析古今意义的不同。
还有一点,要避免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误会为双音词。如“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子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是两个单音词;“衣裳”古义是上衣和下裳,今义则是泛指衣服了。尽量把文言文中的一个字都看作一个词,这样比较容易防止望文生义和一知半解。
3.把握文言文用词与行文特点
古人撰写文章,重立意,讲究结构、气势与脉络,对语言的运用有时惜字如金,构篇布局显山露水,文简而意丰,所以教与学者都要根据古人撰文特点,总结出一种方法来教和学,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用词和行文特点,放眼整体立意,重视局部结构与内容上的联系。刘禹锡《陋室铭》,立意高远,以“德馨”统摄全文,居满布青苔杂草之地却能托名山灵水,借君子鸿儒以表心志,颇为难得; 周敦颐《爱莲说》,以他人之爱反衬自己之爱,以陶潜爱菊之孤逸,世人爱牡丹之俗气,映衬莲花之圣洁,寄托自己用心修 养为成君子的理想。教学中,把握整体行文立意,再对字里行间的词义语意进行揣摩,则全文主旨毕现。
三、指导学生学会归纳积累是银,掌握规律是金,融会贯通是点石成金
上课专心认真与教师互动,努力听讲和笔记,当然是学生的本分,不过单靠勤奋并不能完成学习的实质任务目标,特别是学习文言文,还需要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归纳所学,掌握规律,最终达到融会贯通、自主学习的境界与层次。归纳积累是银,掌握规律是金,融会贯通是点石成金。
大多文言文课文对某些字词和语言现象都作了初步的归纳整理,学生在上课时也在教师引导下分步分类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概括,另外也会相应作一些重要的笔记,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内容和笔记进行梳理、分类,分析、对比,那么,在克服了开始时的繁乱之后,学生大多可以明了和掌握文言文知识构成和字词的使用规律,举一反三,从而在后续的文言文学习中活学活用,触类旁通,直到形成融会贯通的自主学习能力。七窍通了六窍,那么还是一窍不通!而如果关键的一窍通了呢?条条大路通罗马啊。多希望学生们都能打通关键的一窍而不再是听到老师们的叹息啊。
浅谈农村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好文言文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更是学好语文的需要。初中语文课本上有近三分之一的文言文篇目,它们都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而当前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却不尽人意。在农村初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兴趣、成绩差,更谈不上具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也不愿意深入研究这个领域,农村文言文教学成了一个无从问津的“死角”,学生害怕,老师头痛。公开课、优质课,极少有教师选择文言文篇目教学。从师生教与学两方面来看,文言文教学是农村中学教学的一大难点,用力多,但收效少。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寻求文言文教学的的有效方法,我们就农村初中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有效策略进行了探讨研究。
一、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农村初中教学环境欠佳
诸多原因,农村初中学生图书拥有量少,许多农村家长忙于生计,没有时间、金钱为孩子创造一定的文言学习环境,再加上农村家长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管理,有的甚至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导致大部分农村学生学习习惯差,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臵的学习任务。课本上的识记、阅读、背诵等文言文教学任务落不到实处,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自然低下,更不用说拓展延伸到课外了。
2、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浓厚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没有强烈的需要自然就不会有浓厚的兴趣。”通过我们调查问卷结果来看,50%学生认为“文言文章”有趣,8%的学认为没趣,多达42%的学生谈不上喜欢与否,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文言文”,但也有较大部分学生的需要是迫于应试升学压力,所以学习大打折扣,学习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3、学生对文言文畏难情绪严重
文言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词语简洁,意境优美,但它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较少,相比现代文,文言文对学生来说确实是一块“硬骨头”。学生学生中有戏言曰:学习语文三大难,周树人文言文写作文。由此不难发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在当前农村初中生身上,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格外吃力,常为一些晦涩难懂的字词所困惑,对文言文的学习俨然成了学生的“第二外语”,学生普遍不喜欢,且害怕学习文言文。二是绝大多数学生在考试中遇到文言文题目是靠“猜答案”做答,有的整个大题全部留空,眼睁睁的文言文题目分数大量流失,如此一来,学生更是对文言文阅读望“题”没及,怕——不会——更怕——更不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自然丧失了学习兴趣。
4、学生过分依赖教辅资料,学习缺乏主动性 现在市面上的教辅资料泛滥,学生只要有一本《教材全解》或《初中语文一本通》之类的教辅资料,上课完全可以不听讲,不做笔记,不思考,做作业照抄答案。如此一来,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习没有主动性,学习效果自然很差。
(二)教师方面
1、文言文教学目标不明晰
大部分农村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认识不明确。文言文教学应该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更是文化的熏陶感染。文言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古汉语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水平、陶冶道德情操,得到心灵的净化。而我们大多数教师往往根据考试题型的要求去教学,只注重让学生掌握可怜巴巴的语言知识,会翻译、能背诵就行,对文言文中丰富的美的内涵缺少挖掘。即便有一些分析,也是简单匆忙,“从本到本”,缺少“迁移”。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文言文教学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无丝毫兴趣,文言阅读水平自然很低。
2、文言文教学形式简单,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我们农村初中教师文言文教学方法简单,常常先是作者介绍、背景介绍、范读齐读课文、字词串讲、翻译、句式用法归纳、主题分析,然后让学生读熟背诵,课课如此,千篇一律。这样势必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容丰富的教材定格成了生产流水线,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让师生都觉枯燥乏味,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就没有情趣,没有活力。
3、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一言堂”居多,限制了学生思维,不符合新课标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为提高分数及效率,文言文教学大多是串讲式,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一讲到底。学生只有被动的听和说,没有时间去思考,学生在课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脑子里却没有一点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文言文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自然提高不了。
4、缺乏拓展和迁移
由于目前文言文教学都是以考试为目的,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老师往往只注重课本,没有将课内的文言文知识拓展、迁移到课外,没有能引导、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书籍,以及在作文中运用文言文的好词好句,使作文更有文采,更有内涵。学生对文言文是了解和学习也只局限于课内,即使死记硬背了一些文言字词和课文,也往往不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当然,就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言,文言文教学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了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弊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我们对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有了一点心得和体会。
二、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
1、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因而,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应注重从激发兴趣入手。我们必须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因为这是提高文言文课堂效率的前提。(1)精心设计课堂导语。著名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所以,在教学时应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设计各具特色的精彩导语,在教学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紧紧抓住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文言文教学尤其应当重视课堂导入。(2)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文章不同,其内容各异,文学特点各异,我们必须因“文”施教,采用灵活教法。只有不断变换教法,才能给学生以新鲜感,才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3)鼓励学生探究质疑。一个优秀的课堂是一个活跃的课堂、一个民主的课堂,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就必须鼓励他们深入思考、积极发言、勇于质疑,这样才会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活”则生趣,趣而求知。(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古诗词朗诵比赛、背诵比赛,文言文重点字词背诵分组竞赛,把课文改编成故事,或讲述相关的故事,或是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乐学、好学文言文。
2、注重诵读,训练学生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新课标也将诵读放在突出的地位上,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还可以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熟读直至能背诵,才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内容。教师要肯花费时间和精力,加强诵读的方法指导。诵读应有明确的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读清字音;第二步,粗知大意,掌握思路;第三步,读出语气、语势;第四步,体味情感,感悟情境。诵读方式灵活多变,范读自读相结合,齐读和个读相结合,讲前读和讲后读相结合,朗读和背诵相结合,把诵读落到实处,就能事半功倍,更快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悟能力、欣赏水平,大大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3、重视预习,借助注释自主、合作学习
语文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教学不同于现代文教学,学生必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分析、感悟、欣赏课文,这势必需要更多的课时量才能完成。我们平时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把要求一课时完成的课文上成两课时,要求两课时完成的课文上成三课时、甚至四课时,课堂教学效果极其低下。当前课文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结合注释或进行合作学习就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注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文言字词类就可以基本通过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只需要对难理解的、重点的字词句仔细讲解分析,学生能理解的只需要稍作点拨即可。这样,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针对文本进行深入探讨,既让学生领略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了学生的自学习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本身也有了成就感。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肯定会越来越高。
4、转变观念,避免“满堂灌”,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就注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避免“满堂灌”,把课堂还原给学生。文言文教学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最后解决问题。作为农村初中的教师应深刻领会课标精神,应该认识到:学习文言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传承古代文明,为创造新的文明打下基础。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都是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因此,文言文教学就应该重视文学欣赏,让学生想象文中之景,感受文中之情,感悟文中之道,体味文中之雅,接受审美教育。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调动起来,文言文教学课堂才有生机和活力,学生才能享受文言文作品的精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
5、重视积累,拓展迁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所以老师要指导学生对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翻译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能加以运用。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的要求,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适当向课外迁移延伸。主要从文言文知识和思想方面迁移,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比如,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延伸,与课文内容、主题相近或相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课外文言文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另外,文言文词义也可以与现代汉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训练,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
当然,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探讨、善于总结改进,鼓励学生去体会学习文言文的妙处,去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亲近文本、诵读感悟、学以致用,我们农村孩子也能在文言文学习上收获成功的喜悦。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结合本校初中语文课题组有关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明确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和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目标,根据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文言文有效教学的以下三个策略:
一、培养学习兴趣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文言文,兴趣是前提。现在的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困惑:都什么时代了,为什么还要我们学习文言文?学生不明白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不知道文言文的价值所在,当然就很难提得起学习兴趣,更不必说肯下苦功钻研文言文了。怎样激发学习兴趣呢?
(一)了解文言知识,激发兴趣。
文言文是相对于现代白话文来说的。从时间上来说,文言文在中国文化史上已流行了几千年,直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写作的主流,这段时间其实不足一百年,文言文重要的历史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从文章形式上说,文与言分离,文字精练而优美,行文简练而历久不变,这是文言文的最大特色和优点。正因为如此,文言文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功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智慧、文化财富正是用这种叫“文言文”的东西来传承的,文言文就是开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明白这个道理,学生才可能会对文言文肃然起敬,对古代圣贤肃然起敬,才会下决心学好文言文。
(二)交给方法,维持兴趣。初中文言文教学,弊病在于教师常常以串讲和翻译为主,生怕学生听不懂,学生的“生活体验”及“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枯燥无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语文学习应是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讲得口干舌燥,还收效甚微,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借助资料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些典型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认识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得来的知识才能牢固、长久,也能维持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学以致用,增强兴趣。有人认为,学现代文可以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学文言文则不知有什么用。其实,文言文学习,我们也可以学以致用。比如,化用文言词句于日常生活与书面作文之中,使语言表达彰显典雅美;写作文时,用文言拟写标题,使作文标题蕴含凝练美;尝试文言作文,使文本富含底蕴美。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朗诵比赛、背诵竞赛、改写文言文、成语或寓言故事大赛、表演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让生体验学习文言文的快乐,增强学习兴趣。
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策略
(一)诵读法内涵
当下,中小学古诗文教学都强调诵读,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很重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诵读。那么,怎样理解诵读呢?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诵读简化为课内的朗读和课外的背诵,这未必是对诵读的精要把握。
“诵”和“读”,原意是有区别的,“诵”的本义在《说文解字》里是指把诗文按照一种抑扬顿挫的声调念出来。而“读”,《说文解字》解释为“籀书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为:“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可见,读不仅包括诵,还特别侧重于内容的理解。即,“诵读”,就是通过诗文中
固有的语气、节奏、情感对其进行感知、熟悉、记忆、理解,达到对文章的全面深入理解的方法。如果学生的读只停留在文字表面,没有走进文字,没有发现文字背后古人说话那抑扬顿挫的风采,没有体会出古人那隐含在文字里的深沉的感情,久而久之必然会对诵读失去兴趣。因此,教学中的诵读,不能是简单的背诵,也不能是单纯的朗读。诵读,第一层应该是会读,第二层是理解性的读,第三层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韵味、有情感的审美式吟诵,最终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
(二)诵读法有效实施
了解了诵读的真正内涵,课堂上诵读法的实施就会行之有效多了。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我以为,文言文教学,诵读法可从以下四步着手: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就要求教师在范读时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一边随录音或范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诵读方法指导
背诵的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一条规律,学生能最快背会的文章,都是我在课堂上运用线索式板书进行指导过的文章。由此,我总结出线索式板书可以对背诵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可以由以下关键词表示:忽逢桃花林――进入桃花源――桃花人的生活――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再如,教学《小石潭记》时,按如下线索梳理: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梳理完以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背诵,课堂上经常进行这样的背诵训练,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日久天长,必然能培养出学生对文言文的敏锐而强烈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加强古今联系策略
(一)语法常识归纳联系
现代中学生之所以觉得文言文难学难懂,是因为古人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与现代认识有差异的。但不能否认,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二者虽有差异,并非无章可循。其实,只要用心体会,就会发现,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与古代文学语言有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大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现代的书面语言里。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全文81字,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少数词虽然用法有些变化,但仍可以看出变化的脉络,如“有仙则名”的“名”,本是“名声”的意思,属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出名”讲,学生只要细心揣摩,是不难意会的。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是倒装句,词序有些变化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句法没有什么两样。只要多对学生进行归纳、积累指导,让学生掌握文言词语区别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规律性用法和特殊的意义,然后把这种能力迁移到文言文
学习中,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等方式对词形相同而词义和用法不同的常用实词、虚词进行归纳,对各种句式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附例句,在知识体系和古今知识对比中学习,久而久之,文言文学习就由难而易了。
(二)课堂教学古今联系
课堂问题设置,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进行阐释、解读、延伸、拓展,精心设置与现今社会热点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今人和古人的深度对话。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我设置了这样些问题:《桃花源记》中的真假细节有哪些?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你喜欢认同作者的处世之道吗?《爱莲说》中“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就一定不好吗?这些问题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也乐于探讨。字词讲解,对某些字义进行古今比较讲解,如利用形声字讲解“春和景明”中“景”的意思,利用成语“名胜古迹”讲解“予观夫巴陵胜状”中“胜”的意思。
总之,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也学还有很多,如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般常用的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只要能把握文言文教学的四个内容: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相互协调,就能相得益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 王小锋
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本书分析了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情形并提出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通过这学年在教学中对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现就“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如何教的的有效”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重视课前的备课。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它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因此,要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这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
如何整体落实三维目标,我认为,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
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二、从教材内容入手:灵活使用教材。
现行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经常说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可以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致力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四、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1)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即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更应
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
(二)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通过课堂实践的磨砺,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和谐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