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上课通常会依据教案规划,教学教案是一种预设,但人的活动性,还有特别是小学生天生的好动性、以及他们因人而异的个性,加之现在社会影响学生的因素与日俱增,学生想说就说的烂漫活泼,稍有发展教育常识的人都不忍心将其生生掐死磨灭,所以在我们的课堂经常会发生与教案相悖的实际情况发生,而实际发生的情况就是生成。课堂精彩不精彩是对生成的一种结果评价。可能就算你的预设准备得再充分、再精彩,没有预设到课堂实际,没有顾忌学生和内容需要,没有实际的处理课堂突发及一般状况,再好的预设只能变为假想。精彩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必须了解现在一般影响课堂的因素,才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提升精进。
个人风貌。在小学阶段孩子的脑子中天生被灌输着老师是绝对权威的概念,稍微注重师道尊严风貌的教师得到的敬畏和服从必定比随意温和的教师多,但在亲和力上面就会稍逊一筹了。能做到上课是老师,下课是朋友的老师难,不多,但不是不能。而这种情况在小学阶段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小孩子一旦知道你在实际中是个什么样的人,就会认定并固定你的个人形象。一旦这个老师身上有什么变化就会引起他的注意,认为你变了,多少就不会再将完整的注意放在你的身上,转而再去寻查其他能吸引他又不会让他觉得自己受骗了得东西。
教学内容,教学科目上十科,各科内容变化不定,学习要求成度多数不同,不可能每一科每一课都做到精彩纷呈,总有一些知识必须死记硬背,强化练习,这就可以放宽要求面。适时恰当的笑话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但不可时间过长,影响课堂大致方向。笑话故事的应用应该做到适时适当,最好能和内容有关,这样能将知识和娱乐和而为一,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轻松,课堂的主题氛围就会轻松得多,欢笑和知识的结合自然就是精彩课堂的体现之一。幽默起伏的语言和适当配合的肢体动作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视神经,稍微延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相反,太过啰嗦和繁杂晦涩艰深的语言,太多的口头禅和无关语言,以及不恰当幅度夸张或过于微小的肢体动作都是对课堂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举动,多繁杂的语言动作只会将课堂定位到枯燥无趣,或造作卖秀的个人舞台,谈不上教学效益。
适合教学内容的教材,情景设置,练习体验可以帮助孩子在内容的接收程度上再进一步。并且这也是更加课堂精彩程度的重要媒介,课堂精彩的发源地,如果在在这个上面能够多下功夫,将教学和娱乐,探讨,活动结合,教与学都会轻松很多,效率也会增长许多。但这方面的精彩设计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需要大量的精力设计,大量的时间消耗,对于我的现在的速食课堂来说,很多只是用来做示范课的。
教师的灵动机变,智慧处理。一直以来,我们担心学生的思维无法控制,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率,故而把课堂事先设计,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套路”中安静地学习,“顺理成章”地直达目的地,而当课堂上突起波澜超出了“预设”,我们不是含糊其词就是不予理睬,或者强压政策,严厉打击,将课堂空气至于窒息状态。即便这堂课的内容多少能被吸收部分,但破坏了课堂的轻松,顺其自然的发展状态。如果教师及时有策略的处理这些事情,用教学的智慧转变课堂的一些不定因素,因势利导,说不定又会为我们的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这是教学经验的积累也需要个人的智慧策略,也是因人而异,随机应变各有办法。魏书生就给我们做了好榜样。他的教育的智慧中列举了许多这种案例处理。我们虽说不能照搬但可以借鉴。
除了影响教学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方法也是增进课堂精彩的可用方法。
学生汲取知识好比乌鸦喝水,下面的几种方法可以作为讨论:
第一种方法:灌输式
a老师特别负责任,对乌鸦渴还是不渴不作任何了解,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手拿起瓶子,另
一手捏住乌鸦的脑袋,开始灌水,而且是“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地灌水。可怜的乌鸦,眼睛里、耳朵里、鼻子里都是水。最可气的是,这种老师不仅灌输,还不断地反馈,看到乌鸦喝得慢、喝不下,他一边灌,还一边说:“看你这么慢,不多喝喝怎么行。”结果乌鸦得了“喝水恐惧症”,一见到水就害怕。
第二种方法:诱导式
b老师会循循善诱地诱导乌鸦:“乌鸦,快喝水吧,不喝你会口渴的。这种水很好喝,喝了这种水,不久的将来就可以飞进美丽的清华园。。。”等到乌鸦真的感觉到顺口渴了,老师终于撕开面具,说:“乌鸦,来吧,我来喂你喝水。”
第三种方法:启发式
c老师往往身先士卒,先做战前动员:“乌鸦,今天你的任务就是喝到眼前这个瓶子里的水,当然会有很多困难,但我相信你的潜力无限,你一定能喝到水的。下面开始喝《喝水歌》,喝了咱的水,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这个水,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这个水,一人敢走青杀口;喝了这个水,见了皇帝不磕头。。。”这样一唱,乌鸦更是口干舌燥,说“老师,老师,能不能不唱了,我口渴,想喝水。”但老师的火候拿捏得很到位,这时他还不出手。一直等到乌鸦口渴得奄奄一息时,老师终于跑出来说:“乌鸦,看好了,老师是怎么做的。”于是,老师很优雅地把一个一个小石子丢入瓶子里去。中间老师还要停下来,问:“同学们,现在你们看看,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如果我们再投石子,结果还会怎么样呢?”后来,乌鸦终于喝到水了。后来的后来,老师把瓶子里的石子全部倒掉,又弄来了半瓶水,说:“同学们,你们自己再试试看?”乌鸦把一个一个石子往瓶里丢,丢到最后,水终于漫出来了,可乌鸦对喝水已经兴味索然。
第四种方法:体验法
d老师一般不动手,只做智力上的提供者。通常会说:“乌鸦,你把那些小石子投入瓶子里,看看会怎么样?”乌鸦开始投了,一个又一个,水渐渐地涨起来,乌鸦的脸上有了笑容,终于喝到水了。可乌鸦一点也不觉得自己伟大,只觉得什么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
第五种方法:探究法
e老师先帮乌鸦界定了他现在确实很渴,但又实在够不着。然后,老师让乌鸦先弄清喝水的障碍是什么,然后再想办法一步步解决。乌鸦开始思考,之所以喝不到水,是因为瓶口太小,自己的脑袋太大,头伸不进去。乌鸦开始探究,能不能把瓶子的口弄大:用石头砸,不大可能,危险性太高。能不能把自己的脑袋弄小,这个成本也太大。能不能把瓶子抱着喝,咱乌鸦又没有手。能不能把水倒出来喝,也不行,水会渗到沙子里。最后,只剩下一个问题,能不能把水平面抬高。于是乌鸦先向瓶子里投羽毛,丢树叶,发现它们全浮起来了,原来它们都太轻了。乌鸦想到投重一点的,于是选中一块大石子,好不容易搬过去才发现,它像自己的脑袋一样大,投不进去。后来乌鸦明白了,只投小石子,一个接一个地投,水面终于抬高了,乌鸦通过自己的探究解决了喝水问题。乌鸦喝到水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还发现自己喝到的水是甜的。第六种方法:合作探究法
f老师前面的预热和第五种老师一样,只是让乌鸦们合作探究。当乌鸦找到方法之后,你丢一颗小石头,我丢一颗小石头,一会儿工夫就满了。然后,一起喝到了水,享受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探究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谋划了性格和人生,就算失败了,也会收获友谊和眼泪。人就是这样慢慢地成长起来的,而教育的本意不就是成长吗?
我最崇尚的是古希腊教育大家苏格拉底发助产术,也就是《学记》里说的“启发诱导,不悱不发不愤不启”的教育原则,让学生自己努力寻求答案,体验学习过程,或个人完成或小组合作,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我也相信小孩子只要得到实际利益就会期望得到更多的奖赏,会朝着一个地方用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期望效应,希望成真。陶行知的激励教育法在小学生身上的作用倒是更加的明显一些。我认为激励孩子自主的探究学习,是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看起来没有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多少,大部分工作都是他们自己完成,但事实上这样的教育更能锻炼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是一种学习方法的锻炼,能够长久的帮助她自己个人的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办法。但个别孩子也会因为奖励而自大自利,这也是我们应该在课堂采取赏罚分明,恩威并施原则的原因。
减负增效让课堂更精彩
减负增效,简言之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我们所期盼的教育教学理想境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减负与增效的关系。下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减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形成良好的情感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例如在教学“分苹果”这课时,我说:“你有10个苹果要分给小红和小明,你会怎么分呢?”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将10个苹果分成两堆,并纷纷举手,热切而又认真地说出自己的分法:
生1:“5个和5个。”
生2:“4个和6个。”
生3:“3个和7个。”
生4:……
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位(平时成绩不是很好的)小女孩站起来说:“小红10个,小明0个。”话音刚落,便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是啊!小女孩的分法虽然符合数学原理,但在实际中可能这样分吗?小女孩在同学的大笑声中满脸通红。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启发式地问道:“这种分法也未尝不可,你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吗?”得到我的肯定后,小女孩又自信起来了,说:“小明主动将苹果全部让给小红,因为小红是他最好的朋友,所以小红就有10个苹果了。”这时,我抓住机会当众表扬了她:“太感人了,原来是‘孔融让梨’呀!大家说,小明这种礼让的行为,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此时,小女孩十分感动,因为教师和同学都对她投以了赞许的目光,这可能是她不可多得的心灵体会。此后,我发现她上课总是认真听讲,当她会回答某个问题时,你能发现她那渴望提问的眼神和回答对之后的兴奋。渐渐地,她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上情境,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暗含期待的发问,构成了宽松、令人愉悦的教学环境,有效地调节了情感,营造了融洽的氛围,减轻了学生怕说错的心理负担。
二、主动参与――促进课堂高效
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要加大启发力度,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活跃,给学生腾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其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当学生用摆、量、画等方法初步形成“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猜想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方法适用所有的长方形吗?
生:不一定。
生:一定。
师:怎么办?
生:用更多的长方形来验证。
师:现在你们4人一组,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观察思考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它们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交流并填表,最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以上环节,我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把个体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升为共性的东西,使他们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加深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三、引发争辩――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当学生疑惑时,要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讨论,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我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可能是多少度。由于学生有前面认识角的基础,并做了提前预习,因此在猜测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他们知道内角这个概念,但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于是,我提出了研究问题: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研究开始了,学生有的采用“量”的方法,有的采用“折”的方法,有的采用“撕”的方法进行验证。但在汇报时,由于学生操作存在误差,因此得出的结论跟书上不一样。这时,生1提出疑问:“我们用三种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结果都不是180°,我觉得书上的结论是错的。”这个疑问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对我来讲也是如此。我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沉思了一会儿,就把“球”踢给了学生:“你们赞同这位同学的想法吗?”学生讨论了一会儿,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不赞同他的观点。因为一副三角板其中一块的三个内角分别是60°,90°,30°;另一块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分别是45°,90°,45°,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位学生的一席话把大家的思维引向深入。我及时抓住这个教学契机说:“那你们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得出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只有这样才能验证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迸发了,研究5分钟后,居然做出来了。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的精彩场面:
生2:我们可以沿锐角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对边作高。这样就把一个锐角三角形变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多了四个角,其中两个是直角,两个是锐角,两个锐角其实就是原来三角形的一个内角,这样就等于多了两个直角,所以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180°-90°-90°=180°。
生2在展台前边算边讲的时候,其他学生都聚精会神听着,听完后都恍然大悟。
生3:老师,我知道了,钝角三角形也是如此计算的。
生4:只要验证这三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们就可以知道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书上的结论是对的。
在学生的欢呼声中,我知道学生真的懂了。
以上环节学生通过自身的质疑,进入主动探究的状态中。这样,就给自己减轻了学习的压力和负担。
总之,充盈民主气息的课堂,有错误、有失败、有争论,让学生毫无压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才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责任编辑 付淑霞)
向45分钟要效益——
对课堂“减负增效”的几点想法
据《扬子晚报》报道:2010年江苏南京许多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准大学生身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见《扬子晚报》2010年8月18日a7版)其中竟然出现数名女生绝经、男生患有前列腺炎等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问题。通过对多位就诊的准大学生的诊断和询问,医生初步判断造成这些准大学生“健康问题总爆发”的原因主要是高中学习阶段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乱服保健品等等。
虽然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全国并不是十分的普遍,但是它仍然将盲目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目标、忽视学生健康成长的这一中学应试教育的痼疾赤裸裸地暴露在我们的面前,如何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一面是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下降,一面又是高校招生评价标准发展的严重滞后,两方面的现实在学生身上发生了冲撞和扭曲最终酿成了那些本应该欣喜和自豪的准大学生们的悲剧!一时间“减负增效”又被各界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本人并非学者亦非专家只不过是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所以不敢妄谈新教改,只是根据平时在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来谈谈关于课堂肩负增效的几点浅薄的看法供大家商榷。
首先、学生学习要“增效”,教师首先要“增负”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引导作用的好坏和促进作用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负担的轻重和学生学习效率的高
低。其实,“减负”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关键的问题出在教师对“减负增效”内涵的理解过于肤浅,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要“增负”学生才能真正的“增效”。这就是说,教师应在“备”字上花更多的功夫。
1.教师备课应在初期制定合理而高效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本学期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教学内容、时间安排、检测与评价、培优补差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制订教学计划时就应该熟悉生物课本各个章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在备每一课时,都应该以本章节教学要求和目标为指南,要思考本课教学该如何去实现这一要求和目标,从哪个角度,从哪个侧重点去实现它,当然这就要吃透教材内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教学用书”中本课的“教学建议”与章节教学要求目标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生物学科教学才能系统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落实“三维目标”。在开学之初我们就教学计划的制定召开了教研会,结合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在参考各位课任教师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详尽的教学进度计划,并制定了相关的备课计划和备课制度,使得教学有据可循。
2.教师备课时要以学生为本。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不同班级的学生对接受知识、形成能力的水平各不相同,因此教学的设计过程也应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生物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实际情况,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历的实际情况,从而确立恰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指导方法上要多准备几手“绝招”。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
游刃有余,切实实现本课、本章节教学要求和目标。
3.生物教师备课时既要埋头“苦干”又要抬头“远望”,把课堂教学与高考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生物教师要经常研究高考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并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高考考点,注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常见考题的解题思路。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在备课上下足功夫,才能保证在课堂教学上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实现“课堂增效”
学习小组是一个很好的“减负增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它犹如一个组织机构,层层负责,监督促进:组员对组长负责,组长对老师负责;教师监督组长,组长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1,视班级具体情况而定每组人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和教学实际的需要一般8人一组为好(然而班级人数较多,这需要更加细化学习任务)。分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成绩,另外身高、视力、性别等因素也要考虑进去,在此基础上分为异质学习小组和同质学习小组。异质小组的核心成员由占小组成员一半的优生组成,另一半则由后进生组成这样既能够实现优生之间的强强联合又能注意学生成绩好和差之间的合理搭配。同质小组则主要由有一定学习能力的中等生组成,另外推荐一名组织、学习能力强和乐于助人的同学为组长以监督和促进本小组的学习活动。
2,组内互动。确定学习的内容,老师通过帮助,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互动。然后由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和展示、总结,老师做最
后的评价,找出不足,给予指导,再由组长去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此外,应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为了激发各个小组的积极性,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结果由老师做最后评价,然后给优秀者以表扬,给不太理想者视情况给以鼓励。
4,经常找这些组长谈话,了解情况,以示重视,予以鼓励。最后、教师角色的转变,增进“课堂增效”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必须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在于教师是否教得好,而应重在学生是否学得好。因而,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更好的学习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思考。学生回答出正确的问题答案时,要思考,思考他是如何回答出的,是看了资料书还真正理解了;学生回答出现漏洞或偏差时,要思考症结在哪儿,怎样帮助这类学生理解;大面积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或理解出现“冷场“时,应思考如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调动学生类似的生活体验,还是及时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改变现状„„只有时刻思考,才能使整堂课高效地运转,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行之有效解决问题。
2.教师要要时刻关注学情,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死抱着《教学用书》和“教学设计”不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尽管在备课时设计得再精细、再巧妙,都不能完全符合课堂中发生的新变化。任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都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变化而产生的。在教
学过程中,要随着学生学情的动态变化,灵活动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随着学情的变化而变化。
3.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激情,使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合作探究式学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些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只是在公开课时做做样子,只能让人看起来热闹而起不到切实的效果。其实不是,关键是看教师怎么组织和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前,应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参与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确,不要只问“是什么”,而应重在思考、回答“为什么”。这样,在合作小组中知识能力强的学生就能帮助,带动其余的成员有激情地学习,从而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4.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为生物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生物,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有有兴趣,才能学好生物。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就生物学科而言可以有以下几点: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产生学习兴趣。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
新知,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加教学容量,设计实际问题情景,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多媒体应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容量。
三、语言学知识的运用,既是鼓励,发展学习兴趣。运用生物课堂语言艺术的方法与技巧,要用得得体,恰倒好处,教师就得要从学生的品质和心理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需要灵活综合运用生物课堂语言艺术。教师还必须加深理解、丰富联想和增强体验,语言必须做到思想明确、意图清楚、生动形象。生物课堂艺术是充满情感的语言,学生乐于接受。要把语言运用淋漓尽致,还要重视它的“科学性、简明性、形象性、交际性、工具性、贯穿性和艺术性。”
我想如果能真正做到以上各点那么我们提倡了很多年的“向45分钟要效益”的理想与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减负增效”的教改目标也就能真正落到实处了。以上就是我对“减负增效”实现途径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各位领导批评和指正!
ppt让课堂更精彩
我是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接触计算机已有十几个年头了,而且在学校刚刚建立计算机教室时由于缺乏计算机教师,我同时兼任了全校信息课的教学任务。这一段经历,也让我奠定雄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教学中我经常用到ppt,我利用闲余时间,把高中必修课三本书及高考复习课所有课程做成了课件。同时,对全校教师也进行了ppt制作培训,提高了教师的ppt制作能力和水平。
在应用ppt的过程中,我觉得利用ppt教学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1、ppt教学能通过声像、文字、图表等多个角度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生物课堂中一些微观的结构等,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便于理解掌握。
2、运用ppt教学,也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增大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特别是对于高三复习课来说,课堂容量增大更加明显。
3、一些难以理解的生理过程,可能通过动态的ppt来进行演示,学生理解轻松自如。
4、一些通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或难以完成的实验,也可通过ppt课件进行展示,弥补不足。并且效果、现象明显。
5、交互较强,ppt课件交互性较强,可以制作一些交互性的练习题,巩固效果明显。
缺点:
1、需要学校必须有相应的硬件设备,否则无法全面应用。
2、对教师要求相应提高。
3、用不好会出现走过场的现象,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又有选择地制作ppt课件,杨长避短,让课堂更加精彩精纷呈!
多媒体让课堂更精彩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电教媒体,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就课堂而言,多媒体的应用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多媒体只是被当作了哗众取宠的一种道具,直接影响媒体的使用效果,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效果。
一、精心设计时机,诱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一个新颖有趣的导入方法很重要。电教媒体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可视可听,可静可动,它以其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去感受认知。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利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画面:a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b旋转着的地球从宇宙深处飘出来了,慢慢清晰。(说明地球相对宇宙来说是渺小的)c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d伴随着音乐出现了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体现地球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如此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体会到地球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准确把握时机,关注课堂生成。
电教媒体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确定的。媒体的演示时机,应和教学需要有机结合。整体感知课文,包括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和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知。借助录音、录像、投影媒体,则可多角度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感知课文。如小学语文课文《鸟的天堂》中描绘大榕树茂盛的语句,学生没有看到那种情景,有些学生甚至于都没有看到过榕树,尽管教师用语句来畅讲榕树之大、之生机勃勃,书上也有相关的语句,但学生终究不能体会大榕树的盛况。这时如果让学生看一看大榕树,从远景的一大丛一大簇碧绿到近处的枝枝叶叶进行感知,那效果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一些形容词、感叹句就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了,甚至都不要教师再多加引导。这样学生如临其境,对景物有了感知。
三、合理捕捉时机,激活学生思维。
丰富的感性材料不仅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形成了思维的表象,更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各种障碍。利用了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会启开学生思维阀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句话中的“张望”一词,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我运用多媒体出示这名话,并质疑“张望”这词有没有问题?安静是个盲童,她怎么会张望?你觉得安静望到了什么?这时,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会描绘出许多情景:七彩的阳光、五彩斑斓的蝴蝶、郁郁葱葱的树木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画面,她张望到的美丽的弧线及那条曲线又会是什么?学生的思维会被又一次激活,出示更美的生活画面,学生在老师的层层引导下,种种不同的画面展示在屏幕上,这样清晰的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懂得“张望”的真正内涵,进而揭示文章的主题:对生活的热爱。
四、巧妙运用时机,增强学生“美感”。
有的课文融文学、艺术为一体,增强了美的感受。如《触摸春天》一文,学生很难通过文字、符号这些抽象的表述去理解《触摸春天》的真实内容。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轻声读一读课文,再次享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通过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沉浸在安静的体验中,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接着用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的相片,教师随机旁白:“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 3
业于哈佛大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从这些事例中你受到什么样的启发或感受?请随着音乐,打开心灵之窗,写下自己所思所悟。”教师巡视,发现好的感悟向全班推荐。最后总结(屏幕打出语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并引导学生齐读这句话。通过多媒体画面的运用、音乐的渲染和课外人物的介绍,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残疾人也不例外。当最后出示引领全文的这句话时,使学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自然的突破了难点。音乐美与情境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内在的语言美与外在的形式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通过写所思所想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使读、写很好的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运用的适时性不容忽视,精心安排电教媒体使用的时机,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才能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