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知道了任何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出台,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她是否尊重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否使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得到了挖掘与发展。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课堂教学依然是渗透教育思想、完成教学任务、传递知识信息、组织教育活动、检验教学成效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初中生的特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1)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
学习语文的动机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内部动力。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学《醉翁亭记》时,我们根据教学中学生对欧阳修给醉翁亭命名缘由提出的质疑,设计了一堂研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由于教学设计是缘于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臆断”、“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理解苏轼的实践精神给后人的启迪,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察的个性品质。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基础。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建构,符合教学原理。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中教学目的要求的重复现象很多。如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初中的《白杨礼赞》中讲,《废墟的召唤》中也讲。同样,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均是初中讲高中还要讲。如果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中就往往出现机械反复的现象。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同一设计,同一教法,“千课一面”,无效重复。势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无所获。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对学生情况准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找准其起点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落实真正的教学需要,教学中才能真正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3)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认知倾向也称认知风格,指学习者个体在认知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表现在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的过程。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认知倾向是学生的理智性特征,是学生表现在认知上的个性特征,它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方面。它是一种介于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因素,没有高低,好坏之分。但不同的认知倾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它是影响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认知倾向的表现会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类型等因素的影响面有所差异,它可以通过教学来加以培养调整。如对场依存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冲动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有条理地、细心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另外,在组织研究学习小组时,教师如能根据学生情况,将具有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依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去研究分析问题,相互取长补短。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相互影响,也有助于对学生认知倾向的培养调整。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倾向,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不断改进教学法方法和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创新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学班,运用各种方法(问卷、谈话、作业反馈、课堂观察等),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才能选择最佳策略,设计最有效的教学,帮助学生向前发展。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教学目标才能顺利达成。
企业文化认知与体验
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姓名:康慧学号:实习报告
12-1班
20120115
实习报告
虽然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对本专业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依旧不成熟.只有我们对实际东西有一些了解以后才能更加适应以后的工作.所以学校对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校外实习。通过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当堂授课及工人师傅的说法了解相关工艺过程。
具体过程:4月15日,进入哈尔滨鑫润工业有限公司进行实习,了解了用蜡制作;4月16日,进入哈尔滨鸿盛建筑材料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认识,了解了一些新型材料;4月16日,去哈工大航天馆进行参观,了解了一些卫星火箭等知识。
1.哈尔滨鑫润工业有限公司
在这里我们简单认识了熔模铸造。熔模铸造又称“失蜡铸造”,通常是指在易熔材料制成模样,在模样表面包覆若干层耐火材料制成型壳,再将模样熔化排出型壳,从而获得无分型面的铸型,经高温焙烧后即可填砂浇注的铸造方案。由于模样广泛采用蜡质材料来制造,故常将熔模铸造称为“失蜡铸造”。可用熔模铸造法生产的合金种类有碳素钢、合金钢、耐热合金、不锈钢、精密合金、永磁合金、轴承合金、铜合金、铝合金、钛合金和球墨铸铁等。熔模铸件的形状一般都比较复杂,铸件上可铸出孔的最小直径可达0。5mm,铸件的最小壁厚为0。3mm。在生产中可将一些原来由几个零件组合而成的部件,通过改变零件的结构,设计成为整体零件而直接由熔模铸造铸出,以节省加工工时和金属材料的消耗,使零件结构更为合理。熔模铸件的重量大多为零点几十牛(即几十克到几公斤),太重的铸件用熔模铸造法生产较为麻烦,但目前生产大的熔模铸件的重量已达800牛左右。熔模铸造工艺过程较复杂,且不易控制,使用和消耗的材料较贵,故它适用于生产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或很难进行其它加工的小型零件,如涡轮发动机的叶片等。熔模铸造工艺流程
蜡(模)料处理
一、工艺参数:
1、除水桶搅拌时温度110-120℃搅拌时间8-12小时静置时温度100-110℃静置时间6-8小时
2、静置桶静置温度70-85℃静置时间8-12小时
3、保温箱温度48-52℃
4、时间8-24小时
二、操作程序
1、从脱蜡釜泄出的旧蜡用泵或手工送到除水桶中,先在105-110℃下置6-8小时沉淀,将水分泄掉。
2、蜡料在110-120℃下搅拌8-12小时,去除水份。
3、将脱完水的蜡料送到70-85℃的静置桶中保温静置桶中保温静置8-12小时。
4、也可将少量新蜡加入静置桶中,静置后清洁的蜡料用手工灌到保温箱蜡缸中,保温温度48-52℃,保温时间8-24小时后用于制蜡模。
5、或把静置桶中的回收蜡料输入到气动蜡模压注机的蜡桶中,保温后压制浇道。
三、操用要点
1、严格按回收工艺进行蜡料处理。
2、除水桶、静置桶均应及时排水、排污。
3、往蜡缸灌蜡时,蜡应慢没缸壁流入,防止蜡液中进入空气的灰尘。
4、蜡缸灌满后应及时盖住,避免灰尘等杂物落入。
5、经常检查每一个桶温,防止温度过高现象发生。
6、作业场地要保持清洁。
7、防止蜡液飞溅。
8、严禁焰火,慎防火灾。
2.哈尔滨鸿盛建筑材料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其生产的材料主要供开发商、建筑商(适用于低层、多层、高层和超高层工业与民用建筑)。作为一种新型保温承重结构体系。
eps模块剪力墙是由eps(聚苯乙烯保温板)模块经积木式错缝搭接成空心墙体,根据建筑的具体设计要求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结硬化并与模块表面的燕尾槽紧密咬合,最终形成了承重-保温一体化的墙体。该墙体具有保温隔热、免拆模板、质轻及施工方便快捷等优点。鸿盛研发推出的内外墙保温模块配现浇钢筋混凝土的保温一体化工艺,真是非常的好,这是在引进德国先进工艺消化吸收后,又结合中国的国情要求而研发出来的,正好可以全面解决目前国内建筑节能保温存在的一些弊端,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建筑保温的工艺性能,性价比也高,很值得行业来推广。
hs系列产品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小于等于8度的地区。根据体系类别的区别,分别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工业与民用节能建筑以混凝土墙体、砌体墙体以及轻质填充墙体为基层的外墙外保温工程;低层、多层、高层以及超高层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节能建筑工程;单层居住公共建筑及农作物温室等节能建筑工程;耐火等级为三级以下(含三级)的居住、公共和工业厂房(仓库)的节能建筑工程。
鸿盛系列建筑节能体系创造性地解决了节能建筑外保温层开裂、空鼓、脱落及冬季室内“结露”等建筑保温体系的质量通病和关键性难题。鸿盛建筑节能系列体系包括hs-icf外墙内外保温建筑节能体系、hs-icf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体系、hs-eps模块薄抹灰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系统、hs-密肋混凝土芯柱建筑节能体系、hs-密肋钢制方管芯柱节能体系、hs-eps墙体模块、hs-eps楼板模块、hs-eps室内分户隔墙模块、粘贴用外墙外保温hs-eps模块、hs-eps地热节能模块、工业节能建筑彩钢夹芯模块和整套生产工艺、grc工业节能建筑墙板模块和整套生产工艺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节能成套技术及节能建筑材料生产,掌握核心技术,拥有模块产品模数、模具设计制造全部所有权。使我国严寒、寒冷地区节能建筑外墙外保温工程质量得到大幅度升级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3.哈工大航天馆
4月17日我们在院里老师的带领下去了哈工大航天馆进行参观实习,那里的讲解员给我们进行了讲解。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内设置了卫星展示区、发动机展示区、导弹展示区、火箭展示区四个展区。了解了中国航天和世界航天发展历程、宇宙知识、哈工大与中国航天等部分。哈工大航天馆里藏着我国航天史上诸多第一。这些第一记录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哈尔滨工业大学自主研发的有明确应用目标的立体传输型测绘卫星,我国第一种舰舰导弹———上游一号舰舰导弹的实物,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我国第一种自行研制的空舰导弹———鹰击六号空舰导弹实物,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模型,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模型。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关于神舟系列,解说员介绍说,神舟一号飞船是我国发射的第一艘实验型飞船,着重考核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可行性;神舟二号飞船是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三号是神舟二号的改进型;神舟四号进一步提高了飞船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神舟五号搭载了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飞行21小时38分钟;神舟六号在两人多天任务、轨道舱功能使用、航天员安全性、持续性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并搭载两名宇航员。其中讲解员着重介绍了哈工大小卫星等。在哈工大航天馆,你可以看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等实物与模型,还有部分航天器、导弹等实物等一百多件展品,每一件展品,都系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这些展品中的模型和实物,许多都代表着中国航天史的开端。“哈工大的航天馆是国内高校里最大的航天馆,是哈工大重要的教学、科研场地,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基地和相关科技培训、科学试验等工作的平台,是向公众开放的综合性航天科技博物馆。每名哈工大学子都会到航天馆参观学习。
通过这次认识实习,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对实际操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增强了专业知识的感性面及认识面,对所学的专业有了新的 4
认识。从这次实习中,我体会到了实际的工作与书本上的知识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的再学习。让我开了眼界,对以后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规划。多参加一些实践经验,为以后工作生活打好基础。
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自我评价是自我认知的过程。就我们大学生择业而言,自我评价是大学生择业意识从“我想干什么”的幻想型转变到“我能干什么”的现实型上来的过程,也就是实现择业知、行、意统一的问题。自我评价是以自我作为客观对象,但同时又受到其本身择业观念的影响,因此自我评价仍需要处理好主客观的统一问题。自我认知是自我评价的结果,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我的需要、兴趣、态度、价值观、能力、气质、性格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认清自己的职业适应性。
我们从自己所熟知的人的经历中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的人在大家看来可以或本应该事业上获得成功,但却事与愿违,恐怕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可事实他失败了。1
如果分析原因的话,除了其他各种因素以外,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将才干用错了地方。相反,那些成就大业者,他们往往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并非比别人更聪明、更能干;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他们不仅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并且还懂得善于利用和发挥自己的长处。
在美国,有一个关于成功的寓言故事,一直被职业经理人广泛流传。它取自名为《飞向成功》的畅销书,作者之一便是唐纳德·克里顿博士。这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为了像人类一样聪明,森林里的动物们开办了一所学校。学生中有小鸡、小鸭、小鸟、小山羊、小松鼠等,学校为它们开设了唱歌、跳舞、跑步、爬树和游泳5门课程。第一天上跑步课,小兔兴奋地在体育场地跑了一个来回,并自豪地说:“我能作好我天生就喜欢的事”!而看看其它小动物,有噘着嘴的,有沉着脸的。放学后,小兔回到家对妈妈说,这个学校真棒!我太喜欢了。第二天一大早,小兔蹦蹦跳跳来到学校,上课时老师宣布,今天上游泳课。只见小鸭兴奋地一下跳进水里,而天生恐水、不会游泳的小兔傻了眼,其它小动物更没了招。接下来,第三天是唱歌课,第四天是爬树课„„ 学校里的每一天课程,小动物们总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这个寓言故事诠释了一个通俗的哲理,那就是“不能让猪去唱歌、兔子学游泳”。要成功、小兔子就应跑步,小鸭
子就该游泳,小松鼠就该爬树。
诺贝尔奖获得者无疑都是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士,总结其成功之道,除了超凡的智力与努力之外,他们在职业生涯设计中把握住了关键的一条,就是根据自己的长处决定终身职业。
成功者的成功事实向我们证明: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中,如果你能根据自身长处选择职业并“顺势而为”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就会事半功倍、如鱼得水;如果你像让兔子学游泳那样选择了与自身爱好、兴趣、特长“背道而驰”的职业,那么,即使后天再勤奋弥补,也是事倍功半,难以补拙。因为,才干是一个人所具备的贯穿始终,且能产生效益的感觉和行为模式。它是先天和早期形成的,一旦定型很难改变。而优势,通俗的说法是一个人天生做一件事能比其他一万个人做得好。每个大学生都应该知道自身的优势是什么,并将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事业发展都建立在这个优势上,这样方能成功。
陈景润在数学研究上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但他却当不好一名中学数学教师。陈景润的成功,在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研究专长。而我们将来就业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与了解和发挥自己的长处成正比。
自我认知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将来的工作定位以及自身的满意程度,所以要想成功地完成自己的择业目标,就必须
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
认知与表现
一、创造性思维
什么叫创新呢?创新是对当今世界,在我们国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每个人都念念有词,同时,创新它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novation,它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这三个含义对一个设计师来说不可或缺。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创新思维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政治军事中的完璧归赵、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空城计,以及我们熟知的曹冲称象,或是在体育竞技中福斯贝里发明的背越式。在诺基亚称霸手机行业的时代,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除了诺基亚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手机制造商,可苹果手机横空出世开启了手机的智能时代,给手机用户带来了崭新的体验,而诺基亚则因为其固执的保有其原有的经营形态不肯创新改变,造成了被收购的结局„„当今世界,手机是我们不可获取的一部分,微信更是我们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记得09年左右的时候,飞信发展很迅猛。可是好景不长,飞信的用户越来越少,直至今日,几乎已经看不到人用了。移动期间推出的飞聊也是昙花一现,现在就完全消失了一般。而现如今qq、微信却发展越来越好,甚至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交往交流以及支付方式。这些事件的发生除了内部运营思路的问题恐怕也和缺乏创新思维密不可分。
创新思维对生活各方各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设计师来说,更是尤为重要。想要创造出一件好的设计,必不可少的便是创造者的创新思维。
艺术领域中有很多具有创造性的作品。如卢西奥•丰塔纳的《概念的空间等待》,他将画布刺穿,视其空间观念为一种乌托邦形式,游弋于绘画或雕塑的物质限制之外。刺穿画布,使封塔纳事实上打破了观者视线占据的画面,通过画布本身,通往其后的空间。封塔纳将其视为一种唤出的无限,声称“我创造了无限的一维。”这便是其创造性的体现。除此之外,还有格哈德•里希特的《血红色的镜子》,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马歇尔.杜尚 《泉》、皮耶罗•曼佐尼《艺术家的大便 》...他们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局限,实现了创造性的思维。这种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
如何才能形成创新思维,就要打破人的惯性思维,不能仅凭经验判断。但是作为一个正常的普通人,我们必不可少地要用惯性思维思考事物,惯性思维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有些盲点,且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因素就是我们的习惯性思维。可是当我们干一件事情时,其越富创造性,要改变以往的习惯性行为也就更多。对于我们来说,创新思维十分重要。要具有创新思维,我们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我们打破惯性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也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来进行创造。用感受将事物进行再创造,理解设计的精髓,增强自我的判断力、感受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多观察,多思考,阅历上去了,看问题的角度自然就多了。
二、设计师的诞生
设计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设计艺术以最原始形态诞生起就已经决定了。从原始人类的石器、陶器、到青铜器及后来的银器、木器等等器物,从古至今的服装服饰,古今建筑,设计艺术伴随了人类的整个历史。如今,设计艺术作为一种实用性艺术形态,已覆盖了当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故有人称设计艺术是“将生活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
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地密切,以至于我们难以将它们分离。可以这么说,小到一个杯子、一粒纽扣,大到家具、房屋住所,如汽车、飞机、轮船等等,人们在享用的同时,也有追求审美享受的精神需求。因而,设计艺术兼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性,并以实用功能为其基本属性。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毫无疑问让生活在很多方面变得更美好。同时无法否认的是,信息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变革,让很多行业不再被需要,或者做法完全改变而使自己训练了一辈子的技能将毫无用处、智能化会直接淘汰掉大量的人工岗位„„唯一不可替代的便是人们的创新思维。对于处于这种技术**下的我们,与其担心,不如担当。
人与机器的不同之处其一正在于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马云说过我们把机器变成人,最终应该让机器更像机器,人更像人。
三、留白
“留白”,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被广泛用于研究中国绘画、陶瓷、诗词等领域中。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在文学作品、绘画和话剧上都有留白。留白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也有体现,一个话痨的人说话往往不受重视,沉默的人就比较突出。
“less is more”这句话适用于现代设计的方方面面。从平面设计到产品外观无处不体现着现代设计的理念:简洁。而“less”的一个重要的手法,就是留白。留白在版式设计上和正负型联系紧密。如logo,电影海报、企业画册、导视系统等。好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就是故意使用留白作为其作品的亮点的。留白的伟大之处正在于设计师能够用简明扼要的方式让你get到点。设计师在精炼元素的时候投入了心血,也便有了高级感。
四、谢赫六法
“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任何学问技能做到一定境界都是一门艺术,艺术与宗教、文化都是设计的源泉。在设计的学习中我们由主动感知到被动感知,渐渐地理解画面系统,理解非物象形、色、质,理解点线面、黑白灰,理解节奏、韵律和感人。
五、问题
我们大一学的东西对以后的专业有何帮助?
摘 要: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世界各地的人通过他们各自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作为人类认知基因内化的一个部分,是人的智能活动之一,是认知过程的产物,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无论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还是语言学家,都愈来愈重视语言与认知的内在联系。的翻译是一个动态的阐释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完全对等的,译文从来不是唯一的,相同的文字,对于不同的译者,可能会“激起”不同的感受。因此译文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有的只是无限的接近。不同人,由于生活经历不同,观察视角不同,侧重点不同,从而产生的译文也不同。
关键词:翻译;认知;经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本质上是各种文化和地区之间的一种交流和沟通。也是人们认知世界,尤其是其他文化的一种方式。
《圣经》中的创世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洪水消落之后,诺亚的子孙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当时天下的人都将同一种语言。后来,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讲各自的语言。
语言的隔阂阻碍了人类的交往和文化的交流,同时也阻碍着文明的发展。而翻译则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终于活动之一。
西方翻译的起源在与对《圣经》的翻译和传播,而中国的翻译历史最早则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佛经的传播和扩张。翻译从一开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活动通过语言和文字向外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进异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如果缺少了翻译活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谈翻译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到文化。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说,无论怎样定义,归根结底,“文化是理性人类创造的物质价值精神总和,具有时间、空间意义,这个最根本的特性应是趋同的认识。”
认知(cognition)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最初起源于拉丁语,指的是人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即“人感知世界和对世界的万事万物形成概念的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验”(张辉,祝良,1999)。
认知科学表明,人的知识和经验以图像的形式储存在人脑的长期记忆之中,每个图式由数目不等的空位组成。每当感官记忆输入了某种信号时,认知机制中的记忆搜索功能就会自动在长期记忆中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最终激活整个图式。认知是由记忆中的图式作用于未知实现的。因此,在语言交际中,新的话语必须以某种方式激发相关认知领域中的其它认知结构,理解才能达成。
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面对着相同的物质世界,具备相同的感知、认知能力,因此一定能够获得相似的概念结构。人类的认知心理共性促成了语言形式上的共性,各种语言之间之所以能够交流、翻译,正是以这种共性为基础的。
翻译活动则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性质。认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翻译则是一种运用两种语言进行的跨民族的认知活动。
语言作为人类认知基因内化的一个部分,是人的智能活动之一,是认知过程的产物,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无论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还是语言学家,都愈来愈重视语言与认知的内在联系。翻译处理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体现语言所反映的世界。综观整个翻译过程,翻译能力首先是译者认知能力的展现,译者依靠自己对世界的体验来理解原文及其所反映的世界。翻译能力是以译者本身的经验和认知活动为基础,以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为核心,并包括译者的知识能力、创造能力、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和自我约束等能力。语言认知研究的纵深发展同时又触发了把语言作为对象的翻译研究的新变化。翻译研究超越了传统的译学理论,开始深入研究翻译过程的主体认知问题,也就是从认知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翻译范畴下的各种翻译现象及其本质。翻译的认知研究,一方面是指以认知为出发点对翻译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更为重要的则是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术语来对各种翻译现象进行解释,从而发现翻译过程中最根本的规律。
双语转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无论是对原语文本的理解还是对译语文本的产出,都要受到认知主体心理表征的制约,可以说是认知的制约。
翻译的首要步骤是理解。只有充分读懂原文的意思,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翻译。
译者首先是读者,他要深深的,细细的体会原著文字所描绘的场景或是意境,自己体会了,然后再表达出来,有些人,可能在初级的体会阶段就没有能领悟到原作的意思;好一些的人,可能体会到了原意,却不能完好的再输出或是表达出来。
翻译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原语,译者关键是靠寻找最佳关联,推断出语境。关联理论认为,对语言的使用有两种方式: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翻译是对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在语言的解释性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原语和表达该话语的语句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两个话语的解释性相似程度越高,所共享的明说和暗含意义就越多。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对原文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