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一段时间的学习经历,我们可以利用总结来梳理思路。总结要简明扼要,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让读者一目了然。请谨慎引用范文中的观点和数据,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忧国伤时、思亲悲己的感情。
2、理解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情感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忧国伤时、思亲悲己的感情。
2、理解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情感的写法。
三、诗人及背景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756年六月叛军攻下唐朝都成长安。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四、朗读诗歌。
1、学生自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把握好感情基调。
2、学生起来展示朗读。
3、齐读诗歌。
五、诗歌赏析。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国”是指都城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忆昔开元全盛时,”“冲天香阵”“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但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只剩山水。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这里的“草木深”写出了长安城内杂草丛生。因此,这一句是用“山河在”、“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破和凄凉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怀时局,看到花开不禁落泪;怨恨离别,听到鸟鸣不由得心惊。一说这是反衬的手法,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者虽然有别,但是精神却能想通,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都是为了表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
3、这一联在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结构上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的动荡,“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迫切心情。
5、在忧虑国家,感怀时局中,诗人的心绪是烦躁不安,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形象?
忧虑国家、烦躁不安、伤心悲痛、白发苍苍等形象。
7、再次朗读诗歌。
六、小结。
相信学完这首诗歌我们都会被作者那忧国忧民的精神上所感动,也希望我们大家也能学习杜甫心系天下的博大情怀。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将《春望》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四、问题探究。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5、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7、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五、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1、理解诗歌内涵,熟读背诵。
2、深入理解名句,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3、领略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理解诗歌内涵,有感情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品味、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诵读。
一、激情导入二、出示目标。
三、知人论诗四、初读感知。
五、复读解意六、品读悟情。
七、拓读识人八、课外练习。
一、激情导入,知人论诗。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大师李白和现实主义的大师杜甫。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去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屏幕上展示课题,板书课题)。
一起来看一下学习目标(出示目标,齐读目标)。
过渡语:学习诗歌首先要了解作者,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诗,这是鉴赏诗歌的前提条件。
1、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创作背景。
过渡语: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757年,诗人在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二、初读感知,读好节奏。
学习诗歌,方法之一便是多读。我们先自己把诗歌读一读,初步体会一下诗的节奏和感情。
1、自读。
2.多媒体播放诗歌范读(听康桥老师读,听准字音、停顿,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3.小声学读(了解了朗读技巧,我们再来感受一遍古诗,这一次,我们小声读,注意体会节奏、重音、语气)。
4.学生放声自由朗读。(红学家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
5、个别读(哪位小组先展示一下?谁自己展示一下?)。
6.学生齐读。(来,捧起书,抬头挺胸,我们全班一起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7.解读标题。
读诗,首先要读题,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杜甫在国都长安春天的时候看到的景象。)。
二、复读诗歌,理解诗意。
译文: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百了,(因为忧国念家)变的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二、品读诗歌,感悟情感。
过渡语:了解了诗歌的大意,我们再来品味一下诗歌的语言。诗歌是抒情性的,诗歌语言形象性很强,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达情感,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小组活动来感悟诗歌的语言魅力。
1、小组活动。
(1)请赏析首联中的“破”和“深”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4)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抒发怎样的情感?
2、师生共析:
(1)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色:山河、草木、花、鸟。
“国破”是什么意思?(国家破亡,国都被攻破)破还可以说成破败,破败不堪。繁华的长安城被叛军烧杀抢掠之后破败不堪,眼前的景象是一片凄凉。
破败到什么程度呢?(读第二句)“深”指茂盛,草木长得茂盛就是草木深。如果跟前面的破败联系起来,这里的“深”“草木深”还可以解释成什么?你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声喧哗,一片繁荣的景象。而今,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放眼望去,长安街上空无一人,满目凄凉,杂草丛生。怎么把这种感情读出来?)(生自由练习朗读。师:无比的悲痛、忧伤,语调要低沉一些,速度要慢一点。)。
鸟语花香,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为时局而感伤得见花落泪,听到鸟鸣而心惊肉跳,心惊胆战,就仿佛是永别!战乱当中,不知道哪一天诗人就会被叛军杀害,这里的别可不是一般的分别,有可能是生离死别,有可能就是永别,所以诗人才触景生情,见花落泪,听鸟鸣惊心。
(2)“抵万金”的意思是?杜甫是756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鄜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三月”这个“三”是表示复数,表示时间很长,战乱已经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了,在这样战乱的动荡当中,如果能得到一封家人报平安的书信,让亲人知道我还平安,还健在,那抵得上万两黄金啊。诗人盼望一封报平安的家书,盼得忧愁地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什么程度?连那个簪都插不上了。
此时的杜甫多大年纪?
只有45岁,人正是壮年。但他为国家的时局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亦然是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
3、总结板书。
这首诗写诗人在春天的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象,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写望到的春天长安城的败象(板书:望春城败象),抒发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忧伤之情,是忧国(板书:忧国);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板书:念亲人境况)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是思家,(板书:思家),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全诗沉郁顿挫,真挚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拓展阅读,再识诗人。
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展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齐读)。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剑南忽然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1.本诗写了哪些形象?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表达的感情是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了叛军消息的刹那间狂喜极乐的感情。闻喜讯流喜泪,流喜泪而呈喜态,呈喜态而唱喜歌,喝喜酒思喜归,喜始喜终。这是诗人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请你们怀着和诗人狂喜极乐一样的感情读一读。
这两首诗为什么能千古流传呢?一首那样的忧伤,忧伤到见花落泪,闻鸟心惊,忧愁到了极点;另一首诗,诗人喜悦到了极点。他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的诗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这两首诗的。
补充资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4岁)。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36岁)(36岁的诗人杜甫写下了他一生执着追求的理想:辅佐皇上,使他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民风淳朴的生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44岁)(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9岁)。
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心系国家,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不仅仅是文学的丰碑,更是人格的丰碑!
让我们大声诵读,用朗朗的书声,向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致敬!
七、你心中的杜甫。
古人借诗言志,今人论诗识人。那么,你从以上形象中,了解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写出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结束语:从一首诗,我们读到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立体的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
八、板书设计。
望春城败象、忧国伤时。
春望。
念亲人境况、思亲悲己。
文档为doc格式。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涵,熟读背诵。
2、深入理解名句,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3、领略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有感情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学习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品味、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
教学环节:一、激情导入二、出示目标。
三、知人论诗四、初读感知。
五、复读解意六、品读悟情。
七、拓读识人八、课外练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知人论诗。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大师李白和现实主义的大师杜甫。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去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屏幕上展示课题,板书课题)。
一起来看一下学习目标(出示目标,齐读目标)。
过渡语:学习诗歌首先要了解作者,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诗,这是鉴赏诗歌的前提条件。
1、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创作背景。
过渡语: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757年,诗人在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二、初读感知,读好节奏。
学习诗歌,方法之一便是多读。我们先自己把诗歌读一读,初步体会一下诗的节奏和感情。
1、自读。
2.多媒体播放诗歌范读(听康桥老师读,听准字音、停顿,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3.小声学读(了解了朗读技巧,我们再来感受一遍古诗,这一次,我们小声读,注意体会节奏、重音、语气)。
4.学生放声自由朗读。(红学家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
5、个别读(哪位小组先展示一下?谁自己展示一下?)。
6.学生齐读。(来,捧起书,抬头挺胸,我们全班一起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7.解读标题。
读诗,首先要读题,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杜甫在国都长安春天的时候看到的景象。)。
二、复读诗歌,理解诗意。
译文: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百了,(因为忧国念家)变的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二、品读诗歌,感悟情感。
过渡语:了解了诗歌的大意,我们再来品味一下诗歌的语言。诗歌是抒情性的,诗歌语言形象性很强,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达情感,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小组活动来感悟诗歌的语言魅力。
1、小组活动。
(1)请赏析首联中的“破”和“深”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4)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抒发怎样的情感?
2、师生共析:
(1)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色:山河、草木、花、鸟。
“国破”是什么意思?(国家破亡,国都被攻破)破还可以说成破败,破败不堪。繁华的长安城被叛军烧杀抢掠之后破败不堪,眼前的景象是一片凄凉。
破败到什么程度呢?(读第二句)“深”指茂盛,草木长得茂盛就是草木深。如果跟前面的破败联系起来,这里的“深”“草木深”还可以解释成什么?你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声喧哗,一片繁荣的景象。而今,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放眼望去,长安街上空无一人,满目凄凉,杂草丛生。怎么把这种感情读出来?)(生自由练习朗读。师:无比的悲痛、忧伤,语调要低沉一些,速度要慢一点。)。
鸟语花香,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为时局而感伤得见花落泪,听到鸟鸣而心惊肉跳,心惊胆战,就仿佛是永别!战乱当中,不知道哪一天诗人就会被叛军杀害,这里的别可不是一般的分别,有可能是生离死别,有可能就是永别,所以诗人才触景生情,见花落泪,听鸟鸣惊心。
(2)“抵万金”的意思是?杜甫是756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鄜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三月”这个“三”是表示复数,表示时间很长,战乱已经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了,在这样战乱的动荡当中,如果能得到一封家人报平安的书信,让亲人知道我还平安,还健在,那抵得上万两黄金啊。诗人盼望一封报平安的家书,盼得忧愁地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什么程度?连那个簪都插不上了。
此时的杜甫多大年纪?
只有45岁,人正是壮年。但他为国家的时局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亦然是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
3、总结板书。
这首诗写诗人在春天的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象,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写望到的春天长安城的败象(板书:望春城败象),抒发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忧伤之情,是忧国(板书:忧国);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板书:念亲人境况)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是思家,(板书:思家),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全诗沉郁顿挫,真挚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拓展阅读,再识诗人。
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展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齐读)。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剑南忽然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1.本诗写了哪些形象?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表达的感情是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了叛军消息的刹那间狂喜极乐的感情。闻喜讯流喜泪,流喜泪而呈喜态,呈喜态而唱喜歌,喝喜酒思喜归,喜始喜终。这是诗人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请你们怀着和诗人狂喜极乐一样的感情读一读。
这两首诗为什么能千古流传呢?一首那样的忧伤,忧伤到见花落泪,闻鸟心惊,忧愁到了极点;另一首诗,诗人喜悦到了极点。他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的诗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这两首诗的。
补充资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4岁)。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36岁)(36岁的诗人杜甫写下了他一生执着追求的理想:辅佐皇上,使他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民风淳朴的生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44岁)(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9岁)。
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心系国家,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不仅仅是文学的丰碑,更是人格的丰碑!
让我们大声诵读,用朗朗的书声,向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致敬!
七、你心中的杜甫。
古人借诗言志,今人论诗识人。那么,你从以上形象中,了解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写出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结束语:从一首诗,我们读到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立体的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
八、板书设计。
望春城败象、忧国伤时。
春望。
念亲人境况、思亲悲己。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岱宗()决眦()搔更短()不胜簪()。
2、填空。
杜甫,字,是我国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1.学习《望岳》。
1)情境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习情况。
4)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5)探究赏析《望岳》。
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
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
1)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3)、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
5)、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6)、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1、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拍。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上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感慨万端,梳理如下:
一、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我常常挂在嘴上,却不能常常落实到行动中。
二、绝知此事要躬行。
常常搜集观看名师课堂教学的视频,私下以为,有些人天生为教学而生,一如有天赋的演员,生来就是会讲课的。而走进名师的博客,却发现,名师之所以为名师,是因为积淀丰厚,阅历丰富,经验丰盈。我惊悟:自身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1、要充分借助最美丽的集体智慧每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课堂展示活动,我都感受到教研组集体有无穷的威力,可能这也是我们采用“互助”的原因吧。一节展示课,基本上凝聚了全校语文教师的智慧。从设计思路,到重点难点突破,到课堂上的言行神态,老师们各有自己的“绝招儿”,采众家之长,丰富自己的教学技艺,快哉!
2、要主动磨炼授课的技艺平时工作中,要特意地请老师们评价教学设计,邀请老师们进课堂来听课、评课。主动去听老师们的课,无论是哪个学科的,只要是课堂,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还要关注自己的课堂掌控能力,用心设计课堂仪态、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总结语等,我想只要用心,都有所提高。
3、要看到孩子们无穷的潜力每节课前,我们都有一种渴求感,希望学生好好和你配合,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好好钻研学生。学生想到的,你要提前想到;学生没想到的,你要怎样引导他想到。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学生,看到孩子们无穷的潜力,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将学习的内容进行选择、设计、创意、改造,以有效激发孩子们的潜能,使孩子们在他们所渴望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增强能力。时光总是匆匆的,匆匆的时光只是带走了白天和黑夜,常常回首,我们会发现,那些美好的记忆犹然心田。只要有积极进取的决心和行动,总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语文教学中学会“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让语文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教学目标:。
1、通过点击实义词“target="_blank",深入理解古诗的节奏。
2、记住著名的句子,理解其中包含的情感,并应用你所学到的。
3、了解江的简练之美,意境之美,旋律之美,古诗的含蓄之美。
4、理解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个关键:。
1、理解诗歌的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情感。
2、深刻理解著名语句,培养学生欣赏语言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歌和句子的含义。
2、作者诗歌的背景或基调。
三世。日程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个节。
介绍。
杜甫诗歌的忧郁使我们喜爱它,富于想象。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诗歌。
2、全球感知。
1、课后借助注释和参考书,消除单词和单词之间的障碍。
值是相等的。
泥泞的,简单的;
锤子,一种古代用来把头发和王冠分开的珠宝。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或写作情绪。
杜甫立春观的背景。
《新唐书·肃宗集》载:今年一月,“徐安庆将绥阳县夷子旗口、张勋打败”。2月,“李光桥与徐安庆在太原之战中失利”,“郭英x()与徐安庆在关西节武术之战中失利”。清末降奉邑县,太守小兵阵亡,“清末将太原市蔡溪口”、“郭子怡与安庆徐在永丰仓交战,大败”。《资志通鉴》第219卷,今年3月,《尹子奇夫率兵攻打隋阳》、《安守忠将骑两万口河东、郭子怡击毙》。整个春天,战争持续了三个月。
3、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容。
这首诗是杜甫于唐叔宗至德(757)二年三月在长安写的。当时,长安被安史之乱烧毁,满目疮痍。诗人触摸了风景,表达了他的悲伤。
诗的前四句写的是长安城在春天的失败,包括感叹;最后四句话写的是亲人的情况,充满了深情。整首诗平静、真挚、自然。
“乡村打破了城市的山河,青草和树木深入城市。”一开始,我写了《春望》一看:乡村已经陷落,城市的池水已经破碎,虽然山河依然紊乱,草木依然斑驳,一个“断”字醒目,一个“深”字,令人心酸。
“当我感觉到的时候,我就会流泪,讨厌小鸟。花和鸟本应是娱乐的东西,但因为它们不喜欢悲伤时的离别,所以当诗人看到它们时,它们会哭,会惊。
诗人前瞻性的前四行诗,从近到远,从远到近,从城市到山川,从长满植物的城市到花鸟。情感是含蓄而明显的,是软弱而坚强的,是一步步前进的。在风景和情感的变化上,诗人似乎已经从抬头看风景逐渐转变为低头思考,自然地转向了后半部分——寻找亲人。
“喜气洋洋的火持续三个月,家信价值一万美元。”写出新闻孤立的迫切性和等待已久的新闻,这是每个人心中的所有想法,自然会与人产生共鸣,从而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
“白头划痕更短,也更可取。”烽火无处不在,家人不理解,思念远方亲人的悲壮威望,看着眼前颓废的风景,当我们无聊时犹豫,突然觉得稀疏而短发。这样,除了失去我们的国家和失去我们的国家从混乱和痛苦,我们叹息衰老,增加一层悲伤。
四、问题探索。
贴士:乡间断山断水,城市春草参天。——一句“深”字,就把山川打断了,把人民驱散了。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杜甫诗三首》之《春望》。
《杜甫诗三首》,学生最不喜欢《春望》,不好懂,不好听,不好背。其实也不好讲。但是,困难越大才越要挑战。
本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要求学生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培养语感,特别提出“课文在课堂上就要达到基本成诵”,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朗读,倡导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和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在想像与联想中把握诗歌的景物和感情,在教师指导和自主合作学习中,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汲取精神养料,接受文化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诗歌鉴赏本课可以不讲,一含蓄蕴藉为美的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初二的学生是一种熟悉的陌生。语感好的学生,觉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一般学生,只能“读诗四顾心茫然”。但是,古诗词赏析是中考的必考内容,高中老师更是埋怨初中学生的古诗词赏析“一穷二白”,所以,我把慢慢渗透诗歌赏析作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长期目标。
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我把朗读法作为本课的重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教师尽量少讲,用朗读代替讲解,用朗读促进理解。多读,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读,采用各种形式读。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标的精髓。所以,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另一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只做“引导者”“帮助者”。所以,讲课顺序,内容详略,资料呈现,都以学生需要为准。本课以“整合”为特色,激活学生积累的古诗词,补充同类诗词名句,总结鉴赏方法,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面,我跟据教学流程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我对教学的理解。本课分为三大板块:导入新课、朗读诗歌和归纳反思。
首先是导入新课。
他,是苦难人间的歌者,“万方多难”“风雨飘摇”中,他依然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梁启超先生称他是“写情圣手”;郭沫若先生赞他为“诗中圣哲”,他就是——杜甫。
接下来用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背一背杜甫其诗,聊一聊杜甫其人。
接着是第二板块:朗读诗歌。这是本课的主体,大约用30到35分钟,可以分为初读、精读、细读和诵读四个递进的环节。
一、初读,读准诗歌。教师先配乐范读:通过表情、动作、声音,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让学生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性的认识;学生自由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脚,初步感受本诗音韵低沉的特点。
第二、精读,疏通文意。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这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这个环节分小组进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巡视中提供帮助。
本环节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第三细读,理解诗情。本环节主要采用朗读和多层对话的教学方法。
2、以诗解诗。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言外之意,用杜甫作于同一时期的《哀江头》作注释。用杜甫同时期的多首诗作名称《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心情。
3、以诗解情,以诗句为线索,解读杜甫和中国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的诗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其他文人,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本环节不仅有范读、自读、领读,齐读、指名读、问答读、竞赛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还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真正引导学生体验古人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
第四,品读,赏析诗歌。改换词语,理解诗歌。
例如:“城春草木深”,将“草木深”改为“改为“草木生”,行吗?用改换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原诗的精妙之处,理解诗人的悲怆心境。师生通过比较朗读、激情朗读,品味诗歌语言特色。
本环节引导学生从重点字词、修辞方法,和写作方法等方面去鉴赏诗歌。如: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第五,诵读,背诵诗歌。
第三板块,归纳反思。
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