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引言
乡镇财政负债是目前全国农村面临的一个突出的政治经济问题。来自中国新闻网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乡镇负债总额已达到2000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近450万元。乡镇负债已经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债务问题既分散党委政府尤其是主要领导的精力,又影响党委政府的形象,个别乡镇因债务化解不力,不能按时归还债务本金,支付高额利息,致使党群关系恶化,更有甚者政府办公楼被封,党政领导人地下游击办公,更造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严重不足,制约了广大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二、乡镇财政负债的成因分析
以**镇为例,该镇住处**,**个行政村,**个社,总户数***户,总人口**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有耕地***亩,其中田***亩,地***亩,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海拔高度从**米至***米,属典型的农业山区乡。该镇除粮油加工、加油站点等外几乎无地上地下的稍上规模和档次的企业。该镇自**年标美路改建第一笔负债**万元起,自**年**月底经市委政府组织的乡镇负债清理,该镇债务总额已达**万元,平均每年增加**万元。债务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收入向上逐级集中,职能和责任不断下放,导致乡镇财政责权利不对称
分税制改革以来,县乡财政赤字增加,地方财力明显地向省、市集中。在财力向省、市集中的同时,许多本不应由乡镇承担的事权却继续存在甚至不断下移,这直接导致了乡镇财政困难,严重制约了基层财政功能的发挥。
在县乡财政赤字增加的情况下,市、县将财政压力向乡镇转嫁。在乡镇一级,即使是实行分税制改革,实际情况也只是名义上的分税制,在体制上依然是传统的包干体制。就财权与事权的划分,作为最基层的乡镇政府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基层好的税种基本上已上收到中央及县市,留给乡镇一级的主要是散、碎、零的小税种,量少、征收困难、征收成本高。并且,县(市)每年向乡镇下达税费包干任务时,不顾乡镇实际情况,年年加码。乡镇领导往往是有苦难言,在包干指标无法完成时,也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因此形成大量财政负债。在征收税费的九十年代,我镇就是明显的例子。如有的农户生活自保尚且困难,且年年冬春均要靠政府救济方能度日,按土地面积应承担的农业税根本无法完成;契税没有税源;就特产税来说,根据中央的据实征收原则,更难完成。该镇是财政补贴乡镇,没能完成的税收任务就在财政拨款中予以扣除,几年来共垫交税费**万元。
与此同时,乡镇政府被要求承担与其财权不相称的大量事权,要提供大量本应由上级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物品,如农村道路建设、社会治安管理、各种税费征收、农村义务教育等。乡镇政府为了完成上级“指派”的各项任务,干点“政绩”,就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向农民转嫁财政负担和大量举债。乡镇财政负债是“雨天挑稻草——越挑越重”。这几年以来,**兴办公益事业共形成债务***万元。其中:用于学校危房改造,为实现“普九”达标负债***任务万元;标美路建设、乡道公路建设及每年弥补道路养护经费负债**万元;村道公路、场镇建设负债***万元。
(二)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不明确,国家财政总支出中对基层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逐年下降
财政转移支付主要在乡镇主体税收收入不足以提供基本公共品和服务时,用于弥补乡镇财政的收支缺口。转移支付的首要目的,应是保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乡镇和不同收入阶层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方面达到均等。目前,在筹措乡镇收入时存在着十分混乱和不明晰的状况,许多应由上级转移支付解决的,却通过乡镇政府征收税费来解决。在分税制体制下,转移支付在于平衡各级政府财政能力,弥补地方政府财政缺口,提供均等化服务,优化各地区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我国大多数经济不太发达的县、乡两级政府
而言,要完全担负起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必须在界定县、乡两级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建立中央与省级政府直接面对县、乡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
但是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规范性。现行转移支付方案设计更多关注的是中央与省两级财政,而省以下的各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不完善,即使是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截留,真正能到乡镇的资金已经很少。在获取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以乡镇领导人的“能力”为基础,上级财政资源的配置以领导人的意志为转移,各地方竞争财政资源。在争取转移支付过程中,多冠以“跑项目”的说法,“跑”的过程中,需要乡镇领导人频繁与各有“权”“钱”单位负责人、办事员进行“勾兑”,不仅增加了乡镇支出,更易滋生腐败。二是转移支付力度不够。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中央的小额度加上省级的有限财力根本解决不了贫困县、乡的财政问题。
(三)监管制度不健全,财政资源使用效率低,进而形成大规模的财政负债
现代财政体制以民主政治为政治制度基础,财政资金的使用应该受到更为严格和有效的人民监督。就乡镇来说,一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应受同级人大的监督,但人大对乡镇财政的监督基本上流于形式,虽然一年一度的乡镇政府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预决算情况,但人大代表不熟悉内情,不参加审计,因而基本上每年以全票通过。乡镇人大代表制度的缺陷导致人大不能有效和充分代表农民意志,对乡镇政府的约束虚化。乡镇人大代表选举没有规范的操作程序,人大代表主要由村组干部外加若干地方名流充任,无论是干部还是名流都或多或少的显示了上级的意志,这使乡镇人大代表难以充分代表农民意志。乡镇人大代表与村干部不分导致严重的权力关系紊乱,在平时工作中习惯接受乡镇党委和政府指导的村干部,不敢或不愿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在短暂的人代会上对乡镇领导的决定放胆议论,更不消说行使其作为人大代表的权力,所以乡镇人大权力不能得到尊重和充分行使,结局是农民既不能实现其公民权利,也不能以其代表权利对乡镇政府的财政行为进行有效制约。
(四)乡镇机构臃肿是乡镇财政负债的重要因素
尽管国家强调要精简机构,但乡镇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并不见减轻。各乡镇机构中,既有行政编制的国家干部,也有七所八站等事业单位的事业编制人员,一般都有四、五十人左右。乡镇机构庞大,财政供养人员过多,支出负担重是乡镇负债的重要原因。加之近些年中央和各省市出台了幅度极大的职工增资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政策,乡镇财政支出增幅超过支付能力,形成乡镇财政负债。此外,我市现行财政体制是由县级财政向乡级财政编制财政预算,在公务经费的预算上严重不足,为了保证乡机构能够正常运转,只能依赖负债。近几年来,**在弥补日常开支上形成债务**万元,其中发放干部津补贴**万元,接待费用**万元,报刊杂志**万元,交通差旅费**万元。
从乡镇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不难看出,乡镇政府债务中,有些是由于执行和落实中央有关政策,而中央没有给予乡镇应有的财政支持,乡镇政府不得已只好自己先想办法筹资解决而形成的。有些是因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这其中,又有一些是由于中央和乡镇政府在公共品供给职能上,乡镇政府承担了本应由中央政府承担的职能而形成的。因此,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乡镇债务进行处理和消化:第一,实行乡镇债务专项管理。第二,分步、逐项、先易后难消化乡镇债务。许多乡镇抱着等着看的态度,望着中央、省市剥离其所有债务,影响了债务的消化。中央,省市应该根据债务形成的责任,各自承担相应的债务和消化的责任,并健全相应的转移支付制度。
三、现行财政体制对乡镇的压力
目前,县还没有将应由乡镇管理的收支下放,尚未建立真正意义的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存在县乡责任不清,乡镇压力过大的现象。实行分税制后,上级财政先分走一部分,后才转移支付。县级政府可以凭借财政体制的确定,将乡镇一级财力集中于县本级,而乡镇财政没有经济集权和责任释放的权力。由于县级财力过于集中,乡镇财政就显得捉襟见肘,根本承
担不起乡镇机构运行和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负担。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少,投入严重不足,在财源建设方面更是无能为力。而乡镇一要保吃饭,一要谋发展,多种矛盾和问题纠缠在一起,一遇到政策性支出增长就很难有回旋余地。乡镇政府在沉重的支出压力下,必须想方设法寻求财力以满足各方面的资金需要。尤其是像**这样的山区偏远乡镇,在财政预算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要确保社会事业发展,实现安全目标,落实计划生育任务,维持政府正常运转,完成上级下达的其它目标更显困难。如因自然灾害频繁,乡村道路每年大量滑坡堵路,保坎涵洞被毁需要修复,因地质灾害危及农户住房,需要搬迁等等都需要财政支出。因此,借债度日的现象就难以避免,从而导致乡镇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四、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
在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中财力问题之后,如何进一步理顺地方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过程中必须出现的事权与财权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强化地方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联制度。目前,一些上级财政没有承担支出责任,几乎全部由县乡财政兜底,导致县乡财政运转十分困难。因此建议,一是建立中央、省、县三级财政共同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特别是要加大中央财政对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二是增加对农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村公益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村公益事业兴办上,建议由县级以上政府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到各地进行详实规划,纳入总的编制中去,按照编制规划划拔专项资金,杜绝乡镇各自为阵,向上“争”、“跑”,形成地区差异过大的状况。
2、逐步压缩专项补助规模,加大对县乡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
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专项拔款可能导致县乡政府利用财政资源效率低下,甚至滋生腐败。有计划地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增强县乡政府可用财力,帮助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优先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3、建立激励机制,对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给予转移支付补助
为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巩固减负成果,下大力气推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精简机构,分流财政供养人员。然而,推行这次改革,县乡政府对于分流人员必须支付相应的社会保障、经济补偿等成本,且这项资金的需求数额较大,县乡财政难以承受,建议中央财政研究通过转移支付等措施对各地推进这项“治本性”改革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4、进一步规范和调整县对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
(1)合理确定县与乡的的收支范围
县乡财政体制调整应结合各事权,赋予乡镇相应的财权,合理划分乡镇固定收入,县级固定收入,县与乡镇共享收入。乡级收入划分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要符合两级利益,调动积极性。体制调整应结合事权,合理确定乡镇财政支出范围,将乡镇财政支出界定为承担乡镇机关所需经费及公共公益事业和其他事业所需资金,对区域经济及财源支出应根据乡镇自身财政经济状况决定,这样既做到乡镇财权和事权的统一,又减轻了乡镇的支出压力。
(2)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县对乡的转移支付办法,要以制度的形式来加以规范,使之有章可循,避免出现讨价还价和“跑上”现象。在制定转移支付办法时,要按照“财力向下倾斜,缺口上移”的要求,将省、市转移支付补助落实到乡镇,充实壮大乡镇财力,确保基层政权机构正常运转,要建立自上而下的规范化转移支付体系。
(3)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收节支
县应根据省、地市财政激励约束机制的要求,将经济增长质量,收入征管,基本支出保障,财政供养人员控制、财政平衡等情况纳入对乡的考核范围,建立激励的约束机制,调动
县乡两级增收节支,消赤减债的积极性,保证财政体制良性运转,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如实行县对乡补助额(转移支付补助等)与其共享收入基数完成情况进行挂钩,乡镇消赤减债、公用经费开支节约部分实行奖励等措施。要结各农村税费改革,在原乡镇区划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乡级事业单位的“撤销合并、剥离分开、改革供给”等形式改革。即对职能相同、性质相似、功能萎缩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或合并;对条件具备能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将其行政职能予以剥离,实行政、事分开;对事业单位兴办的各类实体和后勤服务机制予以剥离,实行行、事、企分开。改变财政对事业单位统揽统包的供给方式,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实行经费包干,定额补助,企业化管理等不同的财政经费供给方式,减少财政支出。对乡镇债务要高度认识,要鼓励乡镇大力发展经济,增收节支,消化乡镇负债的同时,县级政府还要通过行政手段和利益调节对乡镇新增负债进行控制,应实行“以县为主,以乡村以辅,县组政府必要支持”的方针,多方共同努力来消化乡镇负债,降低基层财政风险。
5、坚持依法理财,推进财政管理的法制化
着力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机构编制管理应纳入法律程序,由立法机关对权力来源是否合法,机构设置是否合理,编制核定是否适当,人员配置是否适度等进行必要的审核,使行政部门的自我授权,自我膨胀倾向切实得到有效的制约。二是政府债务管理的法治化。目前,基层政府举债行为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县乡债务包袱沉重。大规模的政府债务增加了地方财政运行的风险。因此,在政府债务管理方面必须引入法定审批程序和监督机制。各级政府超过一定额度的举债,应经过同级人大批准。政府向人大报告预算收支安排情况时,应一并报告债务增减情况。
乡镇负债成因及对策
目前,部分乡镇不同程度地陷入负债运转的困难境地,乡集体负债日益严重,且久拖难解,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诸多矛盾的焦点,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一、乡镇负债的成因
乡镇负债种类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是欠银行等金融部门的各种贷款、施工单位或个人的工程款、各项达标检查投入的资金及上级来人招待费、应付干
部的工资款、财政周转金等,究其原因有乡镇经济结构不合理、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收入分配体制尚不完善、分配秩序混乱的体制上的矛盾,还有机构膨胀、冗员过多以及预算执行与监督乏力等管理方面的原因,具体如下:
1、政企不分,盲目上项目,导致乡镇负债累累。政府职能未能及时转变,仍然过多地插手微观经济活动,即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极个别的地方,打着壮大集体经济的幌子,盲目上项目、贷资金、办企业、搞开发,“户户冒烟、村村开花”,违背了市场运行法则,没有科学规划,加之管理不善、责任不明、监督不力,最终亏损倒闭,致使乡镇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2、乡镇干部政绩考核不全面,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导致乡镇负债日增。乡村工作的不稳定性及复杂性决定了干部考核的艰巨性。当前由于对乡镇工作缺乏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乡干部政绩考核往往只靠年初签定的目标责任书,考核方法单一,内容简单,难以操作,对一些隐绩及长远利益难以兼顾,加之基层干部“走读”现象日趋严重,变动频繁,造成工作中的不稳定性加大,加剧了乡级干部决策行为的短期化。部分基层干部为了出政绩,不惜大量举债,大搞形象工程,标新立异、以求突出政绩,取悦上级,结果是个人发迹,集体亏损,集体资产大量流失,甚至是一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导致乡镇债务日益加重。
3、达标评比项目繁多,相互攀比,进一步加重了乡财政负担。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成灾成害,有些部门把各种达标评比当作推动完成基层各项工作任务的唯一手段,在乡镇大搞各种评比达标活动,这虽可对一些工作起到暂时促进作用,但各项达标评比工作如果多滥,加之不切合实际地强调高标准,规范化,既要干事,又无必要的配套资金,其结果不仅牵制了基层干部大量的精力,使之疲于应付,同时也诱导基层干部为了评比而评比,为了博得领导的印象分、重视分,各乡镇不得不倾其所有,相互攀比,不惜靠举债去应付上级安排的各项不切合实际的评比,甚至负债招待。
4、乡镇自身发展能力差,为了维持工作正常进行,不得不借债运行。由于自身环境、资源、信息等原因限制,加之当前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导致农村乡镇企业盈利减少,亏损增加,乡集体经济发展缓慢,而当前基层乡村各项公益事业均需大量投入,乡镇自身财务收入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支出不相适应,支出远远大于收入,为了确保乡村工作的正常开展,乡领导只能靠拿政府的信誉来四处借债,乡债务日益增加也就不可避免。同时乡镇费九牛二虎之力争取来项目时,许多部门要求下面必须配套资金,为了上项目乡镇领导四处筹款,最后只能负债运行,历任累计,就成了巨大的包袱。
5、乡财务管理职能弱化,财务混乱加重财务负担。在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下,财务管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农村已改变了过去那种统一经营、核算、分配的旧模式,农牧民生产、收入不过多地依赖于集体经济,人们逐渐淡化了集体财务的管理职能。正因为如此,导致部分乡既未延用过去老一套的财务管理办法,也未建立健全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形成了财务管理死角,造成了部分地区乡财政职能不健全,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极度混乱。由于管理手段弱化,难以对不交“三提五统”的“钉子户”采取有效的强制措施,致使农村群众“三提五统”尾欠逐年增大,造成恶性循环,同时有些乡干部争相做人情批条子,集体资产流失严重,各种债务无人承担,债权无人追缴,届届累积,负债急增。
6、“三乱”导致乡镇债务加大。乡级以上的各级、个部门都可强制向乡级推销各种报刊、杂志、宣传品等,向乡级摊派各种费用,甚至连发的奖牌都需自己掏钱,每项看似不多,各单位都伸手,就加重了乡级的负担。
7、吃喝玩乐,负债拉关系。吃喝风和拉关系请送也是乡级负债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要在乡镇大吃海喝,招待各路神仙,而且为了能从上面争取到资金,还要在县城等地请吃、请喝,请送,有些不仅要自己吃,而且有些被逼无奈还要陪着手中有权、有钱的人吃,为此,有些乡镇把周围的饭店吃垮了,把党委政府的形象吃没了,把党风吃坏了,把信誉吃光了。
8、部分领导贪污腐化,加重乡镇的债务负担。为了保“官”不惜利用手中的权利卖官、买官,乡干部贪污腐败,玩忽职守,损公肥私虽然是极个别现象,但影响极为恶劣,也是导致乡镇负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采取的措施
乡镇负债导致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功能严重弱化,无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制约了农村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的发展,影响到了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巩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债务问题,确保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须做好一下几项工作:
第一,清理债权债务,严肃工作纪律。把完善约束机制,化解乡镇不良债务作为一项硬任务,列入干部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中,采
取先清查后处理的办法,全面清查、清欠乡级债权债务。注重研究化解债务矛盾的有效措施,抓两头,带中间,实行党员干部带头还款的办法,带动群众,教育群众。对于乡干部中出现的贪污、挪用公款、负债数额较大构成犯罪的,应及时报请有关部门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够不成犯罪的、工作渎职失职的,应给予必要的党、政纪律处分;对于乡帐目屡清屡乱的,对负有责任的乡领导及财务人员应及时给予应有的处罚,就地免职或及时调离工作岗位。对于坚持财务制度的单位及领导,应通过各种方式予以表彰奖励,做到奖惩分明。具体工作中要尽快建立干部待岗培训机制,就是对于犯错误的干部或是不适合财务工作的干部采取待岗培训的办法,统一由上级部门进行培训教育,合格后再予以安排,而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害群之马,则应及时清理出干部队伍,以达到纯洁肌体、教育干部的目的。
第二,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乡镇负债问题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切实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壮大集体经济,增强乡集体自身的造血机能。壮大集体经济绝非是简单的乡村集体贷款办企业,而是要稳妥地将集体财产以公开招租的办法,稳定地获取收入,这需要基层干部及群众长期的共同努力,需要几届领导班子的共同奋斗,只有乡镇经济发展了,群众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改善,集体收入稳定增长,才能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才能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村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乡负债问题。
第三、精简机构,理顺站所关系,规范乡镇工作职责。乡村工作纷繁复杂,各级驻乡镇单位强调条条管理,互不隶属,增加了基层的工作量及工作运行过程中的阻力,为了进一步提高乡镇工作效率,应尽快打破门户之见,切实理顺乡镇各站所关系,建立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管理机制,实行工作考核以块块为主,监督检查以条条为主的管理办法,以实现最优配置,减少行政运行成本,同时要规范乡级工作职责,不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做到市场能办的决不插手,需要政府服务的也绝不退缩,尽量不干预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增强政府角色意识,规范行政行为,加大宏观管理力度,实施全方位服务,为农村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提供最佳服务,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第四,加大民主化管理力度,规范乡镇财务支出。
一是要做到公开的程序规范、内容规范、时间规范、形式规范、管理规范,保证公开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经常性,将乡村财务、政务公开切实落实到实处,并做好相关配套工作,严格依法处理“公开”出来的各种违法违纪的人和事,切实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公开来化解干群矛盾,融洽干群关系,达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目的。
二是要规范乡镇接待标准,关键在于管住领导者自己的嘴。“其身正,不令而行”,目前基层具体工作中,对大吃大喝放任不管与“一毛不拔”都是不正确的,都会给基层具体工作带来难以克服的困难。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招待办法,进村吃派饭或吃工作餐,在乡镇一级采取饭菜“一碗端”的办法,既可以为乡镇节约有限的资金,又可以避免乡镇相互攀比,利用吃喝搞不正之风,同时还可以缓解干群矛盾,融洽干群关系,增进干群感情。
三是要健全财务管理机制,提高基层财务人员的素质。对于乡村管理的资金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职能,严格进行内部控制,明确干部在财务上的职责,淘汰不合格人员,采取会计委派制,采取“村帐乡管、县站审计、互不挪用、互相监督”办法,以保证有限的资金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是加强集体资产管理,限制非生产性支出。具体要建立健全以下几项制度,即建立健全集体资产投资使用制度,做到科学使用,做到不盲目决策投资办企业,不盲目学习外地经验,不脱离本地实际情况高达标升级活动;建立健全集体资产清查核实制度,包括货币资产、实物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纳入帐内管理;建立健全资产评估制度,确保集体资产稳值增值减少流失;建立健全拍卖、租赁公开招标制度;建立健全回收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站、所定期审计制度,确保集体资产出售后,资金合理使用,确保乡村资产保值增殖。
五是规范农村税费收缴工作,及早实施费改税和农税送交制。在“三提五统”等各项税费收缴中,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严禁不合理收费,同时对于极个别只要权利,不履行义务,有偿还能力而不还款的人,通过法律途径限期依法清欠,形成“热炉效应”,以弘扬农村正气。
第五,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引入公共财政模式。乡镇财务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而且关系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基层政权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凝聚力,要按照分稅制财政体制的总体要求,加快乡镇财政体制的改革步伐,科学合理地确定乡镇财政体制,从传统的生产性财政模式转向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模式。在兼顾县乡利益的基层上,充分考虑到乡镇财政收入的增长潜力及财政承受能力,合理划分乡镇收支范围,按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确定收支基数,保证乡镇政府行使基本职能的财力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逐步建立起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按《预算法》的要求,逐步恢复乡级国库。上级财政部门及有关单位应集中部分财力,拿出一定的资金,对困难乡镇进行转移支付,确保困难乡镇政府能依法行政的基本财力需要。
第六,完善基层干部考核办法。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对干部政绩的考察要结合其自身所处的大环境,考核干部政绩从全局出发,不囿于一个地方,孤立、片面地进行考察,政绩应是群众公认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真实的,不仅要看基层干部上了多少项目,投入了多少资金,做了那些看得见的政绩,同时要对干部工作中的干群关系、负债情况、项目的三大效益(经济、社会、生态)等潜绩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并将考核意见与干部使用培养相结合,避免少数人为了个人的政绩而不顾实际地去铺摊子、增投入,增加乡村债务负担。
乡镇财政负债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关键词:财政职能负债民主监督
一、引言
乡镇财政负债是目前全国农村面临的一个突出政治经济问题。据估计,目前全国乡镇负债总额已达到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近万元。好范文,乡镇负债已经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政治
稳定,成为“三农”问题的重要诱因。乡镇财政负债使乡镇财政成了“吃饭财政”。基层乡村组织常常置中央政府关于减轻农民负耽禁止向农民随意摊派的政策于不顾,以各种名义向农民收费和集资,致使部分地区农民不堪重负,出现了农民和乡村干部对抗、农民与政府关系紧张的局面;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严重不足,制约了广大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二、乡镇财政负债的成因分析
(一)收入向上逐级集中,职能和责任不断下放,导致乡镇财政责权利不对称。分税制改革以来,县乡财政赤字增加,地方财力明显地向省、市集中。在财力向省、市集中的同时,许多本不应由乡镇承担的事权却继续存在甚至不断下移,这直接导致了乡镇财政困难,严重制约了基层财政功能的发挥。年以来,中央的资金集中度实际在下降(从年的下降到年的),而省级政府的集中程度却不断加大,年均提高(从年的提高到年的);市一级政府同样在想方设法增强集中程度。年地方财政净结余亿元,而县、乡财政赤字增加。
在县乡财政赤字增加的情况下,市、县将财政压力向乡镇转嫁。在乡镇一级,即使是实行分税制改革,实际情况也只是名义上的分税制,在体制上依然是传统的包干体制。就财权与事权的划分,作为最基层的乡镇政府在与上级政府的博弈中一直处于谈判的不利地位。因此,基层好的税种基本上已上收到中央及县市,留给乡镇一级的主要是散、碎、零的小税种,量少、征收困难、征收成本高。并且,县(市)每年向乡镇下达税费包干任务时,不顾乡镇实际情况,年年加码。乡镇领导往往是有苦难言,在包干指标无法完成时,也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因此形成大量财政负债。年湖南涟源市给白马镇下达税费包干基数中,除各主体税收以外,还有罚没收入万元,契税万元,特产税万元。而据该镇税源根本就难以完成主体税收任务,契税没有税源,就特产税来说,根据中央的据实征收原则,很难完成。该镇是财政补贴乡镇,没能完成的税收任务就在财政拨款予以扣除,该镇只好加大对农民收费力度,以弥补没能完成的税收任务和财政赤字,结果造成紧张干群关系,在年⒎两个月里接连发生两起涉农恶性事件。
与此同时,乡镇政府被要求承担与其财权不相称的大量事权,要提供大量本应由上级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物品,如农村道路建设、社会治安管理、各种税费征收、农村义务教育等。乡镇政府为了完成上级“指派”的各项任务,干点“政绩”,就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向农民转嫁财政负担和大量举债。乡镇财政负债是“雨天挑稻草——越挑越重”。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中,由乡镇负担,左右由县财政负担,左右由省地负担,由中央财政负担的甚少。年,涟源市白马镇为满足全镇教师工资和日常开支,需资金万元,涟源市财政负担万元,镇财政按元人标准向农户收取教育附加费,实际可收取万元,结果还有万元只能依靠财政负债来筹集。从××年开始教育经费改由市财政负担但是,市(县级市)财政的负债规模也很大,结果还是将财政压力转嫁给乡镇财政,乡镇财政压力并未因此得到缓解。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大中央、省和地市财政对义务教育等公共产品的经费投入。
(二)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不明确,国家财政总支出中对基层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逐年下降。
财政转移支付主要在乡镇主体税收收入不足以提供基本公共品和服务时,用于弥补乡镇财政的收支缺口。转移支付的首要目的,应是保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乡镇和不同收入阶层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方面达到均等。目前,在筹措乡镇收入时存在着十分混乱和不明晰的状况,许多应由上级转移支付解决的,却通过乡镇政府征收税费来解决。在分税制体制下,转移支付在于平衡各级政府财政能力,弥补地方政府财政缺口,提供均等化服务,优化各地区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我国大多数经济不太发达的县、乡两级政府而言,要完全担负起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必须在界定县、乡两级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建立中央与省级政府直接面对县、乡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
但是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许多方面的问题:①缺乏规范性。现行转移支付方案设计更多关注的是中央与省两级财政,而省以下的各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不完善,即使是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截留,真正能到乡镇的资金已经很少。在获取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以乡镇领导人的“能力”为基础,上级财政资源的配置以领导人的意志为转移,各地方竞争财政资源。②转移支付制度与分税制存在冲突。由于分
浅议乡村两级负债的成因及对策
当前,巨额的农村乡镇债务已经像一座大山,压得农民和基层干部喘不过气来。乡村两级负债范围之广,数目之大,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据国家权威部门调查得出的保守数据,全国乡镇一级政权,目前负债2000亿元之巨,覆盖面最广的是中西部地区,60%以上的乡村负债,平均债务为400万元,村组负债的比例更高。
深入地分析乡村负债成因,尽快拿出解决方案,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基于此,我们从2005年初开始,对xx县的乡镇债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乡镇债务形成的原因
××县辖17个镇,625个行政村,人口139万,其中农业人口98万,耕地170万亩。2004年,全县镇级债务总额为1.4亿元,其中金融系统贷款占50%,单位借款占12%,个人借款及其他占38%。乡镇平500万元,其中债务超过千万的有四个。625个行政村债务总额为6.9亿元,村平110万元,其中金融系统贷款占30.4%,单位借款占2.9%,个人借款及其他占66.7%。村级负债总额超过3000万元的有六个镇,最高的××镇达6000万元,尤其是近三年来,债务的增长十分惊人,2004年全县村镇两级债务与当年财政总收入的比率已达4倍以上。当前镇村两级形成巨额债务的原因如下:
1、经济欠发达,财政拮据,为保证正常运转而形成债务。虽然我国工业化步伐日益加快,但广大农村地区的工业经济还不够发达,财政来源的大头在农业。在缺乏工业支撑的情况下,绝大部分乡镇财政只能保“吃饭”,不少乡镇甚至成了“饥饿”财政、“空壳”财政。如××镇每年仅支付干部教师工资就需1200多万元,而该镇一年的可用财力只有600多万元,仅发工资一项就缺口600多万元,只有借债度日。
2、上级层层加压,硬性达标带来巨额债务。上级规定的达标项目很多,并且大多采取“下硬指标,定硬任务,结硬仗”的办法。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乡镇和村组只好举债达标。如按照上级关于减轻基层报刊负担的精神和下达的任务,××县2004年党报党刊共需500万元,而按政策规定,报刊费不能超过“三提”管理费的4%,镇村两级用于公费订阅的报刊资金只有110万元,缺口的400万元只有靠负债来弥补。全县村级负债的6.9亿元中,有1.3亿元用在了“达标”建设上,仅“普九”建设一项,村组就背上了8500万元的债务包袱。
3、部分领导追求政绩,超前建设,增加了债务。前些年,有的乡镇不顾本地财力和群众承受能力,为追求政绩,不惜高息举债,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兴办的项目、企业等或因达不到规模,盲目重复建设等问题而搁浅;或因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落后、技术不高等原因而破产、倒闭,给农村丢下了一个又一个烂摊子。当然,这中间也有决策失误增加债务的成分。前些年一些地方出于发展经济、壮大财力的良好愿望,兴办各种集体企业,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却由于当时人才、信息、技术、管理、市场变化等原因,一阵风吹过一场空,留下一堆高额投资债务。××县前几年仅用于兴办企业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就分别负债5800万元、4200万元。
4、税费难收,借款上交,利息形成债务。由于农民负担相对较重,一遇上灾年,农村税费就很难收缴,镇村两级为完成任务,只好高息借款,有的月息甚至达到20%。××县欠费农户已由1995年的0.6万户上升到2000年的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8%以上。到2000年,镇村特别是村借债上缴税费累计达4.4亿元。欠款农户越多,借债也就随之高涨;越不好借,利息也就越高,债务“雪球”也就越滚越大。
5、管理存在漏洞,挥霍浪费严重,使负债雪上加霜。一些乡镇、村组理财意识不强,制度不健全,帐目不清,管理混乱,也造成了数额不小的债务。基金会还存在的时候,少数地方都把基金会当成随收随支的“小银行”。在管理费用上,由于财务管理混乱,铺张浪费、大吃大喝现象依然存在,全县仅村组招待费开支就欠债1000多万元。
客观辩证地看待乡村两级负债问题
1、负债带来的危害性不容忽视。由镇村财务状况的恶化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一是基层政权职能弱化,该办的办不了,所承担的公共职能和社会基本保障职能无法实现,甚至有的政府机构长期处于瘫痪状态。二是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吃饭都不能完全保证的情况下,乡镇财政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甚至向农民乱摊派乱集资,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不足,影响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三是导致基层政权不稳,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乡镇政府在赤字和债务的压力下,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抓收入”、跑借贷应付“吃饭”及债务官司上,无力顾及乡镇其他日常工作和经济建设。沉重的债务不仅会拖垮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加重农民负担,危及财政基础,而且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及基层政权的巩
浅议乡村两级负债的成因及对策
当前,巨额的农村乡镇债务已经像一座大山,压得农民和基层干部喘不过气来。乡村两级负债范围之广,数目之大,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据国家权威部门调查得出的保守数据,全国乡镇一级政权,目前负债2000亿元之巨,覆盖面最广的是中西部地区,60%以上的乡村负债,平均债务为400万元,村组负债的比例更高。深入地分析乡村负债成因,尽快拿出解决方案,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基于此,我们从2005年初开始,对xx县的乡镇债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乡镇债务形成的原因
××县辖17个镇,625个行政村,人口139万,其中农业人口98万,耕地170万亩。2004年,全县镇级债务总额为1.4亿元,其中金融系统贷款占50%,单位借款占12%,个人借款及其他占38%。乡镇平500万元,其中债务超过千万的有四个。625个行政村债务总额为6.9亿元,村平110万元,其中金融系统贷款占30.4%,单位借款占2.9%,个人借款及其他占66.7%。村级负债总额超过3000万元的有六个镇,最高的××镇达6000万元,尤其是近三年来,债务的增长十分惊人,2004年全县村镇两级债务与当年财政总收入的比率已达4倍以上。当前镇村两级形成巨额债务的原因如下:
1、经济欠发达,财政拮据,为保证正常运转而形成债务。虽然我国工业化步伐日益加快,但广大农村地区的工业经济还不够发达,财政来源的大头在农业。在缺乏工业支撑的情况下,绝大部分乡镇财政只能保“吃饭”,不少乡镇甚至成了“饥饿”财政、“空壳”财政。如××镇每年仅支付干部教师工资就需1200多万元,而该镇一年的可用财力只有600多万元,仅发工资一项就缺口600多万元,只有借债度日。
2、上级层层加压,硬性达标带来巨额债务。上级规定的达标项目很多,并且大多采取“下硬指标,定硬任务,结硬仗”的办法。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乡镇和村组只好举债达标。如按照上级关于减轻基层报刊负担的精神和下达的任务,××县2004年党报党刊共需500万元,而按政策规定,报刊费不能超过“三提”管理费的4%,镇村两级用于公费订阅的报刊资金只有110万元,缺口的400万元只有靠负债来弥补。全县村级负债的6.9亿元中,有1.3亿元用在了“达标”建设上,仅“普九”建设一项,村组就背上了8500万元的债务包袱。
3、部分领导追求政绩,超前建设,增加了债务。前些年,有的乡镇不顾本地财力和群众承受能力,为追求政绩,不惜高息举债,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兴办的项目、企业等或因达不到规模,盲目重复建设等问题而搁浅;或因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落后、技术不高等原因而破产、倒闭,给农村丢下了一个又一个烂摊子。当然,这中间也有决策失误增加债务的成分。前些年一些地方出于发展经济、壮大财力的良好愿望,兴办各种集体企业,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却由于当时人才、信息、技术、管理、市场变化等原因,一阵风吹过一场空,留下一堆高额投资债务。××县前几年仅用于兴办企业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就分别负债5800万元、4200万元。
4、税费难收,借款上交,利息形成债务。由于农民负担相对较重,一遇上灾年,农村税费就很难收缴,镇村两级为完成任务,只好高息借款,有的月息甚至达到20%。××县欠费农户已由1995年的0.6万户上升到2000年的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8%以上。到2000年,镇村特别是村借债上缴税费累计达4.4亿元。欠款农户越多,借债也就随之高涨;越不好借,利息也就越高,债务“雪球”也就越滚越大。
5、管理存在漏洞,挥霍浪费严重,使负债雪上加霜。一些乡镇、村组理财意识不强,制度不健全,帐目不清,管理混乱,也造成了数额不小的债务。基金会还存在的时候,少数地方都把基金会当成随收随支的“小银行”。在管理费用上,由于财务管理混乱,铺张浪费、大吃大喝现象依然存在,全县仅村组招待费开支就欠债1000多万元。
客观辩证地看待乡村两级负债问题
1、负债带来的危害性不容忽视。由镇村财务状况的恶化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一是基层政权职能弱化,该办的办不了,所承担的公共职能和社会基本保障职能无法实现,甚至有的政府机构长期处于瘫痪状态。二是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吃饭都不能完全保证的情况下,乡镇财政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甚至向农民乱摊派乱集资,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不足,影响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三是导致基层政权不稳,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乡镇政府在赤字和债务的压力下,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抓收入”、跑借贷应付“吃饭”及债务官司上,无力顾及乡镇其他日常工作和经济建设。沉重的债务不仅会拖垮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加重农民负担,危及财政基础,而且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及基层政权的巩固,其危害性绝不容小视。
2、对乡镇债务要历史地看,客观地看,辩证地看。目前的债务在很大程度上是过去的政治大气候使然,是历史因素,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特别是由农业经济阶段向工业经济阶段转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曾经为支撑起过去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由于我国是在没有发展先例的情况下摸索着建设社会主义,不可能不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乡镇债务中的一部分就是为探索经济发展路子而不得不交的学费,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然。
3、不回避,不畏难,积极化解。农村过度负债的问题由来已久,是现行体制下的农村社会性问题,根源复杂,牵涉面广,攻克难度相当大,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没有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但是,乡镇债务问题也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我们绝不能退缩,必须面对现实,动脑子,想办法,积极寻找化解债务的良策。
化解乡镇债务的对策
1、广辟财源,壮大财力。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化解乡镇债务的治本之策。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富了,集体有更多的积累,才能卸下沉重的债务包袱。因此,当前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快乡镇企业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民营经济,多管齐下,培植财源。同时,要化资源优势为财源优势,将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作为消赤减债的一篇大文章来做。如对“四荒”资源采取拍卖、租赁、股份制等形式,盘活土地资源增加财政收入抵消债务资金。
2、多管齐下,依法征收。除了沉重的债务,镇村两级还普遍持有大量的债权,有的是农户欠农业税费款,有的是个人欠基金会贷款。因此,必须通过债权债务重组来消化债务。一是对农户税费欠款,既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又要拿起法律的武器,通过法律途径,尽快收回欠款,把应收的坚决收上来。对于个人欠款,要坚持“谁本稿件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借款,谁负责,谁清收”的原则,采取大规模的清欠行动,对欠款大户和钉子户实行司法催收,确保及早收回债权。对于能够债权债务相抵的,要及时冲抵,轧断高息,争取将债务降到最低。
3、厉行节约,压缩支出。一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之际,配套推进机构改革,下决心精简机构和人员,减轻财政负担。二是严格控制各种开支,改革财政管理办法,推行“零户统管”增加基层财政的调控能力。三是取消一切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杜绝新债出现。按照“先保吃饭,再保建设”的原则,量入为出。完善干部考核制度,杜绝短期行为,不再盲目上项目、铺摊子,不再搞各种名目的升级达标活动。
4、改革现行财税体制,实现财权、事权统一,克服目前财、事分开,管理、执行混乱的问题。工业化过程中积累的主要财富、税收都集中到了城市,而农村仍然担负着70%人口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需求。现有的财税体制无法提供这种“纵向的”转移支付功能,使得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承担的公共需求超出了其经济承受能力。在这种体制下,乡镇财政虽然面临公共需求的压力,但却没有从工业化的发展中获得足以支持这些支出的税收。在分税制下,各级地方政府为了保障各自的财政收入,不得不采取向下“收入位移”的策略,尽可能多地从下级财政抽取资金,势必造成基层财政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同时,各职能机构只管往乡镇垂直部门下派人员,而财务开支则由政府承担,造成管事的不出钱,出钱的管不了事,毫无疑问增加了乡镇财政负担。因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甩掉不该管的事”,让经营性企事业单位同财政脱钩,自收自支,自负盈亏。乡镇政府要由直接参与微观经营决策,转变到为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上来。要在明确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合理划分税收上解比例,凡从农村收取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附加,要全部用于乡村两级,使乡镇财政变成“发展财政”,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能办好事。
5、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化解负债。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后镇级税费征收总量减少,开支却会刚性增长,无疑使乡镇财政雪上加霜。为了稳定乡镇财政这个基础,建议今后财务分配要适度向下倾斜,保证乡镇、村政权的基本支出需求。要逐步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中西部地区县级的留成比例,取消和减少各种基金,减少上级财政通过基金的形式对县级财政财力的集中。如中央和省建立的水利基金、粮食风险基金等,都应该不断缩小规模,使得县乡政府能够腾出一部分财力搞建设。同时,国家财政应不断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民的各种培训的投入,地方财政少有投资或无钱投资,而中央财政几乎没有投资,基本上是农民自己承担。因此,建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用于农村教育费用支出,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工资发放。建议这项支出由中央承担50%,省、市级财政承担50%,县乡财政不直接承担教师基本工资,可根据地方财力承担基础教育的其他支出项目,这样既能解除县乡财政的困境,又可以稳定农村基层队伍,彻底切断农村教育与农民负担的直接关系。对确有财政困难的乡镇,中央、省、市都要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对其进行必要的调节,帮助消化乡镇债务。如对一部分确因建校、修路、架桥等公益设施建设而欠的债务,国家应直接划拨资金进行补偿。只有上下联动,内外协力,才能使镇村两级早日卸下债务包袱,轻装上阵,从而推动整个农业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