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反思优缺点(七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枣核教学反思篇一
(学生听)
(1)提问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快速通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与学生讨论: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
(2)“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与学生互动: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3)研读5——10段,品析下列问题。
(与学生互动:文章是用中国化的景物、独特的人物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我们分析课文时是恰好相反,是透过具体的描写,来得出概念。)
(与学生互动:不仅没离题,而且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因为照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应该无忧无虑,心满意足,这样就更反衬了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4)体会下面几段话中加黑的词语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
①、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与学生互动:“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是了试种。)
②、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与学生互动:“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③、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与学生互动:“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5)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激励学生回答:作品的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抒发了绵绵无尽的思乡之情,可以用这句话概括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1)完成课后探究练习。
(2)归纳“语言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的常用方法。
重点词语在第一课时导入介绍完作者及通读全文后督促学生熟读识记。探索练习在课后进行。其它的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应情况而定。
作品标题、作者简介、识记词语、文章划分等主要内容。
课题教案、说课稿、教材、辅助教材、白纸钢笔等。
枣核教学反思篇二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上学期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幻灯片2、3)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词语积累:(幻灯片4、5)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幻灯片6)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幻灯片7、8、9)(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枣核-()枣核—()枣核—()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幻灯片10)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幻灯片11)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3)老人的花园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不辞辛劳,不嫌麻烦呢?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幻灯片12)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4)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五、学习写法
(1)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 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 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幻灯片13、14)
2、“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感人,你认为主要妙在何处?(幻灯片15)
中国化的景物(幻灯片16)
简洁质朴的语言(幻灯片17)
七、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作品?(《乡愁》、《月之故乡》、《绿叶对根的情意》等)(幻灯片18、19、20、21)
八、布置作业
导入中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思乡爱国的情感之中。课堂容量过大,故显得仓促,亦缺少恰当的衔接,过渡不够自然。
枣核教学反思篇三
一、 回顾上节内容
1 听写字词
2 梳理课文结构
3 引导学生深入课文
二、继续学习课文
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
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三、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美籍华人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时的谈话,作者用看似“实录”的笔法记叙了谈话经过,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枣核教学反思篇四
引导语:《枣核》这篇课文很多人都读过了,那么怎样写一篇有关《枣核》的教案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上学期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幻灯片2、3)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词语积累:(幻灯片4、5)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幻灯片6)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幻灯片7、8、9)(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枣核-()枣核—()枣核—()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幻灯片10)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幻灯片11)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3)老人的花园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不辞辛劳,不嫌麻烦呢?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幻灯片12)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4)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五、学习写法
(1)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 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 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幻灯片13、14)
2、“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感人,你认为主要妙在何处?(幻灯片15)
中国化的景物(幻灯片16)
简洁质朴的语言(幻灯片17)
七、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作品?(《乡愁》、《月之故乡》、《绿叶对根的情意》等)(幻灯片18、19、20、21)
八、布置作业
导入中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思乡爱国的情感之中。课堂容量过大,故显得仓促,亦缺少恰当的衔接,过渡不够自然。
枣核教学反思篇五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
指名读,齐读。
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相关句子: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
(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3)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c.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开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4)枣核是怎样机智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b.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c.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去,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
2、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梳理内容,复述故事
2.学生复述故事。
六、回顾课文,续编故事
2.学生练习,续编故事。
枣核教学反思篇六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的意思?
(引导学生: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她),也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萧乾(1910-1999),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1935年6月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39年赴英讲学,开始了7年的欧美生活,其间创作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建国后任英文《人民中国》副总编辑,后调任《译文》编委及编辑部副主任、《文艺报》副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等职。1979年8月,年近古稀的萧乾,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创作计划”主持人聂华苓夫妇的邀请,踏上赴美旅途,参加30年来大陆与台湾及中美作家之间的首次文学交流活动,并应邀到一些大学作巡回讲学,历时4个月。1980年完成《美国点滴》,课文即出自于此。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圈点勾画,利用页下注和手头资料(包括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引导学生: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表达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
(学生作的圈点,自己排难解疑。)
萧乾(qián) 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坳(ào) 篱笆(lí ba)
(1)具体说来,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情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2)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
(与学生互动学生: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引导学生: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1)找一篇具有以小见大、以某物作为线索之特点的文章,与之比较。
(2)诵读课文,品味语言的精妙。
枣核教学反思篇七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上学期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幻灯片2、3)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词语积累:(幻灯片4、5)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幻灯片6)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幻灯片7、8、9)(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枣核-()枣核—()枣核—()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幻灯片10)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幻灯片11)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3)老人的花园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不辞辛劳,不嫌麻烦呢?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幻灯片12)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4)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五、学习写法
(1)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 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 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幻灯片13、14)
2、“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感人,你认为主要妙在何处?(幻灯片15)
中国化的景物(幻灯片16)
简洁质朴的语言(幻灯片17)
七、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作品?(《乡愁》、《月之故乡》、《绿叶对根的情意》等)(幻灯片18、19、20、21)
八、布置作业
导入中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思乡爱国的情感之中。课堂容量过大,故显得仓促,亦缺少恰当的衔接,过渡不够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