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中的思想、案例都是我在努力实现的和谐课堂的影子。可又是我想学,一时半会儿又学不来的。也许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所留下来的影响吧!虽说我想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但在我们的思想深处还隐藏着“我是你的老师”这种高高在上,绝对权威的思想。刚读了第三章第五节《我们都是平等的》,里面有很好的思想,也是我想表达的,摘抄一点。“平时教师要找学生了解教学后的反馈意见时,班主任要找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或谈心时,学生来到办公室后,我们的老师总是习惯于让学生站着说话,学生敬礼,老师不还礼。”“在课堂上,学生只能俯首帖耳,不能乱说话。他们想要发言,必须是在老师提问时,并经过老师的允许,否则,将受到校规的处罚。”“我们习惯于高居讲坛,侃侃而谈,学生也习惯于正襟危坐,洗耳恭听……师生之间的等级观念也自然成了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书中还写了一位外国校长的做法,让我颇受教育。这位罗伯特校长在学校要排练一个重要的文艺演出时,不幸得了肺炎,所以没能到现场参加排练。等到演出快要开始时,他在打完吊针后去巡视,却发现演出的队形排的不好,需要调整一下,可当时已临近午休,孩子们也都饿了。他很是自责,因为排练时自己未能到场而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所以他真诚的向学生道歉:“亲爱的孩子们,昨天你们排练时我没有来,现在让你们重新调整一下队形,因此浪费了你们的时间和精力,很是对不起。”然后他又向分别在三个侧面的学生鞠躬。就这样一个动作,却让学生很感动,他们没有抱怨,而是快速有序的调整好了队形。并且在日后有一位学生在校园看到校长,为了向校长问好,跑的太快摔了一跤,他不顾疼痛,来到校长面前深鞠一躬,大声问:“校长好!”校长问他找自己有什么事,他说没有事,只是要来向校长问好,因为校长给口琴表演的同学行过礼。读了这个故事,我想会勾起我们心中的一点点的东西,也会让我们学习一点东西,以后对学生的态度上也许会有一些改变。
读到第一章第四节《给孩子一双翅膀》时,也有一些感受和想法,就写了下来。这里说我们老师往往是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教育学生,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如书中所说:“老师的视野就是学生的视野,鼠目寸光的老师不可能培育出伟大的学生。”正如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批评的:“孩子们入学时像问号,毕业时却像句号,这只能说明是学校教育的失败。”
是啊!我们的学生入学时如同一群叽叽喳喳唱着不同歌儿的小鸟儿,活泼的来到校园,经过我们的一番教育却成为一只只被剪掉翅膀的可怜的鸟儿,只能拘泥于地面,却很难再插上那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天空之中了。这是学生的可悲,也是教育的可悲,更是我们老师的可悲。我不想被人称为鼠目寸光的老师,也不想被人成为剪掉鸟儿翅膀的老师。但我敢说我没做过这种鼠目寸光的事情吗?难道我就没有拿起剪刀剪掉过那想象的翅膀吗?我不敢说,我不敢说我没做过!我不是有意,但在无意中我肯定做过!
当学生的答案超出标准答案,甚至离题万里时,我们能否看到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之光呢?
面对着试卷或作业,当你批到“冰雪融化后会变成什么”的问题,有的学生写“水”,我们打对号,而有的学生写“春天”,我们是怎么处理的呢?是毫不客气的打错号,还是给予鼓励和赞赏?赞赏他那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思维呢?
当一个学生用“想”造句,说:“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我们是因为花开怎么会有声音,打上大大的红叉,还是因这子有诗人般的浪漫,写下这优美的句子,大加赞赏呢?出于对语文教学的严谨,我们会认为不符合事实而给予错误的处理。也许就因为我们这个大红叉而捆住了孩子那双幻想的翅膀,使他的想象力不能展翅高飞。
想到这里我都觉得心被扎的很痛,我的心被紧紧的揪在一处,拧成一团,像这样类似的拙劣的行为,我岂不是做过多次吗?我手中的红笔不就是那可恶的锋利的剪刀吗?我要摆脱这样的拙劣,这样的愚蠢,使我手中的笔成为赞赏的精灵,用它点亮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使它们重新展翅翱翔于那蔚蓝的自由的天空之中!
早在小学,这本书就被同学们传阅,当时对史事并不怎感兴趣,所以不大在意。当推荐书目出现这一本时,便立马问以前的同学哪本最好看,她说,大结局,悲壮凄惨。
顾名思义,《明朝那些事儿》是以明朝史事为内容,大结局则讲述了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史称崇祯皇帝。
崇祯刚登基,心中有的只是恐惧,因为贱人魏忠贤魏太监。然而在恐慌之中不忘平反乱贼。处事妥当,思前顾后以及强大的政治头脑使猖狂两朝的魏太监下了台。
读到这,不仅钦佩崇祯处事有方,然而在后文中与民军及清军的对抗之中,我想说,他用人不周,处事不精,育人不足,不善官兵,过于信人。前后认识反差很大。
可能是我读得不够深刻,见解略偏,但私下总结,这应该是崇祯的弱点,最起码,我认为是。
所以,到最后,明末的大将猛人被用完,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崇祯看淡,无可奈何,留下一句“诸臣误我”,走向了那棵树,将自己的生命终结。
自始至终,作者当年明月的笔调是诙谐,诙谐的语句诙谐的笔风,诠释了整个明朝
我曾想问,为何崇祯如期兢兢业业却还要遭受亡国之灾?为何要将其化成悲剧,示在众人面前?当年明月告诉我,因为它是历史。无论你怎样伤心流泪,怎样替主人公追悔莫及,它都无法改变,因为它早已随红尘而去,因为它既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它,是历史。
我明白了。
于是我不再去郁闷这个结局如何如何悲壮,如何如何凄惨。事实就是如此。
但,为何明知从先帝手中接过的是个烂摊子,他却还要苦心积虑地收拾下去?顿悟之:当从先帝手中接过摊子后,就意味着崇祯做好了准备,做好了收拾摊子的准备,做好了收拾摊子的准备,做好了肩负责任的准备。是的,就因责任二字。他要为大明江山负责。所以,就算到最后战况如何惨烈,他仍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试图力挽狂澜,直至兵临城下,他依旧没有放弃。明月用他的文章告诉我,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说道到文章,之前说过它很诙谐,很幽默,而读者在大笑之中却能品味出历史带来的古韵古味。而且明月时不时加入自身体会,更为深入人心。如一杯清茶,散发着袅袅茶香,浅尝初试,舌尖感到略微苦涩,但苦涩中夹带着甘美,沁人心脾。篇末,一读者说,如此奇文亘古少有,多一字狗尾续貂,少一字意犹未尽。正是如此,读者能在书中畅快淋漓,受益匪浅。
这样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从古至今争议颇多的皇帝,书中的崇祯是个失败者,二百七十四年的江山最终毁于他手。但是,我认为,他做到了皇帝的职责,在位约莫十三年,尽心尽责,平定江山,然而世事难料,尽管崇祯一心想稳住天下,但由于破洞似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导致悲剧发生。
在我心中,他是个成功者,为何?为书中的结束语。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崇祯做到了。
一朝悟书,一暮思书,思何?思崇祯之年,战乱不断,改朝换代,崇祯亦无奈。欲平江山,奈何惨之。余虽思,可思而不欲多言,仰望夜空,点点星辰叹息,与我一起,为夕叹矣。
起初借这本书的时候,是因为图书室的老师向我推荐,说这本书很不错。借来后,在学校是没有时间看的。利用暑假时间在家随意翻翻,每次阅读都让我深有感触,或是扎心,或是感动,或是赞叹,继而想要学习,但又有些许矛盾。
书中的思想、案例都是我在努力实现的和谐课堂的影子。可又是我想学,一时半会儿又学不来的。也许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所留下来的影响吧!虽说我想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但在我们的思想深处还隐藏着“我是你的老师”这种高高在上,绝对权威的思想。刚读了第三章第五节《我们都是平等的》,里面有很好的思想,也是我想表达的,摘抄一点。“平时教师要找学生了解教学后的反馈意见时,班主任要找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或谈心时,学生来到办公室后,我们的老师总是习惯于让学生站着说话,学生敬礼,老师不还礼。”“在课堂上,学生只能俯首帖耳,不能乱说话。他们想要发言,必须是在老师提问时,并经过老师的允许,否则,将受到校规的处罚。”“我们习惯于高居讲坛,侃侃而谈,学生也习惯于正襟危坐,洗耳恭听……师生之间的等级观念也自然成了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书中还写了一位外国校长的做法,让我颇受教育。这位罗伯特校长在学校要排练一个重要的文艺演出时,不幸得了肺炎,所以没能到现场参加排练。等到演出快要开始时,他在打完吊针后去巡视,却发现演出的队形排的不好,需要调整一下,可当时已临近午休,孩子们也都饿了。他很是自责,因为排练时自己未能到场而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所以他真诚的向学生道歉:“亲爱的孩子们,昨天你们排练时我没有来,现在让你们重新调整一下队形,因此浪费了你们的时间和精力,很是对不起。”然后他又向分别在三个侧面的学生鞠躬。就这样一个动作,却让学生很感动,他们没有抱怨,而是快速有序的调整好了队形。并且在日后有一位学生在校园看到校长,为了向校长问好,跑的太快摔了一跤,他不顾疼痛,来到校长面前深鞠一躬,大声问:“校长好!”校长问他找自己有什么事,他说没有事,只是要来向校长问好,因为校长给口琴表演的同学行过礼。读了这个故事,我想会勾起我们心中的一点点的东西,也会让我们学习一点东西,以后对学生的态度上也许会有一些改变。
读到第一章第四节《给孩子一双翅膀》时,也有一些感受和想法,就写了下来。这里说我们老师往往是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教育学生,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如书中所说:“老师的视野就是学生的视野,鼠目寸光的老师不可能培育出伟大的学生。”正如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批评的:“孩子们入学时像问号,毕业时却像句号,这只能说明是学校教育的失败。”
是啊!我们的学生入学时如同一群叽叽喳喳唱着不同歌儿的小鸟儿,活泼的来到校园,经过我们的一番教育却成为一只只被剪掉翅膀的可怜的鸟儿,只能拘泥于地面,却很难再插上那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天空之中了。这是学生的可悲,也是教育的可悲,更是我们老师的可悲。我不想被人称为鼠目寸光的老师,也不想被人成为剪掉鸟儿翅膀的老师。但我敢说我没做过这种鼠目寸光的事情吗?难道我就没有拿起剪刀剪掉过那想象的翅膀吗?我不敢说,我不敢说我没做过!我不是有意,但在无意中我肯定做过!
当学生的答案超出标准答案,甚至离题万里时,我们能否看到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之光呢?
面对着试卷或作业,当你批到“冰雪融化后会变成什么”的问题,有的学生写“水”,我们打对号,而有的学生写“春天”,我们是怎么处理的呢?是毫不客气的打错号,还是给予鼓励和赞赏?赞赏他那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思维呢?
当一个学生用“想”造句,说:“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我们是因为花开怎么会有声音,打上大大的红叉,还是因这子有诗人般的浪漫,写下这优美的句子,大加赞赏呢?出于对语文教学的严谨,我们会认为不符合事实而给予错误的处理。也许就因为我们这个大红叉而捆住了孩子那双幻想的翅膀,使他的想象力不能展翅高飞。
想到这里我都觉得心被扎的很痛,我的心被紧紧的揪在一处,拧成一团,像这样类似的拙劣的行为,我岂不是做过多次吗?我手中的红笔不就是那可恶的锋利的剪刀吗?我要摆脱这样的拙劣,这样的愚蠢,使我手中的笔成为赞赏的精灵,用它点亮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使它们重新展翅翱翔于那蔚蓝的自由的天空之中!
《成人之美》是一本可读,可思,可接受;可读,可思,可反对的作品;《货币战争》是一本可读,可思,可接受;可读,可思,可反对的作品。
单就《货币战争之我们错怪了美国》来说,多数论据符合实际,部分推论过于牵强(这是整篇货币战争的弱点所在)。这些论据以及论证过程得出的结论就是“防治货币侵略”,从自己多年金融领域的工作经历总结,这个结论我是赞同的。
一、对于带有幻想的普世价值观者(如余世存),虽然其“成熟的智彗与赤字般的童心”为警世名言,中国三位一体的现状也不无道理,但其在《成人之美》中的倾向则是其有意或无意忽略了历史、人性,并且因为过度愤懑而使得“爱、怜悯、包容”这些基本的普世价值观产生了游离效应,摆错姿态而导致了其不断的对其理想的偏离。又由于偏离导致了偏颇、武断,使得其立意优秀的文章出现了数处错误结论,直接厄杀了众多本应顺着文章立意开始反思的萌芽。
《应该》《错怪》两文则基本反击了其中国“光荣独立”,封闭、自绝的论点。如果象余老师那样书生意气地要求中国对从头到屁股全是精华的西方文明开放,那么中国就必将丧失对本国经济的掌控,丧失对满足人民正常利益诉求的能力,不可避免地沦为利益为本、多重标准的西方文明的附庸。
如此状况,那么这样的普世价值观者也许会说:全是糟粕的文明被满身精华的文明所同化,达济了民主、人权、平等、博爱、自由等等,有何不可?
呜呼,世界大同了,15亿中国人都民主了,然经济命脉握于人手,西方的自由、平等属于你们吗?获得了有限的自由、平等,就需要付出全部的尊严,这就是你们要的吗?是你们要给15亿中国人接受的吗?这是你们要全世界还没有普世的人类接受的吗?醒醒吧,只要人性尚在,脱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普世的自由民主也就不可能实现;
二、所以坚持普世价值观,不等于为了一个理想状态,而不分历史、不分文明、不分民生地否定所有阻碍理想状态实现的现实。期望但不幻想,对历史、现实、未来有清醒认识和合理期望,涉及民族、国家利益大是大非的时刻(而这些又是真实普世状态的组成部分),不应以幻想的普世价值态度为这些大义者扣下“民族主义”的帽子。否定一切不符合理想的普世态度,其实是对“人性范围内能够达到的普世状态”的否定,类似空想社会主义一样将真实的普世蓝图描画成“空想普世主义”,甚至“无视人性,无视生命的反自然普世主义”;
3.个人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情,是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兴盛也好,为了个人福祉也罢,其实是在为“人性范围内真实的普世蓝图”而写下庄严的一笔。这一笔必然包含着其个人的自省、反思、善与恶的博弈;
4.中国的某些高官,虽然《货币战争》的推论牵强,有些属于哗众取宠,但其《错怪》得出的结论是否指明了你们曾经的思维盲点?你们是否意识到金融体系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福祉的重要性,如果在外汇储备蒸发3000亿的之后,还不能以问责的心态来自省、反思,还要把外资控股比例提高到45%,还在那刚愎自用地执行打压民生的经济政策,牺牲全民利益来接受美国的通胀输出,那么你们将毁灭15亿人有意识、无意识的努力,你们将会把国家多年积累的财富拱手送人,你们将浪费中国经济文化崛起的历史性机遇。如此,“我们将留给后代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你、我、他都将成为千古罪人,即使你、我、他在那笛声轰鸣的时刻潸然泪下,在那3分钟后,一同信心满怀全心进取,也无法改变属于你们自己又捎带给我们的“千古罪人”的头衔!
能写下这些文字,感谢窑哥,感谢楼下的月亮,感谢道老,感谢格林屋主。
我是含着热泪读完《牛虻》的。
小说的主人公亚瑟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中,由于经常受到异母兄嫂的歧视,精神上很不愉快,但他却把神父蒙太尼里看成是自己的良师慈父,而且他认为一个虔诚的教徒和一个为意大利独立而献身的人是不独立的。
当遭遇最亲爱的神父那痛彻心扉的欺骗与背叛时,当受到最心爱的琼玛那沉重的误解后,当周围的所有都将他孤立时,亚瑟痛恨自己的幼稚无知。这一连串的打击使他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几乎要发狂。从此,“亚瑟”死了,他的“灵魂”漂泊到南美洲十三年,成为了一只“牛虻”。
在这十三年里,痛苦和艰辛如地狱里的魔鬼一直在折磨着他,令他遍体鳞伤。谁能想象,一个流浪到南美洲的孤独无依的人会怎么样?在寂寞的世界里,或许只有劳累才能让他忘记心中的痛。
但是或许生命又给他开了一个玩笑,白热病席卷了美洲大陆,此时的他已经是被死神拽着脚了,但苦痛并没有带给他软弱,带给他的反而是坚强!十三年过去了,此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饱经风霜,意志坚强,机智勇敢的牛虻。
他回到了意大利,重回了这个曾经让他无比伤心的地方,在此积极投身于自由民主运动,但结果还是让人心碎,为了营救那些为人民自由而战的人,他和政府的人展开了枪战,救了战友们,自己却因为没有子弹而被捕。
牛虻是个多么值得我们尊敬、敬仰的人啊,他刚毅的性格,坚强的品质,给我们带来的是他那钢铁般的信念。是刚毅,让他从虚幻世界中解脱出来,浴火重生;是坚强,使他的斗志始终昂扬,不畏苦难;更是信仰,让他放弃年轻灿烂的生命。
有太多太多如牛虻般刚毅、为了信仰的人了:司马迁,遭受宫刑,完成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林则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淡然处之,高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只有坚持着我们的信仰,才能在所有苦难的都集中到身上时,勇往直前。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最虔诚的信仰支撑着我们;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也是虔诚的信仰帮助我们获得胜利。
亚瑟有自己的信仰,他能在经受无数艰难险阻后,仍然笑对未来。我们又何尝不能做到呢?我们应该学学亚瑟。无论有什么困难时,总会有信仰支撑着他,让他毫不退缩。
身为一名医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仍然响彻耳边。选择了医学,选择了成为一名医学生,就已经选择了和其他人走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大一时的懵懂已过,我们正在经历着大二的成长。但我明白当我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一份圣洁在心里,而一份责任已悄然落在肩头!只因为选择医学,只因为我们是医学生。曾经在我们手里死去了多少只青蛙,多少只兔子,多少只小白鼠,曾经的我们摸着油油的尸体,挑着微小却致命的病毒……
但那些为以后临床做准备的一切都过去了!现在的我也在慢慢寻找方向,寻找未来的路,也许还在迷惑着,但我会坚信自己内心的声音,坚信自己的信仰!
在很多人看来我们是勤奋的,只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面对的是独一无二的生命,面对信任和依赖,我们别无选择!未来不知道会有什么在等待我们,而现在我们能做的唯有好好学习知识,有一天能够救死扶伤,不枉费我们的努力……不管前路怎么艰险,有了信仰,我们就会有支撑自己走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早在小学,这本书就被同学们传阅,当时对史事并不怎感兴趣,所以不大在意。当推荐书目出现这一本时,便立马问以前的同学哪本最好看,她说,大结局,悲壮凄惨。
顾名思义,《明朝那些事儿》是以明朝史事为内容,大结局则讲述了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史称崇祯皇帝。
崇祯刚登基,心中有的只是恐惧,因为贱人魏忠贤魏太监。然而在恐慌之中不忘平反乱贼。处事妥当,思前顾后以及强大的政治头脑使猖狂两朝的魏太监下了台。
读到这,不仅钦佩崇祯处事有方,然而在后文中与民军及清军的对抗之中,我想说,他用人不周,处事不精,育人不足,不善官兵,过于信人。前后认识反差很大。
可能是我读得不够深刻,见解略偏,但私下总结,这应该是崇祯的弱点,最起码,我认为是。
所以,到最后,明末的大将猛人被用完,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崇祯看淡,无可奈何,留下一句“诸臣误我”,走向了那棵树,将自己的生命终结。
自始至终,作者当年明月的笔调是诙谐,诙谐的语句诙谐的笔风,诠释了整个明朝
我曾想问,为何崇祯如期兢兢业业却还要遭受亡国之灾?为何要将其化成悲剧,示在众人面前?当年明月告诉我,因为它是历史。无论你怎样伤心流泪,怎样替主人公追悔莫及,它都无法改变,因为它早已随红尘而去,因为它既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它,是历史。
我明白了。
于是我不再去郁闷这个结局如何如何悲壮,如何如何凄惨。事实就是如此。
但,为何明知从先帝手中接过的是个烂摊子,他却还要苦心积虑地收拾下去?顿悟之:当从先帝手中接过摊子后,就意味着崇祯做好了准备,做好了收拾摊子的准备,做好了收拾摊子的准备,做好了肩负责任的准备。是的,就因责任二字。他要为大明江山负责。所以,就算到最后战况如何惨烈,他仍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试图力挽狂澜,直至兵临城下,他依旧没有放弃。明月用他的文章告诉我,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说道到文章,之前说过它很诙谐,很幽默,而读者在大笑之中却能品味出历史带来的古韵古味。而且明月时不时加入自身体会,更为深入人心。如一杯清茶,散发着袅袅茶香,浅尝初试,舌尖感到略微苦涩,但苦涩中夹带着甘美,沁人心脾。篇末,一读者说,如此奇文亘古少有,多一字狗尾续貂,少一字意犹未尽。正是如此,读者能在书中畅快淋漓,受益匪浅。
这样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从古至今争议颇多的皇帝,书中的崇祯是个失败者,二百七十四年的江山最终毁于他手。但是,我认为,他做到了皇帝的职责,在位约莫十三年,尽心尽责,平定江山,然而世事难料,尽管崇祯一心想稳住天下,但由于破洞似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导致悲剧发生。
在我心中,他是个成功者,为何?为书中的结束语。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崇祯做到了。
一朝悟书,一暮思书,思何?思崇祯之年,战乱不断,改朝换代,崇祯亦无奈。欲平江山,奈何惨之。余虽思,可思而不欲多言,仰望夜空,点点星辰叹息,与我一起,为夕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