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打开百度搜索“活”它的第一条字面解释是生存,有生命的,能生长,与“死”相对,这仅是字面解释,可“活”究竟是什么呢。纠结着这些问题打开了作者余华的《活着》。
富贵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整日不学无术、嗜赌成性,终于败光了家业,生活贫困潦倒之际,他又因为给生病的母亲去求医,被迫离开家乡,等他回来母亲已经去世了。庆幸的是他有一个善良、贤惠的妻子,她含辛茹苦的抚养着一双儿女。虽然女儿因为高烧,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原以为一家团聚了,从此生活将越来越好之际,厄运却接二连三的降临了。妻子走了,儿子走了,女儿走了,女婿走了,最后连惟一的小外孙都不在了,陪在他身边的却只有一头老黄牛......
《读书》中主人公富贵的命运让我不知道该说是命运在捉弄他还是说老天在垂怜他,他亲手埋葬了他至亲的五位亲人,自己却依旧活着,不禁觉得活着是一种勇气。我想作者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也许我们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也许当我们遇到挫折和不幸时我们会很痛苦,会觉得那是一道道过不去得坎。但当我们回首过去,看到当时那些天大的事就那么过去了,就觉得没有过不去得坎,也没有解决不了得事情,只要我们勇敢去面对,努力的去解决问题,一切都会过去,活着就是在不断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活着是一种勇气,勇于面对各种不幸并坚强的走下去;活着亦是一种责任,我们要知道我们并不单单是为了自己活着的。当得知朋友突然离去的噩耗时我对生命对活着更多了一丝深的思考,我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去寄托我的哀思,去平复这件事带给我的震撼。
生命是如此脆弱亦是如此宝贵,无论我们遇到了任何不幸我们都应该坚强的活着,活着就有希望,就会有明天,如果我们放弃了生命那都什么都没有了,带给父母朋友的将是无尽的缅怀和伤痛。远去天堂的她告诉了我们活着的这些人,一定要好好活着,坚强的去面对以后。当我们从学校这座象牙塔进入到社会,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敢于去解决问题,生命只有一次机会,不可能有机会重来。
活?怎么活?为什么活?活成什么样?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对于活着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为了什么活也不一样,但活成什么样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好好活着,学习主人公富贵的坚强,遇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本沉重的书,发人深思。
活着就是希望,就会有明天。
卢梭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爱弥尔》中,自然主义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旨。
《爱弥尔》构思奇巧,不像别的教育名著论述枯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而是通过叙述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的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通俗易懂,他的教育主张对现代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一) 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
卢梭在《爱弥尔》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回了。”他因而主张自然教育,是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力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天性。在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静、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地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分之念。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
(二) 培养目标——自然人
卢梭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利所指引, 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自然人首先是自由的人,他不依赖于他所在的社会,但他又不是脱离社会的野蛮人,他是社会中的自然人,自然人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爱弥尔便是卢梭虚构出来的自然人的典范, “他在人类社会中是独立生活的,他所依靠的只是他自己。他比任何人都应该依靠他自身, 因为他完全达到了他那样年龄的人所能达到的圆满境地。他没有犯过什么过失, 或者说, 他所犯的过失都是我们无法避免的; 他没有染上什么恶习, 或者说, 他所有的恶习都是任何人不能保证自己没有的。他的身体强壮, 四肢灵活, 思想健全而全无偏见, 心地自由而无欲念。他不扰乱别人的安宁,因而可按大自然所能允许的范围生活得尽量的满意、快乐和自由”。
(三) 各年龄段的教育
卢梭重视遵从儿童的天性进行教育,也就是要给每个儿童以他那个年龄阶段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的设计,也遵循了年龄阶段及其特征。“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他适当的完善的程度,都有他特有的成熟时期。”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将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1. 幼儿期(0-2岁)
这一时期的重点是身体养护和锻炼
《爱弥尔》中卢梭指出,很多人认为:如果让婴儿自由自在的活动,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姿势,长大后四肢会变形。因此,不少孩子一出生,人们便用襁褓把他束缚起来,两腿伸得笔直,两臂放在身体两旁,用布带绕了一圈又一圈,只把头露在外面,跟粽子似的,俗称“三角包”。卢梭认为这样是毫无根据的,他建议不要把婴儿包在襁褓里,不要给他戴帽子,不要给他系带子,不给他围围巾,一定要给他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他小小的四肢能够自由地活动。卢梭从幼儿期就主张对孩子实行自然主义教育,可是现如今的家长们,视孩子如珍宝,捧在手里怕坏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生怕孩子冷了热了饿了渴了,可在这样的溺爱之下,孩子的体质反而更差。
2. 儿童期(2-12岁)
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幼儿时期是人生的重要发育阶段,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最重要的可塑时期。卢梭在《爱弥尔》中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现如今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辅导班,完全不顾儿童的精力,本来应是快乐轻松的童年,却成了一群少年老成的小博士,也许儿童的学习成绩都很不错,可儿童时期最宝贵的东西-想象力却已经被消磨掉了。这样的教育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呢?儿童期是人生最幸福愉快、天真浪漫的时期, 应该让他尽情地去享受他愉快的本能, 如他的游戏、他的嬉笑。在儿童的自然状态中得到一种锻炼, 儿童自身感到其乐无穷。儿童的真正的幸福就在于此, 决不是为成人而牺牲儿童, 为将来而牺牲现在。也许现代的家长们真应该反思一下了,这种为儿童若干年之后的幸福所做的准备孩子们真的需要吗?
3. 青年期(12-15岁)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劳动教育和知识学习,卢梭在第三卷中论述了少年时期的教育,他认为少年时期的孩子,身体强壮起来,理性开始发达,对事物有了初步辨别的能力,并通过感官的感受获得了一些经验,因此可以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使儿童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各种知识。他写道:这个时期是孩子的相对体力达到最大的时期,除了满足欲望的需要以外还有剩余,所以现在是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了。卢梭让爱弥尔从小就懂得干农活,让他学会使用各种农具。他认为,一个人、一个公民,如果不去劳动,就同强盗没有什么区别。劳动是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一些孩子连力所能及的小事都不会,原先被家长看做“小事一桩”的家庭劳动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家长们认为这是对孩子好,什么都替孩子包办,导致一些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试问,这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能担当起振兴祖国的重任吗?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智”也仅仅占了其中的五分之一,前几年开展的素质教育正是对这一教育目的所做的努力,我们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分数不在再是教育的全部,新时代的学生不再是只会学习的书呆子。
4. 青春期(16-20岁)
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道德教育
卢梭认为“我们可以说是诞生过两次:一次是为了存在,另一次是为了生活;一次是为了另一次是为了做一个男子”,15 岁以后就是男孩的第二次诞生。卢梭认为青年到了15 岁以后已具备了判断力,并开始对社会关系有所意识。因此,这一时期应该以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主,并辅以人文学科的学习。
卢梭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人的欲念是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一切欲念的本源是自爱。 基于这种思想,卢梭认为:
(1)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防止产生妒忌、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
(2)道德教育的途径是通过人去研究社会,通过社会去研究人。因此,卢梭要求爱弥儿从乡村回到城市。此时他已经受到了足够的锻炼,能够抵抗城市虚伪文明的侵蚀,同时他是社会的一员,应尽他的义务。
(3)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学习历史知识、实用哲学和寓言故事,而不是纯理论的东西。
(4)道德教育的方法是重在道德实践,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把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才可以培养善良的感情,正确的判断和良好的意志。 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只用一本本课本去空洞的说教,收效甚微,对一个孩子讲多少大道理都不如让他亲身去体会更有效果。而且现在的学校家长也很不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他们认为只有分数才是最主要的,殊不知,这样能培养多少高分低能的孩子,不仅对社会没有贡献,严重时更能危害社会。从这方面来看,道德教育甚至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二、自然主义教育的意义与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 对我国教育改革
《爱弥尔》中所体现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主张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这不仅对当时的教育有批判作用,对后世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价值的取向是保守的。教育目标上,只重传授知识,而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陈旧,创新少;教学方法上,采用注入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形式单一化。这些传统教育的弊端都长期影响我国的教育,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推动我国应试教育的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儿童,研究儿童,欣赏儿童,对儿童的认识值我们参考,在教学中我们应更加关注儿童的天性,尊重他们,让他们更加快乐的成长。
2. 对家庭教育
众所周知,卢梭笔下的爱弥尔是“一个身体强壮,感情丰富,而且能适应各种客观条件变化的完人”,虽然完美,但毕竟还只是卢梭塑造的一个幻影而已,他为我们们培养子女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一剂良方,家庭是儿童重要的活动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儿童的最初阶段,父母有责任为儿童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儿童进行适合的教育。
卢梭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爱弥尔》中,自然主义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旨。
《爱弥尔》构思奇巧,不像别的教育名著论述枯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而是通过叙述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的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通俗易懂,他的教育主张对现代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一) 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
卢梭在《爱弥尔》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回了。”他因而主张自然教育,是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力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天性。在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静、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地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分之念。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
(二) 培养目标——自然人
卢梭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利所指引, 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自然人首先是自由的人,他不依赖于他所在的社会,但他又不是脱离社会的野蛮人,他是社会中的自然人,自然人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爱弥尔便是卢梭虚构出来的自然人的典范, “他在人类社会中是独立生活的,他所依靠的只是他自己。他比任何人都应该依靠他自身, 因为他完全达到了他那样年龄的人所能达到的圆满境地。他没有犯过什么过失, 或者说, 他所犯的过失都是我们无法避免的; 他没有染上什么恶习, 或者说, 他所有的恶习都是任何人不能保证自己没有的。他的身体强壮, 四肢灵活, 思想健全而全无偏见, 心地自由而无欲念。他不扰乱别人的安宁,因而可按大自然所能允许的范围生活得尽量的满意、快乐和自由”。
(三) 各年龄段的教育
卢梭重视遵从儿童的天性进行教育,也就是要给每个儿童以他那个年龄阶段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的设计,也遵循了年龄阶段及其特征。“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他适当的完善的程度,都有他特有的成熟时期。”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将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1. 幼儿期(0-2岁)
这一时期的重点是身体养护和锻炼
《爱弥尔》中卢梭指出,很多人认为:如果让婴儿自由自在的活动,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姿势,长大后四肢会变形。因此,不少孩子一出生,人们便用襁褓把他束缚起来,两腿伸得笔直,两臂放在身体两旁,用布带绕了一圈又一圈,只把头露在外面,跟粽子似的,俗称“三角包”。卢梭认为这样是毫无根据的,他建议不要把婴儿包在襁褓里,不要给他戴帽子,不要给他系带子,不给他围围巾,一定要给他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他小小的四肢能够自由地活动。卢梭从幼儿期就主张对孩子实行自然主义教育,可是现如今的家长们,视孩子如珍宝,捧在手里怕坏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生怕孩子冷了热了饿了渴了,可在这样的溺爱之下,孩子的体质反而更差。
2. 儿童期(2-12岁)
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幼儿时期是人生的重要发育阶段,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最重要的可塑时期。卢梭在《爱弥尔》中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现如今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辅导班,完全不顾儿童的精力,本来应是快乐轻松的童年,却成了一群少年老成的小博士,也许儿童的学习成绩都很不错,可儿童时期最宝贵的东西-想象力却已经被消磨掉了。这样的教育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呢?儿童期是人生最幸福愉快、天真浪漫的时期, 应该让他尽情地去享受他愉快的本能, 如他的游戏、他的嬉笑。在儿童的自然状态中得到一种锻炼, 儿童自身感到其乐无穷。儿童的真正的幸福就在于此, 决不是为成人而牺牲儿童, 为将来而牺牲现在。也许现代的家长们真应该反思一下了,这种为儿童若干年之后的幸福所做的准备孩子们真的需要吗?
3. 青年期(12-15岁)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劳动教育和知识学习,卢梭在第三卷中论述了少年时期的教育,他认为少年时期的孩子,身体强壮起来,理性开始发达,对事物有了初步辨别的能力,并通过感官的感受获得了一些经验,因此可以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使儿童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各种知识。他写道:这个时期是孩子的相对体力达到最大的时期,除了满足欲望的需要以外还有剩余,所以现在是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了。卢梭让爱弥尔从小就懂得干农活,让他学会使用各种农具。他认为,一个人、一个公民,如果不去劳动,就同强盗没有什么区别。劳动是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一些孩子连力所能及的小事都不会,原先被家长看做“小事一桩”的家庭劳动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家长们认为这是对孩子好,什么都替孩子包办,导致一些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试问,这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能担当起振兴祖国的重任吗?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智”也仅仅占了其中的五分之一,前几年开展的素质教育正是对这一教育目的所做的努力,我们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分数不在再是教育的全部,新时代的学生不再是只会学习的书呆子。
4. 青春期(16-20岁)
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道德教育
卢梭认为“我们可以说是诞生过两次:一次是为了存在,另一次是为了生活;一次是为了另一次是为了做一个男子”,15 岁以后就是男孩的第二次诞生。卢梭认为青年到了15 岁以后已具备了判断力,并开始对社会关系有所意识。因此,这一时期应该以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主,并辅以人文学科的学习。
卢梭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人的欲念是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一切欲念的本源是自爱。 基于这种思想,卢梭认为:
(1)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防止产生妒忌、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
(2)道德教育的途径是通过人去研究社会,通过社会去研究人。因此,卢梭要求爱弥儿从乡村回到城市。此时他已经受到了足够的锻炼,能够抵抗城市虚伪文明的侵蚀,同时他是社会的一员,应尽他的义务。
(3)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学习历史知识、实用哲学和寓言故事,而不是纯理论的东西。
(4)道德教育的方法是重在道德实践,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把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才可以培养善良的感情,正确的判断和良好的意志。 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只用一本本课本去空洞的说教,收效甚微,对一个孩子讲多少大道理都不如让他亲身去体会更有效果。而且现在的学校家长也很不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他们认为只有分数才是最主要的,殊不知,这样能培养多少高分低能的孩子,不仅对社会没有贡献,严重时更能危害社会。从这方面来看,道德教育甚至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二、自然主义教育的意义与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 对我国教育改革
《爱弥尔》中所体现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主张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这不仅对当时的教育有批判作用,对后世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价值的取向是保守的。教育目标上,只重传授知识,而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陈旧,创新少;教学方法上,采用注入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形式单一化。这些传统教育的弊端都长期影响我国的教育,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推动我国应试教育的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儿童,研究儿童,欣赏儿童,对儿童的认识值我们参考,在教学中我们应更加关注儿童的天性,尊重他们,让他们更加快乐的成长。
2. 对家庭教育
众所周知,卢梭笔下的爱弥尔是“一个身体强壮,感情丰富,而且能适应各种客观条件变化的完人”,虽然完美,但毕竟还只是卢梭塑造的一个幻影而已,他为我们们培养子女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一剂良方,家庭是儿童重要的活动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儿童的最初阶段,父母有责任为儿童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儿童进行适合的教育。
活?怎么活?为什么活?活成什么样?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不禁思考着这一连串的问题,可答案却无解。
打开百度搜索“活”它的第一条字面解释是生存,有生命的,能生长,与“死”相对,这仅是字面解释,可“活”究竟是什么呢。纠结着这些问题打开了作者余华的《活着》。
富贵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整日不学无术、嗜赌成性,终于败光了家业,生活贫困潦倒之际,他又因为给生病的母亲去求医,被迫离开家乡,等他回来母亲已经去世了。庆幸的是他有一个善良、贤惠的妻子,她含辛茹苦的抚养着一双儿女。虽然女儿因为高烧,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原以为一家团聚了,从此生活将越来越好之际,厄运却接二连三的降临了。妻子走了,儿子走了,女儿走了,女婿走了,最后连惟一的小外孙都不在了,陪在他身边的却只有一头老黄牛......
《读书》中主人公富贵的命运让我不知道该说是命运在捉弄他还是说老天在垂怜他,他亲手埋葬了他至亲的五位亲人,自己却依旧活着,不禁觉得活着是一种勇气。我想作者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也许我们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也许当我们遇到挫折和不幸时我们会很痛苦,会觉得那是一道道过不去得坎。但当我们回首过去,看到当时那些天大的事就那么过去了,就觉得没有过不去得坎,也没有解决不了得事情,只要我们勇敢去面对,努力的去解决问题,一切都会过去,活着就是在不断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活着是一种勇气,勇于面对各种不幸并坚强的走下去;活着亦是一种责任,我们要知道我们并不单单是为了自己活着的。当得知朋友突然离去的噩耗时我对生命对活着更多了一丝深的思考,我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去寄托我的哀思,去平复这件事带给我的震撼。
生命是如此脆弱亦是如此宝贵,无论我们遇到了任何不幸我们都应该坚强的活着,活着就有希望,就会有明天,如果我们放弃了生命那都什么都没有了,带给父母朋友的将是无尽的缅怀和伤痛。远去天堂的她告诉了我们活着的这些人,一定要好好活着,坚强的去面对以后。当我们从学校这座象牙塔进入到社会,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敢于去解决问题,生命只有一次机会,不可能有机会重来。
活?怎么活?为什么活?活成什么样?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对于活着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为了什么活也不一样,但活成什么样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好好活着,学习主人公富贵的坚强,遇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本沉重的书,发人深思。
活着就是希望,就会有明天。
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叫福贵的老人悲惨的一生。福贵曾经是一个阔少爷,家境很好,但到了他爹这一代,家道开始衰败,他爹爹生活奢侈、挥霍。而福贵比起父亲来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吃喝嫖赌,无恶不做,终于在一次赌博中,上当受骗,把自己家的土地全部输给了别人。他的家境一落千丈,父亲也被气死。从此,他和母亲、妻子、女儿相依为命,过起了自力更生的农家生活。母亲由于过于劳累,生病在床,一次,福贵去给母亲取药,被国民政府抓住,作为庄丁送上前线。战场上,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一次次的死亡,他思念自己的亲人,渴望能够活下去。两年后,他幸运的回到了家,母亲原来已经死了。悲伤之余,唯一能让他高兴的是他有了一个儿子,但是,他不幸命运这时候才刚刚拉开序幕。福贵家庭虽然贫穷,一家人却生活的非常幸福,儿子有庆也在健康的成长,一次学校组织给县长的太太献血。有庆由于先天的营养不良,再加上抽血过多竟然死去。福贵又受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自此,全家完全沉浸在了一种悲痛的氛围之中。一直到又聋又哑的女儿出嫁时,全家才有了一点欢乐。然而,上天并不怜悯这可怜的人,仍旧一次一次的把难以忍受的苦难向他降临。先是自己的女儿难产而死。接着是自己的妻子难以忍受丧子、丧女的双重打击而去世。福贵只得和女婿二喜以及外甥苦根生活在一起。然而更加让人难以意料的是,二喜却在劳动时,不慎被两块水泥板夹死。自己的唯一一个亲人--外甥苦根最后也意外的离老人而去!!最后,和老人相依为伴的只有一头老牛。
一次次的死亡,都是主人公老福贵不紧不满、平静宁和的叙述出来的,该长哭当哭时,他无动于衷,该唏嘘感慨时,他不肯多谈半点。老福贵把所有汹涌的情感都潜进了冷漠的叙述之中,我的心中却引起的最强烈的震撼。我不敢想象,谁也不敢想象,如果故事里的主人公换作是我们,我们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但老福贵却活了下来,而且心里感到无比的踏实。老福贵是这样说的: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我真的不想折腾我的感情,我真的不想继续我的痛苦。但是面对着这样欲哭无泪、欲叹无声的叙述,谁的感情不像一锅煮沸的水呢?
人为什么而活着?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但是,我却觉得作者余华说的更有道理。
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妻子家珍,她对人活着的意义看的明白清楚。她告诉福贵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福分,只求每年都给你做一双新鞋”。这不是对余华这种“活的哲理”的最好诠释吗?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倾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些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好好活着,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好好活着,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