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历史性变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大思想武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勇前进。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历史性变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我们就能战胜前进中的各种风险挑战,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新时代发生新变化、新变化需要新思想,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视野,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步骤、基本方略、方法路径。只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壮丽篇章,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居于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
要深刻领会、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按照“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努力。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发展,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作出新贡献。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其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行动指南,要求全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和行动,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笔者认为,在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要做到“深学”、“实干”和“常思”,真正将新思想融化于心、体现于形。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应用,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决定了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方向,充分体现了矢志不渝的政治定力;深刻阐明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了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深刻阐明了“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公仆情怀;深刻阐明了“推进什么样的改革、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推进改革”的根本动力,充分体现了敢于担当的勇气韬略;深刻阐明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保证,充分体现了自我革命的忧患意识。
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关键的是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标看齐、真抓实干,着眼事业发展选准用顺管好干部,坚持不懈夯实固牢基层基础,大力重才聚才用才,从严从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切实把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各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的重大成果
近代以来,由于外国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我国错失工业革命机遇,成为世界现代化的落伍者。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神圣使命。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开始构思中国整个现代化的蓝图。他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阶段性目标。此后,完整阐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描绘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步步登高、不断攀升的壮阔进程。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我们党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作了进一步规划,提出“新三步走”发展目标。这些战略安排,有力引领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惠及人口最多、规模体量最大的小康社会,系统谋划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成功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扎根中国大地,体现中国实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在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其体量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时,英国人口不到600万;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人口不到8000万。到20xx年,全世界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的总人口还不到10亿。这都难以与中国14亿多的人口规模相提并论。中国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
除了人口规模巨大这个重要特征外,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问题,防止两极分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始终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以上5个方面,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最主要的特色,并在有关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政策举措、工作部署中得到了切实体现。
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推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在领导力量上,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前进方向上,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总体布局上,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全球责任上,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明贡献上,必须立足中国、胸怀天下,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全面推进的根本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在现代化赛道上,西方国家曾长期占据先发地位、领先地位、优势地位,并借助其构建和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体系垄断了现代化定义权、解释权。200多年来,绝大多数后发国家都未能成功实现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演进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影响是空前的、世界性的。
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国家,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很低:新中国成立时,现代工业产值在全部工农业总产值中只占17%,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从人均国民收入看,1949年美国达到1453美元,英国是773美元;亚洲的印度为57美元,巴基斯坦51美元,阿富汗50美元,而中国只有27美元,不足亚洲平均水平的2/3,是亚洲也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正是由于这样的低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达1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美元。实践昭示:一个后发国家即使起步晚、起点低,但只要立足本国国情,制定正确战略策略,独立自主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化路径,驰而不息,就能够实现现代化。
形成了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相比较的独特优势。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建立在对外殖民掠夺、对内残酷剥削的原始积累基础上。英国的“圈地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以及奴隶贸易等,都标注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罪”。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吸取人类现代化有益成果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诸多先天性弊端,实现了对长期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面超越。
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前景勇毅前行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发展路径,也是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部署了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搞好这5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
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共同富裕中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我们要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更高层次上扩大对外开放的胆识、魄力和勇气,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面临的重大斗争和风险考验一点也不会比过去少,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是我国由大向强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绕不过的门槛。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消极因素,这与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就其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表现是:
1、缺乏民主精神。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缺乏民主意识。
2、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法制,实行的是人治,如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 人民群众已经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权思想严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还时有发生。
3、商品意识差。中国是个农业国,重农轻商十分严重。过去,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
4、守旧意识严重。中国的小农经济广大,个体经济,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满足于现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来造反和自学接受新东西的。
二、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这种转化需要社会实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根本的结合点 。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现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制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励企业发挥主动性与竞争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与创造性,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定的经济总是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的。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今天的经济,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将是后天的经济。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是具有一定观念文化的人去从事的,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首先素养的人,就无法胜任,所以,现代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将对人们现有的文化观念进行检验,新的取舍,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是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决定作用
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一是引导作用—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规范作用—通过法律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与秩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与正当权利。这些都是现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体现,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却有很大的缺陷。中国传统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强调实行人治。法律仅作为治国的某种辅助手段,这种缺乏权利意识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就难以存在与发展了
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君子谋道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实际上,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离不开利益原则的。要保证市场经济所追求的价值的实现,不仅个人实践活动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学会按法办事,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之所以是中国的,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成功开创出来的,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之所以说是世界的,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又是“开源代码”,对于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而言,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示范。
进一步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系统阐释。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五个方面重要特色,反映了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规律;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九个方面本质要求,指明了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五个坚持重大原则,既阐释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指引,又提供了“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遵循。
科学回答现代化的“人民之问”。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伟大的创举,必然要付出艰辛努力,克服更多艰难险阻,也必然会产生更广泛的世界性影响,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我国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不同群体居民收入差距,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自觉主动地解决“三大差距”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要做大做好“蛋糕”,又要切好分好“蛋糕”。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之一在于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根本的政治立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不断奔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要求,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新时代非凡十年,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摆脱贫困的夙愿。党始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科学回答现代化的“中国之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对中国现代化目标的规划,提出要将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从最初单一的“工业化”逐步转变为“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境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虽然在探索中遭遇过一些困难和挫折,但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在这个过程中,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不断深入、战略不断成熟、实践不断丰富,加速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独特的中国国情、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历史进程,决定了中国必须坚定不移独立自主推进适合自己特点的现代化,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既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科学回答现代化的“时代之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许多发展中国家眼中的现代化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单纯追求经济、政治等单一向度的、非均衡的现代化,最终难以持续;即使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也会因为忽视某一方面的发展不均衡而导致国家衰落。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特别是拉美、中东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历史表明,通过“跨越式”发展追赶世界现代化前沿的过程,必然会牵动整个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这就需要国家现代化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统筹协调、重点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