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提高自己的必经之路,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优化自己的行动策略。如何处理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计划一课时。
课时一。
教学内容读懂课文,感受老人的心。
教学过程。
一、指接板题,学生读题。看题提问激趣,诱发学生阅读期待。
二、学生初读课文,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通读课文,找出文章中与课题相照应的句子。
2、学生浏览课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t1:是老人的什么事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故事,感受老人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1、围绕“奇迹”引导学生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的艰辛。
1先理解“奇迹”。(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
2引导学生通过字面的“奇迹”结合课文深度感知“奇迹”的内容是不怕困难。先让学生说说理解,再让学生读读相关句子,再想想体会。
t2:老人在种树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把文章中他的困难的句子与写他的种树成果的句子连起来读读。
2、引导学生探究老人这样做的原因,来感受老人绿化家园的决心。
t3:老人这样不畏险恶、不顾身体的去种树,是为了什么?(守住这片土)。
3、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理解总点句子深化主题。
句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句2:他已经将自己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句3: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完成生字词书写训练。
3、完成练习册。
4、预习《口语交际·作文》。
5、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抉择( ) 雄伟( ) 设计( ) 飘荡( )。
6、读课文,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风雨同( ) 山川( )存 日月同( ) 绿风荡( )。
板书设计。
险恶之地 不畏困难。
奇迹。
年老体衰 热爱家园。
教学反思:
这个教学设计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很顺畅,如期完成设计,也基本达到了预定目标。
静心反思。成功之处在于各环节设计“环环相扣,层层为基”,紧紧围绕“奇迹”,既能顺利引导学生感知过去的困难,又能引导学生在感受困难的基础上倾听老人的心声。
如果说这节课有什么不满意的,就是“奇迹与困难相连”是教师字节呈现出来的(教案现在已经修改)。上完后我突然发现这个思想完全可以在学生深读文本后得出。那样的学习效果可能比较时直接呈现对学生有益。直接呈现只是帮助了学生读懂文本,学生自己领悟不仅能读懂文本,还能更好的润泽学生的心灵。(10月29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阅读课文,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1.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1.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第一课时
1.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节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吧!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主要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出示阅读提示: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圈点勾画,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句话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优美画面,表达了作者满目绿树的惊喜之情,同时,暗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过渡: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
(3)大环境――险恶
出示句子: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从哪里可以看出艰苦。
(1)学生交流,师归纳: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1)小组讨论交流:
(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老农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长青。)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本课推荐阅读《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大瀑布的葬礼》。
板书设计
青景观引入参天杨柳绿色波浪粼粼波光
山大环境―――险恶
不背景状况小环境―――艰苦生命的意义
老村干部补充介绍―了不起的奇迹人生的价值
老农陪同参观―一层层的树梯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所在班级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六年级学生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增强,他们不希望老师家长把他们当小孩对待,但他们在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和其他实际问题上还很不成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六年级学生接触社会的面比以前广,吸取的信息也更多,对社会现象和国内外新闻比较关心,但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强,还不善于正确地进行判断与辨析。六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却又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他们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要求比较熟练,但又不会觉得不屑做或不能坚持做;同学间在学习上的差距已较明显,部分同学有松劲厌学情绪。
教材分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多媒体课件。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3.“青山是不会老的。”/article/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大环境——恶劣险峻。
创造奇迹。
小环境——简陋艰苦。
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们将走进晋西北的青山,去看一位普通的老人用十多年的时间却创造的奇迹。请翻开第十六课《青山不老》(板书)。
二、谈话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的课文,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引入对课文内容更深一步的学习。
1、过去的晋西北是怎么样的?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在充分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出示课件。
2、这样的环境老百姓如何生存?(想像)。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文字资料。
(晋西北风沙防治刻不容缓。)。
3、你认为如何防治风沙?(学生交流)。
4、文中的普通的老人是怎么做的?(结合课文内容,再想象他有风沙中植树的情景,感受老人的保护土地,与环境做斗争的精神。)。
5、你认为他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3700亩林网。想像这些树林将为改善环境做出怎样的贡献。)。
在学生充分体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出示课件。
三、体会人物精神。
师: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因为短暂而使一个话题成为了人生中永恒的话题,那就是:一个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换一句话来说就是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学生交流)。
五、深化理解。
青山是不会老的,不会老的除了青山外还有什么?(讨论)。
六、齐读课题:青山不老(读出赞颂读出崇敬)。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我按照了解晋西北,走近老人,体会老人的情感,感悟老人的精神的思路去进行教学,整个课堂都是在轻松的聊天气氛中进行的,对整堂课,我基本上是满意的,特别是对人生价值的讨论中,学生争着发言,颇有个人见解,反映了他们对人生最初的思考,这一处虽然不属教参上的教学重点,然而我却很注重。我认为,学习这一篇课文,如果不切实地对人生的价值进行一番深思,一番讨论,这堂课便是失败的,因为,读书是为了做人。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发明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同学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身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同学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同学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局部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明出来的?同学读课文,概括。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用自身的话,概括老人发明的奇迹,再说说自身对老人的看法。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他已经将自身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再读全文,积累句段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身喜欢的内容。
在这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学习的,如;清洁工、警察、老师们等等,他们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可最令我敬佩的并不是他们,而是一位将近一百多岁的老奶奶——外婆。
我的外婆虽然年纪老,脸上布满皱纹,而且头发都是白茫茫一片,但她不因为老而显得身体衰弱,反而很有活力,身体很健康,还能干很多老人都不能干的事情。
我的外婆只是一位平凡人物,但她的所作所为却一点都不平凡,反而很高贵。有一次,我同父母一起去探望外婆。去到时已近午时,外婆正在煮饭。我一进门,便有一股香飘飘的味道像一卷又一卷的波浪不断地涌向我;又像有一些我喜欢的东西在引诱我。于是,我迫不及待的跑去厨房,厨房里黑乎乎的,简直是伸手不见五指。于是,我又匆匆忙忙地跑出来。我在想:不对劲呀?明明这香味是从厨房里传出来的,可为什么没人在厨房里呀?我都快彻底迷糊了,一股好奇心又从心底快速地涌向心头。于是我决定再进去一次,这次我并没有那么着急,先开了灯,然后再进去。进去后,只见灯光四射,照得厨房里亮堂堂的,明亮多了。外婆正在煮饭,大姨妈正在切菜。看到灯光突然亮了,外婆先是一愣,后不慌不忙的走到厨房外头,按了按钮。‘扑’的一声,厨房里又恢复了原样——漆黑一片。我赶紧问外婆:“开了灯不挺好的吗?关了灯黑乎乎一片,煮饭都不好煮了,还是开灯吧!”于是我就赶紧去开灯,可被外婆给挡住了。外婆说:“开灯是好。可现在是大白天的,有光线,不用开灯,何况开灯还浪费钱呢。乖,我的宝贝孙女。”接着又忙着去煮菜了。我的心一颤,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想哭想哭似的。
后来要离开了,我的心有点舍不得,以前我是欣喜若狂的。上了车后,虽然我的人是离开了,但我的心还在外婆家呢。
外婆平时省吃俭用,连灯都不舍得开,试问现在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外婆她真是青山不老啊!我以后一定要以外婆为生活的榜样,来学习她的所作所为。
六年级:徐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