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中学生物的方法和技巧(七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高中生物怎样学才能好方法篇一
一.结合教材图文,归纳要点,突出重点。
对于教材内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因为每本教材中都有重要的章,每章甚至每节中,都有重点内容,这些内容是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必须重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正确理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归纳教材的要点重点,要求学生能根据要点把所要复习的内容展开复习,不一定每次复习都要阅读全教材,只需阅读要点、掌握重点就可以了,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复习《呼吸作用》一节时要求学生把课本中的呼吸作用过程图解不仅要记住,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呼吸作用的每个过程,并且能复述出其中包含的内容。这种结合图文展开复习,不但复习了教材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掌握的知识比较牢固。
二、重视双基复习,构建学科内知识网络
生物学科应把精力放在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上。因此,第一,注重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充分使用好能体现生物学学科特点的双基题。通过双基题的训练和测试,及时发现问题,查缺补漏,以扎实的双基教学使学生打好牢固的基础。第二,加强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得出结论显然不是最主要的,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才是至关重要的。可采取有序的多种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第三,注重生物学科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内综合知识网络。在教学中将生物学科内的知识依据其内在联系加以综合,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一个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到体的生物知识网络体系。
三、让学生课前演讲进行复习导入
复习课内容对学生来说已失去新鲜感,甚至认为已全部掌握,因而往往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对知识的进一步渴求。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我尝试变换课的结构,让学主课前演讲进行复习导入,每堂课开始五分钟,让学生上讲台讲解和复述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上台的学生讲解不当之处,其余学生可随时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然后教师再将本节课所需复习的基本知识点有重点地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确疏漏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巩固所学基本知识,又可以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这一活动的开展,将会使学生上台讲解的系统性越来越强,不仅能够较系统地复述基本知识,而且还能做些归纳,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短短五分钟,能促使学生在课外刻苦钻研,网罗信息,勇于实践,积极为课堂上上讲台演说准备素材,还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总之,让学生课前演讲进行复习导入,能很好地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复习课真正形成巩固、提高、拓展的崭新局面。
1.高中生物的复习方法
2.高中生物复习方法
3.介绍gre作文的复习方法
4.初中物理复习方法介绍
5.高中生物的三点复习方法
6.浅谈高中生物的复习方法
7.关于高中生物的复习方法
8.小升初考试复习方法介绍
高中生物怎样学才能好方法篇二
“突出基础,强调主干,知识网络化”是全国卷最基本的特征,也是考试大纲中“生物考试内容与要求”的基本体现。高三一轮复习的目的是全面复习考纲中覆盖的考点,夯实基础,复习的原则应该“以课本为纲,以基础知识为本,以重要概念为核心,以提高理解能力为目的”。扎实的基础是以理解透彻、记忆深刻为标准。
记忆有“瞬间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永久记忆”,因此,知道了不等于会了,会了不等于会用了,会用了不等于深刻了。记忆=90%的理解+10%的背诵,花在理解上的时间一定要比背诵的时间多,只有真正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不理解就无记忆。记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把握知识之间的规律可以让记忆事半功倍、记忆牢固持久。
1、重视对教材的再学习
以探究的思想研读教材,不放过任何一个文字和图表曲线信息,重视黑体字、相关信息、插图、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旁栏思考题、习题等的学习。
高考作为面向全国的考试,为了保证公平,引用的资料信息要保证各地考生的熟悉程度相同。因此,为了避免区域差异,改编教材中的信息是最稳妥的出题方式。
2、抓重点复习,构建知识网络,系统化地理解核心概念,切忌死记硬背。
分析近5年高考的高频考点、重点考查的核心知识基本不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光合作用、细胞呼吸、遗传的基本规律、中心法则、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培养和利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这些核心知识的考查通常不是孤立地考一个知识点,而是以一个知识点为核心,综合地考查多个相近的知识点,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抓重点复习,透彻理解、融会贯通核心概念,既要理解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又要研究概念的外延以及支撑该概念的鲜活实例,还要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与更多相关联的概念建立联系,从而构建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丰富深刻自己对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理解。
3、学会高效读书和高效做题
“三遍读书法”——第一遍:整体浏览(要求明白全文全书概要);第二遍:重点理解(要求细致理清重点、难点);第三遍:综合记忆(要求重新梳理、记忆背诵知识点)
“三遍做题法”:第一遍:巩固训练(检测落实复习的效果);第二遍:更正纠错(剖析考点、分析错因、查漏补缺、查弱补弱);第三遍:归类整理(梳理同类试题、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遍读书法和三遍做题法的精髓在于吃透教材、理解透每一道题,它应该贯彻在高三复习的每一次考试中,与其走马观花翻十遍书不如一次透彻地理解,与其大量刷题不如高质量地完成每一道题。
高中生物怎样学才能好方法篇三
1.仔细了解课本内容,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
(1)根据每单元的学习目标,联系各个概念进行学习。
(2)不要只记忆核心事项,要一步一步进行深入的学习。
(3)要正确把握课本上的图像、表格、相片所表示的意思。
2.把所学的.内容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理解。
3.把日常用语和科学用语互做比较,确实理解整理后再记忆。
4.把内容用图或表格表述后,再进行整理和理解。
5.实验整理以后跟概念联系起来理解。(把握实验目的,把结果跟自己的想法做比较,找出差距,并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
正确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直接观察了解各生物的特征。
养成写实验观察日记的习惯。
6.以学习资料的解释部分和习题集的整理部分为中心进行记忆。
7.根据内容用不同方法记忆。
(1)把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整理进行记忆。
把想起来的主题不管顺序先随便记下来。
把中心主题写在中间位置。
按照知识间的相互关系用线或图连接起来完成地图。
(2)利用对自己有特别意义或特殊意思的词进行记忆。
(3)同时使用眼睛、手和嘴、耳朵记忆。
8.不懂的题必须解决。(先给自己提问,把握自己具体不懂哪部分后再请教其他人。)
9.通过解题确认所学内容。
(1)整理做错的题,下次考试前重点复习。
(2)不太明白的题查课本和学习资料弄清楚。
(3)以基本题——中等难度题——难题的顺序做题,理解内容。
10.时间比较宽松的时候,如假期可先从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开始重点学习。(相联系的部分也能培养兴趣)
1.浅谈高中生物的复习方法
2.关于高中生物的复习方法
3.高中生物的三点复习方法
4.高中各科复习方法
5.高中物理复习方法
6.高中理综复习方法
7.高中文综的复习方法
8.高中期末复习方法
高中生物怎样学才能好方法篇四
掌握实验器材的有关知识,是对实验的初步了解和进行实验的基础,学生掌握好实验器材的特性可以在实验中很好地展现实验器材的性能,还可以减少实验的失误和降低实验的危险性。比如学生在用试管和酒精灯进行实验时,就必须先了解器材的性质和有关知识:知道做实验时试管口不要对着人;了解试管中和酒精灯中溶液的量等。学生在实验前了解这些知识就不会在实验时产生不必要的误差和危险,如果学生不了解酒精灯的使用,在操作过程中就很可能发生爆炸或其他的危险事件,所以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前一定要让学生先了解实验器材的性能,为实验的进行夯实基础。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也会接触很多药品。药品和实验器材一样都需要学生熟练地掌握有关的知识作为实验的基础和理论。比如,在探究斐林试剂和还原糖反应的颜色变化时,学生要明白斐林试剂的特点,知道斐林试剂和还原糖反应造成颜色变化的实质,用实验的现象证明理论。高中的实验探究实验有很多,学生会在实验中接触各种各样的实验器材和药品,要想让学生安全、顺利地进行实验,就必须要求学生先掌握它们的特性,对实验器材及药品有全面的认识。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掌握书面知识就是在为学生的实验探究夯实基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实验,但在考试过程中可能又是新的方式、新的实验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实验的根本,有一定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去应对考试中的千变万化。很多新题型都来源于经典,经典的实验中也包含很多知识可以扩散和变化,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重视生物实验中的经典实验。学生对于实验的探究和实验能力的培养还要依靠教师的引导,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试题中千变万化的实验,教师要找到书上现有实验的经典之作,在教学时重视对经典实验的探究。学生掌握了经典实验就可以在经典实验中发现变化实验的根本和模板,从而找到解决实验的途径和方法。
既然考试中的实验都是经过改变或者提升的,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书本上的实验进行改变和挖掘,发现书本上存在的潜在实验。高中生物的课本上有很多思考题或是前言都可以经过改造变成新的实验探究,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发现这些潜在的实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实验。随着课改的进行,还出现了一些设计实验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某一结论设计实验去探究,针对这一变化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要为学生设置设计实验探究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在学生的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实验的探究不是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去完成。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很有可能就会碰撞出新的火花,对进行的实验探究有新的方法。教师与学生也要合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快地提高成绩。在和教师的合作中,教师成为学生进行实验的引导者和监督者,使学生可以在实验中迅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马上解决问题,不给实验留下盲点。合作可以调动学生对于实验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掌握实验探究的知识和技能。
高中生物的实验探究是学生应对考试和升学的需要,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验探究知识,具备实验探究的能力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不仅如此,这种能力也是社会的需要。在发展的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体现在知识领域,还要有各个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具备,学生在高中实验探究的学习中可以从实验中锻炼技能,还可以在实验时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教师在高中阶段要注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实验探究加以重视,使学生掌握实验探究的要领,并从中培养不同的能力,以便在未来的人生中更好地发展和前行。
高中生物怎样学才能好方法篇五
1.运用科学观点统帅学习
(1)哲学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也是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与总结。而高中生物学的内容,恰恰是涉及到生物的共性、生命的本质知识,为此,在学习过程中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统帅我们的学习。具体来说,以下几个观点,在学习时应给以足够重视。
①生命的物质性。
上表说明了构成生物的各种化合物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这就充分说明了生命的物质性。上述内容主要是高中《生物》第一章学习的内容,在其他章节中也处处体现生命的物质性。这是我们学习高中《生物》首先应明确和运用的一个基本观点。
②生命物质的运动性。
世界上所有物质,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不可分离的根本属性。整个宇宙都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无一不在运动着,无时不在变化发展着,生命物质也不例外。生命物质的运动,主要表现在包括人类在内的每一个生物体,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构成生命的物质不断地在自我更新着。新陈代谢是生命物质运动的最基本的形式,也可以说是生物的最基本的特征。生命物质的运动又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或者说,新陈代谢有不同层次的表现。
上表中所反映的生命物质不同层次的运动,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微观层次的物质运动是宏观层次物质运动的基础和组成要素;宏观层次物质运动能够反映微观层次物质运动的状况。
从生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指生命起源的和种族发展的过程)来看,生命物质的运动性也很鲜明。生物的个体发育,表现在高等的种子植物方面,包括了种子的形成和种子萌发长成新个体两个阶段:表现在高等的脊椎动物方面,包括了胚的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整个个体发育过程,反映了在新陈代谢基础上,生命物质的变化发展,从一个受精卵细胞变化发展为一个复杂的多细胞生物有机体。生物的系统发育,表现出生命物质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小分子到大分子,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趋向,也就是进化的历程。生物个体发育中生命物质的变化发展,与系统发育中生命物质的变化发展,是相互联系的,个体发育过程能够重演系统发育过程的一些主要阶段,而系统发育过程又是由无数个体发育过程,通过生殖保持生命物质的连续性而组成的。个体发育的过程时间短暂,而系统发育的过程时间漫长,二者共同反映了生命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历程。
上述内容在高中《生物》其他章节中,生命物质的运动性也多有体现。例如,第五章遗传和变异中,遗传物质的变化发展规律,直接关系到生命物质运动中的稳定和不稳定。遗传物质的稳定传递,使生物表现出遗传,这关系到生物种族的稳定发展;遗传物质的不稳定传递,使生物表现出变异,这关系到生物种族的向前发展进化。这充分体现了生命物质(主要是核酸、蛋白质)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一些重要规律。
③生命物质运动的矛盾性。
正是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这一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又斗争,又统一,所以,才推动着生命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发展。如果没有了这一矛盾的对立统一,则生命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也就停止了,生命也就完结了。用物质运动的矛盾性观点来看生物的本质特征,就会理解得更为深刻,知识就会掌握得更牢固。
生命物质运动的矛盾性,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如绿色植物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对立统一,生物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性状表现的遗传与变异的对立统一等等,也都是生命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生命物质内部存在着的矛盾,是生命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但是,还应该看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外部矛盾,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就是说,生命物质与外界复杂的环境之间的矛盾,对于生命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我们把存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而把存在于事物外部的矛盾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因。生命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因,就是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矛盾,遗传与变异的矛盾等,外因则是生命物质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之间的矛盾。
生物体普遍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遗传和变异就是生物体内部存在着的一对矛盾,这对矛盾就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物体在生存过程中必然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包括同种的异种的)和无机自然条件(如干旱、寒冷)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这种斗争就是生存斗争,这种斗争或矛盾就是生物进化的外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是生物进化的条件,生物内部遗传和变异之间的矛盾是生物进化的根据,生存斗争是通过遗传和变异而起到选择作用的,其结果就是适者生存。
其他方面,如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分析,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分析,生命活动的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过程中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分析,生物性状表现(表现型)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分析,生态系统发展变化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分析等等,都需要用上述的观点来指导。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试着对上面提到的一些内容来进行分析,一定会大有收益的。
④生命物质运动中的量变与质变。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变化都有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量变是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而不是根本性质的变化。质变是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或飞跃。生命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发展,同样具有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而且总是从量变开始的。我们在高中《生物》第一章的学习中,学习到了细胞分裂的知识。细胞分裂之前,一定有细胞内物质的积累和细胞的由小长大而至成熟,这就是量变的过程。当量变到一定的限度,或者说,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细胞就会进入细胞分裂的阶段而形成两个新的子细胞,这就是质变的过程。当细胞分裂成新的子细胞后,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过程。就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分裂间期看,往往看不出细胞有什么明显的'变化,细胞似乎是静止的。实际上,这时的细胞内部正发生着很复杂的变化,也就是量变的过程。当细胞内完成了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完成了量变的过程,此时的染色质发生了质的变化,而形成带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染色体了。在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也是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的发展过程;在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也体现其中;在生物的进化发展过程中,在生命活动的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过程中,在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都体现了生命物质运动中的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生命物质的量变和质变,以及也们之间的相互转化,都是生命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发展。因此,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的根本原因,仍在于生命物质内部的矛盾性。运用量变、质量及其相互转化的观点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统帅所学的知识,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还有一些重要的哲学观点和范畴,如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本质与现象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等等,对我们学习高中《生物》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兴趣的同学可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和自学等方式来进一步学习。也可以在生物课的学习中来体会和理解这些观点。应该坚信学习并运用一些哲学观点来指导和统帅我们学习高中《生物》,是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的。
(2)认识论观点
作为高中学生,对于我们人类认识事物和学习知识的基本过程,应该有所了解,这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可以使我们能自觉地按照人类认识的规律去学习知识,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真正牢固掌握的知识,才能灵活运用知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就是说,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例如,人类对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认识,就是从科学实验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在17世纪,有一位比利时的科学家叫海尔蒙特( helmont)他做了一个实验:把一棵柳树苗称重后栽种在一个木桶里,桶里的土壤也事先称重。以后,他只给柳树浇水,不加任何肥料。5年后,柳树苗长成柳树,重量由原来的2.2千克重增至76.5千克,而土壤的重量只减少了60多克。通过这样一个实验,海尔蒙特认识到,柳树增加的物质,主要不是从土壤中来的,最大的可能是从水中得来的。以后,有人做了化学分析,知道柳树增加的物质有很大一部分是碳元素,而碳元素绝不是从水里来的。于是有的科学家又猜想,柳树增加的物质可能是从空气中得来的,因为空气中有含碳的化合物――二氧化碳气。根据这个设想,科学家又设计了实验:把柳树栽在一间温室内,如果把室内的二氧化碳气抽去,柳树便停止生长;把二氧化碳气放进室内,柳树又开始生长。通过科学实验的实践,人们终于认识到,柳树原来利用的是水和二氧化碳来增加自身重量的。就这样,经过科学家们一代一代的努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之谜被人们认识到了。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又用到生产实践中,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
今天,我们学习的高中《生物》中的内容,都是许许多多的前人(包括科学家和普通劳动者)在他们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论。这些理论可以说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是经过实践证明过的,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再去重复前人总结这些理论的全部实践过程,就是说,我们学习的知识多是间接的知识。因此,我们的学习过程,就要注意这些间接的、理论性的知识,如何与实践相结合这一重要问题。这牵涉到我们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的问题。
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或两种形式,指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即感觉和印象的阶段。感性认识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所得到的是直观的、生动的认识,是认识的来源和一切认识的基础。但是感性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不能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判断、推理和概念的形成的阶段。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综合感性材料并加以整理和改造而成的,它是人在实践中认识发展的进一步深化。理性认识能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虽然,我们学习的都是间接的知识,但也要注意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课堂上,我们一定注意到了,教师总是用活的生物或标本、模型、挂图、板图或生动形象的语言等各种教学手段来加强直观性。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化教育手段也广泛应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手段,对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都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所以要加强直观性,主要是为了使我们在学习中对所学的知识先有感性认识。我们平时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认真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及生物现象,也会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课内外的感性认识,是我们进一步获得理性认识的基础。课堂上,教师会对各种感性材料加以分析、讲解、综合,然后,总结出理论性的内容,即上升为理性认识。有了理性认识,就增强了我们认识事物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并扩大了我们认识事物和学习知识的范围。例如,我们学习原核生物时,首先要看书中的插图或教师讲课用的挂图,当然也可以看有关的电影、录像,以形成对原核生物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会总结出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等理性认识。有了这一理性认识,当我们遇到放线菌、衣原体等生物的归属问题时就会解决,即它们的细胞结构中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所以它们都属于原核生物。这就增强了学习能力,扩大了学习范围。
前面已经提到,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重复前人的全部实践过程。但是,有些重要的理论知识的实践过程,还是可以适当地重复一下,以增强我们的感性认识,这对学习理论知识,即形成理性认识是有重要意义的。在我们学习的高中《生物》的内容中,安排了几个实验,虽然这些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即先讲理论知识,后用实验来验证理论,但是,有的学校,有的教师,就采用了先实验后讲课的方式。例如,叶绿体中含有哪些色素?对此问题的解决是先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通过实验,先有了滤纸条上四个色素带的顺序、颜色、宽窄等感性认识,再来进一步认识各是什么色素,以及含量和作用等理性知识。这种做法符合从实践到理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的。
当然,把实验全部按验证性实验来对待也是有意义的,虽然,感性材料是在理性认识之后出现的,但仍然起到形成感性认识和加深理性认识的作用。
总之,在我们学习高中《生物》的过程中,要想取得成功,就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明确我们认识事物、学习知识的过程。在学习中,要注意观察我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感性材料和教师提供的各种感性材料;注意教师是如何把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处理,而上升为理性知识的;注意抓住一切能进行实践的机会,如实验课、课外活动等,认真地动手、动眼、动脑,以获得感性认识;注意对理性认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特别是要运用各种生物学理论知识去分析、解释周围的生物现象,和解决一些生物方面的实际问题。一句话,要想学好生物学知识,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这样两个认识上的“飞跃”。
(3)系统论观点
学习一点系统论知识对我们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系统”这个词,我们大家是很熟悉的,高等动物和人的身体是由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和运动系统构成的,在自然界还有生态系统等。实际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成为系统的,不成系统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大至宇宙中的太阳系,小至原子都自成系统。生物体本身也是一个系统,那么,反映生物系统的生物学知识,也就形成一个知识系统。
这五个部分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高中《生物》知识系统的整体。构成整体的每一个部分,又可以称之为子系统,因此,我们又可以把上述的五个部分看成是五个子系统,即物质和结构系统、自我更新系统、自我复制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系统(即生态系统)。这五个生物学的知识系统,实际上也就是生命系统中的五个子系统,这五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生命物质运动的整体。
按照系统的这一基本特征,我们就可以把我们学习的高中《生物》知识,分成为五个单元。每个单元是一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中又是由两个以上的部分(或要素)组成,即又可以把每个子系统分成为更小的、相互联系的子系统。
第二,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或要素)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各种不同的联系和不同的结构。上述五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是显而易见的。生命的物质和结构系统可以说是其他子系统的物质、结构基础,生命的各种活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变化,都是在细胞这个基本结构单位中进行的。生命的自我更新系统可以说是其他子系统的生理基础,生命的各种活动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完成的。生命的物质、结构和生理,又都必须有增殖过程,这就是自我复制系统所完成的功能。生命物质运动、更新和各项生命活动,以及生命物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必须有自我调控系统来进行协调。生命的自我更新系统、自我复制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的功能,如果没有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可能完成的。可见,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如果我们把五个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看成是知识系统的横向联系的话,那么,各子系统内部知识的联系可以看成是纵向联系。以第一章细胞(即生命的物质和结构系统)的内容为例,从化学元素到化合物,再到原生质,再到细胞,其纵向联系很清楚。从横向联系看,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和功能,不但在第一章的细胞结构和分裂中有所体现,而且在第二章,即生命的自我更新系统中,体现在酶的作用和蛋白质代谢等方面;在第三章和第五章的生命的自我复制系统中,体现在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和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等方面;在第四章的生命的自我调控系统中,体现在某些蛋白质类激素方面;在第六章和第七章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系统中,体现在生命起源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方面。其他实例很多,不多列举。
上面提到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以及其他一些联系,都可以看成是生物学知识系统的内部联系。生物学知识系统与其他学科知识系统的联系,则可以看成是外部联系,主要表现在生物学知识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蛋白质、核酸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是比较难懂的知识,如果联系化学知识、数学知识,就不难理解和掌握;遗传中的机率问题,联系数学知识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细胞吸水原理、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植物的蒸腾作用、能量代谢等问题,联系物理知识,就变得比较容易了。再如,联系政治课学习的一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理解生物的现象和本质,就能深刻地理解,利于掌握。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系统与子系统是相对的,生物学知识相对于各章节的子系统来说,它是系统,但是,相对于中学全部的知识系统来说,它又是一个子系统,这可以说是系统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生命物质的自我更新系统,也有不同的层次,这在前面已经提到了,自我更新系统的层次与上列图表所表示的结构层次是一致的。生命物质的自我复制系统中的生殖发育过程,虽然主要是个体水平的,但是,仍然是建立在细胞水平(主要是细胞的增殖)和分子水平(主要是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质等物质的积累)基础之上的,从群体水平看,则是系统发育的层次了。生命物质的自我复制系统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也分成为分子遗传、细胞遗传、个体遗传和群体遗传的不同层次。生命物质与环境关系的系统中,生命起源的系统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分子水平上,即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有其层次。
第四,任何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必然是开放的,封闭将导致系统的崩溃和灭亡。生命系统就是个开放的系统,生命的存在和表现出各种特征,必须与周围的环境之间发生错综复杂的作用,与环境之间必须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生命才得以维持和发展。一旦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交流停止了,或将生物封闭起来,则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完全用于内耗,由于没有外来能量和物质的补充,必将导致生命物质运动的停止、生命系统的瓦解。生命系统既然是个开放系统,那么,反映生命系统的生物学知识系统,也应该是个开放系统。知识系统的开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习生物学知识一定要与其他相关学科,如数、理、化等相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运用,这样才能学好生物学知识;学习生物学知识一定把生命系统的开放性作为我们认识生命的一个重要观点,这样在学习中才能把各子系统的知识间的相互关系注重起来,如新陈代谢的自我更新系统必然与生态系统有密切联系;学习生物学知识一定要有适合自己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例如,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任何一部分内容,都要使知识向周围扩散,以使各部分知识都能从多侧面、多角度建立联系,此点后面还要具体地加以分析和介绍。
明确了什么是系统,以及系统的一些基本特征后,还需要学习一点系统论的几个主要原理,以指导我们的学习。
①整体原理。
图表反映了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知识系统的整体,这个图表的功能不但能使我们在学习中对代谢的每个部分的知识,如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有清楚的了解,而且这个图表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即知识与知识之间联系所产生的功能。图表中用“?”标出了部分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就可以联系其他知识内容,如叶绿体、线粒体,就联系了第一章的知识;水分代谢中水分的利用,就联系了后面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知识,以及前面第一章有关水在细胞中的作用等知识。同样的道理,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四个部分之间,也有着各种联系,与动物新陈代谢之间也有着各种联系,生物的新陈代谢与其他的知识系统也有着各种联系。只要我们把知识按照整体的原理来理解和掌握,就可以把知识学活,而不用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就是孤立地去记忆知识,而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各种联系,这种方法既耗费精力和时间,又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是应该加以改变的。本书后面的许多图表,都是从整体原理的角度,对知识加以整理,使之形成有结构、有系统的整体,知识的各种联系非常清楚,因而使图表的功能大大增加,也会使学习的成效大大提高。
②有序原理
有序原理说的是,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信息的交换,才可能有序。与外界没有信息交换的封闭系统,要使它有序是不可能的。例如,生物的进化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就是生命系统在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中进行的,也就是说,生命系统是个开放系统,生物才能进化,才能由无序到有序。再比如,高等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也是在与环境之间进行各种交流中进行的,因而胚胎发育才有一定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这种有序使其发展能顺利完成,如果胚胎发育过程中,生命系统封闭起来,则其时间和空间顺序将打破,即由有序变为无序,将导致系统的崩溃。
以及能量。
把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两个图表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不同于课本知识系统的新的知识系统,这个新的知识系统不仅反映了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全过程,而且反映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因而比课本的系统更加有序,更利于理解和掌握。
其他还有一些原理,如反馈原理,在后面的一些内容中还将涉及到,这里不再展开谈论;再如,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原理后面也会谈到,也不再展开谈论。
高中生物怎样学才能好方法篇六
1、根据颜色来确定某种物质或结构的存在:
⑴淀粉+i2(蓝色);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
⑵脂肪+苏丹ⅲ(橘黄)或+苏丹ⅳ(红色);
⑶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⑷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⑸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⑹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使 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⑺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
⑻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⑼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2、用荧光标记法来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同位素示踪法:①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来源;②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去向;③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④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⑤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外。
4、确定某种元素为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的方法:水培法(完全培养液与缺素完全培养液对照)。
5、获得无籽果实的方法: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花蕾期已去雄的子房,如无籽蕃茄。
6、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如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7、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⑴样方法,适用于植物。①取样的原则:随机取样②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③计算方法: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另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可用样方法;土壤小动物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趋光性昆虫可用黑光灯诱捕法。
1、斐林试剂: 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2、班氏糖定性试剂:为蓝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用于尿糖的测定。
3、双缩脲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 cuso4(乙液)。用法:向待测液中先加入2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4、苏丹ⅲ:用法:取苏丹ⅲ颗粒溶于95%的酒精中,摇匀。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5、二苯胺:用于鉴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色。
6、甲基绿:用于鉴定dna。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蓝绿色。
7、50%的酒精溶液:在脂肪鉴定中,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再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8、75%的酒精溶液:用于杀菌消毒,75%的酒精能渗入细胞内,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低于这个浓度,酒精的渗透脱水作用减弱,杀菌力不强;而高于这个浓度,则会使细菌表面蛋白质迅速脱水,凝固成膜,妨碍酒精透入,削弱杀菌能力。75%的酒精溶液常用于手术前、打针、换药、针灸前皮肤脱碘消毒以及机械消毒等。
9、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高中生物怎样学才能好方法篇七
一学期即将结束,这学期收获颇多。高二是中学生生物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为了使学生对高二生物学习和复习产生良好的效果,并且顺利度过这一重要的时期,为此我对高二生物教学做了详细的计划,注重教学过程,常总结和反思,现小结如下:
1、认真研究小高考信息,看准教学和复习方向。
首先,研究小高考生物试题,纵观每年的小高考生物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研究近几年来江苏省小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因此开学初我们共同研究了八年小高考,特别是近三年小高考试题,把握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其次,关注教材变化和考纲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考纲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教材和考纲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生物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现在小高考命题中,熟悉教材和考纲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2、课本为主,练习为辅,教师适当拓展延伸的材料应用。
教材是生物小高考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生物小高考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生物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生物知识。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复习下一节之前完成基础知识部分,弄清自己的不足,上课做到有的放失。注重知识体系的重组,形成学科知识网络。因此,切不可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研究考纲,认真完成本学科教学的基本概况、原理的复习,并注重学科内知识的联系,抓住教材知识的主线,加以梳理、归类和整理,并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有机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建立知识网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更有助于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迁移和综合。生物体的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与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的各种生理都是协调统一的,可见,生物学科内的综合是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将相关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生物学知识的结构和体系是高二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3、端正心态,培养素质,正确对待考试。
在高二复习过程中,考试是频繁的。许多同学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考试本身所起的作用,把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是练兵的绝好机会,都能够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后续复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学生在小高考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所以既不能因一时失误或遇到困难而气馁,也不能因成绩进步而沾沾自喜。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使小高考复习起到良好作用,让同学们在复习中不断增强知识应用能力,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小高考复习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和培养,使他们不畏惧考试,以积极的态度和心态来面对考试,在小高考中做到正常发挥。
4、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在小高考复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背诵和练习量,没有注意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在知识的应用方面的缺陷,使得小高考的受到了影响。在下一步的复习过程中要狠抓后进生的知识掌握和查漏补缺,强化每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保证这部分学生过关就是对整理通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