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课堂教学后记(二十五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4-04 00:00:00    小编:超哥留学晚七点直播

最新课堂教学后记(二十五篇)

小编:超哥留学晚七点直播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课堂教学后记篇一

1、课前预习时,给学生发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学生先去了解故事,为理解诗意做了铺垫。

2、课中,在激趣导入一环中,由学生讲了故事的梗概之后,欣赏《嫦娥奔月》动画,更深层次地为理解故事打下了基础。

《嫦娥》这首古诗不只包含丰富的情感,还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讨论“嫦娥该不该偷吃灵药?”这一环,没有联系到现实生活发散开去,真正领悟其内涵。

1、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边读边议,边读边体会,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练习朗读、背诵。

2、引导学生透过诗,领悟其内涵。

课堂教学后记篇二

感谢学校领导和组内教师给了我这样一次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让我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发展、成熟。下面让我就本次科研课,谈一下我的课后反思。

首先,在课的教材选定上,我和组长、主任一起研究准备了耐久跑和毽子两种教材,大家商讨半天始终没能决定最终用哪个教材,有支持这个的,有赞成那个的。最后决定征求学生的意见,这才确定了耐久跑和游戏的内容。也正是尊重了学生的想法和喜好,我觉得本节课我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做的比较充分,学生从心里就喜欢这堂课的内容,自然愿意参与,积极练习,课堂效果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另外,正如预料,昨天风很大,还有一场不期而至的春雪。如果用毽子这个教材,那教学效果将不堪设想。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研究,多调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加完美课堂效果。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打联合”这一游戏当中,完全高中作文由学生自主设计游戏方法,游戏规则,我只是充当一名安全员和引导者,通过这一游戏自然的将学生带入了跑这一话题,引入到基本部分的教学,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课堂设计的四组练习和游戏,学生十分感兴趣,充分运用了情景教学,如:“连续爆破”,“过五关”等。有模仿解放年代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摧毁敌人碉堡的,有设计成关羽将军过五关斩六将的闯关游戏。总之,内容的设定完全为课题服务,真正达到了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提高耐久能力,增强心肺机能,完成教学目标。

下面说说本次课的不足:

1、由于是第一次把所有内容都安排进课堂,对时间的把握上不是特备理想,“打联合”和“过五关”游戏的时间略显不够,学生没有尽兴,没有达到最佳效果。

2、教学方法可以更加丰富,可以将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结束部分中,学生的自评、互评稍显不足,教师评价有点儿过多,应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切身感受,效果可能会更好。

课堂教学后记篇三

《山寨》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四册第五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的体裁是现代诗歌,一共有三个小节,诗句浅显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诗歌主要描写了山路七拐八弯,到处林遮树掩的美丽景色。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时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山寨的特点,教学这首诗歌时,我尝试采用以下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鉴于学生生活在偏僻的小山村里,我就让学生说说从学校到家里要走多长时间,到底远不远。其中有几个同学说:“我们在教室的走廊上放眼就能看到对面的房子就是我家,可我上学,放学回家却要走半个多小时。”我适时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马上就体会到了因为山路七拐八弯。再如体会“分明是到了寨边,怎么一户人家也不见?”一句,我让学生想想自己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很多孩子把小手举得高高,第三小节诗意迎刃而解。

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兴奋的笑脸,一双双跃跃欲试的小手,看着这充满活力的课堂,我感慨万千。新教材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结合语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这正是学生所期望的,学生需要开放式的语文课堂。

这首诗歌主要是表现“山寨看着近,要走到却很远”,从而体现山路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我让学生动手在书的插图上画上小路。同学们饶有兴致地动手作画,有些孩子画了些九曲十八弯的小路,有些路段却没画出来,我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画,他说:因为小路九拐八弯,就应该像蛇一样盘旋向上,而到处林遮树掩,有些路段当然就看不见了……”我情不自禁为他的话和发言鼓起掌来。可见,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精神。在这样的课堂中,他们找回了自信。他们在课堂中那么快乐,那么主动地探究新知识。

他们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课堂教学后记篇四

《小兔乖乖》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故事内容比较浅显,生动易懂,故事中兔宝宝和大灰狼的对话充满了童趣,易于模仿,贴近孩子的生活,故事中又带有兔妈妈敲门时的短小儿歌,即可唱又可念,易于幼儿接受和理解,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这个故事蕴含了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意义。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围绕目标,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层层递进,与幼儿共同走进故事情境中。现将本次活动反思如下:

在导入部分,我直接出示故事的主要角色,引导孩子自己介绍。当孩子介绍完后,我接着提问:今天,小兔子一家发生了一件危险的事情,你们觉得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抛出问题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因此我鼓励孩子们大胆说。当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时,我这样进行了过渡:你们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那让我们来听一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再次设置悬念,激发幼儿兴趣。

由于故事比较长,因此我采用分段理解,并设计问题,帮助幼儿逐步理解故事内容。在讲述故事时,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渲染了活动氛围让孩子集中注意听。同时也尝试着结合孩子的已有经验引导幼儿分析大灰狼和小兔子的的形象并学说他们的对话,孩子们对此相当感兴趣。当孩子们基本理解故事后,我再次让孩子完整欣赏。而小班幼儿对有色彩的、有声音的、会变化的刺激物最感兴趣,注意力最能集中。这样也更加深了他们对故事的理解。

活动的结束部分我让幼儿用简短的对话进行故事表演。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而故事表演既有语言的模仿,也有角色动作的模仿。孩子们在表演,也是在游戏,会不知不觉进入游戏情境,体验角色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喜怒哀乐。由于故事有很强的表现力,幼儿进入角色后,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表演中表现角色的情感,而这种情感表现在幼儿对角色的模仿中获得近乎真实的感受:小兔在妈妈身边快乐地絮语,小兔对大灰狼的恐惧。丰富的情感体验更激发了幼儿对故事表演的热情,使小班幼儿的规范化语言练习得以经常进行。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接受了教育,在提高幼儿辨别能力的同时增强了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中师幼互动较少,且要注重个别提问。

可能是因为时间关系,我在提问的过程中急于让幼儿说出答案,因此往往关注那些能讲的孩子而忽略了其他人,因此师幼互动比较少,孩子们说的机会也随之减少了。通过反思,我发现自己迫切想让孩子跟着我的预设走,孩子们在讲述时一些精彩的联想反而被我所忽视而没有加以肯定,不利于孩子的积极性,使得本节课堂缺乏灵动和生气。

2、要学会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来酌情删选故事内容。

《小兔乖乖》这个故事太长会发生让幼儿等待时间过长的现象,影响教学效果。在第二遍讲述故事时,可以带动幼儿一起来学习讲述故事,如果有困难可以让幼儿说一些简短的对话。这样可能在表演过程中效果会更好。

当然在活动中还有一些细节没有处理好,如在故事的场景上可以在多创设一些环境,可以让孩子更快的融入到故事中。在讲述故事时肢体语言的幅度可以在夸张一些,孩子们虽然对故事情节已经有所了解,但若教师的肢体语言在夸张一些,孩子们会觉得更有趣;此外在最后的一个环节幼儿表演时,幼儿对于故事中的台词不太熟悉,还需要老师在旁指导。

课堂教学后记篇五

市里组织优质课,有幸一听,老师们沉着老练的课堂安排,精彩纷呈的课堂过程,严谨缜密的课堂环节,优美多姿的肢体语言,灵活多变得教学方式,无不让自己深深感慨,不虚此行,学有所获。

体现新课标精神。做课教师往往会依据新课程标准,深入课文内容,把握学生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有些课堂大量图片的使用,歌唱形式,戏剧编排形式给学生营造相应情景,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课文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良好的评价和鉴赏能力,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素养提高,努力构建学生的精神境界。

教材内容取舍比较精当。优质课一般要求一节课讲授一篇课文,不像其它学科,一节课可以只讲授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了。所以授课教师往往会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避轻就重,时间少但内容精当充实。

课堂环节到位。优质课讲究准确、出彩,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会特别注重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精彩的导入,问题的设计,循循善诱的引导,激烈的讨论,激情的诵读,往往使课堂精彩纷呈。

问题切入精彩,思路清晰。一堂课如果能够找好切入点,会使人思路清晰,感觉轻重分明。优质课大多思路非常清晰,表现手法、情感变化、人物活动、景点转换、故事情节等等都可以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找好了入手点,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点带面,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了基础和支撑。

而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却出现很多弊端。比如容量过大、不知取舍,“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无自主学习时间,知识迁移能力缺乏,教学手段单一,等等。

首先要做好基本的准备工作。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养,有丰富的知识底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绝对不是只关注课本内容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的人,而应该是一个广泛阅读深刻体会的人;也应该有灵活的思维和长远的眼光,而不是只盯学生成绩急功近利的人。

二、理念要正更要新。教师树立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观念。语文教学要扩大视野,学生的语文水平不会只通过语文成绩体现出来,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不应是考试的机器,而是思想鲜活的人。语文教学要提高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还应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写作能力,文学鉴赏能力。

三、以学定教。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备课首先备人,语文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者,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问题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课堂上要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出现。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回答,这说明学生有了不同的思维和角度,用心思考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灵感,丰富他们的现象。

四、方式灵活。优质课不同的教学方式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它用浸透丰富情感的语言代替了苍白无力的说教,用形象互动的对话代替了呆板的灌输,用丰富多姿的教学手段代替了机械死板的课堂模式。这些方式无疑会让学生产生对语文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语文的劲头。叶澜教授认为,一节优质课首先应该是一节有意义的课,如何让一节常规课也有意义呢?

五、教学环节巧妙严谨。精彩的导入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为了节省时间给省略掉了,设计的几个问题往往毫无关联或联系不紧密;上下内容没有任何的过度和衔接,生涩,给人以突兀感;问题启发性不强,我们总是说教材只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那怎样做到循循善诱,由课本走向课外呢?而优质课上这类问题就不多见,教师在上课时需要精心准备,备学生,也要备教材,备课堂。在《长亭送别》这堂优质课上,教师的结束语为:“张生带着莺莺的心走了,带着莺莺的期盼走了,留给莺莺的事无尽的忧伤和思念,还有四周的暮色与安静,谁知这不是一种幸福呢?”这样的教学设计,会让课堂充满了情境和语文味,更能够激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课堂教学后记篇六

学校这次优质课竞赛是在教导处的精心组织和学校全体前勤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每位教师既是评委同时又是别的评委的评价对象。可以说通过这次活动,我获益颇多。下面我结合各位评委的评价与建议,谈一下自己的教学感悟。

本节课的准备部分我安排学生绕操场慢跑两圈(用时3分钟)和做徒手操热身运动(用时5分钟),通过准备部分学生身体已微微出汗,内脏植物性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身体各关节肌肉韧带的活动度扩大,这就为下一阶段学生做好基本部分的内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可以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基本部分的内容我首先安排了一个游戏项目“跑垒接力”,将男女生混合分成四组,绕篮球场进行接力比赛,然后又进行了五步拳的巩固练习,这一部分总共花了30分钟的时间。最后是结束部分的内容,这是本节课存在瑕疵的地方,整理运动及课堂小结的处理过程稍显粗略,所以我以后要进一步搞好这部分的内容。

这节课中学生全部都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来,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与竞争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了成功与失败,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平衡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健康水平。

国家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向,从“竞技体育”全面向“健身体育”转变,重在参与,把体育与健康课与竞技运动区别开来,不过于强化竞争意识,而是以竞争为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世界卫生组织(wto)将健康定义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不管是这次优质课,还是平时上课,我都是在努力体现“健康第一”这一指导思想。当然,学生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是否处于良好的状态,这往往不易为我们察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和课下多观察,多引导,适时在课上融入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满足学生身心需求,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长的乐趣。

1、体育锻炼有时是激烈的身体活动,对初中生来说,如果缺乏安全意识和对危险动作的判断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在活动中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的。因此,让学生认识哪些动作是危险的,哪些动作是安全的,体育锻炼前后应注意哪些问题,了解和防范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体育动作,树立安全意识,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本节课中有两个学生穿着皮鞋上课,这对做某些体育动作来说,是有些危险的。以前夏秋季节的时候,我只注意了学生穿拖鞋的问题,而对穿皮鞋的问题没有细究,严格说来,安全无小事,任何一个细节我都不应该放过,所以以后我应更加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2、体育与健康课也涉及纪律观念和集体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内容。如本节课中部分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纪律观念淡薄,听到口令后没有及时做出反应。我想这是因为我初涉教坛不久,在课堂上还不能达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境界,以至于对少数违纪学生没有及时发现并做出处理,过于强调与学生间感情的交流,对他们宽容爱护有加,而严格要求不够,这就要求我以后不仅要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而且还要严格要求学生,只有这样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我在上体育与健康课时应过分强调军队般的纪律及纯粹的集体主义意识呢?我想这也是不符合新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的。欧洲一位古时国王曾说:“如果要我的士兵都具有思想,那军中将空无一人。”难道我们是希望学生都成为没有思想的木偶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说纪律观念及集体主义意识应适当强调,应为体育与健康课的总体目标服务,而不应该喧宾夺主。

课堂教学后记篇七

今天我听了科学教材分析,很有收获。老师将教材分析得很细,还说到科学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教师应知应会的知识资料,使我查到自己科学知识上的缺漏及教学上的缺憾。下面我总结如下:

1、例如我在教《折形状》一课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时曾指导生实验“用一张a4复印纸托起一块红砖”,但是没强调那么详细的操作要求。如:

(1)红砖离桌面15厘米以上;

(2)放书本时,要对准纸筒中心轻拿轻放;

(3)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

(4)纸筒的缝隙要用胶带黏牢固,不能留缝。然而指导教材分析的老师都指点了。使我豁然开朗。

2、再入我在教(课本p23)在“研究三座桥的承受力大小差异”时:只是教师简单演示了一下没让生亲自操作,听培训老师一讲我懂得了一定要让学生亲自操作或教师演示,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桥的承重能力;还知道了实验注意事项:

①做桥面的硬纸板长不小于20厘米,宽不小于7厘米;

②做拱桥时,要把一张纸板做成拱形,放在平板桥下面,并粘牢;

③建斜拉桥时,要把两条等长的粗线分别系在四根筷子上,再把粗线分别粘在厚纸板中央;

④桥墩间的距离要一样,把同样的重物放在桥的中央;

⑤桥梁的承重力应是塌了时的重物数减去1。

总之,这次听教材培训收获颇丰,以后我定要多参加这样的培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个优秀的科学教师。

课堂教学后记篇八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队、服装、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抓好体育各阶段组织教学。体育教育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前,学生大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各种活动,他所注意观察的对象目标较多,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比较分散。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前,采用趣味游戏。如做反口令训练游戏,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联系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生兴趣。结束部分,学生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后采用一些调解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同时做好利用结束部分对课堂进行小结。

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在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重点练习的难道要求是不一致的。如初二年级的实心球投掷的教学,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重复练习,让学生找到掌握正确技术动作的感觉,才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最终达到合格标准。对此,教师在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力。不同教材的组织教学有其不同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与教材特点有机结合,改变传统中单一的千篇一律的组织教学形式,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如田径教材的“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跑的特点,运用竞赛、奔跑游戏等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初三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抓住主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灵活动用组织方法,针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在“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一节课中,教材之间的衔接,传统的调动显得机械、死板、单一,且容易出现散乱的状况,而此是教师采用游戏或舞蹈等教法进行衔接,即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又会使教学活而不乱,顺利过渡。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既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组织方法。“手势、眼神”具有无声的语言,更具有其它组织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组织方法。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授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由此可见,让课堂充满创造力,促使学生产生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必须着眼学生,从学校实际出发。

课堂教学后记篇九

县教研室来我校视导,其中一项就是听课,我有幸被抽中,我思量再三,我决定上《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文中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文中的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要有礼貌;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对话描写简洁明了。

因此我根据新课程理念,以活动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增长能力。活动有五个环节:

1、故事激趣,以古代几个聪慧的孩子的故事引入。

2、以读代讲,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个别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感情)。

3、让小组之间展开元方是否有理的辩论,在辩论中升华主旨。

4、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由几个有表演才能的学生课堂上展示现代文与古文互换才艺pk。

5、出示几则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事件,让学生学会化解矛盾,掌握说话的艺术。

课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我的教育理念“还语文课堂琅琅读书声”,“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非机械的死记硬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些是我在教读语文课时的最深的感悟。我认为这三点中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非死教知识。要想实现这个目标:

一是多读书。

二是学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无形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实现课堂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当分析元方人物时,有学生提出:“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是不是太无礼了?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让同学样各抒已见。于是有同学认为元方太没礼貌,得礼不让人;有的同学认为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情有可原;还有的同学认为元方怒气未消,怎么可能理友人呢?

经过一番争论后,许多同学认为元方还小,只有七岁,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这样,这个问题在学生的争论中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同时,我还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元方,你会怎样?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正所谓: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系生活,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

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及积累过程,让学生在读中获得,在学中体验、感悟、掌握。

当然,本课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给予精辟的点评,在分角色表演时安排时间不当等。

课堂教学后记篇十

《称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有趣味的故事,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一堂课下来后,回想起和孩子们一起渡过的短短的40分钟,品味着和孩子们的真心交流,感情的真诚碰撞,我享受到了快乐,尝到了收获的喜悦。现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教学中的得与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他们就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所以,我努力在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对学生每一个积极的表现都给予真诚的称赞,创设愉悦的氛围,如:课始,我对学生积极准备上课的状态进行了点面结合地称赞(你坐得真好,像个小战士似的!)(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多整齐啊!)(你们的精神饱满,眼睛一直注视着老师!老师称赞你们!);接着又根据图片认识了“刺猬”等词语。指导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自悟道理。这样、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情趣、学生兴趣的激昂。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于是,我努力将这一理念体现在识字和阅读教学之中。

1、读,特别是朗读,是语文教学最传统、最基本、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方法。以读带悟,朗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朗读中体会句子的语气,增强语感,体会真诚的称赞能带给人自信。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指名读、加上动作读,对着屏幕读等,既避免枯燥,又加深了对句意的理解,还提高了朗读能力。同时,教师注意处处、时时称赞学生的感悟理解,点滴进步。这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参与者,为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注入了激情和活力。

2、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的经验。如“这个字你是怎样认识的,有更好的办法记住它吗?“;鼓励学生大胆猜字如:学习“采”字。通过多种识字方法的运用,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识字能力得到锻炼。

1、在教学中,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显得有些急躁,有抢学生话的现象。

2、时间分配有点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

3、预设与生成有着一定的距离。

4、课堂评价有时不够到位。应注意教师评价的多样化和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

课堂教学后记篇十一

《落叶》是自编的教学内容,是根据秋天到落叶飘这样一个情景设计的。

本课教学目标是观察落叶的色彩,形状,及表现落叶的纹理,让学生通过涂一涂,画一画及剪一剪的方式表现美丽的落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一课上来下,发现学生能感受到落叶的美,同时能通过自己的观察表现落叶表面的纹理,表达自己对落叶的一种怜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快乐,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体验的成功感。但是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

本课既要让学生表现落叶的色彩,形状,又要让学生表现落叶的纺理,形,色,纹理三个方面都要在一堂课中体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内容太多。这堂课可以分成几个课时来上更能让学生深刻感受落叶的美。而且本课对于落叶的形,色和纹理,本来是着重表现叶纹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三个内容分布得过于平均,没有突出重点。一开始让学生涂秋天的色彩,本想三分钟就解决的,可以实际上却花了五六分钟,让学生涂色彩,学生很兴奋,一时半会静不下来。而在表现落叶形的时候,采用的是沿着实物落叶画轮廓的方法让学生表现落叶的形,由于实物落叶边缘有许多小细节,学生画了很久,他们不会用很概括的方法去表现。本来是重点表现的叶子的纹理由于时间的关系就相对弱化了。

这是一节富有诗意的课,对于落叶,我们有着太多美好的语言来形容。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把这种美内化到学生的心里,从而用美术的语言表现落叶的美。学生对于落叶的感受应该是多变的,如爱怜的,如色彩美,如残缺美……这么丰富的情感都可以在课堂中体现出来,可是教师引导不够,导致了学生对于落叶美都停留在表面上,没人深入到内在。

课堂教学后记篇十二

《影子》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首以生活现象为题材的儿童诗。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课文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这一重要特点。上完课后我反思有以下几点:

在备课中,我预料“影子朋友为什么走在你的前(后、左、右)边?”会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如何给他们创造一个探究的空间呢?我灵机一动,在课堂中央拉开一张桌子,拉上所有窗帘,打开一盏日光灯,让一个孩子站了上去。我让站在上面的孩子转身,其他的孩子则仔细观察影子位子的变化。通过这个活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把上面的问题解释清楚了。

教学中,我以朗读作为理解全文的主线。第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中,不但教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读出常常跟小黑狗的重音),而且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尤其是学生跟老师的挑战读,再加上学生对老师及同学的朗读评价。基本上每个同学都能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引导学生质疑朗读,实际上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能有感情地朗读。

此处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朗读指导不到位,只为朗读而朗读,学生没有真正地领悟感情,而且没有把自己领悟的感情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尤其在几个学生讲到自己养过小狗,小狗常常陪着她,围着她转时,……我启发她说出了喜爱或喜欢小狗的感情。此时,我应该要求学生就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而我却没有让学生读,让学生领悟的这种感情白白地浪费掉了。

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学生经历的不同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比起简单的说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容易表达相应的感情。抓住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情感切入点,适时朗读,也比硬是要学生讲出到底是什么感情,或带着什么感情来读,具体、丰富、形象得多。如几个学生讲到小狗在我放学后在家门口等“我”,高兴地舔“我”,此时,老师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把这种等“我”,舔“我”的感情具体化,不就是喜爱之情吗?

教学中,注意了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而且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既调动了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后记篇十三

教学后记,是指课后对实施教案过程所进行的反思,是对实施教学方案小结的教学笔记。它主要是把课堂教学的成功和不足写在教案后边或旁边,也可用另外的纸写成教学随笔,教学随感录,附在教案的后面。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教案,成为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参考。这是师范生一开始从教就应重视的工作,就需要培养和训练的一项教学基本功。

备课是教学的设计和准备;上课是教案的实施和体现;后记则是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三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师本人对自己的经验分析则会带来重大的收获。” 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行动能力和教案等方面及时做出分析总结,就能了解教学中的得失利弊及缘由,便于吸取失败的教训,积累成功的经验,从而调整和弥补工作中的过失和不足。许多优秀教师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这与善于不断及时做课后分析总结是分不开的。但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环节,不重视写教学后记,课完就完。其实写教学后记好处很多,它能帮助我们积累教学经验,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一般说,新老师没有教学经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而教学后记就是积累最好的方法。教学后记把得失记录下来,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否则很快就会遗忘。通过认真思考总结,把这些得失记下来,加以分析研究,以后碰到此类问题就心中有数,失误或不当就能避免。从而帮助我们积累教学经验,也促使我们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教学后记能为教学研究积累资料,是我们个人教学业务档案的重要内容。

写教学后记,可把零散的教学经验,教学偶得集中起来,经过系统整理,就会是较高质量的教学经验。把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的东西,将会更好地指导我们教学实践。而写教学后记就会为我们搞教学研究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料。同时,每一个有志于教育事业的青年老师,都应建立起自己的教学档案。它的内容包括教案、习题选、试卷、辅导资料、作业练习、试卷批阅记录、学生成绩等,作为教案组成部分的后记,则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写好教学后记,这对现在成长,将来的提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练笔,是我们练笔的好形式。老师整天忙于各课、改作业,对练笔之类往往无暇顾及,写教学后记则是最好的练笔。教师不练笔,久而久之,文思就会枯竭,作文章时,便不能表情达意。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练好笔是迅速提高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写教学后记来促使练笔,则是一种好方法。内容丰富,不拘形式,有话可写,得失体会,杂感随笔,均可信手写来。

教学后记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有关教学的什么都可录,什么都可记,什么都可写。对于师范生来说,大致可从自我感觉、学生信息反馈、评课意见三个方面的内容着手,分析记录总结以帮助我们写好教学后记。

1.自我感受

自我感受主要是记录自己感受最深的那些内容,及时把每一堂课最主要的得失回顾记下来,以便抓住主要的经验教训,概括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诸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目的是否客观,重点难点是否抓准,教学环节是否安排合适,预习、自学:复习、提纲、导语、结束语、板书等设计是否恰当,以及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手段方法,教学的应变,教学的效果等方面的感受都是记录分析总结的范围。

2.学生信息反馈

主要指学生的表情变化,是否专注,注意力是否集中稳定,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和谐,师生情感交流是否融洽正常,学生发言是否积极,教学效果是否满意。一般说来,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发言,反之则学生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紧皱眉头,气氛沉闷。学生的这些信息反馈,课后及时记录下来,总结经验,分析原因,找出对策。还要分析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训练能力的情况,学生是否能按预定的要求,在知识技能诸方面获益,教学任务是否圆满完成,目的是否达到等等,都是了解分析记录总结的范畴。

3.评课意见

主要是倾听听课老师、指导老师以及听课的学生的意见,及时地把他们的意见记录下来,根据他们的意见,帮助自己分析归纳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除上述三方面外,要记的内容还很多,特别是教学中的点滴之见,即除教学共性以外的属于个人独到的见解,个人水平发挥的个性的东西更要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丰富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经验;教学过程中的失误,无论大小,都应整理记

录下来,以便今后改进、弥补;学生中的闪光点,也是记录的重要内容,如课堂上学生的问题、答题及课后作业练习,都可能会有不少独特的见解,特别的做法,把它们记录下来,做分析整理,将会有助于拓宽教师的思路,改进教学。这些也都是教学后记应记录分析整理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教学后记的内容,来源途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自我回溯、反思作出分析

执教者本人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情况,能力及成败的感受,体验最敏感,最真切,最深刻,每次教学都会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要求我们每次课后,都有必要坐下来仔细地追忆,体会和分析,这是我们教学后记内容来源的主要途径。

2.广泛收集意见,加以分析整理

指导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对象、教学实际又非常了解,他们最容易发现问题。他们的意见具体,针对性、指导性强,会给我们很多启发,使我们获得教益。同事同学看问题也比较客观、实际,容易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来评价分析同伴的教学,这会更亲切,更易消化吸收。所以他们的意见是我们教学后记内容来源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广泛吸取,认真分析整理总结。

3.从各方面吸收教学对象的反馈信息,记录分析

课堂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效果最能说明教学是成功,还是失败。因此,学生的反馈信息,也是我们教学后记内容来源的重要途径。因而,我们要全面地收集反馈信息。我们可以找学生个别谈话或座谈会,问答调查,统计分析;也可以检查学生的作业练习,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情况,以此对课堂教学评价;也可向家长了解,同家访结合进行,既可增加丰富家访的内容,又能更广泛地吸收反馈信息,然后再结合上述三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最后作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判断和评价,写出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后记篇十四

《金子》这一课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要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全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其中蕴含的道理比较深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彼得说的话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脉络。如在导课初读课文后,让同学们思考:文中的主人公彼得有没有找到金子呢?学生答案有两种,一种找到了,一种是没找到。导课时老师的引导,这里所说的金子是指金属金子。为什么没找到,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进入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彼得是一个吃大苦耐大牢,勤劳能干的人,为以后找到真金作好了铺奠。说找到金子的同学是从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看出的。这时教师出示该段,让学生品读,并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展开讨论:真金是什么意思?彼得怎么找到真金的?他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彼得说他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课文内容迎刃而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繁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大声朗读出来。

教学本课时,对语言文字及词汇的积累处理得较好,如读到第六自然段时,出示花图,让学生用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情景,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有些词语的理解,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理解,如联系上下文,学会查无字词典等。

最后对题目的理解也较到位,真正理解了题目的深该含义。

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在挖掘教材上还需下大功夫。

课堂教学后记篇十五

上周,学校安排我这个周一,也就是今天上午的第一节课上公开课,课题自己选择。接到通知,我便着手选择起课题来。已前上过《掌声》,上过《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课文,这些文章故事性强,而且感情浓厚。这次选课时,我被雾凇的奇异与美丽深深地吸引了,便产生了选择它的冲动。但学生在生活中没有亲眼见过雾凇,虽然通过文本能够得到一定的了解,但仍缺乏感性地认识,更无法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的特殊原因,必将给教学带来困难。在犹豫了一天之后,我决定就选《雾凇》了。

《雾凇》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神奇的景象,说明了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上课伊时,我让学生根据我的姓名(洪雪琴)猜测我出生的季节——冰天雪地的隆冬(学生兴趣盎然),然后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去领略隆冬风光。随即出示一幅雾凇图片,引导学生说说看到图片后想到了哪些词。有的说:“晶莹美丽”,有的说:“冰天雪地”,有的说:“白雪皑皑”,还有的说:“瑞雪兆丰年”。他们说的都跟“雪”有关,这时,我郑重地告诉他们,图中展现的是闻名全国的雾凇奇观,由此导入新课,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选择的是以读代讲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这一部分时,我采用的是“问题探究,读中感悟”的策略。先让学生听老师范读课文,同时画出概括雾凇形成过程的句子。根据学生汇报,我概括板书出雾凇的形成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然后让学生通过默读找到吉林雾凇形成的条件之一“过于饱和的水汽”的特殊来历;通过自由读,初步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然后找出重点词语感悟雾凇的形成,如:“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一层地”,抓住“最初……逐渐……最后……”体会雾凇形成的动态美。通过反复朗读感受雾凇缓慢、轻柔的形成过程。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加深学生对雾凇形成的理解。

整节课下来,有收获,也有遗憾。首先,通过学习,学生对雾凇的形成过程认识的不到位,因此,在用自己的话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时,许多同学不敢说。另外,一个读音不确定的多音字(凝结“nínɡ jié”),我武断地统一了读音:(nínɡ jiē)。因为总觉得唐突,所以下课后赶紧找来字典查实,并在班上及时纠正了读音。其实,课上我可以尊重学生的不同读法,然后引导学生课后查字典证明自己读音的正误。因为这样,不仅让学生得到了一个结论,更让他们学会了一种好方法,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会在不断地反思中前行。

课堂教学后记篇十六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要多向指导老师以及其他有经验的老师们学习的重要性,然而平时老师们的空余时间不多,要总是拿着问题去找他们显然不是一个合适的方法,所以,常去挺老师们的课便成为了一个优选的方案,既可以让自己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同时又不会影响到老师正常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

因此,我在本月的20号,也就是本周一再次去听了一节我的指导老师的课程,而这次课正好碰上老师的进度讲到2单元的小课文部分,在英语的课堂中,文章应该是属于词汇运用的最高级的形式,因为在文章中,词汇、词组、语法的运用都有了一个语境,在相应的语境中理解才是最高境界,也是最好的方式。

很荣幸听到指导老师的一节阅读课,于是就老师上课的模式,我做出了如下总结:

首先,在开始上课前的两分钟里,先由一个学生在旁边的黑板上写下一个新词(不是书后的单词)以及相应的发音和简单的用法,学生讲解给大家,之后老师做额外的补充或纠错。

第二个环节是由两位同学上讲台为大家带来一小段dialogue,并在对话结束后,向同学们提出两个小问题,一般同学都可以答对,老师再给予一定的鼓励,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同学们把学过的知识点表达出来,一方面巩固知识点的运用,另一方面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教得好,同学们下课也掌握得好,课堂上满满的都是“和谐”的学习氛围,虽然我只是个旁听的实习老师,但是在后面听课的时候,俨然已经被这种氛围吸引,被带入,真的是让我好生羡慕。我也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像我的指导老师一样让我的课堂氛围变得这么好!

课堂教学后记篇十七

《最小公倍数》这节课,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的进取性较高,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自然而扎实,学生的思维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单从纯数学的角度去让学生领会,显然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我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供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灵动数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念到了学数学的欢乐。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本事。

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要让学生自我观察、思考、探索研究数学。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设计了例举法找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猜想、分解质因数比较,一系列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来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体念到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挖掘不足有待改善

1、课初的情境创设虽研究到与例题之间的联系,但过渡得不够好。

2、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止是一时之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预案的设计,课堂中顺学而导坚持学生的学习进取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课堂教学后记篇十八

一、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插图再现课文里的春光美,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教学伊始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音乐视频《小燕子》将孩子们带进美好的童年,带进充满生机的春天,并巧用课文插图,使燕子的形象和明媚的春光更具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适时的插入课件,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学习写作方法。

二、 教学中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以读促感,彰显师生的风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抓住每一个可以展示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读、说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及时的给与鼓励。在每一段的感情朗读时,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必要的指导,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练习,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在学习拟人句的时候鼓励学生说出积累的或是自己创编的拟人句,并分析这句子的好处,让他们在合作的基础上集中汇报交流,不仅增强了合作意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锻炼了语言能力,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一、 链接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积累。教学中,出示了燕子的相关资料和与燕子相关的文学作品,也让学生汇报了自己对燕子的了解,与生活实际巧妙的建立联系。但课后感到在教学春光美那一部分若能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会将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二、 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学语言的凝练,精准,富有感召力、吸引力是我追求的一个更高的目标。

课堂教学后记篇十九

《老师的手》一课它隶属于第十二版块“爱在我们中间”,讲述了母亲节这天,从小失去母爱的小道格拉斯在献给母亲的画中画上了老师的手,赞美了师爱的伟大和孩子心灵的质朴。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用自己温暖的手给予学生慈母般的爱。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感悟第三自然段做为重点,主要让学生体会老师的爱。首先让学生找出词和句子,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师爱的伟大。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还觉得有以下几点不足:

1、教学方法单一。提问,学生朗读,学生回答时急于让学生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替代学生回答的语言过多,制约了学生的思维。

2、对语文品析式教学的教学方式领悟运用不够透彻、肤浅,不能做到大胆放手,勇敢尝试。

3、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在这节课中只是关注到一部分学生的反映,未能给学习困难生更多发言的机会。而且课上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并没有及时地采取措施。

4、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也好奇、兴奋,但那种主动的意识没有被激发出来,没有参与进去,而只是站在了旁观者的位置上。

5、教学环节不够紧凑。课文的内容简短,虽只有三个自然段,但由于没有准确的把握住教学的时间,故在教学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时间有些匆促,未能达到朗读感悟的目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必须要驾驭好课堂。在时间安排、环节设计中都要认真思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课文内容的重点出发,力使自己的教学简单有效。真正在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悟的能力。

课堂教学后记篇二十

跳远是一项学生感兴趣,但又是较难教学并极易受场地限制的项目,因此作为教师应主动积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及时改变教学策略。急行跳远是本学期的主要项目之一,第一课时该如何上使我考虑了很久,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我决定将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放在起跳后空中的收腿动作上,结果表明这一点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

教学难点:在空中较短时间里完成收腿的动作。

教学重点:起跳后空中的收腿动作。

整课的设计基本是合理的,四大基本部分的衔接是教为自然的,主要体现了合作、创新的理念。课从开始的双人操,如:压肩、互背。然后是合作的原地纵跳、小组跳、小组游戏等,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成功,在合作中凝聚人心。在游戏时,有教师规定的动作,也有学生自创的动作,体现了各组的合作,学生的创新。课中学生对双人操的新奇、对跳远的激情、对游戏的热情,说明教材安排的合理,符合学生的生心理发展。

学生的组织纪律出乎教师的想象(组织纪律不太理想),因此在各类活动中,教学效果比预计的要差,队伍的调动时间有些缓慢,有个别同学连基本的“单跳双落”都未能完成,许多同学只顾开心,在跳时收腿动作时有时无,创新思维不够。教师最应反思的是此班的组织纪律应进一步加强。本节课前准备未充分,说明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课堂教学后记篇二十一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按常规教学的方式释词解句,一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据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模仿情景,把口技表演者表演的三个阶段:一家四口深夜由睡到醒由醒到睡失火救火,让同学们以小品的形式再现。

这样一来,从学生的即席表演中,我了解到他们的兴趣和表演天分。

同时由于学生自身的参与,不仅使学生听起课来不感到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而且在比较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明确了课文的目的,并解决难点和重点。

另外,我围绕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学习这篇课文。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表演者利用简单的道具却能摹状出这么多不同的声音,从而看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文言文的学习,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对学生而言,这是语文课上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创新教学中,总是提倡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和体会。

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有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阅读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着直接的巨大的影响。

作为教师,教每一篇课文之前,自己首先得下功夫把课文读好。

而《口技》一文的朗读也是很重要的,我必须把每个阶段的摹状情景唯妙唯俏的读出来,该紧张的地方就紧张,该缓慢的地方就缓慢,否则学生就感受不到当时听众那种身临其景的感觉。

课堂教学后记篇二十二

这次我讲的是《除法的验算》。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因为三年级上册学生学过有余数的除法后,已经知道了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各部分关系。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法+余数=被除数,这些知识已经很好地为学习这节课做好了铺垫。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应是体会验算的必要性,使用性。可我还是不够了解学生,使我始料未及。

每次讲课,我坚持的原则是:

1、不试课。(不提前讲讲,改改。想试试自己备课备的怎么样,是不是真正吃透教材,是不是真正了解学生)2、不挑课。(跟据学校安排的讲课时间,结合学生学习的进度,该讲那节课了,就选那节课讲)。但是这次在我讲课前一节课,我在我教的另一个班讲了《除法的验算》,发现课的导入太过呆板、严肃,课中学生又出现了我没有料想到的问题——小部分学生竟然找不准除法竖式中的商、除数、余数、被除数。可他们都知道商×除数+余数=被除数。可离我公开课的时间就剩下一节课了,改还是不改。如果要改,课件就得重新做,时间有点赶。不改,明知道这节课的重难点已经不是自己所预料的了,必须改,马上改。

于是乎,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我把原先的教学设计几乎改了个大半,从课的导入,到课中在验算之前解决问题的分析、计算全部进行了改动。

课后,最大的遗憾是课前自己没有完整的观看一遍自己改动后的课件,让课件上一个左右跳跃的小猪分散了一点点学生的注意力,我不得不提醒孩子应该看什么。其次感觉自己这节课上的淡而无味,没有令人回味的地方。

现在的我已进入真真正正的平淡期,也许我本就没有耀眼过、兴盛过,也谈不上返璞归真,我一直都是这样的平淡。

课堂教学后记篇二十三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编排体系看,归属于“走向世界”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感受。

1、选择贴近学生的课程资源去感知、感悟。经济全球化是一种现象,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经济全球化”这一名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不可通过讲述来完成,也不可能作全面深入的阐述。首先在教学导入时,选择了学生熟悉的奥运会开幕式上刘欢唱的主题歌《我和你》,“我和你”,一个最简单却又最深刻的关系。我和你就是我和你,就是由最简单的两个人的关系所构成最复杂的一个世界,如果我和你都能友好相处,这个世界就美好。再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商品入手,比如肯德鸡、麦当劳,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服装、电器、手机、汽车、影视等,学生从身边琳琅满目的外国品牌商品中,以及耳闻目睹的习俗、生活方式,深刻感受全球化给国家建设、人们生活带来的发展和变化。为了让学生更明晰感知我国的产品也大量销往海外。从教学效果看,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学生对经济全球化也有了切实的体验。

2、在有限度的探究中发现、思考。《品德与社会》教学,特别是国情内容的教学,不应该是现象和材料的堆砌。如何让学生自己在有限度的探究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选择,是这课的一个难点。我指导学生结合身边的资源开展探究:比如调查校门口家长的汽车品牌,调查我们平湖几家比较大超市食品等,因地制宜,这种探究,保证了课程实施的可行性,降低了课程教学的成本。“外国品牌的手机占多大的比例?”“为什么儿童服装基本上是国产品牌占大多数?”“为什么中国生产和出口的产品很多要用外国的品牌?”这些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选择问题观察和思培养社会责任感。

3、在观察社会现象中指导、引领。教学结束后从大家的议论中,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现象有了重新的认识,体现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设计几个活动,比如讨论“我国商品大量涌入我国市场,对我国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弊?”等等。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所得,让学生更能体会到外企就在我们身边,它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进出口总值图表的具体数据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里中国的快速发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让学生有顺序地了解“地球村”的支柱产业。

特别让学生了解平湖钟埭经济开发区的一些合资企业。让学生更能体会到外企就在我们身边,它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去调查进入国门的外国品牌,走出国门的中国品牌,以及文化的交流等。课堂上再进行汇报、交流。学生经过亲身体验、感悟,对经济全球化也有了切实的体验。

课堂教学后记篇二十四

前一段时间内,我连续上了两节公开课。一节是校内的公开课,另一节是南昌市的探究课。两节课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节采用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事先完全设计好的:包括哪个问题该怎么回答,会有哪些可能的变化,会请哪位同学回答等等。这一节课学生完全按我所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而我自己也是不敢多提一个问题,不敢把学生的思路拓展开来。一堂课下来,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可学生呢,根据我的课后调查知道,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没有理解好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评课时,也因为时间不够而没有得到应用的效果。

另一节是为了配合新课标的实施所上的一节探究课。这一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整节课从头到尾都有点“乱”。我没有再用那种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去授课,整节课都是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去解决,而后又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大家一起去探究怎么解决。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各种让人意料不到的新问题,连我自己都有点招架不住,同时课堂气氛也很活跃,甚至有些“乱”,以至于不得不出现几次提醒学生停止讨论。事后我有些担心,可结果正好相反,这次上课的同学们都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认为基本弄清了所学的问题,而且有些不喜欢上物理课的同学也说学习物理也挺有意思的。

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的鲜明对比,我深深地体会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按照课本给出的知识点,进行一些学生实验就可以了。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而是要塑造适应二十一世纪国际人才需要的新人。

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是关键。按照过去的检查、验收课,课前总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即上所谓的预备课,课上学生与教师都“循规蹈矩”,配合得一定天衣无缝。这样的课,教者安心,听者舒心。课的评价自然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但在准备这节课时,我们没有给学生做任何的课前“准备”,学生是完全的自然状态。说实话,我们完全有时间来进行所谓的“准备”。这样做就完全违背教改的宗旨。教师只有彻底地摒弃过去的旧有教育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教学中以人为本,不放过教学中的每一个可以利用的契机,不怕出现“乱”局面,敢于让学生“乱”起来,同时有机地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关系,才能把新课程的精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处。

课堂教学后记篇二十五

昨天在3班,我感觉历史课上的很别扭,课堂上提的问题没人回答。针对这种情况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写一下历史课的感受,谈谈历史课如何上好。我认为这个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而且我认为任何事只要动脑筋思考,就会不断完善。我相信学生也会跟老师实话实说。我期待着……

今天早上,我来到办公室,3班的作业已摆在我的桌子上。一个上午,我一直没出办公室。在那里认认真真地看了两遍他们写的内容。做了下面的分析,之后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1.不会,懒得思考。

2.缺乏自信,觉得答案不够完善,不敢说,怕嘲笑。

3.没听讲,不知道老师的问题。

4.太简单的,不想回答;太难的又不会回答。

方法一:提前预习,了解梗概。做到心中有数。

方法二:借助课外书,对课本有进一步的把握。

方法三:认真读书,进行反复思考。

方法四:抓住规律性的知识,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

方法五:虚心听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总结,进行反思。

偶尔一两个题不会也无关紧要,只要自己努力去思考了,就已经达到目的了。永远不要放弃自己。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小学生、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有自信才能增强自己的实力,有实力你会更自信。

3.4.两项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课要有吸引力,让学生时刻关注老师,关注课上知识;不断思考问题。特别是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问,没有任何的价值。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老师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老师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1、同步练习的大题怎样处理?先明确自己的答题思路,再形成文字。然后再对照答案查找不足。这样做,需要毅力才能坚持,一旦养成这样的好习惯,你会受益匪浅。

2、怎样答好历史卷子的大题?

(a)、仔细审题,读懂题意

这是成功解题的基础。它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同学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读懂题意,弄清材料所反应的历史事件,确定中心。其次,要读懂试题的设问,明确用什么方法来回答什么问题等。

(b)、围绕问题,寻找知识的落脚点

开放性试题的命题依据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导向的。同学们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向教材求索,寻“根”问宗,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历史知识,切忌随心所欲,想答什么就答什么。

(c)、注重发散思维,全方位解答

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开放性试题最为重要的思想武器。考生必须紧扣试题要求,论述的观点遵循由此及彼的原则,联系教材,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力求做到答案新颖准确。

(d)、注意思路清楚,力求完美

如果思路不清,会导致要点不全,逻辑不顺,答案不明的缺陷。同学们在答题时要准确把握要点,完美地组织答案,做到这些,就减少了不必要的丢分。

3、需要买历史课外书吗?买什么样的课外书?如果感觉做完同步不过瘾,当然可以买。现阶段主要任务是熟悉课本,在此基础上适当总结。所以,我认为应该买既有知识讲解又有练习题的参考书会比较合适。根据自己水平确定。

4、为什么要写历史复习日记?有人说,历史是文科中的“理科”,这句话表明历史学习中离不开理科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学会归纳和总结,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冲破自己学习的障碍,做到活学活用。在总结归纳中还要做两个结合——政史结合、中外结合。通过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不断梳理知识,定会使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就是培养能力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生知识升华的过程,是历史学习中的“质变”。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对历史的关注程度、方法都不尽相同,通过记特色日记,让老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适当加以指导,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5、老师的讲课方式不太适应。一方面,你们要适应老师,另一方面,老师也要适应你们,形成和睦、融洽的气氛。适者生存。

6、把历史背下来,为什么不能得高分?扎实的基础知识+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准确的表达三者缺一不可。不仅需要三者,而且注重三者的综合。这有待于平时的点滴积累和不断的锻炼。持之以恒地坚持才会硕果累累。

1、抓住目录,把握总体

“翻开课本觉得什么都懂,合上课本一片空白”。要解决这一问题,利用目录会议复习是最好的方法之一。目录是课本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教材的浓缩和提炼,同时也是课本知识最简要的提纲和线索。利用目录复习历史的方法是:翻开目录,首先,划分出历史阶段,并回忆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阶段特征、标志性大事等;其次,再仔细回忆每课的内容,对于每课所叙述的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启示等,对每一个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作全面回忆;再次,观看目录的顺序,找出课与课、子目与子目之间的内在关系。遇到不能正确再现的内容时,及时打开课本,巩固知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查漏补缺,强化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使我们正确区分历史概念和从宏观上把握住全书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形成历史框架。

2、浓缩内容,巧记要点

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高度浓缩和提炼,在串记时以少带多,减轻记忆负担,避免死记硬背。如记忆《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用“一厂、二亿、三岛、四口”这几个数字概括。

3、中外结合,纵横交叉

中外历史的相互照应,可以整体地把握历史脉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如复习xxx战争背景时,要联想到世界史的资本主义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再如复习世界史十月革命的影响时,要联系中国史的五四运动爆发和作用。复习时要进行科学地分析,要善于归纳和综合,有助于提高复习效果。

补记:这篇文章写完后,我打印出来,分发到各班,虽然只是12班一个班的问题分析,但我觉得很有代表性。要求各班贴到墙上,让同学们下课学习,自己有针对性的解决自己的问题。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