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摘抄 端午节的来历风俗和意义(三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摘抄 端午节的来历风俗和意义篇一
端午又叫“端阳”、“端午”、“重午”、“沐兰节”、“天中节”、“女儿节”、“龙船节”、“粽子节”等。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不下十种,诸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勾践、夏至节、祭龙等。
端午与屈原。
汉人将五月五日视为阴气萌、人易死的凶日,也将此日看作逝者的忌日,进而在此日纪念。一些受到敬重的人物,如割股奉君而不求荣华的介子推、忠贞贤能却遭弃迫死的伍子胥、沿江寻求父尸未得而投水溺亡的孝女曹娥传说他们都死于此日或别离于此日。这些人都曾在端午被人们纪念。可见端午和屈原一开始的关系并不是如大家现在所熟知的那样——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
而最早提到端午源于屈原的文献是在东汉时期。《艺文类聚》卷四引录《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亦因屈原。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屈原之所以在东汉成为许多地区端午节纪念的人物,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呼唤一位正直忠君的人物出现。东汉中期,就已出现外戚擅政、宦官弄权的局面,一批上层社会的正直名士,对现实不满而希望激浊扬清,彰扬节操。那么屈原的高尚志节便成为了士人们的精神粮食。此时的一般民众也盼望结束社会动乱、实现屈原所追求和描写的“州土之平乐”,端午祭祀屈原的习俗便会得以广泛普及并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参与。
魏晋南北朝时期,纪念屈原逐渐成了南方端午节活动的主要内容,一些本为祈禳的活动也与纪念屈原联系起来,关于屈原与端午的民间传说也不断得以丰富。在社会大一统的隋唐时期,南北文化汇融,南朝文化成了主导文化。盛行于南方的以纪念屈原为主题、以食粽和竞渡为主要内容的端午习俗,逐渐北传而成为全国性的端午习俗,端午节日是在唐代正式形成。
<
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摘抄 端午节的来历风俗和意义篇二
每一年的农历5月5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除了我国外,韩国、日本、美国等其他国家也会过端午节。既然这样,那你知道哪些端午节的知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了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来欣赏和学习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赛龙舟
在端午节的时候赛龙舟也是一个传统活动,在一些靠近河流的地区经常会举行赛龙舟活动。相传屈原投河自尽后,渔夫划船在江中打捞屈原的身体,然而依然没有找到,因此,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会在每年的五月五号划龙舟以表示对屈原的哀思。
佩香囊
古时候人们认为给小孩子佩戴香囊具有避邪驱瘟的效果,甚至会在香囊内部装上一些艾草、朱砂、香药等,然后再缝起来,再用一些五彩线扣在香囊的头部,结成一串。有些地区的男女会互相送香囊以表示爱意,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佩戴香囊了。
悬挂艾叶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门眉歘悬挂一串艾叶,表示驱除瘟疫和瘴气。艾叶有一股清香,能够驱赶蚊虫,具有净化空气、杀菌消毒的作用,因此,古代人们会在门眉处插上艾叶以防止疾病传播。在端午节的时候插艾叶的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也是迄今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如今的端午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节日。(注:2005年11月24日,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申遗”之争暂时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消息传来,在中国学术界及民间再度引起轩然大波。2009年10月30日,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又叫“端阳”、“端午”、“重午”、“沐兰节”、“天中节”、“女儿节”、“龙船节”、“粽子节”等。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不下十种,诸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勾践、夏至节、祭龙等。
端午与屈原。
汉人将五月五日视为阴气萌、人易死的凶日,也将此日看作逝者的忌日,进而在此日纪念。一些受到敬重的人物,如割股奉君而不求荣华的介子推、忠贞贤能却遭弃迫死的伍子胥、沿江寻求父尸未得而投水溺亡的孝女曹娥传说他们都死于此日或别离于此日。这些人都曾在端午被人们纪念。可见端午和屈原一开始的关系并不是如大家现在所熟知的那样——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
而最早提到端午源于屈原的文献是在东汉时期。《艺文类聚》卷四引录《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亦因屈原。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屈原之所以在东汉成为许多地区端午节纪念的人物,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呼唤一位正直忠君的人物出现。东汉中期,就已出现外戚擅政、宦官弄权的局面,一批上层社会的正直名士,对现实不满而希望激浊扬清,彰扬节操。那么屈原的高尚志节便成为了士人们的精神粮食。此时的一般民众也盼望结束社会动乱、实现屈原所追求和描写的“州土之平乐”,端午祭祀屈原的习俗便会得以广泛普及并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参与。
魏晋南北朝时期,纪念屈原逐渐成了南方端午节活动的主要内容,一些本为祈禳的活动也与纪念屈原联系起来,关于屈原与端午的民间传说也不断得以丰富。在社会大一统的隋唐时期,南北文化汇融,南朝文化成了主导文化。盛行于南方的以纪念屈原为主题、以食粽和竞渡为主要内容的端午习俗,逐渐北传而成为全国性的端午习俗,端午节日是在唐代正式形成。
<
★ 2021端午节的来历传说"★ 2021端午节的由来"★ 2021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2021"★ 2021写端午节风俗作文5篇"★ 2021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文化和风俗优秀作文2021最新10篇"★ 端午节的真正由来2021最新"★ 端午节的来历简介最新"★ 2021端午节各地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摘抄 端午节的来历风俗和意义篇三
赛龙舟
在端午节的时候赛龙舟也是一个传统活动,在一些靠近河流的地区经常会举行赛龙舟活动。相传屈原投河自尽后,渔夫划船在江中打捞屈原的身体,然而依然没有找到,因此,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会在每年的五月五号划龙舟以表示对屈原的哀思。
佩香囊
古时候人们认为给小孩子佩戴香囊具有避邪驱瘟的效果,甚至会在香囊内部装上一些艾草、朱砂、香药等,然后再缝起来,再用一些五彩线扣在香囊的头部,结成一串。有些地区的男女会互相送香囊以表示爱意,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佩戴香囊了。
悬挂艾叶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门眉歘悬挂一串艾叶,表示驱除瘟疫和瘴气。艾叶有一股清香,能够驱赶蚊虫,具有净化空气、杀菌消毒的作用,因此,古代人们会在门眉处插上艾叶以防止疾病传播。在端午节的时候插艾叶的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