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乒乓球的发展历史300字(优质六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4-07 00:00:00    小编:阿滚不会滚_

最新中国乒乓球的发展历史300字(优质六篇)

小编:阿滚不会滚_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乒乓球的现状与未来篇一

;

摘 要:版画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物质生活精神化、抽象化、生活化、艺术化的外化表现,版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版画以其独特的展现形式和强大的精神内核,在世界版画艺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作为传统手工艺生产的版画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我们要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重新考虑版画的未来。

关键词:中国版画;继承发展;文化创新

版画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物质生活精神化、抽象化、生活化、艺术化的外化表现,版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版画以其独特的展现形式和强大的精神内核,在世界版画艺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中国版画起源与发展历程

中国版画的起源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大致包括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及隋朝说。现存最早的版画为唐、五代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和西北这两个区域。这个时期的版画作品刀法遒劲,十分俊秀。唐后期至五代时期,割据混战,民不聊生,佛教成为人们摆脱苦难主要的精神寄托,佛寺被大量修建,因此这个时期的版画大多以佛教经卷为主。

到了宋元时期,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但在技法上有了长足进步。版画的题材也变得十分丰富,开始出现了大量以山水文人画为主要题材的版画。这时期作品的刀法除了遒劲之外,更加多了一种“韵”味在。

明清时期是中国版画的一个黄金时期,各个流派开始兴起。在许多人的努力下,中国版画有了质的飞跃,无论是在艺术表达上还是表现技法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版画的功能性逐渐减弱,艺术性逐渐加强,纯欣赏性的版画也在这一时期兴起。

近代中国版画逐渐摆脱了对前朝作品复制,一种自主的、新兴的版画被孕育了出来。1931年鲁迅先生对新兴的中国版画下过一个新的定義:版画是人类物质生活精神化、抽象化、生活化、艺术化的外化表现。版画的创作变得更加接“地气”,更加生活化。新兴版画和古代复制版画不仅在制作技术上有很大差异,而且在作为艺术的功能与现实意义上也有质的区别。新兴版画从它诞生那天起,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它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美术的主力军。

中国版画的萌芽时期,相对来说是比较艰辛的,因为在这一时期,大多数的版画创作者没有经过系统的艺术学习,对版画的制作流程也不太熟悉,技法略显不成熟。但在内容上却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广大的劳动人民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景。虽然当时的版画在艺术技法上略显生涩,但在版画中所体现的民族性是质朴的、强烈的。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时期是中国近代版画的一个成长期,在这个时期,报刊、书籍宣传的不可替代性,为中国近代版画提供了成长的土壤,版画的技法相较上个时期也逐渐成熟了起来。这个时期版画的特点除了强烈的民族性外,还有强烈的时代感。

“文化大革命”时期,版画创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到了后期,由于客观形势的需要,出现了一批为宾馆作装饰用的版画作品,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艺术上没有多大可取之处。这一时期过后,中国的版画继续发展,在艺术技法还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版画内容上的民族性和和时代性却有很大程度的削弱。到了现代,版画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变得非常薄弱。

二、中国版画所遇到的瓶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网络与科技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传统艺术因其艺术表现形式单一,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中国版画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一)技艺失传,传承面临失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推崇与互联网或电子科技相关的技艺。传统的技艺慢慢被人所遗忘,大多数新一代的年轻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很难静下心来,同时,一个好的版画的制作周期是非常长的,也是非常辛苦的。这就导致中国传统的版画技艺濒临失传,传承难度空前。

(二)产品不够精致,内容相对比较死板

中国传统版画的从艺人员大多没有受过系统艺术教育。这就使得有些版画从艺者虽然长时间从事版画木板的雕刻,有着很好的刻板技术,但是由于绘画技术有所欠缺,版画总是缺乏一些精致感,略显粗糙。

1.生活篇

第一类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版画题材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艺术化表达。因此,这类传统版画的内容相对比较满,场景规模比较宏大。

2.民俗篇

第二类是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比如一些传统的风土人情、习俗以及一些传统的节日。比如有一些传统节日的版画,如春节门神、中秋相会等一些经典题材。

3.信仰篇

第三类也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一种题材,都是和鬼神有关,一些关于人的信仰的版画。如观音和弥勒等一些题材。

这些题材虽然比较经典,但从版画的起源开始就有了,这么多年这些经典的题材也基本没有做过什么改变,还是原来形式和内容。随着时间的递进,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的地发生变化,旧的审美形式与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及现代人的审美,因此在创作内容的过程中必须要大胆创新。

中国版画是中国众多艺术类别里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中国人民把生活的智慧通过时间进行浓缩和优化,并使用艺术的方式予以表现。可以说中国版画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缩影,也可以说中国版画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们有必要担负起保护和传承中国版画责任,这就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理念,将中国版画同当下大热的文化创意产品结合起来,使中国版画焕发新的活力。但是首先我们要想的是如何将中国传统的版画按照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重新设计,让中国版画在21世纪的今天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在查找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日本对于文化产品发展与继承的方法和美国对产品发展的方法对中国版画的传承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日本对于文化产品的发展,大多遵循双轨制,即:一方面按照现代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又在日本传统文化上用心保护和发展,以保证传统的延续性。日本设计之所以有很强大的民族性和精神内核,与在设计文化产品时严格推行双轨制是分不开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璀璨文化,在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有着源源不断的借鉴素材与灵感。中国的版画想要走出中国,立足世界,可以学习和借鉴日本的双轨制,一方面保持中国版画的特色,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融入中国版画。另一方面,中国版画必须按照现代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将中国传统的文化与现代发展需求巧妙结合。让中国传统的版画在21世纪的今天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其实,中国版画在近些年来逐渐凋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版画作为传统的手工艺产品,制作完全靠人的双手。上文也提到过,正是因为有些版画制造者的艺术修养并没有那么高,才使得中国版画质量参差不齐,制作粗糙。但有一个方法可以完全避免这种尴尬,那就是机械化、批量化、大工业生产。我们可以借鉴大工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同时研究中国版画的手工艺传统,使得两种工艺完美结合。当然只有手工艺传统和工业技术、艺术和技术方面的结合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学习美国的商品经济,因为这是让中国版画在新的时代重新焕发新活力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设计之所以能够领先世界,这与它一直遵循的一个原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计划的废止。

有计划的废止制度是由通用總裁斯隆和汽车设计师一起制定的商业制度。这种制度使得设计的样式每两年有一次小的变化,每三四年形式有一个大的变化。这种饥饿的商品经济模式,使美国的经济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有计划的废止不止是样式上的废止,也是在功能上的全新突破。它大致分为三个方面:样式上的有计划的废止、功能上的有计划的废止、寿命上的有计划的废止。

样式上有计划的废止是指:每次设计出的新产品在样式上就与旧的产品有着明显的不同,新的产品样式完全是按照新的审美和新的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因此更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功能上的有计划的废止是指:每次设计出来的新产品都有旧的产品所不具有的全新功能,靠新功能吸引消费者,从而刺激消费。

寿命上的有计划的废止是指:在每次设计产品的时候,需要预先限定产品的使用寿命,使得产品在使用过一段时间后,不能再被使用,从而刺激消费。

虽然有计划的废止是设计学中的原则,但是想让中国版画重新焕发新的活力,让中国版画从一个完全的艺术品向一个艺术设计产品转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们要坚定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取其精华,去其槽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中国版画只有兼容并包地不断创新,才能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仲富兰.民俗传播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

中北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乒乓球的现状与未来篇二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与发展问题,将人口与发展问题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议事日程,始终强调人口增长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央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关于人口与发展问题的座谈会,研究分析重大问题,制定重大决策和措施。国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共同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方案,将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普及文化教育、发展卫生事业、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等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人口与发展问题。

经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逐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口调控体系和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人口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显著改善。

──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0年的33.43‰和25.83‰下降到1999年的15.23‰和8.77‰,总和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累计少出生3亿多人,为国家和社会节约了大量的抚养成本,缓解了人口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到1999年底,中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经从70年代末的2.5亿以上减少到3400万,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从33%下降为3%左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成绩显著。到2000年底,全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平均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由1978年的8.9人增加到1999年的32.8人。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孕产妇死亡率从1990年的http://万下降到1998年的http://万,住院分娩率1999年达到66.8%以上。1999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1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妇女地位明显提高,儿童权利得到保障,老年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国机关干部、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中女干部占1/3以上。1999年,女性从业人员占社会总从业人员的46.5%,高于世界34.5%的水平,当年妇女收入为男子收入的80.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998年为42‰,比1991年下降了31.8%。1999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4.4%。1999年全国1岁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卡介苗为97.8%,脊髓灰质炎为97.4%,百白破为97.8%,麻疹疫苗为97.5%。1999年,全国有近3000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国家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达1000多个,集体举办的敬老院近4万个。

──全社会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人们对人口问题已形成以下共识: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应节制生育,不应放任自流;解决人口问题不仅应关注数量,还应强调提高素质和生殖健康水平、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福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口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只有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发展,才能最终获得解决。同时,人们的婚育、养老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早婚早育、多子多福和重男轻女等观念逐渐被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等科学、文明、进步的观念所取代,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实行计划生育。育龄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从1970年的20.8岁提高到1998年的23.57岁,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达到83%。平均家庭规模从1971年的4.84人减少到1998年的3.63人。

──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中国充分认识解决本国人口与发展问题对稳定全球人口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意义,并结合本国实际贯彻历次国际人口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和精神。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实施《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行动纲领》。近年来,中国和联合国人口基金、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等国际机构以及有关国家的政府和民间组织在生殖保健、青少年教育、紧急避孕、男性参与计划生育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方案的成功实施,为其他许多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并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认同。

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口与发展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中国人口将由低增长逐步过渡到零增长,人口总量达到峰值后开始缓慢下降。抓住出生人口减少、社会总抚养比下降、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扩大社会投入,提高积累水平,将为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将为解决人口与发展问题提供较雄厚的物质基础。

中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口与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人口数量将在较长时期内继续增长,预计未来十几年每年平均净增1000万人以上,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人口总体素质较低的状况在短时期内难以根本改观,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增加,就业压力居高不下;在经济尚不发达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给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了难度;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将长期存在,消除贫困的任务依然艰巨;流动人口增加、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以及人口在不同地域间的重新分布,对传统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及相关人口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显现,人口与发展问题面临的复杂性依然存在。

中国乒乓球的现状与未来篇三

关键词 管理会计;现状与未来;中国;11世纪

(一)建国初至21世纪初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演进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国营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会计起步

(1)班组核算。通过班组核算和劳动竞赛相结合,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显着成效。班组核算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将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统一起来,解决了西方责任会计难以解决的问题。

(2)经济活动分析。1953年我国开始推广“经济活动分析”,它突破了单纯财务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强调采用多元化指标评价企业的经营活动。实践表明,将班组核算与经济活动分析相结合,才能发现并解决当时管理会计面临的根本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大庆油田开展的内部结算是经济活动分析成功应用的典范。“班组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成为当时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两大法宝。

(3)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强调“比、学、赶、帮、超”,“与同行业先进水平比”。其基本思想就是近年来流行的“标杆管理”。此外,还有资金成本归口分级管理、厂内银行等等都具有鲜明特色。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至20世纪末,我国企业经历了利润留成、盈亏包干、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等改革。与之相适应,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应用开始将重点转向市场和企业内部,向管理要效益,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形成了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责任会计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与经济责任制配套。许多企业实行了责任会计、厂内银行,但该时期的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侧重于企业内部,缺乏市场视角。20世纪90年代后,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有所突破,由武钢提出、邯钢加以创新实行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成本管理制度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成功应用、最具特色的典范。

3.第三阶段:21世纪初与国际趋同和本土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会计创新

进入21世纪,西方国家盛行的作业成本法、成本企划、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标杆管理、准时制等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开始在我国部分企业得到应用,一些方法的本土化改良研究也已广泛开展。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进入了一个多内容、多视角、多学科的创新局面。

基本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及其要素构建、理论结构、管理会计系统职能设计、管理会计的环境等问题。其中,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探讨最多,主要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管理会计目标在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它决定管理会计的本质、对象、假设、原则与方法等;另一种认为管理会计应首先解决对象问题,否则其他问题就无法得到解释。当确定了管理会计的对象之后,就会看到其与管理会计假设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而对管理会计的目标等一系列理论产生影响。从基本理论观点的主要分歧来看,解决好我国管理会计的导向问题可能是科学构建其理论框架的前提。

成本管理的研究内容相当丰富,主要包括作业成本法、成本企划、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以及传统的制造成本法等等。在2003年以前主要侧重于单一方法的规范研究,也有少数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2004年以后则主要侧重于多种成本管理方法的整合研究。成本管理方法的整合是发展趋势,但目前就整合方法的原则、成本效益、有效性等问题缺少深入的研究。

绩效评价主要集中在对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批判以及对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业绩风险管理等方面。目前。对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已由当初的引进介绍转向实证研究与案例研究,但真正实现本土化还有待深入研究。一些企业将这些业绩评价工具视为万能药方,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卡普兰将波特等人创立的战略管理视为管理会计的核心,国内的相关研究尚未从根本上对卡普兰创立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与方法有所创新。这是今后我国管理会计应该结合各企业自身情况大力研究的领域,是扩大管理会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杠杆。战略成本管理是战略管理的重点,除了传统的“红海”战略外,优势企业探索、实施“蓝海”战略管理是前景远大的新领域。

传统的单一预算管理难以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由卡普兰和库珀倡导的作业基础预算是该期间预算管理研究的热点。作业基础预算是基于作业分析而对组织预期作业的数量表达。反映完成战略目标所需进行的各项工作及相应的各种财务、非财务资源需求,同时还反映为提高业绩所做的各种改进。它通过预测计划期生产、销售产品或劳务的需求量,从而预测相应的作业需求量。在此基础上,预测资源的需求量,并与企业目前的资源供应量进行比较,使资源配置更加可信、客观。其最大优势就是能够达到企业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当然,由于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采用率相当低,因此我国企业要真正推广作业基础预算管理尚需时日。

改革开放后,通过我国管理会计对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工作,现已基本可与国际上管理会计的最新理论与方法保持同步。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企业 中将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进行有效的推广、应用,形成本土化的管理会计方法。

随着我国一些先进的制造企业开始推广使用作业成本法(abc),铁路运输、物流、教育、传媒、航空、医疗、保险等行业或部门的企业也开始展开试点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abc在企业的具体应用过程中,也开始超越单一的精确计算成本的职能,在生产决策、企业定价决策、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发挥着管理的职能,开始了多方位的作业成本管理实践探索。但目前我国abc的应用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多数企业缺乏abc应用需要的良好的管理水平;缺乏信息化技术的支持;abc的地位也未获得制度保障;abc与现行制造成本法的关系也尚待理清、协调。这些问题均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企业研究开发技术的革新及国家施行相关正式规范等配套措施加以解决。

(1)适用企业的类型认识不清。一些价值链不够完整的企业、跨不同行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集团公司、跨地域的跨国公司等是否可以应用平衡计分卡尚需探索。

(2)对bsc四个维度的因素关系有所忽视。尚未以此为基础形成具有企业战略指导意义的战略地图。

(3)难以结合企业自身特征科学确定四个维度的权重。bsc的平衡关系是指不同性质指标设置的相对平衡,并不是指各项指标的权重都应相同。企业应该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对指标分别设计不同的权重;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权重调整,以局部的侧重来实现整体的平衡,更好地体现通过bsc实现企业战略的核心理念。

自2001年以来,思腾思特管理咨询中国公司已开始在我国推广经济增加值(eva)这一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并与一些权威机构进行合作项目研究。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开始应用eva评价上市公司,并以此作为投资的参考;大鹏证券公司也在eva理念的基础上创建了一套名为“创值”的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五粮液公司、托普软件开发公司等也开始尝试性地应用eva指标衡量企业业绩。eva在企业的绩效评价、投资决策、财务预警、激励机制等方面已有广泛应用,但eva在应用中也暴露出一些局限性:只能计算企业价值的相对增加,不能计算其绝对增加;企业的资本机会成本难以合理计量:eva的值受企业规模大小的`影响;仅能反映企业的财务业绩而不能反映非财务业绩。因此,从这几个方面对eva加以改进十分必要。

20世纪20年代,随着泰罗的科学管理被引入到会计中来,管理会计才逐渐脱离财务会计成为独立的学科。但是其目前发展的现状是理论落后于实务,这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迄今仍没有一套完整的能够解释、指导并可以应用于管理会计实践的理论框架。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管理会计研究都是偏重于方法研究,而不重视理论结构的研究,使得管理会计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应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成本信息对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进行重建。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由成本信息的生成、成本信息的加工使用、成本信息的基础应用及成本信息的拓展应用四个维度构成,并以成本信息的生成维度为逻辑起点。

从战略的观点看,传统管理会计有三大缺点:观念落后,缺少对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的适应性;缺乏重视外部环境的战略观,未能发挥管理会计的预警功能;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不仅有成本、财务指标,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为了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可将成本管理会计导入企业战略管理并与之相融合;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成本管理会计中引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形成诸如适应战略决策需要的战略成本分析、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平衡财务与非财务绩效表等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外延性、可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应用方法灵活多样等特性。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由其目标、内容、方法等构成。

现代企业的业绩管理应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组织宗旨、预期战略的贯彻和组织业绩的最优化,使员工行为与组织行为保持一致,实现或提高员工业绩,从而使组织业绩最大化。业绩管理系统由业绩管理的主体、客体、目标、原则、指标、标准、方法、报告等八个基本要素组成,分为业绩规划、业绩控制、业绩评价和激励、业绩管理信息四个子系统。所以,只有在分析系统构成基本要素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设计四个子系统运行程序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业绩管理运行模式。明晰业绩管理系统内部的逻辑关系、科学设计业绩管理的运行模式是企业业绩管理运行模式设计应重点解决的两个问题。

日趋增多的生态环境事故要求不能再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作为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而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此,企业必须追求考虑众多利益相关者,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综合效益最优化的可持续经营目标,以对生态环境和社会造成较少影响的代价创造较大的经济价值。为实现此目标,管理会计必须基于生态视角做出改进和创新,以适应经营目标转变后企业管理决策的信息需求。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可持续经营目标的要求,管理会计首先应对成本会计进行改进,建立生态成本管理会计,对环境成本进行计量与分配,并将相关环境成本的信息用于经营决策中。为了克服传统成本会计系统的不足,必须对环境成本管理会计方法进行改进与创新,例如对外部生态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实施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环境质量成本管理等。

宏观会计是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的一种新型会计体系,它是会计向宏观经济领域的渗透和延伸,是当前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国内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不多,除阎达五教授的社会会计和余绪缨教授的宏观管理会计分别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角度展开对宏观会计的研究之外,多数研究都是从统计的角度探索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国际通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na)和前苏联执行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这种结构体系较能体现宏观会计的一般特征。但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宏观会计。笔者主张从成本管理会计的角度,将其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宏观经济管理,构建以成本管理会计为基本特征的 宏观成本管理会计模式。这种模式针对动态变化的宏观经济情形,可在更大的空间、更宽的领域(包括宏观投资领域、环境资源领域、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领域等)灵活选择适应宏观经济运行的多种技术、方法和程序,提供货币性和非货币性的、定量与定性的、综合与分析的、反映追溯性和前瞻性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宏观决策有用信息,达到会计宏观运行的理想状态和效果。

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研究中,实证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卡普兰和库珀教授为代表的一些管理会计学家通过大量的实证(实验)研究,创建并完善了“作业成本法”和“作业管理”理论与方法;随后,卡普兰和诺顿又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创建了“综合业绩评价体系”。这些新的理念和方法为现代管理会计实证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许多专家已认识到传统管理会计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张切实有效地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并积极投身于实证管理会计研究中,已取得丰富的成果,但总体上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目前,国内的管理会计实证研究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借鉴国外类似研究方法的较多;多采用个案研究和问卷调查方式,而难以进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问卷回收率低且其可信度也难以保证;研究方法大多是参考国外已有的数学模型,采集国内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其本土化不足,解释力大受影响。因此,如何恰当地移植和借鉴国外实证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实现其在我国的本土化应用,已成为我国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新课题。

随着各学科的交融发展,就会计研究会计的传统单一学科研究方法已不能适应理论研究与现实应用的需求。倡导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当前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要特点。其中,经济学与管理学是两个需要跨越的相当重要的领域。

(1)交易成本与管理会计。制度经济学范畴中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可从更微观的层面研究企业,将企业视为一种治理结构,关注组织的内部结构与控制机制。其基本思路是通过把市场和层级建立在相同的行为假设基础上,建立一种比较制度理论,并强调不同的治理结构对应着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管理会计和其他控制工具一样,是组织控制的一部分,应被纳入管理控制范式的研究议题之中,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管理会计之间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能为管理会计研究中的建模提供更好的分析框架。在交易成本经济学中,企业不但可以利用外部资源,而且还可以通过改变企业边界解决战略与经营决策中的问题。在战略性决策层面,战略成本与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一些典型问题。如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与竞争优势分析、客户盈利性分析、流程的再造与优化等都可以借助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企业纵向一体化理论进行更好的解释。

(2)现代契约理论与管理会计。传统管理会计研究所使用的企业观念主要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观。现代企业契约理论超越了新古典经济学范式过强的基本假设,提出了更加贴近客观实际的“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为正”和“信息不对称”假设,从而使理论更具有解释力。现代企业契约理论把企业视作一系列有限理性的经济代理人契约的联结。企业契约的功能规定要求每个代理人必须首先为企业贡献其拥有的资本、管理技能、现金、劳动力、技术及信息等资源,其次才能拥有从企业索取预期利益的权利;而责任规定确认了各个代理人所付出和获得的资源形式、数量、使用原则与时效性等。这一性质为我们理解企业组织内部的治理机制及其与管理会计,特别是责任会计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看,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就是这些契约,其内部治理机制是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对各种契约结构与内容做出的安排;管理会计系统则是通过预算编制与分解过程,将企业战略目标所界定的各种契约的功能与责任规定具体化的过程。其责任会计则是把这些功能与责任进一步分解为特定代理人的可执行契约,形成履约机制,并通过业绩评价与奖惩手段,对履约绩效做出判断。

(3)速度经济与管理会计。在传统产品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理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忽视了组织中各种资源重要性的差异;忽视了系统的时间价值;割裂了价值链中各组成单元之间的依赖性。因此,构建适应速度经济的管理会计模式已成为现实的需要和发展的必然。速度经济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时间的有限性和不可逆性,人们愿意为节省时间付出更高的价格,速度经济对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会计提出如下三点要求:注重关键资源的管理;强调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体现整体观。以制约环节为基准设定生产计划,从而使企业达到持续改善目标的管理思想。以制约理论为基础构建适应速度经济的管理会计模式可能是一个必然趋势,该模式主要应强调识别系统的制约、充分利用制约并努力提高制约资源的产能、以制约环节为基准设定生产计划三个重要方面。

(1)价值管理与管理会计。在新的经济环境里。传统的价值链将向价值流转化,成为管理会计的重要研究对象。而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及众多虚拟化价值投资领域的出现,客观上要求价值链、虚拟价值链和价值流进行综合集成,形成网络价值流,该价值流对于企业成功实施战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网络价值流,将企业网络信息系统、网络价值流系统与战略管理会计系统集成,构建一个未来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其构成比原来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更加复杂。需要将企业的环境、信息技术应用、网络价值流与战略管理融合成一个集成化系统。

(2)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仅依赖财务会计系统是不能够发挥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应有作用的,这是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受到下列因素的限制:信息披露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必须遵循一定的会计标准;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以财务信息为主;商业秘密的限制等等。因此,财务报告所承载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利益相关者无法从现行财务报告中得到充分的信息。实证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判断。企业未来机会与风险、财务预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信息均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但在现行财务报告中缺乏有效的披露。这样,要提供满足公司治理目标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管理会计系统,管理会计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维持治理结构的高效运转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为实现管理会计的公司治理功能,拓展现有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已十分必要。

广义管理会计是涉及跨学科、跨层次、跨领域的一种新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它从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束缚,在空间和时间的坐标上呈现不断延伸的发展趋势,如在空间上涉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维度若干子领域,在时间上涉及过去、现在、未来管理会计动态研究,呈现出跨学科、跨层次、跨领域等特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还将继续呈现广义化的扩展趋势。面对管理会计如此庞大的结构,如何从广义的角度探讨现代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研究框架,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此种研究对管理会计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突出整合研究

在管理会计中,单一的作业成本法、成本企划(目标成本法)、边际弹性成本法、全面预算管理、企业战略分析、企业资源计划等管理方法在具有自身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缺陷,因此将这些方法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整合可能是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进行才是可行的。整合现代管理会计体系应坚持以下主要原则:相关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责权利效相结合原则、战略原则、灵活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和易于理解原则。在具体的整合方法上,可以采用作业企划管理、作业预算管理、作业战略管理、作业弹性管理等丰富多彩的方法。

中国乒乓球的现状与未来篇四

今天,我们班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吹乒乓球比赛。一起去看看吧!

规则是:在两张桌子上分别放上3个装满水的杯子和1个空杯子,把乒乓球放在第1个杯子上,将乒乓球从第1个、吹到第2个,一直吹到第4个空杯子,看哪组快,哪组就赢。

第一局,我们组的刘欲昕和贾云皓比赛。刘裕昕一口气就把乒乓球吹到了第2个,贾云皓一吹,球就出界啦!他刚把球捡起来,刘裕昕已经把球顺利的吹到了第四个杯子里,他们组赢啦!在一瞬间就获得了胜利。

第二局比赛开始了。只见我们组的刘戴源非常淡定,面无表情的走上比赛台。从他那冷冷的脸中反射出一丝暗笑,好像信心满满的样子。他们组的的周昱晟则面带微笑,好像也有必胜的把握。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上,心里好像有一头小兔蹦蹦跳跳的,忐忑不安。只见刘戴源一口气把球吹到了第2个杯子,又从第2个杯子吹到了第4个。老师说:“这样吹不算,要一个杯子一个杯子地吹。”于是,只好重来,刘戴源只有严格按照规格一个杯子一个杯子地吹,我们组终于名副其实的赢了!

本来三战两胜,我们组已经赢了,可是,他们组一定要赢一次,所以,又进行了第三局比赛。第三局杨桌行和张文景比赛。我的紧张都忘到哇爪国去了,因为三战两胜嘛!我们占了上风,所以没有紧张。谁知,我们组又赢了!这真是天大的好事!

这次乒乓球比赛,让我明白了:不管是什么比赛,都要认真对待,一丝不苟,才能取得优越的成绩。

中国乒乓球的现状与未来篇五

;

摘   要:中国动漫电影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早期该产业蓬勃发展,近些年中国动漫动漫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中国有大量的动漫电影市场,但国内动漫电影发展趋势缓慢,国内的市场被欧美动漫和日本动漫占据。中国动漫电影需要改变原有的创造发展模式不断的开拓创新,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再创中动漫电影产业的辉煌。

关键词:中国动漫电影;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国际趋势;发展方向

动漫电影产业是经济大发展时代下迅猛发展的新兴产业。动漫电影在国内国家有很大市场。中国的该产业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兴起以来经久不衰,人们对动漫电影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中国的动漫电影总体发展趋势落后。现如今我国的创作动漫电影已经不能满足国人对动漫德育的追求,动漫电影需要新的发展。

一、中国动漫电影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动漫电影在中国目前发展总体缓慢,国人正积极的寻求动漫电影的新发展。动漫电影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市场,国人缺少的是中国自主创造的精品动漫电影。目前中国动漫电影的发展总体缓慢。

中国动漫电影发展历史悠久,在我国建国初期其发展步入了辉煌时期。有齐白石大师绘画并参与制作的《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动漫电影将水墨与动漫相结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漫电影,为我国动漫电影的发展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欧美动漫和日本动漫进入了中国的动漫市场,给中国动漫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八零后的人群大都是看欧美、日本动漫长大的。在这一时期日本、欧美的动漫产业高速发展优秀作品层出不穷①。如欧美电影《希瑞》、《美女与野兽》等,日本宫崎骏系列的《天空之城》、《幽灵公主》等。这些动漫电影都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国在这一时期为了跟上动漫产业的发展也创造出了一些经典之作,如《葫芦娃》、《宝莲灯》等等。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动漫电影的发展总体趋势是落后于欧美与日本的。

如今的中国动漫电影发展依然缓慢。虽然当下的中国动漫电影市场一篇大好,但是不能摆脱有市场没有商品的尴尬局面。近些年来中国主要播放《喜洋洋》系列与《熊出没》系列的影片,没有新的创造。2014年播出的《十万个冷笑话》影片也没有得到影评人的肯定。欧美、日本动漫电影占领了了中国的动漫电影市场。2014年播出的《冰雪奇缘》大获好评。中国需要将动漫电影市场重视起来,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避免外国文化的冲击。

(二)中国动漫电影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动漫电影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中国动漫电影产业的低迷。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中缺少人才,中国人固有的思想束缚了动漫电影的发展,动漫电影行业缺少精品影片支撑,欧美日本动漫电影对我国的动漫产业冲击严重。

1.中国动漫电影的发展缺少人才。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我国动漫电影产业的发展缺少人才的支持。中国动漫创作的教育比较落后传统,不能为产业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行业从业者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手段落后。中国动漫制作的设备也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2.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国人有一种传统观念,动漫都是给孩子看的,成人接触动漫电影被大多数人视为幼稚②。很少有人可以在大多数人都不支持的情况下坚持下去。国人多年来坚持保守思想禁锢了动漫电影的发展,中国人普遍缺少创新精神。拿手机行业为例,其他国家创造了智能机,中国市场研发的是山寨机。中国人普遍善于模仿,在其他人已有的构思上再进行发展。动漫自身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中国人很难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动漫电影。

3.中国的动漫行业缺少能够支撑起行业的经典动漫电影。中国有一些精彩的动漫,如《秦时明月》系列、《画江湖之不良人》等。但中国该经典影篇依然很少。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依然缓慢,国人不能传统文化与动漫电影有机结合③。国外动漫用中国的元素抢占了中国的市场如欧美的《图兰朵》、《功夫熊猫》、日本的《千与千寻》等等。

4.中国的动漫市场被外国的电影侵蚀严重,国外的动漫电影几乎占据着中国动漫电影80%的市场。近些年来中国并没有创造出吸引人的精彩动漫。主要播放《喜羊羊》、《熊出没》等影片,这类影片主要针对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学生,无法吸思想逐渐成熟人群的眼球。外国的动漫产业高速发展有大量的优秀影片,如欧美的《驯龙高手》、《长发姑娘》、日本的《火影忍者》、《柯南》等等。这些优秀的影片严重的冲击了中国的动漫市场。

二、国际动漫电影发展的趋势

动漫电影行是一个极其具有活力的具有极强生命周期的行业。一部经典的动漫电影可以带来几十年的长久利润,如《大闹天宫》这部动漫电影将要再度回归人们的视线。该产业高投资、高成本的同时伴随着高附加值④。该产业不仅是动画的发展,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一)扩大动漫受众群体

动漫电影在国际上不只是给少儿少年观看的影片。动漫电影的受众群体不断的被扩大,市场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国际动漫电影的创作不局限于儿童,热爱动漫电影的人群还包括青年人、成年人。一些宅男、宅女更是疯狂的热爱着动漫电影。国外的一些公司在设计影片时最初考虑的就是成年观众,如《蜡笔小新》。

(二)改变生产制作模式

动漫电影的市场呈现一种国际趋势,动漫产业被视为一种流行的行业。国际间有合作的趋势。不同国家的动漫制作团队会有意识的共同创造同一部电影。动漫电影市场整体蓬勃发展,利润巨大。这种软实力可以将本国的主体思想投入到他国文化之中。

(三)引入新兴科技

动漫电影是一种科技高度发达的影视创作。动漫电影的制作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手绘图纸制作,现今的动漫制作都采用数位板等高科技电子化的绘图工具。成品也直接在互联网上播出。

三、中国动漫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动漫电影是也十分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国家。中国的动漫产业总体上缺乏竞争力,面对的受众人群狭窄,科技投入落后,资金投入不足,政府重视力度不够⑤。中国动漫电影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人们要积极的推动该行业的发展。

(一)加大政府支持动漫产业的力度

政府对动漫电影的支持力度不足。动漫产业是一个十分有前途的产业,动漫可以将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展现出来。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动漫占据中国大半动漫市场的同时也将该国的文化侵入到中国的文化体系中⑥。中国动漫电影处于被动防守状态中。政府要大力扶持动漫电影产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政府可以积极从促进动漫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连接推动动漫电影的全方位发展。

(二)培养高水平的人才

中国动漫电影的发展缺少高水平的人才。中国动漫的教育比较落后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中国的动漫人才是守成型人才,动漫电影真正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团队。改变中国传统的动漫人才培养办法,积极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动漫制作者的技术,开拓动漫制作者的思维。

(三)改变国人对动漫的固有思想

改变国人对动漫原有的看法,融入新的思想,积极扩大动漫受众群体。改变动漫电影只是给孩子播放的传统思想,让更多的国人接触到动漫电影。开拓思想积极的对动漫发展进行创新,改变动漫产业发展的僵化局面,创建新的发展方向。

四、结语

动漫产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动漫电影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动漫电影目前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市场被欧美、日本等国家占据。中国该产业需要创新发展。

注释: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乒乓球的现状与未来篇六

【内容提要】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恢复发展之后,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为此,我们需要对中国行政管理教育过去的发展历程、现今的实际状况和未来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清晰而深刻的认知。文章正是适应这一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互联网调查方式,收集到这方面诸多最新资料,对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但较为系统的分析,以期有助于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向多模式、高层次、专业化和现代化等方向顺利发展。【关 键 词】行政管理/公共管理/教育/教育发展/中国【 正 文】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经过50-70年代的历史曲折之后,终于在80年代获得恢复和重建。在过去的20年间,它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程紧密相关。如今中国又要进入改革开放的一个新阶段,行政管理教育也正迫切地需要一个更大的发展。要实现这一任务,我们就需要对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以弄清其来龙去脉,理清其未来发展的思路。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了42所普通高等学校(注:具体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深圳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甘肃政法学院、苏州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湖北大学、青岛大学、贵州大学、汕头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青海民族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大学、湘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中国纺织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武汉冶金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西大学等。资料截止时间为2000年5月。)和一些专门行政学院的相关资料,尤其是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获取了有关普通高等学校的大量最新资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专门的行政学院主要从事的是公务员在职培训教育,而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教育往往更为规范和系统,更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虽然有时会涉及有关行政学院的教育问题,但主要探讨的则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和硕士层级的行政管理教育问题。一、历史的回顾中国自战国时代起就有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古训,它强调要肩负国家管理大任需从个性修养开始,并从治理好一个家庭入手。后来(隋唐至清末期间)由于科举考试在中国很是盛行,中国便更重视“治国平天下”(国家管理)方面的教育,甚至各种教育都以此为核心。应当说,中国古代传统的国家管理教育确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但它们毕竟都是为以“家天下”为特征的封建皇权服务的,崇尚集权专制、追求特权地位,因而必然与崇尚民主、公正、自由等精神的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相去甚远。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教育基本上是从本世纪30年代才开始的。30年代,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些高等院校就开始设立行政学课程(黄达强、刘怡昌,1988年,第17页)。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曾在革命根据地延安建立过行政学院,应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需要开设过行政学课程。但是总体上看,当时的行政学教育仅仅处于初始阶段(郭济,2000年,第3页)。建国以后,我国的许多院校,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都曾有行政学方面的研究和教育。然而从1952年院校及学科调整以后的20多年间,严重的意识形态偏见致使行政学和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一样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被保留下来(注:60年代个别院校也曾经给予政治学等学科院系以短暂的恢复。如北京大学曾于1960-1963年间,恢复了政治学系,旋即被并入1964年新组建的国际政治系,成为下属的一个教研室。参见“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系况概览·历史沿革”,。中山大学曾在60年代初在哲学系设政治学专业。参见。)。这20多年的空白对我国的行政学及其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直至1979年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邓小平,1994年,第180-181页),这些学科包括行政学在内才得以重见天日,逐渐获得恢复和发展。行政管理教育从此经历了酝酿、恢复、壮大以及现今的转型等四个阶段。1.酝酿阶段(1982-1985)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行政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行政改革便被提上议事日程,1982年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政府机构改革;同时加强对行政学的研究和教育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开始酝酿开展行政管理教育。酝酿阶段的特点主要有两个:其一,先培训骨干教师,再推广行政学研究和教育。1982年中国政治学会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了全国行政学讲习班,1983年又在济南举办了政治学和行政学讲座(刘怡昌等,1996年,第3页)。这两次骨干教师的培训对于我国行政学研究和教育的恢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此,许多高等学校相继开设了行政学方面的专门课程。例如北京大学于1984年就开始向本科生讲授行政管理学课程(鲍静、左然,1996年,第27页)。其二,以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推动国内行政学研究和教育的开展。1983年,中国劳动人事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承办了“联合国:文官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由中国和20多个国家的学者和政府官员参加。这次会议对我国后来公务员制度和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启蒙影响作用。198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和原劳动人事部在吉林省吉林市举办了全国“行政科学研讨会”,会议论证了开展行政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重要性,建议成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筹建国家行政学院(刘怡昌等人,1996年,第3页)。此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便开始了筹备过程,旨在推动行政学研究和教育交流的《中国行政管理》杂志于1985年7月得以创刊。这些活动对全国恢复和重建行政学研究和教育起到了更为直接的推动作用。2.恢复阶段(1986-1992)经过几年的准备后,从1986年开始,我国行政学的专业化教育终于得以恢复和重建,其间有两大特点:其一,主要在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的行政学类系所中恢复了本专科层次的行政管理教育,而后逐步兴办了行政学硕士教育。早在1985年,湖北大学就创建了专门的行政管理系,但并未开招本科生。1986年,国家教委首先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批准了武汉大学和郑州大学兴办行政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同年,武汉大学还在已有的政治学硕士点中开招行政管理方向硕士生。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两校的政治学系得以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的行政管理研究所也得以创建。1987年,南京大学开招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中山大学恢复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苏州大学则先行建立起行政管理专科专业,并于第2年开始招生。1988年,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得以恢复,并定名为“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在原来政治学专业的基础上,另开设行政管理专业。中山大学也正式恢复原来的政治学系,并改称“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首次正式开招行政学专业硕士生。同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在北京成立。1990年后,一些学校(如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等)的政治学系学习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模式,纷纷改名为政治学与行政学(或政治与行政管理)系。这些院系名称的变化本身就表明这一时期行政管理专业得以逐步恢复或重建,并在政治学学科教育中占有二级学科教育的独立地位。其二,初步建立起中国的行政管理教育体系。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确定了将在我国建立公务员制度。这无疑给中国刚刚恢复重建的行政管理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1989年政治风波的冲击,原定公务员制度的推行计划被推迟,从而使得1990-1992年间的行政管理学教育受到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是发展速度明显放慢。然而无论如何,经过6年多的发展,到了1992年时,中国的行政管理教育已经初成体系。不仅如前所述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三个纵向的教育层次,而且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与各类成人教育(函授、自学考试、夜大、刊授、电大等)共存的行政管理学专业横向教育体系,还有一批专门的地方行政学院得以组建。如广东(1985)、北京(注:北京行政学院最早建于1949年,时称“北京市行政干部学校”,“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86年得以恢复,更名为“北京市行政管理干部培训中心”,1993年正式定为现名。)和上海(1986)、河北(1987)、浙江和沈阳(1988)、深圳和吉林(1989)、黑龙江(1990)、安徽和青海(1991)、江苏(1992)等省市先后组建地方行政学院,开展新时期的公务员培训和一些成人类的学历教育(详见鲍静、左然,1996年,第9-25页)。3.壮大阶段(1993-1999)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中共“十四大”确定中国要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都要求中国必须进行政府职能的重大调整,继续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并尽快建立已被拖延几年的公务员制度。1993年3月的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进行改革开放后第三次较大规模的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同年8月14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这些都为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从此,中国行政管理教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壮大阶段。首先,这一时期又有一些学校加入到行政管理教育大潮中来。如1993年的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大学等,1994年的华东理工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1995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1996-1997年度的中国对外贸易大学、南昌大学(注:其中仅南昌大学将政治学专业调整为行政管理专业,其他学校直接拥有(见《中国高等教育》1997-5,第50-55页。)等纷纷拥有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权。清华大学从1998年起则直接获准兴办行政管理硕士教育。其次,一批较早开展行政管理教育的学校对本身的行政管理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完善。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管理对人才培养(如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崭新需要,为了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和办学资源的共享,也为了提高培养质量,它们大多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教育改革和提高工作:(1)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系和专业设置,实行院系合并,组建了不少多学科共存的学院性教育机构(详见后面的分析)。(2)改变了过去仅仅重视培养数量的数量型模式,奉行注重人才质量的质量型教育模式。在80年代末,先期兴办行政管理教育的院校往往招生数量较大,本科年招生数量多达60名,加上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年招生数量就更为可观。但是由于机构改革,政府人员精简的影响,毕业生难分配,所以这些老学校不得不减少各类行政管理教育的招生数量,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造,以培养高质量的行政管理人才。(3)这些学校还利用已有的优势,纷纷重视高层次的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重视开展硕士及硕士以上层面的各类教育。如武汉大学、郑州大学、苏州大学、北京行政学院等在这一时期先后获得硕士学位的授予权。9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率先获得中国行政管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三,专门的行政学院得以继续壮大。1994年9月21日,经过多年精心筹备的国家行政学院终于正式成立。1993年以后又有一些省、自治区先后成立地方行政学院。同时,一些地市级行政学院也纷纷建立,这就基本形成了我国庞大的公务员培训网络。4.转型阶段(1999-)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教育正面临市场经济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以及全球化经济等新时代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巨大挑战,同时也面临向多学科模式转型和开展mpa(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等一系列难得的全新机遇。从此,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开始步入转型和发展的新阶段(详见后面的分析)。为了应付这些挑战,抓住发展良机,有必要对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的现实状况进行专门的考查。二、现状的调查对于目前到底有多少家普通高等学校拥有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权,我国有关部门缺乏统计数据。我们近期通过网上和其他调查方法所做的不完全调查证实,目前全国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以上教育的普通高校至少为40多家。目前,全国已有副省级以上地方行政学院46所(郭济,2000年,第5页)。其中普通高校行政管理教育主体的机构建制、教师状况、学生状况和课程设置状况如下:1.教学机构的建制我们所了解到的42所高等院校普遍拥有至少本科层级的行政管理专业办学权。通过网上调查到其中近39家院校在院系建制方面的最新状况。结果显示如下几个特征:(1)从学校类别来看,综合性大学要多于专门性院校。前者(27所)几乎是后者(15所)的2倍。不过后者能兴办行政管理教育本身,既说明他们正在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2)在学校内部,学院数大大多于系所数。前者几乎是后者的3倍(参见表1)。这突出地反映了我国1993年以后院系合并浪潮对行政管理教育的影响很大。在31家学院当中,数量和比例居第一位的为管理类学院(含行政学院)。这虽然说明管理学取向的行政管理教育已经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并不等于说,法学或政治学类学院的影响已经很小。实际上我们将政法类和文法类合起来所占的数量和比例与管理类一样大,何况管理类还有至少4家政治学取向很强的学院,因为它们原本就主要靠政治学发展起来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人文类与文法类加起来的比例竟然高达29%,与政法类旗鼓相当。这说明我们已有一些行政管理教育正在受到人文科学更多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学院兴办行政管理教育的比例太小,经济学取向的行政管理教育是非常稀缺的。这在后面论及的课程体系分析中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证明。此外,由研究所直接兴办行政管理教育的主体也很少。(3)在系一级的建制上,政治学取向的直接教育主体占居明显的主导地位。如果说从学科众多的学院建制中还不太容易看清我国目前行政管理教育的学科取向的话,通过对独立的系所和学院主要承担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系级组织的分类分析,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表2显示,单纯的政治学系(含国际政治系)所占比例并不高,但是如果把政治学色彩浓厚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和单纯的行政学系也加进来,那么其数量就有23家,比例高达54.7%,而公共管理学与管理学两类加起来的数量仅仅11家,占26.2%,其他(含国际文化和人文社科)类的就更少了。 表139所高校举办行管教育的院系类别分类 学校(31个,占73.8%) 系所(11个,占26.2%)总计小类管理类政法类 文法类 人文类 经济类系 所数量138 4 5 110 142比例%41.925.8 12.9 16.13.290.9 9.1100%备注 经济管理政法、法学文法学院文学院仅为经济学院行政管理 注:本表主要根据互联网上各高校行政管理教育院系设置的最新资料统计而成;39所高校不含前述42所高校中的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中国纺织大学和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同时浙江大学有3家办学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有2家办学单位,因而这里的总数仍为42。 表239所高校从事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具体主体类型分类政治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学公共管理管理学国际文化人文社科总计数量 49 106 52642比例% 9.521.423.8 14.3 11.9 4.8 14.3100包含类型 含国际政治体育管理、公共政策国际关系社科教育注:同表1 表37所普通高等学校行政管理教育院系目前的师资力量情况(人)类别 专业 高级职称中级职称 博士 硕士 全职数量 教师 教授副教比例%数量比例%数量比例%数量比例%兼职 兼职高校院系教授 之比北京大学政治学33 1116 81.8618.21545.5 1339.4与行政管理系中国人民大学197 8 78.9210.5 3 15.8行政管理学系 161∶0.84南京大学政治39818 66.7923.1与行政管理学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3914 9 59 1128.2 6 15.4 171∶0.44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541731.5 3564.8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50 617 46 22 44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 34 91570.61029.4 1029.481∶0.24注:本表全部根据7所高校网上资料统计而成;表格空白处均为情况不详。2.教师队伍据统计,我国从事行政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员有1000多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有近千人,高级职称的人数为200多人(郭济,2000年)。不过,至今仍然没有有关专门从事行政学教育的教师的具体统计分析。我们通过网上调查获得7所院校现从事行政管理教育的教师(注:由于很难搜集有关直接从事行政管理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的资料,所以这里的数据涉及的是这些兴办行政管理教育的院系的专业教师,其中自然包括一些并非直接从事行政管理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的数据。)的部分资料(见表3)。表中关于各教学单位职称结构方向的资料较全,而学历结构方面的资料不全,专业背景方面的资料完全没有。各高校教师其他方面的资料更是缺乏。这里我们仅就这些办学单位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兼职状况加以分析。(1)关于职称结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些高校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专业教师中的比重已经达到30%以上。同时讲师职称所占的比例大多为50%以下。其中,发展较早的院系的副高职以上教师比例通常超过50%,最高者为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达81.8%。这些院校已经逐渐改变过去流行的正金字塔形结构模式(职称越高,比例越低),而呈现倒金字塔形结构(职称越高,比例越高);发展较晚的院系副高职以上的比例则一般低于50%。(2)关于学历结构。我们仅搜集到7所院系中5所院系的资料。5所院系中有1所(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的资料未分博士与硕士,有4所的资料明确显示博士学历状况。这4所院系的博士占专业教师的比例处于15.4-45.5%之间。它说明这些院系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都还不高,都有待大大提高。(3)关于外聘兼职教师状况。我们得到了其中3所院系的资料。其中从数量上看,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的数量最多,达16个。从外聘兼职教师的背景来看,人民大学也很有特色,其中绝大部分为政府官员。其他院系一般以教师及研究人员为主。例如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的兼职教授达17名,其中全属教学及研究型。从总体上看,各院系教师在职称结构方面正在趋于合理,但在学历结构方面则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教师结构方面还要打破传统的只有全职教师的模式,走广泛外联的道路,扩大兼职或客座教授的比例。3.学生状况关于本科生状况。因为院系建制较为流行,许多院系对于学生状况的网上介绍往往不分专业,所以我们很难了解到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数量的最新情况。有幸的是,我们通过中国高校就业网了解到2000年14所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数。今年毕业生数最多的是东北大学(62人),最少的为南开大学(11人),平均每校毕业生数为33人(注:资料源自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年4月12日。)。这个数字显然大大低于国家教委(1999年)规定的一般为60人的标准。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近几年行政管理专业不像刚恢复时那样易于招生和分配所致。通过这一数据我们可以推知该专业各高校年招生数应该在35名左右(毕业数通常会少于招生数),若以40所院校推算,全国年招生数应该能达到1400名左右,年在校人数应在56oo名左右。至于这些本科生毕业以后的去向,我们缺乏统计数据,但据我们的一般了解,他们通常去机关、企业和高校的比例大体各占1/3左右。 表4国家教委规定的行政管理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在11所高校的开设情况统计学科课程开设的占调查学课程课程相近数学校数校的比率(%)一致数行行政学原理1110011 0行政组织学7 63.6 61∶组织与管理市政学9 81.89 0政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4 36.44 0行政案例分析5 45.55 0领导科学6 54.53 3∶行政领导学学公共政策1110011 0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1090.94 6∶人事管理学行政公文写作1090.99 1∶秘书学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其应用6 54.56 0管政府公共关系学7 63.6 0 7∶公共关系学理管理学原理1090.9 9 1∶现代管理方法学信息管理概论2 18.2 2 0管理心理学7 63.64 3∶组织行为学政政治学原理 11100 11 0当代中国政治制度7 63.64 3∶中国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政治治比较政治制度 10 90.9 10 0政府经济学5 45.55 0学地方政府学4 36.44 0政治学和行政学文献选读2 18.22 0法法学导论7 63.64 3∶法学基础理论学行政法学9 81.89 0社社会调查与统计6 54.55 1∶统计学会社会学概论7 63.66 1∶政治社会学学注:11所高校分别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郑州大学、苏州大学等;资料大多来自于它们的网上资料。关于硕士生的状况。我们也很难查到现成的统计资料。不过据我们的了解,北大、清华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计划类脱产硕士生年招生量能达到10名左右,其他一些院校一般年招生数为5名左右,平均每所院校年招生量应该为7名左右。目前全国行政学硕士点的数量为21家(参见徐中奇等,2000年)。依此计算,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计划内硕士生的年招生量估计应在150名左右,年在校生应该在400名左右。若再加上计划外自费生和委托培养生,总数应该大大高于这一数字。4.课程的设置关于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因为国家教委有统一的专业规范,所以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尤其在公共必修课方面更是如此。在专业课程方面,主干课程差距不大,但在非主干课程或选修课程方面差距较大。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曾对能搜集到资料的11所院系开设国家教委规定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25门主干课程的情况进行了统计(见表4)。其中有3门(行政学原理、公共政策和政治学原理)开课普及率为100%,有15门普及率为50-91%,6门普及率为50%以下。也就是说有18门课(占24门主干课程的75%)在大多数院系都得以开设。这说明行政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的共同性确实较大。其次,各高校都没有完全遵循国家规定的主干课程体系,都表现了一定的自主性。当然,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高校对一些重要课程的认识有偏颇。比如像政府经济学、行政案例分析、地方政府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文献选读、信息管理概论和国家公务员概论等课程应该说都很重要,而且其中一些课程还会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大多数院系对它们的重要性一直认识不足,致使它们在这些院校中的普及率均没有超过50%。再者,一些课程虽然普及率较高,但是实际课程仍然是传统型的,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普及率虽然达到90.9%,但其中名称完全一致的仅占40%,60%的院系开设的则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学;政府公共关系的普及率能达到63.6%,但开设的全是笼统的公共关系学。此外,分析还发现课程设置具有强烈的政治学取向性。就我国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总体课程体系来看,尽管的确有一些院校力图根据自己的特点走各不相同的取向道路,如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系兴办的历来是行政法取向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但是由于过去行政管理学归属政治学,许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学科中发展而来的,因而大都明显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学取向性。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政治学类的课程比重过大,经济类、管理类和一些方法性技术类课程都很少。这在我国规定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24门主干课程(表4)要求上也能看得非常清楚。关于行政管理硕士专业课程体系,全国并没有像本科教育那样的统一规范,各个学校所开设的课程状况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总之,我国行政管理本科与硕士课程的设置总体上是以政治学取向为主,其中纯管理类、经济学类、定量分析方法类课程在两个层次上的比例都较低;培养偏重学术性,而对应用性重视不足,其突出的表现是不重视案例教学,不重视实践环节等;很少有学校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行政伦理方面的内容;硕士课程与本科课程差距不大,等等(另参见王乐夫等人,1998)。三、未来的挑战与机遇中国行政管理教育恢复重建10几年后,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千年和新的世纪,我们更迎来了一个以经济的网络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等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同时我们自身正面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持续、快速和稳定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为此,我们的政府管理必须适应新时代特征和任务的需要,向高效、民主和廉洁等方向发展。这自然为中国行政管理教育既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它提供了一些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1.严峻的挑战首先,挑战来自于我们本身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在这一阶段,向市场经济过渡和向更高水平的社会发展的任务都更加艰巨,尤其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积聚效应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各类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公共管理职能,来化解社会冲突,保障社会平稳、协调、有序地转型和发展。这一时期,我们还面临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政治民主化、行政程序民主等重大历史课题。完成这些任务,不仅需要我们的公共管理人员掌握和具备更多的现代经济、政治及文化知识与理念,而且需要他们要有更强烈的时代紧迫感、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否则,他们就根本不能跟上这个世界飞速发展和变化的节拍,也不能适应我们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新阶段的需要。无疑这就从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上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其次,挑战直接来自新时期中国政府机构职能转换和机构改革本身。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都明确指出,中国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专业化队伍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对政府管理工作及政府工作人员的内涵在认识上的新突破。建设这样一支队伍既是我国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新的机构建立之后,政府职能是否能真正转变,“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能否真正建立并持久下去的重要组织保证。第三,这种挑战也来自于新时代经济及社会的一些新特征。具体表现:①信息技术的革命和发展不仅促成了网络经济的出现,还促成了网络政府、电子民主、电子政府等一系列新概念的出现。为此,政府管理的方法与程序都要进行巨大的变革。为这种现实需要服务的行政管理教育或公共管理教育都必须迅速转换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加以改革和创新。否则,我们的行政管理教育就不能培养出迅速适应网络时代政府管理需要的全新公共管理人才来。②知识经济的发展,为政府对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公务员队伍本身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身在政府的公务员本身更应该是知识素养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这决定了我国的行政管理教育必须主要为公务员队伍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③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即将加入wto对我们的政府公共管理及公共管理教育也有相当大的冲击。它要求我们的各级政府官员在未来的管理中都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要求我们对这方面的公共管理教育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2.难得的机遇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原本发展历史就不长的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势必更显得力不从心和困难重重。但是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这些新时代的特征和需要既是对我们传统的行政管理教育的严峻挑战,同时也会给它的充分、快速和健康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和强大推动力。也就是说,它们无疑为中国行政管理教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多模式发展。就行政管理教育的模式来看,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做出诸多划分。在此我们只是主要涉及学科取向模式的问题。如前所述,无论是从过去的学科归属,还是从现有的系所建制、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反映出,中国现有行政管理教育模式的最大问题就是模式单一,其表现是突出的政治学取向性。尽管依托政治学发展行政管理学教育的确有一些优势,而且这种取向模式还可以继续发展下去,但单纯或主要是这种取向将会很成问题。因为行政管理本身是一种必须由多学科(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等)高度复合支撑的交叉领域,因而行政管理教育应体现出多学科取向以及与它们的复合取向的共存性。就目前来说,我们面临的最大机遇是借国家学科调整的东风,尽快实现行政管理教育的多模式发展。除了继续办好已有的政治学取向模式外,还应该发展管理学取向模式(罗自刚,1998年)、经济学取向模式,以及公共管理学科取向模式(陈振明,1999年)等等。此外,在教育模式上,我国还要注意学习国外大学学院型与专门培训机构型、理论知识型与实际应用型、学历型与公职资格型等多种教育模式并存的经验(薛澜、彭宗超,2000年)。各类教学主体均可以参照他国他校的成功经验并根据自己的优势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②高层次专业化发展。面对上述诸多崭新的挑战,行政管理教育必然要向高层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这种高层次专业化除了要重视扩大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硕士学位教育和博士学位教育外,目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注重以在职公共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教育。政府公务员以前的专业背景往往复杂多样,进入公共管理部门后就需要进行这方面的统合训拣。特别是目前中国公务员队伍庞大但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很难适应上述未来发展的需要。1997年底,全国公务员总数达530.7万人,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为297.9万人,占总数的56.1%,具有大专学历的为232.7万人,占总数的43.9%,其中大专学历的178.2万人,占总数的33.58%,具有本科学历的52.65万人,占总数的9.92%,具有硕士学历的仅1.88万人,占总数的 0.35%(季明明, 1999年)。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决定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硕士学业学位的教育。这对于我国公共管理教育无疑又是一次绝好的发展机遇。③现代化发展。信息革命所导致的网络社会的出现能给我国行政管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行政管理教育中可以更多地采用多媒体、远程教学等现代化手段。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体制转型与社会发展的最新进程,更能促使传统行政管理学理论范式与方法体系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进而带动整个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的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面对挑战与机遇,我们必须实现公共管理理论研究与专业教育有机的结合,必须根据现实及未来需要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同时更要特别关注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师资的学历水平,优化他们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只有这样,中国的行政管理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历史的飞跃。我们相信,只要认真总结国内外尤其是我们自身行政管理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面对挑战,把握好机遇,勇于改革和创新,我们就一定能拥有行政管理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参考文献】[1]刘怡昌、许又惠、徐理明主编。行政科学发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2]郭济.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建设及其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0,(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8-184。[4]鲍静、左然总策划.中国行政科学研究和教学机构通览[r].北京: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络部,1996。[5]黄达强、刘怡昌主编.行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6]1996/1997年度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置或备案的普通学校本科专业名单[j],中国高等教育,1997,(5)。[7]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1999年颁布)[e],第二章第5条第1款。[8]徐中奇.为中国行政学长远发展培养复合型行政学硕士[j].中国行政管理,2000,(3)。徐中奇、吴瑞坚.报考行政管理学硕士研究生问答[j].中国行政管理,2000,(6).[9]罗自刚.对行政学学科归属问题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4)。[10]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j].政治学研究,1999,(1)。[11]季明明.国家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途径——论我国建设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中国行政管理,1999,(3)。[12]王乐夫、郭小聪、马骏.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兼谈中国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点[j].中国行政管理,1998,(7)。[13]各高校的网上资料等。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