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生儿必备知识 新生儿小知识点总结三篇(通用)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生儿常识知识新生儿必知实用篇一
给新生儿“擦马牙”有害无益。出生后3~5天后,内牙床上或上腭两旁有像粟米或米粒大小的球状白色颗粒,数目不一,看起来像刚刚萌出的牙齿,有的就像小马驹口中的小牙齿,所以人们把这种现象俗称为“马牙”。在我国民间有一种错误的做法,那就是认为“马牙”要用干净的布蹭掉才行。其实,这种民间传统的育儿习俗有害无益。
这种在出生后,有时出现在其硬腭上的一些白色小珠,医学上称为“上皮珠”。上皮珠是细胞脱落不完全所致,对宝宝并没有任何影响,它往往会由于进食、吸吮的摩擦而自行脱落。由于宝宝口腔黏膜非常娇嫩,无论是用针挑刺或用粗布擦洗,都很容易损伤黏膜,造成口腔黏膜感染,严重时甚至可引起全身感染,引起新生儿败血症。所以,俗称的“马牙”不必特意处理,几天后就会自行消失,如果非要用布将其蹭掉,反而是很危险的。
宝宝出生时,上下前部的牙床是不接触的,两侧后部各有一个隆起,上下能接触到的脂肪垫,俗称“螳螂齿”。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这种脂肪垫是多余的,常用刀割“螳螂齿”,其实这是很危险的。
“螳螂齿”对新生儿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在宝宝吸奶时,前部用舌头和口唇黏膜、颊部黏膜抵住奶头,这时后部的脂肪垫关闭,帮助增加口腔中的负压,有利于宝宝吸奶。用刀割“螳螂齿”不但影响宝宝吸奶,还可引起口腔破溃、感染,甚至还可引起全身的败血症,严重的可致宝宝死亡。随着乳牙的萌出,这种高出的脂肪垫就会渐渐变平,所以不需要处理。
可能引起乳腺发炎。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天内可能会出现乳房肿大,甚至分泌少许乳汁样液体,所以在民间有一种“挤乳头”的育儿习俗,就是挤压新生儿的乳头。特别是女宝宝,认为不挤压乳头,以后就不能给后代喂奶,其实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不论男宝宝还是女宝宝,出生3~5天后,都会出现乳腺肿胀的生理现象。触之有蚕豆大或山楂大小的硬结,轻轻挤压可有乳汁。这是由于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的结果,一般2~3周可自然消退。此时,千万不要挤压,否则若不慎把乳头挤破,会带进细菌使乳腺红肿、发炎,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败血症。如果是女宝宝,挤压造成乳腺发炎,使部分乳腺管堵塞或形成瘢痕,当宝宝发育为成年女性时,还会影响到泌乳。新生儿乳头凹陷亦不需要处理。
不能见光对新生儿视觉发育不利。新生儿不能被强烈光线照射,强烈光线会伤害宝宝。但这并不等于说新生儿不能见光,如果把宝宝的房间布置得很昏暗,对宝宝视觉发育是极为不利的。此外由于视线不清,爸爸妈妈也不能及时发现宝宝是否有皮肤黄疸或其他情况。所以,民间所说的新生儿不能见光是错误的。
合理安排新生儿的生活环境。新生儿身体幼小、娇嫩,最好选择朝南的房间作为宝宝的居室。居室阳光充足,宝宝可以晒到太阳,不容易因维生素d缺乏而引起佝偻病。白天不要给宝宝的居室挂窗帘,尤其是比较厚、颜色比较深、花色比较暗的窗帘,晚上完全可以使用正常的照明灯。
太安静反而不利于宝宝神经系统发育。一些老人认为新生儿怕声响,易受惊,于是育儿经验不足的新爸爸妈妈们则依照传统方法,总是把坐月子的妈妈和新生儿的房间搞得静悄悄的,连走路也要小心翼翼,生怕弄出声响惊吓了宝宝。
宝宝刚出生就可以听到声音。由于神经尚未发育完善,新生儿对刺激还缺乏定向力,他(她)们还不能分辨不同的声音。有时看起来像被惊吓了,其实这并不是宝宝的异常行为,而是正常的神经反射。那种唯恐声音吓着宝宝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不利于新生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没有科学根据。过去的传统观念认为新生儿的囟门是命门,不允许碰,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甚至医生在为宝宝检查囟门的张力和大小时,也往往会遭到父母的质疑。
囟门,俗称“天顶盖”,是宝宝颅骨与颅骨之间尚未完全衔接的部分。两块额骨与顶骨之间形成一个无骨的,只有脑膜、头皮和皮下组织的菱形空间,叫前囟门;两块顶骨与枕骨之间形成一个无骨的小三角,叫后囟门。人们常说的囟门是指前囟门。新生儿前囟平均是2.5×2.5厘米,也有个体差异。宝宝前囟如果小于1厘米,或大于3厘米,就应引起重视,因为前囟过小常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过大常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囟门固然很重要,要注意保护,但传统育儿经验中“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认为新生儿怕冷不怕热没有科学根据。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还不健全,汗腺不发达,肌肉也不发达,不但怕冷,也同样怕热。由于母体子宫内体温明显高于一般室内温度,所以宝宝娩出后体温都要下降,然后再逐渐回升,并在出生后24小时内,达到或超过36℃。新生儿最适宜的.环境温度称为中性温度。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中性温度时,机体可通过调节来增加产热或散热,维持正常体温。当环境温度的改变超过了宝宝机体调节的能力,就会造成宝宝体温过低或过高。
由于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因此,为宝宝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是有道理的。但是,当环境温度过高时,宝宝通过增加皮肤水分蒸发而散热。当水分蒸发过度,体内有效血循环不足时,宝宝就会发生高热,这就是新生儿患脱水热的原因。所以,民间育儿习俗总以为新生儿怕冷不怕热,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宝宝用硬睡出好头形不科学。民间育儿还有一个习惯做法是让新生儿睡硬枕头,比如豌豆枕头、绿豆枕头等,认为这样能够睡出好头形,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新生儿颅骨容易变形,主要是由于骨缝尚未闭合,受到挤压时,会出现骨缝重叠或分离,使头形发生变化。宝宝的头在出生1个月左右的时间,生长速度比人生的任何时期都快,头围可扩大3厘米。头骨的急剧生长,不一定会左右对称。左右不同,并不是因为外界压迫,而是因为内部的力量所致。妈妈对宝宝头部的形状不必太费心思,每一个宝宝头部都会有些偏斜,即使是相当偏斜的头在过周岁生日时也会变得不明显了。
有两种类似的做法,一种是把宝宝像蜡烛一样包起来,一种是在被子周围压上沙袋或枕头,认为这样宝宝睡得稳,不易受到惊吓,而且认为小时候如果不把宝宝双腿绑直,长大会成为八字或罗圈腿。其实,这种做法会影响宝宝运动功能的正常发育,对宝宝的发育不利。有研究证实,使用蜡烛包的宝宝,发育的各项指标,普遍低于未使用蜡烛包的宝宝。
如果准备到商店购买婴儿成衣,应选择装饰少的、袖子宽松的。同时应避免有金属纽扣或拉链,以免划伤宝宝皮肤。如果是冬天出生的宝宝,可以给他(她)穿上绒布衣服及薄棉袄或毛衣,盖上小棉被,让他们手脚自由活动,另外有条件的话可以到商店买一种棉睡袋,样子像斗篷,下面有扣子固定,可随时打开更换尿布,睡袋比较宽松,既保暖又不影响宝宝活动。
新生儿不吃不喝不睁眼不正常在民间传统的育儿经验中,有一种错误的习惯性认识,认为新生儿不吃、不喝、不睁眼是很正常的,或者认为新生儿开始喝点糖水就行了。现代新生儿护理医学已经明确指出,宝宝出生后就具备了吃奶的能力,越早喂哺越好,对大脑发育越有利,还能降低低血糖及暂时性黄疸的发生几率。所以说,新生儿不吃不喝不睁眼是不正常的。
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新生儿的生活是有规律的,即在每一天里,每个新生儿都要循环往复地经历安静睡眠和活动睡眠两种睡眠状态,即深睡眠和浅睡眠,安静觉醒、活动觉醒和哭三种觉醒状态,以及另一种介于睡和醒之间的过渡状态即瞌睡状态。
贴“夜哭郎”字符解决新生儿夜哭问题是无稽之谈“夜哭”是指新生儿白天如常,每到夜晚则啼哭不眠,或午夜定时啼哭,甚至通宵达旦。在传统的育儿风俗中,有一种贴字符的解决方法,据说只要在住家附近的街道两旁贴上几张写有“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过路人念过之后,家里的宝宝就不哭了。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方法没有一点科学道理,纯粹是一种无稽之谈。
新生儿夜哭可能与宝宝脾虚、蕴热或惊恐等原因有关按照中医理论,宝宝的夜哭,除因夜间饥饿或尿布潮湿等因素外,很可能与宝宝脾虚、蕴热或惊恐等原因有关。
①虚寒,就是因新生儿身体虚弱,受寒后引起的病变。具体地说,是由于妈妈在期间身体虚弱,使得不到充分的营养而禀赋不足,宝宝出生后容易受寒而影响到脾脏的功能,夜间体内阴阳不调,阳盛而引起的腹痛,宝宝因疼痛而醒来哭吵。
症状表现:患儿常会夜间哭泣,其哭声偏于细微,睡眠姿势以俯卧蜷曲位为多,伴随身体消瘦,无精打采,手足发冷,面色青白,食欲不振,排出水样粪便,其指纹淡红,舌质淡,苔薄白,时有腹痛但喜欢按摩,头发稀疏干枯等。
②蕴热,是指宝宝出生后因受热过度,致使神经系统兴奋性较高,因而容易精神不宁,烦躁不安,所以夜间哭声不断。
症状表现:面赤唇红,眼半睁着,手心、足心有热感,多烦躁不安,夜啼有力,小便短赤,指纹紫,舌尖红,苔微黄。若发现宝宝有上述症状表现时,应及时寻医问诊。
③惊恐,这是因为宝宝出生后受到惊吓,使心神的安宁和平衡受到干扰,所以夜晚稍有异常声响就会导致宝宝惊恐害怕,并且啼哭不止。
症状表现:患儿常于睡眠中猝然啼哭,哭声悲惨而紧张,多呈恐惧状,喜欢紧偎在人怀中,若抱时则可保持安静,嘴唇与面色均乍青乍白,一般无其他明显症状。这种患儿也宜用中药治疗以安神定惊。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新生儿夜哭,只要爸爸妈妈能仔细观察,并积极做好防治措施,令人的宝宝夜哭问题也是可以预防的。
1.新生儿护理常识大全
2.新生儿护理常识
3.冬季新生儿护理常识
4.纹绣的小常识
5.指甲护理的小常识
6.新生儿护理,新生儿护理常规
7.新生儿护理要点
8.冬天新生儿护理方法
新生儿常识知识新生儿必知实用篇二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各种物体不同程度地吸收和反射光量,作用于人的眼睛所显现出的一种复杂现象。
由于物体质地不同,和对各种色光的吸收和反射的程度不同,使世间万物形成千变万化的色彩。自然界中的颜色可以分为无彩色和彩色两大类。无彩色指黑色、白色和各种深浅不一的灰色,而其他所有颜色均属于无彩色。
2、色彩的三大要素 色相,我们最常见的色谱“虹”就是把颜色按照“ 红 橙 黄 绿 青 蓝 紫 ”依次过渡渐变,色相两端分别是暖色、冷色中间为中间色或中型色。
2、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主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明度是指各种纯正的色彩相互比较产生的明暗差别。在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纯正的光谱色中,黄色明度最高,显得最亮。橙绿次之,红青又次之,紫色明度最低,显得最暗。第二,某一种色彩的物体受到强弱不同的光线照射,其本身产生了明暗变化,也表现出明度的不同。比如一颗绿树,受到阳光直接照射的亮面成为较明快的浅绿,未被直接照射的阴影面成为较深暗的绿色,这两种绿色的明度就有所不同。这就是同一种色彩因受光情况不同而产生的明度上的变化。因此,也可以说当一种色彩受强光照射时,它的色彩变淡,明度提高;当一种色彩受光很少,处在阴影中的时候,它的色彩变深,明度降低。
3、饱和度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度。如果一种颜色掺杂了别的颜色,其饱和度会降低。饱和度越高,色彩越浓,越能发挥其色彩固有的特性。比如红与绿放在一起,往往有一种突出的对比效果,但是只有当红与绿都呈现饱和状态时对比才最强烈。如果两者饱和度降低,红色变成浅红或暗红,绿色变成浅绿或深绿,相互对比的效果就会减弱。
饱和度与明度不能混为一谈。明度高的色彩,饱和度不一定高。比如浅黄明度较高,但是饱和度不如纯黄色。明度降低的色彩,饱和度并不提高。比如红色加黑变成暗红,它的饱和度也会变低。在摄影中,颜色受到强光的照射,明度提高,但饱和度降低;颜色受光不足或处在阴影中,它的明度降低,饱和度也降低。
新生儿常识知识新生儿必知实用篇三
正确折叠纸尿裤做好脐带护理
婴儿一生下来,脐带就被剪断。肚脐处仅留有一个断头,5~8天后它就会干枯、脱落。到这个时候,脐带就成了一处开放的伤口,需要预防感染。一般,产科护士会详细地告诉您该怎样做。折叠宝宝的纸尿裤,要使它处在脐带残端下面,或购买专门为新生宝宝设计的带有槽口、能把肚脐露出来的纸尿裤,这样可以让脐带残端暴露在空气中,而不是浸在宝宝的尿液里,以免造成伤口愈合困难。在脐带残端脱落之前,不要在澡盆里给宝宝洗澡。
洗澡注意水温防烫伤
宝宝天生皮肤娇嫩,即使是正常的生理功能,比如出汗、大小便、流口水等,也会对皮肤造成刺激,只有细心呵护才能保持它的柔美。沐浴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护理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大多数婴儿喜欢洗澡,但在刚开始的几天,宝宝可能因为脱光衣服,没有了衣服的包裹而紧张。
不要在宝宝吃饱后立刻洗澡,以防不适或呕吐。最适当的室温是28℃左右,在给宝宝洗澡前父母要用肥皂洗净双手,取下手上的戒指和手表,以免在洗澡时擦伤宝宝。宝宝的洗澡水温度在37℃左右比较适宜,可将热水器设在恒定的温度,或准备一个宝宝专用的水温计。而且,每次洗澡前都别忘记用手肘试一下水温。
洗头要用无泪配方洗头液
洗头时,将婴儿专用、对眼睛无刺激的无泪配方洗头水倒在手上,然后在宝宝的头上轻轻揉洗,注意不要按压宝宝头部中央柔软的部位或用指甲接触宝宝的头皮。若头皮上有污垢,可在洗澡前将婴儿油涂抹在宝宝头上,这样可使头垢软化而易于去除。然后将宝宝头上的洗发水洗干净。
给宝宝洗脸讲究多
为新生儿洗脸时所用的毛巾要纯棉质且柔软,动作要轻柔、有章法,避免伤及新生儿的皮肤和肢体,将宝宝洗脸的小毛巾对折两次,用对折小毛巾的一角,从宝宝的眼角由内向外擦,然后换用毛巾干净的另一只角,擦拭另一只眼睛。再用同样的方法清洁宝宝的鼻子、嘴巴以及面颊。原则上由鼻部中央向两侧轻轻擦洗。
臀部护理经常做
宝宝的臀部皮肤也很娇嫩,被大、小便刺激后容易引起红臀,因此宝宝大、小便后要及时清洁臀部、更换尿布。选一只专用清洗屁屁的盆,水温要适宜,一般在36-37摄氏度左右,大人先用手试一试,不能有烫手的感觉。要采用质地柔软的小毛巾或纱布洗屁股,每次洗后要搓洗干净,并放在阳光下晾晒。
新生儿健康十标准经过专家们的研究认为,新生儿健康应具有十个方面的标准。现录如下,供父母亲们参考。
4、新生儿头两天大便呈黑色绿粘笛状,无气味。喂奶后逐渐转为黄色(金黄色或浅黄色)。
5、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如超过或第一周内每日排尿达30次以上,则为异常。
7、多数新生儿出生后第2-3天皮肤轻微发黄,若在出生后黄疸不退或加深为病态。
8、新生儿出生后有觅食、吸允、伸舌、右咽及拥抱等反射。
9、给新生儿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二个月开始起视线会追随活动的玩具。
10、出生后3-7天新生儿的听觉逐渐增强,听见响声可引起眨眼等动作。
一、母乳的阶段性分类
2、过渡乳:生后7天至满月内母亲分泌的乳汁称为过渡乳,脂肪含量高,蛋白质与矿物质有所减少。
3、成熟乳:生后2个月至9个月内母亲分泌的乳汁称为成熟乳,脂肪比较多,蛋白质、矿物质进一步减少。
4、晚乳:生后10个月后母亲分泌的乳汁称为晚乳,其量及各种营养成分较前更减少。
二、进行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
母乳喂奶的姿势有坐位和卧位两种。一般采用坐位,有利于宝宝吸吮乳汁。也可避免宝宝被奶呛着,夜间可采用卧位喂奶。每次喂奶前先换尿布,母亲最好用热毛巾把手和乳房擦干净之后才让宝宝吃奶,母亲用手指夹住乳房的前部,将乳头连同乳晕大部分放入宝宝的口中,使宝宝的嘴里塞得满满的,有利于宝宝靠牙床对乳窦的挤压吸吮到乳汁,光靠叨住乳头吸吮是不可能吸到乳汁的,有时需要母亲的帮助,帮助宝宝含住乳头和大部分乳晕,其方法是母亲用食指和中指将乳房托起一些,并将乳头向里压平些。宝宝吃奶先吸吮一侧乳房,乳房乳汁被吸吮净换另一侧乳房,尽可能把两侧乳房都吸吮净,若未吸吮净一侧乳房,母亲可用手或吸奶器将它吸干净,这样有利于乳汁的分泌,防止乳汁在乳房内积存而引起“郁乳”,进而可引起急性乳腺炎。宝宝吃完奶后,把宝宝抱直,上身靠在妈妈的肩部,轻轻拍宝宝背部,把吞入胃内的空气排出来,让宝宝打嗝,这样可以减少吐奶。
三、按需哺乳好还是按时哺乳好
目前提倡母婴同室,按需哺乳。生后30分钟内让宝宝吸吮第一口奶,既可预防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又可促进母乳分泌,按需哺乳有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宝宝的营养补给,又能通过较频繁的吸吮刺激脑下垂体分泌更多的催乳素,使奶量不断增多,同时也避免母亲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至于每次喂奶时间,第一天每次每侧喂奶约2分钟,第二天约4分钟,第三天约6分钟,以后大约为8至10分钟,即一次喂两侧共约15至20分钟。吸奶时间过久,会咽入过多空气,易引起呕吐,而且也会养成日后吸吮乳头的坏习惯。一般来说,在新生儿及小婴儿时按需哺乳比较好,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渐渐过渡到按时哺乳,3~4个月后每隔3~4个小时要哺乳一次,夜间可以间隔1次喂奶时间,慢慢养成按时吃奶的习惯。
四、哪些情况禁止母乳喂养
能不能哺乳完全看母亲的身体情况,母亲患有活动性肺结核、乙型肝炎、急性乳腺炎、急性传染病暂不要哺乳,待疾病治愈后再喂奶。母亲患有心脏病、慢性肾炎、慢性气管炎、糖尿病等疾病,一般可以给宝宝喂奶,如果体力不行再考虑停喂。
母亲患感冒发热仍可哺乳,但母亲必须戴口罩,以免将病毒传染给宝宝。由于母亲服用的许多药物可以渗透到乳汁中通过喂奶进人宝宝体内,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因此,哺乳母亲一定要注意到药物是否会影响到宝宝,哺乳母亲不要使用氯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以及阿托品、苯妥英钠、地西泮(安定)。可待因、吗啡等药。如母亲长期服用四环素,就会使宝宝长出来的牙齿变成黄色。
哺乳母亲要生活规律,不要过度疲劳,有足够的睡眠,精神愉快;不要过多地忧虑、生气、吵架。多吃些高蛋白饮食,如鱼、鸡、蛋等,多喂汤喝。禁忌烟酒。这样,均有利于乳汁的分泌,有足够的奶来哺乳自己的宝宝。
五、如何使产妇奶水足
宝宝出生后许多妈妈发现自己的乳汁少,不够宝宝吃,常因宝宝吃不饱而哭闹时,感到十分焦急,有的甚至失去了母乳喂养的信心,而改用牛乳喂养,这是十分可惜的。
当奶水不足时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促进下奶:
①坚持母乳喂养,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通过宝宝的吸吮来刺激体内催乳素及泌乳素的产生,促进乳汁的分泌。也可用挤奶的方法来促进母乳的分泌。
②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精神愉快。
③在饮食中保证有充足的营养和水分,可以通过某些食物来促使母亲更好的`下奶。如鲜鲫鱼汤、猪蹄汤、墨鱼炖鸡汤、牛奶、豆浆等,吃这些食物的效果要比注射催奶药物好,而且没有副作用。
④中药方剂催乳。
六、怎样知道宝宝吃饱了
人工喂养的宝宝可以根据每次吃奶量的多少就能知道宝宝是否吃饱。然而,怎样知道母乳喂养的宝宝是否吃饱,我们可以根据宝宝的表情、体重、增长的情况来判断,常用的估测方法如下。若宝宝已吃饱,则有满意的表情,很安静,体重增长较快,每日有2—3次黄色软便。反之,没有吃饱,宝宝常有不满足的表情,如哭闹不安、四处张望、体重不增或增长慢,大便色泽偏绿色等表现。可以通过表情及体重增长情况来判断宝宝是否吃饱。
七、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是否需喂水或果汁
在母乳充足的情况下,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一般不需要喂水或果汁,此期的母乳为初乳及过渡乳,乳汁中除了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外,还有丰富的免疫成分及水分,都能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在新生儿期母乳喂养的宝宝不需要喂水及果汁,以及添加任何辅食。
八、宝宝睡觉时吃奶弊端多
有些妈妈为了让孩子睡得快一点,特别喜欢让宝宝在临睡时吃奶,宝宝吃着奶才能渐渐睡去。其实这是个错误的做法,而且对宝宝的影响很大。
1、容易造成乳牙龋齿睡眠时唾液的分泌量对口腔清洗的功能原本就会减少,加上奶水长时间在口腔内发酵,会破坏乳齿的结构。要避免此后遗症可在吸完奶水后再塞一瓶温开水给宝宝吸两口,稍微清洗一下口腔内的余奶。
2、容易吸呛宝宝意识不清时,口咽肌肉的协助性不足,不能有效保护气管口,易使奶水渗入造成吸呛的危险。
3、降低食欲因为肚子内的奶都是在昏昏沉沉的时候被灌进去的,宝宝清醒时脑海里没有饥饿的感觉,所以以后看到食物会降低欲望。
4、养成被动的心理行为人类因有需求才会去谋取,因饿所以要吃,因冷所以要穿衣,因不了解所以要求知。心理行为模式就是这样逐步发展而成的。宝宝如果从小切都是被动地由大人准备妥当,连最基本的动物求食行为都未能健全具备,则更何况培养日后在众人社会中的求知、求发展,竞争求胜利的主动进取心态呢?所以要养成宝宝有主动觅食的习惯,而非被动给予。
九、不要让宝宝含着奶头睡觉
有些母亲为了不让宝宝哭闹,常常养成让宝宝含着奶头睡觉的习惯。实际这种习惯不好,易造成新生儿窒息而死亡,其原因:①吃奶后如果发生溢奶或吐奶时,由于口含着奶头,奶汁或呕吐物不能随口吐出,只能反流入气管或肺内造成急性窒息而死亡。
②含着奶头的宝宝紧贴母亲睡觉,若母亲劳累过度,夜间睡得很熟,不自觉地翻身,出现压迫宝宝的情况,而宝宝本身无反抗能力,常可造成宝宝窒息死亡。因此,不要养成宝宝含着奶头睡觉的习惯,最好让宝宝单独睡自己的床,头侧向一边,这样可以防止吐奶后引起窒息。
十、新生儿呕吐后能马上再喂奶吗
新生儿刚吃过奶后,不一会儿就似乎全吐出来了,这时有些家长可能怕新生儿挨饿,马上就再喂。遇到这种情况时要根据新生儿当时的状况而定:有些新生儿吐奶后一切正常,也很活泼,则可以试喂,如新生儿愿吃,那就让新生儿吃好;而有些新生儿在吐奶后胃部不舒服,如马上再喂奶,新生儿可能不愿吃,这时最好不要勉强,应让新生儿胃部充分休息一下。一般情况下,吐出的奶远远少于吃进的奶,所以家长不必担心,只要新生儿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偶尔吐一次奶也无关紧要。当然,如每次吃奶后必吐,那么就要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疾病而致的吐奶。
十一、腹部按摩减轻吐奶
吐奶是婴儿常见的胃肠道症状,由于婴儿胃容量小,胃肠蠕动差,易发生胃食管反流。对于吐奶,最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是腹部按摩。一般为每隔4~6小时一次,夜间可延长至6小时以上。每次按摩均在喂奶后半小时进行,以肚脐为中心,手指并拢,顺时针运行,同时给予腹部一定压力,速度适中,每次按摩时间5~10分钟。吐奶减轻后,按摩次数减至每日2—3次,直至吐奶现象消失。腹部按摩可通过神经系统促进胃泌素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同时使胰岛素水平升高,促进糖脂等物质代谢,改善消化吸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