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高考全国一卷语文答案四篇(通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新高考全国一卷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详解篇一
2018年江苏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试卷)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本站一起学习吧!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场 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摇 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 耳提面命 顿悟 b.特立独行 耳濡目染 领悟
c.身体力行 耳提面命 领悟 d.身体力行 耳濡目染 顿悟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 ②荡秋千 ③抖空竹 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 ②荡秋千 ③下围棋 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 ②放风筝 ③抖空竹 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 ②放风筝 ③下围棋 ④荡秋千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d.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5.下列选项中,对右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
b.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困难。
c.对努力挣得的东西,人们会牢牢地抱住不放。
d.懂得知足常乐,会使生活中的困难更少一些。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9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宰沭阳二年 宰: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
c.代为治筐箧 治:备办 d.奉母闲居 奉:侍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9.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见复关, 。(《诗经·卫风·氓》)
(2)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
(3)今年欢笑复明年, 。(白居易《琵琶行》)
(4) ,不知东西。(杜牧《阿房宫赋》)
(5)沙鸥翔集, 。(范仲淹《岳阳楼记》)
(6)八百里分麾下炙, 。(辛弃疾《破阵子》)
(7)浴乎沂, ,咏而归。(《论语·先进》)
(8) ,辣手著文章。(杨继盛名联)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13.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6分)
14.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4分)
15.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16.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中国建筑的希望
梁思成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遠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已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統,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遠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有删改)
17.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6分)
18.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6分)
19.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c 2.b 3.d 4.d 5.a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b 7.c
8.(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9.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1.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13.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治等。
14.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15.外貌憨态可掬;言行稚拙,爱模仿;情感表达率真;注意力易转移;喜爱小动物,好奇心强。
16.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17.社会上有崇洋媚外的风气;一部分建筑师对中国建筑存在鄙视;一部分建筑师虽对中国建筑感兴趣,但缺乏真正的了解。
18.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其构架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
19.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真正的艺术成就,有其一贯的基本方法及原则;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正赶上强旺更生的时期;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
七、作文(70分)
20.略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书《汤海秋诗集》后
龚自珍
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遺山,当代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益阳汤鹏,海秋其宇,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现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完。何以谓之完也?海 秋 心 迹 尽 在 是 所 欲 言 者 在 是 所 不 欲 言 而 卒 不 能 不 言 在 是 所 不 欲言 而 竟 不 言 于 所 不 言 求 其 言 亦 在 是。要不肯挦撦①他人之言以为已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
[注]①挦撦:摘取。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2.文中昌谷、玉溪的本名分别是 、 。(2分)
2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选择两项且全答对得5分,选择两项只答对一项得2分,其余情况得0分)
b.《茶馆》中,秦仲义说:“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他说的“那么办”是指通过收回房子、卖掉土地等途径,筹集资金来开办工厂。
c.《风波》中,七斤曾经在喝醉后骂有些遗老臭味的赵七爷是“贱胎”,并在革命后很快剪掉了辫子,这体现了他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农民。
d.《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奋力捕到的大马林鱼被鲨鱼给毁了,回到港口后,男孩遗憾地对他说,以后他们俩不能一起捕鱼了。
e.《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太太的性情极好,从不向丈夫要钱,她有着天使般的温柔,她的善良和忍让反衬了葛朗台的冷漠和贪婪。
25.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散余资贾母明大义,复世职政老沐天恩”一回中,贾母得知府中库藏已空、入不敷出的实情后,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以渡难关。请结合这一情节,分析贾母的形象特点。(6分)
(2)巴金的《家》中,梅表姐因躲避炮火再次来到高家,她在花园里看见觉新站在树下,她“嘴唇微微动一下,像要说话”,最终还是“转过身默默地走了”。请说明梅表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6~28题。
1982年,一位美国教授在校园bbs上建议用宇符“:-)”来表示笑话,这个由ascii((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元素组成的笑脸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生产力,此后各种各样的表情符号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因此它被称为“改变历史的一张笑脸”。颇文字是它的升级版,其显著特点是用键盘符、标点或者两者的结合体模拟出人的面部和某种身体姿态,用来方便快捷地表达和传递情绪。以qq表情中的基础默认表情“小黄脸”为代表的表情符号,被称作绘文字,呲牙“在网络社交中,网络表情符号比文字有着先天的优势。从接受者方面说,解读文宇容易对信息发送者的语气、态度产生理解偏差,而图文搭配的表情图像,会让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更加凸显,使传播效果事半功倍。表情符还使人们在交流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建立欢快轻松的“在场”语境,可以加强交流的互动性。其实人的社会互动也是一场关于“自我呈现”的表演。长期处于表情符号丰富的交流语境中,通过独特的表情符号进行自我表达,展现个性,会不知不觉地将“我”塑造为社交所需要的形象。
(节选自胡远珍《网络社交中表情符号的表达与象征意义分析》,有删改)
26.网络表情符号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4分)
27.请简要概括网络表情符号的特点。(5分)
28.根据材料,概括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6分)
语文ⅱ(附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21.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竞不言/于所不育求其言亦在是。
22.李贺、李商隐
23.言为心声,诗如其人;不沿袭他人之言。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1)处变不惊,性格坚强;处置果断,能力出众;分配得当,处事公平;轻财重义,顾全大局。
(2)心中仍有旧情,想跟心上人说话;婚娴现状和礼教束缚,不便单独与觉新见面。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元素组成的表情符号;颜文字;绘文字;自定义表情符号。
27.直观形象;方便快捷;简洁;时尚;娱乐性强。
28.信息传播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建立“在场”语境,加强交流的互动性;有助于个体的自我表达。
新高考全国一卷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详解篇二
每年的高考竞争都非常的激烈,全国新高考ⅰ卷适用地区:山东省、河北、湖北、湖南、江苏、广东、福建。语数外统一卷,其他自主命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2022年全国新高考一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物理、历史、化学、政治、生物、地理由各省自行命题。
其中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6个省是3+1+2模式的高考省份,山东省是综合改革3+3省份。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开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及解析】
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理解和分析文中重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d項错误,从材料二最后一段“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开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中可见,并没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故d错误。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推理判断的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d项错误,从材料二第四段“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说的是“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而不是“空灵”“飘逸”等语,“空灵”“飘逸”是风格,故错。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观点,理解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把握文章的观点再进行判断。本文观点是:怎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者从两个方面,一继承创新传统文化;二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
a“宜师古圣贤人”强调向古人学习。
b洋务派的主张,政体不变,只学习西方技术。
c“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继承创新传统文化;二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外来文化,符合观点。
d项“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说的是变化。
4.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就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体现了理性思辨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②“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体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首先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观点,其次结合题干具体作答。
5.答:①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固本健体才可以消化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②与时俱进。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③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外为中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理解探究的能力。考生要在充分理解文本现点的前提下,结合题干中“如何推动”明确筛选、概括、归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塑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7.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及解析】
6.b选项中“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オ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错误,此时的子胥是在享受渔夫带给他的“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
7.d“渔夫的泛舟江上”只是渔人的客观生活状态,不是隐逸的表现。
8.①文章开篇写出的风景,表现出子胥逃生后的轻松。
②后听到岸上人的对话,引发子胥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③江上渔人的歌声深深触动了子胥,激发了他复仇的愿望、内心的仇恨。当他看到渔人“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的生存状态,又感觉到“柔情”,矛盾的心情始终交织在一起。
④船靠岸后,子胥仍然没有从矛盾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他感谢渔人能够带给他片刻的内心安宁,帮助“渡过了我的仇恨”但是又说“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暗示子胥“仇恨”之深,复仇愿望之强,“渡过”不等于彻底忘记。
解析:该题所指“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提示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层次。
9.
①语言效果上,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彰显冯至“诗化小说”的特点,冯至本是诗人,同是拒剑的渔夫,本文中的渔人并不是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相反本文中渔人眼中的伍子胥,“只是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他也不理解伍子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拒剑后也没有因消除子胥的疑虑自尽,而是对他的话一点也不懂,转身架舟翩然高去,这样,更凸显本文诗意化、散文化的隽永意味。
②从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其心境平坦,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对比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的子胥,凸显渔夫在散淡隐逸中使伍子胥思想发生的变化,由复仇心理到灵魂片刻的安适,江上领会到渔夫的美好“世界”,子胥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甚至救赎。
③从主题上,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他选择的是恬淡的人生,子胥承受的则是生命的沉重,你选择命运还是命运选择你是个问题。你有选择的权利时你会选择哪个同样是个问题,“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仇恨”是由爱而生的,而复仇又一定有恨,爱恨相生,人在选择命运时又是身不由己的。对比之下,文章主题层次更为丰富了。
解析:该题“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所指的文学效果”,其中“文学效果”可从多角度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及解析】
10.c(“魏歃盟于秦”是魏国将和秦国结盟的意思,应断到“秦”后。“所以”解释为“用来………的”,是一个词组,不能断开。)
11. c(《邹忌》中的“蔽”是受蒙蔽的意思。与“为赵蔽”的“蔽”意思不同)
12.a(不是孟尝君表示希望替魏国出使诸侯,而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
(2)(如果)燕国不解救魏国,魏国就会改变志节割让土地,把国家的半数土地割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14.对赵国是晓之以利害,为赵王讲清楚存魏对赵国的好处,同时也讲明魏国一旦投降秦国给赵国带来的危害。
对燕国先恳求其发救兵,见没有效果,就晓之以害,为燕王讲明如果魏国改变志节,转头向燕,那么形势将对燕国大不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
魏了翁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及解析】
15、答案: a
解析: a 项,“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分析错误,诗中“人情苦向南山觅”中的“人情”应是寻春的执着之情,交代了“南山觅”的原因,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
16、答案:①珍惜美好,执着追求。作者对“无边春色”执着追寻,一个“苦”字体现出对美好事物美好景色的执着追求。
②积极态度,重视劳动。“祈麦祈蚕”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怀有积极乐观态度,重视劳动生产的重要表现。
③遵守孝道,各安其所。“翁”“子”“孙”之问推行孝道友爱,其乐融融。“商”“贾”“农”各安其所,安守本业,自食其力。
解析:“人日”为中国传统节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是人类的生日。“是日天气清明者则人生繁衍”。节日习俗因地区不同,有的地方吃面条,有的地方吃“七宝羹”,又以登高赋诗为乐。孟春时节尽是春色,可还是要寻春,觅春,体现出对自然美景的执着追求。
“行商坐贾”泛指商人,四处行走的是“商”,坐店经营的是“贾”,耕织的是“农”,活动特征明显。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1.鲍照的拟行路难当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兴,从日常平凡的生活现象引发自身的感慨。
3.李白常常称谢灵运为谢公,比如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中。
【答案及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亿、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17.(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3)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呜)(庄生晓梦迷蝴蜾,望帝春心托杜鹃)(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等等。
此题默写时:(1)要注意“驽马的执着”、“为学持之以恒”等的提示。(2)要注意“《关雎》中写乐器的句子”等的提示。(3)要注意“鸟类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唐诗宋词”等的提示。此小题答案较为宽泛,只要注意把诗词背对、字形写对即可得分。
山东:(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②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简、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③的。奕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奕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及解析】
18.不解之缘秘而不宣(或守口如瓶,秘而不露)屡见不鲜(或司空见惯)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里考查在语句中正确运用恰当的成语,成语运用一般可以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还可以从词义角度,用提及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还可以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另外还要看搭配对象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这里主要采用根据上下语言环境来选择恰当的成语。第1处填不解之缘,体现科学家与航天事业密不可分的关系。第2处用秘而不宣,来描述在欧美国家潜地导弹技术的秘密性和独占性。第3处填司空见惯或屡见不鲜,突出在航天研发过程中失败是常见的,来反面突出科学家从不惧失败的顽强精神。
19整个团队按照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第一步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导弹,第二步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第三步进行潜艇发射。
①整体感知语段,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②分析出长单句的结构特点,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成分;③把主干单独成句,把句中的修饰语成分抽出来,把它变成分句;④依据一定的逻辑性,对主干句和几个分句进行句间顺序的重组;⑤检查变换出来的各语句是否流畅简明,是否有信息的流失。即“理清语段结构,重组分句顺序”。解答此题,第1步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整个团队按计划开始了攻关。第2步根据上下文意思,把“规划”的三个长定语改写成三个短句。第3步检查这三个句子是否有逻辑顺序问题,如果有再加以调整,最后整合成四个短句。
20.这几句话重在阐发“失败”对航天研发的影响和意义。首先运用设问句,引发人们对失败内涵的提示与追问,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强化了表达意味,并使前后衔接紧密自然。后面的三句话构成的排比句,依次从付出辛劳,工作更艰巨,在航天世界中的位置变化,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论述了“失败”的内涵。内容丰富,情感加浓,富有气势,程度加深,强调各种失败虽然给航天领域的研发带来的危害损失巨大,但是都无法摧毁奕恩杰百折不挠的科研决心,反而使他更充满了斗志,反衬出奕恩杰科研决心之坚定。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了解修辞手法具有的特点及其表达的效果。然后根据语言环境体会这种这种修辞手法在此处表达所起的作用,比如内容情感方面,结构上下文方面,语气语调转换方面,最后一一整理出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①。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②,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③,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案及解析】
21.c
【解析】此题考查人称代词的作用,近年来练习模拟时关注度不高,好在本题并不难。题干和选项c 中的“你”都是泛指,没有指具体,而 a 、 b 、 d 三项都是特指。
22①主更看体质指数②还会损害健康③体重不仅会反弹
【解折】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擬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整个语段的大致内容是人们怎样判断是否肥胖和减肥的一些误区。
③处,根据上下文分析,长期不吃晚饭易得胃病,“如果恢复吃晚饭,甚至会更胖”,可看出,体重不但没降下去,还会反弹,下文有“甚至”表示递进,因此空处填“体重不仅会反弹”合适。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解析】
略
新高考全国一卷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详解篇三
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开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塑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7.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
魏了翁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 ②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简、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 ③ 的。奕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奕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高考全国一卷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详解篇四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开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塑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7.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
魏了翁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 ②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简、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 ③ 的。奕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奕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