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情况(模板10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4-08 00:00:00    小编:奈何奈何情

2025年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情况(模板10篇)

小编:奈何奈何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在崛起、发展和衰落的各个阶段。针对不同的学科和学习方式,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撰写一篇完美的总结。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精彩纷呈的总结范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情况篇一

如果问世界上哪个政党最有担当、最有抱负,很多人马上会想到中国共产党。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这样的担当和抱负,来自党的理想信念,来自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内在特质。

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因利益而结成的政党,而是以共同理想信念组织起来的政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有这样的理想信念支撑,我们党能够顽强奋斗、攻坚克难,经受住各种考验,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使我们党具有长远历史眼光和深沉责任担当。理想信念使我们党能够清醒认识自身在历史发展中的角色,主动承担历史责任,制定并执行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一步一步朝着奋斗目标前进。

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来自马克思主义,这决定了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97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同时,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正是得益于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我们党能够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这是我们党的巨大优势,也是我们党能够担当历史重任的重要原因。

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政党,严格的组织纪律使党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坚持民主集中制使党成为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强大行动力的统一整体,能够担当起历史重任。我们党之所以具有严密的组织性,是因为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是彻底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实践证明,我们党能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而凝聚起全体人民的磅礴伟力。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担当,还在于党勇于自我革命。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许多优良传统,对自身面临的考验和风险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对损害自身先进性、纯洁性的因素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因而,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确保党始终保持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从而更好担当起历史重任。

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情况篇二

同志们:

十分高兴参加中铁八局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暨党建政研会成立大会。首先,我代表总公司党委、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分管总公司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总公司党委、工会主席姚桂清主席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中铁八局广大干部员工、政工干部表示诚挚的慰问!

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铁八局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工作步入了加快发展的轨道,进一步说明了中铁八局党委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总公司党委工作部署的有力举措,按照这次会议的精神,必将有力地推进中铁八局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政研究会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佳绩、再创新辉煌。

187家中央企业成立了18个课题组,总公司党建政研究会作为第二课题组牵头单位,撰写的《坚持探索实践,不断创新发展,把项目党建和现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文,有望获得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奖。

下面我想谈谈明年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工作的一些思路,供大家参考。

20xx年,是深入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继往开来、团结奋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实现“三大目标,两大转变”为目标,坚持以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方向,坚持以调动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总公司党委工作部署,不断改进创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完成“三大目标”。实现“两大转变”,开创总公司改革和发展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进一步做好理论武装工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公司党员干部作为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各级宣传部门、党建政研会只有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主心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作为衡量和检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尺度,才能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永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只有抓住理论武装这个首要任务,努力回答广大干部员工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才能不断巩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地位,巩固和发展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发展战略的共同思想基础。各单位要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各级宣传干部、各级研究会干部要按照总公司党委的工作部署,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的实际,紧密联系本单位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紧密联系干部员工的思想实际,引导广大干部员工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精神,做到人脑人心,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成为广大干部员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实现总公司发展战略的精神支柱、强大思想武器。

二、坚持以实现“三大目标,两大转变”为中心,为总公司工作大局服务。

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维护企业稳定,保证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全面贯彻总公司党委的工作部署,围绕总公司发展战略这个中心,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在大局下,服从服务于总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级宣传部门。党建政研会要紧紧抓住总公司发展战略这个执政兴企的第一要务,把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发展战略向干部员工讲清楚、讲明白,积极引导干部员工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投身实现“三大目标,两大转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积极引导干部员工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努力形成促进总公司发展战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要积极引导干部员工正确对待改革中利益关系的调整,自觉维护企业安定团结的大局。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总公司和各单位发展战略目标深入人心,使推动企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使总公司发展战略观深入人心,使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为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发展战略和企业全面进步作出卓有成效贡献。

三、坚持以深入调查研究为基础,切实加强企业党建思想政治的理论研究。

各单位要以开展调查研究为主要工作,以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组织各单位宣传部门、研究会开展研究为基本工作方式,以为总公司党委、各级党委决策服务为主要目的,多出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有深度、有份量、对工作有借鉴作用的研究成果。

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深入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

一是在企业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抓好xx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宣传贯彻和深入研究。总结交流党组织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党员先进性教育作用的有效途径、方式的新思路、新经验;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相融共进、把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和经验;在现代企业制度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企业如何落实体现,才能使执政能力与竞争力相统一的措施和经验;党管人才和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机制相结合的措施和经验。思想政治工作怎样做到“三贴近”,怎样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二是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研究。研究推广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的经验;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和经验;坚持企业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的途径和经验;化解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的途径和经验;企业文化建设的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途径和经验;企业领导积极倡导与广泛参与相结合的途径和经验。

三是加强国资监管、企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创新的研究。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推广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现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的做法和经验;企业在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中使主业精强、辅业兴旺的做法和经验;坚持国企改革方向,规范国企改制和产权转让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在深化企业改革中有效地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推进股份制改革中的做法和经验;企业体制。机制转变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管理信息化的做法和经验;理顺“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做法和经验;健全董事会的做法和经验;观念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总公司、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将适时组织重点课题调研。各单位要明确研究定位,制定研究计划,突出研究重点,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研究工作。要集中精力研究总公司党委和各级党组织关注、广大干部员工关心、事关工作大局的思想倾向和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要积极掌握企业舆情,了解思想动态,摸清原因,提出对策。要通过不懈努力,争取形成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又有指导性、对策性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和企业深化改革发展服务。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广大员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员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员工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宣传部门、党建政研会在开展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切为了员工,一切依靠员工。要从广大员工的愿望出发,心中装着广大员工的安危冷暖,带着对广大员工的深厚感情去做工作。各单位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有以情感人,在办实事中贯彻思想教育,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广大员工提高思想境界。要认真倾听广大员工意见,积极反映广大员工呼声,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情,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好,真正把总公司党委和各级党委的温暖送到广大员工的心坎上。

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员工,不断改进创新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总公司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强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总结新经验。坚持中央提出的“三贴近”,是改进创新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突破日,是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实现途径,是宣传思想工作、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宣传部门、党建政研会要把工作基点始终立足于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发展战略上来,工作视点始终对准总公司改革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工作落脚点始终放在实现和维护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上来。要积极适应广大员工的接受能力,多用疏导的方法,员工参与的方法,民主讨论的方法。要不断拓展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空间,充分利用中央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总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报、《求实与创新》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正面引导,掌握思想舆论的主导权。要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广大员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之中,使广大员工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结合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用时代的要求来创新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的改进创新,努力使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六、要切实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的要求,进一步做好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队伍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的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总公司宣传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各级宣传部门、党建政研会在队伍建设上要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各级研究会干部要切实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营造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和求真务实的风气,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工作能力。各级党委、各单位要从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这支队伍。各级宣传部门、政研会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做到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用成果推动人才的成长,用人才促进成果的涌现。今年,总公司要召开第四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年会,总结经验、部署工作,交流成果、表彰先进,全面推进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20xx年,是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有作为、开拓进取的一年。各级研究会、广大研究会干部要以崭新的姿态、良好的作风,与时俱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锐意进取、勇攀高峰、敢争一流的精神,脚踏实地、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以增长才干为方向,以精品佳作为目标,以多做贡献为根本,把总公司党委的工作部署执行好、落实好、贯彻好,为早日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和总公司改革发展再创新辉煌、再攀新高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情况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15个字高度凝练、内涵丰富、思想精深,需要我们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宣传是聚力的号角。没有思想的统一,就不可能有步调一致的行动;没有力量的凝聚,就不可能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对于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都把宣传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目标既定,就要通过宣传思想工作把人们的精神提振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去夺取胜利。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是完成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基础和保障。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坚定不移“举旗帜”

旗帜关乎方向,旗帜关乎道路。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的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制度、理论和道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沿着这条道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制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践证明,这套理论、这种制度、这条道路在中国是正确的、管用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观察世界、思考未来,在世界格局中把握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有所建树。

理论一旦武装了群众,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要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向广大人民群众阐释清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让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跟党走。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一以贯之“聚民心”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这个目标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又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冲刺阶段,党的十九大也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制定了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时不我待,必须全力以赴。

还要看到,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之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而且,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一个微小的事件通过网络的传播和放大,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中一个影响巨大的事件,舆论生态因此变得复杂和多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保持定力,坚定信心,主动作为,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做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营造凝心聚力的舆论氛围。特别是要善于走“网上群众路线”,学网、懂网、管网、用网,使互联网这个当今“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持续不断“育新人”

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因此,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持续不断地培养新人,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勇于担当,甘为人梯,为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教书育人。必须明确的是,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育新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要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作为的国家栋梁。

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加大力气“兴文化”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埋头苦干,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国家实力显著增强。还要看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更需要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尤其是文学艺术工作者,投身于火热的生活,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诞生过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妄自菲薄。只要我们始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就能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必须实事求是“展形象”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度日益紧密;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威胁着整个人类的安全。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世界对中国寄予的希望越来越大,而中国也越来越离不开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置身于聚光灯下的中国,有责任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形象、听到中国的声音、了解中国的主张。当前,美国单边主义一意孤行,挑起贸易摩擦,危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对此,我们既要与之作有理有节的坚决斗争,同时也要在舆论上旗帜鲜明地反对美国的霸凌主义,阐明中国的立场和主张,把我们的“朋友圈”做大做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尤其是媒体行业的工作者,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从业者,要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和手段,主动设置议题,善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扩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展形象”不是塑形象,也不是树形象,而是要把真实鲜活的中国展示给世界。既要把我们取得的成就讲透,也不隐瞒我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让全世界人民真切感受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情怀和中国力量。

【思想宣传范文】二。

4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成就了中国,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40年的改革开放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和振兴,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必然会更加成功。其原因就在于,我们不仅善于从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中总结成功经验、获取弥足珍贵的启示,而且更善于从新时代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交汇期和世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洞察新时代改革开放新的时代内涵。最为关键的是,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这不仅强调了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而且道明了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必然具有的时代意蕴。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确保新时代改革开放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邪路的“定海神针”。改革开放坚持人民立场,是由党的根本宗旨和政治立场决定的,是确保新时代改革开放始终获得人民拥护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性成就,雄辩有力地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巨大成功。从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角度来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确保改革开放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在根本性问题上不犯颠覆性错误的重要前提。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提出,赋予新时代改革开放新的时代内涵。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看新时代改革开放,要达到“强身健体”“养精蓄锐”的效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坚决改,不应改的坚决守住;应该改而不具备条件的创造条件改,该快的一定要快、不能快的则循序渐进。”同时,从新时代改革开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至关重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质上就是要用好所谓的“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使“两只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就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辩证法、两点论。本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有关国务院机构改革,主要是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机构职能优化和调整,尤其是涵盖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在内的市场监督管理机构改革,以及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大幅减少执法队伍种类,合理配置执法力量的改革等,其实质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能够进一步落地。

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是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改革开放。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时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方能保证改革开放平稳有序推进。要遵循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的方法论:整体推进,就是改革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军队等诸多领域要全面推进,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重点突破,就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挥重点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的作用。要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方法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也是实践的经验总结。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一方面要发挥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性和探索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加强顶层设计的全面性和决定性作用。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仅是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改革的方法论;不仅是遵循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方法论的前提要求,也是其实践效果。与此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还有一个融合推进的问题,也就是改革与开放进一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此外,新时代改革开放面临的环境更加纷繁复杂、更加变化多端,还应考量相应的理论空间和实践空间、处理好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的关系问题,等等。

人民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宝贵经验,无不凝聚着亿万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汗水;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需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也需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如更加强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鲜明特色和实践要求。我们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民生问题背后查找体制机制弊端,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和突破口;要充分尊重人民意愿、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要增强规则意识、强化法治思维。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还要进一步释放人才作为战略资源的独特优势,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有新突破。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和时代特色。从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等,所有这些都对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更加繁重的任务、更加严格的要求。加强党对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仅是现实的要求,更是历史的重任。新时代加强党对改革开放的全面领导,不仅要体现在战略谋划、议事决策上,也要体现在抓落实、见成效上。本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着力优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如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中央审计委员会、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以及调整优化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领导体制等,就是要确保党对改革开放的战略谋划;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等改革,就是要确保改革开放的落实见效。当下的改革开放抓落实、见成效主要体现为对不同问题分类施策: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必须坚决改、马上改;对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要科学统筹、深远谋划;对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要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

【思想宣传范文】三。

2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回顾人民共和国走过的光辉历程,我们感慨万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回顾共和国69年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对于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光辉的发展历程。

69年来我们取得的最根本成就就是创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它是在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9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阐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形成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面对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国内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举旗亮剑,谋篇布局,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谱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69年中我们取得成就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实现、迎来了三次伟大飞跃。69年中我们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三次伟大飞跃是翻天覆地的,是举世瞩目的。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9年历史中三个最耀眼、最显著、最明晰的标识。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起点和基本标志。站起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站得住、站得稳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现行的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和政党制度就是在这个时候确立的。我们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这期间我们不仅能够自行设计和批量生产汽车、飞机、坦克、大炮、拖拉机等,还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还初步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这在当时被世界公认为是一个伟大奇迹。

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极大地发展了中国。从1978年至,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都大为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先后于和20跨入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华民族真正富起来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使命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世界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日益增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2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和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69年中发生的最深刻变革就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社会革命。进行社会革命的目的,就是要破除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内一切旧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的束缚,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东方大国,在这样一个国度里要领导好伟大的社会革命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党带领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众志成城的决心,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以壮士断腕的毅力,以百折不挠的意志,谱写了中华民族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必然结果,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伟大的社会革命,在中国彻底结束存在几千年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剥削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使我国在社会体制机制上摆脱了封闭僵化的束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可以说,伟大的社会革命,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的发展动力与活力,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69年里党和人民最突出表现就是成功应对和抵御了一系列重大风险、各种困难挑战与考验。69年我们所走过的路是充满荆棘、十分坎坷和极不平坦的。期间,我们经受了一系列各种各样重大风险和困难的挑战与考验。这些风险和挑战,有来自国内的,有来自国外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有军事的,有意识形态的;有社会的,也有自然界的。69年中的这些困难、风险、挑战,使党和人民受到了锻炼和考验。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69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党和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压、不信邪,勠力同心、发愤图强的历史;就是一部党和人民经历磨难、经受考验,大胆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学习、勇于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和人民改革创新、砥砺奋进,对外开放、走向世界,创造奇迹、铸造辉煌的历史。

深刻的历史启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69年的历史是党和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为我们继续前行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胜利前进的光辉旗帜,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共和国69年的历史充分证明,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斗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共和国69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能够摆脱以往一切政党受阶级利益束缚的历史局限,做其他政党不愿做、不想做、不能做,也做不了、做不好的事。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品格。这也就是在69年中党和国家事业遭受挫折,而我们党却能够迅速纠正错误,化险为夷,走出困境,开创新局面的根本原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新的征程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三,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赢得主动、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根本途径和强大动力。共和国69年的历史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40年,我们党就是靠改革开放振奋了民心、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靠改革开放激发了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改革开放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了比较优势。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壮大了中国,使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使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未来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大谋划的宏伟蓝图,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把新时代的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第四,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共和国69年的历史充分证明,党和国家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共和国69年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我们党和国家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党的正确主张和国家意志变为群众自觉行动的历史,就是一部我们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历史。毛泽东同志曾讲过一句经典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要完成好执政的历史使命,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去创造历史伟业。

【思想宣传范文】四。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与党建理论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不断为党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密切相关。党建理论创新成果蕴涵着对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关切,蕴涵着对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所承担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蕴涵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闪耀着科学理论的真理光芒。40年来党建理论创新带给我们深刻启示:党建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根本遵循,必须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来推进,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必须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紧紧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进行艰辛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党建理论成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顾40年来党建理论创新的历程和成果,总结经验和启示,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党建理论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在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推进伟大自我革命,党的建设在开拓创新中阔步前进、不断加强。在丰富实践基础上,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党建理论创新取得丰硕成果,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宝库。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建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着力解决“”对我们党造成的严重伤害,恢复党的优良传统,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建理论和实践创新。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强调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围绕这个目标,邓小平同志对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搞好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谱写了党建理论创新的新篇章。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有效应对来自国内外的风险考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党建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在党的性质、纲领等重大问题上,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党建理论,适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为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科学发展观推动党建理论创新迈出重大步伐。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分析、积极应对我们党面临的考验和挑战,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创立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蕴涵着丰富的党建理论,比如,提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命题,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等等。科学发展观中的党建理论,准确把握时代要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开辟了党建理论发展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谱写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篇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命题,宣示了我们党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明确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四个伟大”中的战略定位,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第一次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等等。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作出了具有原创性的重大贡献,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改革开放40年来党建理论创新硕果累累、成效卓著。这些理论成果中蕴涵着对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关切,蕴涵着对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所承担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蕴涵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闪耀着科学理论的真理光芒。

改革开放以来党建理论创新的深刻启示。

历经40年的艰辛探索,党建理论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对加强党的建设发挥着重大而深远的作用。总结和把握40年党建理论创新带来的启示,对于继续推动党建理论与时俱进,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建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始终是党建理论创新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实践基础上的党建理论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创了党建理论创新的新局面。实践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仅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党建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使我们党在正确理论指导下不断形成科学的党建理论成果,推动党的建设实践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建理论创新的根基和源泉。

党建理论创新必须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决定性作用。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是党建理论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实践出发,发展理论、检验理论,确保党建理论创新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对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作出全面部署,在总揽“四个伟大”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党建理论,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实践充分表明,党建理论创新只有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来展开,服务于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才能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不断取得丰硕的创新成果,并在实践中发挥创新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

党建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和根本要求,为推动党建理论创新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努力破除各种思想桎梏和观念禁锢,坚持把党建理论创新同党的建设实际情况、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新的形势任务和新的实践,不断提出新的思想观点、创造新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在全面从严治党丰富实践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党建理论创新取得累累硕果,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理论遵循和思想武器。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摒弃一切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一切阻碍创新的旧框框,破除一切体制机制的旧藩篱,才能推动党的建设在实践中持续有新开拓、在理论上不断有新创造。

党建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问题是理论创新的起点,也是理论创新的动力源。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在不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创造性提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破解瓶颈问题,解决突出矛盾,补齐各种短板,有力提升了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回应时代呼唤、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重大课题,着力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有效推进党建理论创新。

党建理论创新必须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党建理论创新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记取党的历史经验,同时必须着眼长远、面向未来。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把党建理论创新放在历史发展的大进程中去思考,放到改革开放大潮流中去推进,使党建理论创新在不忘历史渊源的同时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定“四个自信”,深入研究关系党长期执政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准确把握党的建设规律,努力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有力推动了党建理论的创新发展。实践充分表明,只有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党建理论才能愈发充满生机活力。

【思想宣传范文】五。

如果问世界上哪个政党最有担当、最有抱负,很多人马上会想到中国共产党。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这样的担当和抱负,来自党的理想信念,来自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内在特质。

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因利益而结成的政党,而是以共同理想信念组织起来的政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有这样的理想信念支撑,我们党能够顽强奋斗、攻坚克难,经受住各种考验,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使我们党具有长远历史眼光和深沉责任担当。理想信念使我们党能够清醒认识自身在历史发展中的角色,主动承担历史责任,制定并执行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一步一步朝着奋斗目标前进。

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来自马克思主义,这决定了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同时,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正是得益于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我们党能够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这是我们党的巨大优势,也是我们党能够担当历史重任的重要原因。

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政党,严格的组织纪律使党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坚持民主集中制使党成为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强大行动力的统一整体,能够担当起历史重任。我们党之所以具有严密的组织性,是因为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是彻底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实践证明,我们党能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而凝聚起全体人民的磅礴伟力。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担当,还在于党勇于自我革命。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许多优良传统,对自身面临的考验和风险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对损害自身先进性、纯洁性的因素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因而,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确保党始终保持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从而更好担当起历史重任。

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情况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15个字高度凝练、内涵丰富、思想精深,需要我们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宣传是聚力的号角。没有思想的统一,就不可能有步调一致的行动;没有力量的凝聚,就不可能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对于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都把宣传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目标既定,就要通过宣传思想工作把人们的精神提振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去夺取胜利。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是完成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基础和保障。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坚定不移“举旗帜”

旗帜关乎方向,旗帜关乎道路。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的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制度、理论和道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沿着这条道路,改革开放__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制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践证明,这套理论、这种制度、这条道路在中国是正确的、管用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观察世界、思考未来,在世界格局中把握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有所建树。

理论一旦武装了群众,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要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向广大人民群众阐释清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让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跟党走。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一以贯之“聚民心”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这个目标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又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冲刺阶段,党的十九大也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制定了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时不我待,必须全力以赴。

还要看到,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之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而且,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一个微小的事件通过网络的传播和放大,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中一个影响巨大的事件,舆论生态因此变得复杂和多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保持定力,坚定信心,主动作为,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做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营造凝心聚力的舆论氛围。特别是要善于走“网上群众路线”,学网、懂网、管网、用网,使互联网这个当今“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持续不断“育新人”

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因此,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持续不断地培养新人,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勇于担当,甘为人梯,为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教书育人。必须明确的是,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育新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要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作为的国家栋梁。

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加大力气“兴文化”

改革开放__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埋头苦干,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国家实力显著增强。还要看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更需要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尤其是文学艺术工作者,投身于火热的生活,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诞生过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妄自菲薄。只要我们始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就能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必须实事求是“展形象”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度日益紧密;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威胁着整个人类的安全。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世界对中国寄予的希望越来越大,而中国也越来越离不开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置身于聚光灯下的中国,有责任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形象、听到中国的声音、了解中国的主张。当前,美国单边主义一意孤行,挑起贸易摩擦,危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对此,我们既要与之作有理有节的坚决斗争,同时也要在舆论上旗帜鲜明地反对美国的霸凌主义,阐明中国的立场和主张,把我们的“朋友圈”做大做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尤其是媒体行业的工作者,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从业者,要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和手段,主动设置议题,善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扩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展形象”不是塑形象,也不是树形象,而是要把真实鲜活的中国展示给世界。既要把我们取得的成就讲透,也不隐瞒我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让全世界人民真切感受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情怀和中国力量。

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情况篇五

开展“三城同创”是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大事,也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工作。全县上下要以志在必得的豪迈激情,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创建任务如期完成。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县委、县政府已经成立了县“三城同创”工作指挥部,组建了办公室及7个工作组,指挥部负责全县创建工作的组织、指挥、协调、督导工作,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工作组负责具体相关工作的贯彻落实。各部门单位和容城镇、红城乡、毛市镇也要组建相应工作机构,安排一名主要负责人抓好创建工作。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把“三城同创”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按照县三城同创指挥部文件中明确规定的工作责任,扎实抓好本单位所承担的工作。办公室及7个工作组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具体的工作措施,细化、量化创建工作目标和任务,列出工作重点,排出时间进度表,将任务逐项分解到责任单位、责任人,做到有专班、有方案、有计划、有检查,采取时间倒逼、任务倒逼工作法,使创建工作周周变面貌,月月出实效。各单位行政“一把手”是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研究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分管领导是创建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力度,推动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创建工作必须摆脱“运动式”、“动员式”的陈旧模式,建立起常态的、长效的城市管理模式与运营机制,在常态中出干劲,在坚韧中显精神,在永恒中求精彩。

(二)广泛发动,形成合力。群众是创建活动的主体。只有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才能确保创建成功。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三城同创”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争做主人,全身心地自觉投入创建工作。宣传部门要组织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刊,大力宣传创建意义,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工作措施、成功做法及典型经验,报道创建工作进展情况,曝光创建不力的部门和单位,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要设立城管有奖举报短信平台,让全社会监督创建工作;城管执法人员要做到24小时上路巡逻值勤,及时解决创建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容城镇、红城乡、毛市镇要认真履行好属地管理职责,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安排部署创建活动。县直部门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充分履行部门职能,建立县乡联动机制,形成各尽其责、互相配合、协同作战的局面。

(三)加强督办,狠抓落实。指挥部办公室及7个工作组要紧紧围绕创建目标,加强工作指导和检查督办,定期召开联系会、情况通报会、现场观摩会,了解进展情况,交流工作经验,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定期通报进展情况。我们将借鉴株洲、经验,坚持做到24小时考评,365天天天考评,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节日重点考评。县委、县政府将把“三城同创”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办室和县治庸办要切实履行督查职责,强化督办密度,开展跟踪督查,结合治庸问责,对在创建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工作不力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拓宽渠道,保障投入。“三城同创”,必须给予经费保障。鉴于我县实际,单靠财政投入是杯水车薪,我们要以全新的理念、改革的思路,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经营城市,大胆借鉴其他县市的成功经验,采取“三个一点”,即政府出一点,单位出一点,社会出一点的办法,拓宽渠道,多方筹资,确保投入。可以采取土地营运,用土地收储招拍挂,可以采用bt模式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可以适当融资解决资金,还可以适当延缓工程付款。县财政在“三城同创”期间,要为创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同志们,今天县委、县政府正式吹响了冲刺“三城同创”工作的集结号,创建工作将按照方案有序实施、统筹推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圆满实现创建目标,共同建设美好监利而努力奋斗!

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情况篇六

20__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__周年。回顾人民共和国走过的光辉历程,我们感慨万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回顾共和国__年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对于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光辉的发展历程。

__年来我们取得的最根本成就就是创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它是在我国改革开放__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__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阐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形成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面对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国内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举旗亮剑,谋篇布局,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谱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__年中我们取得成就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实现、迎来了三次伟大飞跃。__年中我们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三次伟大飞跃是翻天覆地的,是举世瞩目的。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__年历史中三个最耀眼、最显著、最明晰的标识。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起点和基本标志。站起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站得住、站得稳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现行的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和政党制度就是在这个时候确立的。我们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这期间我们不仅能够自行设计和批量生产汽车、飞机、坦克、大炮、拖拉机等,还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还初步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这在当时被世界公认为是一个伟大奇迹。

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极大地发展了中国。从1978年至20__年,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都大为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__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先后于和20__年跨入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华民族真正富起来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使命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世界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日益增强。20__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2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和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__年中发生的最深刻变革就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社会革命。进行社会革命的目的,就是要破除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内一切旧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的束缚,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东方大国,在这样一个国度里要领导好伟大的社会革命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党带领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众志成城的决心,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以壮士断腕的毅力,以百折不挠的意志,谱写了中华民族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必然结果,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伟大的社会革命,在中国彻底结束存在几千年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剥削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使我国在社会体制机制上摆脱了封闭僵化的束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可以说,伟大的社会革命,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的发展动力与活力,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__年里党和人民最突出表现就是成功应对和抵御了一系列重大风险、各种困难挑战与考验。__年我们所走过的路是充满荆棘、十分坎坷和极不平坦的。期间,我们经受了一系列各种各样重大风险和困难的挑战与考验。这些风险和挑战,有来自国内的,有来自国外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有军事的,有意识形态的;有社会的,也有自然界的。__年中的这些困难、风险、挑战,使党和人民受到了锻炼和考验。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__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党和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压、不信邪,勠力同心、发愤图强的历史;就是一部党和人民经历磨难、经受考验,大胆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学习、勇于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和人民改革创新、砥砺奋进,对外开放、走向世界,创造奇迹、铸造辉煌的历史。

深刻的历史启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__年的历史是党和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为我们继续前行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胜利前进的光辉旗帜,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共和国__年的历史充分证明,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斗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共和国__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能够摆脱以往一切政党受阶级利益束缚的历史局限,做其他政党不愿做、不想做、不能做,也做不了、做不好的事。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品格。这也就是在__年中党和国家事业遭受挫折,而我们党却能够迅速纠正错误,化险为夷,走出困境,开创新局面的根本原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新的征程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三,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赢得主动、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根本途径和强大动力。共和国__年的历史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__年,我们党就是靠改革开放振奋了民心、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靠改革开放激发了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改革开放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了比较优势。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壮大了中国,使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使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未来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大谋划的宏伟蓝图,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把新时代的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第四,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共和国__年的历史充分证明,党和国家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共和国__年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我们党和国家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党的正确主张和国家意志变为群众自觉行动的历史,就是一部我们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历史。毛泽东同志曾讲过一句经典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要完成好执政的历史使命,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去创造历史伟业。

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情况篇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总结过去的经验,面向未来新任务新目标,对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1.必须把握队伍建设根本。

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也是对宣传干部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新发展,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方面的队伍建设要求一脉相承。

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明确了指导思想、方针原则、重点工作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开启新征程、完成新任务、实现新目标,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把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中心环节,承担建设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任务,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必须在政治、业务、能力等方面有过得硬、使得出的本领,在理论、舆论、文化、文明等工作上有扛得起、拿得下的本事。

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现实需求。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离民族复兴越来越近,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是也面临很多发展中的新问题。对于宣传工作而言,如何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人公平公正地看待中国?面临观念交锋、人员交流、国别交往明显增多的新情况,如何推动适应和平、发展、合作的潮流,共商共享共建“一带一路”,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革命,如何让科学理论更深入人心、正确舆论更激荡人心、先进文化更滋润人心、文明风尚更感染人心?面临“大国成长中的烦恼”“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困扰”“经济新常态下的变局”,如何传导给国民一个积极、健康、务实的心理预期,如何培育国民理性、辩证、综合、恰当协调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素养?宣传思想工作要取得实效,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提高宣传干部素质,才能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

满足宣传工作者自身成长的发展追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履行职责使命,必须有品格才敢扛事,有本领才能担当,有信念才能固守根本,有本事才能胜任履职,有精神才能开拓奋进。作为一项政治性强的工作,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有高的政治素质,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有宽的视域,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有深的理论根底,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有好的本领能力,才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一个合格的宣传思想工作者,必然也是一位常反省自思、奋发进取的优秀工作者。要完成新时代的艰巨任务,必须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始终牢记政治过硬的根本要求,不断修炼本领高强的基础素质,坚持求实创新的价值追求,追求能打胜仗的战略目标。

2.切实提高本领能力素质。

政治过硬是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根本素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首先是一项政治工作,宣传思想工作者首先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政治过硬是必然要求。坚持政治标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确保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正确、政治原则坚守、政治道路正确。

政治意识强,忠诚信仰,立场坚定,旗帜才能举得高、立得稳、走得远。政治素质高,体现在高尚如一的政治品德、驾驭全局的政治水平,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坚决围绕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结合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统筹各方、统一思想,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凝聚共识、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共同奋斗。

政治过硬是明确的,要有良好的政治品德,懂纪律、守规矩,守底线、远红线;讲道德、育美德,有实线、求高线。政治过硬是现实的,要有高超的政治水平,政治敏锐性、鉴别力强,有问题看得明、见事早,复杂问题看得清、判断准,重大问题看得深、想得透。政治过硬是具体的,是非面前态度明确,抉择时刻头脑清醒,思想问题不摇摆、不骑墙,理论问题不漂浮、不虚妄,现实问题画好实线、不涂虚线。

本领高强是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基本保障。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专业性更强、技术活更多,没有高素质、真功夫干不好“瓷器活”,只有好把式、强内功才能揽“金刚钻”。新时代宣传思想干部必须增强8种本领: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还得有辩证综合分析能力、把握正确导向能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能力、做好意识形态管理能力、善做网上舆论宣传和斗争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从事新闻舆论、理论、文化、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的宣传思想工作者都得有几把刷子。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提高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人民头脑的能力。在媒体融合创新上下功夫,培养用精准舆论引导广大受众民心的能力。在传承创新文化上下功夫,提高用优秀文化振奋广大国人精神的能力。在文明滋养新风上下功夫,培养用多样手段提高广大人民素质的能力。在综合传播实力上下功夫,提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

3.抢占意识形态制高点。

求实创新是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永恒追求。做好新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要树立务实求实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创造的导向。

坚持求实。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者,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一线,讲事实、说实话、道实情、办实事,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培育优良作风,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价值取向,常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当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基层,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多写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

坚持求真。做好新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研究问题,探究真理、揭示真相、传播真知、传递真情,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要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敢于亮剑,明辨是非,澄清谬误,也要有“四两拨千斤”“妙语巧解心中事”的宣传艺术,理直气壮说理论、深入浅出讲道理、具体切实准引导、生动活泼做宣传,正本清源,深入人心。

坚持求新。面对社会观念、经济形态、舆论生态的巨大变化,面对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宣传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善用新工具,巧用新方法,活用新理念,常用新媒体,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到达率、传播率、有效率;创新媒体发展的观念、体裁、体制、机制等,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坚持求效。求实创新是价值追求,也是实践要求,需要全面把握,创新只有在求实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求实只有在创新的助力下才能更好落实。要有虚实结合、虚功实做的艺术,也要有既务虚又切实的本事,还得有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能力,切入点可能不同但最终的落脚点必须是办实事、求实效。

能打胜仗是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主要目标。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者要打赢意识形态斗争的胜仗,必须有敢胜的勇气、争胜的决心、善胜的智慧、打胜的能力。

树立阵地意识,意识形态的斗争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没有硝烟的战场,思想上的防线一丝一毫也不能松。打通网上网下宣传,畅通境内境外传播,贯通理论实践联系,巩固传统阵地,占领新兴阵地,实现广泛深入覆盖。

树立高地意识。维护我国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特色,必须站得高、谋得远,想得深、做得实,切得细、做得巧。理念上要抢占意识形态的制高点,目的上要有价值追求的高目标,范围上要有历史现实的宽视野。

树立园地意识。宣传思想工作肩负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紧紧团结一起的重任,必须重在建设,有建设园地的理念、培育园地的措施、管好园地的能力,才能以理服人、以文化人。

树立基层意识。宣传思想工作者能打胜仗,必须立足现实、面向基层一线、扎实基础工作、服务基本人群,必须把基层作为宣传工作的基地,把精力、经费、项目投入基地建设,把一线宣传思想工作者作为主力军来培养,通过平时的细致工作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落地见效。

树立斗争意识。意识形态的斗争是长期的,“无形之战”随时在进行。不打无准备之仗,才能常打胜利之仗。能打胜仗需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需要敢胜勇气和善胜智慧联通,需要未雨绸缪、先谋后定、谋定后动的统筹谋划,需要动则必成、攻则必克、守则必固的执行能力,需要知行合一、攻守兼备、机智灵活的真正本领。

建设一支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政治过硬是根本前提,本领高强是基础条件,求实创新是方法手段,能打胜仗是目标追求,需要我们全面准确地领会,更加积极地从自己做起,切实提高本领能力素质,为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力量。

【思想宣传范文】二。

内容提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切实把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确保认识到位;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到实处,确保领导到位;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确保情感到位;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确保措施到位;解决好钱从哪里来、怎么用、怎么管的问题,确保投入到位;开展乡村振兴统计监测,确保考核到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确保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情感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考核到位,持之以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稳中求进的工作举措,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夯实思想基础,确保认识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还应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农业要比以往更加注重保供给、提质量、稳物价,继续为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压舱石”和“稳压器”作用,继续为国家宏观调控留出回旋余地和腾挪空间,为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赢得战略主动。更应认识到,振兴乡村是人民的期盼。农民群众期盼得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亿万农民群众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我们真正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更加注重农业农村发展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把乡村建设和城镇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推动实现包容性、普惠性发展,使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发挥政治优势,确保领导到位。习近平同志在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最大政治优势。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就要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提升党领导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要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到实处。按照党委和政府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调整、完善、充实各地农村工作领导机构,配齐配强力量,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治国安邦,重在基础。基层党组织强,就可以强基固本。要坚持把行政村作为乡村治理的基本单元,稳定县乡村三级治理架构。落实乡村基层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推进乡村善治。不断提高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运转的保障能力,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践行“一懂两爱”,确保情感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懂农业,就要准确把握国情农情,用辩证思维、唯物史观、国际视野来看待、分析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深刻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刻苦钻研、懂行精进。爱农村、爱农民,就要倾注感情、肩负责任,守土尽责、勇于担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上行稳致远。回顾历史,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都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土地增值收益“取之于农、用之于城”的问题长期存在,“农村的地自己用不上、用不好”的问题尚未破解,农村人才、土地、资金要素单向流入城市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依然任重道远。在国家经济实力、财力和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更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三农”工作干部做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要学深悟透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了解农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遵循农村发展规律,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有决心有能力有韧劲落实党的“三农”政策,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同时,要树立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用人导向,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

聚焦重点难点,确保措施到位。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既坚持统筹推进、全面振兴,又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一是立足产业兴旺,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和增强竞争力,实现产业振兴。大力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建设样板区、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以培育一批产业强、产品优、质量好、生态美的农业强镇为重点,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经济动能转换,并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围绕良种良法良田良品扎实工作,持续巩固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立足生态宜居,推动绿色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发挥农业多种功能,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智慧农业。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坚持因地制宜、村民主体、建管并重、有序推进,重点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厕所粪污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等工作,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县、示范村建设,以典型引路,促比学赶超。三是立足乡风文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掘传统农耕文化,支持乡村文化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树立社会正气。四是立足治理有效,完善农村“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抓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振兴计划、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是立足生活富裕,着力抓好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利益联结、共同发展,支持外出经商务工农村人才返乡创业,鼓励社会资本到农村投资兴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让广大农民有更多归属感、获得感。积极构建完善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加强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

强化资金保障,确保投入到位。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要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加快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三农”投入责任,层层传导压力,解决好钱从哪里来、怎么用、怎么管的问题。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重中之重”“优先发展”的要求,夯实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和保障机制。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将更多土地增值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重要指示,按照“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的原则,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决策部署,探索构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动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向市县延伸。通过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地方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降低担保门槛、扩大担保覆盖面,切实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可得性。充分发挥农业领域政府引导基金作用,落实涉农税费减免政策,带动农业领域社会投资。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强监管,规范发展农业保险市场,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质量。

加强激励约束,确保考核到位。为确保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必须加强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的考核监督和正向激励。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各省区市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相应地,要加快实施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监督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党政干部推进乡村振兴的硬约束。以科学、全面、实用、精准为原则,建立能够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围绕20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开展乡村振兴统计监测,夯实考核评价基础。

【思想宣传范文】三。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科学的信仰、理性的信仰。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实践运动,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里面都贯穿着一个灵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就是信仰,是根本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这个信仰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搞清楚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信仰是什么?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到灵魂深处、转化为现实的实践。

信仰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

信仰的本质是价值问题,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信仰从本质上来讲是思想认识问题。人们认识世界有两个方面:一是想搞清楚“是不是”的问题,这是事实判断;二是想搞清楚“该不该”的问题,这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服从唯物论的原则,与人们的主观愿望没有关系,是按照客观标准和外在尺度认识的世界;价值判断则服从价值论的原则,同一个事实不同的人有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这是按照主观标准和内在尺度认识的世界。事实判断旨在求真,价值判断旨在求善。

信仰属于价值判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价值判断都是信仰问题,信仰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价值判断就是回答“该不该”的问题。所谓价值追问,就是对“该不该”或者“有没有意义”问题的追问。价值观也就是怎么看“该”或者“不该”、“有意义”或者“没有意义”。如果对价值的追问超越了生命价值,就会上升为信仰。例如,什么是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就是把金钱作为判断“该”或者“不该”的标准,认为有钱就该,没有钱就不该。但是如果把这样的价值追问达到这样的地步:为了钱就可以不活,即超越了生命价值,这就上升为对金钱的信仰。再如,什么是自由的价值观?就是把自由作为判断“该”或者“不该”的标准,凡是符合自由的就是该的,凡是不符合自由的就是不该的,但是如果把这样的价值追问达到这样的地步:不自由毋宁死,这就不是普通的自由价值观,而是对自由的信仰。

由此可见,为了信仰,是可以付出生命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入党誓词中说: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就是信仰的宣示。

信仰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别。

信仰可以有很多种,但是总体上来说,根据追问价值通达信仰的不同方式,可以把信仰大致分为两类:理性的信仰和非理性的信仰。

人们认识世界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事实判断,另一个是价值判断。事实问题是科学的范围,但是科学永远不能超越事实范围走向价值领域,也就是说,“是不是”的事实问题,永远不可能回答“该不该”的价值问题。价值问题是由人文来回答的。人文由艺术、宗教和哲学组成。它们都是回答价值问题的,但是它们回答价值问题的方式不同。艺术用感性直观的方式表达价值,宗教是用非理性的方式回答价值问题,哲学则是为价值找到理性的依据。

信仰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艺术没有自己独立的王国,不可能直接通达信仰,只能用来表达信仰。那么,通达信仰只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宗教,另一个是哲学。这两种信仰所达到的价值追问高度,没有本质区别,为了宗教的信仰可以献身,基于哲学的信仰同样可以牺牲生命。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通达信仰的方式:宗教是以非理性的方式通达信仰,是因信而信;哲学是用理性的方式通达信仰,是因真而信。也就是说,信仰有两种:理性的信仰和非理性的信仰。

非理性的信仰是排斥理性的。非理性的信仰不需要理由,是“因信而信”。宗教都属于这样的信仰。一个宗教信仰,无论它的逻辑多么严密,但前提是经不起理性追问的。

理性的信仰恰恰是以理性作为根基的,经过理性反思为真才信,是“因真而信”。马克思主义就是理性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性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科学的信仰、理性的信仰。那么,这样的信仰为什么是科学的和理性的?这可以从它对终极关怀的理性回答中找到答案。

从理论上来讲,只有两种可能:第一,通过无限延长自己的生命来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这绝对不是一个理性主义者所能够给出的答案,因为有理性的人都知道,无论一个人的生命有多久,总有大限要来临的那一天。第二,理性主义者的方案,承认生命有限,不去无谓地追求生命无限,而是追求生命的高度,也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命的长短已经不具备根本意义了。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即使是短暂的,也是灿烂的和值得的。

马克思沿着这个思路为共产党人找到了信仰。1835年8月,马克思中学毕业写过一篇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在这篇作文中,马克思用诗一样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这样的职业,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和科学的?是不是值得信仰呢?让我们借用海德格尔的一个理念“向死而在”,从生命的终极意义上来追问一下吧:生命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有限的过程,不要去追求那个最终的结果,因为最终的结果都是走向无限的虚无,即死亡。我们只有面对无限,才能思考和规划如何安排好自己有限的生命过程,才能反向思考我们今天该不该这样活。

假设要面对死亡了,我们回顾一下自己的一生,感到生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选择是无悔的,如果再重新度过一生的话,我们还会这么过。请问这个理由是什么?理由可以有很多,但是真正的理由绝不可能建立在世俗的基础之上,因为在这个时候世俗的东西已经没有意义了。既然生命的本质是一个过程,那么,有意义的生命在于过程的精彩。什么样的生命过程才是精彩的呢?马克思告诉我们:“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有尊严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有尊严的生命才是值得的,才是精彩的,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对于没有尊严的生命过程而言,每一分钟的延续都是耻辱。什么样的生命过程才是有尊严的呢?马克思说因为生命得到了人们的尊重,达到了崇高。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呢?马克思的回答是:因为“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什么是主义呢?“主义”就是核心的价值追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所倡导的、被共产党人所遵循的价值和灵魂,即造福人民和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如果为了这样的价值追求可以献出生命,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样的信仰是科学的、理性的信仰,具有崇高的生命价值追求。

在实践中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

我们往往会在不同的层次上使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比如说,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里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再比如说,我们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因为这是造福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事业,这里是指马克思主义的运动和实践。还比如说,我们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里是指把这个主义当成信仰的人。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实践运动,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都贯穿着一个灵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道”。古人云:“道不离器。”马克思主义的“道”,就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动和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是空谈“主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一个幽灵。所谓“大道之行也”,“道”是用来行的,不行就没有“道”。

马克思主义的“道”就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表达、运动实践中,就在每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身上。实现马克思主义这一价值追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正是对资本逻辑的扬弃、对资本主义的拨乱反正。所谓社会主义,就是把社会的整体利益和理性价值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如果制度理念、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是围绕让社会整体利益得到有效满足而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这样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这样的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就是“道器不离”:马克思主义是灵魂,社会主义是载体;马克思主义是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是价值实现方式;马克思主义是“道”,社会主义是“器”。如果马克思主义离开了社会主义,它只能成为空想,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如果社会主义没有了马克思主义,就会丢魂,就会走邪路。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清晰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无论有多少个理论形态,它的“道”只有一个,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即“行道”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可以有多个。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失败,更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只能说明苏联模式具体路径的失败。同样的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说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可以而且必须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历史条件、面对的课题和任务、人民的需要和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造福人民的具体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转换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实现造福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中国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实现形态,就是造福人民的具体实践和现实运动。正是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和价值认同,我们把全国十几亿人的力量凝聚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带领人民不断创造“中国奇迹”,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思想宣传范文】四。

内容提要: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着力增强主体性。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交流互鉴,着力解答时代之问和世界之问,凝练出具有标识性的概念与理论,不断增强原创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与我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相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传播中国话语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求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强起来明确了任务、指明了路径。

着力增强主体性。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使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着力增强主体性。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前提和基础,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够达到马克思主义那样的高度。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迷失方向,就无法深刻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无法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也就会失去不断塑造和引领时代精神的真理力量。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主体性最重要的体现。

以不忘本来为根本和坚实基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无视根本的凌空蹈虚是学术研究之大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势必不能长久。在5000多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例如,天下大同的世界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人生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等,都凝结着中华民族对世界、生命和社会治理的认知与感受,支撑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恢宏气象和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华民族最为深沉、最为持久的文化自信。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就要把研究目标定位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让中国智慧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不断释放强大正能量。

以吸收外来为参考和重要资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要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与世界各国创造的哲学社会科学交流互鉴、共同发展。对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我们要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有分析、有鉴别,既不一概排斥也不全盘照搬,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真正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全球视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同时,以文化多元性和文明多样性超越文化单一论和文明优越论,进而以交流超越隔阂、以互鉴超越冲突,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走向世界的主体性自觉、自信和自强。

以面向未来为愿景和理论前瞻。思想理论是行动的“火车头”,其价值不仅在于解释过往,更在于面向未来、把握未来。面向未来,即在不忘民族“本来”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吸收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有益成分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提供思想理论支撑。构建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忘本来是根本,吸收外来是必要条件。丢掉“本来”,排斥“外来”,便没有“未来”可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仅概括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贯通古今的基本精神,而且体现了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包容性、主体性和创造性特征。

不断增强原创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逻辑推演出来的,而是在不忘本来基础上继往开来、升华创新出来的,是在吸收外来基础上博采众长、提升创新出来的,是在面向未来基础上审时度势、解答时代问题过程中凝练创新出来的。就是说,它是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三者融合过程中综合创新出来的。

不忘本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软实力,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需要积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当认识到,不忘本来绝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返本开新,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不断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同时,要围绕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不断作贡献的中国”。

吸收外来,不断深化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交流互鉴,展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要坚持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陈寅恪说过:“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上,吸收、融合其他民族哲学社会科学有益成果,有助于生发出新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对国外的思想理论、概念理念、话语言说、方法逻辑,要有分析、有鉴别,真正适用的就拿来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定要有批判与创新精神,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之一。

面向未来,着力解答时代之问、瞻望未来之路,彰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新时代是新思想之母,新实践是新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人类生活丰富多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变着当今世界。向内看,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应深入研究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向外看,面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应深入研究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谓人类命运共同体、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向前看,面对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情形,应深入研究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和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问题;向后看,面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国与国关系中的困惑,应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重大问题。深入分析、解答、阐述这些重大问题,才能彰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准确把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精神实质,凝练出具有标识性的概念与理论,不断呈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迎来强起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是政治上的要求,也是学术理论发展的要求和方法论的要求。无论不忘本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吸收外来、借鉴各国哲学社会科学有益成果,还是面向未来、创建具有前瞻性的思想理论,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确保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符合科学规律,才能真正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思想宣传范文】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要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精神深刻领会好、贯彻落实好,必须对我们党强调了几十年的群众路线问题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群众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贯彻群众路线,首先要弄清楚群众问题。当权者如何看待和对待老百姓,是古今中外任何政权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以下三个层面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群众问题。

第一个是从我们党的层面来看,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群众路线”这个词是我们党创造的。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视人民群众为历史的创造者,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始终把党群干群关系比成鱼水关系。既然是鱼水关系,就意味着水可以离开鱼,而鱼是绝对离不开水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之所以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根本原因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

第二个是从古代层面来看,民本思想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封建统治者应该如何看待和对待老百姓,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和开明皇帝有过清醒认识。《尚书·五子之歌》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论语·泰伯》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孟子·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李世民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等。可见,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比较彻底的。

第三个是从国外层面来看,西方的民主人权思想由来已久。“民主”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指“大多数人的统治”,最早是古希腊的雅典实行过“城邦民主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民主人权思想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文件:一是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思想;二是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提出“天赋人权”主张。西方国家以此为思想基础,建立起来的议会普选、多党竞争、分权制衡等民主制度,至今标榜“普世价值”为西方人自豪和推广。

以上三个层面说明,群众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话题,而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不是中国和我们党才有的问题,而是一切执政党和当权者都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一句话,群众问题是阶级社会永恒的命题。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最权威的解释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表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根本立场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根本方法问题。

根本立场问题,是指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思想感情和价值观问题。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并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与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民主人权思想的本质区别所在。就是说,我们党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根本依据和最终目的。而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民主人权思想,都是把“臣民”“子民”“选民”作为巩固政权的手段,或作为维护封建皇权的“统治术”,或作为职业政客从事“精英政治”的工具。

根本方法问题,是指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从群众中来”,就是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要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诉求,经常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关心群众。“到群众中去”,就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做到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

走群众路线也不能搞“尾巴主义”,必须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处理好有权和用权的关系,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想一想对群众是否有利,有利的事情就干,而且一定要干好;不利的,就坚决不干。要处理好群众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努力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决不能以符合群众的长远利益为借口,损害群众的现实利益。要处理好大多数群众的愿望与部分群众特殊要求的关系,努力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决不能以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愿望为借口,损害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处理好必要与可能的关系,努力找到两者之间的交汇点,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能超出群众的承受能力和财力乱开口子、随便许愿,搞“尾巴主义”。

贯彻群众路线关键要重视民生、赢得人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同样,“得民心者安天下、稳天下”,也是巩固政权千古不变的真理。人民群众对政权的选择从来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动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政权的取得和巩固与否,主要在于人心向背。如果不能真正赢得人心,就意味着始终存在“霸王别姬”的危险。

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想清楚并牢记这样一个道理:人心是客观存在的,向着你就是福,背着你或迟或早都是祸。人心的获得既要靠真理的力量,更要靠人格的力量,关键是以心换心。否则,就会适得其反。群众路线执行得如何,归根结底要看民生问题解决得怎样,看是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一要如期脱贫,坚决打好到我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攻坚战。我国全部贫困人口要按照“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标准如期脱贫,任务还很艰巨。目前中西部广大农村依然落后,不少农民生活水平还很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城市农民工等群体问题也不少。这意味着各级党委政府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当务之急,也是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解决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

二要缩小差距,按照效率和公平同等重要的原则把“蛋糕”切好。经济发展了,不等于人民生活水平自然提高,更不等于发展以后自动解决所有问题。只有始终高度重视建设“橄榄型”社会结构,不断将发展改革的成果公正地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真正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执行好。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例如,产业结构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分配不平衡等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几个重要方面。因此,贯彻群众路线要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上用力,不断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要改进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和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脱离群众,而脱离群众最大的危险和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群众路线执行得如何,首先反映的是工作作风问题,但从根本上说是党性问题、党风问题。必须坚决刹住虚报浮夸、投机取巧、哗众取宠、文山会海、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恶劣作风,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在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做到以实干和实绩取信于民。

四要体察民情,不断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领导干部不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群众心里也就没有你的位置。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是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统一起来,绝不能损害群众利益打“擦边球”,更不能与民争利。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认真分析和梳理民生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办成几件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的实事,把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五要维护稳定,努力实现和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对群众切身利益的态度,决定实现和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力度,也就决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程度。有的领导干部宗旨意识不强,对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诉求漠不关心,这是很危险的。当前受内外环境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较大,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很困难,相当一部分职工群众的生活受到影响,更需要把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多到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疏导和理顺群众情绪,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不要等问题积累、酿成群体性事件了才去解决,这是与党的群众路线背道而驰的。

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情况篇八

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民建各级组织的宣传部门,作为我国宣传思想阵线的一份子,应当认识到,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需要用心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实、做活、做出成效。只有首先了解和掌握了会员的思想动态,才能有的放矢地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引导;才能确切地了解会员的真实困难和具体诉求,从而通过其他工作帮助会员解决困难,表达他们的合理诉求,代表会员的合法权益,增强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做好会员思想动态工作是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独特政治优势的新型政党制度。今年1月,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强调,希望大家认真总结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事业取得的宝贵经验,夯实新时代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发挥多党合作效能,根本在于凝聚政治共识。多党合作要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共同目标,必须建立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之上,这个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做好会员思想动态工作是加强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现实要求。

去年在同党外人士座谈并共迎新春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多党合作要有新气象,思想共识要有新提高,履职尽责要有新作为,参政党要有新面貌,引导广大成员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随着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发展,民建会员总数稳步增长,会员思想状况总体呈现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态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会的自身建设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存在着思想政治建设与新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有的会员对会章、会史和会的优良传统学习不够,对多党合作制度、参政党性质等理解不深,甚至存在模糊认识等等,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愈加迫切和重要。

(一)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做好会员思想动态工作的重要方法。

20xx年7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学习和运用这一思想所包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来说,要做好会员思想动态工作,就必须找到这项工作的“牛鼻子”,善于牵住“牛鼻子”,促进点与面的有机结合,以点带面,推动全局。

(二)做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的会员思想动态工作,牵住全会思想动态工作的“牛鼻子”

之说以说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的会员思想动态工作,是做好全会思想动态工作的“牛鼻子”,是基于民建历史发展和当前实际作出的判断。根据20xx年年底的统计数据,本会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的19个组织,囊括了全会三分之一以上的会员,拥有全会将近一半的高学历会员以及超过三分之一的高职称会员,而其经济界会员的占比甚至比全会经济界会员的比重还要高出近5个百分点,且新会员比例较大,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中青年已成为主体,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且善于运用多种载体表达自己,多元化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从参会同志提交的材料看,各地思想动态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可以概括为5条:一是领导集体重视,结合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基层制度,走近会员、收集信息、倾听反映;二是将了解会员思想动态作为宣传部门的一项基本职能,每年召开相关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结合实地调研掌握情况;三是善于把握关键时间节点,配合主题教育活动,及时了解会员对重要事件和重大工作的认识和关注;四是善于结合履职实践和支部活动,了解掌握会员思想动态;五是注重了解新会员入会前的思想动态,结合培训工作掌握会员思想动态。

三、不断创新工作手段和方式方法,推动会员思想动态工作常态化、科学化发展。

(一)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对会员思想动态工作的重视程度。

各级组织的领导班子都要充分认识会员思想动态工作的重要性,把它放到自身建设和会务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实际效果,持之以恒,常态化发展。各省级组织和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的组织每半年至少要有一次比较系统的会员思想动态调查分析。还要针对调查分析的结果提出建议和对策,根据实际情况对会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二)进一步提高会员思想动态调查分析的科学性。

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调查分析方法。例如,收集时要注意广泛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当需要就会员思想的倾向性等类型的问题进行了解时,可以设计涉及面较广的问卷调查;当需要就某一问题重点深入研究时,可以针对特定的主体、不同的群体,从相应的角度设计调查问卷。在划分调查对象的范围时,既可以根据会员的年龄划分成老、中、青三代进行分类调查;也可以结合民建的界别特色和成员结构的变化,重点收集了解经济界人士、民营企业家、新的社会阶层以及青年会员的思想动态。特别注意在重要时间节点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好调查,经过科学分析及时提出意见建议。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周年,各个组织要抓住这个契机,花心思设计好会员思想动态工作的方案,贯彻本次会议的精神,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取得思想动态工作的新成效。

(三)创新思想动态收集工作的手段和方式方法。

互联网已经成为宣传舆论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了时代主动权。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顺应移动化大趋势,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推动传统工作方式方法与新媒体运用的有机结合。在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学习会、谈心会、培训班,以及主题教育活动了解掌握会员思想动态的工作之外,也要积极探索利用手机app、微信小程序、微信群等渠道,搜集会员思想动态数据,对获取的数据资源进行科学分析、解读,加强大数据分析研判能力。

(四)及时跟踪、掌握重点会员的思想动态。

重点会员的范畴大致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经过培养选拔逐步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或者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骨干成员,以及在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知名度较高、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经济界人士和专家学者。要及时跟踪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把握他们履行参政党职能的动机、愿望、要求、实现渠道和实现程度,更好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政治引导和参政议政能力培养。另一方面的重点会员,则包括少数表现出来对政党制度存在模糊或错误认识,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以偏概全的倾向,对我国社会整体状况表示过不满,对发展前景缺乏足够信心的成员。对于这部分会员,平时一定要加强对他们的关注和关心,了解产生模糊错误思想的根本原因,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通过适当的方式开展思想工作,尤其是在国家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或者遇到关键时间节点时,要特别注意做好思想引导,用主流的、正面的思想影响他们,用正能量感染他们,把他们尽早拉回主流的队伍里来,而不是推出去。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水平。

宣传干部要充分认识会员思想动态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做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十九大精神,在此基础上,也要大力加强对民建会章、会史、会的优良传统的学习,不仅能够做好思想动态的收集工作,还要在收集的同时,帮助会员更好地了解民建、高度认同民建的工作,提高会的凝聚力、向心力。

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情况篇九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是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总结过去的经验,面向未来新任务新目标,对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1.必须把握队伍建设根本。

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也是对宣传干部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新发展,和党的xx大以来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方面的队伍建设要求一脉相承。

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明确了指导思想、方针原则、重点工作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开启新征程、完成新任务、实现新目标,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把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中心环节,承担建设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任务,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必须在政治、业务、能力等方面有过得硬、使得出的本领,在理论、舆论、文化、文明等工作上有扛得起、拿得下的本事。

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现实需求。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离民族复兴越来越近,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是也面临很多发展中的新问题。对于宣传工作而言,如何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人公平公正地看待中国?面临观念交锋、人员交流、国别交往明显增多的新情况,如何推动适应和平、发展、合作的潮流,共商共享共建“一带一路”,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革命,如何让科学理论更深入人心、正确舆论更激荡人心、先进文化更滋润人心、文明风尚更感染人心?面临“大国成长中的烦恼”“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困扰”“经济新常态下的变局”,如何传导给国民一个积极、健康、务实的心理预期,如何培育国民理性、辩证、综合、恰当协调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素养?宣传思想工作要取得实效,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提高宣传干部素质,才能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

满足宣传工作者自身成长的发展追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履行职责使命,必须有品格才敢扛事,有本领才能担当,有信念才能固守根本,有本事才能胜任履职,有精神才能开拓奋进。作为一项政治性强的工作,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有高的政治素质,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有宽的视域,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有深的理论根底,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有好的本领能力,才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一个合格的宣传思想工作者,必然也是一位常反省自思、奋发进取的优秀工作者。要完成新时代的艰巨任务,必须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始终牢记政治过硬的根本要求,不断修炼本领高强的基础素质,坚持求实创新的价值追求,追求能打胜仗的战略目标。

2.切实提高本领能力素质。

政治过硬是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根本素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首先是一项政治工作,宣传思想工作者首先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政治过硬是必然要求。坚持政治标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确保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正确、政治原则坚守、政治道路正确。

政治意识强,忠诚信仰,立场坚定,旗帜才能举得高、立得稳、走得远。政治素质高,体现在高尚如一的政治品德、驾驭全局的政治水平,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坚决围绕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结合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统筹各方、统一思想,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凝聚共识、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共同奋斗。

政治过硬是明确的,要有良好的政治品德,懂纪律、守规矩,守底线、远红线;讲道德、育美德,有实线、求高线。政治过硬是现实的,要有高超的政治水平,政治敏锐性、鉴别力强,有问题看得明、见事早,复杂问题看得清、判断准,重大问题看得深、想得透。政治过硬是具体的,是非面前态度明确,抉择时刻头脑清醒,思想问题不摇摆、不骑墙,理论问题不漂浮、不虚妄,现实问题画好实线、不涂虚线。

本领高强是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基本保障。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专业性更强、技术活更多,没有高素质、真功夫干不好“瓷器活”,只有好把式、强内功才能揽“金刚钻”。新时代宣传思想干部必须增强8种本领: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还得有辩证综合分析能力、把握正确导向能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能力、做好意识形态管理能力、善做网上舆论宣传和斗争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从事新闻舆论、理论、文化、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的宣传思想工作者都得有几把刷子。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提高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人民头脑的能力。在媒体融合创新上下功夫,培养用精准舆论引导广大受众民心的能力。在传承创新文化上下功夫,提高用优秀文化振奋广大国人精神的能力。在文明滋养新风上下功夫,培养用多样手段提高广大人民素质的能力。在综合传播实力上下功夫,提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

3.抢占意识形态制高点。

求实创新是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永恒追求。做好新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要树立务实求实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创造的导向。

坚持求实。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者,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一线,讲事实、说实话、道实情、办实事,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培育优良作风,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价值取向,常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当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基层,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多写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

坚持求真。做好新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研究问题,探究真理、揭示真相、传播真知、传递真情,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要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敢于亮剑,明辨是非,澄清谬误,也要有“四两拨千斤”“妙语巧解心中事”的宣传艺术,理直气壮说理论、深入浅出讲道理、具体切实准引导、生动活泼做宣传,正本清源,深入人心。

坚持求新。面对社会观念、经济形态、舆论生态的巨大变化,面对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宣传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善用新工具,巧用新方法,活用新理念,常用新媒体,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到达率、传播率、有效率;创新媒体发展的观念、体裁、体制、机制等,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坚持求效。求实创新是价值追求,也是实践要求,需要全面把握,创新只有在求实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求实只有在创新的助力下才能更好落实。要有虚实结合、虚功实做的艺术,也要有既务虚又切实的本事,还得有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能力,切入点可能不同但最终的落脚点必须是办实事、求实效。

能打胜仗是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主要目标。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者要打赢意识形态斗争的胜仗,必须有敢胜的勇气、争胜的决心、善胜的智慧、打胜的能力。

树立阵地意识,意识形态的斗争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没有硝烟的战场,思想上的防线一丝一毫也不能松。打通网上网下宣传,畅通境内境外传播,贯通理论实践联系,巩固传统阵地,占领新兴阵地,实现广泛深入覆盖。

树立高地意识。维护我国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特色,必须站得高、谋得远,想得深、做得实,切得细、做得巧。理念上要抢占意识形态的制高点,目的上要有价值追求的高目标,范围上要有历史现实的宽视野。

树立园地意识。宣传思想工作肩负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紧紧团结一起的重任,必须重在建设,有建设园地的理念、培育园地的措施、管好园地的能力,才能以理服人、以文化人。

树立基层意识。宣传思想工作者能打胜仗,必须立足现实、面向基层一线、扎实基础工作、服务基本人群,必须把基层作为宣传工作的基地,把精力、经费、项目投入基地建设,把一线宣传思想工作者作为主力军来培养,通过平时的细致工作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落地见效。

树立斗争意识。意识形态的斗争是长期的,“无形之战”随时在进行。不打无准备之仗,才能常打胜利之仗。能打胜仗需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需要敢胜勇气和善胜智慧联通,需要未雨绸缪、先谋后定、谋定后动的统筹谋划,需要动则必成、攻则必克、守则必固的执行能力,需要知行合一、攻守兼备、机智灵活的真正本领。

建设一支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政治过硬是根本前提,本领高强是基础条件,求实创新是方法手段,能打胜仗是目标追求,需要我们全面准确地领会,更加积极地从自己做起,切实提高本领能力素质,为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力量。

内容提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切实把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确保认识到位;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到实处,确保领导到位;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确保情感到位;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确保措施到位;解决好钱从哪里来、怎么用、怎么管的问题,确保投入到位;开展乡村振兴统计监测,确保考核到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确保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情感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考核到位,持之以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稳中求进的工作举措,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夯实思想基础,确保认识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还应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农业要比以往更加注重保供给、提质量、稳物价,继续为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压舱石”和“稳压器”作用,继续为国家宏观调控留出回旋余地和腾挪空间,为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赢得战略主动。更应认识到,振兴乡村是人民的期盼。农民群众期盼得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亿万农民群众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我们真正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更加注重农业农村发展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把乡村建设和城镇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推动实现包容性、普惠性发展,使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发挥政治优势,确保领导到位。在20xx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最大政治优势。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就要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提升党领导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要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到实处。按照党委和政府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调整、完善、充实各地农村工作领导机构,配齐配强力量,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治国安邦,重在基础。基层党组织强,就可以强基固本。要坚持把行政村作为乡村治理的基本单元,稳定县乡村三级治理架构。落实乡村基层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推进乡村善治。不断提高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运转的保障能力,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践行“一懂两爱”,确保情感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懂农业,就要准确把握国情农情,用辩证思维、唯物史观、国际视野来看待、分析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深刻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刻苦钻研、懂行精进。爱农村、爱农民,就要倾注感情、肩负责任,守土尽责、勇于担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上行稳致远。回顾历史,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都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土地增值收益“取之于农、用之于城”的问题长期存在,“农村的地自己用不上、用不好”的问题尚未破解,农村人才、土地、资金要素单向流入城市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依然任重道远。在国家经济实力、财力和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更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三农”工作干部做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要学深悟透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了解农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遵循农村发展规律,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有决心有能力有韧劲落实党的“三农”政策,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同时,要树立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用人导向,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

聚焦重点难点,确保措施到位。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既坚持统筹推进、全面振兴,又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一是立足产业兴旺,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和增强竞争力,实现产业振兴。大力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建设样板区、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以培育一批产业强、产品优、质量好、生态美的农业强镇为重点,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经济动能转换,并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围绕良种良法良田良品扎实工作,持续巩固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立足生态宜居,推动绿色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发挥农业多种功能,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智慧农业。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坚持因地制宜、村民主体、建管并重、有序推进,重点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厕所粪污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等工作,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县、示范村建设,以典型引路,促比学赶超。三是立足乡风文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掘传统农耕文化,支持乡村文化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树立社会正气。四是立足治理有效,完善农村“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抓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振兴计划、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是立足生活富裕,着力抓好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利益联结、共同发展,支持外出经商务工农村人才返乡创业,鼓励社会资本到农村投资兴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让广大农民有更多归属感、获得感。积极构建完善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加强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

强化资金保障,确保投入到位。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要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加快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三农”投入责任,层层传导压力,解决好钱从哪里来、怎么用、怎么管的问题。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重中之重”“优先发展”的要求,夯实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和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关于将更多土地增值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重要指示,按照“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的原则,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决策部署,探索构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动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向市县延伸。通过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地方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降低担保门槛、扩大担保覆盖面,切实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可得性。充分发挥农业领域政府引导基金作用,落实涉农税费减免政策,带动农业领域社会投资。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强监管,规范发展农业保险市场,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质量。

加强激励约束,确保考核到位。为确保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必须加强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的考核监督和正向激励。按照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各省区市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相应地,要加快实施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监督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党政干部推进乡村振兴的硬约束。以科学、全面、实用、精准为原则,建立能够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围绕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开展乡村振兴统计监测,夯实考核评价基础。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科学的信仰、理性的信仰。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实践运动,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里面都贯穿着一个灵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就是信仰,是根本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这个信仰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搞清楚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信仰是什么?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到灵魂深处、转化为现实的实践。

信仰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

信仰的本质是价值问题,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信仰从本质上来讲是思想认识问题。人们认识世界有两个方面:一是想搞清楚“是不是”的问题,这是事实判断;二是想搞清楚“该不该”的问题,这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服从唯物论的原则,与人们的主观愿望没有关系,是按照客观标准和外在尺度认识的世界;价值判断则服从价值论的原则,同一个事实不同的人有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这是按照主观标准和内在尺度认识的世界。事实判断旨在求真,价值判断旨在求善。

信仰属于价值判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价值判断都是信仰问题,信仰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价值判断就是回答“该不该”的问题。所谓价值追问,就是对“该不该”或者“有没有意义”问题的追问。价值观也就是怎么看“该”或者“不该”、“有意义”或者“没有意义”。如果对价值的追问超越了生命价值,就会上升为信仰。例如,什么是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就是把金钱作为判断“该”或者“不该”的标准,认为有钱就该,没有钱就不该。但是如果把这样的价值追问达到这样的地步:为了钱就可以不活,即超越了生命价值,这就上升为对金钱的信仰。再如,什么是自由的价值观?就是把自由作为判断“该”或者“不该”的标准,凡是符合自由的就是该的,凡是不符合自由的就是不该的,但是如果把这样的价值追问达到这样的地步:不自由毋宁死,这就不是普通的自由价值观,而是对自由的信仰。

由此可见,为了信仰,是可以付出生命的。中国共产党人的。

入党誓词。

中说: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就是信仰的宣示。

信仰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别。

信仰可以有很多种,但是总体上来说,根据追问价值通达信仰的不同方式,可以把信仰大致分为两类:理性的信仰和非理性的信仰。

人们认识世界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事实判断,另一个是价值判断。事实问题是科学的范围,但是科学永远不能超越事实范围走向价值领域,也就是说,“是不是”的事实问题,永远不可能回答“该不该”的价值问题。价值问题是由人文来回答的。人文由艺术、宗教和哲学组成。它们都是回答价值问题的,但是它们回答价值问题的方式不同。艺术用感性直观的方式表达价值,宗教是用非理性的方式回答价值问题,哲学则是为价值找到理性的依据。

信仰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艺术没有自己独立的王国,不可能直接通达信仰,只能用来表达信仰。那么,通达信仰只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宗教,另一个是哲学。这两种信仰所达到的价值追问高度,没有本质区别,为了宗教的信仰可以献身,基于哲学的信仰同样可以牺牲生命。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通达信仰的方式:宗教是以非理性的方式通达信仰,是因信而信;哲学是用理性的方式通达信仰,是因真而信。也就是说,信仰有两种:理性的信仰和非理性的信仰。

非理性的信仰是排斥理性的。非理性的信仰不需要理由,是“因信而信”。宗教都属于这样的信仰。一个宗教信仰,无论它的逻辑多么严密,但前提是经不起理性追问的。

理性的信仰恰恰是以理性作为根基的,经过理性反思为真才信,是“因真而信”。马克思主义就是理性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性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科学的信仰、理性的信仰。那么,这样的信仰为什么是科学的和理性的?这可以从它对终极关怀的理性回答中找到答案。

从理论上来讲,只有两种可能:第一,通过无限延长自己的生命来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这绝对不是一个理性主义者所能够给出的答案,因为有理性的人都知道,无论一个人的生命有多久,总有大限要来临的那一天。第二,理性主义者的方案,承认生命有限,不去无谓地追求生命无限,而是追求生命的高度,也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命的长短已经不具备根本意义了。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即使是短暂的,也是灿烂的和值得的。

马克思沿着这个思路为共产党人找到了信仰。1835年8月,马克思中学毕业写过一篇。

作文。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在这篇作文中,马克思用诗一样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这样的职业,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和科学的?是不是值得信仰呢?让我们借用海德格尔的一个理念“向死而在”,从生命的终极意义上来追问一下吧:生命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有限的过程,不要去追求那个最终的结果,因为最终的结果都是走向无限的虚无,即死亡。我们只有面对无限,才能思考和规划如何安排好自己有限的生命过程,才能反向思考我们今天该不该这样活。

假设要面对死亡了,我们回顾一下自己的一生,感到生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选择是无悔的,如果再重新度过一生的话,我们还会这么过。请问这个理由是什么?理由可以有很多,但是真正的理由绝不可能建立在世俗的基础之上,因为在这个时候世俗的东西已经没有意义了。既然生命的本质是一个过程,那么,有意义的生命在于过程的精彩。什么样的生命过程才是精彩的呢?马克思告诉我们:“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有尊严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有尊严的生命才是值得的,才是精彩的,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对于没有尊严的生命过程而言,每一分钟的延续都是耻辱。什么样的生命过程才是有尊严的呢?马克思说因为生命得到了人们的尊重,达到了崇高。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呢?马克思的回答是:因为“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什么是主义呢?“主义”就是核心的价值追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所倡导的、被共产党人所遵循的价值和灵魂,即造福人民和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如果为了这样的价值追求可以献出生命,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样的信仰是科学的、理性的信仰,具有崇高的生命价值追求。

在实践中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

我们往往会在不同的层次上使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比如说,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里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再比如说,我们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因为这是造福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事业,这里是指马克思主义的运动和实践。还比如说,我们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里是指把这个主义当成信仰的人。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实践运动,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都贯穿着一个灵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道”。古人云:“道不离器。”马克思主义的“道”,就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动和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是空谈“主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一个幽灵。所谓“大道之行也”,“道”是用来行的,不行就没有“道”。

马克思主义的“道”就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表达、运动实践中,就在每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身上。实现马克思主义这一价值追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正是对资本逻辑的扬弃、对资本主义的拨乱反正。所谓社会主义,就是把社会的整体利益和理性价值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如果制度理念、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是围绕让社会整体利益得到有效满足而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这样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这样的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就是“道器不离”:马克思主义是灵魂,社会主义是载体;马克思主义是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是价值实现方式;马克思主义是“道”,社会主义是“器”。如果马克思主义离开了社会主义,它只能成为空想,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如果社会主义没有了马克思主义,就会丢魂,就会走邪路。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清晰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无论有多少个理论形态,它的“道”只有一个,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即“行道”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可以有多个。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失败,更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只能说明苏联模式具体路径的失败。同样的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说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可以而且必须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历史条件、面对的课题和任务、人民的需要和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造福人民的具体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转换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实现造福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中国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实现形态,就是造福人民的具体实践和现实运动。正是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和价值认同,我们把全国十几亿人的力量凝聚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带领人民不断创造“中国奇迹”,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内容提要: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着力增强主体性。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交流互鉴,着力解答时代之问和世界之问,凝练出具有标识性的概念与理论,不断增强原创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与我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相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传播中国话语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求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强起来明确了任务、指明了路径。

着力增强主体性。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使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着力增强主体性。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前提和基础,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够达到马克思主义那样的高度。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迷失方向,就无法深刻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无法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也就会失去不断塑造和引领时代精神的真理力量。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主体性最重要的体现。

以不忘本来为根本和坚实基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无视根本的凌空蹈虚是学术研究之大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势必不能长久。在5000多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例如,天下大同的世界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人生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等,都凝结着中华民族对世界、生命和社会治理的认知与感受,支撑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恢宏气象和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华民族最为深沉、最为持久的文化自信。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就要把研究目标定位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让中国智慧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不断释放强大正能量。

以吸收外来为参考和重要资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要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与世界各国创造的哲学社会科学交流互鉴、共同发展。对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我们要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有分析、有鉴别,既不一概排斥也不全盘照搬,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真正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全球视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同时,以文化多元性和文明多样性超越文化单一论和文明优越论,进而以交流超越隔阂、以互鉴超越冲突,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走向世界的主体性自觉、自信和自强。

以面向未来为愿景和理论前瞻。思想理论是行动的“火车头”,其价值不仅在于解释过往,更在于面向未来、把握未来。面向未来,即在不忘民族“本来”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吸收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有益成分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提供思想理论支撑。构建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忘本来是根本,吸收外来是必要条件。丢掉“本来”,排斥“外来”,便没有“未来”可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仅概括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贯通古今的基本精神,而且体现了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包容性、主体性和创造性特征。

不断增强原创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逻辑推演出来的,而是在不忘本来基础上继往开来、升华创新出来的,是在吸收外来基础上博采众长、提升创新出来的,是在面向未来基础上审时度势、解答时代问题过程中凝练创新出来的。就是说,它是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三者融合过程中综合创新出来的。

不忘本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软实力,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需要积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当认识到,不忘本来绝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返本开新,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不断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同时,要围绕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不断作贡献的中国”。

吸收外来,不断深化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交流互鉴,展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要坚持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陈寅恪说过:“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上,吸收、融合其他民族哲学社会科学有益成果,有助于生发出新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对国外的思想理论、概念理念、话语言说、方法逻辑,要有分析、有鉴别,真正适用的就拿来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定要有批判与创新精神,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之一。

面向未来,着力解答时代之问、瞻望未来之路,彰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新时代是新思想之母,新实践是新理论之源。党的xx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人类生活丰富多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变着当今世界。向内看,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应深入研究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向外看,面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应深入研究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谓人类命运共同体、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向前看,面对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情形,应深入研究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和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问题;向后看,面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国与国关系中的困惑,应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重大问题。深入分析、解答、阐述这些重大问题,才能彰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准确把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精神实质,凝练出具有标识性的概念与理论,不断呈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迎来强起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是政治上的要求,也是学术理论发展的要求和方法论的要求。无论不忘本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吸收外来、借鉴各国哲学社会科学有益成果,还是面向未来、创建具有前瞻性的思想理论,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确保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符合科学规律,才能真正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要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这一重要论述精神深刻领会好、贯彻落实好,必须对我们党强调了几十年的群众路线问题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群众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贯彻群众路线,首先要弄清楚群众问题。当权者如何看待和对待老百姓,是古今中外任何政权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以下三个层面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群众问题。

第一个是从我们党的层面来看,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群众路线”这个词是我们党创造的。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视人民群众为历史的创造者,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始终把党群干群关系比成鱼水关系。既然是鱼水关系,就意味着水可以离开鱼,而鱼是绝对离不开水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之所以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根本原因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

第二个是从古代层面来看,民本思想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封建统治者应该如何看待和对待老百姓,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和开明皇帝有过清醒认识。《尚书·五子之歌》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论语·泰伯》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孟子·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李世民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等。可见,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比较彻底的。

第三个是从国外层面来看,西方的民主人权思想由来已久。“民主”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指“大多数人的统治”,最早是古希腊的雅典实行过“城邦民主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民主人权思想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文件:一是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思想;二是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提出“天赋人权”主张。西方国家以此为思想基础,建立起来的议会普选、多党竞争、分权制衡等民主制度,至今标榜“普世价值”为西方人自豪和推广。

以上三个层面说明,群众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话题,而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不是中国和我们党才有的问题,而是一切执政党和当权者都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一句话,群众问题是阶级社会永恒的命题。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最权威的解释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表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根本立场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根本方法问题。

根本立场问题,是指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思想感情和价值观问题。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并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与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民主人权思想的本质区别所在。就是说,我们党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根本依据和最终目的。而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民主人权思想,都是把“臣民”“子民”“选民”作为巩固政权的手段,或作为维护封建皇权的“统治术”,或作为职业政客从事“精英政治”的工具。

根本方法问题,是指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从群众中来”,就是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要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诉求,经常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关心群众。“到群众中去”,就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做到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

走群众路线也不能搞“尾巴主义”,必须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处理好有权和用权的关系,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想一想对群众是否有利,有利的事情就干,而且一定要干好;不利的,就坚决不干。要处理好群众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努力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决不能以符合群众的长远利益为借口,损害群众的现实利益。要处理好大多数群众的愿望与部分群众特殊要求的关系,努力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决不能以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愿望为借口,损害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处理好必要与可能的关系,努力找到两者之间的交汇点,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能超出群众的承受能力和财力乱开口子、随便许愿,搞“尾巴主义”。

贯彻群众路线关键要重视民生、赢得人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同样,“得民心者安天下、稳天下”,也是巩固政权千古不变的真理。人民群众对政权的选择从来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动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政权的取得和巩固与否,主要在于人心向背。如果不能真正赢得人心,就意味着始终存在“霸王别姬”的危险。

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想清楚并牢记这样一个道理:人心是客观存在的,向着你就是福,背着你或迟或早都是祸。人心的获得既要靠真理的力量,更要靠人格的力量,关键是以心换心。否则,就会适得其反。群众路线执行得如何,归根结底要看民生问题解决得怎样,看是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就是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一要如期脱贫,坚决打好到20xx年我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攻坚战。我国全部贫困人口要按照“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标准如期脱贫,任务还很艰巨。目前中西部广大农村依然落后,不少农民生活水平还很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城市农民工等群体问题也不少。这意味着各级党委政府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当务之急,也是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解决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

二要缩小差距,按照效率和公平同等重要的原则把“蛋糕”切好。经济发展了,不等于人民生活水平自然提高,更不等于发展以后自动解决所有问题。只有始终高度重视建设“橄榄型”社会结构,不断将发展改革的成果公正地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真正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执行好。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例如,产业结构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分配不平衡等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几个重要方面。因此,贯彻群众路线要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上用力,不断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要改进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和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脱离群众,而脱离群众最大的危险和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群众路线执行得如何,首先反映的是工作作风问题,但从根本上说是党性问题、党风问题。必须坚决刹住虚报浮夸、投机取巧、哗众取宠、文山会海、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恶劣作风,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在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做到以实干和实绩取信于民。

四要体察民情,不断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领导干部不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群众心里也就没有你的位置。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是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统一起来,绝不能损害群众利益打“擦边球”,更不能与民争利。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认真分析和梳理民生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办成几件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的实事,把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五要维护稳定,努力实现和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对群众切身利益的态度,决定实现和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力度,也就决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程度。有的领导干部宗旨意识不强,对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诉求漠不关心,这是很危险的。当前受内外环境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较大,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很困难,相当一部分职工群众的生活受到影响,更需要把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多到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疏导和理顺群众情绪,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不要等问题积累、酿成群体性事件了才去解决,这是与党的群众路线背道而驰的。

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情况篇十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于8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在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心环节、使命任务、战略任务、重要职责、文艺工作、文化发展、党的领导等方面,深刻阐释了宣传思想工作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理论问题,系统论述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怎么样”、“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聚焦“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的主题,统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方位与战略地位,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行动指南。

一、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任务。

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深化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是要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作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在宣传思想工作的实践中,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自觉担负起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任务。

在深刻认识宣传思想工作价值性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提出了牢牢秉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着力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的重要思想。在宣传思想工作的实践中,坚持以人民群众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的解决强信心、暖人心、筑同心;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团结在一起;在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上做文章,提高用网治网能力、推动互联网由最大变量转化为宣传思想工作发展的最大增量。

在深刻把握宣传思想工作规律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分别从“主导、重点、目标、引领、拓展”等各个方面,阐释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处和要害点。习近平指出,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坚持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主动宣介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

“兴文化”是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兴文化”的重要论述,彰显了文化的价值引领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仅为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为新形势下“何谓兴文化”、“何故兴文化”、“何以兴文化”拓展了新视野。

文化具有民族性,是民族共同体的深层记忆和民族国家精神意涵的符号化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宣传思想工作的“兴文化”就是要把文化自信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就是要在领悟核心内涵与实践要求的基础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力与创造力,团结全体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

“兴文化”首先源于对“文化”内容的框定和“文化”意义的理解。作为“兴文化”的根基性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它以情感、规范、目标的价值性诠释和民族性先导,切入民族生活的客观与实际,推进中华民族这一特定人群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革命文化注入了民族基因,而且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养分。

作为“兴文化”的动力性激发,革命文化熔铸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历史时期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革命文化不仅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而且开拓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源头,是我们保持昂扬向上、锐意进取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作为“兴文化”的时代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轫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兴盛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奋斗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内核,不断赋予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中国发展相适应、与当代社会和谐相协调。

三、在推动、继承、发展中“兴文化”

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兴文化”。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根据时代的特点与要求,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加以挖掘和改造,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注重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补充、拓展和完善,增加时代新内容。创造性转化是始点,它强调了“兴文化”的连续与渐进,其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激发是对文化发展统一与相承的坚持;创造性发展是依托,它强调了“兴文化”的跨越与突进,其影响力和引领力的增强是对文化新质丰富与充实的坚守。

工作中,应把握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根基,协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和传播交流。于实践中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

在继承革命文化中“兴文化”。“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作为长期革命实践中所有物质文化与精神财富的总和,革命文化内蕴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继承革命文化,意味着在深化革命文化理论的过程中深挖革命文化资源,意味着在诠释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过程中阐发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和革命精神。

工作中,应突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着力打造凸显地域特色、刻画鲜明人物、拥有群众基础的革命文学、影视舞台、美术手工等文艺作品;深入研究兼具文化内涵与社会效益的“革命文化+旅游”、“革命文化+互联网”、“革命文化+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新模式;积极完善革命文化传播体系和教育基地建设,深入开展革命文化品牌塑造等基础性工作。

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兴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兴文化”,意味着站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政治立场,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激动力、聚共识,意味着在增强民族成员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同时,提升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工作中,应围绕宣传思想工作的核心,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置于“兴文化”的首位,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着力点,丰富和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文化产品与文化事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将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视为文化发展的重点,系统研究宣传思想工作的传播规律、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筑牢精神之基、弘扬时代新风。

【思想宣传范文】二。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培育全体国民的健康的文化心理,恢复和加强中华文化曾经有过的主体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努力使我们的文化自信表现出一种“自信而不自负,自豪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傲”的新格局。

文化自信发挥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作用,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文化和精神支撑作用。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精神特质和其内涵精髓的总体性判断,是秉持对中华文化的礼敬、继承、创新性发展的一种基本立场和态度。

文化自信有三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是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是那种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民族灵魂和基因的传统。“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毛泽东就是从中华文明和文化传统开始论述中国革命的命运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

第二个来源,是中国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无数仁人志士寻求救国救民、救亡图存的艰难奋斗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伟大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文化中极为丰厚的新篇章、新传统。

第三个来源,是在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后,经历前后两个三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包括艰难曲折的探索、挫折、失误中形成的,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形成、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谈到文化自信,我们首先会想到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但我以为,后两个来源也十分重要,对当代中国人来讲,甚至更加重要,是我们之所以自信的重要源泉。

文化自信所具有的四个特质。

第一,自信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历史和无数典籍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生活智慧、政治智慧,丰富的历史经验、治国理政理念,以及作为独特标识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价值等。这些具有极鲜明中国特色的理念和智慧,一旦为各国人民所理解,都会受到衷心的赞誉和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珍视他人的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不但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大智慧,更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道义准则,已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高度认同。再比如,中华文化倡导和合文化,主张培养人的诚实、守信、宽厚、庄重、谦逊、温和等品质,实现“和为贵”。我们的文化自信首先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载体中内在蕴涵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价值的整体性理解与把握之上。

第二,自信于中华文化蕴涵的浓厚深刻的人文精神,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本。中华文化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就是首先要理解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化也是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结晶。比如我们讲传统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它从哪里来?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从民间、从人民群众现实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风、俗、习惯中来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就是时尚、风尚,流传很快,变化也很快,风行一时;俗,则是在风的基础上沉淀下来,成为比较稳定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传统文化。文化创造源自人民、依靠人民,文化成果为人民所共享。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就是坚持文化自信历史逻辑的必然结论。文化的创造是集体智慧的产物,传承、弘扬、复兴文化,依然要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团结奋斗,“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是一个完整的理念。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离不开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文化人,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人。他们是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典型代表,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文化的创造、传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先贤们把这种创造性劳动归结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三,自信于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创新是中华文化生命活力的源泉。古人讲,“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历史文化,都是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不断发生流变,大浪淘沙,日积月累,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中不断发展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当代对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就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使之不断适应和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实践,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包括四十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空前的改革开放,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性选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性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抉择和必由之路。改革就是除旧布新,就是开拓创新,改革使中国社会充满了生命活力,使中华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第四,自信于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显著特色。就中华民族文化本身而言,它是“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国各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但中华民族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各民族文化逐渐融合而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各地域兄弟民族迁徙、汇聚,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的辉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还表现在其所具有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及“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大格局大气象大胸怀上。正是在历史上广泛、深刻的文化交往、交流、交锋中,中华文化吸取了异域、异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加以吸收、改造,丰富发展了自己。同时我们也明确了这样一个道理:文化的民族特色是因比较而存在的,越是有比较越能显示自己,所以要坚持和其他文化开展交流。文化的民族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与其他多样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些因素会凸现出来,有些因素则会逐渐淡化乃至消失,从而在新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文化特色。这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规律。

坚定文化自信要把握好四个问题。

第一,要区分精华与糟粕,坚持扬弃和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是所有过去存在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作“传统文化”。我们今天讲“传统文化”,应该是指过去的主流文化,是长期流传,得到大多数人广泛认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的文化。还要看到,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基础的变化,过去认为正确的文化观念,到了今天,可能并不正确,或者只有部分正确。例如,中华传统中的“孝”道,渗透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的依据。但孝道具有时代性,其内涵和行孝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当代社会,“父母在不远游”“埋儿奉母”等观念和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因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定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善于区分精华与糟粕,正确认识现象和本质,区分主流与支流、整体和局部,分清普遍性与特殊性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二,要防止两个极端。一个是自晚清以来,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遭受外部势力欺凌的历史背景下在相当部分中国人中,尤其是在文化精英中产生的文化自卑、文化虚无的极端思想,导致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对本土文化全盘否定。在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激荡,意识形态领域竞争和争夺激烈的形势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渗透和影响到文化领域,对坚定文化自信构成威胁,我们要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另一个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歌猛进以来,在一些人中产生的文化自负。这也是我们要高度警觉的问题。要培育全体国民健康的文化心理,就要努力恢复和加强中华文化曾经有过的主体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在这种文化心理的滋养下,我们的文化自信就会表现出一种“自信而不自负,自豪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傲”的新格局,我们的文化就会成为一种对世界产生更大影响力的伟大文化。

第三,在坚持中华文化自主性、主体性的同时,也要善于在不同文化中寻找和发现共同点,“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当代中国已经不再像旧中国是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无足轻重、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中没有发言权那样的小角色,而是正在以自身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虽然带着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的中国方案和建议,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走上世界舞台,但我们并不是要输出自己的模式,推广中国道路,更不是要去与哪个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和国际事务主导权,我们也不是要以中国的方式去另起炉灶,另搞一套国际秩序体系。我们坚持遵循联合国宪章精神,主张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坚持中华文化自主性、主体性的同时,要以“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念来寻求中华文化和其他各种文化的共同点。习近平主席在联大会议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时,特别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我们要很好地学习和领会习近平主席的深刻论述,把握思想精髓。关注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既有利于外界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理解中国,又能帮助中国更深入地参与全球治理、处理国际事务、解决国际争端,塑造良好国际形象。因此,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寻找中国与世界的共鸣点,阐述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打造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要坚持实践第一,实干为先。这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又是强调实干为先,实干为要。我们不是生活在古代、生活在过去,实践总是在不断前行的。文化兴盛,在我看来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推进在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发明创造、创新,使之能很快成为引领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文化灯塔;二是努力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上下功夫。不经过这个实践创新的功夫,所谓优秀传统文化就只是博物馆中的文物。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坚持,在当代中国,必须坚持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上下苦功夫,才能实现真正的坚持。文化的传承、兴盛,关键在实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有一首歌歌词讲,“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非常朴素、非常深刻。今天我们讲文化自信,首先必须有文化自觉,这不仅仅是指一种认识,而是讲必须有历史担当、责任担当,扑下身子去学习,“撸起袖子加油干”,去创新、去开拓。过去有一句说法,“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强调这一点,在当下更具有十分重要、深刻的意蕴。

【思想宣传范文】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宣传思想战线党的政治建设,提升政治能力,强化政治担当,落实政治责任,养正气、固根本、把方向、强阵地,让党的旗帜在宣传思想战线高高飘扬。

加强政治建设。宣传思想工作是政治工作,大事小情都要讲政治。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把讲政治作为第一位的要求,把忠诚可靠作为第一位的标准,大力加强宣传思想部门领导班子建设,涵养政治生态,夯实政治根基,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一切行动听号令、听指挥,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反对。定期同党中央要求对表,及时查找、坚决纠正不看齐、看不齐的问题,决不允许有“特殊成员”和“舆论飞地”。

提升政治能力。政治能力是“第一能力”。要自觉加强政治能力训练,着力提高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提高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提高从政治上谋划部署推动工作的能力。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分析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善于从政治上处理复杂敏感问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跟上时代节拍,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切实增强把握正确方向导向的能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能力、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能力、加强网上舆论宣传和斗争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炼就一双政治慧眼,掌握好“看家本领”,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要持之以恒改进作风,坚决纠正“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认真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教育培训,切实达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要求和标准。

强化政治担当。新时代要有新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担当意识和担当精神,强化使命担当,把工作抓在手上,推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细落实、落地生根。切实加强对宣传思想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思想领域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要敢于在风口浪尖上进行斗争,旗帜鲜明地支持正确思想言论,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要大力弘扬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担当精神,认真落实激励干部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政策措施,营造敢于担当作为的环境。

落实政治责任。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对宣传思想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关键是要担起责任,抓好落实。要压实压紧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切实当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者、推动者、执行者。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切实履行把好方向的责任,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切实履行管好导向的责任,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新闻网站,守住舆论阵地,传播好党的声音,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辨析引导,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履行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工作制度,加强日常监管,决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切实履行监督责任,把宣传思想工作情况纳入干部考核,作为评价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净化政治环境,纯洁干部队伍。

【思想宣传范文】四。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意味着国家治理正处于改革发展之中。这种改革发展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延续与传承;又是一个跃迁的过程,需要变革与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更好发挥传统治理优势,不断创造新的治理优势,持续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战略工程,当前需要强化三种意识。

强化使命意识,明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分为两个阶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保障,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指标。第一个阶段,从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个阶段,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此可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紧密联系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必须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来强化使命意识,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摆在重要位置。

强化历史意识,吸取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历史研究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实践创新的前提。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发展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思想智慧,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与借鉴。深入研究中国国家治理理念、制度、政策、行为等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更好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掌握客观规律、提升决策水平。因此,强化历史意识,吸取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可以使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获得丰富的历史经验、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也应看到,虽然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传承性决定了历史演变规律会延续并影响到今天,但社会不断进步又决定了今天不可能是昨天和前天的简单延续,一定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吸取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时善于会通古今,勇于探索、超越与创新。

强化整合意识,提升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国家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种因素、各种力量,提升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强化整合意识,需要处理好一系列关系。比如,要处理好加强顶层设计与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的关系。既要发挥好中央在战略设计和宏观布局方面统筹全局的作用,又要发挥好地方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起来。再如,要处理好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一方面,以刚性的法律与法治为社会主体划定行为底线与边界;另一方面,以柔性的美德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与价值追求。此外,在信息化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时代条件下,国家治理要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自觉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现代化水平。

【思想宣传范文】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指导和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就是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概括的“九个坚持”。“九个坚持”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为做好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九个坚持”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开拓中发展,打开了崭新局面,创造了新鲜经验。党的创新理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凝心聚力、强基固本,成为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约数”,文化自信得到充分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意识形态领域举旗亮剑、建章立制,根本扭转了一度出现的被动应付、反击乏力的状况。思想舆论工作主旋律响亮,正能量强劲。网络空间治理出重拳、亮利剑,有效终结了野蛮生长、乱象丛生的状况。5年多来宣传思想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以“九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科学指导。5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反复强调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反复强调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明确提出“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旗帜鲜明地提出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方针,统筹网上与网下、内宣与外宣的要求;强调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树立全党动手的大宣传理念,推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不断与时俱进,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实现正本清源提供了根本指导。

“九个坚持”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标志着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九个坚持”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鲜明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其中,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管总的”,解决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性问题,宣传思想工作就是政治工作,党的全面领导是不可须臾动摇的根本。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立心铸魂的问题,只有实现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的高度团结,才能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指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方向。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构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网上网下舆论场,解决内部发展环境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解决外部发展环境问题,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这“九个坚持”深刻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如何把握宣传思想工作、怎样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涵盖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彰显着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政治追求,标志着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

“九个坚持”为推动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形势积极向上,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物质基础和民心基础。宣传思想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九个坚持”准确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面临形势,观大势拓展新视野,谋大局作出新部署,是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的鲜明回答,是对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使命任务的明确要求,从多个领域、多个方面对宣传思想工作布局和战略重点作出了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思想基准和精神坐标,为我们在新形势下不断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战略指引和根本遵循,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航程助力扬帆。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2025年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情况(模板10篇) 文件夹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