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实用13篇)
心得体会是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对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和体验,它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一面镜子;心得体会是对这段时间的思考与总结,对自己经历和感受的回顾,也是一种对自己成长的记录;心得体会是我们积累智慧和经验的宝贵财富,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把握机遇;心得体会不仅仅是写下来,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总结和改进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心得体会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做事情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标志;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它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领悟和感悟到的一种对于人生真理的理解和把握;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情、所思考的问题的反思和总结;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写总结的时候,要注意结构合理,段落清晰,行文流畅。希望这些心得体会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篇一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在自己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地方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这里我将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新的要求。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学习目标。
二、摒弃旧理念,树立新理念。
新课标要求语文阅读教学重要摒弃旧理念,树立新理念,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此我将一周的课文学习由五节课压缩为三到四节,专门留出一到二节来阅读,每天下午时间也留给学生自主阅读,从而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课内阅读。
新课标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课文的学习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讲解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是对课文的内容表达要有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心得体会,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
四、摒弃“一言堂”和“满堂灌”
新课标提出要摒弃“一言堂”和“满堂灌”,把课堂还给学生。有资料显示上课学生听课的效果只有5%,而学生学习最好的效果是学会马上应用,教别人。所以我尽量把课前复习回顾、课前小故事等一切交给学生完成。课堂也尽量将任务分给大家,让每个人都有事干。同时老师要讲得少,但也要讲得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知课标的要求,专讲考点,不考不讲。比如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只需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即可。对于不同体裁的现代文,新课标都有具体的要求,只有掌握了这些,我们才会少讲,才会轻松。
新课标中还有很多内容,我仍在学习。一切革新也在实践中摸索,我会不断努力的。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篇二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基础,本人基本掌握了初级中学语文课程的编排体系,基本能够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论,并且还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但这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中的最优化理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到底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呢?这也是我时常反思的一个问题。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反思良久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些眉目。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成功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苦练钻研教材的本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我们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课前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回纳演绎。
究竟应该怎样钻研教材呢?个人感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紧扣文本,吃透教材。时刻以文本为中心,利用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应体现出其独有的个性和特性。
(三)以三维目标为纲,教学重难点为领。努力做到纲领并重,时刻牢记:教学设计应该围绕三维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
二、写好教学后记。
反思教中得失教学后记是教师在教完一课时后的心得体会,从教学后记可以观出我们在教学一课时的优点是什么?值得改良的地方在哪里?教师在明确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后,就会不自然的反思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什么?继承什么?摒弃什么?这样就不愁咱们教学水平提不高了。因为我们的教师在反思中得到了成长,在反思中得到提高。所以,写好教学后记是必要的,它对我们研究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三、时刻关注学生,以学定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所以我们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不能一味地凭主看感受去设计教学内容,入而主宰整个课堂。我们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那么学生就会对咱们的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从而大大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没有了学习积极性,何谈学习成绩的提高?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四、加强思想交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思想交流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都源于交流,只有交流方可密切人际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是学生最为依赖的人。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大多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思想就可能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入行良好的引导与帮助,那么学生的思想就有可能不会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观来我们教师只有时刻关注学生、懂得学生,不时与他们入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触,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才可能实现师生关系的真正和谐与平等。
五、抓住课堂契机,培养创新能力对学生入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
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就是在瞬间被发掘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时刻抓住契机,科学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挞出创新思维能力的火花,使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敢于创新、乐于创新、习惯创新。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篇三
一、要满腔热情地、精益求精地进行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的确是一个又硬又涩的大果子,做起来费时、费力,见效又慢。再者,有人认为,中招阅卷采用“承包制”,阅卷人往往是“五看一不看”:看篇幅,看书写,看卷面,看开头,看结尾,唯独不看最主要的内容―――因为没时间看。所以,确实有一些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不感兴趣,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
本人认为,且不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作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仅从分值上看,作文是50分,占语文学科120分的接近“半壁江山”。因此,不管作文教学这个果子有多硬、多涩,我们都还要“啃”,还要“嚼”。否则,就有悖于课程标准和我们语文教学的初衷。
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的确是“望而生畏”,写作文时“咬笔杆”、“挠头皮”是常有的事,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教师的帮助。在写什么的问题上,帮他们找“下锅之米”;在怎样写的问题上,把他们“领进门去”。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学生早晚会对习作产生浓厚兴趣,写起文章来一定会比较得心应手。
有不少专家学者就作文教学著书立说,企图给学生“点石成金”之术,如“快速作文”之类,但真正卓有成效者有几?要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乡村的娃娃,他们虽有乡村儿童生活的一些积累,但他们读书很少,习作机会又不多,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仅仅靠学那么几篇课文和屈指可数的几次作文训练,显然是杯水车薪。所以,作文教学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千方百计、呕心沥血,以满腔热情、精益求精的态度进行作文教学。
二、从基础做起,教给学生基本“套路”
众所周知,虽“文无定法”,但同时也有“文贵有法”之说。即使某人是武林天才,也不可能在他连“站马步”都不会的情况下就能练就“降龙十八掌”。我们教学生写作文,也必须从最基本的功夫教起,让学生掌握习作的基本“套路”。
这里,我想以写“读后感”为例加以说明。书上说: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这话千真万确,无可非议。但是,这话太空了-------“读”,怎样去读,才算打好了基础?“感”这个重点怎样确立?这些都是未知数。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写读后感的“基本套路”-------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所读内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读后感的中心意思。继而用充分的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所读文章的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论据之一)。最后重提所读之文,强调或倡导自己的论点。实践证明,这一基本“套路”行之有效。用上这一“套路”,就完全能克服“原文抄写一大篇,感想却只写一两句”的弊端。
到了初三,在学生已掌握这一“套路”的基础上,应从理论上加以指导。向学生明确,“读后感”这种体裁,属于议论文范畴,应按议论文的要求去构思。再从技巧上告诉学生,读后感与原文的关系是“不即不离”--------“不即”就是不能大量抄写原文内容,末尾来个“我感到……”;“不离”就是紧扣原文,不能与原文不脱节,否则那就不是读后感了。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大胆地教给学生习作的一般“框架”,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三、各种体裁的作文指导要点。
(一)说明文的指导。
说明文写作指导要点有二。
其一,用“多角度、多侧面”这六个字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因为在一般学生看来,写说明文最头疼的莫过于“无话可说”。以我们的教室为例,这个教室与其他教室不都一样吗?四壁、桌凳、黑板,还写啥呀?其实不然。先说“角度”:安全角度、照明角度、采光角度、人文角度等等;再说“侧面”:地面、天花板、四壁、桌凳、环境……看,这不就有话可说了。
其二、要写出特征。这是个难点。以《我们的学校为例》,写花园式学校,不行!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都是“花园式”;写“师资雄厚”,写“光辉历史”,写“环境宜人”……都不妥。因为,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特色何在?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分析,从相同之中找不同------特征,就是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不同点。就原英庄二中吧,她在古代遗址“淯阳城”之畔,这是任何一所学校所没有的。
再就“胡营”为例来说,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子,但你仔细考察,它就“与众不同”啦:一个不到两千人的自然村,既非乡镇政府所在地,也非集贸市场。但它特殊呀!这里竟有十几家酒楼饭店,商铺林立,生意火爆,光糖烟酒、副食批发就有五六家。它不是集市的集市,不是街的街,简直就是个“小上海”。抓住这些去写,胡营的特征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了。因此,“多角度,多侧面”的灵活运用,可以解决学生写说明文“无话可说”的问题,在对事物进行分析、推敲、甄别之后,“特征”也就有了。
(二)写人文章的指导。
写人的文章在记叙文中是大量出现的。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照此思路写下去,肯定泛泛一般,绝无特色。按文学概论的理念,写人必须写出人物的“特点”。《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名著,除了他扣合了当时的政治形式之外,本人认为,它最突出的特点并不在于写了“小二黑”、“秀芹”,而是那个“三仙姑”。闺女就要谈婚论嫁,他还头顶花手帕,脚穿绣花鞋,脸上呢,赵树理真会写,擦了粉的脸,就像驴粪蛋上下了霜,多解呀!一般学生写人,以写老师为例,无非是精心备课、耐心辅导、领学生去卫生所看病,如此等等。老得掉了牙,谁喜欢读?换换口味吧。例如,我校原来有一位刚刚从师院毕业的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他虽在二中的时间不长,却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咋不可以成为我们指导学生习作的材料呢?她,往讲台上一站,嗬!时尚新潮,玉树临风,一个个简直被迷住了。更加让人家丰富的知识、友好的态度所吸引,而进入忘我的境界。这说明,我们的视野当开阔些,我们的观点当更新些。总用一种观点、一种理念去指导学生,一来易产生逆反心理,二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那种“经验式”的指导,很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进入“死胡同”。
鉴于此,本人的观点是,在指导学生写“人”时,务必抓住人物的“特色”,用具体的事写出人物的“特色”。比如写教师,写他精心备课,背学生去卫生所看病等,看似感人,其实苍白无力。
(三)写事文章的指导。
写事,实际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了。但能把事写成的,廖廖无几。为何?
其一,不会写事。实践证明:多数学生写事,往往是“一……就……”式结构。换言之,不知道写出事情的“经过”,而这“经过”才是表现主题的最关紧的内容。谁都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但为什么写不出“经过”呢?学生年龄小,经验阅历少,只能写“大概”,不能写“细节”。而“细节”才是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最主要的内容。因此,教学生写“经过”是教写事记叙文的重要切入点。
其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科学地写好环境。时间、地点不是一一“填表式”交代,而是巧妙地、自然地写出。同时,交代时间、地点还应尽可能地显现“社会环境”,使所写之事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另外,对于“自然环境”,也要为主题服务。自然环境能表现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廖廖几笔----“海面像大理石桌面”和“海面上出现紫色阴影”就是典范之例。告诉学生,不可无目的地写蓝天白云、小鸟歌唱、小树招手之类。
其三、引导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十三、四岁的孩子,不可能写出什么大事。虽然所写之事小,但要表现出一个较深刻的主题。如表现农民的纯朴,民族的光荣传统,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精神上、思想上、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变化等。
其四、要运用生动的事例去表现主题,不要往作文上贴标签。也就是说,文章的主题,是靠具体、生动的事例去表现,而忌讳那些泛泛一般的空洞的议论。
(四)议论文的指导。
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道理论据的障碍。由于学生的知识局限,尤其是道理论据,学生所知甚少,所以教师应告诉学生: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以及政治课上所学的知识都属道理的范畴。学生最好专门用一个小本子,记录这方面的内容,搞好知识积累。
其次,是学生无话可说的问,可用以下两种方法解决。其一是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述,在从反面论述,这样就等于增加了一倍的篇幅。其二是运用立论和驳论相结合。先用立论的论证方式,从正面的角度阐述;再用驳论的论证方式,从反面的角度批驳。这样一结合,篇幅自然就翻番了。
再次,指导学生在语言上下些功夫。作为教师,不妨多读些经典的论文,如鲁迅和毛泽东的论文,品味他们的语言特色。有了这一功夫,再去指导学生少点“学生腔”、“娃娃调”,多点新鲜、泼辣----就议论文的语言而言,形象点说,“十三香”不如“麻辣鲜”。
最后,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反向构思。如,“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人,不必怕出名”等,另辟蹊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篇四
语文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学生在学习中怎样运用正确的方法,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这向中学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怎样抓好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材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转变现代教育强调民主化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以知识为中心”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校成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场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重视每个学生独立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健康发展;要转变地位和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得到不断的发展并走向成熟。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以及学会共同生活,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2.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在课程改革与教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但具有精深广博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和现状,有助于教师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了解学生能力差异、个性特征、学习心理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会就会让学生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教师的引导可以达到最佳状态。同时,初中生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外显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合理的想象、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自信心。
3.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方式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合作、探究、交流,特别重视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正是教学产生效果的重要条件。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小组探究。通过关键词,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词语真切地与文本对话,去探究发现,品味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学生的思维灵动,课堂的气氛活跃;探究性学习模式活是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基本的模式,但不囿于固定的模式,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创新。
4.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等多种方法教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习方法更显示出它不可忽视的价值。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技术。信息技术中有各种各样的教育产品,如课件、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等。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借助视频、音乐、歌曲等现代媒体手段,将原本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直观地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感知可视化,想象可视化、知识可视化。方法作为中介,在获取新知识及形成能力中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的运用使语文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体现,它能够更灵活、更易接受的方式来调动学和教,能够不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的情况下,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5.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交际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6.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课程标准要求培养有语文素养的社会成员,是否掌握语文的思想感情也是作为具有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探索科学与发展经济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具有语文素养的人往往善于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发自己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能有助于语文思想感情的渗透和培养,中学语文通过知识的传授,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依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思想教育,做到“文道统一”.让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时,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课程评价即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课堂本身的评价,这两部分是有机统一的。从过分看重学业成绩转向综合素质的评价已成时代要求的必然。质性的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被评价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更有效帮助学生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在教学中,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方面进行检测和综合评价。
总之,教师作为学习的首席,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充满激情与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语文的课堂教学将是高效和谐的。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篇五
1、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2、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在各们公共课、专业课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的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这种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是与学道德、学历史、学社会、学自然浑然结合在一起的。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废除科举,兴新学,陆续将各种书塾改为学堂,学习西方的课堂教学制度,语文(国文、国语)才单独设科,成为中小学的一门课程。
5、古代学者们也总结出许多大体符合那个时代要求,符合汉语文教学规律的经验,如集中识字,广泛阅读,多读多背,熟读深思,多做多改等等。
6、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各学科也相应开设该学科的教学法课。
7、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学好这门课,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9、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10、中学语文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心智活动的过程,心理科学就必然是中学语文教学法的重要的基础理论。
11、语文专业的理论和知识,与中学语文教学法联系更为密切。
12、语文教学是社会性极强的一种教学活动。母语的学习,始终是在社会应用之中进行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社会的语言环境。
13、建国前定名为“语文课”
14、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
15、“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它融汇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是汉族和个少数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
16、“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式确定使用的。
17、中国历史上的语文教育,是综合在以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的混合型的教育之中。
18、在新式学堂中,这个学科曾被称为“词章”、“中国文学”或“中国文字”
19、梁启超(蔡元培)1906年前后将这一学科定名为“国文”。20、“五四”运动以后,中小学说国语(普通话),读白话文,写白话文。在小学、初中设“国语”课,小学专教白话文,初中兼教白话文与文言。高中仍沿用“国文”,教文言文。
21、1949年叶圣陶确定“语文”这个学科名称。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22、培养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目标。
23、语文教材是体现教学大纲要求、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材料。
124、教学大纲,也叫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它是学科教学之“纲”。
25、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的指导性文件。
26、制定教学大纲的依据:
1、国家的教育方针。
2、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3、国情的特点。
4、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
27、教学大纲的内容有相对的稳定性,教学大纲的这种稳定性也只能是相对的,它还必须要考虑时代的适应性。
28、19世纪末,兴办新式学堂。在1902年制定的《钦定中学堂章程》和1903年颁布的《钦定中学堂章程》中,(钦定“章程”定名为“词章”,奏定“章程”定名为“中国文学”)1923年6月将所拟订之《中小学各科课程纲要》刊物。
29、所谓“课程标准”,其完备的形式应该包括“为什么教”(宗旨或目的任务)、“教什么”(教学内容)、“怎样教”(教学原则和方法)、“最终达到怎样的程度”(标准)等四个方面。
30、1949年8月,叶圣陶为当时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书编审委员会草拟了《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1955年以后,这种“空白”状态才告结束。
31、自新中国建立以后,“课程标准”和“课程纲要”等名称已停用,一律改称“教学大纲”;在50年代的后期,中学语文学科实行分科制,语文一科分为“文学”和“汉语”两科。
1、分体式框架。
2、合体式框架。
3、合体加附录式框架。
33、1986年4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同年7月1日正式颁布施行。
34、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的材料,它是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物,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全面训练的凭借物。
35、在30年代中期,开明书店出版了夏丐尊、叶圣陶编的《国文百八课》,一种综合组元法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国文百八课》中的108“课”,实际上就是108个单元。
36、教学原则是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法则。它反映一定前提下的客观教学规律,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
37、17世纪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总结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优越性:有利于扩大教育对象,有利于加强教学的组织性,计划性,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的互相促进等等;局限性:主要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利于扩展学习空间等。20世纪初,我国学校普遍推行了“班级授课制”。
38、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主要表现为“大语文教育”的“一体两翼”的主张。“一体”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体,“两翼”分别指语文学习环境和语文课外活动。
1、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
2、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
3、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
4、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质。
40、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活动,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智力技能。
241、对于中学生学习语文来说,其认识结构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思想、观点、方法-----这是影响阅读能力的根本性因素。
2、知识、技能、习惯------这是影响阅读能力的基本因素。
3、感知、想象、联想、思维、记忆------这是影响阅读能力基本智力因素。
42、阅读教学的目的,简言之就是教学生学会阅读,最终达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自能读书的目的。
43、阅读教学的一般目的:1丰富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造就品格。
2、发展智力,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44、阅读教学的过程,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对于教材(课文)的认读、理解的过程。
45、每一教学单元都是由四部分构成的,这四部分是:单元提示、课文若干篇(包括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作文训练、汉语基础知识和语文课相关的百科小知识。
46、单元教学的过程:
1、明确目标和教学计划2教读课。
3、自读课,自读课是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但也不排除教师的辅导。
4、总结和测试。
47、一篇课文的教学必须符合两个规律,一是“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的阅读规律,一是“预习-----听课------巩固、运用”的教学规律。
48、从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来说,都不能逾越以下五个环节:(1)认读(2)了解课文大意(3)对课文内容作种种划分,以达到深入理解(4)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和扩展(5)结合课文作练习、留作业。
49、中学阶段的阅读训练,主要是四种方式,即精读、略读、朗读和速读。其中精读是最基本的训练。
50、精读就是精细的读,反复读。精读就要认真地推敲词句,准确地理清文脉,抓住中心,领会写作意图,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构思和主要表现方法。精读的目的在于把文章理解得精深、细致、达到“纤屑不遗”的程度。精读训练是其他几种阅读训练方式的基础。
51、精读训练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词语、句段、篇章的能力,其基础、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积极而正确的理解能力。
52、略读就是对精读中所获得的技能技巧的熟练运用,是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的一种训练方法。
53、略读训练的要求,略读训练仍要以准确理解为前提,同时要求较多的阅读速度,这二者就构成了一定的阅读效率。
54、略读训练的内容。
1、培养迅速捕捉关键词语的能力。
2、培养迅速抓住长句主干,理出复句层次的能力。
3、培养迅速摘抄出重点句、段的能力。
4、培养迅速而准确地概括的能力。概括全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心思想,二是主要写作特点,三是对分散在全篇中相关内容作综合。
5、略读训练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55、朗读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的理解和感觉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
56、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培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其次,朗读对体会、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语言美也有重要作用。第三,学生通过认真的反复的朗读,就可以把文章的内容、思路、语言都化为自己。
57、培养朗读能力,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理解,二是表达技巧,二者之中,理解又是关键。
58、朗读的表达技巧,主要是以下三种,1、重音。
2、停、连。
3、语气。
59、速读技能的训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变读书为看书,养成默读习惯。
2、努力扩大视觉广度。3努力减少回视。
4、培养变速阅读的习惯。读物不同,阅读目的不同,要求就不同。
60、记叙文的教学主要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理清记叙顺序。
2、从分析材料入手,掌握中心思想。
3、分析记叙文的结构。
4、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61、说明文教学:
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性质和说明的主要内容。
2、分析说明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3、分析说明的方法。
4、分析说明文的表达方式62、议论文教学:
1、根据文章题目或议论文结构的特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3、分析论据。
4、分析论证方法。
5、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63、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来完成。心智技能又分为一般和专门的。专门的心智技能是在某种专门的心智活动中形成起来和反映出来的。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技能就是一种专门的心智技能。
64、怎样才能尽快掌握教学技能呢?
1、学习关于阅读教学技能的基本知识。
2、合理安排掌握技能的练习。
3、注意及时反馈,以不断矫正和强化对某种教学技能的掌握。
65、什么是导入?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往往要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内容上来。导入的运用是有其心理依据的。
66、导入的类型:
1、总结情况,检查预习。
2、承上启下,建立联系。
3、激疑设问,启发思考4渲染气氛,调动情感。
72、教师运用语言的主要形式,就是提问。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就是提问的技能。提问是使学生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课堂教学前进的动力。73、提问类型:
1、记忆型提问。
2、了解型提问。
3、理解型提问。
4、运用型提问。
5、评析型提问。
74、提问结构: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段:引入、介入和结束。
76、教师在运用提问技能时,有几个问题应予以注意:(1)对提问,教师应有充分准备(2)提问应有周密的计划(3)提问,应当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4)提问过程中,教师要细心、慎重。
77、什么是结束?在一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教师要组织全体学生或对本节课的结构、内容要点作小结,或对课文的结构、中心、写作方法作小结;有时还要以此为基础作延伸,对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教育;同时,还要安排练习,布置作业。
78、结束的类型(1)以小结为主的结束,目的是整理归纳,强化记忆(2)以作品评价为主的结束,目的是进行思想观点、方法的教育(3)以练习为主的结束(包括作业指导),目的在进一步落实教学重点,培养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
81、中学作文教学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语文学科内部的意义(2)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意义(3)在社会实用方面的意义82、作文教学的任务:
1、完成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语文教材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的任务,贯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语文教材中规定的教学要求。
2、研究作文教学的规律,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3、发挥作文教学多种功能,提高作文教学的社会效益。
83、作文教学要求:1循序渐进,反复训练,螺旋式提高。
2、与听、说、读相结合3、同生活密切结合4、严格训练、注重实践。
84、作文训练的内容:
1、积累材料的训练。
2、砥砺思想的训练。
3、写作技法的训练。
4、文体写作的训练。
5、写作常规的训练。
6、写作速度的训练。
7、作文育人的训练。
85、积累材料的训练主要包括:
1、定向性积累材料的训练。
2、随机性积累材料的训练。
86、砥砺思想的训练指的是作文训练中的思维训练,包括分析、综合、联想、探索等等的训练。
91、作文教学中的常规训练,指的是指导学生进行立意审题、选材剪裁、构思谋篇、编写提纲、文面书写、标点运用、文章修改等方面的训练。
92、怎样训练学生写的快呢?首先,要指导学生练好写作的基本功。其次,要指导学生建立写作的材料仓库,丰富自己的知识。再次,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94、从运用语言表达的形式看,可以分为书面作文和口头作文;从命题的方式看,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95、口头作文是在一般说话训练的基础上锻炼学生构思成问的能力,它需要“成文”,需要“构思”,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书面作文互相促进。
97、命题作文是由教师直接出示作文文题,规定题材体裁,规定思想内容和表象形式方面的具体要求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命题作文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还是有一定的训练值的,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教学的意图,有助于落实教学大纲和教材提出的训练目标,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批改,有利于密切配合读文教学。
98、命题作文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命题要注意整体设计。
2、命题要有实用价值。
3、要写好命题作文的提示语。
4、命题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
99、供材料作文是教师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材料,让学生按要求进行作文的一种训练方式,有供文字材料作文和供图片材料作文。
100、单项作文训练,也叫片断训练,又称小作文。是指为培养写作的某一种能力而进行的一些局部的、片断的练习。
101、自由作文是指那些不由教师出题目、给材料、设需要而由学生自主进行的作文练习。
102、自由作文的主要形式:日记,随笔,手抄报,自由拟题作文。
103、情境作文训练,就是教师有意创设一个可看见的“景”或一种可感受的“情”,让学生身处其中,观察、思考、想象、议论、触景生情或据情拟景,然后写成作文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
104、作文教学过程,包括作文教学计划的制订、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和作文课后的辅助活动等。
107、批的方式,有眉批和总批两种。眉批指写在作文旁端的批语。眉批的内容多属局部性的问题。总批指针对全作文的优缺点做总的评价和指出努力的方向,多属整体性的。
108、批语要事求是,要恰如其分,切忌褒贬失度,言过其实。批语要突出重点,要抓住学生习作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倾向。
109、作文评讲是继作文命题、作文评改后,针对全体学生作文的主要优点缺点,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而向全班进行总结性的评论讲述。
110、作文评讲可以采用的方式: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
111、听说读写的意义和作用:
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听说能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是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有益于发展他们的智力,听说训练会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112、听话训练内容举要:
1、听话的态度(耐心、专注)。
2、听话的能力(语音辨析的能力、听话的记忆能力、听话的理解能力、听话中的语感)。
113、说话训练内容举要:
1、说话的态度(诚实、礼貌、积极性、主动性、自信心)说话的能力(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快速的语言编码能力、运用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提高语音控制能力)。
114、听说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朗读训练----听说训练的基础。
2、语文课说话训练的主要方式(课文复述,课堂谈话、讨论,看图说话、口头作文)。
3、课内听说训练与课外活动中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听说训练相联系。
4、教师的示范和指导。
5、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重视班集体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
115、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汉语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和读写听说知识。116、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要求:
1、增强语文知识教学的针对性,贯彻“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
2、紧密结合课文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灵活运用语文基础知识。
3、练习读写听说的实际,帮助学生把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117、“精要”就是教学要抓住重点,把各项知识中最关紧要的、切合实用的部分就是教给学生,力求做到精选内容,要言不烦。“好懂”就是要深入浅出讲授得法,是学生容易领会,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有用”是指知识教学切合初中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实际,训练内容有效地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要做到“精要、好懂、有用”,关键在于处理好知识的系统和教学的针对性二者之间的矛盾。
1、语文课外活动从语文的学习规律、教学规律看,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的继续与补充,扩展与延伸,它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得到实践上的应用,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深化知识与提高能力。
2、语文课外活动从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个人才能专长的发展,以及适应现代社会人才需要看,它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19、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
1、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
2、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的特点。
3、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的特点。
120、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
1、以指导阅读为主的课外活动。
2、以指导写作为主的课外活动。
3、以指导听说为主的课外活动。
4、其他方面语文课外活动。121、语文课外活动管理工作:
1、制订语文课外活动计划。
2、培养骨干,健全组织。
122、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1内容健康丰富与形式生动活泼相结合的原则。
2、寓教于乐,尊重自愿与积极指导、热情扶持相结合的原则。
3、发现人才、发挥特长,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4、立足课内,利用课外,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123、考试的功能:
1、促进学习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考试是一种能够引起行为反映的刺激,适当的刺激,保持适当的心理压力包括竞争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如果刺激过大,心理压力过大,也会引起负面效应,使学生望而却步,产生厌倦情绪)。
2、选择的功能(社会影响很大的选拔考试势必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
3、反馈功能(考试的结果可以提供各种反馈信息,这种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试题、试卷自身的评价)。
124、考试的分类:1学业考试、水平考试、学能考试、诊断考试。
2、标准参照考试和常模参照考试。
3、难度考试和速度考试。
4、个别考试、小规模考试和大规模考试。
125、学业考试又称成绩考试,属于昨天,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学年考试、会考都属于这一类。
126、水平考试又称选拔考试,属于今天,如:高考。
127、学能考试又称潜能考试,属于明天,如:语言的学能考试。
128、诊断性考试用以了解考生是否使用某种知识或者是否具有某种技能。129、考试质量指标:
1、有效性,有效性在教育测量中称为“效度”,指考试是否真正能够测出要测量的内容,以及有效地程度。
2、可靠性,可靠性在教育测量学中称为“信度”。
3、鉴别力(区分度),鉴别力在教育测量学中称为“区分度”。
130、中学各文化学科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1、反映型(这类学科的对象是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事物,并且把这类事物直接划分,组成学科系统)。
2、抽象型学科(这类学科将客观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抽象出来作为自己的对象)。
3、技能型学科(这类学科着眼于操作能力的培养。
131、阅读测试的能力指标:
1、阅读的能力因素(1)感知(2)筛选(3)解释(4)综合、归纳(5)推导、联想。
132、作文考试的最大矛盾:
1、作文的平分误差。
133、作文评分量表的编制:
1、评分标准量表。
2、评分参照量表。
134、语文学科考试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1、处理好教学与考试的关系。
2、处理好覆盖面和突出重点的关系。
3、掌握好难度和区分度。
135、教师向学生发出教学信息的载体,以及学生向教师借以反馈的载体,统称为教学媒体(教学媒体主要是指教师发出教学信息的载体)。
136、教师、学生、媒体是教学过程的三个实体要素。教科书、粉笔、黑板、挂图、标本、仪器等,我们称之为传统教学媒体。
137、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传统教学媒体,同时应积极引进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恰当结合,相辅相成,既能准确、迅速地传输教学信息,又能及时反馈调节,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这就是多媒体教学。
138、多媒体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的。所谓整体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在相同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得好一些,多一些,快一些。换言之,就是用最少的时间,争取最好的效果。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端正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的问题。其次是调整教学内容的问题。第三要注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同步改革。第四要注意检测方法的改革(无色反应卡)。
139、多媒体教学的理论依据:
1、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1)做的实验(2)观察的经验(3)抽象的经验。
2、思维科学的理论。
3、传播学理论。
4、系统科学理论。
140、无色反应卡是学生手中的一种表达工具,用以表达自己对答案的选择、判断、质疑等。
141、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目的明确,讲究实效。
4、师生积极参与活动(1)教师方面a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b选择最恰当的媒体,准备好软件c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反应,做出正确判断,迅速采取调整措施。(2)学生方面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142、德、才、识、能,构成中学语文教师修养的基本内容。德指思想品德;才指语文专业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识,指教学见识,能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又创见;能,指教学能力与研究教学能力。
145、语文教师学业修养应包括三个方面,即:语文专业修养,教育专业修养和文化科学修养。
146、语文能力修养。
2、语文教研能力(1)选题的能力(2)收集资料的能力(3)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
147、教学法的“法”有两层含义。一为方法论的含义,即我们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研究。第二层含义,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的方法、方式、技能与技巧。
148、怎样学好中学语文教学法?首先,应当运用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来分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活动。其次,中学语文教学法课中所学的原理和方法,应当自觉地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应用。学习本课联系实际的第三重要途径是多多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生。
149、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又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文是文化载体,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无微不至地表现人类文化成果,而且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文化。150、语文学科的特点:(1)语文学科的技能性和实践性。(2)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a从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的关系看:语言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它表达的内容---思想。b从语文课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内涵来看:语文饱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课的思想性溶在一起。(3)语文学科的社会性与综合性。a从学科外部关系看,每个学科都是用语文表达的。b从学科内部关系看,语文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综合的,核心是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围绕这个核心,德育、智育、美育的目标交织综合,互相促进,紧密联系。
151、语文学科的社会性与综合性,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雄厚的基础,也提出了一系列课题。其一,我们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语文习得的基础。其二,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带来了丰富与灵活,但与教学目的要求明确集中构成矛盾。其三,要搞好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语文的联系与配合。
152、确定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
1、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2、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3、社会需要。
4、学生的年龄特征153、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包括:
1、语文学科的任务及其重要性,语文学科以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形成必要的语文能力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2、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是依据学科教学的总任务来确定的,确定的方向主要有三:一是知识积累,二是能力形成,三是思想培养。
3、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规定教学内容,应是教学大纲的主体部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一般分课内和课外两个施教空间。在课内,主要教学内容是课文讲读、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三个方面;在课外,则是各种语文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4、语文学科的教学法提示。154、新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特点:
1、终端性鲜明,新编的大纲试用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这种“终端性”,一是在“教学目的”的表述方面,二是在“教学要求”的表述方面。
2、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任何学科的教学大纲都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新编大纲试用本,在向“素质教育”转轨方面倾注了必要的心力。一是把“思想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列入“教学要求”,二是把“能力训练”列入“教学内容”,三是对汉语基础知识作了某些调整,四是把“课外活动”列入“教学内容”。
3、注意导向性和灵活性的结合,新编大纲试用本力图在以下一些主要方面体现出它的导向作用:(1)强调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行为习惯的培养,(2)强调在语文能力训练中要重视语感和语境意识的培养(3)强调思路的分析和表达方式的探究。
4、除了导向性外,还应当注意灵活性,即注意给教材的编者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以必要的、灵活处理的余地。
155、“语文教材”这个概念,考察其内涵,实际上有泛指、特指、专指之分。所谓“泛指”的语文教材外延就十分广泛。“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学校开设的语文课上师生使用的教材;包括教科书、习题集、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等,以及供教学用的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必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专指”的语文教材,是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
1、智德启迪。
2、语文历练。
3、语言积累。
4、知识扩展。
1、范文系统,范文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主体部分。(1)示例作用(2)凭借作用。
2、知识系统,“知识”主要指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听说方法的知识、语言知识(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逻辑知识(即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等思维科学方面的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即初步的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鉴赏的知识)等五个主要领域。
3、作业系统,作用:从消极方面说,是有助于教室检测教学效果和学生自测学习效果;从积极方面说,是有利于学生消化、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并通过实践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4、助读系统,助读材料就是教科书的编者对整套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的方式方法等等所做的简要提示。助读系统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文字,二是图表。
1、分编型(1)两分法,即把教学内容分别编织成两套教科书,如:文言和白话分编,文学和汉语分编,阅读和写作分编(2)多分法;分编型的优点主要是眉目较清楚,序列较分明,系统性也较强;其局限性在于:一个教师使用多套教科书,想求得教学上的综合效应和整体效应,比较困难。
2、合编型,所谓合编型,顾名思义,就是把语文教学的多方面的内容合编在一套教科书内。合编型教科书则往往统称为《语文》;合编型教科书的优点主要是一个教师使用一本教科书容易从整体上处理教学内容,取得较好的综合效应;其局限性往往在于系统性不容易体现,编得不好会显得眉目不清、头绪芜杂。
159、合编型教科书也有多种类型:
1、范文选编法,以精选的范文为主体。
2、主次配合法,有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的,有以培养写作能力为主的3、综合组元法。
160、用好教科书,教师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真本领,二是要有责任心,161、用好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
1、审慎选择,把握特点;(1)根据主观意趣来选择。首先是“意”,即教师自己对于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是“趣”,即教师个人在业务上的专长、兴趣爱好。(2)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客观条件主要是:社会条件和学生条件和学生条件,其中主要是学生条件。
2、总揽全局,点面统筹,教师在是用教科书的时候,必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点和面的关系,使每一课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步骤,都紧紧扣住教科书的编辑意图,做到与教科书编者的心灵相通。
3、依纲守本,用活教材。162、把握教科书的特点,主要是指:
1、把握教科书总体结构的特点,2、把握教科书的体例特点。
3、把握教育教学任务在教科书中是如何体现、如何落实的。
163、怎样灵活使用教科书:
1、灵活处理教学程序,2、对教学内容作必要补充、删减和修正。
164、中学语文教学原则是指导中学语文教学的原理、法则。包括: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读、写、听、说四种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互相配合的原则;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
165、确定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的依据:这项原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
1、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规律。
2、语文教学中德育、智育、美育统一的规律。
3、读、写、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任务。
4、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的渗透性。
166、如何贯彻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
1、在语文教学中,自觉把德育、智育、美育联系在一起。
2、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解课文,循文求意,因意悟文。读解课文应抓住三个主要环节:感知性认读,理解性阅读和鉴赏性评析。
167、确定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的依据:智力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辨识、判断、想象、推理等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其核心是人的思维能力。
1、语言和思维密切联系,互相依存。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它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有赖于思维的发展。
2、语文训练和智力训练同步进行。从信息论角度看,语文的读、写、听、说训练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转换过程。
168、如何贯彻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1、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积累更多的词汇、语汇,以形成更多的概念、判断。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3、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
4、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
5、培养非智力因素169、确定读、写、听、说四种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的依据:
3、社会的发展与听、说的作用。
4、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与读、写的地位,语文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先听、说后读、写。
170、如何贯彻读、写、听、说四种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1、读、写、听、说合理安排,全面训练。
2、把课文作为读、写、听、说训练的主要凭证。
3、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4、寻找结合点,进行多项训练。
171、确定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互相配合的原则的依据:
1、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2、语文的基础性和实践性的具体体现。
172、如何贯彻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互相配合的原则:
1、语文课堂指导语文课外活动。
2、语文课外活动拓展语文课堂教学。
3、加强对课外活动的指导。
1、教学方法的两重性。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3、教学方法的受制约性。
1、明确教学目标,任务。
2、提出教学总体设想。
3、划分教学过程、阶段。
4、选择和配合教学方法。
175、讲述法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不利于说和读训练。问答法容易引起注意,活跃思维,有利于培养听、说能力,有利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调整教学;不利于传授系统知识,不利于解决难度大的问题,不利于培养读、写能力。讨论法容易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培养听、说能力和思考能力,但教师不容易控制讨论的内容、速度和难易程度,不利于语文基本技能训练,需要时间较多。练习法有利于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但不利于传授新知识。
176、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与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
2、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至为重要的课题。
3、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4、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培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1、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一般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的思想方法)。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一般方法。
3、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4、在语文课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预习、听课、复习巩固、练习应用)。
5、指导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学习方法。
178、从三方面介绍阅读的方法:
1、从文章的构成要素入手进行阅读的方法,这是阅读的最基本的途径,最根本的方法,是一切阅读法的基础。
2、从读物的种类特点入手进行阅读的方法,成书的读物一般先要看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再看内容介绍、序、前言、跋、出版说明等。3从学习需要或阅读时的思维特点入手进行阅读的方法(1)浏览法,是一种大略地看,泛泛地读书方法(2)精读法(3)扩展阅读法是指围绕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某方面去“读更多的书”,以巩固和加深原有知识,取得新知识的一种读书方法(4)比较阅读法(5)出入阅读法是指先深入理解读物、领会主旨、产生共鸣,再回到阅读者立场上,对读物进行客观评价。(6)厚薄阅读法指阅读过程中,先用已有知识不断丰富读物内容,以求的全面深入理解,再抓住读物内容的本质进行消化,以便系统掌握的阅读方法。(7)发现阅读法指的是在正确理解读物愿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读物中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新意义的一种读书方法。(8)查读法指的是运用工具解决疑难问题的一种助读方法。(9)速读法(10)猜读法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用文中的和自己脑里的已知知识去推测文中的未知部分,从而理解文意的一种阅读方法。179、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帮助学生树立重视掌握语文学法的观念和重视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观念。
3、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在一切教学环节中指导学生如何学。
4、指导学生总结自己的自学体会,交流学法学习的经验。
5、教师本人要加强对方法学、学习法、语文学习法方面的学习。
180、阅读活动本质:第一,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第二,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这种心智活动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活跃的、充满创造的。第三,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181、阅读能力结构: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
1、认读能力,学生阅读,首先要通过对文字符号的认读,来了解它所包含的表面的直接的意义。认读是阅读的第一步。
2、理解能力,真正的阅读是从理解开始的,理解文章的词、句、段、篇。理解是阅读的核心。
3、鉴赏能力,鉴赏是阅读主体在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审美感受。
4、评价能力,评价能力是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评价的基础是理解、鉴赏,因此评价能力离不开理解过程、鉴赏过程的一切心理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篇六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准备充分,教学效果明显,学生易于接受。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篇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在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我,是要好好学习和探索的,在这一年里,经过学校领导的几次教育培训和同年段老师的指导,我懂得了一些经验,以下是我在七年级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七(9)班的xx和七(10)班的xx是极具语文天赋的两位学生,她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浓烈,文笔优美,阅读鉴赏及审美能力都很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老是给她们灌输要争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闯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在两个学期的每次考试中,他们都能考出理想的分数。
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还可往上一些,我把他们归为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趋势,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
3.给差生以上进心。
在一个教师的眼中,学校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七(10)班有个叫xx的同学,学习上一窍不通,但他会设计一些小东西,因此我常常在语文课上穿插一些设计灵感,让他表演,获得大家称赞,还有一位xx同学,学习极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难题(也许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机会大肆渲染,鼓励他,促使他上进。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有了一点学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
1.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我通常上课的进度不快,我的每堂课要能使每个同学听懂,每个同学有所得。特别是按照游董所提出的“分层导学”的教学理念,先在导读提纲指引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2.课堂提问针对每一层学生。
重点难点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
3.课后辅导落实每一类学生。
培优补差是落实的重点,对待优生我在课堂上进行拔高训练,比如写作技巧的指导,阅读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让这类学生真正优起来,而对于差生则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关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浅易的阅读等达到一个巩固过程,这样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4.分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所布置的作业也有所不同。让中等生和优生能有个质的提伸,我增加了课外提升的练习。让差生对课堂上的基础知识在做巩固。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
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语文,为以后的语文的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篇八
常言道“三分xx七分读”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得到了语文教师的极大重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故,读书是如今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丰富语言性质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深刻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就初中语文诵读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语文朗读,主要是指将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以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来表达书面语言,可以改善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学生可尽情沉浸在读的海洋,用生动的语言展示自己,表达自我,愉悦自我,陶冶身心。
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这就达到了读的目的,既陶冶情操又净化心灵两全其美。例如《春》,《我爱这土地》。诵读的确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浮躁的心慢慢变得宁静,只有心宁静了学生才会回归课堂达到有效学习,才会创造高效课堂。要不怎么说“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是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呢!
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重视朗读,是一种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自身的范读,激发学生参与朗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如在指导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时,老师先泛读激发学生参与朗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为了有效地促进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语文教师应在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并将其实施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之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朗读成诵,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读可以使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增强语感,使其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在学习《雨说》这首诗时,只有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学生才能体会出诗人郑愁予对儿童寄予的希望,才能体会诗歌副标题的深刻含义。从入眼到多方感知不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就是要通过朗读,品味xx的内涵和精髓所在。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朗读中还有齐读、分角色读、单独朗读等,这其中教师用得最多的是齐读。也许是课堂时间有限。如何针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主题、难度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制订合理的朗读教学计划,并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xx,是供学生朗读的佳作,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必须细细读,大声朗读。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朗读教学的主题,为学生营造特殊的朗读氛围,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同时在朗读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朗读活动的趣味性,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如在教《黄河颂》、《济南的冬天》这些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听,多读,多练,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诵读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长此以往学生的诵读水平肯定会有很大提高。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提倡诵读,重视诵读,加强诵读,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先贤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相信,只要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去做,一定能有很大的收获。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篇九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强化教学必须追求有效的意识。
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教学才是最有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
2、反复尝试如何使教学更有效。
要力使课堂教学有效,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能力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二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其灵活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护。三是要自觉加大课堂教学“打假”力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虚拟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的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
3、注重。
总结。
进行有效教学的经验。
一个教师要想搞好有效教学,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实践总结外还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好别人的成功经验。比如,江苏洋思中学提出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教学经验,斯霞老师总结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学会反思自己和别人开展有效教学的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定势”和日常教学行为。
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语文是一种语言交际工具,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学好语文,既是学生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习课程,更是开阔学生视野、接触域外优秀文化,培养学生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的重要渠道。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篇十
余映潮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他一流的研究成果和一流的教学艺术深受语文教师的喜爱。我就是怀着对余映潮老师的喜爱和敬仰之情拜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的。果然,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得到了诸多启发,现将主要的几点记录如下:
一、从细处入手。
余映潮老师强调语文的教学要从细处入手,特别是阅读方面的教学。他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从课文的某一个点着手来建构起整个教学设计,这些“点”既可以是文章的一句话,也可以是课文的一个部分或一种表达手法。这样深入挖掘课文的一点,进而向其他方面延伸,把课文的其他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体会课文美感的同时又掌握了必要的语文知识。
余映潮老师讲到,要做到深入一点,就要对课文进行反复地研读,要对课文相关问题的论文进行必要的研究。教师有了那么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备课时做到“厚积薄发”,以一双慧眼来审视课文。
对于经验缺乏的新教师而言,这种抓住细节、注重细处的教学思想无疑是一种快速提升自己的好方法。新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重难点并不熟悉,如果只是靠着平时备课的时间来熟悉课文的话,将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只有靠着反复阅读,甚至是朗读课文,一遍又一遍地感知文章,才能做到对文章的知识点了然于心,才能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二、用“美”来教学。
余映潮老师还特别关注语文教学中“美”的重要性,不光是要让学生体会课文的美感,还要在教学设计、教学创意等方面体现出美。可以说,余映潮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力求充满美,这包括教学创意的美、教学思路的美、教学手法的美、教学语言的美等等。他把美得感受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在对“美”的关注下,他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章法、语句、手法,让学生在体会形式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内容美。
余映潮老师的美感教育、艺术教育的思想,完全符合了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行美育的要求。他的美育不仅仅是单一的、孤立的一个方面,而是把课文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相互交融起来,通过形式的探究而感知内容美,通过内容的分析而体会形式美,这样就形成了立体的美的感受。既交给了学生该传达哪些美的内容,又交给了学生如何传达这些美的内容。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得到的有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技能的提升,更得到了思想的洗礼和升华,从而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为丰富多彩。
作为传输“美”的重要使者,我的责任十分重大,但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只有涉及到对内容美的把握,还没能够把形式美,以及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的品味在课堂上展现出来,需要继续向余映潮老师学习。
三、多角度的思想。
采用多个角度来看待课文又是余映潮老师的另一个特点,这包括着多角度反复赏析课文,多角度设计教案,多角度品析课文,多角度比较分析相似的课文。比如,他在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篇简短浅显的课文时,竟用了五种角度来阅读;《说‘屏’》一课竟有五种相去甚远的教学设计。这种多角度看待教学过程和思想的理念,既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又是对教学经验的磨练。只有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十分丰富才能有多角度的资本。多角度的思想有利于教师把课文吃深、吃透,当一个教师用各种角度把课文研读完毕时,他已经能够很全面地掌握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也能够在课堂上应对学生提出绝大部分问题了;另一方面,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又能促进教师不断进行尝试,探索出一种更适合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又丰富了教师的经验。
在这一方面,我做得不尽如人意,因而更要广泛阅读有关教学的书籍,开阔视野,做好教学过程中多创新、多角度的工作。
以上几点只是我对余映潮老师思想、教法的粗浅认识和体会,还没有进行深入体会和实践,但是我相信,在今后不断的教学活动实践中,我能更好地感悟余映潮老师的思想精髓,并把它发扬光大。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篇十一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上好一节公开课得有充足的准备。公开 课 对 我来 说是 锻炼与提升的机会,从公开课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它让我品尝着课堂带给我的那份快乐与思考。总结了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理解课标要求,把握上课精神。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认真去学习、领悟上课理念,只有这样上课才能更有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开课之前,我认真阅读了本课学习目标,领会和把握上课精神。
二、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存量,增强自身课前准备的体会。我上公开课之前的准备工作由自己独立完成,如预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课 堂 中 的 材 料、实 验的 器 材 准 备 与 实 验、反 复 尝 试 这 一 节 课 的 课 件,准 确的把握好时间关等。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也就是在备课,不仅仅是在纸上备课,更重要地是在心理上、思想上备课,通过自己这样一个反复思考与准备的过程,自己对要上的课基本能做到心领神会了。当然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吸取有经验教师的经验思想运用到课堂中。这样走上课堂,自己的底气就足一些。
侥幸,相信自己有这样的开课实力,自己从焦虑紧张到心无旁骛的调整过程,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四、加强课后反思。教后的总结反思是组成教学环节的有机的一环,一个老师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定数更应该有汲取新鲜血液而融入自我的一些变数不应该只有有规律的“有理数”,还应该有不断尝试自我的未定论的无理数”。写好教学后记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可以为撰写教研论文提供丰富素材,将看似不相干的教学后记整 理 出 来,认 真 思 考、分 析、概 括 和 总 结,探 究 教 学 中 出 现 问 题 的 解 决 途 径 和方 法,可 以 很 好地服务于今后的教学。作为教师,不能怕挫折和困难,、敢于面对。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再实践中感悟新课程理念,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我代表徐汇区向全市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公然课,意在向老师传达一些二期课改的理念。
说句实话,二期课改的理念我们都会说,但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不但要斟酌教学内容的美满,更要斟酌先进理念转变成教学行为的可操纵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备教材到备学生的转变。在这儿,我就想谈谈通过这堂课我的一些启发与收获,让我们共同商讨、学习。
这堂课主要夸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由于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取得发展,而发展又应当首先体现在创新精神的建立和实践能力的进步,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形,疑中求新
疑即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进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创造性地释疑。
就拿《爸爸和书》这堂公然课来讲吧,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就安排学生质疑。学生开始提出的'题目多为珍宝甚么意思?等这样的表层题目,而在课堂上,经过深进思考后,学生进一步提出了我为何会视这么一本又薄又破旧的书为珍宝?这样较有价值的题目。而我在教学时则就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思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疑问。
二、尊重主体,放中寓新
放即开放,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教师严格地牵着行,学生谨慎地随着走,大量的时间在分析讲授中虚度,这样的做法不但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惟,而且难以进步教学效果,而教师假如善于设计开放性的题目,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思惟的热忱,启发学生的创新思惟。
因此这堂课上,我就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找出文中相干的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讨论后,纷纭举手,各抒己见,有人以为由于这本书是我省下车钱好不轻易买来的,所以会视它为珍宝。也有学生捉住临时工、干零活这两个词,说这本书书是爸爸在生活十分窘迫的情况下给我买的,其中包括着深深的父爱,所以我会如此珍惜。再往下学,同学们又发现了另外一个缘由,那就是读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至此,同学们通过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思的方法,自己总结出了我们视这么一本又薄又破旧的书为珍宝的两个缘由。
三、建立信心,异中见新
异即求异,它是创新思惟的核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辩,使学生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积极、独立地探索题目。学生摒弃了单向线形的狭隘思路,就能够求很多种假想、方案和结论,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题目,思惟的广阔性、灵活性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如这课堂上,在解决课文为什么要以爸爸和书为题时,课堂上又引发了一番剧烈的争辩:有人以为题目中包括了爸爸对我们的希看希看我们成为爱读书的人;也有人以为由于书是爸爸节衣缩食、节衣缩食给我买的,所以要以此为题目。说到这儿,立即有同学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以为家中不光爸爸一人在节衣缩食、节衣缩食,而是全家在爸爸的引导下共同节衣缩食、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书。针对学生的种种看法,我并没有简单地评判对与错,而是随机评点,通过分析、比较进行求异思惟能力的练习。事实证明,证明这类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堂课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将二期课程的一些理念转化为可实施进程中的行为。但这堂课只是抛砖引玉,更多的转化,要靠我们自己往尝试、往探究,并在不断的课程实践中取得本身专业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篇十二
本人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基础掌握了初级中学语文课程的编排体系,基本能够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论,并且还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这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中的"最优化"理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到底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呢?这也是我时常反思的一个问题。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反思良久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些眉目。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成功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我们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课前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回纳演绎。究竟应该怎样钻研教材呢?个人感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紧扣文本,吃透教材。时刻以文本为中心,利用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应体现出其独有的个性和特性。
(三)以"三维目标"为纲,教学重难点为领。努力做到纲领并重,时刻牢记:教学设计应该围绕"三维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教完一课时后的心得体会,从教学后记可以观出我们在教学一课时的优点是什么?值得改良的地方在哪里?教师在明确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后,就会不自然的反思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什么?继承什么?摒弃什么?这样就不愁咱们教学水平提不高了。因为我们的教师在反思中得到了成长,在反思中得到提高。所以,写好教学后记是必要的,它对我们研究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所以我们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不能一味地凭主看感受去设计教学内容,入而主宰整个课堂。我们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那么学生就会对咱们的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从而大大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没有了学习积极性,何谈学习成绩的提高?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思想交流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都源于交流,只有交流方可密切人际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是学生最为依赖的人。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大多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思想就可能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入行良好的引导与帮助,那么学生的思想就有可能不会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观来我们教师只有时刻关注学生、懂得学生,不时与他们入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触,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才可能实现师生关系的真正和谐与平等。
对学生入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就是在瞬间被发掘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时刻抓住契机,科学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挞出创新思维能力的火花,使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敢于创新、乐于创新、习惯创新。只有这样,我们培育的学生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能立足于这个纷纷复杂的社会;才能适应各种激烈的社会竞争。
综上所述,我们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只有满足以上几个条件,才能随心所欲地驾御自己的语文课堂,真正地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令自己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篇十三
一转眼,一个学期又快过去了。在这个学年中,我和平时一样都是认认真真教学、踏踏实实工作,我很乐意跟大家说一说在这一年中我的工作状况。
一、端正思想,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作为一位教师我很清楚,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直接影响自己的教学方向、教学方法等。所以,我先从自己的思想入手。在这一年中我参加了新教材、新大纲的培训,对新教材、新大纲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可能有的人会以为短短的几天学习,学不了什么,但是我想只要你认真的去学的话,能学到不少的东西。
同时,我还参加了教办组织的华南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先生的“生本教育”的专题讲座,确立“教育实现的主体是学生”的教育思想。
二、不断研究新大纲,新教材。
对于教学,我是一个新手;对于新大纲、新教材,我更是一个新手。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此,为了更好的了解新教材,为了更好的了解新的课堂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目的,我在教学之余利用电脑网上资源和学校订的有关书刊,透过各种途径去研究新大纲。
在每一个学期初,我就开始去翻阅新教材,了解这一册教材的资料和各个知识的关联点,做到了解并熟悉教材。
三、支持并用心进行课堂改革。
当课堂改革的春风吹到顺德这个美丽的城市的时候,我正好是教龄满一年。作为一个新的教师,我对这一次的课堂改革不仅仅是抱支持的态度而且我自己也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和用心进行课堂改革。
因为对于我们这些刚从学校走出来,踏上讲台的教师来说,对于这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都较易理解,因为我们受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较小,教学模式尚未定下来。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我都是注意不断探索各种新的,好的教学方法,尝试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四、在教学中发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引路人。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送给人家鱼来填饱肚子,不如教他们捕鱼的方法。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教学上也是十分适当的。
所以,在平时,我都是先让学生去预习,试着去做新的资料,当他们出现问题和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让学生遇到困难时,先产生一种求知欲,再适时也告诉他们方法,这样,学生对于该知识点就会有更深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对于那些想偷懒、不做作业的学生,我经常对他们说:抄答案是没有用的,书本上的答案老师都明白,但如果老师只告诉你答案,而你没掌握其方法,以后出现同一问题你又不会做了。就好像这天早上你妈妈帮你穿上衣服,如果你没有弄清楚穿衣服时,是先套上头,还是先扣纽扣,明天你一样不会穿衣服。使学生明白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同时,因为我还兼任班主任工作。所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是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平时,我除了利用品德课和班队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外,在平时我教学中我也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