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拨开云雾见日出啥意思(精选四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拨开云雾见日出啥意思篇一
公开课结束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上好一节公开课得有充足的准备。公开课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锻炼与提升的机会,本次课我讲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本课探讨的是多位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快乐、感动和欣慰。孩子们的精彩表现,领导的肯定,同事的建议都给我带来了很多的震撼,特别是生物组的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让我对于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
公开课虽已结束两周,但仿佛还是有那种上课时惊心动魄的感觉,很清楚的记得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个小插曲。有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大出乎我的意料,对实验材料的处理以及相应的现象描述不准确,还有一些同学并没有领会实验的意思。这些问题我认为同学们是可以很容易回答出来的,面对他们给出的答案就懵了。面对座位上的领导和听课的同事们,接下来我该怎么办?是直接给出我认为的答案么?如果同学们不明白怎么办?瞬间各种问号出现在脑海中。最后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一步步的启发,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终于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个插曲是个意外,但在这次意外中我和同学们都获益匪浅。新课程倡导的是合作探究式学习,当遇到学生不懂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做好引导,让他们自己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而不应该是包办代办。这样同学们的能力才会有较大的提升。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插曲。对于本次的公开课,我认真的反思了备课、上课等过程,简单总结如下:
一、要懂得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激起学生的热情。正如恩格斯所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教师努力的去探索,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择灵活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方法,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课前的准备。教材、学生、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都需要认真准备,而且不仅仅要在纸上备课,更重要地是要在心理上、思想上备课,这样走上课堂,自己的底气就足一些。
三、树立课堂信心,完美展示风采。将它看作一堂普通的课,一堂能展示自己教学风格的课。教师就应调节自己的心态,要带着平常心走进课堂,把众多的听课教师也看作是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就会以良好的状态去上这节课。
四、加强课后反思。教后的总结反思是组成教学环节的有机的一环,写好教学后记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将看似不相干的教学后记整理出来,认真思考、分析、概括和总结,探究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五、板书设计要合理、规范。毫无疑问,老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简洁、准确的,老师的板书应该是规范的,老师的这些教学行为无疑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而我们学生在考试中书写规范与否对他们的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老师板书乱成一团麻,字迹不清,怎么要求学生作业清楚、试卷卷面整洁呢?希望老师们不要小看板书,努力使我们的板书规范化。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身教重于言教”。
有句话我很喜欢,“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留有余味”。而公开课留给每个人的感觉就像这玫瑰,在吐露芬芳之后,总能让你感受到那淡淡的香,亦苦亦涩亦微甜。在苦与涩之中,不断揣摩与回味;在甘甜之中,品味教学的真谛。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更加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取长补短,拨开云雾见彩虹。在教学中,如果能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好的话,我们的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在以后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和把握,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生物课。
拨开云雾见日出啥意思篇二
拨开云雾见阳光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课文。在教学中,假如没有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的话,只会陷入“面面俱到”的泥沼。因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重点以“美丽”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句段及重点词感受居里夫人的外在美以及坚定执着、淡泊名利的内在美,最后再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作结,力求做到结构清晰。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导学自主教学模式运用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紧紧围绕“想一想,除了美的容貌,居里夫人的美丽还表现在哪些地方?”为统领全文的问题入手,展开了对全文的学习。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读书,勾画,感悟,并在小组内分析讨论。班级展示时,各个小组的同学争先恐后汇报学习的成果,在互动中进一步完善自身感悟,情感得以升华。在课堂上,发言的同学从读到悟,字字句句直击重点,连我都觉得他们的回答有些近乎完美。
所有的学生真正读懂居里夫人的这份美丽了吗?不是的。在达标测试环节中,让学生用上“美丽”一词来写一写自己对居里夫人的赞美或赞美象居里夫人一样献身科学的人,还可以用“什么是真正的美”为题写一首小诗。部分课堂上发言积极的孩子写得不仅语言流畅优美,而且对美丽有了深入的体会,说明这部分学生真正体会了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了课题“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而其他大部分学生达标测试题,竟然是一片空白。的确,在导学自主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天天提高着,但凡事有利也有弊,这样的方法也忽视了对中下等生的关怀。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正处在生理和心理产生微妙变化的时期,在课堂上不举手发言,不愿意交流。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时是那几个优秀的学生参与。班级展示时,依然是几个优秀的学生或者朗读,或者评价,或者表演;其他的学生成了一言不发的“看客”,成了为其他同学喝彩的“观众”。即使给学困生交流的机会,他们总是沉默无语,教师总能在孩子的肢体语言中感受到他们的躲闪,甚至是愤怒。在大力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一节课高效不高效,课堂容量和节奏成了很重要的参数,在40分钟里,我们得看学生学了多少东西,完成学习任务了没有。有多少个教师有足够的耐心给学困生以等待呢?见树木不见林,只着眼优等生,学困生被遗忘,那么学困生会越来越“困”,越来越“哑”,班级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取得大面积丰收就成了空话。“学困生发言,中等生补充,优秀生总结”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难!
《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的居里夫人有着执著追求,勇于献身的精神,有着淡泊名利的品质。科学领域需要如此,教学中也需要如此!我相信在不断磨砺中,在不断思索中,肯定能冲破教学中的困惑,拨开云雾见阳光!
拨开云雾见日出啥意思篇三
拨开云雾见彩虹
——试论作文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摘要:语文教学里,作文教学首当其冲,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中书面表达能力主要就是作文能力。而作文教学对于语文教师来讲一直是一块比较难啃的骨头,尤其是针对那些刚刚接触作文和写作底子比较薄的小学生来讲,更是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抓破了头皮。
语文教学里,作文教学首当其冲,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中书面表达能力主要就是作文能力。而作文教学对于语文教师来讲一直是一块比较难啃的骨头,尤其是针对那些刚刚接触作文和写作底子比较薄的小学生来讲,更是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抓破了头皮。
“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视结思,一挥而就”,这是鲁迅先生对于写作方法的精练总结。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工作。但目前大部分学生词语贫乏,选材随意,情感淡漠,对作文丝毫提不起兴趣,个别孩子甚至靠抄袭来完成作文,追其根源主要是学生脱离生活,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就作文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作文教学关键要解决好两个问题:写什么,怎样写?这两个问题解决得好,作文教学就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了。
写什么是前提,否则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写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大家公认的真理。小学生的写作大多也 来之于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鲜活的生活经历让学生的在知识、经验、能力等在不断地积累和丰富,学生如果能把这些经历写下来,不仅可以提高其作文能力,更可以提高其生存能力。如学校生活中的《我的同学(同桌)》、《我的老师》、《难忘的比赛》、《一场考试》《庆祝“六一“》……家庭生活中的《我的妈妈(爸爸)》、《包饺子》、《大年三十晚上》……社会生活中的《我逛集市》、《家乡的变化》、《我们那儿的垃圾箱》、《马路见闻》……
二、写书本
我们所教的课文都是充满着鲜活人物、真情实感、丰富知识和 人生哲理的。每当教完课文后,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内化呢?那当然是写读后体会或感受了。这不但为学生找到了写作材料,更为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起到推进作用。何乐而不为呢?如《读<海伦.凯勒>有感》、《读<郑和远航>有感》、《读<秦兵马俑>有感》……
三、写想象
小学语文课文里有很多留白,也有很多引起学生想象的内容,这 些地方都是发挥学生想象空间机会。在阅读教学中都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句或几句话、一段话,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试着写一篇文章。如教学古诗《小儿垂钓》时就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把古诗改写成一篇文章,《所见》、《赠汪伦》、《江雪》……都是想象作文的好材料;再如学完《望月》一文后,就可以让学生观察明月星空,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想象作文……
四、写游记
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春游踏青、秋游登山之类的活动,这是 学生写作的好机会,一定不可以放过。还有参观、访问、游览等等,都是写作的好材料。当然在这些活动前要有所布置,让学生带着目的去活动,在活动中要留心观察、倾听和思考。
五、写天气
天有不测风云,四季变化,风雪雨雾都是写作的材料,遇到特殊的天气即可以让学生描写一下,作为观察日记,记录下来,以备日后写作之用,当然也可以就此写一篇作文。
总之,写什么,首先教师要留心周围的一切,鼓动学生及时去写,写作材料就越备越足。
怎样写是关键,这是师生的烦恼之处。
一、从说到写,互补有无
1、学生来之不同的家庭,生活有富有贫,环境有好有坏,人口有多有少,但共同点是都有一个家。围绕“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家的含义,家庭的组成及自己在家里扮演的角色,再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说说家庭生活情况及自己的感受。有些学生思维比较狭隘,在其他同学的启发下,就会变得有话可以说了。
2、学校生活共同点比较多,但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一样,互补有无很有必要。组织一次拔河比赛,同学们都参加了,每个人得表现、心情、话语、感受不一样,通过语言交流,相互启发,过程再现,学生在写就不难了。
二、创设情境,自然流露
庆祝“六一”活动结束后,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事先没有布置什么,只是让学生尽情地参与活动,尽情地快活快活。活动结束后,我问学生玩得开心吗?大家异口同声“开心”。“什么活动你最开心?”问题一出,话匣子就打开了。我立马让学生一个一个说,尽可能把过程说具体点。我再不断地追问、启发,一篇篇作文就自然产生了。
在教学完《望月》一文后,要学生写一篇幻想作文,我下载了一些月夜星空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先观察图片后,闭上眼睛听着音乐,去想象在月夜星空里发生的故事。二十分钟后,《我在广寒宫做客》、《月亮嫁给太阳》、《天狗偷吃月饼》……就在学生脑子里诞生了。
三、观察体验,真情流露
观察是学生亲密接触习作材料最佳的手段,教师要悉心组织,精心布置。首先要提醒学生观察要眼、耳、脑并用;其次要指导学生观察要有序;第三观察要有联想和想象。
在观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感兴趣的有意义的目标要仔细观察,静心聆听。
观察后要整理材料,一是材料排序;二是材料挑选;三是口述再现材料;四是展开联想。
如我在教写《参观运河大桥》时,事先我查了相关的资料,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做了具体的布置,带着学生实地参观了新造运河大桥。参观过程中,我让学生不测桥长和宽,仔细观察桥上设施,再带学生到桥下体验桥的跨度和高度,并作适当的讲解。同时让学生就桥的跨度和高度展开联想和想象。回到学校后组织学生说说所见所闻,选择材料写就作文。一篇篇佳作水到渠成。
四、提供材料,减低难度
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有限,在写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 难处,如词汇匮乏,语言平淡,描写无味等。教师在指导作文时要提供一些词汇、佳句,甚至景物的介绍……
我在指导写《秋天的田野》一文时,就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先说后填,丰富语言。秋天的菜园里有(),好像();有(),犹如(); 有(),宛如()……
在指导学生写《游扬州瘦西湖》时,我提供了一些关于描写瘦西湖的古诗和一些景点的具体介绍及典故。如关于“五亭桥”的建筑风格:这座很具特色的美丽的桥,已经成为扬州风景线的一个标志。五亭桥是清代扬州两淮盐运使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请能工巧匠设计建造的。桥的造型典雅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具有南方建筑的特色。而桥下则是具有北方建筑特色的厚实桥墩,和谐地把南北方建筑艺术,把园林设计和桥梁工程结合起来。五亭桥有15个桥洞,十五月圆之夜,每洞各衔一月,15个圆月倒悬水中,争相辉映,泛舟穿插洞间,别具情趣……还有“白塔”的建筑及典故等等。
除此之外,注重写好“两记”,让学生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两记”指的是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终南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只有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浅,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采下一采的“劳动所得”,学生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
读书札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或是精彩片断,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拨开云雾见日出啥意思篇四
用勇气和热爱诠释教育的美丽
——《教学勇气》读后感
春花秋月总能引发诗人的感怀,而寒来暑往却能激起老师的惆怅,在你我的教学生涯里,这样的疲惫,迷茫偶尔会悄悄浮上心头,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有继续的勇气。
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毫无疑问,《教学勇气》正是冥冥中我们所要追寻的答案,更是对我们内心呼唤的回应。读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掩卷沉思,会不自觉地把帕尔默的描述和我的心灵状态或教学状态进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顿悟!
1、“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的标准。这时,他们必然会感受到痛苦。” 的确,在现实的教改实践中,时不时会有某种“教学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节里,正如大家对“名牌服饰”的追随,不论内心是否真正认同,不论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质,大家都会自愿或不自愿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这样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不敢惶论这种流行的是与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费”的必要。当我们要选择某种“流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问自己“这种方法所体现的价值是我所推崇的吗?我有推行这种方法的个性特质和优势吗?”。帕尔默认为“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与我们中国的说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我初遇“尝试教学法”的时候,那
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而当年的激励纳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别人的课堂听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课堂使用也觉得羞愧,那时,我也会责备自己的落伍,而今,帕尔默终于令我释然,与其违心地痛苦地“时尚”,不如真实地坦然地放弃!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读到这里,帕尔默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实现它,真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不过,我们已经上路了,不是吗?
3、“除了问一个诚实而开放的问题外,„明确委员会‟成员禁止以其他任何方式与焦点人物对话”
帕尔默认为“要想在实践中成长,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对于后者,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非常重视,我们通常称其为“同伴互助”,在“同伴互助”中许多老师走出孤独和封闭,在互帮互助中迅速成长起来。但帕尔默的“明确委员会”与我们的“同伴互助”相比,却是别有一番洞天。需要帮助的人被称之为“焦点人物”,“明确委员会”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帮助他
——“没有忠告、没有过量确认、不会把问题转移给他人,不用提建议。共同体的成员只会提焦点人物诚实而开放的问题(如,这样的事情以前发生过吗?你有什么感觉?)……”读到这里,我的好奇心被极大的激发——这样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终于陷入了另一种沉思。帕尔默认为,如果“明确委员会”成员不能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其实根本无从知道另一个人所问问题的答案。而且除非这个人发自内心的领悟,否则任何的建议也会收效甚微。所以,只问问题好了,需要做的其实只是帮助焦点人物发现内在的智慧。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帕尔
默不浅的心理学造诣。他的观点甚至对于我们“帮助学生”也有同样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真心地充分地聆听学生的声音,在那开放的空间里,接受学生也接受自己。《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款款掸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