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篇一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就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19号)和《国务院办公 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为指导,深化产学研合作,紧紧围绕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明晰人才培养规格、改革重点及实施途径。
二、改革目标
深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构建体系合理、内容先进、结构简洁的培养方案。
三、改革重点
各专业要依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和国家相 关职业技能标准,科学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突出创业创新能力培养
1.增设创业基础必修课
各专业要根据学生未来职业面向和就业方向,增设创业基础课 1
程,设48学时,计3学分。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和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创业观培养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创业基础课程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各专业要制定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专业创业教学目标、内容、途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探索实际创业项目效益作为课程评价与学分转换的标准,实现真正的创业教学。
2.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
各学院在2015级试点专业探索的基础上,各专业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中设置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设40学时,计2学分。各学院依托创新工作室等相关载体或科研项目,大力推进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实施要求详见《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试点实施方案》(南职院字〔2015〕105号)。
3.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
在开设创业基础及创新研发应用课程的基础上,各专业可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与基础课程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关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创业项目教学比重。
(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1.优化校内实训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规律,科学合理设置认知实训、基础实训、专项实训、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等校内实训教学环节及内容,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加强实训教学质量管理
2
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实训教学计划和大纲,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指导书。建立健全实训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制度,明确实训教师、实训室管理人员职责,规范实训教学过程记录管理,完善实训教学考核标准和办法,保障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3.规范顶岗实习管理
各学院要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构与制度,各专业要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 并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学院和实习单位应当建立实习指导教师制度。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应签订三方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学院、实习单位定期信息通报制度。
(三)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1.优化艺术素养课程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5〕1号)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获得学分方可毕业的要求。艺术限选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趣味乐理与视唱》、《趣味乐理与视唱》、《音乐欣赏》、《歌唱艺术与技能训练》、《形体训练与舞蹈表演》、《影视赏析》、《音乐名家名作赏析》、《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流行键盘演奏训练》、《歌曲演唱技巧》、《合唱艺术与舞台实践》、《艺术美学》、《书法》、《书画欣赏》等类课程。
2.用互联网+方式推进人文素质网络课程改革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根据前期网络课程学生选修及教学效果情况
继续精选人文素质课程开设门类,以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为核心,实施更富有弹性适合学生学习方式及时间的课程开设方式,突出网络课程学习与考核的便捷性及灵活性,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四)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学生未来职业技能发展的需要,在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专业或学院的方式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两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满足计算机等级考试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或以计算机等级证书转换学分。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模块的设置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
(五)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共外语改革
公共外语课程教学改革要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既有专业技术能力,又懂一至两门外语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外语课程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公共外语选修课程既可满足应用英语b级考试、职业发展及未来就业、学生学习兴趣或出国深造的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课程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是否需要开设以及开设何种专业外语(英语或小语种)选修课程,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课程学分、学时、开课时间等由专业根据相关规定设置。
(六)探索以培养习惯为基础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
长的实施意见》(桂教规范〔2015〕6号)的要求,我校大学生在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不少于108学时的公共体育课。因此,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1-4学期公共体育选修课共开设108学时,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3个体育项目(其中包含足球、篮球、体适能一个必选及其他两个自由选修项目),每个项目开设36学时,计2个学分,修满6个学分并参加每年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合格方能毕业。
公共体育课程可探索以体育技能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学达到规定的体育技能标准即可获得该项目课程的学分,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良好体育技能的习惯。
(七)推进毕业设计课程改革
以毕业设计改革为载体,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师资或项目,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毕业设计必须贯彻“教、学、做、研、用”一体化的原则,毕业设计的内容必须是教学的真实作品、产品、商品研发等,或市场的真实项目,或有应用价值的创新研发项目。每个专业的毕业设计必须有企业介入,设计项目从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来,或按实际应用要求与企业标准进行设计,提倡校企合作共同设置有实用价值的毕业设计项目,设计结果作为企业应用方案和产品、商品等。每个小组的学生数量一般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由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负责人共同负责。提倡让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边顶岗实习,边学习设计。毕业设计作为一门课一般可以设64-96 学时,计4-6学分。
四、课时与学分要求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各专业校内学习时间统一规定为2.5年(5个学期),顶岗实习时间为0.5年(1个学期)。
各专业教学总学分设为160,专业技术课程原则上安排1900学时左右,基础课程原则上安排500学时左右,顶岗实习6个月的时间折算为720学时,职业拓展课程一般不超过300学时,建议周课时不超过30节,合计总学时控制在3000-3500 之间。
五、工作要求
为确保修订(制订)方案的质量,各二级学院应组织各专业教学团队成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根据本指导意见,按照《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附件1)的结构进行编写,将《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附件2)纳入各专业的教学安排中,同时做好教师业务工作记录,填写《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订)工作记录》(附件3),与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师的绩效挂钩。
教务处联系人:覃文松;联系电话:2024203。
附件:1.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
2.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
3.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记录
教务处
2015年6月23日
一、主要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一)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与办学方向,改革教学模式,增强专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整合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三)进一步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表述更加具体、明确、实用和切实可行,各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尤其是加强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同时,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要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
要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一般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并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载体,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积极推进教学标准化建设,坚持能力评价社会化。
要积极邀请和聘请行业一线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论证,指导课程开发和教学标准化建设,努力做到“五个引入”。定向培养的专业要与行业企业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积极推进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建设。
要更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引入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将过程控制和目标控制有机结合起来。要根据行业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参加相应的技术技能等级考核、职业资格认证,落实“双证书”(即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毕业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五)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实施分类指导。
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志,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行业、部门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同时,各专业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办学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学时安排等方面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以便发挥特长,形成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错位发展优势。
三、具体要求
参见附件(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组 长:夏莉
副组长:赵素华、宋斌
五、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调研阶段(7月1日-7月20日)
(二)第二阶段:起草人才培养方案(第一稿)阶段(7月21日-8月11日) 各系部对投入招生的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拿出初步修订的方案。
(三)第三阶段:征求意见与论证阶段(8月12日-8月22日)
1、教务处将人才培养方案(初稿)上传至校园网,广泛征求广大师生意见。
2、各教学单位组织召开由学生、教师、学术带头人、社会用人单位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论证初稿,做好论证修改阶段会议记录存档工作,根据论证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和调整,将论证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
(四)第四阶段:完善阶段(8月23日-8月28)
教务处组织校内外相关学科专家对各专业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阅和完善,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各教学单位再次组织修订。
(五)第五阶段:审核与实施(8月29—9月1日)
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初审,提交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终审,审议通过后由院长签字批准实施。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教学单位需成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小组,由主任、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推进改革创新。各专业要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各教学系部要根据专业类型组建1个或多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
3、各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严格遵守各阶段修订工作进度安排,加强修订过程中的指导与监督,积极动员全体师生广泛参与,深入讨论,确保高质量完成修订工作。
4、要树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威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完成后,要严格遵照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各教学系部应由专业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后提出调整理由和审核意见,报教务处审核,经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院长批准后调整实施。
5、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采取绩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对按要求、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给予1000元的物质奖励。前期调研费用由系部经费支出。
二〇一五年六月十日
一、主要任务
(一)深化教学改革,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
(二)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巩固教学模式,增强专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就业为导向,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凸显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四)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表述更加具体、明确、实用和切实可行,各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尤其是加强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同时,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要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
要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一般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并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载体,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积极邀请和聘请行业一线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论证,指导课程开发和教学标准化建设。定向培养的专业要与行业企业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积极推进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建设。
要更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引入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将过程控制和目标控制有机结合起来。要根据行业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参加相应的技术技能等级考核、职业资格认证,落实“双证书”(即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毕业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五)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实施分类指导。
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志,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行业、部门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同时,各专业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办学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学时安排等方面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以便发挥特长,形成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错位发展优势。
三、需要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
系部根据近几年招生情况,确定需要修订的专业。
四、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技术能力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相关技能是课程内容的重心所在。修订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公共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五大模块构成。
1、公共课程:由通识课和公共选修课组成,其中通识课占总学时的20%,公共选修课占总学时的3%。
(1)通识课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8课时第一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4课时第二学期开设)、形势与政策(32课时,分四学期讲座形式开设)、就业指导(共36课时,第四或第五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64 课时,第一学期开设)、体育(108课时,开设学期为第一、二、三学期)、心理健康教育(32课时,开设学期为第一学期,其它学期以讲座形式进行),军事课(32课时,开设学期为第一学期,以新生军训形式进行)。
(2)选修课程: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应以专业群或以系部为基础开设;课程由系部确定,建议开设2-3门;公共选修课面向全院学生开设,主要以讲座形式进行,课程建议为:应用文写作、沟通技巧、演讲与口才、文学欣赏、普通话、诗词欣赏等。具体课程选择由系部确定1-2门。
2、四大模块的课程由各系根据所属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设计:
(1)职业基础课程:是指职业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方面的课程。占总课时的15%。
(2)职业核心课程:是指符合生产实际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方面的课程。要求实现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和教学内容的实例化,占总课时的25%。
(3)职业拓展课程:是指为学生就业后可持续发展或拓展就业职业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方面课程。建议以专业选修课形式体现。占总课时的7%。
(4)综合实践:是指如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综合集中实践课程。占总课时的约30%。
3、以“必须、够用”为度,进行课程整合,去除与职业能力关系不大的教学内容,避免内容的交叉和重复,从课程名称上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这次修订的重点是要求改变观念,整合优化课程,凸显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紧密和有指导意义的应用知识与技能培养课程,将系统的理论性的知识课程精化、整合于应用知识与技能课程之中,有些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可以压缩甚至精减。核心观念是围绕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来设计学习课程。如果该专业为校企合作办学专业应把企业文化和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五、课时总数及课时安排
2、课程体系中课程总量控制在30门左右。
总 时 间 分 配 表
(二)教学进度表
七、主要实践环节设计(表) 八、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
九、毕业条件 十、其它说明
七、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夏莉
副组长:赵素华、宋斌
(一)第一阶段:调研阶段(7月20日-7月30日)
(二)第二阶段:起草人才培养方案(第一稿)阶段(8月1日-8月10日) 各系部对投入招生的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拿出初步修订的方案。
(三)第三阶段:征求意见与论证阶段(8月11日-8月20日)
1、教务处将人才培养方案(初稿)上传至校园网,广泛征求广大师生意见。 2、各教学单位组织召开由学生、教师、学术带头人、社会用人单位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论证初稿,做好论证修改阶段会议记录存档工作,根据论证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和调整,将论证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
(四)第四阶段:完善阶段(8月21日-8月25)
教务处组织校内外相关学科专家对各专业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阅和完善,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各教学单位再次组织修订。
(五)第五阶段:审核与实施(8月26—9月1日)
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初审,提交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终审,审议通过后由院长签字批准实施。
九、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教学单位需成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小组,由主任、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推进改革创新。各专业要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各教学系部要根据专业类型组建1个或多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
3、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努力做到“五个引入”。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核心技术修订完善核心课程标准,引入行业标准开展专业资格认证,引入行业企业专家组建教学团队,引入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
4、各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严格遵守各阶段修订工作进度安排,加强修订过程中的指导与监督,积极动员全体师生广泛参与,深入讨论,确保高质量完成修订工作。
5、要树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威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完成后,要严格遵照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各教学系部应由专业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后提出调整理由和审核意见,报教务处审核,经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院长批准后调整实施。
6、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采取绩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按照一等奖1000元、二等奖800元、三等奖50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前期调研费用由系部经费支出。
二〇一五年六月十日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篇二
地质学系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力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得当的管理手段,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教学体系
突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为总原则,在教学体系中,坚持加强基础,放宽专业,强调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体现专业特色,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追踪学科发展动态,立足学科前沿,注重多学科渗透,重视实践课,加大教学实验条件和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建立了以地质学基本理论为主导、以新技术为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地质学前沿动态的课程体系。删减了内容陈旧、重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增加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跨1级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增加富有特色的选修课程。全面改革了实践教学构架,赋予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实践、科研实践、毕业实践新的内涵,构成了全新的、科学完整的地质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新教学计划与原计划相比,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以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学科优势和地域特点开设特色课程,使科研、师资、地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教学实验实习体系
实践教学是地质科学人才培养环节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认识与方法的锻炼,具有明显的单科性和验证性,启发学生自主思维不足。针对地质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对原有体系的改造,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突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与创新性,打破课堂教学分门别类、自成体系、单课独进的教学过程,使不同课程内容互相交融。高水平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奠定了教学的高起点和高标准。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自我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形成了实践教学从理念到形式全面改革。
方法,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年级毕业实习则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
课程的室内与野外实习是实习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实习以理解和深化课堂讲授的知识点为主,一般在课程的后期安排一些综合实习,全面考察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课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们对课堂上所了解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经过野外对典型实例的实际观测,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训练和提高他们的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演习机会,促进读书方法的改进。这种教学活动促使教学内容延伸,教学内涵扩大,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3.科研体系
让高年级学生直接加入老师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生直接加入老师的研究课题使学生的科研素质明显提高。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能够很快深入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中,撰写发表论文。
4.政治教育与管理体系
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我系学生进校的第一节课,就是理想信念教育,我们始终把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地质专业,献身地质事业,报效祖国做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一抓到底。同时把教书育人做为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神圣的职责。以学风建设为中心,狠抓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确定了以学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规章制度,把学生的注意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到学习上来。举办名人学者谈治学系列讲座,狠抓环境育人,把系内作出重大贡献的专家们的画像挂在实验室,营造出了一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氛围,这些做法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5.人才培养基地专业建设与改革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设立在综合性大学,地质学系的地质专业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所属专业。
(1)专业建设目标
地质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较强动手能力和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立志献身地质事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地质学专业人才既能在地球科学的科研、教学、生产和管理方面从事地质理论、地质应用和综合研究,同时也可以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2)专业建设概况
①、专业建设基础
地质学专业以综合性大学地质学系为依托,已初步具备了国内一流的办学条件。地质学系拥有设备先进的多媒体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习室、图形图像信息处理实验室、计算机制图及其它专业实验室、陈列室等,全系所有的教学实验室、实习室、教室全部实行全天对学生开放。全系局域网已经建成开通,计算机机房免费上机。系图书资料室除拥有大量图书资料、电子出版物及一流的环境和硬件条件外,还可供师生随时免费上网查阅资料。专门为本系学生设立了“张伯声奖学金”、地学攀登奖学金、地学育才奖学金等,全系学生的奖学金享受面超过70%。
②专业建设基本要求
在现有良好办学条件基础上,地质学专业依据“国家理科基础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专业建设、培养规格和教学方案。
a.掌握数、理、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的原理与应用。 b.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地质研究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
c.具有对地球科学认知的基本能力,能应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地质研究和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d.了解地质科学发展现状、前沿和热点问题,跟踪地质科学研究的最新理论,具备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f.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撰写科研论文、研究报告及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g.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和阅读综合及其它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
③课程体系
主干课程体系: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计算机基础、工程数学、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史学、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性与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技术与应用、大地构造与中国区域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岩石物理化学、现代分析测试方法、经济地质学、palaeoecology、geobiology、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计算机在地质学中应用、地质软件应用等。
为主,以张扬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学分要求:总学分165学分。其中:通修课程56学分,学科核心课程45学分,学科方向课程21学分,通识课程12学分,选修课程14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1学分,课外附加学分10学分。教学环节的时间见表中所列。
专业教学计划学时学分结构表
专业教学计划
(3)课程建设与改革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资讯的海量增长,课程建设和改革已成为与时俱进的日事工作。自1993年西北大学地质系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实施以来,为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方针,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和技术技能,又具有较强获取、综合运有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地质学专业在以“强化基础和外语、计算机课,拓宽专业课,重视地质实践和方法技能课”为宗旨的全面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过程中,先后实施国家教育部、教育部高教司、陕西省教委、西北大学等教学改革项目38项。教改获奖项目16项、出版面向21世纪教材5部,教学课件70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5篇。为课程建设与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①室内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
a.强化数、理化基础和外语、计算机课程
按照高等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大批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国家目标,针对地质学科学领域广、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学科发展快以及注重为经济建设服务等特点,我们在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特别强调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宽厚基础(大理科、大地学基础)背景下的地质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数、理化基础和外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b.打好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课程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我们在强化基础的同时,对专业课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较大幅度地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程的覆盖面,并大大放宽了学生对选修课程进行选择的自由度。从而在强化基础的同时,拓宽了专业课程的知识面。
c.教学方法改革
电子教材和网络的作用,我们把自行研制和购买的电子教材及cai课件安装在网络服务器上,初步实现网上教学,根据教师授课的需要,提供了相关的素材库,编制了示教型课件。并积极开展了电子教材、电子教案上网工程。通过近年努力,教学手段初步实现了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d.课程考试、考核
教学考核是以学生为对象实施的教学评估和检查,以便于“以考促学”——引导督促学生主动学习,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状史,“以考促教”——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完善教学环节和计划、讲究教学方式方法。
室内教学课程因材施教,并实施多种形式,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其中,特别增加了除课堂教学外,必须通过阅读参考文献,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完成课程考核,以便训练学生自学、并充分利用资讯的能力。
②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充分利用西北大学地质系所处的地域优势,构建以秦岭造山带及其相邻的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为实践教学基地,构建跨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课程内容循序渐进,既有区别又相关联,交叉互动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顶层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书面保证,更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建立专业标准的载体。按照教育部引导新建本科高校走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的政策导向,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我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结合我校实际,在充分考虑培养方案的稳定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进行本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1. 指导思想
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政法类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我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和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五年规划、特色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为指导,积极探索多层次多角度多举措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体系。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坚持以“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着力于专业布局优化和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探索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分层次、多样化、特色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 原则
1.强化内涵,稳中求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规范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学组织实施和学生学习展开的主要依据和蓝本。外语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①强化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质量意识,把修订重点放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②加强科学调研、集思广益,多方收集信息数据,避免修订工作的随意性和简单化;③加强稳定性和连续性,注重内涵,稳中求变,避免繁杂冗余的无效修订。
2. 制定标准,明确定位。通过详细分析本校人才培养如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紧紧围绕学院整体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完善教学环节,实现培养方案中的各门课程和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都能支撑专业培养标准。
3.整体突破,彰显特色。通过进一步细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环节形成专业特色,增强专业竞争力。课程结构做到平台完整、模块清晰,课程体系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科学进行课程重组和整合,减少课程门数,避免内容重复,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比例安排合理,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等关系。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目标地组织课外教育教学。
二、培养目标及规格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精通英语,熟知日语;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教育、新闻、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法律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精通英语,熟悉法学基础知识,了解wto法规;能在政府涉外法律事务部门、企业国际贸易部门、翻译咨询机构、律师事务所以及各种仲裁机构等从事涉外法律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宽厚的人文素养、掌握较宽广的国际商务基础知识和理论,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各类国家政府机关、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商务活动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商务英语人才。
1. 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2. 掌握本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能顺利通过英语专业四、八级;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
三、特色与应用性体现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首先突出“创新”二字。关注社会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其次,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充分重视教师广泛参与方案的制定,明确教师在方案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标准高,要求高,可操作强。
为了实现专业、教师队伍、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的有机整合,综合体现学校历年来的教学改革成果,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有意识地扶持了一批教学研究与实践基础较好、教改成果较集中、在校内外有一定影响面的课程。同时,着重强调了应用性课程建设特色,即便在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建设中,也强调要与应用性教育特点相适应,增强应用性特色。
以《高级英语》、《基础英语》两门专业必修课程为例,按传统观点,这两门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但修订的培养方案预留了这两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适当弱化理论讲授过程,强调-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应用性人才培养十分需要依靠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因此,加强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建设,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
四、学时及学分
原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外语系学生准予毕业最低学分140学分,其中,必修课 128学分(公共必修课23学分,专业必修课62学分,实践必修课43学分),选修课44学分(专业选修课22学分,公共选修课18学分,实践实训选修课4学分),素质拓展3学分。
本次修订保留大部分课程的学分要求,主要修订了学时的设置。按照学校规定,大多数课程减少了教学学时,同时也有部分课程进行了适当的增加,以满足教学需求。
五、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重要教学环节之一,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其关键在于正视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强调了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实习实训三个环节的建设,首先,不仅是实验实训课程,理论课程也将创新实践项目嵌入日常的教学活动,增加实践和实验教学的环节。利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设计与所学课文相关的各种拓展研究项目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培养思考的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外语第二课堂建设,开展有时效、有针对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指导并选派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外语专业比赛。注重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见习环节的建设,这已经成为切实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作。首先对学生的调研反馈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教研室为单位开会,进行讨论,讨论的重点为专业方向的设置、平台课程结构的调整。各专业由教研室主任统一负责起草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将初稿交由各任课教师再次进行讨论、修改、调整;并聘请校外相关专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初稿进行审核,进一步修改完善。
在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的同时,注意了还按照学校发展规划,进行专业建设其他方面内容(如学科专业设置、专业资源平台建设、专业建设管理制度等)的调研论证。调研过程有助于从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健全制度等方面理清各个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从而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通过调研报告,我们队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现状、存在的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调研报告明确当前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哪些方面是合理的,哪些方面亟需调整或淘汰,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篇三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就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19号)和《国务院办公 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为指导,深化产学研合作,紧紧围绕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明晰人才培养规格、改革重点及实施途径。
二、改革目标
深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构建体系合理、内容先进、结构简洁的培养方案。
三、改革重点
各专业要依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和国家相 关职业技能标准,科学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突出创业创新能力培养
1.增设创业基础必修课
各专业要根据学生未来职业面向和就业方向,增设创业基础课 1
程,设48学时,计3学分。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和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创业观培养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创业基础课程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各专业要制定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专业创业教学目标、内容、途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探索实际创业项目效益作为课程评价与学分转换的标准,实现真正的创业教学。
2.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
各学院在2015级试点专业探索的基础上,各专业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中设置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设40学时,计2学分。各学院依托创新工作室等相关载体或科研项目,大力推进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实施要求详见《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试点实施方案》(南职院字〔2015〕105号)。
3.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
在开设创业基础及创新研发应用课程的基础上,各专业可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与基础课程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关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创业项目教学比重。
(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1.优化校内实训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规律,科学合理设置认知实训、基础实训、专项实训、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等校内实训教学环节及内容,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加强实训教学质量管理
2
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实训教学计划和大纲,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指导书。建立健全实训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制度,明确实训教师、实训室管理人员职责,规范实训教学过程记录管理,完善实训教学考核标准和办法,保障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3.规范顶岗实习管理
各学院要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构与制度,各专业要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 并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学院和实习单位应当建立实习指导教师制度。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应签订三方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学院、实习单位定期信息通报制度。
(三)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1.优化艺术素养课程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5〕1号)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获得学分方可毕业的要求。艺术限选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趣味乐理与视唱》、《趣味乐理与视唱》、《音乐欣赏》、《歌唱艺术与技能训练》、《形体训练与舞蹈表演》、《影视赏析》、《音乐名家名作赏析》、《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流行键盘演奏训练》、《歌曲演唱技巧》、《合唱艺术与舞台实践》、《艺术美学》、《书法》、《书画欣赏》等类课程。
2.用互联网+方式推进人文素质网络课程改革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根据前期网络课程学生选修及教学效果情况
继续精选人文素质课程开设门类,以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为核心,实施更富有弹性适合学生学习方式及时间的课程开设方式,突出网络课程学习与考核的便捷性及灵活性,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四)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学生未来职业技能发展的需要,在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专业或学院的.方式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两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满足计算机等级考试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或以计算机等级证书转换学分。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模块的设置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
(五)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共外语改革
公共外语课程教学改革要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既有专业技术能力,又懂一至两门外语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外语课程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公共外语选修课程既可满足应用英语b级考试、职业发展及未来就业、学生学习兴趣或出国深造的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课程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是否需要开设以及开设何种专业外语(英语或小语种)选修课程,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课程学分、学时、开课时间等由专业根据相关规定设置。
(六)探索以培养习惯为基础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
长的实施意见》(桂教规范〔2015〕6号)的要求,我校大学生在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不少于108学时的公共体育课。因此,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1-4学期公共体育选修课共开设108学时,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3个体育项目(其中包含足球、篮球、体适能一个必选及其他两个自由选修项目),每个项目开设36学时,计2个学分,修满6个学分并参加每年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合格方能毕业。
公共体育课程可探索以体育技能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学达到规定的体育技能标准即可获得该项目课程的学分,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良好体育技能的习惯。
(七)推进毕业设计课程改革
以毕业设计改革为载体,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师资或项目,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毕业设计必须贯彻“教、学、做、研、用”一体化的原则,毕业设计的内容必须是教学的真实作品、产品、商品研发等,或市场的真实项目,或有应用价值的创新研发项目。每个专业的毕业设计必须有企业介入,设计项目从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来,或按实际应用要求与企业标准进行设计,提倡校企合作共同设置有实用价值的毕业设计项目,设计结果作为企业应用方案和产品、商品等。每个小组的学生数量一般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由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负责人共同负责。提倡让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边顶岗实习,边学习设计。毕业设计作为一门课一般可以设64-96 学时,计4-6学分。
四、课时与学分要求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各专业校内学习时间统一规定为2.5年(5个学期),顶岗实习时间为0.5年(1个学期)。
各专业教学总学分设为160,专业技术课程原则上安排1900学时左右,基础课程原则上安排500学时左右,顶岗实习6个月的时间折算为720学时,职业拓展课程一般不超过300学时,建议周课时不超过30节,合计总学时控制在3000-3500 之间。
五、工作要求
为确保修订(制订)方案的质量,各二级学院应组织各专业教学团队成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根据本指导意见,按照《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附件1)的结构进行编写,将《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附件2)纳入各专业的教学安排中,同时做好教师业务工作记录,填写《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订)工作记录》(附件3),与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师的绩效挂钩。
教务处联系人:覃文松;联系电话:2024203。
附件:1.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
2.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
3.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记录
教务处
2015年6月23日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篇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化,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 能否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人的素质,而增强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服务性、针对性尤为关键。由此可见,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提高中职教育质量,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必然趋势。
在此背景下,我校于今年初在全市率先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帷幕。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改革学校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有利于师生及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真正落实新课程目标,如何坚持以就业教育为导向,促进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认识上来,为本轮课改的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础。
思想认识的统一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带来了行动的变化,各课改小组在第二阶段纷纷走向人才市场、下到学生之中、走进用人单位,开展了深入有效的专题调研,访谈、问卷近2000多人次,涉及对象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员、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人员、往届毕业生及在校学生等等,收回有效问卷及访谈记录近2000份。各组在认真统计问卷、深入分析数据、客观判断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极富价值的调研结论,这些来自一线的调研报告,为本轮课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提供了符合市场人才走向、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客观依据。
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各课改小组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精神,就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诸方面进行了切合实际的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并针对各自专业特色、课程结构、学科分布、课时安排的情况尤其是综合实训教学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配和布局,最终形成了《武汉市财贸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1.明确了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实践调研结果的判断上,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一认识在《方案》中得到充分体现,尤其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各专业、各学科均调整了教学目标,强化专业综合技能,定位于面向一线的实际操作人员。
2.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在酒管、动漫、烹饪、青鸟等专业以学分制的形式规范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办学机制。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3.优化了专业课程结构,推进了专业发展市场化的进程。遵循教育部文件的改革精神我们将课程设置按必修、选修(限选、任选)区分,同时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划分,并按专门化发展设置出两个教学方向,其目的就是为了动态对应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人才市场发展走向。
4.以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形式着力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机
制的改革,以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常规,提出了刚性原则,统一要求各专业必须设计出对应实岗的综合实训教学课程及教法,同时要求公共基础学科对应实岗设计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践活动课程,并以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形式增加了公共及专业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的内容和强度,以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就业岗位综合素质的需求,并为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各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均设计出对应实岗的专业训练项目和实践操作型的评价方案。
本《方案》的设计得到了市、区教育局、市教科院、区教研室的多位领导的指导,在这里一并感谢。参加本《方案》编撰设计的人员有朱道玲、陈捷、兰征、韦红、冯柳、宣高进、谭永红、徐军、柯敬峰、尹自力、孙群安、祝小云、张宇、高艳萍、宋海燕、雷凤、陶治、赵艳明、蔡莹、陈爱萍、钟玲、夏春、肖凡等老师,他们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本《方案》的评审人员是:周春江、邓军林、彭纯宪、饶汉章、胡伟、余晓华、刘行杰、陈志群、丁晓东、刘焰。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篇五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为了有力而稳健地推动学院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对制订201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修订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深入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改革方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响应国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号召,结合《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关于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理应党字【2015】11号)的文件要求,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准确定位,彰显办学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我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相一致,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三实、四会、四不唯”的应用型人才。
(二)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个性发展
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推进学分制管理。减少必修课教学时数,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时间,辅修第二专业提供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个性成长的教育环境。
(三)进行模块化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学院“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在保证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中列出的核心课程开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明确每个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精心设计、重组优化,在目标能力和素质明确的基础上梳理教学内容和方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坚持产学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养方案的制定,按本科人才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
(五)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改革
模块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不同与以往教学体系建构往往以课程为基本单元。这就要求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从简单的获得知识为中心目标转变为应用知识获得能力为中心目标。同时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课题式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下,推动反转课堂及校园mooc建设,在不减少专业总学分的情况下,降低课堂讲授的学时,留出时间用于在教师的指导、辅导或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研习),从以单纯教师讲授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研讨式、合作式、问题式、课题式等教学方式为主的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要认真组织修订教学大纲,明确模块内理论、实践、课外学习的内容、任务、安排及考核要求,并加强指导与辅导,切实保证教学效果。
(六)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法艺经管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含课程内实验、实践和单设实验课、独立实践环节)不少于总学分的30%、理工类专业不少于35%。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框架
1、培养目标
2、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要求
3、学制与学位
4、毕业学分要求
5、主干学科与核心模块
6、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
7、教学进程安排
8、主要模块关系结构图
9、核心模块描述
(二)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
1、学分控制
1.1学制、学分、学时、教学周安排:
1.1.1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1.1.2学分:总学分要求设定在175至185之间,原则上不得突破185学分。
1.1.3学时:文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为2200学时以内,周学时18—22;理工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2400以内,周学时20—24。每学时按45分钟计算。
1.1.4计划总周数:198周。(入学教学、毕业教育各1周;教学周160周左右,包括军事训练模块2周;寒暑假共34周左右;第八学期原则上不安排纯理论模块的教学)
1.2 学分计算依据:
1.2.1模块中的纯理论教学原则上每16学时记1学分;
1.2.2模块中的实验教学及室外体育模块原则上32学时记1学分;
1.2.3模块中的实习、课设1周记1学分。
2、模块
2.1 模块设置
根据“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四个宏观模块,分别是“公共必修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
意见的基础上设置。
专业必修模块:通过该模块向学生传授专业必备内容,所有决定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本模块的学习。该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技术基础、专业课程等中微观模块,该模块由各系组织各教研室设置。
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提供了与专业相对应的附加的多样性内容,它为学生在所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该模块主要包含本专业不同方向知识体系的课程,通过若干中微观选修模块来体现,由各专业教研室设置。
公共选修模块:该模块为拓展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而设置,提供更为宽泛的中微观选修模块。它们不属于某一各特定专业,可被称为跨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学分获得方式更加灵活,模块修习可以通过理论学习、理论+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
2.2 模块的大小
模块的大小用学分表示,原则上模块学分应在3-6学分。毕业设计模块作为对学生四年所学的综合型考察,学分统一设置为10。统一宏观模块内微观模块的大小应尽可能统一,且一个模块的教学应在一个学期内结束。
2.3 模块的'编码
模块的编码共六位,由开出系编码。为区别与现在系统内的课程,所有模块第一位均设置为m;第二、三位是模块开出系代码,本部分仍沿用青果系统中的系部代码;第四、五、六为模块编码,本部分由各系自行编制。
2.4 模块的描述
四、具体要求
(一)内容要求
模块化教学体系是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而构建的“模块”体系。“模块”作为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最小教学单位,是围绕特定能力培养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具有可重组、非重复、连贯和递进等特性。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中,一个模块针对特定的能力单元设置,一项专业能力的培养可以由一个或若干个模块来支撑。模块可定性(教学内容)和定量(学分、学量)描述。模块描述包括模块名称、模块编号、模块类型、适用专业、教学目标、预备知识、负责人、执行学期、周学时、学分、学量、考核方式等内容。
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的筛选应遵循“四维依据”:一是以用人单位对岗位群从业者素质的现实需要为依据;二是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技能需要为依据;三是以学生入学文化水平起点和学习能力特点为依据;四是以学科专业特点为依据。
1.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之上。一个专业所有的专业课都应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不能出现一个专业只有3-5 个课程模块,其余专业课不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现象。
2.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即可获得一项专业能力或专业知识。
3.模块内容依据职业岗位群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应用性强。
4.强调专业能力培养,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组织教学内容。
5.每个模块的内容讲究“必须、实用、够用”,针对性强。要通过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删除与职业能力无关的理论知识、强化与应用能力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加与应用能力有关的实验实训实践内容来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
6.课程模块要及时反映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
7.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每个模块组合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
8.课程模块的建设,必须始终贯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思想。
(二)时间要求
1、2015年8月至9月
2、2015年9月至12月
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在前期模块化改革方案调研的基础上,与各专业教研室充分沟通、认真酝酿,形成契合职业发展需求,贴近专业发展方向,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符合个性化培养思路的改革方案。
同时,各系部各教研室充分研讨、科学谋划:如何建构整个培养
体系,理顺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衔接;如何以能力为单位科学设置模块大小、编排模块内容;模块的考核等问题;最终形成培养方案初稿。
3、2016年1月
学院进行初稿验收。各系就初稿培养理念、教育改革思路、模块设计(目的、方式、作用、对象、相互衔接等)进行汇报。经过执行性论证,跨专业、跨系开设模块的系际磨合,各系对初稿进行完善。
教务办公室
2015.7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性文件。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特制定《》。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紧密结合成都区域的经济发展,突出我校办学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过硬实践应用能力和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1、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
2、整合课程设置,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3、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知识的宽厚性、专业知识的前沿性。
4、重视理论,加强实践,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
5、因材施教,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三、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
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本专业旨在①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②掌握……(理论、知识、技能)的,③具备……(能力、素养)的,④能在……(部门),从事……(工作)的⑤人才定位(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培养要求
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分解。
3、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本科:各专业的标准学制均为四年。
专科:各专业的标准学制均为三年(五年一贯制除外)。
4、专业主要课程
支撑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为指导设置专业主要课程。
5、毕业学分要求
毕业前须修满的学分,包括总学分与选修学分的毕业要求。 毕业最低学分要求:本科为160-190分,专科为120-143分。其中,选修课程的学分不得低于总学分的20%。
6、教学计划表
四、课程设置具体要求
1、学分计算方法
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计算学分时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取值0或5(超过8学时不满16学时为0.5学分),学分最小计算单位为0.5学分。
学时与学分的折算方法为:
课程教学(包括实验)学分=课内总学时/16;
公共体育课程学分=课内总学时/28;
集中实践环节学分数=实践教学周数。
2、课程设置结构
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分为理论教学(包括与理论课程捆-绑的实验)课程与集中实践环节。四年制理论教学总学时不超过2500学时,约156学分。三年制理论教学总学时不超过1630学时,约102学分。
理论教学课程包括:
公共类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好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在一级类学科下,这些课程的设置要求应基本一致。
学科类课程:指某学科各专业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此部分必修课程应按二级学科设置,同一级学科不同专业的相同或相近课程应打通设置。
专业类课程:指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技术课程。
专业类课程包括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是
该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分方向的专业每一方向设置一组必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提供的课程学分不少于该专业要求的最低选修学分的1.3倍。分方向专业可跨方向进行课程选修。
素质教育类课程:包括全校性任选课程和创新活动。学生
集中实践环节包括:
入学教育、军训、生产实习、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技能训练、社会调查与实践、单独设课的实验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集中实践环节的内容要结合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
课程结构图如图1所示。
3、建议学分设置 本科层次 (1)理工农医类
公共类课程:52-65学分。 学科类课程:38-48学分。 专业类课程:38-45学分。 素质教育类课程:8学分。 集中实践环节:≥24学分。 (2)文管经法教育类 公共类课程:34-52学分。 学科类课程:53-60学分。
素质教育类课程:8学分。 集中实践环节:≥24学分。
以上是学分设置的指导性意见。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略作调整。须注意,选修课的最低修读学分不得少于总学分的20%。
专科层次 (1)理工农医类
集中实践环节:≥18学分。 (2)文管经法教育类
以上是学分设置的指导性意见。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略作调整。须注意,选修课的最低修读学分不得少于总学分的20%。
成都大学 专业 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①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②掌握……(理论、知识、技能)的,③具备……(能力、素养)的,④能在……(部门),从事……(工作)的⑤人才定位(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三、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四、主要课程
五、毕业学分要求 毕业总学分: 选修课程学分:
六、专业教学计划表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篇六
1、指导思想:全面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全面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学校的办学定位。
2、指导原则
①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需要。
②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结合。
③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④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角度出发,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3、课程体系构成
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1、公共基础学习领域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课程,由《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组成。
2、专业学习领域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标准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突出课程“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将学生在校期间应取的岗位任职资格等级证书教育和学生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等纳入该部分课程之中。
职业素质课程应该主要围绕职业道德、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设置。这个课程设置应与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相对应,可以根据具体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单独设置课程,也可将相关内容融入到讲授或实训过程中。
3、拓展学习领域
包括专业拓展课程、公共拓展课程。其中专业拓展课程要在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本专业职业能力所拓展的课程,这些课程应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中心,培养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职业能力的课程;公共拓展课程主要是全院性选修课。
(三)课程体系学时分配
1、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理论学时;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实践学时。
2、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达到1:1。
3、周学时为22~26学时。统计周学时数时,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文化素质教育学时不列入上述周学时内。
4、主干课程控制在7-10门之间。
一、修订指导思想
本次教学计划修订遵循高等教育必须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广泛征集学院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举行有关专家的论证会,听取并采纳诸多与会专家的建议。同时紧密结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调人才的培养由理论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思维,满足市场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
二、调研工作
1、专家意见
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家认为,高职高专人才应该侧重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程设置应符合教育部有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规划方案的要求,实践课程的教学应该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形式可以多样化。
2、毕业生建议
1.应该减少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加大实践课程的学时数。他们提出,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应该着重于实践操作能力课程的训练,理论课程够用即可,而且日常理论教学中可以加大课内实践教学的比重。
2.增加机电一体化分项实训的项目。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在三年中仅进行一次综合实训。他们普遍认为,在实训中对于一些分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还不能够熟练掌握,应该增加如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分项实训。
3.强化机电一体化从业资格证书考核的教学和培训工作。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中获得技能证书的寥寥无几,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他们认为,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可以开设数控技术应用技能考试的三门课程,即机械产品与工艺的设计、电工操作和维修、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采用相关考试用书作为参考教材,学校应组织相关考证的培训工作,帮助学生顺利获得机+电技能证书。
3、定向培养、用人单位建议
在此次教学计划的修订过程中,我们利用用人单位招聘会的机会,听取了部分用人单位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培养的建议。他们认为:第一,作为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更加侧重于机电一体化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知识可以不作过高要求,够用即可。第二,可以培养具体岗位的机电一体化,如机械产品与工艺的设计、电工操作和维修、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职能机电一体化,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不同机电一体化岗位的工作要求。第三,应该强化学生的法规和职业道德意识。除了开设有关法规和职业道德课程以外,还应该组织学习有关机电一体化法规的案例,职业道德的教育应贯穿于整个专科学习阶段。
三、培养模式的改革
1.侧重于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迎合社会各个行业的需求,培养具有较强操作技能的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当前比较迫切的任务。在这次改革中,通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深入沟通,针对他们提出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大学生懂理论而不懂操作”这一普遍性不足,我们通过增设数控技术应用分项和综合实训,侧重学生机电一体化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力求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针对第二,可以培养具体岗位的机电一体化,如机械产品与工艺的设计、电工操作和维修、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职能机电一体化,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不同机电一体化岗位的工作要求。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原有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基础上,此次修订增设了第二,可以培养具体岗位的机电一体化,如机械产品与工艺的设计、电工操作和维修、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职能的操作。由专业教师现场指导,使学生掌握从事第二,可以培养具体岗位的机电一体化,如机械产品与工艺的设计、电工操作和维修、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职能机电一体化,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不同机电一体化岗位的工作要求。职业必备的专业技能。
3.明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技能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同时也应注重人际关系处理、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具备相应的技能有助于其将来从事第二,可以培养具体岗位的机电一体化,如机械产品与工艺的设计、电工操作和维修、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职能机电一体化,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不同机电一体化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在此次修订中,我们将第二,可以培养具体岗位的机电一体化,如机械产品与工艺的设计、电工操作和维修、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职能机电一体化,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不同机电一体化岗位的工作要求。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技能细分为三个部分:主要能力、辅助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
四、课程设置的调整
根据教育部有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应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在此次修订中,我们将有关经济与管理学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紧密结合作为课程设置的首要原则,突出主干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修订后,实践课程学时约占总课时的40%。除了集中性实践次数的增多,还增加了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课时。此外,增加开设机电一体化从业资格考试的相关课程,并且采用有关考试用书作为参考教材,以便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五、主干专业课程
通过确立主干专业课程可以更加有效地组织与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机电一体化工作的实务操作能力。在此次修订中,我们结合学科建设和机电一体化专业从业资格考试的需要,促使学生在日常理论教学环节中开始接触实践操作,每个学期期末对主干课程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性实训,将平常分训与期末集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动手进行机电一体化操作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