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8篇(精选)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方案范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一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就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19号)和《国务院办公 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为指导,深化产学研合作,紧紧围绕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明晰人才培养规格、改革重点及实施途径。
二、改革目标
深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构建体系合理、内容先进、结构简洁的培养方案。
三、改革重点
各专业要依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和国家相 关职业技能标准,科学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突出创业创新能力培养
1.增设创业基础必修课
各专业要根据学生未来职业面向和就业方向,增设创业基础课 1
程,设48学时,计3学分。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和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创业观培养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创业基础课程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各专业要制定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专业创业教学目标、内容、途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探索实际创业项目效益作为课程评价与学分转换的标准,实现真正的创业教学。
2.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
各学院在2015级试点专业探索的基础上,各专业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中设置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设40学时,计2学分。各学院依托创新工作室等相关载体或科研项目,大力推进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实施要求详见《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试点实施方案》(南职院字〔2015〕105号)。
3.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
在开设创业基础及创新研发应用课程的基础上,各专业可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与基础课程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关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创业项目教学比重。
(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1.优化校内实训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规律,科学合理设置认知实训、基础实训、专项实训、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等校内实训教学环节及内容,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加强实训教学质量管理
2
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实训教学计划和大纲,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指导书。建立健全实训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制度,明确实训教师、实训室管理人员职责,规范实训教学过程记录管理,完善实训教学考核标准和办法,保障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3.规范顶岗实习管理
各学院要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构与制度,各专业要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 并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学院和实习单位应当建立实习指导教师制度。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应签订三方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学院、实习单位定期信息通报制度。
(三)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1.优化艺术素养课程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5〕1号)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获得学分方可毕业的要求。艺术限选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趣味乐理与视唱》、《趣味乐理与视唱》、《音乐欣赏》、《歌唱艺术与技能训练》、《形体训练与舞蹈表演》、《影视赏析》、《音乐名家名作赏析》、《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流行键盘演奏训练》、《歌曲演唱技巧》、《合唱艺术与舞台实践》、《艺术美学》、《书法》、《书画欣赏》等类课程。
2.用互联网+方式推进人文素质网络课程改革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根据前期网络课程学生选修及教学效果情况
继续精选人文素质课程开设门类,以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为核心,实施更富有弹性适合学生学习方式及时间的课程开设方式,突出网络课程学习与考核的便捷性及灵活性,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四)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学生未来职业技能发展的需要,在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专业或学院的.方式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两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满足计算机等级考试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或以计算机等级证书转换学分。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模块的设置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
(五)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共外语改革
公共外语课程教学改革要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既有专业技术能力,又懂一至两门外语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外语课程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公共外语选修课程既可满足应用英语b级考试、职业发展及未来就业、学生学习兴趣或出国深造的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课程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是否需要开设以及开设何种专业外语(英语或小语种)选修课程,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课程学分、学时、开课时间等由专业根据相关规定设置。
(六)探索以培养习惯为基础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
长的实施意见》(桂教规范〔2015〕6号)的要求,我校大学生在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不少于108学时的公共体育课。因此,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1-4学期公共体育选修课共开设108学时,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3个体育项目(其中包含足球、篮球、体适能一个必选及其他两个自由选修项目),每个项目开设36学时,计2个学分,修满6个学分并参加每年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合格方能毕业。
公共体育课程可探索以体育技能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学达到规定的体育技能标准即可获得该项目课程的学分,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良好体育技能的习惯。
(七)推进毕业设计课程改革
以毕业设计改革为载体,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师资或项目,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毕业设计必须贯彻“教、学、做、研、用”一体化的原则,毕业设计的内容必须是教学的真实作品、产品、商品研发等,或市场的真实项目,或有应用价值的创新研发项目。每个专业的毕业设计必须有企业介入,设计项目从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来,或按实际应用要求与企业标准进行设计,提倡校企合作共同设置有实用价值的毕业设计项目,设计结果作为企业应用方案和产品、商品等。每个小组的学生数量一般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由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负责人共同负责。提倡让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边顶岗实习,边学习设计。毕业设计作为一门课一般可以设64-96 学时,计4-6学分。
四、课时与学分要求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各专业校内学习时间统一规定为2.5年(5个学期),顶岗实习时间为0.5年(1个学期)。
各专业教学总学分设为160,专业技术课程原则上安排1900学时左右,基础课程原则上安排500学时左右,顶岗实习6个月的时间折算为720学时,职业拓展课程一般不超过300学时,建议周课时不超过30节,合计总学时控制在3000-3500 之间。
五、工作要求
为确保修订(制订)方案的质量,各二级学院应组织各专业教学团队成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根据本指导意见,按照《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附件1)的结构进行编写,将《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附件2)纳入各专业的教学安排中,同时做好教师业务工作记录,填写《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订)工作记录》(附件3),与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师的绩效挂钩。
教务处联系人:覃文松;联系电话:2024203。
附件:1.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
2.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
3.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记录
教务处
2015年6月23日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二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为了有力而稳健地推动学院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对制订201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修订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深入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改革方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响应国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号召,结合《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关于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理应党字【2015】11号)的文件要求,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准确定位,彰显办学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我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相一致,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三实、四会、四不唯”的应用型人才。
(二)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个性发展
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推进学分制管理。减少必修课教学时数,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时间,辅修第二专业提供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个性成长的教育环境。
(三)进行模块化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学院“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在保证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中列出的核心课程开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明确每个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精心设计、重组优化,在目标能力和素质明确的基础上梳理教学内容和方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坚持产学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养方案的制定,按本科人才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
(五)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改革
模块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不同与以往教学体系建构往往以课程为基本单元。这就要求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从简单的获得知识为中心目标转变为应用知识获得能力为中心目标。同时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课题式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下,推动反转课堂及校园mooc建设,在不减少专业总学分的情况下,降低课堂讲授的学时,留出时间用于在教师的指导、辅导或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研习),从以单纯教师讲授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研讨式、合作式、问题式、课题式等教学方式为主的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要认真组织修订教学大纲,明确模块内理论、实践、课外学习的内容、任务、安排及考核要求,并加强指导与辅导,切实保证教学效果。
(六)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法艺经管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含课程内实验、实践和单设实验课、独立实践环节)不少于总学分的30%、理工类专业不少于35%。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及设置要求
1、培养目标
2、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要求
3、学制与学位
4、毕业学分要求
5、主干学科与核心模块
7、教学进程安排
8、主要模块关系结构图
9、核心模块描述
1、学分控制
1.1学制、学分、学时、教学周安排:
1.1.1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1.1.2学分:总学分要求设定在175至185之间,原则上不得突破185学分。
1.1.3学时:文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为2200学时以内,周学时18—22;理工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2400以内,周学时20—24。每学时按45分钟计算。
1.1.4计划总周数:198周。(入学教学、毕业教育各1周;教学周160周左右,包括军事训练模块2周;寒暑假共34周左右;第八学期原则上不安排纯理论模块的教学)
1.2 学分计算依据:
1.2.1模块中的纯理论教学原则上每16学时记1学分;
1.2.2模块中的实验教学及室外体育模块原则上32学时记1学分;
1.2.3模块中的实习、课设1周记1学分。
2、模块
2.1 模块设置
根据“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四个宏观模块,分别是“公共必修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
意见的基础上设置。
专业必修模块:通过该模块向学生传授专业必备内容,所有决定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本模块的学习。该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技术基础、专业课程等中微观模块,该模块由各系组织各教研室设置。
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提供了与专业相对应的附加的多样性内容,它为学生在所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该模块主要包含本专业不同方向知识体系的课程,通过若干中微观选修模块来体现,由各专业教研室设置。
公共选修模块:该模块为拓展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而设置,提供更为宽泛的中微观选修模块。它们不属于某一各特定专业,可被称为跨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学分获得方式更加灵活,模块修习可以通过理论学习、理论+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
2.2 模块的大小
模块的大小用学分表示,原则上模块学分应在3-6学分。毕业设计模块作为对学生四年所学的综合型考察,学分统一设置为10。统一宏观模块内微观模块的大小应尽可能统一,且一个模块的教学应在一个学期内结束。
2.3 模块的'编码
模块的编码共六位,由开出系编码。为区别与现在系统内的课程,所有模块第一位均设置为m;第二、三位是模块开出系代码,本部分仍沿用青果系统中的系部代码;第四、五、六为模块编码,本部分由各系自行编制。
2.4 模块的描述
四、具体要求
(一)内容要求
模块化教学体系是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而构建的“模块”体系。“模块”作为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最小教学单位,是围绕特定能力培养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具有可重组、非重复、连贯和递进等特性。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中,一个模块针对特定的能力单元设置,一项专业能力的培养可以由一个或若干个模块来支撑。模块可定性(教学内容)和定量(学分、学量)描述。模块描述包括模块名称、模块编号、模块类型、适用专业、教学目标、预备知识、负责人、执行学期、周学时、学分、学量、考核方式等内容。
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的筛选应遵循“四维依据”:一是以用人单位对岗位群从业者素质的现实需要为依据;二是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技能需要为依据;三是以学生入学文化水平起点和学习能力特点为依据;四是以学科专业特点为依据。
1.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之上。一个专业所有的专业课都应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不能出现一个专业只有3-5 个课程模块,其余专业课不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现象。
2.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即可获得一项专业能力或专业知识。
3.模块内容依据职业岗位群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应用性强。
4.强调专业能力培养,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组织教学内容。
5.每个模块的内容讲究“必须、实用、够用”,针对性强。要通过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删除与职业能力无关的理论知识、强化与应用能力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加与应用能力有关的实验实训实践内容来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
6.课程模块要及时反映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
7.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每个模块组合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
8.课程模块的建设,必须始终贯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思想。
(二)时间要求
1、2015年8月至9月
2、2015年9月至12月
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在前期模块化改革方案调研的基础上,与各专业教研室充分沟通、认真酝酿,形成契合职业发展需求,贴近专业发展方向,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符合个性化培养思路的改革方案。
同时,各系部各教研室充分研讨、科学谋划:如何建构整个培养
体系,理顺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衔接;如何以能力为单位科学设置模块大小、编排模块内容;模块的考核等问题;最终形成培养方案初稿。
3、2016年1月
学院进行初稿验收。各系就初稿培养理念、教育改革思路、模块设计(目的、方式、作用、对象、相互衔接等)进行汇报。经过执行性论证,跨专业、跨系开设模块的系际磨合,各系对初稿进行完善。
教务办公室
2015.7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性文件。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特制定《》。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紧密结合成都区域的经济发展,突出我校办学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过硬实践应用能力和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1、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
2、整合课程设置,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3、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知识的宽厚性、专业知识的前沿性。
4、重视理论,加强实践,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
5、因材施教,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三、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
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本专业旨在①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②掌握……(理论、知识、技能)的,③具备……(能力、素养)的,④能在……(部门),从事……(工作)的⑤人才定位(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培养要求
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分解。
3、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本科:各专业的标准学制均为四年。
专科:各专业的标准学制均为三年(五年一贯制除外)。
4、专业主要课程
支撑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为指导设置专业主要课程。
5、毕业学分要求
毕业前须修满的学分,包括总学分与选修学分的毕业要求。 毕业最低学分要求:本科为160-190分,专科为120-143分。其中,选修课程的学分不得低于总学分的20%。
6、教学计划表
四、课程设置具体要求
1、学分计算方法
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计算学分时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取值0或5(超过8学时不满16学时为0.5学分),学分最小计算单位为0.5学分。
学时与学分的折算方法为:
课程教学(包括实验)学分=课内总学时/16;
公共体育课程学分=课内总学时/28;
集中实践环节学分数=实践教学周数。
2、课程设置结构
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分为理论教学(包括与理论课程捆-绑的实验)课程与集中实践环节。四年制理论教学总学时不超过2500学时,约156学分。三年制理论教学总学时不超过1630学时,约102学分。
理论教学课程包括:
公共类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好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在一级类学科下,这些课程的设置要求应基本一致。
学科类课程:指某学科各专业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此部分必修课程应按二级学科设置,同一级学科不同专业的相同或相近课程应打通设置。
专业类课程:指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技术课程。
专业类课程包括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是
该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分方向的专业每一方向设置一组必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提供的课程学分不少于该专业要求的最低选修学分的1.3倍。分方向专业可跨方向进行课程选修。
素质教育类课程:包括全校性任选课程和创新活动。学生
集中实践环节包括:
入学教育、军训、生产实习、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技能训练、社会调查与实践、单独设课的实验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集中实践环节的内容要结合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
课程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成都大学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图
3、建议学分设置 本科层次 (1)理工农医类
公共类课程:52-65学分。 学科类课程:38-48学分。 专业类课程:38-45学分。 素质教育类课程:8学分。 集中实践环节:≥24学分。 (2)文管经法教育类 公共类课程:34-52学分。 学科类课程:53-60学分。
素质教育类课程:8学分。 集中实践环节:≥24学分。
以上是学分设置的指导性意见。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略作调整。须注意,选修课的最低修读学分不得少于总学分的20%。
专科层次 (1)理工农医类
集中实践环节:≥18学分。 (2)文管经法教育类
以上是学分设置的指导性意见。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略作调整。须注意,选修课的最低修读学分不得少于总学分的20%。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①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②掌握……(理论、知识、技能)的,③具备……(能力、素养)的,④能在……(部门),从事……(工作)的⑤人才定位(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三、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四、主要课程
五、毕业学分要求 毕业总学分: 选修课程学分:
六、专业教学计划表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三
一、人才需求调研情况
(本专业开展用人单位调查、往届毕业生质量调查,专业在地方产业、行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情况)
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及培养规格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是什么?达到这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
三、课程设置与培养规格的对应关系
(培养目标要求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与设置课程的对应关系)
四、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情况
(哪些的企业行业专家参加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了哪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五、课程设置变化情况
(相对于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更新了哪些课程?)
本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人才市场调查和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以企业需求和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思想,坚持科学合理、务实够用的原则,密切结合企业岗位设臵和企业岗位技能的需求,为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一、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论证
论证要点:定位是否准确,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等方面
1、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汽车后市场的技术服务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相应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具备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悉汽车维修及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生产组织方式,能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作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2、基本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手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能力;积极进取的职业心理素质,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2)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基本技术,能应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3、专业知识结构的培养规格
(1)具备中职生必备的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知识。
(2)熟悉200-300个汽车维修常用专业英语词汇、短语和缩略语。
(3)具备汽车结构、原理、使用、维护、修理、检测、故障诊断与排除的基本知识。
(4)具备汽车维修仪器、设备、常用工具、量具使用的基本知识。
4、专业技能素质培养规格
(1)具备获取和应用汽车维修资料的能力。
(2)能识读汽车电路图。
(3)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简单的汽车维修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汽车维修技术资料。
(4)能独立规范使用工量具、仪器设备,进行汽车维护、总成大修、部件检验和汽车性能测试。
(5)有制定实施维修作业方案的能力,能分析、排除车辆常见的简单故障;能对完成维修作业的车辆进行维修质量检验和评价。
(6)能通过语言表达使客户清楚维修作业的目的和为客户提供用车建议;能通过语言或书面表达方式达到与合作人员或部门之间沟通。
(7)具备学习能力和自省、自控、抗挫等社会能力。
分析: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电子装臵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汽车产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汽车已发展成为集汽车运用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于一体的高科技载体。诸如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自动变速、abs(制动防抱死系统)、srs(安全气囊)、ac(空调)、电控悬架以及驾驶员交通信息系统等“机电一体化”的汽车总体构建中,电子装臵的比例越来越大,汽车由以机械装臵为主向机电结合的科技型产品转变。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电子设备只占汽车成本的2%,而目前已经达到18%~23%。这就决定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人员不但要掌握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更重要的是必须尽快掌握现代电子控制维修技术。而正是由于现代电子控制装臵高的技术含量,维修人员如果不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就很难掌握现代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当前乃至未来几年内,交通行业势必急需大量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临沂市每年需新增人员1000人左右。临沂市汽车维修企业约510多家,其中一类维修企业16家,二类维修企业92家,其余全部为三类维修企业;从业者8300多人,其中机电维修岗位占39.8%,服务顾问占21.2%,客户服务占9.6%,备件管理占10.2%,汽车销售占7.3%,汽车保险占6.4%,旧车评估占3.2%,其它约占2.3%。从调查结果看,汽车机电维修工应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主岗位;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10%左右,高中(中专)学历者占10%,初中学历者占40%,其余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具有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的仅占20%。一、二类维修企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由企业自身进行职业资格培训,仅少数人参加过职业教育机构组织的新技术和关键岗位技能的培训,迫切需要大批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岗位适应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创新应变能力的新型技术人才。
基于以上的行业现状和社会背景,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在这种技能型的“蓝领”上是准确合理,适应社会需求的,也是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特点的。
论证要点:是否能满足培养目标要求,是否有课程改革特色等方面。
的是具有某一项或多项实际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面面俱到,却又什么都不精的“全才”。
临沭职业中专针对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这一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技能和实践的掌握,采用了一些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及“专业与职业一体,学业与岗位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求,依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机电维修方向,汽车电气维修方向、汽车性能检测方向所分别对应的能力要求,基于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探索并实践“三级能力、二轮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轮交替:针对本专业汽车机电维修方向,汽车电气维修方向、汽车性能检测方向三个方向对能力目标培养的要求,第一阶段(第一、二、三学期包括第四学期前10个教学周)在校内完成汽车机电维修方向中汽车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汽车机电设备维护与修复两级能力,汽车电气维修方向汽车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汽车机电设备维护与修复两级能力以汽车性能检测方向汽车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汽车性能检测流程掌握两级能力相关课程的学习任务,第二阶段(第四学期的后八个教学周)安排学生到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实施第一轮工学交替,让学生到企业了解汽车快修岗位、汽车性能检测岗位工作流程及汽车维护与保养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工作中体验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工作中掌握汽车检测与修复技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轮交替:针对本专业汽车机电维修方向对学生汽车机电方面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汽车电气维修方向对学生汽车电气方面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汽车性能检测方向对学生评估汽车能力的要求,第三阶段(第五学期)在校内关课程的学习任务,第四阶段(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校内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实施第二轮工学交替,让学生到企业掌握汽车故障诊断岗位工作流程及汽车故障诊断工作过程、汽车评估工作流程及汽车性能检测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工作中掌握汽车故障诊断排除技能、汽车性能检测评价技能,在实践中提高将来工作岗位中所应该具备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方面的论证:
课程群,使得专业课程体系中全部课程一目了然,在完成共同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各个专业方向的要求,再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了一个科学、完善、具有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特色的课程体系。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和综合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具备专业必须的机械、电工电子等技术应用能力,汽车构造原理和维修诊断知识与技能,又具有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取信息和技术交流、创新的方法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以及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 具体见下图。
四、专业实践环节的论证:
论证要点:实践环节设计能否体现培养目标,是否有利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课程改革要在科学分析社会经济需求和受教育者生存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按企业技术路线设计课程体系,按技术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
汽车运用与维修是一个发展变化非常快的行业,汽修人才要按照企业和领域需求来确定培养的方向,而针对中职学生,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强调其技能培养,注重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一方面定期修订教学计划,保证课程设臵与汽车技术的发展基本同步,另一方面利用转、合、撤、拆的原则,降低专业课程中理论教学的比例,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设计教学项目,形成合理的、科学的项目课程体系和模块化教学体系。同时通过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学习国内外经验,积极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在采用基于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方法;重点抓尖子生,以点带面,形成好的学习气氛;利用榜样的力量,由高年级进行专业学习示范、交流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到企业实践,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
3、注重综合技能培训,加强实践教学。
制定本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主干课程设计、阶段项目实践、毕业综合实习三个环节。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认识实习、基本技能训练、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加强综合技能的培训。针对主干专业课程,开设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课程知识内容的能力,打通各门知识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重视校外实训,一方面安排学生走出去,到实习基地或相关协议单位参加企业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士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培训。
(一)师资力量雄厚
(2)要求教师按照计划规定,必须达到“双师”型的要求;
(4)建设以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学术梯队;
(5)制定中长期的教师培训计划;
(6)积极和周边的学校联系,建立一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
(二)教学设施先进、齐全
为了保证信息技术类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近几年学校先后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建立和完善了现代汽修实训车间,,实训与实用并举,适宜于一定数量学生同时参与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其签订共建协议;做好专业图书的采购工作,每学期确保一定数额的资金,做到人均专业图书10册以上。学校对实验、实训台等设施的投入,为开办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专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完全满足专业的开设。
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家指导意见。
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该方案基本符合了中职学校对学生的专业培养要求,合格的毕业生能够经受用人单位的挑选,但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注意和加强。
(一)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肯定是一个亮点。调职教育要调整思路,要增加实训,至少有一年到企业的实习期,实训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课时比例应该大于1:1,并且不能只有形式,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脑、动手,交给学生任务,让学生完成。这些都是企业对学校培养人才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
(二) 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
随着汽车运用与维修产业的发展和职业院校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已经越来越紧密,出现了很多的“订单式”教育的班级。这是符合汽修行业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但是,校企合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方式。例如,有些校企合作只是单纯的“订人”,并没有在课程设臵和教学方面进行合作或者合作并不紧密。
校企合作应开始于招生之时,而非就业之时。双方应科学地制定招生计划、设定专业、设臵课程。而校企合作,还可以采用让企业工程师到学校讲课、教师到企业学习、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等多种方式。
(三) 进一步探索课程改革
专业和课程设臵的改革与调整,与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有关。新技术迅速发展与课本知识相对稳定存在一定的矛盾,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编写教材或与企业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新理论、新技术。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其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技术的更新速度。
(四) 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
据调查,有些毕业生自己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些毕业生被“黑心中介”所骗;更有一些毕业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心态不好……因此,学校在培养汽车运用与维修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建议除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外,可定期举办一些讲座。帮助学生对就业心态的调整,指导学生简单朴实而有针对性的个人简历,引导寻求就业的合理算什么,根据就业市场中的不法行为对学生进行防范意识教育等。
(五) 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
一个学校要办好,就要突出办学特色,同样一个专业要办好,也要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做精做响某个专业,对于职业学校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职业学校应该由培养汽修专业通才,转向培养满足市场需求并具备某项实用技能的专才。
临沭县职业中专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论证小组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四
1、指导思想:全面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全面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学校的办学定位。
2、指导原则
①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需要。
②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结合。
③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④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角度出发,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3、课程体系构成
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1、公共基础学习领域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课程,由《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组成。
2、专业学习领域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标准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突出课程“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将学生在校期间应取的岗位任职资格等级证书教育和学生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等纳入该部分课程之中。
职业素质课程应该主要围绕职业道德、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设置。这个课程设置应与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相对应,可以根据具体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单独设置课程,也可将相关内容融入到讲授或实训过程中。
3、拓展学习领域
包括专业拓展课程、公共拓展课程。其中专业拓展课程要在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本专业职业能力所拓展的课程,这些课程应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中心,培养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职业能力的课程;公共拓展课程主要是全院性选修课。
(三)课程体系学时分配
1、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理论学时;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实践学时。
2、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达到1:1。
3、周学时为22~26学时。统计周学时数时,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文化素质教育学时不列入上述周学时内。
4、主干课程控制在7-10门之间。
一、修订指导思想
本次教学计划修订遵循高等教育必须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广泛征集学院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举行有关专家的论证会,听取并采纳诸多与会专家的建议。同时紧密结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调人才的培养由理论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思维,满足市场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
二、调研工作
1、专家意见
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家认为,高职高专人才应该侧重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程设置应符合教育部有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规划方案的要求,实践课程的教学应该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形式可以多样化。
2、毕业生建议
1.应该减少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加大实践课程的学时数。他们提出,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应该着重于实践操作能力课程的训练,理论课程够用即可,而且日常理论教学中可以加大课内实践教学的比重。
2.增加机电一体化分项实训的项目。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在三年中仅进行一次综合实训。他们普遍认为,在实训中对于一些分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还不能够熟练掌握,应该增加如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分项实训。
3.强化机电一体化从业资格证书考核的教学和培训工作。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中获得技能证书的寥寥无几,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他们认为,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可以开设数控技术应用技能考试的三门课程,即机械产品与工艺的设计、电工操作和维修、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采用相关考试用书作为参考教材,学校应组织相关考证的培训工作,帮助学生顺利获得机+电技能证书。
3、定向培养、用人单位建议
在此次教学计划的修订过程中,我们利用用人单位招聘会的机会,听取了部分用人单位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培养的建议。他们认为:第一,作为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更加侧重于机电一体化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知识可以不作过高要求,够用即可。第二,可以培养具体岗位的机电一体化,如机械产品与工艺的设计、电工操作和维修、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职能机电一体化,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不同机电一体化岗位的工作要求。第三,应该强化学生的法规和职业道德意识。除了开设有关法规和职业道德课程以外,还应该组织学习有关机电一体化法规的案例,职业道德的教育应贯穿于整个专科学习阶段。
三、培养模式的改革
迎合社会各个行业的需求,培养具有较强操作技能的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当前比较迫切的任务。在这次改革中,通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深入沟通,针对他们提出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大学生懂理论而不懂操作”这一普遍性不足,我们通过增设数控技术应用分项和综合实训,侧重学生机电一体化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力求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针对第二,可以培养具体岗位的机电一体化,如机械产品与工艺的设计、电工操作和维修、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职能机电一体化,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不同机电一体化岗位的工作要求。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原有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基础上,此次修订增设了第二,可以培养具体岗位的机电一体化,如机械产品与工艺的设计、电工操作和维修、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职能的操作。由专业教师现场指导,使学生掌握从事第二,可以培养具体岗位的机电一体化,如机械产品与工艺的设计、电工操作和维修、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职能机电一体化,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不同机电一体化岗位的工作要求。职业必备的专业技能。
3.明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技能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同时也应注重人际关系处理、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具备相应的技能有助于其将来从事第二,可以培养具体岗位的机电一体化,如机械产品与工艺的设计、电工操作和维修、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职能机电一体化,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不同机电一体化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在此次修订中,我们将第二,可以培养具体岗位的机电一体化,如机械产品与工艺的设计、电工操作和维修、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职能机电一体化,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不同机电一体化岗位的工作要求。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技能细分为三个部分:主要能力、辅助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
四、课程设置的调整
根据教育部有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应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在此次修订中,我们将有关经济与管理学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紧密结合作为课程设置的首要原则,突出主干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修订后,实践课程学时约占总课时的40%。除了集中性实践次数的增多,还增加了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课时。此外,增加开设机电一体化从业资格考试的相关课程,并且采用有关考试用书作为参考教材,以便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五、主干专业课程
通过确立主干专业课程可以更加有效地组织与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机电一体化工作的实务操作能力。在此次修订中,我们结合学科建设和机电一体化专业从业资格考试的需要,促使学生在日常理论教学环节中开始接触实践操作,每个学期期末对主干课程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性实训,将平常分训与期末集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动手进行机电一体化操作的技能。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五
通过今天的教研,使得我《人才培养方案》有了新的认识。结合我这学期开设的课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构造》浅谈一下我的心得。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化。
我觉得《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该首先把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化,我们要培养一批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制订其的关键。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我认为应该培养以建筑工程一线施工员岗位(群)为就业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本专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等核心专业知识,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职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建设行业施工员岗位,或预算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二,课程设置及教材的选取逻辑化。
在通常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1、2学期以基础课的教学为主,3、4学期主要是专业主干课的教学,而5学期主要是一些专业知识拓展课。我个人认为咱们学校在开设课程存在问题,比如我这学期教授的课程是《建筑构造》,是为13级造价专业开设的,从逻辑说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是从整个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说,和1学期开设《房屋建筑学》相冲突,更甚的是选取的教材在内容上和《房屋建筑学》能达到80%以上的吻合度。
第三,结合自己教授的课程感悟。
竣工结算的编制方法,掌握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训练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这门课程的开始无论是从开设时间还是开设的内容上选取都是很合理的。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用到定额,就凭借空口套白狼的方法,学生很难理解怎么样套用定额。我个人认为只有“手把手”教学生,才能让真正让学生会用定额。
通过学习《人才培养方案》,使我对我的课程和学生都更加了解,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方面,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顶层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书面保证,更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建立专业标准的载体。按照教育部引导新建本科高校走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的政策导向,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我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结合我校实际,在充分考虑培养方案的稳定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进行本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1. 指导思想
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政法类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我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和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五年规划、特色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为指导,积极探索多层次多角度多举措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体系。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坚持以“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着力于专业布局优化和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探索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分层次、多样化、特色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 原则
1.强化内涵,稳中求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规范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学组织实施和学生学习展开的主要依据和蓝本。外语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①强化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质量意识,把修订重点放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②加强科学调研、集思广益,多方收集信息数据,避免修订工作的随意性和简单化;③加强稳定性和连续性,注重内涵,稳中求变,避免繁杂冗余的无效修订。
2. 制定标准,明确定位。通过详细分析本校人才培养如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紧紧围绕学院整体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完善教学环节,实现培养方案中的各门课程和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都能支撑专业培养标准。
3.整体突破,彰显特色。通过进一步细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环节形成专业特色,增强专业竞争力。课程结构做到平台完整、模块清晰,课程体系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科学进行课程重组和整合,减少课程门数,避免内容重复,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比例安排合理,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等关系。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目标地组织课外教育教学。
二、培养目标及规格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精通英语,熟知日语;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教育、新闻、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法律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精通英语,熟悉法学基础知识,了解wto法规;能在政府涉外法律事务部门、企业国际贸易部门、翻译咨询机构、律师事务所以及各种仲裁机构等从事涉外法律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宽厚的人文素养、掌握较宽广的国际商务基础知识和理论,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各类国家政府机关、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商务活动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商务英语人才。
1. 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2. 掌握本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能顺利通过英语专业四、八级;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
三、特色与应用性体现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首先突出“创新”二字。关注社会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其次,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充分重视教师广泛参与方案的制定,明确教师在方案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标准高,要求高,可操作强。
为了实现专业、教师队伍、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的有机整合,综合体现学校历年来的教学改革成果,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有意识地扶持了一批教学研究与实践基础较好、教改成果较集中、在校内外有一定影响面的课程。同时,着重强调了应用性课程建设特色,即便在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建设中,也强调要与应用性教育特点相适应,增强应用性特色。
以《高级英语》、《基础英语》两门专业必修课程为例,按传统观点,这两门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但修订的培养方案预留了这两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适当弱化理论讲授过程,强调-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应用性人才培养十分需要依靠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因此,加强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建设,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
四、学时及学分
原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外语系学生准予毕业最低学分140学分,其中,必修课 128学分(公共必修课23学分,专业必修课62学分,实践必修课43学分),选修课44学分(专业选修课22学分,公共选修课18学分,实践实训选修课4学分),素质拓展3学分。
本次修订保留大部分课程的学分要求,主要修订了学时的设置。按照学校规定,大多数课程减少了教学学时,同时也有部分课程进行了适当的增加,以满足教学需求。
五、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重要教学环节之一,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其关键在于正视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强调了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实习实训三个环节的建设,首先,不仅是实验实训课程,理论课程也将创新实践项目嵌入日常的教学活动,增加实践和实验教学的环节。利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设计与所学课文相关的各种拓展研究项目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培养思考的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外语第二课堂建设,开展有时效、有针对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指导并选派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外语专业比赛。注重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见习环节的建设,这已经成为切实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六、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的调研报告
作。首先对学生的调研反馈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教研室为单位开会,进行讨论,讨论的重点为专业方向的设置、平台课程结构的调整。各专业由教研室主任统一负责起草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将初稿交由各任课教师再次进行讨论、修改、调整;并聘请校外相关专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初稿进行审核,进一步修改完善。
在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的同时,注意了还按照学校发展规划,进行专业建设其他方面内容(如学科专业设置、专业资源平台建设、专业建设管理制度等)的调研论证。调研过程有助于从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健全制度等方面理清各个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从而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通过调研报告,我们队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现状、存在的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调研报告明确当前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哪些方面是合理的,哪些方面亟需调整或淘汰,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
一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符合岗位要求的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
二 联合招生招工方式
2,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培训就业计划, 共同组织招生培训宣 传、考试,共同确定录取名单;学生毕业时由企业安置就业,学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
三 教学方案制定 课程体系开发 教学过程安排 标准和制度建设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我校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
由学校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
学校要在重要专业方面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 同时各专业负责人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 技能和管理能力。
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 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4.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安排: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5)公共选修学习领域。
5.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的东西,个性常常被忽略。实际上,个性是最重要的,其核心东西是思想的独立性,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盲从权威。所以,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 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对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及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实行在全校范围内打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
四、配套的推进举措
(1)制订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的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是规范一门课程教学的 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人才培养方案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课程教学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有 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与之相符的课程教学标准是落实课 程改革思想、教育观念的关键环节。编制课程教学标准时,应将企业真实任务对职业能力的 要求纳入其中,把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中。对教学目标的叙写应以职业能力来描述, 而不是掌握知识程度的描述;教学内容的选取范围、教学组织的顺序应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 过程的分析;教学内容陈述的方式应以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的形式来叙写,尽可能地采用项 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打通,各专业素质拓展 领域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第6学期各专业一律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域的 课程(公共关系、美育与音乐美术鉴赏、应用文写作)要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
(4)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六
各学院、南昌校区:
根据《关于印发江西理工大学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的通知》(理工发201635号)文件精神,按照《江西理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理工发201228号)的有关规定,更好地组织2016级学生的教学活动,现决定开展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安排
1.各学院2016年5月底前完成调研究及相关工作。
(1)征求本专业已经毕业的学生(校友)意见的座谈会纪要不少于5份(参加每场座谈会的校友应不少于6人)或有效调查问卷不少于60份(纸质稿复印件)。
(2)提交与企事业单位(不少于5家)共商专业培养方案的座谈会纪要(纸质稿复印件)。
(3)参考2所以上国内985或211高校的最新专业培养方 -1-
案,以及2所以上国内办学层次相当的同类型高校的最新专业培养方案(电子稿)。
2.2016年6月10日前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初稿。
(1)专业教研室内部(含本专业学科在机关部门工作的副高以上人员)讨论审定(有讨论纪要)。
(2)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完成本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审核工作(提交审核报告及意见)。
(3)专业教研室根据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意见进行修改。
3.2016年6月中旬,学校组织审核2016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负责人向学校汇报修订情况(将全校所有专业分成2个组)。与会人员就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建议。
(2)各专业根据学校审议意见进行整改。
4.2016年6月29日前各学院提交最终稿。
(1)专业教研室内部再次讨论审定。
(2)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再次审核(提交审核报告)。
后一页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负责人和分管教学院长署名。
(4)连同5月底调研材料一并上交。
二、修订组织
学校和学院分别成立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和指导修订工作,并开展审核工作。
1.学校成立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 长:温和瑞
副组长:梁礼明
成 员: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
2.学院成立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5月15日前报教务处),成员组成如下。
组 长:各学院院长
副组长:各学院教学院长
三、修订要求
争力。同一个大类专业,至少保证一年级内所有课程相同,如果条件允许,一、二年级课程相同。
2.课程性质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二类,原则上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为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为选修课,其它课程可以是必修课或选修课。
3.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二类,“考试”是指需要安排教室考试的,“考查”是指完成论文、设计、作品等考核形式,无需安排考试教室。根据教学要求需要设置考核方式,中途不能因人而变。
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联系人为教务处计划管理岗周玉斌,电话:0797-8312206,未尽事宜请及时联系。为方便联系,各学院教研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负责人请加入“江西理工培养方案修订”群(群号:277582851)。
附件:
1. 通识教育和部分学科基础课程汇总表
2. 2016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样稿)
(以上附件进入oa公共文件柜—教务处专区中下载)
教务处
2016年5月6日
-4-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为了有力而稳健地推动学院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对制订201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修订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深入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改革方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响应国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号召,结合《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关于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理应党字【2015】11号)的文件要求,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准确定位,彰显办学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我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相一致,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三实、四会、四不唯”的应用型人才。
(二)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个性发展
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推进学分制管理。减少必修课教学时数,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时间,辅修第二专业提供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个性成长的教育环境。
(三)进行模块化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学院“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在保证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中列出的核心课程开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明确每个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精心设计、重组优化,在目标能力和素质明确的基础上梳理教学内容和方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坚持产学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养方案的制定,按本科人才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
(五)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改革
模块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不同与以往教学体系建构往往以课程为基本单元。这就要求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从简单的获得知识为中心目标转变为应用知识获得能力为中心目标。同时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课题式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下,推动反转课堂及校园mooc建设,在不减少专业总学分的情况下,降低课堂讲授的学时,留出时间用于在教师的指导、辅导或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研习),从以单纯教师讲授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研讨式、合作式、问题式、课题式等教学方式为主的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要认真组织修订教学大纲,明确模块内理论、实践、课外学习的内容、任务、安排及考核要求,并加强指导与辅导,切实保证教学效果。
(六)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法艺经管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含课程内实验、实践和单设实验课、独立实践环节)不少于总学分的30%、理工类专业不少于35%。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及设置要求
1、培养目标
2、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要求
3、学制与学位
4、毕业学分要求
5、主干学科与核心模块
7、教学进程安排
8、主要模块关系结构图
9、核心模块描述
1、学分控制
1.1学制、学分、学时、教学周安排:
1.1.1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1.1.2学分:总学分要求设定在175至185之间,原则上不得突破185学分。
1.1.3学时:文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为2200学时以内,周学时18—22;理工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2400以内,周学时20—24。每学时按45分钟计算。
1.1.4计划总周数:198周。(入学教学、毕业教育各1周;教学周160周左右,包括军事训练模块2周;寒暑假共34周左右;第八学期原则上不安排纯理论模块的教学)
1.2 学分计算依据:
1.2.1模块中的纯理论教学原则上每16学时记1学分;
1.2.2模块中的实验教学及室外体育模块原则上32学时记1学分;
1.2.3模块中的实习、课设1周记1学分。
2、模块
2.1 模块设置
根据“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四个宏观模块,分别是“公共必修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
意见的`基础上设置。
专业必修模块:通过该模块向学生传授专业必备内容,所有决定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本模块的学习。该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技术基础、专业课程等中微观模块,该模块由各系组织各教研室设置。
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提供了与专业相对应的附加的多样性内容,它为学生在所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该模块主要包含本专业不同方向知识体系的课程,通过若干中微观选修模块来体现,由各专业教研室设置。
公共选修模块:该模块为拓展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而设置,提供更为宽泛的中微观选修模块。它们不属于某一各特定专业,可被称为跨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学分获得方式更加灵活,模块修习可以通过理论学习、理论+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
2.2 模块的大小
模块的大小用学分表示,原则上模块学分应在3-6学分。毕业设计模块作为对学生四年所学的综合型考察,学分统一设置为10。统一宏观模块内微观模块的大小应尽可能统一,且一个模块的教学应在一个学期内结束。
2.3 模块的编码
模块的编码共六位,由开出系编码。为区别与现在系统内的课程,所有模块第一位均设置为m;第二、三位是模块开出系代码,本部分仍沿用青果系统中的系部代码;第四、五、六为模块编码,本部分由各系自行编制。
2.4 模块的描述
四、具体要求
(一)内容要求
模块化教学体系是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而构建的“模块”体系。“模块”作为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最小教学单位,是围绕特定能力培养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具有可重组、非重复、连贯和递进等特性。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中,一个模块针对特定的能力单元设置,一项专业能力的培养可以由一个或若干个模块来支撑。模块可定性(教学内容)和定量(学分、学量)描述。模块描述包括模块名称、模块编号、模块类型、适用专业、教学目标、预备知识、负责人、执行学期、周学时、学分、学量、考核方式等内容。
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的筛选应遵循“四维依据”:一是以用人单位对岗位群从业者素质的现实需要为依据;二是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技能需要为依据;三是以学生入学文化水平起点和学习能力特点为依据;四是以学科专业特点为依据。
1.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之上。一个专业所有的专业课都应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不能出现一个专业只有3-5 个课程模块,其余专业课不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现象。
2.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即可获得一项专业能力或专业知识。
3.模块内容依据职业岗位群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应用性强。
4.强调专业能力培养,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组织教学内容。
5.每个模块的内容讲究“必须、实用、够用”,针对性强。要通过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删除与职业能力无关的理论知识、强化与应用能力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加与应用能力有关的实验实训实践内容来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
6.课程模块要及时反映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
7.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每个模块组合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
8.课程模块的建设,必须始终贯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思想。
(二)时间要求
1、2015年8月至9月
2、2015年9月至12月
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在前期模块化改革方案调研的基础上,与各专业教研室充分沟通、认真酝酿,形成契合职业发展需求,贴近专业发展方向,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符合个性化培养思路的改革方案。
同时,各系部各教研室充分研讨、科学谋划:如何建构整个培养
体系,理顺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衔接;如何以能力为单位科学设置模块大小、编排模块内容;模块的考核等问题;最终形成培养方案初稿。
3、2016年1月
学院进行初稿验收。各系就初稿培养理念、教育改革思路、模块设计(目的、方式、作用、对象、相互衔接等)进行汇报。经过执行性论证,跨专业、跨系开设模块的系际磨合,各系对初稿进行完善。
教务办公室
2015.7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七
一、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任务书)
“能力本位”是中专人才的重要特征。我们把能力分为三个层次来培养:一是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语言能力、信息能力、实践能力等;二是专业能力,包括建筑识图与绘图能力、施工测量能力、常用建筑材料质量检测能力、合理组织工程施工的能力、建筑工程造价的确定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的检验与事故的处理能力等;三是发展能力,如人际能力、创新能力、施工能力等等。这三个层次的能力共同整合为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定位准确,目标明确,符合行业、企业、社会人才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任务书)
依照专业对接产业、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则,优化调整由企业、行业、建筑专业协会和学校多方教育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通过市场调研、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学生应具备现场施工与管理、工程监理、工程竣工验收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岗位引导、能力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以“建筑展示楼工区式”模拟的建筑施工现场实训基地为依托,校外真实建筑施工现场为后盾,培养学生具备施工技术与管理、工程造价、工程监理、招投标等多元能力。新生入学进入建筑集团进行认知实习2周,每学期安排学生到建筑集团、监理企业等企业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学习4周。最后一学期安排到¥###集团等8个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锻炼,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
三、课程体系完整、清晰。(任务书)
通过校内外专家共同对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分析、改革目前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课程结构,结合现行规范、行业标准及能力模块实施课程整合,同时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测量员等岗位职业资格能力融入课程中,生成建筑工程施工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与建筑施工过程岗位相适应的“建筑工程施工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为主线以建筑工程土石方、混凝土、砌筑等施工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为模块的课程体系。新型的课程体系将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思想,既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综合素养、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按照建筑工程管理能力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将学生的能力形成分为三个大的模块:专业基本技能学习模块、专项技能学习模块、综合技能形成模块。
第一模块为专业基本技能学习模块:主要是为学生创造仿真情景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环境。
第二模块为专项技能学习模块:根据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形成的.规律,将建筑工程管理过程分为不同项目,构成不同的学习领域,形成连续的逐步提升的项目阶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
第三模块为综合技能形成模块:学生进入建筑企业,进行真实的工作实践,积累经验形成真实的工作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及发展打下基础。 课程体系设计能体现培养目标,便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是否能得到保证,课程、学时、学分设置具有科学性,符合教育规律。
四、实践环节。
保持同期企业生产使用设备水平,并且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充分满足建筑技术类专业学生的试验实训要求,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教学质量将大大提高。 五、课程安排与进度安排。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体系完整,符合“岗位引导、能力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课程安排次序科学合理,周学时适中。 六、专业方向明确并与市场充分接轨。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有两个方向:通过学习一般工建筑的施工程序,建筑施工主要工种和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操作)工艺、施工方法、施工技术和安全操作技术措施,使学生具有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与安全技术措施的初步能力,初步具有施工现场监理能力。
七、修改建议
年 月 日 专家资料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篇八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就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19号)和《国务院办公 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为指导,深化产学研合作,紧紧围绕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明晰人才培养规格、改革重点及实施途径。
二、改革目标
深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构建体系合理、内容先进、结构简洁的培养方案。
三、改革重点
各专业要依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和国家相 关职业技能标准,科学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突出创业创新能力培养
1.增设创业基础必修课
各专业要根据学生未来职业面向和就业方向,增设创业基础课 1
程,设48学时,计3学分。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和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创业观培养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创业基础课程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各专业要制定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专业创业教学目标、内容、途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探索实际创业项目效益作为课程评价与学分转换的标准,实现真正的创业教学。
2.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
各学院在2015级试点专业探索的基础上,各专业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中设置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设40学时,计2学分。各学院依托创新工作室等相关载体或科研项目,大力推进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实施要求详见《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试点实施方案》(南职院字〔2015〕105号)。
3.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
在开设创业基础及创新研发应用课程的基础上,各专业可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与基础课程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关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创业项目教学比重。
(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1.优化校内实训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规律,科学合理设置认知实训、基础实训、专项实训、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等校内实训教学环节及内容,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加强实训教学质量管理
2
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实训教学计划和大纲,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指导书。建立健全实训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制度,明确实训教师、实训室管理人员职责,规范实训教学过程记录管理,完善实训教学考核标准和办法,保障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3.规范顶岗实习管理
各学院要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构与制度,各专业要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 并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学院和实习单位应当建立实习指导教师制度。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应签订三方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学院、实习单位定期信息通报制度。
(三)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1.优化艺术素养课程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5〕1号)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获得学分方可毕业的要求。艺术限选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趣味乐理与视唱》、《趣味乐理与视唱》、《音乐欣赏》、《歌唱艺术与技能训练》、《形体训练与舞蹈表演》、《影视赏析》、《音乐名家名作赏析》、《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流行键盘演奏训练》、《歌曲演唱技巧》、《合唱艺术与舞台实践》、《艺术美学》、《书法》、《书画欣赏》等类课程。
2.用互联网+方式推进人文素质网络课程改革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根据前期网络课程学生选修及教学效果情况
继续精选人文素质课程开设门类,以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为核心,实施更富有弹性适合学生学习方式及时间的课程开设方式,突出网络课程学习与考核的便捷性及灵活性,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四)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学生未来职业技能发展的需要,在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专业或学院的方式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两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满足计算机等级考试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或以计算机等级证书转换学分。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模块的设置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
(五)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共外语改革
公共外语课程教学改革要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既有专业技术能力,又懂一至两门外语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外语课程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公共外语选修课程既可满足应用英语b级考试、职业发展及未来就业、学生学习兴趣或出国深造的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课程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是否需要开设以及开设何种专业外语(英语或小语种)选修课程,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课程学分、学时、开课时间等由专业根据相关规定设置。
(六)探索以培养习惯为基础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
长的实施意见》(桂教规范〔2015〕6号)的要求,我校大学生在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不少于108学时的公共体育课。因此,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1-4学期公共体育选修课共开设108学时,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3个体育项目(其中包含足球、篮球、体适能一个必选及其他两个自由选修项目),每个项目开设36学时,计2个学分,修满6个学分并参加每年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合格方能毕业。
公共体育课程可探索以体育技能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学达到规定的体育技能标准即可获得该项目课程的学分,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良好体育技能的习惯。
(七)推进毕业设计课程改革
以毕业设计改革为载体,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师资或项目,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毕业设计必须贯彻“教、学、做、研、用”一体化的原则,毕业设计的内容必须是教学的真实作品、产品、商品研发等,或市场的真实项目,或有应用价值的创新研发项目。每个专业的毕业设计必须有企业介入,设计项目从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来,或按实际应用要求与企业标准进行设计,提倡校企合作共同设置有实用价值的毕业设计项目,设计结果作为企业应用方案和产品、商品等。每个小组的学生数量一般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由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负责人共同负责。提倡让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边顶岗实习,边学习设计。毕业设计作为一门课一般可以设64-96 学时,计4-6学分。
四、课时与学分要求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各专业校内学习时间统一规定为2.5年(5个学期),顶岗实习时间为0.5年(1个学期)。
各专业教学总学分设为160,专业技术课程原则上安排1900学时左右,基础课程原则上安排500学时左右,顶岗实习6个月的时间折算为720学时,职业拓展课程一般不超过300学时,建议周课时不超过30节,合计总学时控制在3000-3500 之间。
五、工作要求
为确保修订(制订)方案的质量,各二级学院应组织各专业教学团队成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根据本指导意见,按照《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附件1)的结构进行编写,将《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附件2)纳入各专业的教学安排中,同时做好教师业务工作记录,填写《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订)工作记录》(附件3),与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师的绩效挂钩。
教务处联系人:覃文松;联系电话:2024203。
附件:1.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
2.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
3.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记录
教务处
2015年6月23日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为了有力而稳健地推动学院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对制订201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修订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深入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改革方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响应国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号召,结合《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关于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理应党字【2015】11号)的文件要求,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准确定位,彰显办学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我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相一致,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三实、四会、四不唯”的应用型人才。
(二)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个性发展
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推进学分制管理。减少必修课教学时数,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时间,辅修第二专业提供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个性成长的教育环境。
(三)进行模块化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学院“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在保证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中列出的核心课程开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明确每个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精心设计、重组优化,在目标能力和素质明确的基础上梳理教学内容和方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坚持产学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养方案的制定,按本科人才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
(五)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改革
模块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不同与以往教学体系建构往往以课程为基本单元。这就要求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从简单的获得知识为中心目标转变为应用知识获得能力为中心目标。同时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课题式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下,推动反转课堂及校园mooc建设,在不减少专业总学分的情况下,降低课堂讲授的学时,留出时间用于在教师的指导、辅导或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研习),从以单纯教师讲授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研讨式、合作式、问题式、课题式等教学方式为主的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要认真组织修订教学大纲,明确模块内理论、实践、课外学习的内容、任务、安排及考核要求,并加强指导与辅导,切实保证教学效果。
(六)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法艺经管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含课程内实验、实践和单设实验课、独立实践环节)不少于总学分的30%、理工类专业不少于35%。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及设置要求
1、培养目标
2、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要求
3、学制与学位
4、毕业学分要求
5、主干学科与核心模块
7、教学进程安排
8、主要模块关系结构图
9、核心模块描述
1、学分控制
1.1学制、学分、学时、教学周安排:
1.1.1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1.1.2学分:总学分要求设定在175至185之间,原则上不得突破185学分。
1.1.3学时:文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为2200学时以内,周学时18—22;理工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2400以内,周学时20—24。每学时按45分钟计算。
1.1.4计划总周数:198周。(入学教学、毕业教育各1周;教学周160周左右,包括军事训练模块2周;寒暑假共34周左右;第八学期原则上不安排纯理论模块的教学)
1.2 学分计算依据:
1.2.1模块中的纯理论教学原则上每16学时记1学分;
1.2.2模块中的实验教学及室外体育模块原则上32学时记1学分;
1.2.3模块中的实习、课设1周记1学分。
2、模块
2.1 模块设置
根据“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四个宏观模块,分别是“公共必修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
意见的基础上设置。
专业必修模块:通过该模块向学生传授专业必备内容,所有决定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本模块的学习。该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技术基础、专业课程等中微观模块,该模块由各系组织各教研室设置。
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提供了与专业相对应的附加的多样性内容,它为学生在所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该模块主要包含本专业不同方向知识体系的课程,通过若干中微观选修模块来体现,由各专业教研室设置。
公共选修模块:该模块为拓展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而设置,提供更为宽泛的中微观选修模块。它们不属于某一各特定专业,可被称为跨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学分获得方式更加灵活,模块修习可以通过理论学习、理论+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
2.2 模块的大小
模块的大小用学分表示,原则上模块学分应在3-6学分。毕业设计模块作为对学生四年所学的综合型考察,学分统一设置为10。统一宏观模块内微观模块的大小应尽可能统一,且一个模块的教学应在一个学期内结束。
2.3 模块的编码
模块的编码共六位,由开出系编码。为区别与现在系统内的课程,所有模块第一位均设置为m;第二、三位是模块开出系代码,本部分仍沿用青果系统中的系部代码;第四、五、六为模块编码,本部分由各系自行编制。
2.4 模块的描述
四、具体要求
(一)内容要求
模块化教学体系是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而构建的“模块”体系。“模块”作为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最小教学单位,是围绕特定能力培养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具有可重组、非重复、连贯和递进等特性。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中,一个模块针对特定的能力单元设置,一项专业能力的培养可以由一个或若干个模块来支撑。模块可定性(教学内容)和定量(学分、学量)描述。模块描述包括模块名称、模块编号、模块类型、适用专业、教学目标、预备知识、负责人、执行学期、周学时、学分、学量、考核方式等内容。
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的筛选应遵循“四维依据”:一是以用人单位对岗位群从业者素质的现实需要为依据;二是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技能需要为依据;三是以学生入学文化水平起点和学习能力特点为依据;四是以学科专业特点为依据。
1.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之上。一个专业所有的专业课都应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不能出现一个专业只有3-5 个课程模块,其余专业课不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现象。
2.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即可获得一项专业能力或专业知识。
3.模块内容依据职业岗位群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应用性强。
4.强调专业能力培养,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组织教学内容。
5.每个模块的内容讲究“必须、实用、够用”,针对性强。要通过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删除与职业能力无关的理论知识、强化与应用能力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加与应用能力有关的实验实训实践内容来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
6.课程模块要及时反映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
7.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每个模块组合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
8.课程模块的建设,必须始终贯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思想。
(二)时间要求
1、2015年8月至9月
2、2015年9月至12月
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在前期模块化改革方案调研的基础上,与各专业教研室充分沟通、认真酝酿,形成契合职业发展需求,贴近专业发展方向,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符合个性化培养思路的改革方案。
同时,各系部各教研室充分研讨、科学谋划:如何建构整个培养
体系,理顺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衔接;如何以能力为单位科学设置模块大小、编排模块内容;模块的考核等问题;最终形成培养方案初稿。
3、2016年1月
学院进行初稿验收。各系就初稿培养理念、教育改革思路、模块设计(目的、方式、作用、对象、相互衔接等)进行汇报。经过执行性论证,跨专业、跨系开设模块的系际磨合,各系对初稿进行完善。
教务办公室
2015.7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学院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学院组织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为了做好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特提出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育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成果经验,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突出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学院办成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性院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原则
按照学院关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遵循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各专业要以培养学生适应企事业岗位(群)所需职业素质和技能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专业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注重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科学处理专业设置的整体优化。
2.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坚持产学融合原则
注重学生在校学习与就业实际工作的统一性,将学生校内课程教学实训与到校外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力求做到将理论融于实践,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密切与企业,行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推进产学用的进一步融合。
3.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坚持学习工作一体化原则
以企事业相关职业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运用适合于教学的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教学载体,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学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合理整合专业课程内容,构建知识运用型课程体系,凸现工作学习一体化的特色。
4. 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坚持“课证融通”原则
时,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尽力将课程内容与国家企事业资格考核标准相协调, “课证融通”,实行毕业生“多证书”制。
5. 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依据学生在基础、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各专业要充分利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不同课堂,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三、培养目标
各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本专业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某职业岗位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培养要求
各专业要从德、智、体、美诸方面提出人才培养要求,也可根据各专业学生从业的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并参照相关职业的资格标准提出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1.德(即思想品德)方面:主要是具有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和良好的社会品德与职业道德。
2.智方面:一是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或了解)本专业哪些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二是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哪些能力和或技能素质。
3.身心健康方面:主要是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文明的行为习惯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教学计划的编制要求
1.以现实的职业工作任务或生产的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系。
2.文化素质课(通识课)的课时不得低于总课时的30%,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
3.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对准岗位设置课程,但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第一学期尽可能安排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同时尽量安排学生的参观或实习等。要选择部分主干课程按项目化方式考虑课程设计。根据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设立实习(实训)专用基地,进行实践强化训练。同时,要注重强化学生的专业实习或毕业实习,使学生在实际工作或生产中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2.课程结构分四个模块: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
3.学时与学分要求
学分计算:课程教学15学时计1学分、实践教学(校内实训、综合实践)每周计1学分。
学分安排:各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75-185之间(含实践性教学学分)。学时安排:各专业总学时须控制在2700~3000左右,每学期平均以20周计算(含复习与考试)。
4.课程学时的分配
专业课实践教学占总学时比例控制在50%以上。
5.各专业通识课(公共课)设置,原则上由教务处统一安排。
6.大专三年制学生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