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图(优秀20篇)
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成绩的关键。阅读优秀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写作思路,提高写作水平。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目的和要点,从而写出更好的总结。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图篇一
全套教科书包含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力求反映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九年级上册包括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旋转、圆、概率初步五章内容,
学习。
内容涉及到了《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本册书内容分析如下:
第21章二次根式。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第23章旋转。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移、轴对称,探索了它们的性质,并运用它们进行图案设计。本书中图形变换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旋转。旋转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变换,探索它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23.1旋转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旋转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旋转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一个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方法。最后举例说明用旋转可以进行图案设计。
23.2中心对称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中心对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中心对称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这些内容之后,通过线段、平行四边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最后介绍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以及利用这一关系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
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一节让学生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平移、轴对称、旋转及其组合),灵活运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第24章圆。
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在圆这一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圆,探索它的性质,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的解决图形问题的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
24.1圆一节首先介绍圆及其有关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与垂直于弦的直径有关的结论,并运用这些结论解决问题。接下来,让学生探究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并运用上述关系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探究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并运用上述关系解决问题。
24.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一节首先介绍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三角形的外心的概念,并通过证明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引出了反证法。然后介绍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切线的概念以及与切线有关的结论。最后介绍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4.3正多边形和圆一节揭示了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介绍了等分圆周得到正多边形的方法。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一节首先介绍弧长公式。然后介绍扇形及其面积公式。最后介绍圆锥的侧面积公式。
第25章概率初步。
将一枚硬币抛掷一次,可能出现正面也可能出现反面,出现正面的可能性大还是出现反面的可能性大呢?学了概率一章,学生就能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了。掌握了概率的初步知识,学生还会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25.1概率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随机事件的概念,然后通过掷币问题引出概率的概念。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一节首先通过具体试验引出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方法。然后安排运用这种方法求概率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列表及画树形图。
25.3利用频率估计概率一节通过幼树成活率和柑橘损坏率等问题介绍了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
25.4课题学习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一节让学生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体会概率的广泛应用。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图篇二
鉴于数学知识点的重要性,小编为您提供了这篇初三数学实数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同学们的数学有所帮助。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一个数是无理数应当满足三个条件:(1)是小数;(2)是无限小数;(3)是不循环小数。
3.实数的运算:(1)要掌握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运算法则
(2)能灵活应用五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3)清楚实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依然是从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常见考法
实数的分类及无理数在段考,以及中考中均有出现,主要考查的是无理数的判别、实数的简单运算等。单独考查时,题型以选择、填空为主。
这篇初三数学实数知识点总结归纳是精品小编精心为同学们准备的,祝大家学习愉快!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图篇三
为了让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我们不要笼统地埋怨自己解题时“粗心”,而应该把做错的题目研究一下,是不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顾此失彼;或者审题马虎,误解题意;或者记错概念、公式、定理;或者是心急慌忙,随意跳步骤,造成运算错误等等。
只要找到根源,就能做到不让同一错误出现第二次;只要把所有会做的题目都做对,就能取得优良成绩。
数学学习往往是通过做作业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学会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发展智力与数学能力。学生在做作业时应该注意以下四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先复习后做作业。在做作业前需要先复习,在基本理解与掌握所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事倍功半,花费了时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要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数学概念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出发点,也是数学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我们要掌握好代数中的数、式、不等式、方程、函数、三角比、统计和几何中的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概念、分类、定义、性质和判定,并会应用这些概念去解决一些问题。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图篇四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面、旋转角
(1)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两个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两个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
即点p(x,y)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p(-x,-y)。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图篇五
仅含有一些数和字母的乘法包括乘方运算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或字母因数的数字系数,简称系数。
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如果在几个单项式中,不管它们的系数是不是相同,只要他们所含的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那么,这几个单项式就叫做同类单项式,简称同类项所有的常数都是同类项。
有有限个单项式的代数和组成的式子,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里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单项式可以看作是多项式的特例
把同类单项式的系数相加或相减,而单项式中的字母的乘方指数不变。
在多项式中,所含的不同未知数的个数,称做这个多项式的元数经过合并同类项后,多项式所含单项式的个数,称为这个多项式的项数所含个单项式中次项的次数,就称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任何一个多项式,就是一个用加、减、乘、乘方运算把已知数和未知数连接起来的式子。
对于两个一元多项式fx、gx来说,当未知数x同取任一个数值a时,如果它们所得的值都是相等的,即fa=ga,那么,这两个多项式就称为是恒等的记为fx==gx,或简记为fx=gx。
性质1如果fx==gx,那么,对于任一个数值a,都有fa=ga。
性质2如果fx==gx,那么,这两个多项式的个同类项系数就一定对应相等。
一般地,能够使多项式fx的值等于0的未知数x的值,叫做多项式fx的根。
多项式的加、减法,乘法
1、多项式的加、减法
2、多项式的乘法
单项式相乘,用它们系数作为积的系数,对于相同的字母因式,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3、多项式的乘法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等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常用乘法公式
公式i平方差公式
a+ba—b=a^2—b^2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图篇六
式子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必须满足: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2、最简二次根式。
若二次根式满足: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和步骤:
(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
(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们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3、同类二次根式。
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
5、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十一个关于未知数x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2、配方法。
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用,而且在数学的其。
3、公式法。
4、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三、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根的判别式。
四、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一、旋转。
1、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其中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2、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二、中心对称。
1、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2、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判定。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4、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店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征:
1、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x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x相等,y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3、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y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y相等,x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图篇七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做好预习。
而预习了之后,再听老师讲课,就会在记忆上对老师讲的内容有所取舍,把重点放在自己还未掌握的内容上,提高学习效率。
二、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多动脑,勤动手。
体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此外对于老师讲课中的难点,重点要作好笔记,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要点,思维方法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以便复习,消化,思考。
三、
建立错题本,查漏补缺。
初三复习,各类试题要做几十套,甚至上百套。人。
教学。
习网的特级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建立一个错题本,把平时做错的题系统的整理好,在上面写上评析和做错的原因,每过一段时间,就把“错题笔记”拿出来看一看。在看参考书时,也可以把精彩之处或做错的题目做上标记,以后再看这本书时就会有所侧重。查漏补缺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除了把不同的问题弄懂以外,还要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及时归纳总结。每次订正试卷或作业时,在错题旁边要写明做错的原因。
四、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不以题量论英雄。
学好数学要做大量的题,但反过来做了大量的题,数学不一定好。“不要以题量论英雄”,题海战术,有时候往往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要提高解题的效率。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但是要有针对性地做题,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复习中,所谓突出重点,主要是指突出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突出不易理解或尚未理解深透的知识,突出数学思想与解题方法。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联系数学中各类知识的纽带。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掌握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出发思索问题,由此探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用之法。培养正确地把日常语言转化为代数、几何语言。并逐步掌握听、说、读、写译的数学语言技能。
五、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如仔细阅读题目,看清数字,规范解题格式,部分同学(尤其是脑子比较好的同学),自己感觉很好,平时做题只是写个答案,不注重解题过程,书写不规范,在正规考试中即使答案对了,由于过程不完整被扣分较多。部分同学平时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做作业时免不了互相对答案,也不认真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这些同学到了考场上常会出现心理性错误,导致“会而不对”,或是为了保证正确率,反复验算,浪费很多时间,影响整体得分。这些问题都很难在短时间得以解决,必须在平时下功夫努力改正。“会而不对”是初三数学学习的大忌,常见的有审题失误、计算错误等,平时都以为是粗心,其实这是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必须在第一轮复习中逐步克服,否则,后患无穷。
六、提高复习兴趣,克服“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在数学复习阶段表现得十分明显。平时授新课,新鲜有趣;
另一方面,要以“新”提高复习的积极性。诸如制订新的复习计划;
采用灵活的复习方法;
抓住新颖有趣的内容和习题,把知识串连起来,使书“由厚变薄”。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图篇八
考核要求:(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2)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似比的意义,能将已知图形按照要求放大和缩小.
考点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有关定理。
考核要求:理解并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一些几何证明和几何计算.
注意:被判定平行的一边不可以作为条件中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使用.
考点3: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考核要求: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为基础,抓住相似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考点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预备定理、三个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能较好地应用.
考点5:三角形的重心。
考核要求:知道重心的定义并初步应用.
考点6:向量的有关概念。
考点7:向量的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核要求:掌握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点8: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比值.
考点9: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2)会用锐角互余、锐角三角比和勾股定理等解直角三角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尤其应当熟练运用特殊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解直角三角形.
考点10: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有关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常值函数。
考核要求:(1)通过实例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概念;(2)知道常值函数;(3)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知道符号的意义.
考点11: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考核要求:(1)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2)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注意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一设、二代、三列、四还原.
考点12: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考核要求:(1)知道函数图像的意义,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2)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3)会画二次函数的大致图像.
考点13: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1)借助图像的直观、认识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直线之间的联系;(2)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并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注意:(1)解题时要数形结合;(2)二次函数的平移要化成顶点式.
考点14: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
考核要求:清楚地认识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并会用这些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15: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考核要求:认清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有关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础上,运用定理进行初步的几何计算和几何证明.
考点16: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圆这一板块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考点17: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数量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从与之间的关系和交点的个数这两个侧面来反映.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常需要分类讨论求解.
考点18: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熟悉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半径、边心距、中心角、外角和),并能熟练地运用正多边形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在正多边形的计算中,常常利用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和边长的一半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将正多边形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考点19:画正三、四、六边形.
考核要求:能用基本作图工具,正确作出正三、四、六边形.
考点20: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考核要求:(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确定事件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2)能区分简单生活事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考点2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的概率。
考核要求:(1)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2)知道概率的含义和表示符号,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3)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注意:(1)在给可能性的大小排序前可先用“一定发生”、“很有可能发生”、“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一定不会发生”等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2)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常数,而概率是不确定的,可是近似值,与试验的次数的多少有关,只有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才能更精确.
考点22: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问题及概率计算。
本考点的考核要求是(1)理解等可能试验的概念,会用等可能试验中事件概率计算公式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2)会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区域面积之比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3)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了解机会与风险、规则公平性与决策合理性等简单概率问题.
在求解概率问题中要注意:(1)计算前要先确定是否为可能事件;(2)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过程中要将所有等可能情况考虑完整.
考点23: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
本考点考核要求是:(1)知道数据整理分析的意义,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区别;(2)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
考点24:统计的含义。
本考点的考核要求是:(1)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一般研究过程;(2)认识个体、总体和样本的区别,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考点25: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
本考点的考核要是:(1)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注意:在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时要防止数据漏抄、重抄、错抄等错误现象,提高运算准确率.
考点26: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1)知道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
注意: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值时,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求中位数之前必须先将数据排序.
考点27:频数、频率的意义,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考核要求:(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频率和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2)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解题时要注意:频数、频率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但也存在差别:在同一个问题中,频数反映的是对象出现频繁程度的绝对数据,所有频数之和是试验的总次数;频率反映的是对象频繁出现的相对数据,所有的频率之和是1.
考点28: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应用。
本考点的考核要是:(1)了解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意计算及其应用,并掌握其概念和计算方法;(2)正确理解样本数据的特征和数据的代表,能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3)能将多个图表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图表提供的数据,会利用各种统计量来进行推理和分析,研究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中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解决.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图篇九
1.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两边及其夹角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角边”或“sas”。
2.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两角及其夹边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角边角”或“asa”。
3.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角角边”或“aas”。
4.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三条边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边边”或“sss"。
5.两个直角三角形对应的一条斜边和一条直角边相等,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直角边、斜边”或“hl”。
注意,证明三角形全等没有“ssa”或“边边角”的方法,即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无法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但从意义上来说,直角三角形的“hl”证明等同“ssa”。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图篇十
考核要求:(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2)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似比的意义,能将已知图形按照要求放大和缩小。
考点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有关定理。
考核要求:理解并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一些几何证明和几何计算。
注意:被判定平行的一边不可以作为条件中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使用。
考点3: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考核要求: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为基础,抓住相似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考点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预备定理、三个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能较好地应用。
考点5:三角形的重心。
考核要求:知道重心的定义并初步应用。
考点6:向量的有关概念。
考点7:向量的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核要求:掌握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点8: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比值。
考点9: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2)会用锐角互余、锐角三角比和勾股定理等解直角三角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尤其应当熟练运用特殊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解直角三角形。
考点10: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有关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常值函数。
考核要求:(1)通过实例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概念;(2)知道常值函数;(3)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知道符号的意义。
考点11: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考核要求:(1)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2)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注意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一设、二代、三列、四还原。
考点12: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考核要求:(1)知道函数图像的意义,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2)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3)会画二次函数的大致图像。
考点13: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1)借助图像的直观、认识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直线之间的联系;(2)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并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注意:(1)解题时要数形结合;(2)二次函数的平移要化成顶点式。
考点14: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
考核要求:清楚地认识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并会用这些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15: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考核要求:认清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有关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础上,运用定理进行初步的几何计算和几何证明。
考点16: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圆这一板块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考点17: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数量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从与之间的关系和交点的.个数这两个侧面来反映。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常需要分类讨论求解。
考点18: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熟悉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半径、边心距、中心角、外角和),并能熟练地运用正多边形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在正多边形的计算中,常常利用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和边长的一半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将正多边形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考点19:画正三、四、六边形。
考核要求:能用基本作图工具,正确作出正三、四、六边形。
考点20: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考核要求:(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确定事件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2)能区分简单生活事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考点2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的概率。
考核要求:(1)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2)知道概率的含义和表示符号,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3)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注意:(1)在给可能性的大小排序前可先用"一定发生"、"很有可能发生"、"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一定不会发生"等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2)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常数,而概率是不确定的,可是近似值,与试验的次数的多少有关,只有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才能更精确。
考点22: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问题及概率计算。
本考点的考核要求是(1)理解等可能试验的概念,会用等可能试验中事件概率计算公式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2)会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区域面积之比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3)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了解机会与风险、规则公平性与决策合理性等简单概率问题。
在求解概率问题中要注意:(1)计算前要先确定是否为可能事件;(2)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过程中要将所有等可能情况考虑完整。
考点23: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
本考点考核要求是:(1)知道数据整理分析的意义,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区别;(2)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
考点24:统计的含义。
本考点的考核要求是:(1)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一般研究过程;(2)认识个体、总体和样本的区别,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考点25: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
本考点的考核要是:(1)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注意:在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时要防止数据漏抄、重抄、错抄等错误现象,提高运算准确率。
考点26: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1)知道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
注意: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值时,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求中位数之前必须先将数据排序。
考点27:频数、频率的意义,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考核要求:(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频率和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2)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解题时要注意:频数、频率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但也存在差别:在同一个问题中,频数反映的是对象出现频繁程度的绝对数据,所有频数之和是试验的总次数;频率反映的是对象频繁出现的相对数据,所有的频率之和是1。
考点28: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应用。
本考点的考核要是:(1)了解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意计算及其应用,并掌握其概念和计算方法;(2)正确理解样本数据的特征和数据的代表,能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3)能将多个图表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图表提供的数据,会利用各种统计量来进行推理和分析,研究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中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解决。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图篇十一
用光线照射物体,在某个平面(地面、墙壁等)上得到的影子叫做物体的投影(projection),照射光线叫做投影线,投影所在的平面叫做投影面。
(2)平行投影
有时光线是一组互相平行的射线,例如太阳光或探照灯光的一束光中的光线。由平行光线形成的投影是平行投影(parallelprojection).
(3)中心投影
由同一点(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centerprojection)。
(4)正投影
投影线垂直于投影面产生的投影叫做正投影。注:物体正投影的形状、大小与它相对于投影面的位置有关。
(1)三视图
是指观测者从三个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空间几何体而画出的图形。将人的视线规定为平行投影线,然后正对着物体看过去,将所见物体的轮廓用正投影法绘制出来该图形称为视图。一个物体有六个视图:从物体的前面向后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主视图--能反映物体的前面形状,从物体的上面向下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俯视图--能反映物体的上面形状,从物体的左面向右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左视图--能反映物体的左面形三视图就是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的总称。
(2)特点
一个视图只能反映物体的一个方位的形状,不能完整反映物体的结构形状。三视图是从三个不同方向对同一个物体进行投射的结果,另外还有如剖面图、半剖面图等做为辅助,基本能完整的表达物体的结构。一个视图只能反映物体的一个方位的形状,不能完整反映物体的结构形状。三视图是从加速度学习网我的学习也要加速三个不同方向对同一个物体进行投射的结果,另外还有如剖面图、半剖面图等做为辅助,基本能完整的表达物体的结构。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图篇十二
(1)任意两个正数的和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
(2)任意两个正数的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再减去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
3、平方根。
1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
2零只有一个平方根,它就是零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4、实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5、平方根的运算。
6、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性质1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等于这个数本身。
性质2一个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这个数的绝对值。
7、算术平方根的乘、除运算。
1)算术平方根的乘法。
sqrt(a)sqrt(b)=sqrt(ab)(a=0,b=0)。
2算)术平方根的除法。
sqrt(a)/sqrt(b)=sqrt(a/b)(a=0,b0)。
8‘算术平方根的加、减运算。
如果几个平方根化成最简平方根以后,被开方数相同,那么这几个平方根就叫做同类平方根。
9、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
1)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2、移项把常数项移至方程右边,将方程化为x^2+px=-q的形式。
4、有平方根的定义,可知。
(1)当p^2/4-q0时,原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2)当p^2/4-q=0,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二重根);
(3)当p^2/4-q0,原方程无实根。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图篇十三
考核要求: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2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似比的意义,能将已知图形按照要求放大和缩小.
考点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有关定理
考核要求:理解并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一些几何证明和几何计算.
注意:被判定平行的一边不可以作为条件中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使用.
考点3: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考核要求: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为基础,抓住相似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考点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预备定理、三个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能较好地应用.
考点5:三角形的重心
考核要求:知道重心的定义并初步应用.
考点6:向量的有关概念
考点7:向量的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核要求:掌握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点8: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比值.
考点9: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2会用锐角互余、锐角三角比和勾股定理等解直角三角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尤其应当熟练运用特殊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解直角三角形.
考点10: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有关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常值函数
考核要求:1通过实例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概念;2知道常值函数;3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知道符号的意义.
考点11: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考核要求:1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2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注意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一设、二代、三列、四还原.
考点12: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考核要求:1知道函数图像的意义,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2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3会画二次函数的大致图像.
考点13: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1借助图像的直观、认识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直线之间的联系;2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并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注意:1解题时要数形结合;2二次函数的平移要化成顶点式.
考点14: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
考核要求:清楚地认识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并会用这些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15: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考核要求:认清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有关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础上,运用定理进行初步的几何计算和几何证明.
考点16: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圆这一板块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考点17: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数量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从 与 之间的关系和交点的个数这两个侧面来反映.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常需要分类讨论求解.
考点18: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熟悉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半径、边心距、中心角、外角和,并能熟练地运用正多边形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在正多边形的计算中,常常利用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和边长的一半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将正多边形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考点19:画正三、四、六边形.
考核要求:能用基本作图工具,正确作出正三、四、六边形.
考点20: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考核要求: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确定事件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2能区分简单生活事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考点2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的概率
考核要求:1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2知道概率的含义和表示符号,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3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注意:1在给可能性的'大小排序前可先用“一定发生”、“很有可能发生”、“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一定不会发生”等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2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常数,而概率是不确定的,可是近似值,与试验的次数的多少有关,只有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才能更精确.
考点22: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问题及概率计算
本考点的考核要求是1理解等可能试验的概念,会用等可能试验中事件概率计算公式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2会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区域面积之比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3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了解机会与风险、规则公平性与决策合理性等简单概率问题.
在求解概率问题中要注意:1计算前要先确定是否为可能事件;2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过程中要将所有等可能情况考虑完整.
考点23: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
本考点考核要求是:1知道数据整理分析的意义,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区别;2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
考点24:统计的含义
本考点的考核要求是:1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一般研究过程;2认识个体、总体和样本的区别,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考点25: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
本考点的考核要是:1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注意:在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时要防止数据漏抄、重抄、错抄等错误现象,提高运算准确率.
考点26: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1知道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
注意: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值时,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求中位数之前必须先将数据排序.
考点27:频数、频率的意义,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考核要求: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频率和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2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解题时要注意:频数、频率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但也存在差别:在同一个问题中,频数反映的是对象出现频繁程度的绝对数据,所有频数之和是试验的总次数;频率反映的是对象频繁出现的相对数据,所有的频率之和是1.
考点28: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应用
本考点的考核要是:1了解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意计算及其应用,并掌握其概念和计算方法;2正确理解样本数据的特征和数据的代表,能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3能将多个图表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图表提供的数据,会利用各种统计量来进行推理和分析,研究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中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解决.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图篇十四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4、矩形的面积:
s矩形=长×宽=ab。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图篇十五
1.有些随机事件不可能用树状图和列表法求其发生的概率,只能用试验、统计的方法估计其发生的概率。
2.对于作何一个随机事件都有一个固定的概率客观存在。
3.对随机事件做大量试验时,根据重复试验的特征,我们确定概率时应当注意几点:
(1)尽量经历反复实验的过程,不能想当然的作出判断;(2)做实验时应当在相同条件下进行;(3)实验的次数要足够多,不能太少;(4)把每一次实验的结果准确,实时的做好记录;(5)分阶段分别从第一次起计算,事件发生的频率,并把这些频率用折线统计图直观的表示出来;(6)观察分析统计图,找出频率变化的逐渐稳定值,并用这个稳定值 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这种估计概率的方法的优点是直观,缺点是估计值必须在实验后才能得到,无法事件预测。
游戏对双方公平是指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
概率可以和很多知识综合命题,主要涉及平面图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函数等。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图篇十六
九年级上册包括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旋转、圆、概率初步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本册书内容分析如下: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 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注: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相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来说更易于掌握,教科书先安排二次根式的乘除,再安排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一节的内容有两条发展的线索。一条是用具体计算的例子体会二次根式乘除法则的合理性,并运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一条是由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得到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 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 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 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 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 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移、轴对称,探索了它们的性质,并运用它们进行图案设计。本书中图形变换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旋转。旋转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变换,探索它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23.1旋转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旋转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旋转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一个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方法。最后举例说明用旋转可以进行图案设计。
23.2中心对称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中心对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中心对称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这些内容之后,通过线段、平行四边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最后介绍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以及利用这一关系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
23.3课题学习 图案设计一节让学生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平移、轴对称、旋转及其组合),灵活运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在圆这一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圆,探索它的性质,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的解决图形问题的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
24.1圆一节首先介绍圆及其有关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与垂直于弦的直径有关的结论,并运用这些结论解决问题。接下来,让学生探究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并运用上述关系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探究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并运用上述关系解决问题。
24.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一节首先介绍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三角形的外心的概念,并通过证明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引出了反证法。然后介绍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切线的概念以及与切线有关的结论。最后介绍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4.3正多边形和圆一节揭示了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介绍了等分圆周得到正多边形的方法。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一节首先介绍弧长公式。然后介绍扇形及其面积公式。最后介绍圆锥的侧面积公式。
将一枚硬币抛掷一次,可能出现正面也可能出现反面,出现正面的可能性大还是出现反面的可能性大呢?学了概率一章,学生就能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了。掌握了概率的初步知识,学生还会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25.1概率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随机事件的概念,然后通过掷币问题引出概率的概念。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一节首先通过具体试验引出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方法。然后安排运用这种方法求概率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列表及画树形图。
25.3利用频率估计概率一节通过幼树成活率和柑橘损坏率等问题介绍了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
25.4课题学习 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一节让学生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体会概率的广泛应用。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图篇十七
数学中考复习应早作打算和安排,授课教师应针对学校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制订详实切实可行的计划。一般在3月底完成新授课任务,4月上旬启动中考复习。4月底完成第一轮“夯实基础”复习,全面系统复习,以课本为本,分单元、章节,依据课程标准、中考说明要求复习,强化知识点、单元章节、考点过关训练,夯实基础,培养基本技能;5月底完成第二轮“专题训练”复习,巩固基础,构建知识网络,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强化分块综合和专项知识训练,突破重点、难点,突出训练灵活运用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查补知识盲点,加强训练;6月上旬至中考前完成第三轮“综合检测”复习,回扣双基,排查考点,查漏补缺,注重综合模拟,加强学生应试技巧和解题方法指导,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
作为老师要深入研究中考说明,掌握知识点和考纲中的难易度。在复习时老师要以《考试说明》中的要求为基础,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并不一味强调难题或偏题的训练,而要根据命题难易程度等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在复习时精选资料、用好资料。在复习之初老师就要为学生精心挑选了几份资料,进行比较后确定一到两份知识点全,难度适中的资料作为课内复习用书。学生手头复习资料不宜过多,多了反而乱,容易产生这样没完成,那样才做一点点的感觉,这样容易造成知识点的遗漏,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烦燥的心理。所以,教师要替学生细心挑选复习资料,并让学生明白数学复习资料应精而不应多的道理。
数学概念的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建立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死记硬背,要会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初中数学中涉及到有关“式”的概念比较多,有“代数式”、“整式”、“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分式”、“有理式”、“最简分式”、“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等概念,教师要针对这些概念编一到两个习题引导学生弄清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要想用这些概念去解题,首先必须将它们熟记于心。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图篇十八
平分弦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 弧、弦、圆心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4 圆周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5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外
点在圆上 d=r
点在圆内 d
定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三角形的外接圆: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相交 d
相切 d=r
相离 dr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圆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为它的内切圆,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为三角形的内心。
7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 dr+r
外切 d=r+r
相交 r-r
内切 d=r-r
内含 d
8 正多边形和圆
正多边形的中心:外接圆的圆心
正多边形的半径:外接圆的半径
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没边所对的圆心角
正多边形的边心距:中心到一边的距离
9 弧长和扇形面积
弧长
扇形面积:
10 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侧面积:
全面积
11 (附加)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
第五章 概率初步
1 概率意义: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频率 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则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
2 用列举法求概率
3 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图篇十九
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值。
2、相似三角形。
判定: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相似。
3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4位似。
位似图形:两个多边形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这样的两个图形叫位似图形,相交的点叫位似中心。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图篇二十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记作p(a)=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