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一般分为正文、附录和参考文献等部分,以便读者查找相关信息和进一步研究。在撰写报告时,应注重行文的条理性和连贯性,使读者能够流畅阅读和理解。请记住,这些范文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
我校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我校“文明、健康、好学、有为”的育人目标,严格对照《青海省中小学校党建思政工作要求》和《西宁市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措施》有关要求,扎实、有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现将我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坚定信仰,加强思政工作组织领导。
健全制度,指导建设。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相关要求制定了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思政课建设的若干措施分工细则、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辅导员工作制度、思政课堂评价制度,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保障。
优化机构,形成合力。党支部统一领导,各处室明确分工,支部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形成以学科教师为主导,以思政教师为重点,以班主任队伍为主体,以思政辅导员为支撑的全校师生协同配合的全员思政工作格局。
注重评价,完善体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了思政课双日志制度,完善了课堂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思政课考评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努力培养广大教师的责任、担当、集体、作为、荣誉等十六个意识,引导广大教师坚持职业操守、恪守诚信规范,倾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二)铸魂强基,强化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青老结对,促进成长。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学校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扎实开展思政课骨干教师“一科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示范课、青年教师过关课、汇报课等活动;实施青年教师成长“承包制”,学校领导问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座谈会,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充分彰显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名师引领,加快成长。建成吴建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邀请南京栖霞区思政课名师王英姿来校支教,传授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学校录播教室优势、北京四中网校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思政课案例库、备课资料库。在名师带动和影响下,思政教研风气浓厚,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养大幅提升。
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体教师坚守“既教书又育人”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推进以思政课为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共同育人的新格局。不定期开展教情学情调研,学校领导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研讨活动、进课堂观评课活动。
(三)抓好阵地,提升思政课堂教学实效。
立足课堂,创新教学。以“把思政课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为基础目标,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打造思政精品课。通过开足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校本教材,精选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微课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教学实践活动,学科教研,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竞赛,网络备课等教研活动,思政课课堂质量显著提高,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联盟互助,资源共享。一中教育集团及教育联盟通过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演讲赛、“班会观摩课”、“德育沙龙”、“绿色课堂”岗位大练兵、送教到校、名师交流等活动,从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模式等方面进行学习和交流,形成了区域内优势互补、教研互动的新局面,促进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挖掘资源,同向同力。充分挖掘学校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课堂作为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发挥每门课程、每个教室,每个课堂的育人职责,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力,思想政治和知识教育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
(四)丰富载体,打好学生思想政治底色。
树立榜样,扩大影响。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培训、专题讲座、“四有好老师”演讲、学生评教和“耕牛奖”“师德标兵”、“最受欢迎教师”、“有为青年教师希望之星”评选等,促使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品德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通过评选“文明班级”、“三好学生”、各类“星级学生”、“五四红旗班、红旗手”“爱心奖”“优秀班团干部”等优秀集体和个人,使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精细管理,培养习惯。立足立德树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爱国、责任、诚信、乐学、合作为主要内容,形成培养“文明、学习、卫生、安全、生活、体艺”六大习惯,实现“文明、健康、好学、有为”育人目标的“六三三三四”德育模式。利用规矩教育月、学生文明督查组的检查督导、问题清单剖析和反馈等形式,及时矫正了学生不良行为。多种形式的宣讲讨论、每周的年级例会、“做懂规矩,守纪律的合格一中学生”等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促进了全校师生规矩意识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主题活动,筑牢底色。通过开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进课堂、“宪法晨读”、“国旗下讲话”、“信仰根植我心”主题教育宣讲、“四爱三有”“崇尚英雄”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德育学堂”及《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视频观看、“五四”青春诗会、“红旗飘飘引我成长”征文活动、“传统文化教育月”系列活动、“入团第一课”以及一中讲堂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激发对党、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精神底色。
精品社团,丰富德育。学校现有各类社团33个,国旗班、清华筑梦游学团、中科院盐湖之星实践团等已成为精品社团。“启迪之星·助梦游学”活动中,学生参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参访京东、商汤科技、青橙创客等知名企业和机构;赴国家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盐湖所研究基地实地参观、亲历实验,与科学家互动交流。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学生追求更高梦想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创新方式,网络助力。开辟校园党建、团建和德育教育专题网站,开展网上德育主题教育,使校园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群、qq群等媒介成为宣传党的政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新阵地。
1.可供教师学习和选择的先进典型思政资源比较少;教学考试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率不够高,对思政实效性有一定的影响。
2.随着客观实际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不能很好适应新的育人要求,书本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服务,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达到思政课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作用,是思政课老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5.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大德育观念,创新课程建设,丰富德育载体,促进学校各项活动与思政课有机结合,通过内容重构、德育课堂重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结合一中讲堂、学生社团、体育、艺术类课程,努力实现德育课程体系化。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上级要求,建强“主力军”,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不断开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局面,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培育新时代有为学生。
为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专题汇报会于9月25日上午在综合楼南楼315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副校长何坪主持,在家校领导,各院(部)院长、党总支书记,各相关职能处(室)领导参加了会议。
会上,教务处汇报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解读了重庆市教委关于《重庆市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并进一步讲解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各院(部)依次汇报了本院(部)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何坪逐一点评,肯定了各院(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措施和成果,同时也希望各院(部)能进一步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有新意有亮点。
副校长唐全强调了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作为高校教师,要主动变革传统课堂,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校长冯连贵要求各院(部)不断总结、评估,深入思考“思政元素如何挖、挖什么”,特别是一些医药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何在讲好知识点的同时,挖掘出与知识点相关联的中华民族好故事、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如何将医药名师佳史、学校的校史校情融入课堂,或者反向思维剖析社会不良事件,给同学们讲好“底线”故事。授课内容要精准,勿贪大求全,勿“硬、生、冷”,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
党委书记吴海峰根据各院(部)的汇报情况,提出了“两个全”“两个高”“两个专”的要求。“两个全”,一是全员参加,全校各院部各职能处室上下联动,共同参与;二是课程全覆盖,认真研究挖掘思政元素。“两个高”,是高密度、高强度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两个专”,一是对每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进行专项验收,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二是进行专项考核,对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及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在教学质量、年度考核、职称晋升中体现。
学校英文:school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为受教育者开展系统教育活动的组织。这个名字起源于中华民国。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它是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其直接目的是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2005年,学校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经过十余年的扎实积累,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五同”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严格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做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五同”,即同对象(覆盖全体学生)、同目标(每门课程及各单元的教学目的相同)、同重点(每门课程的教学重点相同)、同问题(每门课程的对准的学生思想问题相同)、同考试(实践教学考核成绩与课堂教学考试成绩共同构成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
2018年,学校制定下发了《天津师范大学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实施方式、实施步骤及政策保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德育一体化”育人机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密切合作,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任教师与专职辅导员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合力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
天津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五同”机制曾获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团中央两次到校观摩思政课实践教学,全国50余所高校前来观摩学习,教育部刊发专题简报,《中国教育报》先后两次给予专题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调整思政课教学改革思路,结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总结经验,瞄准关键问题,不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根据市委教育工委部署,主持编写了16万字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指导方案》。着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各门课程内容的“对接之处”,探索课堂讲授的特色路径方式。在充分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实践要求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精心打造15节天津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紧密结合学生特点,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充分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魅力,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政课。
在专题教学上,坚持问题导向,开展“问题切入、课题深入、专题进入”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关注学生的思想困惑、社会热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寻找三者的结合点,提炼成“问题”,将“问题”通过设立专项课题等方式转化为教师研究的“课题”,经过科学研究、集体备课,将课题成果转化为教学“专题”。这样,以问题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讲深、讲透,在释疑解惑中吸引学生的“眼”,赢得学生的“心”。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八讲法”:“照着讲”,即照着教材基本观点、中央精神讲,突出政治性;“接着讲”,以学术讲好政治,突出科学性;“对着讲”,针对学生思想困惑、思想问题开展教学,突出针对性;“活着讲”,以中国故事讲中国理论,突出吸引性;“顶着讲”,理气直壮地批驳社会上错误观点,正本清源,突出战斗性;“引着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生为本,突出主体性;“精着讲”,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深刻性;“特着讲”,每一名老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突出特色性。
“三入八讲”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生评教成绩稳步上升,课程建设层次得以提升,2门课程建成天津市精品课,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门课获教育部“精彩一课”,2名教师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二者均居全国首位。教师蝉联天津市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第一名,获全国首批思政课教学能手、首批教学标兵、首批最美思政课教师、首批思政课年度影响力教师,教学团队建成天津市教学团队,以上成绩均为市属高校独有或首批获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我校思政课改革经验。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思政课教学的正确政治方向,要求全体任课教师提高政治站位,在教学改革中把握正确方向,注重正面引导,敢于主动发声、澄清模糊认识,理直气壮地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和优势。要求每一个教学环节必须为夯实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知识基础、情感基础服务,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服务。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调整思政课教学改革思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领会中央精神,认真总结经验,紧跟改革潮流,瞄准关键问题,在原有思路的基础上,把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路确立为“一根本,一核心,四统一”。即以生为本,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实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统一、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统一、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相统一。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承天津师范大学“德育一体化”育人机制优势,以市委宣传部与学校共建天津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做实做精做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彰显师大品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打造富于师大韵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深化突出师大特色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推进学校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落实我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动学校办好思政课、教师教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报告。
我校思政课程,由学校党支部直接领导,杨关欣校长把握学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监督学校思政课教学情况。由学校教务处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坚持深入到班级思政课课堂,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对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
重视师德建设,利用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
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名,负责学校1至9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15名,其中初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3名。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根据学科设置标准,学校开设了1至9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1至6年级每班每周均开设了2节课程,7至9年级每班每周开设3节课程。在思政课教材选用上,学校严格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教材。
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学科建设,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教导处组织思政课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认真研讨教材,加强对教学大纲的掌握,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讨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学校为思政课等科任教师办公室配备了联网的电脑,以保证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
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学科,保证学校思政课的正常开设,保证专任教师任教思政课的建设思路。
1.学校依托各种“活动日”、“活动月”,结合思政课、班队会等,开展一系列以思想品德教育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思想品德专题教育周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个体到集体,从外表到心理,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
3.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积极开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德育活动,使我校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健康、文明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我院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
20xx年2月20日正值我院开学第二天,学院党委下发了《关于成立我院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组的通知》([20xx]2号),围绕创先争优活动和我院今年的“教学质量年”进一步加大监控和协调力度,力图在我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搞出新的成效。这个做法和山西省教育厅晋教政([20xx]6号)转发的教育部教社《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xx]l号)的通知精神恰巧一致。2月28日,《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正式下发,作为一所企业院校我院在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力求担当那是义不容辞的,应该说,这些文件精神的下发和相关要求是形势所然、更是相得益彰、殊途同归。
按照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我院党政和分管领导积极领会,高效组织和安排,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组,研究制定了我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评建知识的宣传手册和建设标准的分工落实细则,印发给学院各有关部门,为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查自建工作搭建了平台。
围绕文件精神和要求,我院还下发了《关于迎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任组长,教学院长为副组长的迎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检查工作的领导小组,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思政部主任贾景华同志担任,成员由思政部所有教师组成,具体围绕标准中的各项指标体系进行逐级逐项的自查工作。经过紧锣密鼓、加班加点的自查自建工作,当前,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自查工作已圆满结束。
我院组织相关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开展了认真的自查自评。自查结果为:合格。现依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指标体系,将我院的自查自评情况汇报如下,请上级部门和领导予以审查。
一、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为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学校党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紧密配合、思政部具体实施”的管理机制,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领导高度重视。
首先,学院提出了“德育为本,全面发展”的建设理念,注重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全体教师身先为范,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要求全体学生“以德为魂学做人,以能为本学做事”,努力成为企业和社会欢迎的人才。这些办学理念的提出,体现了院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学生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按照《中共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文件精神的要求,20xx年4月份,我院成立了直属学校党委直接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选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和高度责任心的专职机构负责人。现任机构负责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18年,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能够负责组织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工作部的成立,更加有力地加强了我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
其次,学院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院的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和规划。学院党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由党委副书记分管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由分管教学的常务副院长直接主管思政课教学工作,同时把思政课教学纳入学校党政重要议事日程,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校党委或行政会议,专题研究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除了定期专题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外,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校领导坚持每学期深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听课2-3次,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同时,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校领导经常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开展调研,定期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汇报,了解思政理论课改革的方案和思路,研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对思政理论课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及时解决。
我院明确执行学院领导不定期听课制度,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成员每学期至少听2次思政课,思政部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次,教研室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次,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2次,具体形成了:领导随机听课、教务处组织听课、思政部定期听课以及教师自主协商互相听课等方式,有效促进和激励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每月月底,学院的综合考评组将会就学院的总体情况进行通报、汇总,把思政部的工作列入学院的党委绩效考核范围,为加强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党办、院办、人事、财务、教务、科研等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学院党委的领导和统筹安排下,我院各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各项工作全力支持,形成了一股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合力。
学院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召集党办、院办、教务处、思政部、人劳科、科研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等相关问题进行安排协调,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院办、行政科积极帮助思政部解决后勤保障问题,党委宣传等部门积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提供引领和宣传。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教务处努力解决课时、课程安排等问题,每学期总是先把思政课安排好然后再安排其它的相关课程,大大提高了思政课老师的工作积极性。按照人劳科和教务处的相关制度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和课时酬金的计算标准和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致,合班上课还要乘以较高的系数。一年下来,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有时还多于本校相关专业教师的平均水平。
去年以来,我院的形势与政策课得到了院领导的再度重视,考虑到“形势与政策”课程每学期都要更新教学内容,教师工作量较大,所以学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教学工作量和课时酬金在乘以相应系数的基础上,再按2倍工作量计算和发放,保障了教师的利益,激发了教师的教学动力。
在机构建设与课程建设中,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一年来,学校先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档案柜,为每位教师配备了办公桌椅,在资料室建设中,订阅了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求是》、《高校理论战线》、《半月谈》、《哲学研究》、《教学与研究》、《晾望周刊》、《社会科学战线》等重要期刊在内的社科报刊,并积极创造条件购买教学图书和音像资料,充分保证了教师开展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总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学校统筹安排,有效协调教务处、科研处、人劳、财务以及党委组宣部、学生处、团委等党政部门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之间的关系,各部门在工作中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科研立项、社会实践、学科建设等各方面政策和措施的贯彻与落实。
二、按照“05方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制度和内涵保障。
我院坚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
严格的教学管理,是思政课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起点。思政部依据学校有关教学管理文件的规定,结合自身建设与教育教学实际,为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相继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考勤制度、教研制度、图书资料管理制度、教师信息反馈制度等,并根据发展建设需要及时进行修订。从制度上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有助于思政课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二)课程设置规范。
我院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规定,全面落实“05方案”。按“05方案”要求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时数54学时,第l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学时72学时,第2学期开设。为保证教学效果,学校在每学期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时,能够从学校实际和教学需要出发控制课堂人数,在教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小班教学,许多班级人数都在50人以内,近几年,我院95%的班级采用了小班教学,并且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重点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
另外,《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至少安排5次讲座,统一采用中宣部和教育部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以及山西省高校工委宣传部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参考资料作为教师和学生的辅导资料。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已成为我院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必修课程。
此外,在保证必修课正常开设的同时,我院还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感恩教育、毕业学生的德育教育等系列专题教育活动。
(三)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四)强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思政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训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努力实现互动式、启发式教学,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专题讲授和案例教学,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形式。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的总体安排和课程管理,教师把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构建多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模式。通过直观的实践教学形式,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增强大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现实感和认同感。我们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有:
一是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实践教育。思政部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举办一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参与面广的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其中有爱国主义演讲比赛、爱院兴院征文大赛、读书知识活动团体大赛、书法比赛等各项活动。
二是积极引导社团实践活动。学院思政部帮助和引导我院的南苑爱心社团成立了青年文学社,办起了南苑社报,就一些专题在全院进行征稿宣传,思政部教师帮助审稿和策划,社团学生负责编辑和排版设计。目前已经围绕“感恩”、“爱国”、“读书”、“母爱”、“爱院兴院”、“人生价值”等话题印制发行了6期南苑社报。在全院教职员工和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丰富了学院的校园文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认知能力。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帮助,和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有效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充分展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关怀。
四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案例分析、材料阅读、结合热点和时事进行引导和交流沟通,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五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借助当地的企业和社会资源,如八路军总部北村纪念馆、潞安集团公司展览馆、潞安社区、潞安集团的煤油园区等基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企业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实践教学活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搭建了稳定而有效的实践平台。
六是加强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为点,任课教师设计若干调查研究选题,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深入企业和社会实践基地、回家乡基层单位或其它城乡基层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民情,了解社会生活,撰写调查报告,并组织优秀调查报告的评选和交流。
通过上述途径,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陶冶思想情操,加深对国情、社会和企业的了解,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感性认识,切实体会和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信任,深切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理论的伟大力量和无穷魅力。
(六)严格教学监控。
思政部以座谈、问卷调查、学生给任课教师打分等形式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建立了学生评教制度,收集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意见、建议,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学院教务处也深入课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做出评价,同时将评价结果向系部和教师本人反馈。
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办法。采取多种形式,在原有课内考核的基础上,加大实践环节和学生的实际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考核力度和比例,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以上举措确保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等方面都表示满意。
三、重视队伍建设,加强科研管理,使我院思政理论课的队伍建设有了人才支撑。
学院十分重视教师培养,从“05方案”以来,学院每年都有计划地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使我院的理论课教师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骨干。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宣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低于师生1:350的比例配备,我院的思想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教学团队。思政部现有专职教师共11人,包括副教授1人,高级讲师1人,讲师1人,助讲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4人,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2人。此外,还有包括副教授1人,高级讲师2人,讲师2人,学历全部是本科毕业的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了一支政治立场坚定、责任意识强、广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师资队伍。目前,这支专兼结合、条件良好的理论课队伍已经成为我院最为和谐奋进的教学团队。
近年来,思政部教师顾爱玲、聂丽萍、贾景华、张洪、程海艳等几位老师获得了潞安集团公司授予的“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原黎、张小玲、田敏、张丽等几位老师分别获得了校级“模范教师”和“模范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学院和集团公司的表彰奖励中思政部教师的嘉奖比例达到了80%,他们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发挥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二)重视科研,营造学术氛围。
为了全面提升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我们制定了“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工作思路,通过将教育教学改革与理论创新研究有机结合的方式,达到既提高教学水平,又提升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的目的。努力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并将教改经验不断总结、提炼,将其系统化、科学化,使其上升为理论,同时理论反过来指导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学院科研处下发了专门的科研立项,鼓励和要求思政部每年必须申报院级课题,进一步从机制上加强思政理论课建设的科研工作。
2008年,贾景华老师在山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思政理论课教学案例征集中获得了三等奖。
2009年,在学院举办的教学课件比赛中,贾景华和程海燕两位老师的参赛课件获得了二等奖;2009年3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我院教师编写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全书56万字,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相关的论述,成为我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教学成果。20xx年,《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获中国煤炭协会20xx年度科研成果奖专著类的二等奖。
20xx年12月份,贾景华老师的参赛课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获山西省职业教育协会一等奖,并获得了“教学能手”的荣誉称号;程海燕老师的课件获得了山西省职业教育协会的二等奖。以上科研成果充分展现了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蓬勃发展和盎然生机。
四、经济保障有力,教学设备到位,为学院的思政理论课建设提供了较充足的物质保障。
由于我们学院是企业办学模式,在思政部的经费上不能设专项资金帐户进行管理,但是,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我们积极创造条件,灵活安排和执行,每学年由思政部做出部门经费预算,分管院领导审批,院党委书记同意后由财务部门具体落实,绝对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费支持。
按照生均15元以上的专项经费用于教师的实践考察和学术交流的要求,我院除保证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正常需要之外,在教师的实践考察、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投入达到了生均17元的要求,保证了思政部教师的实践考察和学术交流等费用支持。
学院购置了多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及音像资料,极大满足了思政课的教学需要,本学期开学,学院又为思政部配备了电脑、一体机等办公设备,大大改善了思政部的办公和教学条件。学校还为思政部开辟了阅览区,配备了阅览架,订购了相关期刊杂志,安排了专职的资料管理员,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料和服务保障。
总之,通过自查自评,我院思政理论课建设的工作措施基本到位,成效也很显著,达到了评建标准的要求。
尽管我院一贯以来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但是,对照建设标准和上级文件精神的要求,我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是很多的。
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现有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从教师的学历看,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中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比较低,最高学历是学习思政专业的人员比例也比较低。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加强,理论课教师的数量也是严重短缺的。
二、科研方面。
教师的科研能力很弱,科研的档次不够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较少,而且数量也不多。此外,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实践课的教学管理以及投入方面。
在实践课的教学管理和建设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比如,实践教学落实学分这项工作我们才刚起步,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合作不够稳定,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投入。此外,教师的出外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教学改革的特色项目不明显。
我院作为一所企业院校,按照自身的特点和上级的相关精神和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此外,依托学生社团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是我们一年来探索的重要成果,思政部依托学院的南苑爱心社团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帮助和引导他们策划一些全院范围的实践活动。比如,职业生涯规划的演讲、参与集团公司的植树造林活动、参与集团公司举办的文学采风活动、和社区联合搞一些义务宣传活动、与当地工商管理部门联合搞一些调查和宣传活动、清明节前以社团为发起者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纪念和缅怀先烈,加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等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这是我们学院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初步探索,但是,这些探索尚未形成经验,也更谈不上在全国或全省得到进一步推广。所以,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这方面的工作实践应该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精神,努力学习其它院校的经验和亮点,不断总结和改进自身建设中的经验和做法,在今后的思政理论课建设方面我院会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学校通过召开会议、制定规划、宣传教育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统一思想,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课程建设机制,总结课程建设经验,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二、引进高学历教师,努力培养中青年骨干。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关键在师资。学院今后会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和高质量人才的引进,凡属思政课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均鼓励教师参加,同时还要进一步使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学历教师的比例有所提升,鼓励中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大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提升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今后,我们还会引进至少2名学习思政相关专业的党员硕士生加入我院的教师团队,为我院今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加强教学科研力度,提高学术水平。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坚持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为核心,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紧密相关,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真正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必修课程。
采取更为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对每位教师的科研情况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挂钩。进一步规范机制,鼓励教师通过申报各项科研课题和教改课题,争取立项经费,同时,学院还会进一步加大对思政类科研课题的扶持力度。
四、积极创造条件,加大经费投入。
学院要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经费投入,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文件的要求,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经费,使其教学经费投入经常化、制度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提供常规化的经费保障。并且在思政理论课的课程建设、课程培训与进修、考察、资料建设、实践教学以及不可预见的其它费用方面加大投入。
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今后会充分利用好潞安集团作为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不断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在学生的企业实践、社会调查与感悟、职业道德养成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认知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总结,逐步形成我们企业办学的教学特色。
总之,我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全院各部门的全力支持,全体思政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强化制度,严格管理,积极探索,不断革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与省厅的要求、学生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这次评建为契机和动力,查漏补缺,整改落实,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继续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努力将我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搞出成效、展现亮点、形成特色。
目前我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难度比较大,全国也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我们学校主要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中做了一些初步探索即怎样将思政课的相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
“隔行如隔山”,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相差较大,但教学方式“隔行不隔理”。思政课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后两个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因为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规律观、矛盾观、量变质变观等等,都是在对自然科学现象、社会科学现象分析之后得出的认知。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和我校大多数老师的专业,本身就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为此,我院教务处要求专业对应性比较强的老师,比如财会类、营销类专业、设计类、艺术类、环境类等专业教师掌握和运用好属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这是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政课中涉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我院教务处也要求其他专业老师可以逐步接触、学习和提高;要求将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相关的专业课教学中,进而提高了专业课教学的说服力。
思政课教学比较重视理性分析和逻辑力量,专业课教师借鉴思政课教师课堂语言的逻辑性、深刻性,可以加强专业课教学的说服力,可以增进课堂互动的思想性,可以帮助学生转换视角思考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虚实结合。比如我校环境艺术课程的老师在讲废水治理、空气检测等课程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的生态观和“两山理论”,用简洁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可失去一点金山银山,也要保护好子孙万代的绿水青山”三个句子,就把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专业课教学内容有机融为一体。
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高职类院校经常遇到学生对职业信心不足,犹豫彷徨。我们发动相关的专业课教师结合旅游管理、机电、建筑工程等专业的未来,和他们谈职业生涯。但很多同学喜欢和其他专业毕业生比就业环境、舒服程度和收入高低,你硬要说让他们艰苦、吃苦、甘于清贫,他不一定听不进去。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更宽广的视野引导学生看职业,用“大道理”引导“小道理”,这就需要哲学思维了。
比如在就业指导课上,经常有学生问:初入职场什么竞争力最重要?我们的就业指导课教师用马克思主义“联系观点”给学生分析:世界上的事情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事物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复杂的,有一因多果,也有一果多因。但在所有联系中,总有一个因素是主要因素,这就是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联系。有的同学进校不久就抱怨自己缺乏专业兴趣。问题是,“专业兴趣”这四个字,企业关注的是前面两个字,是你的职业(专业)积累,而不是后面两个字,不是你的个人兴趣。专业能力是决定就业竞争力的主要联系点。除了一定的专业基础,我们青年学生走向社会还需要有什么竞争力呢?当然,事物也是一果多因的,就业竞争力还需要你良好的沟通能力、吃苦精神、合作能力甚至其他如人脉资源等,这是其他的联系点。
有的同学总担心本专业没有大的前途,老在和外部的一些一些条件比。我们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就用马克思主义的“内外因辩证观”分析:外因很重要,所以不同行业、岗位的差异永远存在;但内因起决定性作用。什么工作岗位都有精英阶层、大众人群和落后人群,同样环境条件下,个人内在的动力、努力和能力是决定性的。内因在决定一个人是否在单位里走在前列、受人尊敬的作用在于: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坚持精神。你说你的专业不理想,“巨匠在限制中表现自己”,能在平衡木抢翻跟斗的人,比地毯上“后滚翻”的人要惊艳得多。越有局限越能显出能力。那些不轻易“跳槽”,能在单位坚持留下来努力若干年的毕业生,最后都成为了企业的中坚力量。
还有的同学说,师哥师姐很多都抱怨我们这个专业所对口的行业不景气,工作找不到成就感。我们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就用马克思主义“规律观”来分析。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固有的规律性,规律是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反复出现的关系。1.理想和现实有反差,是年轻人刚工作的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每个人在刚走向社会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感觉迷茫。因此,刚工作的毕业生由于迷茫而抱怨工作不好,很普遍,很正常,但这不能准确说明工作的好坏。2.因为刚工作容易出现理想高于现实的反差,因此刚开始工作时,就要提醒自己不能太挑剔,要避免高不成低不就,要分析师哥师姐抱怨的两面性,要知道这种抱怨往往随着经验的增长而消失。3.坐等年纪大了“成熟起来”不再抱怨,是消极的态度,尽快消除反差的通常规律是,工作以后要给自己设定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社会未来需要的目标,然后再定一些阶段性小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去实现这些目标,就能找到感觉。4.一般规律是,只要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尽心工作和创新努力,只要能坚持三五年,一般就可能成为岗位、单位的骨干,那时就会对工作有了一些兴趣和热爱。5.如果毕业后到了单位实在感觉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不要马上急于跳槽,因为这时候可能还看不清楚,坚持一段时间,再决定是不是离开,这也是一个规律。6.如果决定了要跳槽,一般而言,也要从自己的积累、特长和情趣等综合因素出发,选择新的岗位。尽量不要离开专业太远,尽量在新单位有了着落后再“跳”,这些都是保证今后工作中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
我校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我校“文明、健康、好学、有为”的育人目标,严格对照《青海省中小学校党建思政工作要求》和《西宁市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措施》有关要求,扎实、有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现将我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坚定信仰,加强思政工作组织领导。
健全制度,指导建设。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相关要求制定了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思政课建设的若干措施分工细则、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辅导员工作制度、思政课堂评价制度,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保障。
优化机构,形成合力。党支部统一领导,各处室明确分工,支部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形成以学科教师为主导,以思政教师为重点,以班主任队伍为主体,以思政辅导员为支撑的全校师生协同配合的全员思政工作格局。
注重评价,完善体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了思政课双日志制度,完善了课堂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思政课考评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努力培养广大教师的责任、担当、集体、作为、荣誉等十六个意识,引导广大教师坚持职业操守、恪守诚信规范,倾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二)铸魂强基,强化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青老结对,促进成长。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学校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扎实开展思政课骨干教师“一科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示范课、青年教师过关课、汇报课等活动;实施青年教师成长“承包制”,学校领导问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座谈会,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充分彰显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名师引领,加快成长。建成吴建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邀请南京栖霞区思政课名师王英姿来校支教,传授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学校录播教室优势、北京四中网校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思政课案例库、备课资料库。在名师带动和影响下,思政教研风气浓厚,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养大幅提升。
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体教师坚守“既教书又育人”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推进以思政课为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共同育人的新格局。不定期开展教情学情调研,学校领导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研讨活动、进课堂观评课活动。
(三)抓好阵地,提升思政课堂教学实效。
立足课堂,创新教学。以“把思政课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为基础目标,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打造思政精品课。通过开足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校本教材,精选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微课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教学实践活动,学科教研,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竞赛,网络备课等教研活动,思政课课堂质量显著提高,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联盟互助,资源共享。一中教育集团及教育联盟通过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演讲赛、“班会观摩课”、“德育沙龙”、“绿色课堂”岗位大练兵、送教到校、名师交流等活动,从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模式等方面进行学习和交流,形成了区域内优势互补、教研互动的新局面,促进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挖掘资源,同向同力。充分挖掘学校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课堂作为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发挥每门课程、每个教室,每个课堂的育人职责,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力,思想政治和知识教育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
(四)丰富载体,打好学生思想政治底色。
树立榜样,扩大影响。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培训、专题讲座、“四有好老师”演讲、学生评教和“耕牛奖”“师德标兵”、“最受欢迎教师”、“有为青年教师希望之星”评选等,促使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品德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通过评选“文明班级”、“三好学生”、各类“星级学生”、“五四红旗班、红旗手”“爱心奖”“优秀班团干部”等优秀集体和个人,使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精细管理,培养习惯。立足立德树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爱国、责任、诚信、乐学、合作为主要内容,形成培养“文明、学习、卫生、安全、生活、体艺”六大习惯,实现“文明、健康、好学、有为”育人目标的“六三三三四”德育模式。利用规矩教育月、学生文明督查组的检查督导、问题清单剖析和反馈等形式,及时矫正了学生不良行为。多种形式的宣讲讨论、每周的年级例会、“做懂规矩,守纪律的合格一中学生”等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促进了全校师生规矩意识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主题活动,筑牢底色。通过开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进课堂、“宪法晨读”、“国旗下讲话”、“信仰根植我心”主题教育宣讲、“四爱三有”“崇尚英雄”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德育学堂”及《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视频观看、“五四”青春诗会、“红旗飘飘引我成长”征文活动、“传统文化教育月”系列活动、“入团第一课”以及一中讲堂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激发对党、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精神底色。
精品社团,丰富德育。学校现有各类社团33个,国旗班、清华筑梦游学团、中科院盐湖之星实践团等已成为精品社团。“启迪之星·助梦游学”活动中,学生参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参访京东、商汤科技、青橙创客等知名企业和机构;赴国家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盐湖所研究基地实地参观、亲历实验,与科学家互动交流。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学生追求更高梦想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创新方式,网络助力。开辟校园党建、团建和德育教育专题网站,开展网上德育主题教育,使校园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群、qq群等媒介成为宣传党的政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新阵地。
1.可供教师学习和选择的先进典型思政资源比较少;教学考试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率不够高,对思政实效性有一定的影响。
2.随着客观实际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不能很好适应新的育人要求,书本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服务,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达到思政课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作用,是思政课老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5.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大德育观念,创新课程建设,丰富德育载体,促进学校各项活动与思政课有机结合,通过内容重构、德育课堂重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结合一中讲堂、学生社团、体育、艺术类课程,努力实现德育课程体系化。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上级要求,建强“主力军”,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不断开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局面,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培育新时代有为学生。
我校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我校“文明、健康、好学、有为”的育人目标,严格对照《青海省中小学校党建思政工作要求》和《西宁市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措施》有关要求,扎实、有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现将我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坚定信仰,加强思政工作组织领导。
健全制度,指导建设。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相关要求制定了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思政课建设的若干措施分工细则、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辅导员工作制度、思政课堂评价制度,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保障。
优化机构,形成合力。党支部统一领导,各处室明确分工,支部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形成以学科教师为主导,以思政教师为重点,以班主任队伍为主体,以思政辅导员为支撑的全校师生协同配合的全员思政工作格局。
注重评价,完善体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了思政课双日志制度,完善了课堂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思政课考评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努力培养广大教师的责任、担当、集体、作为、荣誉等十六个意识,引导广大教师坚持职业操守、恪守诚信规范,倾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二)铸魂强基,强化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青老结对,促进成长。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学校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扎实开展思政课骨干教师“一科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示范课、青年教师过关课、汇报课等活动;实施青年教师成长“承包制”,学校领导问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座谈会,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充分彰显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名师引领,加快成长。建成吴建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邀请南京栖霞区思政课名师王英姿来校支教,传授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学校录播教室优势、北京四中网校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思政课案例库、备课资料库。在名师带动和影响下,思政教研风气浓厚,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养大幅提升。
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体教师坚守“既教书又育人”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推进以思政课为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共同育人的新格局。不定期开展教情学情调研,学校领导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研讨活动、进课堂观评课活动。
(三)抓好阵地,提升思政课堂教学实效。
立足课堂,创新教学。以“把思政课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为基础目标,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打造思政精品课。通过开足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校本教材,精选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微课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教学实践活动,学科教研,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竞赛,网络备课等教研活动,思政课课堂质量显著提高,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联盟互助,资源共享。一中教育集团及教育联盟通过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演讲赛、“班会观摩课”、“德育沙龙”、“绿色课堂”岗位大练兵、送教到校、名师交流等活动,从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模式等方面进行学习和交流,形成了区域内优势互补、教研互动的新局面,促进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挖掘资源,同向同力。充分挖掘学校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课堂作为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发挥每门课程、每个教室,每个课堂的育人职责,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力,思想政治和知识教育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
(四)丰富载体,打好学生思想政治底色。
树立榜样,扩大影响。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培训、专题讲座、“四有好老师”演讲、学生评教和“耕牛奖”“师德标兵”、“最受欢迎教师”、“有为青年教师希望之星”评选等,促使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品德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通过评选“文明班级”、“三好学生”、各类“星级学生”、“五四红旗班、红旗手”“爱心奖”“优秀班团干部”等优秀集体和个人,使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精细管理,培养习惯。立足立德树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爱国、责任、诚信、乐学、合作为主要内容,形成培养“文明、学习、卫生、安全、生活、体艺”六大习惯,实现“文明、健康、好学、有为”育人目标的“六三三三四”德育模式。利用规矩教育月、学生文明督查组的检查督导、问题清单剖析和反馈等形式,及时矫正了学生不良行为。多种形式的宣讲讨论、每周的年级例会、“做懂规矩,守纪律的合格一中学生”等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促进了全校师生规矩意识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我院坚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
严格的教学管理,是思政课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起点。思政部依据学校有关教学管理文件的规定,结合自身建设与教育教学实际,为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相继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考勤制度、教研制度、图书资料管理制度、教师信息反馈制度等,并根据发展建设需要及时进行修订。从制度上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有助于思政课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二)课程设置规范。
我院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规定,全面落实“05方案”。按“05方案”要求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时数54学时,第l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学时72学时,第2学期开设。为保证教学效果,学校在每学期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时,能够从学校实际和教学需要出发控制课堂人数,在教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小班教学,许多班级人数都在50人以内,近几年,我院95%的班级采用了小班教学,并且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重点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
另外,《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至少安排5次讲座,统一采用中宣部和教育部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以及山西省高校工委宣传部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参考资料作为教师和学生的辅导资料。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已成为我院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必修课程。
此外,在保证必修课正常开设的同时,我院还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感恩教育、毕业学生的德育教育等系列专题教育活动。
(三)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思政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和交流。并通过听课、评课等形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为充分利用集体智慧上好每一节课,每学期教研活动必须进行至少2次集体备课;3项以上的研究专题;2次以上的教学经验交流和至少3次以上的听课评课反馈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活动,交流教学案例,共同探索教学方法,畅谈心得体会,逐步统一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加深了对课程内容与理论体系的把握,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强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思政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训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努力实现互动式、启发式教学,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专题讲授和案例教学,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形式。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的总体安排和课程管理,教师把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这个名字起源于中华民国。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其直接目的是影响受教育的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目前我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难度比较大,全国也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我们学校主要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中做了一些初步探索即怎样将思政课的相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
“隔行如隔山”,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相差较大,但教学方式“隔行不隔理”。思政课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后两个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因为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规律观、矛盾观、量变质变观等等,都是在对自然科学现象、社会科学现象分析之后得出的认知。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和我校大多数老师的专业,本身就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为此,我院教务处要求专业对应性比较强的老师,比如财会类、营销类专业、设计类、艺术类、环境类等专业教师掌握和运用好属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这是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政课中涉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我院教务处也要求其他专业老师可以逐步接触、学习和提高;要求将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相关的专业课教学中,进而提高了专业课教学的说服力。
思政课教学比较重视理性分析和逻辑力量,专业课教师借鉴思政课教师课堂语言的逻辑性、深刻性,可以加强专业课教学的说服力,可以增进课堂互动的思想性,可以帮助学生转换视角思考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虚实结合。比如我校环境艺术课程的老师在讲废水治理、空气检测等课程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的生态观和“两山理论”,用简洁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可失去一点金山银山,也要保护好子孙万代的绿水青山”三个句子,就把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专业课教学内容有机融为一体。
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高职类院校经常遇到学生对职业信心不足,犹豫彷徨。我们发动相关的专业课教师结合旅游管理、机电、建筑工程等专业的未来,和他们谈职业生涯。但很多同学喜欢和其他专业毕业生比就业环境、舒服程度和收入高低,你硬要说让他们艰苦、吃苦、甘于清贫,他不一定听不进去。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更宽广的视野引导学生看职业,用“大道理”引导“小道理”,这就需要哲学思维了。
比如在就业指导课上,经常有学生问:初入职场什么竞争力最重要?我们的就业指导课教师用马克思主义“联系观点”给学生分析:世界上的事情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事物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复杂的,有一因多果,也有一果多因。但在所有联系中,总有一个因素是主要因素,这就是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联系。有的同学进校不久就抱怨自己缺乏专业兴趣。问题是,“专业兴趣”这四个字,企业关注的是前面两个字,是你的职业(专业)积累,而不是后面两个字,不是你的个人兴趣。专业能力是决定就业竞争力的主要联系点。除了一定的专业基础,我们青年学生走向社会还需要有什么竞争力呢?当然,事物也是一果多因的,就业竞争力还需要你良好的沟通能力、吃苦精神、合作能力甚至其他如人脉资源等,这是其他的联系点。
有的同学总担心本专业没有大的前途,老在和外部的一些一些条件比。我们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就用马克思主义的“内外因辩证观”分析:外因很重要,所以不同行业、岗位的差异永远存在;但内因起决定性作用。什么工作岗位都有精英阶层、大众人群和落后人群,同样环境条件下,个人内在的动力、努力和能力是决定性的。内因在决定一个人是否在单位里走在前列、受人尊敬的作用在于: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坚持精神。你说你的专业不理想,“巨匠在限制中表现自己”,能在平衡木抢翻跟斗的人,比地毯上“后滚翻”的人要惊艳得多。越有局限越能显出能力。那些不轻易“跳槽”,能在单位坚持留下来努力若干年的毕业生,最后都成为了企业的中坚力量。
还有的同学说,师哥师姐很多都抱怨我们这个专业所对口的行业不景气,工作找不到成就感。我们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就用马克思主义“规律观”来分析。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固有的规律性,规律是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反复出现的关系。1.理想和现实有反差,是年轻人刚工作的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每个人在刚走向社会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感觉迷茫。因此,刚工作的毕业生由于迷茫而抱怨工作不好,很普遍,很正常,但这不能准确说明工作的好坏。2.因为刚工作容易出现理想高于现实的反差,因此刚开始工作时,就要提醒自己不能太挑剔,要避免高不成低不就,要分析师哥师姐抱怨的两面性,要知道这种抱怨往往随着经验的增长而消失。3.坐等年纪大了“成熟起来”不再抱怨,是消极的态度,尽快消除反差的通常规律是,工作以后要给自己设定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社会未来需要的目标,然后再定一些阶段性小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去实现这些目标,就能找到感觉。4.一般规律是,只要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尽心工作和创新努力,只要能坚持三五年,一般就可能成为岗位、单位的骨干,那时就会对工作有了一些兴趣和热爱。5.如果毕业后到了单位实在感觉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不要马上急于跳槽,因为这时候可能还看不清楚,坚持一段时间,再决定是不是离开,这也是一个规律。6.如果决定了要跳槽,一般而言,也要从自己的积累、特长和情趣等综合因素出发,选择新的岗位。尽量不要离开专业太远,尽量在新单位有了着落后再“跳”,这些都是保证今后工作中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落实我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动学校办好思政课、教师教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报告。
我校思政课程,由学校党支部直接领导,杨关欣校长把握学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监督学校思政课教学情况。由学校教务处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坚持深入到班级思政课课堂,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对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
重视师德建设,利用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
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名,负责学校1至9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15名,其中初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3名。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根据学科设置标准,学校开设了1至9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1至6年级每班每周均开设了2节课程,7至9年级每班每周开设3节课程。在思政课教材选用上,学校严格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教材。
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学科建设,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教导处组织思政课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认真研讨教材,加强对教学大纲的掌握,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讨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学校为思政课等科任教师办公室配备了联网的电脑,以保证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
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学科,保证学校思政课的正常开设,保证专任教师任教思政课的建设思路。
1.学校依托各种“活动日”、“活动月”,结合思政课、班队会等,开展一系列以思想品德教育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思想品德专题教育周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个体到集体,从外表到心理,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
3.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积极开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德育活动,使我校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健康、文明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
目前我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难度比较大,全国也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我们学校主要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中做了一些初步探索即怎样将思政课的相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
“隔行如隔山”,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相差较大,但教学方式“隔行不隔理”。思政课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后两个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因为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规律观、矛盾观、量变质变观等等,都是在对自然科学现象、社会科学现象分析之后得出的认知。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和我校大多数老师的专业,本身就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为此,我院教务处要求专业对应性比较强的老师,比如财会类、营销类专业、设计类、艺术类、环境类等专业教师掌握和运用好属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这是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政课中涉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我院教务处也要求其他专业老师可以逐步接触、学习和提高;要求将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相关的专业课教学中,进而提高了专业课教学的说服力。
思政课教学比较重视理性分析和逻辑力量,专业课教师借鉴思政课教师课堂语言的逻辑性、深刻性,可以加强专业课教学的说服力,可以增进课堂互动的思想性,可以帮助学生转换视角思考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虚实结合。比如我校环境艺术课程的老师在讲废水治理、空气检测等课程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的生态观和“两山理论”,用简洁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可失去一点金山银山,也要保护好子孙万代的绿水青山”三个句子,就把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专业课教学内容有机融为一体。
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高职类院校经常遇到学生对职业信心不足,犹豫彷徨。我们发动相关的专业课教师结合旅游管理、机电、建筑工程等专业的未来,和他们谈职业生涯。但很多同学喜欢和其他专业毕业生比就业环境、舒服程度和收入高低,你硬要说让他们艰苦、吃苦、甘于清贫,他不一定听不进去。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更宽广的视野引导学生看职业,用“大道理”引导“小道理”,这就需要哲学思维了。
比如在就业指导课上,经常有学生问:初入职场什么竞争力最重要?我们的就业指导课教师用马克思主义“联系观点”给学生分析:世界上的事情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事物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复杂的,有一因多果,也有一果多因。但在所有联系中,总有一个因素是主要因素,这就是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联系。有的同学进校不久就抱怨自己缺乏专业兴趣。问题是,“专业兴趣”这四个字,企业关注的是前面两个字,是你的职业(专业)积累,而不是后面两个字,不是你的个人兴趣。专业能力是决定就业竞争力的主要联系点。除了一定的专业基础,我们青年学生走向社会还需要有什么竞争力呢?当然,事物也是一果多因的,就业竞争力还需要你良好的沟通能力、吃苦精神、合作能力甚至其他如人脉资源等,这是其他的联系点。
有的同学总担心本专业没有大的前途,老在和外部的一些一些条件比。我们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就用马克思主义的“内外因辩证观”分析:外因很重要,所以不同行业、岗位的差异永远存在;但内因起决定性作用。什么工作岗位都有精英阶层、大众人群和落后人群,同样环境条件下,个人内在的动力、努力和能力是决定性的。内因在决定一个人是否在单位里走在前列、受人尊敬的作用在于: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坚持精神。你说你的专业不理想,“巨匠在限制中表现自己”,能在平衡木抢翻跟斗的人,比地毯上“后滚翻”的人要惊艳得多。越有局限越能显出能力。那些不轻易“跳槽”,能在单位坚持留下来努力若干年的毕业生,最后都成为了企业的中坚力量。
还有的同学说,师哥师姐很多都抱怨我们这个专业所对口的行业不景气,工作找不到成就感。我们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就用马克思主义“规律观”来分析。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固有的规律性,规律是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反复出现的关系。1.理想和现实有反差,是年轻人刚工作的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每个人在刚走向社会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感觉迷茫。因此,刚工作的毕业生由于迷茫而抱怨工作不好,很普遍,很正常,但这不能准确说明工作的好坏。2.因为刚工作容易出现理想高于现实的反差,因此刚开始工作时,就要提醒自己不能太挑剔,要避免高不成低不就,要分析师哥师姐抱怨的两面性,要知道这种抱怨往往随着经验的增长而消失。3.坐等年纪大了“成熟起来”不再抱怨,是消极的态度,尽快消除反差的通常规律是,工作以后要给自己设定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社会未来需要的目标,然后再定一些阶段性小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去实现这些目标,就能找到感觉。4.一般规律是,只要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尽心工作和创新努力,只要能坚持三五年,一般就可能成为岗位、单位的骨干,那时就会对工作有了一些兴趣和热爱。5.如果毕业后到了单位实在感觉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不要马上急于跳槽,因为这时候可能还看不清楚,坚持一段时间,再决定是不是离开,这也是一个规律。6.如果决定了要跳槽,一般而言,也要从自己的积累、特长和情趣等综合因素出发,选择新的岗位。尽量不要离开专业太远,尽量在新单位有了着落后再“跳”,这些都是保证今后工作中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
2005年,学校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经过十余年的扎实积累,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五同”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严格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做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五同”,即同对象(覆盖全体学生)、同目标(每门课程及各单元的教学目的相同)、同重点(每门课程的教学重点相同)、同问题(每门课程的对准的学生思想问题相同)、同考试(实践教学考核成绩与课堂教学考试成绩共同构成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
2018年,学校制定下发了《天津师范大学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实施方式、实施步骤及政策保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德育一体化”育人机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密切合作,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任教师与专职辅导员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合力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
天津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五同”机制曾获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团中央两次到校观摩思政课实践教学,全国50余所高校前来观摩学习,教育部刊发专题简报,《中国教育报》先后两次给予专题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调整思政课教学改革思路,结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总结经验,瞄准关键问题,不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根据市委教育工委部署,主持编写了16万字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指导方案》。着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各门课程内容的“对接之处”,探索课堂讲授的特色路径方式。在充分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实践要求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精心打造15节天津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紧密结合学生特点,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充分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魅力,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政课。
在专题教学上,坚持问题导向,开展“问题切入、课题深入、专题进入”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关注学生的思想困惑、社会热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寻找三者的结合点,提炼成“问题”,将“问题”通过设立专项课题等方式转化为教师研究的“课题”,经过科学研究、集体备课,将课题成果转化为教学“专题”。这样,以问题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讲深、讲透,在释疑解惑中吸引学生的“眼”,赢得学生的“心”。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八讲法”:“照着讲”,即照着教材基本观点、中央精神讲,突出政治性;“接着讲”,以学术讲好政治,突出科学性;“对着讲”,针对学生思想困惑、思想问题开展教学,突出针对性;“活着讲”,以中国故事讲中国理论,突出吸引性;“顶着讲”,理气直壮地批驳社会上错误观点,正本清源,突出战斗性;“引着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生为本,突出主体性;“精着讲”,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深刻性;“特着讲”,每一名老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突出特色性。
“三入八讲”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生评教成绩稳步上升,课程建设层次得以提升,2门课程建成天津市精品课,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门课获教育部“精彩一课”,2名教师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二者均居全国首位。教师蝉联天津市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第一名,获全国首批思政课教学能手、首批教学标兵、首批最美思政课教师、首批思政课年度影响力教师,教学团队建成天津市教学团队,以上成绩均为市属高校独有或首批获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我校思政课改革经验。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思政课教学的正确政治方向,要求全体任课教师提高政治站位,在教学改革中把握正确方向,注重正面引导,敢于主动发声、澄清模糊认识,理直气壮地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和优势。要求每一个教学环节必须为夯实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知识基础、情感基础服务,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服务。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调整思政课教学改革思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领会中央精神,认真总结经验,紧跟改革潮流,瞄准关键问题,在原有思路的基础上,把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路确立为“一根本,一核心,四统一”。即以生为本,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实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统一、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统一、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相统一。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承天津师范大学“德育一体化”育人机制优势,以市委宣传部与学校共建天津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做实做精做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彰显师大品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打造富于师大韵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深化突出师大特色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推进学校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为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专题汇报会于9月25日上午在综合楼南楼315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副校长何坪主持,在家校领导,各院(部)院长、党总支书记,各相关职能处(室)领导参加了会议。
会上,教务处汇报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解读了重庆市教委关于《重庆市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并进一步讲解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各院(部)依次汇报了本院(部)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何坪逐一点评,肯定了各院(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措施和成果,同时也希望各院(部)能进一步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有新意有亮点。
副校长唐全强调了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作为高校教师,要主动变革传统课堂,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校长冯连贵要求各院(部)不断总结、评估,深入思考“思政元素如何挖、挖什么”,特别是一些医药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何在讲好知识点的同时,挖掘出与知识点相关联的中华民族好故事、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如何将医药名师佳史、学校的校史校情融入课堂,或者反向思维剖析社会不良事件,给同学们讲好“底线”故事。授课内容要精准,勿贪大求全,勿“硬、生、冷”,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
党委书记吴海峰根据各院(部)的汇报情况,提出了“两个全”“两个高”“两个专”的要求。“两个全”,一是全员参加,全校各院部各职能处室上下联动,共同参与;二是课程全覆盖,认真研究挖掘思政元素。“两个高”,是高密度、高强度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两个专”,一是对每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进行专项验收,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二是进行专项考核,对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及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在教学质量、年度考核、职称晋升中体现。
12月29日下午,学校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工作情况。在家校领导李恭进、刘潜、曾泽鑫、陈亮、黄瑞忠、叶军明、肖树辉、张小康等出席会议。党委书记李恭进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2020年我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开创了新局面,为培育德技双馨良才、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科大学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会议全面总结了我校2020年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围绕思政教育特色、思政工作格局和思政教育路子等方面归纳了我校思政工作成效,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并就下一步工作打算提出了建议。
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部长廖志平就我校2020年思想政治工作作了汇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曾新华汇报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的主要情况,梳理了经验启示,并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学校党委书记李恭进听取汇报后作了讲话。李恭进指出,2020年,在中央、省委和省教育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李恭进要求,要以五项工程建设为抓手,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得更加扎实。一是加强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思想政治专职教师及辅导员队伍,同时建立起统战、宣传、纪委信息员队伍,强化责任担当,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二是要牢牢把握课堂教育主阵地,思政课和课程思政要落到实处,对思政自编教材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进行全面审查,做到全面汇总无遗漏、信息准确无误差。三是充分发挥好阵地作用,实现阵地育人功效。
李恭进强调,要以传承红医精神为基本内涵,把红医精神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融入育人全过程,让思政教育特色更加鲜明,并结合抗疫和师德师风建设,将思想政治贯穿在教育与生活中,赋予时代特色,形成良好的赣医风尚。要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抓手、有载体,真正落细落小到实处,使思想教育工作成效更加显著。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学校召开会议,专题听取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充分体现了学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与会人员表示,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奋力谱写我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篇章。
两办、党群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各下属党委(党总支)书记参加会议。
十二年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普遍欢迎和积极参与,魅力思政火了起来。我们一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形成了课内实践教学便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教学贴近现实生活,虚拟实践教学拓展教育空间,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特别是我们大胆创新的一年一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示活动”,经过了从艰难起步、艰辛探索到广泛参与、初见成效,如今这一活动形式已常态化。通过这种新颖的实践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广阔天地,实现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因而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所无法比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示活动”也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多次受到省、市电视台及相关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以及兄弟院校的观摩学习和高度好评,已成为我省高校独一无二的文理品牌。
第五,对分课堂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
近年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为指导,以“打造思政金课”为建设目标,坚持守正创新,自2018年6月首次接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来,组建了由曾令琼教授领衔,多名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分课堂教学团队,团队成员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现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逐步推广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思政课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系统性转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有效提高了学生乐学善学、批判质疑、勤学反思、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并通过大力推行“对分课堂”的全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并于2019年4月24日上午,在兰州文理学院举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分公开课第5场直播。此次全国直播是由“对分课堂”创始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学新教授发起的,在全国范围内基于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的真实课堂情境下的思政课系列直播活动,首批共有五所高校进行了公开课直播,在全国思政课教学改革领域引起强烈反响。
第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明辨了真善美与假恶丑,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通过大量生动、真实的论证实例,把理论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能够更加紧密地贴近学生的思想脉搏,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加深对大学生的国情、民情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近年来,学校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两个意见”和“一个方案”要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中宣传部、教育部两个意见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我们还存在着相当差距,主要是高学历教师特别是有马克思主义学科背景的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的科研、教研成果偏少;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今后我们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强以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和能力水平。
第二,制定科研规划,在国内和省内聘请一批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域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和教授,指导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第三、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争取2年内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能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获得奖项。
我校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我校“文明、健康、好学、有为”的育人目标,严格对照《青海省中小学校党建思政工作要求》和《西宁市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措施》有关要求,扎实、有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现将我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坚定信仰,加强思政工作组织领导。
健全制度,指导建设。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相关要求制定了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思政课建设的若干措施分工细则、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辅导员工作制度、思政课堂评价制度,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保障。
优化机构,形成合力。党支部统一领导,各处室明确分工,支部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形成以学科教师为主导,以思政教师为重点,以班主任队伍为主体,以思政辅导员为支撑的全校师生协同配合的全员思政工作格局。
注重评价,完善体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了思政课双日志制度,完善了课堂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思政课考评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努力培养广大教师的责任、担当、集体、作为、荣誉等十六个意识,引导广大教师坚持职业操守、恪守诚信规范,倾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二)铸魂强基,强化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青老结对,促进成长。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学校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扎实开展思政课骨干教师“一科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示范课、青年教师过关课、汇报课等活动;实施青年教师成长“承包制”,学校领导问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座谈会,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充分彰显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名师引领,加快成长。建成吴建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邀请南京栖霞区思政课名师王英姿来校支教,传授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学校录播教室优势、北京四中网校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思政课案例库、备课资料库。在名师带动和影响下,思政教研风气浓厚,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养大幅提升。
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体教师坚守“既教书又育人”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推进以思政课为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共同育人的新格局。不定期开展教情学情调研,学校领导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研讨活动、进课堂观评课活动。
(三)抓好阵地,提升思政课堂教学实效。
立足课堂,创新教学。以“把思政课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为基础目标,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打造思政精品课。通过开足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校本教材,精选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微课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教学实践活动,学科教研,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竞赛,网络备课等教研活动,思政课课堂质量显著提高,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联盟互助,资源共享。一中教育集团及教育联盟通过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演讲赛、“班会观摩课”、“德育沙龙”、“绿色课堂”岗位大练兵、送教到校、名师交流等活动,从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模式等方面进行学习和交流,形成了区域内优势互补、教研互动的新局面,促进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挖掘资源,同向同力。充分挖掘学校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课堂作为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发挥每门课程、每个教室,每个课堂的育人职责,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力,思想政治和知识教育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
(四)丰富载体,打好学生思想政治底色。
树立榜样,扩大影响。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培训、专题讲座、“四有好老师”演讲、学生评教和“耕牛奖”“师德标兵”、“最受欢迎教师”、“有为青年教师希望之星”评选等,促使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品德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通过评选“文明班级”、“三好学生”、各类“星级学生”、“五四红旗班、红旗手”“爱心奖”“优秀班团干部”等优秀集体和个人,使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精细管理,培养习惯。立足立德树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爱国、责任、诚信、乐学、合作为主要内容,形成培养“文明、学习、卫生、安全、生活、体艺”六大习惯,实现“文明、健康、好学、有为”育人目标的“六三三三四”德育模式。利用规矩教育月、学生文明督查组的检查督导、问题清单剖析和反馈等形式,及时矫正了学生不良行为。多种形式的宣讲讨论、每周的年级例会、“做懂规矩,守纪律的合格一中学生”等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促进了全校师生规矩意识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主题活动,筑牢底色。通过开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进课堂、“宪法晨读”、“国旗下讲话”、“信仰根植我心”主题教育宣讲、“四爱三有”“崇尚英雄”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德育学堂”及《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视频观看、“五四”青春诗会、“红旗飘飘引我成长”征文活动、“传统文化教育月”系列活动、“入团第一课”以及一中讲堂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激发对党、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精神底色。
精品社团,丰富德育。学校现有各类社团33个,国旗班、清华筑梦游学团、中科院盐湖之星实践团等已成为精品社团。“启迪之星·助梦游学”活动中,学生参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参访京东、商汤科技、青橙创客等知名企业和机构;赴国家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盐湖所研究基地实地参观、亲历实验,与科学家互动交流。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学生追求更高梦想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创新方式,网络助力。开辟校园党建、团建和德育教育专题网站,开展网上德育主题教育,使校园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群、qq群等媒介成为宣传党的政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新阵地。
1.可供教师学习和选择的先进典型思政资源比较少;教学考试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率不够高,对思政实效性有一定的影响。
2.随着客观实际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不能很好适应新的育人要求,书本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服务,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达到思政课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作用,是思政课老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5.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大德育观念,创新课程建设,丰富德育载体,促进学校各项活动与思政课有机结合,通过内容重构、德育课堂重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结合一中讲堂、学生社团、体育、艺术类课程,努力实现德育课程体系化。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上级要求,建强“主力军”,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不断开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局面,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培育新时代有为学生。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落实我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动学校办好思政课、教师教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报告。
我校思政课程,由学校党支部直接领导,杨关欣校长把握学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监督学校思政课教学情况。由学校教务处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坚持深入到班级思政课课堂,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对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
重视师德建设,利用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
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名,负责学校1至9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15名,其中初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3名。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教学根据学科设置标准,学校开设了1至9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1至6年级每班每周均开设了2节课程,7至9年级每班每周开设3节课程。在思政课教材选用上,学校严格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教材。
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学科建设,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教导处组织思政课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认真研讨教材,加强对教学大纲的掌握,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讨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保障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学校为思政课等科任教师办公室配备了联网的电脑,以保证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
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学科,保证学校思政课的正常开设,保证专任教师任教思政课的建设思路。
1.学校依托各种“活动日”、“活动月”,结合思政课、班队会等,开展一系列以思想品德教育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思想品德专题教育周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个体到集体,从外表到心理,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
3.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积极开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德育活动,使我校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健康、文明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
为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专题汇报会于9月25日上午在综合楼南楼315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副校长何坪主持,在家校领导,各院(部)院长、党总支书记,各相关职能处(室)领导参加了会议。
会上,教务处汇报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解读了重庆市教委关于《重庆市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并进一步讲解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各院(部)依次汇报了本院(部)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何坪逐一点评,肯定了各院(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措施和成果,同时也希望各院(部)能进一步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有新意有亮点。
副校长唐全强调了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作为高校教师,要主动变革传统课堂,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校长冯连贵要求各院(部)不断总结、评估,深入思考“思政元素如何挖、挖什么”,特别是一些医药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何在讲好知识点的同时,挖掘出与知识点相关联的中华民族好故事、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如何将医药名师佳史、学校的校史校情融入课堂,或者反向思维剖析社会不良事件,给同学们讲好“底线”故事。授课内容要精准,勿贪大求全,勿“硬、生、冷”,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
党委书记吴海峰根据各院(部)的汇报情况,提出了“两个全”“两个高”“两个专”的要求。“两个全”,一是全员参加,全校各院部各职能处室上下联动,共同参与;二是课程全覆盖,认真研究挖掘思政元素。“两个高”,是高密度、高强度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两个专”,一是对每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进行专项验收,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二是进行专项考核,对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及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在教学质量、年度考核、职称晋升中体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落实我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动学校办好思政课、教师教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报告。
一、思政课建设机制我校思政课程,由学校党支部直接领导,杨关欣校长把握学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监督学校思政课教学情况。由学校教务处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坚持深入到班级思政课课堂,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对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
重视师德建设,利用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
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名,负责学校1至9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15名,其中初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3名。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思政课教育教学根据学科设置标准,学校开设了1至9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1至6年级每班每周均开设了2节课程,7至9年级每班每周开设3节课程。在思政课教材选用上,学校严格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教材。
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学科建设,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教导处组织思政课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认真研讨教材,加强对教学大纲的掌握,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讨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四、思政课建设保障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学校为思政课等科任教师办公室配备了联网的电脑,以保证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
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学科,保证学校思政课的正常开设,保证专任教师任教思政课的建设思路。
五、思政课与实践相结合1.学校依托各种“活动日”、“活动月”,结合思政课、班队会等,开展一系列以思想品德教育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思想品德专题教育周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个体到集体,从外表到心理,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
3.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积极开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德育活动,使我校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健康、文明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
为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专题汇报会于9月25日上午在综合楼南楼315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副校长何坪主持,在家校领导,各院(部)院长、党总支书记,各相关职能处(室)领导参加了会议。
会上,教务处汇报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解读了重庆市教委关于《重庆市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并进一步讲解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各院(部)依次汇报了本院(部)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何坪逐一点评,肯定了各院(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措施和成果,同时也希望各院(部)能进一步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有新意有亮点。
副校长唐全强调了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作为高校教师,要主动变革传统课堂,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校长冯连贵要求各院(部)不断总结、评估,深入思考“思政元素如何挖、挖什么”,特别是一些医药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何在讲好知识点的同时,挖掘出与知识点相关联的中华民族好故事、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如何将医药名师佳史、学校的校史校情融入课堂,或者反向思维剖析社会不良事件,给同学们讲好“底线”故事。授课内容要精准,勿贪大求全,勿“硬、生、冷”,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
党委书记吴海峰根据各院(部)的汇报情况,提出了“两个全”“两个高”“两个专”的要求。“两个全”,一是全员参加,全校各院部各职能处室上下联动,共同参与;二是课程全覆盖,认真研究挖掘思政元素。“两个高”,是高密度、高强度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两个专”,一是对每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进行专项验收,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二是进行专项考核,对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及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在教学质量、年度考核、职称晋升中体现。
(四)强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思政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训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努力实现互动式、启发式教学,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专题讲授和案例教学,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形式。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的总体安排和课程管理,教师把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落实我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动学校办好思政课、教师教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报告。
一、思政课建设机制我校思政课程,由学校党支部直接领导,杨关欣校长把握学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监督学校思政课教学情况。由学校教务处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坚持深入到班级思政课课堂,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对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
重视师德建设,利用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
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名,负责学校1至9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15名,其中初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3名。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思政课教育教学根据学科设置标准,学校开设了1至9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1至6年级每班每周均开设了2节课程,7至9年级每班每周开设3节课程。在思政课教材选用上,学校严格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教材。
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学科建设,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教导处组织思政课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认真研讨教材,加强对教学大纲的掌握,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讨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四、思政课建设保障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学校为思政课等科任教师办公室配备了联网的电脑,以保证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
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学科,保证学校思政课的正常开设,保证专任教师任教思政课的建设思路。
五、思政课与实践相结合1.学校依托各种“活动日”、“活动月”,结合思政课、班队会等,开展一系列以思想品德教育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思想品德专题教育周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个体到集体,从外表到心理,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
3.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积极开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德育活动,使我校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健康、文明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落实我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动学校办好思政课、教师教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报告。
一、思政课建设机制我校思政课程,由学校党支部直接领导,杨。
我校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我校“文明、健康、好学、有为”的育人目标,严格对照《xx省中小学校党建思政工作要求》和《西宁市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措施》有关要求,扎实、有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现将我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坚定信仰,加强思政工作组织领导。
健全制度,指导建设。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相关要求制定了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思政课建设的若干措施分工细则、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辅导员工作制度、思政课堂评价制度,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保障。
优化机构,形成合力。党支部统一领导,各处室明确分工,支部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形成以学科教师为主导,以思政教师为重点,以班主任队伍为主体,以思政辅导员为支撑的全校师生协同配合的全员思政工作格局。
注重评价,完善体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了思政课双日志制度,完善了课堂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思政课考评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努力培养广大教师的责任、担当、集体、作为、荣誉等十六个意识,引导广大教师坚持职业操守、恪守诚信规范,倾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二)铸魂强基,强化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青老结对,促进成长。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学校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扎实开展思政课骨干教师“一科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示范课、青年教师过关课、汇报课等活动;实施青年教师成长“承包制”,学校领导问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座谈会,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充分彰显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名师引领,加快成长。建成吴建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邀请xx栖霞区思政课名师王英姿来校支教,传授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学校录播教室优势、xx四中网校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思政课案例库、备课资料库。在名师带动和影响下,思政教研风气浓厚,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养大幅提升。
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体教师坚守“既教书又育人”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推进以思政课为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共同育人的新格局。不定期开展教情学情调研,学校领导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研讨活动、进课堂观评课活动。
(三)抓好阵地,提升思政课堂教学实效。
立足课堂,创新教学。以“把思政课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为基础目标,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打造思政精品课。通过开足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校本教材,精选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微课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教学实践活动,学科教研,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竞赛,网络备课等教研活动,思政课课堂质量显著提高,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联盟互助,资源共享。一中教育集团及教育联盟通过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演讲赛、“班会观摩课”、“德育沙龙”、“绿色课堂”岗位大练兵、送教到校、名师交流等活动,从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模式等方面进行学习和交流,形成了区域内优势互补、教研互动的新局面,促进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挖掘资源,同向同力。充分挖掘学校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课堂作为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发挥每门课程、每个教室,每个课堂的育人职责,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力,思想政治和知识教育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
(四)丰富载体,打好学生思想政治底色。
树立榜样,扩大影响。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培训、专题讲座、“四有好老师”演讲、学生评教和“耕牛奖”“师德标兵”、“最受欢迎教师”、“有为青年教师希望之星”评选等,促使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品德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通过评选“文明班级”、“三好学生”、各类“星级学生”、“五四红旗班、红旗手”“爱心奖”“优秀班团干部”等优秀集体和个人,使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精细管理,培养习惯。立足立德树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爱国、责任、诚信、乐学、合作为主要内容,形成培养“文明、学习、卫生、安全、生活、体艺”六大习惯,实现“文明、健康、好学、有为”育人目标的“六三三三四”德育模式。利用规矩教育月、学生文明督查组的检查督导、问题清单剖析和反馈等形式,及时矫正了学生不良行为。多种形式的宣讲讨论、每周的年级例会、“做懂规矩,守纪律的合格一中学生”等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促进了全校师生规矩意识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主题活动,筑牢底色。通过开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进课堂、“宪法晨读”、“国旗下讲话”、“信仰根植我心”主题教育宣讲、“四爱三有”“崇尚英雄”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德育学堂”及《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视频观看、“五四”青春诗会、“红旗飘飘引我成长”征文活动、“传统文化教育月”系列活动、“入团第一课”以及一中讲堂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激发对党、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精神底色。
精品社团,丰富德育。学校现有各类社团33个,国旗班、清华筑梦游学团、中科院盐湖之星实践团等已成为精品社团。“启迪之星·助梦游学”活动中,学生参观清华大学、xx大学等名牌大学,参访京东、商汤科技、青橙创客等知名企业和机构;赴国家科学院xx盐湖研究所、盐湖所研究基地实地参观、亲历实验,与科学家互动交流。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学生追求更高梦想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创新方式,网络助力。开辟校园党建、团建和德育教育专题网站,开展网上德育主题教育,使校园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群、qq群等媒介成为宣传党的政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新阵地。
二、存在的问题。
1.可供教师学习和选择的先进典型思政资源比较少;教学考试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率不够高,对思政实效性有一定的影响。
2.随着客观实际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不能很好适应新的育人要求,书本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服务,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达到思政课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作用,是思政课老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今后的思路。
5.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大德育观念,创新课程建设,丰富德育载体,促进学校各项活动与思政课有机结合,通过内容重构、德育课堂重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结合一中讲堂、学生社团、体育、艺术类课程,努力实现德育课程体系化。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上级要求,建强“主力军”,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不断开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局面,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培育新时代有为学生。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我校确立了: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的指导思想。
学校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确立学校宣传部与教学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宏观管理体制,形成了关心和支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和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地位。
学校党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重点,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能重视,不能轻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原则,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紧密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实施”的管理机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
为加强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学校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主管副校长、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人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组成的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直接主抓负责,充分体现了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高度重视。
是完善规范工作机制。
学校实施党委会议和校长办公会“专题会”制度,定期研究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方向、解决存在的问题;推行学校领导“听课制”,通过学校领导深入课堂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思想实际,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建设的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在人员及师资配备、教师培训、经费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教务处、科技处在教学成果评定、教改立项、科研立项、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也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支持;严格执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督导制度和学生信息员座谈会制度,及时了解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这些措施的落实,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建设水平的提高。
配置专门工作机构。
学校在原社会管理学院的基础上独立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和建设工作,选配了具有哲学学科背景的教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担任负责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建设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落实保障专项经费。
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在图书资料购置、教师培训和教学条件改善方面给予倾斜。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征订各类社科期刊30余种,设立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验室,并购置思政课教学辅助平台,建设相关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基地,不断强化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还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师培训考察。
二、多措并举,专兼结合,打造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队伍。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学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坚持从严选拔、关注成长、优先培养,初步建成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一)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高标准建设专兼师资队伍。
根据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的相关要求,学校严格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新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具备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按照学生人数,学校从严选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学校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32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在校生比例达到了教育部1:350的要求。为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组建了一支由熟悉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和党务理论工作者构成的15人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来自于学生工作一线,了解学生思想实际,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
学校从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落实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教师研修、在职培训培养和实地考察等措施,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科研教研水平,改善了师资结构。2013年以来,思政理论课教师中有7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4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先后有12人次参加各类培训,6人次参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轮训计划;每年选派4名教师参加xx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选派18名思政理论课专兼职教师赴发达地区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选派10名专职教师带队指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措施的落实,极大的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近年来,我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共出版教材10余部、发表教研科研论文60余篇,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2项,省级研究课题6项,校级研究课题10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励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励2项,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和2014年度两名教师被评为xx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奖和“教学能手”奖,2016年度两名教师荣获xx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奖,2014年一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候选人。
(三)以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为载体,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平台。
为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贴近”目标,学校2010年成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以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大学生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为选题,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以探索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关注教师职业成长,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师责任感和归属感。
学校在教师职务评聘、表彰评优、经济待遇落实等方面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给予倾斜,极大地调动了思政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思政理论课专任教师队伍中,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比例为59%,高学历教师比例为56%,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有1名兼职教师获评校级“青年教师成才奖”、3名教师获评校级“优秀教师”、2名教师获评校级“模范班主任”、1名教师获评校级“优秀辅导员”、4名兼职教师获评校级“先进工作者”。
三、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特色,努力提升思政理论。
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学校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锐意改革,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构建课内外、校内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体系,“理论+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初步形成。
(一)规范思政理论课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确保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落实。
学校严格按照“05方案”为本科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门课程,共计16个学分,248学时;开设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实践课程,共计2个学分,36学时。在教学中,严格执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时数。使用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全国统编教材,坚持新课培训,集体备课,以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全校统一。
形势与政策课按照每学期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要点要求,采用“专题化”教学,并通过集体备课,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坚持教学内容紧跟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思想实际,以提升课程的针对性;推行形势与政策主题班会,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选用辅导教材,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建设,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平台。
为增强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学校建立了xx石化集团、xx市城关区雁北街道社区、什川镇华夏奇园中国红色文化基地、八路军驻兰办事处、邓宝珊故居、红西路军事迹展、会宁红军会师楼、哈达埔红军会议旧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这些基地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教育的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坚定性,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就必须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单一、教学针对性不强的模式。为此“05方案”实施以来,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新模式的实施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我们改变过去传统的空洞说教,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主要有:提炼具有现实针对性的经典案例教学,使学生从真实中得到启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研讨式教学,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联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咨询式教学,使学生在关怀中备受鼓舞。
学:改变过去被动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科学设计学习专题,采取“小组学习探讨、班级学习交流”的形式,学习要做到知行统一,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做:突出实践教学,设计出具体的实践活动方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做到在“教中学、学中做、课内做,课外做,校内做,校外做”,从而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动手,乐于做事,身体力行,不断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走出校园,履行社会责任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近几年通过开展以“从我做起,共建文明校园”、“诚信做人”、“mdsk读书会”、“法律援助中心”、“献爱心活动”、“社会实践”等校内外活动,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使学生从践行中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改革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创新考试方法,构建了由闭卷(30%)、开卷(30%)、实践(20%)和平时作业成绩(20%)四部分组成的复合式考试体系,改变了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单一“应试”方法,侧重理论分析和应用能力的考试,充实考试内容,扩大考核外延,分解考评指标。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改革成果方法突出,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一)改革成果解决教学问题方法突出。
第一,始终围绕“一个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教学质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线,也是衡量课程水平高低的标准。我们严格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按照“05方案”和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心和中心任务。
第二,坚持“两个转变”:即把教材转化成教案,把教案转化成教学过程,切实克服教学概念化、单调化、程式化、空洞化的倾向,增进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突出“三个环节”: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新”,以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和现实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突出“活”,采取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大胆创新“课堂教学+小品表演”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考试形式突出“实”,就是通过改革考试考核形式,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确保教育教学实效,达到让学生真学、真信、真用的目的。
第四,贯彻“四教”“四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书、教人、教心、教行”,通过学习,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第五,实现“五个结合”:把理论教学与关注、参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掌握教材内容与学习原著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对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分析研究结合起来;把对基本理论问题的讲解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的分析结合起来;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二)改革成果特色鲜明。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点有:。
第一,学有所用,针对性强。运用文艺式、操练式教学方法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小品表演,用形象的艺术语言和肢体语言形式把深奥、抽象、枯燥的理论表现出来,使学生在自我实践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并促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品表演的内容,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二,自主学习,创新性强。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只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灌输式教育,运用启发式教学,把“听、看、读、思、议、写”等六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全方位、互动式、立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马列“动情、动心、动脑、动口、动手”。
第三,知行合一,实效性强。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完全从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观众”或“配角”,变为新型教学中的“演员”或“主角”,由“跟我学”转向“我要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广阔天地,实现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因而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所无法比拟的。
(三)改革成果成效显著。
本研究成果经过十年的探索影响力较大、辐射面较广,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省教育厅有关领导的关注,同时也获得了相关媒体、兄弟院校的好评。
第一,推进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向纵深发展。
根据我校的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思政课课程特点,不断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教、学、做”一体化。
第二,本成果得到省内其他普通高校同行的较高赞誉。
我们通过参加省内思政课课程教学研讨会、课程师资培训会等各种机会,广泛宣传、介绍我校通过实施思政课教改项目,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创造的特色亮点、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总结,特别是我校构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立体化、多平台、全员式参与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受到省内普通高校同行的广泛认可和较高评价。
第三,本探索成果受到省教育厅和思政课建设专家组的高度肯定。
在2008年省教育厅开展的高校思政课建设督查工作中,我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获得教育厅督查专家组的一致好评。2011年4月,xx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督查组专家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校认真贯彻落实“05方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体制完善,安排部署到位,课程设置合理,教师队伍充满活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有力,实践教学方式新颖多样,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2008年11月、2015年1月,xx电视台文化频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汇报展示活动进行了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在师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2018年9月18日下午,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张文斌为组长的调研组来我校调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展示活动”逐步形成学院特色。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展示活动”既是思政课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堂,体现了我校思政课改革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结合专业,特色性强;内容丰富,实效性强;学以致用,获得感强;效果显著,推广性强的五大特色。十二年来,我们深化教学改革,改变过去传统的空洞说教、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突出特色,使思政课堂教学活了起来。我们通过启发式、参与式、专题式、研究式教学,注意研究分析社会热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并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把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演讲、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写调查报告、写小论文和心得体会以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环节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从真实中得到启发、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关怀中备受鼓舞。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十二年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普遍欢迎和积极参与,魅力思政火了起来。我们一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形成了课内实践教学便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教学贴近现实生活,虚拟实践教学拓展教育空间,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特别是我们大胆创新的一年一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示活动”,经过了从艰难起步、艰辛探索到广泛参与、初见成效,如今这一活动形式已常态化。通过这种新颖的实践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广阔天地,实现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因而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所无法比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示活动”也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多次受到省、市电视台及相关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以及兄弟院校的观摩学习和高度好评,已成为我省高校独一无二的文理品牌。
第五,对分课堂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
近年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为指导,以“打造思政金课”为建设目标,坚持守正创新,自2018年6月首次接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来,组建了由曾令琼教授领衔,多名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分课堂教学团队,团队成员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现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逐步推广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思政课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系统性转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有效提高了学生乐学善学、批判质疑、勤学反思、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并通过大力推行“对分课堂”的全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并于2019年4月24日上午,在xx文理学院举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分公开课第5场直播。此次全国直播是由“对分课堂”创始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学新教授发起的,在全国范围内基于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的真实课堂情境下的思政课系列直播活动,首批共有五所高校进行了公开课直播,在全国思政课教学改革领域引起强烈反响。
第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明辨了真善美与假恶丑,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通过大量生动、真实的论证实例,把理论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能够更加紧密地贴近学生的思想脉搏,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加深对大学生的国情、民情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学校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两个意见”和“一个方案”要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中宣传部、教育部两个意见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我们还存在着相当差距,主要是高学历教师特别是有马克思主义学科背景的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的科研、教研成果偏少;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今后我们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强以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和能力水平。
第二,制定科研规划,在国内和省内聘请一批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域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和教授,指导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第三、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争取2年内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能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获得奖项。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落实我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动学校办好思政课、教师教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报告。
一、思政课建设机制我校思政课程,由学校党支部直接领导,杨关欣校长把握学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监督学校思政课教学情况。由学校教务处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坚持深入到班级思政课课堂,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对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
重视师德建设,利用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
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名,负责学校1至9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15名,其中初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3名。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思政课教育教学根据学科设置标准,学校开设了1至9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1至6年级每班每周均开设了2节课程,7至9年级每班每周开设3节课程。在思政课教材选用上,学校严格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教材。
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学科建设,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教导处组织思政课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认真研讨教材,加强对教学大纲的掌握,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讨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四、思政课建设保障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学校为思政课等科任教师办公室配备了联网的电脑,以保证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
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学科,保证学校思政课的正常开设,保证专任教师任教思政课的建设思路。
五、思政课与实践相结合1.学校依托各种“活动日”、“活动月”,结合思政课、班队会等,开展一系列以思想品德教育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思想品德专题教育周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个体到集体,从外表到心理,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
3.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积极开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德育活动,使我校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健康、文明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落实我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动学校办好思政课、教师教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报告。
一、思政课建设机制我校思政课程,由学校党支部直接领导,杨xx校长把握学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监督学校思政课教学情况。由学校教务处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坚持深入到班级思政课课堂,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对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
重视师德建设,利用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
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名,负责学校1至9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15名,其中初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3名。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思政课教育教学根据学科设置标准,学校开设了1至9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1至6年级每班每周均开设了2节课程,7至9年级每班每周开设3节课程。在思政课教材选用上,学校严格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教材。
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学科建设,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教导处组织思政课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认真研讨教材,加强对教学大纲的掌握,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讨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四、思政课建设保障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学校为思政课等科任教师办公室配备了联网的电脑,以保证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
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学科,保证学校思政课的正常开设,保证专任教师任教思政课的建设思路。
五、思政课与实践相结合1.学校依托各种“活动日”、“活动月”,结合思政课、班队会等,开展一系列以思想品德教育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思想品德专题教育周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个体到集体,从外表到心理,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
3.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积极开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德育活动,使我校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健康、文明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落实我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动学校办好思政课、教师教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报告。
一、思政课建设机制我校思政课程,由学校党支部直接领导,杨关欣校长把握学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监督学校思政课教学情况。由学校教务处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坚持深入到班级思政课课堂,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对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
重视师德建设,利用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
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名,负责学校1至9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15名,其中初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3名。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思政课教育教学根据学科设置标准,学校开设了1至9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1至6年级每班每周均开设了2节课程,7至9年级每班每周开设3节课程。在思政课教材选用上,学校严格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教材。
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学科建设,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教导处组织思政课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认真研讨教材,加强对教学大纲的掌握,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讨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四、思政课建设保障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学校为思政课等科任教师办公室配备了联网的电脑,以保证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
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学科,保证学校思政课的正常开设,保证专任教师任教思政课的建设思路。
五、思政课与实践相结合1.学校依托各种“活动日”、“活动月”,结合思政课、班队会等,开展一系列以思想品德教育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思想品德专题教育周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个体到集体,从外表到心理,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
3.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积极开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德育活动,使我校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健康、文明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
为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专题汇报会于9月25日上午在综合楼南楼315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副校长何坪主持,在家校领导,各院(部)院长、党总支书记,各相关职能处(室)领导参加了会议。
会上,教务处汇报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解读了重庆市教委关于《重庆市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并进一步讲解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各院(部)依次汇报了本院(部)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何坪逐一点评,肯定了各院(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措施和成果,同时也希望各院(部)能进一步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有新意有亮点。
副校长唐全强调了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作为高校教师,要主动变革传统课堂,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校长冯连贵要求各院(部)不断总结、评估,深入思考“思政元素如何挖、挖什么”,特别是一些医药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何在讲好知识点的同时,挖掘出与知识点相关联的中华民族好故事、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如何将医药名师佳史、学校的校史校情融入课堂,或者反向思维剖析社会不良事件,给同学们讲好“底线”故事。授课内容要精准,勿贪大求全,勿“硬、生、冷”,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
党委书记吴海峰根据各院(部)的汇报情况,提出了“两个全”“两个高”“两个专”的要求。“两个全”,一是全员参加,全校各院部各职能处室上下联动,共同参与;二是课程全覆盖,认真研究挖掘思政元素。“两个高”,是高密度、高强度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两个专”,一是对每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进行专项验收,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二是进行专项考核,对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及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在教学质量、年度考核、职称晋升中体现。
12月29日下午,学校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工作情况。在家校领导李恭进、刘潜、曾泽鑫、陈亮、黄瑞忠、叶军明、肖树辉、张小康等出席会议。党委书记李恭进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2020年我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开创了新局面,为培育德技双馨良才、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科大学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会议全面总结了我校2020年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围绕思政教育特色、思政工作格局和思政教育路子等方面归纳了我校思政工作成效,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并就下一步工作打算提出了建议。
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部长廖志平就我校2020年思想政治工作作了汇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曾新华汇报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的主要情况,梳理了经验启示,并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学校党委书记李恭进听取汇报后作了讲话。李恭进指出,2020年,在中央、省委和省教育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李恭进要求,要以五项工程建设为抓手,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得更加扎实。一是加强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思想政治专职教师及辅导员队伍,同时建立起统战、宣传、纪委信息员队伍,强化责任担当,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二是要牢牢把握课堂教育主阵地,思政课和课程思政要落到实处,对思政自编教材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进行全面审查,做到全面汇总无遗漏、信息准确无误差。三是充分发挥好阵地作用,实现阵地育人功效。
李恭进强调,要以传承红医精神为基本内涵,把红医精神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融入育人全过程,让思政教育特色更加鲜明,并结合抗疫和师德师风建设,将思想政治贯穿在教育与生活中,赋予时代特色,形成良好的赣医风尚。要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抓手、有载体,真正落细落小到实处,使思想教育工作成效更加显著。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学校召开会议,专题听取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充分体现了学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与会人员表示,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奋力谱写我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篇章。
两办、党群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各下属党委(党总支)书记参加会议。
为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专题汇报会于9月25日上午在综合楼南楼315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副校长何坪主持,在家校领导,各院(部)院长、党总支书记,各相关职能处(室)领导参加了会议。
会上,教务处汇报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解读了重庆市教委关于《重庆市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并进一步讲解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各院(部)依次汇报了本院(部)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何坪逐一点评,肯定了各院(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措施和成果,同时也希望各院(部)能进一步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有新意有亮点。
副校长唐全强调了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作为高校教师,要主动变革传统课堂,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校长冯连贵要求各院(部)不断总结、评估,深入思考“思政元素如何挖、挖什么”,特别是一些医药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何在讲好知识点的同时,挖掘出与知识点相关联的中华民族好故事、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如何将医药名师佳史、学校的校史校情融入课堂,或者反向思维剖析社会不良事件,给同学们讲好“底线”故事。授课内容要精准,勿贪大求全,勿“硬、生、冷”,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
党委书记吴海峰根据各院(部)的汇报情况,提出了“两个全”“两个高”“两个专”的要求。“两个全”,一是全员参加,全校各院部各职能处室上下联动,共同参与;二是课程全覆盖,认真研究挖掘思政元素。“两个高”,是高密度、高强度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两个专”,一是对每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进行专项验收,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二是进行专项考核,对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及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在教学质量、年度考核、职称晋升中体现。
11月4日,学院举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情况汇报会。党委副书记王荣海,党委常委、副院长杨建国,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蒨出席。教务处及各教学单位部门负责人、分管建设工作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校省两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专业及示范教学团队建设项目负责人参加会议。
杨建国首先对学院近两年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回顾总结,通报了学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发布的相关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重要政策文件,持续采取的系列行动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
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学英语》《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数控机床加工零件》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及团队成员,主要针对课程建设基础、课程建设思路与途径、建设目标要求与重点内容、课堂教学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前期实施过程与初步成果、未来规划与预期成效等方面先后做了现场汇报。
王荣海做会议总结时强调,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内容,深入挖掘每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推动学院“三全育人”格局全面形成;要坚持育人导向,进一步推进学院课程建设行动计划,展开“课程思政”大讨论;要提升全体教师思想意识,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育人能力,不断创新育人手段;要切实推进全课程思政建设,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建设,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体系,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我校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我校“文明、健康、好学、有为”的育人目标,严格对照《青海省中小学校党建思政工作要求》和《西宁市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措施》有关要求,扎实、有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现将我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坚定信仰,加强思政工作组织领导。
健全制度,指导建设。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相关要求制定了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思政课建设的若干措施分工细则、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辅导员工作制度、思政课堂评价制度,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保障。
优化机构,形成合力。党支部统一领导,各处室明确分工,支部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形成以学科教师为主导,以思政教师为重点,以班主任队伍为主体,以思政辅导员为支撑的全校师生协同配合的全员思政工作格局。
注重评价,完善体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了思政课双日志制度,完善了课堂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思政课考评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努力培养广大教师的责任、担当、集体、作为、荣誉等十六个意识,引导广大教师坚持职业操守、恪守诚信规范,倾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二)铸魂强基,强化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青老结对,促进成长。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学校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扎实开展思政课骨干教师“一科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示范课、青年教师过关课、汇报课等活动;实施青年教师成长“承包制”,学校领导问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座谈会,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充分彰显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名师引领,加快成长。建成吴建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邀请南京栖霞区思政课名师王英姿来校支教,传授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学校录播教室优势、北京四中网校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思政课案例库、备课资料库。在名师带动和影响下,思政教研风气浓厚,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养大幅提升。
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体教师坚守“既教书又育人”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推进以思政课为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共同育人的新格局。不定期开展教情学情调研,学校领导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研讨活动、进课堂观评课活动。
(三)抓好阵地,提升思政课堂教学实效。
立足课堂,创新教学。以“把思政课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为基础目标,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打造思政精品课。通过开足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校本教材,精选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微课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教学实践活动,学科教研,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竞赛,网络备课等教研活动,思政课课堂质量显著提高,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联盟互助,资源共享。一中教育集团及教育联盟通过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演讲赛、“班会观摩课”、“德育沙龙”、“绿色课堂”岗位大练兵、送教到校、名师交流等活动,从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模式等方面进行学习和交流,形成了区域内优势互补、教研互动的新局面,促进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挖掘资源,同向同力。充分挖掘学校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课堂作为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发挥每门课程、每个教室,每个课堂的育人职责,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力,思想政治和知识教育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
(四)丰富载体,打好学生思想政治底色。
树立榜样,扩大影响。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培训、专题讲座、“四有好老师”演讲、学生评教和“耕牛奖”“师德标兵”、“最受欢迎教师”、“有为青年教师希望之星”评选等,促使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品德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通过评选“文明班级”、“三好学生”、各类“星级学生”、“五四红旗班、红旗手”“爱心奖”“优秀班团干部”等优秀集体和个人,使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精细管理,培养习惯。立足立德树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爱国、责任、诚信、乐学、合作为主要内容,形成培养“文明、学习、卫生、安全、生活、体艺”六大习惯,实现“文明、健康、好学、有为”育人目标的“六三三三四”德育模式。利用规矩教育月、学生文明督查组的检查督导、问题清单剖析和反馈等形式,及时矫正了学生不良行为。多种形式的宣讲讨论、每周的年级例会、“做懂规矩,守纪律的合格一中学生”等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促进了全校师生规矩意识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主题活动,筑牢底色。通过开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进课堂、“宪法晨读”、“国旗下讲话”、“信仰根植我心”主题教育宣讲、“四爱三有”“崇尚英雄”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德育学堂”及《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视频观看、“五四”青春诗会、“红旗飘飘引我成长”征文活动、“传统文化教育月”系列活动、“入团第一课”以及一中讲堂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激发对党、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精神底色。
精品社团,丰富德育。学校现有各类社团33个,国旗班、清华筑梦游学团、中科院盐湖之星实践团等已成为精品社团。“启迪之星·助梦游学”活动中,学生参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参访京东、商汤科技、青橙创客等知名企业和机构;赴国家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盐湖所研究基地实地参观、亲历实验,与科学家互动交流。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学生追求更高梦想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创新方式,网络助力。开辟校园党建、团建和德育教育专题网站,开展网上德育主题教育,使校园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群、qq群等媒介成为宣传党的政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新阵地。
1.可供教师学习和选择的先进典型思政资源比较少;教学考试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率不够高,对思政实效性有一定的影响。
2.随着客观实际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不能很好适应新的育人要求,书本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服务,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达到思政课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作用,是思政课老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今后的思路。
5.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大德育观念,创新课程建设,丰富德育载体,促进学校各项活动与思政课有机结合,通过内容重构、德育课堂重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结合一中讲堂、学生社团、体育、艺术类课程,努力实现德育课程体系化。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上级要求,建强“主力军”,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不断开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局面,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培育新时代有为学生。
我院坚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
严格的教学管理,是思政课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起点。思政部依据学校有关教学管理文件的规定,结合自身建设与教育教学实际,为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相继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考勤制度、教研制度、图书资料管理制度、教师信息反馈制度等,并根据发展建设需要及时进行修订。从制度上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有助于思政课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二)课程设置规范。
我院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规定,全面落实“05方案”。按“05方案”要求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时数54学时,第l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学时72学时,第2学期开设。为保证教学效果,学校在每学期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时,能够从学校实际和教学需要出发控制课堂人数,在教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小班教学,许多班级人数都在50人以内,近几年,我院95%的班级采用了小班教学,并且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重点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
另外,《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至少安排5次讲座,统一采用中宣部和教育部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以及山西省高校工委宣传部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参考资料作为教师和学生的辅导资料。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已成为我院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必修课程。
此外,在保证必修课正常开设的同时,我院还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感恩教育、毕业学生的德育教育等系列专题教育活动。
(三)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四)强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思政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训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努力实现互动式、启发式教学,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专题讲授和案例教学,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形式。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的总体安排和课程管理,教师把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我校“文明、健康、好学、有为”的育人目标,严格对照《青海省中小学校党建思政工作要求》和《西宁市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措施》有关要求,扎实、有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现将我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坚定信仰,加强思政工作组织领导。
健全制度,指导建设。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相关要求制定了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思政课建设的若干措施分工细则、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辅导员工作制度、思政课堂评价制度,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保障。
优化机构,形成合力。党支部统一领导,各处室明确分工,支部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形成以学科教师为主导,以思政教师为重点,以班主任队伍为主体,以思政辅导员为支撑的全校师生协同配合的全员思政工作格局。
注重评价,完善体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了思政课双日志制度,完善了课堂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思政课考评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努力培养广大教师的责任、担当、集体、作为、荣誉等十六个意识,引导广大教师坚持职业操守、恪守诚信规范,倾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二)铸魂强基,强化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青老结对,促进成长。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学校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扎实开展思政课骨干教师“一科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示范课、青年教师过关课、汇报课等活动;实施青年教师成长“承包制”,学校领导问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座谈会,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充分彰显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名师引领,加快成长。建成吴建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邀请南京栖霞区思政课名师王英姿来校支教,传授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学校录播教室优势、北京四中网校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思政课案例库、备课资料库。在名师带动和影响下,思政教研风气浓厚,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养大幅提升。
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体教师坚守“既教书又育人”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推进以思政课为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共同育人的新格局。不定期开展教情学情调研,学校领导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研讨活动、进课堂观评课活动。
(三)抓好阵地,提升思政课堂教学实效。
立足课堂,创新教学。以“把思政课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为基础目标,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打造思政精品课。通过开足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校本教材,精选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微课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教学实践活动,学科教研,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竞赛,网络备课等教研活动,思政课课堂质量显著提高,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联盟互助,资源共享。一中教育集团及教育联盟通过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演讲赛、“班会观摩课”、“德育沙龙”、“绿色课堂”岗位大练兵、送教到校、名师交流等活动,从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模式等方面进行学习和交流,形成了区域内优势互补、教研互动的新局面,促进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挖掘资源,同向同力。充分挖掘学校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课堂作为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发挥每门课程、每个教室,每个课堂的育人职责,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力,思想政治和知识教育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
(四)丰富载体,打好学生思想政治底色。
树立榜样,扩大影响。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培训、专题讲座、“四有好老师”演讲、学生评教和“耕牛奖”“师德标兵”、“最受欢迎教师”、“有为青年教师希望之星”评选等,促使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品德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通过评选“文明班级”、“三好学生”、各类“星级学生”、“五四红旗班、红旗手”“爱心奖”“优秀班团干部”等优秀集体和个人,使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精细管理,培养习惯。立足立德树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爱国、责任、诚信、乐学、合作为主要内容,形成培养“文明、学习、卫生、安全、生活、体艺”六大习惯,实现“文明、健康、好学、有为”育人目标的“六三三三四”德育模式。利用规矩教育月、学生文明督查组的检查督导、问题清单剖析和反馈等形式,及时矫正了学生不良行为。多种形式的宣讲讨论、每周的年级例会、“做懂规矩,守纪律的合格一中学生”等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促进了全校师生规矩意识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主题活动,筑牢底色。通过开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进课堂、“宪法晨读”、“国旗下讲话”、“信仰根植我心”主题教育宣讲、“四爱三有”“崇尚英雄”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德育学堂”及《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视频观看、“五四”青春诗会、“红旗飘飘引我成长”征文活动、“传统文化教育月”系列活动、“入团第一课”以及一中讲堂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激发对党、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精神底色。
精品社团,丰富德育。学校现有各类社团33个,国旗班、清华筑梦游学团、中科院盐湖之星实践团等已成为精品社团。“启迪之星·助梦游学”活动中,学生参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参访京东、商汤科技、青橙创客等知名企业和机构;赴国家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盐湖所研究基地实地参观、亲历实验,与科学家互动交流。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学生追求更高梦想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创新方式,网络助力。开辟校园党建、团建和德育教育专题网站,开展网上德育主题教育,使校园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群、qq群等媒介成为宣传党的政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新阵地。
1.可供教师学习和选择的先进典型思政资源比较少;教学考试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率不够高,对思政实效性有一定的影响。
2.随着客观实际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不能很好适应新的育人要求,书本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服务,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达到思政课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作用,是思政课老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5.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大德育观念,创新课程建设,丰富德育载体,促进学校各项活动与思政课有机结合,通过内容重构、德育课堂重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结合一中讲堂、学生社团、体育、艺术类课程,努力实现德育课程体系化。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上级要求,建强“主力军”,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不断开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局面,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培育新时代有为学生。
12月29日下午,学校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工作情况。在家校领导李恭进、刘潜、曾泽鑫、陈亮、黄瑞忠、叶军明、肖树辉、张小康等出席会议。党委书记李恭进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2020年我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开创了新局面,为培育德技双馨良才、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科大学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会议全面总结了我校2020年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围绕思政教育特色、思政工作格局和思政教育路子等方面归纳了我校思政工作成效,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并就下一步工作打算提出了建议。
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部长廖志平就我校2020年思想政治工作作了汇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曾新华汇报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的主要情况,梳理了经验启示,并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学校党委书记李恭进听取汇报后作了讲话。李恭进指出,2020年,在中央、省委和省教育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李恭进要求,要以五项工程建设为抓手,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得更加扎实。一是加强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思想政治专职教师及辅导员队伍,同时建立起统战、宣传、纪委信息员队伍,强化责任担当,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二是要牢牢把握课堂教育主阵地,思政课和课程思政要落到实处,对思政自编教材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进行全面审查,做到全面汇总无遗漏、信息准确无误差。三是充分发挥好阵地作用,实现阵地育人功效。
将思想政治贯穿在教育与生活中赋予时代特色形成良好的赣医风尚。要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抓手、有载体真正落细落小到实处使思想教育工作成效更加显著。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学校召开会议,专题听取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充分体现了学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与会人员表示,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奋力谱写我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篇章。
两办、党群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各下属党委(党总支)书记参加会议。
有新意的思政课题题目2022。
有新意的思政课题题目。
健全制度,指导建设。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相关要求制定了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思政课建设的若干措施分工细则、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辅导员工作制度、思政课堂评价制度,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保障。
优化机构,形成合力。党支部统一领导,各处室明确分工,支部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形成以学科教师为主导,以思政教师为重点,以班主任队伍为主体,以思政辅导员为支撑的全校师生协同配合的全员思政工作格局。
注重评价,完善体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了思政课双日志制度,完善了课堂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思政课考评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努力培养广大教师的责任、担当、集体、作为、荣誉等十六个意识,引导广大教师坚持职业操守、恪守诚信规范,倾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二)铸魂强基,强化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青老结对,促进成长。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学校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扎实开展思政课骨干教师“一科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示范课、青年教师过关课、汇报课等活动;实施青年教师成长“承包制”,学校领导问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座谈会,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充分彰显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名师引领,加快成长。建成吴xx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邀请南京栖霞区思政课名师王英姿来校支教,传授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学校录播教室优势、北京四中网校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思政课案例库、备课资料库。在名师带动和影响下,思政教研风气浓厚,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养大幅提升。
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体教师坚守“既教书又育人”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推进以思政课为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共同育人的新格局。不定期开展教情学情调研,学校领导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研讨活动、进课堂观评课活动。
(三)抓好阵地,提升思政课堂教学实效。
立足课堂,创新教学。以“把思政课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为基础目标,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打造思政精品课。通过开足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校本教材,精选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微课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教学实践活动,学科教研,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竞赛,网络备课等教研活动,思政课课堂质量显著提高,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联盟互助,资源共享。一中教育集团及教育联盟通过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演讲赛、“班会观摩课”、“德育沙龙”、“绿色课堂”岗位大练兵、送教到校、名师交流等活动,从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模式等方面进行学习和交流,形成了区域内优势互补、教研互动的新局面,促进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挖掘资源,同向同力。充分挖掘学校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课堂作为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发挥每门课程、每个教室,每个课堂的育人职责,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力,思想政治和知识教育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
(四)丰富载体,打好学生思想政治底色。
树立榜样,扩大影响。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培训、专题讲座、“四有好老师”演讲、学生评教和“耕牛奖”“师德标兵”、“最受欢迎教师”、“有为青年教师希望之星”评选等,促使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品德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通过评选“文明班级”、“三好学生”、各类“星级学生”、“五四红旗班、红旗手”“爱心奖”“优秀班团干部”等优秀集体和个人,使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精细管理,培养习惯。立足立德树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爱国、责任、诚信、乐学、合作为主要内容,形成培养“文明、学习、卫生、安全、生活、体艺”六大习惯,实现“文明、健康、好学、有为”育人目标的“六三三三四”德育模式。利用规矩教育月、学生文明督查组的检查督导、问题清单剖析和反馈等形式,及时矫正了学生不良行为。多种形式的宣讲讨论、每周的年级例会、“做懂规矩,守纪律的合格一中学生”等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促进了全校师生规矩意识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主题活动,筑牢底色。通过开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进课堂、“宪法晨读”、“国旗下讲话”、“信仰根植我心”主题教育宣讲、“四爱三有”“崇尚英雄”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德育学堂”及《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视频观看、“五四”青春诗会、“红旗飘飘引我成长”征文活动、“传统文化教育月”系列活动、“入团第一课”以及一中讲堂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激发对党、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精神底色。
精品社团,丰富德育。学校现有各类社团33个,国旗班、清华筑梦游学团、中科院盐湖之星实践团等已成为精品社团。“启迪之星·助梦游学”活动中,学生参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参访京东、商汤科技、青橙创客等知名企业和机构;赴国家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盐湖所研究基地实地参观、亲历实验,与科学家互动交流。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学生追求更高梦想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创新方式,网络助力。开辟校园党建、团建和德育教育专题网站,开展网上德育主题教育,使校园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群、qq群等媒介成为宣传党的政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新阵地。
1. 可供教师学习和选择的先进典型思政资源比较少;教学考试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率不够高,对思政实效性有一定的影响。
2.随着客观实际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不能很好适应新的育人要求,书本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服务,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达到思政课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作用,是思政课老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5.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大德育观念,创新课程建设,丰富德育载体,促进学校各项活动与思政课有机结合,通过内容重构、德育课堂重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结合一中讲堂、学生社团、体育、艺术类课程,努力实现德育课程体系化。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 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上级要求,建强“主力军”,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不断开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局面,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培育新时代有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