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政府工作报告对企业影响(模板6篇)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政府工作报告对企业影响篇一
质量兴则品牌兴,品牌强则国家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质量强国”的使命为出发点和归属地,才能不断地研究市场,寻找市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全面品质管理”,这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提出的著名论断,它用来从根本上杜绝不生产低劣产品的思路。费根堡姆认为,要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必须对品质形成的各个环节,即从市场调查到商品计划、设计开发、制造、销售、服务进行预防性管理。各个部门要落实品质职能,并对品质职能的落实情况进行审核和改进,以保证最终产品能满足用户需求。
始建于1898年的大连造船厂集团,在2013年对自身就进行了一次全面品质“体检”。它推进以“零缺陷传递”理念为主线的质量文化建设——“检查上道工序、做好本道工序、服务下道工序”,在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中,正确认识缺陷、勇于面对缺陷、主动查找缺陷、逐步消除缺陷。这也是按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取得挪威船级社(dnv)颁发的“船用甲板机械及工具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认证证书所要求的。同时,还继续实施erp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大船”牌工具已发展形成了多种系列、不同规格品种的产品:安全起吊卡具产品性能可靠、经久耐用;气动工具产品结构轻巧;小型火焰切割机样式新颖、操作灵活等等这都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结晶。
大多数中国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确对人、机、料,法、环、测量等对品质有影响的因素进行了控制和预防管理,努力将不合格品降到最低。但质量管理首先直接表现在产品本身,因此生产环节的质量要求必须毫不放松,这要求企业的生产线上既有质量方面的硬件保证,也有软件支持。特别是对基础工作的'改进,聚沙成塔,对产品品质和竞争能力的增强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离开了品质,品牌如同没有躯体的灵魂;离开了品牌,品质如同行尸走肉。因为,质量管理的核心关键在于“人心”,企业的生产是由人来完成的,只有将质量文化真正植入人心,质量管理才不会成为空话。
一个企业就像一台机器,是有成千上万个功能各不相同的零部件配合而成,品质和品牌是这些零部件当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们配合是否准确到位是保证这的机器的正常运行润滑剂。
对于质量意识的管理,一个所在企业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只喊口号或不加度量的定性概念层面上,而没有评价、没有检查。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监督、检查和评价体系,只凭一贯的思想教育、宣传来进行质量意识的提升,将难以避免其工作的盲目性,实际操作的无序性。
“复盘”,这也是联想2013年寻求自身革新,提到最多的关键词。在联想,复盘有一套规范的流程。关键的步骤就是,必须在整个公司中成立了一个复盘的项目小组,根据项目前后梳理;复盘一开始,就有详细的文档,小组会根据所有项目的历史情况、现在的结果及小组对事情的反思和总结,写出复盘报告。
事实上,联想的每一个重大行为,基本上都可以看到复盘的影子。复盘在联想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收购ibm的pc部门,比如投资领域的扩展,比如新公司的成立,可以说,联想任何一次大的成功,都离不开复盘的作用。复盘,已经成为近年来联想革新前进的方法论了。
对自身质量管理进行鞭策的还有格力电器。在格力有句名言:“对质量管理的仁慈就是对消费者残忍”,它像“修炼生命一样修炼质量”:从设计产品的源头到采购、生产、包装、运输以及安装、服务等全过程实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
“我去过一个检测机构,负责人见面第一句话就告诉我说,董总你放心,我们肯定大力支持,你有什么困难都可以帮助。我就跟他说,你的帮助和支持,我非常需要,但是我需要的不是你给我的产品放一马,而是测量检测格力产品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要求,就算有一丝一毫的缺失、不到位都要打回去。技术和质量是一个品牌的整体,没有高品质产品,就没有一流的品牌。”这是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对质量的看法。
实际上,为了控制每一个零部件的产品质量,格力电器曾建立了行业独一无二的筛选分厂,这被外界评论为“最笨的方法”。但“最笨的方法”往往是质量控制最有用的方法:一台空调是由成百上千个零部件组成,每个零部件合格与否直接决定着整机的性能。格力电器这个筛选分厂不直接创造效益,进厂的每一个零配件,都要经过各种检测,合格后方能上生产线,连最小的电容都必须经受严格的测试。筛选分厂建立后,格力空调的可靠性、稳定性大大提高,维修率大大减少。
诚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的企业未来必须重视生产性服务和信息化建设,尤其在转变方式、优化配置、技术创新方面,加强品牌运营,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完善整体质量理念,才能使得自身的品质保障在蜕变中慢慢发出新芽来。我们也随时可以陪着絮絮叨叨的时间老人,继续去欣赏中国制造的下一道美丽风景。
政府工作报告对企业影响篇二
在企业中,高管的个人经历、特征与公司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其风险意识、经营理念和管理风格直接影响到公司从战略到财务等方面的决策。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行为金融学认为,公司管理者通常是非理性的。研究发现,ceo和cfo的管理风格可以反映在企业的资本结构、投资、薪酬和信息披露政策等方面,其人生经历、教育经历及职业经历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政策。
总体上,过去的经济动荡对个体风险厌恶程度有着持续的影响作用,会阻止个体参与股票投资等有风险的金融投资。对于经历过大萧条灾难及股市崩盘的个体而言,投资行为更加保守、资本支出及研发投入较少、财务杠杆较低、更多进行分散化经营,以及更多削减成本。
具体而言,大萧条时期出生的cfo对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较高。经历过大萧条时期的cfo更加怀疑公共市场为公司提供可靠融资的可能性,从而倾向于选择自给自足,表现在资本结构选择上,更偏好较低的杠杆率,不过度依赖外部融资。在大萧条时期长大的cfo较少使用负债,更多依赖内部融资。在大萧条期间开始职业生涯的cfo更倾向于选择较为保守的资本结构,竭力避免过高的杠杆率。
从国内上市公司来看,若企业ceo亲历过大跃进,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片面追求高速发展的冒进行为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并充分吸取教训。在成为上市公司的掌舵人后,为避免重蹈过度投资、激进发展的覆辙,会减少不必要的投资项目,其执掌的上市公司投资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公司,同时股价波动率也较低。
军人具有冒险主义特征,战争经历则使其更加自信能够胜任高压力和高风险的问题, 拥有军旅生涯的ceo具有业绩好、任期长、领导水平高的特点。针对公司并购行为,军人ceo或cfo倾向于更加频繁地进行并购,愿意支付更高的收购溢价,并购完成率更高,且在收购后表现出更好的长短期协同效应。军旅经历会导致管理者树立进行更为精确的、倾向于向下引导预期的盈余预测风格。
在国内,以沪、深a股2002~2010年军人ceo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的研究发现,军人核心价值观、部队强化训练和作战经历会对有过军旅生涯的ceo产生深刻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军人ceo倾向于更加激进的投融资决策行为。在投资决策方面,军人ceo表现出更高的并购倾向和并购频率。此外,无论自由现金流充裕与否,军旅生涯均使得高管更偏好过度投资;自由现金短缺时,则会抑制投资不足现象。在融资决策方面,军人ceo更依赖于向银行进行负债融资,尤其是风险较高的短期负债,表现出较高的短期负债率。
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经理人往往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基于风险偏好角度,商科或法律专业的ceo对r&d风险普遍持规避态度,具有经管类背景的ceo属于风险厌恶型。拥有金融、会计或经济管理类专业背景的高管会加强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属于风险偏好型。在国有企业中,该作用机制更显著。
从企业内控的角度看,经管类专业背景使高管更加准确地把握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好地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重视内部控制的实施;另一方面,经管类专业背景也对高管的风险和收益等观念产生了影响,使其决策越趋于理性、考虑风险因素更多。所以,具有金融、会计或者经济管理类专业背景的高管,会提升其所在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管理人员的mba背景通过影响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进而能对企业业绩产生积极影响。基于社会资本视角, mba学员在商学院中能够建立更多的人际网络关系,积累商业和社会网络资源,从而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研究发现,大多数情况下,mba学位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关系,但并非所有的mba项目都有助于提升公司业绩,只有好学校的mba项目才有助于培养出色的经理人。接受中外合作模式培养的mba在担任cfo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公司风险。
平均而言,有mba学位的管理者会选择较为激进的战略。ceo的mba背景与净负债发行显著正相关,与现金持有显著负相关,而cfo的mba背景则与现金持有显著负相关,这与获得mba学位的ceo、cfo采取更为激进的财务政策一致。融资方面,mba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提高管理者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从而有助于管理者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此外,mba教育会塑造管理者风险偏好特征,进而使得管理者更加倾向于高负债率,提高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投资方面,拥有mba学位的cfo倾向于进行更多投资,进行较少的研发投入,在资本支出决策上更多地对企业的成长性和投资机会、更少对可获现金流做出反应,且更倾向于从事多元化经营。盈余预测方面,拥有mba学位的管理者倾向于向上引导预期,其预测更为精确。
ceo的海外教育经历对公司决策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大部分学者认为海外经历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和新浪董事长曹国伟都是很好的例证,前者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者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在美国获得双硕士学位,两人均在各自的领域取得傲人的成绩。
董事长的首要职责是制定公司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愿景,为公司的发展指明整体战略和宏观方向。通过海外教育,海归可以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理念,并使视野得到开拓。对上市公司而言,海外教育经历使得ceo更容易接触到高科技、新兴行业的前沿知识和信息,更有利于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和积累,从而在挖掘、发现市场机会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有助于其制定出符合行业特点、市场规律和科学合理的战略,引导企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提高协调团队冲突的能力,有助于公司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企业的快速成长壮大。研究发现,创业板公司董事长海外教育背景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关系,支持高管的海外教育经历有助于企业绩效提高的观点。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海归ceo的海外经历对于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由于海外流行的职业经理人文化与国内企业文化难以迅速相匹配,多年求学海外、供职海外的ceo“空降”企业后,无法迅速适应国内企业的治理风格、管理体制,从而使得两者磨合更加困难,甚至引起与公司原管理层或董事会的矛盾。研究发现,有海外经历的ceo的平均任职时间显著低于本土管理者,这一差异部分是由他们在职时管理业绩较差所导致的。
从整体来看,拥有cpa工作背景或具有事务所关联的高管对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及盈余管理能够产生正面影响。有cpa工作背景的'高管曾经在事务所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他们拥有处理各种复杂会计业务和交易的经验,审计过各行各业的客户,从而拥有行业专长。因此,他们可通过行业专长及监督作用来提升财务报告质量,限制盈余管理。具体而言,在财务报告质量方面,拥有cpa背景的cfo能够运用专业的会计知识技能提升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增强公司治理,提升股东价值;在盈余管理方面,有cpa工作背景的cfo任职于审计委员会时,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会得到更为有效的监管,公司非正常应计盈余更少。
由于政府保留国有企业“合并、收购、资产处置以及ceo的任命”等重大事项的最终决策权,在国企中高管任命上的行政性导致出现相当比例的“官员型”高管。根据对1993~2001年790家ipo公司进行的统计,有27%的ceo曾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或军队中担任行政领导职务。
有研究发现,公司高管的政府背景有助于公司经营业绩、股票价值的提升。 “官员型”高管有利于公司获得政府层面的融资便利性。也有研究认为,“官员型”高管有损公司业绩,原因是ceo的政治背景会导致公司非生产性支出、政治成本和代理成本较高,员工冗余现象突出。企业在上市后未来三年的股票回报、盈余成长、销售成长和销售回报方面表现不佳。
管理者曾经的工作经历对于公司财务政策有潜在影响。经历过困境可能改变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或期望,从而导致他们采取更为保守的财务政策。曾受雇于困境公司的cfo具有规避风险的偏见,倾向于发行较少负债、持有较多现金,进行较少投资,倾向于采取更为保守的财务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对企业影响篇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从经验和科学管理进入了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任何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本土文化,离不开企业自身的文化。本文主要是对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一些见解。
中国企业管理从经验和科学管理进入了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任何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本土文化,离不开企业自身的文化。本文主要是对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一些见解和分析。
企业文化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竞争与比较之中。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已经正式被纳入了企业管理中去,也成为企业日益竞争力的核心,并且成为企业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
1.1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在长期进行生产活动时,形成的具有特色管理思想、方式、员工意识以及价值观念和规范的总称,也是建设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已逐步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走向更高层次的企业文化竞争,逐步向着科学的管理模式迈进,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关注。
1.2 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度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企业的战略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现有企业文化的影响。
1.3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
首先,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石。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战略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也能够突出企业优秀文化的特色,以此形成企业成员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一个企业文化的提升和塑造,都是以“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发展为基础的”。
第二,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实施与发展都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创新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形成企业全体成员之间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就必须完善自身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全体成员积极有效的贯彻落实,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志,为实现企业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这需要企业文化统一进行约束和引导,为企业成功奠定基础。
最后,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必须要相互适应和协调,也是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企业文化应该随着企业战略制定的变化而变化。企业高层管理者要有着重考虑企业文化改革的管理理念,这样才能在不破坏企业已有准则的基础上,进行新战略的制定。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中,每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站稳地位,就需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合自己鲜明特色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从而使企业形成一种可以推动企业稳步提升的企业文化和自身战略的凝聚力。正是由于企业文化具有此激励、塑造和凝聚力的推动下,企业员工的热情才能得到激发,企业成员的思想和意志才会得到统一,全体成员也会为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前进而积极有效地配合,他们会为了实现企业制定的目标而持续不懈的进行着努力、奋斗,从而真正有效地贯彻和发展企业战略。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分析的时候,需要以企业文化作为基础。只有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共同得到发挥才能保证企业更好地发展。
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始终是企业生命力的基本点,是企业理念客观存在的必然。企业思想是企业文化的主线,企业的社会使命与责任属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企业的战略规划受企业思想的制约,以企业使命为基础性依据。如《南网方略》是南方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的精髓,它为企业的战略计划、战略实施和战略分析等做出了统一的标准。因此,企业战略的研究、规划与实施必须与企业文化的塑造和提升并重。
第一,企业文化为战略实施提供行为导向。在企业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能在同一时间对企业新的发展战略、经营思路做到完全领悟,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如何齐心协心往前走,就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首先,企业文化能显示企业发展方向。企业文化的概括、精粹、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明示着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些语言经过长期的教育、潜移默化,已经铭刻在广大员工心中,成为其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其次,企业文化能诱导企业行为方向。企业文化建立的价值目标是企业员工的共同目标,它对员工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员工共同行为的巨大诱因,使员工自觉地把行为统一到企业所期望的方向上去。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有效弥补人的有限理性不足,将广大员工的行为引导到共同的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上来。
第二,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做得好的企业很注重对员工的物质激励,如实施员工投股计划、高级管理人员的股票期权制度等。这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财富最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文化管理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注重一种精神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共同使命的认定、团队建设、情感的管理等来满足人们对非财富最大化的追求,使大家能认识到在企业工作的价值。因此,企业文化可以全方位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
第三,企业文化具有良好的约束功能。这种约束功能主要包括,硬约束和软约束。硬约束主要表现在制度的约束;软约束主要表现在文化的约束。制度的约束常存在不足,因为制度是人制订的,人是有限理性的,所以很难完善,而且落实制度的监督成本也往往很大。相对来说,文化这种软约束是硬约束的补充。通过共同的舆论导向,共同的行为模式,形成员工自觉的行动。南方电网公司能在六年的时间内快速融合、发展,以《南网方略》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南网方略,明确提出了企业的行为理念、服务理念、团队理念和廉洁理念,得到了员工的支持,成为了激励员工干事的力量源泉。达到了最佳软约束功能。
在未来全球竞争中,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完善自己的企业文化。要把企业文化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行统筹思考、完善,最终实现企业文化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
第一,企业文化需要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依据。其中企业文化中的基本理念,是以企业目标、经营理念等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其中,发展战略中的产业结构、未来目标、经营方向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二,企业制度和行为文化要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要想鼓励员工开拓思想勇于创新,就需要在规章制度制定上较为灵活,因为一个规章制度比较严谨的企业与崇尚自由创新的企业战略是不相符合的。
第三,企业物质文化应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物质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载体,也是战略实施的重要条件。尤其在近些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市场竞争的激烈。就使得很多企业改变自己的竞争战略,改变企业品牌的创新和切换。
最后,企业发展战略创新,要求企业文化同步创新。因为企业的竞争环境、发展战略、运作方式变化了,企业文化也要随之更新适应。如一味地强调文化的稳定性,而不适时的进行创新,将会不利于企业发展,也会背离企业的战略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企业文化的完善离不开企业发展战略。而企业战略是需要企业长期进行规划的,要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对于尚未进行战略发展规划的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先制定一个企业发展的战略体系,并以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依据之一,这样才能将企业文化的建设很快地完善进行下去。而企业文化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对企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就需要我们正确运用企业文化使改进目标一致,最终以实现企业向更高、更远、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为目标。
一个有着优秀文化的企业将文化作为重要的资源,将企业的发展前景以企业文化逐渐渗透到员工的脑海里,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战略从制定到实施,到最终得到可靠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对企业影响篇四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企业文化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不断积累、技术的不断创新、组织的不断变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不竭之源,谁做到了“永远领先半步”,使企业在知识含量、技术含量方面有足够的储备并不断超前,谁就拥有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把握。企业任何实践都需要相应文化的指导与支持,所以企业的最终发展必然回归于文化的发展。
有人说,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为主体的、广义的、深层的文化,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传统作风、群体意识及整个企业人员的素质,是一种重要的经营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本和灵魂,具有很大的渗透力和凝聚力,是维护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运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观念,是企业员工在认识上和行为上的共同理解,它贯穿于企业的全部活动之中,并决定着企业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和整个企业的素质、行为和竞争能力。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素质、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风格和企业作用等。从层次上划分,其表层是物质文化,如企业发展速度、产品和服务质量、标语图徽、员工着装等;中间层次是制度行为文化,它主要表现为公司章程和员工行为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最里层的是精神文化,即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等,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和本土化。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
传统是一种历史的长期积淀,传统文化是一种相对永恒的东西。从经济的角度说,每一个时代都必然要遇到前人留给他们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从总体上看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为本位、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的。其中充满了矛盾,也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从总体上看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为本位、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的。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忠厚、勤劳敬业、成人达己的处世哲学,家族、重集体、重社会、重国家的伦理观念,顺应自然、少思寡欲、修身立德、厚德载物的人本思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公而忘私的主人翁意识和团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传统美德,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如重人情、讲面子、裙带关系、嫉贤妒能、消极避世以及“自私、贪婪”的人性恶习与传统信仰衰落等消极文化因素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也很大。所对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充满了矛盾,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考虑一切的根本,企业的管理者要在企业中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氛围,其含义包含三点:第一,“企业即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因此应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地位,时刻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主导地位。第二,“企业为人”。办企业是为了满足人、满足社会的需要,并提高员工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企业为人”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舍弃后者而取前者。第三,“企业靠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员工,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实行全员参与,以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最终目标的实现。
早在古老的《周易》中,就对刚健有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作出了经典性的表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鼓励企业的全体员工愈在挫折厄运面前,愈要有抗争的勇气和力量,愈要有坚韧的探索和持久的忍耐。
注重和谐与合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孟子在国家事务管理方面提出上下和谐的思想,阐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命题。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建立一种“和合”的文化氛围,对它的各项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邓荣霖等(2006)在研究中国情境下不同的文化类型、组织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的不同影响时,设想中国企业的员工会更加适应那些强调和谐人际关系和集体目标的组织文化,从而将具有这两方面特征的组织文化作为研究的重点。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高度推崇道德和道义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周易》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个意思。体现在企业伦理上就是“价实”、“货真”、“量足”、“守义”,这既是企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企业的行为准则。
常建坤(2006)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影响时发现,中国文化对企业家创新精神所起的正面影响要小于西方文化。
“先王之道”不能违,“祖宗之法”不可变,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信条。在我们今天的企业里,低头干活少说话,本本份份随大流,仍然能得到好评,过上安稳日子,还往往能被选为“先进”,推为“优秀”。而不安于现状,总想越出些“规矩”、弄出些“新意”的人却不被看好。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离经叛道”最为世情所不容,也往往最伤当权者、管理者的感情和神经。由此形成了停滞的、僵化的和消极的企业文化,成为创新的重要阻力。
我国传统文化有“崇德重义”的道德规范,但它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反对人们要求改变自身生存条件的愿望和为此所进行的斗争。既然功利和人欲被看作是恶的、应该抛弃的东西,力量的培养、知识的研求,也就必然被忽视。从社会效果来看,这种文化效果流行的结果,造成知识分子空谈心性、轻视实践的性格,偏重向内心寻觅“天理”、“良知”,而鄙视向外界探索客观世界,以致阻塞了探索知识、改造世界的雄心和锐气。
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提倡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因此要培养其主体意识,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参与意识。员工应关心企业发展,参与企业管理,企业对于员工的建议应及时、正确地接纳和反馈,避免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这样员工才会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并勇于承担责任;独立意识。员工能够自由迅速地就某些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出决定,并对所做的决定负责,将企业的长远利益与个人价值实现相结合,企业充分尊重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在企业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每个员工提供发展自我的空间。
企业创新环境的建设包含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 硬环境建设主要是指建设创新工作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环境条件。如创新所需的工具、设备、仪器,创新试验的条件,创新资料,信息沟通和管理方式与手段,工作场所及生活环境等;软环境即企业内的创新氛围,主要指一种对创新的无形推动与激发力量,大多数人愿意在有情趣、有事业目标和创新气氛的环境中工作,而不仅仅满足于完成例行工作。
企业的群体创新应当包括集中群体创新和分散群体创新。群体创新文化无疑十分需要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企业发扬我国传统文化重视集体的思想,营造群体创新文化,使企业员工以企业利益和发展为己任,团结协作,努力创新。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2008年8月版
[4] 黑格尔:《哲学史讲学录》第1卷,第8页
政府工作报告对企业影响篇五
为什么要做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企业经济又有什么影响?赶快一起来看看吧!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订生产、基建、科研计划的前期,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某个建设或改造工程、某种科学研究、某项商务活动切实可行而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可行性研究是以市场供需为立足点,以资源投入为限度,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一系列评价指标为结果,它通常处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项目在技术上能否实施,二是如何才能取得最佳效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用途可分为审批性可研报告和决策性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性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项目立项时向政府审批部门申报的书面材料。根据国家投资体制改革要求,我国大部分地区,企业投资类项目采取项目备案制和项目核准制(编制项目申请报告);政府性项目,使用财政资金的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1、投资必要性。主要根据市场调查及预测的结果,以及有关企业的产业政策等因素,论证企业所经营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
2、技术的可行性。 主要企业从事项目实施的技术角度,合理设计技术方案,并进行比选和评价。
3、财务可行性。主要从企业经营项目及企业投资者的角度,设计企业合理财务方案,从企业理财的角度进行资本预算,评价所选择的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进行投资决策,并从金融主体(企业)的角度评价股东投资收益、现金流量计划及债务清偿能力。
4、组织可行性。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设计合理组织机构、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等,保证项目顺利执行。
5、经济可行性。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
所以企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细致入微包括许多方面,可以评析出企业的各方面发展因素和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的经济发展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一、促进企业经济建设发展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如何制定
(一) 项目总论:总论作为企业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企业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企业建设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和合理的准备要求,为促进企业建设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二)需求预测和拟建规模:也可称作企业建设产品的市场预测,包括:
1、企业建设项目产品市场调查
2、产品市场预测
1)企业建设推广产品的国际市场预测
2)企业建设推广产品的国内市场预测
3)企业建设推广产品的价格预测
4)企业建设推广产品的上游原料市场预测
5)企业建设推广产品的下游消费市场预测
6)企业建设推广产品的加工项目发展前景综述
(三) 企业建设项目所需的资源、原材料、燃料及公用设施等情况
(四)设计方案:
1、企业建设项目产品规划方案:建设产品产能规划的方案;企业建设项目产品的工艺规划方案中的加工产品设备选型,产品说明,产品生产流程等。
2、加工项目产品营销规划方案
1)营销战略规划
2)营销模式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格的销售模式,争取扩大市场份额,稳定销售价格,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因此,在可行性研究中,要对市场营销模式进行研究:投资者分成;企业自销途径分析;某些企业所建设的项目还可适应国家的需求,涉及国家部分收购方面;企业建设项目的经销人代销及代销人情况分析等。
3)促销策略,包括企业建设项目的产品广告设计,营销办法等的分析与总结。
(五) 建厂条件与厂址方案:这个部分在企业建设的可行性报告中即可适当补充,也可看情况而定省略不加以分析。
(六)环境保护:环保、节能与企业员工劳动安全的方案分析
在企业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法律,据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认为对影响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都要在企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出企业改革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且布局合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企业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企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
(七)企业组织、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估算数):在企业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促进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八)企业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如何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利于企业的招商引资、投资合作、政府立项、银行贷款等领域的决策,主要对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如何实施、相关技术方案及财务效果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从而促使企业找好建设项目,抓住本企业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机。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利于企业对设计建设的项目进行管理。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企业进行项目初步设计和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企业判断项目是否可行,是否值得投资,还利于企业对自身项目进行反复比较,寻求最佳建设的方案,避免项目方案的多变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时间的延误。
(二)可行性报告的研究及设计有利于企业节省工程项目的建造的成本
企业如果设计项目管理早一点介入到建设前期,在设计前就对项目设计提出一些功能要求,设计中的变更工作量就会减少,设计周期就会缩短。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以有效分析以上企业建设项目出现的问题,减少企业的进一步调查建设的成本,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总之,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以从各个方面分析企业在经济建设方面出现的多种问题,并使企业及早的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对企业影响篇六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政策调整趋势
1.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并郑重向全国发出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
2.2002年9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条件可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各地制定。
3.2003年9月1日实施《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规定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等情形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
4.2017年11月15日中央公布,决定放开“单独二胎”次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明确,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全国不设统一的时间表。
二、现行有关法规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其中:
第十八条 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第四十一条 不符合本法第十八条规定生育子女的公民,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
2. 《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其中:
第十七条
(二)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并且只有一个子女的;
(四)再婚夫妻双方只有一个子女的;
弟不收养他人子女的;
(八)远郊区、县农村居民,夫妻一方为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或者一方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 (九)在深山区长期居住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只有一个女孩,生活有实际困难的。
三、 对公司生产的影响
二胎生育政策对生产方面目前影响甚微,二胎政策将逐渐放开,女性员工生育二胎的可能性将增大,不过这种“释放”所产生的影响是缓慢的过程。
附:【最新“单独二胎”/“两孩政策”实施动向】 1.计划生育新政策
2017年11月15日,中央公布消息,决定放开“单独二胎”,即一方独生子女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 2017年11月1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明确,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全国不设统一的时间表,将由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时间。同时明确,现阶段不会实施普遍两孩政策。预计部分省份2017年一季度可以实施。
2.2017年12月2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草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代表国务院作说明时表示,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后,今后一个时期,出生人口将适当增加,2017年总人口在13.8亿人以内,但不会超过13.9亿人的“十二五”规划控制目标,也不会突破国家人口发展远景规划目标。
3.2017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意见指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以下简称单独两孩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策部署,稳妥扎实有序推进调整完善生育政策。
4.一些地区已启动“两孩政策”等不同的生育政策。例如河北、山西等地规定,农村夫妇生育第一个孩子为女孩的,可以再生育一个孩子。海南、云南、青海、宁夏、新疆等5省区规定,农村居民可生育两个孩子。目前北京还未出台单独二胎具体规定。
(一)对人口规模及结构的影响
任何政策的影响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二胎政策也不例外。短期内,我国将有可能出现小波的“婴儿潮”,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较大,这种生育回潮对我国总人口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因为根据数据长远来看,如果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那么我国人口数量将在2025年达到最高值14.08亿人;而实行二胎政策,我国人口数量也只会推迟到2038年达到最高值,且只有14.70亿人左右,并还可以借此将我国老年化的人口年龄结构逐渐改善,从而具有更强的人口再生产速度和发展优势。所以相比较而言,二胎政策不仅促进了广泛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等现象,优化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及规模,并带动劳动力资源的增加,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正能量,这些优势是十分有利于我国的长久发展的。
《二胎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