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关心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要珍惜和维护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总结应该突出重点,突显自己的成长和收获,而非罗列事实。希望大家可以从这些范文中学到一些写好总结的技巧和方法,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乌镇东栅景点导游词,位于浙江的乌镇是很多人想去的地方,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乌镇东栅景点导游词,欢迎阅读!
正中供奉的为东岳大帝,相传东岳大帝是主管人间生死的,人们非常敬畏他,所以地方上都有东岳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其诞辰日,会举行隆重的祭奠和庙会。
两旁依次是高2米的十二生肖元神像。
现在,在左右配殿内供奉的是城隍菩萨和瘟都元帅,每年的五月十五、七月十五乌镇都有迎瘟元帅、城隍菩萨的活动。
第三进玉皇阁分两层。
下层供有观音,其左右两边站立的是她的弟-子善财童子和小龙女。
上层供有玉皇大帝塑像,玉皇大帝是仙界中至高无上的主管,所以地位也最高。
两边有程长庚研究室创作的壁画。
这两幅壁画均高3米,长8米,分别是太乙诸神上朝图和西王母出游图。
看完修真观,接下去前往的是夏同善的翰林第。
夏同善翰林第和皮影戏
我们乌镇曾有两处翰林第,一为北栅的严辰,一为中市的夏同善。
夏同善翰林第原是一般的民居,我们当地称之为肖家厅。
肖家厅大门里的门槛很高,中间一节可卸下来,称为“德槛”。
跨过石板天井便是肖家的正厅,在正厅匾额两旁供奉着的大红镂漆木盒是盛放圣旨皇榜的。
那么既然是肖家厅又怎么会变成夏同善的翰林第呢?原来肖家厅是夏同善继母的娘家,夏同善的生母在他五岁时就已过世了,他的父亲续娶了乌镇肖家的小姐肖氏,夏同善侍之如生母,在他十五、十六岁时,因家道中落,其父欲弃儒经商,夏同善随继母常住于肖家,他舅舅肖仪斌藏书颇丰,夏同善又酷爱读书,每日手不释卷而懒于酒酱铺的事务。
肖老太公非旦不责怪,反而认为孺子可教,把他送入塾馆请老师教授。
由此夏同善学问大进,科举连连告捷,在二十五岁时考取进士,次年被钦点为翰林,夏同善为报答肖家对他的养育之恩,就把翰林第的匾额挂于肖家厅。
在一八七六年时,夏同善会同二十七名官员为杨乃武与小白菜翻案,得到当地百姓的称颂,乌镇的乡绅非常敬重他,出资在肖家厅隔壁造了一间翰林第。
现在我们就穿过这个假山到隔壁看一下。
这个小小的庭院就是肖家花园了,假山、小池、竹子、芭蕉,显得小巧而雅致,花园北边的是“轿厅”,又称“接官厅”,里边停放的是两顶轿子,一顶为冬轿,一顶为夏轿。
在看南边,这就是翰林第的正厅了,里面的一切摆设都是按当年的情形布置的,正厅的墙上高挂着“翰林第”的匾额。
这幅题有“高风亮节”的竹子图则象征了夏公的为官清廉和为人正直。
走过正厅后面的天井就是楼厅,楼下安放着夏同善的塑像,当时夏同善与翁同和同为光绪皇帝侍读,官拜兵部右侍郎。
在这个翰林第中还有一间小白菜曾住过的房子,被称之为“白菜楼”,
那么小白菜怎么会住在这里呢?据说,当年“杨葛”冤案昭雪以后,裕亲王十分好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竟使我朝大小官员近百名被革去顶戴花翎?于是他命刑部带那小白菜来面察,那小白菜虽然面色憔悴不堪,但仍掩不住她的天生丽质,裕亲王顿起同情之心,便问她有什么要求,小白菜见裕亲王问就说了:她曾在狱中许下一个愿,谁帮她洗清冤情,就服侍谁一辈子。
裕亲王一听就为难了,因为慈禧已经下了谕旨要小白菜到庵堂了却余生,可自己刚才话已出口又很难收回,这可怎么办才好呢?思虑片刻之后,倒也想了个两全其美的主意,他让小白菜到乌镇去伺候夏同善的母亲夏老夫人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后再进庵堂,以还其心愿。
但这段时间必须是不见天日的,悄悄地去悄悄地回。
据说这里的后门与长廊就是为了使小白菜“不见天日”而修筑的。
接下来我们要去看的是一种快失传的民间艺术:“皮影戏”,也就是古代的动画片了!
汇源典当行
看过了精彩的皮影戏,下面将要前往的是一家老字号的典当行“汇源当铺”。
汇源当是乌镇首富徐东号的第九代徐涣藻所设,它创建于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旧时乌镇是一个两省三府七县交接之地,经济繁荣,故而典当行也特别多,最多时达十三家,后经时代的变迁,典当行也曾消失了几十年。
现因旅游的开发,使这家古老的典当行又恢复了往年的面貌。
现在就让我们进去看一下吧。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高墙上特别醒目的“当”字,这墙称之为照墙,它有两种含义,其一它是一个玄关;其二是因为进入当铺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害怕被街上认识的人看到,所以设墙挡之,起到了“遮羞”的作用。
由此可见当年的商家已经考虑到了顾客的.心理。
当铺的柜台特别高,有1.8米,在古代的时候有些当铺的柜台比这还要高,可达2.0米呢。
那么您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建这么高?其实呢这是为了使当铺的朝奉先生居高临下,让他气势凛人面对顾客,可以更好地压底价格,而且起到了保护的作用,避免打架斗殴。
这边请,我们去里面看一下。
一进门,我们便看见在西墙边有一张特别的床,这便是卷当床,它是用来整理一些典当衣服和物品的。
在卷当床的两边我们看到了两股麻绳,这麻绳便是用以包扎典当物品的。
在这边有一块特别的木牌,被称之为望牌,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日历表。
望牌一、三两行采用了《千字文》中的十八个字,这些字是可以移动的,为什么采用十八个字呢?那是因为旧时典当物品最长的时间就是十八个月,每个字代表一个月,物品存放了一个月后对应的字移过一格,移到十八格后,此物未能赎回,店主即可自行处理。
乌镇东栅景区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著名的古镇旅游胜地。
当年电视剧《似水年华》的大部分取景便是在东栅,古朴的民居沿河岸铺展,一片古色古香的青瓦白墙,热闹的商铺和客栈临街而设,很是热闹繁华。
而且当地还生活着许多居民,因此东栅的生活气息很浓。
与西栅相比,东栅小一些,而且更加生活化和平民化,但游客却比西栅多。
这里的古迹景点从皮影戏馆到三白酒作坊,从文昌阁到修真观,还有著名的茅盾故居和立志书院,每个景点都承载着乌镇丰富而悠久的历史文化。
2001年,乌镇保护开发东栅工程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开放以来,乌镇每年吸引二百多万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成为浙江省年接待外宾数量最多的单个景点。
期间被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之一,并获得联合国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更是年连续三年进入“全国重点旅游景区旅游信息定点播报单位”系统。
茅盾故居是嘉兴市迄今唯一的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450平方米。
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买。
老屋临街靠西的一间房是茅盾曾读过书的家塾,故居内部的布置简单,却散发着沈家世代书香特有静雅之气。
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19年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
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 ,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 。
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 ,庄重中透着秀逸 。
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
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 ,进出有边门和前门。
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
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
“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
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
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
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
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
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
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
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乌镇二期的西栅景区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个碧水环绕的岛屿和72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进入景区。
相对一期东栅景区而言,二期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
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有余,整个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个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砖铺就的,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
这里除了制作蓝印花布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而且当时的彩烤色彩也十分丰富,都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像茶叶啊,桑树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
红茶可以染成浅红色,绿茶可以染成浅绿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浅黄色,桑树皮可以染成浅褚色,因此,这个染坊在当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叙昌酱园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它是镇人陶叙昌于清咸丰九年创立的。
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晒酱的地方。
满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酱缸,我们从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叙昌酱园”的字样。
大晴天的时候,工人们就把斗笠取下,露出盖着蚕丝棉的酱缸,让里面的豆瓣酱尽情的吸收阳光。
或许大家要问,为什么要盖一层蚕丝棉呢?首先这是因为要防灰防蚊虫,另外一方面,蚕丝有很好透气性,让豆瓣酱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发酵。
晒的时间大概要3—4个月,直到变成黑褐色为止。
这里是陶家的一个会客厅,旁边还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酱的工艺流程。
做酱的工艺比较复杂,要先浸泡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发酵,发酵好了加盐水放到外面暴晒,而暴晒的时间是最久的。
以前江南一带的人家几乎都是自己做酱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锅被称为“天下第一锅”。
明代嘉靖年间,湖州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到乌镇开了个小作坊,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铁作坊,因此生意兴隆,发展的很快。
这口大铁锅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做出来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也展现了他家的经济实力。
旁边墙上的照片有关于这口大铁锅的资料记载,我们面前的这一口铁锅,也是根据资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乌镇东栅导游词,乌镇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乌镇东栅导游词,欢迎阅读!
各位朋友,我们今天要一起游览半个乌镇,这里是乌镇的一期景区,也是它的精华所在,叫做东栅,那当然还有个西栅了,想玩就得另外买票,或者从河里潜水也能进去。
镇子不大,0.98平方公里,但是游客是相当之多,有时候去洗手间要排十分钟的队。
所以大家还是尽量跟好小x,走丢了很麻烦。
出来玩,讲究的是“多吃饭、少喝酒,听老婆话,跟导游走”嘛。
这个镇的名字很奇怪,叫做乌镇。
为什么叫乌镇呢?历史上有很多的传说和原因。
有人说这儿古代乌鸦多,有人说这里的人喜欢吃乌鸡白凤丸。
其实呢,“乌”很显然就是黑的意思。
因为唐代这里的土地非常的肥沃,而且土地是黑色的,并且大家看房子顶上的瓦也是黑色的,所以这地方就取名乌镇了。
当然,乌镇的东西卖的有点贵,有人说镇上人心也比较黑,门票都100,西栅还要120,黑吧?所以称他为乌镇,这个话您可别大声说哈,要不然咱们进得来可出不去了。
上次有个游客跟我讲,小x啊,我一看你就知道你是乌镇的人,因为你长的比较黑,所以你是乌镇的人。
我说为什么我会这么的黑呢?这个问题我在我小的时候问过我妈,为什么别的孩子那么的白,而我就那么的黑呢?母亲语重心长的告诉我,别人的孩子都是喝牛奶长大的———白的;吃雪鱼肉——白的;擦珍珠粉———白的,我跟你爸生你的时候吃的是霉干菜加茄子,所以你这颜色就重了点。
大家记住,以后要多用珍珠粉,少吃霉干菜哈。
我们刚才进来的时候呢,迎面有一个土堆,这个土堆放在这里呢,在造园手法中叫做障景。
就是故意让你看不到里面的景色,要是不买门票在大门口就都看到了,那他赚钱赚个屁啊。
乌镇这个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比较适合拍电视,像《似水年华》,《天下粮仓》等都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
很多客人都是看了《似水年华》这部电视剧才来这里的。
所以大家回去有机会把这部“爱情出轨剧”看一看,学一学。
当然我是说学一学里面关于乌镇的历史,不是说学着出轨哈。
现在我们看到一条河,这条河叫做“东市河”,4米深,严禁随便跳河。
它不仅连接着乌镇的东栅和西栅,还跟世界第一运河――京杭大运河是直接通着的。
京杭大运河咱们都知道从北京通到杭州,全长1794公里,所以呢据说只要你愿意,从这游过去,一直游到北京看毛主席也可以,火车票都省了。
时间大概要半年左右。
大家看一下河的对面,对面的房子叫做水阁,就是水上的阁楼,这是江南六大水乡中乌镇特有的民居建筑。
大家看到那个水阁的下面的石柱是方的,而不是圆的。
为什么呢?因为水里会有蛇啊,方形的柱子蛇爬不上来,怎么样,设计还是很细致的吧。
这个东西看起来像船,其实它开不动,名字叫高杆船,所谓高杆就是中间那根毛竹了。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都会有人在这里模仿蚕宝宝,因为乌镇人民是以养蚕为生的,在这里模仿蚕宝宝进行表演,正是为了感激为他们带来幸福和收益的蚕宝宝。
表演时,四五十岁的大叔会爬到那个竹子上面去翻跟斗,很惊险的。
我想要是大叔们年轻二十岁,咱中国体操队又能多拿两枚金牌,大家说好不好?
大家再看那座桥,左一座,右一座,名叫叫逢源双桥。
很多导游都会讲,这个桥走左边可以升官,走右边可以发财,我说那是扯淡,小肖来回走了不下二十次也没见升官,也没见发财,还是个导游。
但是我告诉你,做人要踏踏实实,别老想着一步登天,升官升的太快,发财发的太狠,往往是比较危险的。
人这辈子最大的财富莫过于健康快乐,大家说呢?那么这座桥也叫做廊桥,因为桥本身也是走廊的形式,桥下面呢有一排水栅栏,在当时这排水栅栏相当于一座水城门的作用。
其实呢,这座桥还有一个另外作用,江南一带,每逢过节都很热闹,特别是到了元宵节,男男女女,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的都走出来去看花灯。
那么古代男女授受不亲,万一走在一起女的吃了男的豆腐就不好了对吧。
所以就男左女右,把人群分开。
要是情侣的话,过了桥小伙子会牵起小姑娘的手,叫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好现在我们过桥,男同胞请走左边,女同胞请右边,其他人自觉点,从河里游过去。
(大家注意监督哈,这年头,头发长的不一定是女的,头发短的不一定是男的,有水平的不一定当领导,当领导的也不一定是有水平的。
比如小肖,咱就不当领导当导游,我骄傲!)
过了桥我们可以看到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药店,它的规模虽然小,但也有120多年的历史了。
它是由清代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的,现在已不营业,但在柜台四周保留了约有300多只药材柜,展示了清朝时期中药店的风貌。
我们知道中医,国画,武术,和京剧是中国的四大国粹。
中医为什么是国粹,除了他神奇的疗效之外呢,他实际上还包含了很多人生哲学在里面,中药讲究的是味甘而补,味苦而清,药酸可以凝神镇静,药苦可以发散解表;我们通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也是这么来的。
药店的对面是一个水湾,以前是为了方便船掉头而开挖的,叫做“转船湾”,后来改名叫“财神湾”,因为旁边有个财神庙,在哪儿呢?大家往前走一点。
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小肖刚才所说的财神堂了,在乌镇历来都有接五路财神的习俗,所谓五路财神,东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这一位财神就是东路的文财神比干,大家看过封神榜都知道,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为官正直,对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后来自己的心都掏给了商纣王,所以本地商人很敬重比干,他们认为做生意就应该象比干一样,诚心诚意,才能发大财,所以比干被奉为财神。
那么北路财神是范蠡,又称陶朱公,帮助勾践灭吴之后,拐带西施泛舟太湖,去做紫砂生意了;南路财神是关公关二爷,香港社会有人不认识曾荫权,但没人不认识关二爷;西路财神沈万三,周庄的传奇人物,说他有个聚宝盆,里面的金银拿不完,后来被朱元璋给黑了,所以人太有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中路财神是宋公明元帅。
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现在我们走的这条街叫做东大街,全长1300米,走道都是旧石板路,两旁都是古民居,这条街上至今都还有人住着,350多户,1000多人呢。
东大街比较干净,因为水管电线啥的都埋在下面了,这个是乌镇比较成功的一个改造措施。
好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景点,江南百床馆。
有人就问了,为什么要带我们看床呢?朋友们啊,人生命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我们生在床上,死在床上,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时光可能也是在床上度过的,传宗接代的任务也是在床上完成的,你说床重要不重要?所以有人会花500万买辆车,还有人花18万吃顿饭,有人花5万块买个戒指,我说那又是扯淡。
既然人生命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你为什么不花个万把块钱给自己买张好床呢?买不起好床,也可以给自己买一套好一点的床上用品吧。
比如说蚕丝被,几百块钱,可以舒舒服服地盖一辈子了,多好啊。
我们看到的第一张床是明朝的,明朝的家具最大的特点是简单而流畅,讲究实用。
为什么明朝家具都简单呢?据说和他们的皇帝出身有关,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八岁开始要饭,他是个小流氓、小乞丐。
真名叫朱重八,排行第八嘛,他爸爸叫朱五四,爷爷更有意思,叫朱初一。
名字都是很简单的。
而清朝的皇帝就比较复杂了,清朝的开国皇帝叫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贵族出身,所以清朝家具呢就比较雍容华贵。
这床是明朝的,笔管式的,所以叫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
其实这张床的艺术价值是很高的,但是却比不了里面的那张床了。
里面的那张床是这里的镇馆之宝,我们进去看看。
这张床很漂亮吧,它已经被中华收藏网列为江南第一床了。
叫做拔步千工床。
什么是千工?一个木匠干一天活就是一工。
这张床是一个木匠花了整整三年时间,也就是一千天才能做完的,故名千工床,而“拔步”,就是说床前有阶梯,上床要先抬腿。
这张床上共雕有106个人物的图案,中国古代以108为吉祥数字,为什么这里只雕了106个人呢?对了,这是一张新婚床,106再加上里面睡的夫妻俩,刚好是108个。
这张床总共分为四进,第一进换鞋,第二进是化妆间、挂衣服,第三层是卫生间,放马桶,最里面才是卧室,相当于现在三室一厅的小套间了,整个床占地6、3平米,一般的小房子根本放不下,所以这种床只有财主家中才有。
大家看,床中间还挂了一块木牌子,这块牌子是做什么用的呢?有人说是说是“请勿打扰,正在睡觉”。
其实呢,也有那么一点道理。
但最主要的作用不是这个。
中国古代木匠是不做床的,说做床会折寿,所以他不做。
但是呢,我接了这单生意,我做完以后不卖给你,而是当作礼物送给你,买家也不能直接给钱,要包个红包冲冲喜,然后挂上这么木牌,写上百年好合等吉祥的话,起到辟邪的作用,这样我才不会折寿。
那么这张床呢,是一个丈夫送给心爱的妻子的,上面有一句话叫“爱你五十余年”。
为什么只爱五十年呢?说明这个人是比较现实的,朋友们,“人生七十古来稀”啊,再说结了婚都二十了,爱你五十年其实也就是一辈子啊,这就足够了。
不像现在很多男人那么夸张,张口闭口就是爱你一万年。
所以以后各位美女要记得,如果以后有人跟你说爱你五十年那叫真爱,跟你说爱你一万年那是骗你的。
千年王八,万年龟,爱你一万年其实在骂你哈。
来,我们往里面走。
这里是三张床双人,这张床是广东款式的,但它的风格接近西洋风格,旁边是意大利的罗马柱。
中间的图案是心心相印。
这张是带镜雕花床,带镜就是带着镜子呗,但是以后大家出来旅游要记住了,江南一带,床上的镜子尽量不要照。
因为那不是用来照人的,而是照鬼的,叫照妖镜哈,你上去要照出来的是自己的脸问题还不大,但你要是照出来是张国荣的脸那就麻烦了。
张先生已经于2003年成功去世了,留下3个亿的财产,全部给他男朋友唐唐,人在天堂,钱在银行。
朋友们,钱是王八蛋,花了我再赚,大家一定要想开,小沈阳说了,人这辈子最痛苦的事不就是人死了钱没花了吗?整张床全部用红木做成,红木很重,放在水里面会下沉。
所以你要记得,江南容易发大水,万一发大水什么木料都可以抱,千万不要抱红木,因为红木是往下沉的。
好,我们继续往里看看。
这儿也是几张双人床,上面的雕花比较漂亮,葡萄代表多子多孙,牡丹代表富贵,蝙蝠代表幸福。
咱们就不看了,大家跟小肖进去看看单人床。
这是百床馆中唯一的单人床,也是一张小姐床,这张床很小巧,长度也就一米七八的样子,因为江南一带女子长的都比较小巧秀气,平均身高不到一米六,而且十五六岁就出嫁了嘛,嫁出去之后就跟着老公睡大床了,所以这么大的床绝对足够了。
床上面画的是整套的济公图,全部都是镀金的。
小姐早上起床后,一定要先穿好衣服再下床,要是下来以后还衣衫不整会被取笑没有教养的。
所以大家以后啊,一定要穿好衣服再下床哦!
这几张床是很有意思的,叫做兄弟床、姐妹床。
但并不是姐姐妹妹睡的床,主要是说这两张床是由同一个工匠打造而成,风格又很接近,所以就叫姐妹床了。
其实这张呢,是新婚夫妻的;而这张是老年夫妻的。
你看,老年夫妻床上面写的鸾凤和鸣,就是老年恩爱,白头到老的意思。
边上有个塌,这个塌上是睡丫鬟的,有人说为什么这个丫鬟是睡外面的啊?因为这样晚上端茶递水比较方便啊。
以前的大小姐出嫁都是有陪嫁丫鬟的。
传说中国的古代是一夫多妻,错了,其实中国古代也是一夫一妻制。
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丫鬟有时候也是小妾,但小妾不能算人,是没有地位的。
大家想想小妾的妾字怎么写?上面一个立下面一个女,小妾者,立女也。
站在旁边的女子是没有地位的。
接下来我们进入江南民俗馆。
首先我们要参观的是衣俗厅,展示了有关于民国三四十年代江南一带的人物的穿着。
我们看到那时的女子穿着以旗袍为主,而男子则穿上长衫,礼帽配西裤、皮鞋。
这边我们看到四个人,从衣着服饰就可来判断他们的身份,里面坐着的是账房先生,穿短衫长裤的是小商人,蓝色长衫是伙计的形象,而头戴乌毡帽的则是农民工兄弟。
在我们身后的橱窗中能看到中山装。
民国18年被国民反动派定为国家制服。
中山装我本热比较喜欢。
四个口袋,分别代表“四维”:礼、义、廉、耻。
袖口上三个扣子表示民党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
再往边上过来看到的是茅盾先生和家人的穿着照片,从照片上看,茅盾家可以说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了。
现在我们进入岁俗厅,这里展示的是当地人每年的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一个仪式,中间桌子上摆放的都是接财神所需的供品。
头桌是水果,用到的有甘庶、节节高,桔子、甜蜜蜜,苹果、平平安安。
第二桌是糕点、菱角,代表了高升、财源广进;第三桌是三牲,什么?猪头?没文化了吧,这叫元宝头,保发财的。
整个仪式最特别的是中间吊起的这条鱼,这鱼当地人在接完财神后要放生,放生的鱼就是代表了年年有余,鱼线很长,什么意思呢?对了,放长线,钓大鱼嘛。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节俗厅,中间的是斋月堂。
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地人都要祭拜月神,祈求全家子孙团圆。
斋月堂上有刘海戏金蟾的故事,金蟾是刘海的宠物,这只癞蛤蟆可不一般,它不仅长了三只脚,而且是白天吐金,晚上吐银呐!所以大家以后养宠物知道了吧,别养狗养猫的,养只蛤蟆多实惠!中间的花瓶中插着三只三叉戟,这个叫做“平生三级”升官发财的意思。
两边是江浙一带的风俗习惯:如贺岁拜年、元宵走桥、清明踏青、立夏称人、端午粽子、天贶(况)晒虫、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等。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展厅比较喜庆了,是乌镇人以前结婚拜天地的仪式。
中间是个喜堂,供奉了送子观音像,观音前面所放的是:红枣、花生、桂圆和荔枝,象征着早生贵子。
这两位身着大红喜服的自然就是新郎新娘了,新娘旁边所站的'长的像容嬷嬷的这位美女,有人说是媒婆,也对哈,其实在婚礼上是叫喜娘。
新郎身后的胡须长长的老头就是司仪了。
坐着的两位是新郎的父母高堂。
夫妻俩在司仪的主持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
进了洞房干嘛呢?你看你笑什么笑啊,想歪了吧?告诉你,进洞房以后,小伙子先得拿一杆搁在如意之上的称,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喻意为“称心如意”!这时候你才能知道自己的老婆是嫦娥还是烧鹅,以前两人没机会近距离接触的,万一新娘子长的像崔永元你就认命吧哈。
屋子右边所放是以前新娘子出嫁时的嫁妆了,有子孙桶、樟木箱、澡盆、饭篮子啥的。
对面还有以前女孩子出嫁时坐的花轿,因为传统的婚育观念女孩子十五、六岁就出嫁了,而且南方的姑娘长得娇小玲珑,所以花轿也很小,四人抬的。
另外还有三个条箱,用于放蚕丝被的。
乌镇的女孩子出嫁时,连家里的被子都要一起要嫁过去的。
最后一个展厅就是寿俗厅了,江南祝寿讲究做九不做十,也就是说六十大寿是在五十九岁时做的,这个了解一下就行,我们就不看了。
大家有没有闻到什么味道?对了,酒!一听您就挺能喝的哈。
好,接下来小肖请大家喝酒,真的,这是乌镇的特产三白酒,白吃白喝白拿,不喝白不喝!开个玩笑,其实三白酒指的是白水、白米、白面、。
即由糯米、小麦和地下深井水经过二次发酵、二次蒸馏所酿制而成的白米酒,度数比较高,55度,咱们等下可以免费品尝,不能喝千万别逞强,先说好喝趴下我是不背你哈。
乌镇的三白酒历史悠久,曾被朱元璋封为贡酒。
其实朱元璋这孩子没喝过什么好酒,喝啥都觉得挺香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高公生糟坊在清朝同治年间(1872年)正式挂牌营业。
好的接下来我们去参观洪源泰染坊。
这里是生产乌镇特产蓝印花布的地方。
中国现在依然保存蓝印花布制作工艺的据考察只有两个地方,一个在江苏的南通,另一个就是乌镇。
蓝印花布现在在日本和欧美卖的很好,有人说它是在中国的牛仔布,说它穿在身上是有一种乡土气息,一种野性的美。
这儿是电视剧似水年华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场景,非常漂亮是吧,来先跟小肖一起进去看看这布是怎么做的,回头再给大家时间拍照好吧?来我们请大妈做一下演示,这是上浆工艺,你看大妈用石灰粉和黄豆粉搅拌成浆涂在模版上,为啥涂这两种东西呢?因为石灰粉具有防止染色的作用,而黄豆粉起到粘和的作用, 所以有花纹的地方不会染上颜色。
所用的染料呢叫做板蓝根,绝对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产品。
咱们都知道板蓝根可以治感冒是吧?所以建议女同胞待会可以买一件,平时可以穿,穿着很漂亮,有一种野性的美感。
感冒的时候呢,还可以脱下来撕一小片泡杯茶,治治感冒,一举两得嘛,呵呵。
下面我们到隔壁去看一下染色的过程。
来我们看一下染缸,大家说这个染缸里的水是什么颜色的?
“蓝色的!”
“你很可爱,既然小x让你们猜就肯定不是蓝色的嘛!这个水是绿颜色的,而且咱们看到的蓝色的布在刚从水中拿出来的时候也是绿色的,在晾干的过程中,不断氧化才变成了蓝色。
好大家可以在这片布林中拍些照片留作纪念,不过这些布已经不怎么新鲜了,都挂了五六年了。
大家有没有要唱“歌的”,这边有传说中的wc。
《似水年华》里面,黄磊跟刘若英亲热的镜头就在这个厕所门口拍的哈,有兴趣的可以来一张。
乌镇东栅景区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著名的古镇旅游胜地。
当年电视剧《似水年华》的大部分取景便是在东栅,古朴的民居沿河岸铺展,一片古色古香的青瓦白墙,热闹的商铺和客栈临街而设,很是热闹繁华。
而且当地还生活着许多居民,因此东栅的生活气息很浓。
与西栅相比,东栅小一些,而且更加生活化和平民化,但游客却比西栅多。
这里的古迹景点从皮影戏馆到三白酒作坊,从文昌阁到修真观,还有著名的茅盾故居和立志书院,每个景点都承载着乌镇丰富而悠久的历史文化。
2001年,乌镇保护开发东栅工程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开放以来,乌镇每年吸引二百多万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成为浙江省年接待外宾数量最多的单个景点。
期间被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之一,并获得联合国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更是年连续三年进入“全国重点旅游景区旅游信息定点播报单位”系统。
茅盾故居是嘉兴市迄今唯一的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450平方米。
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买。
老屋临街靠西的一间房是茅盾曾读过书的家塾,故居内部的布置简单,却散发着沈家世代书香特有静雅之气。
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19年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
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 ,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 。
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 ,庄重中透着秀逸 。
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
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 ,进出有边门和前门。
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
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各位朋友,我们今天要一起游览半个乌镇,是乌镇的一级景区,也是它的精华所在,叫东栅。
谁知道这里为什么叫乌镇呢?大家的猜测都很有道理,因为这里有很多历史传说。
刚才有的游客说这儿古代乌鸦多,有的游客说这里的人喜欢吃乌鸡白凤丸。
其实呢,你仔细想想,“乌”很显然就是黑的意思。
因为唐代这里的土地非常的肥沃,而且土地是黑色的,大家看,周围房子顶上的瓦也是黑色的,所以这地方就取名“乌镇”了。
乌镇这个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比较适合拍电视剧,像《似水年华》《天下粮仓》等都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
眼前的这一条河,叫做“东市河”,深四米。
它不仅连接着乌镇的东栅和西栅,还跟世界第一运河——京杭大运河是直接通着的。
大家看一下河的对面,对面的房子叫做水阁,就是水上的阁楼,这是江南六大水乡中乌镇特有的民居建筑。
你走近点看,那个水阁的下面的石柱和我们平常见到的有什么不同?对,它是方的,而不是圆的。
为什么呢?因为水里会有蛇啊,方形的柱子蛇爬不上来,怎么样?设计很独特吧?
再看前面的桥,左右相邻,名叫逢源双桥,也叫廊桥。
因为桥本身是走廊的形式,桥下面有一排水栅栏,在当时这排水栅栏相当于一座水城门的作用。
这座桥同时还有另一个作用:江南一带,每逢过节都很热闹,特别是到了元宵节,男男女女,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的都走出来去看花灯。
古代认为男女授受不亲,所以这桥就起到了“男左女右”把人群分开的作用。
过了桥,对面有家叫“香山堂”的老药店。
一会儿,小肖会带大家去看江南百床馆、江南民俗馆、岁俗厅、节俗厅、寿俗厅,并请大家品尝乌镇的特产三白酒。
现在请大家随意地游览,半小时后再在此处集合。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苏,你们可以叫我苏导。今天由我带你们去游览乌镇东栅。注意,请大家不在在景点里乱扔垃圾。
到景点了,请大家下车时注意安全。现在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乌镇是大文学家茅盾的故乡,乌镇古时候称为乌墩,春秋时此地为吴疆越界,到唐代咸通年间始称乌镇。好了,咱们废话不说,走,我们要进去了。
这里是大染坊,染坊里有许多布,这里的蓝印花布制造起来有一步,第一步是织布,第二步是拷花,所谓的拷花就是把不需要染色的地方上浆,第三步是染色,第四步是晒干,等四步都好了就开始第五步刮浆,一条蓝印花布就这样产生。接下来请大家在此景点内自由活动一下,等一会我们要在外边集合了。
接下来我们去看皮影戏,皮影戏就是表演的人在布幕后面,操控皮影,使它的影子被照在布幕上,观众就能看到活灵活现的人物了,现在大家自由观看,看完这场后在外边集合。
下个景点审百床馆,百床馆里有上百个木床,都是很老旧得了……
江南古镇的民居都是沿河,沿溪而建。临水的一侧,往往用一些木柱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就是所谓的“人家尽枕河”。
乌镇水阁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查了,早在1936年的上海《申报》上,便已登载过《乌镇水阁》的照片,可见在当时就是一首独特的风景。
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兰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它始于汉代,发展于宋元。早在明清时代就已在桐乡民间流传。此布以靛蓝印染而成,故名蓝印花布。它的原料土布来自乡村,图案也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旧时,在浙江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它作窗帘、头巾、围裙、帐子、台布等。整个工艺流程也全部采用手工操作,制-作-工-艺十分简单,但往往简单的东西更能显示制作者的灵气和悟性。你在此作坊,可亲自观摩体验一下制作蓝印花布的艰苦和乐趣。
乌镇人自古就有自酿米酒的习俗,称此酒为“三白酒”,何谓三白?据《乌青镇志》记载:“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其名。”
三白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在乌镇民间,还有一个别名,叫“杜搭酒”,民谣云“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此酒的魅力可见一斑。你在此作坊不仅能观赏到整个酿酒过程,还可自酿自饮,此乐无穷也!
乌镇1.3公里景观线内,装设了近百盏外型独特的路灯。每到黄昏,这些路灯使长长的石板老街显得更加幽深、古朴。仿佛使人回到了民-国初年的江南小镇。
位于东栅财神湾入口处,距今已有120年历史,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早先开设在“王恒卤纸马原址,后由其长子陆辛甫搬至“金家厅”对面。此后又由其孙陆渠清搬至财神湾开业经营。虽几经搬迁,其陈设格局、加工用具都未曾改变。
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属小戏。因其题材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短小精悍,曲调流畅活泼,且以方言演唱帮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修真观前的古戏台是上演花鼓戏的主要舞台。目前上演的都是一些当地居民津津乐道的传闻旧事为原型的地方戏剧,如《乌镇北栅头》、《陆雅臣卖妻》、《尼姑庵里卖草药》等。
皮影称为30-40年代的动画片。它是用牛皮、羊皮做成各种人物、动物造型。表演的时候,在台前竖一块白布,打上特制的灯光,配上锣、鼓等伴奏。使人物、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
拳船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表演形式,是江南一带所独有的。它是在此船上搭上木板,边行船边武拳的娱乐活动。一九九一年国庆时,曾举行过拳船表演活动。
乌镇全称为嘉兴市桐乡乌镇古镇旅游区。
作为中国人心中no.1避暑胜地,乌镇的秀美风景,自不在话下。
任贤齐的《外婆桥》在乌镇拍mv,李少红的《红楼梦》在乌镇取景,还有黄磊的《年华似水》,以及后来的刘若英也在这里做了广告,那种幽静和落寞深深的吸引着每位游客。
小桥流水,江南水乡,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和祥和。
处处无敌江南水乡美景,还真是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
乌镇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是个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的古镇,曾名乌墩和青墩。
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1991年,乌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乌镇已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是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
乌镇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
当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
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 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旧木屋,还有清清湖水的气息,仿佛都在提示着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乌镇是个水乡古镇,镇上有修真观、昭明太子读书处、唐代古银杏、转船湾、双桥等景点,西栅老街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
乌镇又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故里。
镇上的茅盾故居是茅盾的出生地,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侧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读书处,现辟为茅盾纪念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江南中。
乌镇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
当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
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 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旧木屋,还有清清湖水的气息,仿佛都在提示着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乌镇其实是早已开放的东栅景区;西栅则是经过修葺后对外开放的。
进入西栅得乘渡船。
用“和谐”来形容西栅是最确切的。
西栅由12座小岛组成,60多座小桥将这些小岛串连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均为全国古镇之最。
例如,通济桥和仁济桥两桥成直角相邻,不管站在哪一座桥边,都可以看到一个桥洞里的另一座桥,故有“桥里桥”之称。
“桥里桥”是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堪称桥景一绝。
在西栅有许多“老底子”的东西——老街长达数公里、青石板路、屋子有一半挑在水上。
有几样纯手工的东西可以一看:一是手工制酱作坊,镇上的红烧菜系味道不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产自销的酱油的功劳。
价格不便宜,一瓶普通酱油25元;二是生铁锅,系手工铸造。
开价为99元的铁锅据说最受欢迎;三是蚕丝,益大丝号始创于光绪初年,游客可以亲手在老底子的缫丝机上操作。
夜幕降临时,喝着小酒,看对岸楼台上唱戏,或者到水边放几盏莲花灯,都会令人心醉。
摄影爱好者千万别忘了带上三脚架。
这里还保留着一些民俗活动。
当时,女人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佑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
到了近代,丢药罐的举动消失了,提灯走桥演化为节日游乐和祈福活动。
西栅的酒店和民宿也很特别,外壳是明清时期的,内有空调、直饮水、天然气、宽带网络、卫星电视等,游人在古与今之间穿梭,享受着另一种“和谐”。
西栅的古街上还“藏”着高级商务会馆、spa养生馆、酒吧等最现代化的娱乐休憩场所。
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座落在乌镇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
从富商大贾到极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各式木床无不具备,从一床一室到一床多室(床内备有化妆间、卫生间、仆人间等)。
既有贵胄们的奢华,也有普通百姓的俭朴,此展览是中国床文化的集大成者。
馆内第一展厅陈列的有: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等,采用木架构造形式,造型简洁、朴素,比例均衡,并强调家具形体的线条形象,体现了明快的艺术风格,同时充分利用硬木的色泽和纹理特点,不事雕琢,多用原木漆,浑然天成;第二展厅的有清· 拔步千工床等床,这批床材质优良,工艺复杂,制作精良,是木雕床中的精品,其中清·拔步千工床被誉为“ 镇馆之床”,用料为黄杨木,长217公分,深366公分, 高292公分,前后共有三叠,此床历时3年方才雕成,用工千余,故有其名。
这些雕工精美、历史悠久的古床在江南百床馆里可谓目不暇接,它们有的雕工精湛、风格独特,有的装饰华丽、豪华气派,无一不是江南木床中的精品。
不由人不由衷地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它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工艺,对艺术的感悟及对结构造型的丰富想象力。
看百床馆,并不在于穷究其到底能收容下多少数量,而在于细细品味那一张张床上所加载的丰厚历史与生活内涵。
或求平安、或求多嗣……当床也能被如此雕琢的时候,人一定是平和与幸福的,这就是古老中国人的心境。
江浙分府明代称浙直分署,是乌镇历史上特有的一个政府机关。
职掌巡盐捕盗,兼理地方词讼,俗称二府衙门。
自明朝嘉靖间设立,至民国初撤销,几经革复,数易其址,历时三百七十余年。
乌镇地处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桐乡、石门、秀水、乌程、归安、吴江、震泽)交界,人烟辐辏,河港纵横,杂隶难治,易藏奸宄。
明嘉靖十九年(1540),原任广东按察副使镇人施儒,奏请分立县治未果,部议添设通判一员,驻镇督理,建廨于普静寺之东,名添设馆署。
隆庆二年(1568),为前官常有别项差委,不驻乌镇,实在郡城,遂指为冗员,奉议裁革。
万历三年(1575),因乌镇周边盐盗猖獗,准参政朱炳如、巡抚谢鹏举、巡按萧禀的会疏,改添设总捕同知一员,钦给“督理巡盐捕盗同知”关防,常川驻箚乌镇,专一缉捕盗贼,兼管水利盐法,随便受理词讼,革除奸弊,附近府县悉听约束。
由是扩建原有廨宇,称浙直分署。
清初沿袭明代建置,仍为添设同知,署所依旧。
顺治四年(1647)奉例裁革,廨宇尽毁。
康熙元年(1662),准分守道张武烈条陈,将湖州府总捕同知移驻乌镇,给以“控制江浙巡盐捕盗”关防。
镇人董汉策捐西中桥左之空房为廨,名督捕同知署。
十八、九年间署圮,官员回驻府城。
雍正三年(1725),镇绅以盐盗不靖,吁请总捕同知仍驻乌镇,以资弹压。
翌年,巡抚李卫题准,改湖州府总捕同知为乌镇捕盗同知,再无回驻郡城之虞。
六年(1728)给价买西栅官人桥西之进士唐彦晖故宅,拨官银改建为廨,称江浙分府。
咸丰十年(1860)兵燹,毁大堂,同治四年(1864)重葺。
民国成立废同知,衙成空屋,四年(1915)标价售入民间,署宇卸除,渐次成为民宅。
2004年,江浙分府依照清同治间的旧貌原址复建,以存历史陈迹。
东栅的金家,曾是这里的.一方富庶,今天他们的居所成就了一段江南生活的记载。
这儿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 。
精彩的蜡像塑出了一幕幕婚丧嫁娶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
节俗厅通过一年不同节气中乌镇人不同的生活习俗,比如春节拜年、元宵走桥、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龙大会、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等,生动地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风情长卷。
婚俗厅以喜堂拜堂为中心,通过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轿、嫁妆等实物展示婚庆的热闹场景。
寿俗厅以老人祝寿为主题,通过厅堂的吉庆实景和字画、寿幛、寿桃、寿面等特有的做寿物品,展示了敬老尊老的中华传统。
这里原是东栅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厅,以其木雕精美而闻名 。
它雕梁画栋 ,尤其是门楣窗棂上的人物、飞禽、走兽,通过圆雕、平雕、透雕、镂空雕等表现手法表现得出神入化。
如今,它的正室偏屋内更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
木雕馆里的木雕取材丰富,有“八仙过海 ”、“郭子仪祝寿”等民间传说 ,有“打渔” 、“ 斗蟋蟀”、“ 敲锣打鼓 ”等生活场景 ,也有 “龙凤呈祥” 、“ 松鼠吃葡萄 ” 、“ 梅兰竹菊 ”等传统图样,以古朴的风格,细腻精巧的表现手法,刻画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其中的郭子仪祝寿骑门雕花大梁长四米 ,宽约40厘米,用整块樟木精雕而成,雕刻着唐中兴名将郭子仪做寿的场面,人物个个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曾有客商出资数十万而欲购不得。
江南木雕陈列馆藏品丰富,可看性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味。
细细品味,从中可以领略中国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木雕文化,饱览东方文明的一枝奇葩。
余榴梁钱币馆
余榴梁,土生土长的乌镇人,钱币收藏大家,著有《中国花钱》、《中国鉴赏与收藏》、《钱币》、《钱币漫谈》、《钱币学钢要》、《世界流通铸币》等十多部学术专著。
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拥有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近26000余种,其中有金属流通货币、纸币、花钱等,材质有金、银、铜、铁、锡、铝、铅、锑、陶、镍、纸、竹、骨、琉璃、塑料等15种,上起夏商,下至现代,绵延整整三十个世纪,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品种之全在全国首屈一指。
钱币馆内分批展出的皆为余先生数十年来收藏之精品,在这所小小的青瓦民居里,钱币就是历史的书籍。
走马观花,当可领略浩瀚钱币世界之一二。
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名文昌阁。
书院与阁之间,仅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
旧时读书人到文昌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
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
清末科举废止,文昌阁便成了镇人游玩的地方,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造就的中心地位,它又是镇人的新闻传播中心。
立志书院作为茅盾纪念馆的一部分,按原样恢复后,文昌阁也将重现飞檐临波的风姿。
茅盾故居是嘉兴市迄今唯一的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450平方米。
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买。
老屋临街靠西的一间房是茅盾曾读过书的家塾,故居内部的布置简单,却散发着沈家世代书香特有静雅之气。
茅盾故居据说本不是他的祖居,当年的祖居在乌镇的乡下。
此处房屋是他成名后用稿费自行建造的一个住所,故居包括卧室、书房、餐厅等建筑,其家具与布置仍是茅盾当初居住时的样子。
离沈雁冰先生故居不足百米的地方,有一处大家的庭院,规模远远超过了沈宅,其大厅中高悬一幅官员的画像,其人身着清朝官服,顶戴花翎一应俱全,俨然当朝一品的样子。
看后使人不解,经询问方知此人乃是清同光朝的刑部官员夏同善。
其宅第为夏同善的外祖父家,其中还有一段与《杨乃武与小白菜》有关的故事。
夏同善本是浙江钱塘人(今杭州市),夏自幼丧母,后其父续娶之女为桐乡乌镇人。
继母婚后对夏同善关怀备至如同己出,在夏同善幼年读书之时,杭州城里其热无比,因此年年夏天他便到乌镇读书,年深日久乌镇就成了夏同善的第二个故乡了。
《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个轰动江南的四大奇案之一,发生在杭州府余杭县,离乌镇及杭州都不过百里之遥。
此案最后的审判者夏同善又与杨乃武有些瓜葛,一说杨乃武胞姐杨淑英年轻时曾做过夏同善继母的佣人,通过夏同善的指点,杨淑英才到北京的刑部大堂告御状,使杨乃武一案终于得以昭雪。
其中另一说更为重要,是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矛盾日深,而此时主政杭州府及余杭县的大小官员俱是慈禧的心腹之人,慈安太后在恭亲王的支持下,借《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为把柄,查处了百余名杭州府的官员,狠狠打击了慈禧太后在江南的势力,才使杨乃武和小白菜走出了狱门。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昭雪后,杨乃武虽然已是举人但从此终生不第,以悬壶济世度过了余生。
而小白菜葛秀姑却来到了桐乡的乌镇,来到了夏同善的外祖母家,为报答夏同善的救命之恩,情愿为他叠被铺床,侍奉晨昏三月有余,然后到乌镇的一个尼姑庵削发为尼。
今天悬挂夏同善画像的大厅就是夏同善与小白菜当年交好的地方。
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19年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
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 ,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 。
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 ,庄重中透着秀逸 。
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
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 ,进出有边门和前门。
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
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旧时戏台两边的台柱都有对联,这个戏台也有一副:“锣鼓一场,唤醒人间春梦;宫商两音,传来天上神仙。”正中上方悬一横额“以古为鉴”。
昔日,正月初五的迎财神会、三月廿八迎东岳庙会、五月十五迎瘟元帅会等,都要在戏台演神戏,招待修真观中的诸神。
平时,还演出一些“罚戏”。
罚戏是乌镇传统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方法,凡有人损害公益犯了众怒的话,当事人得出钱请戏班子在神前演戏,以示忏悔。
1937年,上海救亡二团来乌镇宣传抗日,在戏台演出了当时很著名的话报剧《放下你的鞭子》。
现在,戏台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景象,每天早上8时起到晚上10时,都有演出,演的是桐乡花鼓戏(桐乡的地方戏)。
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下,1.8米高的柜台,煞是气派。
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13家,太平天国前还有7家。
到了1931年,只有汇源当1家还支撑着,到了日寇入侵之前,典屋也只出不进,不久即告停业。
自汇源当关门大吉,乌镇典当行的历史便划上了句号。
今天,汇源当的位置还是在当年的老地方。
当铺四周有高墙围护,靠外墙脚均用一人头高的条石筑就,使盗贼无法翻墙、掘洞,更有高出屋顶的更楼有人日夜嘹望。
大门用不易着火的厚实的银杏木制成,外包铁皮,内有坚实的门闩、落地闩,外人很难破门而入。
进门有关帝堂,以示忠义为本,兼有驱除邪恶的企求。
头埭为店厅,是收兑典物的交易场所,除汇源当外都设有高柜台、木栅栏。
当典物者递上衣物后,听凭当里朝奉居高临下吆喝开价,低人一头。
后埭是库房,为了防火,埭与埭的舍房各不相连,更在庭院中放了不少挑满水的七石缸,称之为“太平缸”。
汇源当是徐东号第九世孙徐焕藻(茗香)于道光年间创办的。
徐东号资金雄厚,又好做善事,从以下两事看,他开典当不单是为了赚钱。
一是不设高柜台和木栅栏,交易时双方可以平等论价。
二是每年的十二月(初一到月底)千文以下的典户不计息,而且典值也放得比较宽,而且连石臼也可以入典,此举完全是为了照顾贫民。
所以在乌镇徐东号无人不知。
茅盾故居
茅盾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巨匠,著有《子夜》等杰出的文学作品。
其故居位于乌镇观前街中段,为四开间进深砖木结构的清代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一八八五年前后茅盾曾祖父购作住宅,建筑面积四百五十平方米。
东西两开间两进自成单元,前后左右上下相通,浑然一体。
第二楼房后面,为一约300平方米的小园子,中有三间书斋,系茅盾用稿费亲自设计翻建略具日本风格的书斋。
故居东邻有“立志书院”,是茅盾童年母校。
一九九一年七月经复原整修,作陈列馆对外开放,成为茅盾故居的一个组成部分。
修真观和戏台
修真观位于乌镇观前街,北宋咸平元年,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修真得道,乃创建“修真观”。
自古以来,修真观与苏州玄妙观、濮院翔云观并称江南三大道观,地位极为崇高。
据载,初建时修真观有三大殿,后屡有修扩,亦屡经兴废。
元末,朱元璋与张士诚在乌镇争战,观被毁,明朝洪武修复;清康熙十五年,得裕亲王青睐,赐题“修真观”额;乾隆十四年(1749),增建山门和戏台。
至此,修真观格局基本完成。
光绪十一年(1885),又于前殿东侧建财神殿和城隍殿。
而今,布局宏阔、气势轩昂的修真观正延循着历史的格局重放着光彩。
夏同善翰林第
晚清进士夏同善钦点翰林后赐府第于乌镇中市观后街,屋宇齐全,经当地政府修缮后,已成为一处集传统民居和江南园林为一体的富有人文气息的景观,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游人可以从中领略清末江南小镇官宦人家的生活情趣。
夏同善,字舜东,号子松,是杭州人,曾是光绪皇帝的老师,重新审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之28名官员之一,在当时颇有名望,在乌镇翰林第则是读书有成的典型。
余榴梁钱币馆座落于乌镇观前街与立志书院紧邻的一座清末民居建筑内,其古色古香的廊柱间,一枚枚钱币静穆地泛着幽幽的光泽,传递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源于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0多种钱币,都出于乌镇名人余榴梁近四十年的收藏。
其中有金属币21000多种,纸币3000多种,花钱1100多种,其收藏之巨、范围之广,堪称“万国银行”。
他本人也因其在收藏界的成就而享誉海内外。
被人们称为“江面有钱人”。
汇源典当及典当博物馆
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在商业极盛时有十三家典当,至洪杨(即太平天国)前仅存七家。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与清兵战于乌镇,市被毁过半,典当尽毁。
同治、光绪年间,有葆昌、宝生、汇源、丰泰、淳泰五典陆续恢复。
入民国后南栅大火,湖匪劫镇,典当损失惨重,四当相继歇业,唯有汇源典当勉强支撑。
抗战爆发,日军躏镇,民国二十八年(1939)当房中弹起火。
延烧数日,除柜房、铺面外全部焚毁,乌镇典当从此绝迹。
公元2000年,为保护古镇风貌,桐乡市乌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委会,复将汇源当幸存之铺面、柜房按原貌修复,以存历史旧迹,并供人们参观。
访卢阁
“访卢阁”茶馆开设在中市应家桥南堍,始建于清朝同治三年,是中市的中市,楼下二开间,楼上三开间,店堂宽敞明亮。
开门见桥,推窗凭河,你可一边清清静静品茶,一边欣赏市河的景色、翰林第的高墙、修真观的飞檐和文昌阁的书卷本色,舒心惬意何哉!
访卢阁无疑是乌镇最具特色的茶馆,如今已游客必到的一处胜景。
乌镇水阁
江南古镇的民居都是沿河,沿溪而建。
临水的一侧,往往用一些木柱或石柱打在河床中。
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
这就是所谓的“人家尽枕河”。
乌镇水阁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查了,早在1936年的上海《申报》上,便已登载过《乌镇水阁》的照片,可见在当时就是一首独特的风景。
蓝印花布染店作坊
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兰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它始于汉代,发展于宋元。
早在明清时代就已在桐乡民间流传。
此布以靛蓝印染而成,故名蓝印花布。
它的原料土布来自乡村,图案也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旧时,在浙江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它作窗帘、头巾、围裙、帐子、台布等。
整个工艺流程也全部采用手工操作,制作工艺十分简单,但往往简单的东西更能显示制作者的灵气和悟性。
你在此作坊,可亲自观摩体验一下制作蓝印花布的艰苦和乐趣。
米酒作坊
乌镇人自古就有自酿米酒的习俗,称此酒为“三白酒”,何谓三白?据《乌青镇志》记载:“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其名。
”
三白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在乌镇民间,还有一个别名,叫“杜搭酒”,民谣云“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此酒的魅力可见一斑。
你在此作坊不仅能观赏到整个酿酒过程,还可自酿自饮,此乐无穷也!
夜景
乌镇1.3公里景观线内,装设了近百盏外型独特的路灯。
每到黄昏,这些路灯使长长的石板老街显得更加幽深、古朴。
仿佛使人回到了民国初年的江南小镇。
从修真观到应家桥一带,水中和广场上装置了几十盏漫射灯。
入夜之后,这些灯使古镇一派流光溢彩,富丽堂皇,尤其是在应家桥,水底的灯光使其化为一轮满月,漂浮于东市河上。
香山堂药店
位于东栅财神湾入口处,距今已有120年历史,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
早先开设在“王恒隆”纸马原址,后由其长子陆辛甫搬至“金家厅”对面。
此后又由其孙陆渠清搬至财神湾开业经营。
虽几经搬迁,其陈设格局、加工用具都未曾改变。
桐乡花鼓戏
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属小戏。
因其题材源于农村生活。
剧情短小精悍,曲调流畅活泼,且以方言演唱帮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修真观前的古戏台是上演花鼓戏的主要舞台。
目前上演的都是一些当地居民津津乐道的传闻旧事为原型的地方戏剧,如《乌镇北栅头》、《陆雅臣卖妻》、《尼姑庵里卖草药》等。
皮影戏及乌镇拳船
它是用牛皮、羊皮做成各种人物、动物造型。
表演的时候,在台前竖一块白布,打上特制的灯光,配上锣、鼓等伴奏。
使人物、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
拳船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表演形式,是江南一带所独有的。
它是在此船上搭上木板,边行船边武拳的娱乐活动。
一九九一年国庆时,曾举行过拳船表演活动。
乌镇是一块古老神奇而又美丽非凡的土地,是一个有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水乡古镇。乌镇东栅景区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著名的古镇旅游胜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乌镇东栅导游词详细版,欢迎参考!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苏,你们可以叫我苏导。今天由我带你们去游览乌镇东栅。注意,请大家不在在景点里乱扔垃圾。
到景点了,请大家下车时注意安全。现在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乌镇是大文学家茅盾的故乡,乌镇古时候称为乌墩,春秋时此地为吴疆越界,到唐代咸通年间始称乌镇。好了,咱们废话不说,走,我们要进去了。
这里是大染坊,染坊里有许多布,这里的蓝印花布制造起来有一步,第一步是织布,第二步是拷花,所谓的拷花就是把不需要染色的地方上浆,第三步是染色,第四步是晒干,等四步都好了就开始第五步刮浆,一条蓝印花布就这样产生。接下来请大家在此景点内自由活动一下,等一会我们要在外边集合了。
接下来我们去看皮影戏,皮影戏就是表演的人在布幕后面,操控皮影,使它的影子被照在布幕上,观众就能看到活灵活现的人物了,现在大家自由观看,看完这场后在外边集合。
下个景点审百床馆,百床馆里有上百个木床,都是很老旧得了……。
乌镇水阁。
江南古镇的民居都是沿河,沿溪而建。临水的一侧,往往用一些木柱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就是所谓的“人家尽枕河”。
乌镇水阁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查了,早在1936年的上海《申报》上,便已登载过《乌镇水阁》的照片,可见在当时就是一首独特的风景。
蓝印花布染店作坊。
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兰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它始于汉代,发展于宋元。早在明清时代就已在桐乡民间流传。此布以靛蓝印染而成,故名蓝印花布。它的原料土布来自乡村,图案也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旧时,在浙江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它作窗帘、头巾、围裙、帐子、台布等。整个工艺流程也全部采用手工操作,制—作—工—艺十分简单,但往往简单的东西更能显示制作者的灵气和悟性。你在此作坊,可亲自观摩体验一下制作蓝印花布的艰苦和乐趣。
米酒作坊。
乌镇人自古就有自酿米酒的习俗,称此酒为“三白酒”,何谓三白?据《乌青镇志》记载:“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其名。”
三白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在乌镇民间,还有一个别名,叫“杜搭酒”,民谣云“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此酒的魅力可见一斑。你在此作坊不仅能观赏到整个酿酒过程,还可自酿自饮,此乐无穷也!
夜景。
乌镇1.3公里景观线内,装设了近百盏外型独特的路灯。每到黄昏,这些路灯使长长的石板老街显得更加幽深、古朴。仿佛使人回到了民—国初年的江南小镇。
位于东栅财神湾入口处,距今已有120年历史,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早先开设在“王恒卤纸马原址,后由其长子陆辛甫搬至“金家厅”对面。此后又由其孙陆渠清搬至财神湾开业经营。虽几经搬迁,其陈设格局、加工用具都未曾改变。
桐乡花鼓戏。
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属小戏。因其题材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短小精悍,曲调流畅活泼,且以方言演唱帮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修真观前的古戏台是上演花鼓戏的主要舞台。目前上演的都是一些当地居民津津乐道的传闻旧事为原型的地方戏剧,如《乌镇北栅头》、《陆雅臣卖妻》、《尼姑庵里卖草药》等。
皮影戏及乌镇拳船。
皮影称为30—40年代的动画片。它是用牛皮、羊皮做成各种人物、动物造型。表演的时候,在台前竖一块白布,打上特制的灯光,配上锣、鼓等伴奏。使人物、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
拳船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表演形式,是江南一带所独有的。它是在此船上搭上木板,边行船边武拳的娱乐活动。一九九一年国庆时,曾举行过拳船表演活动。
乌镇是一块古老神奇而又美丽非凡的土地,是一个有1320xx年建镇史的江南水乡古镇。乌镇东栅景区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著名的古镇旅游胜地。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乌镇东栅景区。
导游词。
欢迎参考!
乌镇东栅景区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著名的古镇旅游胜地。当年电视剧《似水年华》的大部分取景便是在东栅,古朴的民居沿河岸铺展,一片古色古香的青瓦白墙,热闹的商铺和客栈临街而设,很是热闹繁华。而且当地还生活着许多居民,因此东栅的生活气息很浓。与西栅相比,东栅小一些,而且更加生活化和平民化,但游客却比西栅多。这里的古迹景点从皮影戏馆到三白酒作坊,从文昌阁到修真观,还有著名的茅盾故居和立志书院,每个景点都承载着乌镇丰富而悠久的历史文化。
20xx年,乌镇保护开发东栅工程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开放以来,乌镇每年吸引二百多万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成为浙江省年接待外宾数量最多的单个景点。期间被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之一,并获得联合国颁发的“20xx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更是年连续三年进入“全国重点旅游景区旅游信息定点播报单位”系统。
茅盾故居是嘉兴市迄今唯一的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450平方米。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买。老屋临街靠西的一间房是茅盾曾读过书的家塾,故居内部的布置简单,却散发着沈家世代书香特有静雅之气。
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20xx年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共
3
页,当前第。
1
页
1
2
3
乌镇是一块古老神奇而又美丽非凡的土地,是一个有13建镇史的江南水乡古镇。乌镇东栅景区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著名的古镇旅游胜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乌镇东栅导游词详细版,欢迎参考!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苏,你们可以叫我苏导。今天由我带你们去游览乌镇东栅。注意,请大家不在在景点里乱扔垃圾。
到景点了,请大家下车时注意安全。现在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乌镇是大文学家茅盾的故乡,乌镇古时候称为乌墩,春秋时此地为吴疆越界,到唐代咸通年间始称乌镇。好了,咱们废话不说,走,我们要进去了。
这里是大染坊,染坊里有许多布,这里的蓝印花布制造起来有一步,第一步是织布,第二步是拷花,所谓的拷花就是把不需要染色的地方上浆,第三步是染色,第四步是晒干,等四步都好了就开始第五步刮浆,一条蓝印花布就这样产生。接下来请大家在此景点内自由活动一下,等一会我们要在外边集合了。
接下来我们去看皮影戏,皮影戏就是表演的人在布幕后面,操控皮影,使它的影子被照在布幕上,观众就能看到活灵活现的人物了,现在大家自由观看,看完这场后在外边集合。
下个景点审百床馆,百床馆里有上百个木床,都是很老旧得了……。
乌镇水阁。
江南古镇的民居都是沿河,沿溪而建。临水的一侧,往往用一些木柱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就是所谓的“人家尽枕河”。
乌镇水阁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查了,早在1936年的上海《申报》上,便已登载过《乌镇水阁》的照片,可见在当时就是一首独特的风景。
蓝印花布染店作坊。
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兰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它始于汉代,发展于宋元。早在明清时代就已在桐乡民间流传。此布以靛蓝印染而成,故名蓝印花布。它的原料土布来自乡村,图案也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旧时,在浙江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它作窗帘、头巾、围裙、帐子、台布等。整个工艺流程也全部采用手工操作,制—作—工—艺十分简单,但往往简单的东西更能显示制作者的灵气和悟性。你在此作坊,可亲自观摩体验一下制作蓝印花布的艰苦和乐趣。
米酒作坊。
乌镇人自古就有自酿米酒的习俗,称此酒为“三白酒”,何谓三白?据《乌青镇志》记载:“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其名。”
三白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在乌镇民间,还有一个别名,叫“杜搭酒”,民谣云“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此酒的魅力可见一斑。你在此作坊不仅能观赏到整个酿酒过程,还可自酿自饮,此乐无穷也!
夜景。
乌镇1.3公里景观线内,装设了近百盏外型独特的路灯。每到黄昏,这些路灯使长长的石板老街显得更加幽深、古朴。仿佛使人回到了民—国初年的江南小镇。
位于东栅财神湾入口处,距今已有1历史,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早先开设在“王恒卤纸马原址,后由其长子陆辛甫搬至“金家厅”对面。此后又由其孙陆渠清搬至财神湾开业经营。虽几经搬迁,其陈设格局、加工用具都未曾改变。
桐乡花鼓戏。
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属小戏。因其题材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短小精悍,曲调流畅活泼,且以方言演唱帮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修真观前的古戏台是上演花鼓戏的主要舞台。目前上演的都是一些当地居民津津乐道的传闻旧事为原型的地方戏剧,如《乌镇北栅头》、《陆雅臣卖妻》、《尼姑庵里卖草药》等。
皮影戏及乌镇拳船。
皮影称为30—40年代的动画片。它是用牛皮、羊皮做成各种人物、动物造型。表演的时候,在台前竖一块白布,打上特制的灯光,配上锣、鼓等伴奏。使人物、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
拳船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表演形式,是江南一带所独有的。它是在此船上搭上木板,边行船边武拳的娱乐活动。一九九一年国庆时,曾举行过拳船表演活动。
导语:乌镇东栅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跃成为中国著名的古镇旅游胜地。下面小编就为您推荐乌镇东栅详细导游词,欢迎阅读!
讲解要点:欢迎词,自我介绍,门票提醒。
各位朋友(嘉宾、领导),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水乡古镇---乌镇,古老而又美丽的乌镇欢迎大家的到来。我姓*,下面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乌镇的东栅景区,希望通过我的讲解,使大家能更好的了解乌镇。现在请大家拿好手中的门票跟我检票进入,景区内每个景点都需要检票,所以请大家保管好自己的门票,门票是当天一次有效并打孔注销的。好,现在跟着往里面走。
讲解地点:两幅地图中间。
讲解要点:乌镇概况,东西栅区别,东栅地图。
乌镇现在开发了两个景区,东栅景区和西栅景区:东栅景区是观光游览型景区,西栅景区是集休闲、度假、商务、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体验景区;右手边就是西栅景区的地图,西栅景区有12个小岛72座古桥组成,比东栅景区大3倍,有3.4平方公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我们西栅景区去感受一下乌镇不同的风景,今天我们参观游览的是东栅景区。
注意事项:针对散客需做好路线指示,团队需强调回程路线、集合时间和地点。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东栅景区的入口,等会我们会先去参观拳船,然后会看到一条东市河,过了桥是一条老街,主要景点都集中在这条东大街上。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北接江苏吴江,为二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乌镇是个具有六千多年悠久文明史的古镇,据乌镇镇郊1.5公里外的谭家湾文化遗址考证,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那个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防备越国,史称“乌戍”。乌镇真正称镇是从唐朝开始的,在唐咸通十三年的《索靖明王庙碑》上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在宋元丰年间有乌墩镇和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皇帝赵惇讳,就称为乌镇和青镇。1950年,乌、青两镇合并后称乌镇至今。
乌镇之名的由来,相传和唐代时一位名叫乌赞的将军有关,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同副将吴起率兵讨伐,一路打得叛军节节败退,退至乌镇的北栅时,乌赞将军不幸中了叛臣的诡计,陷入埋伏,被叛军乱箭射死。他的部将吴起,把乌将军和他的战马青龙驹葬在车溪河西畔,并按民间的风俗,在坟边种了一棵银杏树。从此,这株象征着精忠报国的银杏树在乌镇根深叶茂地茁壮成长,后人为了纪念乌将军和他的战马,就将此地取名为乌镇。
乌镇是水乡,京杭大运河绕镇而过,十字交叉型的水系将乌镇划分成四块区域,即东西南北四个栅,现在我们所在的是东栅景区,至于为什么称为“栅”,等一下我们就会明白的。
整个东栅景区面积为0.9平方公里,分为6大区域,分别是传统商铺区、水乡风情区、传统居民区、传统文化区、传统餐饮区、传统作坊区。接下来我们即将要进入的就是传统商铺区,商铺区主要出售的就是当地的一些特产,如姑嫂饼、杭白菊、蓝印花布、三白酒等。为什么要从这边走呢,因为前面有一个特色表演:拳船。
讲解要点:历史、现状、蚕桑文化。
现在看到的这艘船就是我们乌镇的拳船,拳船又称船拳,起源于南宋时期。乌镇水系属太湖流域,太湖湖匪盛行,而乌镇处于两省三府七县的交界处,属于三不管地段,所以老百姓会在船上练练拳脚功夫,一方面抵御湖匪保卫家园,另一方面强身健体。现在拳船虽然已经不是防匪之用,但在船上习武健身,却作为一项传统活动流传至今,拳船每半点表演一次。因乌镇当地的居民都靠种桑养蚕为生,“船”和“蚕”在我们当地的土话中是谐音的,所以拳船表演也是为了庆祝蚕桑丰收的。
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当地老百姓都是靠种桑养蚕为生的。老百姓会把收好的茧子留一部分做蚕丝被或衣服,其余全部卖给茧站。有专门的丝绸加工厂则会对茧子进行加工做成丝绸制品。在我们西栅景区有一个益大丝号,就是乌镇当年最大的蚕丝作坊,有机会大家可以去参观一下。
讲解要点:1、廊棚构造 2、由来 3、美人靠。
在帮岸上常有一些廊棚,我们现在眼前所看到的就是我们江南的一大特色——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廊棚下面为木结构的柱子,柱下往往还垫个鼓形的石墩,以防止木料腐朽,廊棚一色的鱼鳞黑瓦盖顶,下面则是一条石板道,绵延不断,廊棚一般坐落在面北的街,因为这样的街太阳照射较少,尤其到了冬天,开门就迎西北风,严寒三九天,常是冰雪不化,居、行十分不方便,因此大凡面向北的房屋前面,都建有廊棚以利通行。
廊棚大多临河,旧时廊棚里侧又是商店,加上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以船为主,所以一些出市的老百姓喜欢把船停在有遮阳挡雨的廊棚下购买物品,无形中,廊棚给商店带来了商机,别的店家也开始模仿建起了廊棚。
廊棚往往在沿河一侧还设有靠背长凳,供人休息,称之为“美人靠”,越靠越年轻,越靠越美丽,倚在美人靠上,看老街的房子倒映在河面水波中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为什么叫“美人靠”呢?是因为乌镇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吴越边境,美女西施是越国人,被送到吴国后思念家乡,吴王就建造了这样的设施供她休息,所以叫美人靠。
讲解要点: 1、“栅”的由来 2、财神湾 3、以前百姓的交易。
一路过来,东市河都不是很宽阔,但是各位站在这边可以发现前面的水域非常宽阔,这个就是乌镇的转船湾———财神湾。乌镇的水系是十字交叉型的,河道并不宽,为了能让大型船只调转船头,当地老百姓在河道的尽头挖了转船湾,而对岸有个财神堂,所以命名为财神湾,也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我们往前看,前面两座桥的中间有一道水栅栏,相当于一个水城门的作用,以前都是晚上12点钟关闭,早上4点钟开放以抵御胡匪的。这也就是“栅”的由来了。我们乌镇的水系非常特殊,它呈一个十字交叉型,每个尽头都会有这么一个水栅栏,因此就有了东南西北四个栅。目前我们开发了东西两个栅。
讲解要点:1、具体表演内容 2、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3、香市节。
在河上停泊着的这艘船就是高杆船,也叫蚕花船。我们可以看到船中央放置着一个巨型石臼,上面插一根粗大的毛竹,毛竹下有四根短木棒,这是用来加以固定的,表演时有几名壮汉辅助控制竹竿,师傅身穿白衣白裤从竹竿下慢慢爬上去,爬到两个斗中间,竹竿就会弯成90度的弧形,等稳定后,师傅就会在上面表演一些惊险的动作,比如金猴望月、鹞子翻身、倒挂金钩等。远远看上去就像蚕宝宝上山一样,这是当地老百姓用来庆祝蚕乡丰收的一种方式,现在如果天气情况比较好,一般上午10:30和下午14:30,您都可以看到这个精彩的表演。
船上的毛竹是精新挑选的,韧性非常好,选用毛竹主要也是用来形容蚕桑丰收节节高的。高杆船表演也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比较容易保存,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难得的就是继承人,所以景区进行这些表演,也是出于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以前高杆船表演一般在清明到谷雨这段时间进行,这是一种与蚕桑风俗有关的娱乐形式。因为乌镇在很久以前就以种桑养蚕为生,而清明到谷雨这段时间,还没开始养蚕宝宝,相对而言比较空闲,农民就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一系列的祭祀祈求活动,希望今年的蚕茧能有个好的收成。镇上会举行香市节,有很多的活动,如我们前面看到的拳船、还有踏白船、水龙会、蚕花会、水乡婚礼等。四邻百姓就到镇上来赶集,一方面来祈求蚕桑丰收,一方面也可以买些养蚕的农具等。现在我们在清明到谷雨这段时间还有香市的活动,如果下次您正巧赶着那个时候过来也可以投身其中,体验茅盾笔下所说的“农村的狂欢节”。
注意事项:讲解前提醒客人左侧河边是最佳拍照点,可先拍照。如果团队多可不做介绍。上桥前需有安全提示,先讲解后上桥,桥上不做讲解,切忌边走边讲,下桥注意集中客人。
讲解要点:1、名字由来 2、似水年华故事
这座逢源双桥是乌镇的一个特色,它是有两座桥组成,有左右逢源的意思,称为逢源双桥。因上面有廊棚,也被称为廊桥,是否想到《廊桥遗梦》,这里也发生过一段浪漫的故事,在电视剧《似水年华》中:文和英就是经常走前面这座逢源双桥,两人多次到桥上看风景,聊天,桥就成了两人爱情的见证,默默祝福他们。传说农历七月初七,如果单身男女正好从相反的两个方向走这座桥,就会相恋。走上桥,让我们感受一下浪漫的气息。
注意事项:下桥后可先集中客人,再次讲解地图,指明路线和集合时间、地点。然后讲解朝宗门。
大家可以抬头看一下,上面刻着“朝宗门”三个字,在这里就有万佛朝宗之意,因为在门下面就有佛教的“卐”字雕刻,主要也是想说明历史上乌镇的佛教发展较为盛行。乌镇历史上也素有“一观二塔九寺十三庵”之说。
讲解要点:1、历史 2、诊桌 3、医圣 4、药店倌 5、百眼橱 6、广告牌。(从外到里,从左到右)
走过朝宗门,大家看到的便是香山堂。这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老药店。最初是宁波药商陆庆余所创,民国二十一年由他的孙子陆渠清迁至此处。
药店在旧时分为内堂和外堂,内堂是用来加工药材的地方。放有各种加工工具,有切刀,铁船,磁钵、铜钵等。外堂则是开门做生意的。
在以前,药店生意跟现在医院差不多,诊疗费用和出售药材是药店的主要收入来源。大家可以看到,外堂的左边有一张桌子,就是老中医曾经坐堂门诊的地方;在桌子上面有一个钱孔,这个也就是古时候的“义诊”了,因为古时看病是不收诊断费只收药材费的,如果病人愿意,可以把诊断费从这个小孔放进去。放进去后老中医大多是拿来救济穷人的。在后方墙上我们看到是“医圣”张仲景的画像,旁边有副对联“降香木香香附满店,黄药白药山药齐全”,“香”是形容药材珍贵,“山”是形容药材品种较多,其实也就是香山堂名字的由来了。
左边看完病,右边就是抓药的地方。店堂临街设有一曲尺型柜台,这是药店抓药的工作台 。旧时中药店里的员工称“药店倌”。要当一位合格药店倌,必须跟师傅学五年,俗称“三年学徒,四年半做,五年学成”。在三年学徒期间,师傅每天教识三只小抽屉中的六种中药,通过一闻、二看、三捏,了解各种中药的气味、形状、质地及功能。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上柜抓药。在药店里,放置药材的柜橱也是很有讲究的。下面一层设数只大抽屉,分别存放较普通的药材,如丝瓜径、枯桑叶等。中间一层每幢设有七七四十九只小抽屉,三幢共有一百多只小抽屉,俗称“百眼厨”,分别存放常用中药。上面两层摆放一排瓷瓶和锡罐,放的是一些人参等珍贵的药材,因为江南地区比较潮湿,瓷瓶锡罐就可以起到防潮的作用。
店门口挂着许多木牌,上面写的“虎鹿诸胶”、“两洋官燕”、“香料细药”、“高丽人参”、“精致饮片”等,这些都是药店里的主打名药!还有一个“桔泉春满”匾额,讲的是一个橘皮水驱瘟疫的故事,放在这里的作用,是说明任何普通的药材都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也暗喻药店老中医医术高明。
讲解地点:第一进天井。
讲解要点:1、赵家概况 2、“进”的意思。
走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我们的百床馆,以前是不是有人居住?没错,这里在以前是我们乌镇一户赵姓的大户人家,赵家是做丝绸生意的,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赵家厅是典型的江南建筑,共有七进深,可谓是庭院深深,一间屋子加上一个天井就称之为一进了,旧时以单数为大,大户人家基本为3进或5进,民间最高七进,九进只能为皇家所有,所以可以看出赵家是非常有钱的。
(一)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
讲解要点:1、年代 2、名字由来 3、材料 4、风格。
我们首先看到的这一张床是明代保留下来的“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 我们把它放在第一个展厅,也是因为这张床是我们百床馆里面年代最久的一张,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我们馆中的老寿星。
我们看一下这张床的四个床脚,就好像四个马蹄立在地上一样,寓意着马到成功,而床旁边的柱子就像旧时男子写字用的毛笔的笔管一样,故称之为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床的木材取自黄榉木,有高中举人的意思。整张床线条流畅、简单、大方,这是典型的明代家具风格,以实用为主。因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所以提倡子民节俭,明代家具都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精美的雕刻。
讲解地点:第二进天井。
讲解要点:1、天井的作用 2、砖雕门楼“螽斯衍庆”。
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地方称作为“天井”,也是江南民居的一个特色,它的作用是采光和排水。因为屋顶内侧坡面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有财源广进的意思。这儿的建筑主要以粉墙黛瓦为主,属于典型的徽派建筑,因为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天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您再看这砖雕门楼,上面刻的是“螽斯衍庆”四个字,“螽斯”是一种繁衍很快的昆虫,主人也希望自己能够多子多孙。这些砖雕门楼在文革时曾受到破坏,有些地方已看不清楚,但保存的相对来说是比较完整的。在砖雕建筑中一般雕刻一些动植物和人物故事,都是一些长寿和多福的象征,是古代人民美好心愿的一种表达方式。
旁边种植的是一颗已经有120多年的南天竹,它的果实非常的多,所以是多子多孙的象征;它的果实颜色非常鲜艳,寓意生活能够红红火火。(它是属灌木小檗科,叶子有镇咳的作用)
(二)拔步千工床
讲解要点:1、清代家具的特点 2、床名由来 3、材料和人物 4、分4个区域 5、华封三祝 6、榫卯结构。
床最早源于我国的商代。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简陋,睡觉只是铺垫植物枝叶或兽皮等。掌握了编织技术后就铺垫席子。继席子使用后,床就出现了。清代家具造型厚重、形式繁多、技艺精良、材料精细。它的形成,得益于其独特的文化特质,清代思想文化都比教成熟,东西方的文化也进行了交融。
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百床馆中的镇馆之宝——拔步千功床。这是一张清代的床。“拔步”就是床前面的踏板,上前跨一步的意思,江南的床多以拔步床为主,因为江南比较潮湿,拔步可以起到防潮的作用。那么何为“千工”呢?以前一个工匠做一天称作为一工,“千工”指的就是一个木匠花费整整三年的时间和心血。
这张床采用了黄杨木、花梨木、紫木、桃木等多种材料制作而成。床上雕刻精美,总共刻画了人物106位,有三娘教子等一些故事,加上床上睡的一对夫妻,刚好凑成古代的108的吉祥数字。
整张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放置鞋子的,第二部分是作为女子梳洗打扮的地方;第三部分是用来放马桶,是为了晚上方便上洗手间,比较讲究的还会在外面放一个箱子来隔绝气味。最后一部分才是真正睡觉的地方。床的中间挂有一个刀币形状的木牌,上书“爱你五十余年惠,封祝要知尽庆华”,这是做床的工匠送给这对夫妻的祝福语,意思是希望夫妻长期恩爱,并且祝福他们多福、多寿、多子。
整张床以榫卯结构做成,没有钉子反而非常的结实,可见古时工匠的技术是非常精湛的。
(三)近代红木床
讲解要点: 1、整体特点 2、红木的种类和特点 3、每张床的特色。
注意事项:至少要选择两张床来讲解,如果走左边就先讲解中间一张,再讲有银箔画的一张;走右边则先讲中间再讲双喜床。
各位嘉宾,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呢是三张红木床,红木家具始于明代。现代红木家具继承了明清古典家具的传统,保持了古代的优美造型和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家具的特点,采用了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因其雍容华贵,典雅精美而备受消费者的宠爱。近代的床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中西合璧,而这几张床也是广式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广州是我们的最南面,是中西文化相容的一个地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带镜红木花罩雕花床,床上还有镜子镶嵌。床上有心的形状也就代表了心心相印。床上面刻有葡萄,葡萄是一种多子的植物,代表了多子多孙,而在床的两边有两根柱子,是典型的西方罗马柱,也就代表了中西合璧。那我们再朝床的下面看一下,有两个抽屉,左边的抽屉和我们现在的抽屉,用处一样,放一些衣服,右边的抽屉是通到底的,可放草席之用。这样就节省了空间。
我们接着向里走。我们先来看下这张床的床垫是棕垫,因为我们江南地区比较潮湿,所以睡棕垫床比较透气通风,而棕垫的材料取自于棕榈,各位游客回头看一下,在后面天井里的就是棕榈树。床上面有很多百合,是百年好合的意思,而上面有三幅画,这三幅画是把银打成很薄之后再在上面作画的,也就是银箔。所以说这张床珍贵的地方就是这三幅画。从哪可以看出是银箔画呢?您可以往上看有很多都已经黑掉了,那是因为时间久了氧化了。
这张床是一张婚床,床的上方刻有婚姻神和合二仙保佑婚姻美满,下面有一盆万年青也是希望夫妻感情持久的一个象征,床上面还有一些花卉、流苏做点缀,起到装饰作用。说它是婚床最明显的就是床的四周有双喜的图案,是结婚所用的。
(四) 姐妹床
讲解要点:1、相同点 2、不同点,风格、文字、特色不同。
接着您看到的是两张姐妹床,称为姐妹床是因这两个床的结构、做工非常相似。两张床上都有凤和喜鹊,凤在古时就代表着女性,而喜鹊有喜上眉梢之意。其实两张都是夫妻床,不同的是右边的床是架子床,上面写有“鸾凤和鸣”,希望夫妻能够和和美美,是年轻夫妻所睡;左边的床是拔步床,写的是“鸡鸣戒旦”,提醒夫妻早睡早起才能身体健康,是老年夫妻所睡。右边床独特的地方还有它的雕刻,采用了玻璃雕刻的图案,我们稍微侧身,便可看到在光线照射下闪闪发光的花卉图案了,可见技术的高超;左边的床则有两进,为了服侍周到,特别将外面一进扩大给丫鬟睡,在下面还可以看到“凤栖梧桐”的图案,这也是我们市区桐乡名字的由来,也是主人家身份高贵的一个象征。
(五) 罗汉床中国古代家具中卧具形式有四种,即榻、罗汉床、架子床、拔步床。后两种只作为卧具,供睡眠之用;而前两种除睡眠外,还兼有坐之功能。为什么称为罗汉床呢,是因为中间有一张桌子,人靠在上面就像一尊罗汉一样。我们知道,汉朝以前中国人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故生活中心必然围绕睡卧之地,待客均在主人睡卧周围。久而久之,形成了国人待客的等级观。清朝以前,甚至民国初年,国人待客的最高级别一直在床或炕上。榻和罗汉床的主要功用反而不是睡卧,而是待客。自唐至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以来,通览历朝历代的绘画作品,频频可以见到古人以榻或罗汉床为中心待客的场面。清式罗汉床,往往正面呈现“山家形”围子,两侧也常用台阶形式,形成一定落差。这要求正面围子尤其中间一块要高,才能使围子几经落差不至于太矮。清代罗汉床,五屏风式、七屏风式渐多,甚至九屏风式也有出现,这就迫使正面围子加高。按这种思路,罗汉床围子越矮,年代就越古。
接下来参观的是江南民俗馆,首先是衣俗厅。服饰不仅可以御寒遮体,更是人们思想意识和精神面貌的体现。服装代表着不同时代潮流的发展,也是不同阶级人们身份的象征,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一) 衣俗厅
现在请随我进入衣俗厅,这里陈列了清末民国时的主要服饰。其中最能展现这一时期特色的服装便是长袍马褂。马褂是中国清代的男式服装之一,套在满式长袍的外面穿用,有些类似背心或外套,故穿着整齐又称为“长袍马褂”。马褂是有袖上衣,分大襟、对襟、琵琶襟三种。一般长度到肚脐,袖子到肘部。黄马褂是马褂中的一种,是皇帝特赐侍卫、有武功者和行围打猎成绩突出者的,代表尊贵,其他人不得随便穿用。清朝初期只是满族人穿用,康熙雍正年间开始广泛流行。至清后期流行全国。辛亥革命后及民国时期,马褂仍是男子的传统服式。
1. 裕昌祥
讲解要点:1、完全国货 2、杭纺濮绸 3、蜡像身份。
这边布店里帐房先生穿的就是长袍马褂。这个布庄叫做裕昌祥,是当初乌镇最大的一个布庄。从旁边写着“完全国货”四个字的牌子上可以看出,当时是抵制洋货的。乌镇因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交通便利而成为古时的商业中心,经济发达,所以衣料种类就比较多,请随我所指的方向看一下,上面写着杭纺濮绸,呢绒哔叽等。杭纺濮绸为天下第一绸,朱元璋打仗时用的旗就是这种材料所做;锦缎在乌镇也是很有名的,江南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称号,蚕桑文化是乌镇的主流文化,而乌锦就是著名的蚕桑制品,在西栅景区有一个益大丝号,里面有传统手工艺制成的一些丝制品,其中就有乌锦,如果感兴趣,去了西栅后就可以选购一些赠送给亲朋好友。
这几个塑像塑造的也是非常生动的,在里面坐着的是账房先生,正拿着算盘算账,伙计站在柜台边正在整理衣料,而站在柜台外面的则是前来购布的买主,从胸前的口袋装着怀表可以看出这位客人也是比较赶时间的。
2. 短衫长裤
虽说江南地区以种桑养蚕为主,但丝绸衣服不是每个人都穿的,像一般人家的百姓穿的就是用棉花纺线织布所做的粗布麻衣了。我们现在所穿的衣服,都是在肩膀上开始缝线接袖子,而当时的裁剪工艺是比较精湛的,肩膀上面并没有线,是从胳膊中间开始缝合的。有的衣服是没有袖子的,主要是以前的人们衣服都是自家手工所做,为了节省布料,可以做成短袖,也可以加一段布料变成长袖,这样一件衣服就可以当成两件衣服来穿了。
3. 民国时期的服装
讲解要点:1、民国时期男士流行服装西装 2、中山装 3、女子流行服装旗袍。
这些图片展示的是民国时期流行的服装,可以看到男士的服装已经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开始流行西装了,我们转身就可以看到一件西装的样品。
当时年轻人都顺应时代潮流,西装革履,在这里还能看到由西服演变过来的学生装,直立单领,无需领带。在学生装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就成了中山装,因为是孙中山先生发明而得名,也成为当时公职人员的主要服饰,被誉为“国服”。作为中国新的民族服装。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如下: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
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民国时期女子流行的是旗袍。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说起它的来历,跟水乡也有关系的,在当时,很多百姓也是靠打渔为生的。有这么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清朝入关,满人一统天下,旗人的服饰传入中原。一个叫黑妞的满族渔女,皮肤虽黑但很有光泽,人长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誉为“黑里俏”。她为了方便打鱼,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统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装。后来,这个黑妞被选入皇宫,封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传开来的。旗袍源于满族女性袍式服饰。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成为民国知识女性标准服饰之一。中华民国政府于公元1929年颁布法令,确定旗袍为国家礼服之一。一般认为,现代旗袍特征为:立领;收腰; 盘扣;腿部两侧开衩。可以有袖或无袖。下摆最长不遮盖脚面,最高在膝上。
开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穿旗袍的发起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三四十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轮廓已成熟。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却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中西富有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标准服饰。
4. 茅盾家人照片
看完民国时期的服装,接下来看到的是茅盾和家人的照片。从茅盾家人的服饰可以看出茅盾家是一个大户人家,衣服大多是丝绸所做。他们家的家业是由他曾祖父沈焕所创,比较有钱。殷实的家境为茅盾先生接受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茅盾先生曾经去日本留过学,学识渊博。这张图片上茅盾先生已经穿西装,打领带,戴墨镜了,说明他思想比较开明,已经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在当时也称得上是一个“时尚人士”。
5. 儿童服装、学生装、女性服装
看过大人的服饰,接下来看一下小孩子所穿的衣服。小孩子的服装较为简单,选用有花纹的衣料,衣服周围再加一些花边,看起来会比较可爱。小孩的帽子就比较讲究了,在生日时会戴这样的状元帽,代表着家人对小孩子寄予的期盼。
边上是五四运动时女孩子所穿的学生装,类似于现在学校的校服;
三十年代的服饰可以自由选择,不受限制,时装便应运而生,深受新潮女性的喜爱。袄裙是清代汉族女子主要服饰,后受西方文化影响,袄短及腰,下摆成弧形,袖似喇叭,裙长没足。旗袍原是旗女之袍,是满族女装,腰身平直,衣长至足,后来满汉女子都穿,长度缩短、腰身收紧,曲线鲜明,改良后的旗袍风行全国。
6. 刺绣工艺
讲解要点:1、蜡像2、刺绣成品云肩、香囊、围嘴(挑一两个讲解)3、扇带。
以前女子无才便是德,但一定要会的一门手艺就是刺绣,这里看到的蜡像就是母女两人刺绣的场景了,女子能否嫁一个好人家,刺绣工艺是很重要的,古时女子一般很少出门,但经常会在家做女红。结婚前媒婆会拿女孩子所绣的绣品给男方家过目,如果绣工精湛,绣品精致则说明女孩心灵手巧。女孩的娘家和未来的婆家都会为此骄傲,也会引起同龄女孩的羡慕;反之则受人取笑。
乌镇,中国江南的封面。
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在这儿展现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丽。
江南百床馆。
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座落在乌镇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馆内第一展厅陈列: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采用榫卯结构,造型简洁、朴素,利用榉木的色泽和纹理特点,不事雕琢,多用原木漆,浑然天成;充分展示了明代家具的特点;第二展厅陈列:清·拔步千工床,被誉为“镇馆之宝”,长217公分,深366公分,高292公分,前后共有四进,此床用工千余,历时3年之多方才雕成,雕刻人物、花卉栩栩如生独具江南清代家具的特色。
这些雕工精美、历史悠久的古床在江南百床馆里可谓目不暇接,它们有的雕工精湛、风格独特,有的装饰华丽、豪华气派,无一不是江南木床中的精品。由衷地感叹中国床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它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工艺,对艺术的感悟及对结构造型的丰富想象力。
看百床馆,并不在于穷究其到底能收容下多少数量,而在于细细品味那一张张床上所加载的丰厚历史与生活内涵。或求平安、或求多嗣……当床也能被如此雕琢的时候,人一定是平和与幸福的,这就是古老中国人的心境。细细品味百床馆的每一张床,不仅可以感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加载着主人对生活向往与追求。
江南民俗馆。
曾是这里的一方富庶,今天他们的居所成就了一段江南生活的记载。这儿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习俗。精彩的蜡像塑出了一幕幕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
节俗厅通过一年不同节气中乌镇人不同的生活习俗:春节拜年、元宵走桥、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龙大会、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等,生动地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风情长卷。
婚俗厅用蜡像、实物阐述乌镇水乡婚礼整个仪式:下三书,行六礼每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寿俗厅看到的是一幅福禄寿三星图,一对对寿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桌上令郎满目的寿面、寿桃....无不展示子女对老人家的美好祝愿。
三白酒作坊。
相传旧时乌镇酿酒业十分发达,明时有酿酒作坊20余家,尤以高公生、顺兴、永盛三家最为著名。现仅存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酱园,始建于明朝初年。所产“三白酒”以其香气浓郁、酒味醇厚、入口柔绵、回味爽净、余香不绝而名声远扬,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庆典时,浙江巡抚高仲越选中乌镇高公生糟坊生产的三白酒列为贡品,进贡皇室享用。高公生糟坊也由此鸿运发达,数百年来一直风靡江南一带,经久不衰。
糟坊为前店后坊格局。店堂约90平方米,酒作坊占地1300多平方米。日产量约200升,现主要生产三个产品,分别为55℃的三白酒、12℃的白糯米酒以及4℃的甜白酒。这三种酒都是采用传统工艺,经手工酿制而成的。其中三白酒为主打产品。
何谓三白酒?《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此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饮用。以往农村过春节,就用它来招待客人,在乌镇民间,此酒还有一个别名叫“杜搭酒”。民间有谣“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有争议)。
三白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酿制时,首先将糯米浸泡12小时左右,蒸煮成饭,盛在淘箩里以冷水淋凉。再将酒曲饼捣碎,均匀地拌入饭中。而后将饭料倒入酒缸,压平,在中间挖一个小潭,然后将酒缸加盖密封,并用稻草或棉絮捂实保温。数日后,若缸中间的小潭已蓄满酒浆,即可将凉开水倒入缸中,以淹没饭料为准,再封好缸盖捂实。一周后开盖,再放入蒸桶进行蒸馏,如此二蒸二酿后,酒便酿成了。已习惯喝瓶装酒的现代人如今已很少能再看到过这样“土气”的酿酒方法了。
置身于公生糟坊巨大的蒸笼边看涓涓佳酿滴落坛中,或在老店长条凳上小酌一番,都是偷得半日闲的快事。
宏源泰染坊。
中国的蓝印花布世界闻名,乌镇则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宏源泰染坊始创于宋元年间,原址在南栅,清光绪迁址于此,系蓝印花布制作基地,也是蓝印花布制品集散中心。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药斑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历史,传说由一名叫葛洪的农夫为爱妻所创,以其价廉物美,一直流行于民间。其原料土布、染料均来自乡村,工艺出自民间,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题材不外乎花卉草木,都是农舍旁、田埂边常见的,亲切、自然、清新,加之秀气典雅的蓝白二色,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在民间工艺美术中一枝独秀。以前,江南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袱、被子、台布等都可用它来做。染坊西侧的蓝印花布收藏馆中就展出了许多蓝印花布制品。
至今蓝印花布的印染还遵循着祖辈留下的工艺,从纹样设计、花稿刻制、涂花版、拷花、染色、晒干等,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的特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爱。在宏源泰染坊,可以看到这些工序的全过程演示,也可以在前面的店铺中带一些蓝印花布的成品回家。对门还有一家蓝印花布原料作坊,有几个老妈妈在轧棉籽、纺纱线、织棉布,一路看下来,你就知道蓝印花布是怎么织成,清新可爱的花纹是怎么印出来的。
江南木雕陈列馆。
这里原是东栅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厅,以其木雕精美而闻名。它雕梁画栋,尤其是门楣窗棂上的人物、飞禽、走兽,通过圆雕、平雕、透雕、镂空雕等表现手法表现得出神入化。如今,它的正室偏屋内更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
木雕馆里的木雕取材丰富,有“八仙过海”、“郭子仪祝寿”等民间传说,有“打渔”、“斗蟋蟀”、“敲锣打鼓”等生活场景,也有“龙凤呈祥”、“松鼠吃葡萄”、“梅兰竹菊”等传统图样,以古朴的风格,细腻精巧的表现手法,刻画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其中的郭子仪祝寿骑门雕花大梁长四米,宽约40厘米,用整块樟木精雕而成,雕刻着唐中兴名将郭子仪做寿的场面,人物个个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曾有客商出资数十万而欲购不得。
江南木雕陈列馆藏品丰富,可看性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味。细细品味,从中可以领略中国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木雕文化,饱览东方文明的一枝奇葩。
余榴樑钱币馆。
余榴樑,土生土长的乌镇人,钱币收藏大家,著有《中国花钱》、《中国鉴赏与收藏》、《钱币》、《钱币漫谈》、《钱币学钢要》、《世界流通铸币》等十多部学术专著。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拥有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近26000余种,其中有金属流通货币、纸币、花钱等,材质有金、银、铜、铁、锡、铝、铅、锑、陶、镍、纸、竹、骨、琉璃、塑料等15种,上起夏商,下至现代,绵延整整三十个世纪,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品种之全在全国首屈一指。
钱币馆内分批展出的皆为余先生数十年来收藏之精品,在这所小小的青瓦民居里,钱币就是历史的书籍。走马观花,当可领略浩瀚钱币世界之一二。
文昌阁和夏同善翰林第。
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名文昌阁。书院与阁之间,仅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清末科举废止,文昌阁便成了镇人游玩的地方,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造就的中心地位,它又是镇人的新闻传播中心。
立志书院作为茅盾纪念馆的一部分,按原样恢复后,文昌阁也将重现飞檐临波的风姿。
夏同善的翰林第在中市观后街,原是一般的民居,占地不多。夏同善钦点翰林并获赐“翰林第”匾以后,才得以扩展而稍具规模。虽规模不大,但屋宇齐全,经整修后,已成为一处集传统民居和园林为一体的富有人文气息的景观,游人可从中领略清末江南小镇大户人家的生活情味。
整修后的翰林第基本上遵循原来的格局,可分成三部分。
中间部分是主轴线,三间三进。大门前有一对大理石滚墩石,显示出萧家的不同凡响。进门厅的第一道门,可见门楣上有横“顶栋”即5个雕花短木,门槛奇高,跨越不易,但中间一截可以卸下,称为“德槛”。平时不开正门,进出有两旁边门。再往里是第三道门,即头墙门,过了此门是一个小小的石板天井。这是第一进。跨过天井是正厅,为第二进。正厅是平厅,梁上供着珍藏有圣旨诰命的两个大红镂金漆木盒。在后面紧接着的两厢是楼房,靠墙有甬道相连。这种结构别处少见,大概与地基逼仄有关。再往里过二墙门,是三进的后小楼厅。
东翼二间二进,有灶间、庭院,风格平庸,是下人居处。西翼,与门厅并列的是三间花厅,又称“接官厅”,装饰精美华丽。过花厅,进入一庭院,有假山、水池,植时花异木,小巧、雅致,煞是可爱,这便是“肖家花园”。再往里,复有正厅和后楼厅,是夏家接待、起居、休闲、读书、娱乐的地方。
夏家和翰林第,是一则“学而优则仕”并因此荣宗耀里的故事,但却是乌镇历史上的事实,更是百姓口中的骄傲。而因江南一带广为流传的”小白菜奇案”,夏同善的翰林第更有了它吸引人的传奇色彩。
立志书院。
坐落在茅盾故居的东侧,最初由邑绅严辰于同治四年创建,现在是茅盾纪念馆。它的前身是名震嘉、湖的分水书院,院址在乌镇北栅分水墩西侧。清咸丰十年,清军与太平军在乌镇交战,分水书院毁于战火。5年后,严辰等倡议重建分水书院时,因北栅书院旧址实在破败不堪,无法再用,而当时观前街有一幢原太平军项姓武官的住宅被朝廷查封着。严辰等人看中了这所房产,就联名上书官府,要求将之划为书院,并加以扩建。同治七年,书院建成,因地址变更,屋宇又是全新的,严辰就决定不再沿用分水书院的旧名,而是拈出程朱理学家、乡贤张杨园先生的治学。
格言。
“大凡为学先须立志”中的“立志”二字作为新书院的名字,严辰任立志书院山长。
立志书院前起观前街,后至观后街,直落五进。今天的书院基本保持了当时的面貌。大门的门楣上嵌着“立志”二字,两旁的柱联是院名的注解“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进得门来,穿越过道,就见一个小天井,内植桂花树。过天井是讲堂,上悬“有志竟成”匾额,乃浙江布政使杨昌浚所题,两边一副。
对联。
是
国学。
大师俞曲园撰写,云:“分水旧规模,但愿闻风皆立志;殳山钟秀杰,定知异日有成材。”讲堂后面隔一栽植花草的大天井,为教学楼;另“籋云楼”,为钱法成所题。籋有“钳”义,“籋云”可作“拿云”、“凌云”解,它与“立志”互为呼应,寓意显然。第三进是平房,作厨房用。立志书院将最后面一进平房辟为张扬园祠(同治九年建造),学生多时也曾作过书院的院舍。
今天的立志书院已布置成为茅盾纪念馆,通过文字及图片向我们介绍一代文豪的光辉一生。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是革命文学家茅盾(沈雁冰)祖辈居住的老屋,始建于十九世纪中叶,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为清代江南民居。茅盾自1896年7月4日诞生至1920xx年春离乡求学,在此生活了十三个春秋,以后数十年仍联系不绝。
茅盾故居有茅盾1934年亲自设计翻修的书斋、手植的天竹、棕榈。1982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1983年8月筹备修复,1985年7月落成开放,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后相继增扩附属用房和陈列馆,现总建筑面积1731.5平方米,1994年8月更名为桐乡市茅盾纪念馆,设《茅盾故乡乌镇》、《茅盾走过的道路》、《茅盾故居(复原)》三个基本陈列室。
茅盾故居连同修真观戏台、唐代银杏、昭明书屋等文物及乌镇的水乡风情,融汇成一部生动的茅盾研究活辞典。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嘉兴市红色长廊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桐乡市中学生校外德育基地。
修真观。
修真观在乌镇中市。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修真得道,乃创建“修真观”。观成,有青鸾飞临,翔跃于修真观上空,镇人以为神奇,争来观看,一时间,修真观名气大增。自古以来,修真观与苏州玄妙观、濮院翔云观并称江南三大道观,地位极为崇高。
据有关资料记载,初建时的修真观有三大殿,前为元武殿,中乃三清阁,后是轩辕坛。后来屡有修扩,亦屡经兴废。元末,朱元障的军队与张士诚在乌镇展开决战,修真观被毁,明朝洪武年间修复;天顺年间(或云成化三年),住持邱玉岩重建;清康熙十五年,道士徐绎铭应召入都,得到裕亲王的青睐,赐题“修真观”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中殿东偏建玉皇阁;康熙六十一年(1720xx年)改元武殿为东岳殿;乾隆十四年(1749年),增建山门和戏台。至此,修真观格局基本完成。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在乌镇与清军搏杀,修真观又遭毁坏,仅存东偏两殿;同治四年(1865年),里人吴学浚集资重建大殿、山门、戏台、玉皇阁和旁月楼等,并增设瘟元帅殿,顿复旧观;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于前殿东侧建财神殿和城隍殿,费用由布业捐助;民国20xx年(1933年),吴学浚的孙子吴斯美捐资重修。解放后,修真观多有坍损,并在很长一段时期被移作他用而被拆除。为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政府已拨出专款,继整修戏台后,又将修真观按历史原貌修复,令人惊奇的是,在修复过程中,出土了一对巨石“门当”,经鉴定为该观旧物,盛世出土,当为美谈。
如今的修真观共设三进,一进为山门,二进是东岳大殿,三进为玉皇阁;两边分设十殿阎王、瘟元帅、财神等配殿;山门前的广场也依旧开阔宏畅。修真观的山门正门上方挂有一特大算盘,下方书对联一副:人有千算,天则一算,极具警世意味。
修真观广场系以石板垒筑而成,地势开阔,位处镇中,广场上还设有长廊石座,是镇人迎庙会、看神戏、唠家常、曝日头的绝佳所在。广场曾是乌镇的集市中心,现在则成了开展大型活动的首选之地。至今已举办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江南水乡特种邮票首发式、第一届中国·乌镇香市开幕式、乌镇武术迎中秋专场表演、海外华人乌镇中秋赏月等大型活动,成了古镇新的文化娱乐中心。
古戏台。
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20xx年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旧时戏台两边的台柱都有对联,这个戏台也有一副:“锣鼓一场,唤醒人间春梦;宫商两音,传来天上神仙。”正中上方悬一横额“以古为鉴”。昔日,正月初五的迎财神会、三月廿八迎东岳庙会、五月十五迎瘟元帅会等,都要在戏台演神戏,招待修真观中的诸神。平时,还演出一些“罚戏”。罚戏是乌镇传统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方法,凡有人损害公益犯了众怒的话,当事人得出钱请戏班子在神前演戏,以示忏悔。
1937年,上海救亡二团来乌镇宣传抗日,在戏台演出了当时很著名的话报剧《放下你的鞭子》。
现在,戏台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景象,每天早上10时起到下午16:30时,都有演出,演的是桐乡花鼓戏(桐乡的地方戏)。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戏影人生、土电影,起源于北宋时的北方,南宋时传到江南一带。在江南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乌镇皮影戏属南派。至抗战前后,乌镇尚有12个皮影戏班子,走乡串镇,演出颇多。解放后随着电影的发展而日趋减少,至文革中完全停止,大量的道具也在“破四旧”中被付之一炬。
皮影戏是利用各色可活动的牛皮或羊皮制成的造型,在强光的投射下,通过表演者娴熟的技艺,利用影幕向观众展示各色剧目,可称得上是中国特有的卡通片。皮影戏表演所需的半透明造型都是用手工绘成,极为精美,各人物关节处以线缀连,可自由活动,演出时再配以鼓、锣、二胡、京胡、锁、呐、长笛等乐器伴奏,便形成了一出出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有《英烈传》、《闹天宫》、《康王渡江》、《徐达打虎》、《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等。
如今皮影戏已随着乌镇旅游业的发展,又焕发了青春,乌镇皮影戏馆仍在日日演出,并走入了人民大会堂,走出了国门,先后受邀请去韩国、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国家表演,以其独有的民族魅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喜爱。皮影戏馆里收留下也许不仅仅是老艺人对过去的一往情深,更是一种原生态生活的回归与渴望。
汇源当铺和访卢阁。
乌镇中市的常丰街是一条传统商铺街。其中有一家叫汇源当的当铺,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下,高高的柜台(高1.8米),煞是气派。
典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南朝。最初是受百家施舍、收入丰厚的寺庙把多余的资金以抵押方式向民间出借的行为。这种借款方式使借款人蒙受高利息的损失,但对社会有融通资金的作用,可救人一时之急。渐渐的,这种融资方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清雍正朝规定,典当行开业前应领取“当帖”,因帖上印有龙的图案和花纹,故俗称龙票。一般来说,商业发达的地方,典当行也特别盛行。
访卢阁在乌镇中市应家桥南堍,背倚车溪市河,面向中市大街,俯临东市河,阁上可遥望观前街风情世态。访卢阁是旧时乌镇最好的茶馆,如今已是游客必到的一处胜景了。
此阁的名字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镇人卢仝开着一爿小茶馆。一天,他听说太湖边的山岗上有不少茶叶树,就前往采摘。但他不熟悉茶树,正在山上胡乱寻走时,发现一位长者倒在路上,身上还背着一只竹篓。他赶紧施救,掐那人的人中,终于将老人弄醒了,老人有气无力的指着竹篓里的树叶,做了个抓和吃的手势。卢仝领会了他的意思,把竹篓里的树叶塞进老人的嘴里,老人慢慢地咀嚼这些树叶,不一会儿,便完全清醒了。
原来老人就是《茶经》的作者---陆羽,因误尝有毒的树叶,昏倒在地。幸亏遇到卢仝,给他吃了解毒的茶叶,才得以脱险。两人因此结为至交,陆羽教给卢仝不少关于茶叶、茶道的知识和炮制方法,并帮助采了不少清心舒气的茶叶,卢仝回家后,如法炮制了清心茶,功效的确不一般,睡眼惺忪的人喝了后神清气爽,心有烦闷的人喝了顿感郁闷全消,做工乏力的人喝了后立马精力充沛……消息不胫而走,卢仝的茶馆整日茶客满座。卢仝不得不扩大店面,但总得有个叫得响的名字,卢仝可犯愁了。又一日,陆羽前来乌镇拜访卢仝,给卢仝不少制茶的新方法。陆羽走后,一日,茶客们又议论起茶馆的名字。其中一位忽然高叫:“有了,陆羽是茶圣,来访问卢仝,很是难得。这茶馆就叫“访卢阁”,如何?”卢仝想,自己的好运全是陆羽给带来的,这个名字倒也有纪念意义,就将茶馆起名“访卢阁”。
乌镇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地,是周围地区的商业中心。明末清初,乌镇东南西北四栅连成一片,“民物藩阜,第宅园池盛于他镇”。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13家,太平天国前还有7家。在太平军和清军的交战中,乌镇的西栅、北栅受灾严重,到处断垣残壁。民国初年,乌镇经济稍有复苏,典当行也死灰复燃,恢复到5家,它们是东栅葆昌当、南栅宝生当、西栅丰泰当、北栅淳泰当和中市汇源当。2o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四家或因亏损,或因湖匪洗劫,或因民生凋敝,市场萧条,相继关门。到1931年,只有汇源当还支撑着,到日寇入侵时期,典物也只出不进,不久即告停业。
自汇源当关门大吉,乌镇典当行的历史划上了句号。如今存留的当铺成了旧中国时金融业的一个缩影,二扇斑驳的铁门后留下了太多悲怆与凝重。
共
3
页,当前第。
3
页
1
2
3
20xx年,乌镇保护开发东栅工程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一期景区面积约0.46平方公里,保护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跃成为中国著名的古镇旅游胜地。开放以来,乌镇每年吸引二百多万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成为浙江省年接待外宾数量最多的单个景点。已成功接待了、吴邦国、温家宝、钱其琛、李岚清、乔石、李瑞环、李鹏等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和apec会议嘉宾。期间被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之一,并获得联合国颁发的“20xx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更是年连续三年进入“全国重点旅游景区旅游信息定点播报单位”系统。
江南民俗馆。
东栅的金家,曾是这里的一方富庶,今天他们的居所成就了一段江南生活的记载。这儿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精彩的蜡像塑出了一幕幕婚丧嫁娶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
节俗厅通过一年不同节气中乌镇人不同的生活习俗,比如春节拜年、元宵走桥、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龙大会、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等,生动地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风情长卷。婚俗厅以喜堂拜堂为中心,通过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轿、嫁妆等实物展示婚庆的热闹场景。寿俗厅以老人祝寿为主题,通过厅堂的吉庆实景和字画、寿幛、寿桃、寿面等特有的做寿物品,展示了敬老尊老的中华传统。
江南木雕陈列馆。
这里原是东栅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厅,以其木雕精美而闻名。它雕梁画栋,尤其是门楣窗棂上的人物、飞禽、走兽,通过圆雕、平雕、透雕、镂空雕等表现手法表现得出神入化。如今,它的正室偏屋内更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
木雕馆里的木雕取材丰富,有“八仙过海”、“郭子仪祝寿”等民间传说,有“打渔”、“斗蟋蟀”、“敲锣打鼓”等生活场景,也有“龙凤呈祥”、“松鼠吃葡萄”、“梅兰竹菊”等传统图样,以古朴的风格,细腻精巧的表现手法,刻画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其中的郭子仪祝寿骑门雕花大梁长四米,宽约40厘米,用整块樟木精雕而成,雕刻着唐中兴名将郭子仪做寿的场面,人物个个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曾有客商出资数十万而欲购不得。江南木雕陈列馆藏品丰富,可看性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味。细细品味,从中可以领略中国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木雕文化,饱览东方文明的一枝奇葩。
余榴梁钱币馆。
余榴梁,土生土长的乌镇人,钱币收藏大家,著有《中国花钱》、《中国鉴赏与收藏》、《钱币》、《钱币漫谈》、《钱币学钢要》、《世界流通铸币》等十多部学术专著。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拥有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近26000余种,其中有金属流通货币、纸币、花钱等,材质有金、银、铜、铁、锡、铝、铅、锑、陶、镍、纸、竹、骨、琉璃、塑料等15种,上起夏商,下至现代,绵延整整三十个世纪,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品种之全在全国首屈一指。钱币馆内分批展出的皆为余先生数十年来收藏之精品,在这所小小的青瓦民居里,钱币就是历史的书籍。走马观花,当可领略浩瀚钱币世界之一二。
文昌阁。
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名文昌阁。书院与阁之间,仅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清末科举废止,文昌阁便成了镇人游玩的地方,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造就的中心地位,它又是镇人的新闻传播中心。立志书院作为茅盾纪念馆的一部分,按原样恢复后,文昌阁也将重现飞檐临波的风姿。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是嘉兴市迄今唯一的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450平方米。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买。老屋临街靠西的一间房是茅盾曾读过书的家塾,故居内部的布置简单,却散发着沈家世代书香特有静雅之气。茅盾故居据说本不是他的祖居,当年的祖居在乌镇的乡下。此处房屋是他成名后用稿费自行建造的一个住所,故居包括卧室、书房、餐厅等建筑,其家具与布置仍是茅盾当初居住时的样子。
夏同善旧宅地。
离沈雁冰先生故居不足百米的地方,有一处大家的庭院,规模远远超过了沈宅,其大厅中高悬一幅官员的画像,其人身着清朝官服,顶戴花翎一应俱全,俨然当朝一品的样子。看后使人不解,经询问方知此人乃是清同光朝的刑部官员夏同善。其宅第为夏同善的外祖父家,其中还有一段与《杨乃武与小白菜》有关的故事。夏同善本是浙江钱塘人(今杭州市),夏自幼丧母,后其父续娶之女为桐乡乌镇人。继母婚后对夏同善关怀备至如同己出,在夏同善幼年读书之时,杭州城里其热无比,因此年年夏天他便到乌镇读书,年深日久乌镇就成了夏同善的第二个故乡了。
《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个轰动江南的四大奇案之一,发生在杭州府余杭县,离乌镇及杭州都不过百里之遥。此案最后的审判者夏同善又与杨乃武有些瓜葛,一说杨乃武胞姐杨淑英年轻时曾做过夏同善继母的佣人,通过夏同善的指点,杨淑英才到北京的刑部大堂告御状,使杨乃武一案终于得以昭雪。其中另一说更为重要,是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矛盾日深,而此时主政杭州府及余杭县的大小官员俱是慈禧的心腹之人,慈安太后在恭亲王的支持下,借《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为把柄,查处了百余名杭州府的官员,狠狠打击了慈禧太后在江南的势力,才使杨乃武和小白菜走出了狱门。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昭雪后,杨乃武虽然已是举人但从此终生不第,以悬壶济世度过了余生。而小白菜葛秀姑却来到了桐乡的乌镇,来到了夏同善的外祖母家,为报答夏同善的救命之恩,情愿为他叠被铺床,侍奉晨昏三月有余,然后到乌镇的一个尼姑庵削发为尼。今天悬挂夏同善画像的大厅就是夏同善与小白菜当年交好的地方。
古戏台。
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20xx年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旧时戏台两边的台柱都有。
对联。
这个戏台也有一副:“锣鼓一场唤醒人间春梦;宫商两音传来天上神仙。”正中上方悬一横额“以古为鉴”。昔日正月初五的迎财神会、三月廿八迎东岳庙会、五月十五迎瘟元帅会等都要在戏台演神戏招待修真观中的诸神。平时还演出一些“罚戏”。罚戏是乌镇传统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方法凡有人损害公益犯了众怒的话当事人得出钱请戏班子在神前演戏以示忏悔。
1937年,上海救亡二团来乌镇宣传抗日,在戏台演出了当时很著名的话报剧《放下你的鞭子》。现在,戏台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景象,每天早上8时起到晚上10时,都有演出,演的是桐乡花鼓戏(桐乡的地方戏)。
汇源当铺。
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下,1.8米高的柜台,煞是气派。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13家,太平天国前还有7家。到了1931年,只有汇源当1家还支撑着,到了日寇入侵之前,典屋也只出不进,不久即告停业。自汇源当关门大吉,乌镇典当行的历史便划上了句号。今天,汇源当的位置还是在当年的老地方。
当铺四周有高墙围护,靠外墙脚均用一人头高的条石筑就,使盗贼无法、掘洞,更有高出屋顶的更楼有人日夜嘹望。大门用不易着火的厚实的银杏木制成,外包铁皮,内有坚实的门闩、落地闩,外人很难破门而入。进门有关帝堂,以示忠义为本,兼有驱除邪恶的企求。头埭为店厅,是收兑典物的交易场所,除汇源当外都设有高柜台、木栅栏。当典物者递上衣物后,听凭当里朝奉居高临下吆喝开价,低人一头。后埭是库房,为了防火,埭与埭的舍房各不相连,更在庭院中放了不少挑满水的七石缸,称之为“太平缸”。
汇源当是徐东号第九世孙徐焕藻(茗香)于道光年间创办的。徐东号资金雄厚,又好做善事,从以下两事看,他开典当不单是为了赚钱。一是不设高柜台和木栅栏,交易时双方可以平等论价。二是每年的十二月(初一到月底)千文以下的典户不计息,而且典值也放得比较宽,而且连石臼也可以入典,此举完全是为了照顾贫民。所以在乌镇徐东号无人不知。
共
3
页,当前第。
2
页
1
2
3
各位朋友(嘉宾、领导):
讲解地点:两幅地图中间。
讲解要点:乌镇概况,东西栅区别,东栅地图。
乌镇现在开发了两个景区,东栅景区和西栅景区:东栅景区是观光游览型景区,西栅景区是集休闲、度假、商务、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体验景区;右手边就是西栅景区的地图,西栅景区有12个小岛72座古桥组成,比东栅景区大3倍,有3.4平方公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我们西栅景区去感受一下乌镇不同的风景,今天我们参观游览的是东栅景区。
注意事项:针对散客需做好路线指示,团队需强调回程路线、集合时间和地点。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东栅景区的入口,等会我们会先去参观拳船,然后会看到一条东市河,过了桥是一条老街,主要景点都集中在这条东大街上。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北接江苏吴江,为二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乌镇是个具有六千多年悠久文明史的古镇,据乌镇镇郊1.5公里外的谭家湾文化遗址考证,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那个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防备越国,史称乌戍。乌镇真正称镇是从唐朝开始的,在唐咸通十三年的《索靖明王庙碑》上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在宋元丰年间有乌墩镇和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皇帝赵惇讳,就称为乌镇和青镇。1950年,乌、青两镇合并后称乌镇至今。
乌镇之名的由来,相传和唐代时一位名叫乌赞的将军有关,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同副将吴起率兵讨伐,一路打得叛军节节败退,退至乌镇的北栅时,乌赞将军不幸中了叛臣的诡计,陷入埋伏,被叛军乱箭射死。他的部将吴起,把乌将军和他的战马青龙驹葬在车溪河西畔,并按民间的风俗,在坟边种了一棵银杏树。从此,这株象征着精忠报国的银杏树在乌镇根深叶茂地茁壮成长,后人为了纪念乌将军和他的战马,就将此地取名为乌镇。
乌镇是水乡,京杭大运河绕镇而过,十字交叉型的水系将乌镇划分成四块区域,即东西南北四个栅,现在我们所在的是东栅景区,至于为什么称为栅,等一下我们就会明白的。
一、商铺区
整个东栅景区面积为0。9平方公里,分为6大区域,分别是传统商铺区、水乡风情区、传统居民区、传统文化区、传统餐饮区、传统作坊区。接下来我们即将要进入的就是传统商铺区,商铺区主要出售的就是当地的一些特产,如姑嫂饼、杭白菊、蓝印花布、三白酒等。为什么要从这边走呢,因为前面有一个特色表演:拳船。
二、拳船
讲解要点:历史、现状、蚕桑文化。
现在看到的这艘船就是我们乌镇的拳船,拳船又称船拳,起源于南宋时期。乌镇水系属太湖流域,太湖湖匪盛行,而乌镇处于两省三府七县的交界处,属于三不管地段,所以老百姓会在船上练练拳脚功夫,一方面抵御湖匪保卫家园,另一方面强身健体。现在拳船虽然已经不是防匪之用,但在船上习武健身,却作为一项传统活动流传至今,拳船每半点表演一次。因乌镇当地的居民都靠种桑养蚕为生,船和蚕在我们当地的土话中是谐音的,所以拳船表演也是为了庆祝蚕桑丰收的。
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当地老百姓都是靠种桑养蚕为生的。老百姓会把收好的茧子留一部分做蚕丝被或衣服,其余全部卖给茧站。有专门的丝绸加工厂则会对茧子进行加工做成丝绸制品。在我们西栅景区有一个益大丝号,就是乌镇当年最大的蚕丝作坊,有机会大家可以去参观一下。
乌镇保护开发东栅工程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一期景区面积约0.46平方公里保护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跃成为中国著名的古镇旅游胜地。开放以来乌镇每年吸引二百多万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成为浙江省年接待外宾数量最多的单个景点。已成功接待了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钱其琛、李岚清、乔石、李瑞环、李鹏等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和apec会议嘉宾。期间被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之一并获得联合国颁发的“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更是年连续三年进入“全国重点旅游景区旅游信息定点播报单位”系统。
江南民俗馆。
东栅的金家,曾是这里的一方富庶,今天他们的居所成就了一段江南生活的记载。这儿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精彩的蜡像塑出了一幕幕婚丧嫁娶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
节俗厅通过一年不同节气中乌镇人不同的生活习俗,比如春节拜年、元宵走桥、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龙大会、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等,生动地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风情长卷。婚俗厅以喜堂拜堂为中心,通过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轿、嫁妆等实物展示婚庆的热闹场景。寿俗厅以老人祝寿为主题,通过厅堂的吉庆实景和字画、寿幛、寿桃、寿面等特有的做寿物品,展示了敬老尊老的中华传统。
江南木雕陈列馆。
这里原是东栅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厅,以其木雕精美而闻名。它雕梁画栋,尤其是门楣窗棂上的人物、飞禽、走兽,通过圆雕、平雕、透雕、镂空雕等表现手法表现得出神入化。如今,它的正室偏屋内更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
木雕馆里的木雕取材丰富,有“八仙过海”、“郭子仪祝寿”等民间传说,有“打渔”、“斗蟋蟀”、“敲锣打鼓”等生活场景,也有“龙凤呈祥”、“松鼠吃葡萄”、“梅兰竹菊”等传统图样,以古朴的风格,细腻精巧的表现手法,刻画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其中的郭子仪祝寿骑门雕花大梁长四米,宽约40厘米,用整块樟木精雕而成,雕刻着唐中兴名将郭子仪做寿的场面,人物个个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曾有客商出资数十万而欲购不得。江南木雕陈列馆藏品丰富,可看性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味。细细品味,从中可以领略中国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木雕文化,饱览东方文明的一枝奇葩。
余榴梁钱币馆。
余榴梁,土生土长的乌镇人,钱币收藏大家,著有《中国花钱》、《中国鉴赏与收藏》、《钱币》、《钱币漫谈》、《钱币学钢要》、《世界流通铸币》等十多部学术专著。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拥有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近26000余种,其中有金属流通货币、纸币、花钱等,材质有金、银、铜、铁、锡、铝、铅、锑、陶、镍、纸、竹、骨、琉璃、塑料等15种,上起夏商,下至现代,绵延整整三十个世纪,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品种之全在全国首屈一指。钱币馆内分批展出的皆为余先生数十年来收藏之精品,在这所小小的青瓦民居里,钱币就是历史的书籍。走马观花,当可领略浩瀚钱币世界之一二。
文昌阁。
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名文昌阁。书院与阁之间,仅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清末科举废止,文昌阁便成了镇人游玩的地方,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造就的中心地位,它又是镇人的新闻传播中心。立志书院作为茅盾纪念馆的一部分,按原样恢复后,文昌阁也将重现飞檐临波的风姿。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是嘉兴市迄今唯一的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450平方米。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买。老屋临街靠西的一间房是茅盾曾读过书的家塾,故居内部的布置简单,却散发着沈家世代书香特有静雅之气。茅盾故居据说本不是他的祖居,当年的祖居在乌镇的乡下。此处房屋是他成名后用稿费自行建造的一个住所,故居包括卧室、书房、餐厅等建筑,其家具与布置仍是茅盾当初居住时的样子。
夏同善旧宅地。
离沈雁冰先生故居不足百米的地方,有一处大家的庭院,规模远远超过了沈宅,其大厅中高悬一幅官员的画像,其人身着清朝官服,顶戴花翎一应俱全,俨然当朝一品的样子。看后使人不解,经询问方知此人乃是清同光朝的刑部官员夏同善。其宅第为夏同善的外祖父家,其中还有一段与《杨乃武与小白菜》有关的故事。夏同善本是浙江钱塘人(今杭州市),夏自幼丧母,后其父续娶之女为桐乡乌镇人。继母婚后对夏同善关怀备至如同己出,在夏同善幼年读书之时,杭州城里其热无比,因此年年夏天他便到乌镇读书,年深日久乌镇就成了夏同善的第二个故乡了。
《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个轰动江南的四大奇案之一,发生在杭州府余杭县,离乌镇及杭州都不过百里之遥。此案最后的审判者夏同善又与杨乃武有些瓜葛,一说杨乃武胞姐杨淑英年轻时曾做过夏同善继母的佣人,通过夏同善的指点,杨淑英才到北京的刑部大堂告御状,使杨乃武一案终于得以昭雪。其中另一说更为重要,是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矛盾日深,而此时主政杭州府及余杭县的大小官员俱是慈禧的心腹之人,慈安太后在恭亲王的支持下,借《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为把柄,查处了百余名杭州府的官员,狠狠打击了慈禧太后在江南的势力,才使杨乃武和小白菜走出了狱门。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昭雪后,杨乃武虽然已是举人但从此终生不第,以悬壶济世度过了余生。而小白菜葛秀姑却来到了桐乡的乌镇,来到了夏同善的外祖母家,为报答夏同善的救命之恩,情愿为他叠被铺床,侍奉晨昏三月有余,然后到乌镇的一个尼姑庵削发为尼。今天悬挂夏同善画像的大厅就是夏同善与小白菜当年交好的地方。
古戏台。
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旧时戏台两边的台柱都有对联,这个戏台也有一副:“锣鼓一场,唤醒人间春梦;宫商两音,传来天上神仙。”正中上方悬一横额“以古为鉴”。昔日,正月初五的迎财神会、三月廿八迎东岳庙会、五月十五迎瘟元帅会等,都要在戏台演神戏,招待修真观中的诸神。平时,还演出一些“罚戏”。罚戏是乌镇传统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方法,凡有人损害公益犯了众怒的话,当事人得出钱请戏班子在神前演戏,以示忏悔。
1937年,上海救亡二团来乌镇宣传抗日,在戏台演出了当时很著名的话报剧《放下你的鞭子》。现在,戏台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景象,每天早上8时起到晚上10时,都有演出,演的是桐乡花鼓戏(桐乡的地方戏)。
汇源当铺。
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下,1.8米高的柜台,煞是气派。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13家,太平天国前还有7家。到了1931年,只有汇源当1家还支撑着,到了日寇入侵之前,典屋也只出不进,不久即告停业。自汇源当关门大吉,乌镇典当行的历史便划上了句号。今天,汇源当的位置还是在当年的老地方。
当铺四周有高墙围护,靠外墙脚均用一人头高的条石筑就,使盗贼无法、掘洞,更有高出屋顶的更楼有人日夜嘹望。大门用不易着火的厚实的银杏木制成,外包铁皮,内有坚实的门闩、落地闩,外人很难破门而入。进门有关帝堂,以示忠义为本,兼有驱除邪恶的企求。头埭为店厅,是收兑典物的交易场所,除汇源当外都设有高柜台、木栅栏。当典物者递上衣物后,听凭当里朝奉居高临下吆喝开价,低人一头。后埭是库房,为了防火,埭与埭的舍房各不相连,更在庭院中放了不少挑满水的七石缸,称之为“太平缸”。
汇源当是徐东号第九世孙徐焕藻(茗香)于道光年间创办的。徐东号资金雄厚,又好做善事,从以下两事看,他开典当不单是为了赚钱。一是不设高柜台和木栅栏,交易时双方可以平等论价。二是每年的十二月(初一到月底)千文以下的典户不计息,而且典值也放得比较宽,而且连石臼也可以入典,此举完全是为了照顾贫民。所以在乌镇徐东号无人不知。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导游,我姓×,大家能叫我×导。今天由我带大家去游览乌镇东栅。注意,请大家不在在景点里乱扔垃圾。到景点了,请大家下车时注意安全。现在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乌镇是浙江的一个水乡古镇,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乡。据谭家湾古文化遗址的考证表明,大约在60__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唐时,乌镇就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年)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乌镇的建镇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运河穿镇而过,历史上曾以河为界分为乌、青两镇。河西为乌镇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隶属于嘉兴府桐乡县,直至1950年乌青两镇才正式合并,统称为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到今天。
乌镇景区是__年1月1日正式开放的,虽然开发较晚,但起步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个开发过程坚持了“以旧修旧、整旧如故”的原则。现在景区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把他们全部搬走,他们原来怎么生活现在几乎仍然怎么生活,乌镇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镇!
现在咱们看到的这条小河名为东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连通京杭运河。河对岸的古民居里现在还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乌镇是一个真正的活着的水乡古镇。
高杆船,是乌镇特有的民俗活动。船中央放一个石臼,插上一根毛竹。表演者爬上竹竿梢时,毛竹便弯成90度的钩形,在人体重力的作用下颤颤悠悠的,令观者的心也跟着颤悠。高杆船的表演者一般身着白色服装,象征蚕宝宝的形象。表演动作有金猴望月、鸽子翻身、倒竖蜻蜒、单臂吊立等,真是惊险加精彩。高杆船跟大门入门左手的拳船都是乌镇的民俗活动。以前拳船和高竿船表演一般在清明前后的农闲时节进行。现在,如果气候条件允许,在东栅景区的市河上,每天都能看到表演。
在这边不远处能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桥——逢源双桥。跟一个成词结合起来就是说左右逢源的意思了,还能看到在这座桥上面有一个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的下面还有一排水栅栏,在当时这排水栅栏相当于一座水城门的作用。
过桥以后,首先来到的是财神湾,原先这不叫财神湾,而叫转船湾,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转船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它的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前面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
回过头能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药店,它的规模虽然小于杭州的胡庆馀堂,但也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的,并由他的孙子陆渠清将药店搬到这里,在柜台四周约有300多只药材柜。
看完药店接着往前走,接下来看到的就是刚才所说的财神堂了,在乌镇历来都有接五路的习俗,所谓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财神,东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这一位财神就是东路的文财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为官正直,对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后来自己的心都掏给了商纣王,当时百姓为此很敬重比干,特别是一些商人,他们认为做生意就应该诚心诚意,象比干一样,所以比干奉为财神。
现在咱们所走的这条街叫东大街,全长1300米,走的都是旧石板路,两旁都是古民居,整条街上还居住着350多户人家有将近1000的人口。望过去非常整齐干净,因为开发时把所有的三线两管全都下地了,现在两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电的,并家家户户帮他们装好了抽水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边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开发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环境。
江南百床馆。
各位领导接下来咱们参观的是江南百床馆,顾名思义就是从江浙一带收集过来的各式各样的古床。这个老宅子是当地姓赵的一个大户人家,七进深的一个老宅子。首先咱们看到的第一张床是咱们这个展览馆当中年代最久的一张床: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至少有4__年历史了,明式家具简洁大方,用料讲究,整张床都是用黄榉木所做的。接着咱们往里进,里面有一张是百床馆中的镇馆之宝,拔步千工床。
在这看到的是清,拔步千工床,为什么说是千工床呢?就是指一天一工,一千工是指一个木匠需要一千天,也就是三年时间了。雕刻之精致也谓之巧夺天工。此床共雕刻了106人物,古时以108为吉祥数字,而且此床为新婚床,加上一对新婚夫妻刚巧凑足108,亦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了,此床占地面积达六个多平方,共有四进深,第一进是换鞋处,第二进是更衣室,第三进是放马桶箱的,在古代称它为子孙桶,就是现在家里的卫生间了。最后一进是主人睡觉休息时所用的,设备这齐全相当于现在的套房。在这床上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悬挂在空中的那块木牌了,是以前做床的木匠送给那床的主人的,相当于现在的一张贺卡,还有一种说法,此牌就好比咱们现在住酒店挂在门上的“请勿打扰”牌!
看完千工床再往里走,在这一进能看到的是三张风格一样的床,是属于中西合璧的,在床两边还有两个罗马柱是西式的,在床挂落上有牡丹花,牡丹花在中国的古代是国花代表富贵,还有葡萄和双喜,葡萄是多子多孙,多子多福;双喜是中国人结婚时用的代表喜庆。也就是说这床也是当是时结婚时所用的喜床,而这床是民国初留下来的,材料是红木做成的。
那刚才咱们看的大部分都是双人床,接下来往里走能看一下两张小姐床。首先咱们看一下,近代的雕花人字匾架子床,它是以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所睡的,虽然是小姐床,但是这张床上它所雕的大部分都是武将的图案,能说这位小姑娘她是不爱红妆爱武妆,是属于花木兰这一型的,而且她的志向也是非常高,抬头能看到有两行字,“双手要捞天边月,一石击破心底天”。在这张床上还雕刻了蝙蝠的图案,蝙蝠代表了多福,威武的狮子还起到了避邪的作用。旁边是清代的小姐床,这张小姐床的颜色比较亮丽是红颜色,这是一种比较珍贵的银子漆,床上的人物都是镀金的。
江南民俗馆。
接下来咱们进入了另外一户人家金家厅,在这里展出的是有关于乌镇当地的民俗民风。首先咱们要参观的是衣俗厅,有关于民国三四十年代的江南一带的人物的穿着。在这个橱窗中咱们看到的男女的穿着是当时那个年代较为普遍的,女子穿着以旗袍为主,而男子则穿上长衫,礼帽配西裤、皮鞋,这也是当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表现吧。在这边的这个场景中咱们看到的四个人,从衣着服饰可来判断其身份,里面坐着的是账房先生,淡色短衫长裤的是当时的文人或小商人的穿着打扮,而头戴乌毡帽的则是劳动者,蓝色长衫的则是伙计的形象。在咱们身后的这个橱窗中看到的是民国时期的西服,学生装及中山装。学生装是由西服演变而来,也是日本制服的改良,简便不用戴领带。中山装是由学生装演变而来的,民国18年由国x党政府定为国家制服。四个口袋,分别代表“四维”:礼、义、廉、耻。袖口上三个扣子表示国x党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再往边上过来看到的历史照片是茅盾和家人穿着的介绍,从服饰来看,茅盾也是出生于小康家庭的书香门第,待会咱们会去茅盾纪念馆和故居参观;再往这边看到的是三十年代的妇女时装;边上橱窗中看到的是清代汉族女子的穿着袄裙及满人所穿的旗袍,旗袍也是旗女之袍的简称。到了民国时期,旗袍也已经西化了,线条趋向于全身的裁剪了。
现在咱们进入的是岁俗厅,这是当地人每年的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一个仪式,中间桌子上摆放的都是接财神所需的供品。头桌是水果,用到的有甘庶、桔子、苹果、寓意了甜甜蜜蜜节节高高;二桌是糕点、菱角,代表了称心如意,财源广进;三桌是三牲,猪头、雄鸡、鲤鱼,但是整个仪式最特别的是中间吊起的这条鱼,这鱼当地人在接完财神后要放生,放生的鱼就是代表了年年有余。
看过了当地人接财神的展厅后,现在咱们来到的是节俗厅,中间的是斋月堂。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地人都要祭拜月神,祈求全家子孙团圆。两边是江浙一带的风俗习惯:贺岁拜年、元宵走桥、清明踏青、立夏称人、端午粽子、分龙彩雨、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九登高、冬至祭祖、腊月小更。
现在咱们看到的这个展厅比较喜庆了,是乌镇人以前结婚的仪式(婚俗厅)。展示了民国年间新婚夫妻拜天地的情景。中间是个喜堂,供奉了送子观音像,观音前面所放的是:红枣、花生、桂圆和荔枝,象征着早生贵子。这两位身着大红喜服的就是新郎新娘了,新娘旁边所站的就是能说会道的媒婆了,新郎身后的胡须长长的老先生则是主婚人司仪了。坐着的两位是新郎的父母高堂,按男左女右坐在那里。民间的婚嫁风俗向来很讲究,在司仪的主持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乃夫妻交拜。行礼之后,用两家各出一条的红绸带结成同心花球式的牵巾,新郎新娘各牵一头,新郎面对新娘倒行将新娘缓缓牵入洞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一般原则,先由媒人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往往对自己的婚姻没有直接表示意见的权利,因此二人未曾认识,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是最后入洞房后新郎所去揭开的,当然不可直接用手,得手持一杆搁在如意之上的称,挑去红盖头,喻意为“称心如意”!屋子右边所放是以前新娘子出嫁时的嫁妆了,有子孙桶、漆盒、绸盒、樟木箱、澡盆、饭篮等,对面还有以前女孩子出嫁时坐的花轿,因为传统的婚育观念女孩子十五、六岁就出嫁了,而且南方的姑娘长得娇小玲珑,所以花轿很小,四人抬的。另外还有三个条箱,用于放丝绵被的。乌镇的女孩子出嫁时,连被子一并都要嫁入男方家的。
最后一个展厅就是寿俗厅了,由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比较强,祝寿讲究做九不做十,也就是说逢九做比较隆重。六十大寿是在五十九岁时做的,中间桌子上摆放的是做寿用到的东西,三尺三的长寿面,取其长长久久之意,还有乌镇特色糕点定胜糕。正堂中供奉了福、禄、寿三星。两旁分别挂有百福,百寿图和麻姑献寿等图案。
高公生糟坊。
走过传统居民区,接着便来到了传统作坊区。乌镇特产很多,除杭白菊、姑嫂饼外,还有三白酒也是其中之一。古时民间的作坊大都以前店后坊的格局布置。接着请大家随我往里走。
乌镇的'三白酒历史悠久,早在朱元璋登基做皇帝时,就有浙江的官员把三白酒进献给朱元璋。他喝过之后大加赞赏,封为贡酒。从此三白酒的作坊就开始兴旺发达起来。但是直到清朝同治__年(1872年),向工部申请,朝廷才颁发公文。从此,高公生糟坊正式挂牌营业。之所以称它为三白酒,是因它的原料所命名的。白米、白面、白水。即由糯米、小麦和地下深井水经过二次发酵、二次蒸馏所酿制而成的粮食白酒,酒精度55度。
三白酒制作方法复杂,大致如下:先把糯米放在大缸中加水浸泡,一般需要十二小时,然后用木桶装上糯米蒸熟(约半个小时)。蒸熟后用冷水淋凉,倒入大缸中,拌入酒曲粉。每缸中大约放入四桶,然后把饭压紧,在中间挖一个小洞,盖上盖子进行发酵,二、三天后,在小洞中有酒浆溢出,此时前发酵已经完成。
前期发酵完成后,在缸里加水至缸口,同时再倒入一桶刚蒸熟的饭,密封进行主发酵。一个星期后进行开耙,用木耙把发酵过的米饭上下搅拌均匀,去除二氧化碳,再密封继续发酵。48小时后把缸里的酒酿装入酒坛进行后期发酵。四、五个月后进行压榨,把酒糟和酒水分开,其酒水放入蒸馏箱。架上铁架,上面铺上小麦粉和糯米进行蒸馏。出来的酒分为酒头、酒中、酒尾。然后去头掐尾,酒头和酒尾放开,与下次压榨出来的酒水一起再蒸馏,即所谓的二次蒸馏酒,也就是55度的三白酒!
那么了解了三白酒的酿制原理,接着就来品尝一下当地的特产——三白酒!
蓝印花布作坊。
各位领导,前面就是蓝印花布作坊。走进这扇古老的木门,这儿是一个天井,也是晾布匹的地方。蓝印花布始于后晋,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旧时,咱们乌镇一带染坊遍布,最多时有十几家之多。可见当时这个印染业在乌镇是非常兴旺的。
由于蓝印花布特殊的原料及工艺,咱们也将它俗称“石灰拷花布”或“药斑布”。走进这个在展厅,再看这旁边这些橱窗中,陈列了不少明清时的衣服,布料,蚊帐,头巾等物品一些现代工艺的制品“清明上河图”,“世纪上海”等。在这里您还能目睹到许多明清时,和更早的制作蓝印花布的工具。比如在古书《二仪实录》里讲到的夹缬板,就是最古老的印染工具。
看过展厅,让咱们到边上这间小屋,参观一下上浆和拷花工艺。这道工序是制作蓝印花布非常重要的步骤。就是用事先刻好的花版,平放在上好浆的白布上,均匀地刷上调和好的石灰粉和黄豆粉。为什么要刷上这两种粉?因为石灰粉能起防染作用,也就是说拷上石灰粉的地方是染不上颜色的。而黄豆粉有较强的粘性,能把石灰粉牢牢地固定在布上。上好浆在这里面晾一星期左右,再拿到隔壁的染坊去染色。
一进染坊,一股焦味扑面而来。在这大染窑下是用暗火烧砻糠的。使染窑保持一定的温度。它的制作染料是用板蓝根的叶子,根能治感冒的。一般蓝印花布要经过反复七八次之多。最后再把浆刮掉,有浆的地方就是白颜色的,而其它地方是蓝颜色了。在这染窑中央有一根毛竹是空心的,就是烟囱。在这染坊中,柱子,烟囱上都贴着一张红纸,这就是吉祥如意纸,上面绘着梅葛二仙的画像。相传这蓝印花布是他们的发明的。所以旧的江南,几乎每家染坊都供着葛洪,梅福画像,奉他们为行业的祖先。
传统作坊区。
走过仁义桥,现在所到的是传统作坊区。这边有各式各样的民间传统工艺,当地的老百姓所开的各种小作坊集聚一起也是煞有特色的。
首先咱们看到的是一家姑嫂饼作坊。姑嫂饼是乌镇的传统名点,据考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姑嫂饼味道鲜美,油而不腻,酥而不散,又香又糯,甜中带咸。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糕点价廉物美,是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有一首民谣这样赞美姑嫂饼:姑嫂一条心,同做小酥饼。白糖加焦盐,又糯又香甜。
那么这种饼为什么叫“姑嫂饼”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很久以前,乌镇有一家小糕饼店,是一户姓方的人家开的。起先,他们只是从大作坊里批一些糕饼来卖,后来,他们生下一男一女,靠这小本买卖难以糊口了,于是,夫妻俩想学做酥饼来卖。他们仿造酥糖的配料,用炒过的面粉,熬过的白糖,去壳的芝麻,煎熟的猪油等细心的拌匀,蒸熟,然后用模具制成一个个小酥饼。由于用料考究,制作精良,他们的酥饼生意越做越好,财源茂盛,镇上的同行十分眼红。为了保住自己的财源,夫妻俩对酥糖的制作方法严格保密,他们夫妻俩亲手配料,自家人动手制作,工具不外借,技术只传儿子、媳妇,不传女儿,因为女儿将来要出嫁,制饼方法就会传出去了。眼见得嫂嫂得到密传,他家女儿心中不服气。有一次,嫂嫂正在做酥糖,女儿骗嫂嫂说姆妈叫她有事,嫂嫂一走开,她急忙到灶间抓了一把盐,拌在嫂嫂制作的那堆粉料里。她想,这样,嫂嫂做的酥饼味道肯定不好,一定卖不出去,出出自己心里那口气。哪里知道,这次她嫂嫂配料做出来的小酥饼销路特别好,个个赞不绝口。店主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她弄明白是自己女儿捣的鬼后,灵机一动,借题发挥,说这种饼是他家姑娘阿嫂合作配制而成的,并且,将甜中带咸,香味独特的小酥饼命名为“姑嫂饼”了。
接着咱们来到的是一家木雕坊,里面有木雕师傅现场雕刻。东阳木雕名声远播,为浙江的三雕之一,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作品伴随着淡淡的木香,给人一种传统、朴素的美。
旁边热气腾腾的是乌镇的青团了,它是用南瓜的叶子揉着米粉做成的,中间包着豆沙的陷,感觉可是非常诱人的噢!
再看这儿的竹器坊,制作的都是老百姓家里常用的一些居家用品和小工艺品,有竹篮子、针线箩、杯垫、首饰盒、斗笠等等,质朴清新。安置在现代的居室里也是很有意味的。如果您有充裕的时间,不妨指定或设计一个物品现场制作,这可是挺有意义的噢!
这是一间制作湖笔的小作坊。湖州是“湖笔”的发源地,在历史上乌镇曾一度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湖笔始创于公元前二百多年,历经两千年制作的改进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手工制笔工艺传统。它采用山羊、鸡狼、山兔等兽毛为原料,经过手工七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色,毫性钢柔相济,书写得心应手,是为“毛颖”之冠。如果您喜欢书法绘画的话,相信您一定能在这里找到一支称心如意的笔。
来到这边还有很多各式作坊,如:真丝手绘的作坊,制作铜器的作坊,还有工艺车木和磨制梳子的作坊等。除此之外,您看还有刨老烟丝和纳布鞋的作坊呢!在这,想必您对乌镇的传统手工艺已经有所了解了吧!它们也是民间文化折射的璀璨的光芒噢!
江南木雕馆。
各位领导接下来咱们要来到的是江南木雕馆。进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对紫黑色的木柱,图案分别是龙与凤,取龙凤呈祥之意。这类柱子在古代被称为仪式柱,它主要的作用在于装饰性。旧时,家中若有红白喜事,正厅之上都要悬挂中堂,这对柱子便是置于中堂两侧。由于柱子价值极高,一般人家都是在需要时才去租用,用完即还。
走过天井看到的院落当地人称为百花厅。长窗,牛腿、挑头、垂柱、月梁等等,到处是精美的花纹,称它为百花厅是毫不夸张的。廊前的牛腿上是圆雕的明暗八仙。垂柱上的莲花、牡丹、芍药、菊花及四只花篮更是美仑美奂,可谓是木雕工艺中的精品。厅中陈列的是一根巨大的掮梁。原是一祠堂中的旧物,用一根四米多长的香樟木雕刻而成。所刻图案是郭子仪拜寿时的全家福。郭子仪是唐玄宗时的大将,曾率兵平定了“安史之乱”。上面雕刻了郭子仪、郭夫人、七子八胥及四名丫环,三位同朝大臣等二十四人。
跨过一进院子又是三间厅堂,厅中最显眼的是两根异常粗大的刻花柱子。这两根柱子直径1.5米,需三人才能合抱。两根柱子上,一面上方刻有一威武的狮子,下端则是一女孩。另一面,上端是一男孩,下方则是一高大的大象。这柱子显然不属于江南木雕,是属于东南亚一带的图腾柱,一般是立于大型寺庙之前,其作用类似于中国的石狮子。据说,此柱可能来自于徐州一带,据载,在古代中国,时常有民族大迁徙,明末时,有一少数民族从南方往北迁徙过程中,保留了古老的本民族传统风俗,并与当地人格格不入。这两根柱子便是该族原始图腾柱,是丰收与兴旺的象征。在回过头能看到的是天花板,咱们是看它的贴粘技术,不是看它的雕刻技术,是雕刻好以后贴粘上去的,当中的牡丹花是中国古代的国花代表了富贵,两边还雕刻了凤,凤穿牡丹代表了大富大贵了。在两边的橱窗里还展出的是由沈墨宁先生个人收藏的清朝初与清朝末之间的木雕作品。看完以后咱们能往旁边的过道出去。
余榴梁钱币馆。
走过东大街,咱们将要参观的下一个景点,被誉为“江南有钱人”的余榴梁先生的钱币馆。
余榴梁1942年出生于乌镇,现在上海定居,40年中他收藏了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钱币25000多种,其中金属币21000多种,纸币3000多种,花钱1100多种,他的家犹如一座“万国银行”。余先生与钱币结下如此深厚的渊源,其实与他当时所学的专业是大有关系。1960年当时18岁的他进入了上海江南造船厂,在厂内开办的铸造专业技校学习后,他便渐渐对钱币收藏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在以后40年的收藏生涯中,他不仅收藏钱币而且也研究钱币,成为了钱币收藏界的佼佼者。近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收藏家”之一。
展厅所陈列的是中国花钱,即古时的纪念币,在收藏过程中,他不仅深入阅读在研究有关钱币方面的着作,还广泛阅读历史和文学书籍。收藏、阅读、研究三结合,使他的理论水平大大提高,先后撰写论文500多篇,专着10多部,其中《中国花钱》是我国第一本“花钱”专集,弥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
在这展出有一枚是古钱,十分珍贵,南宋时期的大宋河山,是开炉钱中的一种。开炉钱是指历代钱局在正式铸造前,先精工铸制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发行数量相当少,江南地区偶而有所发现,但从来没有批量发现。据传“大宋河山”当时存世仅五枚,其它四枚或早已流落国外,或湮灭不知所终。
在橱壁上所展示的是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纸币,省内内部发行所用,出省就毫无价值,相当于地方粮票的作用。其中有一张面额最大的纸币,新疆银行发行的六千万元,但当时只可换来一个大饼,可叹民国时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当然,余先生的货币总价值达360多万元。因此亦被称为“江南有钱人”。
茅盾故居。
乌镇的名人很多,茅盾先生当属首位。他的故居正座落于镇中心。接下来咱们要来到的是茅盾故居了。茅盾故居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立志书院,另一个是故居了。
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他以创造进步文化为已任,辛勤笔耕60余年,为祖国留下了1000多万字的不朽作品。作为文学工作者,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繁荣作出了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文化部长。茅盾在1896年7月4日出生在乌镇的,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小名燕昌。少年时期的茅盾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而且尤善作文。这首先得归于他的母亲。茅盾5岁时,母亲就开始向他教授当时上海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说》和从《正蒙必读》中抄下来的《天文歌略》,还有一本历史读物《史鉴节要》,也激发了他对文学的热情。茅盾的中学是在湖州、嘉兴、杭州念的,在19__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19__年,毕业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复游历日本,尽管行踪杳远,却始终与故乡保持着较亲密的关系。在文学创作中,茅盾屡屡发乌镇作小说的故事,甚至到了不肯割爱的程度。在《子夜》、《林家铺子》、《多角关系》、《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中,咱们都能看到乌镇的影子,读到乌镇的方言,闻到乌镇的气息。
首先进来的是立志书院,坐落在茅盾故居的东侧,最初由邑绅严辰于同治四年(1865)创建。立志书院前起观前街,后至观后街,直落五进。今天的书院基本保持了当时的面貌。大门的门楣上嵌着“立志”二字,两旁的柱联分明是院名的注解:“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进得门来,穿越过道,就见一个小天井,内植桂花树,隐含“蟾宫折桂”、荣登“桂榜”之义,古代读书人是一看就明白的。过天井是——讲堂,上悬“有志竟成”额,是浙江布政使杨昌濬所题;讲堂后面为当时的教学楼,名“籋云楼”,为山长严辰所题。籋有“钳”义,“籋云”可作“拿云”、“凌云”解,它与“立志”互为呼应,寓意显然。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名文昌阁。文昌阁是立志书院的附属建筑,建于同治十年(1871)。此阁是乌镇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里面不仅奉祀着主持文运科名的星宿和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还是文人聚会和科举预考的场所。
接下来去参观茅盾故居,书院跟故居只有一墙之隔。茅盾故居在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450平方米。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沈焕分两次购买的,东面的先买,称“老屋”。西面的后买,叫“新屋”。门口高悬着陈同志题写的“茅盾故居”匾额;穿过天井,便是老屋第二进的两间楼房。东边楼下是客堂间,西边是厨房,老屋前楼靠东一间是茅盾祖父母的卧室,靠西一间是茅盾父母的卧室,茅盾祖父就诞生在这里。新屋第一进楼下两间与老屋格式一样,但是打通的,是全家用膳的地方。第二进后面是个半亩地大小的院子,有门与老屋相通。茅盾的曾祖父从梧州返乡后,曾在这里建了三间平房以度晚年。他逝世时便一直空着。1933年,茅盾回乡为祖母除灵,决定用刚刚收到的《子夜》的稿费翻建这三间濒临坍毁的小屋。他亲自画了新房草图,请人督造。1934年秋,新屋告在成,茅盾从上海赶来察看,并在小径旁亲手栽植了一棵棕榈和一丛天竹。此后,茅盾多次回乡,都住在自己设计的房子里,并从事写作,小说《多角关系》就是他于1935年秋在小屋的书房里写的。到这边茅盾故居也就参观完了。
修真观及戏台。
各位领导,现在咱们来到的就是乌镇的中心广场:修真观广场,它是旧时乌镇的文化娱乐中心,人们迎庙会,看神戏的最好场所。这个戏台就是修真观的附属建筑,最早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后遭到毁损,但这戏台自1919年修缮以后就一直保存到今天,所以这里的人都称其为古戏台。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分两层,上层的前部即为戏台。
现在,戏台前锣鼓声不断,每天上午、下午逢整点都有演出,唱的是当地的地方戏曲:桐乡花鼓戏,都是用地方方言演唱的。接下来咱们回头看一下修真观吧。修真观最早建于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修真得道,所以取名修真观。是江南的三大道观之一,与苏州玄庙观和濮院翔云观并称。据有关资料记载,初建时的修真观有三大殿,后屡毁屡建,至乾隆十四年增设山门和戏台后,修真观的格局就基本定型了。现在的修真观,前为山门,中为东岳大殿,后为玉皇阁。
在这我想大家一定在奇怪为什么门口挂着一个大算盘吧?您看这付对联,上联是:“人有千算”,下联是:“天则一算”,告诉了人们“人算不如天算”的意思,所以呢?这大算盘就代表了老天爷的算盘。现在请随我进内参观。进入山门您就看到了两位熟悉的神仙,左为青龙君,右为白虎君,他俩就相当于门神,日夜守卫着修真观。
进入修真观您可能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也是修真观的一大特点,它是佛道合一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理论上说佛、道虽各有教义和宗旨,其行为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时有融合、渗透,两者都是劝人为善的,所以老百姓看来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把它们混同起来,也是很自然的。
过了山门的两边配殿中,右边是十殿阎王和文武判官的塑绘,正中间一位就是地藏菩萨。每年的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萨的诞辰,所以那天晚上乌镇这一带就有插地藏香的习俗。左边为道教中的三清尊神,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他们三位在道教中的地位是最高的。
第二进正殿是东岳殿。正中供奉的为东岳大帝,相传东岳大帝是主管人间生死的,人们非常敬畏他,所以地方上都有东岳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其诞辰日,会举行隆重的祭奠和庙会。两旁依次是高2米的十二生肖元神像。
现在,在左右配殿内供奉的是城隍菩萨和瘟都元帅,每年的五月十五、七月十五乌镇都有迎瘟元帅、城隍菩萨的活动。
第三进玉皇阁分两层。下层供有观音,其左右两边站立的是她的弟子善财童子和小龙女。上层供有玉皇大帝塑像,玉皇大帝是仙界中至高无上的主管,所以地位也最高。两边有程长庚研究室创作的壁画。这两幅壁画均高3米,长8米,分别是太乙诸神上朝图和西王母出游图。看完修真观,接下去前往的是夏同善的翰林第。
夏同善翰林第和皮影戏。
咱们乌镇曾有两处翰林第,一为北栅的严辰,一为中市的夏同善。夏同善翰林第原是一般的民居,咱们当地称之为肖家厅。肖家厅大门里的门槛很高,中间一节可卸下来,称为“德槛”。跨过石板天井便是肖家的正厅,在正厅匾额两旁供奉着的大红镂漆木盒是盛放圣旨皇榜的。
那么既然是肖家厅又怎么会变成夏同善的翰林第呢?原来肖家厅是夏同善继母的娘家,夏同善的生母在他五岁时就已过世了,他的父亲续娶了乌镇肖家的小姐肖氏,夏同善侍之如生母,在他十五、十六岁时,因家道中落,其父欲弃儒经商,夏同善随继母常住于肖家,他舅舅肖仪斌藏书颇丰,夏同善又酷爱读书,每日手不释卷而懒于酒酱铺的事务。肖老太公非旦不责怪,反而认为孺子可教,把他送入塾馆请老师教授。由此夏同善学问大进,科举连连告捷,在二十五岁时考取进士,次年被钦点为翰林,夏同善为报答肖家对他的养育之恩,就把翰林第的匾额挂于肖家厅。
在一八七六年时,夏同善会同二十七名官员为杨乃武与小白菜翻案,得到当地百姓的称颂,乌镇的乡绅非常敬重他,出资在肖家厅隔壁造了一间翰林第。现在咱们就穿过这个假山到隔壁看一下。这个小小的庭院就是肖家花园了,假山、小池、竹子、芭蕉,显得小巧而雅致,花园北边的是“轿厅”,又称“接官厅”,里边停放的是两顶轿子,一顶为冬轿,一顶为夏轿。在看南边,这就是翰林第的正厅了,里面的一切摆设都是按当年的情形布置的,正厅的墙上高挂着“翰林第”的匾额。这幅题有“高风亮节”的竹子图则象征了夏公的为官清廉和为人正直。走过正厅后面的天井就是楼厅,楼下安放着夏同善的塑像,当时夏同善与翁同和同为光绪皇帝侍读,官拜兵部右侍郎。
在这个翰林第中还有一间小白菜曾住过的房子,被称之为“白菜楼”。那么小白菜怎么会住在这里呢?据说,当年“杨葛”冤案昭雪以后,裕亲王十分好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竟使我朝大小官员近百名被革去顶戴花翎?于是他命刑部带那小白菜来面察,那小白菜虽然面色憔悴不堪,但仍掩不住她的天生丽质,裕亲王顿起同情之心,便问她有什么要求,小白菜见裕亲王问就说了:她曾在狱中许下一个愿,谁帮她洗清冤情,就服侍谁一辈子。裕亲王一听就为难了,因为慈禧已经下了谕旨要小白菜到庵堂了却余生,可自己刚才话已出口又很难收回,这可怎么办才好呢?思虑片刻之后,倒也想了个两全其美的主意,他让小白菜到乌镇去伺候夏同善的母亲夏老夫人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后再进庵堂,以还其心愿。但这段时间必须是不见天日的,悄悄地去悄悄地回。据说这里的后门与长廊就是为了使小白菜“不见天日”而修筑的。
接下来咱们要去看的是一种快失传的民间艺术:“皮影戏”,也就是古代的动画片了!
汇源典当行。
看过了精彩的皮影戏,下面将要前往的是一家老字号的典当行“汇源当铺”。
汇源当铺是乌镇首富徐东号的第九代徐涣藻所设,它创建于清朝光绪年间(1875—19__年),旧时乌镇是一个两省三府七县交接之地,经济繁荣,故而典当行也特别多,最多时达十三家,后经时代的变迁,典当行也曾消失了几十年。现因旅游的开发,使这家古老的典当行又恢复了往年的面貌。现在就让咱们进去看一下吧。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高墙上特别醒目的“当”字,这墙称之为照墙,它有两种含义,其一它是一个玄关;其二是因为进入当铺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害怕被街上认识的人看到,所以设墙挡之,起到了“遮羞”的作用。由此可见当年的商家已经考虑到了顾客的心理。
当铺的柜台特别高,有1.8米,在古代的时候有些当铺的柜台比这还要高,可达2.0米呢。那么您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建这么高?其实呢这是为了使当铺的朝奉先生居高临下,让他气势凛人面对顾客,能更好地压底价格,而且起到了保护的作用,避免打架斗殴。这边请,咱们去里面看一下。
一进门,咱们便看见在西墙边有一张特别的床,这便是卷当床,它是用来整理一些典当衣服和物品的。在卷当床的两边咱们看到了两股麻绳,这麻绳便是用以包扎典当物品的。在这边有一块特别的木牌,被称之为望牌,其实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日历表。望牌一、三两行采用了《千字文》中的十八个字,这些字是能移动的,为什么采用十八个字呢?那是因为旧时典当物品最长的时间就是十八个月,每个字代表一个月,物品存放了一个月后对应的字移过一格,移到十八格后,此物未能赎回,店主即可自行处理。
中间这“天然几”上供奉了三位财神。这三位当中,脸颊特别红的呢,故名思意就是关公,旁边这位是赵公明元帅,他们两位是武财神,后边这一位看他的着装打扮便知他是一位文财神——增福。
这边的这张桌子,咱们称之为“管钱桌”,里面存放一些钱币,用于支付典当物品,旧时这位子的工作人员就相当于现在的出纳。坐的这个就称为钱榻,它即能坐人而且还能存放零钱。那么在这边的便是一个小小的帐桌,它主要做一些典当业中所独有的一些帐簿。旧时徽字先生那龙飞凤舞的也是在这边开的。
再往里走就是一间首饰房了。靠墙这些有抽屉的木柜在旧时是用来存放一些金银细软的。在咱们左手边的这张桌子为真正的帐桌,做类似于流水帐一类的帐目。
在这旁边的楼梯下,是一个很深很暗的暗房,起避难应急之用,因而它靠首饰房特别近,以便于贵重物品的转移。
沿着楼梯上楼时,迎面看到了两个只有在典当铺中才能见到的神位。左边的是火神,旧时主人为防火灾而供奉祈求平安。另外一位便是号神,“号”与“耗”谐音,顾名思义是为了防老鼠的。旧时的当铺还是不能养猫的噢!
整个二楼共隔成了五间,在古代这五间是用于存放典当物品的仓库,现在主要是典当业仔细系统的图文资料介绍。
乌镇是一块古老神奇而又美丽非凡的土地,是一个有1320xx年建镇史的江南水乡古镇。乌镇东栅景区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著名的古镇旅游胜地。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乌镇东栅。
导游词。
欢迎参考!
东栅是茅盾故居所在,乌镇千年的历史积淀,飘逸的文化气息都来自这里。
交通。
乌镇汽车站距离东栅约0.5公里。乌镇汽车站下车,沿青镇路往东,到青镇路和植材路交叉口后沿植材路往北走,到子夜路与植材路交叉口后沿子夜路往东走,就能看到东栅停车场,往里走就能到达东栅景区入口处。
实用信息。
东栅景区门票实行一票制,票价100元/人,当天一次有效,可游览包括汇源当铺、访庐阁、皮影戏、翰林第、修真观、古戏台、茅盾故居、余榴梁钱币馆、木雕馆、蓝印花布染坊、公生糟坊、乌镇民俗风情馆、江南百床馆、传统作坊区、香山堂、拳船表演,逢源双桥(通济桥、仁济桥)等二十多个景点。
当日一次使用、打孔注销。购买门票之后不能无限制的多次出入景区。
开放时间。
建议游玩时间:2.5-3小时。
地址: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
最佳旅游时节:清晨与傍晚。清晨,河道上会漫起薄薄的雾气,仿佛梦境。傍晚,夕阳西照,游人散尽,一个生活着的乌镇出现在眼前。
乌镇东栅景区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著名的古镇旅游胜地。当年电视剧《似水年华》的大部分取景便是在东栅,古朴的民居沿河岸铺展,一片古色古香的青瓦白墙,热闹的商铺和客栈临街而设,很是热闹繁华。而且当地还生活着许多居民,因此东栅的生活气息很浓。与西栅相比,东栅小一些,而且更加生活化和平民化,但游客却比西栅多。这里的古迹景点从皮影戏馆到三白酒作坊,从文昌阁到修真观,还有著名的茅盾故居和立志书院,每个景点都承载着乌镇丰富而悠久的历史文化。
20xx年,乌镇保护开发东栅工程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开放以来,乌镇每年吸引二百多万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成为浙江省年接待外宾数量最多的单个景点。期间被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之一,并获得联合国颁发的“20xx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更是年连续三年进入“全国重点旅游景区旅游信息定点播报单位”系统。
茅盾故居是嘉兴市迄今唯一的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450平方米。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买。老屋临街靠西的一间房是茅盾曾读过书的家塾,故居内部的布置简单,却散发着沈家世代书香特有静雅之气。
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20xx年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在这儿展现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丽。
江南百床馆。
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座落在乌镇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馆内第一展厅陈列: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采用榫卯结构,造型简洁、朴素,利用榉木的色泽和纹理特点,不事雕琢,多用原木漆,浑然天成;充分展示了明代家具的特点;第二展厅陈列:清·拔步千工床,被誉为“镇馆之宝”,长217公分,深366公分,高292公分,前后共有四进,此床用工千余,历时3年之多方才雕成,雕刻人物、花卉栩栩如生独具江南清代家具的特色。
这些雕工精美、历史悠久的古床在江南百床馆里可谓目不暇接,它们有的雕工精湛、风格独特,有的装饰华丽、豪华气派,无一不是江南木床中的精品。由衷地感叹中国床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它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工艺,对艺术的感悟及对结构造型的丰富想象力。
看百床馆,并不在于穷究其到底能收容下多少数量,而在于细细品味那一张张床上所加载的丰厚历史与生活内涵。或求平安、或求多嗣……当床也能被如此雕琢的时候,人一定是平和与幸福的,这就是古老中国人的心境。细细品味百床馆的每一张床,不仅可以感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加载着主人对生活向往与追求。
江南民俗馆。
曾是这里的一方富庶,今天他们的居所成就了一段江南生活的记载。这儿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习俗。精彩的蜡像塑出了一幕幕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
节俗厅通过一年不同节气中乌镇人不同的生活习俗:春节拜年、元宵走桥、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龙大会、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等,生动地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风情长卷。
婚俗厅用蜡像、实物阐述乌镇水乡婚礼整个仪式:下三书,行六礼每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寿俗厅看到的是一幅福禄寿三星图,一对对寿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桌上令郎满目的寿面、寿桃....无不展示子女对老人家的美好祝愿。
三白酒作坊。
相传旧时乌镇酿酒业十分发达,明时有酿酒作坊20余家,尤以高公生、顺兴、永盛三家最为著名。现仅存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酱园,始建于明朝初年。所产“三白酒”以其香气浓郁、酒味醇厚、入口柔绵、回味爽净、余香不绝而名声远扬,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庆典时,浙江巡抚高仲越选中乌镇高公生糟坊生产的三白酒列为贡品,进贡皇室享用。高公生糟坊也由此鸿运发达,数百年来一直风靡江南一带,经久不衰。
糟坊为前店后坊格局。店堂约90平方米,酒作坊占地1300多平方米。日产量约200升,现主要生产三个产品,分别为55℃的三白酒、12℃的白糯米酒以及4℃的甜白酒。这三种酒都是采用传统工艺,经手工酿制而成的。其中三白酒为主打产品。
何谓三白酒?《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此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饮用。以往农村过春节,就用它来招待客人,在乌镇民间,此酒还有一个别名叫“杜搭酒”。民间有谣“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有争议)。
三白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酿制时,首先将糯米浸泡12小时左右,蒸煮成饭,盛在淘箩里以冷水淋凉。再将酒曲饼捣碎,均匀地拌入饭中。而后将饭料倒入酒缸,压平,在中间挖一个小潭,然后将酒缸加盖密封,并用稻草或棉絮捂实保温。数日后,若缸中间的小潭已蓄满酒浆,即可将凉开水倒入缸中,以淹没饭料为准,再封好缸盖捂实。一周后开盖,再放入蒸桶进行蒸馏,如此二蒸二酿后,酒便酿成了。已习惯喝瓶装酒的现代人如今已很少能再看到过这样“土气”的酿酒方法了。
置身于公生糟坊巨大的蒸笼边看涓涓佳酿滴落坛中,或在老店长条凳上小酌一番,都是偷得半日闲的快事。
宏源泰染坊。
中国的蓝印花布世界闻名,乌镇则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宏源泰染坊始创于宋元年间,原址在南栅,清光绪迁址于此,系蓝印花布制作基地,也是蓝印花布制品集散中心。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药斑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历史,传说由一名叫葛洪的农夫为爱妻所创,以其价廉物美,一直流行于民间。其原料土布、染料均来自乡村,工艺出自民间,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题材不外乎花卉草木,都是农舍旁、田埂边常见的,亲切、自然、清新,加之秀气典雅的蓝白二色,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在民间工艺美术中一枝独秀。以前,江南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袱、被子、台布等都可用它来做。染坊西侧的蓝印花布收藏馆中就展出了许多蓝印花布制品。
至今蓝印花布的印染还遵循着祖辈留下的工艺,从纹样设计、花稿刻制、涂花版、拷花、染色、晒干等,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的特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爱。在宏源泰染坊,可以看到这些工序的全过程演示,也可以在前面的店铺中带一些蓝印花布的成品回家。对门还有一家蓝印花布原料作坊,有几个老妈妈在轧棉籽、纺纱线、织棉布,一路看下来,你就知道蓝印花布是怎么织成,清新可爱的花纹是怎么印出来的。
江南木雕陈列馆。
这里原是东栅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厅,以其木雕精美而闻名。它雕梁画栋,尤其是门楣窗棂上的人物、飞禽、走兽,通过圆雕、平雕、透雕、镂空雕等表现手法表现得出神入化。如今,它的正室偏屋内更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
木雕馆里的木雕取材丰富,有“八仙过海”、“郭子仪祝寿”等民间传说,有“打渔”、“斗蟋蟀”、“敲锣打鼓”等生活场景,也有“龙凤呈祥”、“松鼠吃葡萄”、“梅兰竹菊”等传统图样,以古朴的风格,细腻精巧的表现手法,刻画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其中的郭子仪祝寿骑门雕花大梁长四米,宽约40厘米,用整块樟木精雕而成,雕刻着唐中兴名将郭子仪做寿的场面,人物个个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曾有客商出资数十万而欲购不得。
江南木雕陈列馆藏品丰富,可看性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味。细细品味,从中可以领略中国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木雕文化,饱览东方文明的一枝奇葩。
余榴樑钱币馆。
余榴樑,土生土长的乌镇人,钱币收藏大家,著有《中国花钱》、《中国鉴赏与收藏》、《钱币》、《钱币漫谈》、《钱币学钢要》、《世界流通铸币》等十多部学术专著。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拥有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近26000余种,其中有金属流通货币、纸币、花钱等,材质有金、银、铜、铁、锡、铝、铅、锑、陶、镍、纸、竹、骨、琉璃、塑料等15种,上起夏商,下至现代,绵延整整三十个世纪,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品种之全在全国首屈一指。
钱币馆内分批展出的皆为余先生数十年来收藏之精品,在这所小小的青瓦民居里,钱币就是历史的书籍。走马观花,当可领略浩瀚钱币世界之一二。
文昌阁和夏同善翰林第。
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名文昌阁。书院与阁之间,仅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清末科举废止,文昌阁便成了镇人游玩的地方,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造就的中心地位,它又是镇人的新闻传播中心。
立志书院作为茅盾纪念馆的一部分,按原样恢复后,文昌阁也将重现飞檐临波的风姿。
夏同善的翰林第在中市观后街,原是一般的民居,占地不多。夏同善钦点翰林并获赐“翰林第”匾以后,才得以扩展而稍具规模。虽规模不大,但屋宇齐全,经整修后,已成为一处集传统民居和园林为一体的富有人文气息的景观,游人可从中领略清末江南小镇大户人家的生活情味。
整修后的翰林第基本上遵循原来的格局,可分成三部分。
中间部分是主轴线,三间三进。大门前有一对大理石滚墩石,显示出萧家的不同凡响。进门厅的第一道门,可见门楣上有横“顶栋”即5个雕花短木,门槛奇高,跨越不易,但中间一截可以卸下,称为“德槛”。平时不开正门,进出有两旁边门。再往里是第三道门,即头墙门,过了此门是一个小小的石板天井。这是第一进。跨过天井是正厅,为第二进。正厅是平厅,梁上供着珍藏有圣旨诰命的两个大红镂金漆木盒。在后面紧接着的两厢是楼房,靠墙有甬道相连。这种结构别处少见,大概与地基逼仄有关。再往里过二墙门,是三进的后小楼厅。
东翼二间二进,有灶间、庭院,风格平庸,是下人居处。西翼,与门厅并列的是三间花厅,又称“接官厅”,装饰精美华丽。过花厅,进入一庭院,有假山、水池,植时花异木,小巧、雅致,煞是可爱,这便是“肖家花园”。再往里,复有正厅和后楼厅,是夏家接待、起居、休闲、读书、娱乐的地方。
夏家和翰林第,是一则“学而优则仕”并因此荣宗耀里的故事,但却是乌镇历史上的事实,更是百姓口中的骄傲。而因江南一带广为流传的”小白菜奇案”,夏同善的翰林第更有了它吸引人的传奇色彩。
立志书院。
坐落在茅盾故居的东侧,最初由邑绅严辰于同治四年创建,现在是茅盾纪念馆。它的前身是名震嘉、湖的分水书院,院址在乌镇北栅分水墩西侧。清咸丰十年,清军与太平军在乌镇交战,分水书院毁于战火。5年后,严辰等倡议重建分水书院时,因北栅书院旧址实在破败不堪,无法再用,而当时观前街有一幢原太平军项姓武官的住宅被朝廷查封着。严辰等人看中了这所房产,就联名上书官府,要求将之划为书院,并加以扩建。同治七年,书院建成,因地址变更,屋宇又是全新的,严辰就决定不再沿用分水书院的旧名,而是拈出程朱理学家、乡贤张杨园先生的治学。
格言。
“大凡为学先须立志”中的“立志”二字作为新书院的名字,严辰任立志书院山长。
立志书院前起观前街,后至观后街,直落五进。今天的书院基本保持了当时的面貌。大门的门楣上嵌着“立志”二字,两旁的柱联是院名的注解“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进得门来,穿越过道,就见一个小天井,内植桂花树。过天井是讲堂,上悬“有志竟成”匾额,乃浙江布政使杨昌浚所题,两边一副。
对联。
是
国学。
大师俞曲园撰写,云:“分水旧规模,但愿闻风皆立志;殳山钟秀杰,定知异日有成材。”讲堂后面隔一栽植花草的大天井,为教学楼;另“籋云楼”,为钱法成所题。籋有“钳”义,“籋云”可作“拿云”、“凌云”解,它与“立志”互为呼应,寓意显然。第三进是平房,作厨房用。立志书院将最后面一进平房辟为张扬园祠(同治九年建造),学生多时也曾作过书院的院舍。
今天的立志书院已布置成为茅盾纪念馆,通过文字及图片向我们介绍一代文豪的光辉一生。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是革命文学家茅盾(沈雁冰)祖辈居住的老屋,始建于十九世纪中叶,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为清代江南民居。茅盾自1896年7月4日诞生至1920xx年春离乡求学,在此生活了十三个春秋,以后数十年仍联系不绝。
茅盾故居有茅盾1934年亲自设计翻修的书斋、手植的天竹、棕榈。1982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1983年8月筹备修复,1985年7月落成开放,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后相继增扩附属用房和陈列馆,现总建筑面积1731.5平方米,1994年8月更名为桐乡市茅盾纪念馆,设《茅盾故乡乌镇》、《茅盾走过的道路》、《茅盾故居(复原)》三个基本陈列室。
茅盾故居连同修真观戏台、唐代银杏、昭明书屋等文物及乌镇的水乡风情,融汇成一部生动的茅盾研究活辞典。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嘉兴市红色长廊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桐乡市中学生校外德育基地。
修真观。
修真观在乌镇中市。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修真得道,乃创建“修真观”。观成,有青鸾飞临,翔跃于修真观上空,镇人以为神奇,争来观看,一时间,修真观名气大增。自古以来,修真观与苏州玄妙观、濮院翔云观并称江南三大道观,地位极为崇高。
据有关资料记载,初建时的修真观有三大殿,前为元武殿,中乃三清阁,后是轩辕坛。后来屡有修扩,亦屡经兴废。元末,朱元障的军队与张士诚在乌镇展开决战,修真观被毁,明朝洪武年间修复;天顺年间(或云成化三年),住持邱玉岩重建;清康熙十五年,道士徐绎铭应召入都,得到裕亲王的青睐,赐题“修真观”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中殿东偏建玉皇阁;康熙六十一年(1720xx年)改元武殿为东岳殿;乾隆十四年(1749年),增建山门和戏台。至此,修真观格局基本完成。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在乌镇与清军搏杀,修真观又遭毁坏,仅存东偏两殿;同治四年(1865年),里人吴学浚集资重建大殿、山门、戏台、玉皇阁和旁月楼等,并增设瘟元帅殿,顿复旧观;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于前殿东侧建财神殿和城隍殿,费用由布业捐助;民国20xx年(1933年),吴学浚的孙子吴斯美捐资重修。解放后,修真观多有坍损,并在很长一段时期被移作他用而被拆除。为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政府已拨出专款,继整修戏台后,又将修真观按历史原貌修复,令人惊奇的是,在修复过程中,出土了一对巨石“门当”,经鉴定为该观旧物,盛世出土,当为美谈。
如今的修真观共设三进,一进为山门,二进是东岳大殿,三进为玉皇阁;两边分设十殿阎王、瘟元帅、财神等配殿;山门前的广场也依旧开阔宏畅。修真观的山门正门上方挂有一特大算盘,下方书对联一副:人有千算,天则一算,极具警世意味。
修真观广场系以石板垒筑而成,地势开阔,位处镇中,广场上还设有长廊石座,是镇人迎庙会、看神戏、唠家常、曝日头的绝佳所在。广场曾是乌镇的集市中心,现在则成了开展大型活动的首选之地。至今已举办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江南水乡特种邮票首发式、第一届中国·乌镇香市开幕式、乌镇武术迎中秋专场表演、海外华人乌镇中秋赏月等大型活动,成了古镇新的文化娱乐中心。
古戏台。
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20xx年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旧时戏台两边的台柱都有对联,这个戏台也有一副:“锣鼓一场,唤醒人间春梦;宫商两音,传来天上神仙。”正中上方悬一横额“以古为鉴”。昔日,正月初五的迎财神会、三月廿八迎东岳庙会、五月十五迎瘟元帅会等,都要在戏台演神戏,招待修真观中的诸神。平时,还演出一些“罚戏”。罚戏是乌镇传统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方法,凡有人损害公益犯了众怒的话,当事人得出钱请戏班子在神前演戏,以示忏悔。
1937年,上海救亡二团来乌镇宣传抗日,在戏台演出了当时很著名的话报剧《放下你的鞭子》。
现在,戏台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景象,每天早上10时起到下午16:30时,都有演出,演的是桐乡花鼓戏(桐乡的地方戏)。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戏影人生、土电影,起源于北宋时的北方,南宋时传到江南一带。在江南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乌镇皮影戏属南派。至抗战前后,乌镇尚有12个皮影戏班子,走乡串镇,演出颇多。解放后随着电影的发展而日趋减少,至文革中完全停止,大量的道具也在“破四旧”中被付之一炬。
皮影戏是利用各色可活动的牛皮或羊皮制成的造型,在强光的投射下,通过表演者娴熟的技艺,利用影幕向观众展示各色剧目,可称得上是中国特有的卡通片。皮影戏表演所需的半透明造型都是用手工绘成,极为精美,各人物关节处以线缀连,可自由活动,演出时再配以鼓、锣、二胡、京胡、锁、呐、长笛等乐器伴奏,便形成了一出出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有《英烈传》、《闹天宫》、《康王渡江》、《徐达打虎》、《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等。
如今皮影戏已随着乌镇旅游业的发展,又焕发了青春,乌镇皮影戏馆仍在日日演出,并走入了人民大会堂,走出了国门,先后受邀请去韩国、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国家表演,以其独有的民族魅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喜爱。皮影戏馆里收留下也许不仅仅是老艺人对过去的一往情深,更是一种原生态生活的回归与渴望。
汇源当铺和访卢阁。
乌镇中市的常丰街是一条传统商铺街。其中有一家叫汇源当的当铺,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下,高高的柜台(高1.8米),煞是气派。
典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南朝。最初是受百家施舍、收入丰厚的寺庙把多余的资金以抵押方式向民间出借的行为。这种借款方式使借款人蒙受高利息的损失,但对社会有融通资金的作用,可救人一时之急。渐渐的,这种融资方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清雍正朝规定,典当行开业前应领取“当帖”,因帖上印有龙的图案和花纹,故俗称龙票。一般来说,商业发达的地方,典当行也特别盛行。
访卢阁在乌镇中市应家桥南堍,背倚车溪市河,面向中市大街,俯临东市河,阁上可遥望观前街风情世态。访卢阁是旧时乌镇最好的茶馆,如今已是游客必到的一处胜景了。
此阁的名字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镇人卢仝开着一爿小茶馆。一天,他听说太湖边的山岗上有不少茶叶树,就前往采摘。但他不熟悉茶树,正在山上胡乱寻走时,发现一位长者倒在路上,身上还背着一只竹篓。他赶紧施救,掐那人的人中,终于将老人弄醒了,老人有气无力的指着竹篓里的树叶,做了个抓和吃的手势。卢仝领会了他的意思,把竹篓里的树叶塞进老人的嘴里,老人慢慢地咀嚼这些树叶,不一会儿,便完全清醒了。
原来老人就是《茶经》的作者---陆羽,因误尝有毒的树叶,昏倒在地。幸亏遇到卢仝,给他吃了解毒的茶叶,才得以脱险。两人因此结为至交,陆羽教给卢仝不少关于茶叶、茶道的知识和炮制方法,并帮助采了不少清心舒气的茶叶,卢仝回家后,如法炮制了清心茶,功效的确不一般,睡眼惺忪的人喝了后神清气爽,心有烦闷的人喝了顿感郁闷全消,做工乏力的人喝了后立马精力充沛……消息不胫而走,卢仝的茶馆整日茶客满座。卢仝不得不扩大店面,但总得有个叫得响的名字,卢仝可犯愁了。又一日,陆羽前来乌镇拜访卢仝,给卢仝不少制茶的新方法。陆羽走后,一日,茶客们又议论起茶馆的名字。其中一位忽然高叫:“有了,陆羽是茶圣,来访问卢仝,很是难得。这茶馆就叫“访卢阁”,如何?”卢仝想,自己的好运全是陆羽给带来的,这个名字倒也有纪念意义,就将茶馆起名“访卢阁”。
乌镇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地,是周围地区的商业中心。明末清初,乌镇东南西北四栅连成一片,“民物藩阜,第宅园池盛于他镇”。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13家,太平天国前还有7家。在太平军和清军的交战中,乌镇的西栅、北栅受灾严重,到处断垣残壁。民国初年,乌镇经济稍有复苏,典当行也死灰复燃,恢复到5家,它们是东栅葆昌当、南栅宝生当、西栅丰泰当、北栅淳泰当和中市汇源当。2o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四家或因亏损,或因湖匪洗劫,或因民生凋敝,市场萧条,相继关门。到1931年,只有汇源当还支撑着,到日寇入侵时期,典物也只出不进,不久即告停业。
自汇源当关门大吉,乌镇典当行的历史划上了句号。如今存留的当铺成了旧中国时金融业的一个缩影,二扇斑驳的铁门后留下了太多悲怆与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