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和经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学习成果。在总结中可以适度运用修辞手法,提升文章的艺术性和吸引力。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总结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总结的质量和效果。
摘要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以一贯之,人文学科与人文知识的传授,不仅在于掌握人文知识,而是要将其中蕴涵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在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的心灵上烙上民族的印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文观、人性观、价值观和自由观。
“人文教育”是1995年以后使用的一个新概念,和当年的人文精神的讨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受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功的影响,教育学界力图以经典的自然科学为效法的榜样,用“科学”来标志、来框定、来模塑教育,认定教育研究的价值在于对教育事实和“规律”进行精确、客观的评述,在教育研究上,以实证、定量、可控、统计、测量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最佳的研究范式,数据与模型俨然成了衡量教育领域的标准。教育领域由此迅速功利化,科学学科占领了教学内容的主要阵地,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则弱化,“育人”的教育成了单纯的职业教育、分数教育,这个时候,人们提出了“人文教育”的概念,力图用它解决这些问题。
人文教育的本质应是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以一贯之,人文学科与人文知识的传授,不仅在于掌握人文知识,而是要将其中蕴涵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在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的心灵上烙上民族的印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文观、人性观、价值观、自由观。
1经典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人格。
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中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道德经》以自然法则立论,重视人、天、地、道与自然的关系,其指出:“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万物、生态万类,都由道生,然而道的作用必须由德来体现,《道德经》特别教人重视修德,能启迪学生道德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德行。综观《论语》,孔子十分重视自身的个人修为和涵养,重视立德、立言,用自己的言行做表率,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学习《论语》可以使中学生找回已失落了的民族的传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仁者爱人”、“舍生取义”的可贵人格。“和”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出现得比较早,一直延续到现在。《诗经》中的很多篇章如《国语郑语》、《箨兮》、《伐木》、《鹿鸣》等强调个体对整体依存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习这些有利与学生温柔敦厚品格的形成。学习《易经》能培养学生“厚德载物”的宽容宽厚的人格,学习屈原、杜甫、韩愈、苏轼的诗文,能增强学生爱国的情感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学生在学习了这些经典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人格。
2经典有助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经典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全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瑰宝之一。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不仅凝聚着历代文学大家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也蕴含着他们丰富的思想和感情。《诗经》以“美”和“刺”作为创作的基本倾向,歌颂诗人所赞同、人文美好的事物,揭露和批判诗人所憎恶和丑恶的事物,审视着人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感情;《楚辞》,尤其是其中的《离骚》等名篇,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表现了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的精神。《诗经》和《楚辞》它们皆为华夏民族智慧和灵性的结晶,其中具有的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求真、求善、求美的艺术追求和崇尚道德的人性智慧,构成了中华文化生动的主题。唐诗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最灿烂、最赋有魅力的篇章,《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是初唐最具代表的清新歌唱,李哲厚在《美的历程中》中评价:“这两首诗是一种对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并没有实际、真正沉重的现实内容,它的美学风格和给人的审美感受尽管是口中说感伤但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盛唐之音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代表,王维的《辋川名句》写尽自然之美,优美、明朗、健康。李白诗歌的随意创造却美妙奇异、层出不穷、飘逸瑰丽。还有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等人的作品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一种丰神情韵颇丰满的美的特点。元明戏曲的出现,如《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等创造了中华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的美。清代的《红楼梦》、《水浒传》等小说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整个古代经典文学以其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塑造着中华民族真、善、美的审美情趣。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真、善、美的存在,从而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
3经典有助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中华文化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灿烂而又从未中断过的人类文明奇葩。它具有无穷的魅力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经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实载体,也是树立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的精神支柱。因此,经典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生掌握了古汉语知识,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传承、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组成的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它翔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学习四书五经可以使中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本民族的精神。从瑰丽的汉赋到唐代清新的山水田园诗歌、雄壮的边塞诗歌,从宋代豪放派词、婉约派词到元散曲、杂剧再到清代的小说,不同时代的经典里传承的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浩繁轶卷的文化典籍汇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而这些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了解它,体会它并使他们成为这些人文精神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国历朝历代文化的发展史、是历代文人的成长史、心灵史。整个古代经典反应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史,呈现出了古代文人墨客独特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朱自清在《治国学杂话》中说:“用文学经典濡染出来的学子不仅对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而且对现实会有深度的体察。他们不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己,因为他们在与文学经典对晤中建立了自己的精神谱系。他们不但会是民族文化忠诚的守护者,民族精神的传承者,而且将是我们时代精神最活跃的创造者。”经典文学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将会影响着今天的学生们,重塑他们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影响他们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和美学趣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青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出版社,.
[3]傅攀登.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
[4]姚冬芬.高中阶段文学经典作品阅读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5]朱自清.文学经典常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6]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朗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学如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训练,也就不能叫完整的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为朗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提高鉴赏能力和记忆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小学教师要将朗读训练放在教学当中的重要位置。
小学是人生的启蒙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极为重要,是为未来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认真教育和培养小学生的各种能力。朗读训练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教学项目,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帮助。本人结合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经验,归结出以下几个方面,供各位同行借鉴和参考。
一、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同样是一篇文章,默读和朗诵对文章的理解是不同的。朗诵可以比默读更好的理解文章,默读只是了解文章的大概含义,而朗诵却可以理解到文章中更深层次的东西,如作者在文章中所倾注的感情,又如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些都是默读所体会不到的东西。人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多要求学生们进行朗读训练,分段落朗读,或者分角色朗读,等等,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声音会帮助大脑形成一幅文章的画面,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含义。
二、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
在学校中不乏有这样的孩子,他们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平时寡言少语,上课认真听讲却基本不会主动回答问题,课下的时候也不怎么和其他同学来往,要么独来独往,要么只和一两个人比较亲近。有时上课提问到他们的时候,他们也是勉勉强强的站起来,低着头,以很小的声音回答问题。
这样的孩子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自卑心理,他们心里一直觉得自己和别人有差距,没有信心,或者说是缺乏胆量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这样的学生尤其需要锻炼,需要在课堂上有多朗诵的机会。一开始时,他们可能还是比较羞涩,不敢大声朗读。不过在经过教师的不断鼓励,他们的自信心会不断增长。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克服自卑的心理,敢于在他人面前大声讲话。古希腊的雄辩家之所以在辩论的时候自信满满,这和他们平时进行朗读训练有极大的联系。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口才。
在朗读训练中,要求的不单单是把课本读出来,而是要在朗读的过程中加入感情的元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感情朗读。没有感情的朗读并不能被称作为朗读训练。()在带有感情的朗读中会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所展现的思想感情,还有文章中的情节跌宕起伏。从而让学生们体会到或者悲伤,或者喜悦,再或者愤慨,等等,以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
在朗读中,还有两个要求十分重要,就是吐字清楚和声音洪亮。没有清楚的发音和洪亮的声音,朗读就没有了意义。这就要求小学生们在朗读的时候要发音要字正腔圆,声音要洪亮。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这两点要求就会变成说话时变成一种下意识。无论何时,在与他人谈话的时候都要做到这两点。这样就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口才能力。
四、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小学的课本中有不少关于自然景观的描写,如《西湖》《美丽的南沙群岛》《九寨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在教学时,教师要示范朗读,这就要求做到声情并茂。在教师朗读之后再要求学生照做,这样学生就会同教师一样,投入大量的感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认真的体会文字所描写的自然秀美的风光。如课文《美丽的南沙群岛》中,”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龙虾、燕鱼、海龟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碧波浩渺的南沙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通过朗诵,学生可以感受到南沙群岛的海天一色,一望无际。碧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海水,使人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的感觉。学生通过朗读,使自己入情入境。不但让学生加深了对于课文的理解,还引起了欣赏美的共鸣,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大自然秀美的风光,还激发了对于我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由此可见,朗读可以使人身临其境,认识和感受美的存在。著名朗诵家瞿弦和同志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这也再次说明了朗诵的巨大作用。
综上四个方面所叙述的,我想已经可以很明确地说明出了朗读训练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有效的朗读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对于其他各各方面能力来说,都是一种提高。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朗诵训练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对于朗诵的要求一定要严格。这样才能做到像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
世界上每个民族的音乐都具有各自的固有性,没有高低优劣区别。众多的国家都将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和民族音乐作为自己的主体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各学校间存在差别。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各教学领域课程内容的弹性尺度。”《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关于“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的表述时强调:“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在音乐课程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意识”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一、贵州民族民间音乐写入教材---“多彩的贵州”
贵州自然山水独特、气候宜人、资源富集,又是多民族聚集的省份。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活跃着千姿百态的文化艺术形式。开发贵州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并将其纳入基础音乐教育,不仅丰富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更是增进学生对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音乐综合能力,为继承和发扬贵州本地民族音乐文化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同时,这些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加入到音乐教材中,更是保护、挖掘贵州历史文化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纵观世界音乐教育,很多国家都是以本民族文化和本土民族音乐为主体。如,印度就是完全构建了以本民族为主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欧洲,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和巴托克则积极推行民族音乐教育运动。广泛地搜集本国民歌,并以此编辑以匈牙利民歌为中心的音乐教材,从而形成了具有匈牙利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体系,音乐教育从小学即开始推广。我国在周代就出现了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大司乐”,以管理和协调全国的音乐教育,其乐教内容主要有“乐德”“乐语”“乐舞”几种,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自近代“学堂乐歌”开始,音乐教育逐渐得到发展,如今各民族都高度重视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加强各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和研究,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不但是民间艺人的责任,更多的要依靠政府的关心、社会的支持、音乐研究教育部门的参与、广大青少年的学习。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要世代相传就必须从儿童教育开始。贵州高原生活着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彝族等十七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多元独特、优势突出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共12册,每册都有一个单元--“多彩的贵州”。并选取了分布在我省十几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包括:苗族:《躲猫猫》、《苗家儿童庆丰收》、《飞歌》;侗族:《小蚂蚁》、《侗家娃娃弹琵琶》、《拜年歌》、《哆耶舞曲》、《小山羊》、《禅歌》;彝族:《阿喽喽》、《阿西里西》、《盘歌》、《乐呵呵》、《撒麻歌》;水族:《摘杨梅》、《弯弯月亮像牛角》;布依族:《蝈蝈》、《我比公鸡唱得响》、《久不唱歌忘记歌》;仡佬族:《打秋千》;土家族:《螃蟹歌》;汉族:《什么鸟》、《砍柴歌》、《梅花》等除了以上各民族的歌曲,同时还有许多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创作歌曲,如:《夸我侗家小歌手》、《黄果树瀑布》、《铁路修到苗家寨》、《摘菜调》、《最美丽》、《老水牛角弯弯》、《唱不完的欢乐歌》、《牧童谣》等。这些音乐都是贵州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二、学习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性。
有专家学者倡导,“为了使每个学生有最优化的素质结构,音乐教育应该先学习本土音乐,再学习民族音乐,再了解国外音乐。”
1.通过“多彩的贵州”单元学习,了解乡土文化。
在“多彩的贵州”这个单元中,着重介绍了一些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的儿童歌曲、乐曲和少数民族乐器。从小学开始潜移默化地了解乡土文化,其中还有少数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学生只要掌握一个少数民族的几个舞蹈动作,就会一首歌曲,从中就可以了解一些乡土文化。小学生们通过音乐这扇艺术之窗,从小接触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这也是孩子们了解贵州、热爱贵州,传承地域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2.通过“多彩的贵州”单元学习,培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民间音乐是民族精神得以内聚和团结的精神纽带,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多彩的贵州”单元的民族民间音乐也体现了这种精神纽带的作用。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上册的“多彩的贵州”单元中。学习苗族的音乐,介绍苗族芦笙会。人们只要听到“隆”的一项,便蜂拥而至,少则几十人,多则上万人,成百上千架芦笙一齐奏响,场面无比壮观,扣人心弦。民族民间音乐的这种凝聚功能绝非其他行政手段所能代替。“多彩的贵州”单元,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有歌唱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有贵州少数民族儿女歌唱国家、赞颂党的,有赞美贵州自然景观等的音乐作品。通过学习欣赏这些优秀的特有贵州元素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了解、感知贵州独特的民族文化。例如:四年级上册“多彩的贵州”单元,介绍了布依族,通过学习布依族的音乐,使学生知道并认识布依族的音乐特点和风土人情,并了解布依族的一种民间曲艺--“八音坐唱”,使学生知道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自己为一名贵州人为荣,增强贵州本土民族自豪感。
3.学习“多彩的贵州”单元的文化价值。
“多彩的贵州”单元的学习,能促进学生对贵州本土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贵州一些少数民族和地区,不论耕种、打猎、结婚、丧吊、盖房、亲朋聚会、甚至发生纠纷,引发争斗是都要纵情歌唱,民间音乐与民族文化息息相通,血脉相连,共同记录和表达了当时当地的民风和思想,民间音乐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他囊括了其文化形态、传统观念、行为规范与风俗习惯。例如:三年级上册“多彩的贵州”单元,通过欣赏《哆耶舞曲》,了解侗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侗家儿女热爱生活,智慧勤劳的优秀传统。音乐欣赏,可以从艺术角度更加系统、全面、科学的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从而更加尊重热爱。
4.学习“多彩的贵州”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
民族民间音乐可以让学生领略地方传统文化美,不同少数民族的民歌在节奏、音调上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例如,苗、侗等少数民族民歌朴实细腻,清新动人。民族民间音乐是通过民族特有形式演唱(奏)方法进行的,具有民族的特性和风格,它除了一般音乐能满足人的审美表现欲审美经验的功能外,更有一种民族情感的体验感应功能。例如:六年级上册“多彩的贵州”单元,通过学习唱歌《夸我侗家小歌手》,欣赏《禅歌》,了解侗族特有乐器(牛腿琴、侗琵琶),感受侗族文化。通过欣赏《禅歌》,知道中国最大的侗寨在贵州黎平肇兴,感知侗族大歌被誉为是“人与自然最和谐的共鸣”的独特魅力。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只有在特有的音乐作品中得以体现。正如侗族俗语所说:“饭养人,歌养心”。在音乐教材中加入“多彩的贵州”的单元学习,正是更好地汲取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营养,激发学生热爱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情,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地方优秀音乐文化,更好地体现了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努力发展本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才能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兴旺发达,才能真正在国民素质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繁荣我省民族音乐文化。
作者:何晶单位:贵阳市南明区教育局。
音乐与茶道同属于文化领域,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茶道所代表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它结合儒家、道家、佛家的核心思想,讲究“理、敬、清、融”,提倡中和之美,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内涵丰富深渊。茶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思想的集中体现。而茶道文化属于狭义的茶文化。首先茶道表演中融合了茶文化的各个要素,属于茶文化的浓缩版,也是茶文化的核心。
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将茶文化直接作为茶道文化来解释,茶道是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茶人通过制茶、品茶、饮茶实现自我修养与人格的完善,体悟人生道理,这就是所谓的茶道。如果简明扼要的概括,茶道就是饮茶人对茶的觉悟。茶道源于中国,至今经历了4700多年历史,是东方文化与东方人文精神的精粹,也是我国最为精髓的精神文化遗产。那么茶道文化与民族民间音乐之间的联系从何说起呢?首先,茶道在我国各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是通过茶道表演以及文艺创作等形式存在的,很多地域文化的核心都是以茶文化为主,并且以种茶、卖茶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茶道文化在这些地区根深蒂固,并且多半是由当地居民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积累和出来的,没有固定、完善的文化体系,负责组织茶道表演的队伍也不是专业人士,他们基本都是出于对茶道文化的热爱,在当地重要的节假日里,这些茶道表演的爱好者就会组织表演,这样的庆祝形式一直延续和发展下来,就慢慢形成了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茶道表演也逐渐规范,并且开始将当地的民歌、舞蹈融进茶道表演中,将茶与民族文化有机整合了起来,茶道表演开始衍生出茶艺、茶礼等多元化的表演形式,同时也积淀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音乐资源。这是因为有了民族文化的衬托和渲染,人们对于茶道表演中的传统文化体悟也更加深刻。
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艺术中的介入,推动了茶道文化的'普及,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极具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不仅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建设发展,也逐渐渗透到我国整体文化体系中,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巨大反响。西方很多国家十分崇尚茶道文化,在我国茶道文化传入这些国家,并在这些国家中生根发芽之后,我国民族音乐也随之迎来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茶道文化作为媒介,将我国形式丰富的传统文化带入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思想在世界上更多渗透,这无疑是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以及国际地位提升的有效举措。可以说茶道与民族民间音乐是不可分割的,音乐的无国界性,极大地促进了茶道文化传播的速率,下面针对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表演以及重要性进行几点分析:
在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发挥了丰富文化内涵、烘托表演气氛的作用。它有效突出了茶道表演的形式,这些民间音乐继承了我国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无时无刻不彰显着极具东方色彩文化体系的魅力。现阶段我国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艺术主要以佤族、彝族为主,在这些地区,居民通过耳熟能详的民族音乐,对于茶道表演中的文化内涵体会更加深刻,民间茶道以舞蹈和乐器作为媒介,将茶道本身所蕴藏的文化精髓传递群众,也就是说,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发展中发挥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是茶道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2突显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
以佤族音乐为例,它具有非常突出的民族特征,与民族特色鲜明的茶道表演一起配合,佤族人民对于音乐非常热爱,在它们的生活劳作中处处都有音乐,在音乐与茶道表演融合的过程中,要注重凸显民族音乐风格,音乐风格就是在某一个阶段,该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生活方式在音乐领域的体现,从而使音乐烙印上了某种特有的色彩,音乐不仅能够烘托茶道表演,反过来茶道表演也将这些音乐更好的带入了社会,向更多的人展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通过茶道表演,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勤劳、简朴、简单的精神品德以及纯朴的民风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针对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进行分析,全面掌握这些内容,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挥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民族音乐是在当地居民长期的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集中体现了当地的民族风俗和人文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面貌,在茶道表演发展过程中民族民间音乐的作用不断凸显,并且更加有效的凸显了民族情感,使人们在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其中的民族文化与情感,并与表演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茶道与民族民间音乐在这样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发展和传承,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性决定了它具有民族服务的特殊价值。依旧以佤族、彝族以及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为例,早期茶道在这些地区普及的时候,当地居民将当地的民族音乐进行改编、舞台化,当地居民一边喝茶,一边欣赏音乐,通过茶道文化将当地民族音乐更好的展现出来,这就是一个宣传和发扬民族特色文化的过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音乐不仅展现了茶道文化的民族性,而且充分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民间艺术的生存方式也必然发生转变。在当代社会,民族民间音乐介入茶道的方式,实现了更加广泛的普及,同时也对茶道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主推的作用。茶道的内涵丰富,中华民族茶道通过民族音乐的渲染,会使观赏者进入到一个情境中,在这个情境中茶道精神中的“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明伦之礼”被更加直观、更加深刻地展现出来。所以说,茶道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非常巨大的价值,它对茶道文化以民族民间表演形式进行下去的依托,在茶道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应该更加关注民族民间音乐的应用和发扬。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还具有非常鲜明的时间性,而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在于它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将两个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个体融合在一起,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是最美的语言。列宁曾这样说过,不管他深处何处,语言是否相同,只要一首《国际歌》就能够帮助他找到自己的同志和朋友。这充分证明了音乐的价值所在,人类社会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斗争,最终才缔造了今天的文明,形成了民族、国家和各种宗教团体。国家也好、团体也好,其基本构成单位都是作为个体的人,人与人之间需要一定的纽带才能够被结合在一起。以学校、企业这样的小团体为例,学校一般都有自己的校歌,企业也会有自己的创业歌,这些团体就是利用音乐艺术达到团结人心、宣传团体文化的目的,最终必然会提升这个团体的凝聚力,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样的道理,在茶道表演中的民族民间音乐也具有增加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目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增强,艺术感染力就会提高,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表演以及社会生活中都能够对人产生特殊的激励和凝聚效果。
4结束语。
茶道源于中国,在我国经历千百年的发展,积淀了非常丰富的内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其间不仅形成了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也产生了众多具有浓郁东方色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同时很多以茶叶为主的民族,逐渐将民族音乐与茶事相融合,以音乐丰富茶道文化,通过茶道文化传承和发扬了民族音乐。本文主要针对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的茶文化研究学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同时也希望能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音乐反映了人类的生活。音乐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可以激发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丰富人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当我们还在摇篮之中的时候,就常常听一些摇篮曲和其他节奏欢快的优美音乐,收音乐的熏陶,孩子上了学以后,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音乐,课间活动也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在人的幼年时期,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增加音乐教育,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日常活动,还增加了孩子们对美的认知,增强了孩子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力。所以音乐在学生的小学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循序诱导,抓住学生学习兴趣。
二、选择内容的多样化。
我们老师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之中要选取不同的音乐素材来对学生进行音乐的教学,同时注重学生的可接受性,当然,音乐选材中生活性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学生。光听音乐并不感兴趣,因此只忙着做自己的事,对音乐置之不理。活动中加上故事、模仿、游戏、乐器模仿等形式后,孩子们都兴趣高涨,立刻参与活动中。因此,音乐的选材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选一些小学生理解不了的音乐,那么他们自然提不起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老师选择的音乐要贴近学生的世界,让还是有了解和学习的欲望。
三、音乐欣赏———幼儿美育的关键途径。
音乐鉴赏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想让学生们走进音乐的世界,就必须让他们了解音乐。在学生小学阶段,对音乐还没有完全的认知,所以老师们的责任就是通过音乐鉴赏让学生来认识音乐。老师将适合小学生欣赏的音乐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放出来,让学生们沉浸在音乐的美妙世界,让学生们全身心得到放松。让学生们慢慢的去了解,认识音乐的美妙,知道音乐能够使人愉悦,因为学生们只有自己沉浸在这个音乐世界的时候,才能用心体会音乐。实践远远比说教让人学到的东西多。
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能力。
音乐欣赏是一门艺术,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很难集中,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比较差,如果选取一些单调乏味的歌曲就很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小学的音乐活动中,歌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是难以表现各种体裁和风格的歌曲,教师在乐曲的选材上受到了局限。音乐欣赏往往可以弥补其他音乐活动所选曲目在风格、体裁及艺术手法上的不足,让学生接触大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品味,开阔学生们的音乐视野,充实他们的音乐生活。通过音乐欣赏,提高孩子们对于音乐的品味和鉴赏能力,增强孩子综合能力。
五、结语。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音乐这件事上,所以这就给老师带来了严峻地考验,老师要用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游戏中让小学生来学习音乐,也可以举办小型的歌唱比赛,让学生们快乐的学习音乐。小学生在听唱看的实践中体验音乐,并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的全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表现自己,结合图片的展示,语言的讲解,以及动作的表演等等一系列形式帮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从而领略体验到音乐的精髓。充分发挥故事在学生音乐欣赏中的作用,让音乐带给我们无限的欢乐。总的来说,在学生的小学阶段,音乐的教育能够给学生的带来很大的益处,让学生们增强了对这个世界的美的认知,对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大有好处,能够从小提升学生们的气质,甚至有可能挖掘某些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潜能。音乐最重要的是能给学生们带来快乐,让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我们享受音乐热爱音乐,最后让音乐真正服务于我们。
参考文献:
[1]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中小学音乐教师丛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姚便芳.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指要[m].四川教育出版社,.
[4]李妲娜.世界音乐教育集萃[m].漓江出版社,1991.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两者处于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相对位置,导致教师和学生先天就处于不平衡状态。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使得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成为诸多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学目标顺利达成的关键所在。
一、能够有效的拉近师生距离。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年龄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多数小学生一方面对于教学充满好奇心,但是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总会有一定的畏惧之情。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没有处理好师生关系的情况下就盲目的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师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获得学生的尊重、认可和信任,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依赖性,如此一来在课堂教学中孩子能够顺利的融入教学氛围中,而不是始终因畏惧之心游离在教学之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主动的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使得学生产生一种被尊重和被重视的感受,从而有效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笔者为例,有一次在接待新生的时候,笔者发现孩子始终躲在父母的背后,与他交流也得不到回应。这种情况下笔者灵机一动,针对孩子的书包说到:“好别致的书包,我也想买一个,就是不知道在哪买?”,孩子马上用自豪的语气回答“这是妈妈亲手做的,买不到的”,然后笔者就接着孩子的回答进行交流起来,从书包谈到文具,再到玩的游戏等,很好的消除了孩子对陌生环境的畏惧感,获得了孩子的认可。事实上,受年龄的限制,大多数孩子虽然对外界人和事都持有一定的好奇心和畏惧感,但是只要教师能够以真诚的语言主动和学生互动交流,是很容易获得孩子的认可的。当然,年龄较小也很容易导致孩子对教师信任因一句话、一件小事就消失殆尽,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采取措施的维护师生关系,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采取教学策略,从而让他们更乐意在学习中获得教师的肯定与鼓励。
二、能够及时的掌握学生情况。
对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把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虽然说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来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够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来掌握学生的生活状况,但是一方面教师精力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学生生活的独立性使得教师对于学生情况的把握往往是片面的,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的与孩子进行交流来获取信息。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师生关系毫无疑问能够更好的让孩子在交流时敞开心扉的将自己遇到和看到的事情和教师分享,并在一个相对轻松的心理状态下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够保证孩子在遇到生活和学习上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向教师求助,从而有效的避免一些校园安全问题的发生。在教学中笔者曾有过相同的.事件不同的结果的经历。同样是家庭父母吵架,其中一个孩子由于和教师关系较好,因此第一时间向教师寻求帮助,在家访之后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另一个孩子由于性格较为孤僻,教师对其注意不多,随着父母吵架次数的增多最后竟然选择了离家出走,虽然最后及时的在同学家找到了孩子,但是带来的教训却是极为深刻的。如果教师能够处理好和每一个孩子的师生关系,那么很多问题就不会再发生,例如同学之间的打架、校园安全问题、家庭问题等。从这个角度来说,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获得孩子认可的基础,孩子的认可则可以保证教师为孩子的成长进行全方位的护航。
三、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课堂难以控制的情况下,有的教师轻轻的一句话就可以将教学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中,有的教师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都难以获得成效,甚至出现师生冲突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是否处理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能够促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富有激情的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学生也乐意去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确保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学质量的不断的提高。相反,师生关系较为冷淡的情况下,很多小学生对教师没有足够的认同感,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是自顾自的做自己的事情,对教师的课堂活动完全不予理睬,甚至会出现唱反调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不仅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开展,也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长期下去教学质量出现不升反降的现象。不同于中学和大学课程,小学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简单,教材的设定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而建立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则可以确保小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所设置的各种活动,从而使得小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掌握相应的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有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人际观。
众所周知的是,小孩子有两个重要的榜样,一个是家长,另一个则是教师。对于小孩子来说,教师对师生关系的处理往往会影响到其未来的人际交往观,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曾花费十年对学生人际交往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小学阶段能够和教师友好相处的小学生在未来十年之内能够结识到更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朋友,相反在小学阶段和教师冲突不断的学生在未来也难以获得别人的认可。由此可见教师对小学生人际观的影响,教师采取各种措施例如交流的时候尽可能的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以真诚的语气、平等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那么学生在未来走入社会之后也必将受到教师的影响,能够有效拓展自身的人际交往范围,获得他人的认可。
参考文献:
下文将主要从三方面论述提升中学生素质的措施,即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和教学层面。
(一)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动力。
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即是重视学生的感受,因为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音乐作品的理解可能会由于成长经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许多学生都有比较高的音乐见解,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的音乐诉求,引导学生将自身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同音乐要素相结合,让学生表达出来,尽情去感受和表现音乐。
创新两方面改善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首先,教师应从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做起,适应时代的发展及要求,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趋同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变,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次,以往的音乐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脱离现实,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导致学生兴趣下降。[3]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多注意开展互动式教学,主动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和观察,找到符合学生需求的音乐教学活动。
(三)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活动。
1.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是学生的战场,要想通过音乐教育塑造学生素质就要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活动入手。首先要规范音乐课堂的制度建设,教师从班级以及学生的个性情况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奖惩措施,将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在内,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能力,保证让学生能够专心地学习音乐、积极地参与课堂音乐教学活动并勇于表现自己,让学生获得各种成功的感觉体验。
2.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人格塑造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通过课堂活动以及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是提高自己的音乐教学能力的关键性举措。
3.丰富教学活动。中学生要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在音乐教学上,他们都希望能用丰富的教学活动来缓解学习上的压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对这一点有所体现。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个班的学生划分为音乐兴趣小组,进行诸如音乐黑板报编写、乐器欣赏等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五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素质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其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完善人格及培养综合型人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文将主要从三方面论述提升中学生素质的'措施,即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和教学层面。
(一)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动力。
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即是重视学生的感受,因为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音乐作品的理解可能会由于成长经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许多学生都有比较高的音乐见解,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的音乐诉求,引导学生将自身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同音乐要素相结合,让学生表达出来,尽情去感受和表现音乐。
创新两方面改善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首先,教师应从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做起,适应时代的发展及要求,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趋同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变,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次,以往的音乐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脱离现实,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导致学生兴趣下降。[3]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多注意开展互动式教学,主动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和观察,找到符合学生需求的音乐教学活动。
(三)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活动。
1.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是学生的战场,要想通过音乐教育塑造学生素质就要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活动入手。首先要规范音乐课堂的制度建设,教师从班级以及学生的个性情况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奖惩措施,将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在内,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能力,保证让学生能够专心地学习音乐、积极地参与课堂音乐教学活动并勇于表现自己,让学生获得各种成功的感觉体验。
2.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人格塑造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通过课堂活动以及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是提高自己的音乐教学能力的关键性举措。
3.丰富教学活动。中学生要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在音乐教学上,他们都希望能用丰富的教学活动来缓解学习上的压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对这一点有所体现。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个班的学生划分为音乐兴趣小组,进行诸如音乐黑板报编写、乐器欣赏等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素质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其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完善人格及培养综合型人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抓好小学教育首先要认识它的地位,充分认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关键性和特殊性。
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特殊,又非常关键。如今,我国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共同构成基础教育,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不可替代。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如今,国家在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的同时,总是优先考虑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小学教育非常关注,不断进行课改,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从而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
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口素质形成的奠基工程,是一个人人生发展和日常生存必须首先接受的最基本的学校教育,也是其他阶段教育的基石。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够逐渐、逐级普及和提高。现如今,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就如同一项宏伟的建筑工程,基础不牢,整个建筑仍是一个存在安全隐患、不稳固的建筑,甚至可能是一座危险的建筑。小学教育地位如此重要,国家、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长期关注这一奠基工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起点的问题,没有起点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变化,但是不同事物的起点其价值是不同的。小学教育阶段起的是奠基作用,却不只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尤其在思想道德方面,在思维品质、个性品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各种行为习惯方面加以培养,即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奠定学习、生活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一个人接受了良好的小学教育,培植起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这就具备了人生长足发展的坚实基础。反之,养成了不良的品德和习惯,将贻害终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个性品质的养成应该放在第一位,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应该放在第二位。人文方面的素养,如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道德观念、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科学地获取新知的方法、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精神、合理规范的自我意识、社会意识、法制意识、环境意识和健康意识等有待于培养。这些习惯和品质的培养关系到儿童一生的发展,而且这些习惯和品质的养成和培养在儿童阶段是最佳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所以说,这个时期是儿童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这也就赋予了小学教育培育儿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教育地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国家兴。清王朝时期,很多仁人之士就认识到了人的愚昧、国家的落后、制度的腐*等,都是因为无知的表现。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办学堂,力主变法,希望能改变社会和国家的现状,但却遭到封建势力的镇压。历史的脚步总是要向前迈进的,现如今,人们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国家的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经费大量的投入,用于改善各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特别倾向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村的教育问题也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有识人数的广泛支持和关注。在农村小学教育中,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教育经费严重紧缺、教学设施陈旧、师资流失、教师素质低下、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留守儿童问题、隔代教育管理的出现等,这些都是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小学教育是一种开端性的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包括个人发展都必须认真对待、认真抓好的教育过程。因此,我们在认识小学教育的重要地位时,应该深刻认识小学教育的开端价值,把握好这个特殊的教育时机,充分发挥小学教育的功能作用,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服务。
摘要:人类社会不知何时就已经出现了音乐,在人类还没有出现语言时就用声音的高低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乐器的出现,音乐开始慢慢进入人类的生活,俗话说,音乐反映了人类的生活。音乐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可以激发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丰富人的想象力,促进人们的智力发展,当我们还在摇篮之中的时候,就常常听一些摇篮曲和其他节奏欢快的优美音乐,收音乐的熏陶,孩子上学以后,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音乐,课间活动伴随着音乐,音乐课上有美妙的歌声,吃饭睡觉都在音乐的萦绕中,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展小学音乐教育化成了小学教师的重点问题。
摘要:距离“以人为本”的概念提出,已经十年之久,在这十年的发展中,无论是教育、经济还是艺术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人”的认识也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如何培养积极健康、心理健全的“人”,从小学阶段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探讨了在小学语文学科中贯彻赏识教育的方针。
关键词:小学语文;赏识教育;课堂教学。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教育领域可以说已经实现了理论的渗透和初步实践经验的积累,然而在面对小学生的时候,教育者该如何把握尺度,将赏识教育的方针人性化地贯彻到日常语文教学当中。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件值得反复思考和实践的事情。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既定思维和固有人格最黄金的时期,可以说小学教师肩负着塑造学生今后个人品格和修养的任务。
一、培养健康审美,陶冶高尚情操。
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大多处在6-12岁之间,这个时期是个人独立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赏识教育的意义可谓十分重要,教师在这个阶段对各种性格不同的孩子要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人而异地贯彻赏识教育的基本方针。尤其是语文教师,由于语文学科脱胎于母语本身,所以几乎不存在领悟能力上的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自我意识的建立,完全可以从审美情操方面入手,让小学生的审美培养教学尽早开始,拓宽思维,开阔视野,让理性思维尽快与感性认知完成对接。
语文教师要推行赏识教育,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教学态度,发自心底地赞赏学生。很多教师面对新推出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不以为然,认为只要学习成绩有保障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给小学生会造成很深的心理伤害,导致小小年纪就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其次,从语文学科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素质,比如,在学习一首古诗的时候,教师的阅读能力、朗诵能力和对诗歌意境的领域能力,都要受到考验。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学会赞赏学生不同方面的优点,可以是一篇作文写得很有逻辑,可以是一次听写非常规范,也可以是一次阅读很有感情,真情实意地赞扬,不夸大、不强调,将赏识教育控制好力度,不要造成学生之间互相攀比和自傲的负面效果。
二、传播赏识正能量,清醒看待自我。
学生个体是影响教学成果的直接因素,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学习、热爱学习,教师的引导是非常关键的。语文学科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和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心灵交流,不需要像数学、英语等学科一样,还要建立新的语言或是逻辑思维体系。要让学生始终保持对语文学科的热情和积极的学习态度,除了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师灵活引导之外,课堂上的赏识教育方式也会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更多的“正能量”。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要生活在社会中。小学阶段是形成重要人格的关键时期,几乎可以说奠定了一个人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所以我们的赏识教育就非常值得推广。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会一直得到肯定,消极的评价和负面的打击,甚至恶意的中伤都可能遇到,要保持独立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前进方向不受影响,就要有能力清楚自己的真正实力,能够用理性正确的眼光看待自己。语文学科之所以成为传播赏识教育的前沿,正是因为母语的基础牢不可破,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始终如一,教师言语中的鼓励、认可和赞扬,可以通过一个眼神、一种语调或是一个亲切的动作来传递,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非常直接的赏识行为,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健康、有抵御能力和韧性的自我认知观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三、鉴定赏识教育,巧妙运用技术。
并不是所有的赏识行为都可以认为是赏识教育,能够谈得上“教育”级别的都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教师的进步和发展是促进教育事业不断升级的直接因素,要让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顺利发展,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授课能力之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教师在推行一种教育模式的时候,要掌握一定技巧,并且时刻总结经验教训,让理论方面的教育理念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最大力量。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要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虽然不容易做到,但是经过努力始终是有可能性的,要保持竞争之后得到的成果,不仅仅是继续学习就可以解决的,小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认知,往往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社会生活,所以语文课堂要发展赏识教育就一定要从细微处入手,让接受教育模式的学生能够从中得到真正的能量。
参考文献:
邹惠芬。小学生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四川师范大学,.
申寅子。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赏识教育.东北师范大学,.
刘晓红。家庭教育中的儿童赏识教育探讨.江西师范大学,.
音乐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而存在的。在它的面前,没有国界,不分人种,即使是处于地球两端的陌生人同样可以通过音乐来进行沟通和了解,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虽然它很抽象,但是在表达人的情感方面也是最为准确和深刻的。因此,我们若想要从音乐中获取足够的精神力量,使得自己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就必须要去感受和充分领悟音乐当中丰富、细腻的情感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而要想拥有这种能力就需要我们从小培养,由此也可以看出,音乐在小学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音乐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古今中外,许多的科学家、发明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好音乐,有很好的音乐功底。在很多时候,音乐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给予他们创作的灵感。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在繁重的课业面前,一支悠扬的乐曲就足以抵消心中的烦闷。因此,小学生从小奠定音乐的基础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况且在追求高分数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音乐在其中又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小学生在接触不同的音乐类型和风格的同时扩展了自己的音乐视野,学到更加广泛地知识,从音乐中客观的了解世界,感受生活,为智育发展画上精彩的一笔。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就像是一匹千里马,想要流传于世就必须要有一位懂得欣赏它的伯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欣赏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自然是越早越好,甚至可以是“从娃娃抓起”,那么小学的音乐课堂就是最好的一个学习场所,但是现如今流行音乐占据了整个市场的主导地位,而且这股流行风已经渗透到了小学校园。对于没有多少分辨能力的小学生来说,更多地是对流行音乐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不断地进行模仿,使自己完全丧失了对音乐的学习能力和创作能力,让自己过早的加入到追星一族。对于这种偏离跑道的学习音乐的方法令我们感到担忧,我们要消除这种扭曲的现象,就必须要让小学生对音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音乐的审美有正确的观念。当然,我们学习音乐不一定是为了在将来能够当一位出色的作曲者或者是指挥家,但是最起码在音乐面前我们要做一个合格的听众。有欣赏和领悟音乐的能力,而不是一提到音乐想到的只是对歌星地崇拜和模仿。要培养小学生的这种能力我们可以从听、唱、画、析、动等方面着手进行。
一、听。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老师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聆听的习惯,让他们的想象插上音乐的翅膀自由翱翔。让学生通过反复地聆听来感受音乐的魅力,感受各种乐器所带来的不同地美妙力量,还可以通过所听到的音乐来展开充分地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和意境;感受音乐当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了解作者创作时的环境和背景等等。通过音乐来打开小学生想象的阀门,无限的想象空间为他们创造音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倾听能力最有效地途径,我们需要有一双音乐的耳朵来帮助我们开拓音乐的视野。
二、唱。
音乐课堂的授课方式不同于普通学科,绝不能单单停留在“我说你听”的模式上,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用他们自己的声音去诠释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和认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提升。况且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更好地分辨出音色的.不同和旋律的优美,还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力。同时,在演唱时学生注入自己的情感,即愉悦了身心也陶冶了情操。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够很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以此来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一步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画。
音乐是抽象的,我们想要完整、准确地表达一部音乐作品,对于成人来说或许是轻而易举地事,但是对于词汇量明显不够的小学生来说显然是无法完成的。所以老师的讲解学生未必能够理解,在这个时候,通过一幅画也许就能够收到意想不到地效果,或者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对所听到的音乐的理解。这是让他们表达抽象事物最有效地一种方法,小孩子也很乐于用这样固体化的方式去表达他们所无法用言语说明的事物。这样的即兴创作,可以更好地让小学生去体验和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还能够很好地折射出小学生的音乐形象思维。
四、析。
音的强弱、高低、长短和音色是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所具备的四种特性。什么样的场景需要用什么样音色表达最为打动人心?要懂得欣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就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只有牢固地掌握住音乐的要素,才能促进审美能力的发展。也只有在音乐基础知识了解透彻的前提下才能够欣赏出音乐中节奏快慢、高低的碰撞以及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的不同,完全是由音乐要素的变化而形成的。
五、动。
一段完美的舞蹈离不开音乐的衬托和辅助,那么相对的音乐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也只有通过舞蹈才能够发挥的淋漓尽致。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也是对音乐的一种自然的真情流露,而且这种蹦蹦跳跳的表达方式,也是小学生容易接受的,也有助于他们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音乐的学习当中去。多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肢体表演也让他们对音乐作品所要表达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与此同时,也更加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总之,我们了解了音乐在小学教育当中的重要性,也阐述了帮助小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主动学习的意愿,才能看到大幅的提升。我们要面对全体的小学生,而我们所要做的是争取让每一个小学生爱上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音乐老师的任务就是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保证音乐的教学质量,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小学生的音乐潜能,并且能让音乐为他们带来学习上的帮助,也使小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在音乐当中收益。小学教育中,音乐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这一项应当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一座好的大楼要有一个稳固的地基,一个小学生能否实现全面发展,将关系到他未来在社会当中所起到的作用和作出怎样的贡献。国家的发展需要全方面优秀的人才,而音乐对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形成所起到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方面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也在逐渐提升,音乐教育在各项科研活动中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前21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中学是塑造一个人的重要阶段,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有提升个人素养的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对其人生整体的素质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智力、性格以及审美等能力。本文将主要从当前中学阶段音乐教育现状出发,简述音乐素质教育的原理,并就其对中学生素质形成的重要性做出分析,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审美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为宗旨,进一步完善音乐素质教育。
当前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往往将“升学率”“考本率”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标准,而这一诉求往往导致学校教育偏向基础课程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中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缺少会导致学生人格的缺失。
21世纪以来,素质教育理念提升议程,中小学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表现越来越重视,一些中学将音乐成绩作为升学成绩参考内容之一,这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充分说明了素质教育在当前我国教育行业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了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素质形成的关键性作用。
感知是学习音乐的最初阶段,在学习中,可以运用外部形式直观地对音乐做出初步的判断,能听得出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是不是好听的,特别是在音乐的节奏、旋律方面是不是悦耳动听。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审美直观性上。在最初阶段学生一旦在音乐的外部表现上打动了心灵,他就会产生了直觉的审美感,从而有了良好的学习开端。
1.选择最好的方式让学生首次接触音乐。人对一个事物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第一次接触喜欢了就会一直喜欢下去,如果第一次不喜欢以后也就不喜欢了,学生对音乐的第一印象也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老师要把一个曲子或者歌曲从外部形象上吃准吃透,并准确地展示给学生。
2.以直观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感知音乐。音乐是形象的艺术,但是小学生因其年龄小的特点与知识结构简单的特性,还不能准确地感知、理解音乐。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将抽象的理论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表达,让学生直觉地感知音乐。比如在节奏能力的训练时中,用动物的呼叫声、火车的汽笛声、钟表的滴答声等变化帮助学生感知。
二、以心灵的感化为目标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到了音乐学习的中级阶段,因学生的能力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也发生变化,作品的内容、情节、意境、气韵等要求与学生的心灵感悟交融,从而达到悦心悦意的中级学习目标。此时,音乐对学生的情操陶冶、心灵感化以及人格完善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影响,在此阶段的教学中要把握住这一阶段的教育真谛。
1.发挥音乐作品的美育潜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在小学的音乐教科书,选择了一些艺术造诣很高的作品,比如,歌曲与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美丽,作品中的情景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歌词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美感,让学生感受到情真意切。
2.以不同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理。小学生的心理情况都表现在外部,很容易被老师发现与了解,老师在上课时就要观察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与个性等。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就不能用统一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学生,而是要引发儿童各自的审美心理潮流。比如,教材中,有些歌曲是歌颂小动物、培养勤劳勇敢的生活品质等,从歌曲中让学生感受到小动物美丽可爱的情感,并产生爱戴这些小动物的`情感。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表现出小动物的活泼淘气,有些学生更能综合地传达出小动物的内在的和外部的复杂情感。作为不同个体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审美体验。音乐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不同情趣,当学生获得深入的歌曲理解后,再让学生在歌唱方法上服从于内容的表现需要方面作努力。
三、以对音乐的创造为目标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学生从直观感知音乐到心灵感化音乐再到创造音乐,是一个递进的过程,而到了创造音乐阶段就进入了最高的学习音乐阶段,在些阶段中,学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有了审美体验的能动性,能准确地把握音乐的内在本质与外在表象,从而达到悦志悦神的高级审美体验。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跨越了直观感受的阶段,从心理上也已经获得了审美情趣,老师也要主动在这一阶段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巧妙的方法从各个方面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1.挖掘学生纯真的本能,发挥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鼓励学生从内心表达自己的情感,发掘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使学生充分展现对音乐的感受。所以,在教学的一开始,我们就要不能在教学中仅是把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否则学生的音乐学习就会尽早地固化,从而走进死胡同。而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把教学当成是学生自由成长的蓝天去遨游、去创造。比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中,让学生从这个题目中想一想,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境,能不能用动作表现出来,让他们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体态动作,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得到美的陶冶。老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就运用科学的组织方式,多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个性审美体验得到充分的发挥。
2.引导学生创造音乐艺术形象。音乐作品都能表达一种情感,作者了作者的心愿。而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合理的方法同作者对话以产生共鸣,同时让学生在作者的影响下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比如,在三年级进行音乐情绪欣赏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四幅情境不同的画面。先让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再根据画面的不同情景想象要每一幅画面配上什么情绪的音乐最能表达出其表现的意境。接着再挑四首表达不同情绪的音乐,这四首表达了欢快、优美、紧张等,再让学生选择;当然,同一首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配在多幅画中。通过这一教学方法,学生对音乐的形象有了更具体的理解,从而唤起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培养了学生创造新的音乐艺术形象的能力。总之,小学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不仅仅是教给学生音乐技术知识,还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引导他们直观感受音乐美,提高他们的审美,鼓励他们进入到审美活动中,多想象、多创造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要多方面培养他们的个性,使音乐教学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国音乐教育体系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形成了雏形,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音乐教育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法也在逐渐完善,推动了全国各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发展,教育管理、音乐教学设备、音乐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总的来说,音乐教育正逐渐走上正轨化的道路。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落在了中学教育的肩上,[1]学校应将一部分“智育”中心放到“德育、美育”上,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在对中学生音乐教育上,并不能要求一蹴而就,而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铸造学生高尚的灵魂和健康的体魄,并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我们都知道,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美”育和“德”育的重要表现部分,其对素质教育的功能和渗透是全方位的[2]。“美”育即对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和健全,通过音乐教育,使得学生灵魂得到升华;“德”育即是道德修养的提升,通过音乐教育培养21世纪需要的综合型人才。音乐对中学生道德修养和审美观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近代音乐理论家王光祈认为,音乐可以唤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完成文化复兴运动,音乐是一种“灵魂”的语言,是心灵的窗户,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桥梁。
(二)音乐教育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有关“音乐智能理论”的内容提到,人在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对其它智力的发展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正处于由形象思维方式向抽象思维方式转变的中学生来说,音乐教育能够最大化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起到开发智力的作用。
(三)音乐教育能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
音乐能使人拥有美好的心灵,也能使人保持身心健康。通过聆听旋律优美的音乐,能使学生中紧张的学习气氛中脱离出来,得到一份安宁,从而充满斗志地投入到下一阶段更紧张的学习中。有的高校还设立了“音乐治疗”专业,以“乐疗”法帮助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走出心理阴影,从而达到恢复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发现和发挥学生的潜力,实现其个人的全面发展,并对社会有所贡献。而音乐教育作为教育工作中的一环,旨在通过对学生的德育、智力开发,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使学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从眼前的书本中抽离出来,放眼于更远的地方,感受和认知世界。
(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交际能力。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表达对某段音乐的感受,这就强制性要求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使得一些平时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进行了比较多的交流,提高了学生交际能力。学校举办的一些音乐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多参加,增强自己的价值感认同,提升自信心。